CN111801850B - 阴端子 - Google Patents

阴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1850B
CN111801850B CN201980016319.4A CN201980016319A CN111801850B CN 111801850 B CN111801850 B CN 111801850B CN 201980016319 A CN201980016319 A CN 201980016319A CN 111801850 B CN111801850 B CN 111801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le terminal
plate
pair
portions
fema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63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1850A (zh
Inventor
西岛诚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894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129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01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1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1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54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wire spring
    • H01R4/4863Coi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01R13/504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different pieces being assembled by press-f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阴端子,具备:阴端子零件(16);阳端子插通筒部(26),被阳端子(12)压入,通过内表面(28)构成连接部(14);一对重叠板部(25a、25b),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周向的一处分离而设置;以及施力单元(50),对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向使其相互重叠的方向施力而将阳端子插通筒部(26)保持为缩径状态,在阳端子(12)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26)时,阳端子插通筒部(26)对抗作用力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压入。

Description

阴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阴端子,特别是涉及能够以较大接触压力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阴端子。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汽车等的电装系统所使用的阴端子,例如日本特开2011-238558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已知具备箱状的壳体和能挠曲变形的一对连接部的阴端子,该壳体在侧缘部具有开口部,该一对连接部能够朝向壳体的内部突出。这样的阴端子如专利文献1的图8所示,通过在将阳端子从开口部插入到壳体的内部后,安装对一对连接部赋予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分体的弹簧构件,从而以较大的接触压力实现阳端子和阴端子的连接部的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8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结构的阴端子中,在将阳端子从开口部插入到壳体的内部后需要安装分体的弹簧构件,所以有可能操作工序增加而使操作性劣化。因此,考虑到例如预先对一对连接部赋予接近的方向的较大作用力,但是在该情况下,将阳端子从开口部插入到壳体的一对连接部之间时的插入力变大,所以有可能难以插入、或者在插入时损伤阴端子的壳体或阳端子。
此外,在对阳端子或者阴端子施加什么外力时,外力会在弹簧构件的弹性变形方向上传递,所以有可能阴端子的连接部与阳端子间的接触压力变动。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如下新颖结构的阴端子:能够确保阴阳端子间的较大接触压力,同时实现插入力的减小、操作的容易性,并且能够抑制接触压力的变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阴端子,其中,具备:阴端子零件,其包括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连接部;阳端子插通筒部,其设置于所述阴端子零件,被压入所述阳端子,通过内表面构成所述连接部;一对重叠板部,所述一对重叠板部与一对第一分离部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所述一对第一分离部通过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的一处遍及轴方向全长分离而设置;以及施力单元,其保持于所述阴端子零件,对所述一对重叠板部向相互重叠的方向施力而将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保持为缩径状态,通过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施加缩径方向的力,在所述阳端子压入到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时,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容许所述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压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内表面构成的连接部相对于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阳端子以较大的接触压力压接。而且,能够通过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阳端子间的高接触压力。此外,能够有利地减小乃至防止阴阳端子间的接触压力由于外力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仰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施力单元施力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2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阴端子的仰视图。
图10是图8中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施力单元前的状态的图。
图12是图8中的XII-XII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0的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3的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10的图。
图1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的XIX-XIX剖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阴端子零件的剖视图,是示出一对重叠板部被施力单元施力前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阴端子,其中,具备:阴端子零件,其包括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连接部;阳端子插通筒部,其设置于所述阴端子零件,被压入所述阳端子,通过内表面构成所述连接部;一对重叠板部,所述一对重叠板部与一对第一分离部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所述一对第一分离部通过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的一处遍及轴方向全长分离而设置;以及施力单元,其保持于所述阴端子零件,对所述一对重叠板部向相互重叠的方向施力而将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保持为缩径状态,通过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施加缩径方向的力,在所述阳端子压入到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时,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容许所述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压入。
根据本方式的阴端子,设置于阴端子零件的阳端子插通筒部在周向的一处具备遍及轴方向全长而分离的一对第一分离部,并具有与第一分离部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并且,通过保持于阴端子零件的施力单元,对一对重叠板部向使其相互接近而重叠的方向施力。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的一对第一分离部向相互接近而重叠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施力单元的作用力,阳端子插通筒部保持为缩径状态。在此基础上,当阳端子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时,阳端子插通筒部能够克服作用力而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所以容许阳端子向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压入。在这样的结构的本方式的阴端子中,通过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在阳端子插通筒部施加缩径方向的力。故此,能够使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内表面构成的连接部相对于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阳端子以较大的接触压力压接。
而且,因为施力单元保持于阴端子零件,所以不必如现有结构那样在将阳端子与阴端子导通连接后将分体的弹簧构件等以夹持导通连接部分的方式安装。故此,能够实现操作工序的简化,能够通过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阳端子间的高接触压力。
另外,在阳端子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时,克服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容许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扩径方向的弹性变形。故此,能够有利地减小将阳端子朝向阴端子的连接部插入时的插入力,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接触压力状态。
此外,在对阳端子施加什么外力时,外力向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径向外方传递。因此,外力的传递方向与施力单元对一对重叠板部的施力方向即重叠方向不同。故此,能够有利地减小乃至防止阴阳端子间的接触压力由于传递到阳端子的外力而变动,也能够确保阴阳端子间的导通稳定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阴端子零件构成为包括带状的金属平板,通过构成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一方的该金属平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折回,并与设置于该另一端部侧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另一方重叠,从而该金属平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弯曲而设置有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
根据本方式,阴端子零件在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的一处具备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的轴方向全长而分离的一对第一分离部,并具有与第一分离部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故此,通过将带状的金属平板的一端部向另一端部侧折回的简单结构,能够容易且成品率良好地制造具备阳端子插通筒部的阴端子零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所述第二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构成所述阴端子零件的所述金属平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形成为电线连接部,在该电线连接部与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之间配设保持有将所述一对重叠板部向接近方向施力的所述施力单元。
根据本方式,通过金属平板的另一端部形成为电线连接部,在电线连接部与阳端子插通筒部之间配设保持施力单元,从而可确保阳端子插通筒部从电线连接部算起的离开距离。由此,能够有利地保护阳端子插通筒部,使其不受在外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通过焊接等连接固定于电线连接部时的热影响,能够减小乃至避免由热影响导致的对电镀特性的影响等。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阴端子零件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向的另一处进一步包括遍及所述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第二分离部和与该第二分离部连接并向外方突出的一对延出板部,通过该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从而构成电线连接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从设置于阳端子插通筒部的第二分离部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从而设置有电线连接部。由此,能够将从一对第二分离部双方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作为电流路径,能够有利地确保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而构成的电线连接部的截面积。其结果是,能够使更多的电流流动,即使将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板厚尺寸减小,也能够较大地确保电线连接部的截面积。故此,能够将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板厚尺寸减小而使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弹性变形容易,实现阳端子向阳端子插通筒部插入的插入力的减小,并且能够较大地确保导体截面积。
另外,设置于阳端子插通筒部的第二分离部的周向位置能够根据阴端子的配设区域等条件而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与第一分离部在阳端子插通筒部的轴垂直方向对置的位置,而且也能够构成为: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设置于在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上离开90°的位置,重叠板部和延出板部相互向正交方向突出。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所述第四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在所述阴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一对重叠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
根据本方式,在阴端子零件中,在将阳端子插通筒部夹在中间的两侧设置有电线连接部和一对重叠板部。由此,不必在阳端子所压接的连接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配设对一对重叠板部施力的施力单元,能够缩短阴端子的连接部与电线连接部间的电流路径。故此,也能够减小导体电阻,能够实现阴端子的性能提高。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所述第四或者第五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阴端子零件包括第一板零件和第二板零件,所述第一板零件将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一方连接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一方、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一方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一方延伸的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壁、以及从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一方延伸出的所述延出板部的一方一体地构成,所述第二板零件将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另一方连接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另一方、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另一方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另一方延伸的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以及从所述第二分离部的另一方延伸出的所述延出板部的另一方一体地构成,通过所述第一板零件和所述第二板零件相互重叠,从而在所述第一板零件及所述第二板零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基端侧构成所述电线连接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顶端侧配设有对所述一对重叠板部施力使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相互重叠的所述施力单元,所述第一板零件和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相互不同。
根据本方式,通过使第一板零件和第二板零件相互重叠,能够设置阳端子插通筒部和配设于其两侧的电线连接部和一对重叠板部的施力部分,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阴端子。而且,因为阴端子零件构成为包括第一板零件和第二板零件,所以能够使各板零件的板厚尺寸相互不同。故此,能够根据所要求的特性来调整第一板零件和第二板零件的板厚,能够实现阴端子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所述第六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第一板零件为平板形状,与该第一板零件重叠的所述第二板零件构成为: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为平板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所述凸状部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并以向离开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板厚尺寸比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大。
根据本方式,板厚较小且长度方向两侧为平板形状、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为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壁的凸状部的第二板零件与整体为平板形状、板厚较大的第一板零件重叠,构成阴端子零件。故此,在阳端子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时,能够使板厚较小的凸状部有利地弹性变形,能够有利地实现阳端子的插入力的减小。而且,能够确保第一板零件的板厚尺寸较大,所以能够有利地保持电线连接部的截面积,也能够确保电流量。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所述第六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第一板零件为平板形状,与该第一板零件重叠的所述第二板零件构成为: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为平板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所述凸状部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以向离开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板厚尺寸比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小。
根据本方式,板厚较大且长度方向两侧为平板形状、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为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壁的凸状部的第二板零件与整体为平板形状、板厚较小的第一板零件重叠,构成阴端子零件。故此,在阳端子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时,能够使板厚较大的凸状部向阳端子的紧贴性提高,能够实现阴阳端子间的低电阻化,能够实现阴端子的性能提高。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八中的任一个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具有菱形截面形状。
根据本方式,阳端子插通筒部具有菱形截面形状。由此,能够将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的阳端子由菱形的四边稳定地保持。由此,与阳端子插通筒部为圆形截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触点的位置固定。故此,能够在触点的位置稳定保持阳端子,且通过观测触点的位置的偏差,能容易地进行制造管理。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九中的任一个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内表面形成为朝向所述阳端子的压入方向上的顶端侧逐渐减小直径的锥形。
根据本方式,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内表面具有朝向阳端子的压入方向上的顶端侧逐渐减小直径的锥形,所以能够减小阳端子最初向阳端子插通筒部插入的插入力。特别是在阳端子的顶端部形成为与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内表面相似的锥形的情况下,在阳端子完全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之前不产生插入力,在阳端子从阳端子插通筒部拔出时只是稍微拉拽就可以。故此,能够大幅减小阳端子相对于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插拔力。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所述阴端子零件进一步包括一对延出板部,所述一对延出板部从与所述一对第一分离部连接并向外方突出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突出端部分别进一步向外方延伸出,通过该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从而构成该电线连接部,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向的另一处设置有遍及所述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第二分离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从一对重叠板部的突出端部进一步延伸出一对延出板部,且一对延出板部重叠,从而构成电线连接部。此外,在从重叠板部、电线连接部离开的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的另一处分离地设置有第二分离部。故此,能够确保与电线的优良的导通稳定性,并且能够有利地实现阳端子向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插入力的减小。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十一中的任一个方式记载的阴端子中,进一步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组装于所述阴端子零件并具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配置于所述重叠板部的上方,所述施力单元通过构成为包括弹簧构件并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从而保持于所述阴端子零件,所述弹簧构件在所述重叠板部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重叠板部的对置壁之间保持为压缩状态。
根据本方式,通过收纳于壳体的收纳空间内的弹簧构件构成施力单元,以壳体的收纳空间配设于阴端子零件的相互重叠的一对重叠板部的上方的状态组装。故此,能够将施力单元稳定地保持于阴端子。而且,施力单元对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阴端子的连接部的结构不给予影响,所以能够提高阴端子的连接部的结构的自由度。在此,作为弹簧构件,例如能够利用螺旋弹簧、板簧、盘簧等。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所述第一至第十二中的任一个方式记载的结构中,所述施力单元包括螺旋弹簧。
根据本方式,施力单元构成为包括螺旋弹簧,所以能够较大地确保对一对重叠板部向重叠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的挠曲量。故此,能够在有限的壳体的收纳空间内配设施力单元而实现紧凑的结构,并且能够减小弹簧常数。因此,即使产生部件等的尺寸误差,也能够将阴阳端子间的接触压力的变化抑制得较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阴端子10。阴端子10具有阴端子零件16,阴端子零件16包括连接部14,连接部14与具有大致圆筒状的销形状的阳端子12导通连接。阴端子10进一步具有壳体20,壳体20组装到阴端子零件16,具有收纳空间18。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谓上方是指图1、4~6中的上方,所谓下方是指图1、4~6中的下方,另外,所谓前方是指图2~4中的左方,所谓后方是指图2~4中的右方,而且,所谓长度方向是指图2~4中的左右方向,所谓宽度方向是指图2~3中的上下方向。
如图1及图4所示,阴端子零件16使用带状的金属平板22构成,构成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的金属平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3朝向另一端部24侧(图4~5中为右侧)折回。通过一端部23与设置于另一端部24侧(图4~5中为中央部分)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另一方25b重叠,从而金属平板22的长度方向(图4~5中为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弯曲。由此,形成具有比阳端子12的最大外径尺寸t小的最大内径尺寸r并在宽度方向(图4~5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两侧开口的大致圆筒状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即,阳端子插通筒部26构成为供阳端子12压入。并且,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内表面28构成连接部14。作为其结果,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周向的一处(图4中为右斜下方侧)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轴方向(图4~5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全长分离而形成有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另外,设置有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连接并相互离开地朝向外方(图4~5中为右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进一步地,在金属平板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24侧(图4~5中为右侧)设置有电线连接部30。设为这样的结构的阴端子零件16使用具有导电性、且能够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加工等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黄铜、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形成。
阴端子零件16在电线连接部30中,电线32的芯线34与阴端子零件16导通连接。更详细地讲,电线32形成为将作为导体的铜、铝或其他的多根金属线扎在一起而成的芯线34由乙烯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包覆部36覆盖的结构。并且,通过使用例如电阻焊等公知技术将在电线32的末端剥掉绝缘包覆部36而露出的芯线34固装到阴端子零件16的电线连接部30,从而电线32的芯线34与阴端子零件16导通连接。
如图1~3所示,在构成阴端子零件16的金属平板22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另一方25b中的宽度方向(图2~3中为上下方向)的两侧缘部,在长度方向离开的两部位设置有朝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卡合突起38、38。
针对设为这样的结构的阴端子零件16组装有壳体20(例如参照图4)。壳体20使用能够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加工等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黄铜、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形成。壳体20以在阴端子零件16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的上方配设收纳空间18的方式组装于阴端子零件16。更详细地讲,在组装状态下,壳体20具有隔着收纳空间18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对置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的对置壁40。另外,壳体20具有从对置壁40的宽度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的两侧缘部朝向下方延伸出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壁部42、42,通过对置壁40和一对壁部42、42构成收纳空间18。而且,壳体20在一对壁部42、42的延出端部具有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紧固部44。另外,在一方侧(图2中为下侧)的壁部42中位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另一方25b上(参照图5)的宽度方向(图2中为左右方向)的两侧缘部,具有朝向宽度方向外方突出且朝向板厚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外方折弯的大致平板状的卡合突起46。此外,在对置壁40的长度方向(图2中为左右方向)的两侧缘部设置有遍及宽度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朝向下方突出的螺旋弹簧保持壁48(参照图1、4)。
设为这样的结构的壳体20以在收纳空间18收纳配置有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金属制的螺旋弹簧50的状态保持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上(例如参照图4)。更详细地讲,在将螺旋弹簧50配置于壳体20的收纳空间18内的状态下,壳体20载置于阴端子零件16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的上方。并且,在将壳体20的紧固部44插通于在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另一方25b的侧缘部设置的一对卡合突起38、38之间后,向宽度方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内方弯折而紧固。由此,壳体20以一对壁部42、42的延出端部载置于一对卡合突起38、38上的状态固定,收纳于壳体20的螺旋弹簧50间接地保持于阴端子零件16。而且,螺旋弹簧50在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与壳体20的对置壁40之间保持为压缩状态。一对重叠板部25a、25b被这样保持为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50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图4、6中为箭头A的方向)施力。即,在电线连接部30与阳端子插通筒部26之间配设保持作为将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向接近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使用螺旋弹簧50构成,所以能够较大地确保挠曲量。由此,能够将弹簧常数小的螺旋弹簧50紧凑地配设于作为有限的壳体20的收纳空间的收纳空间18内。故此,即使金属平板22的板厚、最大内径尺寸r等产生偏差,也能够将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接触压力的变化抑制得较小。另外,因为在电线连接部30与阳端子插通筒部26之间配设保持有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所以可确保阳端子插通筒部26从电线连接部30算起的离开距离。由此,能够有利地保护阳端子插通筒部26,使其不受在电线32的末端露出的芯线34通过焊接等连接固定于电线连接部30时的热影响,能够减小乃至避免由热影响导致的对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电镀特性的影响等。
阳端子12与设为这样的结构的阴端子10导通连接。更详细地讲,阳端子12压入到阴端子10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克服通过螺旋弹簧50对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向使其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相对于另一方25b朝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侧滑动移位。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26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而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压入。在插入后,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弹性复原力,构成连接部14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内表面28以高接触压力与阳端子12压接保持成连接状态。即,通过构成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能够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保持成缩径状态。另外,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接触压力能够根据螺旋弹簧50的强度而改变。
根据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10,因为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50保持于阴端子零件16,所以不必如以往那样在将阳端子12与阴端子10导通连接后安装分体的弹簧构件等。故此,能够实现操作工序的简化,能够通过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高接触压力。另外,在阳端子12压入到阴端子10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时,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克服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相对于另一方25b朝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侧滑动移位。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26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而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压入。其结果是,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弹性复原力,由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内表面28构成的连接部14压接于阳端子12,所以可确保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较大的接触压力。而且,滑动移位的方向(图4中为左方)和螺旋弹簧50的施力方向(图4、6中为箭头A的方向)不同。故此,能够有利地减小将阳端子12向构成阴端子10的连接部14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内表面28插入时的插入力,并且能够稳定地保持接触压力状态。而且,即使在对阳端子12施加什么外力的情况下,外力也向阴端子10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径向外方传递,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向相互滑动移位的方向传递。其结果是,外力的传递方向和螺旋弹簧50的施力方向(图4、6中为箭头A的方向)不同。故此,能够能够有利地减小乃至防止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接触压力由于外力而变动,所以也能够确保阴端子10与阳端子12间的导通稳定性的提高。
此外,壳体20以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50收纳配置于收纳空间18的状态保持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上,因此能够将施力单元稳定地保持于阴端子10。而且,施力单元不对与阳端子12导通连接的阴端子10的连接部14的结构赋予影响,所以能够提高阴端子10的连接部14的结构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带状的金属平板22的一端部23向另一端部24侧折回的简单结构,在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周向的一处具备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轴方向全长分离的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进一步具有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故此,能够容易且成品率良好地制造具备阳端子插通筒部26的阴端子零件16。
接着,使用图7~12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阴端子52进行詳述。关于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构件及部位,通过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那些的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阴端子零件54在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周向的另一处进一步设置有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关于这点示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讲,在阴端子零件54中,在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周向的一处(图10中为左侧)形成有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设置有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连接并朝向外方(图10中为左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另外,在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在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径向对置的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周向的另一处形成有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进一步设置有与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连接并朝向外方(图10中为右方)突出的一对延出板部60、60。一对重叠板部25a、25b被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图10、12中为箭头的方向)施力,通过一对延出板部60、60相互重叠而构成电线连接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延出板部60、60使用电阻焊等公知的任意方式相互固装而一体化。其结果是,在阴端子零件54的长度方向(图10中为左右方向)上,在电线连接部30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之间配设有阳端子插通筒部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阴端子零件54使用带状的金属平板22构成,金属平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3朝向另一端部24(图10中为左侧)上折叠为两折状。在一端部23折叠到另一端部24(图10中为左侧)上的状态下,重叠面的长度方向(图10中为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分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弯曲,由此构成大致圆筒状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另外,一对延出板部60、60能够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构成电线连接部30,在针对电线连接部30焊接电线32的芯线34时,通过同时相互焊接,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效率性。
在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52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50保持于阴端子零件54。因此,不必如以往那样在将阳端子12与阴端子52导通连接后安装分体的弹簧构件等。故此,能够实现操作工序的简化,能够利用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端子52与阳端子12间的高接触压力。另外,在阳端子12到阴端子52的阳端子插通筒部56时,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克服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相对于另一方25b朝向阳端子插通筒部56侧滑动移位。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56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而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压入。故此,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弹性复原力,由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内表面28构成的连接部14压接于阳端子12,从而可确保阴端子52与阳端子12间的较大的接触压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设置于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60、60相互重叠,从而设置有电线连接部30。由此,能够将从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60、60双方设为电流路径,所以能够有利地确保一对延出板部60、60相互重叠的电线连接部30的截面积,能够使更多的电流流动。因此,能够减薄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板厚尺寸并且确保电线连接部30的截面积。故此,能够使阳端子插通筒部56的弹性变形容易而减小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56插入的插入力,并且能够确保电流路径的截面积。另外,因为在电线连接部30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之间构成配置有阳端子插通筒部56,所以不必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阳端子12所压接的阳端子插通筒部56与电线连接部30之间配设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由此,能够缩短阴端子52的连接部14与电线连接部30间的电流路径,能够实现电阻的减小。
接着,使用图13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阴端子62进行詳述。关于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那些的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阴端子零件64包括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的板厚尺寸相互不同,关于这方面示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讲,第一板零件66通过将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的一方侧(图13中为下侧)连接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b、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的一方侧向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的一方侧(图13中为下侧)延伸的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周壁、以及从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的一方侧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60、60的一方侧(图13中为下侧)一体地构成而形成。第二板零件68通过将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的另一方侧(图13中为上侧)连接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的另一方侧向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的另一方侧(图13中为上侧)延伸的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周壁、以及从一对第二分离部58、58的另一方侧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60、60的另一方侧(图13中为上侧)一体地构成而形成。并且,通过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相互重叠,从而在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的长度方向(图13中为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70。在长度方向的基端侧(图13中为右侧)构成固装有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的电线连接部30,在长度方向的顶端侧(图13中为左侧)配设有螺旋弹簧50,螺旋弹簧50构成对一对重叠板部25a、25b施力而使其相互重叠的施力单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分别使用平板状的金属平板72a、72b构成,金属平板72a的板厚尺寸比金属平板72b的板厚尺寸大。并且,第一板零件66原样地形成为大致平板形状。与第一板零件66重叠的第二板零件68构成为:长度方向(图13中为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原样地形成为平板形状,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74,凸状部74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周壁,以向离开第一板零件66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
在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62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50保持于阴端子零件64。由此,不必如以往那样在将阳端子12与阴端子62导通连接后安装分体的弹簧构件等。故此,能够实现操作工序的简化,能够通过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端子62与阳端子12间的高接触压力。另外,在阳端子12压入到阴端子62的阳端子插通筒部70时,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一方25a克服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相对于另一方25b朝向阳端子插通筒部70侧滑动移位。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70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而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压入。其结果是,通过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弹性复原力,由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内表面28构成的连接部14压接于阳端子12,可确保阴端子62与阳端子12间的较大的接触压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相互重叠,从而能够设置阳端子插通筒部70和设置于其两侧的电线连接部30以及配设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50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阴端子62。另外,能够使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的板厚尺寸相互不同,所以能够根据所要求的特性来调整第一板零件66和第二板零件68的板厚,能够实现阴端子62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而且,板厚尺寸小且长度方向两侧为平板形状、长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为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70的周壁的凸状部74的第二板零件68相对于板厚尺寸大的平板形状的第一板零件66重叠,从而构成阴端子零件64。故此,在阳端子12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70时,能够使板厚尺寸小的凸状部74有利地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有利地实现阳端子12的插入力的减小。而且,能够较大地确保第一板零件66的板厚尺寸,所以能够有利地维持电线连接部30的截面积,也能够确保电流量。
此外,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阴端子76那样,第一板零件78的板厚尺寸比第二板零件80的板厚尺寸小。即,第一板零件78形成为平板形状。与第一板零件78重叠的第二板零件80也可以构成为:长度方向(图14中为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为平板形状,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84,凸状部84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82的周壁,以向离开第一板零件78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板厚尺寸大的第二板零件80形成有构成阳端子插通筒部82的周壁的凸状部84的情况下,将阳端子12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82时紧贴的凸状部84的板厚尺寸增大。故此,能够实现阴端子76与阳端子12间的低电阻化。
而且,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阴端子86那样,阳端子插通筒部88具有角部弄圆的大致菱形截面形状。由此,能够由构成内表面28的菱形的四边的中央部稳定地保持插通于阳端子插通筒部88的阳端子12。即,与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阳端子插通筒部56为圆形截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保持所插通的阳端子12的触点的位置固定。故此,能够在触点的位置稳定地保持阳端子12,且通过观测触点的位置的偏差,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管理。另外,为了进一步明确触点的位置,也可以使公知的压花从阳端子插通筒部88的内表面28突出,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菱形的四边的中央部分别设置压花。
或者,还可以如图16~17所示的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阴端子90那样,阳端子插通筒部92的内表面28形成为朝向阳端子94的压入方向(图17中为左方)上的顶端侧(图17中为左侧)逐渐减小直径的锥形。由此,阳端子94在向阳端子插通筒部92插入的最初不抵接于内表面28,所以能够使插入的最初的插入力减小。特别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阳端子94的顶端部的顶端面96形成为与阳端子插通筒部92的内表面28相似的锥形的情况下,在阳端子94完全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92之前不产生插入力。故此,在将阳端子94从阳端子插通筒部92拔出时只是稍微拉拽就可以,能够大幅减小阳端子94相对于阳端子插通筒部92的插拔力。
接着,使用图18~20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阴端子98进行詳述。关于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构件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这些的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阴端子零件100在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周向的另一处设置有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关于这方面示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讲,阴端子零件100设置有与一对第一分离部29、29连接并向外方(图19中为右方)突出的一对重叠板部25a、25b,在一对重叠板部25a、25b上配设保持有螺旋弹簧50,螺旋弹簧50收纳于壳体20。进一步包括从一对重叠板部25a、25b的突出端部分别进一步向外方(图19中为右方)延伸出的一对延出板部106、106。一对延出板部106、106相互重叠,例如在将电线32的芯线34焊接到电线连接部30时,一对延出板部106、106也相互固装而一体化。而且,在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周向的另一处设置有遍及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均形成为自由端。
在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阴端子98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作为构成施力单元的弹簧构件的螺旋弹簧50保持于阴端子零件100。故此,不必如以往那样在将阳端子12与阴端子98导通连接后安装分体的弹簧构件等。因此,能够实现操作工序的简化,能够通过优良的操作性实现阴端子98与阳端子12间的高接触压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周向的另一处设置有遍及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均形成为自由端。由此,在阳端子12压入到阳端子插通筒部102时,一对第二分离部104、104向离开的方向移位,由此阳端子插通筒部102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而容许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102的压入。故此,能够有利地实现阳端子12向阳端子插通筒部102插入的插入力的减小。
以上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詳述,但是本发明不被这些具体的记载所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单元例示螺旋弹簧50进行了说明,但是施力单元不限定于此,例如板簧、盘簧等弹簧构件、橡胶弹性体等弹性体等公知的赋予作用力的构件中的哪个都能够采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螺旋弹簧50借助壳体20间接地保持于阴端子零件16、54、64、100,但是也可以直接地保持。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装于电线连接部30的电线32向与阳端子插通筒部26、56、70、82、88、92、102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出,但是也可以为,电线32以向阳端子插通筒部26、56、70、82、88、92、102的轴方向延伸出的方式固装于电线连接部3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上,壳体20为金属制,但只要是具有充分刚性的构件即可,能够采用合成树脂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阳端子插通筒部26、56、70、82、92、102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例子、阳端子插通筒部88具有大致菱形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阳端子插通筒部26、56、70、82、88、92、102的截面形状也能够与所插入的阳端子的截面形状相应地由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构成。并且,也可以通过在任意形状的阳端子插通筒部26、56、70、82、88、92,102的内表面28的任意部位突出设置压花,从而明确触点相对于阳端子12、94的位置。
而且,在上述第二~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二分离部58、104的周向位置设置于与第一分离部29在轴垂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分离部29和第二分离部58、104设置于在周向上90°离开的位置,重叠板部25a、25b和延出板部60、106向正交方向突出。由此,能够提高阴端子52、62、76、86、90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标记说明
10、52、62、76、86、90、98:阴端子;12、94:阳端子;14:连接部;16、54、64、100:阴端子零件;18:收纳空间;20:壳体;22、72a、b:金属平板;23:一端部;24:另一端部;25a、b:重叠板部;26、56、70、82、88、92、102:阳端子插通筒部;28:内表面(连接部);29:第一分离部;30:电线连接部;40:对置壁;50:螺旋弹簧(施力单元、弹簧构件);58、104:第二分离部;60、106:延出板部;66、78:第一板零件;68、80:第二板零件;74、84:凸状部

Claims (13)

1.一种阴端子,其中,具备:
阴端子零件,其包括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连接部;
阳端子插通筒部,其设置于所述阴端子零件,被压入所述阳端子,通过内表面构成所述连接部;
一对重叠板部,所述一对重叠板部与一对第一分离部连接并相互离开地向外方突出,所述一对第一分离部通过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向的一处遍及轴方向全长分离而设置;以及
施力单元,其保持于所述阴端子零件,在所述阳端子压入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之前的状态下,所述施力单元对所述一对重叠板部向相互重叠的方向施力而使所述一对重叠板部重叠,从而将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保持为缩径状态,
通过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施加缩径方向的力,
在所述阳端子压入到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时,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作用力而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容许所述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压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阴端子零件构成为包括带状的金属平板,通过构成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一方的该金属平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折回,并与设置于该另一端部侧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另一方重叠,从而该金属平板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弯曲而设置有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构成所述阴端子零件的所述金属平板的所述另一端部形成为电线连接部,在该电线连接部与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之间配设保持有将所述一对重叠板部向接近方向施力的所述施力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阴端子零件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向的另一处进一步包括遍及所述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第二分离部和与该第二分离部连接并向外方突出的一对延出板部,通过该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从而构成电线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在所述阴端子零件的长度方向上,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一对重叠板部之间设置有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阴端子零件包括第一板零件和第二板零件,所述第一板零件将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一方连接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一方、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一方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一方延伸的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周壁、以及从所述第二分离部的一方延伸出的所述延出板部的一方一体地构成,所述第二板零件将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另一方连接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另一方、从所述第一分离部的另一方向所述第二分离部的另一方延伸的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以及从所述第二分离部的另一方延伸出的所述延出板部的另一方一体地构成,通过所述第一板零件和所述第二板零件相互重叠,从而在所述第一板零件及所述第二板零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基端侧构成所述电线连接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顶端侧配设有对所述一对重叠板部施力使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相互重叠的所述施力单元,
所述第一板零件和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相互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板零件为平板形状,
与该第一板零件重叠的所述第二板零件构成为: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为平板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所述凸状部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并以向离开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
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板厚尺寸比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板零件为平板形状,
与该第一板零件重叠的所述第二板零件构成为: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为平板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包括凸状部,所述凸状部构成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壁并以向离开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截面遍及板宽方向而突出,
所述第一板零件的板厚尺寸比所述第二板零件的板厚尺寸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具有菱形截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内表面形成为朝向所述阳端子的压入方向上的顶端侧逐渐减小直径的锥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阴端子零件进一步包括一对延出板部,所述一对延出板部从与所述一对第一分离部连接并向外方突出的所述一对重叠板部的突出端部分别进一步向外方延伸出,通过该一对延出板部相互重叠从而构成电线连接部,
在所述阳端子插通筒部的所述周向的另一处设置有遍及所述轴方向全长而延伸的第二分离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进一步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组装于所述阴端子零件并具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配置于所述重叠板部的上方,
所述施力单元通过构成为包括弹簧构件并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从而保持于所述阴端子零件,所述弹簧构件在所述重叠板部与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重叠板部的对置壁之间保持为压缩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施力单元包括螺旋弹簧。
CN201980016319.4A 2018-03-08 2019-02-15 阴端子 Active CN1118018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2166 2018-03-08
JP2018042166 2018-03-08
JP2018-089453 2018-05-07
JP2018089453A JP7012940B2 (ja) 2018-03-08 2018-05-07 雌端子
PCT/JP2019/005641 WO2019171914A1 (ja) 2018-03-08 2019-02-15 雌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1850A CN111801850A (zh) 2020-10-20
CN111801850B true CN111801850B (zh) 2022-04-12

Family

ID=67847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6319.4A Active CN111801850B (zh) 2018-03-08 2019-02-15 阴端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1850B (zh)
WO (1) WO20191719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8643B2 (ja) *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方法
JP6958644B2 (ja) *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治具及び評価方法
JP6958642B2 (ja) * 2020-01-10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評価治具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32422B (en) * 1982-12-16 1986-12-10 Charles Frederick Johnson Terminal connector
EP0300912A1 (fr) * 1987-07-22 1989-01-25 le Garjean, Serge Cosse de batterie d'accumulateur
JPH0850892A (ja) * 1994-08-04 1996-02-20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600044Y2 (ja) * 1993-01-07 1999-09-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KR20060064770A (ko) * 2004-12-09 2006-06-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밧데리 터미널 결착구조
DE102005049957A1 (de) * 2005-10-19 2007-02-08 Daimlerchrysler Ag Geschmiedete Polklemme mit Klemmhebel
DE102010020223B4 (de) * 2010-05-11 2011-12-01 Auto-Kabel Managementgesellschaft Mbh Batteriepolklemme
JP2017183270A (ja) * 2016-03-24 2017-10-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8186U (zh) * 1972-06-15 1974-03-11
JP2882283B2 (ja) * 1994-06-03 1999-04-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3648437B2 (ja) * 2000-08-07 2005-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
US7549889B2 (en) * 2007-05-04 2009-06-23 Group Dekko, Inc. Battery post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32422B (en) * 1982-12-16 1986-12-10 Charles Frederick Johnson Terminal connector
EP0300912A1 (fr) * 1987-07-22 1989-01-25 le Garjean, Serge Cosse de batterie d'accumulateur
JP2600044Y2 (ja) * 1993-01-07 1999-09-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H0850892A (ja) * 1994-08-04 1996-02-20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KR20060064770A (ko) * 2004-12-09 2006-06-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밧데리 터미널 결착구조
DE102005049957A1 (de) * 2005-10-19 2007-02-08 Daimlerchrysler Ag Geschmiedete Polklemme mit Klemmhebel
DE102010020223B4 (de) * 2010-05-11 2011-12-01 Auto-Kabel Managementgesellschaft Mbh Batteriepolklemme
JP2017183270A (ja) * 2016-03-24 2017-10-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71914A1 (ja) 2019-09-12
CN111801850A (zh)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01579B2 (en) Spring biased female terminal
JP5433010B2 (ja) 端子金具及びこの端子金具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11801850B (zh) 阴端子
US9478875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JP7395112B2 (ja) 雌端子
JP5754533B1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US11646522B2 (en)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US8939802B2 (en) Connection terminal with spring portions
US11177602B2 (en) Female terminal
WO2014196446A1 (ja) 接続端子
WO2019167599A1 (ja) 雌端子
CN109980370B (zh) 连接器
CN114258614B (zh) 阴端子
US11088471B2 (en)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and wire harness
JP2016195087A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575459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装置
JP7232416B2 (ja) 雌端子
JP2020061220A (ja) 同軸線用の端子ユニット、及び、同軸線用の端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WO2023106057A1 (ja) 端子
WO2023013488A1 (ja) 端子
WO2020183847A1 (ja) 端子、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成体
CN115552733A (zh) 阳端子
JP2014078345A (ja)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内における雌端子金具の位置決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