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2642B -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2642B
CN108352642B CN201680062024.7A CN201680062024A CN108352642B CN 108352642 B CN108352642 B CN 108352642B CN 201680062024 A CN201680062024 A CN 201680062024A CN 108352642 B CN108352642 B CN 108352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ember
electrical contact
coil spring
termina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20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2642A (zh
Inventor
木村章夫
西岛诚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7989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7328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352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2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箱体(20),其设置有对方侧触点(91)进入的开口部(31);以及电气接触部件(60),其以与所述开口部(31)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箱体(20)内,被弹性部件(40)朝向所述开口部(31)侧弹压而被按压于所述对方侧触点(91),从而压缩所述弹性部件(40)的同时一边转动一边后退。

Description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端子零件以及收纳该端子零件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有如下方法:在汽车等中进行电连接时,通过使相对的触点抵触并接触,从而进行电连接。在这样的方法中,当异物附着于触点之间时,发生导通不良,因此不是优选的。因此,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两个触点在抵触时相互滑动,从而排除触点之间异物。
具体地讲,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中,在阴极接线器设置有在箱体内相对的端板和夹持压缩于该端板之间的螺旋弹簧。并且,在露出于外部的一侧的端板设置有具有弹力的板簧部件。该板簧部件通过从端板朝外方延伸后折弯,从而设置有容易弹性变形的倾斜状的自由端部,通过在阳极触点和阴极触点(自由端部)接触时两个触点相互滑动,从而排除触点之间的异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在大电流用途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这是因为,在大电流用途的情况下,由于板簧部件的板厚变大而使刚性高,所以已折弯的部分不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因此,在板簧部件的自由端部与阳极触点接触时,不容易发生因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偏移移动现象,其结果,不能充分排除附着于接触部分的异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端子零件:箱体,其设置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及电气接触部件,其以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箱体内,被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部侧弹压而被按压于所述对方侧触点,从而压缩所述弹性部件的同时一边转动一边后退。
在这样的构成中,电气接触部件在箱体内被弹性部件向箱体的开口部侧按压而支承于箱体,并处于预定的初始姿势。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对方侧触点穿过箱体的开口部进入时,对方侧触点与电气接触部件抵触,从而以压缩弹性部件的同时从对方侧触点退避的方式后退。此时,电气接触部件一边从初始姿势改变倾斜角度而转动一边后退,所以在电气接触部件与对方侧触点的接触部分发生像擦拭电气接触部件这样的摩擦移动现象,即使两者之间存在异物,该异物也被刮掉。如此,即使电气接触部件自身不弹性变形,也在电气接触部件与对方侧触点之间产生摩擦移动现象,因此能够将电气接触部件的板厚根据电流值设定得厚而使用。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零件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所述端子零件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压力的作用轴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按压力的作用轴配置于同一直线上,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
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用只是以倾斜状态保持电气接触部件的简易的结构,使电气接触部件转动。
所述端子零件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以相对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所述对方侧触点的按压力的作用轴配置于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另一端的环状的卷绕端部内。
在这样的构成中,因为电气接触部件成为相对于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所以螺旋弹簧的隔着中心轴的一方侧的长度比另一方侧的长度小。因此,在螺旋弹簧的隔着中心轴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的弹压力(反弹力)不同。在该状态下,当电气接触部件按压于对方侧触点并进行后退时,对方侧触点的按压力的作用轴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呈环状的卷绕端部的区域内,所以电气接触部件改变倾斜状态而转动,使得对方侧触点作为支点发挥作用,螺旋弹簧的中心轴的两侧的反弹力成为均等。其结果,在电气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之间的接触部分发生摩擦移动现象,由此排除异物。
所述端子零件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箱体收纳有中间端子,该中间端子位于在其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之间夹着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置并具备用于与外部连接的端子部,所述中间端子通过具有可挠性的编织线而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连接。
在这样的构成中,与外部的连接由中间端子进行。因此,与外部的连接结构不会成为电气接触部件进行转动动作时的障碍。另外,因为电气接触部件由中间端子和编织线进行连接,编织线具有可挠性,所以不容易妨碍电气接触部件的转动动作。
作为使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端子零件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设置为以下构成。
一种连接器,具备能够收纳端子零件的连接器壳体,其中,所述电气接触部件的一端设为向所述对方侧触点方向折弯的弯曲片,在所述连接器壳体设置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对所述弯曲片向所述电气接触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这样的构成中,因为通过连接器壳体的移动限制部,而限制电气接触部件向长边方向的移动,所以电气接触部件在转动动作中沿长边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容易进行转动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零件,即使电流值变大而使板厚变厚,也能够去除对方侧触点之间的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2是端子零件的主视图。
图3是端子零件的侧视图。
图4是端子零件的仰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使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从图6的状态使对方侧触点抵触到电气接触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从图7的状态使连接器和对方侧连接器完全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的力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电气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的滑动状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的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通过与对方侧端子90抵触,从而与对方侧端子90电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的上侧作为上侧,将图2的下侧(对方侧端子90侧)作为下侧而进行说明。另外,将图2的左侧作为前侧,将图2的右侧(编织线45侧)作为后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构成为具备:箱体20;螺旋弹簧40(“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其以压缩状态被收纳于箱体20的内部;中间端子50,其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上侧;电气接触部件60,其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下侧;以及编织线45,其以能够将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导通的方式进行连接。
箱体20是通过对SUS材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如图3以及图4所示,构成为具备:顶壁21;左右一对侧壁23,其从顶壁21的两个侧缘向下方延伸;以及多个支承部25、27,其从侧壁23的下缘以与顶壁21相对的配置朝内侧延伸。在多个支承部25、27之间,与顶壁21相对的部分成为对方侧端子90能够进入的开口部31。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侧壁23设置有第1开口33。第1开口33设置于侧壁2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从顶壁21折弯的折弯部分(侧壁23的上端缘)向下方开口。另外,在侧壁23设置有一对第2开口35,第2开口35与开口部31连通并向上方开口。第2开口35设置于侧壁2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且位于支承部25、27之间。第2开口35形成为与第1开口33相比宽度宽且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并且,第2开口35的上端缘形成为与顶壁21和中间端子50大致平行,且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大致垂直。另外,在顶壁21贯通设置有退避孔37。退避孔37位于左右一对第2开口35之间。
如图4所示,多个支承部25、27由左右一对一端侧支承部25和左右一对另一端侧支承部27构成,一端侧支承部25配置于电气接触部件60的后端侧,另一端侧支承部27配置于电气接触部件60的前端侧。如图5所示,一端侧支承部25和顶壁21之间的间隔小于另一端侧支承部27和顶壁21之间的间隔。另外,一端侧支承部25的内表面和另一端侧支承部27的内表面以呈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一端侧支承部25的内表面和另一端侧支承部27的内表面以形成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面的方式配置。
如图1以及图5所示,螺旋弹簧40是通过将SUS等金属线材卷绕成线圈状而形成的,以螺旋弹簧40的一端的呈环状的卷绕端部41描绘相对于中心轴L垂直的圆的方式大致卷绕一周后,螺旋状地卷绕,另一端的呈环状的卷绕端部41以描绘相对于中心轴L垂直的圆的方式大致卷绕一周。螺旋弹簧40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其弹簧长度在绕中心轴L的整个周向上相等的尺寸。
螺旋弹簧40被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以压缩状态夹持,因此上端的卷绕端部41A与中间端子50接触,下端的卷绕端部41B与电气接触部件60接触。因此,螺旋弹簧40弹压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的双方,中间端子50被推压到顶壁21的内表面,电气接触部件60被推压到箱体20的支承部25、27。
另外,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螺旋弹簧40的内部插通有保持轴43。该保持轴43为黄铜等金属制,通过敛缝等方式而固装于中间端子50。
另外,保持轴43的下端与第2开口35的上端位置相比位于上方。详细地,保持轴43的下端以在电气接触部件60被对方侧端子90向上方抬高的情况下在保持轴43的下端和电气接触部件60不干扰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这样,能够抑制螺旋弹簧40因来自上下方向的力而倾斜。
如图1以及图5所示,中间端子50是通过对铜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被夹持于顶壁21和螺旋弹簧40之间。中间端子50具有:第1弹簧支承部51,其支承螺旋弹簧40的上端;第1编织线连接部53,其配置于第1弹簧支承部51的后方;以及机器侧连接部55(“端子部”的一个例子),其以与第1弹簧支承部51及第1编织线连接部53正交的配置向上方立起。并且,在机器侧连接部55设置有螺栓孔55A和卡止孔55B。
在第1弹簧支承部51贯通地设置有固装孔51A,保持轴43的上端部43A插通到固装孔51A而被敛缝,从而中间端子50和保持轴43被固装。并且,该保持轴43中的被敛缝的部分收纳于箱体20的退避孔37。另外,在第1弹簧支承部51的两个侧缘设置有一对第1突出部57,第1突出部57配置于第1开口33内。一对第1突出部57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与第1开口33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或者小一点点。因此,通过使第1突出部57抵接于第1开口33的前后的开口缘,从而抑制中间端子5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因为第1开口33从顶壁21向下方开口,所以允许中间端子50向下方移动。
如图1以及图5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是通过对铜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在两个支承部25、27的内表面与螺旋弹簧40之间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夹持。另外,电气接触部件60的板厚根据端子零件10所要求的电气容量而设定,具有在与螺旋弹簧40比较时视为钢体的程度的板厚和硬度。
电气接触部件60具有:第2弹簧支承部61,其支承螺旋弹簧40的下端的卷绕端部41B;第2编织线连接部63,其由箱体20的一端侧支承部25支承;以及弯曲片65,其以与第2弹簧支承部61及第2编织线连接部63正交的配置向下方折弯。第2编织线连接部63设置于与第1编织线连接部53相对的位置。另外,虽然电气接触部件60的大部分被收纳于箱体20的内部,但是弯曲片65和后述的第2突出部67配置于箱体20的外部。
第2弹簧支承部61位于一端侧支承部25和另一端侧支承部27之间,由箱体20的开口部31而使第2弹簧支承部61的下表面侧露出于箱体20的外部。该第2弹簧支承部61的下表面侧设为与对方侧端子90接触的触点部69。另外,在第2弹簧支承部61的两个侧缘设置有一对第2突出部67,第2突出部67配置于第2开口35内。一对第2突出部67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形成为与第2开口35的上端缘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相比大致相同或者小一点点。因此,通过第2突出部67抵接于第2开口35的前后的开口缘,从而抑制中间端子50向前后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因为第2开口35与开口部31连通并向上方开口,所以允许电气接触部件60向上方移动。
编织线45是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铜等金属线材编织而制得的。如图5所示,编织线45的两个端部通过电阻焊接连接于中间端子50的第1编织线连接部53以及电气接触部件60的第2编织线连接部63。并且,编织线45的中间部分47配置于箱体20的外部,以具有余长的状态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且,当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相对移动时,中间部分47挠曲变形。因此,在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相对移动时,抑制编织线45妨碍中间端子50和电气接触部件60相对移动。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收纳于连接器壳体70的内部。连接器壳体70通过将上下分割的合成树脂制的上分割体70U和下分割体70L进行组合而构成。并且,连接器C1由端子零件10和连接器壳体70构成。
在连接器壳体70的上分割体70U设置有使机器侧连接部55导出至连接器壳体70的外部的导出部71。在导出部71的内部设置有矛状件73。该矛状件73通过嵌入到机器侧连接部55的卡止孔55B并卡止,从而抑制中间端子50落入到连接器壳体70的内部。
在连接器壳体70的下分割体70L设置有允许对方侧端子90进入的壳体开口部75。壳体开口部75设置于与端子零件10的开口部31大致相同的位置,能够使电气接触部件60向下侧露出,并且能够使后述的嵌合部97进入到壳体开口部75。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70的下分割体70L设置有一对移动限制部77。一对移动限制部77设置于壳体开口部75的后侧,以从连接器壳体70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内部)于前后方向隔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突出。在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收纳有电气接触部件60的弯曲片65。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比弯曲片65的板厚大且不会因电气接触部件60的转动动作而妨碍弯曲片65转动的程度的大小。另外,一对移动限制部77形成为彼此相同的高度,在电气接触部件60位于最上方时(第2突出部67抵接于第2开口35的上端缘的位置),移动限制部77位于比弯曲片65的下端位置高的位置。由此,限制端子零件10在连接器壳体70的内部沿前后方向移动。
对方侧连接器C2具备对方侧端子90和合成树脂制的对方侧壳体95,对方侧连接器C2嵌合于连接器C1。如图6所示,对方侧端子90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向前方大致直角地弯曲而形成为大致L字状。对方侧端子90中的与电气接触部件60相对的一端侧设为对方侧触点91。并且,在对方侧触点91的上表面,通过从下表面侧进行敲打而形成有球状部93。球状部93的中心位置(最高点)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的延长线上。
另外,对方侧端子90通过嵌件成形而被保持于对方侧壳体95。对方侧触点91被嵌合部97保持。通过嵌合部97进入到壳体开口部75内,从而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进行嵌合。并且,在嵌合部97的下缘位置以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凸缘部99。通过凸缘部99抵接于连接器壳体70的下表面,从而抑制对方侧端子90(对方侧触点91)以超过规定位置的方式进入到连接器壳体70。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以及连接器C1形成为以上的构成,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嵌合前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以朝箱体20的开口部31侧被按压的状态被支承于箱体20(两个支承部25、27)。此时,电气接触部件60以相对于弹压力F1的作用轴(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
另外,在嵌合前的状态下,电气接触部件60的弯曲片65通过收纳于连接器壳体70的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而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向前后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电气接触部件60通过第2突出部67(参照图1)抵接于第2开口35的前后的孔缘,从而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在箱体20内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作为整体限制弯曲片65相对于连接器壳体70移动,从而限制端子零件10在连接器壳体70内向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中间端子50也被导出部71保持,从而中间端子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70的移动也被限制,由此限制端子零件10在连接器壳体70内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当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相对接近时,如图7所示,对方侧端子90的对方侧触点91穿过连接器壳体70的壳体开口部75以及壳体20的开口部31进入到连接器C1。此时,对方侧触点91的球状部93以沿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的状态相对地移动。如此,对方侧触点91抵触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触点部69。然后,当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进一步相对地接近时,如图8所示,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完全嵌合。如此,通过电气接触部件60被螺旋弹簧40朝对方侧触点91侧按压,从而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被电连接。
接着,使用图6-图9对电气接触部件60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在连接器C1和对方侧连接器C2嵌合前的初始状态下,如图6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螺旋弹簧40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形成为一方侧的尺寸L1与另一方侧的尺寸L2不同,成为L2>L1的关系。也就是说,螺旋弹簧40的隔着中心轴L的一方侧(后侧)的长度L1比另一方侧(前侧)的长度L2小。
如此,隔着中心轴L,螺旋弹簧40的长度在前侧和后侧不同。因此,基于螺旋弹簧40的压缩而产生的弹压力(反弹力)设为一方侧的反弹力FB(相对于中心轴L靠后侧的反弹力)的大小与另一方侧的反弹力FF(相对于中心轴L靠前侧的反弹力)的大小不同,各个力的大小关系设为FF<FB。另外,在它们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将螺旋弹簧40的反弹力合成时,成为螺旋弹簧40整体的弹压力F1,整体上,弹压力F1的作用轴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上。在该状态下,电气接触部件60以螺旋弹簧40的弹压力F1和基于箱体20的两个支承部25、27的支承力平衡的状态被保持。
然后,如图8以及图9所示,当来自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60时,电气接触部件60从箱体20的两个支承部25、27离开。在该状态下,电气接触部件60转动而成为图9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垂直的状态,使得从另一方侧的反弹力FF和一方侧的反弹力FB不同的状态变成在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的螺旋弹簧40的反弹力成为均等(力的大小FF=FB)。
另外,在电气接触部件60进行转动动作时,对方侧触点91的作用轴配置于电气接触部件60和环状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通过对方侧触点91按压螺旋弹簧40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从而能够以对方侧触点91作为转动动作时的支点的方式对电气接触部件60进行支承。另外,因为螺旋弹簧40的卷绕端部41B和对方侧触点91接近,所以力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位置也接近。因此,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旋转力矩不会过大,涉及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转动的力变小而稳定。
在电气接触部件60转动后,电气接触部件60成为水平状态,作为螺旋弹簧40的整体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弹压力F1的作用轴和来自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的作用轴相同而稳定。如此,电气接触部件60通过螺旋弹簧40的整体的弹压力F1和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而以水平状态(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垂直的状态)被夹持。
如此,在电气接触部件60从初始姿势改变倾斜角度而转动时,电气接触部件60与对方侧触点91滑动。使用图10对该滑动进行说明。在对方侧触点91抵触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状态下,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对方侧触点91和电气接触部件60的触点部69在点A进行点接触。在该状态下,几乎不会对电气接触部件60产生来自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所以如图7以及图10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被两个支承部25、27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螺旋弹簧40的弹压力F1的作用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支承。更具体地,电气接触部件60以前端侧(弯曲片65相反侧)比后端侧接近对方侧触点91的方式配置。
如此,电气接触部件60以其前端向下的倾斜状态被支承,因此在对方侧触点91抵触到电气接触部件60时,在比对方侧触点91的球状部93的中心位置(中心轴L上的点)位于前方的点A,触点部69和对方侧触点91点接触。然后,因为接触位置(点A)从弹压力F1以及按压力F2的作用轴(中心轴L)向前方偏移、且在螺旋弹簧40内的反弹力FF、FB产生不均等,所以旋转力作用于电气接触部件60,从而电气接触部件60以与对方侧触点91接触的状态而以对方侧触点91的接触点为支点进行转动。因此,随着对方侧触点91进入到箱体20内,电气接触部件60因为对方侧触点91而向上方(向箱体20的内侧)移动的同时转动。然后,电气接触部件60一边转动一边移动,直到在弹压力F1以及按压力F2的作用轴(中心轴L)上触点部69和对方侧触点91接触的点B。
也就是说,在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从最初抵触的状态(图7的状态)移动到嵌合状态(图8的状态)的期间,电气接触部件60一边从初始姿势改变倾斜角度而转动一边后退。此时,如图9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接触的点以摩擦的方式从点A滑动到点B,因此即使在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之间存在异物,该异物被刮掉,从而从接触部分排除异物。然后,当移动到嵌合状态时,电气接触部件60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垂直的状态被保持,借助螺旋弹簧40的弹压力F1而被推压于对方侧触点91。
另外,随着电气接触部件60的转动以及移动,弯曲片65也进行转动以及移动。此时,因为弯曲片65被收纳于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所以抑制在转动动作时电气接触部件60朝前后方向移动。另外,通过第2突出部67被第2开口35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也能够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且,即使连接器C1与对方侧连接器C2嵌合,如图8所示,电气接触部件60位于箱体20内上方,但由于弯曲片65的前端部被收纳于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因此电气接触部件60在连接器壳体70内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中,电气接触部件60在箱体20内被螺旋弹簧40向箱体20的开口部31侧按压并被支承于箱体,而成为预定的初始姿势。在这样的状态下,当对方侧触点91穿过箱体20的开口部31进入到箱体20时,对方侧触点91抵触到电气接触部件60,一边压缩螺旋弹簧40一边以从对方侧触点91退避的方式后退。此时,因为电气接触部件60一边从初始姿势改变倾斜角度而转动一边后退,所以在电气接触部件60与对方侧触点91的接触部分产生像摩擦电气接触部件60这样的摩擦移动现象,由此即使在两者之间存在异物,该异物也被刮掉。如此,即使电气接触部件60本身不弹性变形,在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之间发生摩擦移动现象,所以能够将电气接触部件60的板厚根据电流值设定得厚而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零件10中,螺旋弹簧40的弹压力F1的作用轴与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的作用轴配置于同一直线上(中心轴L上),在箱体20内,电气接触部件60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作用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利用只是将电气接触部件60以倾斜状态保持的简易的结构,而使电气接触部件60转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40,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箱体20内,电气接触部件60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的作用轴配置于与电气接触部件60接触的螺旋弹簧40的环状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
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电气接触部件60成为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非垂直的倾斜状态,因此螺旋弹簧40的隔着中心轴L的一方侧(后侧)的长度L1小于另一方侧(前侧)的长度L2。因此,在螺旋弹簧40的隔着中心轴L的一方侧(后侧)和另一方侧(前侧),施加到电气接触部件60的弹压力(反弹力)不同。在该状态下,当电气接触部件60被对方侧触点91按压而后退时,因为对方侧触点91的按压力F2的作用轴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另一端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所以对方侧触点91作为支点发挥作用,电气接触部件60改变倾斜状态而以对方侧触点91为支点转动到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垂直,使得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的两侧的卷绕端部41B的区域内的反弹力均等。其结果,在电气接触部件60和对方侧触点91之间的接触部分发生摩擦移动现象,由此排除异物。
在箱体20收纳中间端子50,中间端子50以在其与电气接触部件60之间夹着螺旋弹簧40的方式配置,并具备用于与外部(机器)连接的机器侧连接部55,中间端子50通过具有可挠性的编织线45而与电气接触部件60连接。在这样的构成中,与外部的连接由中间端子50进行。因此,与外部的连接结构不会成为在电气接触部件60进行转动动作时的障碍。另外,电气接触部件60与中间端子50通过编织线45进行连接,编织线45具有可挠性,因此不容易成为电气接触部件60的转动动作的障碍。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C1具备能够收纳端子零件10的连接器壳体70,电气接触部件60的一端设为向对方侧触点91方向折弯的弯曲片65,在连接器壳体70设置有移动限制部77,移动限制部77对弯曲片65沿电气接触部件60的长边方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在这样的构成中,因为通过连接器壳体70的移动限制部77来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向长边方向的移动,所以电气接触部件60在转动动作中向长边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容易进行转动动作。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各种实施方式也被包括在保护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中间端子5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中间端子5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从电气接触部件利用电线等直接连接到外部,螺旋弹簧40的上端侧被按压于箱体20内。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编织线45,但是不仅是编织线,也可以使用包覆电线。另外,编织线45的配设位置配设于箱体20的外部,但是也可以配设于箱体20内、螺旋弹簧40内。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第2突出部67抵接于第2开口35的孔缘,从而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第2突出部67以及第2开口35。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片65被收纳于一对移动限制部77之间,从而限制电气接触部件60以及端子零件1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弯曲片65以及一对移动限制部77。另外,移动限制部77不必设置一对,也可以设置在一侧。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气接触部件60以倾斜状态被保持,但是也可以相对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垂直地保持。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螺旋弹簧40的中心轴L和对方侧触点91的抵触位置错位而使电气接触部件60转动,或者通过将弹性部件设置多个,通过使该弹性部件的力不均等地设置而使电气接触部件60转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采用螺旋弹簧40,但是也可以采用高强度橡胶等其他弹性部件。另外,保持轴43也可以不配置于螺旋弹簧40的中心。
附图标记说明
10…端子零件
20…箱体
25…一端侧支承部
27…另一端侧支承部
31…开口部
40…螺旋弹簧(弹性部件)
41…卷绕端部
45…编织线
50…中间端子
55…机器侧连接部(端子部)
60…电气接触部件
65…弯曲片
69…触点部
70…连接器壳体
75…壳体开口部
77…移动限制部
90…对方侧端子
91…对方侧触点
93…球状部
L…中心轴
C1…连接器
C2…对方侧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端子零件,其具备:
箱体,其设置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及
电气接触部件,其以在所述箱体内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方式配置,由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部侧弹压而按压于所述对方侧触点,从而压缩所述弹性部件的同时一边转动一边后退,
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
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以相对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
所述对方侧触点的按压力的作用轴配置于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螺旋弹簧的呈环状的缠绕端部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压力的作用轴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按压力的作用轴配置于同一直线上,
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以相对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轴非垂直的倾斜状态被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零件,其中,
在所述箱体收纳中间端子,该中间端子位于在其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之间夹着所述弹性部件的位置并具备用于与外部连接的端子部,所述中间端子由具有可挠性的编织线而与所述电气接触部件连接。
4.一种连接器,具备能够收纳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零件的连接器壳体,其中,
所述电气接触部件的一端设为向所述对方侧触点方向折弯的弯曲片,
在所述连接器壳体设置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对所述弯曲片向所述电气接触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CN201680062024.7A 2015-10-28 2016-10-07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Active CN108352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2077 2015-10-28
JP2015212077 2015-10-28
JP2015245962A JP6601203B2 (ja) 2015-10-28 2015-12-17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2015-245962 2015-12-17
PCT/JP2016/079890 WO2017073289A1 (ja) 2015-10-28 2016-10-07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642A CN108352642A (zh) 2018-07-31
CN108352642B true CN108352642B (zh) 2020-03-27

Family

ID=58711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2024.7A Active CN108352642B (zh) 2015-10-28 2016-10-07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5214B2 (zh)
JP (1) JP6601203B2 (zh)
CN (1) CN1083526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1203B2 (ja) * 2015-10-28 2019-1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6500771B2 (ja) * 2015-12-25 2019-04-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766635B2 (ja) * 2016-03-24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
JP6766752B2 (ja) * 2017-05-26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
JP6996601B2 (ja) * 2020-09-16 2022-01-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嵌合構造
JP7264862B2 (ja) * 2020-12-04 2023-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4290A (ja) * 2001-03-22 2002-09-25 Tokai Rika Co Ltd ドアジャンクションの給電装置
US6494748B1 (en) * 1999-11-16 2002-12-17 Yazaki Corporation Butt type contact terminal
CN100397706C (zh) * 2003-11-28 2008-06-25 小岛压力加工工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1807767A (zh) * 2009-01-14 2010-08-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附接至电子模块的触点组件
CN103828005A (zh) * 2011-08-10 2014-05-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3192A (en) * 1983-08-25 1985-11-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planar interconnected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JPH0927369A (ja) 1995-07-10 1997-01-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接触端子
JPH11260449A (ja) * 1998-03-06 1999-09-24 Yazaki Corp 車両用ドアの給電用接続装置
JPH11307161A (ja) 1998-04-22 1999-11-05 Sony Corp スプリングピンコネクタ
US7077709B1 (en) * 2005-06-21 2006-07-18 L & K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Battery connector
JP6477417B2 (ja) * 2015-10-28 2019-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601203B2 (ja) * 2015-10-28 2019-1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CN108140974B (zh) * 2015-10-28 2020-03-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4748B1 (en) * 1999-11-16 2002-12-17 Yazaki Corporation Butt type contact terminal
JP2002274290A (ja) * 2001-03-22 2002-09-25 Tokai Rika Co Ltd ドアジャンクションの給電装置
CN100397706C (zh) * 2003-11-28 2008-06-25 小岛压力加工工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1807767A (zh) * 2009-01-14 2010-08-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附接至电子模块的触点组件
CN103828005A (zh) * 2011-08-10 2014-05-28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01203B2 (ja) 2019-11-06
US20180323528A1 (en) 2018-11-08
US10305214B2 (en) 2019-05-28
JP2017084752A (ja) 2017-05-18
CN108352642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2642B (zh)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JP6969643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端子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7465433B2 (ja) コネクタ
WO2018116964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ネクタ
CN108140975B (zh) 端子
WO2017073289A1 (ja)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6766752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
US1059408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actuator structure
CN108140974B (zh) 端子
KR102471886B1 (ko) 커넥터 및 단자
JP2013093133A (ja) コネクタ端子
JP6613902B2 (ja) コネクタ
CN114498132B (zh) 连接端子
WO2017082016A1 (ja) 端子金具、コネクタ
WO2017163858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
WO2017051706A1 (ja) 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996601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嵌合構造
JP2017091834A (ja) コネクタ
JP6746357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270156B2 (ja) コネクタ
JP2008108711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6534304B2 (ja) オス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