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9948A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9948A
CN108779948A CN201680082830.0A CN201680082830A CN108779948A CN 108779948 A CN108779948 A CN 108779948A CN 201680082830 A CN201680082830 A CN 201680082830A CN 108779948 A CN108779948 A CN 108779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indoor
leakage
indoor unit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28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9948B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高木昌彦
田中健裕
渡部和树
松永直也
樋口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79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9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循环回路,其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多台室内机,其分别收容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在由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多台室内机具有的送风风扇运转。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台室内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气体传感器,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的外表面并检测制冷剂;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时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从与室内机相连的延长配管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泄漏的制冷剂。另外,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从而从设置于室内机的框体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当在室内机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该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进行旋转。因此,当在具有较大的地板面积的一个室内空间中设置有多台室内机的情况下,若仅有一台室内送风风扇,则相对于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无法得到足够的风量,有可能无法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而稀释。因此,存在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有可能局部地变高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全部的所述多台室内机所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进行运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8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9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例示了具备多台室内机的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回路10。制冷循环回路10例如具有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热源侧热交换器5、减压机构6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相互并联连接。另外,空调装置例如具有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2作为热源单元。而且,空调装置例如具有设置在室内的多台室内机1A、1B、1C作为负载单元。在室外机2与室内机1A、1B、1C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延长配管而连接。
作为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R290、R1270等易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两种以上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具有不燃性(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为室温(25℃))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在室外机2中至少收容有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本例中,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及减压机构6也收容于室外机2。另外,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室外送风风扇8设置成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向。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从而生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8,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8在该室外送风风扇8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压缩机3是压缩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而使之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循环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例如使用四通阀或多个二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输送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减压机构6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机构6,例如使用能够利用后述的控制部30的控制来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另外,作为减压机构6,也可以使用温度式膨胀阀、固定节流器、膨胀机等。
在室内机1A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A。另外,在室内机1A收容有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A。在室内机1A的框体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和向室内空间吹出空气的吹出口。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9A旋转,从而从吸入口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的空气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A而从吹出口向室内空间吹出。作为室内送风风扇9A,根据室内机1A的形态而使用离心风扇(例如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等)、贯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9A在该室内送风风扇9A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上游侧。室内送风风扇9A也可以配置于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下游侧。
负载侧热交换器7A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输送的空气的热交换。
另外,在室内机1A中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配置于室内机1A的框体内部。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将检测信号输出给后述的控制部30。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检测信号,判定室内机1A中的制冷剂的泄漏的有无。另外,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可以使用氧浓度计,也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在将温度传感器用作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情况下,制冷剂检测机构99A通过检测由泄漏的制冷剂的绝热膨胀导致的温度的降低,从而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有可能泄漏的部位为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钎焊部及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当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在室内机1A的框体内朝向下方流动。因此,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优选在室内机1A的框体内设置于高度比负载侧热交换器7A及接头部低的位置(例如框体内的下部)。由此,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中,至少在室内送风风扇9A停止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作为室内机1A,例如使用地板放置型、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顶棚吊挂型或壁挂型等的室内机。
室内机1B、1C例如具有与室内机1A同样的结构。即,与室内机1A同样地,在室内机1B、1C分别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B、7C及室内送风风扇9B、9C。另外,与室内机1A同样地,在室内机1B、1C分别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
控制部30(在图1中未图示)具有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的微型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微机”)。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接受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的操作信号或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括室内机1A、1B、1C的空调装置整体的动作。如后所述,本例的控制部30具有:室外机控制部,所述室外机控制部设置于室外机2;以及多个室内机控制部,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分别设置于室内机1A、1B、1C,并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室外机控制部主要控制室外机2的动作。室内机控制部主要控制室内机1A、1B、1C中的每一个的动作。
说明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回路10的动作。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如由图1中的实线示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回路1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向室外空气散热。由此,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机构6并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从减压机构6流出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流入室内机1A、1B、1C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冷运转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下被冷却。从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及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吸入压缩机3。吸入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如由图1中的虚线示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回路1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及延长配管流入室内机1A、1B、1C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热运转时,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将制冷剂的冷凝热向空气散热。由此,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流入室外机2的减压机构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从减压机构6流出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热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从室外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吸入压缩机3。吸入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热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是与制冷循环回路10连接的全部的室内机1A、1B、1C在同一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所谓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运转方式例如是室内机1A、1B、1C均进行制冷运转的第一运转方式、室内机1A、1B、1C均进行制热运转的第二运转方式及室内机1A、1B、1C均停止的第三运转方式中的任一种。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在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一般在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中设置全部的室内机1A、1B、1C。此外,在图2中,例示了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B、1C,但室内机1A、1B、1C也可以为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顶棚吊挂型或壁挂型。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3所示,控制部30具有:室内机控制部31A,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A搭载于室内机1A并控制室内机1A;室内机控制部31B,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B搭载于室内机1B并控制室内机1B;室内机控制部31C,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C搭载于室内机1C并控制室内机1C;室外机控制部32,所述室外机控制部32搭载于室外机2并控制室外机2;以及遥控器控制部33,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搭载于作为操作部的遥控器20并控制遥控器20。
室内机控制部31A具有控制基板40A和能够经由控制线与控制基板40A进行通信的控制基板41A。室内机控制部31A成为能够经由控制线与室内机控制部31B、室内机控制部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进行通信的结构。在控制基板40A上安装有主要控制室内机1A的动作的微机50A。在控制基板41A上分别不能拆装地安装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为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和主要控制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微机51A。本例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41A,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也可以与控制基板41A不能拆装地连接。例如,也可以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设置于从控制基板41A分离的位置,利用钎焊等将来自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配线与控制基板41A连接。另外,在本例中,控制基板41A与控制基板40A分开地设置,但也可以省略控制基板41A,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与控制基板40A不能拆装地连接。
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具有与室内机控制部31A同样的结构。即,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0B、50C的控制基板40B、40C和安装有微机51B、51C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的控制基板41B、41C。
室外机控制部32具有控制基板42。在控制基板42上安装有主要控制室外机2的动作的微机52。
遥控器控制部33具有控制基板43。在控制基板43上安装有主要控制遥控器20的微机53。
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构成为能够相互通信。在本例中,室内机控制部31A经由控制线与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中的每一个连接。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经由控制线连接成总线型。
微机51A、51B、51C具有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速存储器)。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存储制冷剂泄漏的历史的泄漏历史位(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一例)。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该泄漏历史位的初始值为“0”。即,在新品状态的微机51A、51B、51C或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微机51A、51B、51C的情况下,泄漏历史位设定为“0”。
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例如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浓度为阈值浓度以上的情况)下从“0”改写为“1”。同样地,微机51B、51C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分别从“0”改写为“1”。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均仅能够在从“0”向“1”的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改写。另外,不论有无向该微机51A、51B、51C的电力供给,均维持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
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及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能够在“0”与“1”之间双向改写。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二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即使微机50A、50B、50C、52、53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被切断电力供给而恢复为初始值(例如“0”),当再次开始电力供给时也会再次设定为与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
在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内机控制部31A进行室内机1A的通常控制。该状态的室内机1A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内机控制部31A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A在运转期间,则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继续,若室内机1A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使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继续。
在微机50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内机控制部31B进行室内机1B的通常控制。该状态的室内机1B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与室内机1A同样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内机控制部31B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B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B在运转期间,则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继续,若室内机1B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使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继续。
在微机50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内机控制部31C进行室内机1C的通常控制。该状态的室内机1C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与室内机1A同样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内机控制部31C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C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C在运转期间,则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继续,若室内机1C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使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继续。
在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外机控制部32进行室外机2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外机控制部32例如进行使压缩机3停止的控制或禁止压缩机3的运转的控制。只要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就使这些控制继续。
在微机53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遥控器控制部33进行遥控器20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的显示部显示包括异常类别或处理方法的信息(例如“制冷剂泄漏。向服务人员联络”等文字信息、异常码等)。此时,遥控器控制部33也可以基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哪一个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例如,在第一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在第二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在第三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只要微机53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就使这些显示继续。另外,遥控器控制部33也可以使设置于遥控器20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括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2所示,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A从初始值“0”向“1”不可逆地改写泄漏历史位。当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进行全部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
当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B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B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B从初始值“0”向“1”不可逆地改写泄漏历史位。当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进行全部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
当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C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C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C从初始值“0”向“1”不可逆地改写泄漏历史位。当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进行全部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
在收到来自用户的联络的服务人员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时,将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控制基板41A、41B或41C更换为新品。这是因为:若仅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则微机51A、51B或51C的泄漏历史位被维持为“1”不变,所以无法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由于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分别与控制基板41A、41B、41C不能拆装地连接,所以在更换控制基板41A、41B或41C时,也更换暴露于制冷剂环境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或99C。
安装于更换后的控制基板41A、41B或41C的微机51A、51B或51C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作为初始值的“0”。因此,微机50A、50B、50C、52、53各自的泄漏历史位也从“1”改写为“0”。由此,能够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多台室内机1A、1B、1C中的例如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时,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经由控制线从室内机控制部31A传递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由此,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不仅共享给室内机控制部31A,也共享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分别基于该信息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强制运转的控制。
设置多台室内机1A、1B、1C的室内空间一般为地板面积大的大空间。由于进行大空间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需要高的空气调节能力,所以向制冷循环回路10填充与空气调节能力相应的量的制冷剂。另一方面,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即使仅使该室内机1A的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也有时无法得到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所需的风量。总之,利用与室内机1A、1B、1C这三台相应的风量确保与大空间相应的风量。因此,为了仅用一台室内机的风扇得到使制冷剂扩散所需的风量,在各室内机中需要在通常运转时的风量中不需要的程度的大型风扇或高输出的马达。
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不会由于风扇的大型化、马达的高输出化等而使得成本增加,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至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室内机1A、1B、1C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各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通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等这样的应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泄漏时,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制冷剂的泄漏历史不可逆地写入控制基板41A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为了重新设定制冷剂的泄漏历史,需要将控制基板41A更换为没有泄漏历史的另外的控制基板。在更换控制基板41A时,也更换不能拆装地连接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因此,能够防止继续使用暴露于制冷剂环境而检测特性发生变化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不更换控制基板41A,则无法再次开始空调装置的运转,所以能够防止由于人为错误或故意而再次开始未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的空调装置的运转的情形。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不限于图1~图3所示的系统结构。以下,说明空调装置的系统结构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4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多台室外机2A、2B。室外机2A、2B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相互并联设置。在室外机2A中收容有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减压机构6A及室外送风风扇8A。在室外机2B中收容有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减压机构6B及室外送风风扇8B。图示省略,但分别设置于室外机2A、2B的室外机控制部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及遥控器控制部33能够通信地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5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室内机1A、1B、1C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减压机构6A、6B、6C。减压机构6A、6B、6C分别收容于室内机1A、1B、1C。
图1及图3所示的空调装置是全部的室内机1A、1B、1C在同一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因此,减压机构6在室外机2仅设置有一个。同样地,图4所示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是全部的室内机1A、1B、1C在同一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因此,减压机构6A、6B在室外机2A、2B各设置有一个。
与之相对,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例如是全部的室内机1A、1B、1C在相互独立的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所谓的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转时,室内机1A、1B、1C各自相互独立地进行制冷运转或停止。在制热运转时,室内机1A、1B、1C各自相互独立地进行制热运转或停止。即,在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中,仅能够使室内机1A、1B、1C中的一部分的室内机运转。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室内机1A、1B、1C中不能够使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存,但根据制冷循环回路10的结构的不同,在室内机1A、1B、1C中也能够使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存。
在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一般在利用壁或隔板相互分隔的多个室内空间分别设置室内机1A、1B、1C。但是,即使是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也能够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一个室内空间中设置全部的室内机1A、1B、1C。
图6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室内机1A、1B、1C分别设置有遥控器20A、20B、20C。控制部30具有:室内机控制部31A,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A搭载于室内机1A并控制室内机1A;室内机控制部31B,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B搭载于室内机1B并控制室内机1B;室内机控制部31C,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C搭载于室内机1C并控制室内机1C;室外机控制部32,所述室外机控制部32搭载于室外机2并控制室外机2;遥控器控制部33A,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A搭载于遥控器20A并控制遥控器20A;遥控器控制部33B,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B搭载于遥控器20B并控制遥控器20B;以及遥控器控制部33C,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C搭载于遥控器20C并控制遥控器20C。
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及室外机控制部32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
遥控器控制部33A具有控制基板43A。在控制基板43A上安装有微机53A。同样地,遥控器控制部33B、33C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3B、53C的控制基板43B、43C。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分别经由控制线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连接。
即使是本变形例那样的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同样的效果。即,例如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多台室内机1A、1B、1C中,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经由控制线从室内机控制部31A传递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由此,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不仅共享给室内机控制部31A,也共享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分别基于该信息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强制运转的控制。
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至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当在室内机1A、1B、1C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各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通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等这样的应对。
(变形例3)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在具有多台室外机2A、2B的方面与变形例2不同。室外机2A、2B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相互并联设置。在室外机2A中收容有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及室外送风风扇8A。在室外机2B中收容有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及室外送风风扇8B。图示省略,但分别设置于室外机2A、2B的室外机控制部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能够通信地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2的结构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4)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在与室内机1A、1B、1C的台数对应的个数的减压机构6A、6B、6C收容于室外机2的方面与变形例2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2的结构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5)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设置有介于室内机1A、1B、1C与室外机2之间的分支单元11的方面与变形例2不同。分支单元11例如配置于虽然在建筑物的内部但区别于室内空间的另外的空间即顶棚背面等空间。在分支单元11内,来自的室外机2的制冷剂配管与室内机1A、1B、1C中的每一个对应地分支。另外,在分支单元11内收容有与室内机1A、1B、1C的台数对应的个数的减压机构6A、6B、6C。图示省略,但也可以在分支单元11设置有控制减压机构6A、6B、6C的控制部。该控制部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能够通信地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2的结构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6)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在具有多台室外机2A、2B的方面与变形例5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5的结构相同。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7)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向制冷循环回路10A、10B填充相同的制冷剂或相互不同的制冷剂。
制冷循环回路10A具有将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减压机构6A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冷循环回路10A中相互并联连接。在室外机2A中收容有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减压机构6A及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A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A。在室内机1A、1B、1C中分别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及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
制冷循环回路10B具有将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减压机构6B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在制冷循环回路10B中相互并联连接。在室外机2B中收容有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减压机构6B及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B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B。在室内机1D、1E、1F中分别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D、9E、9F及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D、99E、99F。
室内机1A、1B、1C、1D、1E、1F例如设置于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
图12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制冷循环回路10A连接的室内机1A、1B、1C和与制冷循环回路10B连接的室内机1D、1E、1F构成为使用一个遥控器20进行操作。即,室内机1A、1B、1C及室外机2A、室内机1D、1E、1F及室外机2B构成一个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
控制部30具有:室内机控制部31A,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A搭载于室内机1A并控制室内机1A;室内机控制部31B,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B搭载于室内机1B并控制室内机1B;室内机控制部31C,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C搭载于室内机1C并控制室内机1C;室外机控制部32A,所述室外机控制部32A搭载于室外机2A并控制室外机2A;室内机控制部31D,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D搭载于室内机1D并控制室内机1D;室内机控制部31E,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E搭载于室内机1E并控制室内机1E;室内机控制部31F,所述室内机控制部31F搭载于室内机1F并控制室内机1F;室外机控制部32B,所述室外机控制部32B搭载于室外机2B并控制室外机2B;以及遥控器控制部33,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搭载于遥控器20并控制遥控器20。
室内机控制部31A具有安装有微机50A的控制基板40A和安装有微机51A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控制基板41A。同样地,室内机控制部31B、31C、31D、31E、31F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0B、50C、50D、50E、50F的控制基板40B、40C、40D、40E、40F、安装有微机51B、51C、51D、51E、51F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99D、99E、99F的控制基板41B、41C、41D、41E、41F。
微机51A、51B、51C、51D、51E、51F具有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已说明的那样的泄漏历史位(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一例)。
室外机控制部32A具有安装有微机52A的控制基板42A。室外机控制部32B具有安装有微机52B的控制基板42B。
遥控器控制部33具有安装有微机53的控制基板43。
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外机控制部32A、32B及遥控器控制部33经由控制线相互能够通信地连接。
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从“0”改写为“1”。同样地,微机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99D、99E、99F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分别从“0”改写为“1”。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均仅能够在从“0”向“1”的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改写。另外,不论有无向该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电力供给,均维持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
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D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四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E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五泄漏历史位以及与微机51F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六泄漏历史位。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能够在“0”与“1”之间双向地改写。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同样地,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二~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即使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被切断电力供给而恢复为初始值(例如“0”),当再次开始电力供给时也会再次设定为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
在微机50A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内机控制部31A进行室内机1A的通常控制。该状态的室内机1A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A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内机控制部31A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A在运转期间,则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继续,若室内机1A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
室内机控制部31B、31C、31D、31E、31F各自基于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进行与室内机控制部31A相同的控制。
在微机52A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室外机控制部32A进行室外机2A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2A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外机控制部32A例如进行使压缩机3A停止的控制或禁止压缩机3A的运转的控制。只要微机52A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就使这些控制继续。
室外机控制部32B基于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进行与室外机控制部32A相同的控制。
在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遥控器控制部33进行遥控器20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的显示部显示包括异常类别或处理方法的信息(例如“制冷剂泄漏。向服务人员联络”等文字信息、异常码等)。此时,遥控器控制部33也可以基于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哪一个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只要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就使这些显示继续。另外,遥控器控制部33也可以使设置于遥控器20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括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A将泄漏历史位从初始值“0”不可逆地改写为“1”。当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进行全部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A、3B的停止、压缩机3B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
在收到来自用户的联络的服务人员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时,将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控制基板41A更换为新品。这是因为:若仅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则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被维持为“1”不变,所以无法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由于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与控制基板41A不能拆装地连接,所以在更换控制基板41A时也更换制冷剂检测机构99A。
安装于更换后的控制基板41A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作为初始值的“0”。因此,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1”改写为“0”。由此,能够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
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至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各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通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等这样的应对。
(变形例8)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室内机1A、1B、1C、1D、1E、1F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减压机构6A、6B、6C、6D、6E、6F。减压机构6A、6B、6C、6D、6E、6F分别收容于室内机1A、1B、1C、1D、1E、1F。室内机1A、1B、1C、1D、1E、1F例如设置于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
图14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制冷循环回路10A连接的室内机1A、1B、1C和与制冷循环回路10B连接的室内机1D、1E、1F分别构成为使用遥控器20A、20B、20C、20D、20E、20F进行操作。
控制部30除了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外机控制部32A、32B之外还具有:遥控器控制部33A,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A搭载于遥控器20A并控制遥控器20A;遥控器控制部33B,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B搭载于遥控器20B并控制遥控器20B;遥控器控制部33C,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C搭载于遥控器20C并控制遥控器20C;遥控器控制部33D,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D搭载于遥控器20D并控制遥控器20D;遥控器控制部33E,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E搭载于遥控器20E并控制遥控器20E;以及遥控器控制部33F,所述遥控器控制部33F搭载于遥控器20F并控制遥控器20F。
遥控器控制部33A具有安装有微机53A的控制基板43A。同样地,遥控器控制部33B、33C、33D、33E、33F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3B、53C、53D、53E、53F的控制基板43B、43C、43D、43E、43F。
另外,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外机控制部32A、32B、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33D、33E、33F与一个上位控制部34连接。上位控制部34具有安装有微机54的控制基板44。上位控制部34作为将室内机1A、1B、1C、1D、1E、1F集中地进行管理的集中控制器发挥功能。即,室内机1A、1B、1C及室外机2A、室内机1D、1E、1F及室外机2B构成一个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
与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同样地,在微机53A、53B、53C、53D、53E、53F、54各自的存储器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D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四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E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五泄漏历史位以及与微机51F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六泄漏历史位。
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至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个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也使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各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通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等这样的应对。
(变形例9)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6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如图15及图16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B和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C。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B中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在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C中未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机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6所示,当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不仅共享给室内机1A的控制部,也共享给其他室内机1B、1C等的控制部。由此,包括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C的全部的室内机1A、1B、1C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运转。同样地,当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全部的室内机1A、1B、1C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也运转。
与之相对,当在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由于在室内机1C中没有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所以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并不一定运转。然而,由于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C设置于距地面的高度较高的位置,所以即使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泄漏的制冷剂也会在下降至地面的期间扩散。因此,不用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9C运转,就能够避免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至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即,在如本变形例那样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和设置于距地面的高度较高的位置的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并存的情况下,在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中可以不设置制冷剂检测机构。由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并且削减空调装置的成本。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1~9)的空调装置(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具备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制冷循环回路10和分别收容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各自具有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在由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全部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运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负载侧热交换器的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和分别收容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各自具有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在由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全部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运转。
根据这些结构,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全部的室内机1A、1B、1C、1D、1E、1F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还具备控制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控制部30,控制部30构成为在由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30具有分别控制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有不能拆装地连接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的控制基板41A、41B、41C、41D、41E、41F和设置于控制基板41A、41B、41C、41D、41E、41F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设置有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例如泄漏历史位的“0”)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例如泄漏历史位的“1”)中的任一方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存储于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第一信息向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控制部30构成为在由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中的至少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将存储于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控制部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30构成为在存储于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控制部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时,使全部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运转。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泄漏历史位作为设置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但不限于此。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也可以设置有两位以上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泄漏历史存储区域选择性地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中的任一方。另外,存储于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第一信息向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存储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分别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53等各自的存储器设置有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各自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存储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空调装置为例子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热泵供热水机(例如日本特开2016-3783号公报记载的热泵装置)、冷却器、陈列柜等其他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有三台或六台的室内机的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为例子,但与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连接的室内机的台数可以是任意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有一台或两台的室外机的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为例子,但与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连接的室外机的台数可以是任意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一个制冷循环回路10或两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的空调装置为例子,但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可以为任意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制冷剂检测机构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内部的结构为例子,但制冷剂检测机构只要与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部连接,则也可以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外部。例如,制冷剂检测机构可以设置于室内空间,考虑制冷剂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也可以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面附近。另外,例如在设置有两台地板放置型室内机的情况下,只要在两台地板放置型室内机之间的地面附近设置有一个制冷剂检测机构,就能够检测双方的地板放置型室内机中的制冷剂的泄漏。而且,如在变形例9中所述的那样,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和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并存的情况下,在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中可以不设置制冷剂检测机构。因此,制冷剂检测机构不一定必须设置于全部的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室内送风风扇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内部的结构为例子,但室内送风风扇只要与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部连接,则也可以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外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控制部30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例子,但例如通过将基于温度等而机械地动作的温度传感器用作制冷剂检测机构,也能够省略控制部30。例如温度传感器在由于制冷剂泄漏而温度下降至预定温度以下时输出接触点信号,使搭载有该温度传感器的室内机的送风风扇运转。多台室内机的送风风扇彼此经由继电器连接。当一台室内机的送风风扇运转时,其他室内机的送风风扇也连动地运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由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多台室内机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例子,但该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室外机。即,也可以是,多台室外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多台室外机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在由多台室外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全部的多台室外机具有的室外送风风扇运转。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1B、1C、1D、1E、1F室内机,2、2A、2B室外机,3、3A、3B压缩机,4、4A、4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5、5A、5B热源侧热交换器,6、6A、6B、6C、6D、6E、6F减压机构,7A、7B、7C、7D、7E、7F负载侧热交换器,8、8A、8B室外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室内送风风扇,10、10A、10B制冷循环回路,11分支单元,20、20A、20B、20C、20D、20E、20F遥控器,30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内机控制部,32、32A、32B室外机控制部,33、33A、33B、33C、33D、33E、33F遥控器控制部,34上位控制部,40A、40B、40C、40D、40E、40F、41A、41B、41C、41D、41E、41F、42、42A、42B、43、43A、43B、43C、43D、43E、43F、44控制基板,50A、50B、50C、50D、50E、50F、51A、51B、51C、51D、51E、51F、52、52A、52B、53、53A、53B、53C、53D、53E、53F、54微机,99A、99B、99C、99D、99E、99F制冷剂检测机构。

Claims (5)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
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
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
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
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全部的所述多台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多个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多个制冷循环回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
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制冷循环回路的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
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
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
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全部的所述多台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的控制部,
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使全部的所述多台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分别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
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不能拆装地连接的控制基板和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在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中的任一方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
存储于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
在由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时,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存储于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在存储于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时,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使全部的所述多台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CN201680082830.0A 2016-03-10 2016-03-10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8779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7506 WO2017154161A1 (ja) 2016-03-10 2016-03-10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9948A true CN108779948A (zh) 2018-11-09
CN108779948B CN108779948B (zh) 2020-09-22

Family

ID=59789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2830.0A Active CN108779948B (zh) 2016-03-10 2016-03-10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4611B2 (zh)
EP (1) EP3428555B1 (zh)
JP (1) JP6253853B1 (zh)
CN (1) CN108779948B (zh)
AU (1) AU2016397074B2 (zh)
WO (1) WO201715416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9949A (zh) * 2016-03-23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1260728B2 (en) 2019-07-02 2022-03-01 Carrier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hazard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60775B2 (en) 2017-03-09 2021-07-13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WO2020178956A1 (ja) * 2019-03-04 202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WO2020186600A1 (zh) * 2019-03-21 2020-09-2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设备、空调器系统及存储介质
JP2021076338A (ja) * 2019-11-13 2021-05-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1287153B2 (en) 2019-12-02 2022-03-29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isk reduction during refrigerant leak
JP7057519B2 (ja) * 2020-02-05 2022-04-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944A (zh) * 2000-09-26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5257219A (ja) * 2004-03-15 2005-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3122364A (ja) * 2011-11-07 2013-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CN107250683A (zh) * 2015-02-18 2017-10-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7923642A (zh) * 2015-09-04 2018-04-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0534A (ja) * 1986-05-30 1987-1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異常検知装置
JP2567686B2 (ja) 1988-11-18 1996-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216335B2 (ja) * 1993-07-09 2001-10-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3810960B2 (ja) * 1999-09-07 2006-08-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換気システム
JP4599699B2 (ja)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6772598B1 (en) * 2002-05-16 2004-08-10 R.S. Services, Inc.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system
JP4177321B2 (ja) * 2004-11-29 200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US20060191318A1 (en) * 2005-02-25 2006-08-31 Mcbride Charles L Digitally accessible sensor
JP2011117655A (ja) * 2009-12-02 2011-06-16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機
JP5517789B2 (ja) 2010-07-02 2014-06-1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2013348A (ja) * 2010-07-02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2184868A (ja) * 2011-03-04 2012-09-27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調システム
JP6072561B2 (ja) * 2013-02-20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812081B2 (ja) * 2013-11-12 2015-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機
JP5804027B2 (ja) * 2013-11-14 2015-11-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331768B2 (ja) * 2014-06-27 2018-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EP2980569B1 (en) * 2014-08-01 2020-09-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ing a parameter
US10408484B2 (en) * 2015-03-31 2019-09-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a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in an indoor unit
WO2016157538A1 (ja) * 2015-04-03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944A (zh) * 2000-09-26 2003-01-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5257219A (ja) * 2004-03-15 2005-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3122364A (ja) * 2011-11-07 2013-06-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CN107250683A (zh) * 2015-02-18 2017-10-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7923642A (zh) * 2015-09-04 2018-04-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9949A (zh) * 2016-03-23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0808960B2 (en) 2016-03-23 2020-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260728B2 (en) 2019-07-02 2022-03-01 Carrier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hazard detection system for a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6397074B2 (en) 2019-09-26
US20190017722A1 (en) 2019-01-17
JPWO2017154161A1 (ja) 2018-03-15
EP3428555A1 (en) 2019-01-16
AU2016397074A1 (en) 2018-08-02
JP6253853B1 (ja) 2017-12-27
US10794611B2 (en) 2020-10-06
EP3428555B1 (en) 2022-08-31
CN108779948B (zh) 2020-09-22
EP3428555A4 (en) 2019-03-20
WO2017154161A1 (ja) 2017-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9948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77994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207395264U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EP2306122B1 (en)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8474604A (zh) 空调装置
EP3312528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1680699B (zh) 空调系统的自由冷却能力控制
JP517192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38218B (zh) 空调装置
CN110366665A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制冷循环系统
CN108139086A (zh) 空调及控制空调的方法
JP2010127568A (ja) 異常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0223542A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202200330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103888A1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200824106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07881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657097B1 (en) Freezer
US20170089616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KR101175374B1 (ko) 지열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US9733000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2013076544A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4353904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280723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