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3487A - 锯链的切割环节、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和锉磨锯链的切割齿用的锉刀 - Google Patents
锯链的切割环节、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和锉磨锯链的切割齿用的锉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23487A CN108723487A CN201810360894.3A CN201810360894A CN108723487A CN 108723487 A CN108723487 A CN 108723487A CN 201810360894 A CN201810360894 A CN 201810360894A CN 108723487 A CN108723487 A CN 1087234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ing
- cut surface
- bearing surface
- seamed edge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6346 tooth erup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2 flou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57/00—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preceding groups B23D45/00 - B23D55/00
- B23D57/02—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preceding groups B23D45/00 - B23D55/00 with chain saw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B—SAWS FOR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7B33/00—Sawing tools for saw mills, 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 B27B33/14—Saw chains
- B27B33/142—Cutte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61/00—Tools for 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Clamping devices for these too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63/00—Dressing the tools of 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for use in cutting any kind of material, e.g. in the manufacture of sawing tools
- B23D63/08—Sharpening the cutting edges of saw teeth
- B23D63/10—Sharpening the cutting edges of saw teeth by fi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63/00—Dressing the tools of sawing machines or sawing devices for use in cutting any kind of material, e.g. in the manufacture of sawing tools
- B23D63/08—Sharpening the cutting edges of saw teeth
- B23D63/16—Sharpening the cutting edges of saw teeth of chain saws
- B23D63/162—Sharpening the cutting edges of saw teeth of chain saws by a reciprocating or rotating rod-like sharpening tool, e.g. file, grinding cylin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 Sawing (AREA)
- Processing Of Meat And 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锯链的切割环节,其具有切割齿和磨尖的切割面,在切割面处构造有至少一个切割棱边。切割环节具有平面的、与切割面邻接的支承面。在以朝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中,第一连接线将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的交点与平行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且以间距伸延的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交点连接。第二连接线将上棱边同切割面平行于支承面到切割齿的齿尖垂直于运转方向处于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之上所处的位置处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与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连接。支承面取向成,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彼此平行地伸延。本发明还涉及用于锉磨锯链的切割齿的锉刀,其在横截面上具有未琢磨的引导面和沿周缘方向邻接的锉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锯链的切割环节、一种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以及一种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
背景技术
由CA 2,054,617 A1已知一种锯链的切割环节,该切割环节应该藉由磨削盘进行再磨尖。在再磨尖时,一平面的面在深度限制器与切割齿之间的凹口处产生。在切割齿处所形成的切割面具有切割面棱边,该切割面棱边在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下直接地布置在切割环节的顶部区段的下侧处。如果切割齿被进一步再磨尖并且在此磨削盘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运动,那么切割面棱边游移到顶部区段中。
如果切割环节由手以锉刀进行再磨尖,那么操作者必须如此引导锉刀,使得保持维持切割角度、也就是这样的角度,切割面在顶部区段处相对于运转方向以该角度倾斜。同时,操作者在锉磨时必须保证,他不使锉刀过远地朝着支承部位平面的引导,因为这能够引起切割齿在连结到切割环节的基体处的连结部的区域中发生弱化。这尤其对于不熟练的操作者是困难的。尤其在带有向后方下倾的顶部区段的切割环节的情况下,以圆锉刀所进行的手动再磨尖需要许多技巧,因为锉刀不仅沿水平方向,而且同时还沿竖直方向进行引导。在圆锉刀的定位方面的小误差就已经引起切割角度的明显改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以下任务,提供一种锯链的切割环节,该切割环节还可由不熟练的操作者简单且正确地进行再磨尖。本发明的另外的任务在于,说明一种能简单地再磨尖的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以及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该锉刀允许进行简单的再磨尖。
关于切割环节,该任务通过一种锯链的切割环节来解决,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切割齿,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朝着切割环节的运转方向处于前方的前支承部位和朝着运转方向处于后方的后支承部位,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经磨尖的切割面,在该切割面处构造有至少一个切割棱边,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平面的、与切割面邻接的支承面,其中,该切割齿具有顶部区段,在顶部区段处构造有切割棱边,其中,在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中,该磨尖方向平行于切割面且平行于支承面伸延,顶部区段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测量的最大厚度,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一连接线,该第一连接线将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的交点与平行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且以至少相应于最大厚度的间距伸延的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交点进行连接,并且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二连接线,该第二连接线将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平行于支承面移动到切割齿的齿尖垂直于运转方向处于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之上所处的位置处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与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进行连接,其中,支承面如此取向,使得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平行于彼此地伸延。关于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该任务通过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来解决,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切割齿,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朝着切割环节的运转方向处于前方的前支承部位和朝着运转方向处于后方的后支承部位,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经磨尖的切割面,在切割面处构造有至少一个切割棱边,其中,该切割环节具有平面的、与切割面邻接的支承面,其中,该切割齿具有顶部区段,在顶部区段处构造有切割棱边,其中,在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中,该磨尖方向平行于切割面且平行于支承面伸延,顶部区段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测量的最大厚度,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一连接线,该第一连接线将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的交点与平行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且以至少相应于最大厚度的间距伸延的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交点进行连接,并且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二连接线,该第二连接线将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平行于支承面移动到切割齿的齿尖垂直于运转方向处于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之上所处的位置处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与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进行连接,其中,支承面如此取向,使得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平行于彼此地伸延,其中,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处于支承部位平面中,其中,锯链具有连接环节,连接环节关于运转方向布置在切割环节旁边,其中,连接环节具有上侧,其中,连接环节的上侧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的间距小于支承面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的间距。在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方面,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来解决,其中,该锉刀在横截面中具有未琢磨的引导面和至少一个沿周缘方向与引导面邻接的锉磨面,其中,未琢磨的引导面在该横截面中在锉刀的周缘的至少1/6上延伸。
本发明设置成,在切割环节处提供支承面,用于对切割环节进行锉磨的锉刀能够支承在该支承面处。在再磨尖过程中,锉刀能够沿着支承面引导。支承面结构形地预设以下方向,锉刀在锉磨时必须沿该方向引导,也就是说预设锉刀在再磨尖时的取向,并且预设以下方向,切割齿沿该方向被再磨尖。由此也预设以下切割角度,该切割角度在再磨尖过程中产生。在此,支承面如此取向,使得顶部区段中的切割角度在再磨尖时得到维持。切割角度应该至少得到维持直到切割齿的再磨尖位置,在该再磨尖位置下,切割齿的齿尖垂直地处于切割环节的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之上。
切割角度在切割齿的齿尖与切割面之间在顶部区段的下侧下方的一点处测量。在此,切割面能够在切割角度测量所处的区域中弯曲地或笔直地伸延。切割角度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测量,其相应于贴靠在切割面处的锉刀的纵向中轴线。磨尖方向平行于切割面且平行于支承面。在再磨尖时,切割面平行于支承面移动,因为锉刀沿着支承面引导。为了保证切割角度得到维持,设置成,在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该侧视图中,切割面处的第一连接线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处的第二连接线平行于彼此地伸延。在此,假想的位移平行于支承面移动并且相应于再磨尖之后的切割面的位置。
第一连接线将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连接,该第一交点是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的交点,该第二交点是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交点。假想的线在该侧视图中相对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平行地且以一间距伸延,该间距至少相应于顶部区段的最大厚度。因此,假想的线处于顶部区段的下侧与支承部位平面之间或顶部区段的下侧处的切割面处。假想的线平行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伸延。因此,第一交点处于上棱边处,并且第二交点处于顶部区段的下侧处或处于顶部区段的下侧的下方,其中,不仅第一交点而且第二交点处于切割面处。第二连接线将第三交点和第四交点相互连接,所述第三交点和第四交点是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处的相应的点。第三交点是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第四交点是假想的线同切割面的假想的位移的交点。第二连接线将第三交点与第四交点连接。
有利地,支承面如此取向,使得切割齿的再磨尖直到以下位置都是可行的,在该位置中,切割齿的齿尖垂直于运转方向处于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的后方。为此有利地设置成,假想的线相对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的间距比顶部区段的最大厚度大至少0.8mm。由此,切割角度即使在再磨尖面在后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的后方进行再磨尖时也得到维持。
支承面设置成用于使操作者能够将锉刀支承到支承面上并且在锉磨时使其沿着支承面引导。为了在第一再磨尖时就已经实现对于锉刀的良好的引导,设置成,支承面的沿运转方向测量的长度在切割环节未再磨尖的情况下为至少3mm。在再磨尖时,支承面的长度相应于这样的路程而增大,锉刀逆着运转方向沿着支承面引导了该路程。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经磨尖的切割面具有第一切割面区段和相对于该第一切割面区段成角度地伸延的第二切割面区段。经磨尖的切割面是切割环节的在再磨尖时被锉磨的面。第一切割面区段和第二切割面区段是优选平面的面。第二切割面区段至少部分地构造在顶部区段处。第一切割面区段和第二切割面区段在切割面棱边处彼此相邻接。切割面棱边如此布置,使得切割面棱边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的间距比顶部区段的下侧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垂直于支承面的平面所测量的最小间距最高大0.2mm。在此,垂直于支承面测量的间距分别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也就是说相对于支承面的延长部来测量。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切割面棱边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的间距小于顶部区段的下侧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的最小间距或等于顶部区段的下侧相对于支承面的平面的最小间距。由此,切割齿能够被再磨尖直到切割齿的朝着运转方向处于后方的端部附近,而不会使切割面棱边在再磨尖时游移到顶部区段中。
对于以下切割环节,该切割环节具有两个相对彼此成角度地伸延的且尤其平面地构造的切割面区段,优选设置成,支承面与支承部位平面在朝着磨尖方向的所提及的侧视图中围成小于5°的角度。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支承面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伸延。
在备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切割棱边在所提及的侧视图中弧状地伸延。在备选的设计方案中,切割面有利地弧状地伸延。优选地,切割棱边以一半径围绕中点弧状地伸延,其中,支承面相对于中点的间距小于该半径。这样的弯曲的切割面能够以在周缘处具有变平的区域的圆锉刀来再磨尖。对于弧状地伸延的切割棱边优选设置成,支承面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在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所提及的侧视图中围成小于5°的角度,优选平行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伸延。由此,在弧状地伸延的切割棱边的情况下,在再磨尖时能够维持切割角度。在此,支承面优选如此取向,使得支承面在再磨尖时不过远地运动到基体中或过近地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运动,以便避免切割齿连结到切割环节的基体处的连结部发生弱化。切割环节的基体是切割环节的以下区域,该区域具有用于与先行和后行的链环节进行连接的支承部位。在此,基体有利地平面地构造。切割齿和如有可能设置的深度限制器不是基体的组成部分。有利地,基体延伸直到从基体的平面中拱出的切割齿处,并且如有可能延伸直到从基体的平面中拱出的深度限制器处。
有利地,支承部位的纵向中轴线处于支承部位平面中。第一连接线与支承部位平面有利地围成在背离顶部区段的侧处测量的小于90°的、尤其小于80°的角度。由此实现良好的切割结果。支承面与支承部位平面沿朝着运转方向的观察方向优选围成小于5°的角度。因此,支承面能够横向于运转方向具有轻微的倾角(或坡度,即Gefälle)。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支承部位平面沿朝着运转方向的观察方向、也就是说沿切割环节的横向方向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伸延。因此,沿切割环节的横向方向,支承部位平面优选小于5°倾斜,并且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伸延。
有利地,构造在顶部区段处的切割棱边朝着运转方向处于支承面的后方。切割棱边尤其构造在顶部区段的上侧处。在此,切割棱边在朝切割环节的俯视图中如此放置,使得切割棱边不遮盖支承面。有利地在切割齿的朝着运转方向先行地布置的端部处构造在顶部区段处的切割棱边在沿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侧视图中有利地完全地处于支承面的后方。在切割棱边处有利地构造有齿尖,该齿尖在该侧视图中处于支承面的后方。切割棱边以及尤其是齿尖在该侧视图中关于支承部位平面优选竖直地处于经磨尖的切割面之上并且所处相对于支承面有水平间距。在该侧视图中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测量的间距在未再磨尖的状态下优选为切割齿的垂直于支承面在支承面与齿尖之间测量的高度的0至5%。因此,切割棱边关于切割齿的高度在未再磨尖的状态下相对近地处于支承面的后方并且在再磨尖的状态下优选以一间距处于支承面的后方,该间距为齿高度的约四分之一。在切割面具有两个相对彼此成角度地伸延的切割面区段的这样的切割环节的情况下,在支承面相对于顶部区段的上棱边倾斜地取向的情况下,齿高度随着再磨尖度增加而减小。切割棱边与支承面之间的、尤其是齿尖与支承面之间的平行于支承面测量的间距,在切割面具有两个相对彼此成角度地伸延的切割面区段的这样的切割环节的情况下从未磨尖的状态到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优选增加到齿高度的15%至30%、尤其增加到其20%至25%。
相对于切割齿先行地,有利地布置深度限制器。在切割齿与深度限制器之间有利地形成凹口,其中,凹口朝着支承部位平面的方向至少部分地由支承面限制。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凹口朝着支承部位平面的方向完全地由支承面限制,从而使得凹口的整个底部通过支承面来形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非常长的支承面以及由此实现锉刀在再磨尖时的可靠的引导。然而,也能够设置成,支承面仅占据凹口的底部的相对于切割面直接先行地布置的区域。
对于带有切割环节和关于运转方向布置在切割环节旁边的连接环节的锯链设置成,连接环节具有上侧并且连接环节的上侧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间距小于支承面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的间距。由此,连接环节的上侧处于通过支承面限定的平面的背离切割面的侧上。因此,连接环节的上侧不伸到支承在支承面处的锉刀,并且不阻碍锉刀在支承面处的支承。
对于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有利地设置成,锉刀在横截面中具有未琢磨的引导面和至少一个沿周缘方向与引导面邻接的锉磨面。在未琢磨的引导面的情况下,锉刀能够放置在支承面处。与引导面邻接的锉磨面有利地设置成用于贴靠在切割面处以及加工切割面。通过使锉磨面直接地与未琢磨的引导面邻接,以及引导面本身是未琢磨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支承面在再磨尖时被延长并且在此维持其取向。由此,即使对于不熟练的使用者也能够实现简单且精确的再磨尖。锉刀的平行于引导面测量的宽度优选在锉刀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区域中随着与引导面的间距提升而增大。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在切割面处建立切除部,而不会使切割齿连结到切割环节的基体处的连结部的区域变得非常弱。优选地,锉磨面相对于锉刀的中间平面的间距在锉刀的第一区域中随着与引导面的间距的提升而增大,该中间平面包含锉刀的纵向中轴线并且垂直于引导面伸延。在锉刀的第二区域中(该第二区域相对于引导面的间距大于第一区域相对于引导面的间距),优选设置成,锉磨面相对于锉刀的中间平面的间距随着相对于引导面的间距的提升而减小。由此,通过锉刀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切割面处产生切除部。
在切割齿处,有利地形成穿过切割面的切除部。切割面有利地具有至少两个法线,所述法线不仅相对于支承面而且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以一角度伸延,该角度不同于0°和90°。
尤其对于具有两个成角度地相对彼此取向的优选分别平面地伸延的切割面的切割环节设置成,锉刀具有沿周缘方向与第一锉磨面邻接的第二锉磨面,其中,引导面与第一锉磨面围成第一角度,该第一角度为超过90°,并且其中,引导面与第二锉磨面围成第二角度,该第二角度为小于90°。由此能够实现切割齿连结到切割环节的基体处的相对宽的连结部并且同时实现有利的切割角度。有利地,第一锉磨面形成锉刀的第一区域,并且第二锉磨面形成锉刀的第二区域。
对于用于对带有弧状的切割棱边的切割齿进行锉磨的锉刀优选设置成,锉刀具有弧状地伸延的、沿周缘方向与引导面邻接的锉磨面。锉刀的锉磨面和引导面有利地通过锉刀的不同的周缘区段来形成。
有利地,第一锉磨面和第二锉磨面具有相同的沿周缘方向测量的棱边尺寸。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锉刀具有两个彼此对置的未琢磨的引导面、两个彼此对置的第一锉磨面和两个彼此对置的第二锉磨面。由此,锉刀能够在至少两个定向上被用于进行再磨尖。在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锉刀具有六棱边横截面。有利地,引导面的宽度为至少3mm。由此通过引导面实现锉刀的良好的引导。
由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和锉刀组成的布置(或组件,即Anordnung)优选如此构造,使得支承面与切割环节的第一切割面区段之间的角度相应于引导面与锉刀的第一锉磨面之间的角度,并且支承面与切割环节的第二切割面区段之间的角度相应于引导面与锉刀的第二锉磨面之间的角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切割环节的再磨尖方面设置成,切割面的构造在顶部区段处的区域的角度从切割环节的初始状态直到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变。这优选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支承面在切割环节制造时就已经以正确的且与锉刀相协调的定向来制造,并且锉刀仅仅在处于该锉刀下方的支承面上滑动地沿着运动,而不会在支承面处进行材料移除。这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锉刀具有至少一个未琢磨的支承面,所述未琢磨的支承面设置成用于支承在支承面上。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阐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和图2示出锯链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3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的剖切图,
图4和图5沿相应于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示出锯链的局部的透视图示,
图6示出锯链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
图7示出沿图6中的箭头VII的方向朝切割环节的俯视图,
图8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VIII-VIII的剖切图,
图9示出锯链的局部的侧视图,其中,锉刀布置在该锯链处,
图10示出沿图9中的箭头X的方向的侧视图,
图11和图12示出在锯链的区段的第一再磨尖状态下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透视图示,
图13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的在图11和12中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下的锯链的剖切图示,
图14和图15示出在第二再磨尖状态下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锯链的区段的透视图示,
图16以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的剖切图示出穿过在再磨尖状态下的源自图14和15的锯链的剖切图,
图17示出用于对图1至16中所示出的切割环节进行再磨尖的锉刀的示意性的横截面,
图18至图20示出用于对根据本发明的切割环节进行再磨尖的锉刀的实施例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示,
图21和图22示出锯链的一另外的实施例的一区段的侧视图,
图23示出沿着图21中的线XXIII-XXIII剖切图,
图24和图25示出锯链的另外的实施例的区段的侧视图,其中,锉刀布置在该锯链处且示意性地示出,
图26示出沿着图24中的线XXVI-XXVI的剖切图,
图27示出源自图21至23的锯链的区段的以朝着磨尖方向的观察方向的透视图示,
图28示出源自图21至27的锯链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
图29示出沿图28中的箭头XXIX的方向朝源自图28的切割环节的俯视图,其中带有示意性地示出用于进行再磨尖的锉刀,
图30示出用于对切割环节进行再磨尖的锉刀的实施例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示,
图31示出源自图28的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的切割环节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侧视图示出锯链1的区段。锯链1具有推动环节2以及切割环节3,所述推动环节以及切割环节经由连接插销相互铰接地连接。锯链1设置作为用于马达锯的刀具(或工具,Werkzeug),在该马达锯中,锯链1围绕引导轨道环绕地布置。在此,推动环节2的推动凸出部6伸到引导轨道的引导槽中并且由马达锯的驱动小齿轮驱动。在此,锯链1朝着运转方向21环绕地围绕引导轨道运动。连接插销5布置在切割环节3的支承部位处。设置有朝着运转方向21布置在前方的、前支承部位16以及朝着运转方向21处于后方的、后支承部位17。支承部位16和17分别具有纵向中轴线18,所述纵向中轴线形成锯链1的环节的摆动轴线。纵向中轴线18展开支承部位平面19。支承部位16和17构造在切割环节3的基体26中。基体26优选平面地构造。在基体26处布置有深度限制器8和切割齿7,所述深度限制器和切割齿能够从基体26的平面中隆起。在本实施例中,不仅深度限制器8而且切割齿7从基体平面中拱出。在深度限制器8与切割齿7之间构造有凹口9,该凹口朝着支承部位平面19的方向被在下面还更详细地描述的支承面15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图1,支承面15大约在凹口9的整个底部上延伸。
切割齿7具有齿根25,该齿根表示以下区域,在该区域处,切割齿7连结在切割环节3的基体26处。在齿根25处,切割齿7从基体26的平面中拱出。切割齿7具有侧区段10以及顶部区段11,在该侧区段处切割齿10至少在一区段中大约平行于基体26的平面延伸,在该顶部区段中切割齿7大约平行于纵向中轴线18伸延。在顶部区段13处,切割齿7朝向锯链1的中间平面而拱起。如图3所示出的,顶部区段11至少部分地在与切割环节7相邻的推动环节2上延伸。
在图1中能够看出切割齿7的构造在侧区段10处的第一切割棱边12以及齿尖14,所述第一切割棱边以及齿尖设置成用于接合到工件中。在此,齿尖14是切割齿7的以下区域,该区域朝着运转方向21处于前方最远处。齿尖14也能够倒圆地或弧状地构造。
在对切割环节7进行再磨尖时,操作者将锉刀以贴靠在切割棱边12处的方式放置到支承面15上并且沿着支承面15引导锉刀。图1示出切割棱边12的假想的位移44,在该位移的情况下,齿尖14'关于运转方向21垂直地处于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之上。当切割棱边12再磨尖至所示出的位置中时,假想的位移44相应于切割棱边12在所示出的侧视图中的轮廓。在此,图1和图2示出沿纵向中轴线18的观察方向朝锯链1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出的,在顶部区段11的背离支承部位平面18的上侧处构造有第二切割棱边13。第一切割棱边12和第二切割棱边13是切割面20的棱边,该切割面相对于所示出的侧视图倾斜地伸延。切割面20具有第一切割面区段22以及第二切割面区段23,该第一切割面区段直接地与支承面15邻接,该第二切割面区段在顶部区段11处以及在侧区段10的处于该顶部区段下方的区域中延伸。切割棱边12和13在齿尖14处相遇。
当前,在支承面15与第二切割棱边13之间的整个区域被称为切割面20。在此,切割面20不必完全地与待加工的工件到达接触。尤其,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与待加工的工件不到达接触或仅部分地到达接触。第一切割棱边12在切割面20处在切割齿7的一侧处伸延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两个笔直的切割棱边区段组合而成。第一切割棱边12从支承面15处延伸直到齿尖14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有利地仅在其长度的一部分上与待加工的工件到达接触。第一切割棱边12在再磨尖时在其整个长度上被再磨尖。
在本实施例中,切割面区段22和23分别平面地构造并且在切割面棱边24处彼此相遇。切割面棱边24平行于支承面15伸延。在本实施例中,切割面棱边24沿锯链1的横向方向平行于支承部位16和17的纵向中轴线18取向。顶部区段11具有面向支承部位平面19的下侧27。下侧27具有相对于支承面15垂直于运转方向21测量的间距a。在此,间距a是下侧27相对于支承面15的最小间距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顶部区段11的朝着运转方向21处于后方的区域处测量。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面15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伸延。切割面棱边24相对于支承面15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21测量的间距b,该间距b小于或稍微大于间距a。有利地,间距b比间距a大不到2mm。在图1和2中所示出的未磨尖的状态下,齿尖14相对于切割面棱边24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测量的间距c。在本实施例中,间距b和c在未磨尖的状态下大约相同大小。
支承面15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具有间距g。在推动环节2的背离切割环节3的侧处布置有连接环节4。连接环节4具有上侧38,该上侧处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和切割齿7相同的侧上。上侧38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具有间距f,该间距f小于间距g。由此,布置在切割环节3旁边的连接环节4的上侧38所处低于支承面15,也就是说朝着支承部位平面15的方向偏移。推动环节2具有上侧39,该上侧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具有间距o。在本实施例中,间距o也小于间距g。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间距o稍微大于间距f。间距f、g和o和支承面15的取向如此选择,使得锉刀为了对切割齿7进行再磨尖在锉刀在支承面15上受引导时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也不与连接环节4的上侧38或推动环节2的上侧39到达接触。
如图3所示出的,连接插销5伸过切割环节3、连接环节4以及在切割环节3与连接环节4之间布置在中间的推动环节2。如图3还示出的,支承平面15在所示出的垂直于运转方向21的剖切图示中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伸延。在未再磨尖的状态下,支承面15布置在切割环节3的平面的基体26处并且不延伸到从基体平面中拱出的切割齿7中。如图3还示出的,顶部区段11具有最大厚度i。厚度i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顶部区段11的厚度从侧区段10朝着顶部区段11的自由端部的方向减小。在本实施例中,厚度i沿顶部区段11的纵向方向、也就是说朝着运转方向21是恒定的。然而,也能够设置成,厚度i朝着运转方向21减小或增加。
图4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透视图示示出图1和2中所示出的锯链1的区段,该磨尖方向在图7中示出。磨尖方向29是以下方向,在该方向上锉刀能够被引导以用于对切割齿7进行再磨尖。切割面20和支承面15平行于磨尖方向29取向并且在朝着磨尖方向29的侧视图中显现为线。在本实施例中,磨尖方向29相对于运转方向21倾斜以小于90°的角度δ。角度δ在图7中示出并且有利地为20°至80°、尤其是40°至70°。
如图4所示出的,顶部区段11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侧视图中具有上棱边28。上棱边28是顶部区段11的所处远离支承部位平面19的、在侧视图中显现为线的区段。在图4中画入假想的线31,该假想的线平行于上棱边28伸延。假想的线31相对于上棱边28具有间距k,该间距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并且该间距至少和顶部区段11的最大厚度i(图3)一样大。因此,假想的线31处于下侧27处或处于顶部区段11的下侧27的下方。有利地,间距k至少比最大厚度i大0.8mm。
在图4中所示出的侧视图中画入第一交点32,该第一交点是上棱边28同切割面20的交点。第二交点33是切割面20同假想的线31的交点。这两个交点32和33在图4中通过假想的第一连接线3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36完全地处于切割面20中。也能够设置成,切割面20弧状地伸延,从而第一连接线36不完全地处于切割面20中。第一连接线36准确或大约说明切割齿7在顶部区段11的区域中的倾斜度。
通过对切割齿7进行再磨尖,切割面20平行于支承面15且沿着支承面15的延长部相对于切割环节3的基体26移位。经移位的切割面20在图4中以虚线呈现为假想的位移44。图4中所示出的假想的位移44相应于切割齿7的以下位置,在该位置下,假想的位移44的齿尖14'在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俯视图中处于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上。由于透视图示,纵向中轴线18在图4中不相对于纸平面垂直。实际的布置能够在图7中的俯视图中看出。在所示出的侧视图中,第三交点34是位移44同上棱边28的交点,并且第四交点35是位移44同假想的线31的交点。交点34和35通过假想的第二连接线37相互连接。通过使不仅第二交点33而且第四交点35处于相同的、第二切割面区段23(图3)处,并且第二切割面区段23平面地构造,连接线35和36平行于彼此地伸延。在本实施例中,间距k如此选择,使得第四交点35处于经移动的切割面棱边24'处。切割面棱边24在再磨尖时平行于支承平面15运动。如果间距k选择得较大,那么连接线36和37不再平行于彼此,因为第二交点33处于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中,而第四交点35在再磨尖时游移到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中,并由此第二连接线37获得比第一连接线36更陡的伸延。
图5以从锯链1的对置的侧朝着磨尖方向29的透视图示示出锯链1的区段。在该视图中,连接环节4沿观察方向处于切割环节3前方。如图5所示出的,完全地构造在切割齿7的侧区段10处的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与支承面15围成角度α。角度α大于90°。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α设置为100°至160°、尤其为110°至140°,优选为约120°。支承面15与第二切割面区段23围成小于90°的角度β,齿尖14布置在该第二切割面区段处。有利地,角度β为20°至80°、尤其为40°至70°、优选为约60°。通过角度α和β在切割齿7处形成切除部。朝着运转方向21在切割面20的处于后方最远处的区域处于顶部刀刃13与支承面15之间。由此,不仅能够实现切割齿7在齿根25处的足够宽的连结(图1)而且能够实现适宜的切割角度ε。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面15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取向。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与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切割角度ε,该切割角度ε相应于角度β。切割角度ε有利地针对良好的切削和切屑导出来设计。切割角度ε相应于以下角度,连接线36或37与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该角度,因为连接线36和37在本实施例中完全地处于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中。切割面20在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中具有一法线,该法线与支承面15和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与0°以及与90°不同的角度。相应地,第二切割面区段23具有一法线,该法线与支承面15和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与0°以及与90°不同的角度。
如图5所示出的,上棱边28相对于运转方向21同样是倾斜的。在此,上棱边28朝着运转方向21下倾。上棱边28与运转方向21围成后角γ,该后角在图5中相对于关于运转方向21的平行线而画入。后角γ有利地为至少3°、尤其为至少5°。如图5还示出的,支承面15在所示出的侧视图中具有沿运转方向21测量的长度d。
图6以侧视图示出切割环节3。如图6所示出的,切割环节3的基体26具有前支承部位48和后支承部位49,所述前支承部位和后支承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构造用于连接插销5的开口。然而,切割环节3与相邻的且先行的和后行的推动环节2和连接环节4的其它的连接结构也能够是有利的。
如图6还示出的,切割齿7具有高度h,该高度由齿尖14相对于支承面15以及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来测量。在图6和7中,在侧区段10处以及在顶部区段11处能够看出标志52,该标志示出切割面20在切割环节3的最大再磨尖状态下的位置。
如图7所示出的,切割棱边13朝着运转方向21在未再磨尖的状态下处于支承面15后方。在此,切割棱边13在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俯视图中(如图7中所示出的),处于支承面15的朝着运转方向分别先行的区段后方的每个区域中。齿尖14在图6中所示出的侧视图中处于支承面15之上,然而,如图7所示出的,相对于该支承面侧向地偏移。第二切割棱边13相对于支承面15具有沿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且垂直于切割棱边13的观察方向测量的间距n。间距n在朝着磨尖方向29的侧视图中作为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的在齿尖14与支承面15之间的间距来产生。间距n是相对小的并且为在切割棱边13的每个部位处优选为切割齿7的高度h的最高三分之一,尤其是最高四分之一。有利地,间距n在每个再磨尖状态下为切割齿7的当前高度h的最高三分之一、尤其最高四分之一。通过后角γ(图5)随着再磨尖度增加,切割齿7的高度h减小,并且间距n增大。在图11中画入针对图11中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的高度h'和间距n'。在未再磨尖的初始状态下,间距n有利地为齿高度h的小于10%。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间距n有利地为齿高度h的15%至30%、尤其是20%至25%。
在图7中示出齿尖14'在切割面20的假想的位移44中的位置。如图7所示出的,假想的位移44的齿尖14'在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俯视图中处于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上。
在图8中示出切割面棱边24和支承面15沿朝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取向。如图8还示出的,切割棱边13相对于沿朝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的支承部位平面19在角度φ下伸延。角度φ有利地为超过2°、尤其是超过5°。角度φ有利地为小于20°。在此,切割棱边13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随着与齿尖14的间距的提升而减小。
在图9和10中示意性地在锯链1处示出用于切割环节3的再磨尖的锉刀40。锉刀40具有呈有规律的六边形形式的横截面。在所示出的侧视图中,磨尖方向29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伸延。然而,磨尖方向29相对于纸平面倾斜(见图7)。如图9所示出的,锉刀40具有纵向中轴线51,该纵向中轴线朝着磨尖方向29取向。锉刀40具有两个彼此对置的、未琢磨的引导面41,两个彼此对置的、沿周缘方向分别与引导面41相邻的第一锉磨面42和两个彼此对置的、与第一锉磨面沿周缘方向邻接的第二锉磨面43。在所处远离第一锉磨面42的侧处引导面41分别与第二锉磨面43邻接。引导面41设置成用于支承在支承面15上。第一锉磨面42设置成用于对第一切割面区段22进行锉磨,并且第二锉磨面43设置成用于对第二切割面区段23进行锉磨。锉刀40能够在两个相对彼此以180°围绕纵向中轴线51转动的位置中放置在支承面15上并且用于进行锉磨。
如图9所示出的,锉刀40在切割齿7的未再磨尖的状态下沿垂直于支承面15的方向至少延伸直到齿尖14。锉刀40沿高度方向从支承面15处至少延伸直到齿尖14。锉刀40在切割齿7的整个高度h(图6)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面15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取向。在再磨尖时,锉刀40因此朝着相对于运转方向21的反方向且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进行引导。
锉刀40在支承面上逆着运转方向21引导。锉刀40沿着其纵向中轴线51在支承面15上来回运动,并且在此逆着运转方向21压抵切割面20(图8)并且被引导。通过使锉磨面42直接地与未琢磨的支承面41邻接,切割面区段22再磨尖直到支承面15处,并且锉刀40能够沿着支承面15引导。通过锉刀40沿着支承面15的引导使支承面15在切割面20进行再磨尖(图8)时延长。通过使引导面41不受琢磨,支承面15不被再磨尖,从而使得支承面15的位置和取向得到维持。由此,简单的再磨尖本身对于不熟练的使用者而言是可行的。使用者仅须保证锉刀40在支承面15和切割面20处的贴靠。使用者将锉刀40放置到支承面15上,并且使锉刀40在支承面15上朝着磨尖方向29运动。在再磨尖期间不设置锉刀40从支承面15处的抬起或锉刀40相对于支承面15的倾翻。
图11至13示出在第一再磨尖状态下的锯链1,在该第一再磨尖状态下,支承面具有长度d',该长度d'大于长度d。由于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的倾斜度,通过再磨尖使齿尖14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减小。切割面棱边24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不变,从而使得第二切割面区段23的高度在再磨尖时减少。第一切割面区段22在长度和取向方面不变。仅仅关于支承部位16和17的位置发生改变。
如图12所示出的,顶部区段11的下侧27相对于支承平面15具有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的最小的间距a。在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下,下侧27在切割面20处相对于支承平面具有间距v,该间距v大于间距b。
如图13所示出的,切割面棱边24在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下处于顶部区段11的下侧27的下方,也就是说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处于比下侧27更小的间距下。在此,切割面棱边24和下侧27相对彼此侧向地偏移地布置。切割面棱边24在所示出的再磨尖状态下完全地处于切割环节3的侧区段11中。齿尖14相对于切割面棱边24的间距减小到间距c',该间距c'小于在未再磨尖的状态下的间距c(图2)。
图14至16示出在切割齿7的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的锯链1。在此,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有利地是以下状态,在该状态下,切割齿7的剩余的其余部分正好仍充分地确定尺寸,以便吸收所出现的切割力。切割面20伸出直到标志52处。在图14中也画入假想的线31和间距k。如图14和15所示出的,间距k如此选择,使得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间距k也大于顶部区段11的厚度i。间距k的数值相应于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在切割面棱边24与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之间的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的间距。支承面15具有长度d'',该长度d''大于长度d'和长度d。如图16所示出的,切割面棱边24相对于支承面15的间距b在该再磨尖状态下也小于顶部区段11在切割面20处的下侧27相对于支承面19的间距v'。因此,切割面棱边24处于顶部区段11的下方。间距相对于源自图11至13的再磨尖状态从间距v减小到间距v'。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合乎目的地能够是,间距v'相应于间距b,从而使得切割面棱边24处于顶部区段11的下侧27的高度上。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切割面棱边24在所有允许的再磨尖状态下所处相对于顶部区段11是有间距的。
图17至20示出对于用于对图1至16中所示出的切割齿7进行锉磨的锉刀40的实施例。图17示出锉刀40,其横截面构造位有规律的六边形。引导面41具有棱边尺寸x。在本实施例中,棱边尺寸x是引导面41在垂直于纵向中轴线51的横截面中的长度。引导面41的长度能够与支承面15的长度不同。有利地,支承面15在初始状态下具有引导面41的长度的至少三分之一的长度。锉磨面42和43具有相同的棱边尺寸x。引导面41与沿周缘方向邻接的锉磨面42围成角度α',该角度α'在本实施例中为60°。角度α'与切割环节3的角度α相协调并且与该角度α正好一样大。引导面41与沿周缘方向与锉磨面42联接的第二锉磨面43围成周缘角度β',该周缘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为60°。角度β'与切割环节2的角度β相协调并且与该角度β正好一样大。对置的引导面41之间的间距Y是切割环节3的切割面棱边24相对于支承部15的间距b的两倍大。当锉刀40被用于对切割面20进行再磨尖时,锉磨面42和43之间的纵向棱边54处于切割面棱边24中。
在图17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分别设置两个引导面41且分别设置两个锉磨面42或43,从而使得锉刀40能够在两个以180°围绕纵向中轴线51转动的位置中被用于对切割齿7进行锉磨。锉刀40具有平行于引导面41测量的宽度w。在与引导面41联接的、延伸直到纵向棱边54和纵向中轴线51的高度的第一区域中,宽度w随着与引导面41的间距的提升而增大。在从通过纵向中轴线51和纵向棱边54所限定的平面延伸到背离下方的引导面41的侧的第二区域中,宽度w随着与下方的引导面41的间距的提升而减小。纵向棱边54是带有最大宽度w的区域。
图18示出锉刀40的一实施例,该锉刀仅具有引导面41、第一锉磨面42和第二锉磨面43,所述引导面、第一锉磨面和第二锉磨面沿周缘方向彼此相邻接地布置。支承面41和这两个锉磨面42和43的尺寸和取向有利地相应于根据图17的实施例的尺寸和取向。源自图18的锉刀40的横截面具有半六边形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与锉磨面42对置的纵向侧57平面地构造。纵向侧57没有功能并因此能够采用每个任意的形状。锉刀40具有中间平面30,该中间平面包含纵向中轴线51并且垂直于引导面41取向。在第一锉磨面42的区域中,锉磨面42相对于中间平面的平行于引导面41测量的间距增大。在第二锉磨面43的区域中,锉磨面43相对于中间平面30的间距e随着相对于引导面41的间距的提升而减小。由此,得到带有切除部的切割面20的几何结构。
图19示出锉刀40的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引导面41,所述引导面具有减小的棱边尺寸x'。棱边尺寸x'有利地为至少3mm。对于源自图20的实施例的棱边尺寸x和棱边尺寸x''也有利地为至少3mm,以便实现锉刀40在支承面15处的足够的支承。在根据图20的实施例中,设置有引导面41'',所述引导面相对于源自图17的引导面41具有增大的棱边尺寸x''。除了棱边尺寸x'或x''之外,源自图19和20的锉刀40相应于根据图17的实施例。与功能相关的尤其是第二锉磨面42的长度以及第二锉磨面42相对于引导面41'的取向。第一锉磨面42相对于引导面41的形状、长度和取向也能够不同于所示出的来选择。锉刀40也能够尤其非对称地设计。未琢磨的引导面41的长度的总和相对于锉磨面42,43的长度的总和的比例有利地大于四分之一、尤其大于三分之一、优选大于一半。
图21至31示出带有切割环节53的锯链1的一实施例。相同的参考标记在所有图中表示彼此相应的元件。源自图21的锯链1相应于源自前述的图的锯链1来构建。锯链1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切割环节53的切割齿7的设计方案。切割齿7具有第一切割棱边62,如图21所示出的,该第一切割棱边62不同于第一切割棱边12而弧状地伸延。第一切割棱边62侧向地布置。支承面55相对于第一切割棱边62先行地构造。在该实施例中,支承面55形成凹口9的底部的一部分。然而,支承面55仅在凹口9的底部的一区段上延伸。支承面55的沿运转方向21测量的长度d为至少3mm。在再磨尖过程中,第一切割棱边62与图22中所示出的切割面20逆着运转方向21且平行于支承面55一起移动。在图21中示出切割面20的假想的位移44,在该假想的位移的情况下,假想的位移44的齿尖14'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处于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之上。在此,在支承面55的延长部中也就是说沿着支承面55所处的平面实现位移。
如图22所示出的,支承面55沿支承部位16和17的纵向中轴线18的观察方向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以角度ω来倾斜。在本实施例中,角度ω相应于角度γ,以便使上棱边28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倾斜。因此,支承面55平行于切割环节53的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伸延。角度ω(支承面55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以该角度倾斜)有利地为2°至20°、尤其为5°至15°。如图22还示出的,支承面55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具有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测量的间距g。在此,间距g是支承面55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最小的间距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承面55的倾斜度而直接地相邻于切割面20测量。间距g明显大于相邻的连接环节4的上侧28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f。间距g和f的差有利地如此选择,使得间距g即使在切割面20的最大再磨尖的状态下也仍大于间距f。间距g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有利地也大于推动环节2的上侧39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o。
如图22还示出的,切割面20弧状地伸延,而支承面55平面地构造。切割面20构造为连贯的、弯曲的面,在该面处不仅构造第一切割棱边62而且构造第二切割棱边13。切割面20也延伸到顶部区段11中。如图23所示出的,顶部区段11具有最大厚度i以及下侧27。切割齿7在齿根25处与切割环节53的平面的基体26连接、尤其模制到该基体处。
图24至26示出用于在切割环节53处对切割环节53进行再磨尖的锉刀45。在再磨尖时,锉刀45以其纵向中轴线51朝着再磨尖方向29取向。如图24至26所示出的,再磨尖方向29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且相对于运转方向21倾斜。
锉刀45构造为带有变平的侧的圆锉刀。在变平部处构造有引导面46,锉刀45在该引导面处没有被琢磨。弯曲的锉磨面47与平面引导面46联接,该锉磨面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圆弧形的横截面并且将引导面46的两个纵向侧相互连接。锉刀45在锉磨面47处具有用于加工的齿,所述齿接合在切割面20处。锉刀45以引导面46支承在支承面55上。如图26所示出的,引导面46沿逆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与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角度η,该角度有利地为2°至10°、尤其为3°至8°。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约5°的角度η。在切割环节53的图26中所示出的横向方向上,引导面46的倾斜度相应于支承面55的倾斜度。因此,支承面55既不沿朝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也不沿朝着支承部位16和17的纵向中轴线18的方向的观察方向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伸延。通过支承面55的预设的空间上的定向使得对于使用者能够沿至少一个空间方向对锉刀45相对于切割齿7进行正确取向。此外,对于使用者以下间距是预设的,锉刀45能够在支承部位平面19之上在该间距下运动,从而确保切割角度保持不变并且避免切割环节53的基体26弱化。
图27以朝着再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透视图示示出锯链1。沿该观察方向,切割棱边62与切割面20叠合。在图27中也画入切割面20或切割棱边62的假想的位移44。沿该观察方向,切割棱边62作为圆弧以半径r围绕中点M伸延。支承面55相对于中点M具有垂直于支承面55测量的间距u。间距u有利地小于半径r。在此,支承面55比中点M布置得离支承部位平面55更近。切割棱边62具有第一交点32,该第一交点是切割棱边62同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的交点。第二交点33是假想的线31同切割棱边62的交点。假想的线31相对于上棱边28具有间距k,该间距大于顶部区段11的最大厚度i。交点32和33由假想的连接线36来连接。相应地,在假想的位移44处的第三交点34是假想的位移44同上棱边28的交点,并且第四交点35是假想的位移44同假想的线31的交点。第三交点34和第四交点35以连接线37来连接。连接线36和37平行于彼此地伸延。连接线36和37的平行性通过以下方式来产生,即支承面55平行于上棱边28伸延。交点32和33之间的区域由锉刀45的、和在相应的再磨尖状态下的交点34和35之间的区域相同的周缘区段来锉磨。由此产生连接线36和37的相同的倾斜度。在交点32和33之间的区域中,切割面20具有法线,所述法线与支承面55和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与0°以及与90°不同的角度。在切割面20的所处比中点M离支承部位平面19更近的区域中,切割面20具有另外的法线,所述另外的法线与支承面55和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与0°以及与90°不同的角度。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得到到切割面20处的法线,该法线平行于支承部位平面19伸延。
图28以朝着支承部位16和17的纵向中轴线18的方向的观察方向的侧视图示出切割环节53。纵向中轴线18在以下锯链1的情况下是连接插销5的纵向中轴线,该锯链1的链环节经由连接插销5相互连接。
图29示出磨尖方向29的取向。磨尖方向29与运转方向21围成角度δ。图29还示出假想的位移44的布置,在该布置的情况下,假想的位移44的齿尖14'垂直于支承部位平面19布置在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的上方。如图29还示出的,标志52相对于假想的位移44具有一间距。因此,当切割面20处于假想的位移44处时,切割齿7仍能够进一步再磨尖。
图30以示意性的横截面示出锉刀45。锉刀45在锉磨面47处具有直径s,该直径相应于切割棱边62的两倍的半径r(图27)。锉刀45具有变平部50,在该变平部处构造引导面46,该引导面没有被琢磨。锉刀45在变平部50处具有减小的高度t,该高度小于直径s。纵向中轴线51相对于变平部50的间距相应于支承面55相对于中点M的间距u,该间距u在图30中同样示意性地画入。中点M相应于以下圆的中点,锉磨面47处于该圆上。引导面46有利地在锉刀45的周缘的至少六分之一上延伸。锉刀45具有平行于引导面46测量的宽度w,该宽度随着相对于引导面46的间距的提升而增大。由此在切割面20处产生切除部。在本实施例中,锉磨面47在超过270°的周缘角度上围绕中点M延伸并且直接与引导面46的两个纵向侧联接。合乎目的地,锉刀45也能够仅通过图30中所示出锉刀45的一部段来形成,从而使得圆弧形的锉磨面47至少在一纵向侧处不直接过渡到平面引导面46中。
图31示出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的切割环节53。图31中示意性地画入的连接线58在完全地再磨尖的状态下也平行于连接线36和37(图27),该连接线58将切割棱边62同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的第五交点59与切割棱边62同假想的线31的第六交点连接。在此,连接线58实际上应该沿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画入,并且在图31中仅示意性地示出。
在备选的实施方案中,支承面15,55能够仅通过限制凹口9的底部的一部分来形成。在另外的备选的设计方案中,支承面15能够在朝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的情况下以角度η(图26)相对于支承部位平面19倾斜。另外的有利的实施例通过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各个特征的任意组合来得出。
Claims (24)
1.一种锯链的切割环节,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切割齿(7),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在所述切割环节(3,53)的运转方向(21)上处于前方的前支承部位(16)和在运转方向上处于后方的后支承部位(17),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经磨尖的切割面(20),在所述切割面处构造有至少一个切割棱边(12,13,62),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平面的、与所述切割面(20)邻接的支承面(15,55),其中,所述切割齿(7)具有顶部区段(11),在所述顶部区段处构造有切割棱边(13),其中,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53)的侧视图中,所述磨尖方向平行于所述切割面(20)且平行于所述支承面(15,55)伸延,所述顶部区段(11)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21)测量的最大厚度(i),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一连接线(36),所述第一连接线将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同所述切割面(20)的交点(32)与平行于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且以至少相应于所述最大厚度(i)的间距(k)伸延的假想的线(31)同所述切割面(20)的交点(33)进行连接,并且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二连接线(37),所述第二连接线将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同所述切割面(20)平行于所述支承面(15,55)移动到切割齿(7)的齿尖(14')垂直于所述运转方向(21)处于所述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之上所处的位置处的假想的位移(44)的交点(34)与所述假想的线(31)同所述切割面(20)的假想的位移(44)的交点(35)进行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15,55)如此取向,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线(36)和所述第二连接线(37)平行于彼此地伸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假想的线(31)相对于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的间距(k)比所述顶部区段(11)的最大厚度(i)大至少0.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15,55)的沿运转方向(21)测量的长度(d)为至少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经磨尖的切割面(20)具有第一切割面区段(22)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切割面区段成角度地伸延的第二切割面区段(23),其中,所述第二切割面区段(23)至少部分地构造在所述顶部区段(11)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切割面区段(22)和所述第二切割面区段(23)在切割面棱边(24)处彼此相邻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与所述支承面(15)围成角度(α),所述角度大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切割面区段(22)与所述支承面(15)围成角度(α),所述角度为100°至16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与所述支承面(15)围成角度(β),所述角度小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与所述支承面(15)围成角度(β),所述角度为20°至8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二切割面区段(23)与所述支承面(15)围成角度(β),所述角度为40°至70°。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面棱边(24)平行于所述支承面(15)伸延。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15)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在所提及的侧视图中围成小于5°的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棱边(62)弧状地伸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棱边(62)以半径(r)围绕中点(M)弧状地伸延,并且所述支承面(55)相对于所述中点(M)的间距(u)小于所述半径(r)。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55)与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在所提及的侧视图中围成小于5°的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位(16,17)的纵向中轴线(18)处于支承部位平面(19)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36)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围成在背离所述顶部区段(11)的侧处测量的小于90°的切割角度(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面(51,55)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沿朝着运转方向(21)的观察方向围成小于5°的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深度限制器(8)相对于所述切割齿(7)先行地布置,并且在所述切割齿(7)与所述深度限制器(8)之间形成凹口(9),其中,所述凹口(9)沿朝着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的方向至少部分地由所述支承面(15,55)限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构造在所述顶部区段(11)处的切割棱边(13)在垂直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朝所述切割环节(3,53)的俯视图中不遮盖所述支承面(15,55)。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割环节,
其特征在于,构造在所述顶部区段(11)处的切割棱边(13)在垂直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朝所述切割环节(3,53)的俯视图中相对于所述支承面(15,55)具有间距(n),其中,所述间距(n)随着再磨尖度的增加而增大。
21.一种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切割齿(7),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在所述切割环节(3,53)的运转方向(21)上处于前方的前支承部位(16)和在运转方向上处于后方的后支承部位(17),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经磨尖的切割面(20),在所述切割面处构造有至少一个切割棱边(12,13,62),其中,所述切割环节(3,53)具有平面的、与所述切割面(20)邻接的支承面(15,55),其中,所述切割齿(7)具有顶部区段(11),在所述顶部区段处构造有切割棱边(13),其中,在以朝着磨尖方向(29)的观察方向的所述切割环节(3,53)的侧视图中,所述磨尖方向平行于所述切割面(20)且平行于所述支承面(15,55)伸延,所述顶部区段(11)具有垂直于运转方向(21)测量的最大厚度(i),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一连接线(36),所述第一连接线将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同所述切割面(20)的交点(32)与平行于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且以至少相应于所述最大厚度(i)的间距(k)伸延的假想的线(31)同所述切割面(20)的交点(33)进行连接,并且在该侧视图中带有第二连接线(37),所述第二连接线将所述顶部区段(11)的上棱边(28)同所述切割面(20)平行于所述支承面(15,55)移动到切割齿(7)的齿尖(14')垂直于所述运转方向(21)处于所述后支承部位(17)的纵向中轴线(18)之上所处的位置处的假想的位移(44)的交点(34)与所述假想的线(31)同所述切割面(20)的假想的位移(44)的交点(35)进行连接,
其中,所述支承面(15,55)如此取向,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线(36)和所述第二连接线(37)平行于彼此地伸延,其中,所述支承部位(16,17)的纵向中轴线(18)处于支承部位平面(19)中,其中,所述锯链(1)具有连接环节(4),所述连接环节关于所述运转方向(21)布置在所述切割环节(3,53)旁边,其中,所述连接环节(4)具有上侧(38),其中,所述连接环节(4)的上侧(38)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f)小于所述支承面(15,55)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位平面(19)的间距(g)。
22.一种锉刀,用于对锯链的切割齿进行锉磨,其中,所述锉刀(40,45)在横截面中具有未琢磨的引导面(41,41',41'',46)和至少一个沿周缘方向与所述引导面(41,41',41'',46)邻接的锉磨面(42,47),其中,所述未琢磨的引导面(41,41',41'',46)在该横截面中在所述锉刀(40,45)的周缘的至少1/6上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锉刀,
其特征在于,所述锉刀(40,45)的平行于所述引导面(41,41',41'',46)测量的宽度(w)在所述锉刀(40,45)的横截面的至少一个区域中随着与所述引导面(41,41',41'',46)的间距的提升而增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锉刀,
其特征在于,所述锉刀(40)具有沿周缘方向与所述第一锉磨面(42)邻接的第二锉磨面(43),其中,所述引导面(41,41',41'')与所述第一锉磨面(42)围成第一角度(α'),所述第一角度为超过90°,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面(41,41',41'')与所述第二锉磨面(42)围成第二角度(β'),所述第二角度为小于9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7400020.8A EP3392007B1 (de) | 2017-04-20 | 2017-04-20 | Schneidglied einer sägekette, sägekette mit einem schneidglied und feile zum feilen des scheidzahns einer sägekette |
EP17400020.8 | 2017-04-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23487A true CN108723487A (zh) | 2018-11-02 |
CN108723487B CN108723487B (zh) | 2021-12-10 |
Family
ID=58707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60894.3A Active CN108723487B (zh) | 2017-04-20 | 2018-04-20 | 锯链的切割环节、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和锉磨锯链的切割齿用的锉刀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56946B2 (zh) |
EP (1) | EP3392007B1 (zh) |
CN (1) | CN108723487B (zh) |
PT (1) | PT3392007T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0844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杭州朗格锯链有限公司 | 高性能小切口锯链 |
CN112405129A (zh) * | 2019-08-22 | 2021-02-26 |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锉磨锯链的切齿的锉刀 |
CN115648353A (zh) * | 2022-09-04 | 2023-01-31 | 浙江卡贝士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锯链的切割构件 |
CN112405129B (zh) * | 2019-08-22 | 2024-10-29 |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锉磨锯链的切齿的锉刀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78653B (zh) * | 2016-01-13 | 2021-04-20 | 布楼恩特公司 | 具有一个或更多个超大铆钉孔的锯链链节 |
US11007589B2 (en) | 2017-04-20 | 2021-05-1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File for filing the cutting tooth of a saw chain |
USD842910S1 (en) * | 2018-03-14 | 2019-03-12 | Blount, Inc. | Cutter for saw chain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39254A (en) * | 1966-03-28 | 1967-09-05 | Atlas Chain Co Ltd | File construction |
US4584745A (en) * | 1984-02-06 | 1986-04-29 | Seiber Arvie I | Double angled precision file |
US4785700A (en) * | 1987-05-19 | 1988-11-22 | Blount, Inc. | Cutter link for saw chain having guide surface for sharpening |
US5065658A (en) * | 1990-06-22 | 1991-11-19 | Ziegelmeyer Lynn J | Cutter link |
JP2001062804A (ja) * | 1999-08-12 | 2001-03-13 | Andreas Stihl:Fa | 深さ制限部を支持面とルーフ面とに分割した切断リンク |
CN101417449A (zh) * | 2007-10-24 | 2009-04-29 |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 锯链的切割构件 |
WO2012143419A1 (de) * | 2011-04-19 | 2012-10-26 | Prinz Gmbh & Co. Kg | Sägekette, trennvorrichtung mit sägekette und deren verwendung |
CN105562826A (zh) * | 2014-10-31 | 2016-05-11 | 布楼恩特公司 | 具有寿命终止指示器的锯链切齿链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44891A (en) * | 1961-05-15 | 1964-08-18 | Omark Industries Inc | Saw chain semichisel bit cutter |
US3581785A (en) * | 1963-07-22 | 1971-06-01 | Omark Industries Inc | Top sharpening cutter link for saw chain |
US3469610A (en) * | 1966-10-21 | 1969-09-30 | Omark Industries Inc | Top sharpenable saw chain |
US3696692A (en) * | 1971-04-26 | 1972-10-10 | Omark Industries Inc | Process for forming a saw chain cutter link |
US3727507A (en) * | 1971-11-08 | 1973-04-17 | Sabre Saw Chain | Semi-chisel cutter link for saw chain |
US3856358A (en) * | 1973-04-27 | 1974-12-24 | Cincinnati Mine Machinery Co | Wear-resistant inserts for in surfaces of the links of cutter chains and the like to retard wear thereof |
US4008640A (en) * | 1975-09-10 | 1977-02-22 | Good Albert E | Saw chain assembly |
US4122741A (en) * | 1976-05-26 | 1978-10-31 | Husqvarna Ab | Power saw chain |
US4211136A (en) * | 1978-05-08 | 1980-07-08 | Geurian Grady O | Cutter assembly for saw chain |
US4271738A (en) * | 1979-04-23 | 1981-06-09 | Deangelis Eugene R | Sawing machine |
US4535667A (en) * | 1979-05-07 | 1985-08-20 | Omark Industries, Inc. | Saw chain |
DE2940406A1 (de) * | 1979-10-05 | 1981-04-16 | Fa. Andreas Stihl, 7050 Waiblingen | Saegekette fuer motorkettensaegen |
AU7967982A (en) * | 1981-02-06 | 1982-08-12 | Turner, J.P. | Chain-saw sharpening device |
US4562762A (en) * | 1982-12-28 | 1986-01-07 | Textron Inc. | Low kick saw chain |
US4567803A (en) * | 1983-07-20 | 1986-02-04 | Anderson Roy H | Safety saw chain |
US4625610A (en) * | 1985-11-04 | 1986-12-02 | Omark Industries, Inc. | Cutting chain having automatic sharpening |
US5172619A (en) * | 1988-10-28 | 1992-12-22 | Kolve Gerald C | Single side cutter tooth with facing raker tooth |
US4898057A (en) * | 1989-06-13 | 1990-02-06 | Blount, Inc. | Low vibration center drive cutter chain |
CA2054617A1 (en) | 1991-10-31 | 1993-05-01 | Lynn J. Ziegelmeyer | Cutter link |
US5666871A (en) * | 1994-11-14 | 1997-09-16 | Blount, Inc. | Saw chain cutter with bent over depth gauge |
DE19718268C2 (de) * | 1997-04-30 | 1999-02-18 | Stihl Maschf Andreas | Schneidglied für die Sägekette einer Motorkettensäge |
DE19844245B4 (de) * | 1998-09-26 | 2009-09-24 | Andreas Stihl Ag & Co. | Sägekette für eine Motorsäge |
US6435070B1 (en) * | 2001-03-22 | 2002-08-20 | Blount, Inc. | Automatically sharpenable saw chain |
CA2366280C (en) * | 2001-12-28 | 2005-12-27 | Germain Duquet | Method of producing chainsaw chain allowing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odcutter in modifying the cutter links and some safety links |
DE10216529A1 (de) * | 2002-04-15 | 2003-10-30 | Stihl Maschf Andreas | Sägekette |
US20080072733A1 (en) * | 2004-12-01 | 2008-03-27 | Matthias Schulz | Saw Chain for A Power Chain Saw |
DE102006037330B4 (de) * | 2006-08-10 | 2020-10-29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Verbindungsglied für eine Sägekette und Sägekette |
US20080110316A1 (en) * | 2006-11-15 | 2008-05-15 | Blount,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 Saw chain cutting link with taper |
US8746118B2 (en) * | 2008-07-08 | 2014-06-10 | Blount, Inc. | Chain link sharpe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7617621B1 (en) * | 2008-08-01 | 2009-11-17 | Dieter Schwede | Trenching chain tooth and method for cutting into a body of ice using same |
US8256335B1 (en) * | 2009-05-21 | 2012-09-04 | Wyatt Canon | Bi-directional chainsaw chain |
DE102010005966B4 (de) * | 2010-01-28 | 2023-06-29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Hobelzahnkette und Motorkettensäge mit einer Hobelzahnkette |
DE102011005034A1 (de) * | 2011-03-03 | 2012-09-06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zumindest einem Schneidstrangsegment eines Schneidstrangs |
DE102012004049A1 (de) * | 2012-03-02 | 2013-09-05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zumindest einem Schneidstrangsegment eines Schneidstrangs einer Werkzeugmaschinentrennvorrichtung |
US9757808B2 (en) * | 2013-03-14 | 2017-09-12 | Blount, Inc. | Formed wire tie strap with integrated rivet for a saw chain |
MY186255A (en) * | 2013-03-27 | 2021-06-30 | Husqvarna Ab | Chain saw |
DE102013021170A1 (de) * | 2013-12-14 | 2015-06-18 | Andreas Stihl Ag & Co. Kg | Schneidzahn für eine Sägekette |
US9610702B2 (en) * | 2014-10-31 | 2017-04-04 | Blount, Inc. | Chain saw cutter links |
US10773413B2 (en) * | 2014-11-14 | 2020-09-15 | David A. Szymanski | Saw chain and safely connected links therefor |
-
2017
- 2017-04-20 PT PT174000208T patent/PT3392007T/pt unknown
- 2017-04-20 EP EP17400020.8A patent/EP3392007B1/de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4-20 CN CN201810360894.3A patent/CN10872348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20 US US15/959,103 patent/US1045694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39254A (en) * | 1966-03-28 | 1967-09-05 | Atlas Chain Co Ltd | File construction |
US4584745A (en) * | 1984-02-06 | 1986-04-29 | Seiber Arvie I | Double angled precision file |
US4785700A (en) * | 1987-05-19 | 1988-11-22 | Blount, Inc. | Cutter link for saw chain having guide surface for sharpening |
US5065658A (en) * | 1990-06-22 | 1991-11-19 | Ziegelmeyer Lynn J | Cutter link |
JP2001062804A (ja) * | 1999-08-12 | 2001-03-13 | Andreas Stihl:Fa | 深さ制限部を支持面とルーフ面とに分割した切断リンク |
CN101417449A (zh) * | 2007-10-24 | 2009-04-29 |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 锯链的切割构件 |
WO2012143419A1 (de) * | 2011-04-19 | 2012-10-26 | Prinz Gmbh & Co. Kg | Sägekette, trennvorrichtung mit sägekette und deren verwendung |
CN105562826A (zh) * | 2014-10-31 | 2016-05-11 | 布楼恩特公司 | 具有寿命终止指示器的锯链切齿链片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05129A (zh) * | 2019-08-22 | 2021-02-26 |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锉磨锯链的切齿的锉刀 |
CN112405129B (zh) * | 2019-08-22 | 2024-10-29 | 安德烈·斯蒂尔股份两合公司 | 用于锉磨锯链的切齿的锉刀 |
CN110640844A (zh) * | 2019-10-25 | 2020-01-03 | 杭州朗格锯链有限公司 | 高性能小切口锯链 |
CN115648353A (zh) * | 2022-09-04 | 2023-01-31 | 浙江卡贝士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锯链的切割构件 |
CN115648353B (zh) * | 2022-09-04 | 2024-01-02 | 浙江朝鸿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锯链的切割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92007A1 (de) | 2018-10-24 |
PT3392007T (pt) | 2022-06-27 |
CN108723487B (zh) | 2021-12-10 |
US10456946B2 (en) | 2019-10-29 |
EP3392007B1 (de) | 2022-06-08 |
US20180304490A1 (en) | 2018-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23487A (zh) | 锯链的切割环节、带有切割环节的锯链和锉磨锯链的切割齿用的锉刀 | |
CN1962139B (zh) | 刀刃可换式刀片和刀刃可换式角铣刀 | |
ES2963107T3 (es) | Superficie de broca arqueada y conjunto de cuchillas | |
CN104368875B (zh) | 用于机动锯的锯链的导轨和机动锯的导轨上的标记的使用 | |
KR20160005651A (ko) | 회전 절삭 공구 | |
JP2009160727A (ja) | 卓上切断機 | |
JPS62119001A (ja) | チエ−ンソ−用カツテイングリンク | |
CN106794525B (zh) | 切向切削刀片和包括该切削刀片的铣刀 | |
US20070266841A1 (en) | Circular Cutting Apparatus | |
JPH0830327B2 (ja) | 氷/雪かき用カッターの回転工具 | |
CN106041207A (zh) | 锯片 | |
US20070059111A1 (en) | Cutting tip for a milling cutter | |
WO2011029454A1 (en) | A hedge trimmer and a blade therefor | |
CN108698141A (zh) | 铣削工具 | |
ES2449568T3 (es) | Dispositivo de seguridad para una hoja de sierra circular o similar | |
AU2014354733B2 (en) | Cutting tooth for a stump cutting apparatus | |
US523897A (en) | Drill-grinding machine | |
AU2014354733A1 (en) | Cutting tooth for a stump cutting apparatus | |
RU2018659C1 (ru) | Резец горной машины для разрушения преимущественно крепких пород | |
US5345848A (en) | Cutter | |
JP2004090103A (ja) | 水準器付工具 | |
US20100098504A1 (en) | End milling cutter with different cutting edges | |
CN106180886A (zh) | 便携式切割工具 | |
JPH0117831B2 (zh) | ||
KR100720745B1 (ko) | 밀링 커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