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3760B - 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93760B CN108693760B CN201810275598.3A CN201810275598A CN108693760B CN 108693760 B CN108693760 B CN 108693760B CN 201810275598 A CN201810275598 A CN 201810275598A CN 108693760 B CN108693760 B CN 1086937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wheel
- torque
- gear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10—Escapements with constant impulses for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00—Driving mechanisms
- G04B1/10—Driving mechanisms with mainspring
- G04B1/22—Compensation of changes in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mainspring
- G04B1/225—Compensation of changes in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mainspring with the aid of an interposed power-accumulator (secondary spring) which is always tensioned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3/00—Gearwork
- G04B13/02—Wheels; Pinions; Spindles; Pivots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提供操作性得到了提高的扭矩产生机构。提供扭矩产生机构(21),其具备: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的第1动力轮(25);配置成与第1动力轮同轴的第2动力轮(26);以及涡卷状的动力弹簧(27),其配置在第1动力轮与第2动力轮之间,将蓄积的动力传递至第1动力轮和第2动力轮,在动力弹簧的一端部(27b)设置有:第2卡合部(47),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第1动力轮的第1卡合部(46)卡合,来规定一端部的径向位置;和限制部件(48),其与设置于第1动力轮的旋转限制部抵接,来限制一端部随着动力弹簧的变形而绕第1旋转轴线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机械式钟表中,如果从条盒轮传递至擒纵机的扭矩(动力)对应于发条的开卷而发生变动,则游丝摆轮的摆角对应于扭矩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钟表的差率(钟表的快慢度)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抑制传递至擒纵机的扭矩的变动,已知的手段是在从条盒轮朝向擒纵机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恒扭矩机构。
在这种恒扭矩机构中,为了抑制与扭矩释放相伴随的扭矩变动,优选使用能够确保大挠曲角的动力弹簧(恒扭矩弹簧)。作为这样的动力弹簧,已知例如涡卷弹簧或螺旋弹簧,其中,从截面方面的优越性、即针对薄型化的优越性的观点出发,涡卷弹簧被广泛使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涡卷弹簧来作为动力弹簧的恒扭矩机构。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034374号说明书
可是,在上述以往的恒扭矩机构中,与游丝摆轮中的游丝的一般的固定方法相同地通过例如粘接或铆接等将涡卷弹簧的外端部固定于外桩。因此,存在如下情况:通过动力弹簧互相连结的动力侧的轮与擒纵机侧的轮成为通过动力弹簧组装成一体的1个装配部件。从而,特别是在检修时,如果不将涡卷弹簧的外端部与外桩的粘接或铆接等解除,则无法对两者进行分解,因此维护性较差。另外,即使在组装恒扭矩机构时,也需要在将涡卷弹簧以一定的量卷紧后一边维持该卷绕量一边组装上述装配部件,因此装配作业性较差。而且,由于涡卷弹簧的外端部和外桩连结成一体,因此,也难以进行例如注油等保养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操作性得到了提高的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1)关于本发明的扭矩产生机构,所述扭矩产生机构具备:第1动力轮,其绕第1旋转轴线旋转;第2动力轮,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1动力轮同轴,能够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1动力轮相对旋转;以及涡卷状的动力弹簧,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动力轮与所述第2动力轮之间,将蓄积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动力轮和所述第2动力轮,在所述动力弹簧的一端部设置有:第2卡合部,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所述第1动力轮的第1卡合部卡合,来规定所述一端部的径向位置;和限制部件,其与设置于所述第1动力轮的旋转限制部抵接,来限制所述一端部随着所述动力弹簧的变形而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扭矩产生机构,在动力弹簧的一端部(即,动力弹簧的一个周端部)设置的第2卡合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第1动力轮的第1卡合部卡合,因此,通过仅使第2卡合部从第1卡合部脱离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容易地将动力弹簧和第1动力轮分解。
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检修等。另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分解动力弹簧和第1动力轮,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注油等保养作业。
而且,在进行组装的情况下,仅通过使第2卡合部与第1卡合部卡合,就能够将动力弹簧、第1动力轮和第2动力轮组装成一体,并且能够规定动力弹簧的一端部的径向位置来进行定位。由此,通过保持着对动力弹簧的一端部进行定位的状态使第1动力轮和第2动力轮相对地朝向绕第1旋转轴线的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动力弹簧卷紧而使动力弹簧产生动力(扭矩)从而预先进行蓄积。因此,能够提高装配作业性。
而且,在动力弹簧卷紧时,能够使设置于动力弹簧的一端部的限制部件与旋转限制部抵接,因此,能够限制一端部由于例如与动力弹簧的弹性恢复变形相伴随的转矩而绕第1旋转轴线旋转。由此,能够在防止动力弹簧中的弹簧部彼此自己接触的同时将动力弹簧卷紧。从而,能够防止在动力弹簧卷紧时和动力释放时产生扭矩差(滞后)。而且,在动力弹簧卷紧时,限制部件随着卷紧而相对于旋转限制部逐渐加强抵接,因此,容易使动力弹簧的卷绕量、即预载荷恒定。
(2)可以是,所述第1卡合部是沿着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环绕的周向形成且向周向的一个方向侧开口的滑动孔,所述第2卡合部通过滑动移动而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
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组装时,能够通过滑动移动使第2卡合部卡合于第1卡合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配作业性。另外,在蓄积于动力弹簧中的动力由于某种理由而降低的情况下,即,在预载荷降低的情况下,第2卡合部从第1卡合部脱离,因此,能够使第2卡合部从作为第1卡合部的滑动孔内离开。由此,能够通过目视快速地把握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并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握蓄积于动力弹簧中的动力降低、例如卷绕量变为零这一情况。
(3)本发明的恒扭矩机构具备:上述扭矩产生机构;和周期控制机构,其使所述第2动力轮相对于所述第1动力轮间歇地旋转,来对所述动力弹簧补充动力。
根据本发明的恒扭矩机构,具备周期控制机构,因此能够对动力弹簧补充动力。由此,能够将动力弹簧的动力维持为恒定,从而,例如能够以恒扭矩使擒纵机稳定地动作。
特别是,由于具备维护性、保养作业性以及装配作业性得到了提高、且操作性优异的扭矩产生机构,因此能够形成操作性同样优异的有用的恒扭矩机构。
(4)可以是,所述周期控制机构具备:第1控制轮,其随着所述第1动力轮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旋转;第2控制轮,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1控制轮同轴,并且能够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轮相对旋转,该第2控制轮与所述第2动力轮啮合;以及行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控制轮与所述第2控制轮之间,基于所述第1控制轮的旋转而使设置于所述第1控制轮的卡合爪和设置于所述第2控制轮的止动轮间歇地卡合/脱离,所述第1动力轮或所述第1控制轮将来自所述动力弹簧的动力传递至擒纵机,所述第2动力轮或所述第2控制轮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1动力轮旋转,由此能够使第1控制轮旋转,从而能够经由第1动力轮或第1控制轮将来自动力弹簧的动力传递至擒纵机。由此,能够使擒纵机动作。另外,由于在第1控制轮与第2控制轮之间设置有基于第1控制轮的旋转使卡合爪和止动轮间歇地卡合脱离的行星机构,因此,利用基于行星机构实现的卡合脱离,使第2动力轮相对于第1动力轮间歇地旋转而能够进行周期控制。
虽然在第2动力轮和第2控制轮上作用有从动力源传递的动力与从动力弹簧传递的动力之差的动力,但在卡合爪和止动轮相卡合的情况下,通过该卡合防止了第2动力轮和第2控制轮的旋转。并且,从该状态起,在第1控制轮由于第1动力轮的旋转而旋转时,卡合爪与止动轮的卡合被解除,因此,借助从动力源传递的动力与从动力弹簧传递的动力之差的动力,第2动力轮和第2控制轮一起旋转。由此,能够使第2动力轮相对于第1动力轮间歇地旋转,从而能够对动力弹簧补充动力。由此,能够将动力弹簧的动力维持为恒定,从而能够以恒扭矩使擒纵机动作。
并且,在对动力弹簧进行动力补充的同时,由于第2控制轮的旋转而使得卡合爪与止动轮再次卡合。从而,能够使卡合爪与止动轮反复卡合脱离,从而能够使第2动力轮相对于第1动力轮间歇地旋转。
(5)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具备上述扭矩产生机构。
(6)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具备上述恒扭矩机构。
(7)本发明的钟表具备上述钟表用机芯。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操作性优异的有用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操作性得到了提高的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钟表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机芯的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恒扭矩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恒扭矩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所示的A-B线的恒扭矩机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2动力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图3所示的恒扭矩机构的仰视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2控制轮和第2动力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2动力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第2控制轮和行星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卡合叉瓦与止动齿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第2控制轮和止动轮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1所示的卡合叉瓦与止动齿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使卡合叉瓦开始从止动齿脱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从图14所示的状态起使卡合叉瓦从止动齿进一步脱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将卡合叉瓦与止动齿的卡合解除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图4所示的状态起使止动轮的支承部件和第2杆片抵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沿着图4所示的A-C线的恒扭矩机构的剖视图。
图19是恒扭矩机构的立体图,并且是用于说明动力调整机构的图。
图20是示出与卡合叉瓦和止动齿的卡合脱离相伴随的扭矩变动的图。
图21是示出图3所示的扭矩产生机构的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是示出将第1动力轮设置在组装有恒扭矩弹簧的第2动力轮的上方的状态的图。
图22是示出从图21所示的状态起以规定部位于滑动孔的开口部分的方式使第1动力轮和第2动力轮重合的状态的图。
图23是示出从图22所示的状态起使第1动力轮和第2动力轮相对地向反方向旋转而使规定部卡合于滑动孔的内侧的状态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并且是示出外齿类型的固定齿轮的情况下的卡合叉瓦与止动齿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从图24所示的状态起使卡合叉瓦开始从止动齿脱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从图25所示的状态起使卡合叉瓦从止动齿进一步脱离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扭矩产生机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扭矩产生机构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O1:第1旋转轴线;
O2:第2旋转轴线;
1:钟表(机械式钟表);
10:机芯(钟表用机芯);
11:条盒轮(动力源);
12:动力源侧轮系;
14:擒纵机;
15:擒纵机侧轮系;
20:恒扭矩机构;
21:扭矩产生机构;
22:周期控制机构;
25:第1动力轮;
26:第2动力轮;
27:恒扭矩弹簧(动力弹簧);
27b:恒扭矩弹簧的外端部(动力弹簧的一端部);
40:旋转筒体(旋转限制部);
46:滑动孔(第1卡合部);
47:规定部(第2卡合部);
48:限制杆(限制部件);
55:第1控制轮;
56:第2控制轮;
57:行星机构;
80:卡合叉瓦(卡合爪);
81:止动轮;
96:止动齿轮;
113:摆动杆(移动部件);
131:内壁面(旋转限制部);
135:限制销(旋转限制部);
136:贯通孔(第1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钟表的一例,列举机械式钟表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大小,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
(钟表的基本结构)
通常,将包含有钟表的驱动部分的机械体称作“机芯”。将表盘、针安装于该机芯后放入钟表壳体中从而形成为完成品的状态被称作钟表的“成品”。
将构成钟表的基板的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玻璃的一侧(即,存在表盘的一侧)称作机机芯的“背面侧”。另外,将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壳体后盖的一侧(即,与表盘相反的一侧)称作机芯的“正面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表盘朝向壳体后盖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并将上方的相反侧定义为下方进行说明。另外,以各旋转轴线为中心,将从上方观察时绕顺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作顺时针方向,将从上方观察时绕逆时针旋转的方向称作逆时针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的成品在由未图示的壳体后盖和玻璃2构成的钟表壳体内具备:机芯(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10;表盘3,其至少具有表示与小时相关的信息的刻度;以及指针4,其包括时针5、分针6以及秒针7。
如图2所示,机芯10具备:作为动力源的条盒轮11;与条盒轮11相连的动力源侧轮系12;被调速器13调速的擒纵机14;与擒纵机14相连的擒纵机侧轮系15;以及配置在动力源侧轮系12与擒纵机侧轮系15之间的恒扭矩机构20。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动力源侧轮系12是指在从恒扭矩机构20观察时位于比恒扭矩机构20靠作为动力源的条盒轮11侧的位置处的轮系。同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擒纵机侧轮系15是指在从恒扭矩机构20观察时位于比恒扭矩机构20靠擒纵机14侧的位置处的轮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恒扭矩机构20设置在与一般来说构成正面侧轮系的三号轮相当的位置,通过后述的第1动力轮25、第2动力轮26、第1控制轮55以及第2控制轮56的整体实现了作为三号轮的功能。
并且,如图3所示,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第1控制轮55和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旋转,其中,所述第2旋转轴线O2被配置在相对于第1旋转轴线O1在未图示的底板的面内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条盒轮11被轴支承在底板与未图示的条盒支承件之间,且在内部收纳有发条16。发条16通过与图1所示的柄头17连结的未图示的柄轴的旋转而被上条。条盒轮11借助与发条16的开卷相伴的动力(扭矩)而旋转,并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将该动力传递至恒扭矩机构2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将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传递至恒扭矩机构2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不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而直接将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传递至恒扭矩机构20。
动力源侧轮系12主要具备二号轮18。
如图3和图4所示,二号轮18被轴支承在底板与未图示的轮系支承件之间,基于条盒轮11的旋转而绕第3旋转轴线O3旋转。第3旋转轴线O3被配置于相对于第2旋转轴线O2在底板的面内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
并且,当二号轮18旋转时,未图示的分轮基于该旋转而旋转。在分轮上安装有图1所示的分针6,分针6通过分轮的旋转而显示“分钟”。分针6以通过擒纵机14和调速器13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小时旋转1圈。
另外,当二号轮18旋转时,未图示的跨轮基于该旋转而旋转,进而,未图示的时轮基于跨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跨轮和时轮是构成动力源侧轮系12的钟表部件。在时轮上安装有图1所示的时针5,时针5通过时轮的旋转而显示“小时”。时针5以通过擒纵机14和调速器13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例如12小时旋转1圈。
如图2所示,擒纵机侧轮系15主要具备四号轮19。
如图3和图4所示,四号轮19被轴支承于底板与轮系支承件之间,基于恒扭矩机构20的后述的第1动力轮25的旋转而绕第4旋转轴线O4旋转。第4旋转轴线O4被配置于相对于第1旋转轴线O1在底板的面内方向上偏移的位置处。在四号轮19上安装有图1所示的秒针7,秒针7基于四号轮19的旋转而显示“分钟”。秒针7以通过擒纵机14和调速器13进行了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例如1分钟旋转1圈。
擒纵机14主要具备未图示的擒纵轮和未图示的擒纵叉。
擒纵轮被轴支承于底板与轮系支承件之间,且与四号轮19啮合。由此,来自恒扭矩机构20中的后述的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经由四号轮19被传递至擒纵轮。由此,擒纵轮借助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而旋转。
擒纵叉被支承成能够在底板与未图示的擒纵叉夹板之间转动(摆动),且具有未图示的一对叉瓦。一对叉瓦通过调速器13与擒纵轮上的擒纵齿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卡合脱离。由此,擒纵轮能够以规定的周期进行擒纵。
调速器13主要具备未图示的游丝摆轮。
游丝摆轮具备摆轴、摆轮以及游丝,且被轴支承在底板与未图示的摆夹板之间。游丝摆轮以游丝作为动力源而以一定的摆角往复旋转(正反旋转)。
(恒扭矩机构的结构)
如图2~图4所示,恒扭矩机构20是用于抑制传递至擒纵机14的动力的变动(扭矩变动)的机构,主要具备扭矩产生机构21和周期控制机构22。
(扭矩产生机构的结构)
扭矩产生机构21具备: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的第1动力轮25;第2动力轮26,其被配置成与第1动力轮25同轴,且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O1相对于第1动力轮25相对旋转;以及恒扭矩弹簧(本发明的动力弹簧)27,其被配置在第1动力轮25与第2动力轮26之间,将蓄积的动力传递至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
并且,第1动力轮25被配置得比第2动力轮26靠上方。
如图3~图6所示,第2动力轮26具备:轴部30,其被轴支承于底板与轮系支承件之间,沿着第1旋转轴线O1延伸;连结齿轮31,其与轴部30形成为一体;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其与连结齿轮31组装成一体;以及第2动力齿轮35,其具有相对于连结齿轮31上的连结齿32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合的扭矩调整跨接件34,且通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与连结齿轮31连接。
并且,第2动力轮26借助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动力而旋转。
如图5所示,轴部30向第1动力轮25的上方延伸。
连结齿轮31形成在轴部30上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与下端部之间,具有规定的厚度。在连结齿轮31的上端部侧的外周面上,如图6所示那样在该连结齿轮3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上述的连结齿32。
各连结齿32具备:以第1旋转轴线O1为中心朝向逆时针方向侧的第1卡合面32a;和朝向顺时针方向侧的第2卡合面32b。
第1卡合面32a沿着与第1旋转轴线O1垂直的径向形成。与此相对,第2卡合面32b以随着从连结齿轮3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向逆时针方向侧延伸的方式倾斜。
如图5所示,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连结齿轮31的环状,且与连结齿轮31中的比连结齿32靠下方的部分嵌合。由此,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和连结齿轮31如上述那样被组装成一体。
如图5和图7所示,在第1扭矩调整齿轮33的外周面上,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供后述的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第2扭矩调整齿111a啮合的第1扭矩调整齿33a。
如图5和图6所示,第2动力齿轮35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连结齿32的环状,且以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的方式载置于第1扭矩调整齿轮33上。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动力齿轮35的直径形成得比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大。
在第2动力齿轮35的外周面上,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供后述的第2控制齿轮62上的第2控制齿62a啮合的第2动力齿35a。
在第2动力齿轮35上形成有开口部36,该开口部36上下贯通该第2动力齿轮35,并且使连结齿32在一定的范围内露出。上述扭矩调整跨接件34以被配置在该开口部36内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第2动力齿轮35。
详细来说,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基端部34a一体地形成于第2动力齿轮35,被作为自由端的末端部34b能够以在径向上移动的方式以基端部34a为中心进行弹性变形。
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的一部分朝向连结齿轮31侧突出,并且被配置成进入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齿32之间。此时,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被规定的弹力按压而进入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齿32之间。
由此,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在周向上相邻的连结齿32中的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靠顺时针方向侧的一个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卡合,并且,与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靠逆时针方向侧的另一个连结齿32的第2卡合面32b卡合。
如上所述,第1卡合面32a沿着径向形成,第2卡合面32b倾斜。因此,在连结齿轮3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和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靠顺时针方向侧的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在周向上卡合,只要末端部34b与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未被解除,就能够通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使第2动力齿轮35沿逆时针方向共旋。
并且,在对连结齿轮31施加有使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解除的朝向逆时针方向的扭矩的情况下,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被解除。由此,连结齿32一边在周向上越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一边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齿轮31相对于第2动力齿轮35相对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与此相对,在连结齿轮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靠逆时针方向侧的连结齿32的第2卡合面32b的倾斜,使得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一边在第2卡合面32b上滑动一边被朝向径向外侧按压。
由此,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第2卡合面32b的卡合被解除,连结齿32一边在周向上越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一边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齿轮31相对于第2动力齿轮35相对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即,扭矩调整跨接件34和连结齿32作为如下这样的棘齿机构发挥功能:在连结齿轮3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使第2动力齿轮35共旋,并且,在连结齿轮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允许连结齿轮31相对于第2动力齿轮35相对旋转。
并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弹力被设定为:在使连结齿轮31沿逆时针方向以扭矩Tj旋转时,该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被解除。以下,将扭矩Tj称作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ジャンパトルク)Tj。
而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弹力被设定为:在使连结齿轮31沿顺时针方向以扭矩Tk旋转时,该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2卡合面32b的卡合被解除。以下,将扭矩Tk称作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Tk。
如图5所示,在第2动力齿轮35的上方,配置有限制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向上方移动的限制环37。
限制环37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连结齿轮31的环状,并且以与第2动力齿轮35非接触的状态与连结齿轮31的比连结齿32靠上方的部分嵌合。
由此,能够限制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向上方跳起或浮起,从而能够使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卡合稳定。
如图3~图5所示,第1动力轮25具备:被配置成与第1旋转轴线O1同轴的旋转筒体40;和与旋转筒体40一体地连结的第1动力齿轮41。
并且,第1动力轮25借助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能够借助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动力绕第1旋转轴线O1互相向反方向旋转。
第2动力轮26的轴部30从下方贯穿插入旋转筒体40内,且向旋转筒体40的上方突出。在旋转筒体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内侧,压入有例如由红宝石等人工宝石形成的环状的通孔宝石轴承42。第2动力轮26的轴部30贯穿插入这些通孔宝石轴承42的内侧。由此,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以能够晃动较小地绕第1旋转轴线O1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组装在一起。
并且,通孔宝石轴承42不限于由人工宝石形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由其它脆性材料或铁系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第1动力齿轮41具备:以第1旋转轴线O1为中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臂部41a;和与臂部41a的外端部连结的环状的齿轮主体41b。
在图示的例子中,臂部41a以第1旋转轴线O1为中心隔开90度的间隔形成有4个。但是,臂部41a的数量、配置以及形状不限定于该情况,可以自由地变更。
在齿轮主体41b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供后述的第1控制齿轮71上的第1控制齿71c啮合的第1动力齿41c。第1动力齿41c也与四号轮19中的四号小齿轮19a啮合。由此,第1动力轮25能够如图2所示的箭头R1那样对与擒纵机14相连的四号轮19、即擒纵机侧轮系15传递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擒纵机侧轮系15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传递至擒纵机14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擒纵机侧轮系15,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直接传递至擒纵机14。
而且,第1动力齿轮41形成为与第2动力齿轮35同等的直径。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以不同的直径来形成第1动力齿轮41和第2动力齿轮35。
恒扭矩弹簧27是例如由铁或镍等金属或者合金构成的薄板弹簧,且形成为涡卷状。具体来说,恒扭矩弹簧27形成为在以第1旋转轴线O1为原点的极坐标系中沿着阿基米德曲线的涡卷状。由此,恒扭矩弹簧27以在从第1旋转轴线O1方向观察时在径向上以大致等间隔相邻的方式,以多个卷数卷绕。
如图8和图9所示,恒扭矩弹簧27的作为一个周端部的外端部(本发明中的一端部)27b连结于第1动力轮25侧,并且,作为另一个周端部的内端部(另一端部)27a连结于第2动力轮26侧。由此,恒扭矩弹簧27能够将蓄积的动力分别传递至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
并且,恒扭矩弹簧27中的最外周部分的一部分通过造型部(癖付け部)27c向径向外侧分离,成为曲率半径形成得比其它部分大的圆弧部。该圆弧部的端部被作为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
恒扭矩弹簧27以内端部27a作为放卷位置,朝向外端部27b沿逆时针方向以规定的卷绕量卷绕。恒扭矩弹簧27以通过卷紧而缩径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被施加有预载荷。因此,在恒扭矩弹簧27中产生扭矩Tc的动力,且蓄积该动力。
该蓄积的动力随着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而被传递至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由此,第1动力轮25能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2动力轮26能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下,将上述扭矩Tc称作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
针对恒扭矩弹簧27相对于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固定的固定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图8和图9所示,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被固定于固定环45,该固定环45被安装于第2动力轮26的轴部30。
固定环45例如嵌合于轴部30上的位于限制环37和第1动力轮25的旋转筒体40之间的部分。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通过例如铆接或熔接等被固定于该固定环45。
如图3、图4、图8和图9所示,在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设置有:规定部47(本发明的第2卡合部),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合于设在第1动力轮25侧的滑动孔(本发明的第1卡合部)46内,来规定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和限制杆48(本发明的限制部件),其与第1动力轮25中的旋转筒体(本发明的旋转限制部)40抵接,限制外端部27b随着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而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
滑动孔46形成于第1动力齿轮41的臂部41a。滑动孔46沿着绕第1旋转轴线O1环绕的周向形成,且形成为向逆时针方向侧开口。
如图8和图9所示,规定部47具备:轴体50,其形成为上下延伸的圆柱状,且卡合于滑动孔46的内侧;头部51,其形成于轴体50的上端部;以及分叉状的腿部52,其形成于轴体50的下端部。在轴体50上形成有扩径部53,该扩径部53在位于头部51与腿部52之间的部分相对于头部51扩径。
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在插入腿部52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例如粘接或铆接等固定于该腿部52。由此,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和规定部47被组装成一体。
这样构成的规定部47通过滑动移动被插入滑动孔46内。由此,轴体50卡合于滑动孔46的内侧。特别是,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由于与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相伴的转矩(卷入扭矩)而被沿顺时针方向牵拉。从而,规定部47被向滑动孔46的周端壁侧牵拉,从而轴体50抵靠并卡合于周端壁。这样,规定部47卡合于滑动孔46的内侧,对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进行规定。
并且,由于形成有滑动孔46的臂部41a被配置成夹在头部51与扩径部53之间,因此,防止了卡合于滑动孔46的内侧的规定部47向上方和下方脱离。
如图9所示,限制杆48与规定部47组装成一体。在图示的例子中,限制杆48的基端部被组装在规定部47的轴部30上的位于扩径部53与腿部52之间的部分。限制杆48的末端部48a从径向外侧与第1动力轮25中的旋转筒体40抵接。
由此,利用限制杆48,限制了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由于与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相伴的转矩而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
(周期控制机构的结构)
如图2~图5所示,周期控制机构22是通过使第2动力轮26相对于第1动力轮25间歇地旋转而如图2所示的箭头R2那样对恒扭矩弹簧27补充动力的机构,且被配置在与恒扭矩机构20在平面上错开的位置。
周期控制机构22具备:随着第1动力轮25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O2旋转的第1控制轮55;第2控制轮56,其被配置成与第1控制轮55同轴,能够绕第2旋转轴线O2相对于第1控制轮55相对旋转;以及行星机构57,其被配置在第1控制轮55与第2控制轮56之间。
并且,第1控制轮55被配置得比第2控制轮56靠上方。
如图3和图5所示,第2控制轮56具备:轴部60,其被轴支承于底板与轮系支承件之间,沿着第2旋转轴线O2延伸;第2控制小齿轮61,其一体地形成于轴部60,与二号轮18啮合;以及第2控制齿轮62,其具有与第2动力轮26上的第2动力齿35a啮合的第2控制齿62a。
轴部60向第1控制轮55的上方延伸。
第2控制小齿轮61形成于轴部60上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与下端部之间。由于第2控制小齿轮61与二号轮18啮合,因此其基于二号轮18的旋转而旋转。由此,第2控制轮56经由二号轮18、即动力源侧轮系12被传递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
并且,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来自条盒轮11的扭矩Tb的动力被传递至第2控制轮56。以下,将扭矩Tb称作条盒轮11的转矩Tb。并且,在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被以规定的卷绕量卷紧的情况下,转矩Tb成为比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大的扭矩。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第2控制齿轮62具备:以第2旋转轴线O2为中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臂部62b;与臂部62b的外端部连结的环状的齿轮主体62c;以及与臂部62b形成为一体的支承板62d。
在齿轮主体62c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上述第2控制齿62a。由此,第2控制轮56被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第2动力轮26传递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转矩Tc。
此时,如上述那样比转矩Tc大且与转矩Tc反向的转矩Tb通过动力源侧轮系12被传递至第2控制轮56。因此,防止了第2控制轮5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但是,在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发生开卷等而使得条盒轮11的转矩Tb变得比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小的情况下,或者在通过后述的动力调整机构110强制性地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2控制轮5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和图5所示,第1控制轮55具备:被配置成与第2旋转轴线O2同轴的旋转筒体70;和与旋转筒体70一体地连结的第1控制齿轮71。
第2控制轮56的轴部60被从下方贯穿插入旋转筒体70内,且向旋转筒体70的上方突出。在旋转筒体7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内侧,压入有与上述通孔宝石轴承42相同的通孔宝石轴承72。第2控制轮56的轴部60贯穿插入这些通孔宝石轴承72的内侧。由此,第1控制轮55和第2控制轮56以能够晃动较小地绕第2旋转轴线O2相对旋转的方式被组装在一起。
第1控制齿轮71具备:以第2旋转轴线O2为中心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臂部71a;和与臂部71a的外端部连结的环状的齿轮主体71b。
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有3个臂部71a。其中的2个臂部71a以第2旋转轴线O2为中心隔开180度的间隔形成。由此,在以第2旋转轴线O2为中心隔开180度的间隔配置的臂部71a之间,确保了在周向上较大地开口的开口空间73。
但是,臂部71a的数量、配置以及形状不限定于该情况,可以自由地变更。
在齿轮主体71b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与第1动力轮25上的第1动力齿41c啮合的第1控制齿71c。由此,第1控制轮55基于第1动力轮25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第1控制齿轮71形成为与第2控制齿轮62同等的直径。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以不同的直径来形成第1控制齿轮71和第2控制齿轮62。
行星机构57具备:卡合叉瓦(本发明的卡合爪)80,其设置于第1控制轮55侧,随着第1控制轮55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O2旋转;止动轮81,其设置于第2控制轮56侧,是随着第2控制轮56的旋转而一边自转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O2公转的行星齿轮;以及用于使止动轮81自转和公转的固定齿轮82,该行星机构基于第1控制轮55的旋转使卡合叉瓦80和止动轮81间歇地卡合脱离。
卡合叉瓦80例如由红宝石等人工宝石形成,被安装于随着第1控制轮55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O2旋转的支承杆85上。
并且,卡合叉瓦80与通孔宝石轴承42、72相同地不限于由人工宝石形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由其它脆性材料或铁系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另外,卡合叉瓦80也可以不与支承杆85分体,而是与支承杆85形成为一体。
如图5、图8、图10和图11所示,支承杆85与第1控制轮55的旋转筒体70上的比第1控制齿轮71靠下方的部分一体地连结。
支承杆85具备从旋转筒体70侧朝向齿轮主体71b沿着第1控制轮55的径向延伸的第1杆片86和第2杆片87。第1杆片86和第2杆片87被配置成在周向上隔开一定的间隔,并且被配置成在俯视时处于上述开口空间73的内侧。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杆片86和第2杆片87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以不同的形状和尺寸来形成第1杆片86和第2杆片87。
止动轮81被配置在第1杆片86与第2杆片87之间。并且,第1杆片86被配置于止动轮81的逆时针方向侧,第2杆片87被配置于止动轮81的顺时针方向侧。
如图11所示,在第1杆片86的外端部侧,设置有朝向止动轮81侧开口的叉瓦保持部88。叉瓦保持部88利用该开口保持着卡合叉瓦80。卡合叉瓦80以比叉瓦保持部88向止动轮81侧突出的状态被保持。卡合叉瓦80的突出的部分中的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被作为供止动轮81上的后述的作用面95a能够卡合脱离的卡合面80a。在图示的例子中,卡合面80a是遍及整面平坦地形成的平坦面。
如图8、图10和图12所示,在第1杆片86与第2杆片87之间,止动轮81被轴支承于第2控制轮56中的支承板62d和固定于该支承板62d的支承部件90之间。
支承部件90具备:被固定在支承板62d上的下部板91;和上部板92,其从下部板91朝向上方立起,并且向止动轮81的上方伸出。在图示的例子中,下部板91被固定销或固定螺钉等紧固构件固定,但不限定于该情况。
在支承板62d和上部板92上,以上下互相对置的方式分别设置有由红宝石等人工宝石形成的通孔宝石轴承93。并且,关于该通孔宝石轴承93,例如也可以由其它脆性材料或铁系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止动轮81被配置在支承板62d与上部板92之间,并且被这些形成于支承板62d和上部板92的通孔宝石轴承93轴支承,能够绕第5旋转轴线O旋转。
止动轮81具备:止动齿轮96,其具有能够相对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脱离的多个止动齿95;和制动小齿轮97,其形成于止动齿轮96的下方,与固定齿轮82啮合。
如图5和图10所示,固定齿轮82具备:环状的齿轮主体100,其被配置在第1控制轮55与第2控制轮56之间,且被配置成与第2旋转轴线O2同轴;和固定臂101,其与齿轮主体100形成为一体,且被固定于未图示的固定部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关于齿轮主体100,其直径形成得比第1控制齿轮71和第2控制齿轮62稍小,且遍及其内周面的整周形成有与制动小齿轮97啮合的固定齿100a。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齿轮82是内齿类型。
由于固定齿轮82是内齿类型,因此,如图11所示,止动轮81随着第2控制轮56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绕第5旋转轴线O5向顺时针方向自转,同时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公转。如图10所示,止动齿轮96被配置在固定齿轮82的上方,且能够以不与固定齿轮82和支承部件90接触的方式旋转(能够自转和公转)。
如图11所示,止动齿95的齿数为12个齿。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可以适当地变更齿数。止动齿95的朝向顺时针方向的侧面是相对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进行卡合脱离的作用面95a。另外,将止动齿95的齿尖随着止动轮81的自转所描画出的旋转轨迹M称作止动齿轮96的旋转轨迹M。
如上述这样构成的卡合叉瓦80和止动轮81被设置为基于第1控制轮55的旋转而间歇地互相卡合脱离的关系。对于这一点,详细地进行说明。
通过止动轮81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在该卡合后,支承杆85和卡合叉瓦80随着第1控制轮55的朝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从止动齿轮96逐渐脱离(即,从旋转轨迹M逐渐退避)。
因此,如图13所示,在卡合的初始阶段,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深深地卡合于卡合叉瓦80,然后,如图14所示,随着卡合叉瓦80的脱离,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一边在卡合面80a上滑动一边向卡合叉瓦80的爪尖侧移动。由此,止动齿95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逐渐变浅。然后,如图15所示,在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超过卡合叉瓦80的爪尖的时刻,卡合被解除。
并且,在图13~图15中,简化了支承杆85的图示,并且省略了第2杆片87的图示。
当止动齿95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被解除时,如图16所示,通过卡合叉瓦80和止动轮81实现的第1控制轮55与第2控制轮56的连接被解除,因此,能够使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止动轮81一边随着第2控制轮56的旋转而绕第5旋转轴线O5向顺时针方向自转,一边以追随卡合叉瓦80的方式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下一个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
通过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能够使卡合叉瓦80和止动轮81间歇地卡合脱离。并且,止动齿95一个齿一个齿地与卡合叉瓦80卡合。
另外,支承杆85以下述方式保持卡合叉瓦80:在从如图13所示那样使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至如图14和图15所示那样将卡合解除为止的期间,沿着止动齿95按压卡合面80a的按压力F1、和由于止动齿95在卡合面80a上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力F2的合力F3的假想线L通过第2旋转轴线O2。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位于使止动齿95与卡合面80a卡合的图13所示的卡合位置P1和使止动齿95从卡合面80a脱离的图15所示的脱离位置P2的中间的、图14所示的中间位置P3处,假想线L通过第2旋转轴线O2。
并且,如前面所述,在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发生开卷等而使得条盒轮11的转矩Tb变得比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小的情况下,或者在通过后述的动力调整机构110强制性地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2控制轮5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种情况下,支承部件90的上部板92随着第2控制轮56的旋转而朝向支承杆85的第2杆片87移动,因此,随后,如图17所示,上部板92与第2杆片87抵接。由此,能够利用第2杆片87来抑制第2控制轮56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动力调整机构的结构)
如图3、图4、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还具备经由第1动力轮25或第2动力轮26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进行调整的动力调整机构11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经由第2动力轮26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进行调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如上述那样经由第1动力轮25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进行调整。
动力调整机构110具备: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其能够与第2动力轮26中的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啮合;和摆动杆113,其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在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与第1扭矩调整齿轮33啮合的啮合位置P4(参照图19)、和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与第1扭矩调整齿轮33的啮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P5(参照图19)之间移动。
摆动杆113被配置在底板115与扭矩调整支承件116之间,能够以固定于底板115的摆动销117为中心进行摆动。在摆动杆113的一端部,形成有以分叉状分支的叉部118。
在叉部118的内侧,配置有相对于底板115旋转自如地安装的偏心销119。叉部118的内周面和偏心销119的外周面以能够互相滑动的方式接触。
偏心销119在扭矩调整支承件116的外侧露出,在其上端部形成有例如一字槽119a。由此,能够通过例如螺丝刀等并利用一字槽119a对偏心销119任意地进行旋转操作。但是,不限定于一字槽119a,只要在偏心销119的上端部形成能够对偏心销119任意地进行旋转操作的手段即可。
通过使上述的偏心销119旋转,由此,如图19所示,能够使摆动杆113以摆动销117为中心摆动,从而能够使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接近或远离第1扭矩调整齿轮33。
如图7、图18和图19所示,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引导销112,该引导销112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另外,在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形成有能够与第1扭矩调整齿33a啮合的第2扭矩调整齿111a。
由于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通过引导销112被配置于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因此,通过使摆动杆113摆动,能够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移动。并且,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最接近第1扭矩调整齿轮33的位置是上述啮合位置P4,在该位置处,能够使第1扭矩调整齿33a和第2扭矩调整齿111a啮合。
与此相对,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离开第1扭矩调整齿轮33最远的位置是上述解除位置P5,在该位置处,能够解除第1扭矩调整齿33a与第2扭矩调整齿111a的啮合。
引导销112的上端部沿着如图4所示那样形成于扭矩调整支承件116的摆动槽120移动自如地插入该摆动槽120内。摆动槽120形成为沿着摆动杆113的另一端部的摆动方向延伸。由此,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通过引导销112被晃动较小地稳定地支承,且随着摆动杆113的摆动而在啮合位置P4与解除位置P5之间移动。
如图7、图18和图19所示,在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与摆动销117之间,配置有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旋转的操作轮121。
操作轮121具有操作齿轮122,且被轴支承在底板115与扭矩调整支承件116之间,该操作齿轮122遍及外周面的整周形成有与第2扭矩调整齿111a啮合的操作齿122a。
并且,操作轮121被配置成上下贯通形成于摆动杆113上的贯通孔123。贯通孔123形成为沿着摆动杆113的摆动方向延伸。
由此,操作轮121不受摆动杆113的摆动影响地被轴支承于底板115与扭矩调整支承件116之间。并且,操作轮121的操作齿122a与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与第2扭矩调整齿111a啮合。
操作轮121的上端部如图4所示那样在扭矩调整支承件116的上表面侧露出,能够被从外部旋转操作。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操作轮121的上端部形成有一字槽121a,能够通过例如螺丝刀等并利用一字槽121a对操作轮121任意地进行旋转操作。但是,不限定于一字槽121a,只要在操作轮121的上端部形成能够对操作轮121任意地进行旋转操作的手段即可。
由于如上述这样构成动力调整机构110,因此,如图19所示,在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移动至啮合位置P4后,通过对操作轮121进行旋转操作,能够通过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使第1扭矩调整齿轮33旋转,从而能够进行恒扭矩弹簧27的卷紧或开卷,任意地调整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
关于该调整,在后面详细地进行说明。
(恒扭矩机构的作用)
针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恒扭矩机构20的作用进行说明。
并且,作为初始状态,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被以规定的卷绕量卷紧,从条盒轮11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对第2控制轮56传递转矩Tb的动力。另外,恒扭矩弹簧27被以规定的卷绕量卷紧,从恒扭矩弹簧27对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传递比转矩Tb小的转矩Tc的动力。而且,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位于解除位置P5,第2动力轮26中的第1扭矩调整齿轮33与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啮合脱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如图2~图4所示,由于具有恒扭矩弹簧27,因此,能够将蓄积于恒扭矩弹簧27中的动力传递至第1动力轮25,使第1动力轮25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从第1动力轮25传递至四号轮19,从而能够随着第1动力轮25的旋转而使四号轮19绕第4旋转轴线O4旋转。
即,能够如图2所示的箭头R1那样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经由第1动力轮25传递至擒纵机侧轮系15,从而能够使擒纵机14动作。
另外,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也被传递至第2动力轮26,因此,由于转矩Tc而欲使该第2动力轮26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详细来说,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经由固定环45传递至轴部30和连结齿轮31。进而,传递至连结齿轮31的动力经由扭矩调整跨接件34被传递至第2动力齿轮35,然后传递至第2控制轮56的第2控制齿轮62。由此,由于转矩Tc而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被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至第2控制轮56。
可是,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转矩Tb(比转矩Tc大的扭矩)被从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至第2控制轮56。因此,防止了第2控制轮5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在第2控制轮56上作用有从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的转矩Tb与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转矩Tc之差的动力(转矩Tb-转矩Tc)。但是,由于止动轮81和卡合叉瓦80卡合,因此,能够通过该卡合使第2控制轮56和第1控制轮55连接,防止了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根据以上内容,在止动轮81和卡合叉瓦80相卡合的阶段,防止了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旋转。从而,也防止了第2动力轮26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
并且,由于在第2控制轮56上作用有上述的差的动力,因此,止动轮81的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相对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以有力地抵靠的状态卡合。
另外,在第1动力轮25借助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而旋转时,与此相伴,第1控制轮55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第1控制轮55旋转时,与此相伴,支承杆85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使卡合叉瓦80以从止动齿轮96的旋转轨迹M退避的方式逐渐从止动齿轮96脱离。
由此,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4所示,随着卡合叉瓦80的脱离,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一边在卡合面80a上滑动一边向卡合叉瓦80的爪尖侧移动。然后,如图15所示,在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超过卡合叉瓦80的爪尖的时刻,止动齿95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被解除。由此,通过卡合叉瓦80和止动轮81实现的第1控制轮55与第2控制轮56的连接被解除。
从而,第2控制轮56借助从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的转矩Tb与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转矩Tc之差的动力(转矩Tb-转矩Tc),如图16所示那样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使第2控制轮56旋转,由此能够使第2动力齿轮35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2动力齿轮35由于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与连结齿32的卡合而和连结齿轮31连接,因此,通过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连结齿32中的第1卡合面32a相对地向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侧移动而欲越过该末端部34b。
可是,作用于第2动力齿轮35上的动力如上述那样是从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的转矩Tb与从恒扭矩弹簧27传递的转矩Tc之差的动力(转矩Tb-转矩Tc),因此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Tj小。因此,能够维持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状态。
其结果是,能够将传递至第2动力齿轮35的动力通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传递至连结齿轮31。由此,能够使连结齿轮31和轴部30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从而,能够通过固定于轴部30的固定环45将恒扭矩弹簧27卷紧,能够对恒扭矩弹簧27补充动力。即,能够如图2所示的箭头R2所示那样,利用从作为动力源的条盒轮11侧传递的动力,来对由于向第1动力轮25传递动力而损失的动力的损失量进行补充。由此,能够将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维持为恒定,从而能够以恒扭矩使擒纵机14动作。
并且,即使在对恒扭矩弹簧27进行动力补充的情况下,第1动力轮25也借助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而旋转,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传递至擒纵机侧轮系15。
另外,在正在进行上述的针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补充时,如图16所示,止动轮81随着第2控制轮56的旋转而绕第5旋转轴线O5向顺时针方向自转,同时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公转而追随卡合叉瓦80。并且,止动轮81以止动齿95的1个齿的量自转而追上卡合叉瓦80,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再次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
由此,第1控制轮55和第2控制轮56再次连接,因此,第2控制轮56和第2动力轮26的旋转被防止,针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补充结束。
通过重复以上动作,能够间歇地进行止动轮81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脱离。即,基于第1动力轮25和第1控制轮55的旋转,行星机构57间歇地进行止动轮81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脱离,从而能够使第2动力轮26相对于第1动力轮25间歇地旋转。由此,能够间歇地进行针对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补充。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能够利用蓄积于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使擒纵机14动作,并且能够间歇地对恒扭矩弹簧27补充从条盒轮11侧传递的动力。因此,能够将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维持为恒定,从而能够维持恒扭矩性,能够在抑制了扭矩变动的状态下使擒纵机14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中,由于利用行星机构57进行周期控制,因此,与以往的凸轮方式的情况不同,无需担忧在恒扭矩弹簧27中产生所谓的过度释放的现象。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将扭矩产生机构21和周期控制机构22配置成在平面上错开,因此,与以往的行星轮方式相比,能够抑制恒扭矩机构20整体的厚度。而且,将恒扭矩弹簧27配置于第1动力轮25与第2动力轮26之间,并且将行星机构57配置于第1控制轮55与第2控制轮56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平面上的扩展,与以往的行星轮方式相比,能够以更小的平面空间配置恒扭矩机构20。
因此,能够形成为在钟表1的平面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均可实现紧凑化和省空间化的恒扭矩机构20,从而能够形成易于实现更加的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机芯10和钟表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中,支承杆85以下述方式保持卡合叉瓦80:在从如图13所示那样使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卡合至如图15所示那样将卡合解除为止的期间,沿着止动齿95按压卡合面80a的按压力F1、和由于止动齿95在卡合面80a上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力F2的合力F3的假想线L通过第2旋转轴线O2。
因此,在将从止动齿95和卡合叉瓦80相卡合起直至该卡合被解除为止作为1个周期时,如图20所示,如果着眼于在支承杆85上产生的转矩,则能够将1个周期中的平均扭矩维持为恒定。
如前面所述,如图13所示,在卡合的初始阶段,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深深地卡合于卡合叉瓦80,然后,如图14所示,随着卡合叉瓦80的脱离,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一边在卡合面80a上滑动一边向卡合叉瓦80的爪尖侧移动。然后,如图15所示,在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超过卡合叉瓦80的爪尖的时刻,卡合被解除。在该一系列的1个周期中,卡合面80a相对于止动齿95的角度稍微发生变化,因此,与此相伴,上述合力F3的方向发生变化。
此时,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如图14所示那样通过第2旋转轴线O2的瞬间,成为在支承杆85上不产生转矩的状态。与此相对,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如图13和图15所示那样从第2旋转轴线O2偏移的情况下,与其偏移量相对应地产生转矩。
特别是,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通过第2旋转轴线O2的前后,产生反向的转矩。即,如图13所示,在支承杆85上产生将支承杆85向止动轮81侧牵引的转矩T,并且,如图15所示,在支承杆85上产生将支承杆85从止动轮81拉开的转矩T。
因此,如图20所示,虽然在1个周期中观察时存在支承杆85的扭矩变动,但能够使1个周期中的平均扭矩恒定。其结果是,能够确保恒扭矩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位于使止动齿95与卡合面80a卡合的图13所示的卡合位置P1和使止动齿95从卡合面80a脱离的图15所示的脱离位置P2的中间的、图14所示的中间位置P3处,假想线L通过第2旋转轴线O2。由此,能够更加稳定地将上述的1个周期中的平均扭矩维持为恒定,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确保恒扭矩性。
而且,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具备动力调整机构110,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
例如,针对将恒扭矩弹簧27卷紧来增大动力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种情况下,首先使偏心销119旋转,由此使摆动杆113绕摆动销117摆动,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从解除位置P5移动至啮合位置P4。由此,能够使第1扭矩调整齿轮33的第1扭矩调整齿33a与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第2扭矩调整齿111a啮合。
接下来,使操作轮12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以比将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和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Tk相加所得到的扭矩高的输入扭矩,使操作轮121旋转。由此,能够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能够将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经由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传递至第1扭矩调整齿轮33。
由于第1扭矩调整齿轮33与连结齿轮31组装成一体,因此,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被传递至连结齿轮31。此时,由于传递至连结齿轮31的动力是上述输入扭矩,因此,图6所示的连结齿轮31相对于第2动力齿轮35相对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能够将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2卡合面32b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一边解除通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实现的旋转限制,一边使连结齿轮3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连结齿32随着连结齿轮31的旋转一边在周向上不断越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一边移动。
由于能够像这样使连结齿轮31旋转,因此能够使固定于轴部30的固定环4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使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恒扭矩弹簧27的卷紧,从而能够使恒扭矩弹簧27的预载荷增大,以转矩Tc增大的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在上述的调整的期间,虽然第2动力齿轮35不旋转,但第2动力齿轮35被传递有使该第2动力齿轮35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动力。此时的动力被设定为跨接扭矩Tk以上的转矩。并且,该动力被传递至第2控制轮56,以使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起作用。此时,如前面所述,对于第2控制轮56,从动力源侧轮系12以矩Tb传递有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
因此,对第2控制轮56作用有将从第2动力齿轮35传递的动力与从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的动力相加所得到的动力。由此,止动轮81的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相对于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以更加有力地抵靠的状态卡合。由此,能够恰当地防止第2动力齿轮35旋转,从而能够响应良好且快速地进行扭矩弹簧27的卷紧。
接下来,针对使恒扭矩弹簧27开卷来降低动力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使图19所示的操作轮12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以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Tj与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之差(Tj-Tc)小的输入扭矩使操作轮121旋转。
由此,能够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能够将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经由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传递至第1扭矩调整齿轮33。
由此,绕第1旋转轴线O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的动力被传递至连结齿轮31。此时,传递至连结齿轮31的动力是上述输入扭矩,因此,能够在维持着图6所示的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的状态下使连结齿轮31和第2动力齿轮35向逆时针方向共旋。
这样,与此相伴,第2控制轮56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支承部件90的上部板92随着第2控制轮56的旋转而朝向支承杆85的第2杆片87移动后,如图17所示,上部板92与第2杆片87抵接。
由此,能够利用第2杆片87来抑制第2控制轮56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接下来,在如上述那样进行了第2控制轮56的朝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限制后,进一步以比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跨接扭矩Tj与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之差(Tj-Tc)大的输入扭矩,使操作轮12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由于第2控制轮56和第2动力轮26的旋转被限制,因此,图6所示的连结齿轮31相对于第2动力齿轮35相对地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即,能够将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与连结齿32的第1卡合面32a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一边将基于扭矩调整跨接件34所实现的旋转限制解除一边使连结齿轮3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连结齿32随着连结齿轮31的旋转一边在周向上不断越过扭矩调整跨接件34的末端部34b一边移动。
由于能够像以上这样使连结齿轮31旋转,因此能够使固定于轴部30的固定环4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使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恒扭矩弹簧27开卷,从而能够使恒扭矩弹簧27的预载荷降低,以转矩Tc降低的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不限于动力调整的情况,即使在例如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发生开卷等而使得条盒轮11的转矩Tb变得比恒扭矩弹簧27的转矩Tc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地限制第2控制轮56的朝向顺时针方向的过度旋转,因此,能够防止恒扭矩弹簧27完全松开。
如上所述,由于具备动力调整机构110,因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以恒扭矩使擒纵机14动作。另外,由于能够在进行了后述的扭矩产生机构21的组装之后对恒扭矩弹簧27赋予动力,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而且,由于第2动力轮26被配置于在平面上与周期控制机构22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无需考虑周期控制机构22的情况下设置动力调整机构110,从而能够容易地设置动力调整机构110。
而且,由于能够通过经由操作轮121实现的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的旋转来调整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因此,能够细微且直觉地进行该调整,容易进行调整作业。而且,通过预先使第2扭矩调整齿轮111位于解除位置P5,由此,在不进行动力调整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对第2动力轮26施加多余的旋转载荷。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扭矩机构20,由于具备扭矩产生机构21,因此还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即,如图3和图4所示,由于设置于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规定部47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卡合于设置在第1动力轮25上的滑动孔46中,因此,通过仅使规定部47从滑动孔46内脱离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容易地将恒扭矩弹簧27和第1动力轮25分解。
因此,能够提高扭矩产生机构21的维护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检修等。另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分解恒扭矩弹簧27和第1动力轮25,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注油等保养作业。
另外,在进行扭矩产生机构21的组装的情况下,仅通过使规定部47卡合于滑动孔46内,就能够将恒扭矩弹簧27、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组装成一体,并且能够规定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而恰当地进行定位。
详细来说,如图21所示,将第1动力轮25设置在组装有恒扭矩弹簧27的第2动力轮26的上方。并且,在该阶段,恒扭矩弹簧27是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接下来,如图22所示,以规定部47位于滑动孔46的开口部分的方式将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重合。接下来,如图23所示,以规定部47进入滑动孔46内的方式使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绕第1旋转轴线O1相对地向反方向旋转。由此,能够通过滑动移动使规定部47容易地进入滑动孔46内,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能够使规定部47卡合于滑动孔46的内侧。
由此,能够将第1动力轮25、第2动力轮26和恒扭矩弹簧27组装成一体,并且能够规定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而进行定位。
接下来,保持着对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进行定位的状态使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绕第1旋转轴线O1相对地向反方向进一步旋转,由此,能够将恒扭矩弹簧27卷紧而对恒扭矩弹簧27施加预载荷,从而能够蓄积动力。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例如上述的动力调整机构110进行恒扭矩弹簧27的卷紧。
根据以上的内容,能够容易地组装扭矩产生机构21,从而能够提高装配作业性。
而且,在恒扭矩弹簧27卷紧时,能够使设置于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限制杆48与第1动力轮25的旋转筒体40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外端部27b由于与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相伴的转矩而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由此,能够在防止恒扭矩弹簧27中的弹簧部彼此自己接触的同时将恒扭矩弹簧27卷紧。
从而,能够防止在恒扭矩弹簧27卷紧时和动力释放时产生扭矩差(滞后)。而且,在恒扭矩弹簧27卷紧时,限制杆48随着卷紧而相对于旋转筒体40逐渐加强抵接,因此,容易使恒扭矩弹簧27的卷绕量、即预载荷恒定。
另外,在蓄积于恒扭矩弹簧27中的动力由于某种理由而降低的情况下,即在预载荷降低的情况下,能够使规定部47从滑动孔46内脱离,从而使规定部47从滑动孔46内离开。由此,能够通过目视快速地把握滑动孔46与规定部47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并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握蓄积于恒扭矩弹簧27中的动力降低、例如卷绕量变为零这一情况。
如上所述,维护性、保养作业性以及装配作业性得到提高,能够形成为操作性优异的扭矩产生机构21。从而,能够形成操作性同样优异的有用的恒扭矩机构20、机芯10和钟表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被叙述的,并非有意限定发明的范围。关于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包含了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实质上相同的内容、以及均等的范围的内容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将收纳于条盒轮11内的发条16的动力传递至恒扭矩机构2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从设置于条盒轮11以外的部件上的发条16向恒扭矩机构20传递动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柄头17将发条16手动卷紧的手动上卷式的机芯10,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旋转锤的自动上卷方式的机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至第2控制轮56,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从第1动力轮25经由擒纵机侧轮系15传递至擒纵机14,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是,将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经由动力源侧轮系12传递至第2动力轮26,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经由第1动力轮25传递至第1控制轮55,并从第1控制轮55经由擒纵机侧轮系15传递至擒纵机14。
无论是哪种结构,只要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可:来自条盒轮11的动力被传递至第2控制轮56或第2动力轮26,并将来自恒扭矩弹簧27的动力从第1动力轮25或第1控制轮55传递至擒纵机1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恒扭矩机构20设置于与三号轮相当的位置,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与二号轮18或四号轮19相当的位置。无论如何,只要将恒扭矩机构20设置于条盒轮11与擒纵机14之间即可。此时,可以将恒扭矩机构20配置成包含于将条盒轮11和擒纵机14串联连接的串联轮系中,或者,即使是从串联轮系脱离的位置,只要是能够实现动力的传递的动力传递路径,则也可以自由地配置恒扭矩机构2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扭矩调整跨接件34连接连结齿轮31和第2动力齿轮35,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利用摩擦滑动结构使连结齿轮31和第2动力齿轮35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内齿类型的固定齿轮82使止动轮81自转和公转,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是外齿类型的固定齿轮8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4~图26所示,能够使止动轮81一边绕第5旋转轴线O5向逆时针方向自转,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O2向顺时针方向公转。这种情况下,只是止动轮81的自转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但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卡合叉瓦80的卡合面80a朝向径向外侧。
即,如图24所示,在卡合的初始阶段,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深深地卡合于卡合叉瓦80,然后,如图25所示,随着卡合叉瓦80的脱离,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一边在卡合面80a上滑动一边向卡合叉瓦80的爪尖侧移动。然后,如图26所示,在止动齿95的作用面95a超过卡合叉瓦80的爪尖的时刻,卡合被解除。
此时,支承杆85以下述方式保持卡合叉瓦80:沿着止动齿95按压卡合面80a的按压力F1、和由于止动齿95在卡合面80a上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力F2的合力F3的假想线L通过第2旋转轴线O2。并且,在外齿类型的固定齿轮82的情况下,止动轮81的自转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因此,上述合力F3朝向第2旋转轴线O2的方向。
即使在外齿类型的固定齿轮82的情况下,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如图25所示那样通过第2旋转轴线O2的瞬间,也成为在支承杆85上不产生转矩的状态。另外,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如图24和图26所示那样从第2旋转轴线O2偏移的情况下,与其偏移量相对应地产生转矩。
特别是,在沿着合力F3的方向通过第2旋转轴线O2的前后,产生反向的转矩。即,如图26所示,在支承杆85上产生将支承杆85向止动轮81侧牵引的转矩T,并且,如图24所示,在支承杆85上产生将支承杆85从止动轮81拉开的转矩T。
从而,即使在外齿类型的固定齿轮82的情况下,在将从止动齿轮96和卡合叉瓦80相卡合起直至该卡合被解除为止作为1个周期时,也能够将产生于支承杆85的转矩在1个周期中的平均扭矩维持为恒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限制杆48的末端部48a与第1动力轮25中的旋转筒体40抵接,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如图27所示,也可以是:在限制杆48的末端部48a设置朝向上方突出的限制销130,使该限制销130与第1动力齿轮41上的开口部的内壁面(本发明的旋转限制部)131抵接。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28所示,也可以是:使限制杆48的末端部48a与第1动力轮25上的从臂部41a朝向下方突出的限制销(本发明的旋转限制部)135抵接。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图28中,在臂部41a上形成有长孔状的贯通孔(本发明的第1卡合部)136,该贯通孔136在俯视时沿着与第1旋转轴线O1的径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规定部47的头部51对应于贯通孔136在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并且能够绕轴体50的中心轴线旋转。由此,通过使头部51贯穿插入贯通孔136后进行旋转,由此,能够使规定部47卡合于贯通孔136的内侧,并且能够防止规定部47从贯通孔136脱落。
从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规定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通过固定环45固定于第2动力轮26,在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设置有:规定外端部27b的径向位置的规定部47;和限制杆48,其限制外端部27b随着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而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
例如,也可以是,将恒扭矩弹簧27的外端部27b通过例如外桩等固定于第1动力轮25,在恒扭矩弹簧27的内端部27a设置有:规定内端部27a的径向位置的规定部;和限制杆,其限制内端部27a随着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恢复变形而绕第1旋转轴线O1旋转。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通过扭矩产生机构21的卷紧动作将恒扭矩弹簧27卷紧(即使卷数增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卷紧动作使恒扭矩弹簧27松卷(即,使卷数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反向地安装恒扭矩弹簧27即可,无需变更滑动孔46、规定部47、限制杆48等各自的结构,而且,关于恒扭矩弹簧27相对于第1动力轮25和第2动力轮26的位置关系等,也无需变更。
无论是何种结构,在通过卷紧动作进行卷紧或松卷的任意情况下,都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扭矩产生机构21,能够在恒扭矩弹簧27中蓄积弹性能量。并且,将使恒扭矩弹簧27的弹性能量减少的情况称作所谓的开卷。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周期控制机构的一例,列举具备第1控制轮55、第2控制轮56以及行星机构57的周期控制机构2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情况。
例如,作为周期控制机构,也可以应用日本特许6040063号公报所公开的周期控制机构。具体来说,可以应用下述的周期控制机构:其具有例如与连接于擒纵机侧轮系的凸轮卡合且对应于凸轮的旋转而摆动的从动件或叉,通过使设置于从动件或叉上的卡合脱离爪与连接于动力源侧轮系的擒纵轮周期性地卡合脱离,由此控制卡合脱离周期,将动力源侧轮系与擒纵机侧轮系之间的恒扭矩弹簧卷紧。
Claims (6)
1.一种扭矩产生机构,其中,
所述扭矩产生机构具备:
第1动力轮,其绕第1旋转轴线旋转;
第2动力轮,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1动力轮同轴,能够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1动力轮相对旋转;以及
涡卷状的动力弹簧,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动力轮与所述第2动力轮之间,将蓄积的动力传递至所述第1动力轮和所述第2动力轮,
在所述动力弹簧的一端部设置有:
第2卡合部,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与设置于所述第1动力轮的第1卡合部卡合,来规定所述一端部的径向位置;和
限制部件,其与设置于所述第1动力轮的旋转限制部抵接,来限制所述一端部随着所述动力弹簧的变形而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旋转,
所述第1卡合部是沿着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环绕的周向形成且向周向的一个方向侧开口的滑动孔,
所述第2卡合部通过滑动移动而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
2.一种恒扭矩机构,其中,
所述恒扭矩机构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产生机构;和
周期控制机构,其使所述第2动力轮相对于所述第1动力轮间歇地旋转,来对所述动力弹簧补充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扭矩机构,其中,
所述周期控制机构具备:
第1控制轮,其随着所述第1动力轮的旋转而绕第2旋转轴线旋转;
第2控制轮,其被配置成与所述第1控制轮同轴,并且能够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1控制轮相对旋转,该第2控制轮与所述第2动力轮啮合;以及
行星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控制轮与所述第2控制轮之间,基于所述第1控制轮的旋转而使设置于所述第1控制轮的卡合爪和设置于所述第2控制轮的止动轮间歇地卡合/脱离,
所述第1动力轮或所述第1控制轮将来自所述动力弹簧的动力传递至擒纵机,
所述第2动力轮或所述第2控制轮被传递来自动力源的动力。
4.一种钟表用机芯,其中,
所述钟表用机芯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产生机构。
5.一种钟表用机芯,其中,
所述钟表用机芯具备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恒扭矩机构。
6.一种钟表,其中,
所述钟表具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钟表用机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6928A JP6951855B2 (ja) | 2017-03-30 | 2017-03-30 | トルク発生機構、定トルク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
JP2017-066928 | 2017-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93760A CN108693760A (zh) | 2018-10-23 |
CN108693760B true CN108693760B (zh) | 2021-07-13 |
Family
ID=63761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75598.3A Active CN108693760B (zh) | 2017-03-30 | 2018-03-30 | 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51855B2 (zh) |
CN (1) | CN108693760B (zh) |
CH (1) | CH713702B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07626B2 (ja) * | 2020-03-11 | 2024-01-04 | セイコーウオッチ株式会社 | 時計用歯車、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
CH717672B1 (fr) * | 2020-07-21 | 2023-08-31 | Richemont Int Sa | Mécanisme de déclenchement d'une animation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ou de bijouterie. |
CN114545756B (zh) * | 2022-02-23 | 2024-08-16 | 东阳市华佳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双历机芯卡环定位结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16688Y (zh) * | 1995-01-26 | 1996-01-03 | 林永乾 | 一种定时器 |
JPH0921886A (ja) * | 1995-07-07 | 1997-01-21 | Seiko Instr Inc | ぜんまい動力蓄積量表示付き機械式時計 |
CN1427316A (zh) * | 2001-12-15 | 2003-07-02 | 里什蒙国际公司 | 恒力装置 |
CH703483A2 (fr) * | 2010-07-30 | 2012-01-31 | Seiko Instr Inc | Rouage de remontage à limitation de couple, mouvement et pièce d'horlogerie équipé d'un tel rouage. |
CN103777510A (zh) * | 2012-10-18 | 2014-05-07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钟表用的恒转矩机构以及具备该机构的机芯及机械式钟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296060A (fr) * | 1952-01-31 | 1954-01-31 | Marti Fritz | Mécanisme de transmission de force dit à force constante. |
DE102007042797B4 (de) * | 2007-09-07 | 2010-04-08 | Lange Uhren Gmbh | Uhr |
EP2166419B1 (fr) * | 2008-09-18 | 2013-06-26 | Agenhor SA | Mouvement horloger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à force constante |
JP2010187524A (ja) * | 2009-01-14 | 2010-08-26 | Seiko Epson Corp | 圧電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5320368B2 (ja) * | 2010-10-01 | 2013-10-23 | セイコークロック株式会社 | 時計 |
JP5320370B2 (ja) * | 2010-10-07 | 2013-10-23 | セイコークロック株式会社 | 歯車機構及び時計 |
JP6091298B2 (ja) * | 2013-04-04 | 2017-03-08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脱進機、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
-
2017
- 2017-03-30 JP JP2017066928A patent/JP695185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29 CH CH00425/18A patent/CH713702B1/fr unknown
- 2018-03-30 CN CN201810275598.3A patent/CN1086937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16688Y (zh) * | 1995-01-26 | 1996-01-03 | 林永乾 | 一种定时器 |
JPH0921886A (ja) * | 1995-07-07 | 1997-01-21 | Seiko Instr Inc | ぜんまい動力蓄積量表示付き機械式時計 |
CN1427316A (zh) * | 2001-12-15 | 2003-07-02 | 里什蒙国际公司 | 恒力装置 |
CH703483A2 (fr) * | 2010-07-30 | 2012-01-31 | Seiko Instr Inc | Rouage de remontage à limitation de couple, mouvement et pièce d'horlogerie équipé d'un tel rouage. |
CN103777510A (zh) * | 2012-10-18 | 2014-05-07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钟表用的恒转矩机构以及具备该机构的机芯及机械式钟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169293A (ja) | 2018-11-01 |
CH713702A2 (fr) | 2018-10-15 |
CN108693760A (zh) | 2018-10-23 |
JP6951855B2 (ja) | 2021-10-20 |
CH713702B1 (fr) | 2022-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93760B (zh) | 扭矩产生机构、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
US9063515B2 (en) | Watch with improved power reserve | |
CN103698995A (zh) | 钟表机构的联接杆和联接装置 | |
CN110618595B (zh) | 擒纵机、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
EP2042944B1 (en) | Spring device and timepiece | |
CN106896698B (zh) | 擒纵叉、调速擒纵器、陀飞轮、机芯和钟表 | |
JP6626594B1 (ja) | 渦巻ばね、トルク発生装置、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 |
CN108572537B (zh) | 擒纵机、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
JP6815238B2 (ja) | ムーブメン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時計 | |
CN110308635B (zh) | 复位弹簧、轮系机构、钟表用机芯和机械式钟表 | |
CN110579953B (zh) | 恒扭矩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
JP6869773B2 (ja) | 定トルク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 |
CN108572536B (zh) | 擒纵机、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 |
CN110083044B (zh) | 机芯和钟表 | |
CN108628139B (zh) | 钟表上条机构 | |
JP2008268177A (ja) | 時計 | |
JP6650010B2 (ja) | 復帰ばね、輪列機構、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機械式時計 | |
CN110095971B (zh) | 机芯和钟表 | |
JP2018096814A (ja) | 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機械式時計 | |
JP2018096813A (ja) | 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機械式時計および爪レバーの係合解除方法 | |
JP4274218B2 (ja) | 発電装置付電子時計 | |
JP2011164052A (ja) | ぜんまい装置および時計 | |
CN113267984B (zh) | 擒纵调速器、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 |
JP2018151251A (ja) | 脱進機、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及び時計 | |
US20230024159A1 (en) |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Mechanical Timepie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