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22A - 具有色粉图象转印装置的成象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色粉图象转印装置的成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22A
CN1086322A CN93119054A CN93119054A CN1086322A CN 1086322 A CN1086322 A CN 1086322A CN 93119054 A CN93119054 A CN 93119054A CN 93119054 A CN93119054 A CN 93119054A CN 1086322 A CN1086322 A CN 1086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ransfer materials
image
imaging component
electric 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19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73C (zh
Inventor
桥诘昌浩
木村弘
石田博
前正展
安田浩一
林重贵
久保田宏
吉村理
谷口进
幡手泰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Mita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a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a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7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装备有不使用转印电晕放电 器的转印装置的成象机。电荷供给部件与成象部件 相向设置,两者之间距离大于转印材料的厚度,在成 象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色粉图象。预定极性的电压施 加到电荷供给部件上。在转印区,转印材料的表面与 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而转印材料的背面不与电荷供 给部件的表面接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象机,它适用于在例如静电光敏部件的成象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toner)图象,然后把色粉图象转印到例如纸等的转印材料上。
如该技术领域中的那些熟练人员所熟知,在上面提到的这类成象机中,设置在旋转鼓的外缘表面的例如静电光敏部件的成象部件被输送通过一循环输送通道,按照旋转鼓以预定方向的旋转顺序该通道包含静电潜象形成区、显象区和转印区。在静电潜象形成区,用静电潜象形成装置在成象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例如,静电潜象形成装置包含一以预定极性均匀地对成象部件表面充电的均匀充电装置和一在均匀充电之后相应于待形成的图象把成象部件在光下曝光的曝光装置。在显象区,显象装置把色粉加到已在成象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上,由此,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在转印区,使转印材料的表面与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从而通过转印装置的作用把形成在成象部件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的表面上。
转印装置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转印电晕放电器,它在转印区把一极性与已经在成象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的极性相反的电晕放电作用于转印材料的背面。但转印电晕放电器造成一些问题,例如,产生大量的臭氧,就环境污染来看,这是不希望有的。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75773/1988等已经提出,不用电荷电晕放电器而用靠近在转印区内的成象部件设置的导电滚轴构成(尤其是成象部件与导电滚轴之间的距离要做得小于转印材料的厚度)。按传送转印材料的方向旋转这导电滚轴,并且,在导电滚轴上施加极性与已经在成象部件上形成的静电潜象的极性相反的电压。转印材料插在成象部件和导电滚轴之间,因此,转印材料在通过转印区时其表面紧贴在成象部件表面上。在转印材料通过期间,把在成象部件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的表面上。
根据我们本发明人的实验和观察,使用上述的转印装置会导致成象部件表面和转印材料表面之间很大的接触压力。这将会产生色粉的部分失落现象,例如,在被转印图象内的字符的一部分有色粉失落,或者在被转印图象的字符周围沉积有散布的色粉产生图象“灰尘”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因成象部件表面和转印材料表面之间过大的接触压力产生的问题,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0277/1989揭示,把成象部件和如导电滚轴的电荷供给部件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大于转印材料的厚度,并且在从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来看,在其上游把转印材料的背面与电荷供给区内的导电滚轴的电荷供给部件接触,在转印区,转印材料的表面与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
然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0277/1989揭示的机构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存在下列问题:第一,随着所用转印材料的特性尤其是挺直性的变化,转印材料与电荷供给部件的表面接触的电荷供给区的位置和/或转印材料与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的转印区的位置也变化,因此,不可能稳定地提供所希望的转印状态。第二,如果由于电荷供给部件的表面上的色粉沉积或因其它原因污染了电荷供给部件的表面,则因与电荷供给部件的被污染的表面接触,转印材料的背面也将被污染。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象机,它具有一种使用如导电滚轴的电荷供给部件,而不用转印电晕放电器的已改进的转印装置,并且,即使电荷供给部件的表面被污染了,但转印材料的背面或表面也不会被污染;而且,能稳定地完成色粉图象的令人充分满意的转印。
努力的研究和实验使我们有了下列发现:不需要把转印材料与电荷供给部件相接触,只要使电荷供给部件位于其表面与在转印区内的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的转印材料的背面附近就可以了。由于这种位置的创新,已经在成象部件上形成的静电潜象可以令人满意地转印到转印材料的表面上。采用这种转印方法能解决传统技术的各种问题,并能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实现上述目的成象机。该成象机包含一被输送通过顺序包含静电潜象形成区、显象区和转印区的输送通道的成象装置。在静电潜象形成区内的成象部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的静电潜象装置、在显象区内把成象装置表面上的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的显象装置。把转印材料输送通过转印区的转印材料输送装置以及在转印区内把成象部件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装置,色粉图象转印装置包括与成象部件相向设置的电荷供给导电滚轴,把电压施加于电荷供给部件的电压施加装置和引导待输送转印材料通过转印区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在转印区内,把转印材料的表面与成象部件接触,以把成象部件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表面上;其中,电荷供给部件与成象部件相向设置,在转印区内成象部件与电荷供给部件之间的距离大于转印材料的厚度,转印材料不与电荷供给装置接触,由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引导其输送通过转印区。
电荷供给部件和成象部件之间的距离最好为0.2至2.0mm。成象部件设置在旋转鼓的外缘表面上,旋转鼓以预定的方向绕其基本上水平延伸的中心轴被旋转驱动。电荷供给部件由滚轴构成,滚轴在低于旋转鼓的中心轴的角区域范围与旋转鼓的外缘表面相对,并且随旋转鼓的旋转,旋转鼓的外缘表面逐渐下降,滚轴沿转印材料输送的方向绕其中心轴被旋转驱动。其中心轴基本上平行于旋转鼓中心轴。在这种情况下,为使转印材料表面与成象部件的表面完全满意的接触,并完全可靠地防止转印材料与电荷供给部件接触,最好这样来构造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它在转印区的上游限定转印材料输送通道的下部)中的下引导装置的前端部,它位于公切线之下,向旋转鼓的外缘表面伸出,从旋转鼓的旋转方向来看,该公切线先与旋转鼓接触然后再与滚轴的外缘表面接触,它可以相对于公切线形成下列角度:0°≤θ≤90°,尤其是30°≤θ≤60°。在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内的下引导装置的前端部可以用软性的塑料膜制成,膜做得向下游方向的伸出。而且,最好是让设置在转印区下游的引导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接收装置的上表面位于区内上述公切线上方,沿转印材料输送方向看去时,公切线与旋转鼓外缘表面接触的位置的距离L1为50mm或更小(L1≤50mm)。
在本发明的成象机中,在转印区,转印材料仅与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所以转印材料不与电荷供给部件接触。因此,所用材料的特性尤其是它的挺直的变化只导致转印状态没有多少的变化,所以实现了足够稳定的、令人满意的转印。即使电荷供给部件被色粉等污染,但转印料的背面或表面不会因此而受污染。
转印材料不与电荷供给部件接触来实现足够稳定的、令人满意的色粉图象的转印的原因可能是电荷供给部件对转印区内的转印材料背面产生极小的电晕放电。然而,与用在原来的转印电晕放电装置的电晕放电电流(例如100到150μA)相比。这种电晕放电(例如约为3μA)是相当小的。因此,如果有的话,产生的臭氧也是微不足道的。
图1是简略地示出具有按照本发明改进的转印装置的成象机的主要构成部件的剖面图。
图2是简略地示出图1所示的成象机的主要构成部件的透视图。
图3是简略地示出按照本发明构成的成象机的一个变化的例子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对色粉图象转印实验侧量的结果的曲线图。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按本发明构成的成象机的最佳实施例。
参见图1,图1画出了按照本发明构成的成象机的最佳实施例的主要构成部件的轮廓,成象机具有一个旋转鼓4,可旋转地安装在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中心轴2(见图2)上。在旋转鼓4的外缘面6上设置有成象部件6,它可以是合适的静电光敏部件。旋转鼓被以图示的箭头8连续地旋转驱动,由此设置在其表面上的成象部件6被输送通过在顺序中包括静电潜象形成区10、显象区12、转印区14和清除区16的循环输送通道(一个由旋转鼓4外缘面限定的循环通道)。
在静电潜象形成区10,由包括均匀充电装置18和曝光装置20的静电潜象形成装置在成象部件6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均匀充电装置18以规定的极性(图中为正极性)均匀地对成象部件6的表面充电。均匀充电装置18可以由包括均匀充电滚轴22的所谓的接触充电装置构成。用电压施加装置24对由如导电橡胶构成的均匀充电滚轴施加所希望的电压。这种接触充电装置本身是众所周知的,在如《电子摄影术杂志》第30卷,第3期,第312-322页的“接触充电方法”一文中已作了详细描述。如果希望的话,可以用包含普通电晕放电器的均匀充电装置来代替接触充电装置。通过光照射,曝光装置20有选择地消除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电荷,由此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这种曝光装置20可以由激光装置构成,激光装置按照计算机或字处理器的图象信号把光投射到成象装置6的表面上。用另一种方法,曝光装置20可以由光学装置构成,光学装置把从被复制文件来的反射光投射到成象部件6的表面上。在显象区12,由如磁刷机构等类似机构构成的显象装置26把色粉刷涂到形成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静电潜象上,由此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把以与形成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静电潜象的极性相同的正极性充电的色粉加到形成在成象部件6的表面上的静电潜象无电荷(非充电)区域,这样来使静电潜象显象(显象出负象)。在转印区14,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被输送通过转印区14的转印材料28上。转印材料28可以是普通纸。转印区14内的色粉图象的转印将在下文作更详细的描述。在消除区16,用清除装置30把转印之后仍留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色粉从成象部件6的表面上除去。清除装置30可以用众所周知的一类装置,它包括与成象部件6表面接触的清除铲。
参见图2,同时参见图1转印装置32设置在转印区14。转印装置32包括设置在转印区14上游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包含由限定转印材料输送通道36的下侧的下引导装置38和上引导装置40。下引导装置38由支撑部件42和设置在支撑部件42上表面上的软性塑料膜44(如商品名为“Lumilar”的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膜)构成。下引导装置38将在下文作进一步解释。上引导装置40可以由合适的金属板等类似物制成。可以是普遍纸的转印材料从合适的馈送装置(未示出),如盒式馈送机构一张接一张地馈送供给一对速度合拍的滚轴46和48之间的辊隙中。该对速度合拍的滚轴46和48根据需要以图示箭头50所示的方向与旋转鼓4的旋转同步地旋转驱动,以把转印材料通过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馈送至转印区14。
转印装置32还包括电荷供给装置52,与转印区14内的成象部件6相向设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旋转轴54可旋转地设置在旋转鼓4的下方,而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固定到旋转轴54上。旋转轴54的中心轴56在旋转鼓4的中心轴2下基本上平行于该中心轴2延伸(因此,垂直于图1的纸面),而电荷供给部件52可绕中心轴56旋转。如图1所示,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在一角区域内与旋转鼓4的外缘面相向设置为一优点,该角区域在旋转鼓4的中心轴2的下面,并且在该角区域内,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随旋转鼓4以图示箭头8方向的转印而逐渐降低,即,在位于图1的右下四分之一块的90°范围α内,尤其在与从旋转鼓最下部分朝与旋转鼓4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看的约30°的区域β内。必须把成象部件6和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之间的距离D设置得大于转印材料的厚度T,最好约为0.2到2mm。如图1清楚地示出的那样,把被输送通过由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和转印区14限定的转印材料输送通道36的转印材料28的表面与成象部件6的表面应该足够可靠地接触,但在转印区不与电荷供给部件52接触是重要的(有关怎样满足这要求将在下文提及)。转旋轴54可以以所希望的速度和箭头58所示的方向旋转驱动。电荷供给部件(滚轴)52的圆周速度可以基本上与设置在旋转鼓4上的成象部件6的圆周速度相同。在正常情况下,引导转印材料28通过转印区14时转印材料28不与电荷供给部件52接触。因转印材料28相当大的卷曲或其它原因,转印材料28的前端部分可能偶然与电荷供给部件52接触。即使在这情况下,当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被以转印材料28的输送方向旋转地驱动时,也能输送转印材料28而不夹住转印材料。旋转地驱动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还可能防止电荷供给部件52的表面被该处的色粉污染。用体电阻率约为105至108Ω·cm的合成导电橡胶制作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是有利的。电荷供给部件52连接到电压施加装置60上。电压施加装置60对电荷供给装置52施加一个极性与形成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静电潜象的极性(图中为正极性)相反的电压(图中为负极性)。施加到电荷供给部件52上的电压的绝对值可以约为2000到3000V。如果希望的话,电荷供给部件52可以由被以箭头58图示的方向旋转地驱动的循环导电带或具有光滑表面的固定的导电部件构成,来代替被旋转驱动的滚轴。
当把转印材料28输送通过转印区14时,最好把一从电荷供给部件52来的弱的约为0.5到10μA的电晕放电电流施加于转印材料28的背面。由于弱电晕放电电流的作用,把形成在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28表面上。根据需要把转印材料28的表面仅与成象部件6的表面接触足以令人满意地把成象部件6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28的表面上。成象部件6的表面和电荷供给部件5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被设置成大于转印材料28的厚度T。因而,转印材料28的表面不会被过大的力挤向成象部件表面。因此,能可靠地防止转印到转印材料表面的色粉图象中的所谓的中央失落现象或图象灰尘的产生。在正常状态下,转印材料28的背面不与电荷供给部件52的表面接触,因此,即使电荷供给部件52的表面被色粉或类似物污染,转印材料28的背面也能免于被污染。由于从电荷供给部件52来的施加于转印材料28背面的电晕放电电流大大地小于普通转印电晕放电器产生的电晕放电电流,所以,如果有臭氧产生的话也是微不足道的。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沿转印材料输送方向来看,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设置在转印区14的下游。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表面由基本上水平延伸的上游部件64和朝下游侧光略微向下倾斜延伸然后又基本水平延伸的下游主部件66形成。上游部件64由可透过光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在该上游部件64下面设置一构成电荷消除装置的灯管68。如图2所示,在主部件66的上表面上形成多个沿宽度方向有间隔的引导凸出物70。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下游设置一引导部件72,而在引导部件的下游设置一对构成固定装置的滚轴74和76。具有在转印区14内转印到其上的色粉图象的转印材料28与成象部件6的表面分开,送到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表面上,然后在其引导下进一步输送。设置在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游部件64下面的灯管68的光穿过上游部件64,而转印材料28在其上方通过,光照射到设置在旋转鼓4外缘表面上的成象部件6,由此消除成象部件6上转印区14下游的电荷。转印材料28在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表面和引导部件72的上表面的引导下输送,并导入滚轴对74和76中。滚轴74和76中至少有一个装备有加热装置(未示出),它在转印材料28通过滚轴74和76期间对转印材料28上的色粉图象加热并固定。
在按照本发明构成的成象机中,如上所述把被输送通过转印区14的转印材料28应与成象部件6充分地接触而不与构成电荷供给部件52的滚轴接触。为能完全可靠地满足这些要求,下面独特的结构适用于所示的实施例:将参见图1作进一步描述,假设公切线CL从旋转鼓4旋转的方向看先与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接触再与电荷供给部件52接触。至少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的下引导装置38的前端部分在上述的角区域α(即在旋转鼓4的中心轴2下的角区域,在该区域内随着旋转鼓4以箭头8所示方向旋转,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逐渐下降)内向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延伸,并以下列角度θ向切线CL下面延伸:0°≤θ≤90°,最好是30°≤θ≤60°。转印材料28的下侧由具有这种形状的下引导装置38引导,把转印材料28输送到转印区14内。因而,即使转印材料28的挺直性稍微变化,转印材料28的表面仍能充分地与成象部件6的表面接触。在角度θ小于0度并的情况下,转印材料28的表面积和成象部件6的表面之间的接触压力显著地降低,而转印材料28的背面有与电荷供给部件52接触的趋势。在角度θ大于90°的情况下,向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输送的转印材料28不能沿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平稳地移动,而粘住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因此,其移动可能受阻,并且转印材料28可能被夹在那里。
而且,如上所述,转印材料引导装置34的下引导装置38包括软性塑料膜44,它设置在支撑部件42的上表面上并做得向下游伸出。下引导装置38的前端部分由塑料膜44的伸出起部分限定。塑料膜44可以是可买得到的商品名称为“Lumilar”的聚乙烯对苯二酸酯薄膜,其伸出长度FL约为2到4mm,厚度FT约为0.15到0.25mm。如果下引导装置38的前端部分由如金属板的刚性材料制成,当转印材料28的后边沿离开速度合拍的滚轴46和48对时(即,在速度合拍滚轴46和48给转印材料28的输送力消失时),下引导装置38的前端部分会对转印材料28产生一相对较大的阻力。由于该阻力,转印材料28的向前移动会突然停止或减慢,由此,在转印材料28的后端部分易发生色粉图象转印偏移(转印失真)。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象所示的实施例那样,下引导装置38的前端部分由软性塑料膜44的伸出部分形成,则下引导装置38给转印材料28的阻力会减小,因此,使它有可能完全可靠地防止色粉图象的转印失真。
进一步参见图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表面在沿线CL与线CL同旋转鼓4外缘表面接触的位置相距L1的位置上与公切线CL相交。从接触位置算起,在距离L1的下游处,即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一表面位置线CL上方。只要不妨碍平稳地输送转印材料28,距离L1应尽量短,设置成L1≤50mm是有利的。如果进一步把待输送的转印材料28引导到转印区14下游的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表面在L1(L1≤50mm)的下游区域中位于线CL之上,则被输送到转印区14下游的转印材料28由于受到转印材料接收装置62的上表面支撑而向上偏。结果,避免了因自身重量等原因引起的转印材料28前部(即已通过转印区14的部分)向下弯垂。因此,在转印区继续保持了转印材料28的表面与成象部件6之间良好的接触,并且可靠地防止了转印材料28的背面与电荷供给部件52的表面接触。
图3示出了转印区14下游的结构的一个变化例子。在该变化的例子中,(在转印材料输送方向的转印材料接收装置78和引导部件80的尺寸相当小,并且构成固定装置的一对滚轴82和84之间的夹住点(nip)在沿线CL上距CL与旋转鼓4的外缘表面接触位置L2处。距离L2设置成满足L2≤50mm。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把滚轴对82和84之间的夹住点置于CL之上,而不把转印材料接收装置78的上表面或引导装置80置于线CL之上。当从转印区14输送来的转印材料的前端部分被夹在滚轴对82和84之间时,可以防止转印材料28的前半部分(即已通过转印区14的部分)因自重等原因向下弯垂。因此,在转印区14内继续保持了转印材料28的表面和成象部件6的表面之间良好的接触,并且可靠地防止了转印材料28的背面与电荷供给部件表面的接触。
下面描述按照本发明改进的转印装置的色粉图象转印的实验例子。在图1和图2所示的成象机中,当电压施加装置60施加到电荷供给部件52的电压变化时,把形成在成象部件6表面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28上。设置在旋转鼓4表面上的成象部件6为有机半导体,在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61436/1991号上已作揭示,并且其外径为30mm。电荷供给部件52由体电阻为5.7×107Ω·cm的导电橡胶制成,其外径为14mm。转印材料28为在欧洲国家广泛使用的0.10mm厚的Neusiedler(商品名)纸。成象部件6的表面被均匀充电至+700V,然后有选择地用激光照射,以在成象部件6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接着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用于激光照射的曝光装置和用于显象的显象装置基本上与用于Mita工业有限公司以商品名“LP-X2”出售的激光打印机中的装置相同。转印实验在两种状态下进行,即普通温度、普通湿度(温度为21℃,湿度为49%)以及低温度和低湿度(温度为10℃,湿度为15%)。转印之后,用反射密度计测量转印材料28表面上的图象区域的图象密度ID和非图象区域的图象密度(雾度)FD。而且,测量电荷供给部件52施加到转印材料28背面的电晕放电电流。其结果如图4所示。在普通的打印机或复印机中,够格的图象区域的图象密度(ID)为1.2或更大,而够格的非图象区域的图象密度(FD)为0.005或更小。因此可以理解在施加的电压绝对值为2,000至3,000伏时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上面已经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了按照本发明构成的成象机的最佳实施例。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而作出种种改变和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成象机,包含被输送通过顺序包含静电潜象形成区、显象区和转印区的输送通道的成象部件、在静电潜象形成区内在成象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象的静电潜象形成装置、在显象区内把成象部件表面上的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的成象装置、把转印材料输送通过转印区的转印材料输送装置以及在转印区内把成象部件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装置;所述色粉转印装置包括与成象部件相向设置的导电的电荷供给部件、把电压施加到电荷供给部件上的电压施加装置和引导转印材料通过转印区的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在转印区转印材料的表面与成象部件的表面接触,以把成象部件表面上的色粉图象转印到转印材料表面上,其特征在于,在转印区内电荷供给部件离成象部件以大于转印材料的厚度的距离与成象部件相向设置,转印材料不与电荷供给装置接触,由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引导其输送通过转印区。
2、如权利要求1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电荷供给部件和成象部件之间的距离为0.2至2.0mm。
3、如权利要求1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用一极性在成象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的电荷相同极性充电的色粉施加到成象部件的表面上,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施加到电荷供给部件上的电压的极性与在成象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图象极性相反,该电压的绝对值为2000至3000V。
4、如权利要求1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用一极性与在成象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的电荷极性相同的充电色粉施加到成象部件的表面上,把静电潜象显象成色粉图象,施加到电荷供给部件上的电压的极性与在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象图象的极性相反,电荷供给部件施加给转印材料的放电电流为0.5至10μA。
5、如权利要求1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成象部件设置在旋转鼓的外缘表面,旋转鼓以预定的方向绕基本上水平延伸的中心轴被旋转驱动;电荷供给部件由在一角区域内与旋转鼓外缘表面相向设置的滚轴构成,该角区域在旋转鼓中心轴下方,在该角区域内随着旋转鼓的旋转,旋转鼓的外缘表面逐渐下降,滚轴沿转印材料输送方向绕基本上沿平行于旋转鼓中心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旋转驱动;转印材料引导装置包括在转印区的下游限定转印材料输送通道下侧的下引导装置,下引导装置的前端部在公切线下方,并向旋转鼓的外缘表面延伸,从旋转鼓的旋转方向看去,该公切线先与旋转鼓的外缘表面接触,然后再与滚轴外缘表面接触,以这种方式形成相对于公切线的角度θ:0°≤θ≤90°。
6、如权利要求5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于公切线的角度θ为:30°≤θ≤60°。
7、如权利要求5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其上表面引导转印材料的转印材料接收装置设置在转印区下游,转印材料接收装置的上表面位于区内的公切线之上,向转印材料输送方向看去,公切线与旋转鼓外缘表面接触至上表面的距离L1为:L1≤50mm。
8、如权利要求5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转印材料引导装置的下引导装置的前端部由软性塑料膜制成,软性塑料膜被做得向下游方向伸出。
9、如权利要求8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塑料膜的厚度为0.15到0.25mm,伸出长变为2到4mm。
10、如权利要求5的成象机,其特征在于,在转印区的下游设置一对沿转印材料转送方向被旋转驱动的滚轴,该对滚轴之间的夹住点位于公切线之上,向转印材料输送方向看去,从公切线与旋转鼓外缘的接触到夹住点的距离L2≤50mm。
CN93119054A 1992-10-22 1993-10-22 具有色粉图象转印装置的成象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3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120/92 1992-10-22
JP4284120A JP2961472B2 (ja) 1992-10-22 1992-10-22 トナー像転写手段を備えた画像生成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22A true CN1086322A (zh) 1994-05-04
CN1040373C CN1040373C (zh) 1998-10-21

Family

ID=17674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190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373C (zh) 1992-10-22 1993-10-22 具有色粉图象转印装置的成象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337128A (zh)
EP (1) EP0594052B1 (zh)
JP (1) JP2961472B2 (zh)
KR (1) KR940009783A (zh)
CN (1) CN1040373C (zh)
DE (1) DE69312625T2 (zh)
TW (1) TW34886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8869B2 (ja) * 1993-05-26 1998-09-17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41204A (ja) * 1993-07-29 1995-02-10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223024B2 (ja) * 1993-12-20 2001-10-29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US5519477A (en) * 1994-11-21 1996-05-21 Xerox Corporation Post transfer corrugator
JPH09297481A (ja) * 1996-05-08 1997-11-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97925A (en) * 1997-11-12 2000-08-01 Oki Data Corporation Print medium guid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US6763217B2 (en) * 2002-12-17 2004-07-13 Xerox Corporation Substrate guide member with improved flatnes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KR100461594B1 (ko) * 2003-03-04 2004-1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용지가이드
JP2005128482A (ja) 2003-09-29 2005-05-19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73745B2 (en) * 2005-09-02 2009-01-06 Equistar Chemicals, Lp Preparation of multimodal polyethylene
JP4853111B2 (ja) * 2006-05-31 2012-01-1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086158B2 (en) * 2007-06-27 2011-12-27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sheet stripping
US10739394B2 (en) * 2015-12-03 2020-08-11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of a substr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2080A (ja) * 1984-07-24 1986-02-1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機の転写装置
US4829334A (en) * 1986-05-28 1989-05-09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having a cover member for covering part of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JPS6375773A (ja) * 1986-09-19 1988-04-06 Fujitsu Ltd 転写用部材の構造
DE3874412T2 (de) * 1987-05-06 1993-01-21 Fujitsu Ltd Elektrophotographisches bildaufzeichnungsgeraet.
JPH01200277A (ja) * 1988-02-04 1989-08-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装置
JPH01280782A (ja) * 1988-05-07 1989-11-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284884A (ja) * 1988-05-12 1989-11-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10546B2 (ja) * 1988-05-25 1995-11-29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ビジネス マシーンズ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電子写真方式の印刷装置
JP2757386B2 (ja) * 1988-09-02 1998-05-2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レーザプリンタ
US4978998A (en) * 1989-04-24 1990-12-1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r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equipment
US5253022A (en) * 1989-05-18 1993-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614317B2 (ja) * 1989-06-20 1997-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227841A (en) * 1989-12-04 1993-07-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unit support member thereon
JP2840483B2 (ja) * 1991-06-28 1998-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5233396A (en) * 1991-12-09 1993-08-03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having a low surface energy complian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JP2798868B2 (ja) * 1992-11-26 1998-09-17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EP0613067B1 (en) * 1993-02-26 1998-08-26 Mita Industrial Co. Ltd. Transfer in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594052A3 (en) 1995-03-29
EP0594052A2 (en) 1994-04-27
JPH06130836A (ja) 1994-05-13
TW348860U (en) 1998-12-21
DE69312625D1 (de) 1997-09-04
KR940009783A (ko) 1994-05-24
US5337128A (en) 1994-08-09
DE69312625T2 (de) 1998-02-26
EP0594052B1 (en) 1997-07-30
JP2961472B2 (ja) 1999-10-12
CN1040373C (zh) 1998-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73C (zh) 具有色粉图象转印装置的成象机
US5559590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cleans a transfer belt by applying a bias voltage
US3877416A (en) Humidity corrected transfer apparatus
US4727394A (en) Roll fusing for liquid images
GB2113024A (en) Grounding device for moving photoconductor web
EP0639802B1 (en) Electrostatographic reproduction apparatus with porous roller
US3734015A (en) Single pass duplexing by sequential transfer
US4736227A (en) Liquid ink transfer system
US5452063A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 papers
US5418605A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4444486A (en) Three-roll cold pressure fuse for fixing toner images to copy substrates including an overskewed roll
KR930003657A (ko) 도전성 롤러형 토너 이미지 전송 장치
US5610795A (en) Self biasing charging member
US5142327A (en)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process using two image areas
US4752800A (en) Recording device such as electronic blackboard
EP0677792B1 (en) Electrostatographic copying or printing apparatus
US5899611A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both sides of an image receiver
US5361125A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GB2165491A (en) Transferring toner images
US3792494A (en) Electrostatic stylus recording with self-cleaning drum
JP2532523B2 (ja) 転写・搬送装置
US4128328A (en) Developing electrode type electrostatic copying machines
US5172174A (en) Transfer device with insulated shield
JP29843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274173A (ja) 転写・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