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39220B - 叠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叠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39220B
CN108539220B CN201810115787.4A CN201810115787A CN108539220B CN 108539220 B CN108539220 B CN 108539220B CN 201810115787 A CN201810115787 A CN 201810115787A CN 108539220 B CN108539220 B CN 108539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stacking
pressing
sheet
press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57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39220A (zh
Inventor
山口祐介
大山刚
坂井田宪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K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K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KD Corp filed Critical CK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39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9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39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9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8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005Devices for making primary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叠置装置,该叠置装置可一边抑制叠层体的品质降低,一边谋求生产性的提高。叠置装置包括:吸接部(17),其吸接片体而将其运送到叠置座(29);按压爪(42),该按压爪(42)按压叠置于叠置座(29)上的叠层体(4);片按压部(21),该片按压部(21)以可相对吸接部(17)而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按压装载于叠层体(4)上的片体。另外,在通过按压爪(42)而按压的叠层体(4)上,通过吸接部(17)而新装载片体的场合,在通过片按压部(21)而按压上述片体的状态,进行使吸接部(17)与该片体离开的动作以及替换动作,在该替换动作中,使按压叠层体(4)的按压爪(42)躲避于上述片体之下,并且从上述片体之上,通过按压爪(42)按压叠层体(4),在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的结束后,可进行使片按压部(21)离开的动作。

Description

叠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比如用于叠层电池的制造过程等的叠置装置。
背景技术
构成叠层电池等的叠层体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在夹设由绝缘性原材料形成的分隔件的情况下交替地叠置。
在过去,作为制造上述叠层体的装置,人们知道有下述的叠置装置,其中,正极箔、负极箔、分隔件等的片体通过规定的运送装置依次运送而装载于规定的叠置位置。
在该叠置装置中,通常在作业中途,按照已叠置的各片体不错动的方式通过按压爪而按压叠层体的上面(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如果在该状态的叠层体的上面,通过运送装置的吸接板吸接运送而装载新的片体,则在吸接板从新的片体之上而按压叠层体的状态,进行按压爪的替换动作。比如,按压爪以规定量而上升,于水平方向而移动。由此,按压爪不对叠层体的上面进行摩擦,可从叠层体上而隐退。如果按压爪从叠层体上而隐退,则使到此而装载于按压爪之上的片体的缘部笔真地延伸,处于与叠层体重合的状态。然后,使与新装载的片体相对应的按压爪下降,从新装载的片体之上,再次按压叠层体的上面。如果按压爪的替换完成,叠层体处于再次通过按压爪而按压的状态,则运送装置的吸接板与叠层体离开而上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4—78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过去,在按压爪的替换动作中,必须要求通过吸接板而按压叠层体。由此,在按压爪的替换动作完成之前,无法开始吸接板的上升动作,在此方面,难以缩短生产节拍。
特别是由于对片体进行面吸接的吸接板的尺寸较大,重量也较大,故难以增加上升速度。此外,由于吸接板与片体进行面接触,故在紧急上升的场合,容易产生负压。由此,具有下述危险,即,即使在通过按压爪而按压片体的状态的情况下,在使吸接板紧急上升的场合,以装载于叠层体上的片体的缘部外翻、弯曲的状态而进行叠置。即,还在抑制叠层体的品质的降低的方面,难以增加吸接板的上升速度。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叠置装置,该叠置装置可一边抑制叠层体的品质降低,一边谋求生产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项地对适合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对相应的技术方案附加特有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叠置装置,该叠置装置用于制造叠层体,在该叠层体中,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在夹设由绝缘性原材料形成的分隔件的方式交替地叠置;
其特征在于,该叠置装置包括:
叠置部(比如叠置座),该叠置部用于将上述正极箔、负极箔和分隔件叠置;
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具有规定的吸接部(比如吸接板),通过该吸接部吸接具有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片体,将其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叠置部上;
叠置侧按压部件,该叠置侧按压部件用于按压叠置于上述叠置部上的叠层体;
运送侧按压部件,该运送侧按压部件以可相对上述吸接部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用于通过吸接部而按压装载于上述叠置部或上述叠层体上的片体;
在至少通过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而按压的上述叠层体上,通过上述吸接部而新装载片体的场合,在通过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而按压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的状态可进行使上述吸接部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的动作以及替换动作,在该替换动作中,使按压上述叠层体的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躲避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之下,并且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之上,通过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按压上述叠层体,在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替换动作的结束后,可进行使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的动作。
其中,形成下述方案,在该方案中,“在上述叠层体上,通过上述吸接部而新装载片体的场合,在通过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而按压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的状态,可进行使上述吸接部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的动作以及下述的按压动作和离开动作,在该按压动作中,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之上,通过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按压上述叠层体,在该离开动作中,在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按压动作的结束后,使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1,通过设置运送侧按压部件,在该运送侧按压部件按压片体的期间,可在相同时期而进行吸接部的离开动作以及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替换动作。
即,吸接部在装载片体后,不等待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替换动作的结束,而可马上开始离开动作。通过使吸接部的离开动作的开始时刻提早,可在不增加吸接部的离开速度的情况下,缩短生产节拍。其结果是,可谋求生产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在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替换动作结束之前,运送侧按压部件连续按压片体,故片体的错位等的发生的危险也少。
另外,由于也不必要求增加吸接部的离开速度,故可抑制负压的发生等。其结果是,可抑制片体的弯曲等的发生,可抑制叠层体的品质的降低。
技术方案2.涉及技术方案1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下方向观看的俯视平面看,在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与上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形成范围设置于,至少与上述正交方向的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动作范围不重合的位置。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2,在吸接部水平移动时的运送侧按压部件的移动线路上,不具有叠置侧按压部件。由此,不受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妨碍,可在使运送侧按压部件稍稍上升后,马上开始吸接部的水平移动动作。其结果是,可进一步缩短生产节拍,可谋求生产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技术方案3.涉及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下方向观看的俯视平面看,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设置于,上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并且设置于与该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
比如,列举一个结构例子,其中,从于上下方向看的平面而观看,在吸接部的外周缘部设置缺口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部设置运送侧按压部件。
在从平面看呈大致矩形的吸接部的规定的一个边的外侧位置,设置运送侧按压部件的场合,不仅在该运送侧按压部件所在的范围,而且在设置该运送侧按压部件的一侧的一边的全部区域,无法吸接片体的端缘部附近区域,并且吸接面积大大地减少。
在该场合,在片体的运送过程中,具有片体相对吸接部的露出部分承受空气阻力,片体相对吸接部而脱落等的危险。另外,虽然不至于脱落,但是,具有片体弯曲,在该状态而叠置的危险。其结果是,具有导致品质的降低、生产性的下降的危险。
相对该情况,按照上述技术方案3,可吸接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和其正交方向的片体的端缘部附近处。由此,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吸接片体,并且可极力地减少片体相对吸接部的露出部分的面积。其结果是,可抑制运送时的片体的脱落、弯曲等,可抑制品质的降低、生产性的下降。
技术方案4.涉及技术方案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由可吸接上述片体的吸接机构构成。
在设置运送侧按压部件的场合,由于至少该原因,吸接部的吸接面积减少,故与上述场合相同,具有在运送时容易产生片体的脱离、弯曲等的危险。
相对该情况,按照上述技术方案4,可弥补吸接部的吸接面积的减少,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吸接片体。其结果是,可抑制品质的降低、生产性的下降。
技术方案5.涉及技术方案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接部为大致平板状的吸接板。
在采用上述吸接板的场合,像在上述“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中所描述的那样,难以增加离开速度。即,在上述技术方案5所述的方案的条件下,更加有效地实现技术方案1~4所述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叠层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用于说明叠置装置的外观结构的平面模式图;
图3为表示叠置座和保持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运送部与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在按压爪按压叠层体的状态,通过吸接部,片体运送给叠层体的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5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吸接部下降,片体装载于叠层体上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在按压爪按压叠层体的状态,仅仅吸接部开始上升动作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按压爪从叠层体的上面而上浮,装载于其上的片体的缘部上抬的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按压爪从叠层体的上面而躲避,到此而装载于其上的片体的缘部笔直地延伸,重合于叠层体的上面的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在叠层体上新的按压爪进行旋转运动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按压爪下降,按压叠层体的状态)的图;
图11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片按压部开始上升动作的状态)的图;
图12为表示运送部和保持机构等的侧面部分剖视图,其为表示吸接部和保持部件等的一个动作方式(运送部水平移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像图1所示的那样,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叠层电池的叠层体4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分隔件2依次而以从下方起的顺序反复叠摞。
负极箔1和正极箔3通过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通过矩形的金属箔构成的极箔主体1A、3A的内外两个面上涂敷而形成活性物质1B、3B,其包括涂敷了活性物质1B、3B的涂敷部与极箔主体1A、3A所露出的未涂敷部。
具体来说,负极箔1的极箔主体1A由比如铜构成,正极箔3的极箔主体3A由比如铝构成。另外,在负极箔1的内外面上,涂敷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比如具有硅等的颗粒,在正极箔3的内外两个面上涂敷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比如具有钴酸锂等的颗粒。
分隔件2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矩形片状的多孔树脂膜构成,其呈比负极箔1和正极箔3的平面矩形状的涂敷部(活性物质1B、3B)大一圈的矩形状。
在下面,特别是在不必要求区分正·负时,还具有将负极箔1、正极箔3统称为“电极箔1、3”的情况。同样地,在不必要求区分电极箔1、3与分隔件2时,还具有将电极箔1、3、分隔件2统称为“片体”的情况。
在适合的叠置状态,负极箔1和正极箔3的涂敷部通过分隔件2而完全地覆盖,而没有露出,负极箔1和正极箔3中的仅仅未涂敷部按照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从分隔件2而露出的方式突出。该各未涂敷部相当于负极焊片、正极焊片,其为在叠层电池的内部,分别与电极端子的负极和正极电连接的区域。
图2为表示叠置装置(叠层电池的制造装置)5的主要部分的外观结构图(俯视图)。像该图所示的那样,叠置装置5包括分隔件供给台6、电极箔供给台7与叠置台8。
在分隔件供给台6上,每当叠置时,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分隔件供给机构而每次1个地供给积存于规定的托板9上的分隔件2。
另外,在电极箔供给台7上,每当叠置时,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电极箔供给机构而每次1个而交替地供给积存于规定的托板10、11上的负极箔1或正极箔3。
叠置装置5包括作为运送机构的运送装置12,该运送装置12将分隔件2或电极箔1、3从分隔件供给台6或电极箔供给台7运送到叠置台8。
运送装置12包括:导轨13,该导轨13按照通过上述各台6~8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水平移动部14,该水平移动部14可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等的驱动机构,沿导轨13而移动;运送部15,该运送部15以垂下状态而设置于该水平移动部14上。
像图4~图12等所示的那样,运送部15包括在垂下状态设置于水平移动部14上的一对主流体压力驱动缸16(在下面简称为“主驱动缸16”)。在各主驱动缸16的下部,杆16a按照可沿上下方向出没的方式设置。
在杆16a的下端部上设置吸接部17。由此,伴随主驱动缸16的驱动(杆16a的出没动作),吸接部17可进行上下运动。
吸接部17包括固定于杆16a的下端的基座部18与设置于基座部18的下侧的由多孔质体形成的吸接板19。
另外,关于图4~图12的基座部18和吸接部19的剖面部,为了谋求简化,以适当省略而呈非中空状的方式示出分别形成于其内部的空间、设置于其内的各种部件等。
在基座部18的内部形成与吸接板19连通的吸引线路(图示省略)。另外,在基座部18的外部连接与上述吸引线路连通的真空软管20。在真空软管20的另一端侧,连接在图中未示出的真空泵。另外,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对真空泵的动作与非动作进行控制,由此,可切换吸接部17(吸接板19)的吸接和吸接解除。
如果真空泵处于动作状态,则经由真空软管20和上述吸引线路,从吸接板19而进行吸引,将分隔件2或电极箔1、3吸接于吸接板19的下面(吸接面)上(参照图4)。
在运送部15的水平移动方向的吸接部17(基座部18和吸接板19)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接纳凹部17a。各接纳凹部17a从平面看而呈大致矩形状(参照图3)。各接纳凹部17a按照从基座部18的侧面部到吸接板19的下面部的范围去掉的方式形成,在吸接部17的侧面部和下面部,分别呈大致矩形状而开口。
在左右的两接纳凹部17a的内部,分别接纳呈大致长方体状的片按压部21。“片按压部21”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运送侧按压部件”。
在各片按压部21接纳于接纳凹部17a的内部的状态,其下面与吸接板19的下面(吸接面)基本共面。
各片按压部21分别以可相对吸接部17,于上下方向而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按照可相对接纳凹部17a而出没的方式构成。更具体地说,在运送部15上,分别对应于左右的片按压部21,设置一对副流体压力驱动缸22(在下面简称为“副驱动缸22”)。
各副驱动缸22以垂下状态而设置于水平移动部14上。在各副驱动缸22的下部,杆22a以可沿上下方向而出没的方式设置。
各杆22a对应于该杆22a,经由贯通于基座18而形成的贯通孔18a,向接纳凹部17a的内部而突出。杆22a的下端部在接纳凹部17a的内部,与片按压部21连接。
由此,伴随副驱动缸22的驱动(杆22a的出没动作),片按压部21可上下运动。另外,通过使主驱动缸16和副驱动缸22的动作不同,吸接部17和片按压部21可于上下方向而相互发生相对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不妨碍后述的保持部件31(按压爪42)的方式,分别在吸接部17的从平面看的四个角形成缺口部27(参照图3)。由此,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吸接片体,可使会产生弯折等的情况的片体中的相对吸接板19的露出部分的面积极小。
像图2、图3所示的那样,在叠置台8上,设置作为用于叠置电极箔1、3和分隔件2的叠置部的叠置座29。
叠置座29呈比电极箔1、3和分隔片2大一圈的从平面看的大致矩形状,电极箔1、3和分隔片2按照本身的各边相对叠置座29的各边基本平行的方式装载。
另外,像上述那样,电极箔1、3和分隔片2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尺寸分别不同,即使在适合的叠置状态的情况下,电极箔1、3的未涂敷部仍相对分隔片2而露出,其周围不完全一致,但是为了谋求简化,除了图1以外,在其它的附图中,以相同的形状而示出电极箔1、3和分隔片2。
在叠置座29的周围设置保持机构30,该保持机构30用于保持叠置于叠置座29上的叠层体4(电极箔1、3和分隔片2)。
保持机构30包括对应于叠置座29(叠层体4)的4个角的角部而设置的4个保持部件31A、31B、31C、31D。本实施方式的4个保持部件31A、31B、31C、31D按照同步运动的方式构成。在下面,特别是在没有必要区分时,还具有将保持部件31A、31B、31C、31D统称为“保持部件31”的情况。
下面参照图3,具体地对保持部件3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叠置座29和保持机构30的图。
保持部件31包括:轴部40,该轴部40按照可以上下方向(图3的纸面进深方向)为轴心而旋转,并且可于上下方向而发生位移的方式设置;基部41,该基部41设置于该轴部40的上端,从平面看呈正五边形;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该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从该基部41的5个边中的4个边朝向轴部40的径向外周侧而伸出。特别是在没有必要区分时,还具有将按压爪42A、42B、42C、42D统称为“按压爪42”的情况。“按压爪42”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叠置侧按压部件”。
保持部件31的轴部40设置于与构成叠置座29(叠层体4)的4个角的角部的相垂直的2个边α、β中的1个边α(在本实施方式中,叠置座29(叠层体4)的4个边中的沿与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平行的图2的左右方向的2个边为边α)面对的位置。即,沿叠置座29(叠层体4)的4个边中的夹持运送装置12的导轨13而面对的2个边α,分别每次1组地设置2个保持部件31(轴部40)。
保持部件31(轴部40)按照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而可旋转,并且可上下运动的方式构成。由此,可于水平方向使按压爪42进行旋转运动或进行上下运动。
另外,作为驱动保持部件31(轴部40)的驱动机构,列举一个结构例子,其中,组合有用于使轴部40上下运动的直线运动型的流体压力驱动缸(上下驱动机构)、用于使轴部40旋转的旋转驱动缸(旋转驱动机构)等。显然,保持部件31(轴部40)的驱动机构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其它的驱动机构。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1按照分别仅仅于规定的1个方向而旋转的方式构成。更具体地说,上述1组的保持部件31中的朝向叠置座29(叠层体4)的侧面(边α)而位于左侧的保持部件31A、31C,从平面看沿逆时针方向而旋转,另一方面,位于右侧的保持部件31B、31D从平面看沿顺时针方向而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1按照于上述1个方向,每次72°(360°/5)而间歇地旋转的方式构成。由此,按压爪42A、42B、42C、42D依此顺序而从第1停止位置X1向第5停止位置X5进行运动。
即,在上述1组的保持部件31中的旋转方向不同的左侧的保持部件31A(31C)与右侧的保持部件31B(31D)中,按压爪42A、42B、42C、42D和停止位置X1、X2、X3、X4、X5的并列顺序为相反方向。
更具体地说,从基部41中的5个边中的没有设置按压爪42的边(在下面称为“间歇部K),于相反旋转方向而在第1个边上设置按压爪42A。另外,从间歇部K,于相反旋转方向而在第2个边上设置按压爪42B,于相反旋转方向而在第3个边上设置按压爪42C,于相反旋转方向而在第4个边上设置按压爪42D。
另外,在按压爪42停止于第1停止位置X1(按压位置)的场合,处于该按压爪42的伸出方向与轴部40面对的叠置座29(叠层体4)的边α从平面看相垂直的状态。
此外,各保持部件31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在1个按压爪42停止于第1停止位置X1的场合,其它的3个按压爪42停止于从平面看而不与叠层体4重合的位置。即,在按压爪42位于第2停止位置X2~第5停止位置X5的场合,该按压爪42处于从平面看而不与叠层体4重合的状态。
于是,在按压装载于叠置座29(叠层体4)上的片体的场合,通过停止于第1停止位置X1的1个按压爪42而按压1个边α,该1个边α为在该片体的角部附近,构成该角部的相垂直的2个边α、β中的1个边。
还有,通过轴部40的上下运动,上下方向的按压爪42的位置可位移到从叠层体4而向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参照图4)、与和叠层体4抵接的抵接位置(参照图5)。另外,在图4~图12中,以叠置于叠置座29上的片体的相互的间隔而隔开,以简化方式而示出叠层体4。
此外,在于第1停止位置X1而按压叠层体4的按压爪42移向第2停止位置X2时,在该按压爪42相对叠层体4而稍稍上浮的状态,其从第1停止位置X1旋转运动到第2停止位置X2。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对应于装载于叠层体4的最上面(在叠置开始时为叠置座29上)的片体的种类,按压叠层体4的按压爪42A、42B、42C、42D的种类替换的结构。
更具体地说,在装载于叠层体4的最上面的片体为负极箔1的场合,采用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中的按压爪42A。在下面将“按压爪42A”称为“负极按压爪42A”。
在装载于叠层体4的最上面的片体为叠置于负极箔1的上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中的按压爪42B。在下面将“按压爪42B”称为“负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B”。
在装载于叠层体4的最上面的片体为正极箔3的场合,采用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中的按压爪42C。在下面将“按压爪42C”称为“正极按压爪42C”。
在装载于叠层体4的最上面的片体为叠置于正极箔3的上侧的分隔件2的场合,采用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中的按压爪42D。在下面将“按压爪42D”称为“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
下面对叠置装置5的叠层体4的叠置次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依次地以规定次数反复进行下述步骤,制造叠层体4,该步骤包括:叠置负极箔1的负极箔叠置步骤,于其上叠置分隔件2的第1分隔件叠置步骤,于其上叠置正极箔3的正极箔叠置步骤,于其上叠置分隔件2的第2分隔件叠置步骤。
在下面,以于叠置作业中(即,在于叠置座29上叠置1个以上的片体,具有叠层体4的场合)为例子,参照图4~图12,具体地对运送装置12和保持机构30的动作方式进行描述。在这里,以负极箔叠置步骤为例子而进行说明。
如果开始负极箔叠置步骤,则首先,运送装置12的运送部15向电极箔供给台7的上方位置进行水平移动。如果运送部15到达电极箔供给台7的上方位置,则吸接部17开始下降动作。
更具体地说,驱动缸16、22的杆16a、22a同步地进行突出动作。由此,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没有相对位移地,一体地下降。
如果吸接部17下降到供给到电极箔供给台7上的负极箔1的高度位置,则真空泵处于动作状态。由此,吸接板19吸接负极箔1。此时,两个片按压部21在接纳于接纳凹部17a的内部的状态维持,其下面与吸接板19的下面(吸接面)基本共面。
如果吸接负极箔1,则吸接部17开始上升动作。更具体地说,驱动缸16、22的杆16a、22a同步地进行回收动作。由此,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没有相对位移地一体地上升。
如果吸接了负极箔1的吸接部17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则运送部15向叠置台8的叠置座29的上方位置而进行水平移动(参照图4)。
如果运送部15到达叠置座29的上方位置,则吸接部17开始下降动作。更具体地说,驱动缸16、22的杆16a、22a同步地进行突出动作。由此,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没有相对位移地一体地下降。
如果吸接部17下降到供给到叠层体4的最上面的高度位置,则处于负极箔1装载于叠层体4上的状态(参照图5)。接着,在向下方(叠层体4)而按压负极箔1的状态,停止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
此时,在负极箔1的下方,处于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按压叠层体4(分隔件2)的各角部的状态。由此,从吸接部17的周缘部向外部露出的负极箔1的露出部分处于装载于按压叠层体4的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之上的状态(参照图5)。
如果处于负极箔1装载于叠层体4上,通过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而按压的状态,则真空泵处于不动作状态。由此,停止吸接部19的吸引,解除负极箔1的吸接。
接着,在两个片按压部21按压负极箔1的状态,仅仅吸接部17慢慢地开始上升动作(参照图6)。
更具体地说,将副驱动缸22的杆22a维持在突出状态,进行主驱动缸16的杆16a的回收动作。由此,吸接部17和两个片按压部21发生相对位移,仅仅吸接部17与负极箔1离开而上升。接着,在吸接部17到达规定的高度位置之前,即使在后述的运送部15的水平移动中的情况下,仍以缓慢的速度而连续进行上升动作。
同时,在通过两个片按压部21按压负极箔1的状态,进行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
更具体地说,首先,保持部件31(轴部40)上升。由此,各按压爪42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在第1停止位置X1(按压位置),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处于相对叠层体4的上面(分隔件2)而稍稍上浮的状态,装载于其上的负极箔1的缘部处于上抬的状态(参照图7)。
如果按压爪42上升到规定的高度位置,则轴部40于规定的1个方向(比如,在保持部件31A的场合为逆时针旋转方向、在保持部件31D的场合为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各按压爪42于水平方向旋转运动到规定的高度位置。
由此,在第1停止位置X1处于下述状态,即,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不对叠层体4的上面进行摩擦,从叠层体4上后退,并且到此而装载于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上的负极箔1的缘部笔直地延伸,与叠层体4的上面重合(参照图8)。
另外,在叠置作业中(第2个以后)的负极箔叠置步骤中,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在从第1停止位置X1旋转运动到第2停止位置X2后,不停止于第2停止位置X2,而接着旋转运动到第3停止位置X3。
即,在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从第1停止位置X1而进行旋转运动时,各按压爪42不停止于72°旋转运动的位置,而旋转运动到再加上72°的144°的位置。
由此,间歇部K从第5停止位置X5旋转运动到第1停止位置X1后,没有停止于第1停止位置X1,接着,旋转运动到第2停止位置X2。
接着,按照替换为间歇部K的方式,在第1停止位置X1,负极按压爪42A进行旋转运动。但是,在叠置开始前的第1停止位置X1,保持部件31的间歇部K处于停止的状态,在叠置开始时(第1个)的负极箔叠置步骤中,仅仅通过各按压爪42的72°的旋转运动,负极按压爪42A便旋转运动到第1停止位置X1。
在负极按压爪42A旋转运动到第1停止位置X1时,各按压爪42的旋转动作停止(参照图9)。
然后,保持部件31(轴部40)下降。由此,在第1停止位置X1,负极按压爪42A从向负极箔1的上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位移到可与负极箔1抵接的抵接位置。接着,负极箔1的4个角的各角部附近区域处于通过负极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参照图10)。
如果叠层体4(负极箔1)处于通过负极按压爪42A而按压的状态,则开始两个按压部21的上升动作(参照图11)。更具体地说,进行副驱动缸22的杆22a的回收动作。由此,两个片按压部21与叠层体4离开而上升。
接着,在两个片按压部21与叠层体4稍稍离开后,马上开始运送部15的水平移动动作(参照图12),转到第1分隔件叠置步骤。另外,片按压部21在运送部15的水平移动中,处于接纳于吸接部17的接纳凹部17a内的状态,然后,在与吸接部17一起地到达规定的高度位置之前,以缓慢的速度而连续进行上升动作。
在之后同样地,通过以规定次数反复进行上述各叠置步骤,获得按照从下方起的顺序,反复叠摞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分隔件2的叠层体4。
接着,在规定的第2分隔件叠置步骤结束,叠层体4完成的场合,进行叠层体4的取出作业。另外,此时,与其它的场合相同,使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从第1停止位置X1,以72°而旋转运动到规定的1个方向。
即,在间歇部K旋转运动到第1停止位置X1的状态,停止各保持部件31的动作。在该状态,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取出装置,从叠置座29取出已完成的叠层体4。
此外,在上面描述中,以叠置作业中为例子,具体地对运送装置12和保持机构30的动作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于叠置座29上没有叠置1个片体,而在于叠置座29上直接地装载负极箔1的叠置开始时,由于按压爪42没有停止于第1停止位置X1,故本发明的运送装置12和保持机构30的主要动作方式像下述那样。
在通过吸接部17而负极箔1新装载于叠置座29上的场合,在通过片按压部21而按压负极箔1的状态,进行使吸接部17与该负极箔1离开的动作,以及通过按压爪42而按压该负极箔1的动作,在该按压爪42的按压动作结束后,进行使片按压部21与该负极箔1离开的动作。
像以上具体描述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包括以可相对吸接部17而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的片按压部21。
因具有片按压部21,在该片按压部21按压片的期间,可在相同时期而进行吸接部17的上升动作,以及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
即,吸接部17在装载片体后,不等待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的结束,而可马上开始上升动作。通过使吸接部17的上升动作的开始时刻提早,可在不增加吸接部17的上升速度的情况下,缩短生产节拍。其结果是,可谋求生产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在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结束之前,片按压部21连续按压片体,故产生片体的错位等的危险小。
此外,由于也不必要求增加吸接部17的上升速度,故可抑制负压的发生等。其结果是,可抑制片体的弯曲等的发生,可抑制叠层体4的品质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按压部21中,从平面看与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的形成范围设置于至少与上述正交方向的按压爪42的动作范围W1不重合的位置。
由此,在吸接部17水平移动时的片按压部21的移动线路上不具有按压爪42。于是,不受到按压爪42的妨碍,在稍稍使片按压部21上升后,可马上开始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动作。其结果是,可进一步缩短生产节拍,可谋求生产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按压部21设置于从平面看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吸接部17的形成范围W2内,并且与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的该吸接部17的形成范围W3内。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吸接到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和其正交方向的片体的端缘部附近。于是,可在更宽的范围内吸接片体,并且可极力地减少片体相对吸接部17的露出部分的面积。其结果是,可抑制运送时的片体的脱落、弯曲等,可抑制品质的降低、生产性的下降。
在代替吸接部17,而于左右两个片按压部21之间的左右范围内(参照图3),设置从平面看大致矩形状的吸接部的场合,不仅在片按压部21的形成范围,而且在设置片按压部21的左右两侧部的全部区域,无法吸接到片体的端缘部附近,吸接面积大大地减少。
在此场合,在片体的运送过程中,具有片体相对吸接部17的露出部分承受空气阻力,片体相对吸接部17而脱落等的危险。另外,虽然不至于脱落,但是具有片体弯曲,在该状态而叠置的危险。其结果是,具有导致品质的降低,生产性的降低的危险。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比如,也可像下述那样而实施。显然,在下面没有列举的其它的应用例子、变形例子也是当然可能的。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通过叠置装置5制造叠层电池的叠层体4的方案,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比如形成通过叠置装置5,制造锂离子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等的叠层体的方案。
(b)上述实施方式的叠层体4按照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分隔件2依次地以从下方起的顺序反复叠摞的方式叠置形成,但是,显然,叠置顺序不限于此。比如,也可按照比如,正极箔3、分隔件2、负极箔1、分隔件2的顺序,以从下方起的顺序反复叠摞。
另外,还可形成在分隔件2位于最下层的结构。即,还可按照分隔件2、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的顺序,以从下方起的顺序而反复叠摞。也可按照分隔件2、正极箔3、分隔件2、负极箔1的顺序,以从下方起的顺序而反复叠摞。
再有,在片体的叠置顺序不同的场合,最好,相对轴部40的周向的“负极按压爪42A”、“负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B”、“正极按压爪42C”和“正极上分隔件按压爪42D”的配置顺序也按照该片体的叠置顺序而不同。
(c)作为片体的电极箔1、3与分隔件2的材质、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件2由多孔质树脂膜构成,但是,其也可通过绝缘性的无纺布构成。
还有,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也可采用比如镍酸锂,锰酸锂等的其它的含锂金属氧化物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也可采用比如碳质材料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负极箔1、分隔件2、正极箔3分别作为各自的片体,运送而装载于叠置座29上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比如下述的结构,其中,负极箔1(或正极箔3)与分隔件2重合的重合体作为1个片体,运送而叠置于叠置座29上。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负极箔1和正极箔3共用的电极箔供给台7,但是,也可形成分别设置各自的电极箔供给台的结构。即,负极箔供给台和正极箔供给台也可分别各自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供向各供给台6、7的各片体采用1个运送装置12而运送到叠置台8的结构,但是也可代替该结构,而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比如,配备分别与各片体相对应的多个运送装置,采用各运送装置,相对叠置台8依次运送各片体,对其进行叠置。
此外,还可形成叠置台8(叠置座29)通过转台等的运动机构,依次运动到与上述多个运送装置相对应的位置的结构。
(e)保持机构3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结构,其中,保持部件31具有4个按压爪42A、42B、42C、42D,该4个按压爪42不是90°的等间隔的,偏于轴部40的周向。但是,也可代替该结构,而形成多个按压爪等间隔地设置的结构。
按压爪42的数量不限于4个,可相对1个轴部40设置1个以上的按压爪。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对应于叠置座29(叠层体4)的4个角的角部,设置4个保持部件31A、31B、31C、31D的结构,但是,保持部件31的配置结构和数量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其它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通过按压爪42以轴部40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运动,可于水平方向而发生位移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按压爪在水平方向而直线地发生滑动位移的结构。
(f)运送机构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吸接部17和片按压部21的驱动机构,采用流体压力驱动缸16、22,但是,吸接部17和片按压部21的驱动机构不限于此。比如,也可采用组合有滚珠丝杠和伺服电动机的机构等的其它的驱动机构。
(g)吸接部的机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由多孔质体形成的吸接板(多孔质吸接板)19,但是,还可不限于此,而采用多孔式吸接板。另外,也可代替吸接板,而采用设置多个吸接垫的吸接部。
(h)吸接板19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下述结构,其中,按照不对按压爪42造成妨碍的方式,分别在吸接部17的4个角,形成基本圆弧状的缺口部27,但是也可代替该方式,而采用呈直线状而去掉的缺口部。另外,还可省略缺口部,而采用从平面看基本呈矩形的吸接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接部17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接纳片按压部21的接纳凹部17a,但是也可形成省略它的结构。在该场合,比如,在从平面看呈矩形状的吸接部的外方位置,单独地设置片按压部21。
(i)片按压部21(运送按压部件)的数量、形状、配置位置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吸接部17的周缘部中的与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2个边,设置片按压部21,但是,也可代替该方式或不仅如此而且形成下述结构,其中,对应于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平行的2个边,设置片按压部的结构。另外,还可对应于与吸接部17的四个角的位置设置片按压部。
但是,最好,在不受到按压爪42的妨碍,稍稍使片按压部21上升后,为了可马上开始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动作,从平面看,与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片按压部21的形成范围至少与该正交方向的按压爪42的动作范围不重合。
另外,还可像上述那样,形成在吸接部17的平面看的外方位置单独地设置片按压部21的结构。但是,为了通过吸接部17吸接到片体的端缘部附近,最好,片按压部21设置于从平面看吸接部17的水平移动方向的该吸接部17的形成范围W2内,并且与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该吸接部17的形成范围W3内。
比如,还可形成下述结构,其中,代替形成于吸接部17的外周缘部的接纳凹部17a,而在吸接部17的外周缘部的内方位置设置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设置片按压部。
(j)片按压部2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比如,片按压部21也可为具有吸接功能(吸接机构)的结构。即,还可与吸接部17相同地,构成片按压部21。由此,可补偿吸接部17的吸接面积的减少,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接片体。
(k)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片按压部21接纳于吸接部17的接纳凹部17a的内部的状态,其下面与吸接板19的下面基本共面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形成在片按压部21接纳于吸接部17的接纳凹部17a的内部的状态,其下面位于吸接板19的下面的上方的结构。
在此场合,在至少于吸接部17将片体叠置于叠层体4上后,吸接部17开始与叠层体4离开的动作的之前阶段,进行片按压部21下降,按压叠层体4上的片体的动作。
(l)各种机构的动作时刻,比如吸接部17从叠层体4上而开始上升的时刻;片按压部21按压叠层体4上的片体的时刻;吸接部17解除片体的吸接的时刻;开始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的时刻;运送部15开始水平移动的时刻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片按压部21按压片体后,同时地开始吸接部17的上升动作,以及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的结构,但是,也可不限于此,而形成在片按压部21按压片体后,首先开始吸接部17的上升动作、按压爪42的替换动作中的一者。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负极箔;
标号2表示分隔件;
标号3表示正极箔;
标号4表示叠层体;
标号5表示叠置装置;
标号6表示分隔件供给台;
标号7表示电极箔供给台;
标号8表示叠置台;
标号12表示运送装置;
标号15表示运送部;
标号16表示主流体压力驱动缸;
标号16a表示杆;
标号17表示吸接部;
标号17a表示接纳凹部;
标号19表示吸接板;
标号21表示片按压部;
标号22表示副流体压力驱动缸;
标号22a表示杆;
标号29表示叠置座;
标号30表示保持机构;
标号31表示保持部件;
标号42表示按压爪。

Claims (9)

1.一种叠置装置,该叠置装置用于制造叠层体,在该叠层体中,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与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在夹设由绝缘性原材料形成的分隔件的方式交替地叠置,
其特征在于,该叠置装置包括:
叠置部,该叠置部用于将上述正极箔、负极箔和分隔件叠置;
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具有规定的吸接部,通过该吸接部吸接具有上述正极箔、负极箔或分隔件的片体,将其运送而装载于上述叠置部上;
叠置侧按压部件,该叠置侧按压部件用于按压叠置于上述叠置部上的叠层体;
运送侧按压部件,该运送侧按压部件以能相对上述吸接部而发生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用于通过吸接部而按压装载于上述叠置部或上述叠层体上的片体;
在至少通过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而按压的上述叠层体上,通过上述吸接部而新装载片体的场合,在通过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而按压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的状态能进行使上述吸接部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的动作以及替换动作,在该替换动作中,使按压上述叠层体的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躲避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之下,并且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之上,通过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按压上述叠层体,在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替换动作的结束后,能进行使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与上述新装载的片体离开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下方向观看的俯视平面看,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与上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形成范围设置于,至少与上述正交方向的上述叠置侧按压部件的动作范围不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下方向观看的俯视平面看,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设置于,上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并且设置于与该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下方向观看的俯视平面看,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设置于,上述吸接部的水平移动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并且设置于与该水平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正交方向的该吸接部的形成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由能吸接上述片体的吸接机构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由能吸接上述片体的吸接机构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由能吸接上述片体的吸接机构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运送侧按压部件由能吸接上述片体的吸接机构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叠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接部为大致平板状的吸接板。
CN201810115787.4A 2017-02-14 2018-02-06 叠置装置 Active CN108539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4615A JP6585645B2 (ja) 2017-02-14 2017-02-14 積層装置
JP2017-024615 2017-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39220A CN108539220A (zh) 2018-09-14
CN108539220B true CN108539220B (zh) 2021-05-11

Family

ID=63247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5787.4A Active CN108539220B (zh) 2017-02-14 2018-02-06 叠置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85645B2 (zh)
CN (1) CN1085392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8704B1 (ja) * 2020-02-14 2021-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0232A (zh) * 2006-01-17 2009-03-18 尼拉国际股份公司 电池叠层装置
CN101542800A (zh) * 2007-04-26 2009-09-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层叠方法及层叠设备
CN103460489A (zh) * 2011-04-07 2013-12-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以及层叠方法
CN103730680A (zh) * 2012-10-12 2014-04-16 Ckd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1384B2 (ja) * 2003-07-30 2010-10-27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極積層装置及びゲージング装置
JP5953083B2 (ja) * 2011-04-07 2016-07-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JP5272048B2 (ja) * 2011-06-15 2013-08-28 Ckd株式会社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JP5667127B2 (ja) * 2012-07-02 2015-02-12 Ckd株式会社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JP6171489B2 (ja) * 2013-03-29 2017-08-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搭載物の製造方法、連続搭載装置および搭載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0232A (zh) * 2006-01-17 2009-03-18 尼拉国际股份公司 电池叠层装置
CN101542800A (zh) * 2007-04-26 2009-09-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层叠方法及层叠设备
CN103460489A (zh) * 2011-04-07 2013-12-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以及层叠方法
CN103730680A (zh) * 2012-10-12 2014-04-16 Ckd株式会社 层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33154A (ja) 2018-08-23
JP6585645B2 (ja) 2019-10-02
CN108539220A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09221B2 (ja) 積層装置
JP6057984B2 (ja) 積層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997877B2 (ja)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JP6652155B2 (ja) シート積層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積層方法
WO2012137917A1 (ja)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JP5521839B2 (ja) 電極積層装置
CN110915047B (zh) 电极体制造装置
JP2012056648A (ja) シート積層装置
JP2014009080A (ja)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CN217788495U (zh) 叠片装置和叠片机
JP5272048B2 (ja)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CN108539220B (zh) 叠置装置
CN108461797B (zh)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KR20230001210A (ko) 이차전지 전극조립체의 단면 전극 스택용 분리막 핸들링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CN217768456U (zh) 一种转运纠偏装置及电芯生产线
KR101719027B1 (ko) 적층된 셀의 분리 장치
JP5833265B1 (ja) 積層装置
WO2019159542A1 (ja) 積層電極体の製造装置
JP4853659B2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の積層方法及び積層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KR20220162455A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 노칭 및 셀 스택 시스템
JP7267480B2 (ja) 電極体製造装置
JP2020123443A (ja) 積層装置
JP4377672B2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4780132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5249783A (zh) 电极体制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