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887C -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887C
CN1084887C CN95104580A CN95104580A CN1084887C CN 1084887 C CN1084887 C CN 1084887C CN 95104580 A CN95104580 A CN 95104580A CN 95104580 A CN95104580 A CN 95104580A CN 1084887 C CN1084887 C CN 108488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er
grip unit
sheet
sheet folder
film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04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06A (zh
Inventor
川口益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su K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itsu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itsu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itsu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8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8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D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XPOSED PHOTOGRAPHIC MATERIA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D15/00Apparatus for treating processed material
    • G03D15/10Mounting, e.g. of processed material in a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38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ovable piling or advancing arms, frames, plates, or like members with which the articles are maintained in face contact
    • B65H29/46Members reciprocated in rectilinear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6Auxiliary devices for retaining articles in the p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 Photographic Processing Devices Using Wet Method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对供送部件提供的片状底片夹累积的累积装置。片夹可以容纳许多沿其长度排列的底片条。该装置包括一个保持片夹在悬置状态,并具有一对相邻供送部件配置的夹持单元,他们挨着排列在片夹传送方向的用于分别在其传送方向夹持片夹后端的夹持部件,以及一个选择性地驱动这对夹持单元呈夹持状态或非夹持状态的夹持状态驱动单元。在夹持部件要接收来自供送部件的片夹时,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只驱动一个夹持单元至非夹持状态。而,在夹持部件接收到该片夹时,夹持部件驱动装置转换一个夹持单元从非夹持状态变成夹持状态,同样转换另一个夹持单元从夹持状态变成非夹持状态。

Description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累积片状底片夹的累积装置,该底片夹由一个用于供送片夹并使片条在夹内按一定方向排列的供送部件所供送,该底片夹内可以装着许多沿着长度方向排列的底片条。
上述类型的底片夹累积装置能够累积许多片状的底片夹3,其每一个均可把许多底片条2容留在与图3中所示的许多片条相应的多排片袋内。每一片条有四至六帧,每个片夹被切成具有一定排数的底片袋(该数目通常相当于按顾客要求所构成的片条数)。
一种惯用的累积上述底片夹的装置和方法由日本公开的实用新型公报No,62-39000可知。
即,如图19a(a)和(b)所示,作为导向件150,它能对底片夹3的左和右侧提供支撑,并能从供片部件接收装着片条2的片夹3,驱动环形皮带151,把片夹3拉入并保持平坦。在完成如图19(c)所示的拉入操作时,提升杆152下降,使片夹3落到水平配置的堆积托盘153上。之后,如图19(d)所示,提升杆152抬起到它的原始位置,以接收下一个片夹3。采用这种方式,许多片状的底片夹3被平坦延伸着一个叠着一个地向上堆积起来。有时,按照上述引用的公开结构,由于片夹自身的重量会造成片夹3滑动。由此把图19所示的结构改进成,使片夹3借助于环形皮带151得到受力地传送。
然而,采用上述惯用的结构,片夹水平地堆积呈平坦伸展状态,所以要求堆积托盘其尺寸要适合传送方向的片夹的长度。总之,整个累积装置趋于增大。对此需要予以改进。
本发明依据上述的现有技术,第一个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底片夹的累积装置,该装置可能减小累积底片夹所需的空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在简化用于累积底片夹的结构的同时来实现上述的第一个目的。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在保证底片夹累积装置操作稳定性的同时来实现上述的第一或第二个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底片夹累积装置,包括:将在底片的宽幅方向上以并排状态收容着多个片条状的底片的底片夹沿底片的并置方向送出的供送部件;及将由所述供送部件送出的底片夹进行累积的夹持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送部件具有一个用于对由所述供送部件送出的片夹的后端进行感测的后端传感器,以及可以在支持片夹的支撑位置与解除片夹的支撑状态的非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片夹支撑体;所述夹持部件具有:以悬置状态支撑片夹的片夹接收台;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它们相邻于所述供送部件进行配置,并且一个挨一个地沿所述片夹的传送方向排列,以便夹持所述片夹的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后端部,从而将片夹支撑在所述片夹接收台上;及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各自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驱动以进行切换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在切换至所述非夹持状态时,所述夹持部件从所述供送部件接收片夹;在所述支撑状态的所述片夹支撑体支撑着由所述后端传感器检测出的片夹的后端并且在所述夹持部件接收到所述片夹时,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将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从所述非夹持状态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其次,所述片夹支撑体切换至所述非支撑位置之后,所述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将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一旦切换至所述非夹持状态,并且再将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以便由所述第一夹持单元支撑住片夹的后端。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把装着片条的片夹从供送部件送至夹持部件时,夹持部件用夹持单元之一接收这种片夹,该第二夹持单元是依次排列在片夹传送方向处于非夹持状态中,而第一夹持单元则处于夹持状态中。
在夹持部件接收了片夹之后,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将第二夹持单元从非夹持状态转换成夹持状态,致使该第二夹持单元夹持着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片夹的后端部。这就是说,夹持单元以悬置状态夹持着底片夹。
当底片夹刚被接收时,另一个现处于夹持状态的第一夹持单元不夹持该片夹。在接纳底片夹之后,该夹持单元被转换成非夹持状态。于是,该装置变成准备好夹持所接收的片夹或下一个欲接收的片夹。
就是说,两个夹持单元不会同时处于非夹持状态,而是这些夹持单元交替地分别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转换,片夹的后端部被夹持着,由此使片状的片夹以悬置状态被夹持。
总之,由于片夹以悬置方式,使其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后端部被夹持,致使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底片夹累积装置,它可以减小用于累积底片夹所需的空间。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夹持单元对的一个配置在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上另一个的下游侧。该夹持单元随着其沿着片夹的厚度方向上的运动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受到转换;另一个夹持单元配置在相对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它随着其沿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运动而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转换;
其中,当夹持部件从供送部件接收到片夹时,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驱动下游夹持单元成非夹持状态;而
在夹持部件接收到片夹时,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将所述的下游夹持单元从非夹持状态转换成夹持状态,并且也将上游夹持单元从夹持状态转换成非夹持状态。
采用上述的结构,当夹持部件从供送部件接收片夹时,配置在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夹持单元随着其在片夹的厚度方向的运动被置于非夹持状态,致使从供送部件供送的片夹可以滑动到处于非夹持状态的夹持单元之下。
在接纳片夹之后,夹持单元从非夹持状态被转换成夹持状态,由此以悬置状态保持被接收的片夹。
另,上游夹持单元,在片夹破接收时它处于夹持状态,它在接纳片夹之后被转换到非夹持状态,致使该装置准备好夹持所接收片夹,或用于夹持下一个要接收的片夹。
即,配置在片夹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夹持单元在于夹持片夹的一部分,该部分相对于要由上游夹持单元夹持的片夹的一部分来说是更靠近其中心的部分。然而,如果把下游夹持单元设置在已由该夹持单元夹持的片夹和马上要从供送部件供给的另一个片夹之间,则就需要进行一种安排,例如用于把该夹持单元从片夹传送通道上撤掉的安排,由此将使夹持部件驱动装置的结构趋于复杂化。另,可以采用允许夹持单元在片夹的厚度方向运动的简单安置来使上述结构能可靠地保持该接收的片夹。
还有,上游夹持单元夹持着相对于由下游夹持单元夹持的相同片夹部分的更靠近后边缘的那部分。于是,利用这种夹持,该夹持单元通过其运动至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就可以变成准备好夹持重新接收到的片夹。
总之,下游夹持单元和上游夹持单元可以分别利用在片夹的厚度方向的运动和在传送方向上游侧的运动而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进行转换。由此,用于驱动这两个夹持单元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的结构可以是简单的。
按照本发明的其他部分,夹持部件包括:一个片夹接收台,用于支撑由夹持单元所夹持的片夹,该片夹接收台朝着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
采用这种结构,用于支撑由夹持单元夹持的片夹的片夹接收台是倾斜的。于是,在片夹以悬置状态被夹持时,这些片夹的载物不仅可以由夹持单元承载,也可以由倾斜的片夹接收台承载。由此,相比于片夹的载物仅由夹持单元承载的结构,上述的结构允许夹持单元具有一个相当弱的夹持力,从而用于驱动夹持单元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的结构可以是相当简单的。
按照本发明的更进一步内容,片夹接收台包括面向所述两个夹持单元的一个水平部分,该水平部分在平面视图内是与供送部件重叠的,并位于供送部件的下方。
采用上述结构,片夹接收台的水平部分在平面视图内是与供送部件重叠的,并且设置在供送部件的下方。因此,由平面视图可见,这种结构允许减小装置的尺寸。
还有,由于夹持单元与片夹接收台反向设置,所以这种设置与片夹接收台没有水平部分的结构相比较,上述结构限制夹持单元的向上伸展,由此从侧视图上看,所形成的装置十分紧凑。
从而,随着装置在平面观视方向上,以及在侧视方向上其尺寸的减小,就有可能使用于累积片夹所需的空间进一步减小。
按照本发明更进一步的内容,供送部件包括,在片夹传送方向可运动的一个片夹支撑体;所述装置还包含,用于驱使位于相对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位置供送支撑片夹的支撑位置与相对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位置松开片夹支撑的非支撑位置之间的片夹支撑体运动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该供送部件驱动装置,在片夹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后端部位于片夹支撑体上时将片夹支撑体从支撑状态转换成非支撑状态。
利用上述结构,在从供送部件供给片夹,以及该片夹的后端部被悬置在片夹支撑体上时,随着片夹支撑体从支撑状态至非支撑状态的驱动,片夹的后端部被允许下落到片夹接收台的水平部分上。
如下所述,从正面观视,供送部件与片夹接收台的水平部分重叠。于是,如果供送部件完整地供送片夹,直至它的最后端部,则从供送部件下落的片夹的后端部将受到弯曲,致使它不能完全下落到正对着片夹接收台的片夹水平部分的夹持单元上。因此,按照上述的结构,随着支撑体的转换,片夹的后端部允许下落,使片夹的后端部可以合适地下落到夹持单元的停置位置。
总之,由于片夹可以合适地下落到夹持单元的位置上,则片夹可以可靠地得到夹持,以及整个累积装置可以用一种稳定的方式工作。
按照本发明的进一步内容,夹持部件驱动装置以及供送部件驱动装置包括,单个执行元件和用于在夹持单元和片夹支撑体之间的耦合的耦合机构。
采用上述的结构,所述的两个夹持单元以及片夹支撑体经由耦合机构被单个执行元件驱动。于是,相比于由多个执行元件来分别驱动两个夹持单元以及片夹支撑体的结构来说,上述结构可以视为是简单的。
总之,整个片夹累积装置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简化。
按照本发明的进一步内容,耦合机构包括一个钢索耦合机构。
如上,由于耦合机构包括一个钢索耦合机构,那么这种结构相比于例如齿轮组合的耦合机构来说更为简单。因此,整个片夹累积装置的结构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简化。
按照本发明的进一步内容,耦合机构包括一种凸轮耦合机构。
这种结构其优点在于,在长期使用之后,该结构用于耦合机构中不会发生很多的问题,比如变形,而使该两个夹持单元和片夹支撑体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可靠的方式运行。
总之,上述结构可以取得使整个累积装置可靠运行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进一步内容,所述装置还包括一个用于驱动供送部件驱动装置和夹持部件驱动装置的执行元件;一个用于机械地连接执行元件的驱动和片夹支撑体的状态转换的第一连接机构;一个用于机械地连接执行元件的驱动和夹持部件的状态转换的第二连接机构。
采用上述的结构,致动件的驱动以及片夹支撑体的状态转换,和致动件的驱动以及夹持部件的状态转换,他们分别经由机械连接机构互相连接。于是,相比于上述的经由钢索或电连接的连接机构来说,上述的结构其优点在于,该结构很容易通过分别置定片夹支撑体的状态转换以及保持部件的状态转换为预定的转换时间来进行组合。
此外,由于单个公用的致动件用于驱动供送部件驱动装置以及夹持部件驱动装置,所以片夹支撑体和夹持单元的各自转换时间可以参照单个公用致动件来预以置定。还有,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分开地用于致动件的驱动和片夹支撑体的状态转换之间,以及致动件的驱动和夹持部分的状态转换之间的连接。由此,在调节第一和第二连接机构中的一个连接机构的转换时间时,这种调节几乎不对其他连接机构的转换时间产生影响。
由此,上述的结构通过把片夹支撑体的状态转换以及夹持单元的状态转换分别置定到各自的预定转换时间来便于该结构的组合,从而装置的制造和维护操作可以进一步得到方便。
本发明还有的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将可以从下述本发明的更详细的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变得更为清楚。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装置外貌的斜视图;
图2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利用图1所示装置的片状底片夹的示意图;
图4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外貌的斜视图;
图5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视图;
图7至13表示图1所示装置的各种动作的说明;
图14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结构图;
图15表示图14所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16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结构图;
图17表示图16所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18(a)至18(f)表示图16所示装置各种动作的说明;
图19(a)至19(d)表示现有技术中惯用装置的各种动作的说明。
作为自动插片系统应用的本发明片夹累积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将参照附图以更为详细地进行介绍。
这种自动插片系统1是能自动地将经过显影的底片2插入一个片状的片夹3内。这种底片可以被切成许多片条,每个片条含有四到六帧画面,片夹容留沿其长度一条挨着一条排列的那些片条,如图3所示。由图1可见,该系统包括一个底片定位一传送部件F,一个片夹定位—传送部件S,一个用于夹持和累积片夹的夹持部件I,以及一个控制器C(见图2)。
底片定位一传送部件F包括一个用于盛置成卷状的显影底片2的底片存放座,用于从底片存放座拉取和传送底片2的传送辊,一个由光传感器组成的用于检测底片2的带有图象部分的图像传感器,以及一个在垂直于底片2的传送方向切断底片2的切片器。
当显过影的底片2以成卷状态供送到底片座中时,该系统开始依据图像传感器的探测对传送底片的帧数进行计数。于是,在计数到传送四或六帧图面之后,底片的传送操作中止,切片器对底片的内帧边部进行切片。这种被切断的底片2或片条进一步传送到达片夹定位—传送部件S。
片夹定位—传送部件S包括,一个用于容留成卷状的片状底片夹3的片夹供送单元6,传送辊4用于在片夹3内的片条排列方向从片夹供送单元提取和传送片夹3;一个标记传感器5用于感测位于存放片条2的片夹内的相邻夹袋各排之间所提供的标记;一个用于切断存放片条2的相邻夹袋各排之间中间部分的片夹切断器7,以及用于传送通过片夹切断器7的片夹3到夹持部件I的传送带8。于是,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传送带8的下游端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用于使底片夹3在其内片条排列方向供送的供送部件O。
如图5所示,传送带8由三对右和左辊传输,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安置的辊16由马达M2经过驱动皮带驱动而转动。另,如图6所示,邻近该传送带8,具有一个用于对片夹3的后端部进行感测的后端传感器17,可使马达M2停止,以便在该片夹3完全从供送部件O出来之前随时停止传送片夹3。
供送部件O包括一个片夹支撑件9,它能从传送的片夹下部予以支持,并把片夹压向传送皮带8,这种支撑体9靠着固定在外壳12上的未图示的导引体沿着片夹传送方向是可以运动的。片夹支撑体9包括画面9a和安置在画面9a的四个角位上的四个驱动辊9b。由此,片夹3由于传送皮带8和驱动辊之间的靠压而得到传送。
成卷状的片状底片夹3由传送辊4进行传送,该传送辊4由一个上游辊4a和一个下游辊4b组成。于是,在辊4a和4b之间的位置,从底片定位和传送部件F传送的片条2由侧向被插入片夹3的每排夹袋。在一个指令编号的片条2已经插入片夹3的各自排的夹袋之后,用切片器把该片夹的尾端切断。偶然,片夹定位—传送部件S的片夹传送通道会形成具有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呈向前下倾。
参图照4至6,夹持部件I包括一个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的第一夹持单元10,以及一个相对于片夹持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配置的第二夹持单元11,这两个夹持单元10,11被一个挨着一个地配置在相邻于供送部件0的片夹传送方向上。
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被设置成朝向夹持部件I的装置外壳1a的一个上部水平表面12a。在操作中,当第一和第二单元被靠压在上部水平表面12a时,被插入夹持单元10,11和水平表面12a之间的片夹3就保持在他们之间。
由夹持单元10,11夹持的片夹3由上部水平表面12a,以及倾斜表面12b支撑,该倾斜表面12b以一种微上倾斜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方向方式从上水平表面12a的下游端向外伸出。上水平表面12a和倾斜表面12b一起起着用于支撑由两个夹持单元10,11所保持的片夹3的一种片夹接收台R的作用。
如图5所示,第一夹持单元10由多个附着到外壳12的板件构成,这些板件是可以绕轴线α转动的。另外,阻尼器10a安置至与片夹3进行接触的夹持单元的前沿端。
第二夹持单元11主要由比片夹3的宽度长的杆件组成。第二夹持单元11的横向相反端被支撑到侧板11a,该侧板是以滑动方式被支撑到支持件11b上。在侧板11a和用于促使第二夹持单元11及侧板11a朝向支撑件11b运动的支撑件11b之间的各自连接处提供连接弹簧11c。
支撑件11b沿着一对从该支撑件11b外伸的导杆13是可以滑动的。第二夹持单元11,侧板11a以及支撑件11b他们一起在底片夹3的厚度方向是可以滑动的。
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夹持件10,11,以及加上片夹支撑体9在设置在外壳12内的单一致动器由耦合机构M以可驱动的方式耦合到马达M1。
耦合机构M包括,一个安装到马达M1的转轴上的驱动皮带轮20;一个具有两个互相可独立转动的驱动皮带轮21b,21c,以及由一端固定在外壳12的弹簧21a悬置的传动滑车21,第一至第七驱动皮带轮22a,22b,22c,22d,22e,22f,22g可转动地安装到外壳12,一个连接板14设置在与第二夹持单元11连接的支撑件11b的下方,并类似于支撑件11b那样可以沿导杆13滑动;一个其一端固定到驱动皮带轮20,并经由传动滑轮组21的驱动皮带轮21b和第一驱动皮带轮22a伸展的第一钢索23a,该钢索23a的另一端固定到与第二夹持单元11相连接的支撑件11b以下部;一个其一端固定到连接板14,并经由第二驱动皮带轮22b,第三驱动皮带轮22c和第四驱动皮带轮22d伸展的第二钢索23b,该钢索23b的另一端固定到片夹支撑体9的画面件9a的上游端;一个其一端固定定位到外壳12上的定位销15的一端,并经由传动滑轮组21的驱动皮带轮21c以及第五,第六和第七驱动皮带轮22e,22f,22g外伸的第三钢索23c,该钢索23c的另一端固定到与第一夹持单元10相连接的控制件10b的上面。
对于上述耦合机构M的各个部件,其中,第二驱动皮带轮22b是由许多直径不相同的各级皮带轮的组合件构成。第二钢索23b分别地与不同直径的两个皮带轮级连接,由此使运动片夹支撑体9的连接板14的运动量得到放大。即,第二钢索23b在与第二驱动皮带轮22b连接的这一点实际上是不连续的。然而,为了简化各种动作的描述和说明,图5和图6表示经简化的这些部件,如第二钢索23b是单个连续的钢索,第二驱动皮带轮22b是由单一直径的皮带轮构成。
与第二钢索23b连接的片夹支撑体9借助于回程弹簧9c使其向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运动,利用一端固定到外壳12的开—闭弹簧,使第一夹持单元10受到顺时针方向的驱动。
与第二夹持单元11和配置在支撑件11b下方的连接板14相连接的支撑件11b,借助一个未图示的弹簧使它受到朝上方位置方向的加力。
下文将描述在控制器c的控制下具有上述结构的自动插片系统的各项动作。
当把经显影的底片2装载到底片定位一传送部件F时,底片2被切割成欲传送的具有四或六画面的底片条,如前面所述。这些被切割的片条被插入到将由片夹定位—传送部件S传送的片夹3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个片条被插入片夹3的一排排夹袋之后,每排的片夹3由传送辊4进行传送。
在片条2已插入片夹3之后,片夹3还要由传送皮带8传送到夹持部件1。
在完成一个指令数量的片条2的插入之后,在一个指令数量的片夹3的后端部到达片夹切断器7的位置时,切断器工作,切断片夹3。
上述一个指令数量的片夹3被进一步传送,该片夹3的后端部由后端传感器17检测,制动马达M2以停止传送片夹3。此时,在片夹3的后端部从供送部件O出来之前,传送停止,片夹支撑体9依靠回程弹簧9c的加力被置于图5和6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片夹3的后端被保持在传送皮带8和片夹支撑体9之间的位置。即,片夹支撑体9被置在用于支撑片夹3的支撑位置。
另,在夹持部件I,如图7所示,在该部件准备接收由供送部件O供送的片夹3时,第一夹持单元10被置于夹持状态,在该位置单元10受到外壳12的上部水平表面12a的力,而第二夹持单元11被置于非夹持状态,在该位置单元11在片夹的厚度方向向上运动。
在从供送部件O接纳片夹3之后,马达M1驱动,并按图5箭头A的方向转动,开始重新使第一钢索23a工作。
在第一钢索23a工作时,连接到第二夹持单元11的支撑件11b由于反抗未图示弹簧的加力而下降。由此,如图8所示,第二夹持单元11也下降到该单元正对着外壳12的上部水平表面12a压片夹3成夹持状态。
在马达M1进一步使第一钢索23a工作时,可以相对于第二夹持单元11运动的支撑件11b进一步下降,以降低连接板14。随着如图9所示的连接板14的降低,第二钢索23b由此下降,经第二至第四驱动皮带轮22b、22c、22d,提拉片夹支撑体9到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致使支撑体9保证进入放松片夹3的支撑的某个非支撑状态。
由上所述,保持在传送皮带8和片夹支撑体9之间的片夹3的后端部被允许下落到第一夹持单元10上。
于是,在马达M1使第一钢索23a工作时,传动滑轮组21反抗弹簧21a的加力而下降,随着传动滑轮组21的这种下降,第三钢索23c松张,由此第一夹持单元10由于受到如图10所示的,安装到控制件10b的开—关弹簧10的加力而绕轴线α转动。这就是说,随着其向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运动,第一夹持单元10从夹持状态至非夹持状态转换。此时,先前下落到第一夹持单元10上的片夹3被落到外壳12的上部水平表面12a上。
当随着第一夹持单元顺时针的枢轴运动,开—关传感器27对控制件10b探测时,马达M1停止工作,然后再反方向驱动。
在马达M1反向转动情况下,传动滑车21由于受到弹簧21a的加力开始向上运动并拉动第三钢索23c。于是,第一夹持单元10逆时针方向枢动成夹持状态,致使夹持单元10朝着图11所示的外壳12的上部水平表面12a减力和夹持片夹3。
在马达继续进行它的反向转动时,连接到第二夹持单元11的支撑件11b被抬起,同时使连接板14提起。
随着连接板14的提升运动,第二钢索从紧张状态松驰,致使由回程弹簧9c的加力引起片夹支撑体9进入图12所示的下游位置,即,用于支撑片夹3的支撑位置。
又,如图13所示,支撑件11b被抬起时,使第二支撑单元11朝片夹3的厚度方向上提,从而支撑单元11从夹持状态转变成非夹持状态。
在备用位置传感器28检测到安装在支撑件11b上的未说明的控制件时,马达M1的逆转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该装置准备好接收从供送部件O所供给的另一片夹3。
因此,马达M1和耦合机构M加在一起的功能是作为一个分别驱动转换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用的夹持单元驱动装置,另一功能是作为一个驱动转换支撑状态和非支撑状态之间的片夹支撑体9用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将在下文描述。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用于耦合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等的耦合机构M包括第一至第三钢索23a、23b和23c。另一种,如图14和15所示的耦合机构可以包含凸轮耦合机构。
即,作为单个公用致动件的马达M1的转轴安装着第一至第三凸轮30a、30b、30c,这些凸轮30a、30b、30c一起由马达M1驱动。
第一凸轮30a起着在片夹3的厚度方向的垂直运动第二夹持单元11的作用。该第一凸轮30a经由与第一凸轮30a的凸轮表面啮合的第一凸轮辊31a可运作的连接至支撑件11b,并且随着第一凸轮30a和第一连接器臂32a的转动使它可作垂直地运动。
第二凸轮30b起着枢动第一夹持单元10绕着枢轴线α转动的作用。该第二凸轮30b经由与第二凸轮30b的凸轮表面啮合的第二凸轮辊31b可操作地连接至第一夹持单元,以及随着第二凸轮30b,第二连接器臂32b的转动在垂直方向是可以运动的,同样,相对于第二连接器臂32b连接器杆33是在垂直方向可以滑动的。
有时,第二连接器臂32b和连接器杆33经由一个其一端固接至第二连接器32b的上端,另一端固接至连接器杆33的下端的弹簧34来连接。对于第一夹持单元10的上游端,固定着一个其上端固接至外壳12的弹簧35的低端,该弹簧35对第一夹持单元10加力使它逆时针方向绕枢轴线α转动。
第三凸轮30c起着在片夹传送方向传送片夹支撑体9的作用。该第三凸轮经由与第三凸轮的凸轮表面啮合的第三凸轮辊31c可操作地连接至片夹支撑体9,并且随着第三凸轮30c,第三连接器臂32c的转动而在垂直方向是可运动的,一个副齿轮36与位于第三连接器臂32c的上端的齿条部分啮合,第一齿轮37a与副齿轮36一起转动,第二齿轮37b与第一齿轮37a啮合,第三齿轮37c与由片夹支撑体9的部分低表面所限定的齿条部分相啮合。
下面,将简述具有上述结构的耦合机构M的诸动作。
首先,在初始条件下,类似于图7所示的状态,第一夹持单元10被置于夹持状态,第二夹持单元11被置于非夹持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即片夹支撑体9被置于用于在传送皮带8配合下支撑或夹持片夹3的后端部的支撑位置,制动马达M2暂时停止传送片夹3。于是驱动马达M1,使第一至第三凸轮30a、30b和30c转动。
随着上述的转动,首先,第一凸轮30a的第一凸轮辊31a被下降,致使连接至支撑11b的第二夹持单元11下降成夹持状态,从而相对于外壳12的上部水平面12a对片夹3加力和夹持,如图8所示。在上述过程中,第二和第三凸轮辊30b和30c被放置在距马达M1转轴的预定位置处。
在马达M1继续转动时,第三凸轮30c的第三凸轮辊31c朝上运动,由此使片夹支撑件9运动到如图9所示的,在片夹传送方向上游侧的非支撑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和第二凸轮辊30b、30c各自位于相距马达M1的转轴预定的距离处。
进一步转动马达M1,第二凸轮30b的第二凸轮辊31b下降,如图10所示,致使第一夹持单元10反抗弹簧35的加力而顺时针地转到夹持状态。之后继续转动马达M1,第二凸轮辊被转换到向上运动,如图11所示,致使第一夹持单元10被逆时针方向转动成夹持状态,朝着外壳12的上部水平表面12a加压和保持片夹3的后端部。在上述的过程中,第一和第三凸轮辊31a,31c位于离开马达M1的转轴预定的距离处。
再进一步转动马达M1,第三凸轮30c的第三凸轮辊31c下降,于是如图12所示,片夹支撑体9被移动到位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支撑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和第二凸轮辊31a,31b被置于离开马达M1的转轴预定的距离处。
再进一步转动马达M1,第一凸轮30a的第一凸轮辊31a向上运动,使第二夹持单元11升起直至如图13所示的从夹持状态转变成非夹持状态。在该过程中,第二和第三凸轮辊31b、31c位于距马达M1的转轴预定的位置上。
第一至第三凸轮30a、30b、30c的凸轮表面是如此形成的,即,在马达M1的转轴旋转过程中,诸表面从图7所示的情况改变到图13所示的情况。
下文将介绍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在图16和17所示的实施例中,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和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包括连杆机构51,52和53。
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包括,用于转换支撑位置和非支撑位置之间的片夹支撑体9的第一连杆机构51。夹持部件驱动装置包括,用于转换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的第二夹持单元11的第二连杆机构52,以及用于转换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的第一夹持单元10的第三连杆机构53。
第一连杆机构51提供一个作为致动器的第一马达M1的驱动和片夹支撑体9的位置转换之间的机械连接。该第一连杆机构51包括,一个固装在第一马达M1的转轴54上的第一齿轮55,一个固定到第一齿轮55的曲轴销56,一个枢动支撑在固定到外壳12的第一枢轴57上的第一连杆件58,以及一个固接到片夹支撑件9的第一臂59。第一曲轴销56被插入由第一连杆件的一端限定的一个第一连杆长缝60内。固定到第一连杆件58一端的第一连杆销61被插入于第一臂59内限定的第一臂长缝62内。
第二连杆机构52提供一个作为致动器的第一马达M1的驱动和第二夹持单元11的状态转换之间的机械连接。该第二连杆机构包括,一个与第一齿轮55啮合的第二齿轮63,它与绕着转轴85反向旋转的第一齿轮具有相同的转动速度,一个固定到第二齿轮63的第二转动臂64,一个固定于第二转动臂64的第二曲轴销65,一对连接第二夹持单元11的相反端与可绕第二枢轴67转动的第二连杆销66的相反端的右和左枢动板68,和一个用于使第二夹持单元11转换到夹持状态的张力卷绕弹簧70。第二曲轴销65被插入限定在第二连杆件69的一端的第二连杆长缝71内。
由此,第一马达M1起着驱动构成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的第一连杆机构51,以及构成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的第二连杆机构52的单个公用的致动器的作用。
第三连杆机构53提供一个作为致动器的第三马达M3的驱动和第一夹持单元10的状态的转换之间的机械耦合。该第三连杆机构53包括,一个固定于第三马达M3的转轴72的第三转动臂73,一个固定于第三转动臂73的第三曲轴销74,一个可枢动支撑在固定于外壳12的第三枢轴75上的第三连杆件76,一个固定于第一夹持单元10的第三臂77,一个固定于可绕轴线α枢动的第三臂77上的枢动销78,以及一个使第一夹持单元被转换成夹持状态用的扭力卷绕弹簧82。第三曲轴销74被插入形成在第三连杆件76一端的第三连杆长缝79内。枢动销78被插入形成在第三连杆件76的另一端的矩形孔缝80内。
下文将参照附图17,18(a)-18(f)对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杆机构51,52,53的运转予以说明。
图17表示初始状态,随着第三连杆件76的枢动,枢动销78由于回力卷绕弹簧82的弹力而受到枢动,使第一夹持单元10转换到夹持状态,致使第一夹持单元10以悬置状态夹持第一次供送的前面的片夹81。在这个初始状态下,凭借第二连杆件69反抗张力卷绕弹簧70的加力而上推,使第二夹持单元11被转换成非夹持状态。同样,靠着插入第一臂的长缝62内的第一连杆件61的压力使片夹支撑体9被转换到位于片夹传送方向上游侧的支撑位置。此时,第一和第三马达M1,M3被止动。
于是,在下一个夹持指定量的底片2的片夹3用片夹切断器7把它切断时,整个切断操作是由未图示的片夹切断器传感器来检测的。依据这种检测,第二马达M2被驱动,并通过传送皮带8传送该片夹3。当后端传感器17对片夹的后端进行检测时,第二马达M2不工作,致使片夹3被夹在片夹支撑件9和传送皮带8之间的后端部被悬置起来,见图18(a)所示。
在第二马达M2停止时,第一马达M1开始驱动。由此,第一和第二齿轮55,63,以及第一和第二曲轴销56,65被转动,从而枢动第一连杆件58,使它的第一枢动销61运动到第一臂的长缝62的另一端,如图18(b)所示。同时,由于张力卷绕弹簧70的加力,使第二连杆件69下降,以将第二夹持单元11转变成夹持状态。
如图18(c)所示,进一步转动第一和第二齿轮53,63及第一和第二曲轴销56,65,第一连杆件58受到枢动,使第一连杆销61对第一臂的长缝62加压。于是,片夹支撑体9被转换到位于片夹传送方向上游侧上的非支撑位置,致使片夹3的后端被允许下落到位于接收台R上的第一夹持单元10上,以及第二曲轴销65也受到沿第二连杆长缝的枢动。在第一传感器S1探测第二转臂64的舌片83,以测定第二曲轴销65已经受到180度枢动时,依据这个探测,第一马达M1被止动,第三马达M3开始驱动。
随着第三马达M3的驱动开始,第三曲轴销74被枢动,同时枢动第三连杆件76。于是,如图18(d)所示,枢动销78反抗扭力卷绕弹簧82的加力而受压,从而使第一夹持单元10被转换成非夹持状态,并允许片夹3的后端下落到接收台R的上面。
随着第三曲轴销74进一步的枢动,如图18(e)所示,第三连杆76回转,并使第一夹持单元10转变成夹持状态。在第三传感器S3探测到第三连杆件76的舌片84,并测定第三曲轴销74已被转动了一周时,第三马达M3被止动,重新使第一马达M1驱动。
随着第一马达M1再次驱动,使第一曲轴销56和第二曲轴销55受到枢动。于是如图18(f)所示,第一连杆件58被驱动,并使第一连杆销61运动到第一臂长缝62的一端,同时沿着第二连杆长缝71运动第二曲轴销65。
在第一曲轴销56和第二曲轴销65被进一步枢动时,第一连杆件58也被枢动,并使第一连杆销61向第一臂长缝62的一端加力。于是,片夹支撑体9被转换到位于片夹传送方向上游侧上的支撑位置,同样,第二曲轴销65向上推动第二连杆件69以反抗扭力卷绕弹簧70的加力,从而使第二夹持单元11转换成非夹持状态。当第二传感器S2探测到第二转动臂64的舌片83,并测定第二曲轴销65已转动了一周时,第一马达M1停止转动,以等待下一次内含其它底片的片夹3的转送。
至于对第二连杆件69上的第二连杆长缝71,以及位于第三连杆件76上的矩形缝80的构形设计,其基本考虑的事实是,由第一夹持单元10或第二夹持单元11夹持的厚度是随着欲夹持的片状底片夹3,81的数目而变化,而第二连杆件69或枢轴销78可以根据这种夹持厚度的变化而受到运动。此外,其它方面的考虑是在于,需对是否可能会使操作者的手指被第一夹持单元10或第二夹持单元11卷入的可能性采取安全的措施。
偶尔,由参考标号S4表示第一夹持单元10到夹持状态的每次转换至ON的一个限定开关。在操作时,依据由限定开关S4所发出的信号,对第一夹持单元10所夹持的片夹3,81的数目进行计数。于是,在计数到达预定值时,就在未图示的显示装置上显示出来。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的相同。
下文将分别介绍其他的实施例。
(1)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用于在供送部件O支撑片夹3的片夹支撑体9,其沿着片夹传送方向是可以运动的,从而被传送的片夹3的后端可以合适地下落到第一夹持单元10上。另,可用一个替代上述运动的片夹支撑体9的部件来把片夹3的后端沿着片夹传送方向后推到上游侧,从而使片夹3的后端合适地下落到第一夹持单元10上。
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第二夹持单元11进行旋转方式的驱动,由此在从供送部件O供送片夹3的后端时,处在夹持状态的第二夹持单元被转动地驱动,并传送片夹3,由此使片夹3的后端合适地下落到第一夹持单元10上。
(2)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当位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第二夹持单元11处于非夹持状态时,片夹3被传送,并由夹持部件I接收。代替片夹3在其厚度方向上的运动,可以使第二夹持单元11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作向左和右的运动,或者可以提供一对左和右压力件交替地向左和右方向运动,由此装置从具有处于夹持状态的第二夹持单元11供送部件O接收片夹3,而位于片夹供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夹持单元11被置于非夹持状态,于是,在从供送部件O接收片夹3之后第一夹持单元10被转换成夹持状态,同样,第二夹持单元11被转换成非夹持状态。
(3)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夹持部件I从供送部件接收片夹3时,预定的夹持单元处在非夹持状态。另一种方式,在欲接收的片夹3于二夹持单元之间交换时,也可很方便地使夹持单元处于非夹持状态。
(4)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可以分别地对第一夹持单元10和第二夹持单元11进行驱动。
(5)在前述实施例中,夹持单元10、11采用上述的方式均可以适用于夹持所述的片夹3。也可以很方便地采用上述和下述的那些夹持单元来夹持片夹。
(6)在前述实施例中,马达M1和耦合机构M一起起着用于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转换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的作用,同时也起着用于在支撑位置和非支撑位置之间转换片夹支撑体9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的作用。另一种方式,也可以互相分别地提供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和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
本发明在不偏离其精神和实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它的特殊方式进行实施。所以上述实施例虽就图示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而不是上述说明书来指出所保护的范围。所有的由权利要求书等效的意思和范围所作出的改变均为本发明所保护。

Claims (12)

1.一种底片夹累积装置,包括:
将在底片的宽幅方向上以并排状态收容着多个片条状的底片的底片夹沿底片的并置方向送出的供送部件(O);及
将由所述供送部件(O)送出的底片夹进行累积的夹持部件(I);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送部件(O)具有一个用于对由所述供送部件送出的片夹的后端进行感测的后端传感器(17),以及可以在支持片夹的支撑位置与解除片夹的支撑状态的非支撑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片夹支撑体(9);
所述夹持部件(I)具有:以悬置状态支撑片夹的片夹接收台(R);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它们相邻于所述供送部件(O)进行配置,并且一个挨一个地沿所述片夹(3)的传送方向排列,以便夹持所述片夹(3)的相对于传送方向的后端部从而将片夹(3)支撑在所述片夹接收台(R)上;以及将所述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各自在夹持状态和非夹持状态之间驱动以进行切换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位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的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在切换至所述非夹持状态时,所述夹持部件(I)从所述供送部件(O)接收片夹;
在所述支撑状态的所述片夹支撑体(9)支撑着由所述后端传感器(17)检测出的片夹的后端并且在所述夹持部件(I)接收到所述片夹(3)时,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将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从所述非夹持状态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其次,
所述片夹支撑体(9)切换至所述非支撑位置之后,所述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将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一旦切换至所述非夹持状态,并且再将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切换至所述夹持状态,以便由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支撑住片夹的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通过向所述传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从所述夹持位置切换至非夹持位置;而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通过向所述片夹(3)的厚度方向移动,从所述夹持位置切换至非夹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夹接收台(R)设置成向下倾斜于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片夹的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片夹接收台(R)包括一个水平部分,该部分面向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所述的水平部分在平面视图内与所述的供送部件(O)重叠,并配置在所述的供送部件(O)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9)在底片传送方向是可自由移动的;
所述的供送部件(O)还包括在用于支撑相对片夹传送方向的下游位置输送的片夹(3)的支撑位置和相对片夹传送方向的上游位置松开支撑片夹(3)的非支撑位置之间驱动所述片夹支撑体(9)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
所述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转换所述的片夹支撑体(9)从支撑位置至非支撑位置,此时片夹(3)相对于片夹传送方向的后端部被安置在所述的片夹支撑体(9)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和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包括单个致动器(M1)和用于在第一和第二夹持单元(10,11)和片夹支撑体(9)之间进行耦合的耦合机构(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机构(M)由一个钢索耦合机构(23a,23b和23c)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索耦合机构(23a,23b,23c)包括:
一个其一端固定至安装在所述致动器(M1)的转轴的驱动皮带轮(20)上,而其另一端固定至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相连接的支撑件(11b)的较低部分的第一钢索(23a);
一个其一端固定至支撑件(11b)的下方配置的,并沿着类似于支撑件(11b)那样的导杆(13)可以滑动的连接板(14),而其另一端固定至片夹支撑体(9)的框架构件(9a)的上游侧的第二钢索(23b);以及
一个其一端固定至定位于外壳(12)的固定销(15),而其另一端固定至与另一个夹持单元(10)相连接的控制件(10b)的上表面的第三钢索(23c)。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机构(M)由凸轮机构(30a,30b和30c)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耦合机构包括:安装到所述的致动器(M1)的转轴上并一起转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凸轮(30a,30b和30c);
所述的第一凸轮(30a)使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在片夹(3)的厚度方向垂直地运动;
所述的第二凸轮(30b)使所述第一夹持单元(10)绕摆动轴线(α)转动;以及
所述的第三凸轮(30c)使所述的片夹支撑体(9)在片夹传送方向上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致动器(M1),它用于同时驱动所述的供送部件驱动装置(H)和所述的夹持部件驱动装置(G);
一个第一连杆机构(51),它用于机械地连接致动器(M1)的驱动,以及片夹支撑体(9)的位置转换;
一个第二连杆机构,它用于机械地连接致动器(M1)的驱动,以及夹持部件(I)的位置转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片夹累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连杆机构(51)包括,
一个固装在所述致动器(M1)的转轴(54)上的第一齿轮(55),一个固定到所述的第一齿轮(55)上的曲轴销(56),一个枢动支撑的第一连杆件(58),以及一个固定连接至所述片夹支撑体(90的第一连接臂(59);
第二连杆机构(52)包括,一个第二齿轮(63),该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55)啮合,并以与第一齿轮相同的转速绕转轴(85)以相反方向转动,一个固定于所述第二齿轮(63)的第二转动臂(64),一个固定于第二转动臂(64)的第二连杆销(65),一对左和右枢动板(68),他们把所述这第二夹持单元(11)的两端与第二连杆销(66)的两端以可绕第二枢转轴(67)转动的方式相连接,一个枢动支撑在所述第二连杆销(66)上的第二连杆件(69),以及一个用于对所述第二夹持单元(11)加力使它转换至夹持状态的张力卷绕弹簧(70)。
CN95104580A 1994-02-08 1995-03-24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8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377/95 1994-02-08
JP53384/94 1994-03-24
JP5338494 1994-03-24
JP02037795A JP3384473B2 (ja) 1994-03-24 1995-02-08 ネガシート集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06A CN1115406A (zh) 1996-01-24
CN1084887C true CN1084887C (zh) 2002-05-15

Family

ID=26357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045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4887C (zh) 1994-02-08 1995-03-24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5662322A (zh)
EP (1) EP0674222B1 (zh)
JP (1) JP3384473B2 (zh)
KR (1) KR100201365B1 (zh)
CN (1) CN1084887C (zh)
CA (1) CA2144787C (zh)
DE (1) DE69527871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57574C2 (de) * 1999-02-25 2003-04-17 Nexpress Gmbh Vorrichtung zum Ablegen von Bogen auf einen Stapel
JP4353123B2 (ja) * 2005-03-30 2009-10-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7520505B2 (en) * 2005-09-29 2009-04-21 Xerox Corporation High speed vertical reciprocating sheet trail edge stacking assistance system
JP4801992B2 (ja) * 2005-12-28 2011-10-26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224788B2 (ja) * 2007-11-15 2013-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媒体収納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収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386A (en) * 1894-03-13 Printing machine
US4068839A (en) * 1977-03-04 1978-01-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DE2856237C2 (de) * 1978-12-27 1982-06-16 Herbert Kannegiesser Gmbh + Co, 4973 Vlotho Vorrichtung zum Verkleben textiler Flächengebilde
JPS6239000A (ja) * 1985-08-15 1987-02-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ナビゲ−タ−
JPH0273254A (ja) * 1988-09-08 1990-03-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ツターソーター
US5098079A (en) * 1990-07-10 1992-03-24 Ark, Inc. Apparatus for stacking pieces of limp material
US5159385A (en) * 1990-07-11 1992-10-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Total photofinishing laboratory system
JPH0656327A (ja) * 1992-08-06 1994-03-01 Ricoh Co Ltd シート状搬送物のスタック装置
JPH06156844A (ja) * 1992-11-25 1994-06-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紙幣収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5662322A (en) 1997-09-02
EP0674222A3 (en) 1995-12-27
CA2144787C (en) 2000-04-25
CN1115406A (zh) 1996-01-24
EP0674222A2 (en) 1995-09-27
KR950031841A (ko) 1995-12-20
CA2144787A1 (en) 1995-09-25
EP0674222B1 (en) 2002-08-28
JP3384473B2 (ja) 2003-03-10
DE69527871D1 (de) 2002-10-02
JPH07309505A (ja) 1995-11-28
DE69527871T2 (de) 2003-04-30
KR100201365B1 (ko) 1999-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36669C (zh) 供纸装置和具有这种供纸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11115189B (zh) 一种集上料、定位、贴膜及下料于一体的全自动流水线
CN112238342B (zh) 一种碟管式过滤膜组全自动组装系统
CN1084887C (zh) 底片夹的累积装置
CN1083774C (zh) 打印机
CN107013543A (zh) 缓冲弹片的全自动贴合设备
JP2005126237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572687A (zh) 送纸装置、图像读取设备和成像设备
CN216082523U (zh) 尺寸外观一体检测设备
CN1035406C (zh) 印版的印刷装置
JP4134854B2 (ja) 後処理方法、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8299879U (zh) 一种连续进出纸式自动高拍仪
CN206943153U (zh) 缓冲弹片的全自动贴合设备
CN113671033A (zh) 一种金属制品加工用快速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6326246U (zh) 一种fpc和咪套安装设备
CN217296583U (zh) 一种拉伸缠绕膜制膜机
CN114885913B (zh) 全自动绑鱼钩设备
CN1164672A (zh) 印相装置
US20030094562A1 (en) Documen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H06347910A (ja) 写真焼付機のフイルム供給装置
CN205772021U (zh) 一种玻璃镜片快速收取装置
JPH07172653A (ja) 折丁整列集積装置
CN113601579A (zh) 一种水稻粒切片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710616A (zh) 近距离羊毛拍摄的双边延展式拍照云台及相片补偿系统
JP3258829B2 (ja) 海苔巻製造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