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3288B - 操作杆 - Google Patents

操作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3288B
CN108473288B CN201780004938.2A CN201780004938A CN108473288B CN 108473288 B CN108473288 B CN 108473288B CN 201780004938 A CN201780004938 A CN 201780004938A CN 108473288 B CN108473288 B CN 108473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panel
base station
operating stick
state
elastome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49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3288A (zh
Inventor
渥美雅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dan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dan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dano Ltd filed Critical Tadan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3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3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3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3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3/0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13/52Details of compartments for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or of operator's stands or cabins
    • B66C13/54Operator's stands or cabins
    • B66C13/56Arrangements of handles or pedal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超行程功能的廉价的操作杆,结构简单且易于维护。操作杆(31)具备:叉架(32),能以旋动轴(33)为中心旋动;把手(41),设置在叉架(32)上,使所述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旋动;滑动板(63),连接着液压控制阀(35)的阀芯(36),且在能以特定中立位置为基准沿着和旋动轴(33)的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下被叉架(32)支撑;护罩(62),对所述滑动板(63)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以及螺旋弹簧(64),配置在叉架(32)与护罩(62)之间,且卡合于滑动板(63),当滑动板(63)从所述中立位置滑动时对滑动板(63)赋能以使其返回到所述中立位置。

Description

操作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搭载用起重机及其它作业装置的操作杆,尤其涉及具备超行程功能的操作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车辆搭载用起重机都是液压驱动的。起重臂(boom)的伸缩、变幅等操作是通过切换液压控制阀来进行的。因此,车辆搭载用起重机具备用于供操作员操作液压控制阀的操作杆。这种操作杆中有一种具备超行程功能的操作杆(例如专利文献1)。具备超行程功能的操作杆具有正常行程及超行程这两种模式。
正常行程模式对应于液压切换阀的阀芯从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到达行程末端为止的操作杆的操作。超行程模式对应于所述阀芯从到达行程末端的状态进一步使操作杆移动时的该操作杆的操作。在正常行程模式下,起重臂的伸缩、变幅等的动作方向的切换及动作速度的变更是通过操作杆的操作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在超行程模式下,只有动作速度的变更是通过操作杆的操作来进行。
图13是表示以往的具备超行程功能的操作杆101的图。
该操作杆101具备杆基台103(也被称作“叉架”)、把手112以及模式切换机构115,经由该模式切换机构115而发挥所述超行程功能。杆基台103被旋动轴113支撑,且通过将把手112朝箭头116、117的方向操作而以旋动轴113为中心旋动。也就是说,通过将把手112朝箭头116、117的方向操作,液压控制阀的阀芯102分别朝箭头118、119的方向滑动。该阀芯102的滑动方向决定进行起重臂的伸缩、变幅等的液压致动器的动作方向。通过把手112的操作来调整所述阀芯102的滑动量,根据该滑动量来决定所述液压致动器的动作速度。
当在正常行程模式下操作把手112时,阀芯102像所述那样滑动。如果在阀芯102到达行程末端时,进一步朝相同方向操作把手112,那么操作杆101会超行程(此时,切换为超行程模式),使阀芯102仍维持行程末端的状态,仅使杆基台103旋动。该模式下的杆基台103的旋动量经由特定的连杆机构与引擎节流阀的开度对应。也就是说,调整液压泵的吐出量,从而调整所述液压致动器的动作速度。
像这样,具备超行程功能的操作杆并非利用操作杆的单一的操作来控制起重臂的动作方向,而能遍及大范围控制动作速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公平3-025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图13所示,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15具备:轴104,连结在阀芯102;筒状盒110,安装着把手112;弹簧106及弹簧座107、108;轴环(collar)109;螺栓111,将筒状盒110和弹簧座108及把手112一起紧固在轴104;以及盖105,将筒状盒110的端部盖住。轴104的一端连结在液压控制阀的阀芯102,另一端抵接在弹簧座107。弹簧106的弹性力经由弹簧座107、108附加到轴104,轴104以始终从筒状盒110朝外侧(朝该图中左侧)突出的方式被赋能。
图14及图15是操作杆101的放大图,且表示超行程模式下的动作。
将把手112朝箭头117的方向操作,如果在阀芯102到达行程末端的状态下(参照图14(A)),进一步朝相同方向操作把手112(超行程),那么如图14(B)所示,被轴104推压后弹簧106挠曲,轴104朝把手112侧滑动。由此,不使阀芯102移动,而使杆基台103从图14(A)所示的位置旋动到图14(B)所示的位置为止。将把手112朝箭头116的方向操作的情况也相同,不使阀芯102在到达行程末端的状态下移动,而使杆基台103从图15(A)所示的位置旋动到图15(B)所示的位置为止。
然,构成该操作杆101的零件中的弹簧座107、108及筒状盒110是通过拉拔加工制造,轴104及轴环109是通过车床加工制造。因此,这些零件的加工成本变高,且因为零件件数变多,所以组装步骤数增加。也就是说,不仅操作杆101的制造成本增大,维护也不容易。
本发明是基于该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超行程功能的廉价的操作杆,结构简单且易于维护。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操作杆具备:基台,能以特定的旋动轴线为中心旋动;把手,设置在该基台,且使该基台以所述旋动轴线为中心旋动;滑动板,连接着操作对象,且在能以特定的中立位置为基准沿着与所述旋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下被所述基台支撑;引导板,对该滑动板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以及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基台与所述引导板之间并且卡合于所述滑动板,当所述滑动板从所述中立位置滑动时对该滑动板赋能以使其返回到该中立位置。
根据该构成,滑动板被基台支撑,该滑动板被引导板支撑且能朝所述滑动方向滑动。而且,因为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基台与所述引导板之间,所以当所述滑动板对抗所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而从所述中立位置移位时,该弹性部件会对该滑动板进行弹性赋能以使其返回到所述中立位置。
且说,当把手被操作时,基台接收以所述旋动轴线为中心的转矩。因为在所述滑动板连结着操作对象(典型为液压控制阀的阀芯),所以由该操作对象对所述滑动板作用与所述转矩相应的外力。当该外力的大小小于弹性部件在所述中立位置发挥的弹性力时,所述滑动板不从所述中立位置移位,而仅使所述阀芯滑动。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操作杆的操作模式相当于正常行程模式。另外,当所述外力的大小大于弹性部件在所述中立位置发挥的弹性力时(典型为,当在作为操作对象的阀芯到达行程末端的状态下,进一步以较大的力操作所述把手时),所述滑动板移位,相对地,所述基台进一步旋动。当对所述把手的操作力变小时,所述阀芯仍为行程末端的状态,所述滑动板利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返回到中立位置。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操作杆的操作模式相当于超行程模式。
像这样,只利用所述基台的一部分、滑动板、引导板及弹性部件,就能实现该操作杆发挥超行程功能的结构。并且,弹性部件并不要求特殊的结构,滑动板及引导板也同样并不要求特殊的结构。因此,这些零件的制造中无需像以往那样的拉拔加工或车床加工以外的机械加工,操作杆的零件件数也比以往削减。
(2)也可为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一对座面形成在所述基台及引导板,在所述滑动板处于所述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一对座面保持。优选所述滑动板具有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一对卡合部,其中一个卡合部形成为在所述滑动板朝所述滑动方向一侧滑动时,代替和所述引导板的座面的卡合而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将该弹性部件夹持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基台的座面之间,另一个卡合部形成为在所述滑动板朝所述滑动方向另一侧滑动时,代替和所述基台的座面的卡合而与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并将该弹性部件夹持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引导板的座面之间。
根据该构成,在所述滑动板处于中立位置时,所述弹性部件被保持在所述基台的座面与引导板的座面之间。这些座面由所述基台及引导板的一部分构成,所以无需特殊的零件来保持弹性部件。在所述超行程模式下,使所述滑动板滑动,但此时,所述弹性部件被夹入到所述基台的座面与所述滑动板的另一个卡合部之间或者所述滑动板的其中一个卡合部与引导板的座面之间,发挥所述弹性力,使所述滑动板返回到所述中立位置。
(3)优选所述基台的座面由正交于所述滑动方向的壁部形成,且该壁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滑动板能滑动地嵌合且限制所述弹性部件的插通。优选所述引导板由山形部件形成,所述山形部件具有一对边部,架设在所述基台与所述把手之间,且该引导板的座面由与所述壁部相对配置的其中一个边部,该其中一个边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滑动板能滑动地嵌合且限制所述弹性部件的插通。
在该构成中,所述基台的座面由该基台的壁部形成,所述引导板由作为通用品使用的山形部件形成,且该引导板的座面由该山形部件的其中一个边部形成。也就是说,引导板也是由简单的部件形成。并且,通过在所述一对座面形成贯通孔,所述滑动板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滑动自如地被保持。也就是说,利用简单的结构支撑滑动板。
(4)优选在所述滑动板的中央设置着在沿着所述旋动轴线的方向上贯通的开口,且在该开口的内周面之中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部位形成着所述一对卡合部。优选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开口。
在该构成中,介置于所述基台与引导板之间的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滑动板中,所述基台、滑动板、引导板及弹性部件被紧凑地布局。并且,该布局是通过在设置于所述滑动板的开口内配置所述弹性部件,而极为简单地实现。
(5)优选所述弹性部件为具有特定内径的螺旋弹簧。优选所述滑动材板由平板构成,所述开口呈矩形,且所述一对卡合部为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突片。
在该构成中,所述弹性部件和滑动板都能采用通用品作为材料。并且,作为所述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由设置在所述滑动板的一对突片予以支撑,所以螺旋弹簧简单且确实地被保持在所述中立位置,即使在所述滑动板滑动的情况下,所述螺旋弹簧也能稳定地弹性变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操作杆的零件件数削减,且各零件不使用拉拔加工或车床加工就能制造。因此,能提供一种具备超行程功能的廉价的操作杆,结构简单且易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杆装置30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侧视图。
图2是具备操作杆装置30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的前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中的积层状态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被水平旋动操作的操作杆31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操作杆31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叉架32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8是表示护罩62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9是表示滑动板63的俯视图。
图10是模式切换机构61的放大图,(A)表示滑动板63移动到右方的状态,(B)表示滑动板63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C)表示滑动板63移动到左方的状态。
图11是说明超行程模式的图,(A)表示旋动中立的状态、(B)表示在阀芯推压动作中阀芯36处于阀芯末端的状态,(C)表示阀芯推压动作中的超行程的状态。
图12是说明超行程模式的图,(A)表示旋动中立(neutral)的状态,(B)表示在阀芯拉拽动作中阀芯36处于阀芯末端的状态,(C)表示阀芯拉拽动作中的超行程的状态。
图13是表示以往技术中的具备模式切换机构115的操作杆101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以往技术中的超行程模式的图,(A)表示在阀芯推压动作中阀芯102处于阀芯末端的状态,(B)表示阀芯推压动作中超行程的状态。
图15是说明以往技术中的超行程模式的图,(A)表示在阀芯拉拽动作中阀芯102处于阀芯末端的状态,(B)表示阀芯拉拽动作中的超行程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面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态样,当然也可以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变更实施态样。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
图1及图2是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左侧视图及后视图。
该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被架装在作业车辆上,且由将该作业车辆的引擎作为驱动源的液压机构驱动。在图1中,参照符号8所示的方向为搭载着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作业车辆的行驶方向,该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8。另外,参照符号7所示的方向被定义为上下方向7(通常为铅垂方向),与该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9。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主要具备主起重臂11、千斤顶12、回转台13、回转柱14、起重臂15、变幅气缸16、绞车(winch)17、钢丝索18及吊钩19。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主起重臂11被固定在所述作业车辆的车架上。在截面形成为矩形的箱状的主起重臂11内,配置着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滑动横梁,支撑在滑动横梁的千斤顶12伸长并接地,由此确保车辆的稳定。回转台13设置在主横梁11上,能绕沿着上下方向7的旋动中心轴旋转。回转柱14竖立设置在回转台13上,与回转台13一体地旋转。起重臂15设置在回转柱14的上端。起重臂15的基端部15A经由变幅中心销连结在回转柱14,能实现变幅动作。
起重臂15具备基础起重臂21、中间起重臂22及顶部起重臂23。中间起重臂22及顶部起重臂23呈嵌套式收纳在基础起重臂21内。由此,起重臂15构成为能伸缩。变幅气缸16是用来使起重臂15变幅的。起重臂15内置着伸缩气缸,通过伸缩气缸进行伸缩,起重臂15伸缩。绞车17设置在回转柱14的内部。绞车17将钢丝索18卷出或卷入。钢丝索18卷绕在起重臂15的前端部15B并垂下,在其前端设置着吊钩19。通过使绞车17朝特定方向旋转,钢丝索18被绞车17卷入,吊钩19上升。通过使绞车17朝特定方向的反方向旋转,钢丝索18被从绞车17送出,吊钩19下降。
[操作杆装置30]
图3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的前视图,图4是表示操作杆装置30中的积层状态的操作杆31的立体图,图5是用来说明被水平地旋动操作的操作杆31的动作的俯视图。
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由液压电路进行液压驱动,且具备用来操作该液压电路的操作杆装置30。操作杆装置30是用来操作起重臂15的伸缩、起重臂15的变幅、绞车17的旋转、回转台13的回转及千斤顶12的伸缩的。操作杆装置30具备起重臂伸缩操作杆31A、起重臂变幅操作杆31B、绞车操作杆31C、回转操作杆31D及千斤顶操作杆31E、31F,且有时统称为操作杆31。
如图3所示,对应于所述各操作的操作杆31分别在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的左右两侧各具备一根。在操作杆31的基端部56(参照图5)配置着后述叉架32(相当于“基台”)(参照图4)。叉架32能旋动地配置在沿上下方向7延伸的旋动轴33(相当于“特定的旋动轴线”)。配置在左右的一对叉架32通过杆34连结(参照图5),当一操作杆31被旋动操作时,对应的另一操作杆31连动地旋动。由此,操作员不论从车辆的左右哪一侧都能进行操作。
[液压控制阀35]
如图3所示,操作杆装置30具备与各操作杆即起重臂伸缩操作杆31A、起重臂变幅操作杆31B、绞车操作杆31C、回转操作杆31D、以及千斤顶操作杆31E、31F对应的液压电路的液压控制阀35。如图5所示,液压控制阀35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且内置着在相同方向上滑动的阀芯36。各阀芯36的端部经由连结销37而连结在被各操作杆31的叉架32支撑的滑动板63(参照后述图6)。因此,当操作杆31由操作员进行旋动操作时,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旋动,阀芯36朝左方或右方线性移动。结果,切换液压控制阀35。
[操作杆31]
图6是表示操作杆31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叉架32的形状的图,图8是表示护罩62的形状的图,图9是表示滑动板63的形状的图。
如图6所示,操作杆31具备叉架32、把手41、护罩62(相当于“引导板”)、滑动板63及螺旋弹簧64(相当于“弹性部件”)。下面的操作杆31的说明中,以配置在车辆的左侧的操作杆31处于中立的位置的状态(未进行旋动操作的状态)为前提。
[把手41]
如图6所示,把手4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圆杆构成,从基端部56朝左方延伸并在中途弯曲,朝特定方向例如左斜上方延伸。也可在把手41的抓持部55(基端部56的相反的端部),像图5所示那样安装着把手57。把手57的形状是以操作员容易抓持把手41的抓持部55的方式形成。
[叉架32]
如图7所示,叉架32具备上板44、下板45及侧板46,截面形状为大致C字状。上板44、下板45及侧板46一体地形成。上板44呈现为右端的中央部在左方呈梯形被切出切口的形状。下板45与上板44隔开间隔地位于上板44的下方。如图7(B)所示,侧板46呈大致矩形,且架设在上板44的端缘47与下板45的端缘(未图示)之间。
叉架32具备旋动轴插通孔51、把手插通孔53及滑动孔54(相当于“贯通孔”)。旋动轴插通孔51为圆形的孔,且沿着上下方向7贯通上板44及下板45。在旋动轴插通孔51插通着所述旋动轴33(参照图3、图5)。由此,叉架32能以旋动轴33为中心沿着与该旋动轴33正交的平面旋动。把手插通孔53为圆形的孔,且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侧板46。如图6所示,把手41的基端部56从左方嵌入并焊接在把手插通孔53(参照图7)。由此,把手41被固定在叉架32。如图7所示,滑动孔54呈现为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细长矩形。滑动孔54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侧板46。关于滑动孔54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叙述。
[模式切换机构61]
如图6所示,操作杆31具备模式切换机构61。利用该模式切换机构61,操作杆31的操作模式切换为正常行程模式及超行程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模式切换机构61包含护罩62、滑动板63及螺旋弹簧64。
护罩62架设在叉架32的侧板46与把手41之间。如图6及图8所示,护罩62是细长的板状部件呈直角弯折后形成的山形部件。护罩62包含:第1板部65,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及第2板部66,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如图6所示,第1板部65的右端缘67连接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相当于“壁部”及“座面”)。如图8所示,第2板部66的后端部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的贯通孔71。如图6所示,把手41的基端部56插通到护罩62的贯通孔71内。把手41的基端部56与贯通孔71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如图8所示,第2板部66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的滑动孔72(相当于“贯通孔”)。滑动孔72呈现为与叉架32的滑动孔54(参照图7)相同的形状。滑动孔72与滑动孔5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并相对,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参照图10)。
如图9所示,滑动板63为大致矩形板状的平板。滑动板63具有在上下方向7(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矩形的贯通孔73(相当于“开口”)。在贯通孔73的内周面74的右端面74A形成着突片75(相当于“卡合部”)。该突片75呈矩形朝左方突出。在贯通孔73的内周面74的左端面74B形成着突片78(相当于“卡合部”)。该突片78与所述突片75为相同的形状,且从所述左端面74B朝右方突出并与所述突片75相对。突片75及突片78的前后方向8的尺寸相同,且与后述螺旋弹簧64的内径大致相同。在滑动板63的右端面80设置着卡合部81。卡合部81从所述右端面80朝右方突出。卡合部81具有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的贯通孔82。如图10所示,滑动板63能在左右方向9(相当于“滑动方向”)上滑动地插通到叉架32的滑动孔54(参照图7)及护罩62的滑动孔72(参照图8)(参照图6)。
如图10所示,螺旋弹簧64在以特定的初始压缩量压缩的状态下配置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与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相当于“边部”及“座面”)之间且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参照图9)的左端面74B与右端面74A之间。螺旋弹簧64的右端部抵接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及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的右端面74A中的至少一个。另外,螺旋弹簧64的左端部抵接在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及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的左端面74B中的至少一个。在设有螺旋弹簧64的状态下,形成在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的内周面74的突片75、78(参照图9)插入螺旋弹簧64的内侧。由此,限制螺旋弹簧64朝前后方向8的移动。
[模式切换机构61的动作]
图10是表示模式切换机构61的动作的俯视图,(A)表示滑动板63移动到比中立位置更靠右方的状态,(B)表示滑动板63位于中立位置的常规状态,(C)表示滑动板63移动到比中立位置更靠左方的状态。
当滑动板63相对于叉架32从图10(B)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右方时,成为图10(A)所示的状态。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下,与图10(B)所示的状态相比,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与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参照图9)的左端面74B的间隔缩小。螺旋弹簧64的右端抵接在所述侧板46的左表面68,限制了螺旋弹簧64朝右方移动,所以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被压缩。此时,滑动板63的卡合部81的贯通孔82与叉架32的侧板46的距离与图10(B)所示的常规状态相比变长。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下,对滑动板63作用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以使滑动板63返回到图10(B)所示的中立位置。
当滑动板63相对于叉架32从图10(B)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左方时,成为图10(C)所示的状态。在图10(C)所示的状态下,与图10(B)所示的状态相比,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与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参照图9)的右端面74A的间隔缩短。螺旋弹簧64的左端抵接在护罩62的第2板部66,限制了螺旋弹簧64朝左方移动,因此,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被压缩。此时,滑动板63的卡合部81的贯通孔82与叉架32的侧板46的距离与图10(B)所示的常规状态相比变短。在图10(C)所示的状态下,对滑动板63作用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以使滑动板63返回到图10(B)所示的中立位置。
[超行程模式]
图11及图12是说明超行程模式下的模式切换机构61的动作的图。
图11表示由操作员将把手41从中立位置朝箭头87的方向旋动操作时的模式切换机构61的状态。
图11(A)是把手41及滑动板63处于中立位置(参照图10(B))的状态的模式切换机构61。在该状态下,滑动板63的卡合部81未对阀芯36施加用来使阀芯36移动的力,所以来自阀芯36的阻力也未施加到卡合部81。由此,模式切换机构61处于中立的状态、也就是滑动板63不会从中立位置朝左右方向9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螺旋弹簧64处于以特定的初始压缩量压缩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作业装置(车辆搭载用起重机10)不动作。
当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将把手41朝箭头87的方向旋动操作时,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朝箭头87方向旋动,且在阀芯36到达阀芯末端之前朝箭头88的方向移动,模式切换机构61成为图11(B)所示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到图11(B)所示的状态为止的过程中,滑动板63的卡合部81对阀芯36朝箭头88的方向施加力。因此,以来自阀芯36的阻力的形式对卡合部81施加朝与箭头88相反的方向的力。然而,模式切换机构61的螺旋弹簧64使用的是即使施加使阀芯36朝箭头88的方向移动所需的力也不会被压缩的弹簧。也就是说,将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压缩所需的力比在液压控制阀35中将朝中立位置对阀芯36赋能的弹簧(未图示)压缩所需的力大。因此,螺旋弹簧64不会从初始压缩量被压缩,滑动板63不会相对于叉架32相对地移动。由此,卡合部81朝箭头88的方向移动,阀芯36朝箭头88的方向线性移动。
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到图11(B)所示的状态为止的操作杆31的操作模式是正常行程模式。在正常行程模式下,决定作业装置的动作方向(例如回转台13的回转方向)及动作速度(例如回转台13的回转速度)的液压控制阀35(参照图5)的状态是根据阀芯36的箭头方向88的位置决定。因此,通过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到图11(B)所示的状态的操作杆31的旋动操作,作业装置朝特定的方向动作。另外,作业装置以与阀芯36的移动量相当的速度动作。
当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将把手41朝箭头87的方向进一步旋动操作时,在阀芯36位于阀芯末端(参照图11(B))的状态下,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朝箭头87的方向进一步旋动,模式切换机构61成为图11(C)所示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图11(B)所示的状态下,阀芯36已经到达阀芯末端,所以无法朝箭头88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到图11(C)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被压缩,滑动板63朝滑动方向90滑动移动。因此,卡合部81与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间隔变短。由此,在阀芯36停止于阀芯末端的状态下,叉架32从图11(B)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动。
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到图11(C)所示的状态为止的操作杆31的操作模式是超行程模式。在超行程模式下,决定作业装置的动作速度的引擎节流阀的开度是由叉架32的旋动位置决定的。因此,通过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到图11(C)所示的状态的操作杆31的旋动操作,引擎节流阀打开,根据引擎节流阀的开度,作业装置的动作速度进一步提升。
图12表示由操作员将把手41从中立位置朝箭头86的方向旋动操作时的模式切换机构61的状态。图12(A)所示的模式切换机构61的状态与图11(A)所示的模式切换机构61的状态相同。
当从图12(A)所示的状态将把手41朝箭头86的方向旋动操作时,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朝箭头86的方向旋动,且在阀芯36到达阀芯末端之前朝箭头89的方向移动,模式切换机构61成为图12(B)所示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从图12(A)所示的状态到图12(B)所示的状态为止的过程中,滑动板63的卡合部81对阀芯36朝箭头89的方向施加力。因此,以来自阀芯36的阻力的形式对卡合部81施加朝与箭头89相反的方向的力。然而,模式切换机构61的螺旋弹簧64使用的是即使施加使阀芯36朝箭头89的方向移动所需的力也不会被压缩的弹簧。也就是说,将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压缩所需的力比在液压控制阀35中将朝中立位置对阀芯36赋能的弹簧(未图示)压缩所需的力大。因此,螺旋弹簧64不会从初始压缩量被压缩,滑动板63不会相对于叉架32相对地移动。由此,卡合部朝箭头89的方向移动,阀芯36朝箭头89的方向线性移动。
从图12(A)所示的状态到图12(B)所示的状态为止的操作杆31的操作模式是正常行程模式。
当从图12(B)所示的状态将把手41朝箭头86的方向进一步旋动操作时,在阀芯36位于阀芯末端(参照图12(B))的状态下,叉架32以旋动轴33为中心朝箭头86的方向进一步旋动,模式切换机构61成为图11(C)所示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图12(B)所示的状态下,阀芯36已经到达阀芯末端,所以无法朝箭头89的方向移动。因此,在从图12(B)所示的状态到图12(C)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螺旋弹簧64从初始压缩量进一步被压缩,滑动板63朝滑动方向91滑动移动。因此,卡合部81与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间隔变长。由此,在阀芯36停止于阀芯末端的状态下,叉架32从图12(B)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动。
从图12(B)所示的操作杆31的状态到图12(C)所示的操作杆31的操作模式是超行程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如图6所示,只利用叉架32的一部分、滑动板63、护罩62及螺旋弹簧64,就能实现操作杆31发挥超行程功能的结构。并且,螺旋弹簧64并不要求特殊的结构,滑动板63及护罩62也同样不要求特殊的结构。因此,这些零件的制造中无需像以往那样的拉拔加工或车床加工以外的机械加工,操作杆31的零件件数也比以往削减。
如图10所示,在滑动板63处于图10(B)所示的中立位置时,螺旋弹簧64被保持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与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之间。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由叉架32的一部分构成,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由护罩62的一部分构成,所以无需特殊的零件来保持螺旋弹簧64。在超行程模式下,使滑动板63滑动时,螺旋弹簧64被夹入到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与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的左端面74B之间、或者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的右端面74A与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之间,发挥弹性力,使滑动板63返回到中立位置。
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及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是由简单的部件构成。并且,通过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及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形成滑动孔54、72,滑动板63在左右方向9(参照图10)上滑动自如地被保持。也就是说,利用简单的结构支撑滑动板63。
介置于叉架32与护罩62之间的螺旋弹簧64配置在滑动板63的贯通孔73(参照图9)内。因此,叉架32、滑动板63、护罩62及螺旋弹簧64被紧凑地布局。并且,该布局能极为简单地实现。
螺旋弹簧64和滑动板63都能采用通用品作为材料。并且,螺旋弹簧64由设置在滑动板63的一对突片75、78支撑,所以螺旋弹簧64简单且确实地被保持在所述中立位置保持,即使在滑动板63滑动的情况下,螺旋弹簧64也能稳定地弹性变形。
[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护罩62的一端部固定在叉架32,另一端部固定在把手41。然而,护罩62也可只固定在把手41,且也可只固定在叉架32。例如,将护罩62形成为U字形,并将两端固定在叉架32或把手41,由此,护罩62只固定在叉架32或把手41中的一个。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弹簧64作为弹性体,但也可代替螺旋弹簧64而使用橡胶或扭力弹簧等各种弹性体。
另外,除滑动板63的突片75、78以外,也可在叉架32的侧板46的左表面68、及护罩62的第2板部66的右表面66A也形成插入螺旋弹簧64的突片。由此,通过使滑动板63滑动,即使在螺旋弹簧64的一端部未支撑在滑动板63的突片75、78中的任一个的状态下,未支撑在突片75、78的螺旋弹簧64的端部也会支撑在叉架32或护罩62的突片,所以螺旋弹簧64能稳定地弹性变形。
本申请发明的操作杆31也可以被用于车辆搭载型起重机10以外的作业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33:旋动轴(旋动轴线)
32:叉架(基台)
41:把手
36:阀芯(操作对象)
9:左右方向(滑动方向)
63:滑动板
62:护罩(引导板、山形部件)
64:螺旋弹簧(弹性部件)
31:操作杆
68:左表面(壁部、座面)
66A:右表面(边部、座面)
75、78:突片(卡合部)
72:滑动孔(贯通孔)
54:滑动孔(贯通孔)
73:贯通孔(开口)
74:内周面

Claims (5)

1.一种操作杆,具备:
基台,能以旋动轴线为中心旋动;
把手,设置在所述基台上,使所述基台以所述旋动轴线为中心旋动;
滑动板,连接着操作对象,且在能以中立位置为基准沿着和所述旋动轴线正交的滑动方向往复移动的状态下被所述基台支撑,其中,所述中立位置为所述滑动板处于未对所述操作对象施加用来使所述操作对象移动的力的状态的位置;
引导板,对所述滑动板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以及
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基台与所述引导板之间且卡合于所述滑动板,当所述滑动板从所述中立位置滑动时对所述滑动板赋能以使其返回到所述中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杆,其中在所述基台及引导板上,形成有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一对座面,在所述滑动板位于所述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弹性部件被所述一对座面保持,
所述滑动板具有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一对卡合部,
其中一个卡合部形成为,当所述滑动板移动到所述滑动方向其中一侧时,代替和所述引导板座面的卡合而和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将所述弹性部件夹持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基台的座面之间,
另一个卡合部形成为,当所述滑动板移动到所述滑动方向另一侧时,代替和所述基台的座面的卡合而和所述弹性部件卡合,将该弹性部件夹持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引导板的座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杆,其中所述基台的座面由正交于所述滑动方向的壁部形成,且所述壁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滑动板滑动地嵌合且限制所述弹性部件的插通,
所述引导板由山形部件形成,所述山形部件具有一对边部,架设在所述基台与所述把手之间,且该引导板的座面由与所述壁部相对配置的其中一个边部形成,该其中一个边部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所述滑动板滑动地嵌合且限制所述弹性部件的插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操作杆,其中在所述滑动板的中央设置着在沿着所述旋动轴线的方向上贯通的开口,且在该开口的内周面之中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相对的部位,形成着所述一对卡合部,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杆,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为螺旋弹簧,
所述滑动板由平板形成,所述开口呈矩形,且所述一对卡合部为插入所述螺旋弹簧的突片。
CN201780004938.2A 2016-03-14 2017-03-07 操作杆 Active CN108473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0118A JP6342933B2 (ja) 2016-03-14 2016-03-14 操作レバー
JP2016-050118 2016-03-14
PCT/JP2017/009085 WO2017159468A1 (ja) 2016-03-14 2017-03-07 操作レ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3288A CN108473288A (zh) 2018-08-31
CN108473288B true CN108473288B (zh) 2019-08-27

Family

ID=59851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4938.2A Active CN108473288B (zh) 2016-03-14 2017-03-07 操作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42933B2 (zh)
KR (1) KR102061161B1 (zh)
CN (1) CN108473288B (zh)
WO (1) WO20171594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3125B2 (ja) * 2018-01-31 2021-11-24 株式会社タダノ レバー装置
JP7119394B2 (ja) 2018-01-31 2022-08-17 株式会社タダノ 操作バルブ及びクレー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2753Y2 (zh) * 1974-03-06 1982-09-20
JPS5623521Y2 (zh) * 1975-10-15 1981-06-03
JPS6093700U (ja) * 1983-12-02 1985-06-26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JPS62164290U (zh) * 1986-04-08 1987-10-19
US4942737A (en) * 1986-10-05 1990-07-24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Drive control system for hydraulic construction machine
JPH0165291U (zh) * 1987-10-16 1989-04-26
JPH0325210U (zh) 1989-07-21 1991-03-15
CN202271845U (zh) * 2011-10-27 2012-06-13 重庆市大渡口区爱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操作架
DE102012002968A1 (de) * 2012-02-16 2013-08-22 Claas Selbstfahrende Erntemaschinen Gmbh Raupen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65512A (ja) 2017-09-21
WO2017159468A1 (ja) 2017-09-21
KR102061161B1 (ko) 2019-12-31
JP6342933B2 (ja) 2018-06-13
CN108473288A (zh) 2018-08-31
KR20180097601A (ko)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3288B (zh) 操作杆
DE102010007631B4 (de) Parallelroboter mit einem Handgelenkabschnitt mit drei Freiheitsgraden
EP3702305B1 (de) Spannvorrichtung für eine kabelgebundene energie- und/oder datenübertragungsstrecke
EP2903789B1 (de) Industrieroboter
WO2017050319A1 (de) Industrieroboter
CN110206570A (zh) 一种锚杆钻车
EP2942160A2 (en) Robot
CN105026662A (zh) 具有固定式杆和转动头的工作设备
JP2017184695A (ja) ブーム制振装置及びブームスプレーヤ
US20020066299A1 (en) Cutting blade bend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ecisely forming acute angle
ITVR20120159A1 (it) Dispositivo di smontaggio di un pneumatico da un cerchione e metodo di smontaggio di una ruota gommata
CN109454644A (zh) 一种多功能的加工用机械装置
US20140041962A1 (en) Self-moving operating machine with variable axle width
CN104070965B (zh) 卷帘组件
JP6159452B2 (ja) ワイヤ曲げ装置
CN104828714A (zh) 用于工程机械的配重机构
EP2995726B1 (e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KR101741372B1 (ko) 농업용 고소작업차량의 붐대 선회구조
JP5984683B2 (ja) 液体充填装置
KR200377476Y1 (ko) 고소작업차량의 아웃트리거
JP2019073391A (ja) 伸縮ブーム
US9402339B2 (en) Soil processing device for creating cavities in soil
KR101323517B1 (ko) 회전식 아우트리거
CA2984918C (en) Cantilever for a utility vehicle
ITUD20000131A1 (it) Apparecchiatura barra di taglio per macchine agricole di raccol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