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3284B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3284B
CN108473284B CN201680078942.9A CN201680078942A CN108473284B CN 108473284 B CN108473284 B CN 108473284B CN 201680078942 A CN201680078942 A CN 201680078942A CN 108473284 B CN108473284 B CN 1084732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ss
floor
quasi
support member
lay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89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3284A (zh
Inventor
毛利圭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3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3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3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3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5/00Control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9/00Safety device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获得一种乘客输送机,其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能够相对于楼层自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具有:准固定机构,其在朝向使桁架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作用于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接近力的大小小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的情况下,约束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在接近力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解除对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以及桁架复位机构,在对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朝向使桁架远离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离开力作用于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在桁架相对于另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之前,桁架复位机构使桁架相对于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桁架通过支撑部件被支撑于建筑物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的桁架跨越在高度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相离的楼层之间而设置。在桁架的两端部设有角钢的支撑部件,桁架的一端部或者两端部以能够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楼层滑动的非固定状态被支撑于楼层。在这样的自动扶梯中,在桁架的非固定侧设置的支撑部件相对于在楼层设置的承托板进行相对移动,由此例如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防止在桁架和承托板之间产生较大的应力。因此,当建筑物因地震而向楼层间尺寸变宽的方向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充分确保支撑部件中与承托板接触的部分的长度即搭接量,可防止桁架从楼层坠落。并且,当建筑物因地震而向楼层间尺寸变窄的方向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充分确保桁架和楼层之间的间隙,可防止桁架在长度方向被压缩。
支撑部件是支撑自动扶梯的总载荷的部件,因而在桁架和楼层之间的间隙较大的情况下,作用于支撑部件的负荷增大。因此,对于仅在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确保桁架和楼层之间的间隙的一端固定的桁架,难以设置能够应对大规模地震发生时的楼层间尺寸的变化的充足间隙。对于在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确保桁架和楼层之间的间隙的两端非固定的桁架,能够凭靠桁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和各楼层之间的间隙之合计值应对地震发生时的楼层间尺寸的变化,因而能够应对大规模地震发生时的楼层间尺寸的变化。但是,桁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未固定于各个楼层,因而即使是发生小规模地震时,自动扶梯也会相对于楼层发生错位。
因此,以往已知有这样的自动扶梯,将被竖立于承托板的转动支撑体和被固定于桁架的支撑部件卡合,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转动支撑体断裂,由此应对楼层间尺寸的变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80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虽然在小规模地震发生时能够防止错位,而且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能够应对楼层间尺寸的变化,但是在发生大规模地震、转动支撑体断裂后,自动扶梯会相对于楼层发生错位。其结果是,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的恢复时,必须用吊车等吊起自动扶梯使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能够相对于楼层自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通过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的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建筑物的一个楼层,通过在桁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置的另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建筑物的另一个楼层,乘客输送机具有:准固定机构,其在朝向使桁架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作用于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接近力的大小小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的情况下,约束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在接近力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解除对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以及桁架复位机构,在对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朝向使桁架远离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离开力作用于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在桁架相对于另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之前,桁架复位机构使桁架相对于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具有桁架复位机构,在对桁架向接近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朝向使桁架远离一个楼层的方向的力即离开力作用于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在桁架相对于另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之前,该桁架复位机构使桁架相对于一个楼层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和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成为规定尺寸,因而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能够相对于楼层自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图2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支撑部件、准固定销及承托板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图1的自动扶梯的下层侧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设置有图1的自动扶梯的建筑物的概略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建筑物中的在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的倾斜、上层侧楼层和桁架之间的间隙、以及下层侧楼层和桁架之间的间隙这三者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以往的自动扶梯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13是沿着图11的XIII-X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14是示出图6的建筑物中的在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的倾斜、上层侧楼层和桁架之间的间隙、以及下层侧楼层和桁架之间的间隙这三者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17是示出图15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摩擦部的力的平衡的图。
图20是示出设桁架的自重mg为100kN时的摩擦系数μ和倾斜角θ的关系的计算结果的表。
图21是示出图19的摩擦部脱离了凹坑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24是沿着图22的XXIV-XXIV线的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该例中,作为乘客输送机,对自动扶梯进行说明。在图中,自动扶梯跨越作为建筑物中的一个楼层的上层侧楼层1a和作为建筑物中的另一个楼层的下层侧楼层1b而设置。桁架2由钢材的梁构成。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由角钢构成的一对支撑部件3。在该例中,将桁架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靠上层侧楼层1a侧的部分作为长度方向一端部2a,将桁架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靠下层侧楼层1b侧的部分作为长度方向另一端部2b。并且,将一对支撑部件3中被固定于长度方向一端部2a的支撑部件3即一个支撑部件作为支撑部件3a,将一对支撑部件3中被固定于长度方向另一端部2b的支撑部件3即另一个支撑部件作为支撑部件3b。因此,自动扶梯通过在长度方向一端部2a设置的支撑部件3a被支撑于上层侧楼层1a,通过在长度方向另一端部2b设置的支撑部件3b被支撑于下层侧楼层1b。在该例中,长度方向是指从上方观察桁架2时的桁架2的长度方向,即图1的箭头X示出的方向。并且,在该例中,高度方向是指从侧向观察桁架2时的桁架2的高度方向,即图1的箭头Y示出的方向。
自动扶梯具有这样的准固定机构:在朝向使桁架2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力即接近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情况下,在接近力的大小小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的情况下,该准固定机构约束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将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维持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在接近力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该准固定机构解除对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
并且,自动扶梯具有这样的桁架复位机构:在对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情况下,在朝向使桁架2远离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力即离开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情况下,在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之前,该桁架复位机构使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成为规定尺寸。
图2是示出图1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示出图2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支撑部件3a具有:纵板部31,其被固定于长度方向一端部2a的面向长度方向外侧的面上,并沿高度方向延伸;以及横板部32,其从纵板部31的上部朝向桁架2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纵板部31被配置成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上与上层侧楼层1a对置。
在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以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横板部32的方式形成有准固定销用孔321。并且,在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以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横板部32的方式形成有长孔322。长孔322被配置成在从上方观察时沿桁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长孔322比准固定销用孔321靠桁架2的长度方向外侧而配置。准固定销用孔321及长孔322被配置成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上相邻。换言之,准固定销用孔321及长孔322在宽度方向上被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在该例中,宽度方向是指从上方观察桁架2时的桁架2的宽度方向,即图3的箭头Z示出的方向。
准固定机构具有:准固定销41,其插入准固定销用孔321中,约束桁架2向上层侧楼层1a的移动;以及承托板42,其在比准固定销用孔321靠下方的位置处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并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421。
准固定销41的下端部与倾斜面421接触,由此准固定销41被支撑于承托板42。准固定销41形成为圆柱形状。准固定销41的径向的尺寸比准固定销用孔321的径向的尺寸略小。因此,准固定销41能够在被插入准固定销用孔321的状态下相对于承托板42沿高度方向移动。
承托板42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的上表面。倾斜面421配置在承托板42中靠桁架2侧的端部。倾斜面421以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桁架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桁架复位机构具有:一对滑动部件51,其设于承托板42和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之间;以及锚定销52,其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并被插入长孔322中。
一对滑动部件5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滑动部件51以沿桁架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滑动部件51被固定于承托板42的上表面。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被载置于滑动部件51的上表面。支撑部件3a能够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滑动部件51的上表面进行滑动。
锚定销52形成为圆柱形状。锚定销52的径向的尺寸比长孔32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略小。因此,锚定销52能够在被插入长孔322中的状态下沿长度方向移动长孔3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锚定销52的下端部贯穿滑动部件51,并从上方被打入承托板42。锚定销52被固定于承托板42,由此锚定销52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
在承托板42固定有一对宽度方向卡具6。一对宽度方向卡具6被配置在支撑部件3a的宽度方向外侧。一对宽度方向卡具6约束支撑部件3a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即,一对宽度方向卡具6沿桁架2的长度方向引导支撑部件3a。由此,长度方向一端部2a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约束。
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L1与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加起来足够大,即使是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也不接触。即使锚定销52和长孔322的内壁中靠桁架2侧的部分接触,也会对桁架2产生压缩力,因而使长孔3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2大于锚定销52的直径d1与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1之合计值,避免锚定销52和长孔322的内壁中靠桁架2侧的部分接触。将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时的、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设为规定尺寸。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是规定尺寸的情况下,准固定销用孔321被配置在承托板42的倾斜面421的上方。
将锚定销52设计成这样的强度,即,即使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作用于锚定销52,锚定销52也不断裂。摩擦力是根据自动扶梯的重量和承托板42或者滑动部件51的摩擦系数计算的,惯性力是根据自动扶梯的重量和国土交通部公告第1046号规定的水平标准震级计算的。
图4是示出图2的支撑部件3a、准固定销41及承托板42的放大图。在准固定销41形成有多个切口411。多个切口411沿高度方向排列配置。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口411之间的尺寸与承托板42中支撑准固定销41的部分和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之间的尺寸一致。多个切口411中被配置在最下方的切口411和准固定销41的下端部之间的尺寸与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切口411之间的尺寸一致。因此,切口411被配置成在准固定销41被支撑于承托板42的情况下,在高度方向上与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的下表面一致。
将准固定销41中形成有切口411的部分设计成这样的强度,即,即使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作用于该部分,该部分也不断裂,而且在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的载荷的作用下该部分断裂。因此,准固定销41中形成有切口411的部分在作用有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的情况下不断裂,而在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的力的作用下断裂。
换言之,预先将规定值设定成这样的值,该值比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因此,在朝向使桁架2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力即接近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情况下,在接近力的大小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1不断裂,从而约束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将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维持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另一方面,在接近力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1中的支撑部件3a和承托板42之间的部分断裂,由此准固定销41解除对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
图5是示出图1的自动扶梯的下层侧部分的放大图。承托板43被固定于下层侧楼层1b的上表面。支撑部件3b与支撑部件3a一样具有:纵板部33,其被固定于长度方向另一端部2b的面向长度方向外侧的面上,并沿高度方向延伸;以及横板部34,其从纵板部33的上部朝向桁架2的长度方向外侧延伸。纵板部33被配置成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上与下层侧楼层1b对置。支撑部件3b能够在桁架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承托板43的上表面进行滑动。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和滑动部件51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和承托板43之间的摩擦力。
在承托板43固定有一对宽度方向卡具,但没有图示。一对宽度方向卡具被配置在支撑部件3b的宽度方向外侧。一对宽度方向卡具约束支撑部件3b向宽度方向的移动。即,一对宽度方向卡具沿桁架2的长度方向引导支撑部件3b。由此,长度方向另一端部2b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被约束。
下面,对地震发生时的自动扶梯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设置有图1的自动扶梯的建筑物的概略图。在该例中,自动扶梯跨越建有3层的建筑物中的2层和3层而设置。并且,在该例中,作为建筑物倾斜的方向,将向图6的右侧倾斜的方向设为正向,将向图6的左侧倾斜的方向设为负向。
图7是示出图6的建筑物中的在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的倾斜、上层侧楼层1a和桁架2之间的间隙、以及下层侧楼层1b和桁架2之间的间隙这三者的关系的图。在图7中,将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作为准固定侧,将自动扶梯的下层侧部分作为非固定侧示出。
图7的(1)示出了设置有自动扶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准固定侧被设置成将准固定销41插入准固定销用孔321的状态。上层侧楼层1a和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3之间的尺寸、以及下层侧楼层1b和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之间的尺寸分别为按照法规确定的尺寸。此时,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是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
图7的(2)示出了发生中小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状态。所谓中小规模地震是指产生根据建筑基准法实施令第82条2项计算出的层间变形角以下的位移的地震。由于建筑物朝正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正向移动。由此,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1)相比增大。与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相当的载荷作用于锚定销52。
图7的(3)示出了发生中小规模地震、建筑物朝负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负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负向移动。由此,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1)相比减小。虽然是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减小的压缩方向的晃动,但是由于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还具有间隙,因而只有与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相当的载荷作用于准固定销41。
图7的(4)示出了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状态。所谓大规模地震是指产生根据建筑基准法实施令第82条2项计算出的中规模地震时的层间变形角5倍的位移的地震。由于建筑物朝正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正向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2)相比增大。由此,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2)相比增大。支撑部件3b的承托板43在与下层侧楼层1b之间设有较大的搭接量,使得即使是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情况下,支撑部件3b也不会从下层侧楼层1b坠落。
图7的(5)示出了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负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负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负向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3)相比减小。由此,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消失。其结果是,桁架2在长度方向上被压缩,大小与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相同的载荷作用于准固定销41。
图7的(6)示出了接近力的大小达到规定值以上的状态。规定值为这样的值,该值比支撑部件3b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在建筑物朝负向大幅倾斜至接近力的大小达到规定值以上的程度时,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增大,在作用于桁架2的载荷达到压曲载荷之前,准固定销41断裂。由于准固定销41断裂,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间隙与情况(5)相比减小。由此,支撑部件3a和支撑部件3b之间的尺寸对应于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的变化而变化,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消失。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碎片沿着承托板42的倾斜面421落下,准固定销41的剩余的部分与支撑部件3a一起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
图7的(7)示出了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情况下,离开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状态。在从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没有间隙、而且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状态起,建筑物开始朝负向晃动时,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开始增大。由此,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和滑动部件51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和承托板43之间的摩擦力,因而在支撑部件3b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之前,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一直到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为止。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达到规定尺寸时,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准固定销41借助自重向下方移动而被支撑于倾斜面421。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成为相互接触的状态,一直到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为止。
图7的(8)示出了在准固定销41借助自重向下方移动而被支撑于倾斜面421后,建筑物的倾斜消失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恢复成原来的设置状态,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7)相比增大。由此,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锚定销52沿长度方向拉拽支撑部件3a。此时,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1)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在发生中小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桁架2进行一端固定的动作,因而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错位能够消除。并且,该自动扶梯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桁架2进行两端非固定的动作,因而能够对应于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的变化,使支撑部件3a和支撑部件3b之间的尺寸变化,防止压缩载荷作用于桁架2。并且,该自动扶梯在当发生大规模地震后建筑物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的情况下,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锚定销52使支撑部件3a沿长度方向移动,因而能够使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自动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并且,该自动扶梯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情况下,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小于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因而能够先使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成为规定尺寸,然后使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使桁架2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成为原来的尺寸。
并且,该自动扶梯在发生大规模地震、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接近力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1断裂,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一部分落下,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成为规定尺寸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1借助自重被支撑于倾斜面421,因而能够再次约束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并且,在发生大规模地震后,不需要由作业人员拔出所折断的准固定销41并安装新的准固定销41,因而能够针对多次大规模地震的发生而产生效果。
并且,支撑部件3a仅通过在以往的支撑部件形成准固定销用孔321及长孔322即可制作,因而能够容易地制作支撑部件3a。
图8是示出以往的自动扶梯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的状态的图。以往的自动扶梯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桁架2的位置将偏离安装位置,例如存在如图8的(a)所示桁架2的位置靠近下层侧楼层1b侧的情况、或如图8的(b)所示桁架2的位置靠近上层侧楼层1a侧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即使桁架2未接受到压缩载荷而未压曲,也需要为了恢复而用吊车等吊起桁架2使其恢复成原来位置的作业。在本发明中,地震后的桁架2的位置利用建筑物的晃动而自动恢复成原来的位置即安装位置,因而不需要将桁架2恢复成原来位置的作业。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这样的结构:将一个楼层设为上层侧楼层1a,将另一个楼层设为下层侧楼层1b,将一个支撑部件设为支撑部件3a,将另一个支撑部件设为支撑部件3b,但也可以是将一个楼层设为下层侧楼层1b、将另一个楼层设为上层侧楼层1a、将一个支撑部件设为支撑部件3b、将另一个支撑部件设为支撑部件3a的结构。即,也可以将自动扶梯的下层侧部分作为准固定侧,将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作为非固定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支撑部件3a和承托板42之间设置滑动部件51的结构,但也可以不在支撑部件3a和承托板42之间设置滑动部件51,而在支撑部件3b和承托板43之间设置摩擦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桁架2朝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离开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情况下,摩擦部件使支撑部件3b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于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的形状是圆柱形状的结构,但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的形状不限于圆柱形状,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准固定销41形成切口411,构成了在如下载荷的作用下断裂的结构,该载荷比支撑部件3b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但只要准固定销41自身满足该条件,则也可以是没有形成切口411的准固定销41。
实施方式2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各自的个数为两个。一对准固定销4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一对锚定销52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支撑部件3a,与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对应地分别形成有两个准固定销用孔321及两个长孔322。
在实施方式1中设计成通过在准固定销41形成切口411,准固定销41在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的载荷的作用下断裂,而在实施方式2中设计成,使两个准固定销41的合计强度达到两个准固定销41在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的载荷的作用下断裂的强度。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将锚定销52设计成这样的强度,即,即使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作用于锚定销52,锚定销52也不断裂,而在实施方式2中,将两个锚定销52的合计强度设计成这样的强度,即,即使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作用于两个锚定销52,这两个锚定销52也不断裂。因此,实施方式2的锚定销52的粗细小于实施方式1的锚定销52的粗细。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压曲载荷、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根据桁架2的层高、桁架2的重量等规格而不同,因而对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要求的强度根据所设置的物件而不同。因此,需要各种粗细的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而在实施方式2中,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分别设置了各两个,因而能够调整对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要求的强度,而不需改变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的粗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分别设置了两个,因而能够调整对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要求的强度,而不需改变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的粗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分别设置了两个的结构,但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分别可以是任意个数。并且,准固定销41及锚定销52各自的个数也可以不是相同数量。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图10中,设有一个准固定销41,设有两个锚定销52。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的结构相同的效果。准固定销41、锚定销52、滑动部件51的数量及配置可以进行各种组合来使用。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准固定销用孔321和长孔322在长度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将准固定销用孔321和长孔322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准固定销用孔321和长孔322被重叠地配置。由此,与准固定销用孔321和长孔322在长度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准固定销用孔321和长孔322之间的关于长度方向的间隔,能够减小支撑部件3a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实施方式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13是沿着图11的XIII-X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在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从横板部32的长度方向外侧的端面朝向纵板部31延伸地形成有准固定销用孔323。准固定销用孔323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贯穿横板部32。准固定销用孔323的长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到达横板部32的长度方向外侧的端面。即,准固定销用孔323成为从横板部32的长度方向外侧的端面朝向纵板部31延伸形成的槽。并且,在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形成有一对长孔322。
准固定机构具有:准固定销41,其被插入准固定销用孔323中;缸筒44,其在比准固定销用孔323靠下方的位置处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准固定销41的下端部被插入该缸筒44中;弹簧45,其设于缸筒44的内部的底部,向上方按压准固定销41;以及压板46,其被固定于支撑部件3a,限制准固定销41向上方的移动。
缸筒44配置在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间隙中。
弹簧45配置在缸筒44的底部和准固定销41之间。
在压板46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461。倾斜面461以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桁架2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是规定尺寸的情况下,准固定销用孔323的内壁中最靠桁架2侧的部分配置在缸筒44的上方。准固定销41的上端部通过与倾斜面461接触而被压板46向下方按压。准固定销41的下端部被弹簧45向上方按压。
桁架复位机构具有一对锚定销52。锚定销52被插入长孔322中。锚定销52的下端部被打入承托板42。准固定销41和锚定销52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缸筒44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1为与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1相同的尺寸。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2相同。
下面,对地震发生时的自动扶梯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图6的建筑物中的在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的倾斜、上层侧楼层1a和桁架2之间的间隙、以及下层侧楼层1b和桁架2之间的间隙这三者的关系的图。与实施方式1一样,作为建筑物倾斜的方向,将向图14的右侧倾斜的方向设为正向,将向图14的左侧倾斜的方向设为负向。并且,在图14中,将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设为准固定侧,将自动扶梯的下层侧部分设为非固定侧。
图14的(1)示出了设置有自动扶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准固定侧被设置成将准固定销41插入准固定销用孔323中靠桁架2侧的端部的状态。锚定销52被设置成插入到长孔322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的状态。缸筒44和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之间的尺寸、以及下层侧楼层1b和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之间的尺寸分别为按照法规确定的尺寸。此时,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是规定尺寸,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
图14的(2)示出了发生中小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正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正向移动。由此,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和下层侧部分之间的尺寸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1)相比增大。与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相当的载荷作用于锚定销52。
图14的(3)示出了发生中小规模地震、建筑物朝负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负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负向移动。由此,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和下层侧部分之间的尺寸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1)相比减小。虽然是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和下层侧部分之间的尺寸减小的压缩方向的晃动,但是由于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还具有间隙,因而只有与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相当的载荷作用于准固定销41。
图14的(4)示出了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正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正向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2)相比增大。由此,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与情况(2)相比增大。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在与下层侧楼层1b之间设有较大的搭接量,使得即使是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正向倾斜的情况下,支撑部件3b也不会从下层侧楼层1b坠落。
图14的(5)示出了发生大规模地震、建筑物朝负向倾斜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朝负向倾斜,自动扶梯中的上层侧部分朝负向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3)相比减小。由此,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相对于承托板43滑动,由此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的间隙消失。其结果是,桁架2被压缩,大小与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相同的载荷作用于准固定销41。
图14的(6)示出了接近力的大小达到规定值以上的状态。将规定值设定成这样的值,该值比支撑部件3b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在建筑物朝负向大幅倾斜至接近力的大小达到规定值以上的程度时,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增大,在作用于桁架2的载荷达到压曲载荷之前,准固定销41断裂。由于准固定销41断裂,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间隙与情况(5)相比减小。由此,支撑部件3a和支撑部件3b之间的尺寸对应于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的变化而变化,作用于桁架的压缩载荷消失。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碎片与支撑部件3a一起沿长度方向向上层侧楼层1a侧移动。在缸筒44的内部设置的准固定销41的剩余的部分成为被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从上方按压的状态。其结果是,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
图14的(7)示出了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情况下,离开力作用于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状态。在从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没有间隙、而且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小于规定尺寸的状态起,建筑物开始朝反方向晃动时,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开始增大。由此,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和滑动部件51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和承托板43之间的摩擦力,因而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一直到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为止。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尺寸达到规定尺寸时,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准固定销用孔323被配置在准固定销41的上方,准固定销41借助弹簧45的力被向上方顶起并与倾斜面461接触。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部分保持残留在承托板42上的状态。准固定销用孔323一直延伸形成到支撑部件3a的横板部32中靠上层侧楼层1a侧的端面,因而即使是准固定销41由于大规模地震的发生而反复断裂时,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部分也被陆续挤出到上层侧楼层1a侧。
图14的(8)示出了在准固定销41借助弹簧45的力向上方移动并与倾斜面461接触后,建筑物的倾斜消失的状态。由于建筑物恢复成原来的设置状态,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7)相比增大。由此,锚定销52与长孔322的内壁中最远离桁架2的部分接触,锚定销52沿长度方向拉拽支撑部件3a。此时,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的横板部34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与情况(1)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自动扶梯,通过形成将准固定销41配置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并从下方向上方顶起准固定销41的构造,能够抑制准固定销41从支撑部件3a向上方突出。在实施方式1的构造中,若要应对多次地震的发生,则准固定销4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增大,在比支撑部件3a靠上方的位置处需要准固定销41用的空间。但是,尽管没有图示,在桁架2的上方设置有乘客步行用的地板等,因而难以确保准固定销41用的空间。在实施方式3的构造中,准固定销41配置在桁架2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间隙中,因而是使用原本未使用的空间,能够容易地增大准固定销4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其它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侧视图,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17是示出图15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在实施方式4中没有设置锚定销52,准固定销41发挥锚定销52的作用。承托板42的桁架2侧端部比上层侧楼层1a向桁架2侧突出。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承托板42之间的尺寸L1为与实施方式1中的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1相同的尺寸。在实施方式1中,承托板42的倾斜面421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桁架2。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4中,在承托板42中比上层侧楼层1a向桁架2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孔423,在长孔423的内壁面中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接近宽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倾斜面424。
在支撑部件3a形成有供准固定销41插入的准固定销用孔321。准固定销41的径向的尺寸比准固定销用孔321的径向的尺寸略小。准固定销41的强度为在如下载荷的作用下断裂的强度,该载荷比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
在支撑部件3a没有形成长孔322。
准固定销41与实施方式1的准固定销41一样,其向下方的移动被承托板42的倾斜面421约束。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当压缩载荷作用于桁架2时,在桁架2的压曲载荷作用于桁架2之前,准固定销41断裂,断裂的准固定销41的部分顺着承托板42的倾斜面421沿宽度方向移动并落下。准固定销41中剩余的部分与支撑部件3a一起沿长度方向移动,在建筑物朝负向晃动、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承托板42之间的尺寸L1成为原来的尺寸时,与支撑部件3a一起移动的准固定销41借助自重而回到原来的位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3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由于不具备锚定销52,在支撑部件3a未形成供锚定销52插入用的长孔322,因而能够形成为比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更简单的构造。关于其它的效果,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侧视图。准固定机构具有:承托板42,其被固定于上层侧楼层1a,在上表面形成有凹坑425;以及摩擦部47,其设于支撑部件3a的下表面,并被插入凹坑425中。在摩擦部47形成有以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桁架2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471。在凹坑425形成有与倾斜面471一样地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滑动部件51配置在承托板42的上表面中比形成有凹坑425的部分远离桁架2的区域。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4相同。
图19是示出图18的摩擦部47的力的平衡的图。根据摩擦部47的摩擦系数μ和摩擦部47的倾斜面47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θ,确定对桁架2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桁架2向接近上层侧楼层1a的方向开始移动的力。在非固定侧和准固定侧支撑桁架2的质量m的各一半,在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比安装时减小、压缩载荷F作用于桁架2的情况下,桁架2顺着摩擦部47的倾斜面471浮起的条件是根据下述的式(1)确定的。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
Fsinθ>μFcosθ+μmg/2×sinθ+mg/2×cosθ (1)
若针对F来整理上述的式(1),则得到下述的式(2)。
F>mg/2×(μsinθ+cosθ)/(sinθ-μcosθ) (2)
将摩擦系数μ和倾斜角θ设计成使上述的式(2)示出的F成为如下载荷,该载荷比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大、比桁架2的压曲载荷小。
图20是示出设桁架2的自重mg为100kN时的摩擦系数μ和倾斜角θ的关系的计算结果的表。可知,在摩擦系数μ越小、倾斜角θ越大时,桁架2越容易顺着摩擦部47的倾斜面471浮起。在该例中,在桁架2的压曲载荷为300kN、桁架2相对于下层侧楼层1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及地震发生时的桁架2的惯性力为80kN的情况下,若设摩擦系数μ为0.3、设倾斜角θ为30,则在发生中小规模地震时,无论是在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变宽的方向还是变窄的方向,摩擦部47都不会从凹坑425中移动。
图21是示出图19的摩擦部47脱离了凹坑425的状态的侧视图。在作用于桁架2的压缩载荷F超过212kN的情况下,桁架2顺着倾斜面471浮起并攀爬到滑动部件51之上,由此作为压曲载荷的300kN不作用于桁架2,支撑部件3a和支撑部件3b之间的尺寸对应于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当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变宽时,摩擦部47插入凹坑425中,恢复成与安装时相同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自动扶梯,与如下构造的实施方式1~4的自动扶梯相比,能够消除准固定销41的长度对桁架位置自动恢复的次数产生的限制,所述构造是指:通过准固定销41的断裂,准固定机构解除对桁架2的约束,准固定销41的长度对桁架2的位置自动恢复的次数产生限制。
实施方式6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自动扶梯的上层侧部分的俯视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24是沿着图22的XXIV-XXIV线的向视剖面图。准固定机构具有检测接近力的力传感器48和使准固定销491进行移位的致动器49,致动器49包括作为约束片的准固定销491,准固定销491在约束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位置、和解除对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限制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准固定销491的强度为即使作用有桁架2的压曲载荷也不断裂的强度。
致动器49具有未图示的弹簧,该弹簧在通常时将准固定销491顶起,将准固定销491的位置设为约束位置。在准固定销491的位置是约束位置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91插入到形成于支撑部件3a的准固定销用孔321中。由于准固定销491插入到准固定销用孔321中,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被约束,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被约束。
致动器49抗拒弹簧的力量而向下方吸引准固定销491,由此使准固定销491从约束位置移位到解除位置。在准固定销491的位置是解除位置的情况下,准固定销491从准固定销用孔321中被拔出。由于准固定销491从准固定销用孔321中被拔出,对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对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
在通常时及发生中小规模地震的情况下,致动器49将准固定销491的位置设为约束位置。在发生中小规模地震的情况下,尽管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时而减小时而增大,但是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不沿长度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桁架2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不沿长度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在非固定侧,支撑部件3b的纵板部33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间隙消失,压缩载荷作用于桁架2,力传感器48检测出规定值以上的载荷,致动器49根据来自力传感器48的信号,使准固定销491从约束位置移位到解除位置。当准固定销491的位置成为解除位置时,在准固定侧,支撑部件3a也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支撑部件3a的纵板部31和上层侧楼层1a之间的间隙减小。由此,对应于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的变化,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移动,对桁架2的压缩载荷消失。
在建筑物开始朝反方向晃动时,上层侧楼层1a和下层侧楼层1b之间的尺寸恢复成原来的尺寸,由此致动器49使准固定销491从解除位置移位到约束位置。其结果是,自动扶梯自动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5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自动扶梯,在实施方式1~4中,准固定机构是通过使准固定销41断裂来解除对桁架2的约束的构造,因而准固定销41的长度对桁架位置自动恢复的次数产生了限制,但由于准固定销491不发生断裂,因而能够消除对恢复次数的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说明了如下的致动器49的结构:根据来自力传感器48的信号使准固定销491伸出及缩入,由此约束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或解除对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但除了准固定销491伸出及缩入以外,也可以为这样的致动器结构:例如如制动盘那样通过夹持支撑部件3a来约束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通过解除对支撑部件3a的夹持来解除对支撑部件3a相对于上层侧楼层1a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乘客输送机,以自动扶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移动的步行道。
标号说明
1a上层侧楼层;1b下层侧楼层;2桁架;2a长度方向一端部;2b长度方向另一端部;3、3a、3b支撑部件;6宽度方向卡具;31纵板部;32横板部;33纵板部;34横板部;41准固定销;42、43承托板;44缸筒;45弹簧;46压板;47摩擦部;48力传感器;49致动器;51滑动部件;52锚定销;321准固定销用孔;322长孔;323准固定销用孔;411切口;421倾斜面;422长孔;423长孔;424倾斜面;425凹坑;461倾斜面;471倾斜面;491准固定销。

Claims (14)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通过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的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建筑物的一个楼层,通过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置的另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所述建筑物的另一个楼层,所述乘客输送机具有准固定机构,该准固定机构进行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或该约束的解除,其中,
所述乘客输送机具有桁架复位机构,在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所述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朝向使所述桁架远离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离开力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在所述桁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之前,所述桁架复位机构使所述桁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使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在朝向使所述桁架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接近力的大小小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准固定机构约束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在所述接近力的大小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准固定机构解除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规定值比在所述桁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或者按照设计基准假定的最大地震时的所述桁架的惯性力大,比所述桁架的压曲载荷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准固定销,该准固定销被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的准固定销用孔中,约束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
所述准固定机构通过所述准固定销的断裂而解除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承托板,该承托板在比所述准固定销用孔靠下方的位置处被固定于所述一个楼层,并形成有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准固定销的下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由此所述准固定销被支撑于所述承托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缸筒,所述准固定销的下端部被插入到该缸筒中;弹簧,其设于所述缸筒,向上方按压所述准固定销;以及压板,其被固定于所述一个支撑部件,限制所述准固定销向上方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承托板,其被固定于所述一个楼层,在上表面形成有凹坑;以及摩擦部,其设于所述一个支撑部件,并被插入到所述凹坑中,
在所述摩擦部形成有随着朝向上方而远离所述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在设所述摩擦部的摩擦系数为μ、设所述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θ、设所述桁架的质量为m、设重力加速度为g的情况下,所述摩擦系数和所述倾斜角被确定为使得下式的值成为所述规定值,
mg/2×(μsinθ+cosθ)/(sinθ-μcos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力传感器,其检测朝向使所述桁架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接近力;致动器,其包括约束片,并根据所述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约束片进行移位,所述约束片在约束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位置、和解除对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准固定机构具有:力传感器,其检测所述接近力;致动器,其包括约束片,并根据所述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约束片进行移位,所述约束片在约束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位置、和解除对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的移动的约束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桁架复位机构具有设于所述一个楼层和所述一个支撑部件之间的滑动部件,
在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小于所述规定尺寸、并且所述离开力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件使在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小于在所述另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桁架复位机构具有设于所述另一个楼层和所述另一个支撑部件之间的摩擦部件,
在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被解除、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小于所述规定尺寸、并且所述离开力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所述摩擦部件使在所述另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在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中,
所述桁架复位机构具有锚定销,该锚定销被固定于所述一个楼层,并被插入到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地形成于所述一个支撑部件的长孔中,
在所述离开力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并且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是所述规定尺寸的情况下,所述锚定销与所述长孔的内壁中最远离所述桁架的部分接触,由此限制所述桁架向远离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移动。
14.一种乘客输送机的固定方法,该乘客输送机通过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的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建筑物的一个楼层,通过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置的另一个支撑部件被支撑于所述建筑物的另一个楼层,所述乘客输送机具有准固定机构,该准固定机构进行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移动的约束或该约束的解除,
所述乘客输送机的固定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解除对所述桁架向接近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所述移动的约束;以及
在解除对所述移动的约束的工序后,在朝向使所述桁架远离所述一个楼层的方向的离开力作用于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情况下,在所述桁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之前,使所述桁架相对于所述一个楼层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使所述桁架和所述一个楼层之间的尺寸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尺寸。
CN201680078942.9A 2016-01-21 2016-10-21 乘客输送机 Active CN108473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9708 2016-01-21
JP2016009708 2016-01-21
PCT/JP2016/081254 WO2017126177A1 (ja) 2016-01-21 2016-10-21 乗客コンベ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3284A CN108473284A (zh) 2018-08-31
CN108473284B true CN108473284B (zh) 2019-07-12

Family

ID=59362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8942.9A Active CN108473284B (zh) 2016-01-21 2016-10-21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1643B2 (zh)
JP (1) JP6189005B1 (zh)
CN (1) CN108473284B (zh)
WO (1) WO20171261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14077A1 (de) * 2015-07-24 2017-01-26 Thyssenkrupp Ag Beförder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ahrtreppe oder Fahrsteig
US10865073B2 (en) * 2017-11-22 2020-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assenger conveyor
CN112135788B (zh) * 2018-05-23 2022-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1277Y1 (zh) * 1970-12-02 1975-06-26
US4260318A (en) * 1979-08-08 1981-04-0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Installation apparatus for escalators
JPH0671995B2 (ja) * 1986-05-10 1994-09-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のフレームの組立方法
US5697487A (en) * 1995-10-31 1997-12-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Pallet for a passenger conveyor
JPH09286583A (ja) * 1996-04-25 1997-11-04 Hitachi Ltd 乗客コンベアの欄干
CN1187256C (zh) * 1998-06-11 2005-02-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或移动通道
JP3456932B2 (ja) * 1999-12-16 2003-10-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スカレータの据付工法
US6637580B1 (en) * 2002-12-05 2003-10-28 Terryle L. Sneed Telescoping escalator seismic restraint
JP5284589B2 (ja) * 2007-02-09 2013-09-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建築物耐震用の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CN201193174Y (zh) * 2008-04-11 2009-02-11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的支撑结构
JP2011063389A (ja) 2009-09-17 2011-03-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トラス支持装置
US8950568B2 (en) * 2011-05-25 2015-02-10 Thyssenkrupp Norte, S.A. Support, module, transport system for displacement of people/goods and modernization method of people/goods transport systems
CN104411616B (zh) * 2012-06-21 2016-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机
JP5989549B2 (ja) 2013-01-15 2016-09-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JP6182418B2 (ja) * 2013-10-15 2017-08-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MX2016007185A (es) * 2013-12-06 2016-07-21 Inventio Ag Soporte para soportar un dispositivo transportador de personas en una obra.
DE102015214077A1 (de) * 2015-07-24 2017-01-26 Thyssenkrupp Ag Beförder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ahrtreppe oder Fahrsteig
US10046950B2 (en) * 2015-08-11 2018-08-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russ support device for passenger conveyor
US10085676B1 (en) * 2015-11-07 2018-10-02 Bertec Corporation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21643B2 (en) 2019-09-24
WO2017126177A1 (ja) 2017-07-27
US20180354755A1 (en) 2018-12-13
JPWO2017126177A1 (ja) 2018-01-25
JP6189005B1 (ja) 2017-08-30
CN108473284A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3284B (zh) 乘客输送机
CN106594144B (zh) 一种隔震装置的锁定装置及解锁设计方法
US4320993A (en) Tension leg platform mooring tether connector
US20070272494A1 (en) Elevator with frictional drive
CN108457176A (zh) 一种抗震的桥梁基座及其抗震方法
KR101356134B1 (ko) 높낮이 조절이 가능하고 고정성이 우수한 교량받침
KR101284887B1 (ko) 진자형 지진격리장치용 시험장치
CN109487709A (zh) 一侧骑跨式临时索自平衡顶推式悬索桥吊索更换托换装置
CN103226006B (zh) 光纤光栅位移计
CN101831870A (zh) 轨式抗拉支座
KR101154102B1 (ko) 하중 측정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구조물 지지장치
CN104692222A (zh) 乘客传送设备
KR101289819B1 (ko) 전단고무스프링을 갖는 구조물 지지장치
EP1860051B1 (en) Elevator with Frictional Drive
CN117108081A (zh) 一种房建市政卸料装置
KR101193470B1 (ko) 교량받침 및 교량의 시공방법
JP5590902B2 (ja) 多層建築物の浮上り防止構造
KR200201065Y1 (ko) 낙교방지장치 부착 포트베어링
CN209584874U (zh) 一侧骑跨式临时索自平衡顶推式悬索桥吊索更换托换装置
BE1019969A3 (nl) Inrichting voor het uitoefenen van een proefbelasting op een paalfundering en werkwijze daarbij toegepast.
JP2010189997A (ja) 免震構造、及び免震構造を有する建物
JP6383628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2224584U (zh) 可移动悬挑操作平台
CN106628032B (zh) 一种悬臂梁移动与锁紧装置
Lade Creep, stress relaxation, and rate effects in sa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