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1509A - 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1509A
CN108431509A CN201580085121.3A CN201580085121A CN108431509A CN 108431509 A CN108431509 A CN 108431509A CN 201580085121 A CN201580085121 A CN 201580085121A CN 108431509 A CN108431509 A CN 108431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an
outdoor unit
main body
bod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1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山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31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室外单元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在侧方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气部,在上方形成有将从吸气部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部,并在吸气部与吹出部之间形成有风路;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设于风路;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在热交换器的上方配设于风路;以及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将风扇单元安装于主体壳体,安装构件具有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固定部和保持有风扇单元的单元保持部,单元保持部从固定部向下方凹陷。

Description

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侧方吸入的空气从上方吹出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将从侧方吸入的空气从上方吹出的室外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98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室外单元中,由于在安装于主体壳体的直线形状的安装构件上安装有风扇单元,所以使得室外单元大型化。
本发明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小型化的室外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室外单元具备: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在侧方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气部,在上方形成有将从吸气部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部,并在吸气部与吹出部之间形成有风路;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设于风路;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在热交换器的上方配设于风路;以及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将风扇单元安装于主体壳体,安装构件具有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固定部和保持有风扇单元的单元保持部,单元保持部从固定部向下方凹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从固定部向下方凹陷的单元保持部保持有风扇单元,所以能够得到小型化的室外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与图1记载的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从斜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前表面及左侧面得到的图。
图4是从斜向观察图3记载的室外单元的背面及右侧面得到的图。
图5是示意地记载图3及图4记载的室外单元的热交换室的截面的图。
图6是示意地记载图3及图4记载的室外单元的收容有风扇单元的部分的截面的图。
图7是说明图6记载的安装构件向主体壳体的安装的状态的图。
图8是将图7记载的风扇马达及安装构件放大得到的图。
图9是说明风扇的径向位置与风扇的吸气速度的关系的图。
图10是作为图5的比较例的比较例1的图。
图11是作为图6的比较例的比较例2的图。
图12是关于室外单元的吸气排气损失对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比较例1及比较例2进行比较得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关于各图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及配置等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示出与图1记载的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的结构的一例的图。通过用制冷剂配管将图1记载的室外单元1与图2记载的室内单元200连接,从而构成省略图示的制冷循环装置。省略图示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应用于进行大厦或商业设施等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通过用制冷剂配管将室外单元1与室内单元200连接,从而至少将压缩机12、流路切换装置14、利用侧热交换器202、膨胀装置204及热交换器18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形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室内单元]
图2记载的室内单元200设置在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室内等,例如具备利用侧热交换器202和膨胀装置204。利用侧热交换器202例如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包括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和安装于传热管的多个翅片而构成。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02的附近设置有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02进行送风的室内风扇(省略图示)。膨胀装置204使制冷剂膨胀,例如是能够调整开度的LEV(线性电子膨胀阀),但也可以是不能调整开度的毛细管等。
[室外单元]
图1记载的室外单元1设置于房间外部的室外,作为排出或供给由空气调节产生的热的热源机发挥功能。室外单元1具备压缩机12、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第一减压装置16A、第二减压装置16B、第一热交换器18A、第二热交换器18B及储液器(accumulator)26。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有时将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仅作为流路切换装置14进行说明,有时将第一减压装置16A及第二减压装置16B仅作为减压装置16进行说明,有时将第一热交换器18A及第二热交换器18B仅作为热交换器18进行说明。
压缩机12吸入并压缩制冷剂,并将其以高温高压的状态排出。压缩机12例如是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但也可以是定速型的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1根据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制热流路和制冷流路的切换,例如由四通阀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4例如也可以将多个二通阀等组合而构成。
减压装置16将流入热交换器18的制冷剂减压,例如是能够调整开度的电动阀,但也可以是不能调整开度的毛细管等。热交换器18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包括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和安装于传热管的多个翅片而构成。此外,传热管例如具有圆或扁平的形状。翅片与空气流动的方向平行地配设。储液器26积存制冷剂,并与压缩机12的吸入侧连接。压缩机12吸入积存于储液器26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
接着,说明室外单元1及室内单元200的动作的一例。
[制冷运转]
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室外单元1及室内单元200的动作的一例。在进行制冷运转时,图1记载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以虚线所示的方式将流路连接。即,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将压缩机12的排出侧与第一热交换器18A及第二热交换器18B连接,并经由储液器26将压缩机12的吸入侧与图2所示的室内单元20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02连接。由图1所示的压缩机12压缩得到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流经第一热交换器18A、第二热交换器18B。流经第一热交换器18A、第二热交换器18B而冷凝的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流出,并流入图2所示的室内单元200。流入室内单元200的制冷剂在膨胀装置204膨胀,并流经利用侧热交换器202。流经利用侧热交换器202而蒸发的制冷剂从室内单元200流出,并流入图1所示的室外单元1。流入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积存于储液器26。积存于储液器26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并再次被压缩。
[制热运转]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室外单元1及室内单元200的动作的一例。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图1记载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以实线所示的方式将流路连接。即,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将压缩机12的排出侧与图2所示的室内单元200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02连接,并经由储液器26将图1所示的压缩机12的吸入侧与第一热交换器18A及第二热交换器18B连接。由压缩机12压缩得到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从室外单元1流出,并流入图2所示的室内单元200。流入室内单元200的制冷剂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02流动而冷凝,并在膨胀装置204膨胀。在膨胀装置204膨胀的制冷剂从室内单元200流出,并流入图1所示的室外单元1。流入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由第一减压装置16A、第二减压装置16B减压,并流经第一热交换器18A、第二热交换器18B。流经第一热交换器18A、第二热交换器18B而蒸发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A、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4B积存于储液器26。积存于储液器26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并再次被压缩。
[室外单元的构造]
图3是从斜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前表面及左侧面得到的图,图4是从斜向观察图3记载的室外单元的背面及右侧面得到的图,图5是示意地记载图3及图4记载的室外单元的热交换室的截面的图,图6是示意地记载图3及图4记载的室外单元的收容有风扇单元的部分的截面的图,图7是说明图6记载的安装构件向主体壳体的安装的状态的图,图8是将图7记载的风扇马达及安装构件放大得到的图。使用图3~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的具体构造。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具有主体壳体101,在主体壳体101的内部收容有压缩机12、流路切换装置14、减压装置16、热交换器18及储液器26等。主体壳体101例如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侧方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气部104,在上方形成有吹出空气的吹出部109。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将从侧方吸入的空气从上方吹出。
主体壳体101的下部由开闭面板102A、左侧面下部面板102B、背面下部面板102C及右侧面下部面板102D覆盖,例如形成收容压缩机12等的机械室103。开闭面板102A、左侧面下部面板102B、背面下部面板102C及右侧面下部面板102D为大致平板状的构件,构成室外单元1的下部的轮廓。开闭面板102A配设于室外单元1的前表面的下部,左侧面下部面板102B配设于室外单元1的左侧面的下部,背面下部面板102C配设于室外单元1的背面的下部,右侧面下部面板102D配设于室外单元1的右侧面的下部。图3记载的开闭面板102A开闭自如地安装于主体壳体101。通过打开开闭面板102A,从而能够进行配设在主体壳体101的内部的压缩机12及电气部件箱(省略图示)等的维护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单元1也可以省略开闭面板102A、左侧面下部面板102B、背面下部面板102C及右侧面下部面板102D中的全部或一部分。
如图3~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01的机械室103的上部形成有收容热交换器18的热交换室105。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主体壳体101在主体壳体101的整个周向具有吸入空气的吸气部104。也就是说,主体壳体101具有:从前表面吸入空气的前表面吸气部104A、从左侧面吸入空气的左侧面吸气部104B、从背面吸入空气的背面吸气部104C及从右侧面吸入空气的右侧面吸气部104D。例如,在前表面吸气部104A、左侧面吸气部104B、背面吸气部104C及右侧面吸气部104D中的每一个上配设有面板,所述面板形成有供空气通过的多个空气吸入口。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也可以是省略了面板的框架型室外单元。
如图3及图4所示,主体壳体101的热交换室105的上部形成有喇叭口部106。喇叭口部106具有圆筒的形状,并在上方形成有吹出空气的吹出部109。如图6所示,在喇叭口部106的内部收容有风扇22。在喇叭口部106安装有覆盖风扇22的上方的风扇罩部(fan guardportion)110。风扇罩部110的外周部固定于喇叭口部106。
通过使风扇22动作,从而从图3~图5所示的前表面吸气部104A、左侧面吸气部104B、背面吸气部104C及右侧面吸气部104D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18而进行热交换后,从图3及图4记载的吹出部109排出。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热交换器18具有四个热交换部,所述四个热交换部与从形成于四个侧面的吸气部104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从前表面吸气部104A取入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8A的与前表面吸气部104A相向的部分而进行热交换。从左侧面吸气部104B取入的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8B的与左侧面吸气部104B相向的部分而进行热交换。从背面吸气部104C取入的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8B的与背面吸气部104C相向的部分而进行热交换。从右侧面吸气部104D取入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8A的与右侧面吸气部104D相向的部分而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热交换器18并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图3及图4记载的吹出部109吹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由于从室外单元1的前表面、两侧面及背面即整周方向均匀地吸入空气,所以空气动力性能提高。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室外单元1中,由于提高了空气动力性能,所以可降低驱动风扇的电力,并且降低驱动风扇时的噪音。
[风扇单元的设置]
如图6所示,风扇单元24具有风扇22和风扇马达23。风扇单元24利用安装构件90安装于主体壳体101。如图6及图7所示,安装构件90包括固定于主体壳体101的固定部92和保持有风扇单元24的风扇马达23的单元保持部94。固定部92形成在单元保持部94的两侧,并固定于主体壳体101。即,固定部92固定于主体壳体101的前表面侧上部的前表面侧框架86和主体壳体101的背面侧上部的背面侧框架87。此外,固定部92也可以固定于主体壳体101的左侧面的框架和主体壳体101的右侧面的框架。如图7及图8所示,固定部92和单元保持部94用连结部93连结,单元保持部94从固定部92向下方凹陷。也就是说,安装构件90具有单元保持部94从固定部92向下方凸出的形状。例如,安装构件90通过弯曲加工等形成,固定部92、连结部93及单元保持部94一体地形成。而且,风扇马达23固定于从固定部92向下方凹陷的单元保持部94。
风扇马达23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驱动轴23A。如图6所示,风扇22安装于风扇马达23的驱动轴23A。风扇22具有中央的毂部22A和形成在毂部22A的周围的叶片部22B。毂部22A的上部与叶片部22B的顶部相比向下方凹陷,从而降低风扇罩部110与风扇22接触的可能性。其原因在于,风扇罩部110的外周部固定于喇叭口部106。因此,如用假想线110A示出的那样,当力施加于风扇罩部110时,风扇罩部110的中央部最容易挠曲。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由于风扇22的中央的毂部22A从叶片部22B向下方凹陷,所以可抑制风扇罩部110与风扇22接触的可能性。
图9是说明风扇的径向位置与风扇的吸气速度的关系的图。如图9所示,在风扇22的吸入侧,在叶片部22B的接近毂部22A的一侧吸入速度变慢,在叶片部22B的远离毂部22A的一侧吸入速度变快。因此,通过在叶片部22B的外方侧将叶片部22B与安装构件90之间的距离取为较大,从而能够降低风扇22的吸气损失。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固定部92与连结部93的连结位置位于比将毂部22A与叶片部22B的连接部、和叶片部22B的端部连结的直线的中间位置靠外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安装构件90具有在比叶片部22B的中间位置靠外方的位置从固定部92向下方开始弯曲的形状。例如,连结部93具有从固定部92垂直地向下方弯曲的形状,但连结部93也可以具有从固定部92倾斜地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由于在叶片部22B的外方侧,叶片部22B的下部与安装构件90之间的距离为叶片部22B的下部与单元保持部94之间的长度,所以能够降低风扇22的吸气损失。此外,通过使固定部92与连结部93的连结位置位于比将毂部22A与叶片部22B的连接部、和叶片部22B的端部连结的直线的中间位置靠外方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风扇22的吸气损失,但更优选的是,通过使固定部92与连结部93的连结位置位于比叶片部22B的端部靠外方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风扇22的吸气损失。
[与比较例的对比]
图10是作为图5的比较例的比较例1的图,图11是作为图6的比较例的比较例2的图,图12是关于室外单元的吸气排气损失对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比较例1及比较例2进行比较得到的图。此外,在图12中,A表示风扇本身的吸气损失,B表示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C表示由热交换器的配置产生的吸气损失,D表示在排气时产生的排气损失。
如图10所示,在比较例1中,配设于热交换室150的热交换器180具有弯曲两次得到的形状。在比较例1中,构成为从侧面140A、侧面140B及侧面140C这三个侧面吸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80。在比较例1中,由于未从热交换室150的周向均匀地吸入空气,所以吸气平衡差,如图12所示,由热交换器的配置产生的吸气损失C大。与比较例1相比,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是从前表面、两侧面及背面即整周方向均匀地吸入空气的结构,所以可改善由热交换器的配置产生的吸气损失C。
如图11所示,在比较例2中,具有风扇220和风扇马达230的风扇单元240利用直线形状的安装构件190安装于主体壳体。在比较例2中,风扇220的中央部的毂部220A位于比叶片部220B靠上方的位置,与风扇罩部111最接近。如用假想线111A示出的那样,风扇罩部111的中央部最容易挠曲。因此,在比较例2中,风扇罩部111与毂部220A接触的可能性高。与比较例2相比,如图6所示,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的毂部22A从叶片部22B向下方凹陷,所以可降低风扇罩部110与风扇22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比较例2中,由于风扇220的毂部220A位于比叶片部220B靠上方的位置,所以为了得到空气动力特性,叶片部220B的下部向下方较大地突出,叶片部220B的下部与安装构件190之间接近。在比较例2中,由于叶片部220B的下部与安装构件190之间接近,所以会妨碍风扇220的吸气,如图12所示,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大。与比较例2相比,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的毂部22A从叶片部22B的上部向下方凹陷,叶片部22B也形成于毂部22A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与比较例2不同,无需为了得到空气动力特性而使叶片部22B的下部向下方较大地突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由于能够将叶片部22B的下部与安装构件90之间的距离取为较大,所以如图12所示,可降低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
此外,如图10记载的比较例1那样,在未从热交换室150的周向均匀地吸入空气的室外单元中,如图12所示,由热交换器的配置产生的吸气损失C大,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相对较小。因此,在比较例1那样的室外单元中,通过改善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而得到的效果小。然而,如图5所示,在从前表面、两侧面及背面即整周方向均匀地吸入空气的室外单元中,如图12所示,由于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的影响变大,所以降低由安装构件产生的风扇的吸气损失B的效果变得显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风扇单元24利用安装构件90安装于主体壳体101。安装构件90包括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固定部92和保持有风扇单元24的单元保持部94,单元保持部94从固定部92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风扇单元24保持于从固定部92向下方凹陷的单元保持部94,所以能够得到在高度方向上小型化的室外单元1。另外,通过将风扇单元24保持于从固定部92向下方凹陷的单元保持部94,从而实现室外单元1的低重心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风扇22的中央的毂部22A从叶片部22B的顶部向下方凹陷。由于覆盖风扇22的上方的风扇罩部111的外周部固定于主体壳体101的喇叭口部106,所以风扇罩部111的中央部容易挠曲。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由于风扇22的中央的毂部22A凹陷,所以可抑制风扇22与风扇罩部111接触的可能性,并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中,风扇22的毂部22A从叶片部22B的顶部向下方凹陷,叶片部22B包括形成在毂部22A的上方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叶片部22B的下部位于上方,所以能够将叶片部22B的下部与安装构件90之间的距离取为较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降低由安装构件90产生的风扇22的吸气损失,并且,通过降低吸气损失,从而实现低噪音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即,可以适当改良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代替为其他结构。并且,其配置没有特别限定的构成要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公开的配置,可以配置在能够实现其功能的位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外单元,12压缩机,14流路切换装置,14A第一流路切换装置,14B第二流路切换装置,16减压装置,16A第一减压装置,16B第二减压装置,18热交换器,18A第一热交换器,18B第二热交换器,22风扇,22A毂部,22B叶片部,23风扇马达,24风扇单元,26储液器,86前表面侧框架,87背面侧框架,90安装构件,92固定部,93连结部,94单元保持部,101主体壳体,102A开闭面板,102B左侧面下部面板,102C背面下部面板,102D右侧面下部面板,103机械室,104吸气部,104A前表面吸气部,104B左侧面吸气部,104C背面吸气部,104D右侧面吸气部,105热交换室,106喇叭口部,109吹出部,110风扇罩部,110A假想线,111风扇罩部,111A假想线,140A侧面,140B侧面,140C侧面,150热交换室,180热交换器,190安装构件,200室内单元,202利用侧热交换器,204膨胀装置,220风扇,220A毂部,220B叶片部,230风扇马达,240风扇单元。

Claims (6)

1.一种室外单元,其中,所述室外单元具备:
主体壳体,所述主体壳体在侧方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气部,在上方形成有将从所述吸气部吸入的所述空气吹出的吹出部,并在所述吸气部与所述吹出部之间形成有风路;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配设于所述风路;
风扇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配设于所述风路;以及
安装构件,所述安装构件将所述风扇单元安装于所述主体壳体,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固定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固定部和保持有所述风扇单元的单元保持部,
所述单元保持部从所述固定部向下方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驱动轴的风扇马达和安装于所述驱动轴的风扇,
所述风扇具有中央的毂部和形成在所述毂部的周围的叶片部,
所述毂部的上部从所述叶片部的顶部向下方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室外单元还具备覆盖所述风扇的上方的风扇罩部,
所述风扇罩部的外周部固定于所述主体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如下形状:在比将所述毂部与所述叶片部的连接部、和所述叶片部的端部连结的直线的中间位置靠外方的位置从所述固定部向下方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主体壳体具有在侧方包括四个侧面的形状,
所述安装构件在相向的所述侧面的两侧与所述主体壳体进行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吸气部形成于四个所述侧面中的每一个,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四个热交换部,所述四个热交换部分别与所述吸气部中的每一个相向,并与从各个所述吸气部吸入的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
CN201580085121.3A 2015-11-30 2015-11-30 室外单元 Pending CN1084315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3553 WO2017094056A1 (ja) 2015-11-30 2015-11-30 室外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1509A true CN108431509A (zh) 2018-08-21

Family

ID=5879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5121.3A Pending CN108431509A (zh) 2015-11-30 2015-11-30 室外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74800A1 (zh)
EP (1) EP3385627B1 (zh)
JP (1) JP6482679B2 (zh)
CN (1) CN108431509A (zh)
WO (1) WO2017094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9458B2 (ja) * 2017-03-15 2021-06-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10684054B2 (en) * 2017-05-22 2020-06-16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Tension support system for motorized fa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7778A (en) * 1980-04-11 1981-12-2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unit having an internal support
CN1358265A (zh) * 2000-01-14 2002-07-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外装置
CN1629560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WO2014112047A1 (ja) * 2013-01-16 2014-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862Y2 (ja) * 1988-09-06 1994-06-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外ユニットのファンモータ台取付構造
JP3913441B2 (ja) * 2000-04-24 2007-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1349580A (ja) * 2000-06-05 2001-12-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847567B2 (ja) * 2001-02-20 2006-1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KR100954358B1 (ko) * 2006-01-25 2010-04-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실외기의 컨트롤박스
KR20090043715A (ko) * 2007-10-30 200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팬가드 및 이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127854B2 (ja) * 2010-03-11 2013-0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2072937A (ja) * 2010-09-28 2012-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242028A (ja) * 2011-05-20 2012-12-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5980180B2 (ja) * 2013-08-08 2016-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JP6718134B2 (ja) * 2016-02-29 2020-07-0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7778A (en) * 1980-04-11 1981-12-2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 unit having an internal support
CN1358265A (zh) * 2000-01-14 2002-07-10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器的室外装置
CN1629560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WO2014112047A1 (ja) * 2013-01-16 2014-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室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74800A1 (en) 2018-09-27
EP3385627A4 (en) 2018-12-05
WO2017094056A1 (ja) 2017-06-08
JPWO2017094056A1 (ja) 2018-04-19
EP3385627A1 (en) 2018-10-10
JP6482679B2 (ja) 2019-03-13
EP3385627B1 (en) 2023-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8419B2 (en) Air conditioner
EP2993423B1 (en) Decorative panel and air-conditioner in-room unit provided with same
JP6149494B2 (ja) 化粧パネル、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4603546A (zh) 调湿装置
US10677476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8431509A (zh) 室外单元
US11578877B2 (e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fan module with installation space and stabilizer modifier spaced apart from the fan module
WO2017022001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18029828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8025325A1 (ja) 室外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外ユニットの取っ手の製造方法
JP498669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JP6808098B1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0891906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JP2013257115A (ja) 冷凍冷蔵庫
JP4632919B2 (ja) 室外機用排気フード
CN111412541A (zh) 多功能一体式空调
CN219693459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763910U (zh) 空调器
JP401700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8495459U (zh) 冰箱
JP7456114B2 (ja) 冷暖切換装置
JP718686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3203017U (ja) 空調機
KR20080040194A (ko) 흡입량을 증가시킨 패키지 에어컨
KR100597954B1 (ko) 에어컨 실내기의 토출구 이중 차단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