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7808A -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7808A
CN108417808A CN201810235590.4A CN201810235590A CN108417808A CN 108417808 A CN108417808 A CN 108417808A CN 201810235590 A CN201810235590 A CN 201810235590A CN 108417808 A CN108417808 A CN 108417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carbon fiber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55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健生
霍峰蔚
程圆圆
陈婉争
邵梦
高聪
郭少华
李盛
郑冰
张伟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2355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1780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17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78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由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与氧化石墨烯层交替组合构成多层三维网状结构。该复合材料将纳米硅颗粒包裹入多孔碳纤维当中,避免纳米硅颗粒同电解液直接接触,碳纤维网络和氧化石墨烯形成了三维的导电网络,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提高了硅作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且该多层三维纤维网状材料具有自支撑结构,可以直接用作电极,避免使用粘结剂,有利于增强材料导电性,保证法拉第反应中快速电子传输,缩短离子迁移距离,很好的提高了材料电化学性能,具有工业化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高能量转换效率与能量密度,发展高性能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作为储能电池中的一员,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且逐步向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工程等高功率系统领域拓展,这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关键在于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发。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由于其较低的理论比容量(372mAh·g-1)限制了其应用,而硅因为具有最高的理论储锂容量(4200mAh·g-1)、适中的电压平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取代石墨的新型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硅本征导电性差(6.7·10-4S·cm-1),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超过300%),使电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丧失接触,材料粉化,比容量衰减迅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来改善硅的循环和倍率性能,主要思路集中在硅的纳米化、Si/C复合和预置膨胀空间上。构筑不同层次结构(如核壳结构、阵列结构、多孔结构、薄膜结构)硅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镁热还原法、化学刻蚀法等,这些方法通常过程复杂、繁琐、不可控、产量较低,危险性高,成本高,不利于大批量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由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与氧化石墨烯层交替组合构成多层三维网状结构。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硅纳米颗粒和前驱体混合,将混合液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所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
S2、将氧化石墨烯层覆盖在所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上;
S3、重复若干次所述步骤S1和S2,得到多层结构,将所述多层结构进行预氧化,然后在300-1000℃下进行碳化,得到所述多层三维网状结构。
其中,硅纳米颗粒和前驱体混合的方法包括超声、磁力搅拌、匀浆机打匀和加热中的一种或多种。
将混合液通过静电纺丝成膜过程中,硅/碳纤维的直径可以通过调节纺丝溶液浓度、纺丝电压、液体流速来控制,使得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硅/碳纤维直径范围在0.2μm~2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静电纺丝的纺丝电压为8-20kV,所述混合液的流速为1-50μL/min。其优选的条件为:混合液浓度10%,纺丝电压10kV,液体流速为12μL/min。
其中,步骤S3中的碳化温度优选为500℃-8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0-150nm。其中,硅纳米颗粒的粒径优选为50n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驱体为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范围为30000~70000,聚丙烯腈(PAN)分子量范围为90000~1700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纳米颗粒与所述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4-2:1。硅纳米颗粒与所述前驱体的质量比优选为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氧化石墨烯层制备方法为电喷枪喷射、刷涂、静电纺丝喷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多层结构在预氧化之前进行电动辊压。电动辊压是为了实现层与层之间间距。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备方法简单,可大量制备;
2、本发明实施例将纳米硅颗粒包裹入多孔碳纤维当中,避免纳米硅颗粒同电解液直接接触,碳纤维网络和氧化石墨烯形成了三维的导电网络,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提高了硅作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3、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三维纤维网状材料具有自支撑结构,可以直接用作电极,避免使用粘结剂,有利于增强材料导电性,保证法拉第反应中快速电子传输,缩短离子迁移距离,很好的提高了材料电化学性能,具有工业化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SEM图;
图2为实施例1含硅颗粒的碳纤维的SEM图;
图3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倍率性能图;
图4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循环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性能,而不能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纳米硅(100~120nm,0.5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55000,50mg)分散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超声搅拌6h,然后加入聚丙烯腈(PAN)(Mw=130000,0.5g),其中纳米硅与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1.1,加热到70℃,加热时间为8h,制备均匀待纺溶液1。
将由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浓度为8mg/mL,制备待纺溶液2。
将待纺溶液1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将待纺溶液2通过静电纺丝在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上成膜,得到氧化石墨烯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交替地纺两种溶液,最终得到淡黄色的层状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其中,纺丝电压12kV,液体流速为12μL/min,此条件下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如图2所示直径范围为0.5μm~1μm。通过调节流速来控制得到不同的层数,将复合材料的层数控制为10层。
将纺丝得到的淡黄色的层状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置于120℃真空烘箱中干燥24h,材料由淡黄色变为棕褐色。然后用对辊机辊压,减小层之间的距离,实现层与层之间紧密联系。材料经过一步预氧化过程,在空气中加热到280℃,升温速率为2℃/min,保温1h,然后在氩气氛围下分别加热到500℃,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2h,材料变为黑色,如图1所示,即为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将碳化后的材料直接组装成2025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恒流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等。
实施例2:
纳米硅(30-40nm,0.1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55000,50mg)分散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超声搅拌6h,其中纳米硅与前驱体的质量比为2:1,加热到70℃,加热时间为8h,制备均匀待纺溶液1。
将由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浓度为8mg/mL,制备待纺溶液2。
将待纺溶液1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将待纺溶液2通过刷涂在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上成膜,得到氧化石墨烯层。其中,纺丝电压8kV,液体流速为1μL/min,此条件下含硅颗粒的碳纤维的直径范围为0.2μm~0.5μm。
重复上述操作,控制得到不同的层数,将复合材料的层数控制为5层。
将纺丝得到的淡黄色的层状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置于120℃真空烘箱中干燥24h,材料由淡黄色变为棕褐色。材料经过一步预氧化过程,在空气中加热到280℃,升温速率为2℃/min,保温1h,然后在氩气氛围下分别加热到1000℃,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1h,材料变为黑色。
实施例3:
纳米硅(140-150nm,0.5g)分散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超声搅拌6h,然后加入聚丙烯腈(PAN)(Mw=130000,2g),其中纳米硅与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4,加热到70℃,加热时间为8h,制备均匀待纺溶液1。
将由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浓度为8mg/mL,制备待纺溶液2。
将待纺溶液1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将待纺溶液2通过电喷枪喷射在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上成膜,得到氧化石墨烯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交替地纺两种溶液,最终得到淡黄色的层状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其中,纺丝电压20kV,液体流速为50μL/min,此条件下含硅颗粒的碳纤维的直径范围为1μm~2μm。
重复上述操作,控制得到不同的层数,将复合材料的层数控制为8层。
将纺丝得到的淡黄色的层状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置于120℃真空烘箱中干燥24h,材料由淡黄色变为棕褐色。然后用对辊机辊压,减小层之间的距离,实现层与层之间紧密联系。材料经过一步预氧化过程,在空气中加热到280℃,升温速率为2℃/min,保温1h,然后在氩气氛围下分别加热到300℃,升温速率为2℃/min,保温6h,材料变为黑色。
对比例1:
纳米硅(100~120nm,0.5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Mw=55000,50mg)分散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超声搅拌6h,然后加入聚丙烯腈(PAN)(Mw=130000,0.5g),其中纳米硅与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1.1,加热到70℃,加热时间为8h,制备均匀待纺溶液1。
将待纺溶液1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其中,纺丝电压12kV,液体流速为12μL/min,此条件下纤维的直径范围为0.5μm~1μm。通过调节流速来控制得到不同的层数,将复合材料的层数控制为10层。
将纺丝得到的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置于120℃真空烘箱中干燥24h,材料由淡黄色变为棕褐色。然后用对辊机辊压,减小层之间的距离,实现层与层之间紧密联系。材料经过一步预氧化过程,在空气中加热到280℃,升温速率为2℃/min,保温1h,然后在氩气氛围下分别加热到500℃,升温速率为5℃/min,保温2h,材料变为黑色,即为碳纤维-硅材料B。将碳化后的材料直接组装成2025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恒流充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等。
性能测试结果:
如图3所示,实施例1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作为锂电池负极和对比例1的碳纤维-硅材料B作为锂电池负极时的倍率性能图。
其中,PAN/Si discharge为纤维结构的碳纤维-硅材料B放电时的倍率性能,PAN/Si charge为纤维结构的碳纤维-硅材料B充电时的倍率性能;
PAN/Si-GO discharge为多层结构三维网状结构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放电时的倍率性能,PAN/Si-GO charge为多层结构三维网状结构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充电时的倍率性能。
从图3可知,在小电流密度(0.1A·g-1)进行充放电时,两者差异较小,容量都达到1200mAh·g-1,但在较大电流密度下测试时,明显观察到多层结构PAN/Si-GO材料的性能优于PAN/Si材料,在1A·g-1时,PAN/Si材料容量基本为零,而PAN/Si-GO材料容量仍保持在400mAh·g-1,继续小电流测试能回到1200mAh·g-1。说明我们制备的多层结构的PAN/Si-GO导电性增加,所以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
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作为锂电池负极和对比例1的碳纤维-硅材料B和石墨烯直接混合作为锂电池负极时的循环性能的测试图。
其中,PAN/Si/GO为直接混合的PAN/Si/GO材料的循环性能;PAN/Si-GO为多层结构三维网状结构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A的循环。
从图4可知,PAN/Si-GO材料在100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0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在320mAh·g-1,而PAN/Si/GO材料容量仅为170mAh·g-1。
主要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构筑的由纤维层与石墨烯层交替的多层结构PAN/Si-GO材料与直接混合的PAN/Si/GO材料相比,GO层提供更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将纳米硅颗粒包裹入多孔碳纤维当中,避免纳米硅颗粒同电解液直接接触,碳纤维网络和氧化石墨烯形成了三维的导电网络,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提高了硅作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且该多层三维纤维网状材料具有自支撑结构,可以直接用作电极,避免使用粘结剂,有利于增强材料导电性,保证法拉第反应中快速电子传输,缩短离子迁移距离,很好的提高了材料电化学性能,具有工业化前景。
以上表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与氧化石墨烯层交替组合构成多层三维网状结构。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硅纳米颗粒和前驱体混合,将混合液通过静电纺丝成膜,得到所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
S2、将氧化石墨烯层覆盖在所述含硅颗粒的碳纤维层上;
S3、重复若干次所述步骤S1和S2,得到多层结构,将所述多层结构进行预氧化,然后在300-1000℃下加热1-6h进行碳化,得到所述多层三维网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0-150n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体为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纳米颗粒与所述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4-2: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纺丝电压为8-20kV,所述混合液的流速为1-50μL/min。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层制备方法为电喷枪喷射、刷涂、静电纺丝喷射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将所述多层结构在预氧化之前进行电动辊压。
9.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10.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201810235590.4A 2018-03-21 2018-03-21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84178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5590.4A CN108417808A (zh) 2018-03-21 2018-03-21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5590.4A CN108417808A (zh) 2018-03-21 2018-03-21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7808A true CN108417808A (zh) 2018-08-17

Family

ID=6313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5590.4A Pending CN108417808A (zh) 2018-03-21 2018-03-21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1780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3285A (zh) * 2018-12-29 2019-05-03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85836A (zh) * 2019-05-05 2019-08-02 青岛大学 一种三维层级结构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0459732A (zh) * 2019-08-14 2019-11-15 上海昱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纤维膜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629251A (zh) * 2021-07-09 2021-11-0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自支撑氮掺杂多孔碳包覆硅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566634A (zh) * 2022-03-04 2022-05-31 深圳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二氧化钛包覆硅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9515A (zh) * 2014-09-19 2015-01-0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4681787A (zh) * 2015-02-11 2015-06-03 浙江大学 多层薄膜的锂离子电池自支撑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0394A (zh) * 2014-06-27 2016-01-27 西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结构的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新概念电池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71451A (zh) * 2016-10-26 2017-04-19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35814A (zh) * 2017-02-27 2017-07-07 天津大学 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二硫化铁/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80394A (zh) * 2014-06-27 2016-01-27 西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结构的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的新概念电池型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69515A (zh) * 2014-09-19 2015-01-0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4681787A (zh) * 2015-02-11 2015-06-03 浙江大学 多层薄膜的锂离子电池自支撑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71451A (zh) * 2016-10-26 2017-04-19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35814A (zh) * 2017-02-27 2017-07-07 天津大学 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二硫化铁/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3285A (zh) * 2018-12-29 2019-05-03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 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85836A (zh) * 2019-05-05 2019-08-02 青岛大学 一种三维层级结构柔性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0459732A (zh) * 2019-08-14 2019-11-15 上海昱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石墨烯/碳复合纤维膜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3629251A (zh) * 2021-07-09 2021-11-09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用自支撑氮掺杂多孔碳包覆硅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566634A (zh) * 2022-03-04 2022-05-31 深圳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二氧化钛包覆硅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7808A (zh) 一种碳纤维-硅-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98160B (zh) 一种掺杂石墨烯的中空多孔的碳/硅纳米纤维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6293B (zh)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03545123B (zh) 一种兼具锌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混合储能器件
CN112941669B (zh) 一种金属-氮共掺杂的碳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878855A (zh) 硅碳负极材料、硅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辆
CN107256956A (zh)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氮化钒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273680A (zh) 一种多孔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6935860A (zh) 一种碳插层v2o3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104228A (zh) 一种碳包覆FeF3‑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969112A (zh) 锂离子电池用正、负极材料及其改性方法
CN107634207A (zh) 一种硅镶嵌氧化还原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558729B (zh) 一种石墨烯作为正极浆料导电剂的锂离子电池
CN104157834B (zh) 螺旋钠米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及电池负极制备方法
CN107464938B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化钼/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CN110459755A (zh) 一种硫/聚吡咯/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340633A (zh) 一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9184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355150B (zh) 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546103A (zh) 一种粘结剂作为炭前驱体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17011A (zh) 一种氮掺杂的有序多孔碳包覆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086128A (zh) 一种混合型化学电源器件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918B (zh) 一种原位合成TiO2介晶‑碳‑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Jing et al. Ionic liquid etched and microwave-assisted delaminated MXene as an excellent electrocatalyst for the hysteretic negative reaction of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ies
CN107681159B (zh) 一种电池用的金属箔集流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