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999A -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9999A
CN108369999A CN201680073480.1A CN201680073480A CN108369999A CN 108369999 A CN108369999 A CN 108369999A CN 201680073480 A CN201680073480 A CN 201680073480A CN 108369999 A CN108369999 A CN 108369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ard
protrusion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34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9999B (zh
Inventor
伊藤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69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9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2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该蓄电元件是具备贯穿容器(100)且与端子主体(母线连接部(210))连接的导电构件(轴部(220))的蓄电元件(10)。容器(100)具备:供导电构件贯穿的贯通孔(118);在贯通孔(118)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且容器(100)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一方形成的凹部(119a);以及形成在容器(100)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另一方的与凹部(119a)对置的位置的凸部(119b)。端子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俯视观察容器(100)的外表面时比凹部(119a)大的形状。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贯穿容器的导电构件的蓄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蓄电元件中,在容器内收容有电极体,与该电极体电连接的端子设置为从容器露出。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端子的轴部贯穿作为容器的一部分的盖板而与电极体电连接。而且,在端子与盖板之间夹设有绝缘体,通过对端子的轴部进行铆接,从而使绝缘体与端子及盖板紧贴以确保两者的绝缘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6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对端子的轴部进行铆接时在盖板上也作用有力,因此,盖板可能会因该力而发生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蓄电元件中的容器的变形。
解决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是具备贯穿容器且与端子主体连接的导电构件的蓄电元件,容器具备:贯通孔,其供导电构件贯穿;凹部,其在贯通孔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且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一方形成;以及凸部,其在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另一方的与凹部对置的位置处形成,端子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俯视观察外表面时比凹部大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容器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分离而示出蓄电元件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正极端子、盖板、正极第一密封构件及正极第二密封构件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正极端子安装部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6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6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6C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6D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比较例的盖体的制造时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盖板的正极端子安装部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1的盖板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是具备贯穿容器且与端子主体连接的导电构件的蓄电元件,容器具备:贯通孔,其供导电构件贯穿;凹部,其在贯通孔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且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一方形成;以及凸部,其形成在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另一方的与凹部对置的位置,端子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俯视观察外表面时比凹部大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容器的贯通孔的周缘的一部分设置有在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一方形成的凹部以及在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另一方的与凹部对置的位置处形成的凸部,因此,能够抑制容器的变形。
而且,与导电构件连接的端子主体的一部分比凹部大,因此,端子主体的一部分从凹部伸出。即,在经由端子主体而对导电构件进行铆接或螺纹固定时,该紧固所产生的应力从端子主体向凹部的内外分散地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容器的变形。
另外,也可以是,导电构件具有通过铆接而形成的铆接部,在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铆接部所处的这一侧的一方形成有凸部。
根据该结构,凸部形成在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铆接部所处的这一侧的一方,因此,能够由凸部侧承接导电构件被铆接时的应力。与由凹部侧承接应力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容器的变形。
另外,凸部在俯视观察时比铆接部大。
根据该结构,在俯视观察容器的外表面时凸部比铆接部大,因此,能够由凸部整体承接因紧固而产生的应力。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容器中的凸部外的变形。
另外,也可以是,凸部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与凹部一致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俯视观察容器的外表面时的凹部与凸部的形状一致,因此,能够消除凹部与凸部的游隙(凹部与凸部的外形之差)。因此,能够实现容器自身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是,凸部及凹部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包围贯通孔的圆形。
根据该结构,俯视观察容器的外表面时的凹部与凸部的形状为包围贯通孔的圆形,因此,能够在贯通孔的整周范围内均等地确保强度。
另外,也可以是,在将容器的板厚设为t时,凹部的凹陷量与凸部的突出量是t/5以上且t/2以下的相同的值。
根据该结构,凹部的凹陷量与凸部的突出量是t/5以上且t/2以下的相同的值,因此,能够抑制容器整体的强度降低,且发挥所希望的变形抑制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上述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通过对成为容器的板体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凹部和凸部。
根据该结构,容器的凹部与凸部通过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使俯视观察容器的外表面时的形状一致,能够消除凹部与凸部的游隙。因此,能够实现容器自身的小型化。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发明的一优选具体例。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及其顺序等是一例,并非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另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未记载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实施方式)
首先,对蓄电元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容器主体111分离而示出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附图中,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而示出,以下存在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但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也考虑Z轴方向不为上下方向的情况,因此,并不局限于Z轴方向成为上下方向。在以后的附图中电是同样的。
蓄电元件10是能够进行充电且能够进行放电的充电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充电电池等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需要说明的是,蓄电元件10不局限于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以外的充电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另外,蓄电元件10也可以是原电池。
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端子200及负极端子201、正极集电体120及负极集电体130、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及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以及电极体140。
在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等液体,但省略该液体的图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向容器100封入的电解液,只要不是损害蓄电元件10的性能的电解液,则对其种类不特别限制,能够选择各种各样的电解液。
容器100包括呈矩形筒状且具备底部的容器主体111、以及将容器主体111的开口堵塞的板状构件即盖板110。另外,容器100构成为,在将正极集电体120、负极集电体130及电极体140等收容于内部之后,通过对盖板110与容器主体111进行焊接等而能够将内部密封。需要说明的是,盖板110及容器主体111的材质未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为不锈钢、铝、铝合金、铁、镀敷钢板等可焊接的金属。
电极体140具备正极、负极以及隔板,是能够蓄积电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正极通过在由铝或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正极基材箔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另外,负极通过在由铜、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负极基材箔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另外,隔板是由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
在此,作为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储藏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即可,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而且,电极体140通过将以在负极与正极之间夹入隔板的方式配置为层状的构件卷绕而形成,且与正极集电体120及负极集电体13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作为电极体140而示出剖面呈长圆形的电极体,但剖面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另外,电极体140的形状不局限于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平板状极板而成的层叠型。
正极端子200是配置在容器100的外侧且与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另外,负极端子201是配置在容器100的外侧且与电极体140的负极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即,正极端子200及负极端子201是用于将蓄积于电极体140的电向蓄电元件10的外部空间导出、并且为了在电极体140蓄积电而向蓄电元件10的内部空间导入电的导电性的电极端子。另外,正极端子200及负极端子201经由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及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而安装于盖板110。
正极集电体120及负极集电体130配置在容器100的内侧即盖板110的内表面(Z轴方向负侧的面)。具体而言,正极集电体120是配置在电极体140的正极与容器主体111的侧壁之间且与正极端子200及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负极集电体130是配置在电极体140的负极与容器主体111的侧壁之间且与负极端子201及电极体140的负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体120与电极体140的正极基材箔同样地由铝或铝合金等形成。另外,负极集电体130与电极体140的负极基材箔同样地由铜或铜合金等形成。
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及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是至少其一部分配置在正极端子200及负极端子201与盖板110之间的绝缘体。具体而言,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具有上方开放的收容凹部151,在该收容凹部151内收容有正极端子200。同样地,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具有上方开放的凹部161,在该凹部161内收容有负极端子201。由此,正极端子200及负极端子201以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安装于盖板110。
接着,对盖板110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盖板110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盖板110为俯视呈矩形的板体,其各角部形成为圆角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之后的说明中,“俯视”是指对盖板110的上表面(外表面)进行了俯视时。
在盖板110形成有排气阀112、注液口113、正极端子安装部114、负极端子安装部115、两个第一鼓出部116及两个第二鼓出部117。
排气阀112在俯视观察下呈长圆状地形成于盖板110的中央部,且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的薄壁。排气阀112具有在容器100的内压上升的情况下开放而将容器100的内部的气体放出的作用。
注液口113是在蓄电元件10的制造时用于注入电解液的贯通孔。在盖板110安装于容器主体111之后,在电解液的注液后将注液栓(省略图示)嵌合于注液口113而将注液口113堵塞。
正极端子安装部114是安装有正极端子200、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后述)及正极集电体120的部位,且形成于盖板110的一端部。负极端子安装部115是安装有负极端子201、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负极第二密封构件(省略图示)及负极集电体130的部位,且形成于盖板110的另一端部。
两个第一鼓出部116分别通过使盖板110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容器100的外侧鼓出的形状而设置于盖板110。两个第一鼓出部116分别用于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或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的定位。
两个第二鼓出部117分别通过使盖板110的一部分形成为朝向容器100的内侧鼓出的形状而设置于盖板110。两个第二鼓出部117分别用于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或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的定位,并且用于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后述)或负极第二密封构件(省略图示)的定位。需要说明的是,之后对正极端子安装部114、负极端子安装部115、第一鼓出部116及第二鼓出部117具体进行说明。
接着,对正极端子200、盖板110。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及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的固定结构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负极侧与在正极侧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4是示出正极端子200、盖板110、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及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的固定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从包含图2的IV-IV线在内的ZX平面观察到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正极端子200以收容于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的状态安装于盖板110,此外,通过将正极集电体120经由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而安装于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从而将它们一体地固定。
首先,对各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正极端子安装部114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盖板110的正极端子安装部114具备贯通孔118和台阶部119。
贯通孔118是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所贯穿的俯视呈圆形的贯通孔。
台阶部119以包围贯通孔118的整周的方式形成为与该贯通孔118同心的圆形,在其底部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18。即,台阶部119配置在贯通孔118的外周部。台阶部119具备:在盖板110的一方的主面上形成的凹部119a;以及在盖板110的另一方的主面上形成的凸部119b。在此,盖板110的一方的主面在盖板110安装于容器主体111时成为容器100的外表面,盖板110的另一方的主面在盖板110安装于容器主体111时成为容器100的内表面。而且,凹部119a与凸部119b分别对置地配置。如图4所示,凹部119a的内径H1与凸部119b的外径H2大致相同。在图5中,凸部119b在俯视观察下与凹部119a重叠。即,俯视观察盖板110时的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形状(俯视形状)一致。在此,“一致”不仅包含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包含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稍微不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尺寸差在通过半冲裁加工形成台阶部119的情况下收敛于允许的范围内即可。即,台阶部119是通过在中途使冲孔的工序停止而形成的。
另外,如图4所示,将从盖板110的一方的主面到凹部119a的内底面为止的长度设为凹部119a的凹陷量L1。另外,将盖板110的另一方的主面到凸部119b的外底面为止的长度设为凸部119b的突出量L2。在将盖板110的板厚设为t时,优选凹陷量L1与突出量L2为t/5以上且t/2以下的相同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量L1与突出量L2为大致相同的值即可。
在此,在发明人的见解中,期望盖板110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A(参照图3)与凸部119b的外径H2满足式(1)的关系。
0.15A≤H2≤0.9A···(1)
当凸部119b的外径H2过小时,贯通孔118以及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也会变小,因此电流量也变小。另外,当外径H2过大时,与容器主体111的组装性变得不稳定。根据这些观点而求出了式(1)的关系。
例如,在宽度A为1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值成为1.5mm,最大值成为9mm。在宽度A为2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值成为3mm,最大值成为18mm。在宽度A为5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值成为7.5mm,最大值成为45mm。
然而,这些值只是理想值。在实际设计时,需要落入适于制造或使用的值。因此,作为现实的值,在宽度A为1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设计值成为6mm,最大设计值成为7mm。在宽度A为2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设计值成为7mm,最大设计值成为15mm。在宽度A为50mm的情况下,外径H2的最小设计值成为8mm,最大设计值成为30mm。无论采用哪种情况,各设计值都满足上述关系。
另外,在蓄电元件10中假定薄型的蓄电元件。在此,薄型是指,盖板110的宽度A为30mm以下、优选为20mm以下的蓄电元件。此外还指盖板110的宽度A与X轴方向上的长度L成为A≤L/5、优选成为A≤L/8的蓄电元件。
因此,相对于式(1)的关系而代入盖板110的宽度A为30mm以下或20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求出薄型的蓄电元件10中的凸部119b的外径H2。在该情况下,求出的值也是理想值。在求出外径H2的最大设计值、最小设计值时期望使用以下的式(2)。
0.25A≤H2≤0.75A···(2)
然而,在为满足这样的关系的蓄电元件10的情况下,当盖板110的板厚t过薄时容易发生变形。另外,当板厚t过厚时排气阀112的成形困难,此外,在能量密度和制造成本的方面来说也是不利的。考虑到这些情况,在发明人的见解中,期望使薄型的蓄电元件10中的盖板110的板厚t收敛在0.5mm以上到3.0mm的范围内。
根据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中,盖板110的板厚t为1.5mm,盖板110的宽度A为14.7mm,凸部119b的外径H2为10.5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但在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为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的情况下,将凸部119b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作为外径H2来决定各尺寸即可。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凹部119a的外周缘在整周范围内被实施倒角,该角部成为锥面119c。锥面119c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形成。
盖板110的正极侧的第一鼓出部116形成在正极端子安装部114的排气阀112侧的附近。第一鼓出部116成为从盖板110的一方的主面朝向外侧鼓出的形状。第一鼓出部116成为另一方的面侧开放的中空形状。通过在该第一鼓出部116卡合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的卡合凹部153a,从而对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进行定位。
盖板110的正极侧的第二鼓出部117形成在从正极端子安装部114观察时与第一鼓出部116相反侧的附近。第二鼓出部117成为从盖板110的另一方的主面朝向内侧鼓出的形状。第二鼓出部117成为另一方的面侧开放的中空形状。通过在该第二鼓出部117卡合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的一部分,从而对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进行定位。此外,通过在第二鼓出部117的中空部分117a卡合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的卡合凸部153b,从而对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进行定位。
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一体地具备端子收容部153和圆筒部152。
在端子收容部153形成有对正极端子200的母线连接部210进行收容的凹形的收容凹部151。
圆筒部152从端子收容部153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呈圆筒状地突出。圆筒部152的贯通孔154与正极集电体120的贯通孔123为相同形状。该贯通孔154以与正极集电体120的贯通孔123连续的方式配置,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向这些贯通孔154、123插入。另外,圆筒部152的外径形成为能够插入贯通孔172、118的大小。
另外,在端子收容部153的排气阀112侧的端部的底面形成有与盖板110的第一鼓出部116卡合的卡合凹部153a。另一方面,在端子收容部153的与卡合凹部153a相反侧的端部的底面形成有与盖板110的第二鼓出部117的中空部分117a卡合的卡合凸部153b。卡合凹部153a与第一鼓出部116卡合,卡合凸部153b与第二鼓出部117的中空部分117a卡合,因此,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在两处位置被定位。
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可以由刚性比盖板110低且为绝缘性的构件形成。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例如由聚烯烃、聚苯硫醚(PPS)、聚丙烯(PP)、氟树脂(PFA)、酚醛树脂等树脂形成。另外,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也可以由其他的树脂形成,还可以由混入了玻璃纤维等纤维的树脂形成。另外,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也可以采用由不同的树脂材料制作的两个以上的构件所构成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绝缘构件中的确保气密的部分的树脂材料设为PFA等,将需要结构上的强度的部分的树脂材料设为ABS、聚对苯二甲酸(PBT)、聚酰胺(也称为尼龙)等。
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是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正极集电体120与盖板110之间的绝缘体。
在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的底面形成有对正极集电体120的集电体主体部121进行保持的凹状的集电体保持部171。在集电体保持部171内形成有与盖板110的贯通孔118相同形状的贯通孔172。该贯通孔172以与盖板110的贯通孔118连续的方式配置,向这些贯通孔172、118插入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的圆筒部152。在圆筒部152的内侧插入有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这样,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与作为绝缘体的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的圆筒部152一起经由贯通孔118而贯穿盖板110。
另外,在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的上表面(盖板110侧的表面),在与第二鼓出部117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与该第二鼓出部117卡合的卡合凹部173。由于第二鼓出部117与该卡合凹部173卡合,因此,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被定位。
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可以由刚性比盖板110低且为绝缘性的构件形成。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例如由PPS、PP、PE、PBT、PFA、PEEK等树脂形成。
正极集电体120一体地具有集电体主体部121和电极体连接部122。
集电体主体部121是与正极端子200连接的部位。具体而言,集电体主体部121形成为平板状,且具有供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插入的贯通孔123。
电极体连接部122是与电极体140的正极电连接的长条状的两条腿(图4中仅图示出一条)。电极体连接部122配置于比集电体主体部121的贯通孔123靠外侧(X轴方向负侧)的位置。电极体连接部122以在Y轴方向上夹持着电极体140的正极的状态固定于该正极(参照图2)。
正极端子200一体地具备母线连接部210和轴部220。
母线连接部210是与将蓄电元件10的电极端子间相连的母线(省略图示)连接的端子主体,上表面形成为平面。母线连接部21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比台阶部119大的形状。具体而言,母线连接部210成为在俯视观察下其两端部沿X轴方向(盖板110的长边方向)从台阶部119伸出的形状。另外,在母线连接部210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台座210a。台座210a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落入盖板110的凹部119a内的形状。具体而言,台座210a形成为比凹部119a的内径H1小的俯视圆形。在母线连接部210,具有台座210a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厚。因此,在对母线连接部210焊接母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台座210a来确保热容量。
轴部220是与作为端子主体的母线连接部210连接的导电构件。轴部220从台座210a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通过前端部230被铆接,从而将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正极集电体120固定于盖板110。轴部220的前端部230是铆接部,且配置在容器100的内侧。前端部230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为圆环状且与集电体主体部121的表面紧贴。前端部230成为比盖板110的凹部119a的内径H1小的外径。前端部230与母线连接部210在Z轴方向上夹着正极集电体120的集电体主体部121、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以及盖板110而进行紧固。盖板110的凹部119a的内径大于正极端子200的台座210a的外径且大于轴部220的前端部230的外径,因此,能够利用盖板110的台阶部119而稳定地承接因紧固而引起的应力。在此,当使凹部119a的内径与台座210a的外径接近时,能够进一步稳定地承接应力。然而,当过于接近时,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中的被凹部119a的内周缘与台座210a的外周缘夹着的部分(薄壁部分150a)会变薄。在使蓄电元件10整体小型化的基础上使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薄壁化时,这种情况是显著的。但薄壁部分150a较薄时,不仅容易在铆接时发生破损,还可能会随时间而过早发生劣化。为了抑制这种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凹部119a的外周缘的整周设置锥面119c,确保薄壁部分150a的设置空间。由此,能够增大薄壁部分150a的壁厚。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盖板1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6A、图6B、图6C及图6D是示出盖板110的制造方法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6A所示,准备成为盖板110的板体500。在板体500上预先形成有贯通孔118。
接着,如图6B所示,对板体500实施半冲裁加工。在此,半冲裁加工是指,利用在冲压工序中使用的冲头510和冲模520,不完全冲裁板体500,而是在板体500的厚度方向的上下对板体500进行剪切而形成台阶部119。而且,在冲头510的周围,设置有与冲模520一起束缚板体500的按压件515。因此,通过半冲裁加工而被压下的部分的厚度与板体500的原本厚度大致相等。另外,凹部119a的凹陷量L1与凸部119b的突出量L2大致相等。
当半冲裁加工完成后,板体500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通过该半冲裁加工,台阶部119的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主视形状大致一致。
然后,如图6D所示,通过对凹部119a的外周缘实施倒角加工,从而将具有锥面119c的正极端子安装部114形成于板体500。
需要说明的是,负极端子安装部115也以与正极端子安装部114相同的工序形成。另外,在板体500上,其他的部位(排气阀112、注液口113、两个第一鼓出部116及两个第二鼓出部117)也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由此,盖板110完成。
接着,向盖板110安装正极第一密封构件150、正极第二密封构件170、正极集电体120及正极端子200,并且安装负极第一密封构件160、负极第二密封构件(省略图示)、负极集电体130及负极端子201。
然后,向正极集电体120安装电极体140的正极,并且向负极集电体130安装电极体140的负极。
然后,从图2所示的状态起,将电极体140收容于容器100的容器主体111,并在容器主体111上焊接盖板110,从而组装容器100。接着,从注液口113注入电解液之后,将注液栓焊接于盖板110并堵塞注液口113,由此制造出图1所示的蓄电元件10。
在此,本发明人通过公知的线性解析对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10与不具有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盖板进行了解析。作为解析条件,不同之处仅在于有无凹部119a及凸部119b,其他条件相同。其结果是,不具有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盖板产生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10的将近三倍的变形量。
即,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于在贯通孔118的周缘的一部分设置有在盖板110的外表面形成的凹部119a以及在盖板110的内表面的与凹部119a对置的位置处形成的凸部119b,因此能够抑制盖板110的变形。
此外,母线连接部210的一部分比凹部119a大,因此,母线连接部210的一部分从凹部119a露出。即,在经由母线连接部210而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以该紧固而引起的应力从母线连接部210向凹部119a的内外分散地作用。由此,能够抑制盖板110的变形。
当盖板110发生变形时,该盖板110与容器主体111的可靠接合不仅受到阻碍,母线的连接位置也发生偏移。盖板110的变形可能会导致不合格产品产生,但若能够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抑制盖板110的变形,则能够抑制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此外,若母线连接部210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盖板110时比凹部119a大,则能够确保焊接母线的区域(焊接区域)。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使母线连接部210沿长边方向从凹部119a伸出,则即便将蓄电元件10形成为薄型,也能够沿长边方向确保焊接区域。
另外,凸部119b形成在盖板110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铆接部(前端部230)所处的这一侧的一方,因此,能够利用凸部119b侧来承接对轴部220进行铆接时的应力。因此,与利用凹部119a承接应力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盖板110的变形。
另外,在俯视观察时凸部119b比铆接部(前端部230)大,因此,能够利用凸部119b整体来承接作用于铆接部的应力。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盖板110中的凸部119b外的变形。
另外,通过利用半冲裁加工来形成凹部119a和凸部119b,使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大致一致。由此,能够消除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游隙(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外形之差),能够实现盖板110自身的小型化,进而能够实现蓄电元件10的小型化。
图7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盖体110A的制造时的一工序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7所示,盖板110A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有凹部119d和凸部119e。具体而言,在拉深加工时,利用冲头510和冲模520a对成为盖板110A的板体500A进行冲压加工。此时,与上述的半冲裁加工同样地使用冲头510。另外,冲模520a是拉深加工用的冲模,形成有与盖板110A的凸部119e对应的凹陷部521a。利用该凹陷部521a的底面对冲压后的凸部119e进行支承。另外,在冲头510的周围,配置有与冲模520a一起夹持板体500A的按压件515a。按压件515a相对于冲头510在水平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另外,按压件515a虽然夹持板体500A,但未完全束缚板体500A。由此,板体500A在被进行拉深加工时,成为凹部119d及凸部119e的部分与其他部分在壁厚大致恒定的状态下被向拉深方向拉出,凹部119d及凸部119e的外缘部分119f形成为研钵状。通过存在外缘部分119f,由此盖板110A的内部空间被压迫(例如由图7中的虚线C包围的部分)。
另一方面,图7所示的双点划线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10的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外形。盖板110的凹部119a及凸部119b通过半冲裁加工而形成,因此与比较例的盖板110A不同,形成为阶梯状,未成为研钵状。因此,与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的盖板110A相比,能够增大盖板110的内部空间,能够确保有效空间。
另外,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是包围贯通孔118的圆形,因此,能够在贯通孔118的整周范围内均等地确保强度。
另外,当凹部119a的凹陷量L1与凸部119b的突出量L2过大时,会导致盖板110整体的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当凹部119a的凹陷量L1与凸部119b的突出量L2较小时,无法实现所希望的变形抑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19a的凹陷量L1与凸部119b的突出量L2为t/5以上且t/2以下的相同的值,因此,能够抑制盖板110整体的强度降低,且发挥所希望的变形抑制效果。
(变形例1)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地说明了台阶部119的凹部119a与凸部119b的俯视形状为圆形,且凹部119a与凸部119b形成在贯通孔118的整体范围内的情况。在该变形例1中,例示地说明了仅在贯通孔118的整周的一部分形成台阶部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以后的变形例中也是同样的。
图8是示出变形例1的盖板610的正极端子安装部614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8是与图5对应的图。图9是示出变形例1的盖板610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9是从包含图8中的VIII-VIII线在内的YZ平面观察到的剖视图。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变形例1的正极端子安装部614,相对于贯通孔618的周缘的一部分而形成有台阶部619。具体而言,台阶部619以包含贯通孔618的沿着盖板610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直径的延长线的方式形成。台阶部619夹着贯通孔618而被分割,具备两个凹部619a和两个凸部619b。两个凹部619a形成在盖板610的一方的主面(外表面)。两个凸部619b形成在盖板610的另一方的主面(内表面)。两个凹部619a与两个凸部619b分别对置配置。凹部619a与凸部619b的俯视形状大致一致。
盖板610的外形为大致矩形,因此,在长边方向上容易弯折,但是,若如变形例1那样以包含贯通孔618的沿着短边方向的直径的延长线的方式形成台阶部619,则能够抑制该长边方向的弯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即,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是在所有方面进行的例示,不应认为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技术方案示出而非上述的说明,包含与技术方案同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蓄电元件10具备一个电极体140,但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电极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出母线连接部210与轴部220被一体成形的正极端子200,但也可以采用在组装前母线连接部与轴部分体设置且在组装后使它们一体化的正极端子。在该情况下,与母线连接部为不同构件的轴部成为导电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地说明了通过半冲裁加工而形成了台阶部119的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情况。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加工方法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拉深加工等其他冲压加工。另外,即使不采用冲压加工,电可以通过铸造、切削加工等其他工艺来形成具有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盖板1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电构件(轴部220)的铆接部(前端部230)位于容器100的内侧,因此,在盖板110的外表面形成了凹部119a,在盖板110的内表面形成了凸部119b。然而,在导电构件的铆接部位于容器的外侧的情况下,在盖板的外表面形成凸部且在盖板的内表面形成凹部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电构件在容器的内侧及外侧均具有铆接部的情况下,选择盖板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中的更有效的一方来形成凸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正极端子200的轴部220通过铆接而紧固于正极集电体120的情况,但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进行紧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作为容器100的一部分的盖板110上形成有凹部119a及凸部119b的情况,但在容器主体上安装导电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容器主体形成凹部及凸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正极侧为例示而对成为本发明的特征的部分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在负极侧应用同样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正极侧与负极侧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
另外,将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变形例任意组合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充电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 蓄电元件;
100 容器;
110、110A、610 盖板;
111 容器主体;
112 排气阀;
113 注液口;
114、614 正极端子安装部;
115 负极端子安装部;
116 第一鼓出部;
117 第二鼓出部;
117a 中空部分;
118、123、154、172、618 贯通孔;
119、619 台阶部;
119a、119d、161、619a 凹部;
119b、119e、619b 凸部;
119c 锥面;
119f 外缘部分;
120 正极集电体;
121 集电体主体部;
122 电极体连接部;
130 负极集电体;
140 电极体;
150 正极第一密封构件;
150a 薄壁部分;
151 收容凹部;
152 圆筒部;
153 端子收容部;
153a、173 卡合凹部;
153b 卡合凸部;
160 负极第一密封构件;
170 正极第二密封构件;
171 集电体保持部;
200 正极端子;
201 负极端子;
210 母线连接部(端子主体);
210a 台座;
220 轴部(导电构件);
230 前端部(铆接部);
500 板体;
510 冲头;
515、515a 按压件;
520、520 冲模;
521a 凹陷部;
H1 内径;
H2 外径;
L1 凹陷量;
L2 突出量。

Claims (7)

1.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贯穿容器且与端子主体连接的导电构件,
其中,
所述容器具备:
贯通孔,其供所述导电构件贯穿;
凹部,其在所述贯通孔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容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中的一方形成;以及
凸部,其在所述容器的所述内表面及所述外表面中的另一方的与所述凹部对置的位置处形成,
所述端子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俯视观察所述外表面时比所述凹部大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导电构件具有通过铆接而形成的铆接部,
在所述内表面及所述外表面中的所述铆接部所处的这一侧的一方形成有所述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凸部在所述俯视观察时比所述铆接部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在所述俯视观察时与所述凹部一致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具有在所述俯视观察时包围所述贯通孔的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当将所述容器的板厚设为t时,所述凹部的凹陷量与所述凸部的突出量是t/5以上且t/2以下的相同的值。
7.一种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其中,
通过对成为所述容器的板体进行半冲裁加工而形成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
CN201680073480.1A 2015-12-28 2016-12-28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369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7527 2015-12-28
JP2015257527 2015-12-28
PCT/JP2016/089140 WO2017115854A1 (ja) 2015-12-28 2016-12-28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999A true CN108369999A (zh) 2018-08-03
CN108369999B CN108369999B (zh) 2021-05-28

Family

ID=5922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3480.1A Active CN108369999B (zh) 2015-12-28 2016-12-28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7275B2 (zh)
JP (1) JP6977563B2 (zh)
CN (1) CN108369999B (zh)
DE (1) DE112016006086T5 (zh)
WO (1) WO20171158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56075A (zh) * 2018-09-28 2021-06-11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紧固结构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9924B2 (ja) * 2017-10-17 2022-03-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7069758B2 (ja) * 2018-01-31 2022-05-1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9179664A (ja) * 2018-03-30 2019-10-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
CN210006769U (zh) * 2019-07-09 2020-01-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1502363B2 (en) * 2020-01-22 2022-11-1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Terminal rail connector on battery stack sides for bus bar module removal
CN111668403A (zh) * 2020-07-04 2020-09-15 苏州炬鸿通讯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极限肩高增容式锂电池盖板
KR102446351B1 (ko) * 2021-01-19 2022-09-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 조립체, 배터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9697A (ja) * 1997-04-14 1998-10-27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密閉電池封口体の製造方法
JP2000113865A (ja) * 1998-10-02 2000-04-21 At Battery:Kk 二次電池
JP2009252393A (ja) * 2008-04-02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製造方法
JP2010157415A (ja) * 2008-12-26 2010-07-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密閉型電池用封口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密閉型電池
JP2014212130A (ja) * 2014-08-18 2014-11-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WO2015059826A1 (ja) * 2013-10-25 2015-04-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WO2015141570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949U (zh) 1988-05-20 1989-12-04
JPH0254162U (zh) 1988-10-13 1990-04-19
JPH11154504A (ja) * 1997-11-20 1999-06-08 Alps Electric Co Ltd 圧力遮断センサ
JP4375660B2 (ja) 2003-08-01 2009-12-02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KR101116492B1 (ko) 2010-02-12 2012-02-27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089784B2 (ja) 2013-02-28 2017-03-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JP5871871B2 (ja) 2013-09-12 2016-03-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EP3291329B8 (en) 2015-04-21 2020-04-29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KR102412028B1 (ko) * 2015-05-26 2022-06-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 모듈
JP2017041320A (ja) 2015-08-18 2017-02-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9697A (ja) * 1997-04-14 1998-10-27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密閉電池封口体の製造方法
JP2000113865A (ja) * 1998-10-02 2000-04-21 At Battery:Kk 二次電池
JP2009252393A (ja) * 2008-04-02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密閉型電池製造方法
JP2010157415A (ja) * 2008-12-26 2010-07-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密閉型電池用封口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密閉型電池
WO2015059826A1 (ja) * 2013-10-25 2015-04-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WO2015141570A1 (ja) * 2014-03-18 2015-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4212130A (ja) * 2014-08-18 2014-11-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56075A (zh) * 2018-09-28 2021-06-11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紧固结构体
CN112956075B (zh) * 2018-09-28 2023-07-25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紧固结构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999B (zh) 2021-05-28
WO2017115854A1 (ja) 2017-07-06
DE112016006086T5 (de) 2018-09-13
JP6977563B2 (ja) 2021-12-08
US20190006639A1 (en) 2019-01-03
JPWO2017115854A1 (ja) 2018-11-01
US10797275B2 (en) 202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9999A (zh)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EP3748732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2163632B1 (ko) 축전 소자, 축전 장치, 축전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커버판의 제조 방법
EP3109926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KR101222267B1 (ko) 이차 전지
CN117855704A (zh)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二次电池
US9698404B2 (en) Connecting body,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nnecting body,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S8632912B2 (en) Battery including baffling member and sealing material that seals auxiliary terminal to lid plate
US971626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130309559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S20130330602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conductive member
US11670815B2 (en) Cylindrical secondary cell
CN210015907U (zh) 二次电池
CN108370000B (zh) 密封构件、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9046597A (ja) 蓄電素子
US20160247637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US10790485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12485415U (zh) 电子器件
KR100855180B1 (ko) 충방전핀에 대한 이탈방지 구조의 이차전지
US10033025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including projecting portion located between bus bar and fastening member, an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2018098130A (ja) 蓄電素子
JP6578974B2 (ja) 蓄電素子
CN209282296U (zh) 电池
JP6862801B2 (ja)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
KR20220091289A (ko) 전극 조립체, 이차전지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