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6769U -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6769U
CN210006769U CN201921066979.7U CN201921066979U CN210006769U CN 210006769 U CN210006769 U CN 210006769U CN 201921066979 U CN201921066979 U CN 201921066979U CN 210006769 U CN210006769 U CN 210006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ead
electrode
out hole
assembly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669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华圣
黄守君
郑于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669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67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6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6769U/zh
Priority to US16/826,228 priority patent/US11509026B2/en
Priority to PL20165796T priority patent/PL3764418T3/pl
Priority to EP20165796.2A priority patent/EP376441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95798 priority patent/WO2021004226A1/zh
Priority to US17/137,390 priority patent/US11189890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the sealing members being arranged between the lid and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3Spacers; Insulating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具有板状本体和凸部;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和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电极引出孔,第二表面用于朝向电极组件;电极端子,连接于本体并覆盖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具有沿电极引出孔的径向超出电极引出孔的孔壁的外延部,外延部沿电极引出孔的周向延伸以形成环状结构,外延部位于本体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密封圈,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外延部和本体之间;凸部设置于第二表面,凸部环绕电极引出孔设置;凸部的顶面凸出于第二表面,凸部的厚度为0.01mm至2mm。顶盖组件的凸部可增加本体靠近电极引出孔的部位强度和刚度,降低该部位受密封圈弹性回复力作用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领域。这是由于其具有高能量、高容量及高功率等优点。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板、设置于顶盖板的电极端子、用于密封顶盖板和电极端子的密封圈和连接于电极端子的集流件。顶盖板具有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覆盖电极引出孔。现有技术至少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顶盖板和电极端子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因此密封圈被压缩的部分具有弹性回复力。密封圈的弹性回复力会反作用于顶盖板,从而存在导致顶盖板靠近电极引出孔的部分发生变形的情况,导致二次电池使用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顶盖组件的凸部可以对本体上靠近电极引出孔的部位起到增加强度和刚度的作用,降低该部位受到密封圈的弹性回复力作用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顶盖组件,用于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板,顶盖板具有板状本体和凸部;本体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电极引出孔,第二表面用于朝向电极组件;电极端子,电极端子连接于本体并覆盖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具有沿电极引出孔的径向超出电极引出孔的孔壁的外延部,外延部沿电极引出孔的周向延伸以形成环状结构,外延部位于本体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密封圈,密封圈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外延部和本体之间,以密封电极引出孔;凸部设置于第二表面,凸部环绕电极引出孔设置;凸部的顶面凸出于第二表面,凸部的厚度为0.01mm至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凸部包括环绕电极引出孔的环体,或者,凸部包括两个以上的凸台,两个以上的凸台沿电极引出孔的周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面包括平面区域和/或斜面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盖板具有环绕电极引出孔的凹部,凹部朝第二表面凹陷,密封圈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内,顶盖组件还包括固定部件,固定部件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内,电极端子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于本体,固定部件与顶盖板形成凹部的侧壁的部分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沿电极引出孔的径向,凸部超过熔接区或与熔接区的最外侧边界相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体上位于凹部之外的部分的最大厚度为D,凹部的底壁与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0.4≤H/D≤0.9,和/或,底壁与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0.7mm≤H≤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密封圈位于电极端子和本体之间的部分的最大压缩量为S,凹部的底壁与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S=kH,0<k<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沿径向,密封圈的外周面位于凸部的最内侧的边缘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表面与凸部的外表面圆滑过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件,绝缘件具有凹槽,凸部至少部分地位于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电极端子和密封圈。顶盖板包括本体和凸部。凸部环绕本体上设有的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具有外延部。密封圈上设置于外延部和本体之间的部分自身具有沿电极引出孔的轴向的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上靠近电极引出孔的部位。凸部可以对本体上靠近电极引出孔的区域起到增加强度和刚度的作用,降低本体上靠近电极引出孔的部位受到沿电极引出孔的轴向的作用力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容纳于壳体内;如上述实施例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密封开口;第二表面朝向电极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件,二次电池还包括集流件,集流件具有彼此连接的主体部和延伸部,主体部位于绝缘件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延伸部伸入电极引出孔中并与电极端子相连接;其中,沿电极引出孔的轴向,主体部与绝缘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或,沿电极引出孔的轴向,绝缘件与顶盖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顶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顶盖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密封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二次电池;11、壳体;12、电极组件;
20、顶盖组件;
30、顶盖板;31、本体;311、第一表面;312、第二表面;313、电极引出孔;32、凸部;321、环体;322、凸台;323、顶面;324、边缘;33、凹部;331、底壁;
40、密封圈;
50、端子组件;51、固定部件;52、电极端子;52a、外延部;
60、绝缘件;61、凹槽;
70、集流件;71、主体部;72、延伸部;
80、第一间隙;
90;第二间隙;
99、熔接区;
X、径向;Y、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包括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内的电极组件12以及与壳体11密封连接的顶盖组件20。
本实施例的壳体11为方形结构或其他形状。壳体11具有容纳电极组件12和电解液的内部空间以及与内部空间相连通的开口。壳体11可以由例如铝、铝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造。
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2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膜一同堆叠或者围绕卷绕轴线螺旋卷绕而形成主体,其中,隔膜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12整体为扁平状结构,其具有预定的厚度、高度和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由主体的涂覆区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则作为极耳,电极组件12包括两个极耳,即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从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负极耳从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20包括顶盖板30以及连接于顶盖板30的端子组件50。顶盖板30可以覆盖壳体11的开口并与壳体11密封连接,以将电极组件12封闭于壳体11内。顶盖板30具有电极引出孔313。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5所示,端子组件50包括固定部件51和电极端子52。电极端子52连接于本体31并覆盖电极引出孔313。电极端子52通过固定部件51与顶盖板30相连接。电极组件12可以通过集流件与电极端子52相连接。固定部件51具有中空空腔,而电极端子52容纳于中空空腔。固定部件51的中空空腔与电极引出孔313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相对应设置。
参见图3至图5所示,顶盖板30具有板状本体31和凸部32。本体31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311和第二表面312。本体31上设置电极引出孔313。电极引出孔313贯穿第一表面311和第二表面312。本体31的厚度方向与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相同。顶盖板30通过本体31与壳体11密封连接。在顶盖组件20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可以与壳体11连接,而本体31的第二表面312用于朝向电极组件12。可选地,顶盖板30通过本体31与壳体11焊接连接。凸部32设置于本体31的第二表面312。凸部32环绕电极引出孔313设置。凸部32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但远离第一表面311凸出延伸。参见图6所示,凸部32的顶面323凸出于第二表面312。凸部32的厚度M为0.01mm至2mm。凸部32的厚度M指的是沿厚度方向,凸部32凸出于第二表面312的最大垂直距离。可选地,顶盖板30的凸部32与本体31为一体式成型结构。
参见图2和图5所示,顶盖组件20还包括密封圈40。密封圈40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周向延伸。密封圈40的中心孔与电极引出孔313相对应设置。电极端子52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径向X超出电极引出孔313的孔壁的外延部52a。外延部52a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周向延伸以形成环状结构。外延部52a位于本体31远离第二表面312的一侧。在顶盖组件20应用于二次电池时,外延部52a位于本体31远离电极组件12的一侧。在端子组件50与顶盖板30连接固定后,密封圈4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间,以密封电极引出孔313。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本体31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共同挤压密封圈40位于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间的部分。由于密封圈40上被压缩的压缩部分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与该压缩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并使该部分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发生形变的趋势。在本体31上设置凸部32后,凸部32有助于增强本体31上与压缩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因弹性回复力作用而导致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20包括顶盖板30、电极端子52和密封圈40。顶盖板30包括本体31和凸部32。凸部32环绕本体31上设有的电极引出孔313。电极端子52具有外延部52a。密封圈40上设置于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间的部分自身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的弹性回复力。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部位。凸部32可以对本体31上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部位起到增加强度和刚度的作用,降低本体31上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部位受到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的作用力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提高二次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凸部32对本体31上易于变形的区域进行局部增加强度和刚度,因此本体31上位于凸部32之外的部分可以在厚度方向减小尺寸,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顶盖板30,本实施例的顶盖板30自身结构在厚度方向上更加紧凑,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凸部32包括环绕电极引出孔313设置的环体321。环体321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周向延伸。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7所示,环体321的数量为一个。环体321和本体31可以通过成型工艺一体成型。在另一个示例中,参见图8所示,环体3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环体321各自的直径大小不同。两个环体321中直径较小的环体321设置于直径较大的环体321的内部。两个环体321可以同轴设置。环体321的数量也并不限于一个或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三个以上的环体321设置方式与图8中示出的两个环体321的设置方式相同。直径较小的环体321设置于直径较大的环体321的内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示,凸部32包括两个以上的凸台322。两个以上的凸台322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以上的凸台322呈环状分布。优选地,两个以上的凸台322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周向均匀分布。本体31的第二表面312与凸部32的外表面圆滑过渡连接,从而降低凸部32和本体31之间在过渡区域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或图6所示,凸部32的顶面323整体可以是平面区域。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凸部32的顶面323整体为斜面区域。凸部32的顶面323是整体朝向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内侧表面。凸部32的顶面323远离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外边缘高于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内边缘。参见图11所示,凸部32的顶面323整体为斜面区域。凸部32的顶面323是整体背向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外侧表面。凸部32的顶面323远离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外边缘低于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内边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凸部32的顶面323包括平面区域和斜面区域。顶面323的一部分区域可以是平面区域,其余区域是斜面区域。
参见图3所示,顶盖板30具有环绕电极引出孔313的凹部33。凹部33从第一表面311朝第二表面312凹陷。凹部33具有底壁331和与底壁331相连接的侧壁。凹部33的底壁331是最靠近第二表面312的表面。端子组件50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凹部33内并且覆盖电极引出孔313。固定部件51与凹部33的底壁331相接触。由于端子组件50设置于凹部33,因此进一步提升顶盖组件20在厚度方向上的结构紧凑性,从而在本实施例的顶盖组件20应用于二次电池10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参见图6所示,固定部件51与顶盖板30形成凹部33的侧壁的部分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99。熔接区99具有靠近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最内侧边界和远离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的最外侧边界。在一个示例中,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径向X,凸部32超过熔接区99,从而凸部32最外侧的边缘超过熔接区99的最外侧边界,并位于熔接区99的最外侧边界的外侧。这样,一方面,凸部32可以降低本体31被焊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形成熔接区99后,本体31上接近熔接区99的区域结构强度会下降,设置凸部32可以有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在另一个示例中,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径向X,凸部32与熔接区99的最外侧边界相对齐,从而凸部32最外侧的边缘与熔接区99的最外侧边界相对齐。由于顶盖板30上设置凹部33,因此使得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区域相对变薄,从而导致在厚度方向上该区域的厚度尺寸相对减小,进而使得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悬臂结构。该部分在受到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的外力作用时相对易于发生变形。连接于本体31的凸部32与本体31上设置的凹部33相对应设置,从而凸部32可以提高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该部分承载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的外力时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之外的部分的最大厚度为D。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0.4≤H/D≤0.9,并且0.7mm≤H≤1.5mm。在一个示例中,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之外的部分为等厚结构体。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之外的部分各个位置的厚度均为D,也即第一表面311至第二表面312的垂直距离均为D。在另一个示例中,本体31上具有防爆阀和进液孔。在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上,本体31上的防爆阀投影外轮廓所形成的图形面积为第一面积,而本体31上的进液孔投影外轮廓所形成的图形面积为第二面积,本体31上的凹部33投影外轮廓所形成的图形面积为第三面积。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防爆阀和进液孔之外的区域投影外轮廓所形成的图形面积为第四面积。第一面积、第二面积和第三面积均小于第四面积。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防爆阀和进液孔之外的区域的厚度为本体31的最大厚度D。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0.7mm≤H≤1.5mm。本实施例中,最大厚度H的取值与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之外的部分的最大厚度D的取值之间不存在比例关系。本体31上位于凹部33之外的部分的最大厚度D可以在满足厚度要求的前提下灵活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6所示,密封圈40的一部分设置于凹部33内形成第一密封部,另一部分设置于凹部33外形成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均为环状。沿电极引出孔313的径向X,密封圈40的外周面位于凸部32的最内侧的边缘324的外侧。密封圈40的外周面位于凸部32的最外侧的边缘的内侧。密封圈40的外周面是远离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但环绕电极引出孔313的轴线延伸的表面。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凸部32最内侧的边缘324的投影位于第一密封部的投影内。在端子组件50与顶盖板30连接固定后,端子组件50的电极端子和顶盖板30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共同挤压密封圈40的第一密封部。由于第一密封部被压缩后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并使得该部分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发生形变的趋势。在本体31上设置凸部32后,凸部32有助于增强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因第一密封部的弹性回复力作用而导致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2所示,第一密封部的最大压缩量为S,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S=kH,0<k<1。可选地,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取值范围为0.7mm≤H≤1.5mm。由于第一密封部压缩量越大,其自身具有的弹性回复力也越大,因此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也需要相应地增大,以有效抵消该弹性回复力。压缩量指的是第一密封部从压缩状态回复至自由状态时沿轴向Y测量的回复高度值与该部分在自由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之间的比值。第一密封部在自由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S1减去第一密封部在压缩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S2所得到的差值为回复高度值,即回复高度值等于S1与S2的差值。S等于回复高度值与S1的比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圈40整体设置于本体31的凹部33内。在端子组件50与顶盖板30连接固定后,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顶盖板30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共同挤压整个密封圈40,以密封电极引出孔。由于密封圈40被压缩后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并使得该部分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发生形变的趋势。在本体31上设置凸部32后,凸部32有助于增强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因密封圈4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而导致本体31上与凹部33相对应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3所示,密封圈40的最大压缩量为S,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S=kH,0<k<1。可选地,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取值范围为0.7mm≤H≤1.5mm。由于密封圈40压缩量越大,其自身具有的弹性回复力也越大,因此凹部33的底壁331与凸部32的顶面323之间的最大厚度也需要相应地增大,以有效抵消该弹性回复力。压缩量指的是密封圈40从压缩状态回复至自由状态时沿轴向Y测量的回复高度值与该部分在自由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之间的比值。密封圈40在自由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S1减去密封圈40在压缩状态沿轴向Y测量的高度值S2所得到的差值为回复高度值,即回复高度值等于S1与S2的差值。S等于回复高度值与S1的比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体31上未设置凹部33。密封圈40的一部分设置于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间形成第一密封部,另一部分设置于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外形成第二密封部。在端子组件50与顶盖板30连接固定后,电极端子52和顶盖板30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共同挤压密封圈40的第一密封部。由于第一密封部被压缩后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使得本体31上与第一密封部相对应的部分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发生形变的趋势。在本体31上设置凸部32后,凸部32有助于增强本体31上与第一密封部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因第一密封部的弹性回复力作用而导致本体31上与第一密封部相对应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圈40整体设置于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本体31之间。在端子组件50与顶盖板30连接固定后,电极端子52的外延部52a和顶盖板30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共同挤压密封圈40。由于密封圈40被压缩后自身具有弹性回复力,因此该弹性回复力会作用于本体31上,使得本体31上与密封圈40相对应的部分具有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发生形变的趋势。在本体31上设置凸部32后,凸部32有助于增强本体31上与密封圈40相对应的部分的抗变形性能,降低因密封圈4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而导致本体31上与密封圈40相对应的部分发生变形或断裂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密封失效的可能性。
参见图14所示,顶盖组件20还包括绝缘件60。绝缘件60设置于顶盖板30远离第一表面311的一侧。在顶盖组件20应用于二次电池10时,绝缘件60可以隔离顶盖板30与电极组件12。绝缘件60与端子组件50分别设置于顶盖板30的两侧。绝缘件60朝向顶盖板30的表面具有凹槽61。凸部32至少部分地位于凹槽61内,从而在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上,有利于提升绝缘件60和顶盖板30之间的结构紧凑性,进而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10的能量密度。优选地,凸部32整体位于凹槽61内,并且凸部32和凹槽61形状相匹配。绝缘件60上的凹槽61的数量与凸部3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
参见图2和图15所示,二次电池还包括用于与极耳相连接的集流件70。集流件70具有彼此连接的主体部71和延伸部72。主体部71位于绝缘件60远离第二表面312的一侧。延伸部72伸入电极引出孔313中并与电极端子52相连接。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主体部71与绝缘件6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80;和/或,沿电极引出孔313的轴向Y,绝缘件60与顶盖板3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90。集流件70的延伸部72与电极端子52连接过程中,主体部71不会受到绝缘件60干涉限位而导致延伸部72与电极端子52接触不良或延伸部72与电极端子52的连接处承受较大的轴向拉应力而导致延伸部72与电极端子52易于脱开连接的可能性,保证延伸部72与电极端子52连接可靠性。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顶盖组件,用于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板,所述顶盖板具有板状的本体和凸部;所述本体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电极引出孔,所述第二表面用于朝向所述电极组件;
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于所述本体并覆盖所述电极引出孔,所述电极端子具有沿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径向超出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孔壁的外延部,所述外延部沿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周向延伸以形成环状结构,所述外延部位于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外延部和所述本体之间,以密封所述电极引出孔;
其中,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部环绕所述电极引出孔设置;所述凸部的顶面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凸部的厚度为0.01mm至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包括环绕所述电极引出孔的环体,或者,所述凸部包括两个以上的凸台,两个以上的所述凸台沿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周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包括平面区域和/或斜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板具有环绕所述电极引出孔的凹部,所述凹部朝所述第二表面凹陷,所述密封圈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至少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电极端子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顶盖板形成所述凹部的侧壁的部分焊接连接并且形成熔接区,沿所述径向,所述凸部超过所述熔接区或与所述熔接区的最外侧边界相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位于所述凹部之外的部分的最大厚度为D,所述凹部的底壁与所述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0.4≤H/D≤0.9,和/或,所述凹部的底壁与所述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0.7mm≤H≤1.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本体之间的部分的最大压缩量为S,所述凹部的底壁与所述顶面之间的最大厚度为H,其中,S=kH,0<k<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径向,所述密封圈的外周面位于所述凸部的最内侧的边缘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凸部的外表面圆滑过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具有凹槽,所述凸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凹槽内。
10.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开口;
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壳体内;
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密封所述开口;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电极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件,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具有彼此连接的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绝缘件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电极引出孔中并与所述电极端子相连接;
其中,沿所述电极引出孔的轴向,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绝缘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和/或,沿所述电极引出孔的轴向,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顶盖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CN201921066979.7U 2019-07-09 2019-07-09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Active CN2100067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6979.7U CN210006769U (zh) 2019-07-09 2019-07-09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6/826,228 US11509026B2 (en) 2019-07-09 2020-03-21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PL20165796T PL3764418T3 (pl) 2019-07-09 2020-03-26 Zespół przykrywający i akumulator
EP20165796.2A EP3764418B1 (en) 2019-07-09 2020-03-26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PCT/CN2020/095798 WO2021004226A1 (zh) 2019-07-09 2020-06-12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7/137,390 US11189890B2 (en) 2019-07-09 2020-12-30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6979.7U CN210006769U (zh) 2019-07-09 2019-07-09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6769U true CN210006769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10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66979.7U Active CN210006769U (zh) 2019-07-09 2019-07-09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509026B2 (zh)
EP (1) EP3764418B1 (zh)
CN (1) CN210006769U (zh)
PL (1) PL3764418T3 (zh)
WO (1) WO202100422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226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113270667A (zh) * 2020-11-11 2021-08-17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具有其的锂电池
CN115986278A (zh) * 2022-12-09 2023-04-18 常州瑞德丰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与顶盖的装配方法
WO2023133777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99207A1 (en) * 2021-10-20 2023-06-21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ystem therefor,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6169437B (zh) * 2023-03-30 2024-07-2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6452B1 (ko) 2008-01-23 2010-08-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9293756B2 (en) * 2010-09-17 2016-03-22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02651222U (zh) 2012-05-22 2013-01-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组件、含有该盖板组件的单体电池及电池组
KR102371192B1 (ko) * 2015-08-07 2022-03-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DE112016006086T5 (de) * 2015-12-28 2018-09-13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KR102571486B1 (ko) * 2016-01-04 2023-08-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606264B1 (ko) * 2016-06-28 2023-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KR102450146B1 (ko) * 2017-08-31 2022-10-0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109659454B (zh) 2017-10-10 2020-11-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07690845U (zh) 2018-01-18 2018-08-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7800665U (zh) 2018-02-01 2018-08-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0763466B2 (en) 2018-03-09 2020-09-01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Top cap assembly of a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208478390U (zh) 2018-07-26 2019-02-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08819974U (zh) 2018-10-31 2019-05-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0176557B (zh) 2019-04-09 2024-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其顶盖组件
CN210006769U (zh) 2019-07-09 2020-01-3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4226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1509026B2 (en) 2019-07-09 2022-11-2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113270667A (zh) * 2020-11-11 2021-08-17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具有其的锂电池
CN113270667B (zh) * 2020-11-11 2022-12-3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具有其的锂电池
WO2023133777A1 (zh) * 2022-01-13 2023-07-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115986278A (zh) * 2022-12-09 2023-04-18 常州瑞德丰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与顶盖的装配方法
CN115986278B (zh) * 2022-12-09 2023-12-01 东莞瑞德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与顶盖的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4418A1 (en) 2021-01-13
US20210013458A1 (en) 2021-01-14
EP3764418B1 (en) 2021-09-29
US11189890B2 (en) 2021-11-30
WO2021004226A1 (zh) 2021-01-14
PL3764418T3 (pl) 2022-01-10
US11509026B2 (en) 2022-11-22
US20210119307A1 (en) 2021-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6769U (zh)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KR102668193B1 (ko)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EP2128913B1 (en)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US1136791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09747563U (zh)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JP2023134644A (ja) 電池
US11777162B2 (en)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111584771B (zh) 具有安全阀盖帽的电池
CN109216596A (zh) 一种电池
CN209747570U (zh) 密封圈以及二次电池
CN217589153U (zh) 壳体组件和电池
CN208674180U (zh) 一种电池
JP2006066269A (ja) 密閉形蓄電池
KR20210004570A (ko) 캡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이차전지
CN215933704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09747633U (zh) 二次电池
CN218334176U (zh) 一种新式电池单体结构
CN218827723U (zh) 一种集流体密封盖帽的单体电池
CN219591616U (zh) 一种正极极柱和正极集流盘的装配结构、电池和车辆
CN220984662U (zh) 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二次电池
CN217214907U (zh) 锂离子电池盖板和包含该盖板的锂离子电池
CN218039734U (zh) 一种第一端子端子内部连接结构及电池
CN218783122U (zh) 顶盖结构及电池
CN215644690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CN117335062A (zh) 一种二次电池顶盖及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