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654A - 卡送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送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9654A
CN108369654A CN201680070456.2A CN201680070456A CN108369654A CN 108369654 A CN108369654 A CN 108369654A CN 201680070456 A CN201680070456 A CN 201680070456A CN 108369654 A CN108369654 A CN 108369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gate
receiving portion
pawl
sub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04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9654B (zh
Inventor
太田惠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6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9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6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6Guiding cards; Checking correct operation of card-convey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8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 G06K13/10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 G06K13/103Feeding or discharging cards from magazine to conveying arrangement using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卡送出装置,能将向下侧凸出地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逐一送出,且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防止收容的卡变形。卡送出装置(1)具备卡收容部(3)、送出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送出爪(5)、形成供卡(2)朝前侧通过的闸门(7a)的闸门部件(7),闸门(7a)形成于闸门部件(7)的前表面部(7b)的下端面的一部分和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之间。在从卡收容部(3)送出卡(2)之前的待机时,底面部(7c)的上表面配置得比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卡(2)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闸门(7a)的下侧面配置得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

Description

卡送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层叠收容的卡逐一送出的卡送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将层叠收容的卡逐一送出的卡送出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卡送出机构具备层叠收容多张卡的卡收容部、与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多张卡中配置于最下方的卡即第一卡卡合而将第一卡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的送出爪、使送出爪移动的送爪机构。在卡收容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供第一卡朝向前侧通过的闸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卡送出机构中,在第一卡的下表面接触的卡收容部的底面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随着朝向前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并且将第一卡的前端引导至闸门。因此,在该卡送出机构中,即使第一卡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也能够将由送出爪送出的第一卡的前端引导至闸门,其结果是,能够将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从闸门逐一送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1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卡送出机构中,在第一卡的下表面接触的卡收容部的底面的前端部分,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前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收容于卡收容部的第一卡的前端侧总是载置于倾斜面上。因此,在该卡送出机构中,当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时,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平卡因倾斜面的影响而可能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卡送出装置,能够将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逐一送出,且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够防止收容的卡的变形。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容部,其层叠收容多张卡;送出爪,其与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多张卡中配置于最下方的卡即第一卡卡合,将第一卡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以及送爪机构,其使送出爪移动,并且,在将送出爪送出第一卡的送出方向侧作为前侧、将前侧的相反侧作为后方侧时,卡送出装置具备:闸门部件,其形成供第一卡朝向前侧通过的闸门;以及闸门移动机构,其使闸门部件移动,以使闸门升降,在卡收容部的构成前表面部分的前壁部的下端,形成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前侧开口部,在卡收容部的构成下表面部分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前端侧,形成向上下方向开口的下侧开口部,闸门部件具备配置于前侧开口部的前侧的前表面部和配置于前表面部的下侧的闸门部件侧底面部,闸门形成于前表面部的下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和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闸门部件处于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被配置得比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下侧的退避位置,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闸门部件移动,直到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下侧开口部的上端而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
在本发明的卡送出装置中,在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多张卡中配置于最下方的第一卡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之前的待机时,闸门部件处于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被配置得比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下侧的退避位置。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可以将卡载置在平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够防止收容的卡的变形。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闸门部件移动,直到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收容部侧底面的上表面靠上侧侧的位置为止,因此,即使载置于平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第一卡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也能够将由送出爪送出的第一卡的前端引导至闸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从闸门逐一送出。另外,在本发明中,即使增大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的闸门的上升量,也能够防止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变形,因此,能够增大送出第一卡时的闸门的上升量。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的变形量大,也能够将该变形量大的卡从闸门逐一送出。
进而,在本发明中,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闸门部件移动,直到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形成于载置有多张卡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下侧开口部的上端通过且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卡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变形量小的情况、卡以向上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以及卡是在长边方向上未变形的平卡等的情况中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通过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将由送出爪送出的第一卡的前端侧提起,并将第一卡的前端引导至闸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这些第一卡逐一从闸门送出。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卡送出装置具备:保持轴,其在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下侧保持闸门部件的后端侧,并使闸门部件的后端侧可转动;以及施力部件,其向以保持轴为中心的闸门部件的转动方向即朝向退避位置的方向对闸门部件施力,送爪机构具备电动机和将电动机的动力向送出爪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闸门移动机构具备利用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转动的凸轮部件,在闸门部件上安装或形成与形成于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接触的凸轮从动件,闸门部件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与送出爪的动作连动,以保持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这样构成时,能够利用共同的电动机使送出爪及闸门部件移动,因此,能够简化卡送出装置的结构。另外,这样构成时,能够利用共同的电动机使送出爪及闸门部件移动,因此,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能够使送出爪的动作和闸门部件的动作可靠地连动。因此,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能够使送出爪和闸门部件移动,以使第一卡的前端可靠地通过闸门。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前端侧,形成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在闸门部件处于退避位置时,闸门的上侧面配置于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闸门部件移动,直到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这样构成时,在闸门部件处于退避位置时,闸门的上侧面被配置于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即使卡送出装置产生振动等,也能够防止第一卡朝向前侧通过闸门而使第一卡的前端侧露出在卡收容部的外部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送出爪上形成有卡合面和倾斜面,卡合面与第一卡的后端抵接,将第一卡向前侧按压,倾斜面在送出爪送出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倾斜面在卡送出状态下配置于比卡合面靠前侧的位置,在卡合面与第一卡的后端抵接时,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处于比卡合面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在送出第一卡时,倾斜面与第一卡的后端侧接触,与倾斜面接触的第一卡的后端侧在倾斜面上一边滑动一边上升,并且,在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且被卡合面按压的第一卡的前端到达闸门之前,闸门部件移动,使闸门的下侧面移动至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
在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前,当闸门的下侧面向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移动且第一卡的前端侧可以通过闸门时,第一卡的后端侧被倾斜面向前侧按压,第一卡的前端侧通过闸门,并且,配置于第一卡的上侧的从下数第二张卡被卡合面向前侧按压,在闸门处可能发生卡的堵塞。与之相对,如上述构成时,在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闸门的下侧面向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移动,使得第一卡的前端侧可以通过闸门,因此,即使万一第一卡被倾斜面向前侧按压,直到成为从下数第二张卡的后端不与卡合面抵接的状态为止,第一卡的前端侧也不会通过闸门。因此,即使万一第一卡被倾斜面向前侧按压,也能够防止从下数第二张卡被卡合面向前侧按压,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卡在闸门处的堵塞。另外,这样构成时,在送出第一卡时,由于在被卡合面按压的第一卡的前端到达闸门之前,闸门的下侧面向比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移动,使得第一卡的前端侧可以通过闸门,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卡在闸门处被挂住。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送出爪上形成有卡合面和倾斜面,卡合面与第一卡的后端抵接,将第一卡向前侧按压,倾斜面在送出爪送出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倾斜面在卡送出状态下配置于比卡合面靠前侧的位置,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在倾斜面和第一卡之间形成有间隙。这样构成时,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后端侧也可以载置于平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因此,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收容的卡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送出爪上形成与第一卡的后端抵接而将第一卡向前侧按压的卡合面,送出爪保持辊,且使辊可旋转,辊可进行以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卡的宽度方向为旋转的轴向的旋转,在送出爪送出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辊配置于比卡合面靠后方侧的位置,并且,辊的上端配置于比送出爪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这样构成时,在向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第一卡时,辊与配置于第一卡的上侧的从下数第二张卡的下表面接触。因此,从下数第二张卡的下表面不易产生损伤。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卡送出装置中,能够将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卡逐一送出,并且,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的卡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够防止收容的卡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卡送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的下端侧部分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图1的E部的放大图。
图4是用于从正面说明图1的E部的结构的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卡收容部的下端侧部分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从(A)的F-F方向表示卡收容部的底面部的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闸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的动作的图,(A)是表示第一卡的后端侧在送出爪的倾斜面上一边滑动一边上升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第一卡的后端开始被送出爪的卡合面按压时的状态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的动作的图,(A)是表示第一卡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送出爪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卡送出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卡送出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1的下端侧部分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是图1的E部的放大图。图4是用于从正面说明图1的E部的结构的图。图5是图1所示的卡收容部3的下端侧部分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从(A)的F-F方向表示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图。图6是图1所示的闸门部件7的立体图。
本方式的卡送出装置1是用于将层叠收容的卡2逐一送出的装置。该卡送出装置1与例如对卡2进行数据的记录等的读卡器、在卡2上进行印字的印刷机及输送卡2的卡输送装置等一起装设于卡发行装置上来使用,将发行前的卡2逐一朝向读卡器、印刷机或卡输送装置等送出。
卡2例如是厚度为0.7~0.8mm左右的长方形状的氯乙烯制卡。在该卡2上形成有例如记录磁数据的磁条。另外,卡2中内置有例如IC芯片。此外,卡2也可以是厚度为0.18~0.36mm左右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或规定厚度的纸卡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设铅垂方向(图1等的Z方向)为上下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图1等的X方向为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图1等的Y方向为左右方向。另外,设前后方向中的X1方向侧为“前”侧、其相反侧即X2方向侧为“后(后方)”侧、左右方向中的Y1方向侧为“右”侧、其相反侧即Y2方向侧为“左”侧。在本方式中,上下方向与收容于后述的卡收容部3的卡2的厚度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长度方向(长边方向)一致。
卡送出装置1具备:层叠收容多张卡2的卡收容部3、从下侧支承卡收容部3的支承部4、与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多个卡2中的配置于最下方的卡2(以下将该卡2设为“第一卡2A”。)卡合并将第一卡2A送出到卡收容部3的外部的送出爪5、使送出爪5移动的送爪机构6。在本方式中,通过送出爪5从卡收容部3向前侧(X1方向侧)送出第一卡2A。即,前侧是第一卡2A的送出方向侧。
另外,卡送出装置1具备:形成供第一卡2A朝向前侧通过的闸门7a的闸门部件7、使闸门部件7移动以使闸门7a升降的闸门移动机构8、用于检测送出爪5的位置的两个传感器9、10。此外,在卡送出装置1的前侧配置有将从卡送出装置1送出的第一卡2A进一步朝向前侧输送的输送辊对11。
卡收容部3由构成卡收容部3的左右的侧面部分的侧壁部3a、构成卡收容部3的前表面部分的前壁部3b、构成卡收容部3的后表面部分的后壁部3d、构成卡收容部3的下表面部分的作为收容部侧底面部的底面部3e构成,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箱状。多张卡2以其长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一致且其宽度方向和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内部。此外,在卡收容部3的内部,在层叠收容的多张卡2之上载置有重块(省略图示)。该重块安装在配置于右侧的侧壁部3a,以便可沿上下方向滑动。
如图5(A)所示,在前壁部3b的下端,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前侧开口部3f。前侧开口部3f由形成于前壁部3b的下端的中心的第一开口部3g和形成为从第一开口部3g的下端侧的左右的两端向左右的外侧扩展的两个第二开口部3h构成。第一开口部3g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第二开口部3h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状。前侧开口部3f的、形成有第二开口部3h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卡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宽。从卡收容部3送出的第一卡2A通过前侧开口部3f的、形成有第二开口部3h的部分。
在底面部3e的前端侧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开口的下侧开口部3j。下侧开口部3j形成于底面部3e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另外,如图5(B)所示,下侧开口部3j形成为从底面部3e的前端朝向后方侧切口。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下侧开口部3j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另外,在底面部3e形成有供送出爪5通过的通过槽。该通过槽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底面部3e,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狭缝状。
底面部3e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在底面部3e的上表面的前端侧,形成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3k。凸部3k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梯形的小的块状。凸部3k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凸部3k自底面部3e的上表面的突出量(即凸部3k相对于底面部3e的上表面的高度)比卡2的厚度的一半大,且比卡2的厚度小(参照图4(A))。另外,凸部3k形成于下侧开口部3j的右侧。凸部3k的前表面配置于与底面部3e的前端面相同的平面上,凸部3k的左侧面配置于与下侧开口部3j的右侧面相同的平面上。
送爪机构6具备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14和将电动机14的动力传递给送出爪5的动力传递机构15。电动机14是具有减速器的齿轮传动电动机。动力传递机构15具备固定送出爪5的带(环状带)16、架设带16的一对带轮17、18、用于调节带16的张力的带轮19、将电动机14的动力传递给带轮17的齿轮组20。带轮17~19及齿轮组20被支承部4可旋转地支承。此外,动力传递机构15也可以具备链条及链轮而替代带16及带轮17~19。
带16及带轮17~19配置于比底面部3e靠下侧的位置,且配置于支承部4的内部。该带16及带轮17~19配置于卡收容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即,固定于带16的送出爪5配置于卡收容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另外,带轮17配置于比卡收容部3靠后方侧的位置,带轮18配置于卡收容部3的前端侧部分的下侧。
当带轮17、18旋转时,送出爪5在带轮17、18之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在本方式中,送出爪5在带轮17的上端和带轮18的上端之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在送出爪5在带轮17、18之间移动时,送出爪5的上端侧在比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通过。当送出爪5的上端侧朝向前侧在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通过时,送出爪5与第一卡2A的后端抵接,将第一卡2A向前侧送出。
此外,在本方式中,如上所述,送出爪5在带轮17的上端和带轮18的上端之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即,带16的、固定送出爪5的部分在带轮17的上端和带轮18的上端之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并且,不会移动到与带轮17、18接触的位置。因此,在本方式中,送出爪5送出第一卡2A的卡送出状态下的送出爪5的姿势和卡送出状态以外的状态下的送出爪5的姿势为相同的姿势。即,在本方式中,送出爪5的姿势总是为图2所示的姿势。
送出爪5由聚缩醛等树脂材料形成。在送出爪5上形成有与第一卡2A的后端抵接而送出第一卡2A的卡合部5a。另外,在送出爪5上形成有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b。倾斜面5b以配置于比卡合部5a靠前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另外,倾斜面5b构成送出爪5的上表面的前侧部分。
在倾斜面5b和卡合部5a之间形成有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水平面5c。水平面5c形成为与倾斜面5b的后端(即倾斜面5b的上端)相连。另外,卡合部5a形成为向比水平面5c靠上侧的位置突出,卡合部5a的前端面形成与第一卡2A的后端抵接而将第一卡2A向前侧按压的卡合面5d。卡合部5a构成送出爪5的上端侧的后方侧部分。在本方式中,水平面5c和卡合面5d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卡2的厚度稍短,以使卡合面5d不与两张卡2抵接。因此,在卡合面5d与第一卡2A的后端抵接时,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处于比卡合面5d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
倾斜面5b的前端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稍靠下侧的位置。水平面5c(即倾斜面5b的后端)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倾斜面5b配置于在送出爪5朝向前侧移动时与第一卡2A的后端侧接触的位置。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在倾斜面5b和第一卡2A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另外,倾斜面5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与倾斜面5b接触的第一卡2A的后端侧在倾斜面5b上滑动的角度。因此,在送出爪5朝向前侧移动时,倾斜面5b与第一卡2A的后端侧接触,将第一卡2A的后端引导至卡合面5d。即,倾斜面5b从送出爪5开始送出第一卡2A之前与第一卡2A的后端侧接触,将第一卡2A的后端引导至卡合面5d。
在送出爪5上可旋转地安装有辊23。即,送出爪5保持辊23,且使其可旋转。辊23以可进行以左右方向为旋转的轴向的旋转的方式安装于送出爪5。该辊23安装于送出爪5的上表面的后端侧,且配置于比卡合面5d靠后方侧的位置。另外,辊23的上端配置于比送出爪5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
传感器9、10例如是将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对向配置的透射型光学式传感器。该传感器9、10配置于比底面部3e靠下侧的位置。传感器9配置于卡送出装置1的后端侧部分,起到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探测送出爪5处于规定的待机位置的作用。传感器10配置于卡送出装置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该传感器10起到探测送出爪5移动到输送辊对11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卡2A的输送的移动完成位置的作用。在本方式中,送出爪5在传感器9的配置位置和传感器10的配置位置之间向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闸门移动机构8具备通过电动机14的动力进行转动的凸轮部件25。凸轮部件25配置于比底面部3e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凸轮部件25被支承部4支承为可进行以左右方向为转动的轴向的转动。凸轮部件25的外周面形成凸轮面25a。凸轮面25a由大径凸轮面25b和外径比大径凸轮面25b小的小径凸轮面25c构成。在本方式中,两个凸轮部件25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参照图1)。
另外,闸门移动机构8具备与带轮18配置于同轴上且与带轮18一起旋转的齿轮26和与凸轮部件25配置于同轴上且与凸轮部件25一起旋转的齿轮27。齿轮26和齿轮27啮合。电动机14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5及齿轮26、27传递到凸轮部件25。
闸门部件7具备配置于卡收容部3的前侧开口部3f的前侧的前表面部7b和配置于前表面部7b的下侧的作为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底面部7c。在前表面部7b的下端和底面部7c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7d。开口部7d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狭缝状。开口部7d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卡2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宽。前表面部7b和底面部7c经由构成闸门部件7的左右两端部分的连结部7e相连。
前表面部7b由配置于前表面部7b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平板状的第一前表面部7f和从第一前表面部7f的左右的两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扩展的平板状的两个第二前表面部7g构成。该前表面部7b被配置为第一前表面部7f及第二前表面部7g的厚度方向和前后方向大致一致。第一前表面部7f配置于比第二前表面部7g靠后方侧的位置,第一前表面部7f的前表面配置于比第二前表面部7g的前表面靠后方侧的位置,第一前表面部7f的后表面配置于比第二前表面部7g的后表面靠后方侧的位置。
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前表面部7f配置于与形成于卡收容部3的前壁部3b的第一开口部3g相同的位置。第一前表面部7f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第一开口部3g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在第一前表面部7f的下端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形成有朝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7h。突起部7h的下表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状,构成前表面部7b的下端面的一部分。
底面部7c由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的大致平板状的底面前部7j和从底面前部7j朝向后方侧突出的大致平板状的突出部7k(参照图6)构成。该底面部7c配置为底面前部7j及突出部7k的厚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突出部7k从底面前部7j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朝向后方侧突出。突出部7k形成为长方形的大致平板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底面前部7j配置于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前侧。突出部7k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与形成于底面部3e的下侧开口部3j相同的位置。突出部7k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下侧开口部3j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
在底面部7c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7n。凸部7n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该凸部7n形成于从底面前部7j的上表面的后端侧到突出部7k的上表面的后端侧的范围。另外,凸部7n的大部分形成于突出部7k的上表面。凸部7n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状,构成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凸部7n的前表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凸部7n的后表面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下侧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平面状或曲面状。另外,凸部7n的左右侧面形成为以随着朝向左右的外侧而朝向下侧倾斜的方式倾斜的平面状或曲面状。
突起部7h和凸部7n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突起部7h的下端面和凸部7n的上表面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对向配置。在本方式中,突起部7h的下端面和凸部7n的上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闸门7a。即,闸门7a形成于作为前表面部7b的下端面的一部分的突起部7h的下端面和作为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凸部7n的上表面之间。闸门7a的上下方向的间隙被设定为一张卡2能够通过,但两张卡2在重叠的状态下不能通过。此外,在本方式中,凸部7n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比突起部7h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宽,凸部7n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和突起部7h的下端面之间的部分成为闸门7a。
闸门部件7被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固定在支承部4的保持轴30可转动地保持。在闸门部件7上形成有被保持轴30保持的两个被保持部7p。两个被保持部7p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另外,被保持部7p以从底面部7c的下表面的后端侧朝向后方侧延伸的方式形成。被保持部7p的后端侧部分被保持轴30可转动地保持。即,闸门部件7的后端侧由保持轴30可转动地保持在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下侧。
在闸门部件7上安装有与凸轮部件25的凸轮面25a接触的凸轮从动件31。在本方式中,与两个凸轮部件25各自的凸轮面25a接触的两个凸轮从动件31安装于闸门部件7。另外,本方式的凸轮从动件31是辊,闸门部件7具备可旋转地保持凸轮从动件31的两个从动件保持部7r。两个从动件保持部7r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另外,从动件保持部7r形成为从底面部7c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的平板状。
凸轮从动件31被从动件保持部7r支承为能够经由固定于两个从动件保持部7r的固定轴,进行以左右方向为旋转的轴向的旋转。该凸轮从动件31配置于底面部7c的下侧。另外,凸轮从动件31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第一前表面部7f稍靠后方侧的位置。另外,凸轮从动件31从正上方与凸轮面25a接触。
闸门部件7被作为施力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32向以保持轴30为中心的转动方向施力。具体而言,闸门部件7被扭转螺旋弹簧32以保持轴30为中心向图2中顺时针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施力。即,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被扭转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朝向下侧施力,闸门部件7被朝向后述的退避位置施力。凸轮从动件31通过扭转螺旋弹簧32的作用力被按压在凸轮面25a上。保持轴30插通于扭转螺旋弹簧32。
(卡送出装置的动作)
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1的动作的图,(A)是表示第一卡2A的后端侧一边在送出爪5的倾斜面5b上滑动一边上升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第一卡2A的后端开始被送出爪5的卡合面5d按压时的状态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卡送出装置1的动作的图,(A)是表示第一卡2A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11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送出爪5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在卡送出装置1中,在将第一卡2A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之前的待机时,如图2所示,除了送出爪5的前端侧的一部分以外的送出爪5的大部分配置于比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后端靠后方侧的位置,送出爪5处于规定的待机位置。此时,凸轮部件25以凸轮部件25的周方向上的小径凸轮面25c的中心朝向正上方的方式配置,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下限位置。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下限位置时,闸门部件7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包含凸部7n的上表面的底面部7c的整个上表面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方式中,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下限位置时,闸门部件7处于退避位置(图2、图4(A)所示的位置)。即,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闸门部件7处于底面部7c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的退避位置。在闸门部件7处于退避位置时,如图4(A)所示,成为闸门7a的上侧面的突起部7h的下端面被配置于比凸部3k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突起部7h的下端面被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另外,此时,突起部7h的下端侧被配置于下侧开口部3j中。
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电动机14启动,带轮17、18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处于待机位置的送出爪5朝向前侧移动。当送出爪5向前侧移动时,送出爪5的倾斜面5b与第一卡2A的后端侧接触,之后,如图7(A)所示,与倾斜面5b接触的第一卡2A的后端侧一边在倾斜面5b上滑动一边上升。另外,当电动机14启动时,凸轮部件25向图2的逆时针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凸轮部件2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闸门部件7以保持轴30为中心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逐渐上升。即,当凸轮部件25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闸门7a逐渐上升。这样,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与送出爪5的动作连动,以保持轴30为中心进行转动。
之后,当送出爪5进一步向前侧移动时,如图7(B)所示,送出爪5的卡合面5d与第一卡2A的后端抵接,第一卡2A开始向前侧移动。另外,凸轮部件25进一步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闸门部件7以保持轴30为中心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进一步上升。在本方式中,闸门部件7转动,闸门7a上升,使得在被卡合面5d按压的第一卡2A的前端到达闸门7a之前,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卡收容部3的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即,第一卡2A的前端侧可通过闸门7a)。
如图4(B)所示,当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上升到凸部7n的上表面配置得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时,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到达上限位置。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到达上限位置是在凸轮从动件31开始接触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凸轮部件25的大径凸轮面25b时。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上限位置时,如上所述,凸部7n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此时,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另外,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上限位置时,底面部7c的底面前部7j配置于底面部3e的前侧。另外,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上限位置时,如图4、图7(B)及图8所示,除了凸部7n的上表面以外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底面部3e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处于上限位置时,除了凸部7n的上表面以外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也可以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除了凸部7n的上表面以外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也可以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在送出卡2A时,当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的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时,凸部7n的上表面通过底面部3e的下侧开口部3j的上端。这样,在本方式中,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作为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凸部7n的上表面通过下侧开口部3j的上端且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另外,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
此外,在本方式中,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送出爪5的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闸门部件7转动,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上升,使得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卡收容部3的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即,如图7(A)所示,在第一卡2A的后端侧处于倾斜面5b上的中途的位置,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未到达与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时,凸部7n的上表面处于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第一卡2A的前端侧不能通过闸门7a。
另外,之后,当送出爪5进一步向前侧移动时,如图8(A)所示,第一卡2A被送出到被卡合面5d按压的第一卡2A的前端侧通过闸门7a且第一卡2A的前端被输送辊对11夹持的位置。在本方式中,输送辊对11输送第一卡2A的输送速度比送出爪5送出第一卡2A的送出速度快。因此,当第一卡2A被输送辊对11夹持时,第一卡2A的后端逐渐远离送出爪5的卡合面5d(参照图8(B))。
在送出爪5移动到第一卡2A的前端被输送辊对11夹持的位置时,送出爪5未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因此,送出爪5进一步向前侧移动到图8(B)所示的移动完成位置,之后停止。即,当送出爪5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时,电动机14停止。在凸轮从动件31开始接触凸轮部件25的大径凸轮面25b之后,直到送出爪5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的期间,凸轮从动件31一直与大径凸轮面25b接触(参照图7(B)、图8)。因此,在送出爪5移动到移动完成位置的期间,维持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被配置于上限位置的状态。
之后,当由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大致相同的位置的闸门通过传感器(省略图示)探测到输送辊对11输送的第一卡2A的后端通过了闸门7a时,电动机14启动,带轮17、18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送出爪5向后方侧移动到待机位置。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闸门部件7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整体被配置于比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在送出爪5的倾斜面5b和第一卡2A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可以将卡2整体载置在形成为平面状的平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收容时间变长,也能够防止收容的卡2的变形。
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被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更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载置于平的底面部3e的上表面的第一卡2A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也能够将由送出爪5送出的第一卡2A的前端向闸门7a引导。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将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第一卡2A逐一从闸门7a送出。
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即使增大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的闸门7a的上升量,也能够防止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变形,因此能够增大送出第一卡2A时的闸门7a的上升量。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第一卡2A的变形量大,也能够将该变形量大的第一卡2A逐一从闸门7a送出。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作为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凸部7n的上表面从形成于载置有多个卡2的底面部3e的下侧开口部3j的上端通过,闸门7a的下侧面即凸部7n的上表面被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因此,在本方式中,无论是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第一卡2A的变形量较小的情况、第一卡2A以向上侧凸出的方式在长边方向上变形的情况以及第一卡2A是在长边方向上没有变形的平卡等情况中的哪种情况,都能够通过凸部7n的上表面提起由送出爪5送出的第一卡2A的前端侧,将第一卡2A的前端向闸门7a引导。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将这些第一卡2A逐一从闸门7a送出。
在本方式中,通过使送出爪5移动的电动机14使闸门部件7转动。因此,在本方式中,与除电动机14之外还设有使闸门部件7转动的电动机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卡送出装置1的结构。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是通过共同的电动机14进行送出爪5的移动和闸门部件7的转动,因此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能够使送出爪5的动作和闸门部件7的动作可靠地连动。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能够使送出爪5和闸门部件7移动,以使第一卡2A的前端可靠地通过闸门7a。
在本方式中,在闸门部件7处于退避位置时,成为闸门7a的上侧面的突起部7h的下端面被配置于比形成于底面部3a的上表面的前端侧的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即使在卡送出装置1中产生振动等,也能够防止第一卡2A朝向前侧通过闸门7a而使第一卡2A的前端侧露出在卡收容部3的外部的情况。
在本方式中,在送出爪5上可旋转地安装有辊23,辊23的上端配置于比送出爪5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如图8所示,辊23与配置于第一卡2A的上侧的从下数第二张卡2的下表面接触。另外,即使在由输送辊对11输送第一卡2A之后,送出爪5从移动完成位置向后方侧移动到待机位置时,辊23也会与下一第一卡2A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防止送出爪5和卡2的接触造成的卡2的损伤的产生。
在本方式中,直至被输送辊对11输送的第一卡2A的后端通过闸门7a为止,送出爪5处于移动完成位置,送出爪5从下方支承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减轻输送辊对11输送第一卡2A的输送负荷。
在此,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送出爪5的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前,当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卡收容部3的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而使得第一卡2A的前端侧可通过闸门7a时,第一卡2A的后端侧被送出爪5的倾斜面5b向前侧按压,第一卡2A的前端侧通过闸门7a,并且,配置于第一卡2A的上侧的从下数第二张卡2被卡合面5d向前侧按压,有可能产生卡2在闸门7a处的堵塞。
但是,在本方式中,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闸门部件7的前端侧上升,以使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即,在本方式中,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第一卡2A的前端侧可通过闸门7a。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万一第一卡2A被倾斜面5b向前侧按压,直至变成从下数第二张卡2的后端不与卡合面5d抵接的状态为止,第一卡2A的前端侧也不会通过闸门7a。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万一第一卡2A被倾斜面5b向前侧按压,也可以防止从下数第二张卡2被卡合面5d向前侧按压,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卡2在闸门7a处堵塞。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被卡合面5d按压的第一卡2A的前端到达闸门7a之前,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第一卡2A的前端侧可通过闸门7a,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卡2A被闸门7a挂住。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的方式是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一个例子,但不限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在送出爪5的倾斜面5b和第一卡2A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除此之外,例如,即使收容于卡收容部3的卡2的收容时间变长,只要是收容的卡2的后端侧不变形的程度,则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之前的待机时,倾斜面5b和第一卡2A也可以接触。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送出爪5的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凸部7n的上表面移动到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除此之外,例如,只要第一卡2A的后端侧在送出爪5的倾斜面5b上可靠地滑动,则在第一卡2A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卡合面5d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前,凸部7n的上表面也可以移动到比凸部3k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
在上述的方式中,在底面部7c形成有凸部7n,但也可以不形成凸部7n。该情况下,在突起部7h的下端面和底面部7c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闸门7a。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在第一前表面部7f形成有突起部7h,但也可以不形成凸部7n及突起部7h。该情况下,在前表面部7b的下端面的整体和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整体之间形成闸门7a。
在这些情况下,在向卡收容部3的外部送出第一卡2A时,闸门部件7移动,直到作为底面部7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突出部7k的上表面通过下侧开口部3j的上端且作为闸门7a的下侧面的底面部7c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底面部3e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另外,在这些情况下,在进行卡2A的送出时,也可以在底面部3e形成供底面部7c的上表面整体通过的下侧开口部3j。另外,也可以形成凸部7n而不形成突起部7h。该情况下,在前表面部7b的下端面和凸部7n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闸门7a。
在上述的方式中,凸轮从动件31是辊,但凸轮从动件31也可以是形成为块状等的部件。该情况下,凸轮从动件31也可以与闸门部件7一体地形成。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在卡收容部3的底面部3e的前端侧形成有凸部3k,但也可以不在底面部3e的前端侧形成凸部3k。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通过使送出爪5移动的电动机14使闸门部件7转动,但除电动机14之外也可以另行设置使闸门部件7转动的电动机。
在上述的方式中,闸门部件7以保持轴30为中心进行转动,但闸门部件7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线性滑动。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对闸门部件7施力的施力部件是扭转螺旋弹簧32,但对闸门部件7施力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扭转螺旋弹簧32以外的弹簧部件。进而,在上述的方式中,辊23安装在送出爪5上,但辊23也可以不安装在送出爪5上。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在送出爪5上形成有倾斜面5b,但也可以不在送出爪5上形成倾斜面5b。
符号说明
1 卡送出装置
2 卡
2A 第一卡
3 卡收容部
3b 前壁部
3e 底面部(收容部侧底面部)
3f 前侧开口部
3j 下侧开口部
3k 凸部
5 送出爪
5b 倾斜面
5d 卡合面
6 送爪机构
7 闸门部件
7a 闸门
7b 前表面部
7c 底面部(闸门部件侧底面部)
8 闸门移动机构
14 电动机
15 动力传递机构
23 辊
25 凸轮部件
25a 凸轮面
30 保持轴
31 凸轮从动件
32 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X 前后方向
X1 第一卡的送出方向侧
Y 卡的宽度方向
Z 上下方向。

Claims (6)

1.一种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送出装置具备:收容部,其层叠收容多张卡;送出爪,其与收容于所述卡收容部的多张所述卡中配置于最下方的所述卡即第一卡卡合,将所述第一卡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以及送爪机构,其使所述送出爪移动,并且,在将所述送出爪送出所述第一卡的送出方向侧作为前侧、将前侧的相反侧作为后方侧时,所述卡送出装置具备:闸门部件,其形成供所述第一卡通朝向前侧过的闸门;以及闸门移动机构,其使所述闸门部件移动,以使所述闸门升降,
在所述卡收容部的构成前表面部分的前壁部的下端,形成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前侧开口部,
在所述卡收容部的构成下表面部分的收容部侧底面部的前端侧,形成向上下方向开口的下侧开口部,
所述闸门部件具备配置于所述前侧开口部的前侧的前表面部和配置于所述前表面部的下侧的闸门部件侧底面部,
所述闸门形成于所述前表面部的下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在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所述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所述闸门部件处于所述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被配置得比所述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下侧的退避位置,
在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所述第一卡时,所述闸门部件移动,直到所述闸门部件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下侧开口部的上端而所述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所述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送出装置具备:保持轴,其在所述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下侧保持所述闸门部件的后端侧,并使所述闸门部件的后端侧能转动;以及施力部件,其向以所述保持轴为中心的所述闸门部件的转动方向即朝向所述退避位置的方向对所述闸门部件施力,
所述送爪机构具备电动机和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向所述送出爪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
所述闸门移动机构具备利用所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转动的凸轮部件,
在所述闸门部件上安装或形成与形成于所述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接触的凸轮从动件,
所述闸门部件在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所述第一卡时,与所述送出爪的动作连动,以所述保持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部侧底面部的上表面的前端侧,形成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
在所述闸门部件处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闸门的上侧面配置于比所述凸部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
在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所述第一卡时,所述闸门部件移动,直到所述闸门的下侧面配置于比所述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出爪上形成有卡合面和倾斜面,所述卡合面与所述第一卡的后端抵接,将所述第一卡向前侧按压,所述倾斜面在所述送出爪送出所述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
所述倾斜面在所述卡送出状态下配置于比所述卡合面靠前侧的位置,
在所述卡合面与所述第一卡的后端抵接时,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处于比所述卡合面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
在送出所述卡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卡的后端侧接触,与所述倾斜面接触的所述第一卡的后端侧在所述倾斜面上一边滑动一边上升,并且,在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的后端到达与所述卡合面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之后、被所述卡合面按压的所述第一卡的前端到达所述闸门之前,所述闸门部件移动,使所述闸门的下侧面移动至比所述凸部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出爪上形成有卡合面和倾斜面,所述卡合面与所述第一卡的后端抵接,将所述第一卡向前侧按压,所述倾斜面在所述送出爪送出所述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朝向上侧倾斜的方式倾斜,
所述倾斜面在所述卡送出状态下配置于比所述卡合面靠前侧的位置,
在向所述卡收容部的外部送出所述第一卡之前的待机时,在所述倾斜面和所述第一卡之间形成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卡送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送出爪上形成与所述第一卡的后端抵接而将所述第一卡向前侧按压的卡合面,
所述送出爪保持辊,且使所述辊能旋转,
所述辊能进行以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所述卡的宽度方向为旋转的轴向的旋转,
在所述送出爪送出所述第一卡的卡送出状态下,所述辊配置于比所述卡合面靠后方侧的位置,并且,所述辊的上端配置于比所述送出爪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
CN201680070456.2A 2015-12-10 2016-12-02 卡送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69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1268A JP6522491B2 (ja) 2015-12-10 2015-12-10 カード送出装置
JP2015-241268 2015-12-10
PCT/JP2016/085844 WO2017099005A1 (ja) 2015-12-10 2016-12-02 カード送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654A true CN108369654A (zh) 2018-08-03
CN108369654B CN108369654B (zh) 2021-03-23

Family

ID=59014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045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69654B (zh) 2015-12-10 2016-12-02 卡送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5953B2 (zh)
JP (1) JP6522491B2 (zh)
CN (1) CN108369654B (zh)
WO (1) WO20170990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7565B2 (en) * 2019-10-02 2021-06-08 Assa Abloy Ab Card printer alignment bracke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3968A (zh) * 2009-10-23 2011-05-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卡送出装置及卡送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718080A (zh) * 2011-03-29 2012-10-10 新雷欧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出卡装置
CN103020659A (zh) * 2011-07-07 2013-04-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发卡装置
CN203070316U (zh) * 2012-12-14 2013-07-17 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可预调卡托的收卡机构
CN103901222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反应容器的传送装置
CN104573750A (zh) * 2014-12-24 2015-04-29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发放多种介质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0565B2 (ja) * 1997-02-26 2006-07-26 株式会社日本コンラックス カード払出し装置
JP3809612B2 (ja) * 2003-09-19 2006-08-16 三和ニュ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ユニット
JP2007076891A (ja) * 2005-09-16 2007-03-29 Nidec Copal Corp カード搬送装置及びカードプリンタ
JP5008997B2 (ja) * 2007-02-05 2012-08-22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受付装置と搬送方法
EP2312501B1 (en) * 2008-07-09 2016-05-11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Card processing unit and card issuing device
JP2013077232A (ja) * 2011-09-30 2013-04-2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カード積載移送装置及びカードプリンタ
JP2015161991A (ja) * 2014-02-26 2015-09-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送出機構およびカード発行装置
JP7048222B2 (ja) * 2017-07-04 2022-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発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3968A (zh) * 2009-10-23 2011-05-0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卡送出装置及卡送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718080A (zh) * 2011-03-29 2012-10-10 新雷欧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出卡装置
CN103020659A (zh) * 2011-07-07 2013-04-0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发卡装置
CN203070316U (zh) * 2012-12-14 2013-07-17 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可预调卡托的收卡机构
CN103901222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反应容器的传送装置
CN104573750A (zh) * 2014-12-24 2015-04-29 深圳怡化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发放多种介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99005A1 (ja) 2017-06-15
CN108369654B (zh) 2021-03-23
US20180365538A1 (en) 2018-12-20
US10635953B2 (en) 2020-04-28
JP2017107433A (ja) 2017-06-15
JP6522491B2 (ja) 2019-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64228B1 (en) Card printer and method of printing on cards
CN1822053B (zh) 鉴别装置及滚轮
WO2014051072A1 (ja) カードリーダ
CN106715140B (zh) 翻页装置
JP5933406B2 (ja) カードリーダ
CN107323092B (zh) 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10205299A (ja) 紙幣運搬装置
TW201210928A (en) Document transporter
CN108369654A (zh) 卡送出装置
JP702160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9214473A (zh) 卡片发行装置
JP2018165204A (ja) シート支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合機
WO2002005221A1 (fr) Dispositif d'empilement de pieces de monnaie
JP6939202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5057090B2 (ja) 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
JP5859071B2 (ja) 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13753B2 (ja) 媒体処理装置
JP2008105832A (ja) 媒体処理装置
JP6873899B2 (ja) カードリーダ
JP5608814B2 (ja) 紙葉類識別装置
JP7439446B2 (ja)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原稿読取装置
JP5032865B2 (ja) カード発行装置
JP4329713B2 (ja) 紙幣搬送装置
TW202342355A (zh) 摩擦搬運裝置及紙張搬運裝置
JPH0620197Y2 (ja) カードリ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3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