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2723A -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2723A
CN108352723A CN201680065158.4A CN201680065158A CN108352723A CN 108352723 A CN108352723 A CN 108352723A CN 201680065158 A CN201680065158 A CN 201680065158A CN 108352723 A CN108352723 A CN 108352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external member
charged terminal
wave
surface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1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F.科勒姆
K.L.科勒姆
M.W.米勒
小保罗.K.卡尔顿
M.J.德奥雷利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PG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CPG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PG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CPG Technologie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8352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2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2Waveguid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4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variable factor of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4B5/79

Abstract

本公开阐述了功率接收套件和方法的各种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被配置为从沿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获得电能。具有功率输出的功率输出电路被配置为耦合到电负载。电负载被当作耦合到生成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至少一个连接器被配置为将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耦合到功率输出电路。

Description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9月10日提交的序列号为62/216,747的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申请涉及题目为“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Lossy Media”的共同未决(co-pending)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其于2013年3月7日提交并且被授予申请号13/789,538,并且其于2014年9月11日以公开号US2014/0252886A1进行公开,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申请还涉及题目为“Excitation and Use of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 Lossy Media”的共同未决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其于2013年3月7日提交并且被授予申请号13/789,525,并且其于2014年9月11日公开号US2014/0252865A1进行公开,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申请还涉及题目为“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 Lossy Media”的共同未决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其于2014年9月10日提交并且被授予申请号14/483,089,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申请还涉及题目为“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Waves”的共同未决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其于2015年6月2日提交并且被授予申请14/728,507,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申请还涉及题目为“Excitation and Useof Guided Surface Waves”的共同未决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其于2015年6月2日提交并且被授予申请号14/728,492,并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无线电波发送的信号涉及使用传统的天线结构发射的辐射场。与无线电科学相反,上个世纪的电功率分布系统涉及沿导电体引导的能量的传输。自20世纪初以来,这种对射频(RF)和功率传输之间区别的理解就已存在。
发明内容
本公开阐述了各种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一种包括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功率接收套件,被配置为从沿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获得电能。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具有被配置用于耦合到电负载的功率输出的功率输出电路,所述电负载被当作耦合到生成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被配置为将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耦合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移动包中封装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和具有用于馈送电负载的功率输出的阻抗匹配电路,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可连接到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该方法还包括步骤:将所述移动包传送到一个位置,将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连接到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并且将所述功率输出耦合到电负载。该方法还包括步骤:使用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从沿着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并且向电负载供应电能,所述电负载被当作耦合到产生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
本公开的其他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审阅以下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将会或者变得显而易见。旨在将所有这些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由所附权利要求保护。
此外,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所有可选的和优选的特征以及修改可用于在此教导的整个公开内容的所有方面。此外,从属权利要求的各个特征以及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所有可选的和优选的特征以及修改可以彼此组合并且可互换。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许多方面。附图中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的,而是将重点放在清楚地图示本公开的原理上。而且,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定遍及多个视图的对应的部分。
图1是描绘作为用于引导电磁场和辐射电磁场的距离的函数的场强的图表。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具有用于引导表面波的发送的两个区域的传播界面的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针对图2的传播界面布置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一阶汉克尔(Hankel)函数的逼近和远离渐近线的幅度的示例的绘图。
图5A和5B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合成的电场的复数入射角(complex angle of incidence)的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位于图5A的电场与有损传导介质以布鲁斯特(Brewster)角相交的位置处的电荷端子的升高的效果的图形表示。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图形表示。
图8A至8C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图3和图7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的示例的图形表示。
图9A和9B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图8B和图8C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的单线传输线和经典传输线模型的示例的图形表示。
图1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调整图3和图7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以沿着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发射引导表面波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在图3和图7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波倾斜角与相位延迟之间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1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图。
图1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以复数布鲁斯特角入射合成电场以匹配在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图形表示。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图12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图形表示。
图15A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电荷端子T1的相位延迟(ΦU)的虚部和实部的示例的绘图。
图15B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图14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意图。
图1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图16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图形表示。
图18A至18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可用于接收以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发射的引导表面波形式传输的能量的接收结构的示例。
图18D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调整接收结构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9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可用于接收以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传输的引导表面波形式传输的能量的附加的接收结构的示例。
图20A至图20E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用于表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结构的示意性符号。
图21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采用移动功率发射器、移动功率中继器和功率接收套件的示例的图示。
图22A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移动功率发射器的示例的图。
图22B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移动功率中继器的示例的图。
图23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移动功率发射器的示例的图示。
图24A和图24B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示例的图示。
图25A和图25B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另一示例的图示。
图26A和图26B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另一示例的图示。
图27A和图27B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另一示例的图示。
图28A和28B是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互连功率接收套件的示例的图示。
图2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功率输出电路的示例的图。
图30是图示功率接收套件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该建立一些术语来提供对所遵循的概念的讨论中的清晰。首先,如本文所设想的,在辐射电磁场和引导电磁场之间划清形式区别。
如本文所设想的,辐射电磁场包括以不受波导限制的波的形式从源结构发出的电磁能。例如,辐射电磁场通常是离开诸如天线的电气结构并通过大气或其他介质传播并且不受任何波导结构限制的场。一旦辐射电磁波离开诸如天线的电气结构,它们就继续在独立于它们的源的传播介质(例如空气)中传播,直到它们耗散为止,而不管源是否继续操作。一旦辐射电磁波,除非被截获,否则它们是不可恢复的,并且如果不被截获,则辐射的电磁波中固有的能量永远损失。诸如天线的电气结构被设计为通过最大化辐射电阻与结构损耗电阻的比率来辐射电磁场。无论接收器是否存在,辐射的能量都会在空间中传播并损失。辐射场的能量密度由于是几何发散所以是距离的函数。因此,本文使用的以其所有形式的术语“辐射”是指电磁传播的这种形式。
引导电磁场是其能量集中在具有不同电磁特性的介质之间的边界内或附近的传播电磁波。在这个意义上,引导电磁场是受限于波导的电磁场,并且可以被表征为由在波导中流动的电流传送。如果没有负载接收和/或耗散在引导电磁波中传送的能量,则除了在引导介质的传导性中被耗散之外,不会有能量损失。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用于引导电磁波的负载,则不会消耗能量。因此,除非存在电阻性负载,否则生成引导电磁场的发生器或其他源不会传递真实功率。为此,这样的发生器或其他源基本上空闲地运行直到出现负载。这类似于运行发生器以产生在没有电负载的电力线上传输的60赫兹电磁波。应该注意的是,引导电磁场或波与所谓的“传输线模式”是等同的。这与其中为了生成辐射波而始终提供真实功率的辐射电磁波形成对比。与辐射电磁波不同,在能量源关闭之后,引导电磁能量不会继续沿有限长度的波导传播。因此,本文使用的以其所有形式的术语“引导”是指电磁传播的这种传输模式。
现在参考图1,所示出的是在以伏特/米为单位的任意基准以上的以分贝(dB)为单位的场强的曲线图100,其作为log-dB曲线图上的以千米为单位的距离的函数,以进一步图示辐射电磁场和引导电磁场之间的区别。图1的图形100描绘了引导场强曲线103,其示出了作为距离的函数的引导电磁场的场强度。该引导场强曲线103与传输线模式基本相同。而且,图1的图形100描绘辐射场强曲线106,其示出作为距离的函数的辐射电磁场的场强。
感兴趣的是分别用于引导波和用于辐射传播的曲线103和曲线106的形状。辐射场强曲线106几何地下降(1/d,其中d是距离),其在对数-对数坐标上被描绘为直线。另一方面,引导场强曲线103具有特性指数衰减并且在对数-对数坐标上表现出区别的拐点109。引导场强曲线103和辐射场强曲线106在点112处相交,其发生在穿越距离(crossing distance)处。在小于交叉点112处的穿越距离的距离处,引导电磁场的场强在大多数位置处明显大于辐射电磁场的场强。在大于穿越距离的距离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引导场强曲线103和辐射场强曲线106进一步图示了引导电磁场和辐射电磁场之间的基本传播差异。对于引导电磁场和辐射电磁场之间的差异的非正式讨论,可参考Milligan,T.,Modern Antenna Design,McGraw-Hill,1985年第1版,第8-9页,其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中。
以上所做的辐射电磁波和引导电磁波之间的区别容易正式地表达,并置于严格的基础上。这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从同一个线性偏微分等式显露出来,即波动方程,从施加于问题的边界条件解析出来。用于波动方程的格林(Green)函数本身包含了辐射波和引导波的本质之间的区别。
在真空中,波动方程是微分算子,其特征函数拥有在复数波数平面上的特征值的连续谱。这个横向电磁(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TEM)场被称为辐射场,并且那些传播场被称为“赫兹(Hertzian)波”。然而,在存在传导边界的情况下,波动方程数学地加上边界条件导致波数的频表示,其由连续频谱加上离散谱的总和组成。为此,可参考Sommerfeld,A.,“Uber die Ausbreitung der Wellen in der DrahtlosenTelegraphie,”Annalen der Physik,Vol.28,1909,第665-736页。另见Sommerfeld,A.,“Problems of Radio,”;Collin,R.E.,其被公开于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Physics–Lectures on Theoretical Physics:Volume VI的第六章,Academic Press,1949年,第236-289和295-296页;Collin,R.E.,“Hertzian Dipole Radiating Over a LossyEarth or Sea:Some Early and Late 20th Century Controversies,”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Vol.46,No.2,2004年4月,第64-79页;以及Reich,H.J.,Ordnung,P.F,Krauss,H.L.,and Skalnik,J.G.,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Van Nostrand,1953年,第291-293页,这些参考文献中的每一个都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术语“地波”和“表面波”标识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传播现象。表面波从产生平面波频谱中的离散分量的不同的极点分析地出现。参见例如Cullen,A.L.的“The Excitationof Plane Surface Waves”,(Proceedings of the IEE(British),Vol.101,Part IV,1954年8月,第225-235页)。在这种情况下,表面波被认为是引导表面波。表面波(在Zenneck-Sommerfeld引导波意义上)物理地和数学地与地波(在Weyl-Norton-FCC意义上)不同,地波现在对无线电广播非常熟悉。这两种传播机制起因于在复平面上不同类型的特征值谱(连续或离散)的激励。如图1的曲线103所示,引导表面波的场强随距离呈指数函数衰减(非常类似于有损波导中的传播)并且类似于与地波的经典赫兹辐射相反的径向传输线中的传播,其球形地传播、具有特征值的连续、如图1的曲线106所示的几何地下降、并且来自分支切割积分。正如由C.R.Burrows在“The Surface Wave in Radio Propagation over PlaneEarth”(Proceedings of the IRE,Vol.25,No.2,1937年2月,第219-229页)和“TheSurface Wave in Radio Transmission”(Bell Laboratories Record,Vol.15,1937年6月,第321-324页)中实验地证明的,垂直天线辐射地波,但不发射引导波。
总而言之,首先,对应于分支切割积分的波数特征值谱的连续部分产生辐射场,并且其次,离散谱以及由被积分的轮廓包围的极点引起的相应的残差和导致非TEM行进表面波,其在横向于传播的方向上呈指数衰减。这种表面波是引导传输线模式。为了进一步解释,可以参考Friedman,B.,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Applied Mathematics,Wiley,1956年,第214、283-286、290、298-300页。
在自由空间中,天线激励了波动方程的连续特征值,其是辐射场,其中具有Ez和Hφ同相的向外传播RF能量永远损失。另一方面,波导探头激励离散特征值,这导致传输线传播。参见Collin,R.E.,Field Theory of Guided Waves,McGraw-Hill,1960年,第453、474-477页。尽管这样的理论分析已经维持了在有损均匀(homogeneous)介质的平面或球面上发射开放表面引导波的假设可能性,但是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工程技术中还没有已知的结构已经存在,用于以任何实际效率来实现这一点。不幸的是,由于它出现在20世纪初期,所以以上提出的理论分析已经基本上只剩下理论,并且还没有已知的结构用于实际上实现在有损均匀介质的平面或球面上发射开放表面引导波。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描述了各种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其被配置为激励沿着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电场。这种引导电磁场在幅度和相位上与有损传导介质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这种引导表面波模式也可以被称为Zenneck波导模式。由于本文描述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激励的合成场与有损传导介质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的事实,沿着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发射以引导表面波形式的引导电磁场。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损传导介质包括诸如地球的陆地介质。
参考图2,所示的是传播界面,其提供对由Jonathan Zenneck在1907年推导的麦克斯韦方程的边界值解的检查,如在他的论文Zenneck,J.,“On the Propagation of PlaneElectromagnetic Waves Along a Flat Conducting Surface and their Relation toWireless Telegraphy,”Annalen der Physik,Serial 4,Vol.23,1907年9月20日,第846-866页中所提出的。图2示出了用于沿着被指定为区域1的有损传导介质和被指定为区域2的绝缘体之间的界面径向地传播波的圆柱坐标。区域1可以包括例如任何有损传导介质。在一个示例中,这样的有损传导介质可以包括诸如地球或其他介质的陆地介质。区域2是与区域1共享边界界面并且相对于区域1具有不同构成参数的第二介质。区域2可以包括例如任何绝缘体,诸如大气或其他介质。这种边界界面的反射系数仅对于在复数布鲁斯特角处的入射达到零。参见Stratton,J.A.,Electromagnetic Theory,McGraw-Hill,1941年,第516页。
根据各种实施例,本公开提出了各种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其产生与包括区域1的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的电磁场。根据各种实施例,这种电磁场基本上合成了以能够导致零反射的有损传导介质的复数布鲁斯特角入射的波前。
为了进一步解释,在区域2中,假定ejωt场变化,并且其中ρ≠0且z≥0(其中z是垂直于区域1的表面的垂直坐标,并且ρ是圆柱坐标中的径向维度),满足沿着界面的边界条件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Zenneck的闭形精确解由以下电场和磁场分量表示:
在区域1中,假定ejωt场变化,并且其中ρ≠0和z≤0,满足沿着界面的边界条件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Zenneck的闭形精确解由以下电场和磁场分量表示:
在这些表达式中,z是垂直于区域1的表面的垂直坐标,ρ是径向坐标,是第二类的n阶复变汉克尔函数,u1是区域1中正垂直(z)方向上的传播常数,u2是区域2中垂直(z)方向上的传播常数,σ1是区域1的传导率,ω等于2πf,其中f是激励的频率,εo是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ε1是区域1的介电常数,A是由源施加的源常数,以及γ是表面波径向传播常数。
±z方向上的传播常数通过在区域1和区域2之间的界面以上和以下分离波动方程来确定,并施加边界条件。在区域2中,该运用(exercise)给出,
并且在区域1中,给出:
u1=-u2r-jx) (8)
径向传播常数γ由下式给出:
这是一个复数表达式,其中n是复折射率,由下式给出:
在所有的上述等式中,
其中εr包括区域1的相对介电常数,σ1是区域1的传导率,εo是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以及μo包括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因此,所产生的表面波平行于界面传播,并垂直于界面指数地衰减。这已知为消散(evanescence)。
因此,等式(1)-(3)可以被认为是圆柱对称的、径向传播波导模式。参见Barlow,H.M.,和Brown,J.,Radio Surface Waves,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第10-12、29-33页。本公开详述激励这种“开放边界”波导模式的结构。具体地,根据各种实施例,引导表面波导探头被提供给适当尺寸的电荷端子,该电荷端子被馈送电压和/或电流并且相对于区域2和区域1之间的边界界面被放置。参考图3,这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图3示出了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的示例,该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包括沿垂直轴线z升高到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上方的电荷端子T1,垂直轴线z正交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呈现的平面。有损传导介质203构成区域1,并且第二介质206构成区域2并与有损传导介质203共享边界界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有损传导介质203可以包括诸如行星地球的陆地介质。为此,这样的陆地介质包括其上包括的所有结构或构造,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例如,这样的陆地介质可以包括诸如岩石、土壤、沙子、淡水、海水、树木、植物之类的自然元素以及构成我们的星球的所有其他自然元素。另外,这种陆地介质可以包括人造元素,诸如混凝土、沥青、建筑材料和其他人造材料。在其他实施例中,有损传导介质203可以包括除地球之外的一些介质,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造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有损传导介质203可以包括其他介质,诸如人造表面和诸如汽车、飞机、人造材料(诸如胶合板、塑料片或其他材料)或其它介质的结构。
在有损传导介质203包括陆地介质或地球的情况下,第二介质206可以包括地面以上的大气。因此,大气可以被称为“大气介质”,它包含空气和构成地球的大气的其他元素。另外,第二介质206可能包括相对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其他介质。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包括馈送网络209,馈送网络209经由例如垂直馈送线导体将激励源212耦合到电荷端子T1。根据各种实施例,电荷Q1被施加在电荷端子T1上以基于在任何给定时刻施加到端子T1的电压来合成电场。根据电场(E)的入射角(θi),可以使电场基本上模式匹配到包括区域1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
通过考虑等式(1)-(6)的Zenneck闭型解,区域1和区域2之间的Leontovich阻抗边界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是正垂直(+Z)方向上的单位法线,以及是上述等式(1)表示的区域2中的磁场强度。等式(13)意味着等式(1)-(3)中指定的电场和磁场可以导致沿着边界界面的径向表面电流密度,其中径向表面电流密度可以通过下式指定:
其中A是常数。此外,应该注意的是,趋近(close-in)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对于ρ<<λ),上面的等式(14)具有性态(behavior):
负号表示当源电流(Io)如图3所示垂直向上流动时,“趋近”地电流径向向内流动。通过用于Hφ“趋近”的场匹配,可以确定:
其中,在等式(1)-(6)和(14)中,q1=C1V1。因此,等式(14)的径向表面电流密度可以重新表示为:
由等式(1)-(6)和(17)表示的场具有受限于有损界面(而不是与地波传播相关的辐射场)的传输线模式的性质。参见Barlow,H.M.和Brown,J.,Radio Surface Waves,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第1-5页。
在这一点上,针对这些波动方程的解,提供等式(1)-(6)和(17)中使用的汉克尔函数的性质的回顾(review)。人们可以观察到,第一类和第二类的n阶汉克尔函数被定义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标准贝塞尔(Bessel)函数的复数组合:
这些函数分别表示径向向内传播的圆柱形波和径向向外传播的圆柱形波该定义类似于关系e±jx=cosx±jsinx。参见,例如,Harrington,R.F.,Time- Harmonic Fields,McGraw-Hill,1961年,第460-463页。
是一个输出波,其可以从它的大幅角(argument)渐近性态中识别出来,该大幅角渐近性态从Jn(x)和Nn(x)的系列定义中直接获得,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远离(far-out):
当乘以ejωt时,其是具有空间变化的形式ej(ωt-kρ)的向外传播的圆柱形波。可以从等式(20a)确定一阶(n=1)的解:
趋近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对于ρ<<λ),一阶和二阶汉克尔函数表现为:
请注意,这些渐近表达式是复数量(complex quantities)。当x是实数时,等式(20b)和(21)在相位上相差其对应于45°的额外相位提前或“相位提升”或等同于λ/8。第二类的一阶汉克尔函数的趋近或远离渐近线具有汉克尔“交叉”或转折点,在这里,它们在ρ=Rx的距离处的幅度相等。
因此,在汉克尔交叉点之外,“远离”表示相对于汉克尔函数的“趋近”表示占优势。到汉克尔交叉点(或汉克尔交叉点距离)的距离可以通过使对于-jγρ的等式(20b)和(21)相等进行求解,并求解Rx。在x=σ/ωεo的情况下,可以看出,远离和趋近汉克尔函数渐近线是频率相关的,随着频率降低,汉克尔交叉点移出。还应该注意的是,汉克尔函数渐近线也可以随着有损传导介质的传导率(σ)变化而变化。例如,土壤的传导率可以随着天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图4,所示的是1850kHz的操作频率下、对于σ=0.010mhos/m的传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εr=15的区域1,等式(20b)和(21)的一阶汉克尔函数的幅度的曲线图。曲线115是等式(20b)的远离(far-out)渐近线的幅度,并且曲线118是等式(21)的趋近(close-in)渐近线的幅度,其中汉克尔交叉点121出现在Rx=54英尺的距离处。虽然幅度相等,但在汉克尔交叉点121处的两条渐近线之间存在相位偏移。也可以看出,汉克尔交叉距离远小于操作频率的波长。
考虑到区域2中Zenneck闭形解的等式(2)和(3)给出的电场分量,可以看出,Ez和Eρ的比率渐近地传递到
其中,n是等式(10)的复折射率,并且θi是电场的入射角。另外,等式(3)的模式匹配电场的垂直分量渐近地传递到
其与端电压处升高的电荷端子的电容的隔离分量上的自由电荷线性地成比例,qfree=Cfree×VT
例如,图3中升高的电荷端子T1的高度H1影响电荷端子T1上的自由电荷的量。当电荷端子T1接近区域1的地平面时,该端子上的大部分电荷Q1被“束缚”。随着电荷端子T1升高,被束缚的电荷减少,直到电荷端子T1达到基本上所有的隔离的电荷都是自由的的高度。
电荷端子T1的增加的电容升高的优点在于升高的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被进一步从接地平面移除,导致自由电荷qfree的量增加以将能量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随着电荷端子T1被从接地平面移开,电荷分布变得更均匀地分布在端子表面周围。自由电荷的量与电荷端子T1的自电容有关。
例如,球形端子的电容可以表示为地平面之上的物理高度的函数。在高于理想地面的物理高度h处的球体的电容由下式给出:
Celevated sphere=4πεoa(1+M+M2+M3+2M4+3M5+…) (24)
其中球体的直径为2a,并且其中M=a/2h,h为球形端子的高度。如可以看出的,端子高度h的增加减小了电荷端子的电容C。可以示出,对于高度约为直径四倍(4D=8a)或更高的电荷端子T1的高度,电荷分布在球形端子附近是近似均匀的,这可以改善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
在充分隔离的端子的情况下,导电球形的自电容可以近似为C=4πεoa,其中a是以米为单位的球的半径,并且盘(disk)的自电容可以近似为C=8εoa,其中a是以米为单位的盘的半径。电荷端子T1可以包括任何形状,例如球体、盘、圆柱体、圆锥体、环面、罩、一个或多个环、或者任何其它随机形状或形状的组合。可以确定等效的球形直径并将其用于放置电荷端子T1
参考图3的示例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其中电荷端子T1在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的物理高度hp=H1处被升高。为了减少“束缚”电荷的影响,电荷端子T1可以位于至少是电荷端子T1的球体直径(或等效球体直径)的四倍的物理高度处,以减小束缚的电荷效应。
接下来参考图5A,所示的是由图3的电荷端子T1上的升高的电荷Q1产生的电场的射线光学解释。如在光学中一样,最小化入射电场的反射可以改善和/或最大化被耦合到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中的能量。对于平行于入射平面(不是边界界面)极化的电场(E||),可以使用菲涅尔(Fresnel)反射系数确定入射电场的反射量,其可以表示为
其中,θi是相对于表面法线测量的常规入射角。
在图5A的示例中,射线光学解释示出了平行于具有相对于表面法线测量的入射角θi的入射平面极化的入射场。当Γ||i)=0时,入射电场将不会反射,并且因此,入射电场将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完全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中。可以看出,等式(25)的分子在入射角为下式时变为零
其中,x=σ/ωεo。这种复数入射角(θi,B)被称为布鲁斯特角。返回参考等式(22),可以看出,在等式(22)和(26)两者中都存在相同的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关系。
如图5A所示,电场矢量E可以被描绘为平行于入射平面极化的输入(incoming)非均匀平面波。可以从独立的水平和垂直分量将电池矢量E创建为
几何地,图5A中的图示表明电场矢量E可以由下式给出
Eρ(ρ,z)=E(ρ,z)cosθi,以及 (28a)
这意味着场比率是
称为“波倾斜”的广义参数W在本文中被称为水平电场分量与垂直电场分量的比率,由下式给出:
其是复数并且具有幅度和相位。对于区域2中的电磁波,波倾角(Ψ)等于与区域1的边界界面处的波前法线和边界界面的切线之间的角度。这在图5B中可以更容易看到,图5B图示了电磁波的等相位表面以及它们对于径向圆柱引导表面波的法线。在具有理想导体的边界界面(z=0)处,波前法线平行于边界界面的切线,导致W=0。然而,在有损介质的情况下,因为波前法线与z=0处的边界界面的切线不平行,所以存在波倾斜W。
将等式(30b)应用于引导表面波给出:
当入射角等于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时,等式(25)的菲涅耳(Fresnel)反射系数消失,如下式所示:
通过调整等式(22)的复数场比率,可以合成入射场,使其以减小或消除反射的复数角度入射。将该比率建立为导致合成电场以复数布鲁斯特角入射,使得反射消失。
电有效高度的概念可以提供对于以下进一步的见解:利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合成具有复数入射角的电场。对于具有物理高度(或长度)hp的单极子,电有效高度heff已经被定义为:
由于表达式取决于沿着该结构的源分布的幅度和相位,所以有效高度(或长度)通常是复数。该结构的分布电流I(z)的积分在该结构的物理高度(hp)上进行,并且被归一化为通过该结构的基部(或输入)向上流动的地电流(I0)。沿着该结构的分布电流可以表示为:
I(z)=ICcos(β0z) (34)
其中,β0是在该结构上传播的电流的传播因子。在图3的示例中,IC是沿着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的垂直结构分布的电流。
例如,考虑馈送网络209,其包括位于该结构基部的低损耗线圈(例如,螺旋线圈)和连接在该线圈与电荷端子T1之间的垂直馈送线导体。由于线圈(或螺旋延迟线)引起的相位延迟为:θc=βplC,其中,物理长度为lC,传播因子为:
其中,Vf是该结构上的速度因子,λ0是供应频率下的波长,并且λp是由速度因子Vf产生的传播波长。相对于地(桩)电流I0测量相位延迟。
另外,沿着垂直馈送线导体的长度lw的空间相位延迟可以由下式给出:θy=βwlw,其中βw是用于垂直馈送线导体的传播相位常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间相位延迟可以近似为θy=βwhp,,因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的物理高度hp与垂直馈送线导体长度lw之间的差异远小于供应频率(λ0)处的波长。结果,通过线圈和垂直馈送线导体的总相位延迟为Φ=θcy,并且从物理结构的底部馈送到线圈顶部的电流是:
ICcy)=I0e (36)
其中,相对于地(桩)电流I0测量的总相位延迟Φ。因此,对于物理高度hp<<λ0的情况,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电有效高度可以近似为:
可以调整在角度(或相移)Φ处的单极子的复数有效高度heff=hp,以使得源场匹配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并且使得在有损传导介质203上发射引导表面波。
在图5A的示例中,使用射线光学来图示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121处具有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r入射角(θi,B)的入射电场(E)的复数角三角学。回想等式(26),对于有损传导介质,布鲁斯特角是复数的,并由下式指定:
在电学上,几何参数通过下式由电荷端子T1的电有效高度(heff)相关:
Rxtanψi,B=Rx×W=heff=hpe (39)
其中Ψi,B=(π/2)-θi,B是从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测量的布鲁斯特角。为了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中,在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电场的波倾斜可以表示为电有效高度与汉克尔交叉距离的比率:
由于物理高度(hp)和汉克尔交叉距离(Rx)都是实数量,所以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的所需的引导表面波倾斜角(Ψ)等于复数有效高度(heff)的相位(Φ)。这意味着通过改变线圈供电点处的相位并且因此改变等式(37)中的相移,复数有效高度的相位Φ可以被操纵,以匹配在汉克尔交叉点121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波倾斜角Ψ:Φ=Ψ。
在图5A中,描绘了具有沿着有损传导介质表面的长度Rx的相邻边以及在Rx处的汉克尔交叉点121与电荷端子T1的中心之间延伸的射线124和在汉克尔交叉点121与电荷端子T1之间的有损传导介质表面127之间测量的复数布鲁斯特角ψi,B的直角三角形。在电荷端子T1位于物理高度hp处并且被具有适当相位延迟Φ的电荷激励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电场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并以布鲁斯特角角对有损传导介质边界界面入射。在这些条件下,可以在没有反射或基本上可以忽略的反射的情况下激励引导表面波导模式。
如果在不改变有效高度(heff)的相移Φ的情况下降低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则所产生的电场在距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减少的距离处以布鲁斯特角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相交。图6图形地图示出降低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对电场以布鲁斯特角角入射的距离的影响。随着高度从h3减小到h2再减小到h1,电场以布鲁斯特角角与有损传导介质(例如,地球)相交的点更靠近电荷端子的位置移动。然而,如等式(39)所示,电荷端子T1的高度H1(图3)应该等于或高于物理高度(hp),以激励汉克尔函数的远离分量。利用位于有效高度(Rx)或在有效高度(Rx)以上的电荷端子T1,如图5A所示,可以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121或超过汉克尔交叉距离(Rx)121处以布鲁斯特入射角(ψi,B=(π/2)-θi,B)照射有损传导介质203。为了减小或最小化电荷端子T1上的束缚电荷,如上所述,该高度应该是电荷端子T1的球形直径(或等效球形直径)的至少四倍。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可以被配置为建立具有波倾斜的电场,该波倾斜对应于以复数布鲁斯特角照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的波,从而通过与在(或超过)Rx处的汉克尔交叉点121处的引导表面波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来激励径向表面电流。
参照图7,所示的是包括电荷端子T1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b的示例的图形表示。AC源212充当电荷端子T1的激励源,其通过包括诸如例如螺旋线圈的线圈215的馈送网络209(图3)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b。在其他实施方式中,AC源212可以通过主线圈感应耦合到线圈21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包括阻抗匹配网络以改善和/或最大化AC源212到线圈215的耦合。
如图7所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b可以包括沿垂直轴z放置的上部电荷端子T1(例如,在高度hp处的球体),该垂直轴z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呈现的平面基本正交。第二介质206位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电荷端子T1具有自电容CT。在操作期间,取决于在任何给定时刻施加到端子T1的电压,电荷Q1被施加在端子T1上。
在图7的示例中,线圈215在第一端耦合到地桩218并且经由垂直馈送线导体221耦合到电荷端子T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如图7所示的线圈215的抽头(tap)224调整到电荷端子T1的线圈连接。线圈215可以由AC电源212通过线圈215下部的抽头227以操作频率致能。在其它实施方式中,AC电源212可以通过主线圈感应耦合到线圈215。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构造和调整基于各种操作条件,诸如传输频率、有损传导介质的条件(例如,土壤传导率σ和相对介电常数εr)以及电荷端子T1的尺寸。折射率可以由等式(10)和(11)计算为:
其中,x=σ/ωεo且ω=2πf。可以通过有损传导介质203的测试测量来确定传导率σ和相对介电常数εr。从表面法线测量的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也可以从等式(26)确定为
或者,从如图5A所示的表面测量为:
在汉克尔交叉距离(WRx)处的波倾斜也可以使用公式(40)求出。
也可以通过使得对于-jγρ的等式(20b)和(21)相等解并如图4所示求解Rx来求出汉克尔交叉距离。然后可以使用汉克尔交叉距离和复数布鲁斯特角根据等式(39)确定电有效高度为:
heff=hpe=Rxtanψi,B (44)
如从等式(44)可以看到的,复数有效高度(heff)包括与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hp)相关联的幅度和与要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的波倾斜角(Ψ)相关联的相位延迟(Φ)。利用这些变量和所选择的电荷端子T1配置,可能确定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配置。
利用位于物理高度(hp)处或高于物理高度(hp)的电荷端子T1,馈送网络209(图3)和/或将馈送网络连接至电荷终端T1的垂直馈送线可以被调整,以将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Q1的相位(Φ)与波倾斜(W)角(Ψ)相匹配。可以选择电荷端子T1的大小,以为施加在端子上的电荷Q1提供足够大的表面。通常,希望使电荷端子T1尽可能大。电荷端子T1的大小应该足够大以避免周围空气的电离,这可能导致电荷端子周围的放电或火花。
螺旋缠绕线圈的相位延迟θc可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确定,正如Corum,K.L.和J.F.Corum,“RF Coils,Helical Resonators and Voltage Magnification by CoherentSpatial Modes”,Microwave Review,Vol.7,No.2,2001年9月,第36-45页中所讨论的那样,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对于具有H/D>1的螺旋线圈,沿着线圈的纵轴的波的传播速度(υ)与光速(c)的比率,或“速度因子”,由下式给出:
其中,H是螺线管螺旋线的轴向长度,D是线圈直径,N是线圈的匝数,s=H/N是线圈的匝间距(或螺旋线螺距),并且λo是自由空间波长。基于这种关系,螺旋线圈的电长度或相位延迟由下式给出:
如果螺旋线螺旋卷绕或螺旋线短而且粗,则原理相同,但通过实验测量更容易获得Vf和θc。对于螺旋传输线的特性(波)阻抗的表达式也被推导为:
该结构的空间相位延迟θy可以使用垂直馈送线导体221(图7)的行进波相位延迟来确定。理想地面上方的圆柱形垂直导体的电容可以表示为:
其中,hw是导体的垂直长度(或高度),并且a是半径(以mks为单位)。与螺旋线圈一样,垂直馈送线导体的行进波相位延迟可由下式给出:
其中,βw是垂直馈送线导体的传播相位常数,hw是垂直馈送线导体的垂直长度(或高度),Vw是线上的速度因子,λ0是供应频率下的波长,并且λw是由速度因子Vw产生的传播波长。对于均匀的圆柱形导体,速度因子是Vw≈0.94的常数,或者在约0.93至约0.98的范围内。如果天线杆(mast)被认为是均匀的传输线,则其平均特性阻抗可以近似为:
其中,对于均匀的圆柱形导体,Vw≈0.94,并且a是导体的半径。已经在业余无线电文献中被使用的用于单线馈送线的特性阻抗的替代表达式可以由下式给出:
等式(51)意味着单线馈送线的Zw随频率而变化。相位延迟可以基于电容和特性阻抗来确定。
如图3所示,在电荷端子T1位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以上的情况下,可以调整馈送网络209,以利用使复合有效高度(heff)的相移(Φ)等于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波倾斜角(Ψ),或Φ=Ψ,来激励电荷端子T1。当满足该条件时,由在电荷端子T1上振荡的电荷Q1产生的电场耦合到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行进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中。例如,如果布鲁斯特角(θi,B)、与垂直馈送线导体221(图7)相关联的相位延迟(θy)和线圈215(图7)的配置是已知的,则抽头224(图7)的位置可以被确定并且被调整,以在具有相位Φ=Ψ的电荷端子T1上施加振荡电荷Q1。可以调整抽头224的位置,以将行进的表面波最大化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超过抽头224的位置的过量的线圈长度可被去除以减小电容效应。垂直线高度和/或螺旋线圈的几何参数也可以改变。
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可以通过调谐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用于相对于与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Q1相关联的复数镜像平面进行驻波共振来改善和/或优化。通过这样做,可以针对电荷端子T1上的增加的和/或最大的电压(并且因此电荷Q1)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性能。重新参考图3,可以使用镜像理论分析来检查区域1中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影响。
物理地,放置在理想导电平面以上的升高的电荷Q1吸引理想导电平面上的自由电荷,其然后在升高的电荷Q1下方的区域中“堆积”。在理想导电平面上产生的“束缚”电的分布类似于钟形曲线。升高的电荷Q1的电势,加上在其下面的感应的“堆积”电荷的电势的叠加,迫使理想的导电平面的零等势面。可以使用镜像电荷的经典概念来获得描述理想导电平面上方的区域中的场的边界值问题解决方案,其中来自升高的电荷的场与来自理想导电平面以下的相应“镜像”电荷的场叠加。
也可以通过假设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以下存在有效镜像电荷Q1'来针对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使用这种分析。如图3所示,有效镜像电荷Q1'关于导电镜像接地平面130与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Q1一致。然而,镜像电荷Q1'不仅处于某个真实深度并且与电荷端子T1上的主电源电荷Q1180°异相位,如它们将处于理想的导体的情况。而是,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陆地介质)呈现相移镜像。也就是说,镜像电荷Q1'处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或物理边界)下方的复数深度处。对于复数镜像深度的讨论,可以参考Wait,J.R.,“ComplexImage Theory—Revisited,”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Vol.33,No.4,1991年8月,第27-29页,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代替在等于电荷Q1的物理高度(H1)的深度处的镜像电荷Q1',导电镜像地平面130(表示理想导体)位于复数深度z=-d/2并且镜像电荷Q1'出现在由-D1=-(d/2+d/2+H1)≠H1给出的复数深度(即,“深度”具有幅度和相位)。对于地球上的垂直极化源,
其中,如等式(12)所示,
反过来,镜像电荷的复数间距意味着外场将会遇到当界面是电介质或理想导体时不会遇到的额外相移。在有损传导介质中,波前法线z=-d/2处而不是在区域1和2之间的边界界面处平行于导电镜像接地平面130的切线。
考虑图8A所图示的情况,其中,有损传导介质203是具有物理边界136的有限传导地球133。有限传导地球133可以由如图8B所示的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139代替,其位于在物理边界136下方的复数深度z1。当向下看物理边界136处的界面时,该等效表示展现相同的阻抗。图8B的等效表示可以被建模为等效传输线,如图8C所示。等效结构的横截面表示为(z方向)端负载传输线,其中理想传导镜像平面的阻抗为短路(zs=0)。深度z1可以通过将俯视地球的TEM波阻抗等同于观察图8C的传输线看到的镜像地平面阻抗zin来确定。
在图8A的情况下,上部区域(空气)142中的传播常数和波固有阻抗是:
在有损地球133中,传播常数和波固有阻抗是:
对于正交入射,图8B的等效表示等同于TEM传输线,其特性阻抗是空气的特性阻抗(z0),其传播常数为γo,其长度为z1。这样,在图8C的短路传输线的界面处看到的镜像地平面阻抗zin由下式给出:
Zin=Zotanh(γoz1) (59)
令与图8C的等效模型相关联的镜像地平面阻抗zin与图8A的正交入射波阻抗相等并求解z1,给出到短路(理想导电镜像地平面139)的距离为:
其中,只有反向双曲正切的级数展开的第一项被考虑用于该近似。注意,在空气区域142中,传播常数是γo=jβo,所以Zin=jZotanβoz1(其对于实数z1是完全虚数量),但是如果σ≠0,则ze是复合值。因此,只有当z1是复数距离时,Zin=Ze
由于图8B的等效表示包括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139,所以位于地球表面(物理边界136)处的电荷或电流的镜像深度等于镜像地平面139的另一侧上的距离z1,或在地球表面(位于z=0)之下的d=2×z1。因此,到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139的距离可以近似为:
另外,“镜像电荷”将与真实电荷“相等且相反”,因此在深度z1=-d/2处的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层139的电势将为零。
如图3所示,如果电荷Q1在地球表面的上方被升高了距离H1,则镜像电荷Q1'驻留在该表面下方的复数距离D1=d+H1处,或者在镜像地平面下方的复数距离d/2+H1处。图7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b可以建模为等效单线传输线镜像平面模型,其可以基于图8B的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139。图9A示出等效单线传输线镜像平面模型的示例,以及图9B图示包括图8C的短路传输线的等效传统传输线模型的示例。
在图9A和9B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中,Φ=θyc是参考地球133(或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行进波相位延迟,θc=βpH是以度表示的物理长度H的线圈215(图7)的电长度,θy=βwhw是以度表示的物理长度hw的垂直馈送线导体221(图7)的电长度,并且θd=βod/2是镜像地平面139和地球133(或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物理边界136之间的相移。在图9A和9B的示例中,Zw是升高的垂直馈送线导体221的特性阻抗,单位为欧姆,Zc是线圈215的特性阻抗,单位为欧姆,并且ZO是自由空间的特性阻抗。
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基部处,“向上看”到该结构中所看到阻抗是Z=Zbase。负载阻抗为:
其中CT是电荷端子T1的自电容,“向上看”到垂直馈送线导体221(图7)中所观察到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向上看”到线圈215(图7)所观察到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基部处,“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中所观察到的阻抗是Z=Zin,,其由下式给出:
其中,Zs=0。
忽略损失,当在物理边界136处Z+Z=0时,等效镜像平面模型可以被调谐到共振。或者,在低损失情况下,在物理边界136处X+X=0,其中X是相应的电抗分量。因此,“向上看”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在物理边界136处的阻抗是“向下看”到有损导电介质203的在物理边界136处的阻抗的共轭。通过调整电荷端子T1的负载阻抗ZL同时保持行进波相位延迟Φ等于介质的波倾斜角Ψ,使得Φ=Ψ,其改善和/或最大化探头的电场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的表面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图9A和9B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可以相对于镜像地平面139被调谐到共振。以这种方式,等效复数镜像平面模型的阻抗是纯电阻,其在探头结构上保持叠加的驻波,以使端子T1上的电压和升高的电荷最大化,并且通过等式(1)-(3)和(16)使传播表面波最大化。
从汉克尔解来看,由引导波面探头200激励的引导表面波是向外传播的行进波。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图3和7)的电荷端子T1和地桩218之间沿着馈送网络209的源分布实际上由该结构上的行进波驻波的叠加组成。在电荷端子T1位于物理高度hp处或位于物理高度hp的上方的情况下,通过馈送网络209移动的行进波的相位延迟和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相关联的波倾斜角匹配。该模式匹配允许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发射行进波。一旦针对行进波建立了相位延迟,就调整电荷端子T1的负载阻抗ZL以使探头结构相对于镜像地平面(图3的130或图8的139)进入驻波共振,其处于复数深度-d/2。在那种情况下,从镜像地平面看到的阻抗具有零电抗并且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被最大化。
行进波现象与驻波现象的区别在于:(1)长度为d的传输线(有时称为“延迟线”)段上的行进波的相位延迟(θ=βd)是由于传播时间延迟;而(2)驻波的位置依赖相位(由正向和反向传播波组成)取决于线长度传播时间延迟和不同特性阻抗的线段之间界面处的阻抗变换这两者除了由于正弦稳态下操作的传输线段的物理长度而产生的相位延迟之外,存在由于比率Zoa/Zob导致的阻抗不连续处的额外反射系数相位,其中Zoa和Zob是传输线的两段的特性阻抗,诸如特性阻抗Zoa=Zc的螺旋线圈部分(图9B)和特性阻抗Zob=Zw的垂直馈送线的直线段(图9B)。
作为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使用具有差异很大的特性阻抗的两个相对较短的传输线段来提供非常大的相移。例如,可以制造由传输线的两段构成的探头结构,其中一个是低阻抗和一个高阻抗,总共物理长度例如为0.05λ,以便提供相当于0.25λ共振的90°的相移。这是由于特性阻抗的大幅跳跃。以这种方式,物理上短的探头结构可以电气地长于组合的两个物理长度。这在图9A和9B中图示,其中阻抗比率中的不连续性提供相位的大幅跳跃。阻抗不连续性在各段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提供了实质性的相移。
参照图10,所示的是流程图150,其图示了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图3和图7)以与有损导电介质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模式匹配的示例,其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图3)的表面发射引导表面行进波。从153开始,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电荷端子T1被放置在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限定的高度处。利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特性和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频率,也可以通过使对于-jγρ的等式(20b)和(21)的幅度相等并且如图4所示求解Rx来求出汉克尔交叉距离。可以使用等式(41)来确定复折射率(n),然后可以根据等式(42)确定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然后可以根据等式(44)确定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hp)。电荷端子T1应该位于或高于物理高度(hp)以激励汉克尔函数的远离分量。当发射表面波时,最初会考虑这种高度关系。为了减小或最小化电荷端子T1上的束缚电荷,该高度应该是电荷端子T1的球形直径(或等效球直径)的至少四倍。
在156处,电荷端子T1上的升高的电荷Q1的电相位延迟Φ与复数波倾斜角Ψ匹配。可以调整螺旋线圈的相位延迟(θc)和/或垂直馈送线导体的相位延迟(θy),以使Φ等于波倾斜(W)角(Ψ)。基于等式(31),波倾斜角(Ψ)可以根据下式确定:
然后电相位Φ可以与波倾斜角匹配。当发射表面波时,下一步考虑这种角度(或相位)关系。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线圈215(图7)的几何参数和/或垂直馈送线导体221(图7)的长度(或高度)来调整电相位延迟Φ=θcy。通过匹配Φ=Ψ,可以在边界界面处以复数布鲁斯特角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或超出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建立电场,以激励表面波导模式并且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发射行进波。
接下来在159处,调谐电荷端子T1的负载阻抗以共振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图9A和9B的传导镜像地平面139(或图3的130)的深度(d/2)可以使用等式(52)、(53)和(54)以及可以测量的有损传导介质(例如,地球)203的值来确定。使用该深度,可以使用θd=βod/2来确定镜像地平面139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物理边界136之间的相移(θd)。然后可以使用等式(65)确定“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所观察到的阻抗(Zin)。这种共振关系可以被认为是最大化发射的表面波。
基于线圈215的调整参数和垂直馈送线导体221的长度,线圈215和垂直馈送线导体221的速度因子、相位延迟和阻抗可以使用等式(45)至(51)来确定。另外,可以使用例如等式(24)来确定电荷端子T1的自电容(CT)。可以使用等式(35)来确定线圈215的传播因子(βp),并且可以使用等式(49)来确定垂直馈送线导体221的传播相位常数(βw)。使用自电容和线圈215和垂直馈送线导体221的所确定的值,可以使用等式(62)、(63)和(64)来确定如“向上看”线圈215所观察到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阻抗(Zbase)。
可以通过调整负载阻抗ZL使得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被调谐为共振,使得Zbase的电抗分量Xbase抵消Zin的电抗分量Xin或Xbase+Xin=0。因此,“向上看”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在物理边界136处的阻抗是“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在物理边界处的阻抗的共轭。可以通过改变电荷端子T1的电容(CT)而不改变电荷端子T1的电相位延迟Φ=θcy来调整负载阻抗ZL。可以采取迭代方法来调谐负载阻抗ZL用于相对于传导镜像地平面139(或130)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的共振。以这种方式,可以改善和/或最大化电场到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的表面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
通过用数值示例说明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考虑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其包括顶部具有电荷端子T1、物理高度hp的顶部负载的垂直桩,其中通过在1.85MHz的操作频率(fo)下的螺旋线圈和垂直馈线路激励电荷端子T1。对于16英尺的高度(H1)和具有εr=15的相对介电常数和σ1=0.010mhos/m的传导率的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可以计算针对fo=1.850MHz的多个表面波传播参数。在这些条件下,汉克尔交叉距离可以被求出为Rx=54.5英尺且物理高度hp=5.5英尺,其远低于电荷端子T1的实际高度。尽管可以使用H1=5.5英尺的电荷端子高度,但较高的探头结构减小了束缚电容,允许电荷端子T1上的更大百分比的自由电荷,提供了更大的场强度和行进波的激励。
波长可以确定为:
其中,c是光速。复数折射率是:
根据等式(41),其中x=σ1/ωεo,且ω=2πfo,根据等式(42),复数布鲁斯特角为:
使用等式(66),波倾斜值可以被确定为:
因此,可以调整螺旋线圈以匹配Φ=Ψ=40.614°。
垂直馈送线导体(近似为直径为0.27英寸的均匀圆柱形导体)的速度因子可以给出为Vw≈0.93。由于hp<<λo,所以垂直馈送线导体的传播相位常数可近似为:
根据公式(49),垂直馈送线导体的相位延迟为:
θy=βwhw≈βwhp=11.640° (72)
通过调整螺旋线圈的相位延迟使得θc=28.974°=40.614°-11.640°,Φ将等于Ψ以匹配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为了说明Φ和Ψ之间的关系,图11示出了频率范围上方的两者的图。由于Φ和Ψ都与频率有关,所以,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曲线在大约1.85MHz处相互交叉。
对于具有0.0881英寸的导体直径、30英寸的线圈直径(D)和4英寸的匝间距(s)的螺旋线圈,可以使用等式(45)确定线圈的速度因子为:
并且根据等式(35),传播因子是:
在θc=28.974°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等式(46)确定螺线管螺旋的轴向长度(H),使得:
这个高度确定了螺旋线圈上连接垂直馈送线导体的位置,导致具有8.818匝(N=H/s)的线圈。
在线圈和垂直馈送线导体的行进波相位延迟被调整为与波倾斜角度匹配(Φ=θcy=Ψ)的情况下,可以调整电荷端子T1的负载阻抗(ZL)以用于引导表面波探头200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的驻波共振。根据所测量的地球的介电常数、传导率和磁导率,可以使用等式(57)确定径向传播常数:
并且传导镜像接地平面的复数深度可以根据等式(52)近似为:
其中,传导镜像地平面和地球的物理边界之间的对应的相移由下式给出:
θd=βo(d/2)=4.015-j4.73° (78)
使用等式(65),“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即,地球)所观察到的阻抗可以被确定为:
Zin=Zotanh(jθd)=Rin+jXin=31.191+j26.27ohms欧姆 (79)
通过将“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所观察到的电抗分量(Xin)与“向上看”到引导表面波探头200所观察到的电抗分量(Xbase)进行匹配,可以最大化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这可以通过调整电荷端子T1的电容而不改变线圈和垂直馈送线导体的行进波相位延迟来实现。例如,通过将电荷端子电容(CT)调整到61.8126pF,根据等式(62),负载阻抗为:
并且,边界处的电抗分量相匹配。
使用公式(51),垂直馈送线导体(具有0.27英寸的直径(2a))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并且“向上看”到垂直馈送线导体所观察的的阻抗由等式(63)给出为:
使用公式(47),螺旋线圈的特性阻抗由下式给出为:
并且在基部处“向上看”到线圈所观察到的的阻抗由等式(64)给出为:
当与等式(79)的解相比时,可以看出,电抗分量是相反的并且近似相等,并且因此,是彼此的共轭。因此,从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向上看”到图9A和图9B中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所观察到的阻抗(Zip)仅为电阻性的或Zip=R+j0。
当通过将馈送网络的行进波相位延迟与波倾斜的角度相匹配来建立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图3)产生的电场并且探头结构相对于理想传导镜像接地平面在复数深度z=-d/2共振时,这些场与有损传导介质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基本上模式匹配,沿着有损传导介质的表面发射引导表面行进波。如图1所示,引导电磁场的引导场强曲线103具有特性指数衰减并且在对数-对数坐标上表现出区别的拐点109。
总之,无论在分析上还是在实验上,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结构上的行进波分量在其上端都具有与表面行进波的波倾斜角(Ψ)相匹配的相位延迟(Φ)(Φ=Ψ)。在这种情况下,表面波导可被认为是“模式匹配”。此外,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结构上的共振驻波分量在电荷端子T1处具有VMAX,并且在镜像平面139(图8B)下具有VMIN,其中在复数深度z=-d/2处,而不是在有损传导介质203(图8B)的物理边界136处的连接处,Zip=Rip+j0。最后,电荷端子T1具有图3的足够高度H1,使得以复数布鲁斯特角入射到有损传导介质203上的电磁波在距离(≥Rx)处出射(out),其中项占主导。接收电路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一起使用以促进无线传输和/或功率传递系统。
重新参考图3,可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以调整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相关联的操作条件的变化。例如,自适应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用于控制馈送网络209和/或电荷端子T1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操作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特性(例如,传导率σ和相对介电常数εr)的变化、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场强变化和/或负载变化。从等式(31)、(41)和(42)可以看出,折射率(n)、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和波倾斜(|W|e)可以受到例如天气条件导致的土壤传导率和介电常数的变化的影响。
诸如例如传导率测量探头、介电常数传感器、地面参数仪表、场仪表、电流监测器和/或负载接收器的设备可以用于监测操作条件的变化并且将关于当前操作条件的信息提供给自适应探头控制系统230。然后,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对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进行一个或多个调整,以维持对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指定操作条件。例如,当湿度和温度变化时,土壤的传导率也会变化。传导率测量探头和/或介电常数传感器可以被置于传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周围的多个位置处。通常,希望监测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或汉克尔交叉距离Rx周围的对于操作频率的传导率和/或介电常数。传导率测量探头和/或介电常数传感器可以被置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周围的多个位置处(例如,在每一个象限中)。
传导率测量探头和/或介电常数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周期性地评估传导率和/或介电常数,并将信息通信给探头控制系统230。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被通信到探头控制系统230,该网络诸如但不限于LAN、WLAN、蜂窝网络或其他适当的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基于监测的传导率和/或介电常数,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评估折射率(n)、复数布鲁斯特角角(θi,B)和/或波倾斜(|W|e)的变化并且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以保持馈送网络209的相位延迟(Φ)等于波倾斜角(Ψ)和/或维持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的共振。这可以通过调整例如θy、θc和/或CT来实现。例如,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调整电荷端子T1的电荷端子T1的自电容和/或施加到电荷端子T1的相位延迟(θyc),以将引导表面波的电发射效率保持在或接近其最大值。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端子的大小来改变电荷端子T1的自电容。也可以通过增加电荷端子T1的大小来改善电荷分布,这可以降低从电荷端子T1放电的机会。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荷端子T1可以包括可以被调整以改变负载阻抗ZL的可变电感。可以通过改变线圈215(图7)上的抽头位置和/或通过包括沿着线圈215的多个预定义的抽头并且在不同的预定义抽头位置之间切换来调整施加到电荷端子T1的相位,从而最大化发射效率。
场或场强(FS)仪表也可以分布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周围以测量与引导表面波相关联的场的场强。场或FS仪表可以被配置为检测场强和/或场强(例如,电场强度)的变化并且将该信息通信给探头控制系统230。该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被通信到探头控制系统230,该网络诸如但不限于LAN、WLAN、蜂窝网络或其他适当的通信网络的网络来实现。当负载和/或环境条件在操作期间改变或改变时,可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以维持FS仪表位置处的指定场强以确保向接收器及其供应的负载的适当的电力传输。
例如,可以调整施加到电荷端子T1的相位延迟Φ=θyc以匹配波倾斜角(Ψ)。通过调整一个或两个相位延迟,可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以确保波倾斜对应于复数布鲁斯特角。这可以通过调整线圈215(图7)上的抽头位置来改变供应给电荷端子T1的相位延迟。供应给电荷端子T1的电压电平也可以增大或减小以调整电场强度。这可以通过调整激励源212的输出电压或者通过调整或重新配置馈送网络209来实现。例如,可以调整用于AC电源212的抽头227(图7)的位置以增加通过电荷端子T1观察到的电压。在预定范围内保持场强度水平可以改善接收器的耦合、减小地电流损失、并且避免干扰来自其他导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传输。
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用硬件、固件、由硬件执行的软件或其组合来实现。例如,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包括处理电路,该处理电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两者都可以耦合到本地接口,诸如例如具有伴随的控制/地址总线的数据总线,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探头控制应用可以由处理器执行以基于监测到的条件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探头控制系统230还可以包括用于与各种监测设备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网络接口。通信可以通过网络,网络诸如但不限于LAN、WLAN、蜂窝网络或其他适当的通信网络。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包括例如,诸如服务器、台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或具有相同能力的其他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返回参考图5A的示例,示出了复数角三角学用于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具有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的电荷端子T1的入射电场(E)的射线光学解释。回想一下,对于有损传导介质,布鲁斯特角是复数的,并由等式(38)来指定。在电学上,几何参数通过等式(39)由电荷端子T1的电有效高度(heff)相关。由于物理高度(hp)和汉克尔交叉距离(Rx)都是实数量,因此,汉克尔交叉距离处所需的引导表面波倾斜角度(WRx)等于复数有效高度(heff)的相位(Φ)。在电荷端子T1放置于物理高度hp并且被具有适当相位Φ的电荷激励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电场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并以布鲁斯特角入射有损传导介质边界界面。在这些条件下,可以在没有反射或基本上可以忽略的反射的情况下激励引导表面波导模式。
然而,等式(39)意味着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物理高度可以相对较小。虽然这会激励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但这会导致过大的束缚电荷而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为了补偿,电荷端子T1可以升高到适当的高度以增加自由电荷的量。作为一个示例经验法则,电荷端子T1可以被放置在电荷端子T1的有效直径的大约4-5倍(或更多)的高度处。图6图示了将电荷端子T1升高到图5A所示的物理高度(hp)的上方的效果。增加的高度导致波倾斜与有损传导介质入射的距离超过汉克尔交叉点121(图5A)。为了改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下的耦合并因此提供更大的引导表面波的发射效率,可以使用较低的补偿端子T2来调整电荷端子T1的总有效高度(hTE),使得在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波倾斜处于布鲁斯特角。
参考图12,所示的是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c的示例,其包括升高的电荷端子T1和沿着垂直轴z布置的较低的补偿端子T2,垂直轴z正交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呈现的平面。在这方面,虽然可以使用两个或更多个电荷和/或补偿端子TN的一些其他布置,但是电荷端子T1直接设置在补偿端子T2的上方。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c布置置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构成区域1的有损传导介质203与构成区域2的第二介质206共享边界界面。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c包括将激励源212耦合到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耦合电路209。根据各种实施例,取决于在任何给定时刻施加到端子T1和T2的电压,电荷Q1和Q2可以被施加在相应的电荷和补偿端子T1和T2上。I1是经由端子引线向电荷端子T1馈送电荷Q1的传导电流,并且I2是经由端子引线向补偿端子T2上馈送电荷Q2的传导电流。
根据图12的实施例,电荷端子T1以物理高度H1被放置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并且补偿端子T2位于物理高度H2处沿着垂直轴z直接被放置在T1的下方,其中H2小于H1。传输结构的高度h可以计算为h=H1-H2。电荷端子T1具有隔离(或自身)电容C1,并且该补偿端子T2具有隔离(或自身)电容C2。取决于T1和T2之间的距离,互电容CM也可以存在于端子T1和T2之间。在操作期间,取决于在任何给定时刻施加到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电压,电荷Q1和Q2被分别施加在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上。
接下来参考图13,所示的是由在图12的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上的升高的电荷Q1产生的效应的射线光学解释。随着电荷端子T1升高到射线与有损传导介质在大于汉克尔交叉点121的距离处以布鲁斯特角相交的高度,如线163所示,补偿终端T2可以用于通过补偿增加的高度来调整hTE。补偿端子T2的效果是减小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电有效高度(或有效地升高有损介质界面),使得在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波倾斜处于布鲁斯特角处,如线166所示。
总有效高度可以被写为与电荷端子T1相关联的上部有效高度(hUE)和与补偿端子T2相关联的下部有效高度(hLE)的叠加,使得:
其中,ΦU是施加到上部电荷端子T1的相位延迟,ΦL是施加到下部补偿端子T2的相位延迟,β=2π/λp是来自公式(35)的传播因子,hp是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以及hd是补偿端子T2的物理高度。如果考虑额外的引线长度,则可以通过将电荷端子引线长度z与电荷端子T1的物理高度hp相加并将补偿端子引线长度y与补偿端子T2的物理高度hd相加来考虑它们,如下式所示:
可以使用下部有效高度来将总有效高度(hTE)调整为等于图5A的复数有效高度(heff)相等。
可使用等式(85)或(86)来确定补偿端子T2的下部盘的物理高度和馈送端子的相位角,以获得汉克尔交叉距离处的期望波倾斜。例如,等式(86)可以被重写为施加到电荷端子T1的相移,作为补偿端子高度(hd)的函数给出:
为了确定补偿端子T2的位置,可以利用上面讨论的关系。首先,如等式(86)所示,总有效高度(hTE)是上部电荷端子T1的复数有效高度(hUE)与下部补偿端子T2的复数有效高度(hLE)的叠加。其次,入射角的正切可以被几何地表示为:
这等于波倾角W的定义。最后,考虑到期望的汉克尔交叉距离Rx,可以调整hTE以使入射光线的波倾斜与汉克尔交叉点121处的复数布鲁斯特角相匹配。这可以通过调整hp、ΦU和/或hd来实现。
当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示例的背景下讨论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参照图14,所示的是包括上部电荷端子T1(例如,高度hT处的球体)和下部补偿端子T2(例如,高度hd处的盘)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的示例的图形表示,上部电荷端子T1和下部补偿端子T2沿垂直线z被放置,该垂直线z基本上正交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呈现的平面。在操作期间,取决于在任何给定的时刻施加到终端T1和T2的电压,电荷Q1和Q2分别地被施加在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上。
AC电源212充当电荷端子T1的激励源,其通过包括线圈215(诸如,例如螺旋线圈)的耦合电路209耦合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如图14所示,AC源212可以通过抽头227跨接线圈215的下部,或者可以通过主线圈与线圈215电感耦合。线圈215可以耦合到第一端处的地桩218和第二端处的电荷端子T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线圈215的第二端处的抽头224来调整到电荷端子T1的连接。补偿端子T2被放置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面或地球)之上并基本上平行于该有损传导介质203,并且通过耦合到线圈215的抽头233被致能。位于线圈215和地桩218之间的电流表236可以用于提供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基部处的电流流量(I0)的幅度的指示。可替换地,可以在耦合到地桩218的导体周围使用电流钳,以获得电流流量(I0)的幅度的指示。
在图14的示例中,线圈215经由垂直馈送线导体221耦合到第一端处的地桩218和第二端处的电荷端子T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到电荷端子T1的连接可以使用如图14所示的线圈215第二端的抽头224进行调整。线圈215可以由AC电源212通过线圈215下部的抽头227以操作频率被致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AC源212可以通过主线圈感应耦合到线圈215。补偿端子T2通过耦合到线圈215的抽头233被致能。位于线圈215和地桩218之间的电流表236可以用于提供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的基部处的电流的幅度的指示。可替换地,可以在耦合到地桩218的导体周围使用电流钳,以获得电流的幅度的指示。补偿端子T2放置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面)的上方并基本上平行于该有损传导介质203。
在图14的示例中,到位于线圈215上的电荷端子T1的连接位于用于补偿端子T2的抽头233的连接点的上方。这样的调整允许增加的电压(并且因此更高的电荷Q1)被施加到上部电荷端子T1。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连接点可以颠倒。可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的总有效高度(hTE)以激励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具有引导表面波倾斜的电场。也可以通过使得用于-jγρ的等式(20b)和(21)的幅度相等并且如图4所示求解Rx来求出汉克尔交叉距离。折射率(n)、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和ψi,B)、波倾斜(|W|e)和复数有效高度(heff=hpe)可以如关于上述等式(41)-(44)中所描述的来确定。
利用所选择的电荷端子T1的配置,可以确定球形直径(或有效球形直径)。例如,如果电荷端子T1没有被配置为球形,则端子配置可以被建模为具有有效球形直径的球形电容。可以选择电荷端子T1的大小以为施加在端子上的电荷Q1提供足够大的表面。通常,希望使电荷端子T1尽可能大。电荷端子T1的大小应该足够大以避免周围空气的电离,这可能导致电荷端子周围的放电或火花。为了减少电荷端子T1上的束缚电荷的量,在电荷终端T1上提供用于发射引导表面波的自由电荷的期望高度应该是有损传导电介质(例如,地球)上方的有效球形直径的至少4-5倍。补偿端子T2可以用于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的总有效高度(hTE)以激励在Rx处具有引导表面波倾斜的电场。补偿端子T2可以放置在电荷端子T1的下方hd=hT-hp处,其中,hT是电荷端子T1的总物理高度。由于补偿端子T2的位置固定并且相位延迟ΦU被施加到上部电荷端子T1,所以可以使用等式(86)的关系来确定施加到下部补偿端子T2的相位延迟ΦL,使得:
在替代的实施例中,补偿端子T2可以放置在高度hd处,其中Im{ΦL}=0。这在图15A中图形地图示出,其分别示出了ΦU的虚部和实部的曲线172和175。补偿端子T2被放置于高度hd处,其中Im{ΦU}=0,如曲线图172中所图形地图示出的。在该固定高度处,线圈相位ΦU可以从Re{ΦU}确定,如曲线图175中所图形地图示出的。
在AC源212耦合到线圈215(例如,在50Ω点以最大化耦合)的情况下,可以调整抽头233的位置以使补偿端子T2与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在操作频率下并联共振。图15B示出了图14的一般电连接的示意图,其中,V1是从AC电源212通过抽头227施加到线圈215的下部的电压,V2是抽224处的供应给上部电荷端子T1的电压,以及V3是通过抽头233施加到下部补偿端子T2的电压。电阻Rp和Rd分别表示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接地返回电阻。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可以被配置为球形、圆柱体、环形体、环、罩或电容性结构的任何其他组合。可以选择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大小,以为施加在端子上的电荷Q1和Q2提供足够大的表面。通常,希望使电荷端子T1尽可能大。电荷端子T1的大小应该足够大以避免周围空气的电离,这可能导致电荷端子周围的放电或火花。例如,可以使用等式(24)来确定电荷端子T1和补偿端子T2的自电容Cp和Cd
如图15B所示,共振电路由线圈215的电感的至少一部分、补偿端子T2的自电容Cd以及与补偿端子T2相关联的接地返回电阻Rd形成。通过调整施加到补偿端子T2的电压V3(例如,通过调整线圈215上的抽头233位置)或通过调整补偿端子T2的高度和/或大小来调整Cd,可以建立并联共振。线圈抽头233的位置可以被调整用于并联共振,这将导致通过接地桩218并通过电流表236的地电流以达到最大点。在补偿端子T2的并联共振已经建立之后,用于AC源212的抽头227的位置可以被调整到线圈215上的50Ω点。
来自线圈215的电压V2可以被施加到电荷端子T1,并且可以调整抽头224的位置,使得总有效高度(hTE)的相位(Φ)近似等于在汉克尔交叉距离(WRx)处的引导表面波倾斜(WRx)角。线圈抽头224的位置可以被调整,直到达到该操作点为止,这导致通过电流表236的地电流增加到最大值。此时,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d激励得到的(resulant)场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导致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发射引导表面波。这可以通过沿着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径向延伸测量的场强来验证。
包括补偿端子T2的电路的共振可以随着电荷端子T1的附接和/或随着通过抽头224施加到电荷端子T1的电压的调整而改变。当调整用于共振的补偿端子电路辅助电荷端子连接的后续调整时,不需要在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建立引导表面波倾斜(WRx)。通过迭代地将用于AC电源212的抽头227的位置调整到线圈215上的50Ω点并且调整抽头233的位置以最大化通过电流表236的地电流,可以进一步调整系统以改善耦合。包括补偿端子T2的电路的共振可以随着抽头227和233的位置被调整或者当其他组件被附接到线圈215时而偏移。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来自线圈215的电压V2可以被施加到电荷端子T1,并且可以调整抽头233的位置,使得总有效高度(hTE)的相位(Φ)近似等于在Rx处的引导表面波倾斜角(Ψ)。可以调整线圈分接头224的位置,直到达到操作点,导致通过电流表236的接地电流基本上达到最大值。合成场与有损的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上模式匹配,并且引导表面波沿有损的传导介质203的表面发射。这可以通过测量沿着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径向延伸的场强来验证。通过迭代地将AC电源212的分接头227的位置调整到线圈215上的50Ω点并且调整分接头233和或224的位置以最大化通过电流表236的地电流,可以进一步调整系统以改善耦合。
重新参考图12,可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以调整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相关联的操作条件的变化。例如,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用于控制耦合电路209和/或电荷端子T1和/或补偿端子T2的位置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操作。操作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特性(例如,传导率σ和相对介电常数εr)的变化、场强的变化和/或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负载的变化。从等式(41)-(44)可以看出,折射率(n)、复数布鲁斯特角(θi,B和ψi,B)、波倾斜(|W|e)和复数有效高度(heff=hpe)可能受到例如天气条件导致的土壤传导率和介电常数的变化的影响。
诸如例如传导率测量探头、介电常数传感器、地面参数仪表、场仪表、电流监测器和/或负载接收器的设备可以用于监测操作条件的变化并向探头控制系统提供关于当前操作条件的信息。探头控制系统230然后可以对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进行一个或多个调整,以维持对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指定操作条件。例如,当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时,土壤的传导率也将变化。传导率测量探头和/或介电常数传感器可以被置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周围的多个位置处。通常,希望监测汉克尔交叉距离Rx处或汉克尔交叉距离Rx周围的对于操作频率的传导率和/或介电常数。传导率测量探头和/或介电常数传感器可以被置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周围的多个位置(例如,在每一个象限中)。
接着参照图16,所示的是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示例,该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包括沿垂直轴z布置的电荷端子T1和电荷端子T2。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布置在构成区域1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另外,第二介质206与有损传导介质203共享边界界面并构成区域2。电荷端子T1和T2被放置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电荷端子T1被放置在高度H1处,并且电荷端子T2在高度H2处沿着垂直轴线z被直接放置在T1的正下方,其中H2小于H1。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呈现的传输结构的高度h是h=H1–H2。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包括将激励源212耦合到电荷端子T1和T2的探头耦合电路209。
电荷端子T1和/或T2包括可以容纳(hold)电荷的传导块,其可以被调整大小以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容纳尽可能多的电荷。电荷端子T1具有自电容C1,并且电荷端子T2具有自电容C2,其可以使用例如等式(24)确定。通过将电荷端子T1直接放置在电荷端子T2上方,在电荷端子T1和T2之间形成互电容CM。请注意,电荷端子T1和T2不需要相同,但是每一个电荷端子可以具有单独的大小和形状,并且可以包括不同的传导材料。最终,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发射的引导表面波的场强与终端T1上的电荷量成正比。由于Q1=C1V,所以电荷Q1又与与电荷端子T1相关联的自电容C1成比例,其中V是施加在电荷端子T1上的电压。
当适当地调整以在预定的操作频率下操作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产生引导表面波。激励源212可以产生预定频率的电能,该电能被施加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以激励该结构。当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产生的电磁场与有损传导介质203基本上模式匹配时,电磁场基本上合成以复数布鲁斯特角入射的波前,其导致很少或没有反射。因此,表面波导探头200e不产生辐射波,而是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发射引导表面行进波。来自激励源212的能量可以作为泽内克(Zenneck)表面电流传输到位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有效传输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接收器。
可以确定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径向泽内克表面电流Jρ(ρ)的渐近线为J1(ρ)趋近和J2(ρ)远离,其中:
趋近(ρ<λ/8):
远离(ρ>>λ/8):
其中I1是馈送给第一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Q1的传导电流,并且I2是馈送给第二电荷端子T2上的电荷Q2的传导电流。上部电荷端子T1上的电荷Q1由Q1=C1V1确定,其中C1是电荷端子T1的隔离电容。注意到,存在由给出的上述的J1的第三分量,其根据Leontovich边界条件得出,并且是由第一电荷端子Q1上的升高的振荡电荷的准静态电场泵送(pump)的有损传导介质203中的径向电流贡献。量Zρ=jωμoe是有损传导介质的径向阻抗,其中,γe=(jωμ1σ12μ1ε1)1/2
由等式(90)和(91)提出的表示径向电流趋近和远离的渐近线是复数量。根据各种实施例,合成物理表面电流J(ρ)以尽可能接近地在幅度和相位上匹配当前渐近线。也就是说,趋近|J(ρ)|与|J1|相切,远离|J(ρ)|与|J2|相切。而且,根据各种实施例,J(ρ)的相位应该从J1趋近的相位过渡到J2远离的相位。
为了匹配传输位置处的引导表面波模式以发射引导表面波,通过对应于的传播相位加上大约45度或225度的常数,表面电流|J2|远离的相位应当与表面电流|J1|趋近的相位不同。这是因为有两个根,一个接近π/4,而另一个接近5π/4。适当调整的合成径向表面电流是:
请注意,这与公式(17)一致。根据麦克斯韦方程,这种J(ρ)表面电流自动创建符合以下等式的场:
因此,用于要匹配的引导表面波模式的表面电流|J2|远离和表面电流|J1|趋近之间的相位的差异是归因于等式(93)-(95)中汉克尔函数的特性,其与等式(1)-(3)是一致的。认识到由等式(1)-(6)和(17)以及等式(92)-(95)表示的场(而不是与地波传播相关联的辐射场)具有受限于有损界面的传输线模式的本质是重要的。
为了获得用于给定位置处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给定设计的适当电压幅度和相位,可以使用迭代方法。具体地,考虑端子T1和T2的馈送电流、电荷端子T1和T2上的电荷以及它们在有损传导介质203以中的镜像来执行对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给定的激励和配置的分析,以确定所产生的径向表面电流密度。可以迭代地执行该过程,直到基于期望的参数确定对于给定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最佳配置和激励。为了辅助确定给定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是否以最佳水平操作,可以基于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位置处的区域1的传导率(σ1)和区域1的介电常数(ε1)的值,用等式(1)-(12)来生成引导场强曲线103(图1)。这样的引导场强度曲线103可以提供操作的基准,使得可以将测量的场强与由引导场强曲线103指示的大小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已经实现最佳传输。
为了达到最佳状态,可以调整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相关联的各种参数。可以改变以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一个参数是电荷端子T1和/或T2中的一个或两个相对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的高度。另外,电荷端子T1和T2之间的距离或间隔也可以被调整。这样做时,可以最小化或另外改变互电容CM或电荷端子T1和T2与有损传导介质203之间的任何束缚电容。各个电荷端子T1和/或T2的大小也可以被调整。通过改变电荷端子T1和/或T2的大小,如可以理解的,将改变各个自电容C1和/或C2以及互电容CM
另外,可以调整的另一个参数是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相关联的探头耦合电路209。其可以通过调整构成探头耦合电路209的电感和/或电容电抗的大小来实现。例如,在这种感应电抗包括线圈的情况下,可以调整这种线圈上的匝数。最终,可以对探头耦合电路209进行调整以改变探头耦合电路209的电长度(electrical length),从而影响电荷端子T1和T2上的电压幅度和相位。
注意,通过进行各种调整而执行的传输迭代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或通过调整可理解的物理结构来实现。通过进行上述调整,可以产生近似于上述的等式(90)和(91)中指定的引导表面波模式的相同电流J(ρ)的对应的“趋近”表面电流J1和“远离”表面电流J2。这样做时,所得到的电磁场将基本上或近似地模式匹配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模式。
尽管未在图16的示例中示出,但可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操作以针对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相关联的操作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例如,图12中示出的探头控制系统230可以用于控制耦合电路209和/或电荷端子T1和/或T2的位置和/或大小,以控制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操作。操作条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特性(例如,传导率σ和相对介电常数εr)的变化、场强的变化和/或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负载的变化。
现在参考图17,所示的是图16中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e的示例,在此表示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包括沿着垂直轴z放置的电荷端子T1和T2,该垂直轴z基本正交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呈现的平面。第二介质206位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电荷端子T1具有自电容C1,并且电荷端子T2具有自电容C2。在操作期间,取决于在任何给定时刻施加到电荷端子T1和T2的电压,电荷Q1和Q2分别被施加在电荷端子T1和T2上。取决于T1和T2之间的距离,电荷端子T1和T2之间可存在互电容CM。另外,取决于各个电荷端子T1和T2相对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高度,各个电荷端子T1和T2与有损传导介质203之间可以存在束缚电容。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包括耦合电路209,耦合电路209包括电感阻抗,电感阻抗包括线圈L1a,线圈L1a具有分别耦合到电荷端子T1和T2中的一对引线。在一个实施例中,线圈L1a被指定为具有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的操作频率下的波长的一半(1/2)的电长度。
尽管线圈L1a的电长度被指定为接近操作频率下的波长的一半(1/2),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线圈L1a可以被指定为具有其他值的电长度。根据一个实施例,线圈L1a具有操作频率下的波长的接近一半的电长度的事实提供了在电荷端子T1和T2上产生最大电压差的优点。尽管如此,当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以获得引导表面波模式的最佳激励时,线圈L1a的长度或直径可以增大或减小。线圈长度的调整可以通过位于线圈一端或两端的抽头提供。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这样的情况,即电感阻抗被指定为具有明显小于或大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的操作频率下的波长的1/2的电长度。
激励源212可以通过磁耦合耦合到耦合电路209。具体地,激励源212耦合到感应耦合到线圈L1a的线圈LP。这可以通过链路耦合、抽头线圈、可变电抗或如可以理解的其他耦合方法来完成。为此,如可以理解的那样,线圈LP用作主线圈,并且线圈L1a用作辅线圈。
为了调整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f以传输期望的引导表面波,可以相对于有损传导介质203并相对于彼此改变各个电荷端子T1和T2的高度。而且,电荷端子T1和T2的大小可以改变。另外,线圈L1a的大小可以通过增加或消除匝数或通过改变线圈L1a的一些其他维度(dimension)参数来改变。线圈L1a还可以包括用于调整电长度的一个或多个抽头,如图17所示。连接到电荷端子T1或T2的抽头的位置也可以被调整。
接下来参考图18A、18B、18C和19,所示出的是用于在无线功率传输系统中使用表面引导波的普遍的接收电路的示例。图18A和18B-18C分别包括线性探头303和调谐共振器306。图19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磁线圈309。根据各种实施例,线性探头303、调谐共振器306和磁线圈309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用于接收根据各种实施例的以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的形式传输的功率。如上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有损传导介质203包括陆地介质(或地球)。
具体参考图18A,线性探头303的输出端子312处的开路端子电压取决于线性探头303的有效高度。为此,端点电压可以被计算为:
其中,Einc是以伏特/米表示的在线性探头303上感应的入射电场的强度,dl是沿着线性探偷303的方向的积分元素,并且he是线性探头303的有效高度。电负载315通过阻抗匹配网络318耦合到输出端子312。
当线性探头303经受如上所述的引导表面波时,跨输出端子312产生电压,该电压可以视情况通过共轭阻抗匹配网络318施加到电负载315。为了促进到电负载315的功率流动,电负载315应如下所述的与线性探头303基本上阻抗匹配。
参考图18B,具有等于引导表面波的波倾斜的相移的地电流激励线圈306a包括在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上方升高(或悬置)的电荷端子TR。电荷端子TR具有自电容CR。另外,取决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的电荷端子TR的高度,在电荷端子TR和有损传导介质203之间也可以存在束缚电容(未示出)。束缚电容应该优选地被尽可能地最小化,尽管这在每一种情况下都不是完全必要的。
调谐共振器306a还包括包含具有相移Φ的线圈LR的接收器网络。线圈LR的一端耦合到电荷端子TR,线圈LR的另一端耦合到有损传导介质203。接收器网络可以包括将线圈LR耦合到电荷端子TR的垂直供应线导体。为此,当电荷端子CR和线圈LR串联放置时,线圈LR(其也可以被称为调谐共振器LR-CR)包括串联调整的共振器。线圈LR的相位延迟可以通过改变电荷端子TR的大小和/或高度,和/或调整线圈LR的大小来调整,使得该结构的相位Φ基本上等于波倾斜角Ψ。垂直供应线的相位延迟也可以通过例如改变导体的长度来调整。
例如,由自电容CR呈现的电抗计算为1/jωCR。注意,结构306a的总电容还可以包括电荷端子TR和有损传导介质203之间的电容,其中结构306a的总电容可以根据自电容CR和任何束缚电容来计算,如可以理解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电荷端子TR可以被升高到一定的高度,以基本上减少或消除任何束缚电容。如先前所讨论的,可以根据电荷端子TR和有损传导介质203之间的电容测量来确定束缚电容的存在。
由分立元件线圈LR呈现的感抗可以计算为jωL,其中L是线圈LR的集总元件(lumped-element)电感。如果线圈LR是分布式元件,则其等效端点感抗可以通过常规方法确定。为了调谐结构306a,可以进行调整,使得相位延迟等于波倾斜,以便模式匹配到操作频率下的表面波导。在这种条件下,接收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与表面波导“模式匹配”。围绕结构和/或阻抗匹配网络324的变压器链路可以被插入到探头和电负载327之间以便将功率耦合给负载。在探头端子321和电负载327之间插入阻抗匹配网络324可以实现用于将最大化的电力递送到电负载327的共轭匹配条件。
当存在操作频率下的表面电流时,功率将从表面引导波传递送到电负载327。为此,电负载327可以通过磁耦合、电容耦合或传导(直接抽头)耦合的方式耦合到结构306a。耦合网络的元件可以是集总组件或分布式元件,如可以理解的。
在图18B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磁耦合,其中线圈LS相对于用作变压器初级线圈的线圈LR被定位为次级线圈。可以通过将线圈LS几何地缠绕在相同的磁芯结构上并且调整耦合的磁通量而将线圈LS链接耦合到线圈LR。如可以理解的。另外,尽管接收结构306a包括串联调谐的共振器,但也可以使用并联调谐的共振器或者甚至是适当的相位延迟的分布式元件共振器。
尽管沉浸在电磁场中的接收结构可以耦合来自场的能量,但可以认识到,极化匹配结构通过使耦合最大化而运行得最好,并且应该观察用于探头耦合到波导模式的常规规则。例如,TE20(横向电模式)波导探头对于从TE20模式中激励的常规波导中提取能量可能是最佳的。类似地,在这些情况下,模式匹配和相位匹配的接收结构可以针对来自表面引导波的耦合功率进行优化。由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激发的引导表面波可以被认为是开放波导的波导模式。排除波导损失,可以完全恢复源能量。有用的接收结构可以是电场耦合,磁场耦合或表面电流激励。
基于接收结构附近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局部特性,可以调整接收结构以增加或最大化与引导表面波的耦合。为了实现这一点,可以调整接收结构的相位延迟(Φ)以匹配接收结构处的表面行进波的波倾斜角(Ψ)。如果适当地配置,则接收结构然后可以被调谐用于相对于在复数深度z=-d/2处的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的共振。
例如,考虑包括图18B的调谐共振器306a的接收结构,其包括线圈LR和连接在线圈LR与电荷端子TR之间的垂直供应线。在电荷端子TR放置于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的限定(defined)高度的情况下,线圈LR和垂直供应线的总相移Φ可以与在调谐共振器306a的位置处的波倾斜角(Ψ)匹配。从等式(22)可以看出,波倾斜渐近地传递到
其中,εr包括相对介电常数,并且σ1是在接收结构位置处的有损传导介质203的传导率,εo是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并且ω=2πf,其中,f是激励频率。因此,可以根据等式(97)确定波倾斜角(Ψ)。
调谐共振器306a的总相移(Φ=θcy)包括通过线圈LR的相位延迟(θc)和垂直供应线的相位延迟(θy)。沿着垂直供应线的导体长度lw的空间相位延迟可以由θy=βwlw给出,其中βw是垂直供应线导体的传播相位常数。由于线圈(或螺旋延迟线)引起的相位延迟为:θc=βplC,其中,物理长度为lC和传播因子为
其中,Vf是结构上的速度因子,λ0是供应频率下的波长,以及λp是根据速度因子Vf产生的传播波长。可以调整相位延迟(θcy)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使相移Φ与波倾斜角(Ψ)匹配。例如,可以在图18B的线圈LR上调整抽头位置以调整线圈相位延迟(θc)以使总相移与波倾斜角匹配(Φ=Ψ)。例如,如图18B所示,线圈的一部分可以被抽头连接旁路。垂直供应线导体也可以经由抽头连接到线圈LR,可以调整线圈上的抽头的位置以使总相移与波倾斜角相匹配。
一旦调整了共振器306a的相位延迟(Φ),电荷端子TR的阻抗然后就可以被调整,以调谐相对于在复数深度z=-d/2处的理想传导镜像地平面的共振。这可以通过调整电荷端子T1的电容而不改变线圈LR和垂直供应线的行进波相位延迟来实现。这些调整与关于图9A和9B所描述的相似。
“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到复数镜像平面所观察到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Zin=Rin+jXin=Zotanh(jβo(d/2)) (99)
其中,对于地球上的垂直极化源,复数镜像平面的深度可由下式给出:
其中,μ1是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磁导率并且ε1=εrεo
在调谐共振器306a的基部处,如图9A所示,“向上看”到接收结构中所观察到的的阻抗是Z=Zbase。终端阻抗为:
其中,CR是电荷端子TR的自电容,“向上看”到调谐共振器306a的垂直供应线导体中所观察到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并且“向上看”到调谐共振器306a的线圈LR中所看到的阻抗由下式给出:
通过将“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中所观察到的电抗元件(Xin)与“向上看”到调谐共振器306a中所观察到的电抗元件(Xbase)进行匹配,可以使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最大化。
接下来参考图18C,所示的是在接收结构的顶部不包括电荷端子TR的调谐共振器306b的示例。在该实施例中,调谐共振器306b不包括耦合在线圈LR与电荷端子TR之间的垂直供应线。因此,调谐共振器306b的总相移(Φ)仅包括通过线圈LR的相位延迟(θc)。如图18B的调谐共振器306a,线圈相位延迟θc可以被调整以匹配根据等式(97)确定的波倾斜角(Ψ),其导致Φ=Ψ。尽管在接收结构耦合到表面波导模式的情况下功率提取是可能的,但是难以调整接收结构以在没有由电荷端子TR提供的可变电抗负载的情况下最大化与引导表面波的耦合。
参考图18D,所示的是流程图180,其图示了调整接收结构以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表面上的引导表面波导模式基本模式匹配的示例。从181开始,如果接收结构包括电荷端子TR(例如,图18B的调谐共振器306a的电荷端子TR),则在184,电荷端子TR被放置在有损传导介质203上方的限定的高度处。由于表面引导波已经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建立,所以电荷端子TR的物理高度(hp)可以低于有效高度的物理高度。可以选择物理高度以减小或最小化电荷端子TR上的束缚电荷(例如,电荷端子的球形直径的四倍)。如果接收结构不包括电荷端子TR(例如,图18C的调谐共振器306b的电荷端子TR),那么流程进行到187。
在187处,接收结构的电相位延迟Φ与由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局部特性定义的复数波倾斜角Ψ匹配。螺旋线圈的相位延迟(θc)和/或垂直供应线的相位延迟(θy)可被调整以使Φ等于波倾斜(W)角(Ψ)。波倾斜角(Ψ)可以由公式(86)确定。电相位Φ然后可以与波倾斜角匹配。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线圈LR的几何参数和/或垂直供应线导体的长度(或高度)来调整电相位延迟Φ=θcy
接下来在190,电荷端子TR的负载阻抗可以被调谐,以共振被调谐的共振器306a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接收结构下方的传导镜像地平面139(图9A)的深度(d/2)可以使用等式(100)以及可以在本地测量的接收结构处的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的值来确定。使用该复数深度,可以使用θd=βod/2来确定镜像地平面139与有损传导介质203的物理边界136(图9A)之间的相移(θd)。然后可以使用等式(99)确定“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中所观察到的阻抗(Zin)。这种共振关系可以被认为是最大化与引导表面波的耦合。
基于调整后的线圈LR的参数和垂直供应线导体的长度,可以确定线圈LR和垂直供应线路的速度因子、相位延迟和阻抗。另外,可以使用例如等式(24)来确定电荷端子TR的自电容(CR)。可以使用等式(98)确定线圈LR的传播因子(βp),并且可以使用等式(49)确定垂直供应线的传播相位常数(βw)。使用自电容和线圈LR和垂直供应线的确定的值,可以使用等式(101)、(102)和(103)来确定“向上看”到线圈LR中所观察到的调谐的共振器306a的阻抗(Zbase)。
图9A的等效镜像平面模型也适用于图18B的调谐的共振器306a。通过调整电荷端子TR的负载阻抗ZR,使得Zbase的电抗分量Xbase抵消Zin的电抗分量Xin,或者Xbase+Xin=0,可以将调谐的共振器306a调谐到相对于复数镜像平面的共振。因此,“向上看”到调谐共振器306a的线圈的在物理边界136(图9A)处的阻抗是“向下看”到有损传导介质203的在物理边界136处的阻抗的共轭。可以通过改变电荷端子TR的电容(CR)而不改变由电荷端子TR看到的电相位延迟Φ=θcy来调整负载阻抗ZR。可以采取迭代方法来调谐负载阻抗ZR以用于等效镜像平面模型相对于传导镜像地平面139的共振。以这种方式,电场沿着有损传导介质203(例如地球)的表面到引导表面波导模式的耦合可以被改进和/或最大化。
参考图19,磁线圈309包括通过阻抗匹配网络333耦合到电负载336的接收电路。为了便于从引导表面波接收和/或提取功率,磁线圈309可被放置成使得引导表面波的磁通量穿过磁线圈309,由此在磁线圈309中感应出电流并在其输出端子330处产生端点电压。耦合到单匝线圈的引导表面波的磁通量被表示为:
其中,是耦合磁通量,μr是磁线圈309的磁芯的有效相对磁导率,μo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是入射磁场强度矢量,是正交于匝的横截面的单位矢量,以及ACS是每一个回路所包围的面积。对于定向用于最大程度地耦合到在磁线圈309的横截面上是均匀的入射磁场的N匝磁线圈309,出现在磁线圈309的输出端子330处的开路感应电压是:
其中变量在上面定义。磁线圈309可以被调谐到引导表面波频率,或者被调谐作为分布式共振器或者与跨过其输出端子330的外部电容器一起被调谐,视情况而定可以,并且然后通过共轭阻抗匹配网络333与外部电负载336阻抗匹配。
假设由磁线圈309和电负载336呈现的结果电路经由阻抗匹配网络333被适当地调整并且共轭阻抗匹配,则然后可以采用在磁线圈309中感应的电流来最优地为电负载336供电。由磁线圈309呈现的接收电路提供了一个优点,因为它不必物理地连接到地面。
参考图18A、18B、18C和19,每一个由线性探头303、模式匹配结构306和磁线圈309呈现的接收电路都有助于接收从上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任何一个实施例传输的功率。为此,如可以理解的,所接收的能量可以用于经由共轭匹配网络向电负载315/327/336供电。这与在接收器中可能接收到的以辐射电磁场形式发送的信号形成对比。这样的信号具有非常低的可用功率,并且这种信号的接收器不会加载发射器。
使用上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产生的该引导表面波的特性还在于,由线性探头303、模式匹配结构306和磁线圈309呈现的接收电路将加载激励源212(例如,图3、12和16),该激励源被施加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从而产生这样的接收电路所经受的引导表面波。这反映了由上述给定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产生的引导表面波包括传顺线模式的事实。相反,驱动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辐射天线的电源不由接收器加载,无论所使用的接收器的数量是多少。
因此,一个或多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和以线性探头303、调谐模式匹配结构306和/或磁线圈309的形式的一个或多个接收电路一起可以组成无线分布系统。假定使用如上所述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的传输引导表面波的距离取决于频率,则可以在跨广阔的区域甚至全局范围内实现无线功率分布。
如今广泛研究的传统的无线功率传输/分布系统包括来自辐射场的“能量收获”以及还包括耦合到感应近场或电抗近场的传感器。相反,目前的无线功率系统不会以辐射的形式浪费功率,如果不被截取的话,功率将永远损失。目前公开的无线功率系统也不像传统的互感耦合近场系统那样被限于极短的距离。本文公开的无线功率系统探头耦合到新颖的表面引导传输线模式,这相当于通过波导向负载递送功率或直接有线的(连接)到远处的功率发生器的负载。不计算维持传输场强所需的功率加上表面波导中耗散的功率,其在极低频率下,相对于传统高压电力线在60赫兹时的传输损失而言微不足道,所有的发生器功率都只能达到所需的电负载。当电负载需求终止时,源功率发生相对空闲。
接下来参照图20A-E,示出了参照下面的讨论使用的各种示意性符号的示例。具体参考图20A,示出了表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200b、200c、200e、200d或200f中的任何一个或其任何变型的符号。在下面的附图和讨论中,该符号的描述将被称为引导表面波导探头P。为了在下面的讨论中简化起见,对引导表面波导探头P的任何引用是对以下任何一个的引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200a、200b、200c、200e、200d或200f,或其变型。
类似地,参考图20B,示出了表示可以包括线性探头303(例如,图18A)、调谐共振器306(图18B-18C)或磁线圈309(图19)中的任何一个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符号。在下面的附图和讨论中,这个符号的描述将被称为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为了在下面的讨论中的简单起见,对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的任何引用是对线性探头303、调谐共振器306或磁线圈309中的任何一个或其变型的引用。
此外,参考图20C,示出了具体表示线性探头303的符号(图18A)。在下面的附图和讨论中,这个符号的描述将被称为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P。为了简化以下讨论,对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P的任何引用是对线性探头303或其变型的引用。
此外,参考图20D,示出了具体表示调谐共振器306(图18B-18C)的符号。在下面的附图和讨论中,这个符号的描述将被称为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R。为了在下面的讨论中简单起见,对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R的任何引用是对调谐共振器306或其变型的引用。
此外,参考图20E,示出了具体表示磁线圈309(图19)的符号。在下面的附图和讨论中,该符号的描述将被称为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M。为了在下面的讨论中的简单起见,对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M的任何引用是对磁线圈309或其变型的引用。
在许多情况下,使用引导表面波的能量传输需要比其他常规手段相对较少的基础设施。例如,当使用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从引导表面波导探头产生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时,传输线不是必需的。此外,发电可以集中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附近,而电力消耗可以被分散到多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而不需要例如将燃料输送到每一个位置。因此,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在复杂地形上,或者在设置传统电力基础设施有问题的其他情况下,可以快速部署电力。
参照图2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描绘使用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移动电力中继器409和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的电力分布的概况的图示。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可以包括便携式套件,如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可以位于海上,并且在第一传输范围403内生成第一引导表面波。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可以位于其他海上或陆上位置。另外,传输范围403可以大于图21中所示的传输范围或甚至在一些实施例中是全局(global)的。
在图21中示出了多个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位于陆上。移动电力中继器409也位于传输范围403内的陆上。移动电力中继器409包括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和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对此,移动电力中继器409可以接收来自由海上或在某个其他位置处的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发射的引导表面波的能量。如图21所示,移动电力中继器409从海上的船舶上的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发射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并且在第二传输范围412内以期望传输频率生成第二引导表面波。第二引导表面波的频率可以不同于由移动电力中继器409接收的引导表面波的频率。
一些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位于传输范围403内,而其他位于传输范围403之外但在传输范围412内。每一个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包括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并且可以接收来自第一引导表面波和/或第二引导表面波的电能以向其位置处的电负载提供电力。示出了两个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互连以馈送负载415。在该示例中,如果多个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中的每一个例如被评定为接收2kVA,并且负载415需要3kVA,则单个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可能不足以为负载415供电。另一方面,两个互连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可提供足够的电力。以此方式,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和相对最小量的基础设施的移动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电力可以被快速地分配到所有位置。
接下来参考图22A,示出了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的示例的图。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包括激发源418、匹配网络421和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2。如图所示,激励源418被连接到匹配网络421。激励源418可以包括诸如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或输出转换为交流电的电池或其他电源的任何合适的电源。匹配网络421连接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2。在一些实施例中,匹配网络421不是必需的,例如在与线圈上的抽头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参见图7)。根据一个实施例,根据各种实施例,这些组件安装在用于运输的刚性框架上。
激励源418产生通过匹配网络421(如果需要)施加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2的功率。与在此描述的概念一致,例如,根据各种实施例,匹配网络421将通过实现共轭匹配条件来寻求最大化功率,并且将功率馈送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2以产生沿着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
现在参考图22B,示出了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移动电力中继器409的示例的图。移动电力中继器409包括被连接到AC-AC转换器411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410。AC-AC转换器411的输出被连接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2。此外,虽然未示出,但可以在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410和AC-AC转换器411之间使用适当的匹配网络,以提供更高的功率传输,如可以理解的。根据一个实施例,这些组件安装在用于运输的刚性框架上。
在图22B所示的实施例中,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1的功率来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410,而不是来自图22A的激励源418。在该配置中,电能可以由第一频率由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410接收,然后由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1在给定位置按照期望的第二频率沿陆地介质作为引导表面波重新发送。根据一个实施例,传输的频率可以是可选择的。
参考图2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性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的图示。在该实施例中,燃料储存箱424被连接以提供燃料以运行包括激励源418的基于燃料的发电机。激励源418电连接到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1。燃料储存箱424、激励源418和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1被安装到刚性框架427。刚性框架427允许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的安全运输。
在该实施例中,刚性框架427是具有可伸缩顶部的联运集装箱。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可以理解的,刚性框架427可以包括铁道车辆、卡车车厢、拖车、货盘或用于运输的另一刚性结构。可替代地,刚性框架427可以包括金属梁或其他结构的网络。例如通过使用起重机、铲车、直升机或其他机械,刚性框架427可以是可移动的或可支撑的,而不会损坏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在另外的替代方案中,可以包括车轮以促进移动引导表面波发射站400的手动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表面波导探头421在伸缩式支撑结构上,使得它可以被压缩以用于存储和传输,但是可以将其电荷端子T升高到以适当效率传输引导表面波所需的程度。在替代实施例中,电荷端子T可以固定到吊杆结构,该吊杆结构有利于将电荷端子T升高到空气中。可替代地,电荷端子T可以使用浮空器中的一定量的提升气体来提升。如上所述的伸缩结构,悬臂结构或用于将电荷端子T提升到期望高度的任何其他结构是非导电结构。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玻璃纤维、塑料和其他材料的非导电材料来构造这种结构。
具体参考图24A,示出了描绘功率接收套件429的示例的图示。功率接收套件429可以体现图21中示出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站406中的一个。根据一个实施例,功率接收套件429的组件包括具有连接器431的可充气电荷端子430、压缩气体容器433、具有连接器437的连接线436、可压缩支撑件439、具有连接器443的接地电极442、具有连接器446的功率输出电路445以及可能的其他组件。功率接收套件429中的每一个组件被设计为与套件的其他组件兼容使用。如可以理解的,各种连接器可以是阳连接器、阴连接器、两极性连接器或无极性连接器,并且可以包括插头、插座或其他连接器以快速并牢固地连接和分离套件组件。此外,连接器可以用于结构或电子连接或两者。
在某些实施例中,例如对于高频或低功率应用,功率接收套件429的组件可以装配在手提箱或小袋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对于低频或高功率应用,功率接收套件429的组件可以由车辆运输。
可充气电荷端子430被设计成用作具有调谐共振器和电荷端子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部分,其与本文所述的实施例和概念一致。该实施例示出了具有连接器431的可充气电荷端子430,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兼容连接器,例如连接线436的至少一个连接器437,并从兼容连接器,例如连接线436的至少一个连接器437分离。在各种实施例中,可充气电荷端子430可由诸如铝箔的导电材料制成,或者可以用诸如铝涂层的导电材料涂覆,使得可充气电荷端子430具有如上所述的自电容。当充气时,可充气电荷端子430可以是大致球形的形状。其他实施例可以是允许可充气电荷端子430中的自电容的任何形状。其他实施例可以不是可充气的。这样,如能够理解的,功率接收套件中的电荷端子可以包括导电球体、盘、环路或其他形式的电荷端子。在各种实施例中,电荷端子430的尺寸可以增加,例如以减小如上所述的放电可能性。请注意,当作为拆卸式功率接收套件429的部分传输时,可充气电荷端子可以提供更大的紧凑性。
压缩气体容器433包括例如用于使可充气电荷端子430充气的压缩气体。如可以理解的,气体可以是包括压缩空气或其他气体的任何类型的压缩气体。或者,压缩气体容器433可以包括诸如氢气、氦气或其他提升气体的提升气体。
连接线436用于将可充气电荷端子430连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在各种实施例中,如可以理解的,连接线436可以是任何导电材料,并且是能够承载所需功率的任何规格或线尺寸,并且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保护套。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436可以具有连接器437,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例如可充气电荷端子430的兼容连接器431以及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兼容连接器446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从例如可充气电荷端子430的兼容连接器431以及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兼容连接器446中的至少一个分离。
功率接收套件429中的可压缩支撑件439被设计为将可充气电荷端子430支撑在有损导电介质(例如地球)上方。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压缩支撑件439可以体现为一系列端对端连接的杆。可压缩支撑件439的底部可以固定在地面中,并且可压缩支撑件439的顶部可以连接到可充气电荷端子430以支撑它。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可以理解的,可压缩支撑件439的顶部可以使用拉线进一步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压缩支撑件439可另外用作接地电极。如可以理解的,可压缩支撑件439的底部可以附加地固定在诸如三脚架或其它基座的基座中。如可以理解的,可压缩支撑件439可以另外是可伸缩或伸缩杆、可手动伸缩、液压伸缩、气动伸缩或其它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压缩支撑件具有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例如可充气电荷端子430上的兼容连接器或者功率输出电路445上的兼容连接器,以及从例如可充气电荷端子430上的兼容连接器或者功率输出电路445上的兼容连接器分离。这些连接器可以包括结构连接器和/或电连接,例如电连接器以连接到功率输出电路,以便使用可压缩支撑件439作为接地电极。
接地电极442具有连接器443,连接器443被设计成可连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的至少一个连接器446。接地电极442可以由任何形状的任何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可以是多个接地电极中的一个,如可以理解的。
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连接器446,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或分离于连接线436的连接器437和接地电极442的连接器44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如讨论的附加连接器,用于结构或电子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445被用作如上所述并且也在图18B中示出的带有调谐共振器和电荷端子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部分。因此,功率输出电路445在图24A中示出,在输出电路中的线圈上具有多个抽头。如上所述,为了调谐引导表面波的接收,相位延迟应该等于波倾斜,以便在工作频率下与电荷端子进行模式匹配。可以通过改变线圈上的抽头位置,和/或通过沿着线圈包括多个预定义抽头并且在不同的预定义抽头位置之间切换以最大化效率,来调整相位。
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被设计为连接到电负载并且为电负载供电,并且可以包括AC/DC转换器、AC/AC转换器和其他电路,以便为各种电负载供电,如可以理解的。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可具有调节器,该调节器限制可由功率接收套件429传送的功率。
图24B是在完全组装并连接以给负载415供电之后的图24A中的功率接收套件429的示例的图示。各个组件如以上图24A所述。
接下来,参考图25A,示出了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450的图示。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50的组件如下:可充气浮升器451、压缩提升气体容器454、线性探头线455、接地电极456和功率输出电路445。功率接收套件450中的每一个组件被设计为与功率接收套件450的其他组件兼容使用。功率接收套件450的各种组件还可以具有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其他组件以及从其他组件分离。各种连接器可以是阳连接器、阴连接器、两极性连接器或无极性连接器,并且可以包括插头、插座或其他连接器以快速并牢固地连接和分离套件组件,如可以理解的。另外,连接器可以用于结构或电子连接或两者。
可充气浮升器451被设计用于连接到线性探头线455,并且提升线性探头线455的重量,以便垂直定位线性探头线455以从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充气浮升器451可以具有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连接和分离线性探头线455的兼容连接器。
压缩提升气体容器454将包含适合于使浮升器451充气的提升气体。如可以理解的,提升气体应该是适合于提升的气体,例如氢气、氦气、氨气或另一提升气体。
线性探头线455被设计用于连接到可充气浮升器451和功率输出电路445,并用作如上所述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例如,图18A)中的线性探头。为此目的,例如,线性探头导线455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以将线性探头线455结构性地附接到可充气浮升器451的兼容连接器并且在结构上和电子上附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兼容连接器。在这样的布置中,线性探头线455的长度可以被优化。例如,对于具有最小导线的最大电压,线性探头线455的长度应该约为引导表面波的波长的四分之一。从地面看,相对较高的阻抗将设置电压最大值,使得它位于线性探头线455的顶部,并且从地面看到的相对较低的阻抗将设置电压最大值,使得其位于线性探头线455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性探头线455可以在底部最厚并且在顶部最薄,使得电压在顶部最高并且电流在底部最低。在这样的布置中,可充气浮升器451必须升起的重量被最小化,同时线性探头线455的底部处的电流输出被最大化。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线性探头线455可以是在顶部使用细线段的分段线性探头线,其连接到朝分段线性探头线的底部的连续较厚的线段。
接地电极456被设计用于与功率输出电路445连接,并且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任何导电材料,并且可以是多个接地电极中的一个,如可以理解的。为此,接地电极456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以在结构上和电子上将接地电极456附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兼容连接器。
功率输出电路445被用作具有线性探头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部分。为了最大化电力输出,负载415应基本与线性探头(在此为导线455)阻抗匹配。
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被设计为连接到负载415,并且可以包括AC/DC转换器、AC/AC转换器和其他电路,以便适当地馈送各种负载,如可以理解的。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具有调节器,该调节器限制系统可以传送的电力。而且,在各种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445可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用于控制接收效率或启用或以其他方式控制功率接收套件450。
图25B是被完全组装并连接以给负载415供电的图25A中的功率接收套件450的示例的图示。各个组件如以上图25A中所述。
接下来,参考图26A,示出了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458的图示。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58的组件如下:伸缩式天线459、接地电极460和功率输出电路445。功率接收套件458中的每一个组件被设计为与该套件的其他组件兼容使用。功率接收套件458的各种组件还可以具有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其他组件以及从其他组件分离。各种连接器可以是阳连接器、阴连接器、两极性连接器或无极性连接器,并且可以包括插头、插座或其他连接器以快速并牢固地连接和分离套件组件,如可以理解的。另外,连接器可以被采用于结构或电子连接或两者。
伸缩式天线459被设计用于连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并用作如上所述的线性探头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例如,图18A)。为此,例如,伸缩式天线459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以将伸缩式天线459在结构和/或电附接到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兼容连接器。在该布置中,伸缩式天线459的长度可被优化。例如,对于具有最小天线的最大电压,伸缩式天线459的长度可以是引导表面波的波长的四分之一。从地面看,相对较高的阻抗将把电压最大值设置到伸缩式天线459的顶部,而从地面看到的相对较低的阻抗将设置电压最大值,使得它位于伸缩式天线459的底部。在这个实施例中的功率输出电路445基本上类似于上面参照图25A描述的功率输出电路445。
图26B是被完全组装并连接以给负载415供电的图26A中的功率接收套件458的示例的图示。各个组件如以上关于图26A所述。
接下来,参考图27A,示出了描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462的图示。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62的组件如下:磁线圈463和功率输出电路445。功率接收套件462中的每一个组件被设计为与套件的其他组件兼容使用。
如上所述,磁线圈463被设计用作如上所述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例如,图19)。为了便于从引导表面波接收和/或提取电力,可以定位磁线圈463,使得引导表面波的磁通穿过磁线圈463,从而在磁线圈中感应出电流。例如,磁线圈463可手动定位或使用诸如功率输出电路445中的控制器的控制器来调整。磁线圈463还可以具有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连接和分离功率输出电路445上的兼容连接器。
功率输出电路445被设计成连接到电负载415,并且可包括AC/DC转换器、AC/AC转换器和其他电路,以便合适地馈送各种负载,如可以理解的。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通过使电负载和磁线圈463实质上阻抗匹配来最大化向负载的功率输出。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具有调节器,该调节器限制系统可以传送的电力。而且,在各种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445可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用于控制接收效率或启用或以其他方式控制功率输出。
图27B是被完全组装并连接以向负载415供电的图27A中的功率接收套件462的示例的图示。各个组件如上面在图27A中所述。
现在参考图28A,示出了多个互连的功率接收套件465A-D的图示。多个互连的功率接收套件465A-D中的每一个都从其自身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R接收电力。
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65A的AC输出端口耦合到作为AC负载的负载415。功率接收套件465A的DC互连端口耦合到功率接收套件465B的DC输出端口。功率接收套件465B的DC互连端口耦合到功率接收套件465C的DC输出端口。功率接收套件406C的DC互连端口耦合到功率接收套件465D的DC输出端口,等等。这种方式可以连接任何数量的功率接收套件。
在该图示中,多个互连的接收套件465A-D中的每一个将其可用功率馈送到其下面所示的功率接收套件。在该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65B、465C和465D仅使用DC输入和输出。它们的互连功率上可以像大型总线一样简单,只要它们都在基本相同的电压下工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其他隔离和保护,例如调节器和二极管。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多个接收套件465A-D的互连可以通过匹配电压、频率或相位中的一个或多个的AC互连端口。功率接收套件465A经由其DC互连端口连接到功率接收套件465B、465C和465D。该DC功率通过功率接收套件465A中的逆变器被转换为AC,该逆变器足够大以向负载415供电,并且接受来自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5A-D的电力。例如,如果每一个功率接收套件通过其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被评定为接收1KVA,则在该配置中,功率接收套件465A应该被评定为通过其互连端口接收至少3kVA并且额定输出至少4kVA。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65A-D可以全部基本相似并且具有基本相似的额定功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功率接收套件465A可以具有最高额定功率,每一个接收套件465B、465C和465D具有连续较低的额定功率。
现在参考图28B,示出了互连的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6A和互连的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6B将功率反转传递到外部转换器/逆变器467的示例。外部转换器/逆变器467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将AC转换成DC、将AC转换成AC或将DC转换成AC。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换器/逆变器467将从多个互连的功率接收套件465A-D接收的DC转换为AC,以便馈送作为AC负载的负载415。例如,该配置可用于为大负载供电。例如,如果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6A-B中的每一个功率接收套件通过其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被评定为接收1kVA,则在其互连端口处接受2kVA并且输出3KVA,则转换器/逆变器467应该被评定为通过互连端口接受至少6kVA,并且向负载415输出至少6kVA。转换器/逆变器467可以被认为是功率接收套件的附加组件。
接下来参考图29,示出了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诸如图25和图27的功率接收套件的功率输出电路445的示例的图。
这里,DC输入端口469连接到DC并联电路472的输入。DC输出端口475连接到:DC并联电路472的输出、DC/AC逆变器478的输入和AC/DC转换器481的输出。因此,AC/DC转换器481的输出连接到DC并联电路472、DC输出端口475和DC/AC逆变器478。DC/AC逆变器478的输出连接到变压器484的初级。变压器484的次级连接到AC输出端口487。AC输出端口490连接到变压器493的次级。AC输入端口496连接到AC并联电路499的输入。功率调节器503的输出连接到AC/DC转换器481的输入、变压器493的初级和AC并联电路499的输出。功率调节器503的输入连接到阻抗匹配电路506的输出。阻抗匹配电路506的输入连接到开关512。开关512连接到输入端子515,并且可以打开和关闭阻抗匹配电路506和输入端子515之间的电路路径。在该实施例中,输入端子515是用于连接到引导表面波接收器R的输出端子。输入端子515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以快速且牢固地附接到功率接收套件的其他组件以及从功率接收套件的其他组件分离。
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通信地连接到调节器503、阻抗匹配电路506和开关512的计算设备516。在其他实施例中,计算设备516可以附加地通信连接到组件,例如,功率输出电路445的转换器、逆变器、变压器、互连电路、并联电路或其他组件。
如可以理解的,计算设备516可以代表多个控制器。这里,在各种实施例中,计算设备516包括处理器518、存储器521、GPS接收器524和I/O接口527,所有这些都连接到本地总线530,本地总线530可以包括数据总线以及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伴随控制/地址总线。在这方面,如可以理解的,计算设备516可以包括处理器电路,如计算机系统的典型例子。处理器518可以代表多个处理器,并且存储器521可以代表多个存储器。示出控制系统533存储在存储器521中以由处理器518执行以调整计算设备516的操作。示出的I/O接口527连接到用于通信的天线和输入设备536。输入设备536可以是例如键盘、鼠标或其他输入设备。根据各种实施例,I/O接口527还可以包括用于通过诸如但不限于LAN、WLAN、蜂窝网络或其他适当通信网络的网络进行通信的多个网络接口。
在计算设备516中示出电池540,以向计算设备516和功率输出电路445的其他组件供电。在任何电力例如从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接收之前,电池540允许功率输出电路进行初步供电、设置和控制。功率输出电路445还可以被配置为一旦接收到电力就对电池540充电。
功率输出电路445被配置为从功率输入端子515处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获取电力的输入,并且通过其输出端口中的一个有效地将该电力输出到电负载。这里,DC输出端口475、AC输出端口487或AC输出端口490。为了最大化对电负载的供电,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阻抗匹配电路506,该阻抗匹配电路506被配置为实现在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和电负载之间的共轭匹配条件。阻抗匹配电路可由计算设备516通过I/O接口527控制。
为了控制最大功率输出,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调节器503,该调节器503被配置为控制允许流到电负载的最大电压和电流。调节器503还可以用于设置稳定的输出电流和/或电压。
在大多数情况下,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将输出AC功率。为了将该AC功率输送到DC负载,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AC/DC转换器481。如可以理解的,AC/DC转换器481可以另外包括DC电压调节器。而且,AC/DC转换器481可以将从AC并联电路499接收到的功率转换为DC功率,如将在下面讨论的。
来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的AC功率具有与所接收的引导表面波的频率相关的频率。这不太可能是AC负载的运行频率。功率输出电路445具有DC/AC逆变器478,DC/AC逆变器478可将来自AC/DC转换器481的DC功率以诸如50Hz或60Hz的公共操作频率转换为AC功率。如将在下面讨论的,DC/AC逆变器478可以另外将从DC并联电路472接收的功率转换为AC功率。
例如,如图28所示,DC并联电路472允许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5A-D的互连。例如,可采用DC并联电路472来确保通过DC输入端口469接收的功率与AC/DC转换器481的输出相同的DC电压。DC并联电路472和功率输出电路445可另外具有二极管或其他组件以防止电流回流。DC并联电路472是互连电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可以理解的,互连电路可以替代地是用于互连的串联电路或其他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DC并联电路472可以通信地连接到计算设备516以监视和配置通信中的一个或多个互连的功率接收套件的输入和输出电压。如果功率接收套件465A-D例如正在馈送单个负载,则功率输出电路445还可以被配置为锁定除用于互连的那些输出之外的所有输出,以最小化不必要的电力使用。
如图28所示,AC并联电路499允许多个功率接收套件465的互连。例如,可以采用AC并联电路499来确保通过AC输入端口496接收的功率具有与调节器503的输出相同的AC电压、频率和相位。回想这个频率将与所接收到的引导表面波的频率相关。在该实施例的配置中,AC输入端口496被设计为从被配置为相似频率的其他功率接收套件获取输入。AC并联电路499是电源互连电路。在其他实施例中,互连电路可以替代为串联电路或用于互连电源的其他配置,如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AC并联电路499可以通信地连接到计算设备516以监视和配置通信中的一个或多个互连的功率接收套件的输入和输出电压、相位或频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功率输出电路468可以被配置用于需要更多或更少数量的输出端口的特定目的。例如,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被配置为在多于一个AC电压下输出多于一个DC电压和多于一个AC频率。或者,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被配置为仅输出DC电压,从而允许消除诸如DC/AC逆变器484的组件。此外,功率输出电路445可以仅允许经由AC并联电路499进行互连,或仅经由DC并联电路472进行互连。
以此方式,功率输出电路445允许从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接收电力,将该电力有效地输出到电负载,并且将多个功率输出电路互连到电负载。计算设备516可以允许经由上面讨论的通信网络在多个功率输出电路之间进行协调。计算设备516还可以与中央系统通信,该中央系统例如可以启用授权的功率接收套件或拒绝启用未授权的功率接收套件,或者限制功率接收套件的功率输出。
现在参考图30,示出了提供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功率接收套件的控制系统533的操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可替代地,图30中的流程图也可以被看作是描绘在服务器、计算机系统或类似设备中实现的方法的示例的步骤。由图30的示例性流程图所描绘的控制系统533的功能性可以例如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或一些其他编程结构来实现。
假定功能以面向对象的设计实现,则每一个块表示可以在封装在一个或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法中实现的功能。控制系统533可以使用多种编程语言中的任何一种来实现,诸如例如C、C++或其他编程语言。
以框541开始,控制系统533将状态信息发送给中央系统。状态信息可以包括例如GPS位置、用户信息、标识信息、功率使用信息、负载要求或其他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不存在中央系统。
接下来,在框543中,控制系统533将检查功率接收套件是否具有操作授权。例如,授权可以通过密码、GPS位置、生物识别或其他方式被授予。可以仅使用计算设备516来检查授权,或者授权可以要求使用上面讨论的任何通信网络与中央系统进行通信。如果功率接收套件具有操作授权,则控制系统533将继续到框546。如果没有,则控制系统533将前进到框549。
在框546中,控制系统533启用功率接收套件并继续到框552。
在框549中,控制系统533关闭功率接收套件并返回到框541。例如,控制系统533可以打开开关512以将其关闭。在其他实施例中,关闭可以仅限制功率接收套件的功率输出,或者可以使用状态信息来确定是关闭还是限制功率接收套件的功率输出。
在框552中,控制系统533检查授权是否超时。例如,功率接收套件可以被授权用于连续使用并且没有超时,或者功率接收套件可以仅被授权一段时间。如果授权超时,则控制系统533将前进到框549。如果没有超时,则控制系统将继续到框555。
在框555中,控制系统533检查以查看接收器关闭命令是否已被发出或以其他方式被调度。例如,中央系统可能需要关闭一些接收器以释放其他地方的可用功率。在这种情况下,关闭命令将从中央系统发送。在另一个示例中,全部功率产生可以处于预定调度上,并且关闭时间存储在计算设备516的存储器521中。在又一示例中,中央系统可能希望由于任何其他原因撤销授权。如果关闭命令已经被发出或以其他方式被调度,则控制系统533将前进到框549,如果没有,则控制系统533将继续到框558。
在框558中,控制系统533将检查功率接收套件是否过载。例如,计算设备516可以使用调节器503监视功率输出以确定接收套件是否过载。或者,计算设备516可将负载信息发送到中央系统,中央系统可确定并向计算设备516传达存在过载状况。如果功率接收套件过载,则控制系统533将进行到框549,如果不是,则控制系统533将继续到框561。
在框561中,控制系统533将检查来查看锁定输出命令是否已被发出或以其他方式被调度。例如,如果功率接收套件与其他功率接收套件互连以为大负载或重要负载供电,则可能需要锁定某些输出端口以防止不必要的电力使用或较不重要的电力使用。在另一个例子中,例如当电池电量较低时,可能需要锁定所有功率输出端口,而不是完全禁用功率接收套件。如果锁定输出命令已经被发出或以其他方式被调度,则控制系统533将前进到框564,否则,控制系统533将继续到框541。
在框564中,控制系统533锁定功率接收套件的输出,然后继续到框541。
参照图2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计算设备516的示意性框图。每一个计算设备516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18和存储器521,两者都耦合到总线530。为此,计算设备516可以包括例如至少一个服务器、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如可以理解的,总线530可以包括例如具有伴随地址/控制总线或其他总线结构的数据总线。
存储在存储器521中的是可由处理器518执行的数据和若干组件。另外,操作系统可存储在存储器521中并可由处理器518执行。具体地,存储在存储器521中并且可由处理器518执行的例如是控制系统533和可能的其他应用程序。
可以理解的是,可存在存储在存储器521中并且可由处理器518执行的其他应用程序,如可理解的。在本文讨论的任何组件以软件的形式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编程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诸如例如C、C++、C#、Objective C、Perl、PHP、Visual Ruby、或其他编程语言。
多个软件组件被存储在存储器521中并且可由处理器518执行。在这方面,术语“可执行”意指处于最终可由处理器518运行的形式的程序文件。可执行程序的例子可以是例如可以以可以加载到存储器521的随机存取部分中并由处理器518运行的格式转换成机器代码的编译程序、可以在诸如能够被加载到存储器521的随机存取部分中并由处理器518执行的目标代码的适当格式的源代码、或者可由另一可执行程序解释以在存储器的随机存取部分中生成指令以由处理器518执行的源代码521等。可执行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521的任何部分或组件中,包括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USB闪存驱动器、存储卡、诸如压缩盘(CD)或数字多功能盘(DVD)的光盘、软盘、磁带或其他存储器组件。
存储器521在本文中被定义为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数据存储组件。易失性组件是在断电时不保留数据值的组件。非易失性组件是那些在断电时保留数据的组件。因此,存储器521可以包括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USB闪存驱动器、经由存储卡读取器访问的存储卡、经由相关联的软盘驱动器访问的软盘、经由光盘驱动器访问的光盘、经由适当的磁带驱动器访问的磁带、和/或其它存储器组件或者这些存储器组件中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组合。另外,RAM可以包括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或磁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以及其他这样的设备。ROM可以包括例如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或其他类似的存储器设备。
而且,处理器518可以表示多处理器518和/或多处理器内核,并且存储器521可以表示分别在并行处理电路中操作的多存储器521。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线530可以是促进多处理器518中的任何两个之间、任何处理器518与任何存储器521之间、或任何两个存储器521之间等的通信的适当网络。总线530可以包括被设计为协调该通信的附加系统,包括例如执行负载平衡。处理器518可以是电的或一些其他可用的结构。
尽管在此描述的控制系统533和其他各种系统可以如上所述由通用硬件执行的软件或代码来实施,但作为替代方案,其也可以以专用硬件或软件/通用硬件和专用硬件的组合来实施。如果以专用硬件实施,则每一个可以被实现为采用多种技术中的任何一种或组合的电路或状态机。这些技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用于在应用一个或多个数据信号时实现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的分立逻辑电路、具有适当逻辑门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他组件等。这些技术通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图30的流程图示出了控制系统533的部分的实现的功能和操作。如果以软件实现,则每一个块可以表示包括用于实现指定的逻辑功能的程序指令的代码的模块、段或部分。程序指令可以以源代码的形式体现,所述源代码包括用编程语言编写的人类可读语句或机器代码,所述机器代码包括由合适的执行系统(诸如计算机系统或其他系统中的处理器)可识别的数字指令。机器代码可以从源代码等转换而来。如果以硬件实现,则每一个块可以表示用于实现指定的逻辑功能的电路或多个互连电路。
虽然图30的流程图示出了具体的执行顺序,但应该理解,执行顺序可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例如,两个或更多个块的执行顺序可以相对于所示的顺序被打乱。而且,图30中依次示出的两个或更多个块可以同时执行或部分同时执行。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图30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块30可以被跳过或省略。另外,出于增强的效用、计费、性能测量或提供故障排除辅助等的目的,可以将任何数量的计数器、状态变量、警告信号或消息添加到本文描述的逻辑流程中。应该理解,所有这些变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此外,本文描述的包括控制系统533的任何逻辑或应用(包括软件或代码)可以体现在任何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使用或与其结合使用,例如,用于例如计算机系统或其他系统中的处理器。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可以包括例如包括可以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取出并且由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指令和声明的语句。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能够包含、存储或维护本文描述的供指令执行系统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结合使用的逻辑或应用的任何介质。
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许多物理介质中的任何一种,例如磁性、光学或半导体介质。合适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将包括但不限于磁带、磁性软盘、磁性硬盘驱动器、存储卡、固态驱动器、USB闪存驱动器或光盘。此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包括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或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或其他类型的存储设备。
此外,本文描述的包括控制系统533的任何逻辑或应用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实现和构造。例如,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应用可以被实现为单个应用程序的模块或组件。此外,这里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应用可以在共享或分离的计算设备或其组合中执行。例如,这里描述的多个应用可以在相同的计算设备中执行,或者在相同的计算环境中的多个计算设备中执行。此外,应该理解的是,诸如“应用”、“服务”、“系统”、“引擎”、“模块”等的术语可以互换,并且不旨在是限制性的。
诸如短语“X、Y或Z中的至少一个”之类的分离性语言,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否则在通常用于表示术语,术语等可以是X、Y或Z,或其任何组合(例如,X、Y和/或Z)。因此,这样的分离性语言通常并不意味着并且不应该暗示某些实施例要求X中的至少一个、Y中的至少一个或者Z中的至少一个均存在。
除前述之外,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中阐述的实施例。
项1.一种功率接收套件,包括: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被配置为从沿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获得电能;功率输出电路,具有被配置用于耦合到电负载的功率输出,所述电负载作为耦合到产生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器,被配置为将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耦合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
项2.根据项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还包括:线性探头;以及接地电极,用于将所述线性探头与所述陆地介质电耦合。
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线性探头是可伸缩的。
项4.根据项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线性探头是电线,并且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能够提升至少所述电线的重量的浮升器。
项5.根据项4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一定体积的提升气体,所述提升气体被配置为填充可充气浮升器,使得该浮升器能够提升至少所述电线的重量。
项6.根据项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还包括调谐共振器,所述调谐共振器包括:线圈;和接地电极,用于将所述线圈与所述陆地介质电耦合。
项7.根据项6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调谐共振器还包括:电荷端子,要在所述陆地介质上升高;和导体,被配置成将所述电荷端子耦合到所述线圈。
项8.根据项7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可压缩支撑件,用于将所述电荷端子在陆地介质上升高。
项9.根据项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电荷端子是具有导电表面的可充气电荷端子。
项10.根据项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输出电路还包括:互连电路,被配置为利用多个功率接收套件来馈送至少一个电负载。
项11.根据项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压缩容器,包含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所述功率输出电路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器。
项12.根据项1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压缩容器包括法拉第笼。
项13.根据项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被配置为耦合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功率输出。
项14.根据项13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包括:用于产生的至少一个电荷端子,在有损传导介质上升高,被配置为产生至少一个合成磁场,所述至少一个合成磁场合成以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的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入射的波前。
项15.根据项14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馈送网络,电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电荷端子,所述馈送网络提供匹配与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相关联的波倾斜角(Ψ)的相位延迟(Φ),所述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与引导面波导探头附近的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相关联。
项16.根据项14或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用于产生的所述至少一个电荷端子通过可压缩支撑件在有损传导介质上升高。
项17.根据项1-10和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压缩型容器,容纳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所述功率输出电路、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器和至所述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
项18.一种方法,包括:在移动包中封装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和具有用于馈送电负载的功率输出的阻抗匹配电路,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可连接到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将所述移动包传送到一个位置;将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连接到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将所述功率输出耦合到电负载;使用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从沿着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以及向电负载供应电能,所述电负载作为耦合到产生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
项19.根据项18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功率输出耦合到电负载还包括:将多个功率输出互连,所述多个功率输出连接到多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以对所述电负载供电。
项20.如项18或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移动包中封装至少一个电荷端子;将所述至少一个电荷端子在有损传导介质上升高;向所述电荷端子提供电能;以及产生至少一个合成以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的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入射的波前的合成磁场。
应该强调的是,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理解本公开的原理而阐述的实现的可能示例。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做出许多变化和修改。所有这些修改和变化都旨在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并且由以下权利要求保护。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和从属权利要求的所有可选的和优选的特征和修改可用于本文教导的公开的所有方面。此外,从属权利要求的各个特征以及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所有可选的和优选的特征以及修改可以彼此组合并且可互换。

Claims (15)

1.一种功率接收套件,包括:
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被配置为从沿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获得电能;
功率输出电路,具有被配置用于耦合到电负载的功率输出,所述电负载作为耦合到产生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以及
至少一个连接器,被配置为将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耦合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还包括:
线性探头;以及
接地电极,用于将所述线性探头与所述陆地介质电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线性探头是电线并且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能够提升至少所述电线的重量的浮升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一定体积的提升气体,所述一定体积的提升气体被配置为填充所述可充气式浮升器,使得所述浮升器能够提升至少所述电线的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还包括调谐共振器,所述调谐共振器包括:
线圈;和
接地电极,用于将所述线圈与所述陆地介质电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调谐共振器还包括:
电荷端子,在所述陆地介质上升高;以及
导体,被配置成将所述电荷端子耦合到所述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输出电路还包括:互连电路,被配置为利用多个功率接收套件来馈送至少一个电负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压缩容器,包含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所述功率输出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压缩容器包括法拉第笼。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被配置为耦合到所述功率输出电路的功率输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包括:用于产生的至少一个电荷端子,被升高到有损传导介质以上,被配置为产生至少一个合成磁场,所述至少一个合成磁场合成以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的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入射的波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功率接收套件,还包括:馈送网络,电耦合到所述至少一个电荷端子,所述馈送网络提供匹配与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相关联的波倾斜角(Ψ)的相位延迟(Φ),所述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与引导面波导探头附近的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相关联。
13.一种方法,包括:
在移动包中封装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和具有用于馈送功率输出的阻抗匹配电路,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可连接到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
将所述移动包传送到位置;
将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连接到所述阻抗匹配电路;
将所述功率输出耦合到电负载;
使用所述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从沿着陆地介质行进的引导表面波接收电能;以及
向电负载供应电能,所述电负载作为耦合到产生所述引导表面波的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的激励源处的负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功率输出耦合到电负载还包括:将多个功率输出互连,所述多个功率输出连接到多个引导表面波接收结构,以对所述电负载供电。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包中封装至少一个电荷端子;
将所述至少一个电荷端子在有损传导介质上升高;
向所述电荷端子提供电能;和
产生至少一个合成以所述有损传导介质的复数布鲁斯特入射角(θi,B)入射的波前的合成磁场。
CN201680065158.4A 2015-09-10 2016-08-17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Pending CN1083527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16747P 2015-09-10 2015-09-10
US62/216,747 2015-09-10
PCT/US2016/047344 WO2017044264A1 (en) 2015-09-10 2016-08-17 Mobile guided surface waveguide probes and receiver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2723A true CN108352723A (zh) 2018-07-31

Family

ID=56940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158.4A Pending CN108352723A (zh) 2015-09-10 2016-08-17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3) US10601099B2 (zh)
EP (1) EP3342024A1 (zh)
JP (1) JP2018533341A (zh)
KR (1) KR20180050402A (zh)
CN (1) CN108352723A (zh)
EA (1) EA201890689A1 (zh)
HK (1) HK1252586A1 (zh)
TW (2) TW201727993A (zh)
WO (2) WO20170442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6465A (zh) * 2019-05-06 2019-07-2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60部队 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法的拉伸式矩形波导移相器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530291A (ja) * 2015-09-10 2018-10-11 シーピージ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ルエルシーCpg Technologies, Llc 誘導表面波を用いたグローバル時刻同期
US9973940B1 (en) * 2017-02-27 2018-05-1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impedance matching of a guided wave launcher
US10003364B1 (en) 2017-11-09 2018-06-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Guided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10555318B2 (en) 2017-11-09 2020-02-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Guided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10355745B2 (en) 2017-11-09 2019-07-1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Guided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US10305192B1 (en) * 2018-08-13 2019-05-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unching guided electromagnetic waves with impedance matching
US10374470B1 (en) 2018-08-31 2019-08-0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a far-field environment
EP3935581A4 (en) 2019-03-04 2022-11-30 Iocurrents, Inc. DATA COM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2905A (zh) * 2003-06-06 2006-08-23 P.C.T.系统公司 用兆频声波能量处理基片的方法和设备
US20140252886A1 (en) * 2013-03-07 2014-09-11 Cpg Technologies, Llc 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 lossy media
US20140306057A1 (en) * 2013-04-10 2014-10-16 Cgg Services S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hybrid style airship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3767A (en) 1964-03-03 Uator
GB189620981A (en) 1896-09-22 1896-11-21 Nikola Tesla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Reg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lectric Curr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to Apparatus therefor.
US645576A (en) 1897-09-02 1900-03-20 Nikola Tesla System of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US685953A (en) 1899-06-24 1901-11-05 Nikola Tesla Method of intensifying and utilizing effects transmitted through natural media.
US685955A (en) 1899-06-24 1901-11-05 Nikola Tesla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effects transmitted from a distance to a receiving device through natural media.
US685956A (en) 1899-08-01 1901-11-05 Nikola Tesla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effects transmitted through natural media.
US685954A (en) 1899-08-01 1901-11-05 Nikola Tesla Method of utilizing effects transmitted through natural media.
US685012A (en) 1900-03-21 1901-10-22 Nikola Tesla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electrical oscillations.
US787412A (en) 1900-05-16 1905-04-18 Nikola Tesla Art of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energy through the natural mediums.
US725605A (en) 1900-07-16 1903-04-14 Nikola Tesla System of signaling.
GB190111293A (en) 1901-06-01 1901-11-02 Nikola Tesla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Utiliz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Light, or other like Radiations Effects or Disturbance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Natural Media and to Apparatus therefor.
GB190113563A (en) 1901-07-03 1901-11-09 Nikola Tesla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GB190114579A (en) 1901-07-17 1902-04-24 Nikola Tesla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GB190508200A (en) 1905-04-17 1906-04-17 Nikola Tesla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US851336A (en) 1905-06-27 1907-04-23 Georg Von Arco Transmitter for wireless telegraphy.
US1119732A (en) 1907-05-04 1914-12-01 Nikola Tesla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energy.
GB191220981A (en) 1912-09-14 1913-05-22 Arthur Reed A New or Improved Folding or Collapsible Lifeboat.
GB191324421A (en) 1913-10-28 1914-04-02 Frank Billings Loading and Conveying Machines.
GB191414579A (en) 1913-10-28 1914-10-22 Antonio Scat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Devices for Supporting the Hands of Pianoforte Players.
GB191508200A (en) 1914-06-13 1916-09-21 Joseph Ricchini An Improved Bearer or Support for Scaffolding and the like.
GB191511293A (en) 1915-08-04 1916-06-22 Frederick Lamploug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GB191513563A (en) 1915-09-23 1916-05-18 Harald Borgen Improvements in the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Margarine.
GB142352A (en) 1919-06-28 1920-05-06 Henry Baetz Air-heating apparatus
US1452849A (en) 1921-12-13 1923-04-24 Rca Corp Wireless transmitting station
US1691338A (en) 1923-10-05 1928-11-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Aerial system
US1652516A (en) 1924-12-23 1927-12-13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Radio transmitting system
US1947256A (en) 1930-01-11 1934-02-13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Antenna counterpoise system
BE554252A (zh) 1950-03-21
US2921277A (en) 1956-07-13 1960-01-12 Surface Conduction Inc Launching and receiving of surface waves
US3219954A (en) 1957-05-31 1965-11-23 Giovanni P Rutelli Surface wav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telecommunicatio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FR1604503A (zh) 1960-05-31 1971-11-29
US3582838A (en) 1966-09-27 1971-06-01 Zenith Radio Corp Surface wave devices
US3445844A (en) 1968-01-11 1969-05-20 Raytheon Co Trapp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3742511A (en) 1971-06-15 1973-06-26 Smith Electronics Inc Low-loss antenna system with counterpoise insulated from earth
US3742509A (en) 1971-11-11 1973-06-26 Raytheon Co Subsurface traveling wave antenna
GB1471860A (en) 1974-07-02 1977-04-27 Plessey Co Ltd Radio antenna incorporating low-loss high relative permittivity dielectric material
US4751515A (en) 1980-07-09 1988-06-14 Corum James F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and method
US4808950A (en) 1986-10-06 1989-02-28 Sanders Associates, Inc. Electromagnetic dispersive delay line
GB8802204D0 (en) 1988-02-02 1988-03-02 Hately M C Twin feeder crossed field antenna systems
IL89468A (en) 1989-03-03 1994-08-26 Gamzon Eliyahu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an airborne vehicle in space
US5045825A (en) 1990-07-05 1991-09-0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Coupling port for multiple capacitor, distributed inductor resonator
US5293308A (en) 1991-03-26 1994-03-08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Indu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US5301096A (en) 1991-09-27 1994-04-05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Submersible contactless power delivery system
EP0619906B1 (de) 1992-01-03 1996-03-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assiver oberflächenwellen-sensor, der drahtlos abfragbar ist
EP0639301B1 (en) 1992-05-08 1997-09-03 Uniline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lin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power
US6075498A (en) 1993-01-08 2000-06-13 American Nucleonics Corp. Surface wave directional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H06225481A (ja) 1993-01-21 1994-08-12 Takeo Oe 水中電気機器用の無線方式電力供給装置
WO1995029516A1 (en) 1994-04-26 1995-11-02 Maurice Clifford Hately Radio antennas
US5835067A (en) 1994-04-28 1998-11-10 Goodman; Edward A. Short vertical 160 meter band antenna
US5640169A (en) 1995-10-23 1997-06-17 Weaver; James C. Protected antenna apparatus
US5714917A (en) 1996-10-02 1998-02-03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Device incorporating a tunable thin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or performing amplitude and phase modulation
US5920261A (en) 1996-12-31 1999-07-06 Design Visi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cking and displaying objects
KR100216885B1 (ko) 1997-07-25 1999-09-01 윤덕용 전기장 센서
AU8776598A (en) 1997-08-08 1999-03-01 Jurgen G. Mein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contactless power
GB9718311D0 (en) 1997-08-30 1997-11-05 Hately Maurice C Dual loop radio antenna
RU2143775C1 (ru) 1999-03-25 1999-12-27 Стребков Дмитрий Семенович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RU2161850C1 (ru) 1999-07-14 2001-01-10 Стребков Дмитрий Семенович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6486846B1 (en) 2000-05-23 2002-11-26 Robert T. Hart E H antenna
US6864849B2 (en) 2000-05-23 2005-03-08 Robert T. Har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eating an EH antenna
RU2183376C2 (ru) 2000-07-03 2002-06-10 Стребков Дмитрий Семенович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US20020108319A1 (en) * 2000-09-19 2002-08-15 Pierre Bernard Stud for retaining insulating panels
US6450133B1 (en) * 2000-09-19 2002-09-17 Solutions Jupiter Inc. Partitioned container for high output mobile generator
US6414647B1 (en) * 2001-06-20 2002-07-0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lender omni-directional, broad-band, high efficiency, dual-polarized slot/dipole antenna element
US6650556B2 (en) 2001-10-31 2003-11-18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hase DC—DC converter
WO2003090309A2 (en) 2002-04-13 2003-10-30 Maurice Clifford Hately Crossed-field radio antenna
WO2004051884A1 (en) * 2002-12-04 2004-06-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ue diversity reception with single antenna
RU2255406C2 (ru) 2003-02-21 2005-06-27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7068234B2 (en) 2003-05-12 2006-06-27 Hrl Laboratories, Llc Meta-element antenna and array
JP3924263B2 (ja) 2003-06-09 2007-06-06 ジーイー・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グローバル・テクノロジー・カンパニー・エルエルシー 超音波診断装置
US6956535B2 (en) 2003-06-30 2005-10-18 Hart Robert T Coaxial inductor and dipole EH antenna
US7280033B2 (en) 2003-10-15 2007-10-09 Current Technologies, Llc Surface wave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7834813B2 (en) 2004-10-15 2010-11-16 Skycros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daptively controlling antenna parameters to enhance efficiency and maintain antenna size compactness
RU2273939C1 (ru) 2004-12-01 2006-04-10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ATE451623T1 (de) 2004-12-13 2009-12-15 Intest Corp Signalmodul mit verminderter rückstrahlung
US9118216B2 (en) 2005-02-18 2015-08-25 Cpg Technologies, Llc Parametric power multiplication
US7825543B2 (en) 2005-07-12 2010-11-02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A2615123C (en) 2005-07-12 2014-11-0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ireless non-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US7586384B2 (en) 2005-08-15 2009-09-08 Nokia Corporation Integrated load impedance sensing for tunable matching networks
US7307589B1 (en) 2005-12-29 2007-12-11 Hrl Laboratories, Llc Large-scale adaptive surface sensor arrays
RU2310964C1 (ru) 2006-02-10 2007-11-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JP4278061B2 (ja) 2006-03-06 2009-06-10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建物内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7782264B1 (en) 2006-03-28 2010-08-24 The Board Of Governors For Higher Education, State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distributed load monopole antenna systems
EP2027705A2 (en) 2006-06-14 2009-02-25 Powercast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RU2341860C2 (ru) 2006-07-04 2008-12-20 Виктор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ик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JP4893483B2 (ja) 2006-09-11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JP4345850B2 (ja) 2006-09-11 2009-10-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US7960870B2 (en) 2006-11-27 2011-06-14 Xslent Energy Technologies, Llc Power extractor for impedance matching
EP1965223B1 (en) 2007-03-02 2013-12-18 Saab Ab Subsurface Imaging radar
RU2340064C1 (ru) 2007-03-29 2008-11-27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RU2342761C1 (ru) 2007-09-07 2008-12-27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WO2009042214A1 (en) 2007-09-26 2009-04-02 Governing Dynamics, Llc Self-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and aircraft, and wireless energy distribution system
WO2013093922A2 (en) 2011-12-21 2013-06-27 Powermat Technolog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unctionality to an electrical device
US8350769B1 (en) 2008-03-20 2013-01-08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Secretary Of The Navy Frequency agile electrically small tactical AM broadcast band antenna system
RU2366057C1 (ru) 2008-04-25 2009-08-27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CN102099958B (zh) 2008-05-14 2013-12-25 麻省理工学院 包括干涉增强的无线能量传输
RU2366058C1 (ru) 2008-05-16 2009-08-27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EP2329290A1 (en) 2008-08-20 2011-06-08 BAE Systems PLC High frequency surfacewave radar
US20110156494A1 (en) 2008-08-25 2011-06-30 Governing Dynamics Llc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
JP4911148B2 (ja) 2008-09-02 2012-04-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8933594B2 (en) 2008-09-27 2015-01-1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8299936B2 (en) 2008-12-18 2012-10-30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low frequency/ultra low frequency and very low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US9130394B2 (en) 2009-02-05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for charging devices
JP4752931B2 (ja) 2009-02-18 2011-08-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US8338991B2 (en) * 2009-03-20 2012-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impedance tuning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8803474B2 (en) 2009-03-25 2014-08-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ation of wireless power devices
US8237313B2 (en) 2009-04-08 2012-08-07 John Ruoc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electric power
EP2419962B1 (en) 2009-04-13 2020-12-23 ViaSat, Inc. Half-duplex phased array antenna system
WO2010129369A2 (en) 2009-04-28 2010-11-11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inductive charging, and improvements and uses thereof
WO2010127685A1 (en) 2009-05-07 2010-11-11 Telecom Italia S.P.A.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energy wirelessly
US8274178B2 (en) 2009-06-21 2012-09-25 Christopher Allen Tucker System of transmission of wireless energy
US8587490B2 (en) 2009-07-27 2013-11-19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ocalized wave generation via model decomposition of a pulse by a wave launcher
US8063717B2 (en) 2009-07-27 2011-11-22 Avago Technologies Wireless Ip (Singapore) Pte. Ltd. Duplexer having resonator filters
US20110049997A1 (en) 2009-09-03 2011-03-03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feeder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RU2409883C1 (ru) 2009-09-11 2011-01-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8541974B2 (en) 2009-09-17 2013-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vable magnetically resonant antenna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20110080050A1 (en) 2009-10-02 2011-04-07 Ut-Battell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rectional Reactive Power Ground Plane Transmission
US20110133565A1 (en) 2009-12-03 2011-06-09 Koon Hoo Teo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with Negative Index Material
US9461505B2 (en) 2009-12-03 2016-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with negative index material
RU2473160C2 (ru) 2009-12-04 2013-01-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9030363B2 (en) * 2009-12-29 2015-05-12 Kathrein-Werke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lting beam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8384247B2 (en) 2010-01-13 2013-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to moving devices
US8159385B2 (en) 2010-02-04 2012-04-17 Sensis Corporation Conductive lin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ductive line radar system and method
RU2423772C1 (ru) 2010-03-23 2011-07-1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RU2459340C2 (ru) 2010-09-21 2012-08-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RU2474031C2 (ru) 2010-09-22 2013-01-27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варианты)
AU2011332142B2 (en) * 2010-11-23 2014-12-11 Apple Inc. Wireless power utilization in a local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20120169568A1 (en) 2011-01-03 2012-07-05 Palm, Inc. Multiband antenna with ground resonator and tuning element
JP2012147351A (ja) 2011-01-14 2012-08-02 Sony Corp 信号伝送装置、電子機器、及び、信号伝送方法
JP5058350B1 (ja) 2011-03-30 2012-10-24 株式会社東芝 送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9030421B2 (en) 2011-04-01 2015-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ouchscreen controller with adjustable parameters
US20130029595A1 (en) 2011-07-29 2013-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s related to electric vehicle wired and wireless charging
US20130049674A1 (en) 2011-08-24 2013-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photo voltaic solar plant an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GB2494435B (en) * 2011-09-08 2018-10-03 Roke Manor Res Limited Apparatu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US8941448B2 (en) 2011-10-13 2015-01-2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way coupler
US9264108B2 (en) 2011-10-21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carrier-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RU2488207C1 (ru) 2011-11-17 2013-07-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RU2488208C1 (ru) 2011-12-22 2013-07-20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наук (ГНУ ВИЭСХ Россельхозакадеми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9156364B2 (en) 2012-02-14 2015-10-13 Ut-Battelle, Llc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using point of load controlled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verters
AU2013207313A1 (en) 2012-03-19 2014-11-27 Howard, Keith Maxwell Mr System for wireless distribution of power
US20150280444A1 (en) 2012-05-21 2015-10-0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rough Its Center For Commercialization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WO2013184146A1 (en) * 2012-06-08 2013-12-12 Apple Inc.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9419476B2 (en) 2012-07-10 2016-08-16 Farrokh Mohamadi Flat panel, stationary or mobile, spatially beam-formed wireless energy delivery system
GB201215152D0 (en) 2012-08-24 2012-10-10 Imp Innovations Ltd Maximising DC to load efficiency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EP2891242A4 (en) 2012-08-28 2016-05-18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INDUCTIVE POLYPHASE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INDIVIDUAL CONTROL OF PHASES
US9252492B2 (en) 2012-08-29 2016-02-02 Intel Deutschland Gmbh Antenna tuning via multi-feed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US9270248B2 (en) 2012-10-12 2016-02-2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with improved quality factor and method for matching an impedance
RU2544380C2 (ru) 2013-01-24 2015-03-20 Дмитрий Семенович Стребков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RU2533060C2 (ru) 2013-02-01 2014-11-20 Дмитрий Семенович Стребков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US9910144B2 (en) 2013-03-07 2018-03-06 Cpg Technologies, Llc 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 lossy media
RU2548571C2 (ru) 2013-04-04 2015-04-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ФГБНУ ВИЭСХ) Система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электропитания удаленных потребителе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энергии по лазерному лучу
GB201306555D0 (en) 2013-04-10 2013-05-22 Roke Manor Research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nsing Signal Disruption
KR101348137B1 (ko) * 2013-04-22 2014-01-06 (주)하나아이엠티 컨테이너 차량형 발전장치
JP6164914B2 (ja) 2013-04-30 2017-07-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RU2554723C2 (ru) 2013-06-13 2015-06-2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ификации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ФГБНУ ВИЭСХ)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я воздушного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варианты)
US9647345B2 (en) 2013-10-21 2017-05-09 Elwha Llc Antenna system facilitating reduction of interfering signals
US8897697B1 (en) 2013-11-06 2014-11-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illimeter-wave surface-wave communications
JP5839020B2 (ja) 2013-11-28 2016-01-06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GB201401014D0 (en) 2014-01-21 2014-03-05 Welding Inst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or power across a structural component
US9722318B2 (en) 2015-07-14 2017-08-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an antenna to a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2905A (zh) * 2003-06-06 2006-08-23 P.C.T.系统公司 用兆频声波能量处理基片的方法和设备
US20140252886A1 (en) * 2013-03-07 2014-09-11 Cpg Technologies, Llc Excitation and use of guided surface wave modes on lossy media
US20140306057A1 (en) * 2013-04-10 2014-10-16 Cgg Services S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hybrid style airship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6465A (zh) * 2019-05-06 2019-07-2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60部队 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法的拉伸式矩形波导移相器设计方法
CN110046465B (zh) * 2019-05-06 2023-03-03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60部队 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法的拉伸式矩形波导移相器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44263A1 (en) 2017-03-16
JP2018533341A (ja) 2018-11-08
TW201713056A (en) 2017-04-01
TW201727993A (zh) 2017-08-01
US20170077755A1 (en) 2017-03-16
HK1252586A1 (zh) 2019-05-31
US20190097295A1 (en) 2019-03-28
KR20180050402A (ko) 2018-05-14
EA201890689A1 (ru) 2018-10-31
US20170077583A1 (en) 2017-03-16
EP3342024A1 (en) 2018-07-04
WO2017044264A1 (en) 2017-03-16
US10601099B2 (en) 2020-03-24
US10141622B2 (en) 201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2723A (zh) 移动引导表面波导探头和接收器
US9887587B2 (en) Variable frequency receivers for guided surface wave transmissions
US9887557B2 (en) Hierarchical power distribution
CN108352594A (zh) 混合相控阵传输
CN108350854B (zh) 海上电力的远距离传输
US10326190B2 (en) Enhanced guided surface waveguide probe
CN106796279A (zh) 引导表面波的地理学
CN108352725A (zh) 导向表面波导探测器
CN108352731A (zh) 认证以启动/禁用引导表面波接收设备
CN108352617A (zh) 用于优化性能的场强监测
CN109196714A (zh) 引导表面波导探头结构
CN108352726A (zh) 柔性网络拓扑和双向电力流
CN107925148B (zh) 引导的表面波的激励和使用
CN108351399A (zh) 使用引导表面波的地理定位
US20180138720A1 (en) Wired and wireless power distribution coexistence
CN108352711A (zh) 在引导表面波功率传递系统中的减载
CN108351212A (zh) 具有高磁导率的磁芯的磁线圈
CN108351211A (zh) 具有引导表面波的地理定位
CN108352729A (zh) 全局电功率倍增
CN108351404A (zh) 使用引导表面波的地理定位
CN108292932A (zh) 返回耦合无线功率传输
CN108475838A (zh) 照射限定区域的引导表面波传输
CN108351401A (zh) 使用引导表面波的地理定位
CN108352728A (zh) 从引导表面波接收测量和报告功率
CN108352727A (zh) 使用导向表面波的全球时间同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25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