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1114B -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1114B
CN108351114B CN201580084486.4A CN201580084486A CN108351114B CN 108351114 B CN108351114 B CN 108351114B CN 201580084486 A CN201580084486 A CN 201580084486A CN 108351114 B CN108351114 B CN 1083511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stem device
building
temperature
air supply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4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1114A (zh
Inventor
京屋贵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1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1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11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有: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其从建筑物的室外向室内供给比该室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排气系统装置,其将所述建筑物的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数据收集装置,其监视所述建筑物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并且收集所监视的所述室外及室内的温度;以及空调控制服务器,其根据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避免通过冷气供气系统装置供给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过度排气的状态,能够获得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室内的空气调和的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管理以具有如发热设备那样的热源的建筑物内部为代表的封闭系统空间的空气调和的空调系统中,采用仅基于制冷的冷却、或发热设备产生的热的强制排气、或者利用制冷和排气的组合的方法。作为针对所产生的热所导致的封闭系统内的温度上升的对策,使用排气用风扇将热向封闭系统的外部排出,通常能够比仅通过制冷进行空调管理的情况降低消耗电力。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检测热源的温度状态,根据输入到服务器的检测值使排气工作的结构。在利用排气及制冷设备来控制这种包含热源在内的封闭系统空间的空气调和的现有的空调系统中,采用通过使排气风扇稳定工作、或检测热源的动作状况和温度来控制排气风扇的工作和停止,由此获得节能效果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31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空调系统中,虽然能够通过排气进行所产生的热的释放,但是在进行排气时制冷所供给的冷气也被过度地排气,存在产生能量损耗的问题。制冷的供气需要较大的电力,导致应该用于空气调和的冷气被废弃到封闭系统外部,这成为能量损失。因此,不将冷气排出而仅将不需要的热进行排出成为课题。
另外,也存在建筑物内的热源所产生的热量不固定的情况。例如,在如加热炉那样的生产设备中,所产生的热量根据生产负荷而时刻变化着,在工作开始时产生热量较少,但在工作停止后不久仍持续产生热量。在这种环境下,同时排气和供气地来进行工作的空调管理变复杂,存在难以掌握冷气的排气过弱的状态和将冷气过度排气的状态的问题。
另外,在进行排气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外部空气的供气,但是在以往的空调系统中没有考虑因季节和时间而变化的外部空气温度的影响。因此,考虑了外部空气温度影响的排气及供气控制的改善成为课题。
另外,得到在如工厂那样产生设备布局变更的环境中容易进行排气设备变更的空调系统成为课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因此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制冷供气的冷气被过度排气的状态,得到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的空调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该空调系统具有: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其从建筑物的室外向室内供给比该室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排气系统装置,其将所述建筑物的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数据收集装置,其检测所述建筑物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并且收集检测出的所述室外及室内的温度;以及空调控制服务器,其根据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能够避免通过冷气供气系统装置所供给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过度排气的状态,得到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排气供气装置200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控制服务器400的硬件结构图。
图4是在工厂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例子。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排气系统装置220及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阈值的初始设定例。
图7是实施方式2的排气系统装置220及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阈值的初始设定例。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消耗电力与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排气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消耗电力与排气量之间的关系。
图9是实施方式3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系统结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的电力监视器I/F201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系统结构图。在建筑物等封闭系统的空间中使用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具有排气供气装置200、数据收集装置300及空调控制服务器400。普通的温度监视器310是容易设置并用于将温度转换为电信号向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发送数据的装置。作为检测温度的检测器的温度监视器310被分类为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外部空气温度监视器312及封闭系统内温度监视器313,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说明。另外,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具有供气排气控制装置410和数据库420。
图2示出排气供气装置200的结构。排气供气装置200包括与数据收集装置300及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连接的接口(以后简称为I/F)即排气供气控制I/F 202。排气供气控制I/F202是对空调控制服务器400与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排气系统装置220、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进行中介,并在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排气系统装置220、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的控制中使用的I/F。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提供冷气,具有相当于普通的制冷设备的功能,能够通过排气供气控制I/F 202从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进行控制。排气系统装置220具有分别能够从外部进行工作控制的排气风扇221及排气阀驱动装置222,通过排气风扇221的驱动和在封闭系统的空间与外部空气的边界设置的普通排气阀的开闭进行热排气。在能够通过排气风扇221进行排气阀的驱动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排气阀驱动装置222。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是与排气系统装置220同样地通过在封闭系统的空间与外部空气的边界设置的供气阀驱动装置231的开闭,进行与排气系统装置220所排气的体积相当的外部空气的供气的装置。另外,在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排气阀驱动装置222及供气阀驱动装置231,能够避免外部空气混入。另外,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是与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联动地进行工作的装置。
图3是示出空调控制服务器400的硬件结构的图,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具有供气排气控制装置410和数据库420。并且,供气排气控制装置410具有处理器401、存储器402、控制I/F 403、传感器I/F 404、输入I/F 405和显示部I/F 406。处理器401例如是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
处理器401通过总线等与其它的硬件设备连接,并控制这些硬件设备。处理器401从数据库420读出程序421,并执行在存储器402中展开的程序421。控制I/F 403是用于通过排气供气控制I/F 202来控制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排气系统装置220、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的I/F。传感器I/F 404是用于收集数据收集装置300的数据的I/F。输入I/F 405是与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装置的I/F。显示部I/F 406是与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I/F。数据库420是将进行控制所需的数据和用于控制的设定值作为文件422进行存储的装置。
图4是在工厂环境中应用本发明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例子。在工厂里具有建筑物501和设置空调控制服务器400的控制室502。建筑物501和控制室502也可以位于相同场所。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对建筑物501内部进行冷却。排气系统装置220通过在制造装置503的正上方设置的排气罩将高温空气进行排气。在此,制造装置503是以制造为目的设置的装置,在工作时产生热量,但是该制造装置503不以使建筑物501升温为目的。另外,在制造装置503从侧面等散发出热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覆盖制造装置503的护罩。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将与排气系统装置220所排气的体积相当的外部空气取入建筑物501中。温度监视器310被分类为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外部空气温度监视器312及封闭系统内温度监视器313。热源温度监视器311设置在监视对象设备附近,例如在热源正上方设置的排气罩与热源之间的任意场所。外部空气温度监视器312设置在例如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附近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场所,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外温度。封闭系统内温度监视器313设置在建筑物501内的作业人员所在的场所附近,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内温度。空调控制服务器400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供气排气的空调装置的控制,以使得将高温空气排气而不将冷气排气。
下面,对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表示示出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动作的流程图。该动作是在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内使用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的,经由排气供气控制I/F 202由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排气系统装置220和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执行。首先,管理者向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输入初始温度设定(S101)。例如,在作业人员所在的工厂中,输入25度这样的值。空调控制服务器400预先确定了依据于初始设定的阈值计算方法,在阈值计算中使用该初始温度设定值。在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中使用的阈值是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工作的阈值、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停止的阈值、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的阈值、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停止的阈值。这样,使用初始温度设定值,根据阈值计算方法自动设定各阈值(S200)。接着,根据温度监视器310所收集的外部空气温度信息,对S101的设定值与外部空气温度进行比较(S102)。在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的情况下,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S103)。在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低的情况下,判定封闭系统温度是否比S101的设定值低(S250),在封闭系统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低的情况下,维持排气供气装置200的停止状态(S251)。在封闭系统的温度对于作业者而言过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导入制热。在封闭系统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的情况下(S250),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工作(S300)。此时,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0也联动工作。即,利用较冷的外部空气进行冷却成为可能。另外,在使用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得到的热源的温度比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阈值低的情况下(S301),继续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S303)。在使用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得到的热源的温度比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阈值高的情况下(S301),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S302)。接着,在使用了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得到的热源的温度比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停止阈值高的情况下(S304),维持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S306)。在热源的温度比停止阈值低的情况下(S304),由于正在将冷气过度排气,因而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停止(S305)。以后,返回到S102的判定。
另外,根据温度监视器310所收集的外部空气温度的信息,在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的情况下(S102),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S103),并且,热源温度监视器311进行所收集的热源附近的温度与工作阈值的比较(S104),在所收集的热源附近的温度比工作阈值低的情况下,使排气系统装置220维持停止的状态(S106)。在所收集的热源附近的温度比工作阈值高的情况下,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工作(S105)。继续热源温度的监视,在热源温度比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停止阈值高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S107),维持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S109)。在热源温度比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停止阈值低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由于成为正在连冷气都被排气的状态,因而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停止(S108)。以后,返回到S102并反复进行判定。
在该控制下,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和排气系统装置220都工作的情况被限定于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S102)且所收集的热源附近的温度比工作阈值高(S105)的情况,或者,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低(S102)、封闭系统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S250)、且使用热源温度监视器311得到的热源的温度比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阈值高(S301)的情况。即,在由外部空气温度监视器312所监视的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S102)且由热源温度监视器311所监视的热源附近的温度比工作阈值低(S106)的情况下,排气系统装置220不进行动作,只有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进行动作。其结果是,能够避免排气系统装置220将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直接排气的状态。这样,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外的温度及位于建筑物501内的热源的温度,根据由收集所监视的温度的数据收集装置300所收集的温度,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对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和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和停止进行协作控制,由此能够避免排气系统装置220将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直接排气的状态。
图6示出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阈值、停止阈值、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阈值、停止阈值的初始设定例。关于初始阈值设定(S200),使用初始设定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高的情况下(S102:是),例如在夏季外部空气温度是30度、S102的输入值是25度的情况下,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成为工作状态。并且,排气系统装置220在热源温度超过26度的情况下工作、在低于24度的情况下停止。在外部空气温度比S101的设定值低的情况下(S102:否),例如在冬季外部空气温度是10度、S102的输入值是25度、封闭系统的温度是30度的情况下,按照S300,排气系统装置220成为工作状态。接着,在S301中,在热源温度比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工作阈值即26度高的情况下,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S302)。在热源温度低于24度的情况下,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停止。在此,将工作阈值、停止阈值分别设定为S101设定温度+1、S101设定温度-1,但+1和-1能够任意设定,设为是空调管理者进行优化设定的值。
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利用传感器信息和阈值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协作控制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和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和停止。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220直接排气的状态,避免冷气的过度排气,由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节能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始终进行空调的管理,因而在排气供气装置200的设备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变更空调系统的服务器,能够获得在如工厂那样产生设备布局的变更的环境中可以容易地进行排气设备的变更的空调系统。
如以上所示出的那样,作为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特征在于,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具有: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其从建筑物501的室外向室内供给比该室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排气系统装置220,其将建筑物501的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数据收集装置300,其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外的温度及位于所述建筑物内的热源的温度,并且收集被监视的所述室外的温度及所述热源的温度;以及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其根据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室外及热源的温度,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避免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220过度排气的状态,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空调系统,能够获得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兼顾排气和供气地进行工作的空调管理,能够防止冷气的排气过弱的状态和将冷气过度排气的状态。此外,能够实现考虑了外部空气温度影响的排气及供气控制的性能提高。
另外,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数据收集装置300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内的温度,并且收集被监视的该室内的温度,空调控制服务器400使用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室内的温度,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根据建筑物501的室内的温度,在需要时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设定用于决定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工作及停止的阈值,根据该阈值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并且,在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室外的温度比预先设定的阈值高的情况下,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工作,在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室内的温度满足预定基准的情况下,使排气系统装置220工作。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设定适当的阈值,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另外,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空调控制服务器400的特征在于,其根据由作为温度检测器的温度监视器310检测出的建筑物501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其中,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从建筑物501的室外向室内供给比建筑物501的室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排气系统装置220将建筑物501的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避免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220过度排气的状态,能够获得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将排气系统装置220的运转设为工作和停止这两种状态,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具有能够可以改变排气强度的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方式。
排气强度既可以是对排气风扇221进行如强、中、弱、停止这样的级别设定而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线性地变更强度。图7示出能够将排气系统装置220及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强度设定为强、中、弱、停止这四档的情况下的阈值设定例。在这种情况下,在图5的动作中,工作时的强度根据所监视的温度与阈值的判定而变化,但流程图不变。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实现温度变动较小即舒适性和节能效果较高的控制、和排气风扇221是逆变器设备(inverter device)时节能效果更高的弱驱动。
这样,实施方式2的特征在于,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设定多个强度阈值,根据该多个强度阈值控制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在工作时的驱动强度,该强度阈值表示决定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在工作时的驱动强度的驱动时强度的阈值。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实现温度变动较小即舒适性和节能效果较高的控制、和排气风扇221是逆变器设备时节能效果更高的弱驱动。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可以改变排气系统装置220的强度,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对哪种程度的排气强度的节能效果最高进行学习而使得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自动设定各阈值的方式。
图8示出在如夏季那样外部空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消耗电力与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排气强度之间的关系(实线)、以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消耗电力与排气量之间的关系(虚线)。在排气强度B下,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消耗电力为最小,而排气供气装置200整体的消耗电力是根据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消耗电力(Wa)和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消耗电力(Wv)的总和决定的,因而Wa与Wv之和为最小的排气强度A是最佳的。在实施方式3中,具有图9所示的电力监视器及图10所示的电力监视器I/F 201。电力监视器是普通的电力监视装置,设置于监视对象设备或对监视对象设备供给电力的配电盘等,用于收集电量。电力监视器I/F 201的目的在于,以对进行监视设备的耗电量数据收集的电力监视器与监视设备进行中介为目的,既可以设置于监视对象设备,也可以设置于与对监视对象设备供给电力的配电盘相似的设备。根据实施方式3,空调控制服务器400自动设定各装置的电量的总和为最小的各阈值,能够获得较高的节能效果。
这样,实施方式3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数据收集装置300监视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消耗电力,并且收集该被监视的消耗电力,空调控制服务器400根据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的消耗电力,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设定耗电量较小的工作环境,能够实现节能效果较高的空调系统。
另外,实施方式3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特征在于,数据收集装置300监视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消耗电力,并且收集该被监视的消耗电力,空调控制服务器400根据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消耗电力,设定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的总消耗电力降低的阈值。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设定使得总消耗电力较小的阈值,能够实现节能效果较高的空调系统。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2及3中,使用热源温度监视器311的温度来设定排气系统装置220的阈值,然而例如在优先考虑工厂中的作业人员的环境的情况下,使用在封闭系统中设置于作业人员附近的封闭系统温度监视器313。在实施方式4中,能够兼顾作业人员的温度环境的舒适性确保和排气供气装置200的节能运转。
因此,作为实施方式4所记载的空调系统的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的特征在于,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100具有: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其从建筑物501的室外向室内供给比该室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排气系统装置220,其将建筑物501的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数据收集装置300,其监视建筑物501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并且收集被监视的所述室外及室内的温度;以及空调控制服务器400,其根据由数据收集装置300收集到的室外及室内的温度,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及排气系统装置220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避免来自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10的冷气被排气系统装置220过度排气的状态,能够获得高于现有技术的节能效果。另外,位于建筑物501内的热源也是室内的温度,这一点没有变化,因而上述的“建筑物501的室内的温度”,除由封闭系统温度监视器313监视的温度以外,也包括位于建筑物501内的热源的温度。
标号说明
100排气供气协作空调系统;200排气供气装置;202排气供气控制I/F;210冷气供气系统装置;220排气系统装置;221排气风扇;222排气阀驱动装置;230外部空气供气系统装置;231供气阀驱动装置;300数据收集装置;310温度监视器;311热源温度监视器;312外部空气温度监视器;313封闭系统内温度监视器;320电力监视器;400空调控制服务器;401处理器;402存储器;403控制I/F;404传感器I/F;405输入I/F;406显示部I/F;410供气排气控制装置;420数据库;421程序;422文件;501建筑物;502控制室;503制造设备。

Claims (6)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空调系统具有:
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其向建筑物内供给比所述建筑物内的空气冷的空气;
排气系统装置,其将所述建筑物内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建筑物外;
数据收集装置,其检测所述建筑物外及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以及位于所述建筑物内的热源的温度,由此收集所述建筑物外及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以及所述热源的温度的信息;以及
空调控制服务器,其基于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收集到的信息,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时,根据所述热源的温度,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停止进行控制,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低于所述设定值且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高于预定基准时,根据所述热源的温度,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停止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决定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的工作及停止的阈值,所述空调控制服务器设定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工作阈值、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停止阈值、排气系统装置工作阈值和排气系统装置停止阈值,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高于所述设定值时,如果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工作阈值,则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如果所述热源的温度低于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停止阈值,则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停止,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低于所述设定值且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高于所述基准时,如果所述热源的温度高于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工作阈值,则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如果所述热源的温度低于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停止阈值,则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停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控制服务器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高于所述设定值时,根据所述热源的温度,控制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在工作时的驱动强度,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低于所述设定值且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高于所述基准时,根据所述热源的温度,控制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在工作时的驱动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检测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的消耗电力,
所述空调控制服务器根据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检测出的消耗电力,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仅使一方工作、或者是使双方停止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检测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的消耗电力,
所述空调控制服务器根据由所述数据收集装置检测出的消耗电力,以使得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的总消耗电力降低的方式来设定所述阈值。
6.一种空调控制服务器,其中,
所述空调控制服务器在由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建筑物外的温度高于预先设定的设定值时,根据由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位于所述建筑物内的热源的温度,对是使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停止进行控制,在所述建筑物外的温度低于所述设定值且由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所述建筑物内的温度高于预定基准时,根据所述热源的温度,对是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及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双方工作、还是使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工作并使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停止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冷气供气系统装置向所述建筑物内供给比所述建筑物内的空气冷的空气,所述排气系统装置将所述建筑物内的空气排出到所述建筑物外。
CN201580084486.4A 2015-12-03 2015-12-03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51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3950 WO2017094158A1 (ja) 2015-12-03 2015-12-03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サー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1114A CN108351114A (zh) 2018-07-31
CN108351114B true CN108351114B (zh) 2020-09-08

Family

ID=57981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48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51114B (zh) 2015-12-03 2015-12-03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75512B1 (zh)
CN (1) CN108351114B (zh)
TW (1) TW201721060A (zh)
WO (1) WO20170941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3575B (zh) * 2018-01-18 2020-03-31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空调箱电机烧毁故障的检测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5589A (ja) * 1997-05-22 1998-12-08 Daikin Ind Ltd 熱回収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053175A (ja) * 2002-07-22 2004-02-19 Sony Corp 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排熱管、熱処理装置を備えた建物、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2005274105A (ja) * 2004-03-26 2005-10-06 Jg Corporation:Kk 換気装置
JP2010117084A (ja) * 2008-11-13 2010-05-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換気装置連動システム
CN102853505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上海地面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idc机房的节能排风系统
CN103292428A (zh) * 2012-02-23 2013-09-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CN104374003A (zh) * 2013-08-13 2015-02-25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带有外气制冷功能的空调机
CN104930673A (zh) * 2014-03-18 2015-09-23 昆山科技大学 结合换气风扇的节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60142A (en) * 1978-10-26 1980-05-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afety device for heater
JPH0439561A (ja) * 1990-06-05 1992-02-10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6307703A (ja) * 1993-04-22 1994-11-01 ▲桜▼井精技株式会社 分散型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0274425A (ja) * 1997-03-31 1998-10-13 Daikin Ind Ltd 換気機能付き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空気調和機を用いた換気空調システム
JP2001116309A (ja) * 1999-10-12 2001-04-27 Daikin Ind Ltd 換気空調システム
JP2004101116A (ja) * 2002-09-11 2004-04-0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
JP4432467B2 (ja) * 2003-11-18 2010-03-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制御装置
JP4333589B2 (ja) * 2005-01-20 2009-09-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厨房換気空調システム、厨房換気空調方法および厨房換気空調制御装置
JP2009144964A (ja) * 2007-12-13 2009-07-02 Panasonic Corp レンジフード
JP4993014B2 (ja) * 2010-09-30 2012-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調処理システム
JP6006593B2 (ja) * 2012-09-19 2016-10-12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JP5792221B2 (ja) * 2013-04-19 2015-10-07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室内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5589A (ja) * 1997-05-22 1998-12-08 Daikin Ind Ltd 熱回収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053175A (ja) * 2002-07-22 2004-02-19 Sony Corp 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排熱管、熱処理装置を備えた建物、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発熱機器の熱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2005274105A (ja) * 2004-03-26 2005-10-06 Jg Corporation:Kk 換気装置
JP2010117084A (ja) * 2008-11-13 2010-05-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換気装置連動システム
CN102853505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上海地面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idc机房的节能排风系统
CN103292428A (zh) * 2012-02-23 2013-09-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CN104374003A (zh) * 2013-08-13 2015-02-25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带有外气制冷功能的空调机
CN104930673A (zh) * 2014-03-18 2015-09-23 昆山科技大学 结合换气风扇的节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94158A1 (ja) 2017-11-30
WO2017094158A1 (ja) 2017-06-08
TW201721060A (zh) 2017-06-16
CN108351114A (zh) 2018-07-31
JP6075512B1 (ja)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1383B1 (e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JP5842654B2 (ja) 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CN103836762B (zh) 变频空调及其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28824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风机控制方法及基站空调
JP2011257116A (ja) 電算機室空調システム、その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
KR102149272B1 (ko) 중앙냉방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EP2428740A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5752774B (zh) 电梯空调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3871758B (zh) 电池储能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及系统、电池储能系统
KR20180121213A (ko) 건물 에너지 효율 등급과 연계한 부하 예측 기반 빌딩 제어 장치
CN108351114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控制服务器
JP2013190164A (ja) 空調装置
CN109855264A (zh) 辅助电加热装置失效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JPWO2020003447A1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730689B2 (ja) 空調運転制御システム
JP5451566B2 (ja) 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CN104864546A (zh)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机组
CN113339967B (zh) 电梯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1006129B1 (ko) 팬 드라이 코일 유니트를 이용한 환경제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363454B2 (ja) 空調装置
KR102123950B1 (ko) 에너지 절감현황 표시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117583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6105571A (ja) 空調機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0154931A (ja) 空気調和機の給気温度設定値演算装置
CN115992988B (zh) 便携式空调压缩机的排气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