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1899A -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1899A
CN108341899A CN201710046107.3A CN201710046107A CN108341899A CN 108341899 A CN108341899 A CN 108341899A CN 201710046107 A CN201710046107 A CN 201710046107A CN 108341899 A CN108341899 A CN 108341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ter
tpa
terephthalic acid
compound
polymer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461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武
李树行
代金松
马庆利
李天军
张军伟
李华姝
李翔宇
张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QIU LI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NQIU LI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QIU LI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NQIU LI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461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41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41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1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2Ethen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为一种含钛固体物,该含钛固体物通过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至少一种粒径为1~30um的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至少一种表面修饰剂相互作用而得。本发明还提供了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以及含有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本发明催化剂组分适用于各种乙烯聚合或乙烯与其他a‑烯烃的共聚合,更适合于淤浆聚合工艺和气相流化床聚合工艺。由本发明催化剂组分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己烷溶出物含量低,粉料的粒度分布非常集中,且细粉含量非常少,堆积密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 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聚烯烃的催化剂组分,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和在催化乙烯聚合或共聚合中的应用。属于聚烯烃催化剂领域。
背景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高效聚乙烯催化剂开发成功以来,含Ti/Mg复合物的催化剂体系在聚乙烯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聚乙烯催化剂研究的核心是在匹配不同生产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对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催化剂生成的聚合物的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催化剂的共聚性能等的调控。在众多的聚乙烯生产工艺中,尤其是淤浆法聚合工艺和气相法聚合工艺,除要求催化剂具有相当高的活性之外,还要求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特别是小分子量聚合物的含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保留在树脂中的小分子量聚合物容易在聚合物加工时产生发烟(尤其是生产薄膜制品),且小分子量聚合物容易从制成品中逐步溶解、释放,影响制成品的使用。
目前,一般生产工艺为了控制生产的聚乙烯粉料的加工性能和流变性能,往往通过改变反应器中氢气的浓度以调节聚合物产品的熔融指数和分子量分布宽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部分小分子量聚合物或蜡状物。这部分小分子量聚合物的存在,一方面会影响反应器的连续运行,另一方面小分子量聚合物中含有很大一部分在室温下可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物质。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包装用塑料卫生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和药品包装用塑料的卫生标准日趋严格。在这些标准中,正己烷溶出物的检测是衡量塑料是否达到包装用塑料卫生标准的一个重要检测项目。采用常规催化剂生产的聚乙烯很难在控制加工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同时达到控制产品己烷溶出物指标的目的。
当这类催化剂用于气相流化床聚合工艺时,为保证催化剂的形态和粒度分布,通常要将催化剂组分负载在硅胶等载体上,例如USP 4302565、USP 4379759和CNP 1064870A中所公开的用于气相流化床工艺的催化剂。这类型的催化剂使用的二氧化硅载体的价格比较昂贵,而催化剂活性也比较低;使用该类型催化剂生产的聚乙烯粉料中细粉含量比较大,通常150微米以下颗粒占全部粉料的15wt%左右,不利于流化床反应器长周期运行。
当这类催化剂用于淤浆法聚乙烯工艺时,为保证催化剂的高活性和粒度分布,一般采用溶解、析出的方式来控制,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229092A、CN02120861、CN200410078279所公开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通过卤化镁溶解于有机环氧化合物、有机膦化合物再加入给电子体激化剂形成均匀溶液,再与至少一种助析出剂以及过渡金属钛的卤化物及其衍生物作用而制备,该类催化剂用于乙烯的淤浆聚合时显示了很高的活性,但是对催化剂的形态控制比较差,造成所得聚乙烯粉料中细粉含量比较大,严重影响反应器的长周期稳定运行。而对于己烷溶出物含量的研究则未有表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不仅所得聚合物粉料的己烷溶出物含量比较低,而且具有高活性、高堆积密度、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氢调性能和低细粉含量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于气相流化床聚乙烯工艺和淤浆法聚乙烯工艺。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该催化剂在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工艺中的应用。
本发明人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以烷氧基镁为镁源合成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催化剂,通过加入表面修饰剂改进催化剂性能,得到了综合性能优良的催化剂,使得催化剂所得聚合物粉料的己烷溶出物含量比较低,同时具有比较高的活性且聚合物粒子不破碎。这种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不仅具有高活性、高堆积密度和良好的氢调敏感性的特点,而且粉料粒径分布均匀,细粉含量比较低,非常适合用于淤浆法聚乙烯工艺和气相流化床聚乙烯工艺。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为一种含钛的固体物,通过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至少一种粒径1~30um的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至少一种表面修饰剂相互作用而得。
其中,所述催化剂组分,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
1)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化合物、至少一种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在惰性稀释剂或无惰性稀释剂存在的情况下作用得到含钛镁的固体物;
2)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与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或其相互作用所得到的含镁钛的固体物的任意阶段加入所述的表面修饰剂。
所述步骤1)中,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化合物、至少一种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在惰性稀释剂或无惰性稀释剂存在的情况下作用得到含钛镁的固体物,所述固体物可以悬浮在适当的惰性稀释剂中或其他液体中。
其中当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在反应温度下为液体时,惰性稀释剂的存在不是必须的;而当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在反应温度下为固体时,惰性稀释剂则是必不可少的。
所述惰性稀释剂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癸烷、苯、甲苯、二甲苯及其衍生物或以上任意种化合物任意比例的混合物,优选甲苯、庚烷或己烷。一般选择将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分散于合适的惰性稀释剂中,以适当的速度滴加液态的过渡金属钛化合物或过渡金属钛化合物的溶液。所述适当的速度滴加是指所滴加的物质作用不会导致因反应的可能自身加速而引发反应的突然升温或温度波动。反应介质一般需要搅拌以保证整个反应过程的匀质化。该反应可以以连续或间歇方式进行。
所述步骤2)中,表面修饰剂可以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与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或其相互作用所得到的含镁钛的固体物的的任意阶段加入。
加入表面修饰剂的时机和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任意一种:
1)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与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之前与二者其中一种混合;
2)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与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之间的任意时刻加入二者的混合体系;
3)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与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得到含镁钛的固体物之后,加入表面修饰剂。
其中,所述表面修饰剂可以纯物质的形态加入,也可以溶解于合适的溶剂加入。
所述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中需要用惰性稀释剂洗涤、过滤,得到催化剂组分。用惰性稀释剂做最后处理的目的是要洗去游离的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和可能存在的未完全附着于催化剂表面和孔道内部的表面修饰剂以得到催化剂组分。催化剂组分最终可以以干粉态或浆液态保存。最终的催化剂组分如果是以干粉的形态保存,则需要干燥步骤以除去残留的惰性稀释剂;如果以浆液的形态保存则可以省略干燥步骤,直接配置成相应的浓度浆液。
本发明所述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以每摩尔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计,惰性稀释剂的用量为0~100摩尔,优选0~50摩尔;过渡金属钛化合物的用量为0.1~20摩尔,优选为0.3~20摩尔,更优选为0.5~10摩尔;表面修饰剂的用量为0.01~20摩尔,优选为0.02~15摩尔,更优选为0.05~10摩尔。
所述的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相互作用的温度范围可以为-100~+200℃,优选-80~150℃;二者作用的时间是任意的,优选5分钟到100小时,更优选30分钟到50小时。
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来自于长链烷烃类、酯类、醚类或含硅多官能团化合物。
所述表面修饰剂,优选下列化合物:C12~C60长链饱和烷烃类化合物;脂肪族酯类化合物;芳香酯类化合物;多元醇酯类化合物;1,3-二醚类化合物;硅氧烷化合物;硅油类化合物。这些表面修饰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进一步优选的为脂肪族酯类化合物、芳香族酯类化合物、多元醇酯类化合物或1,3-二醚类化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使用。
所述C12~C60长链饱和烷烃类化合物,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十二烷、十四烷、十六烷、十八烷、二十烷、三十烷、四十烷等以至于C60的长链饱和烷烃及其异构体或其任意多种化合物任意比例的混合物。其中优选C17~C22长链饱和烷烃及其异构体混合物构成的凡士林。
所述脂肪族酯类化合物优选丙二酸酯、琥珀酸酯、戊二酸酯、新戊酸酯等。具体如:丙二酸二乙酯、丙二酸二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正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甲基酯、2,3-二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己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丁酯、癸二酸二乙酯、癸二酸二丁酯、顺丁烯二酸二乙酯、顺丁烯二酸二正丁酯等。优选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正丁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甲基酯、2,3-二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和2-乙基-2-甲基琥珀酸二乙酯。更进一步优选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和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正丁酯。
所述芳香酯类化合物,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丁酯、苯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甲酯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庚基)二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邻苯二甲酸异戊基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2-甲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新壬酯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甲酯、对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己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庚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乙基庚基)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庚酯)、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正戊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新癸酯)、和对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异壬基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更进一步,优选为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所述多元醇酯类化合物可以是选自以下通式(I)的二醇酯化合物,通式(I):
通式(I)中,R1~R6、R1-R2可以为相同或不同的氢、卤素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的C1~C20烷基、C3~C20环烷基、C6~C20芳基、C7~C20烷芳基、C7~C20芳烷基、C2~C10烯烃基或C10~C20稠环芳基;但R1和R2不是氢,R3~R6及R1~R2中的一个或多个任选地成环或不成环。
如通式(I)所示的二醇酯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2-丁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异丙基-2-异戊基-1,3-丙二醇二苯甲酸酯、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丙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3-二甲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乙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丁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甲基-3-丁基-2,4-戊二醇二苯甲酸酯、2,2-二甲基-1,5-戊二醇二苯甲酸酯、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4-乙基-3,5-庚二醇二苯甲酸酯等。优选为戊二醇酯和庚二醇酯。
所述二醚类化合物为具有通式(II)的1,3-二醚类化合物,通式(II):
其中:R、R1、R2、R3、R4和R5可相同或不同,代表H或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环烷基、芳基、烷芳基或芳烷基;R6和R7可相同或不同,代表有1~20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化烷基、3~20个碳原子的环烷基、5~20个碳原子的芳基、7~20个碳原子的烷芳基和芳烷基;R至R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可链接形成环状结构,都可以包含选自卤素、N、O、S、P和Si的一个或多个杂原子。
能够有利地使用的醚类的具体的例子包括: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二苯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氟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1-十氢萘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对叔丁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丙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甲基-2-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甲基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氯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苯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环己基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乙基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对甲基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丁氧基丙烷,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叔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新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苯基-2-苄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环己基-2-环己基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9,9-双(甲氧基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四甲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4,5,6,7-六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3,6,7-二苯并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异丙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氯芴;9,9-双(甲氧基甲基)-2,7-二环戊基芴;9,9-双(甲氧基甲基)-1,8-二氟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四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1,2,3,4,5,6,7,8-八氢芴;9,9-双(甲氧基甲基)-4-叔丁基芴。优选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9,9-双(甲氧基甲基)芴。
所述的硅氧烷化合物,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丙基甲氧基硅烷、三正丙基乙氧基硅烷、三正丁基甲氧基硅烷、三异丁基乙氧基硅烷、三环己基甲基硅烷、三环己基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乙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正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2-乙基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戊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基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正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正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三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戊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甲氧基硅烷、2-乙基己基三乙氧基硅烷、戊基三甲氧基硅烷、戊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4-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3,5-二甲基环己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3,5-二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四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在这些有机硅化合物中首选:二正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丙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异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叔丁基二甲氧基硅烷、二正丁基二乙氧基硅烷、叔丁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环己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戊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环戊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环己基环戊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4-甲基环己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5-二甲基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其中,特别优选四乙氧基硅。
所述硅油,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甲基硅油、乙基硅油、苯基硅油、甲基含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甲基氯苯基硅油、甲基乙氧基硅油、甲基三氟丙基硅油、甲基乙烯基硅油、甲基羟基硅油、乙基含氢硅油、羟基含氢硅油、含氰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环氧基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其中,优选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等甲基硅油。
表面修饰剂主要包覆在催化剂颗粒表面和填塞催化剂内部孔道中,其作用有以下几点:1、使得催化剂活性中心被包裹,抑制单体向活性中心的扩散,但是对氢气的抑制作用较小,相对来说提高了催化剂的氢调响应,进而使得生成的聚合物中小分子量聚合物减少,己烷可溶出物含量大大降低;2、使得催化剂表面由疏松粗糙变紧实光滑,催化剂整体及边角不容易破碎产生细粉;3、在聚合反应初期单体扩散阻力增大,反应速率大幅度降低,所以催化剂粒子在初期不容易破碎,生成的聚合物粒子比较规整,流动性好。
表面修饰剂的这些作用与传统烯烃聚合催化剂中给电子体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其主要区别在于:给电子体对于烯烃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结构上的给电子基团对催化剂钛活性中心产生推电子的效应,从而影响活性中心的性能,对催化剂活性和所生成分子链的立体规整性产生影响;而表面修饰剂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一种物理作用,其与催化剂活性中心之间不需要络合、配位或产生电子效应,主要依靠其对活性中心、扩散孔道的堵塞与包覆来抑制单体向活性中心的扩散,从而达到降低反应初始活性等目的。
所述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的通式为TiX1 a(OR1)b,式中R1为C1~C14的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烃基,X1为卤素,a为0至4的整数,b为0至2的整数,且a+b=3或4;所述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优选为四氯化钛、三氯乙氧基钛或三氯化钛中的一种或他们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的通式为Mg(OR2)c(OR3)d,其中R2、R3分别为碳原子数为1~10的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烃基,c、d为整数,且满足0≤c≤2,0≤d≤2,c+d=2。所述的二烷氧基镁化合物优选为二甲氧基镁、二乙氧基镁、二丙氧基镁、二丁氧基镁、乙氧基甲氧基镁、乙氧基丙氧基镁、乙氧基丁氧基镁中的一种或他们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更优选二乙氧基镁或二丙氧基镁以及他们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的平均粒径优选1~30um,更进一步优选为2~25um。
载体的粒径大小基本决定了最终催化剂的粒径大小,进而影响催化剂在聚合时共聚单体响应和氢气响应,从而影响最终聚合物中己烷可溶出物的含量,此外对催化剂的活性、粉料的堆积密度和细粉含量等也有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另一发明目的,本发明制备所述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化合物、至少一种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在惰性稀释剂或无惰性稀释剂存在的情况下作用得到含钛镁的固体物;
2)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和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或由其相互作用得到的含钛镁固体物的任意阶段加入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来自于长链烷烃类、酯类、醚类或含硅多官能团化合物。
所述表面修饰剂优选下列化合物:C12~C60长链饱和烷烃类化合物;脂肪族酯类化合物;芳香酯类化合物;多元醇酯类化合物;1,3-二醚类化合物;硅氧烷化合物;硅油类化合物。这些表面修饰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组分和一种有机铝化合物可组成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有机铝化合物作为烯烃催化剂的组分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和应用,其通式为AlR4 eX2 3-e,其中R4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2为卤素,e为1、2或3,优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三正己基铝,更优选三乙基铝;催化剂组分与烷基铝化合物之间的比例,以钛与铝的摩尔比计为1∶5~100。
可选择的乙烯共聚单体为具有通式CH2=CHR5的烯烃,其中R5为C1~C12的烃基,如直链烯烃: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支链烯烃如:3-甲基-1-丁烯和4-甲基-1-戊烯;二烯烃如:丁二烯、乙烯基环戊烯和乙烯基环己烯。这些烯烃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
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可以用于目前已知的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工艺,包括气相流化床法、釜式淤浆法、环管淤浆法,聚合条件可以选用本领域常用的条件。因此,聚合一般在30~180℃,优选50~120℃。在任何使用的聚合方法中,在将催化剂组分引入到聚合反应器之前,催化剂组分可以与有机铝化合物预接触。该预接触步骤可以在没有可聚合烯烃的情况下进行。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所得聚合物具有低己烷溶出物的特性,而且具有高活性、高堆积密度、粒径分布均匀,此外还具有良好的氢调性能和低细粉含量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1催化剂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2为本发明所述对比例1催化剂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有利于对本发明及其优点、效果更好的了解,但所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表征
催化剂的组成及粒径分布
催化剂中金属元素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
表面修饰剂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测定
粒度分布根据单色激光的光衍射原理的方法,用“Malvern Instr.2000”测试仪测定
聚合表征及己烷溶出物含量
在2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正己烷1L,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及固体催化剂组分约5mg(称重得m1),升温至70℃,通入氢气使釜内压力达到0.28MPa,再通入乙烯使釜内总压达到0.73MPa,在80℃条件下聚合2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的浆液。浆液经过滤后分成固体和液体两部分,固体部分干燥至恒重(称重得m2),由此计算催化剂的活性(m2/m1,单位kg/g)。液体部分降温到20度并保持2小时,取上层清液的10%于干燥的蒸发皿(称重得m3)中,水浴加热蒸干,于105度干燥2小时至恒重,冷却后再称重(称重得m4)。由此可得聚合物的己烷溶出物含量((m3-m4)/m2*1000%)。
熔融指数的测量
GB/T 3682-2000
聚合物的堆积密度
GB/T 1636-2008
聚合物的粒径分布
ASTME1187
实施例中制备催化剂组分的操作均在隔绝空气的状态下进行。
实施例1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平均粒径为11um的二乙氧基镁载体和100ml正己烷;降温到-10℃,在搅拌下缓慢滴加100ml四氯化钛,用时2小时;缓慢升温到50℃,在5口烧瓶中加入2.3m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恒温1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正己烷在5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9.56g。催化剂组成见表1。
2、聚合:
在2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正己烷1L,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及固体催化剂组分约5mg,升温至70℃,通入氢气使釜内压力达到0.28MPa,再通入乙烯使釜内总压达到0.73MPa,在80℃条件下聚合2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2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平均粒径为14um的二乙氧基镁载体和100ml甲苯;降温到-15℃,在搅拌下缓慢滴加100ml四氯化钛,用时2小时;在5口烧瓶中加入3.0ml四乙氧基硅,恒温1小时;升温到60℃,恒温1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50mL甲苯和50ml四氯化钛混合液在100℃洗涤2次,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正己烷在5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8.25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3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平均粒径为9um的二丙氧基镁载体和100ml甲苯;降温到0℃,在搅拌下缓慢滴加100ml四氯化钛,用时2小时;升温到60℃,恒温1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中加入50mL甲苯、50ml四氯化钛和2.1ml八甲基四硅氧烷(D4),在120℃恒温1小时;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己烷在5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8.78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4
催化剂组分的制备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表面修饰剂为2,3-二异丙基琥珀酸乙酯(DIPSE),用量为3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5
催化剂组分的制备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表面修饰剂为9,9-双甲氧甲基芴(DMMF),用量为4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1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平均粒径为11um的二乙氧基镁载体和100ml甲苯;降温到0℃,在搅拌下缓慢滴加100ml四氯化钛,用时2小时;滴完升温到60℃,恒温1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己烷在6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9.42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2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10g平均粒径为40um的二乙氧基镁载体和100ml甲苯;降温到0℃,在搅拌下缓慢滴加100ml四氯化钛,用时2小时;缓慢升温到60℃,在5口烧瓶中加入2.3m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恒温1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己烷在5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8.25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3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5口烧瓶中,加入2.86g无水二氯化镁、150ml己烷使之形成悬浮液,在1小时内向该悬浮液边搅拌边滴加8.3g乙醇,在室温下反应1小时。在室温下滴加10.1g一氯二乙基铝,在30度下保持反应1小时。加入56.9g四氯化钛,将得到的混合物加热到60度,搅拌反应2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己烷在6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5.4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4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按照专利CN96104467.4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在500ml经氮气充分置换的带有搅拌的3口烧瓶中,加入4.76g无水二氯化镁、28ml癸烷、16.3g 2-乙基己醇,加热至130度后保持反应3小时,得到一种均匀溶液。降温到50度,加入3.1g四乙氧基硅(TEOS),搅拌反应2小时。将上述所有均相溶液冷却到室温,然后在1小时内,边搅拌边将其滴加到温度保持为0度的200ml四氯化钛中,滴完后使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度保持1小时。之后缓慢升温到110℃,恒温2小时;静置沉降,悬浮液分层,将液体压滤干净,滤去液体,所得的固体用100ml癸烷在110度下洗涤两遍,用100mL己烷在60℃洗涤2次,常温洗涤2次。抽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6.4g。催化剂组成见表1。聚合方法同实施例1,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6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同实施例1。
2、聚合
在2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正己烷1L,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及催化剂30mg,升温至70℃,通入氢气使釜内压力达到0.38MPa,再通入乙烯使釜内总压达到0.73MPa,在80℃条件下聚合2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聚合结果见表2。
实施例7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同实施例1。
2、聚合
在2L不锈钢反应釜经氮气充分置换后,加入正己烷1L,加入5mL浓度为0.5mol/L的三乙基铝己烷溶液及催化剂40mg,升温至70℃,通入氢气使釜内压力达到0.48MPa,再通入乙烯使釜内总压达到0.73MPa,在80℃条件下聚合2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釜降温并停搅拌排出反应产物。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5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同对比例3。
2、聚合:
同实施例4,聚合结果见表2。
对比例6
1、催化剂组分的制备:
同对比例3。
2、聚合:
同实施例5,聚合结果见表2。
表1催化剂组成及粒径分布
通过附图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表面光滑紧实,有利于控制最终聚合物粉料中己烷溶出物含量及细粉含量;而对比例的固体催化剂组分表面则粗糙、多孔,在聚合过程中容易破碎形成细粉,也容易产生更多的己烷溶出物成分。
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粒径分布比较窄,粒径分布宽度(SPAN)一般不超过2,相对于比较例来说催化剂的粒度分布非常集中。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所得聚合物粉料样品的己烷溶出物含量比较低(均小于0.3%),且具有高活性、高堆积密度(均大于0.35g/ml)和良好的氢调性能的特征,聚合物粉料粒径分布均匀,细粉含量低。
本发明的范围不受所述具体实施方案的限制,所述实施方案只作为阐明本发明各个方面的单个例子,本发明范围内还包括功能等同的方法和组分。实际上,除了本文所述的内容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文的描述和附图可以容易地掌握对本发明的多种改进。所述改进也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其为一种含钛的固体物,含钛固体物通过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至少一种粒径为1~30um的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至少一种表面修饰剂通过下述制备方法相互作用而得;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来自于长链烷烃类、酯类、醚类或含硅多官能团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1)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化合物、至少一种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在惰性稀释剂或无惰性稀释剂存在的情况下作用得到含钛镁的固体物;
2)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和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或由其相互作用得到的含钛镁固体物的任意阶段加入所述的表面修饰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修饰剂包括:C12~C60长链饱和烷烃类化合物;脂肪族酯类化合物;芳香族酯类化合物;多元醇酯类化合物;1,3-二醚类化合物;硅氧烷化合物;硅油类化合物,这些表面修饰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酯类化合物为丙二酸酯、琥珀酸酯、戊二酸酯、新戊酸酯;优选为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乙酯、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异丁酯或2,3-二异丙基琥珀酸二正丁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酯类化合物,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丁酯、苯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甲酯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邻苯二甲酸甲酯正丙酯、邻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庚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邻苯二甲酸二正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邻苯二甲酸(2,2-二甲基庚基)二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邻苯二甲酸异戊基异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2-甲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己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己基(正癸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异壬酯)、邻苯二甲酸正庚酯新壬酯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甲酯、对苯二甲酸甲酯异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丙酯)、对苯二甲酸乙酯(正丁酯)、对苯二甲酸乙酯(异丁酯)、对苯二甲酸二正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戊酯、对苯二甲酸二己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庚酯、对苯二甲酸二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异正辛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对苯二甲酸二异癸酯、对苯二甲酸二(2,2-二甲基乙基庚基)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丁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正己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庚酯)、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正戊酯(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异壬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戊酯十一烷酯、对苯二甲酸异戊酯异己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己酯(正癸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2-乙基己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异壬基酯)、对苯二甲酸正庚基(新癸酯)、和对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异壬基酯);这些酯可以单独或多种混合使用;优选为苯甲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载体相互作用的温度范围为-100~+200℃,优选-80~150℃;相互作用的时间是任意的,优选5分钟到100小时,更优选30分钟到50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钛的化合物的通式为TiX1 a(OR1)b,式中X1为卤素,R1为C1~C14的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烃基,a为0至4的整数,b为0至2的整数,且a+b=3或4;所述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的通式为Mg(OR2)c(OR3)d,其中R2、R3分别为C1~C10的脂肪族烃基或芳香族烃基,c、d为整数,且满足0≤c≤2,0≤d≤2,c+d=2。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以每摩尔二烷氧基镁化合物计,惰性稀释剂的用量为0~100摩尔,优选0~50摩尔;过渡金属钛化合物的用量为0.1~20摩尔,优选为0.3~20摩尔,更优选为0.5~10摩尔;表面修饰剂的用量为0.01~20摩尔,优选为0.02~15摩尔,更优选为0.05~10摩尔。
9.制备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至少一种过渡金属钛化合物、至少一种二烷氧基镁化合物在惰性稀释剂或无惰性稀释剂存在的情况下作用得到含钛镁的固体物;
2)在过渡金属钛化合物和二烷氧基镁化合物相互作用或由其相互作用得到的含钛镁固体物的任意阶段加入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所述的表面修饰剂来自于长链烷烃类、酯类、醚类或含硅多官能团化合物。
10.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和一种通式为AlR4 eX2 3-e的有机铝化合物,其中R4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20的烃基,X2为卤素,e为1、2或3,优选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三正己基铝,更优选三乙基铝;催化剂组分与烷基铝化合物之间的比例,以钛与铝的摩尔比计为1:5~100。
CN201710046107.3A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8341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6107.3A CN108341899A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6107.3A CN108341899A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1899A true CN108341899A (zh) 2018-07-31

Family

ID=62974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46107.3A Pending CN108341899A (zh) 2017-01-22 2017-01-22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189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3426A (zh) * 2019-05-10 2019-09-03 唐山市德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浮选药剂
CN115785308A (zh) * 2022-11-30 2023-03-14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增强聚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6023549A (zh) * 2021-10-27 2023-04-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预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23527A (zh) * 2021-10-27 2023-04-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浆液催化剂和膏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0843A (zh) * 2005-10-19 2006-08-02 任丘市凯特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固体催化剂的方法
CN103214602A (zh) * 2013-05-13 2013-07-24 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二烷氧基镁载体型固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79055A (zh) * 2014-11-27 2015-04-01 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二烷氧基镁载体型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CN105777951A (zh) * 2014-12-24 2016-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烷氧基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0843A (zh) * 2005-10-19 2006-08-02 任丘市凯特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烯烃聚合催化剂中固体催化剂的方法
CN103214602A (zh) * 2013-05-13 2013-07-24 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二烷氧基镁载体型固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79055A (zh) * 2014-11-27 2015-04-01 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二烷氧基镁载体型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CN105777951A (zh) * 2014-12-24 2016-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烷氧基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3426A (zh) * 2019-05-10 2019-09-03 唐山市德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浮选药剂
CN116023549A (zh) * 2021-10-27 2023-04-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预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023527A (zh) * 2021-10-27 2023-04-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浆液催化剂和膏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85308A (zh) * 2022-11-30 2023-03-14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增强聚烯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1899A (zh) 一种基于烷氧基镁载体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BRPI0510344B1 (pt) componente catalisador, catalisador, catalisador pré-polimerizado e processo para polimerização de olefina
CN102574939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45748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TW201527340A (zh) 用於烯烴聚合的催化劑組分、其製備方法和包含它的催化劑
CN104918971B (zh) 高性能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这种负载型催化剂的生产方法及其用途
CN103214602B (zh) 一种二烷氧基镁载体型固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U2586684C2 (ru) Носитель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олефинов, твердый компонент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 и катализатор
CN103237817A (zh) 改性的催化剂载体
CN100390205C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固态钛催化剂成分、烯烃聚合反应催化剂和烯烃聚合反应方法
CN104981486B (zh) 高性能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这种MgCl2基催化剂的生产方法及其用途
CN102234338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JPH03160005A (ja) ランダム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CN102869686B (zh) 改性的催化剂载体
CN104558312B (zh) 一种烯烃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
CN106699933A (zh) 丙烯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117617A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
CN108517022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和应用
CN102234339A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17818A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制备方法及催化剂
JP2004521991A (ja) エチレン重合及び共重合用触媒
CN108239191B (zh) 一种烷氧基镁载体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9111536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9111535B (zh) 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7417819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