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染色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业中的染色设备,尤其是一种转移染色设备。
背景技术
人类在发明纺织的同时,也发展了染色技术,早在1.5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开始应用红色氧化铁矿物颜料对织物进行了染色,公元1450年欧洲的染色工业已略有规模,掌握了染色工艺和染料的应用。1471年欧洲各国的染色从业者齐集英国伦敦,讨论了染色工艺相关课题,通过了第一个会章,成立染色业者协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染料工业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高峰,合成染料根据化学结构可细分为三十二类,根据应用分类亦可分为十八类,染料品种多达数万种。每一大类的染料又根据不同的染色性能和工艺条件又分成许多组别。同一种纤维常常可以用几种染料进行染色,而同一种染料也往往可以用于几种不同纤维的染色和印花。在染色和印花中所应用的染色设备和染色工艺则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设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和健康的重视,出台了大量关于印染环保条例的实施,使许多染厂面临研究与发展的压力。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的染色、印花技术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而市场和社会需要印染企业从节省能源、环境保护、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主题出发以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工艺技术以及新的工艺引入纺织印染的生产程序中。
染色是借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色泽的加工过程。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染色产品应色泽均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现有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分浸染和轧染。浸染是将织物浸渍于染液中,而使染料逐渐上染织物的方法,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染色。绳状染色、卷染都属于此范畴。轧染是先把织物浸渍于染液中,然后使织物通过轧辊,把染液均匀轧入织物内部,再经汽蒸或热熔等处理的染色方法,它适用于大批量织物的染色。然而浸染和轧染的方式实际上是粗放型的生产方法,其生产过程中的耗水量巨大,且水洗后造成大量含染料有色废水的产生。我国每印染加工1吨纺织品耗水100~200吨,其中80~90%成为废水。是各行业中的排污大户之一。印染废水一般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种类多、碱性大、水质变化大、含有毒有害成分及色度高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此外,上述传统染色方法上墨均匀性差,色差较大,因此生产出来的织物品质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家庭生活品质提升,人们对于环保和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粗放型的传统的染色方法已进入了被淘汰的落后产能的目录,例如2016年浙江绍兴近半的印染厂已关停,但是织物染色产品的需求仍然巨大,因此市场急需环保,低耗水,低排放、染色均匀性好、基本无色差、高品质的织物染色方法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转移染色设备,该转移染色设备能够以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低碳环保地实现染色均匀性好、基本无色差、高品质的各种染色效果。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移染色设备,所述转移染色设备可以包括:染色单元,用于对待染色的织物进行套准染色;收放卷单元,用于对待染色的织物进行放卷和对已染色的织物进行收卷;除尘单元,用于对待染色的织物进行除尘清洁;扩幅单元,用于将待染色的织物水平展开,所述扩幅单元由扩幅电机控制其扩幅辊转动将待染色的织物水平展开;张力单元,用于在从放卷到收卷的整个染色过程控制织物的张力状态;上浆和除湿单元,用于在染色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以便于后续上色;纠偏单元,所述纠偏单元对进入染色单元的待染色的织物进行纠偏,用于确保织物的横向精确定位,纵向张力适宜;和烘干单元,用于在染色之后烘干织物;其中,所述染色单元包括:中心辊,所述中心辊安装到机架上;和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分布在中心辊圆周外围,待染色的织物进入中心辊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之间进行染色,其中,每个染色部套装置包括承载满底版的染色图案的满底版印刷版辊和用于将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上的染色图案转移至织物的转移辊,所述转移辊位于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与中心辊之间。优选地,转移辊为表面包覆橡胶的硬质材料辊。
优选地,橡胶为天然橡胶、丁苯橡胶、聚氨酯橡胶或对水性墨水亲和性好的其它橡胶。优选地,转移辊的表面橡胶邵氏硬度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55度。
优选地,印刷版辊的外径<转移辊的外径≤印刷版辊的外径+1mm。
优选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施压组件,所述施压组件用于可调地提供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其中,所述施压组件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抵压位置和休止位置,在抵压位置,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由此产生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在休止位置,转移辊不抵压印刷版辊。
优选地,施压组件包括可转动的偏心轴套,转移辊的轴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偏心轴套内,通过转动偏心轴套,能够调节转移辊与印刷版辊之间的距离,由此调节所产生的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
优选地,通过转动所述偏心轴套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多个抵压位置。
优选地,施压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的连杆和用于使所述连杆运动的摆臂,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偏心轴套,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摆臂,所述摆臂能够通过摆臂枢轴相对于染色部套装置的本体枢转。
优选地,施压组件还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驱动摆臂枢转,摆臂的枢转致使连杆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由此使转移辊运动至抵压位置或休止位置。
优选地,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
优选地,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在一个轴端侧的摆臂与在另一轴端侧的摆臂借助于同一摆臂枢轴同步枢转,由此实现两个连杆、偏心轴套的同步运动,从而对印刷版辊的两个轴端保持同步施压。
优选地,位于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的施压组件中只有一个包括用于驱动摆臂枢转的致动器。
优选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优选地,中心辊为表面包覆橡胶且空腔注油的硬质材料辊,硬质材料辊通过内置于空腔的电热棒加热油液,从而控制中心辊温度。
优选地,印刷版辊为网纹辊、满底版柔版印刷版辊、满底版圆网印刷版辊或满底版胶版印刷版辊。
优选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用于提供使转移辊朝向中心辊前进的推进力的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安装在染色部套装置的框架上。
优选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能够借助于各自的推进装置独立地朝向中心辊前进或离开。
优选地,推进装置还提供使转移辊抵靠中心辊上的待染色的织物的独立可调节压力。
优选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安装块,所述转移辊和印刷版辊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安装块中,在推进装置的推进作用下,安装块能够在框架内朝向中心辊运动。
优选地,框架内设置有滑轨,安装块能够在滑轨上滑动。
优选地,所述转移辊、印刷版辊、中心辊的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面。
优选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用于将转移辊和印刷版辊之间的压力锁定的压力锁定器。
优选地,所述张力单元包括位于放卷工序下游的张力控制器、位于染色单元上游的张力摆杆装置、以及位于烘干单元下游的张力摆臂装置。
优选地,在所述上浆和除湿单元的上游和下游各设有一个所述张力摆杆装置。
优选地,在待染色的织物与中心辊接触的入口和出口附近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导辊,该至少一个导辊引导织物进入或导出处于中心辊和染色部套装置之间的加压区间。
优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还包括烘燥箱,其位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之间。
优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还包括纠偏装置,其位于待染色的织物进入中心辊与染色部套装置接触的入口附近的导辊之前。
优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还包括布置在中心辊和染色部套装置的非加压区间的在线中心辊清洗系统,其包括清洗装置、刮水刀和烘箱,中心辊表面经清洗装置清洗后,通过刮水刀刮除中心辊表面水分,再经烘箱干燥后,实现连续循环应用。
优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还包括中央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转速、织物张力、传送纠偏、推进力和施压压力。
所述转移染色设备可以是对织物的一个面进行染色操作的单面染色设备。可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的所述染色单元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对织物的双面进行染色操作。可选地,所述转移染色设备只设置有一个所述烘干单元,每对织物的一面完成染色之后,织物进入所述烘干单元进行烘干。
优选地,沿着转移辊的转动方向,在转移辊的圆周的位于转移辊-版辊接触点与转移辊-中心辊接触点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匀墨辊,所述匀墨辊与转移辊压力接触。
优选地,匀墨辊的表面材质为橡胶、尼龙或塑胶。其表面邵氏硬度可以为90度。直径可以为50-100mm,优选为约80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沿着织物的行进方向依次包括:紧布架;除尘单元;双辊主动扩幅装置;对中装置;张力控制器;主动牵引装置;电晕处理器;第一张力摆杆装置;第一上浆前扩幅装置;第一上浆装置和第一除湿装置,用于在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第二张力摆杆装置;第一纠偏单元;第一染色单元,用于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操作;烘干单元;第二上浆前扩幅装置;第二上浆装置和第二除湿装置,用于在对织物的与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第三张力摆杆装置;第二纠偏单元;第二染色单元,用于对织物的所述第二面进行染色操作;张力摆臂装置;和落布牵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染色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中心辊,所述中心辊安装到机架上;和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分布在中心辊圆周外围,待染色的织物进入中心辊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之间进行染色,其中,每个染色部套装置包括承载满底版的染色图案的满底版印刷版辊和用于将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上的染色图案转移至织物的转移辊,所述转移辊位于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与中心辊之间。
优选地,织物在经过所述第二染色单元进行染色之后,再次进入所述烘干单元以被烘干。
本发明采用转移染色设备进行转移染色,而非传统的浸染或扎染的方式,从而仅在织物表层上染,织物内部,非可见部分均无需染料填充,因此极大程度地节约了染料用量以及耗水量;按需上染,上染量恰当,且固色率高,因此水洗耗水量少,产生的废水少;采用前处理液处理再上染再固色的模式,非传统染色用的固色剂和染料同浆上染的模式,保证了染料墨水的存储稳定性;本发明可以单面上染,双面上染,可单色上染,也可双面异色上染,符合市场对染色面料差异化的需求。
11、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在一个轴端侧的摆臂与在另一轴端侧的摆臂借助于同一摆臂枢轴同步枢转,由此实现两个连杆、偏心轴套的同步运动,从而对印刷版辊的两个轴端保持同步施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染色部套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的施压组件中只有一个包括用于驱动摆臂枢转的致动器。
14、如权利要求9、10、12和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辊为表面包覆橡胶且空腔注油的硬质材料辊,硬质材料辊通过内置于空腔的电热棒加热油液,从而控制中心辊温度。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版辊为网纹辊、满底版柔版印刷版辊、满底版圆网印刷版辊或满底版胶版印刷版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用于提供使转移辊朝向中心辊前进的推进力的推进装置,所述推进装置安装在染色部套装置的框架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能够借助于各自的推进装置独立地朝向中心辊前进或离开。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推进装置还提供使转移辊抵靠中心辊上的待染色的织物的独立可调节压力。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安装块,所述转移辊和印刷版辊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安装块中,在推进装置的推进作用下,安装块能够在框架内朝向中心辊运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框架内设置有滑轨,安装块能够在滑轨上滑动。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辊、印刷版辊、中心辊的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面。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用于将转移辊和印刷版辊之间的压力锁定的压力锁定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单元包括位于放卷工序下游的张力控制器、位于染色单元上游的张力摆杆装置、以及位于烘干单元下游的张力摆臂装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浆和除湿单元的上游和下游各设有一个所述张力摆杆装置。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染色设备是对织物的一个面进行染色操作的单面染色设备。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染色设备的所述染色单元为至少两个,分别对织物的双面进行染色操作。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施压组件,所述施压组件用于可调地提供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其中,所述施压组件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抵压位置和休止位置,在抵压位置,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由此产生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在休止位置,转移辊不抵压印刷版辊。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包括可转动的偏心轴套,转移辊的轴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偏心轴套内,通过转动偏心轴套,能够调节转移辊与印刷版辊之间的距离,由此调节所产生的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转动所述偏心轴套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多个抵压位置。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的连杆和用于使所述连杆运动的摆臂,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偏心轴套,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摆臂,所述摆臂能够通过摆臂枢轴相对于染色部套装置的本体枢转。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还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驱动摆臂枢转,摆臂的枢转致使连杆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由此使转移辊运动至抵压位置或休止位置。
34、如权利要求29-3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在一个轴端侧的摆臂与在另一轴端侧的摆臂借助于同一摆臂枢轴同步枢转,由此实现两个连杆、偏心轴套的同步运动,从而对印刷版辊的两个轴端保持同步施压。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染色部套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的施压组件中只有一个包括用于驱动摆臂枢转的致动器。
37、如权利要求32、33、35和3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3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染色设备只设置有一个所述烘干单元,每对织物的一面完成染色之后,织物进入所述烘干单元进行烘干。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沿着转移辊的转动方向,在转移辊的圆周的位于转移辊-满底版印刷版辊接触点与转移辊-中心辊接触点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匀墨辊,所述匀墨辊与转移辊压力接触。
41、一种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沿着织物的行进方向依次包括:
紧布架;
除尘单元;
双辊主动扩幅装置;
对中装置;
张力控制器;
主动牵引装置;
电晕处理器;
第一张力摆杆装置;
第一上浆前扩幅装置;
第一上浆装置和第一除湿装置,用于在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
第二张力摆杆装置;
第一纠偏单元;
第一染色单元,用于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操作;
烘干单元;
第二上浆前扩幅装置;
第二上浆装置和第二除湿装置,用于在对织物的与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
第三张力摆杆装置;
第二纠偏单元;
第二染色单元,用于对织物的所述第二面进行染色操作;
张力摆臂装置;和
落布牵引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染色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中心辊,所述中心辊安装到机架上;和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所述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分布在中心辊圆周外围,待染色的织物进入中心辊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之间进行染色,
其中,每个染色部套装置包括承载满底版的染色图案的满底版印刷版辊和用于将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上的染色图案转移至织物的转移辊,所述转移辊位于所述满底版印刷版辊与中心辊之间。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还包括施压组件,所述施压组件用于可调地提供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其中,所述施压组件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抵压位置和休止位置,在抵压位置,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由此产生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在休止位置,转移辊不抵压印刷版辊。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包括可转动的偏心轴套,转移辊的轴端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偏心轴套内,通过转动偏心轴套,能够调节转移辊与印刷版辊之间的距离,由此调节所产生的转移辊抵压印刷版辊的压力。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转动所述偏心轴套能够使转移辊选择性地运动至多个抵压位置。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的连杆和用于使所述连杆运动的摆臂,所述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偏心轴套,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摆臂,所述摆臂能够通过摆臂枢轴相对于染色部套装置的本体枢转。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还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驱动摆臂枢转,摆臂的枢转致使连杆驱动偏心轴套转动,由此使转移辊运动至抵压位置或休止位置。
47、如权利要求42-4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各设有一个所述施压组件,在一个轴端侧的摆臂与在另一轴端侧的摆臂借助于同一摆臂枢轴同步枢转,由此实现两个连杆、偏心轴套的同步运动,从而对印刷版辊的两个轴端保持同步施压。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转移辊的两个轴端侧的施压组件中只有一个包括用于驱动摆臂枢转的致动器。
50、如权利要求45、46、48和4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51、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每个臂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的伸出端,第二臂部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两个臂部的第二端都不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摆臂枢轴的端部上。
5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织物在经过所述第二染色单元进行染色之后,再次进入所述烘干单元以被烘干。
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双面转移染色设备,其特征在于,沿着转移辊的转动方向,在转移辊的圆周的位于转移辊-满底版印刷版辊接触点与转移辊-中心辊接触点之间的区域内设置有匀墨辊,所述匀墨辊与转移辊压力接触。
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如下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和根据附带的权利要求书,可以更全面地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细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参照下面列出的附图阅读相应实施例的如下详细描述,将会明白相应实施例以及各种另外的实施例的好处。此外,下面所讨论的附图的各个特征没有必要按比例绘制。附图中的各个特征和元件的尺寸可以扩大或缩小,以更清楚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的染色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染色单元的单个染色部套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染色单元的单个染色部套装置沿着致动器、摆臂、连杆、偏心轴套等部件的轴向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的整体示意图,该转移染色设备可进行双面染色。
图6是依照本发明的单个染色部套装置与中心辊的受力和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及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等同或替代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该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1。该转移染色设备1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染色单元100、自动套印单元(未示出)、收放卷单元、除尘单元300、扩幅单元、张力单元、上浆和除湿单元、纠偏单元、高清图像检测单元900、和烘干单元1000。各个部分的布置顺序可以如图1所示。操作人员通过人机交互单元发出指令给中央控制单元来统一管理和控制各个单元,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
染色单元100是整个染色设备的核心,主要包括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5和中心辊1,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每个染色部套装置包括满底版印刷版辊。该满底印刷版辊可以是网纹辊(满底版凹版印刷版辊)、满底版柔版印刷版辊、满底版圆网印刷版辊或满底版胶版印刷版辊。中心辊和每一个染色部套装置都采用交流伺服电机独立驱动,中央控制单元中的运动控制器通过高速现场总线连接每一个交流伺服电机,从而实现中心辊和每一个染色部套装置的高精度同步控制。染色单元采用了交流伺服电机和运动控制器,可以实现预套准功能,大大减少材料浪费。
在印染设备1中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染色单元100。所述染色单元100包括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使用多个颜色相同的染色部套装置进行染色操作的情况下,多次相同颜色的满底叠加可保证染色的均匀性;织物经过的运转中的染色部套装置的个数越多,染色颜色越深,通过对运转中的染色部套装置的个数进行控制,可实现对颜色深度的选择控制;对于需要染料具有渗透性的厚布或绒布染色,通过多次压合,或者不同压力梯度的多次压合,能够实现染料的充分渗透,保证染色效果。
自动套印单元用于实现套印的自动控制。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自动套印单元包括色标传感器和套印控制器。色标传感器实时检测染色织物的套印误差并将信号送至套印控制器,套印控制器将误差信号处理后送给染色部套装置的伺服电机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套印自动控制。
收放卷单元用于对织物进行收卷和放卷。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收放卷单元包括紧布架201和落布牵引装置202。根据中央控制单元给定的速度信号和控制信号完成收卷和放卷控制。收卷张力和放卷张力由收放卷单元自身完成闭环控制,张力大小也可以自由设置。
除尘单元300位于紧布架201下游。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除尘单元300为刷毛吸尘装置,其由变频电机带动除尘毛刷辊将材料上灰尘刷掉,同时除尘风机通过管道将灰尘吸走。
扩幅单元用于将待染色的织物水平展开。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扩幅单元包括双辊主动扩幅装置401和上浆前扩幅装置402。两者由扩幅电机控制其扩幅辊转动将待染色的织物水平展开。根据材料起皱的程度,扩幅辊的转速可以设置。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张力单元可以在染色全程控制织物的张力状态,从进布到出布的张力在本染色设备中均得到有效控制。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张力单元包括位于对中装置601与主动牵引装置602之间的张力控制器603、位于主动牵引装置602下游的张力摆杆装置604和604’、以及位于烘干单元1000下游的张力摆臂装置605。依照另一实施例,张力摆杆装置设置有两个,第一张力摆杆装置604位于上浆和除湿单元上游,第二张力摆杆装置604’位于上浆和除湿单元下游。这样,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将张力控制分为以下几段:对中(进布后)张力控制、上浆前张力控制、转移染色前张力控制和烘箱(出牵引)张力控制。每段的张力都由张力传感器检测实时张力,通过变频器实现张力闭环控制。每段的张力大小都可以自由设置以满足不同材料的需求。
上浆和除湿单元用于对织物进行表面预处理,以便于后续上色,所述预处理主要包括上浆和除湿。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浆和除湿单元包括上浆装置701和位于上浆装置701下游的除湿装置702。
纠偏单元800位于待染色的织物进入中心辊1与染色部套装置5接触的入口附近的导辊4(参见图2)之前,用于确保织物2的横向精确定位,纵向张力适宜。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纠偏单元包括纠偏传感器801和纠偏装置802。纠偏传感器801实时检测待染色的织物的边缘的位置并将信号送给中央控制单元的纠偏控制器,由纠偏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使纠偏装置802动作,从而保证待染色的织物始终保持在同一走料位置。
高清图像检测单元900可以采用高速摄像机。高速摄像机将染色后的图案拍摄后送至中央控制单元处理,然后通过液晶显示器将图像信号显示出来,提供给操作人员实时监控印刷品质量,提高成品率。
烘干单元1000用于实现对染色之后的织物进行烘干。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烘干单元1000主要由温控系统和风机组成,根据中央控制单元给定的同步信号和控制信号实现同步控制。烘干温度和风量可以自由设定。
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转移染色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晕处理器1100,其位于上浆处理工序之前,用于对待染色的织物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改善织物表面的湿润、粘合等性能,便于上浆及后续工序的进行。
参照图2,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染色单元100。如上所述,染色单元100主要包括中心辊1和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5。该染色单元采用卫星式结构,所述至少一个染色部套装置共用一个中心辊作为背压辊。
在机架12上通过轴承固定连接中心辊1。中心辊1可以由变频电机13驱动旋转。中心辊1可以为表面包覆橡胶的硬质材料辊。表面橡胶邵氏硬度为85-90度,优选为90度。中心辊1的外径可以为1600-2000mm,优选为1800mm。可选地,该中心辊可以空腔注油,通过内置于空腔的电热棒加热油液,从而可将中心辊1温度升温到30-150℃。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升温方式控制中心辊的温度。中心辊可加热升温,能够稳定转移染色温度,避免由于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形成较大温差,导致批次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并且针对一些高支高密织物,通过加热可进一步膨胀待染色的织物纤维,从而增加染料上染率和上染速度。
中心辊1圆周外围分布有至少一个(例如2-8个,图1中示出了6个)染色部套装置5。每个染色部套装置5由各自的推进装置、例如推进缸506独立地提供其朝向中心辊1前进的推进力。推进缸506安装在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的的本体上,例如安装在本体的框架501上。
可选地,该转移染色设备还可以包括导辊4。更优选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导辊4。在待染色的织物与中心辊接触的入口和出口附近分别设置至少一个导辊。导辊4引导织物2进入或导出处于中心辊1和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的加压区间。优选地,每个导辊4可以为硬质材料辊。每个导辊的外径可以为100-150mm。
可选地,在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可以设置有烘燥箱7,用于确保墨水印后干燥,防止多次套准之间沾色串色的现象。特别地,参见图1,设置有五个烘燥箱7,其与六个染色部套装置5交替分布在中心辊1圆周外围。
可选地,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还可以包括布置在中心辊1和染色部套装置5的非加压区间的在线中心辊清洗系统15。该在线中心辊清洗系统15包括清洗装置、刮水刀和烘箱,中心辊1表面经清洗装置清洗后,通过刮水刀刮除中心辊1表面水分,再经烘箱干燥后,即实现连续循环应用。清洗装置可以包括喷淋头和毛刷。
图3和图4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的染色部套装置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染色部套装置5可以包括上述的推进装置(例如推进缸506)、墨斗组件510、网纹辊511、转移辊512匀墨辊518、以及施压组件。墨斗组件510、网纹辊511、转移辊512以及施压组件安装在框架501内。转移辊512位于网纹辊511和中心辊1之间,可以与网纹辊511接触。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各自的轴端可以安装至框架501内的一安装块502内。该安装块502可在设置于框架501中的滑轨上滑动,这样,在推进缸506的推进作用下,安装块502朝着中心辊1的方向运动,使得转移辊512到达与中心辊1上的待染色的织物相接触的位置。在这里,推进缸506还可以提供使转移辊512抵靠中心辊1上的待染色的织物的压力。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各个推进缸506所提供的使转移辊512抵靠中心辊1上的待染色的织物的压力可以为独立可调的。该压力通过控制系统调节设定,亦可以按照程序渐升,或按照程序渐降。整个染色部套装置5被推进缸506沿直线滑轨推动而实现与中心辊的离合,离合行程可达2-5cm。
网纹辊511的外径可选择使用,通常外径为95-200mm。网纹辊511配套一墨斗组件510。供墨系统将墨水输送到墨斗组件510与网纹辊511之间所形成的墨腔中。网纹辊511可以由伺服电机驱动,并与其它染色部套装置5的网纹辊511保持同步,从而保证套准精度。
匀墨辊518与转移辊512轻压力接触,两者的接触点位于转移辊圆周的沿着转移辊的转动方向的在转移辊-版辊接触点与转移辊-中心辊接触点之间的区域内。匀墨辊518的作用在于,由于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使用了转移染色的方式,而非浸染或轧染的方式,并且使用了承载满底版的染色图案的满底版印刷版辊,因此染料是点状分布的,墨由版辊转移到转移辊后,匀墨辊能够将点状分布的墨点变得模糊化,从而使得墨的铺张更加均匀。也就是说,匀墨辊能够起到类似于胶版印刷中的匀墨作用。匀墨辊518的表面材质可以为橡胶、尼龙或塑胶。其表面邵氏硬度可以为90度,直径可以为50-100mm,优选为约80mm。
转移辊512可以为表面包覆橡胶的硬质材料辊。其表面可以包覆无缝橡胶。橡胶为天然橡胶、丁苯橡胶、聚氨酯橡胶或对水性墨水亲和性好的其它橡胶。优选地,转移辊512的表面橡胶邵氏硬度为60度以下,更优选为55度。转移辊具有较软的表面的作用在于,当诸如网纹辊511的印刷版辊上的墨点接触到转移辊较软的橡胶表面时,在压力作用下,印刷版辊上的墨点能够被铺张得更大,同样有利于墨的铺张均匀性。
由于每个染色部套装置转移辊512为包覆橡胶的硬质材料辊,转移辊512的外径略大于网纹辊511,如此在保证转移染色图案完整的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容差空间。在转移染色过程中,当橡胶转移辊与网纹辊接触时,橡胶转移辊的橡胶在推进装置的推进作用下以及施压组件的施压作用下受到某一压力而发生变形;当网纹辊的当前表面转离橡胶转移辊的橡胶表面时,橡胶表面能够迅速恢复原状。优选地,网纹辊511的外径<转移辊512的外径≤网纹辊511的外径+1mm,也就是说转移辊512的外径比网纹辊511的外径大,但两者的差在1mm以下。依照本发明的染色设备承压能力强,精度高,能够完整承载染色图案,从而确保了转移后的染色图案精细度;此外,橡胶的压缩变形很小,从而能够承受每小时千万次的压缩,在生产周期内不会产生压缩疲劳而带来永久变形。
施压组件可以用于提供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可调节压力。该施压组件用于调整墨量,以控制色差,压力主要用于把网纹辊网穴中的墨量粘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施压组件包括致动器509和偏心轴套503。致动器509包括缸体和活塞杆。缸体可枢转地连接至安装块502。致动器509可以为液压类型、气动类型或电动类型。在致动器509为液压或气动类型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缸体的腔室内的流体压力,调节活塞杆伸出的长度。优选地,致动器509可以为伺服致动器,例如伺服电动缸。
该施压组件还可以包括摆臂508和连杆51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摆臂508通过摆臂枢轴504可枢转地连接至该安装块502。摆臂508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摆臂508的第一端部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509的活塞杆的伸出端。摆臂508的第二端部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516的一端。连杆516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偏心轴套503。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除了在此所述的摆臂-连杆方式外,可以使用任何其它传动方式实现致动器509对偏心轴套503的转动操作。可选地,在摆臂枢轴的端部处可以设置手柄,以便在调试阶段由操作人员手动调节偏心轴套503的转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摆臂508可以包括第一臂部5081和第二臂部5082。每个臂部都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可以是小端,所述第二端可以是大端。第一臂部5081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致动器509的活塞杆的伸出端。第二臂部5082的第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连杆516的一端。第一臂部5081和第二臂部5082的第二端都不可枢转地连接至摆臂枢轴504。例如第二端可以设置有枢轴孔,摆臂枢轴通过键槽配合、定位销与销孔连接、或过盈配合等方式固定至第二端的该枢轴孔内。摆臂枢轴504可枢转地安装至安装块502。优选地,摆臂枢轴504从安装块502轴向向外延伸,形成伸出部。该伸出部可用于连接第一臂部5081和第二臂部5082的第二端。连杆516的另一端通过销轴可枢转地连接至偏心轴套503。
偏心轴套503整体上为套筒状的,但其外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不共线,即两者偏移一定距离。偏心轴套503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块502的一轴套孔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偏心轴套503的外径略小于轴套孔的内径。偏心轴套可以围绕偏心轴套的外圆柱面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安装块502在该轴套孔中转动。可选地,偏心轴套503也有一部分轴向伸出安装块502,用于连接连杆516的所述另一端。参照图4,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偏心轴套可以通过在该轴向伸出的部分处设置的凸缘和安装在偏心轴套的另一端处的相对的限位块可转动地配合在安装块上,防止其在轴套孔中轴向运动,以保持其转动的稳定性。
转移辊512的一个轴端通过轴承可旋转地安装在偏心轴套503内。转移辊512的中心轴线与偏心轴套503的内圆柱面的中心轴线共线。由于偏心轴套503的外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与内圆柱面的中心轴线不共线,由此使得当偏心轴套在该轴套孔中转动时,偏心轴套的内圆柱面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使得偏心轴套503内的转移辊512的轴端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并使得转移辊512的中心轴线的位置发生变化,导致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两者之间的压力也发生变化。当偏心轴套转动而使转移辊512运动至一抵压位置时,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减小,两者抵压在一起,由此产生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而当偏心轴套转动而使转移辊512运动至休止位置时,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增大,两者脱离抵压(可以接触或者不接触),转移辊512不向网纹辊511提供压力。
在工作时,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施压组件转动偏心轴套而使转移辊512运动至不同的抵压位置。通过转动偏心轴套503使转移辊运动至不同的抵压位置,由于偏心轴套的上述偏心构造,可以调节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由此调节所产生的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并且由于橡胶具有柔性、回弹性、硬度小等特点,可以通过调节所产生的压力,精细地控制转移辊512的形变,从而对于染色的套准而言,能够通过调节施压压力,进一步提升套准精度。
优选地,为了使整个转移辊512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对网纹辊511施加压力,转移辊512的另一轴端侧设置有同样的另一施压组件。更优选地,转移辊512的另一轴端侧的致动器可以省略,仅设置有摆臂、连杆和偏心轴套,即两个施压组件共用一个致动器509。转移辊512两轴端侧的两个摆臂不可转动地固定至摆臂枢轴504,由此这两个摆臂借助于摆臂枢轴504同步枢转,从而实现两个连杆、偏心轴套的同步运动。
偏心轴套可以设定为初始位于休止位置。当施压时,致动器509致动而使活塞杆伸出,驱动摆臂508围绕摆臂枢轴504的中心轴线枢转,从而带动与摆臂508相连的连杆516运动,而连杆516的运动转而带动偏心轴套转动,偏心轴套503转动而使转移辊512运动至一抵压位置(参照图2),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减小,两者抵压,由此提供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相反,当不需要施压时,致动器509致动而使活塞杆缩回,驱动摆臂508围绕摆臂枢轴504的中心轴线枢转,从而带动与摆臂504相连的连杆516运动,而连杆516的运动转而带动偏心轴套503转动,偏心轴套503转动而使转移辊512运动至休止位置,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之间的距离增大,两者脱离抵压,由此转移辊512不再向网纹辊511施加压力。致动器509的活塞杆的行程可设置为80-200mm,优选100mm。
中心辊1、转移辊512与网纹辊511的轴线是平行的。优选地,三者的轴线可以不共面。从图2和3所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三者的轴心不共线。优选地,三者的轴心连线形成从130到170度范围内的夹角,该夹角优选为146度或147度。另外,从图2的示意图中还可以看到,摆臂枢轴504大体上布置在网纹辊511的与转移辊侧相对的一侧上。即,网纹辊511、转移辊512、摆臂枢轴504三者的轴心成三角形布置。这样布置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小染色部套装置在与中心辊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使框架以及安装块结构紧凑;另外,零件维护、更换方便。
而且,在推进缸506的推进作用下安装块502朝着中心辊1的方向运动时,如图6所示,转移辊512抵压中心辊1的推压力F1的方向平行于滑轨的长度方向,即平行于染色部套装置的纵向中心线。该推压力F1可以分解为垂直和切向两个分量。垂直分量是指垂直于中心辊外周表面、即向着中心辊的中心的实际染色压力F2,此染色压力的大小体现为橡胶辊的橡胶变形量。切向分量是切向于中心辊外周表面的切向分力F3,该切向分力F3对橡胶辊包胶层的切向变形有一定影响,但对染色图案的变形影响很小。对于同一批次的染色作业而言,所需的染色压力F2应当保持不变,因此在转移辊-中心辊中心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β确定的情况下,推压力F1和切向分力F3的大小与染色部套装置的纵向中心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的大小有关,夹角α越小,推压力F1和切向分力F3就越大;反之,夹角α越大,推压力F1和切向分力F3就越小。通过提供切向分力F3,可以控制橡胶辊包胶层的切向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染色部套装置的纵向中心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α可为0-90度,优选为15度。网纹辊-转移辊中心连线与染色部套装置的纵向中心线的夹角角度可以为4-35度,优选为23度。
优选地,染色部套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将转移辊512和网纹辊511之间的压力锁定的压力锁定器517,从而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织物2表面不平整导致的压力值的微跳动。所述压力锁定器可以包括长度可变的部件,该部件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偏心轴套503,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至安装块502。该部件的长度随着偏心轴套503的转动而发生变化。当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根据需要通过致动器509调节至所需值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任何适合的手段使该压力锁定器517锁定,从而使该长度可变的部件的长度恒定,借此保持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恒定。
优选地,在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中,各印刷版辊(例如网纹辊511)的目数和/或直径可以有所差异。通过多版辊目数梯度化设置,实现织物着墨的均匀化。例如,用于转移染色的第1套到第4套染色部套装置,满底版凹版的目数梯度可以设定为60、90、150、300。这样,先用低目数的版辊以实现大的上墨量,后续高目数的版辊一方面增加染色深度,另一方面使其上色更加均匀。同样,印刷版辊的直径不同也有利于上墨的均匀性,由于是版辊带墨,而不是依靠浸染或轧车上墨,因此墨在织物上是以墨点的状态分布的,如果版辊某个部位有瑕疵就会导致转移染色的墨点出问题,若版辊直径相同,则所印墨点位置相同,则该墨点瑕疵会重复存在,而不同直径的版辊则所印墨点位置不同,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类墨点的瑕疵,从而确保生产品质的稳定。
优选地,在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中,墨斗组件510的上、下刮刀在转移染色期间与印刷版辊的接触为面接触,以实现上墨的均匀性。可通过调节刮刀角度,使刮刀的锋面与版辊切线平行,实现面接触。接触面的宽度达1-2mm。
下面以全棉织物2为例,简单介绍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的操作过程。
待染色的织物2在主动牵引装置602的牵引作用下从原料布筐经紧布架201放卷,进入除尘单元300将织物上的灰尘刷掉;除尘后的织物接着经双辊主动扩幅装置401扩幅、经对中装置601对中、经张力控制器603对中(进布后)张力控制、经电晕处理器1100对织物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经第一张力摆杆装置604进行上浆前张力控制、经上浆前扩幅装置402再次扩幅,然后进入上浆装置701上浆、进入除湿装置702除湿;除湿后的织物经第二张力摆杆装置604’进行转移染色前张力控制之后,经纠偏装置802而横向精确定位。变频电机14驱动中心辊1旋转,带动织物2通过导辊4的引导进入中心辊1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推进缸506施加推进力,致使染色部套装置5中的安装块朝向中心辊1的方向运动,从而使转移辊512抵接中心辊1上的织物2。同时,墨斗组件510的上、下刮刀朝向网纹辊511运动并与之抵靠,其间形成墨腔,墨腔中的墨水通过网纹辊511将满底版的染色图案印制在转移辊512上,转移辊512再将染色图案转移到织物2上。位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的烘燥箱7可以开启,以确保墨水印后干燥,防止多次套准之间沾色串色现象。经过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的印制完成套色染色,最后经另一导辊4引出,进入烘干单元1000进行烘干。烘干后的织物进入张力摆臂装置605进行烘箱(出牵引)张力控制,然后经落布牵引装置202牵引收卷到成品布筐中。
高清图像检测单元900实时将染色后的织物图形拍摄后送至中央控制单元处理,然后通过液晶显示器将图像信号显示出来,提供给操作人员监控印刷品质量,提高成品率。
如果织物2较薄,墨水可能会渗透织物2,导致墨水沾污到中心辊1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中心辊清洗系统15清洁并烘干中心辊1表面,以循环使用。
转移染色时,通过施压组件提供转移辊512抵压网纹辊511的压力,以此保证良好的染色效果。通过调节施压组件的施压压力,可以根据需要和不同的织物,精细地控制转移辊512的形变,从而能够通过调节施压压力,进一步提升套准精度。
依照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经转移染色产品的生产应用,产能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上墨均匀性好,基本无色差。各个染色部套装置可以借助于各自的推进装置而独立地压力接触或脱离中心辊,以便其它染色部套装置继续转移染色,并且能够独立地调节抵靠中心辊的压力。采用转移辊为转移暂载体,无纸张耗材的消耗,不仅降低运行成本,且绿色环保,经济实用。此外,本发明的转移染色设备可实现高速转移染色生产,染色速度可高达30-60m/min。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转移染色设备2,该转移染色设备能够进行双面染色。
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再赘述。
在进行染色时,织物依次经过该转移染色设备的如下部位:紧布架201;除尘单元300;双辊主动扩幅装置401;对中装置601;张力控制器603;主动牵引装置602;电晕处理器1100;第一张力摆杆装置604;第一上浆前扩幅装置402;第一上浆装置701和第二除湿装置702,用于在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第二张力摆杆装置604’;第一纠偏单元800;第一染色单元100,用于对织物的第一面进行染色操作;烘干单元1000;第二上浆前扩幅装置402’;第二上浆装置701’和第二除湿装置702’,用于在对织物的与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进行染色之前对织物进行上浆和除湿;第三张力摆杆装置604”;第二纠偏单元800’;第二染色单元100’,用于对织物的所述第二面进行染色操作;烘干单元1000;张力摆臂装置605;和落布牵引装置202。
在第二实施例中,待染色的织物2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那样,在主动牵引装置602的牵引作用下从原料布筐经紧布架201放卷,进入除尘单元300将织物上的灰尘刷掉;除尘后的织物接着经双辊主动扩幅装置401扩幅、经对中装置601对中、经张力控制器603对中(进布后)张力控制、经电晕处理器1100对织物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经第一张力摆杆装置604进行上浆前张力控制、经第一上浆前扩幅装置402再次扩幅,然后进入第一上浆装置701上浆、进入第一除湿装置702除湿;除湿后的织物经第二张力摆杆装置604’进行转移染色前张力控制之后,经第一纠偏单元800而横向精确定位,接着织物进入第一染色单元100。参见图2,变频电机14驱动中心辊1旋转,带动织物2通过导辊4的引导进入中心辊1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推进缸506施加推进力,致使染色部套装置5中的安装块朝向中心辊1的方向运动,从而使转移辊512抵接中心辊1上的织物2。同时,墨斗组件510的上、下刮刀朝向网纹辊511运动并与之抵靠,其间形成墨腔,墨腔中的墨水通过网纹辊511将满底染色图案印制在转移辊512上,转移辊512再将满底染色图案转移到织物2上。位于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之间的烘燥箱7可以开启,以确保墨水印后干燥,防止多次套准之间沾色串色现象。经过各个染色部套装置5的印制完成套准染色,最后经另一导辊4引出,进入烘干单元1000进行烘干。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经烘干单元1000烘干后的织物完成了第一面的染色以后,接着对织物的相反的第二面进行染色处理。织物经第二上浆前扩幅装置402’再次扩幅,然后进入第二上浆装置701’上浆、进入第二除湿装置702’除湿;除湿后的织物经第三张力摆杆装置604”转移染色前张力控制之后,经第二纠偏单元800’而横向精确定位。
然后织物进入用于对第二面进行染色的第二染色单元100’,在第二染色单元100’进行染色。第二染色单元100’的结构与染色单元100类似。第二染色单元100’的染色部套装置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置,例如如图5所示为4个染色部套装置。经过各个染色部套装置完成多次套准染色,最后进入烘干单元1000进行烘干。双面染色可以共用一个烘干单元1000。
烘干后的织物进入张力摆臂装置605,进行烘箱(出牵引)张力控制,然后经落布牵引装置202牵引收卷到成品布筐中。
对第一面进行染色的染色单元100和对相反的第二面进行染色的染色单元100’可以为不同的颜色,从而可实现双面异色染色。这是传统染色工艺所不能实现的。
此外,在两个染色单元中设置的施压组件,能够可调地提供转移辊抵压网纹辊的压力,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织物属性和织物厚度,有效控制染色效果。
虽然已经参照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展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应该认识到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由权利要求书或者其等同内容所限定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变化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