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7999B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Google Patents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97999B CN108297999B CN201810005593.9A CN201810005593A CN108297999B CN 108297999 B CN108297999 B CN 108297999B CN 201810005593 A CN201810005593 A CN 201810005593A CN 108297999 B CN108297999 B CN 1082979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 support frame
- supporting framework
- human
- computer inter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4—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with main controller driven by a servomo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45/40—Sensor arrangements; Mounting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07—Automatic balancing machines with single main ground engaging wheel or coaxial wheels supporting a rid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8—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foot actu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B62K3/02—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45—Control or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M6/50—Control or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detectors or sensors, or arrangement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80—Accessories, e.g. power sourc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M6/90—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12—Bik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50/00—Driver interactions
- B60L2250/22—Driver interactions by presence de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简洁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该支撑骨架内形成用于收纳电源和控制装置的收容腔,该支撑骨架上设置两个脚踏装置,该支撑骨架的左右两端与车轮转动连接,该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该整体结构为分体组装而成的。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在两个车轮之间仅包括一个起支撑作用的管状支撑骨架,而脚踏装置独立设置在支撑骨架上,而不需要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脚踏机构来分别设置脚踏装置,对比市面上现有平衡车或扭扭车,结构简单,车体为一体式,可扩展性强,减化方向杆或车身分开转动结构,车身更坚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衡车,具体涉及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背景技术
人机互动体感车,又叫电动平衡车、思维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现有的人机互动体感车一般分为有操作杆和无操作杆这两类,其中带操作杆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前进、后退及转向均由操作杆来进行具体操作控制。而不带操作杆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其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前进、后退是由整个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倾斜来控制,转向则由使用者脚踏在脚踏平台上,并通过两个脚踏平台之间相对旋转角度差来进行控制实现。其中,不带操作杆的两轮人机互动体感车主要为专利CN201410262108.8所揭示的两轮自平衡人机互动体感车为代表,该平衡车中的内盖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内盖与右内盖,且左内盖相对右内盖转动连接。
然,所述平衡车用于起支撑骨架作用的内盖需包括左内盖与右内盖,结构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洁的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该支撑骨架内形成用于收纳电源和控制装置的收容腔,该支撑骨架上设置两个脚踏装置,该支撑骨架的左右两端与车轮转动连接,该支撑骨架为一整体结构,该整体结构为分体组装而成的。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采用金属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采用金属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为管状,所述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中空从而形成用于收纳电源和控制装置的收容腔。
作为优选,管状支撑骨架的两侧端部部分扩大延伸用于设置脚踏装置,从而使得整个支撑骨架呈U形管状。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包括用于承重的主架部和暴露于车体外表面的外观部。
作为优选,脚踏装置和车轮都安装在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上。
作为优选,支撑骨架收容腔内的电源和控制装置固定在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上。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所述车体包括如上所述的支撑骨架,该支撑骨架上设有脚踏装置、电源和控制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包括位于所述车轮与支撑骨架之间的电机固定座,所述电机固定座用以枢接定位所述车轮,车轮的车轮轴通过电机固定座与车体的支撑骨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固定座与支撑骨架的部分或整体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固定座与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脚踏装置包括脚踏底板、第一位置传感器和传感器固定座,脚踏底板位于第一位置传感器的上方,第一位置传感器位于传感器固定座的上方。
作为优选,传感器固定座与所述支撑骨架的上半部分一体成型。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人机互动体感车结构简洁,在两个车轮之间仅包括一个起支撑作用的管状支撑骨架,而脚踏装置独立设置在支撑骨架上,而不需要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脚踏机构来分别设置脚踏装置,对比市面上现有平衡车或扭扭车,结构简单,车体为一体式,可扩展性强,减化方向杆或车身分开转动结构,车身更坚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再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车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中车轮相关部分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图5中车体相关部分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11为图8中脚踏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12为图11中脚踏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13为图8中车轮相关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14为图13中车轮相关部分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15为图8中车体相关部分的结构分解图。
图16为图15中车体相关部分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组合图(视角一)。
图18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立体组合图(视角二)。
图19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结构分解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持”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为了表述方便,以与人机互动体感车直行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为前后方向,以与人机互动体感车直行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以与人机互动体感车直行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为上下方向。
如图1至图16所示的本发明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
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其包括车体10及设于车体10上的两个车轮20,所述车轮20在径向方向上可绕车体10转动;所述车体10进一步包括一支撑骨架11、设置在该支撑骨架11上的两个脚踏装置12、第一位置传感器13、控制装置15以及用以驱动所述车轮20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所述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20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12相对所述支撑骨架11的受力信息,所述控制装置15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所述支撑骨架11上设有凹陷的导轨112,所述导轨112上插设有用以安装固持所述脚踏装置12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且所述支撑骨架11可与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为分体制造后组装,便于根据两者的特定要求选择进行不同的制造工艺流程,例如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为管状,分体制造便可以便于所述支撑骨架11制造成型。
所述整体结构是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可相互转动的左内盖与右内盖而言,所述支撑骨架11为整体性的结构,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整体结构可以是分体组装而成或一体成型,例如,如图8、图9所示的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如图17至图19所示的支撑骨架11采取分体组装而成,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半部分1101和下半部分1102。另外,从横截面形状来看,所述管状可以包括圆管状、多边形管状或其他任意横截面形状的管状;从左右方向上的延伸方式来看,所述管状不限于等比例延伸的管状,还可以为各种不规则延伸的管状,例如部分扩大、部分缩小、旋转、位移等,例如图17、图18所示的支撑骨架11,在其管状的两侧端部部分扩大延伸用于设置脚踏装置,从而使得整个支撑骨架呈U形管状。
所述导轨11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设于支撑骨架11的前侧和/或后侧。在本文中,所述左右方向即沿车轮20的轴向方向。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可沿左右方向插接至所述支撑骨架11上,可使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在上下方向上受到较好的固持力,利于向上对脚踏装置12的支撑。
所述导轨112左右两端插设有用以分别与左右两个脚踏装置12相安装固持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如此设置,所述左右两个脚踏装置12均固持于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用以插设左右两个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的单侧导轨112为一体延伸。所述单侧即前侧或后侧,例如,所述前侧的同一导轨112可同时插接用以分别固持两个脚踏装置12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中间不中断,如此,结构简单,制造和组装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侧导轨112也可为相互独立设置。
所述导轨112横截面为T字型。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可插设于所述导轨112内防止向外脱离。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112横截面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如三角形,圆形等,只需使得所述导轨的开口的口径小于导轨内部口径的大小,使得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不易脱落即可。
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包括用以横向插设于所述导轨112内的插设部181以及向外延伸出所述导轨112用以安装固持所述脚踏装置12的安装部183。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可固持于支撑骨架11上用以固持所述脚踏装置12。
所述安装部183上设有用以固持脚踏装置12的固持孔101。如此设置,所述固持孔101上可固持穿设螺母等固持件实现与脚踏装置12之间的稳固连接。
所述安装部183与插设部181之间的设有向上和/或向下与支撑骨架11相贴合延伸的支撑翼部182。如此设置,所述支撑翼部182可在上下方向上抵持于所述支撑骨架11上,提高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的强度,从而提高脚踏装置12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固持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为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圆管状,所述导轨112及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均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如此设置,所述支撑骨架11可向上对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提供较佳的支持力。当然,所述导轨112及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设置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为优先的实施方式,但是所述的设置并不是本发明创造的限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112及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也可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中部或下半部分。
所述插设部181横截面为T字型。如此设置,所述插设部181可与导轨112之间严密配合,提高固持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118对应所述导轨112横截面可以设置为圆形、三角形等。
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进一步包括电源16,所述电源16用以对所述驱动装置、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及控制装置15供电,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控制所述电源16、驱动装置及第一位置传感器13,并根据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感测到的受力向驱动装置发出驱动信号,从而驱动车轮20转动。
所述车轮20与车体10之间设有车轮轴21,所述车轮20通过所述车轮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0上。
优选地,所述车体10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如此设置,在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在运行或非运行状态时,所述车体10作为一个整体可始终将重心悬垂于所述车轮轴21以下的位置,可保持车体10保持原有状态不向上翻转;即使是通过外力将车体10向上翻转,由于重力的作用仍然可使将车体10回复到原有位置,从而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体10的重心也可设置为不是低于所述车轮轴21,所述车体重心的设置并不能成为限制本发明的理由。
所述车轮20通过所述车轮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0上可理解为多种方式,如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可将车轮20固持于车轮轴21上,车轮轴21转动连接于车体10上;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车轮轴21固定在车体10上,而车轮20沿着车轮轴21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轴21一端与车轮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车轮轴固定板23,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所述车体10相固持。如此,所述车轮20可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相连接之后再组装到支撑骨架11上去,从而便于支撑骨架11与车轮20之间的模块化组装。
所述车轮轴21固定于车轮轴固定板23的上半部。如此设置,当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安装到支撑骨架11上去之后,能够较好的实现所述车体10的重心位于车轮轴21以下。
所述支撑骨架11侧端设有用于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固定配合的电机固定座3,与车轮轴固定板23组装好后所述电机固定座3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如此设置,能进一步保证所述车体10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具体的,所述电机固定座3可使用质量较大的金属等材质,保证所述车体10重心位于车轮轴21以下且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电机固定座3之间设有密封垫片(未图示)。如此,可使所述车体10与车轮20之间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等效果。
所述支撑骨架11设有用以插接配合所述电机固定座3的收容腔110,所述电机固定座3包括用以插接定位于收容腔110内的插接端32以及连接插接端32用以封闭于收容腔110外侧的盖部31。如此,所述电机固定座3可通过所述插接端32与支撑骨架11安装固定,所述盖部封闭于支撑骨架11外侧起到较好的封闭效果。
所述收容腔110内设有所述电源16,所述电机固定座3设有侧向凸伸的用以向收容腔110内抵持所述电源16的定位柱312。如此,所述电机固定座3能够防止所述电源16左右晃动,提高车体10内部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车轮20上方设有车轮盖123,所述电机固定座3盖部31向上延伸有用以插接固定所述车轮盖123的插接安装脚311。如此,所述车轮盖123能够稳定固持于所述电机固定座3上,便于组装。在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持于车体10上。
所述车体10收容腔110与所述电机固定座3插接端32之间设有左右延伸且相互配合的限位凸部111与限位凹部321。如此设置,一方面可防止所述电机固定座3在收容腔110内转动;且组装时可防止两零件反装,起到防呆定位作用,所述限位凸部111还可以起到加强筋作用,增加支撑骨架11的强度,提高车体10的结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凸部111也可以设置于插接端3上,所述限位凹部321设置在收容腔110内。
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垂直于车轮轴21线方向。如此设置,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在受到车体10前后方向和/或上下方向的作用力时不易发生偏斜,提高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车体10之间的固持稳定性。在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也可以不垂直于车轮轴21线方向。
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轮20内,所述车轮轴21内设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线缆211,所述线缆211延伸出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用以与控制装置15和/或电源16相连接。如此设置,所述车轮20内的驱动装置可通过穿过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的线缆211与所述控制装置15和/或电源16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即电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也可以设置于车体20内。
所述电机固定座3设有凹陷的用以收容固持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的收容槽33。如此设置,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可收容定位于所述收容槽33内,从而提高所述车体10外部表面的平整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固定座3也可以与支撑骨架11的部分或整体一体成型,例如如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机固定座3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一体成型。
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为矩形,所述收容槽33为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相对应的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为其它形状。如此设置,所述收容槽33可插接定位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防止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发生移动或转动。
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上方的脚踏底板121,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前后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所述前后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之间设有用以与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抵持的中部受力部1312,所述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前后两侧设有用以与所述脚踏底板121相抵持的外侧受力部1311。如此,当向下踩所述脚踏底板121时,所述前后两侧的外侧受力部1311受到自上而下的力,而中间的中部受力部1312由于受到自下而上的抵持力,使第一位置传感器13呈现类似向上拱起的拱形变形,所述变形可以理解为宏观变形或微观变形。从而使所述前后两端的传感元件区域1313感测到变形量。所述直接抵持是指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而直接接触实现抵持,所述间接抵持是指两者之间通过其他部件的力的传递实现抵持,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抵持中还设有传感器固定座125。具体请参图4所示,所述脚踏底板121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3之间设有间隙5。所述间隙5可提供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中间向上拱起的空间。
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5设于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与脚踏底板121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5也可设于整个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与脚踏底板121之间。
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前后两个端部131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部131的连接部132,所述每一端部131均包括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所述外侧受力部1311以及位于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与外侧受力部1311之间的传感元件区域1313。如此设置,所述前后两个端部131可分别根据前后脚掌的不同发力感测到不同的压力信息。从另一表述上来说,所述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位置传感器来分别测试前后脚掌的不同发力。
所述两中部受力部1312上分别设有用以与所述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固持的固持孔101,所述两外侧受力部1311上分别设有用以与脚踏底板121相固持的固持孔101。如此设置,所述固持孔101上可以穿设螺钉等固持件,便于组装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为工字型,在左右方向上所述连接部132的宽度小于所述端部131的宽度。如此设置,所述连接部132可以固定前后两中部受力部1312,加强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强度,且所述较窄的连接部132可以减少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可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具有较好弹性对提高感测敏感性起到一定作用。
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用以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相直接固持的传感器固定座125,所述传感器固定座125用以与所述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固持。如此设置,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固持于所述传感器固定座125上后再安装于支撑骨架11上,在安装过程中能够保护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
所述脚踏装置12还包括位于所述传感器固定座125与车体10之间的下壳126。如此,可提高车体10外侧结构平整性,起到较好的保护和美观作用。
所述脚踏底板121上方设有脚垫122,所述脚垫122与所述下壳126相封闭连接。脚垫122可以为软性橡胶材质或其他,如此,可增加脚垫122的耐磨性和摩擦力,也可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还有起到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请参图3所示,所述脚踏装置12为椭圆状。如此,可提高用户使用安全性,且较为美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脚踏装置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所述支撑骨架11为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管状,在车体10前后方向上所述脚踏装置12宽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宽度。所述脚踏装置12下方自下而上凹陷用以部分收容所述支撑骨架11。如此设置,可提高所述车体1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脚踏底板121一侧设有用以覆盖于车轮20上方的车轮盖123,所述车轮盖123与脚踏装置12分体设置。如此,便于实现两者各自的制造工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脚踏装置12与所述车轮盖123也可以一体延伸而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与脚踏装置12的部分部件也可以一体成型。
所述同一脚踏装置12上设有用以感测同一脚掌压力信息的两个所述传感元件区域1313,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所述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压力差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
所述控制装置15包括横向设置于管状支撑骨架11内的主控制板150。所述管状不限于圆管,也可为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长腔式。如此设置,所述主控制板150可较好地利用所述管状支撑骨架11内的纵长收容腔110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制板150可以以其他方式放置在支撑骨架11内。
所述支撑骨架11内设有电源16,所述主控制板150上设有用以与所述电源16电性对接的电池对接接口152。所述电源16设有用以与所述电池对接接口152相对接的电池接口177。如此设置,所述电源16与主控制板150之间通过模块化的接口实现对接,能够避免较多的线缆211穿梭,避免了线缆211老化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安全性。
所述电池对接接口1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的中部。如此,可提高主控板本身的平衡度,提高装配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放置在其它位置。
所述主控制板150左右两端设有用以与两侧驱动装置相电性对接的外部对接接口151。可方便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可向外与驱动装置和/或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接口相对接,利于实现较好的模块化组装。
所述支撑骨架11与车轮20之间设有电性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且用以电性对接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的接插件25。所述接插件25可与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电性对接,利于实现驱动装置与车体10之间较好的模块化组装。
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源16的两端。如此,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能够较好地利用支撑骨架11内电源16两端的剩余空间,方便与电机对接,且提高支撑骨架1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所述主控制板150横向设置于所述支撑骨架11内的顶端,所述电源16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的下方。如此设置,可较好地保护所述主控制板150不受到挤压。
所述电源16上方的前后两侧设有沿左右延伸的用以向上抵持所述主控制板150的抵持肋1790,所述抵持肋1790之间设有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和电源16之间的空槽179。如此,能够较好的抵持固定所述主控制板150之外,还可以保护主控制板150上的元件不易受到挤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制板150为沿左右延伸的长条状。如此,所述主控制板150可较好的利用管状支撑骨架11内顶端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制板15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内设有传输连接部件,所述传输连接部件包括电源传输部件、霍尔传输部件及用以传输温度信号的温度传输部件。如此设置,所述温度传输部件可用以向控制装置15传输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的温度信号,当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相应部件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可启动停机等相应保护程序,提高人机互动体感车100使用安全性。
所述传输部件可以为线缆或接插端子。如此,均可实现信号传输。可以理解,本处所述接插端子不限于图示中设置在电源16与驱动装置之间的接插端子252,也可以是其他地方用以替代线缆的接插端子。本处所述线缆也不限于图示中所示的线缆211,也可以是设置其他地方的线缆。
在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传输部件为线缆时,可以包括5条霍尔线、2条或1条温度线、3条电源线。当所述传输部件为接插端子时,可以包括3根电源端子、5根霍尔端子、2根或1根温度端子。当然,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部分采用导线、部分采用端子进行传输。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插端子252可设有电源端子,但不设置霍尔端子,通过另加电池通信线实现相应功能。
所述支撑骨架11内设有电源16,所述电源16内部设有用以监测电源16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所述温度传输部件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如此,可用以感测电源16是否存在温度过热的情况,提高使用安全性。
所述车轮20与车体10之间设有车轮轴21,所述车轮20通过所述车轮轴21转动连接于所述车体10上,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轮20内,所述驱动装置即驱动电机,所述主控制板150上设有用以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电路(未图示),所述车轮轴21内设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所述线缆211,所述线缆211延伸出所述车轮轴21用以与一接插件25相连接。如此设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接插件25之间设有所述电源、霍尔和温度传输部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接插件25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温度传输部件,即驱动装置可以不设置温度传感器,
所述接插件25包括一框口251以及位于所述框口251内对应连接所述线缆211的所述接插端子252。
所述电源16连接有外部对接接口151,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与所述接插件25相互对接。如此,所述接插件25可与外部对接接口151相对接,提高了驱动装置与电源16之间的模块化组装程度,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的,电源16与外部对接接口151之间通过主控制板150连接,所述电源16与主控制板150之间设有相互插接的电池对接接口152和电池接口177,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设于所述主控制板150上,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与电源16之间通过所述主控制板150连接。如此,进一步提高了主控制板150与电源16之间的模块化组装程度,提高安全性。
所述车轮20外侧设有车轮盖123,所述车轮盖123上设有防撞胶127。如此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较好地保护所述车轮盖123。
具体的,所述防撞胶127凸设于所述车轮盖123的外侧。如此,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撞胶127也可镶嵌于车轮盖123内部,使用区别于车轮盖123的缓冲耐磨材质,提高耐用性的同时节约用料成本。
参图1中所述,所述防撞胶127位于车轮盖123的前后两侧。如此,节约用料成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其他部位也装设防撞胶127。
所述车轮盖123固持于所述车体10上。所述车体10包括位于所述车轮20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电机固定座3。所述电机固定座3用以枢接定位所述车轮20。
所述电机固定座3向上延伸有用以插接固定所述车轮盖123的插接安装脚311,所述车轮盖123下方设有自下而上凹陷的用以收容所述插接安装脚311的安装插槽1230。如此,所述车轮盖123能够与所述电机固定座3实现稳定的固持,且结构简单,组装稳固。
所述车轮盖123下方设有位于安装插槽1230前后两侧自上而下凸伸的固定柱1231,所述电机固定座3设有位于插接安装脚311前后两侧且自上而下凹陷的用以插接收容固定所述固定柱1231的固定槽313。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轮盖123与电机固定座3之间的固持稳定性。
由于所述支撑骨架11在车体10前后和/或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轮20直径及所述支撑骨架11为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圆管状,所述车轮盖123设有用以遮蔽车轮20的轮盖部1241以及自轮盖部1241向支撑骨架11方向呈流线型收缩延伸的延伸部1242。如此,所述延伸部1242可使所述车轮20与车体10之间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功能,且可提高人机互动体感车100整体的结构流畅性,便于使用者清洁。
所述延伸部1242延伸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支撑骨架11相配合的安装缺口124,如此,提高人机互动体感车1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支撑骨架11上设有凹陷的导轨112,所述导轨112上插设有灯带4。如此设置,安装简便;所述灯带4可使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在使用时具有较好的警示识别作用,提高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性。
所述导轨112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设于支撑骨架11的前侧和/或后侧。如此,使所述灯带4可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前侧和/或后侧。
所述导轨112上还插设有用以安装固持所述脚踏装置12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如此设置,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及灯带4可共用一个导轨112,便于制造。
所述导轨112左右两端插设有用以分别与左右两个脚踏装置12相安装固持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所述灯带4位于所述两端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之间。在组装过程中,可将灯带4先安插到所述导轨112内,再将所述两侧的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安插到灯带4两侧的导轨112内,便于组装。
所述灯带4后侧固定有用以插接至所述导轨112内的固定条41。如此设置,可将灯带4与固定条41分体制造后组装在一起,便于灯带4的制造成型。
所述导轨112横截面为T字型。所述固定条41横截面为T字型。如此设置,所述固定条41与导轨112严密配合,提高灯带4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固持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保证插设后不脱离即可。
所述支撑骨架11为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圆管状,所述导轨112、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及灯带4均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如此设置,所述支撑骨架11可向上对所述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提供较佳的支持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112、脚踏装置固定支架18及灯带4可以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中部或下半部分。
所述支撑骨架11内设有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纵长型电源16,所述电源16包括电池外壳17,所述电池外壳17以及支撑骨架11均为金属材质。如此设置,所述金属材质的电池外壳17可使所述电源16为防爆电池,且所述金属材质的支撑骨架11使所述防爆电源16具有更进一步的防护,所述双层金属材质防护能够极大地提高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的安全性,避免电源16爆炸引起的安全事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为铝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也可以是其他金属材质。
所述电池外壳17与支撑骨架11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限位凹槽170和限位凸部111。如此设置,利于所述电源16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定位,不易发生相互之间的位移,提高整体稳定性,且可在组装中起到防反装的作用。
所述支撑骨架11在车体10前后和/或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轮20直径。如此设置,所述车体10在前后和/或上下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尺寸,更节省用料成本且更便携。
所述支撑骨架11为沿车轮20轴向延伸的圆管状。如此设置,在具有相同容积的基础中所述支撑骨架11具有更小的表面积,从而更节省用料成本且允许车体10更小型化、轻便化。另一方面,表面圆滑的支撑骨架11不易对使用者或周边事物产生较大的损伤破坏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纵长状的电源16沿车轮轴21向的横截面也可以是矩形、其他多边形、椭圆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所述纵长状的电源16沿车轮20轴向的横截面积为圆形,与所述支撑骨架11相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脚踏装置12与支撑骨架1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用以感测所述脚踏装置12上的压力信息。
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为压力传感器。如此设置,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用以感测脚踏装置12上的压力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两个脚踏装置12之间的受力信息差控制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实现转向。如此设置,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相同相同时,两车轮20移动速度相同,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不同时,其中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大于另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或者两侧车轮20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转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同一脚踏装置12上设有用以感测同一脚掌压力信息的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在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以是仅设一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传感器,即,可以表述为所述同一脚踏装置12上可设有用以感测同一脚掌不同部位压力信息的两个这样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所述两个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压力差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如此设置,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差相同时,两车轮20移动速度相同,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差不同时,其中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大于另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或者两侧车轮20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转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还可以用以感测脚踏装置12上是否有使用者,以控制车轮20的启停。如此设置,无需单独设置一个感应开关,从而简化车体10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单独设置感应开关。
所述驱动装置可以设置于车轮20内,如此可利用车轮20的既有体积来内设所述驱动装置,空间利用率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可以设置于支撑骨架11内。如此设置,可应用在车轮20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脚踏底板121以及位于脚踏底板121上方的脚垫122,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设置于所述脚踏底板121下方。如此设置,使用者可踩踏于所述脚垫122上,满足特定的防滑或者提高踩踏舒适性的需求。
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进一步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未图示),用以感测支撑骨架11相对车轮20的倾斜信息。如此设置,当使用者及支撑骨架11整体往前倾的时候,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感测到倾斜,就会发出信号给控制装置15,所述控制装置15控制驱动车轮20向前运动,使得整体具有向后倾斜的力,起到平衡的作用。具体的,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和/或光电传感器。
所述脚踏装置12相较于前后方向向外偏斜。如此设置,可适应使用者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宽于两脚跟的距离的站立姿势,增加使用者舒适度。在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偏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在两个车轮20之间仅包括一个起支撑作用的管状支撑骨架11,而脚踏装置12独立设置在支撑骨架11上,而不需要两个相互转动连接的机构用来分别设置脚踏装置12,对比市面上现有平衡车或扭扭车,结构简单,车体10为一体式,可扩展性强,减化方向杆或车身分开转动结构,车身更坚固。
如图17至图20所示的本发明人机互动体感车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
如图17、图18所示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20;所述车体包括一支撑骨架11、设置在该支撑骨架11上的两个脚踏装置12、第一位置传感器13、控制装置15和电源16,所述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且与车轮20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用以感测所述两个脚踏装置12相对所述支撑骨架11的受力信息,所述控制装置15根据所述受力信息,控制车轮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车轮20转动。
如图17、图18所示的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如图19、图20所示的支撑骨架11采取分体组装而成,包括固定连接为一整体结构的上半部分1101和下半部分1102。
所述整体结构是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可相互转动的左内盖与右内盖而言,所述支撑骨架11为不可分别转动的整体性的结构,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整体结构可以是分体组装而成或一体成型。
所述支撑骨架11为管状,所述管状是指支撑骨架中空形成用于收纳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的收容腔1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和下半部分1102之间中空从而形成用于收纳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的收容腔110。
另外,所述管状的横截面来说,所述管状可以是圆管状、椭圆管状、多边形管状或其他任意横截面形状的管状;从左右方向上的延伸方式来看,所述管状不限于等比例延伸的管状,还可以为各种不规则延伸的管状,例如部分扩大、部分缩小、旋转、位移等,例如图17、图18所示的支撑骨架11,在其管状的两侧端部部分扩大延伸用于设置脚踏装置,从而使得整个支撑骨架呈U形管状。
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优选为金属材质。金属材质刚性支撑性能好,不仅可以安装固定收容腔的各部件,并且可以有效保障电源防爆,提高安全性。金属材质优选为铝质材料。
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包括用于承重及固定零部件的主架部和暴露于车体外表面的外观部。该主架部和外观部可以是同种材质一体成型,例如金属材质,也可以是采用不同种材质一次成型或分次成型或分体组装成一体,例如,在金属主架部外露表面的部分或全部通过粘合、卡接、套接、铆接、复合或紧固件等方式固持一个或多个外观部,该外观部可以是金属、塑料、橡胶或木质等各种材质。这样可以节约制造成本、外观多样化,避免金属材料表面加工工艺要求高、外观单一等缺陷。
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下半部分1102可以是金属材质、塑料材质或其他具有支撑覆盖支撑性能的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材料刚性强度允许的情况下,位于支撑骨架收容腔内的零部件也可以固定在支撑骨架11的下半部分1102上,这样,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主要用于承重,形状结构更加简单,相同材料重量强度更高,制造成本更低。
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主要用于承重,因此,脚踏装置12和车轮20都安装在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上。在一些情况下,脚踏装置12和车轮20也可以安装在支撑骨架11的下半部分1102上。
本发明的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在两个车轮20之间仅包括一个起支撑作用的管状支撑骨架11,而脚踏装置12独立设置在支撑骨架11上,而不需要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脚踏机构来分别设置脚踏装置12,对比市面上现有平衡车或扭扭车,结构简单,车体为一体式,可扩展性强,减化方向杆或车身分开转动结构,车身更坚固。
如图19、图20所示,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脚踏底板121、第一位置传感器13和传感器固定座125,脚踏底板121位于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上方,第一位置传感器13位于传感器固定座125的上方。传感器固定座125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第一受力部、第二受力部以及设置在第一受力部、第二受力部之间的传感元件区域,所述第一受力部与传感器固定座125或脚踏底板121固定连接,则所述第二受力部与脚踏底板121或传感器固定座125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前后两个端部131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部131的连接部132,所述每一端部131均包括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所述外侧受力部1311以及位于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与外侧受力部1311之间的传感元件区域1313,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和所述外侧受力部1311分别对应上述第一受力部和第二受力部,所述中部受力部1312和所述外侧受力部1311分别与传感器固定座125和脚踏底板121固定连接。如此设置,所述前后两个端部131可分别根据前后脚掌的不同发力感测到不同的压力信息。从另一表述上来说,一个脚踏装置的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的位置传感器来分别检测前后脚掌的不同发力。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脚踏装置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传感元件区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位置传感器)来检测脚掌的发力情况。这样,第一位置传感器通过检测脚踏装置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进而获得脚踏装置相对于车体的转动信息或倾斜度信息,进而控制装置驱动车轮进行相应运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前后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前后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之间设有用以与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抵持的中部受力部1312,所述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前后两侧设有用以与所述脚踏底板121相抵持的外侧受力部1311。如此,当向下踩所述脚踏底板121时,所述前后两侧的外侧受力部1311受到自上而下的力,而中间的中部受力部1312由于受到自下而上的抵持力,使第一位置传感器13呈现类似向上拱起的拱形变形,所述变形可以理解为宏观变形或微观变形,从而使所述前后两端的传感元件区域1313感测到变形量。同一侧的脚踏装置12上设有用以感测该侧脚掌压力信息的两个所述传感元件区域1313,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所述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压力差驱动该侧车轮20移动或转动。这样,相对于同一个脚踏装置上仅设有一个第一位置传感器来说,同一脚踏装置上设置两个第一位置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检测识别准确率,并且可以用于检测脚踏装置上是否有使用者,有效分辨区分使用者上下车和操控体感车行驶时脚踏装置的不同受力情况。
所述脚踏底板121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中部受力部1312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可提供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中部受力部1312相对上拱的空间。同理,所述传感器固定座125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外侧受力部1311之间也设有间隙,该间隙可提供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外侧受力部1311相对下探的空间。
所述两中部受力部1312上分别设有用以与所述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固持的固持孔101,所述两外侧受力部1311上分别设有用以与脚踏底板121相固持的固持孔101。如此设置,所述固持孔101上可以穿设螺钉等固持件,便于组装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为“[”字型,或“工”字型,或长条形。在左右方向上所述连接部132的宽度小于所述端部131的宽度。如此设置,所述连接部132可以固定前后两中部受力部1312,加强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强度,且所述较窄的连接部132可以减少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可使得第一位置传感器13具有较好弹性对提高感测敏感性起到一定作用。
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用以与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中部受力部1312相固定的传感器固定座125,所述传感器固定座125用以与所述支撑骨架1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固定座125一体成型在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上,这样可以减少零部件,方便安装。
脚踏装置12需要容纳整个脚掌,故在车体10前后方向上较长,而将整个支撑骨架做成脚掌一样的长度,会使得整个车体体积大笨重,且制造成本高。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在设置脚踏装置12的位置沿前后方向进行扩大延伸以包围传感器固定座125,这样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制造成本增加不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7、图18所示,支撑骨架11的左右两侧向后方扩大延伸用以设置脚踏装置12的传感器固定座125,从而使得整个支撑骨架呈U形管状,车轮20位于车体10和脚踏装置12的前部,这样的前后非对称设计,不仅结构更加稳固,而且车体的重心下沉,体感车关闭时车体脚踏部位下垂着地不动,体感车启动和行驶时车体脚踏部位抬平稳定性更好,并且外观更加前卫时尚,用户体验更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骨架11的左右两侧的脚踏部位也可以同时向前和向后延伸相同长度或不同长度,以形成各种形式的管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车轮20也可以设置在车体10和脚踏装置12的中部或后部。
所述脚踏底板121优选金属材质或其他具有较好刚性的材料制成,所述脚踏底板121上方设有脚垫或外观装饰件,使用者可踩踏于所述脚垫上,满足特定的防滑或者提高踩踏舒适性的需求。脚垫可以为软性橡胶材质或其他,如此,可增加脚垫的耐磨性和摩擦力,也可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还有起到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所述脚垫可以是通过粘合、卡接、套接、铆接、复合或紧固件等方式固定在脚踏底板的上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部件。
所述脚踏底板121遮盖在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上,脚踏底板121四周与支撑骨架上的传感器固定座125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密封圈128,以防止灰尘和水进入该间隙及支撑骨架的收容腔内。该密封圈128优选弹性材料制造,例如橡胶等。
所述脚踏装置12对应前脚掌部位向外偏斜。如此设置,可适应使用者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宽于两脚跟的距离的站立姿势,增加使用者舒适度。在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偏斜。
所述车轮20与车体10之间设有车轮轴21,所述车轮20通过车轮轴21与车体10转动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车轮20与车轮轴21固定连接,车轮轴21与车体10转动连接;例如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车轮轴21与车体10固定连接,而车轮20与车轮轴21转动连接。
所述车体10包括位于所述车轮20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电机固定座3,所述电机固定座3用以枢接定位所述车轮20,车轮20的车轮轴21通过电机固定座3与车体10的支撑骨架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机固定座3为一轴承座,通过该轴承座实现车轮轴21与车体10的支撑骨架转动连接。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机固定座3包括一压块和与该压块配合夹持车轮轴21的底座,该底座与车体10的支撑骨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通过该压块和底座实现车轮轴21与支撑骨架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图20所示,所述车轮轴21一端与车轮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车轮轴固定板23,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所述车体10固定连接。如此,所述车轮20可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相连接之后再组装到支撑骨架11上去,从而便于支撑骨架11与车轮20之间的模块化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固定配合的电机固定座3设置在支撑骨架11的左右两侧端部。电机固定座3可以与支撑骨架分体制造并组装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固定座3也可以与支撑骨架11的部分或整体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电机固定座3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一体成型。这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强度高。优选的实施方式是,电机固定座3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均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成型,例如铝质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固定座3设有凹陷的用以收容固持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的收容槽33。如此设置,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可收容定位于所述收容槽33内,从而提高所述车体10外部表面的平整性。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为矩形,所述收容槽33为与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相对应的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为其它形状。这样,车轮轴固定板23与收容槽具有相配合的形状,所述收容槽33可插接定位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防止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发生移动或转动。
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垂直于车轮轴线方向。如此设置,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在受到车体10前后方向和/或上下方向的作用力时不易发生偏斜,提高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车体10之间的固持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也可以不垂直于车轮轴21线方向。
优选地,所述车体10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如此设置,在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在运行或非运行状态时,所述车体10作为一个整体可始终将重心悬垂于所述车轮轴21以下的位置,可保持车体10保持原有状态不向上翻转;即使是通过外力将车体10向上翻转,由于重力的作用仍然可使将车体10回复到原有位置,从而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这样,为了降低车体重心,支撑骨架的下半部分优选采用质量较大的金属材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体10的重心也可设置为不是低于所述车轮轴21,所述车体重心的设置并不能成为限制本发明的理由。
作为优选,电机固定座3和车轮轴固定板23组装好后,它们的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如此设置,能进一步保证所述车体10重心低于所述车轮轴21。具体的,所述电机固定座3可使用质量较大的金属等材质,保证所述车体10重心位于车轮轴21以下且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与电机固定座3之间设有密封垫片(未图示)。如此,可使所述车体10与车轮20之间具有较好的防尘防水等效果。
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可以设置于车轮20内,如此可利用车轮20的既有体积来内设所述驱动装置,空间利用率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可以设置于支撑骨架11内。如此设置,可应用在车轮20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驱动装置设于所述车轮20内,如图19所示,所述车轮轴21内设有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线缆211,所述线缆211穿过车轮轴固定板23和电机固定座3并与控制装置15和/或电源16相连接。如此设置,所述车轮20内的驱动装置可通过穿过所述车轮轴固定板23的线缆211与所述控制装置15和/或电源16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即电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装置也可以设置于车体20内。
所述车轮20上方设有车轮盖123,车轮盖123覆盖车轮20的内侧和上方。所述车轮盖123固持于所述车体10上。本实施方式中,车轮盖123位于脚踏装置12的外侧,固定在电机固定座3和支撑骨架之间的连接部位上,所述车轮盖123下方设有自下而上凹陷的与该连接部位配合的安装插槽,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这样,所述车轮盖123能够与所述电机固定座3实现稳定的固持,且结构简单,组装稳固。在另一实施例中,车轮盖123也可以直接固定在电机固定座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与支撑骨架、脚踏装置12和电机固定座3分体设置。如此,便于采用各自的结构、材料和工艺分别制造后再组装一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也可以与支撑骨架、脚踏装置12或电机固定座3一体延伸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也可以与支撑骨架、脚踏装置12或电机固定座3的部分部件(例如脚垫或塑料外观件)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也可以延伸至遮盖车轮20外侧上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轮盖123上设有防撞胶,如此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较好地保护所述车轮盖123。所述防撞胶使用区别于车轮盖123的缓冲耐磨材质,提高耐用性的同时节约用料成本。
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进一步包括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收纳在支撑骨架的中空收容腔110内,所述电源16用以对车轮驱动装置、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及控制装置15供电,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控制所述电源16、驱动装置及第一位置传感器13,并根据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感测到的受力向驱动装置发出驱动信号,从而驱动车轮20转动。
所述控制装置15包括设置于支撑骨架11的收容腔110内的主控制板150。所述主控制板150和电源16均为沿左右延伸的长条状,以适于放置在支撑骨架11的收容腔110内。这样,可以较好地利用所述支撑骨架11内的纵长收容腔110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制板150和/或电源16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其他形状设置在支撑骨架11内。
所述主控制板150上设有用以与所述电源16电性对接的电池对接接口152。所述电源16设有用以与所述电池对接接口152相对接的电池接口177。如此设置,所述电源16与主控制板150之间通过模块化的接口实现对接,能够避免较多的线缆穿梭,避免了接触不良、线缆老化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连接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述电池对接接口1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的中部。如此,可提高主控板本身的平衡度,提高装配稳定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放置在其它位置。
所述主控制板150左右两端设有用以与两侧车轮驱动装置相电性对接的外部对接接口151。这样,可方便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可向外与驱动装置和/或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接口相对接,利于实现较好的模块化组装,提高了连接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源16的两端外侧。如此,所述外部对接接口151能够较好地利用支撑骨架11内电源16两端的剩余空间,方便与电机对接,且提高支撑骨架1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所述主控制板150设置于所述支撑骨架11收容腔110内的顶端,所述电源16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的下方。如此设置,可较好地保护所述主控制板150不受到挤压。
所述电源16包括电池外壳17以及置于电池外壳内的电池,所述电池外壳17以及支撑骨架11均为金属材质,如铝制。这样,金属材质的电池外壳17可使所述电源16形成防爆电池,且所述金属材质的支撑骨架11使所述防爆电源16具有更进一步的防护,所述双层金属材质防护能够极大地提高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100的安全性,避免电源16爆炸引起的安全事故。
所述电池外壳17方的前后两侧设有沿左右延伸的用以向上抵持所述主控制板150的抵持肋1790,所述抵持肋1790之间设有位于所述主控制板150和电源16之间的空槽179。如此,能够较好的抵持固定所述主控制板150之外,还可以保护主控制板150上的元件不易受到挤压。电池接口177设置在空槽179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板150和电源16通过电池压板19固定在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下方。电池压板19为U形板状,电池压板19的U形两侧端部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固定连接,电池压板19的U形中间空间内容置电源16和主控制板150,这样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电池压板19的U形一侧端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直接或间接钩挂连接,电池压板19的U形另一侧端通过紧固件或卡扣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连接,这样安装更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压板19的U形一侧端通过显示部件4012间接钩挂在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外壳17与电池压板19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限位凹槽170和定位凸部1901。这样,所述电池外壳17与电池压板19之间定位准确可靠,不易发生相互之间的位移,提高整体稳定性,且可在组装中起到防反装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中间开设有窗孔,该窗孔内设有透光件4011,支撑骨架11的收容腔110内设有显示电路板4013,显示电路板4013安装在主控制板150的上方,显示电路板4013在透光件4011下方设有显示部件4012,所述显示部件4012为数码管、LED灯或显示屏等显示元件。
所述支撑骨架11上设有若干个灯光组件,灯光组件可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前侧和/或后侧,灯光组件可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和/或下半部分,灯光组件可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1上的两个脚踏装置之间。灯光组件一般包括灯源和灯罩,灯源可以是灯珠、灯带、灯管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灯罩的颜色可以是透明、彩色或者多色交替图案等,灯罩形状可以是长条形、平板形、弧面形、多面体形、凹凸棱状或者格栅状等,灯罩可以通过粘合、卡接、套接、铆接、复合或紧固件紧固等方式固定在支撑骨架或者其他外观件上,灯罩也可以与支撑骨架或者其他外观件一体成型。灯光组件可用于照明、显示、装饰、警示、识别或故障指示等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结合部位的前侧中间位置设有第一灯光组件402,第一灯光组件402包括长条形的灯罩4021和灯带4022,这样可使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在使用时具有较好的警示识别作用,提高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性。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结合部位的后侧左右两边位置分别设有第二、第三灯光组件403,第二、第三灯光组件403灯罩呈格栅状,并且设在支撑骨架上于脚踏装置相对应的两个扩大延伸部位上,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运动感十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为压力传感器。如此设置,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用以感测脚踏装置12上的压力信息。
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两个脚踏装置12之间的受力信息差控制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实现转向。如此设置,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相同时,两车轮20移动速度(即转动速度)相同,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不同时,其中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大于另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或者两侧车轮20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转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同一脚踏装置12上设有用以感测同一脚掌压力信息的两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在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可以是仅设一个传感元件区域1313的传感器。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表述为所述同一脚踏装置12上可设有用以感测同一脚掌不同部位压力信息的两个这样的第一位置传感器13,所述控制装置15用以根据所述两个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压力差驱动所述车轮20移动或转动。如此设置,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差相同时,两车轮20移动速度相同,当两个脚踏装置12受力信息差不同时,其中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大于另一侧车轮20的移动速度,或者两侧车轮20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转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13还可以用以感测脚踏装置12上是否有使用者,以控制车轮20的启停。如此设置,无需单独设置一个感应开关,从而简化车体10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单独设置感应开关。
所述人机互动体感车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未图示),用以感测支撑骨架11相对车轮20的倾斜信息。如此设置,当使用者及支撑骨架11整体往前倾的时候,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感测到倾斜,就会发出信号给控制装置15,所述控制装置15控制驱动车轮20向前运动,使得整体具有向后倾斜的力,起到平衡的作用。具体的,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和/或光电传感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撑骨架(11)内形成用于收纳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的收容腔(110),该支撑骨架(11)上设置两个脚踏装置(12),该支撑骨架(11)的左右两端与车轮(20)转动连接,该支撑骨架(11)为一整体结构,该整体结构为分体组装而成的;其中,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脚踏底板(121)和第一位置传感器(13),第一位置传感器(13)包括与支撑骨架(11)直接或间接抵持的中部受力部(1312),中部受力部(1312)的前侧或后侧设有用以与所述脚踏底板(121)相抵持的外侧受力部(1311),外侧受力部(1311)和中部受力部(1312)之间设有传感元件区域(1313),当向下踩所述脚踏底板(121)时,外侧受力部(1311)受到自上而下的力,中部受力部(1312)受到自下而上的抵持力,使第一位置传感器(13)呈现拱形变形,从而使传感元件区域(1313)感测到变形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1)采用金属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1)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半部分(1101)和下半部分(1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采用金属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1)为管状,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和下半部分(1102)之间中空从而形成用于收纳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的收容腔(1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管状支撑骨架(11)的两侧端部部分扩大延伸用于设置脚踏装置,从而使得整个支撑骨架呈U形管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包括用于承重的主架部和暴露于车体外表面的外观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脚踏装置(12)和车轮(20)都安装在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的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支撑骨架(11)收容腔(110)内的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固定在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上。
10.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包括车体及设于车体上的两个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骨架,该支撑骨架上设有脚踏装置(12)、电源(16)和控制装置(1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包括位于所述车轮(20)与支撑骨架(11)之间的电机固定座(3),所述电机固定座(3)用以枢接定位所述车轮(20),车轮(20)的车轮轴(21)通过电机固定座(3)与车体(10)的支撑骨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座(3)与支撑骨架(11)的部分或整体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座(3)与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一体成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装置(12)包括脚踏底板(121)、第一位置传感器(13)和传感器固定座(125),脚踏底板(121)位于第一位置传感器(13)的上方,第一位置传感器(13)位于传感器固定座(125)的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其特征在于,传感器固定座(125)与所述支撑骨架(11)的上半部分(1101)一体成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06953.2A CN106828728A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100069532 | 2017-01-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97999A CN108297999A (zh) | 2018-07-20 |
CN108297999B true CN108297999B (zh) | 2021-08-27 |
Family
ID=59117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06953.2A Pending CN106828728A (zh) | 2015-10-10 | 2017-01-04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20815024.1U Active CN207580049U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脚踏装置 |
CN201720814365.7U Active CN207241896U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10548607.7A Active CN107416097B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脚踏装置 |
CN201710547539.2A Active CN107364524B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21556912.2U Active CN208585368U (zh) | 2017-01-04 | 2017-11-20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11154434.7A Active CN108275226B (zh) | 2017-01-04 | 2017-11-20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10004910.5A Active CN108327835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08911.2U Active CN208149511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脚踏装置 |
CN201820010270.4U Active CN208149512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10005581.6A Active CN108341009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脚踏装置 |
CN201810005593.9A Active CN108297999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CN201810005249.XA Active CN108313179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10268.7U Active CN207997938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13761.4U Active CN207985070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06953.2A Pending CN106828728A (zh) | 2015-10-10 | 2017-01-04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20815024.1U Active CN207580049U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脚踏装置 |
CN201720814365.7U Active CN207241896U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10548607.7A Active CN107416097B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脚踏装置 |
CN201710547539.2A Active CN107364524B (zh) | 2017-01-04 | 2017-07-06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21556912.2U Active CN208585368U (zh) | 2017-01-04 | 2017-11-20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711154434.7A Active CN108275226B (zh) | 2017-01-04 | 2017-11-20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10004910.5A Active CN108327835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08911.2U Active CN208149511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脚踏装置 |
CN201820010270.4U Active CN208149512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10005581.6A Active CN108341009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脚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05249.XA Active CN108313179B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10268.7U Active CN207997938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201820013761.4U Active CN207985070U (zh) | 2017-01-04 | 2018-01-03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5) | CN10682872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60905B2 (en) | 2015-10-10 | 2022-03-01 |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vehicle |
WO2018126635A1 (zh) * | 2017-01-04 | 2018-07-12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106828728A (zh) * | 2017-01-04 | 2017-06-1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108298000A (zh) * | 2018-02-12 | 2018-07-20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车体 |
CN109436161A (zh) * | 2018-12-06 | 2019-03-08 | 深圳市天亿科技有限公司 | 非对称式人体工程电动平衡车 |
CN110155230A (zh) * | 2019-02-02 | 2019-08-2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CN111591382A (zh) | 2019-02-02 | 2020-08-28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110440968B (zh) * | 2019-08-07 | 2021-05-28 | 深圳市前海胡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载具的压力检测方法及压力检测装置 |
CN110329410B (zh) * | 2019-08-15 | 2024-04-02 | 应浩通 | 一体式平衡车 |
CN113247157A (zh) * | 2021-05-28 | 2021-08-13 | 苏国明 | 一种改良代步车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67660A (zh) * | 2016-01-11 | 2016-06-15 | 王克石 | 一种平衡车及运载工具的车体压力感应转向控制系统 |
CN105905205A (zh) * | 2016-04-28 | 2016-08-31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一种压力控制转向的两轮电动平衡车及其转向控制方式 |
CN205686537U (zh) * | 2016-05-19 | 2016-11-16 | 北京精仪智拓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6114709A (zh) * | 2016-07-21 | 2016-11-16 | 尚艳燕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11867B2 (ja) * | 2003-06-04 | 2010-02-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重心移動により操舵可能な車両 |
WO2004110854A1 (ja) * | 2003-06-12 | 2004-12-23 | Sony Corporation | 同軸二輪車 |
US8567537B2 (en) * | 2009-09-18 | 2013-10-29 | Honda Motor Co., Ltd | Inverted pendulum type vehicle |
US8738278B2 (en) * | 2012-02-12 | 2014-05-27 | Shane Chen | Two-wheel, self-balancing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ly movable foot placement sections |
JP5813573B2 (ja) * | 2012-05-14 | 2015-1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倒立振子型車両 |
JP2014151721A (ja) * | 2013-02-06 | 2014-08-25 | Toyo Parts Kk | ホイールウォーカー |
JP6032119B2 (ja) * | 2013-05-07 | 2016-1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倒立移動体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03600799B (zh) * | 2013-10-17 | 2015-12-23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转向控制系统及其自平衡两轮车 |
CN103600800B (zh) * | 2013-10-17 | 2016-04-13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自平衡小车转向指令装置 |
US20160339328A1 (en) * | 2014-01-20 | 2016-11-24 | Jannick Jacques SIMERAY | Longitudinally and laterally self-balanced electric unicycle |
CN104014123A (zh) * | 2014-06-13 | 2014-09-0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纵向双轮车体 |
CN105947052A (zh) * | 2014-12-25 | 2016-09-21 | 李陈 | 一种电动自平衡式双轮车 |
CN204489055U (zh) * | 2014-12-29 | 2015-07-22 | 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重心控制方向的无把手双轮自平衡电动车 |
CN104512502B (zh) * | 2014-12-29 | 2017-06-16 | 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用重心控制方向的无把手双轮自平衡电动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527909B (zh) * | 2015-01-15 | 2016-10-05 | 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用重心控制的空心无辐独轮自平衡电动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205273743U (zh) * | 2015-05-25 | 2016-06-01 | 常州千代车业有限公司 | 冲浪式平衡车 |
CN104925188A (zh) * | 2015-07-07 | 2015-09-23 | 黄姣 | 双轮电动平衡扭扭车 |
CN106828728A (zh) * | 2017-01-04 | 2017-06-13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CN110027656B (zh) * | 2015-11-06 | 2020-10-27 |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346651B (zh) * | 2015-12-01 | 2023-06-23 | 浙江骑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205220831U (zh) * | 2015-12-01 | 2016-05-11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329388A (zh) * | 2015-12-01 | 2016-02-17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329387B (zh) * | 2015-12-01 | 2023-06-30 | 浙江骑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346607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346650A (zh) * | 2015-12-01 | 2016-02-24 |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5539659A (zh) * | 2015-12-28 | 2016-05-04 | 广东龙昕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螺栓转轴结构电动智能平衡车 |
CN105539672A (zh) * | 2015-12-30 | 2016-05-04 | 王宏斌 | 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 |
CN105416469A (zh) * | 2016-01-07 | 2016-03-23 | 浙江同硕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滑板车 |
CN205292907U (zh) * | 2016-01-11 | 2016-06-08 | 青岛行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安装有新型开关结构的双轮平衡车 |
CN105644672B (zh) * | 2016-01-14 | 2019-03-29 |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车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
CN205499186U (zh) * | 2016-01-14 | 2016-08-24 |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205554419U (zh) * | 2016-01-21 | 2016-09-07 | 陈金连 | 平衡车 |
CN205365967U (zh) * | 2016-01-27 | 2016-07-06 | 卢南方 | 一种两轴平衡扭扭车 |
CN205396356U (zh) * | 2016-02-01 | 2016-07-27 | 董建中 | 新型无杆电动平衡车 |
CN205387176U (zh) * | 2016-02-05 | 2016-07-20 | 钱峰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CN205524677U (zh) * | 2016-02-18 | 2016-08-31 | 程超 | 一种可拆卸电池的平衡车 |
CN105730601A (zh) * | 2016-04-01 | 2016-07-06 | 祝沣 | 便携自平衡装置 |
CN105711726A (zh) * | 2016-04-19 | 2016-06-29 | 朱永刚 | 一种平衡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947042B (zh) * | 2016-05-19 | 2018-08-03 | 北京精仪智拓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及控制方法 |
CN106184533B (zh) * | 2016-09-30 | 2019-04-19 | 深圳市瑞能德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2017
- 2017-01-04 CN CN201710006953.2A patent/CN106828728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7-06 CN CN201720815024.1U patent/CN207580049U/zh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CN CN201720814365.7U patent/CN207241896U/zh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CN CN201710548607.7A patent/CN107416097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06 CN CN201710547539.2A patent/CN107364524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20 CN CN201721556912.2U patent/CN208585368U/zh active Active
- 2017-11-20 CN CN201711154434.7A patent/CN108275226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03 CN CN201810004910.5A patent/CN108327835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20008911.2U patent/CN208149511U/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20010270.4U patent/CN208149512U/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10005581.6A patent/CN10834100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10005593.9A patent/CN10829799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10005249.XA patent/CN10831317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20010268.7U patent/CN207997938U/zh active Active
- 2018-01-03 CN CN201820013761.4U patent/CN207985070U/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67660A (zh) * | 2016-01-11 | 2016-06-15 | 王克石 | 一种平衡车及运载工具的车体压力感应转向控制系统 |
CN105905205A (zh) * | 2016-04-28 | 2016-08-31 |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一种压力控制转向的两轮电动平衡车及其转向控制方式 |
CN205686537U (zh) * | 2016-05-19 | 2016-11-16 | 北京精仪智拓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平衡车 |
CN106114709A (zh) * | 2016-07-21 | 2016-11-16 | 尚艳燕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97999A (zh) | 2018-07-20 |
CN108341009A (zh) | 2018-07-31 |
CN108327835A (zh) | 2018-07-27 |
CN207580049U (zh) | 2018-07-06 |
CN108341009B (zh) | 2021-04-09 |
CN207997938U (zh) | 2018-10-23 |
CN108275226A (zh) | 2018-07-13 |
CN208149512U (zh) | 2018-11-27 |
CN107364524A (zh) | 2017-11-21 |
CN208585368U (zh) | 2019-03-08 |
CN108313179B (zh) | 2024-08-06 |
CN207241896U (zh) | 2018-04-17 |
CN208149511U (zh) | 2018-11-27 |
CN106828728A (zh) | 2017-06-13 |
CN207985070U (zh) | 2018-10-19 |
CN107364524B (zh) | 2023-04-11 |
CN108327835B (zh) | 2021-06-01 |
CN107416097B (zh) | 2023-05-09 |
CN107416097A (zh) | 2017-12-01 |
CN108313179A (zh) | 2018-07-24 |
CN108275226B (zh) | 2024-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97999B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
US11541960B2 (en) | Man-machine interaction somatosensory vehicle | |
CN210212628U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支撑骨架 | |
WO2017210832A1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WO2018019156A1 (zh) | 电动滑板车及速度控制装置 | |
WO2017210828A1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CN113184096B (zh) | 一种两轮通轴平衡车 | |
CN106828726B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
CN106828727B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
CN107444541B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
CN211223722U (zh) | 一种平衡车 | |
WO2017210831A1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CN218519793U (zh) | 一种平衡车转向机构及平衡车 | |
CN216508808U (zh) |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 |
CN215553810U (zh) | 一种两轮通轴平衡车 | |
CN216468238U (zh) |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 |
CN115123434A (zh) | 一种平衡车转向机构及平衡车 | |
CN215285098U (zh) | 一种发光踏板及具有该踏板的儿童滑板车 | |
CN209852492U (zh) | 一种电动滑板车 | |
CN216301351U (zh) |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 |
CN115339558A (zh) |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 |
CN111591382A (zh) | 人机互动体感车 | |
CN115402450A (zh) | 平衡车及其支撑骨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7 Address after: 321000 a308-1, 161 Binhong West Road, qiubin street, Wuche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elf declaration)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Qike Robo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113 3 building,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iangzhu University, Liangzhu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