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1735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1735A
CN108291735A CN201680070721.7A CN201680070721A CN108291735A CN 108291735 A CN108291735 A CN 108291735A CN 201680070721 A CN201680070721 A CN 201680070721A CN 108291735 A CN108291735 A CN 108291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blowout
flow patter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07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1735B (zh
Inventor
须原遼太
小嶋伸幸
風呂夏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9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1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防止冷气从室内空间的壁附近进入。在壳体(20)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设置有风向调节叶片(51),其用于使从该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检测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在制热运转时,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72)以气流模式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至少朝向水平方向。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向室内空间吹出空气的室内机组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空调装置已为人所知。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包括设置在天花板附近的室内机组,室内机组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在专利文献1中,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通过将空气的吹出方向设为水平方向,由此不让还未被加热的空气直接接触室内人员,防止冷风(colddraft)。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通过使空气的吹出方向朝下,由此使热空气(即暖气)到达室内人员的脚下。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181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般而言,制热运转例如是如冬季等室外空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进行制热运转时,冷气容易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比规定值低的情况下,还未被加热的空气是被水平吹出的,因此,冷气容易进入的壁附近反而变得更冷。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热空气向下吹出而能够加热室内机组的正下方,但是冷气依然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这样一来,室内空间的例如中央部与壁附近之间的温差依然大的状态就会持续下去。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冷气从室内空间的壁附近进入。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其包括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的室内机组10,上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壳体20,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形成有吹出开口24a~24d;风向调节叶片51,其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该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室内热交换器32,其设置在上述室内壳体20内部,在制热运转时,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2利用制冷剂加热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之前的空气;第一温度检测部61,其检测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或者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以及控制部72,在上述制热运转时,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以气流模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至少朝向水平方向。
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或者空气的吹出温度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该空调装置转移至气流模式进行运转。在气流模式下,从吹出开口24a~24d至少向水平方向吹出加热后的空气(即暖气)。由此,暖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从而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被暖气切断。由此,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会缩小。进而,暖气顺着室内空间500的壁流动,因此整个室内空间500被暖气包围。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上述控制部7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相比上述制热运转时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低于上述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的风量增加。
由此,在制热运转处于气流模式时,暖气更容易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气流模式时的“风量的增加”意味着:假设有多个吹出开口24a~24d时,就任一个吹出开口24a~24d而言,从该开口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相比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低于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的风量增加。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负荷指标计算部71,上述负荷指标计算部71计算表示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在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上述指标比第二规定值低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86进行使该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
若通过执行气流模式,抑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并且室内空间500整体变热,则室内空间500内处于低负荷状态。于是,在此,通过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来使室内空间500内变成了低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不需要进一步执行气流模式,因此,结束气流模式。即,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执行气流模式。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还形成有吸入开口23,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62,上述第二温度检测部62检测从上述吸入开口23被吸入上述室内壳体20内的空气的吸入温度,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上述指标比上述第二规定值低的情况是指,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设定温度与上述吸入温度之差比规定差小的情况。
在此,如上所述,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发明或者第四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压缩机81,上述压缩机81压缩制冷剂,在上述模式结束控制下,上述控制部72、86使上述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降低,使得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在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达到了上述第三规定值以下时,上述控制部72、86结束上述气流模式。
如上所述,用于使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是以指标比第二规定值低为触发执行的,其中,上述指标表示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在该模式结束控制中,通过使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从最近的前一状态开始降低,由此使压缩机81的能力降低下去。若压缩机81的能力降低,则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空气的吹出温度就会降低。于是,若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则控制部72使气流模式结束。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上述第三规定值在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在此,气流模式结束时的阈值即第三规定值小于或等于气流模式转移时的阈值即第一规定值。特别是,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空气的吹出温度是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上下浮动的,因此,气流模式结束时的阈值即第三规定值优选比第一规定值低。由此,控制部72、86能够在不受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上下浮动的现象的影响的情况下,使气流模式结束。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在上述制热运转的在上述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86进行使上述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
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意味着执行了足够时间的气流模式。若执行足够时间的气流模式,则还能够充分地抑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从而室内空间500变为加热了一定程度的状态。于是,在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72、86进行模式结束控制。由此,不必过度地执行气流模式也可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发明,从壁附近流向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被暖气切断,因此,能够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因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会缩小。进而,暖气顺着室内空间500的壁流动,因此室内空间500整体被暖气包围。
此外,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此外,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执行气流模式。
此外,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发明,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
此外,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空调装置100能够通过降低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使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降低,从而结束气流模式。
此外,根据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控制部72、86能够在不受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上下浮动的现象的影响的情况下,使气流模式结束。
此外,根据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不必过度地执行气流模式也可以。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控制部和与该室内控制部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看的室内机组的立体图。
图3是省略了壳主体的顶板的室内机组的简要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III-O-III截面的室内机组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室内机组的简要仰视图。
图6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示出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7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示出位于向下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8是装饰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其示出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
图9是用于说明制热运转时在通常模式与气流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条件的图。
图10是示出室内机组所进行的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的说明图,其示意性地示出各动作下的室内机组的下表面。
图11是室内空间的俯视图,其示出室内机组在制热运转时正在进行气流旋转的情况下的室内的温度分布情况。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室内控制部和与该室内控制部连接的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的意图。
(实施方式)
-空调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包括室内机组10、室外机组80和遥控装置90。
虽未图示,然而室内机组10与室外机组80通过连接管道连接,由此形成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其中,上述制冷循环是通过制冷剂的循环来实现的。进而,室内机组10与室外机组80还通过电气布线互相连接,室内机组10所包括的室内控制部70与室外机组80所包括的室外控制部85能够互相通信。遥控装置90以能够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与室内控制部70通信的方式与室内控制部70连接。
室内机组10构成为如图2所示的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其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关于室内机组10的结构后述。
室外机组80设置在室外等室内空间500的外部。如图1所示,室外机组80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81、驱动压缩机81的压缩机马达81a以及室外控制部85。室外控制部85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其发挥对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的压缩机控制部86的功能,其中,上述微型计算机由CPU以及ROM等构成。
遥控装置90安装在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等位置上,受理室内人员的操作。即,室内人员能够通过遥控装置90进行与空调装置100相关的各种设定、动作指示。遥控装置90若受理各种设定以及动作指示,则将上述的各种设定以及动作指示发送给室内控制部70。
特别是,遥控装置90构成为能够受理允许向后述的气流模式转移的设定以及不允许向后述的气流模式转移的设定。
-室内机组的结构-
如图1~图5所示,室内机组10包括壳体20(相当于室内壳体)、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风向调节叶片51、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相当于第一温度检测部)、吸入温度传感器62(相当于第二温度检测部)和室内控制部70。
〈壳体〉
壳体20设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壳体20由壳主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该壳体20内收纳有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和喇叭状部件36。
壳主体21被配置为插入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形成的开口内。壳主体21形成为其下表面敞开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箱形。该壳主体21具有大致平板状的顶板21a和从顶板21a的周缘部起向下延伸的侧板21b。
〈室内风扇〉
如图4所示,室内风扇31是将从下方吸入进来的空气向径向外侧吹出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31配置在壳主体21的内部中央。由室内风扇马达31a驱动室内风扇31。室内风扇马达31a固定在顶板21a的中央部。
〈喇叭状部件〉
喇叭状部件36配置在室内风扇31的下方。该喇叭状部件36是用于将流入到壳体20内的空气引向室内风扇31的部件。喇叭状部件36和集水盘33一起将壳体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室内风扇31的吸入侧的一级空间21c和位于室内风扇31的吹出侧的二级空间21d。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2是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如图3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2形成为俯视时呈“口”字状,其配置为包围室内风扇31的周围。即,室内热交换器32配置在二级空间21d内。室内热交换器32使从其内侧朝向外侧通过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集水盘〉
集水盘33是所谓的泡沫苯乙烯制部件。如图4所示,集水盘33配置为堵住壳主体21的下端。在集水盘3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延伸的接水槽33b。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部进入接水槽33b内。接水槽33b接住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生成的冷凝水。
如图3所示,在集水盘33上形成有四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四条副吹出通路35a~35d。主吹出通路34a~34d以及副吹出通路35a~35d是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32的空气所流动的通路,上述通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集水盘33。主吹出通路34a~34d是截面呈细长的长方形形状的贯通孔。沿着壳主体21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分别配置有一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副吹出通路35a~35d是截面呈稍微弯曲的矩形形状的贯通孔。沿着壳主体21的四个角部中的每一个角部分别配置有一条副吹出通路35a~35d。即,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副吹出通路35a~35d沿着集水盘33的周缘交互地配置在集水盘33上。
〈装饰板〉
装饰板22是形成为四边形厚板状的树脂制部件。装饰板22的下部形成为比壳主体21的顶板21a大一圈的正方形形状。该装饰板22以覆盖壳主体21的下表面的方式配置。此外,装饰板22的下表面构成壳体20的下表面,装饰板22的下表面向室内空间500露出。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装饰板22的中央部形成有一个正方形的吸入口23(相当于吸入开口)。吸入口23上下贯通装饰板22且与壳体20内部的一级空间21c连通。被吸入至壳体20内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3流入一级空间21c。在吸入口23处设置有格子状的吸入栅41。此外,在吸入栅41的上方配置有吸入过滤器42。
在装饰板22上,以包围吸入口23的方式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环状的吹出口26。如图5所示,吹出口26分为四个主吹出开口24a~24d(相当于吹出用开口)和四个副吹出开口25a~25d。
主吹出开口24a~24d是与主吹出通路34a~34d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细长的开口。沿着装饰板22的四条边中的每一条边分别配置有一个主吹出开口24a~24d。
装饰板22的主吹出开口24a~24d与集水盘33的主吹出通路34a~34d一对一对应。各主吹出开口24a~24d与对应的主吹出通路34a~34d连通。即,第一主吹出开口24a与第一主吹出通路34a连通,第二主吹出开口24b与第二主吹出通路34b连通,第三主吹出开口24c与第三主吹出通路34c连通,第四主吹出开口24d与第四主吹出通路34d连通。
副吹出开口25a~25d是1/4圆弧状的开口。在装饰板22的四个角部的每一个角部上分别配置有一个副吹出开口25a~25d。装饰板22的副吹出开口25a~25d与集水盘33的副吹出通路35a~35d一对一对应。各副吹出开口25a~25d与对应的副吹出通路35a~35d连通。即,第一副吹出开口25a与第一副吹出通路35a连通,第二副吹出开口25b与第二副吹出通路35b连通,第三副吹出开口25c与第三副吹出通路35c连通,第四副吹出开口25d与第四副吹出通路35d连通。
〈风向调节叶片〉
如图5所示,在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设置有风向调节叶片51。风向调节叶片51是用于调节吹出气流的方向(即,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的部件。
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即,风向调节叶片51以由吹出气流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发生变化的方式,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
风向调节叶片51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其从装饰板22的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如图4所示,风向调节叶片51以绕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53自如地转动的方式,被支承部件52支承。风向调节叶片51弯曲成:其横截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向远离摆动运动的中心轴53的方向凸出。
如图5所示,各风向调节叶片51与驱动马达54连结。风向调节叶片51被驱动马达54驱动,从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绕着中心轴53旋转移动。此外,风向调节叶片51能够发生位移而到达气流阻止位置上,从而风向调节叶片51还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其中,上述气流阻止位置是妨碍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的空气流的位置,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详细内容后述。
〈热交换温度传感器〉
如图4所示,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2的表面附近。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感知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
〈吸入温度传感器〉
如图4所示,吸入温度传感器62设置在吸入口23附近。吸入温度传感器62感知从吸入口23被吸入至壳主体21内的空气的吸入温度。
〈室内控制部〉
室内控制部70由存储器和CPU构成,其控制室内机组10的动作。如图1所示,室内控制部70与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吸入温度传感器62、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驱动马达54、室内风扇31的室内风扇马达31a连接。进而,室内控制部70还与遥控装置90以及室外机组80的室外控制部85连接,室内控制部70能够与遥控装置90以及室外机组80的室外控制部85进行通信。
通过由CPU读出并执行在存储器中存放的各种程序,由此,室内控制部70发挥负荷指标计算部71和马达控制部72(相当于控制部)的功能。马达控制部72包括风向控制部73和转速控制部74,风向控制部73控制各驱动马达54来控制从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转速控制部74控制室内风扇马达31a。
负荷指标计算部71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即空气的吸入温度,计算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特别是,由负荷指标计算部71进行的对指标的计算动作是在执行制热运转中的后述的气流模式时进行的。具体而言,负荷指标计算部71根据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设定温度与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吸入温度)的差,计算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该差越大,相当于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越大,该差越小,相当于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越小。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差比规定差大的情况相当于:负荷指标计算部71所计算出的上述指标处于比第二规定值高的状态。该差比规定差小的情况相当于:负荷指标计算部71所计算出的上述指标处于比第二规定值低的状态。负荷指标计算部71的计算结果是否比第二规定值高,用于控制是否使气流模式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为,预先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等,将第二规定值设为适当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制热运转除了包括加热后的空气通过压缩机81以及室内风扇31的运转而被供给至室内空间500的情况之外,还包括虽然室内风扇31继续运转但压缩机81则暂时停止运转的情况(即循环(Circulation)运转)。在此,假设后述的气流模式是在压缩机81没有停止而是正在运转的情况下进行的。
风向控制部73通过使各驱动马达54工作来对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进行个别控制。在“-风向控制部的控制动作-”部分中,对风向控制部73所进行的控制内容进行说明。
转速控制部74通过控制室内风扇马达31a来控制室内风扇31的转速。
-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动情况-
在室内机组10运转的期间,室内风扇31进行旋转。若室内风扇31进行旋转,则室内空间500的室内空气通过吸入口23流入壳体20内的一级空间21c。流入到一级空间21c内的空气被室内风扇31吸入后,被吹向二级空间21d。
流入到二级空间21d内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冷却或加热,然后被分为多个部分流入四条主吹出通路34a~34d和四条副吹出通路35a~35d。流入到主吹出通路34a~34d内的空气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流入到副吹出通路35a~35d内的空气通过副吹出开口25a~25d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
即,室内空间500的空气从吸入口23流入壳主体21内,然后经由吹出口26再次吹出至室内空间500这样的空气的流动是在室内风扇31的作用下产生的。
对于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组10而言,室内热交换器32发挥蒸发器的功能,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之前的空气是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制冷剂冷却的。对于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组10而言,室内热交换器32发挥冷凝器的功能,被吹出至室内空间500之前的空气是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期间被制冷剂加热的。
-风向调节叶片的动作-
如上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绕中心轴53旋转移动,由此改变吹出气流的方向。风向调节叶片51能够在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此外,风向调节叶片51通过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起进一步旋转移动,由此还能够移动至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6所示的水平吹出位置上的情况下,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被改变为横向,从而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处于水平吹出状态。在该情况下,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的方向(即,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被设定为其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例如为25°左右。在该情况下,严格来说,吹出气流的方向比水平方向稍微朝下,然而这并不影响气流的方向实质上是水平方向这样的说法。这样,由于吹出气流处于水平吹出状态,因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平吹出状态并不限于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倾斜约25°的方向吹出的状态,上述水平吹出状态还可以包括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约25°的方向吹出的状态,即相比水平方向稍微朝上吹出的状态。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7所示的向下吹出位置上的情况下,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大致维持原来的方向,从而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吹出气流处于向下吹出状态。在该情况下,严格来说,吹出气流的方向是与正下方相比向远离吸入口23的方向稍微倾斜的斜下方向。
在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位于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上的情况下,处于主吹出开口24a~24d的过半部分被风向调节叶片51堵住的状态,并且,向下流过主吹出通路34a~34d的空气流的方向被改变为靠近吸入口23侧。在该情况下,通过主吹出开口24a~24d时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通过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的空气的流量(风量)的合计值减小。然而,在所有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6或者图7的位置上的状态下,一部分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改变为气流阻止位置上的情况下,在与位于图6或者图7的位置上的剩余风向调节叶片51对应的各个主吹出开口24a~24d通过的空气的流量(风量)相比改变前增加。即,在所有风向调节叶片51中的一部分从位于图6或者图7的位置上的状态下改变为位于气流阻止位置(图8)上的状态的情况下,空调装置100整体的吹出风量会减少,但是以改变前后处于图6或者图7的状态下的主吹出开口24a~24d为单位进行比较时,改变后的风量比改变前的风量增加。
此外,在气流阻止位置,空气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向吸入口23侧。因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立即被吸入吸入口23。即,实质上,从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的主吹出开口24a~24d不会向室内空间500供给空气。
-风向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制热运转时的基本的气流〉
首先,根据图9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控制部72的控制动作的本质进行说明。
-通常模式以及气流模式-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热运转存在两种模式,即通常模式和气流模式。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制热运转是在通常模式下执行的。
如图9的“通常模式”内的图示,在制热运转的通常模式下,马达控制部72将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以及风量都设为“自动”,来对各风向调节叶片51以及室内风扇31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模式下的风向为“自动”的情况下,风向调节叶片51基本上位于图7的向下吹出位置。在通常模式下的风量为“自动”的情况下,室内风扇31以与室内风扇31的最大转速相比非常小的转速进行旋转。
如图9的从“通常模式”朝向“气流模式”延伸的箭头的上部所示,若在执行制热运转的通常模式的期间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即,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变成比第一规定值高的值,则马达控制部72的风向控制部73将制热运转的模式切换为气流模式来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其中,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至少水平吹出。此外,假设在制热运转的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气流模式时还满足下述条件: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后述)小于规定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为,预先将第一规定值设为例如35度左右。
一般而言,制热运转是如冬季那样室外空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会出现正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部的情况。如果允许冷气进入室内空间500内部,则制热运转的效果就会减弱。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的通常模式时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达到比第一规定值高的值的情况下,就会在上述的气流模式下进行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的通常模式时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达到比第一规定值高的值,这相当于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空气被加热至比较高的温度。因此,进行如下的动作,即:从通常模式切换为气流模式,将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确实热的空气至少向水平方向供给。该空气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沿壁502流向下方。由此,室内空间500的壁502被热空气加热,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的温度会上升。到达了壁502的空气切断了从壁502进入室内空间500的冷气流。由此,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缩小,室内空间500终于被热空气包围。
进而,如在图9的“气流模式”内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模式中,还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使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量(风量)多于在制热运转时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比第一规定值低的情况(通常模式的情况)下的空气量(风量)。
作为使风量增加的方法,能够列举以下的(I)~(III)。
(I)风向控制部73使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中的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所示的气流阻止位置上。
(II)转速控制部74进行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通常模式时的转速的控制。
(III)风向控制部73使任意数量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的气流阻止位置上,并且,转速控制部74进行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大于通常模式时的转速的控制。
在上述(I)的方法中,气流模式时,例如使一个主吹出开口24a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气流阻止位置上,使剩余的主吹出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处于水平吹出状态(水平吹出位置)。即,可以说,在(I)的方法中,气流模式时的主吹出开口24a~24d的开口总面积小于通常模式时的开口总面积。在该情况下,实质上,空气不会从主吹出开口24a被吹向室内空间500。但是,对于从剩余的主吹出开口24b~24d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的风量而言,从每一个主吹出开口24b~24d的角度来看,吹出了风量比通常模式时增加的空气,该空气至少朝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
在上述(II)的方法中,室内风扇31的转速提高。因此,从被设为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风量提高的空气是理所当然的。
上述(III)的方法表示(I)的方法以及(II)的方法都采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从设置有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向水平方向吹出风量比上述(I)以及(II)时提高的空气。
风量根据上述(I)~(III)的任一方法提高,因此风速当然也会提高,从而比较热的空气会可靠地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相比通常模式,更可靠地对室内空间500的壁502进行加热,更可靠地切断从壁502进入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
-气流模式的结束条件-
接下来,同样根据图9对上述的气流模式的结束条件进行说明。
如图9的从“气流模式”朝向“通常模式”延伸的箭头的下部所示,在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下,以下的条件(A)~(C)中的任一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室内控制部70的马达控制部72以及室外控制部85的压缩机控制部86进行使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
(A)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负荷指标计算部71的计算结果(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达到了比第二规定值低的值的情况
(B)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C)运转类型从制热运转切换成制热运转以外的运转的情况
在上述(A)中,通过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而室内空间500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热,则吸入温度即室内空间500内的温度会接近设定温度。吸入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达到比规定差小的值,由此,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变为比第二规定值低的值。在该情况下,马达控制部72以及压缩机控制部86判断为室内空间500足够热而不需要进一步执行气流模式,从而进行模式结束控制。
在模式结束控制下,马达控制部72继续监视由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一直检测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在模式结束控制下,首先,压缩机控制部86使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相比即将开始模式结束控制时的运转频率降低,以便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即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若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降低,则压缩机81的能力本身降低,伴随于此,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也降低。若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终于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则马达控制部72的风向控制部73将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风向切换为“自动”,马达控制部72的转速控制部74将风量切换为“自动”。即,若经过模式结束控制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则制热运转的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切换至通常模式后的风向基本上如位于图7的向下吹出位置时那样向下,切换至通常模式后的风量比气流模式时小。
在此,将在模式结束控制时使用的上述第三规定值设定为小于或等于从通常模式向气流模式切换时所使用的第一规定值。特别是,优选使第三规定值小于第一规定值。作为一例,假设欲将第一规定值和第三规定值都设为约35℃左右的值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规定值设为约36℃、将第三规定值设为约34℃。第一规定值以及第三规定值都是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的阈值,然而实际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不是严格地保持恒定的温度,而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上下浮动。这样一来,根据第一规定值以及第三规定值的值的不同,有时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在短时间内比第一规定值以及第三规定值大或比第一规定值以及第三规定值小,其结果是,可能会发生模式被频繁地切换的振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规定值设为比第三规定值高例如2℃左右的值,从而防止模式切换动作的振荡。
在上述(B)中,马达控制部72将气流模式的执行时间累加下去。如图9的从“通常模式”朝向“气流模式”延伸的箭头的上部所示,在通常模式时,如果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则有可能从通常模式再次切换为气流模式。于是,如果是如气流模式暂时结束但之后又重新开始等情况,则马达控制部72将暂时结束前为止的气流模式的运转累加时间与重新开始后的气流模式下的运转时间相加,由此更新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如上述(B)所述,在执行气流模式的过程中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72以及压缩机控制部86判断为室内空间500内通过气流模式而已变为足够热的状态,因此不需要进一步执行气流模式,从而进行模式结束控制。
上述(B)中的模式结束控制的详细内容与在上述(A)中说明过的模式结束控制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就运转累加时间而言,例如通过遥控装置90改变了设定的情况下,重置运转累加时间即可。运转类型从制热运转切换为制冷运转、强制地关闭(OFF)气流模式的设定等相当于该情况下的设定。
在上述(C)中,示出了空调装置100的运转类型从制热运转切换为制热运转以外的运转的情况,作为制热运转以外的运转,例如能够列举除霜运转以及制冷运转。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流模式是制热运转下的模式,因此若空调装置100的运转类型切换为制热运转以外的运转,则执行气流模式的意义就会消失。因此,在上述(C)成立的情况下,进行模式结束控制。
上述(C)中的模式结束控制的详细内容与在上述(A)中说明过的模式结束控制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执行模式结束控制的条件也可以是上述(A)~(C)以外的条件。作为其它条件,能够列举如压缩机81暂时停止运转的情况(所谓的压缩机暂停状态)等。
〈制热运转时的气流的应用例:关于气流旋转〉
接下来,对上述的气流模式的应用例即气流旋转进行叙述。在制热运转的通常模式时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比第一规定值高且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小于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气流旋转作为气流模式。
在应用例中,风向控制部73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使得室内机组10能够执行后述的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以及第二吹出动作。进而,风向控制部73进行将设置在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改变的控制,使得室内机组10进行如图10所示的气流旋转。在图10中,在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依次进行第一次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第二次通常吹出动作、第二吹出动作。即,在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进行两次通常吹出动作、一次第一吹出动作和一次第二吹出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气流旋转期间,假设室内风扇31的转速实质上保持恒定值。此外,作为示例而举了采用上述(I)作为在气流旋转期间提高风量的方法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内容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如图2、图5和图10所示那样,沿装饰板2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形成的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称为“第一开口24X”,将剩余的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称为“第二开口24Y”。
在制热运转时的通常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73将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向下吹出位置上。因此,在制热运转时的通常吹出动作中,从四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向下吹出空气。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一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73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b、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水平吹出位置上,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c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因此,空气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吹出,而实质上,空气不会从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向室内空间500吹出。此外,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的吹出风量及风速大于通常吹出动作中的吹出风量及风速。即,在第一吹出动作中,实质上,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时增加的风量和比通常吹出动作时高的流速,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在制热运转时的第二吹出动作中,风向控制部73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c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水平吹出位置上,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b、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因此,空气从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向室内空间500吹出,而实质上,空气不会从第二主吹出开口24b和第四主吹出开口24d向室内空间500吹出。此外,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的吹出风量及风速大于通常吹出动作中的吹出风量及风速。即,在第二吹出动作中,实质上,调和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时增加的风量及比通常吹出动作时高的流速,从两个主吹出开口即第一主吹出开口24a和第三主吹出开口24c朝向水平方向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以及第二吹出动作中的任一动作中,从副吹出开口25a~25d都吹出空气。
此外,在图10所示的制热运转时的气流旋转的一个周期内,将第一次通常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一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第二次通常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以及第二吹出动作的持续时间都设为互相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
〈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的温度分布情况〉
根据图11,对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图11示出了室内机组10进行制热运转的期间内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的模拟结果。图11示出了从室内机组10开始了制热运转起经过20分钟之后的与室内空间500的地面之间的距离为60cm的位置处的气温。此外,在图11中,区域的斜线密度越高,该区域的气温就越高。
需要说明的是,就成为模拟对象的房间而言,其地面的形状大体上是正方形,在中央平行地配置了两张设置有隔板510的细长的桌子511。此外,室内机组10配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的大致中央。
首先,根据图11(a),对在室内空间500内设置有现有的室内机组610时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制热运转时,与上述的通常模式相同,现有的室内机组610的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的风向调节叶片51例如位于向下吹出位置上。因此,现有的室内机组610实质上从所有主吹出开口24a~24d朝向地面吹出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时被加热过的空气。
如图11(a)所示,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610下方的中央部的区域的气温非常高。推测理由如下,从室内机组6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滞留在由两个隔板510夹住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内。
而另一方面,在室内空间500中,在远离室内机组610的周边部区域的气温没有足够上升。推测理由如下,从室内机组6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没能到达比隔板510更靠近壁502侧的区域。
接下来,根据图11(b),对在室内空间500内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且进行上述的应用例即气流旋转作为气流模式的情况下的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说明。
在通常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向下吹出的热调和空气被供给至由两个隔板510夹住的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位于室内机组10下方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上升。然而,由于通常吹出动作是间歇性地进行的,因此不会出现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区域的气温过于上升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以比通常吹出动作时增加的风量和比通常吹出动作时高的流速向大致水平方向吹出。由此,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流过隔板510的上方后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因此,在室内空间500中,远离室内机组10的周边部区域的气温也会上升。
此外,在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中,从室内机组10吹出来的热调和空气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502后,沿壁502向下流动。因此,室内空间500的壁502被调和空气加热,其结果是,室内空间500的壁502的温度会上升。由此,在室内空间500的周边部区域中,壁502被调和空气加热,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抑制气温下降。
通过这种方式,制热运转时的上述气流旋转中,与现有的室内机组610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相比,更大幅度地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之间的气温差。
〈制冷运转时的气流〉
在制冷运转中,风向控制部73例如使所有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在水平吹出位置与向下吹出位置之间进行往返移动。由此,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比较冷的空气的气流根据各风向调节叶片51的动作而发生变动。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转移至气流模式进行运转。在气流模式下,从吹出开口24a~24d至少向水平方向吹出加热后的空气(暖气)。由此,暖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从壁附近流向室内空间500内的冷气流被暖气切断。由此,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从而缩小室内空间500的中央部与周边部(壁附近)之间的气温差。进而,暖气顺着室内空间500的壁流动,因此室内空间500整体被暖气包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从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相比制热运转时的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低于第一规定值的情况(通常模式的情况)下的风量进一步增加。由此,气流模式时,暖气更容易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气从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表示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比第二规定值低的情况下,进行使该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若通过执行气流模式,抑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室内空间500内,并且室内空间500整体被加热,则室内空间500内处于低负荷状态。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执行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而室内空间500内处于低负荷状态的情况下,不需要进一步执行气流模式,因此结束气流模式。即,可以说只在需要的情况下才执行气流模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设定温度与吸入温度之差来判断上述指标。这样,可以说根据简单的方法来判断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式结束控制中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即:压缩机控制部86使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从最近的前一状态降低,使得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因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降低而压缩机81的能力降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空气的吹出温度降低。若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则气流模式结束。
特别是,气流模式结束时的阈值即第三规定值在气流模式转移时的阈值即第一规定值以下。特别是,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空气的吹出温度是在一定程度的范围内上下浮动的,因此气流模式结束时的阈值即第三规定值优选小于第一规定值。由此,马达控制部72和压缩机控制部86能够在不受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发生上下浮动的现象的影响的情况下,结束气流模式。
此外,在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也进行模式结束控制。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意味着执行了足够时间的气流模式。若执行足够时间的气流模式,则还充分地抑制冷气从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进入,从而室内空间500处于受到一定程度的加热后的状态。于是,在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72和压缩机控制部86进行模式结束控制。由此,可以不用过度执行气流模式。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如图12所示,还可以设置吹出温度传感器161作为第一温度检测部,以此来替代热交换温度传感器61。
吹出温度传感器161设置在吹出开口24a~24d附近,检测从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温度。
在该情况下,制热运转时,吹出温度传感器161的检测结果即吹出空气的温度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72在气流模式下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此外,在模式结束控制中,监视吹出温度来替代监视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并进行以吹出温度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的方式降低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的控制。而且,在吹出温度达到了第三规定值以下时,结束气流模式。
如上述述,利用吹出温度来替代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室内机组10并不限于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室内机组10还可以是天花板吊顶式室内机组或壁挂式室内机组。无论室内机组10的类型如何,只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或者吹出温度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执行使从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至少向水平方向吹出的气流模式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天花板设置式室内机组和壁挂式室内机组而言,还可以在气流模式时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将空气向比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时的水平方向稍微更向上方的方向吹出。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就位于水平吹出位置上的风向调节叶片5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而言,也可以根据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来将上述夹角适当地微调整到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能够到达室内空间500的壁附近的程度。对于从室内机组10的位置到室内空间500的壁面为止的距离而言,可以是在将室内机组10安装在室内空间500内时由现场安装作业者将上述距离测量后输入到室内控制部70中,也可以预先在室内机组10上安装用于测量该距离的传感器。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
在判断暂时进行气流模式后是否再次进行气流模式时,作为从通常模式向气流模式转移的转移条件,除了设置已经叙述的与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或者吹出温度相关的条件、以及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的条件之外,还可以设置室内空间500的地面温度与吸入温度之差在一定程度的差以上的条件。该情况下,优选利用地面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室内空间500的地面温度。
但是,在制热运转期间,地面温度传感器由于受到吹出来的空气的影响而容易检测为比实际地面温度高。于是,进一步优选为,在该情况下,设置如下所述的条件:对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未进行校正的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之差在一定程度的差以上。
还可以通过遥控装置90将上述一定程度的差适当地改变为与室内空间500的环境相对应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为,不是一定要计算出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在不对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进行计算的情况下,从模式的转移条件中省略与运转累加时间相关的条件。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
也可以为,在计算表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时,负荷指标计算部71并不是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本身,而是利用对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后所得到的值。由此,能够得到精度良好地表示室内空间500的实际负荷的指标。从主吹出开口24a~24d、副吹出开口25a~25d吹出来的空气不在室内空间500内循环而是立即从吸入口23被吸入至壳体20内的情况下有效。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
也可以为,计算指标的方法并不限于利用设定温度与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的方法,其中,上述指标表示制热运转的气流模式时的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例如,也可以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空间500的地面温度的平均值计算上述指标。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不是利用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本身,而是利用校正后的吸入温度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
进而,也可以根据室内空间500的壁面负荷、地面负荷判断上述指标。
另外,就对计算上述指标的时刻而言,可以是每经过规定时间间隔就计算上述指标,还可以由室内空间500的使用者通过遥控装置进行操作时计算上述指标。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
也可以为,在计算表示制热运转时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时,替代吸入温度传感器62,使用单独设置在室内空间500内的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用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或其校正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单独设置的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检测用传感器的种类并不限于进行有线通信的传感器,其还可以是进行无线通信的传感器。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
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例如还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
室内机组10还可以包括独立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另外的用于堵住主吹出开口24a~24d的挡板作为气流阻碍机构。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气流阻碍机构与主吹出开口24a~24d对应地设置,上述气流阻碍机构例如能够由开闭式挡板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0-
上述的气流模式的应用例(气流旋转)并不限于图10所示的方式,例如其还可以是将通常吹出动作、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依次反复进行的动作。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1-
此外,气流模式的应用例(气流旋转)中的第一吹出动作和第二吹出动作还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动作:从相邻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向室内空间500供给空气,将剩余的相邻的两个主吹出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气流阻止位置上。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
提高风量的控制并不是必须的。此外,在进行提高风量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I)~(III)以外的方法。
从而,在上述气流旋转中,作为提高风量的方法,替代上述(I)方法而可以采用上述(II)或者(III),也可以采用(I)~(III)以外的方法。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3-
也可以为,气流旋转中各动作的持续时间不是互相相等的时间(例如120秒),而是互不相等的时间。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4-
在作为提高风量的控制而采用了上述(I)或者(III)的情况下,也可以为,风向调节叶片51将对应的主吹出开口24a~24d完全关闭,以此来替代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图8的气流阻止位置上的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5-
作为气流模式的结束条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条件(A)~(C)进行了说明。但是,气流模式的结束条件并不一定限于上述(A)~(C),气流模式也可以在上述(A)~(C)以外的条件成立时结束。
-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6
气流模式的模式结束控制也可以是使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降低来使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下降的动作以外的控制。此外,也可以为,在模式结束控制中利用的第三规定值不是一定在第一规定值以下的值。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包括向室内空间吹出空气的室内机组的空调装置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壳体(室内壳体)
24a~24d 主吹出开口(吹出开口)
51 风向调节叶片
61 热交换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检测部)
62 吸入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检测部)
71 负荷指标计算部
72 马达控制部(控制部)
81 压缩机
86 压缩机控制部
100 空调装置
500 室内空间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其包括向室内空间(500)吹出空气的室内机组(10),上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壳体(20),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形成有吹出开口(24a~24d);
风向调节叶片(51),其设置在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处且用于使从该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
室内热交换器(32),其设置在上述室内壳体(20)内部,在制热运转时,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2)利用制冷剂加热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之前的空气;
第一温度检测部(61),其检测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2)的温度或者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以及
控制部(72),在上述制热运转时,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比第一规定值高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以气流模式控制上述风向调节叶片(51),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至少朝向水平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气流模式下,上述控制部(72)使从上述吹出开口(24a~24d)吹出的空气的风量相比上述制热运转时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低于上述第一规定值的情况下的风量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负荷指标计算部(71),上述负荷指标计算部(71)计算表示上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的指标,
在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上述指标比第二规定值低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86)进行使该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室内壳体(20)上还形成有吸入开口(23),
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62),上述第二温度检测部(62)检测从上述吸入开口(23)被吸入上述室内壳体(20)内的空气的吸入温度,
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上述指标比上述第二规定值低的情况是指,上述制热运转的上述气流模式时的设定温度与上述吸入温度之差比规定差小的情况。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调装置还包括压缩机(81),上述压缩机(81)压缩制冷剂,
在上述模式结束控制下,
上述控制部(72、86)使上述压缩机(81)的运转频率降低,使得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达到第三规定值以下,
在上述第一温度检测部(61)的检测结果达到了上述第三规定值以下时,上述控制部(72、86)结束上述气流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规定值在上述第一规定值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制热运转的在上述气流模式下的运转累加时间达到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72、86)进行使上述气流模式结束的模式结束控制。
CN201680070721.7A 2015-12-18 2016-11-15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8291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7074 2015-12-18
JP2015247074A JP6222211B2 (ja) 2015-12-18 2015-12-18 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16/083858 WO2017104335A1 (ja) 2015-12-18 2016-11-15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1735A true CN108291735A (zh) 2018-07-17
CN108291735B CN108291735B (zh) 2019-04-30

Family

ID=59056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0721.7A Active CN108291735B (zh) 2015-12-18 2016-11-15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2546B2 (zh)
EP (1) EP3372913B1 (zh)
JP (1) JP6222211B2 (zh)
CN (1) CN108291735B (zh)
AU (1) AU2016370983B2 (zh)
ES (1) ES2813566T3 (zh)
WO (1) WO20171043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165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器及其清洁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3539B2 (ja) * 2015-09-29 2017-10-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6135734B2 (ja) * 2015-09-29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9127862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无风感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13581B (zh) * 2018-03-14 2020-07-31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制热启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2167891B1 (ko) * 2018-06-01 2020-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8800469A (zh) * 2018-06-29 2018-11-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设备的导风条控制方法、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US10663204B2 (en) 2018-10-31 2020-05-26 James Youngstrom Method for creating ice structures
US11885552B2 (en) 2018-10-31 2024-01-30 James Youngstrom Method for creating ice structures
CN109612040B (zh) * 2018-12-11 2021-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612041B (zh) * 2018-12-11 2021-02-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12303860B (zh) * 2019-07-24 2022-0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导风板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1076382B (zh) * 2019-12-03 2020-12-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机盘管防冷风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水多联空调系统
CN111981617B (zh) * 2020-08-28 2022-05-24 苏州峻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滚动插入的内嵌式换气机
CN115127152A (zh) * 2022-06-27 2022-09-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39A (ja) * 1985-07-08 1987-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装置および風向偏向方法
JPS62147257A (ja) * 1985-12-20 1987-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方法
JP2004316957A (ja) * 2003-04-11 2004-11-11 Advanced Kucho Kaihatsu Center Kk 空気調和機
JP2005147512A (ja) * 2003-11-14 2005-06-09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820167A (zh) * 2004-01-26 2006-08-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天花板嵌入型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51290A (zh) * 2008-03-19 2008-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快速制冷/制热控制方法
JP2013181671A (ja) * 2012-02-29 2013-09-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601850B2 (en) * 1987-09-03 1990-09-2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n airflow control device
CA2015019C (en) * 1990-04-20 1995-12-05 David R. Herwander Hot removal process for asbestos insulation
JP3369331B2 (ja) * 1994-09-30 2003-01-2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20080237361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Invent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eat Dissipation
JP5250011B2 (ja) * 2010-10-26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847034B2 (ja) * 2012-07-24 2016-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9638433B2 (en) * 2012-09-28 2017-05-02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HVAC excess air condit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39A (ja) * 1985-07-08 1987-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装置および風向偏向方法
JPS62147257A (ja) * 1985-12-20 1987-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偏向方法
JP2004316957A (ja) * 2003-04-11 2004-11-11 Advanced Kucho Kaihatsu Center Kk 空気調和機
JP2005147512A (ja) * 2003-11-14 2005-06-09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820167A (zh) * 2004-01-26 2006-08-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天花板嵌入型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251290A (zh) * 2008-03-19 2008-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快速制冷/制热控制方法
JP2013181671A (ja) * 2012-02-29 2013-09-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165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器及其清洁控制方法
CN111380165B (zh) * 2018-12-29 2023-03-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器及其清洁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22211B2 (ja) 2017-11-01
BR112018011599A2 (pt) 2018-11-27
WO2017104335A1 (ja) 2017-06-22
ES2813566T3 (es) 2021-03-24
CN108291735B (zh) 2019-04-30
US20180299164A1 (en) 2018-10-18
EP3372913A1 (en) 2018-09-12
AU2016370983B2 (en) 2018-07-26
US10422546B2 (en) 2019-09-24
EP3372913B1 (en) 2020-06-03
JP2017110880A (ja) 2017-06-22
EP3372913A4 (en) 2019-06-19
BR112018011599A8 (pt)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735B (zh) 空调装置
CN108139108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JP621353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US20210102725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EP3187791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673093B (zh) 空调室内机
JP5408317B1 (ja) 空調室内機
KR20170048365A (ko) 제습 장치
KR102167891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20190130877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CN110709645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KR20190130846A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8474581B (zh) 空调系统
JP65990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056297B2 (ja) 空調室内機
KR20120097673A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08474582B (zh) 空调系统
JP659288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17056365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