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16C -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16C
CN1082916C CN99104539A CN99104539A CN1082916C CN 1082916 C CN1082916 C CN 1082916C CN 99104539 A CN99104539 A CN 99104539A CN 99104539 A CN99104539 A CN 99104539A CN 1082916 C CN1082916 C CN 108291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body
aforementioned
bicycle
elastic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104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5111A (zh
Inventor
藤井和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235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5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1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 Blinds (AREA)

Abstract

第1弹性构件83,为在具备外侧构件80与相对回转自如地配置于外侧构件80的内周侧的内侧构件82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中,在两构件80、82之间可与两方接触地配置,并且由于两构件80、82的相对回转而伸缩以吸收冲击的构件,具备第1弹性体83a与第2弹性体83b。第2弹性体83b是83a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在第1弹性体上,并且是与第1弹性体83a弹性不同的弹性体。

Description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构件,特别是涉及在具备第1构件与相对回转自如地配置于第1构件内周侧的第2构件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的两构件之间可与两方接触地配置,并且由于两构件的相对回转而伸缩以吸收冲击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自行车不仅是作为交通工具而且作为娱乐活动的一种形态更加受人欢迎。再者,自行车运动对于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来说是受人喜爱的比赛运动。
近年,在山地自行车与城市自行车中,已有装设前缓冲装置与后缓冲装置,以吸收在卸载与加载时传递给骑车人的冲击的方法。此等缓冲装置,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已有许多。
作为结构简单而且价格便宜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有日本特开平9-290790号公报所公开的例子。该缓冲装置具备筒状的外侧构件(第1构件的一例),安装在外侧构件内的内侧构件(第2构件的一例)以及安装在外侧构件与内侧构件之间由于两构件的相对回转而压缩变形的弹性构件。例如,外侧构件与自行车的前车架构件一体地连结,内侧构件与后车架构件一体地连结。弹性构件是聚氨酯橡胶等弹性体制品,缓冲装置的特性由其弹性所决定。
对于该自行车缓冲装置来说,由于凹凸或高低不平,冲击由路面作用于后车架上时,内侧构件相对于外侧构件回转以吸收冲击。
对于前述以往的结构来说,由于只安装1种弹性构件,缓冲装置的特性根据其弹性构件的弹性或硬或软。例如,若提高弹性构件的弹性,缓冲装置特性变软,能吸收小的凹凸所引起的弱冲击,当大的高低不平等引起的强冲击作用于自行车的车身上时,会发生碰底现象,不能充分吸收冲击。反之,若降低弹性构件的弹性,缓冲装置特性变硬,能吸收强冲击,但不能吸收弱冲击。象这样,当缓冲装置特性的软硬是由弹性构件的弹性所决定时,则难以灵活地适应来自路面的种种冲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简单结构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上所安装的弹性构件上,容易灵活地适应种种冲击。
发明1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具备第1构件与相对回转自如地配置于第1构件的内周侧的第2构件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中,在两构件之间可与两方接触地配置,并且由于两构件的相对回转而进行伸缩以吸收冲击的构件,具备有第1弹性体与第2弹性体。第2弹性体是与第1弹性体至少一部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是与第1弹性体的弹性不同的弹性体。
对于将这样的弹性构件安装在第1构件与第2构件之间的缓冲装置来说,当冲击作用于自行车的车架上两构件相对回转时,由于两弹性体是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由弹性高的弹性体开始逐渐压缩地吸收冲击。因此,在行程的前半可获得软的缓冲装置特性,在行程的后半可获得硬的缓冲装置特性。由于可如此获得软硬的缓冲装置特性,所以不论冲击或大或小都能吸收其冲击。因此,容易灵活地适应种种冲击。
发明2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1所述的构件中,第2弹性体不可移动地固定在第1弹性体上。在这种情况下,两弹性体在受到压缩时,两弹性体不会偏移,因而缓冲装置特性不易变动。
发明3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2所述的构件中,第2弹性体是通过粘合固定在第1弹性体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将2个弹性体简便地固定。
发明4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2所述的构件中,第2弹性体是卡止固定在第1弹性体上。在这种情况下,2个弹性体只是卡止固定,因而一侧弹性体的压缩不易对另一侧弹性体的压缩产生影响。
发明5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1~4中之一所述的构件中,其特征在于:第2弹性体是沿着回转方向倾斜排列地配置在第1弹性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构件是倾斜排列地配置,除了弹性体的弹性之外,还可以根据倾斜的程度调节缓冲装置特性,易于根据种种冲击灵活地适应。
发明6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1~4中之一所述的构件中,第2弹性体是配置于第1弹性体的两侧。在这种情况下,在慢速冲击的情况下是两侧的第2弹性体同时压缩,但在快速冲击的情况下是第2弹性中之一方先压缩,因此易于根据种种冲击灵活地适应。
发明7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1~4中之一所述的构件中,第1弹性体在内部具有收容空间,第2弹性本是收容在收容空间内。在这种情况下,第1弹性体与第2弹性体不仅沿回转方向而且沿径向也是并排配置,因此压缩时的弹性急剧变化减少,能抑制缓冲装置特性的急剧变化。
发明8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1~7中之一所述的构件中,还具备第3弹性体,该第3弹性体与第2弹性体至少一部是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同第1与第2弹性体弹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弹性不同的3个弹性体是沿着压缩方向并排地配置,因而在行程的途中可获得变化的3种缓冲装置特性,易于根据种种冲击灵活地适应。
发明9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8所述的构件中,第1弹性体。第2弹性体、第3弹性体是按该顺序弹性降低,压缩变难。在这种情况下,在行程中可以简便地获得依次变硬的缓冲装置特性。
发明10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发明8或9所述的构件中,第3弹性体是不可移动地固定在第2弹性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第2弹性体与第3弹性体受压缩时,两弹性体不会偏移,因而缓冲装置特性不易变动。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2是其驱动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其驱动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缓冲装置组合体与后车架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缓冲装置组合体的纵剖视图。
图6是图5的IV-IV剖视图。
图7是缓冲装置组合体在行程途中时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8是缓冲装置组合体在行程终端时的与图6相当的图。
图9是表示缓冲装置组合体的缓冲装置特性的曲线图。
图10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1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2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3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4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5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弹性构件的模式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实施例的缓冲装置组合体的缓冲装置特性的曲线图。
在图1与图2中,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10是BMX型自行车,具备车架12与缓冲装置组合体14。车架12主要具有主车架构件(第1车架构件的一例)16以及通过缓冲装置组合体14与主车架构件16弹性连结的后车架构件(第2车架构件的一例)18。
自行车10还具备包围着后轮毂19a回转自如地安装在车架12后部的后轮19,包围着前轮毂20a回转自如地连结在车架12前部的前轮20与用于推进自行车的驱动部22。驱动部22如图3所示,与以往的结构相同,具有:带曲柄轴23a的底轴承架23(图4),附带不可回转地安装在曲柄轴23a右端的前链轮25的右曲柄臂24,不可回转地安装在曲柄轴23a左端的左曲柄臂26,安装在后轮毂19a上的后链轮29与架设在两链轮25、29上的驱动链28。在各曲柄臂24、26的前端装有脚蹬27。
主车架16具有刚性,以焊接起来的多个管件构成。即主车架构件16具有鞍管30,头管32,连结两管30、32的上管33与下管34。主车架构件16最好使用高强度钢、铬钼钢、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坯料与碳复合材料等纤维增强树脂坯料等具有刚性的坯料制造。
前端装有鞍座37的鞍柱38上下位置可调地固定在鞍管30上。
前叉40回转自如地安装在头管32上。前轮20回转自如地安装在前叉40的下端,转向用车把组合体42上下位置可调地安装在其上端。
用于安装缓冲装置组合体14的1对托架50焊接固定在下管34与鞍管30的连结部分上。托架50如图2与图3所示,具有焊接固定在下管34上的第1固定部50a,位于第1固定部50a的斜下方焊接固定在鞍管30上的第2固定部50b与弯曲成1/4圆弧状连接两固定部50a、50b的连结部50c。这样的托架50可安装缓冲装置组合体14,同时由于将下管34与鞍管30连结起来,能加强主车架构件16。另外,在不设置连结部50c而将缓冲装置组合体14分别地安装在管34、30上的情况下,由于用缓冲装置组合体14将2个管34、30连结起来,能加强主车架构件16。
缓冲装置组合体14安装在1对托架50之间,利用螺栓56固定。在各托架50上形成用于螺栓56穿过的2个螺栓孔(未予图示)。象这样利用螺栓56将缓冲装置组合体14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主车架构件16上,缓冲装置组合体14与后车架构件18的装卸变得容易。
后车架构件18如图4所示,具有实际上是相同的1对臂构件60。各臂构件60,在根端具有圆形的缓冲装置安装部62,在前端具有轮毂安装部64。缓冲装置安装部62固定在缓冲装置组合体14的内侧构件(后述)上。后轮毂19a安装在1对轮毂安装部64之间,轮毂轴19b是由轮毂安装部64进行固定。
缓冲装置安装部62具有底轴承架23可以贯穿的中心孔70。在中心孔70的周围形成有安装螺栓74所用的5个螺栓孔72。螺栓74用于将缓冲装置安装部62固定在缓冲装置组合体14的内侧构件上。在轮毂安装部64上形成有沿臂构件60的纵向延伸的长槽76,后轮毂19a的轮毂轴19b是由众所周知的方法固定在该长槽76中。
缓冲装置组合体14如图4~图6所示,具备:固定在主车架构件16上的外侧构件(第1构件)80,配置在外侧构件80的内周侧并且固定在后车架构件18上的内侧构件(第2构件)82,通过外侧构件80与内侧构件82的相对回转而伸缩的第1与第2弹性构件83、84,在同芯地配置外侧构件80与内侧构件82的同时,用于将两构件80、82相对回转自如并且不能沿轴向移动地连结起来的连结机构86。
外侧构件80大体上是圆筒状的金属构件,在内部有以沿自行车10的左右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形开口90。用于此件的金属最好是铝合金、钛合金、铬钼钢、高强度钢、不锈钢合金等。内侧构件82可同底轴承架23与2个弹性构件83、84一起收容在开口90内。开口90,其中心轴与底轴承架23的中心轴(曲柄轴23a的轴线)一致地形成。在开口90内形成向径向内方延伸的5个第1突出部92。如图6所示,在第1突出部92的根端部的回转方向的一侧面与外侧构件80的内周面的交界部分形成倒角成圆弧状的第1保持部92a。
外侧构件80在外周侧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2个安装部94。在各安装部94的前端形成有从两端为规定深度的螺孔96。该螺孔96形成于与托架50的螺栓孔相对向的位置上,通过将穿过托架50的螺栓孔的螺栓56旋入该螺孔96内,即将缓冲装置组合体14安装在主车架构件16上。在各安装部94的根端部形成由两端切出的缺口部97,在外侧构件80的两端外周面上形成有圆周面98。内侧构件82大体上是圆筒状的金属构件,在内部形成利用众所周知的螺纹安装法安装底轴承架23所用的通孔104。用于该件的金属最好是铝合金、钛合金、铬钼钢、高强度钢、不锈钢合金等。在内侧构件82的外周部形成向径向外方突出的5个第2突出部102。第2突出部102与第1突出部92交错地配置。结果,可在第1突出部92与第2突出部102之间形成由于外侧构件80与内侧构件82的相对回转而使体积变化的大致矩形的2种空间。其中,在大的空间内安装第1弹性构件83,在小的空间内安装第2弹性构件84。在第2突出部102的根端部的回转方向的一侧面与内侧构件82的外周面的交界部分形成倒角成圆弧状的第2保持部102a。
另外,第1突出部92的回转方向的另一面92b与第2突出部102的回转方向的另一面102b在装有弹性构件83、84的状态下大致平行地互相对向。在第2突出部102的顶端侧形成供螺栓74旋入的螺孔106。将螺栓74穿过臂构件60的螺栓孔72旋入该螺孔106内,后车架构件18即固定在缓冲装置组合体14上,与主车架构件16实现弹性连结。
第1弹性构件83是剖面为变形矩形状的棒状弹性体制成的构件。第1弹性构件83具有第1弹性体83a以及与第1弹性体83a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弹性低于第1弹性体83a的第2弹性体83b。两弹性体83a、83b例如可利用粘合剂粘合而不可移动地被固定。作为该弹性体,最好是聚氨酯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与聚乙烯等弹性体。第1弹性构件83与第1突出部92接触的外周侧的角部83c以及与第2突出部102接触的内周侧的角部83d成锐角状地带有圆弧。第1弹性构件83是在受到预压的状态下安装在第1突出部92与第2突出部102所形成的空间的一方内,两端与第2套筒部112接触。并且,在与第1突出部92的接触部中,第2弹性体83b的角部83c是由外周侧的第1保持部92a保持,在与第2突出部102的接触部中,第1弹性体83a的角部83d是由与第1保持部92a对角配置的内周侧的第2保持部102a保持。这样,由于不可移动地固定2个弹性体83a、83b而成的第1弹性构件83由配置于对角线方向的各自的保持部92a、102a来保持,第1弹性构件83在压缩变形时,除了由于压缩向厚度方向(与压缩方向交差的方向)膨胀之外,第1弹性构件83难以偏移。因此,能使缓冲性能稳定。
另外,第1弹性构件83是在受到保持的状态下,在与外侧构件80的内周面之间留有间隙108a地安装在空间的一方内,该间隙108a是由与第2突出部102的接触部分起沿顺时针方向逐渐变小。另外,在与内侧构件82的外周面之间也留有间隙108b地安装着,该间隙108b是由与第1突出部92的接触部分起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变小。
由于如此留出逐渐变小的间隙108a、108b地配置第1弹性构件83,第1弹性构件83在由两突出部92a、102a所夹持而压缩时,能向与压缩方向交叉的方向膨胀,使两构件80、82的转动量增加,可充分地吸收冲击。
并且,在内侧构件82相对回转,第1弹性构件83压缩而向间隙108a、108b侧膨胀时,第1弹性构件83同外侧构件80的内周面与内侧构件82的外周面逐渐贴紧,因此,在由于贴紧而发生摩擦的部分的偏移量减少,第1弹性构件83不易摩损,能抑制由于摩损造成的缓冲性能的变动。
再者,在内侧构件82相对回转,第1弹性构件83压缩时,从弹性高的第1弹性体83a开始运渐压缩,当第1弹性体83a压缩到某种程度时,第2弹性体83b开始压缩。因此,在行程的途中(压缩途中)能使缓冲装置特性由软状态转变成硬状态。就是说,由微小的凹凸引起的弱冲击可由第1弹性体83a吸收,由大的高低不平等引起的强冲击,可由第2弹性体83b吸收。因此,容易灵活地适应由路面所受到的种种冲击。
第2弹性构件84是大致板状的弹性体制件,是为了对第1弹性构件83施加预压,同时是为了抑制由于2个突出部92、102的接触而发生的碰撞声所装设的。作为该弹性体,最好是聚氨酯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与聚乙烯等弹性体。在第2弹性构件84对第1弹性构件83施加预压的状态下,第1突出部92的周方向的另一面92b与第2突出部102的周方向的另一面102b大致平行地相对向。因此,即使第2弹性构件84在径向偏移,第1突出部92的周方向的另一面92b与第2突出部102的周方向的另一面102b的间隙也不变化,对第1弹性构件83的预压不易变动。在此,由于对第1弹性构件83施加预压,当骑车人骑在自行车上时,缓冲装置可抑制由于骑车人的体重引起的组合体14的移动。
连结机构86具有固定在外侧构件80上的合成树脂制造的第1套筒部110与配置在第1套筒部110的外周侧并且固定在内侧构件82上的金属制造的第2套筒部112。作为用于第1套筒部110合成树脂,最好是聚缩醛树脂、尼龙与特氟隆(商标)等合成树脂。作为用于第2套筒部112的金属,最好是铁类金属、铜与黄铜类合金等金属。第1套筒部110是带凸边的环状构件,该环状构件具有与外侧构件80的圆周面98接触的第1筒部114以及由第1筒部114弯曲而与外侧构件80的端面接触的第1环状部116。第1套筒部110嵌入固定在外侧构件80的圆周面98上。
第2套筒部112是带凸边的环状构件,该环状构件具有与第1套筒部110的第1筒部114接触的第2筒部118以及与由第2筒部118弯曲而与第1套筒部110的第1环状部116接触的第2环状部120。第2环状部120中,在与5个螺栓孔72对向的位置上形成5个螺栓孔122。第2套筒部112是通过螺栓74连同后车架构件18一起固定在内侧构件82上。
下面对缓冲装置组合体14的冲击吸收动作加以说明。
由于路面的凹凸或高低不平引起的冲击与负荷作用于后轮19上时,后车架构件18与内侧构件82一起围绕着图1的曲柄轴23a沿顺时针方向回转。由于象这样围绕着曲柄轴23a回转,不会产生象使其它部分回转时所产生的那样的驱动链28的张紧与松驰等对于驱动链28的不良影响。因此,能抑制蹬踏损失等。在冲击与负荷作用于自行车上的期间,第1弹性构件83在两突出部92、102之间压缩变形以吸收其冲击与负荷。这时,第1弹性构件83与外侧构件80和内侧构件82的间隙108a、108b逐渐变小,如图8所示,当压缩到间隙消除时,第1弹性构件83在所有接触面上受到约束,因此到达行程终端。当除去冲击与负荷时,第1弹性构件83由于弹性回复力而膨胀,内侧构件82返回到初始位置。
这时的内侧构件82的行程与负荷的关系(缓冲装置特性)如图9所示。在此,在行程的前半,弹性高而软的第1弹性体83a压缩以吸收冲击。这时,负荷对于行程的倾斜缓慢,可获得软的缓冲装置特性,因而能吸微小的凹凸。再者,当强冲击作用时,第1弹性体83a压缩到某一程度时(行程S1)第2弹性体83b开始压缩。这时的状态如图7所示。在该行程S1以后的行程后半,弹性低而硬的第2弹性体83b也开始压缩以吸收冲击,因而负荷对于行程的倾斜加大,可获得硬的缓冲装置特性,可不碰底地吸收大冲击。
另外,由于在第1弹性构件83与外侧构件80和内侧构件82之间设置间隙108a、108b,第1弹性构件易于膨胀,相对于负荷来说可获得较大的行程,冲击吸收范围变大。在未形成该间隙108a、108b的情况下,由于难以膨胀,相对于负荷来说行程变小。
另外,由于在压缩时第1弹性构件83保持在压入的对角方向的2个部位上,同时是将2个弹性体83a、83b不可移动地加以固定,在压缩时第1弹性构件83难以沿径向移动。因此,图9所示的缓冲装置特性始终一定地变化,可获得稳定的缓冲性能。
另外,由于外侧构件80与内侧构件82是通过连结机构86轴向不可移动并且相对回转自如地连结在一起,两构件80、82难以沿径向偏移。因此能防止冲击作用时两构件80、82的接触,即使发生冲击作用,两构件80、82也不易受损。
                       其他实施例
(a)在前述实施例中,是以第1与第2弹性体83a、83b构成第1弹性构件83,但如图10所示,例如也可以将第1弹性体83a配置在第2弹性体83b的两侧。在这种情况下,冲击速度快时,只是2个第1弹性体83a、83a中之一个先行压缩,冲击速度慢时,则是两方的第1弹性体一个先行压缩,冲击速度慢时,则是两方的第1弹性体83a、83a压缩。因此,缓冲装置特性是根据冲击的速度而变化,易于根据种种冲击加以适应。
(b)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将所有弹性体并排配置,但也可以将弹性构一部并排配置。在图11中,在第1弹性体83a的中心部形成收容空间83j,将第2弹性体83b收容于其收容空间83j内。在这种情况下,第1弹性体83a与第2弹性体83b不仅是在回转方向,在与其交叉的径向也是并排地配置,因而压缩时急剧的弹性变化减少,能抑制缓冲装置特性的急剧变化。另外,即使不用粘合剂等固定方法将2个弹性体83a、83b进行固定,也能将第2弹性体83b不可移动地保持在第1弹性体83a内。
(c)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将弹性体83a、83b在与回转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边界线地并排配置,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将弹性体83a、83b并排地配置成使边界线倾斜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总体的弹性根据倾斜的程度而变化,易于根据种种冲击加以适应。
(d)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利用粘合剂将弹性体83a、83b不可移动地进行固定,但也可以如图13与图14所示,将弹性体83a、83b卡止固定。在图13中,在弹性体83b上设置突起83f,在弹性体83a上设置卡止在突起83f上的燕尾槽83g。又在图14中,在弹性体83a、83b上设置圆槽83h,将葫芦型的卡止构件83i安装在上述圆槽83h内。这样的卡止结构并不仅限于前述2个实施例,只要是能卡止固定多数弹性体的构造,什么样的构造都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体83a、83b只被卡止固定,一方弹性体的压缩不易对另一方的弹性体的压缩产生影响。
(e)在前述实施例中,是由弹性不同的2种弹性体83a、83b构成第1弹性构件83,但也可以由弹性不同的3种以上的弹性体构成第1弹性构件83。在图15中,由沿着回转方向并排配置的3种弹性体83a、83b、83e构成第1弹性构件83.在此,例如弹性按第1弹性体83a、第2弹性体83b、第3弹性体83e的顺序降低。对于这样构成的第1弹性构件83来说,如图16所示,第1弹性体83a压缩到某一程度时(行程S1)为止,缓冲装置特性软,能吸收微小的凹凸。然后比其大的冲击作用时,第2弹性体83b开始压缩,缓冲装置特性变得稍硬,能适应中等程度的冲击。当更大的冲击作用时,在第2弹性体83b压缩到某一程度时(行程S2),第3弹性体83e开始压缩,缓冲装置特性变得更硬,对于大的冲击也能适应。在此,能更加灵活地适应种种冲击。
(f)在前述实施例中,是安装第2弹性构件84,对第1弹性构件83施加预压,但也可以不安装第2弹性构件84。另外,在安装第2弹性构件84的情况下,也可安装对第1弹性构件83不施加预压程度的软弹性体制成的构件。这样的第2弹性构件84虽不能施加预压,但能防止由于两突出部92、102的碰撞所发生噪声,并且能吸收复原时的冲击。
(g)在前述实施例中,在由两突出部92、102所形成的5个空间内安装了具有相同弹性的弹性构件,但也可以在5个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空间内分别安装具有不同弹性的第1弹性构件与/或第2弹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在冲击发生作用,第1构件与第2构件相对回转时,由于两弹性体是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由弹性高的弹性体开始逐渐压缩而吸收冲击。因此,在行程的前半程可获得软的缓冲装置特性,在行程的后半程可获得硬的缓冲装置特性。由于象这样可获得软硬的缓冲装置特性,即使作用有大与小的冲击,也能吸收其冲击。因此,易于灵活地适应种种冲击。

Claims (10)

1.一种自行车用弹性构件,是在具备第1构件与相对回转自如地配置于前述第1构件的内周侧的第2构件的自行车用缓冲装置的前述两构件之间,可与两方接触地配置,并且由于前述两构件的相对回转而收缩以吸收冲击所用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弹性体与第2弹性体,该第2弹性体与第1弹性体至少一部是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与前述第1弹性体弹性不同。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弹性体不可移动地固定在前述第1弹性体上。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弹性体是通过粘合固定在前述第1弹性体上。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弹性体卡止固定在前述第1弹性体上。
5.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弹性体与回转方向倾斜地并排配置在第前述第1弹性体上。
6.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2弹性体配置在前述第1弹性体的两侧。
7.按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弹性体在内部具有收容空间,前述第2弹性体收容在前述收容空间内。
8.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3弹性体,该第3弹性体与前述第2弹性体至少一部是沿着回转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同前述第1与第2弹性体的弹性不同。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弹性体、第2弹性体、第3弹性体是按该顺序弹性降低并且压缩变难。
10.按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行车用弹性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3弹性体不可移动地固定在前述第2弹性体上。
CN99104539A 1998-05-11 1999-03-30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91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780998A JP3261096B2 (ja) 1998-05-11 1998-05-11 スクリーン昇降装置
JP127809/98 1998-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5111A CN1235111A (zh) 1999-11-17
CN1082916C true CN1082916C (zh) 2002-04-17

Family

ID=1496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104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916C (zh) 1998-05-11 1999-03-30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61096B2 (zh)
CN (1) CN108291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48050B1 (en) 1997-11-04 2003-11-18 Andrew J. Toti Spring drive system and window cover
FR2943379B1 (fr) * 2009-03-17 2011-04-08 Somfy Sas Frein a ressort pour actionneur d'entrainement d'un ecran domotique et actionneur equipe d'un tel frein
KR20110072309A (ko) * 2009-12-22 2011-06-29 백승진 베어링이 구비된 롤 방충망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6797Y (zh) * 1992-09-16 1993-06-23 向茂祥 自行车缓冲避震器
DE4233596A1 (de) * 1992-10-06 1994-04-07 Richard Kapp Hinterradfederung für Zweiradfahrzeuge
US5411287A (en) * 1992-07-07 1995-05-02 Henschen; Curtiss W. Multiple stage torsion axle
US5496052A (en) * 1993-12-21 1996-03-05 Miyata Industry Co., Ltd. Damper mechanism of bicycle frame
JPH09309479A (ja) * 1995-09-25 1997-12-02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パー付角パイプ部材を使用した自動2輪車のリヤスイングアーム及びこの車体用テーパー付角パイプ部材の製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11287A (en) * 1992-07-07 1995-05-02 Henschen; Curtiss W. Multiple stage torsion axle
CN2136797Y (zh) * 1992-09-16 1993-06-23 向茂祥 自行车缓冲避震器
DE4233596A1 (de) * 1992-10-06 1994-04-07 Richard Kapp Hinterradfederung für Zweiradfahrzeuge
US5496052A (en) * 1993-12-21 1996-03-05 Miyata Industry Co., Ltd. Damper mechanism of bicycle frame
JPH09309479A (ja) * 1995-09-25 1997-12-02 Honda Motor Co Ltd テーパー付角パイプ部材を使用した自動2輪車のリヤスイングアーム及びこの車体用テーパー付角パイプ部材の製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61096B2 (ja) 2002-02-25
CN1235111A (zh) 1999-11-17
JPH11324533A (ja) 199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713C (zh) 自行车用缓冲装置
CN1082917C (zh) 自行车用缓冲装置
US9527543B2 (en) Leaning vehicle
JP5009896B2 (ja) 安定した沈下度応答のための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102519C (zh) 自行车的悬架组件
CN1498814A (zh) 自行车用后拨链器
JPH1120770A (ja) チェーン駆動車両のチェーンローラ構造
US6669218B1 (en) Bicycle front fork assembly
JP3003784B2 (ja) 自転車用緩衝装置
CN103171636A (zh) 一种两栖特种车辆的履带式行走系统
KR20020077807A (ko) 자동 이륜차의 리어 서스펜션 장착 구조
CN1664397A (zh) 盘式制动器
CN1132754C (zh) 自行车悬挂组件
US20040188167A1 (en) Reinforc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and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82916C (zh) 自行车用弹性构件
US7556275B2 (en) Saddle type vehicle
EP0644108B1 (en) Bicycle front wheel control mechanism
CN1305729C (zh) 自行车用车身架构造
CN103057392A (zh) 一种发动机悬挂总成
CA2214474A1 (en) Crawler vehicle
CN1038664C (zh) 自行车悬挂装置
CN221024025U (zh) 滑板车避震结构
CN219325901U (zh) 摩托车
JPH09221080A (ja) 自転車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ォーク及び自転車
CN1817732A (zh) 自行车用后拨链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