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825A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2825A
CN108282825A CN201710008344.0A CN201710008344A CN108282825A CN 108282825 A CN108282825 A CN 108282825A CN 201710008344 A CN201710008344 A CN 201710008344A CN 108282825 A CN108282825 A CN 108282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rlc
auxiliary
auxiliary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83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2825B (zh
Inventor
刘佳敏
许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71000834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282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76476 priority patent/WO2018127238A1/zh
Priority to US16/475,950 priority patent/US1105779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8282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2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7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access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4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7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between radio units of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04W36/0038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of security context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其中,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UE快速高效的在节点之间进行移动,提升用户在节点间切换的体验,并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极大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量,必将会引入更多的传输节点,即未来为超密集网络。在LTE(长期演进)系统中,网络侧的节点之间大多通过有线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eNB(evolved Node B,演进型基站)之间通过有线链路连接,eNB和核心网节点之间也是采取有线链路连接,核心网节点包括MME(移动性管理实体),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等。
在现有R8规范中,典型的MME和S-GW内部切换流程如下:
源eNB基于测量报告和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无线资源管理)信息做判决,决定UE需要切换;
源eNB发起切换请求消息至目标eNB,携带必要的信息为目标侧的切换做准备;
目标eNB基于收到的E-RAB(Evolved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信息做接纳控制,配置请求的资源,预留C-RNTI(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和可能的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Preamble(接入信道的前导码);
目标eNB准备切换并发送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至源eNB,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含有发送给UE(用户终端)的执行切换的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消息中包含新的C-RNTI,目标eNB安全算法指示,可能包含专用RACH Preamble和其他参数,如接入参数,SIBs(系统信息块)等,切换请求确认消息中如果需要还可包含数据前转通道的信息。
一旦源eNB接收到切换请求确认消息或者一旦切换命令在下行开始传输,数据前转过程开始启动;
源eNB将目标eNB透传过来的RRC连接重配置消息进行完整性保护和加密等操作后发往UE;
源eNB向目标eNB发送SN(序列号)状态传递消息,该消息携带需要保留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状态的E-RABs(RLC AM业务)的上行PDCP SN接收状态和下行PDCP SN发送状态信息。上行PDCP SN接收状态至少包含第一个丢失UL(无序列表)SDU(服务数据单元)的PDCP SN和可能的乱序UL PDCP SN的bit图信息;下行PDCP SN传输状态包含目标eNB给新SDU分配的下一个PDCP SN号;
UE收到包含切换信息的RRC连接重配置信令,与目标eNB做同步,并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
为了进行数据无损切换,对于用户面来讲,需要进行数据前转,其过程如下:
在切换准备阶段,在源eNB和目标eNB之间建立数据前转的用户面隧道。需要进行前转数据的每一个E-RAB建立一个隧道用于上行数据前转和另一个用户下行数据前转。在切换执行阶段,用户数据从源eNB前转至目标eNB。切换完成阶段,源eNB继续前转用户面数据直到最后一个包“end marker”。目标eNB收到“end marker”,认为前转数据完成。
现有系统中,在切换时RLC及以下的所有层,都进行了复位,只有PDCP层因为业务无损的要求,会传递一些未发送或者未确认的数据,以及传递PDCP的SN信息给目标节点,以保证目标节点能够无损的接续进行数据处理。
在超密集网络中,传输节点之间距离较近,用户在传输节点之间切换和移动的频度较大。如果每次更换服务节点都需要对L2(层2,即介质访问控制层)的状态进行复位,则一方面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复位引起的非必要重传也会降低系统效率,因为RLC层的复位,将丢失RLC层的一些传输信息,例如某些RLC PDU(协议数据单元)传输成功并获得了接收端的肯定确认,而该RLC PDU中并没有包含完整的高层数据,而是高层数据的某个分段,那这个已经传输成功的分段信息,并不会被保留,相当于在目标节点,需要对该整个高层数据进行重传,其中包含已经传输成功的分段,造成了冗余的重传,不利于系统效率和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保证UE快速高效的在节点之间进行移动,提升用户在节点间切换的体验,并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或者,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ACK的数据包;
和/或,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能够成功解密,如果能够成功解密,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删除接收到的PDCP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所述第二辅节点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所述用户终端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所述用户终端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所述用户终端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则所述用户终端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用户终端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所述用户终端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处理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或者,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ACK的数据包;
和/或,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执行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单元具体用于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能够成功解密,如果能够成功解密,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删除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上述方案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面协议栈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八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每次更换服务节点都需要对L2的状态进行复位,一方面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复位引起的非必要重传也会降低系统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保证UE快速高效的在节点之间进行移动,提升用户在节点间切换的体验,并提高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步骤102: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其中,指示消息可以是切换消息,也可以是重配置消息。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进一步地,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还包括重排序的状态变量,所述重排序的状态变量包括重排序的下边界和/或触发重排序的数据包的SN。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和/或
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ACK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
在前转的数据包分配有RLC的SN时,则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SN;
在前转的数据包没有分配RLC的SN时,则在前转数据包时按照接收数据包的顺序来前转数据包。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可以成功解密,如果可以成功解密,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删除接收到的PDCP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所述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步骤202: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所述第二辅节点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所述用户终端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步骤302: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其中,指示消息可以是切换消息,也可以是重配置消息。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决定用户终端是否复位的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所述用户终端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所述用户终端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所述用户终端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进一步地,
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即分段信息为SO+LI+LSF形式,当是最后一个分段时LSF置为1,否则LSF置为0。形式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则所述用户终端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用户终端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所述用户终端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实施例四
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包括:处理器;以及通过总线接口与所述处理器相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当处理器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时,如图5所示,包括实现如下的功能模块或单元:
接收模块41,用于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处理模块42,用于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其中,指示消息可以是切换消息,也可以是重配置消息。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或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进一步地,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还包括重排序的状态变量,所述重排序的状态变量包括重排序的下边界和/或触发重排序的数据包的SN。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
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 ACK的数据包。
进一步地,在前转的数据包分配有RLC的SN时,则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SN;
在前转的数据包没有分配RLC的SN时,则在前转数据包时按照接收数据包的顺序来前转数据包。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执行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进一步地,
所述执行单元具体用于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可以成功解密,如果可以成功解密,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删除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实施例五
本发明的实施例五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包括:处理器;以及通过总线接口与所述处理器相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当处理器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时,如图6所示,包括实现如下的功能模块或单元:
切换模块51,用于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数据传输模块52,用于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实施例六
本发明的实施例六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包括:处理器;以及通过总线接口与所述处理器相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当处理器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所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时,如图7所示,包括实现如下的功能模块或单元:
接收模块61,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切换模块62,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其中,指示消息可以是切换消息,也可以是重配置消息。
其中,第一节点为源小区、源基站或源辅节点,第二节点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可以位于不同设备中,也可以是同一设备的两个不同部分。决定用户终端是否复位的为目标小区、目标基站或目标辅节点。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发生切换时,尽可能地保持L2状态,这样当用户终端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能够保持用户终端传输状态信息的连续,目标节点可以基于最新的用户终端状态提供接续的传输服务,避免用户终端全部状态信息复位和传输速率的下降,最终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进一步地,
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实施例七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采用CU-DU架构,在CU-DU架构中,主控节点指的是CU(Central Unit,中央单元)节点,辅节点指的是DU(Distributed Unit,分布式单元)。且本实施例CU-DU之间的协议栈分离方式采取的是PDCP-RLC分离的架构,即PDCP作为集中协议栈,位于CU实体,RLC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各个DU。
本实施例中,当UE从一个DU实体(DU1)连接切换到另一个DU实体(DU2)连接时,其大致流程如下:
步骤a:在DU1下工作的UE,由于其移动性原因,基于UE上报的测量报告或者基于网络侧的测量结果或者基于其它因素考虑,例如需要在DU之间进行负荷均衡等,现在CU实体决定将该UE由DU1切换到DU2;
步骤b:CU向DU1发送指示消息,要求将该UE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DU2,即目标节点。其中,指示消息可以是切换消息,也可以是重配置消息。
其中,RLC需要前转的AM(确认模式)状态信息包括:
对AM发送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可选的还可以携带Poll(探询)的相关信息,例如配置了每隔多少个SN或者多少字节将触发Poll,此时距离上次Poll触发已经累计了多少SN或者多少字节;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等。
对AM接收端,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AM状态信息还有另一种携带方法:
对AM发送端,携带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并携带比特流来显示从该SN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的SN是否接收到ACK确认,例如接收到ACK对应比特位置为1,否则为0,直至所有已经发送过的数据包的SN都已经被指示。对于分段被确认的情况,可以携带分段信息。举例说明,例如目前第一个发送未确认的数据包SN=100,意味着100之前的所有数据包均被正确接收反馈ACK,100-105这几个数据包是发送了,但确认情况较复杂,从100开始,第一个未被确认,其后5个的包状态分别为11001,则携带SN=100,和比特流11001,来指示序号为101-105数据包的确认情况。
对AM接收端,携带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并携带比特流来显示从该SN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SN的接收情况,例如正确接收数据包则对应比特位置为1,否则为0,直至所有已经接收的数据包的SN都已经被指示。对于分段被接收的情况,可以携带分段信息。
RLC 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
对AM发送端,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可选的携带已经发送的数据被发送的次数,还包括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
对AM接收端,将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均前转到目标节点,即便该数据仅是一个分段,也可以携带分段信息,传递到目标节点,分段信息可以是SO+LI形式,其中SO表明分段的部分在原始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分段的长度信息,也可以包含该分段的部分是否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以利于目标节点进行重组数据。
RLC需要前转的UM(非确认模式)状态信息包括:
对UM发送端,包含下一个需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UM接收端,包含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减1,可选得可以携带重排序相关的状态变量,例如重排序的下边界,触发重排序的SN等。
RLC需要前转的UM缓存数据包括:
对于UM发送端,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需要前转至目标节点,可选得可以将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 ACK的数据包也前转到目标节点;
对于UM接收端,可选的可以将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前转到目标节点。
注意:在AM和UM的数据前转中,一旦数据已经分配了RLC的SN,则在数据前转时,需要携带该SN信息,如果该数据还没有分配RLC SN,则不需要携带,但需要按照接收的顺序进行有序的前转,通过传输层的序号,例如GTP-U(用户层面的GPRS隧道协议)的SN来保证前转数据的顺序,是按照从核心网接收到的顺序。
对于源节点DU1来说,当接收到CU发来的切换命令时,可选的,可以将自己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UE,在该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即ACK_SN,并在同一个状态报告中,给出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者分段信息,即NACK_SN或分段列表。其中所有未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既包括已经经过了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也包括没有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此时所有的接收序列的缺口,都认定为丢包,携带在NACK_SN或分段的列表中。
状态信息和缓存数据的前转,是从源节点DU1到目标节点DU2,当这个两个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可以通过直接接口传输,当两个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可以通过CU节点进行转发。
对于目标节点DU2来说,接收到DU1发来的状态信息和缓存数据,则根据状态信息和数据,将所有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如果在状态信息中详细指明了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或者确认情况,则根据该信息更新状态,如果仅仅是给出了几个关键的状态变量,则再根据前转的数据,来判断每个数据包的情况,例如一旦在前转数据中携带了,则证明该数据包没有被确认,需要重传;或者对于接收端,前转的数据代表了接收端非按序或者重组不成功的数据包,需要进一步等待其他的重传。
对于UE侧来说,当接收到网络侧发送的从DU1切换到DU2的指示消息,其中可以显示的携带对于L2的处理信息,例如PDCP是否重建,RLC是否复位,则UE按照指示消息中的指令进行处理。
在图8所示的架构中,由于网络侧的PDCP实体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UE侧PDCP实体保留即可,无需特殊操作;
而对于RLC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侧进行了RLC实体状态和数据的前转,因此这时UE侧的RLC实体也可以继续,比较特殊的点在于,当UE此时有任何重排序定时器启动时,都需要立即停止并复位该重排序定时器,并对现在所有的接收缺口,都认定为丢包。可选的,可以根据配置,决定是否立即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其中携带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和所有的缺口SN或者分段的列表信息。
实施例八:
在本实施例中,给出另一种CU-DU架构中的处理方式,即CU-DU之间的协议栈分离方式采取的是Higher RLC-Lower RLC分离的架构,即PDCP和Higher RLC(RLC-H)作为集中协议栈,位于CU实体,Lower RLC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各个DU。其中Higher RLC完成RLC PDU和PDCP PDU的一一映射,并分配RLC SN,而Lower RLC(RLC-L)根据实时地MAC层提供的传输资源的大小,将适合尺寸的RLC PDU及RLC PDU分段顺序的发送到MAC层进行组包并传输。
在这种架构中,CU-DU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内容为携带RLC SN的RLC PDU。并且这个接口也可以具有传输层协议,例如GTP-U或者GRE。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CU-DU交互的方式与实施例七中的主控节点-辅节点的方式类似。其中RLC实体有部分功能集中在CU进行处理,例如SN分配,状态变量和主要定时器的维护等,另外,处理和组织ARQ(自动重传请求)相关的功能也是在CU的RLC-Higher实体进行。当UE由CU下的一个DU(即源DU)切换到另一个DU(即目标DU)时,由于CU节点没有更换,因此RLC-H相关的状态变量和上下文信息都可以保留。
对于位于DU的RLC-Lower实体来说,发送端主要承担的是缓存一定的发送数据,并根据MAC层实时调度的资源大小,对RLC PDU进行组织,以得到适应于传输资源块的数据,发送给MAC层。接收端主要承担的是对数据包进行接收并传递给高层的功能,可选的可以对RLC PDU分段进行一定的重组以及对RLC PDU进行一定的排序。由于UE在更换DU时,位于DU的RLC-L实体以及以下的MAC和PHY实体,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复位,要么进行状态前转,即源DU将相关的上下文状态传递给目标DU。在本实施例的解决方案中,由于DU的协议栈中,包括RLC-L都只是存储少量与实时发送相关的状态信息,RLC相关的状态和重传信息等均是在CU的RLC-H维护,因此将DU的所有实体进行复位,是较优的选择。
对应的,UE侧的处理包括,当UE接收到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指示UE由源DU切换到目标DU之后,UE需要对自己当前的状态进行如下处理:
复位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相关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能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下一个值;
UE立即触发一次状态报告上报,将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最高SN作为ACK_SN,并在相同的状态报告中携带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其中可以包含分段信息,即当有一个RLC PDU的部分分段被正确接收,而其它部分丢失,携带丢失部分的SO和LI信息,最终形成NACK_SN及分段的列表,发送给发送端,请求必要的重传。
UE保持PDCP的全部状态,继续进行处理。
网络侧的处理为:
新的DU(即目标DU)将构建新的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每个实体均以初始化状态开始,等待数据传输和接收。
对于CU实体来说,保留PDCP和RLC_H的所有协议和上下文状态,如果RLC_H存在有重排序定时器,则将重排序定时器复位,并更新相关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能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下一个值;CU立即触发一次状态报告上报,将当前接收到的最高SN作为ACK_SN,并在相同的状态报告中携带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其中可以包含分段信息,即当有一个RLC PDU的部分分段被正确接收,而其它部分丢失,携带丢失部分的SO和LI信息,最终形成NACK_SN及分段的列表,发送给发送端,请求必要的重传。
对于CU的PDCP层来说,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状态进行,无需额外操作。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为跨eNB节点的切换场景,本实施例中,UE从源eNB切换到目标eNB,需要保留RLC层及以上的上下文信息,以使得当前的传输状态能得以保留。
具体对于网络侧来说,网络侧源eNB在向目标eNB发送切换准备命令时,需要携带信息,询问目标eNB是否支持并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如果目标eNB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了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后续执行层二状态保持,否则按照现有的切换流程进行,即仅PDCP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其余协议层均复位。
当源节点(即源eNB)和目标节点(即目标NB)协商决定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源节点在向目标节点前转状态时,需要区分哪些状态是PDCP层的状态,哪些状态是RLC层的状态,并且在数据前转时,也需要区分数据的类型,例如哪些数据是PDCP层的,哪些数据是RLC层的。
当UE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切换时,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则意味着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可以完全不变的前转到目标节点,在目标节点再继续进行未完成的传输。如果安全参数不能够保持,意味着RLC层的一些状态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更新,例如当接收的RLC PDU不能重组成完整的PDCP PDU,这时候需要根据安全算法,看是否该片断的PDCP PDU可以进行成功解密,如果可以则该PDCP PDU片断可以视为有效传输,在目标侧不需要重传,只需要重传未成功的部分即可。如果安全算法决定,只有整个PDCP PDU成功接收,才能够进行成功的解密安全操作,则对于接收成功的PDCP PDU片断也无需前转,并视为整个PDCPPDU丢失,此时RLC对应于相关PDCP PDU的SN也要记为丢包,并且删除已经接收成功地相关RLC PDU及其分段。
网络侧需要做的是将需要前转的RLC的状态和数据,从源节点前转到目标节点,并在切换命令中通知UE,当前RLC的状态是否复位。
对于切换前后安全上下文可以保留的情况,则源节点将RLC的信息和数据均前转到目标节点,前转的内容参考实施例七;对于切换前后安全上下文需要更新的情况,且安全算法不支持部分数据的解密,则此时对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予以删除,在RLC层均算作整个PDCP PDU丢失,并根据这些情况重新更新RLC的状态并删除与这些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目标节点;对于切换前后安全上下文需要更新的情况,如果安全算法支持部分数据的解密,则此是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 SDU分段,并将这些分段前转至目标节点,对RLC层的来说,相关的状态都按照分段接收成功进行考虑并前转状态至目标节点,此时RLC层的数据均不需要前转至目标节点,因为RLC层的数据均是使用源小区的安全参数进行的加密操作,在目标小区无法处理,但此时相当于将所有部分接收的分段数据,都由PDCP层进行了部分数据的解密,并恢复成PDCP SDU片断,则在目标小区,需要进行PDCP SDU级别的重组,重组的方式仍旧是以类似SO+LI和最后一个分段指示的方式进行。
对于UE侧来说,相应的处理操作包括:
当UE接收到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如果其中携带RLC不复位的指示,则UE遵照执行;
如果安全参数不需要更新,则UE的PDCP和RLC可以完全保留,MAC及以下进行复位,UE侧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类似实施例八中UE行为;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UE根据安全算法判断,如果安全算法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部分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这些部分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RLC缓存的数据均需要删除,接收端完整PDCP PDU发到PDCP处理,发送端需要PDCP发送实体重新进行加密和相关处理,除此之外,MAC复位与状态报告立即反馈;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且UE根据安全算法判断,安全算法可以解密非完整PDCPPDU数据,则可以将部分接收的数据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成功,则这些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RLC缓存的数据均需要删除,接收端发到PDCP处理,发送端需要PDCP发送实体重新进行加密和相关处理,除此之外,MAC复位与状态报告立即反馈。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UE切换前后的两个小区同属于一个eNB。一般来说按照安全的原则,在不更换节点的情况下,安全参数可以得以保留。类似于实施例九中安全上下文得以延续的情况,对于UE侧来说,处理的方式与实施例九中安全参数不更新的情况是类似的。
对于网络侧来说,由于源小区和目标小区位于同一个eNB,则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前转不需要进行接口过程,通过网络侧实现即可完成,一般来说,均可以做到源小区的全部状态在目标小区使用,也需要注意,由于MAC之下复位了,因此RLC的全部接收缺口均视为丢包,复位重排序定时器,立即发送状态反馈,这些过程是需要进行的。
针对上述所有实施例,上述的过程都是针对一条逻辑信道进行的描述,一般情况下,每个逻辑信道都类似处理,而且每个逻辑信道可以分别处理,例如传输信令的逻辑信道,可以不进行任何状态保持和数据前转,UM数据也可以不进行RLC状态前转,AM数据可选的进行RLC状态前转和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第四、五、六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是能够对应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装置,故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可对应适用于该第四、五、六实施例,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包括,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收发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2)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第一辅节点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或者,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 ACK的数据包;
和/或,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辅节点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能够成功解密,如果能够成功解密,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删除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14.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所述第二辅节点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辅节点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包括: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18.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所述用户终端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所述用户终端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所述用户终端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所述用户终端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包括:
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则所述用户终端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所述用户终端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所述用户终端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所述用户终端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22.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第一节点下的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节点;
处理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使得所述第二节点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当前的接收状态立即触发并形成一个新的状态报告,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在所述状态报告中包含上行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ACK_SN,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在ACK_SN之内所有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包的SN或分段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有直接接口时,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直接接口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均前转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在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之间没有直接接口时,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所述主控节点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转发到所述第二辅节点。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确认模式AM状态信息;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序列号SN,下一个确认发送成功的数据包的SN,探询Poll的配置信息,所述Poll的配置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每隔预设数量个SN或者预设数量个字节触发Poll,当前时刻距离上次Poll触发累计的SN数量或者字节数量,上次触发Poll时所记录的最高SN号;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按顺序全部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接收到的接收窗口内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者最高值+1,在状态报告中能够包含的SN的最高值或最高值+1;
或者
对于AM发送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未获得对端ARQ ACK确认的数据包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发送的数据包是否接收到ARQ ACK确认;
对于AM接收端,所述AM状态信息包括:第一个未接收到的数据包对应的SN以及对应的比特流,所述比特流表示从该数据包起,其后每个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数据包括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已经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的数据包或者从第一个发送但未收到ARQ ACK数据包之后的所有数据包,以及所有未发送但缓存在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包;
对于AM接收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包。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AM发送端,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所有已经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的次数;
对于AM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数据为数据包的一部分时,A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还包括数据包的该部分的分段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该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该部分的长度信息;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RLC状态信息包括非确认模式UM状态信息;
对于UM发送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SN;
对于UM接收端,所述UM状态信息包括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或最高值减1。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数据包括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
对于UM发送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或者,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包和已经发送但没有接收到HARQ ACK的数据包;
和/或,对于UM接收端,UM模式下需要前转的缓存数据包括:未经过重排序定时器检测的数据包。
3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主控节点发送的指示消息;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3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发送切换准备命令,询问第二演进型基站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执行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在切换反馈信令中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则执行保持层二状态的操作,否则将PDCP协议栈实体进行状态前转,复位其余协议栈实体。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单元具体用于判断安全参数是否能够保持不变;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将RLC层的状态和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接收的片断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是否能够成功解密,如果能够成功解密,将所有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都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恢复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分段,并将恢复出的分段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如果不能够成功解密,则删除接收到的PDCP PDU分段,在RLC层记录为整个PDCP PDU丢失并更新RLC层的状态,删除与所述PDCP PDU分段相关的缓存,将新的RLC层状态和剩余的数据前转至所述第二演进型基站。
35.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与第一节点进行协商以保留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所述用户终端为从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保留的信息为所述用户终端提供接续的数据服务。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及以下的其他协议栈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辅节点和所述第二辅节点,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辅节点发送的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根据所述RLC状态信息以及缓存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所有承载的状态变量和信息进行存储。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重新构建RLC_L及以下的协议栈实体,并初始化构建的每个协议栈实体。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所述切换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命令,所述切换准备命令询问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演进型基站返回切换反馈信令,指示是否同意进行层二状态保持。
39.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指示将所述用户终端从第一节点切换至第二节点,且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关于层二信息处理的指示域;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示消息对层二信息进行处理,以由所述第一节点切换至所述第二节点。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辅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辅节点,所述第一辅节点与所述第二辅节点共用同一主控节点,PDCP协议栈和RLC_H协议栈位于所述主控节点,RLC_L层及以下的协议栈分别位于第一辅节点和第二辅节点,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复位物理MAC层及以下的所有协议栈实体;
对RLC正在进行重排序检测的数据接收Gap直接判定为丢包,不再等待,并复位重排序定时器和更新重排序记录的变量,将此时接收队列中的所有Gap均认定为丢包,将包含在状态报告中的SN的最大值更新为当前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的最高值或者加1;
向网络侧反馈状态报告,所述状态报告携带有接收的数据包的SN最高值ACK_SN,还携带有所有被判定为丢包的SN列表;
保持PDCP协议栈实体的全部状态。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报告还包括接收的数据包的丢失部分的分段信息,所述分段信息为SO+LI形式,其中SO表明丢失部分在数据包中的开始位置,LI为丢失数据包的长度信息,以请求重传丢失部分;
所述分段信息还包括该部分是否为数据包的最后一个分段的信息。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第一演进型基站,所述第二节点为第二演进型基站,
所述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指示消息中携带有RLC不复位的指示时,不对RLC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
如果安全参数能够保持不变,则保留PDCP和RLC协议栈实体,对MAC及以下协议栈实体进行复位,将所有接收Gap视为丢包,并反馈状态报告;
如果安全参数需要更新,则根据安全算法判断是否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如果不能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所有接收的数据都予以删除,并将删除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丢包,在状态记录中记为N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如果能够解密非完整PDCP PDU数据,则将部分接收的数据发送到PDCP层进行解密操作,如果解密成功,则将解密成功的数据对应的RLC PDU或者其中的PDU分段视为正确接收,在状态更新中标记ACK,删除RLC缓存中的数据。
CN201710008344.0A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2828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8344.0A CN108282825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CT/CN2018/076476 WO2018127238A1 (zh) 2017-01-05 2018-02-12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6/475,950 US11057797B2 (en) 2017-01-05 2018-02-12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8344.0A CN108282825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825A true CN108282825A (zh) 2018-07-13
CN108282825B CN108282825B (zh) 2019-12-20

Family

ID=6279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08344.0A Active CN108282825B (zh) 2017-01-05 2017-01-05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7797B2 (zh)
CN (1) CN108282825B (zh)
WO (1) WO2018127238A1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7509A (zh) * 2018-08-22 2018-12-21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点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共享计算节点及信令网关
WO2020029080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网络的方法、网络节点、芯片和通信系统
CN110831095A (zh) * 2018-08-11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83018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7218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093233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1148257A (zh) * 2018-11-02 202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状态上报、消息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1355561A (zh) * 2018-12-24 2020-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指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510929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Iab网络中进行lcid扩展的方法及装置
CN111556523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N111818572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954262A (zh) * 2019-05-17 2020-1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分组传输以减少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CN112203362A (zh) * 2019-07-08 2021-01-08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减少移动中断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21026856A1 (en) * 2019-08-15 2021-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handover between secondary nodes
CN112566256A (zh) * 2020-12-01 2021-03-26 重庆重邮汇测电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lc um模式发送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
CN113613244A (zh) * 2020-04-17 2021-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3905417A (zh) * 2021-09-30 2022-01-07 河海大学 基于令牌桶的5g基站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流量控制方法
CN114747248A (zh) * 2019-12-11 2022-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8084B (zh) * 2018-09-27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确认报文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EP3900468A1 (en) * 2018-12-21 2021-10-27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non-scheduled network access
US20220030488A1 (en) * 2019-03-18 2022-01-27 Apple Inc. Data forwarding in mr-dc with 5gc operations involving sn change
US11418631B2 (en) * 2019-07-24 2022-08-16 Mediatek Inc. Efficient packet delivery methods and associate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704A (zh) * 2008-05-02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长期演进中的有效率的越区移交的方法及设备
CN104301955A (zh) * 2014-09-02 2015-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基站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WO2016021820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e-ordering func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39193A1 (de) * 2000-08-10 2002-02-21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Handovers in mobilen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en unter Datenduplizierung
US20080019320A1 (en) * 2006-07-18 2008-01-2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embedded status information in handover control signaling
KR100938090B1 (ko) * 2006-10-19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0581298C (zh) 2007-02-15 2010-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09018318A2 (en) * 2007-08-02 2009-0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rocedures
EP2168270B1 (en) * 2007-09-20 2016-02-17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for handling correctly received but header compression failed packets
CN101860929B (zh) * 2009-04-13 2013-06-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站间切换方法
US8867511B2 (en) 2010-12-09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resets during handovers in a single frequency dual 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R112015010763B1 (pt) * 2012-11-13 2022-04-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étodo e aparelh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704A (zh) * 2008-05-02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长期演进中的有效率的越区移交的方法及设备
WO2016021820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e-ordering func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4301955A (zh) * 2014-09-02 2015-0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基站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94974B2 (en) 2018-08-07 2024-02-0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Network switching method, network node, chip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029080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网络的方法、网络节点、芯片和通信系统
CN112514454B (zh) * 2018-08-07 2023-07-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网络的方法、网络节点、芯片和通信系统
CN112514454A (zh) * 2018-08-07 2021-03-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切换网络的方法、网络节点、芯片和通信系统
US11889356B2 (en) 2018-08-09 2024-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data retransmission
CN11083018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30182B (zh) * 2018-08-09 2023-08-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31095A (zh) * 2018-08-11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067509A (zh) * 2018-08-22 2018-12-21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点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共享计算节点及信令网关
CN109067509B (zh) * 2018-08-22 2021-08-06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节点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共享计算节点及信令网关
CN11097218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093233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1148257A (zh) * 2018-11-02 202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状态上报、消息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1148257B (zh) * 2018-11-02 2023-05-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状态上报、消息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WO2020135251A1 (zh) * 2018-12-24 2020-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指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355561B (zh) * 2018-12-24 2023-0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指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355561A (zh) * 2018-12-24 2020-06-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指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510929B (zh) * 2019-01-31 2023-07-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Iab网络中进行lcid扩展的方法及装置
CN111510929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Iab网络中进行lcid扩展的方法及装置
CN111556523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N111818572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818572B (zh) * 2019-04-10 2023-01-1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954262A (zh) * 2019-05-17 2020-11-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分组传输以减少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CN111954262B (zh) * 2019-05-17 2024-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分组传输以减少时延的方法和装置
CN112203362A (zh) * 2019-07-08 2021-01-08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减少移动中断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WO2021026856A1 (en) * 2019-08-15 2021-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handover between secondary nodes
CN114747248A (zh) * 2019-12-11 2022-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3613244A (zh) * 2020-04-17 2021-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2566256B (zh) * 2020-12-01 2023-04-07 重庆重邮汇测电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lc um模式发送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
CN112566256A (zh) * 2020-12-01 2021-03-26 重庆重邮汇测电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lc um模式发送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
CN113905417B (zh) * 2021-09-30 2023-10-20 河海大学 基于令牌桶的5g基站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流量控制方法
CN113905417A (zh) * 2021-09-30 2022-01-07 河海大学 基于令牌桶的5g基站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流量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27238A1 (zh) 2018-07-12
US20190335364A1 (en) 2019-10-31
CN108282825B (zh) 2019-12-20
US11057797B2 (en)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2825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KR102385719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평면 동작을 관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2738858B (zh) 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JP6034491B2 (ja) ハンドオーバー処理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CN108306708B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KR102216510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캐리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41420B1 (ko) 스위칭 방법,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단말 장치
TWI646814B (zh)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equipment
CN105594251A (zh) 用于移动性期间的双连接性中的用户终端的高效状态报告
CN107211475A (zh) 用于重新配置无线承载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9151918A (zh) 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405610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中继节点的方法
TW20083653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handover between UTRA R6 cells and R7 cells
CN104821859A (zh) 用于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8924886A (zh) 消息发送方法及装置、第一集中式网元
WO201419484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65011B (zh) 无线上行链路传输中的预处理
CN107027136B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059148A1 (zh) 一种数据转发的方法及其设备
JP6294431B2 (ja) ハンドオーバー処理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JP6464295B2 (ja) ハンドオーバー処理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CN11596800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7221967A (zh) 小区的切换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2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