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5030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5030B
CN108255030B CN201710788641.1A CN201710788641A CN108255030B CN 108255030 B CN108255030 B CN 108255030B CN 201710788641 A CN201710788641 A CN 201710788641A CN 108255030 B CN108255030 B CN 1082550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toner
roller
toner image
form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86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55030A (zh
Inventor
小笠原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55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5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55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5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调剂图像载体、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转印部、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以及压力施加部。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色调剂图像。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容纳被图像形成介质。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向色调剂图像载体供给被图像形成介质。转印部以第一压力向色调剂图像载体按压被图像形成介质。转印部将保持于色调剂图像载体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被图像形成介质上。色调剂附着检测部设于在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转印部的上游侧。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与色调剂图像载体相对设置。色调剂附着检测部检测被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压力施加部设于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与转印部之间。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将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被图像形成介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检测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附着量的色调剂附着检测部。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由色调剂附着检测部检测到的色调剂附着量,调整在图像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时的偏压等。
当将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于被图像形成介质时,图像形成装置使被图像形成介质压力接触于图像载体。被图像形成介质包含填充材料等硬的添加剂。因此,使被图像形成介质压力接触于图像载体时,添加剂有时会在图像载体的表面造成划痕。如果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划痕,则不能正确地检测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存在不能使图像浓度稳定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色调剂图像;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容纳被图像形成介质,并向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供给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转印部,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以第一压力按压到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上;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以与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相对的方式设于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检测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以及压力施加部,设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与所述转印部之间,并以高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进行按压。
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色调剂图像;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容纳被图像形成介质,并向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供给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转印部,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按压到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上;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以与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相对的方式设于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检测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以及压力施加部,设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与所述转印部之间,并对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进行按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施加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和反射光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和反射光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测评结果的表。
图7是示出实施例的测评结果的表。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力施加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扫描部2、打印部3、片材容纳部4(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输送部5以及色调剂补给部6。在下文中,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载置于水平面的状态。另外,将图像形成装置1出现在图1中的一侧称为前方,将相反一侧称为后方。
扫描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进行读取。扫描部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输出到打印部3。
打印部3根据来自扫描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息,通过包含色调剂等的显像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打印部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在片材S(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表面(被转印面)上。打印部3对片材S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使色调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
片材容纳部4将片材S逐张供给打印部3。片材容纳部4具有多个供纸盒20A、20B。各供纸盒20A、20B容纳分别预先设定的尺寸及种类的片材S。各供纸盒20A、20B分别具有拾取辊21A、21B。各拾取辊21A、21B从各供纸盒20A、20B逐张取出片材S。拾取辊21A、21B将取出的片材S供给输送部5。
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定位辊24。输送部5将从拾取辊21A、21B供给的片材S输送给定位辊24。定位辊24根据打印部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在片材S的定时来输送片材S。输送辊23将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抵接在定位辊24的夹持部N。输送辊23通过使片材S弯曲调整在输送方向上的片材S的前端的位置。定位辊24在夹持部N整合从输送辊23输送的片材S的前端。并且,定位辊24向后述的转印部28输送片材S。
色调剂补给部6安装有容纳色调剂的色调剂盒100Y、100M、100C、100K。色调剂盒100Y、100M、100C、100K各自容纳有黄、品红、青、黑的各色的色调剂。
打印部3具有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曝光部26、中间转印带27(色调剂图像载体)、转印部28以及定影器29。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各自在中间转印带27上形成转印在片材S上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27是环状带。中间转印带27在外周面保持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27由抵接于内周面的多个辊施加张力。中间转印带27被扁平地架设。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在架设方向上最远离的位置抵接于支承辊28a和转印带辊30。
支承辊28a是后述的转印部28的一部分。支承辊28a将中间转印带27引导到二次转印位置。
转印带辊30将中间转印带27引导到清洁位置。
在中间转印带27的下侧,从转印带辊30朝向转印部28,依次配置有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转印带辊30和支承辊28a之间的区域彼此隔开间隔配置。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具有感光鼓43。感光鼓43与中间转印带27的旋转同步旋转。
在感光鼓43的周围配置有显像器42、一次转印辊41、未图示的带电器、感光体清洁单元以及除电器。
显像器42向感光鼓43的表面选择性地供给色调剂。在显像器42内容纳有包含色调剂和载流子的显像剂。
一次转印辊41是导电辊。一次转印辊41经由中间转印带27,压接感光鼓43。另外,向一次转印辊41施加转印偏压。由此,在中间转印带27上转印(一次转印)色调剂图像。
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显像器42分别容纳黄、品红、青以及黑的色调剂。从色调剂盒100Y、100M、100C、100K供给各显像器42所容纳的色调剂。
曝光部26与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感光鼓43相对。曝光部26向感光鼓43的表面照射基于图像信息进行发光控制的激光。向曝光部26供给黄、品红、青、黑的图像信息。曝光部26向带电的各感光鼓43照射基于黄、品红、青、黑的图像信息的激光。曝光部26在感光鼓43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影。
图像形成部25Y通过黄色的色调剂显像通过来自曝光部26的激光的静电潜影。图像形成部25Y在感光鼓43的表面形成黄色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5M通过品红的色调剂,显像通过来自曝光部26的激光的静电潜影。图像形成部25M在感光鼓43的表面形成品红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5C通过青色的色调剂,显像通过来自曝光部26的激光的静电潜影。图像形成部25C在感光鼓43的表面形成青色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5K通过黑色的色调剂,显像通过来自曝光部26的激光的静电潜影。图像形成部25K在感光鼓43的表面形成黑色的色调剂图像。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转印(一次转印)感光鼓43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在一次转印位置向色调剂图像供给转印偏压。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重叠转印各色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形成彩色的色调剂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27上,图像形成部25K的下游侧配置有转印部28。转印部28在重叠中间转印带27及片材S的状态下夹住。转印部28在二次转印位置将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片材S的表面上。二次转印位置是支承辊28a以及二次转印辊28b相对的位置。二次转印辊28b在沿着前后方向的绕轴旋转。二次转印辊28b以第一压力向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按压通过支承辊28a及二次转印辊28b之间的片材S。转印部28将通过转印电流控制的转印偏压施加二次转印位置。转印部28通过转印偏压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于片材S。
定影器29通过供给片材S的热和压力使片材S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于片材S。
打印部3还包括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和压力施加部32。
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设置在被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保持的色调剂图像的移动方向上转印部28的上游侧。换言之,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7的旋转方向上转印部28的上游侧。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设置在色调剂图像的移动方向上图像形成部25和转印部28之间。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与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相对设置。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检测被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包括发光部、受光部以及调整部。发光部向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照射光。受光部检测从发光部射出、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调整部控制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光量。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检测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后侧的部分的色调剂的附着。
压力施加部32设置在片材容纳部4和转印部28之间。具体而言,压力施加部32在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转印部28的上游侧,设置在输送部5的定位辊24的下游侧。
压力施加部32通过比上述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对片材S的表面进行按压。第二压力为第一压力的2倍以上。压力施加部32通过第一辊33及第二辊34形成。第一辊33及第二辊34夹住被输送的片材S。第一辊33设置在与片材S的表面相对的位置。第二辊34夹着片材S设置在第一辊33的相反侧。即,第二辊34设置在与片材S的背面相对的位置。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施加部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第一辊33形成为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轴的圆筒状。第一辊33固定在第一轴部35。第一轴部3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轴部35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沿着前后方向的绕轴支承。第一辊33例如通过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刚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第二辊34形成为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轴的圆筒状。第二辊34固定在第二轴部36。第二轴部3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轴部36可旋转地被沿着前后方向的绕轴支承。第二辊34由橡胶材料形成。在第二辊34的表面,以JIS K6253为标准的硬度为50度以上。第二辊34设置在与第一辊33的前后方向的相同位置。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各辊33、3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沿着片材S的输送方向、与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各辊33、34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8b的轴向(即前后方向)的、与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对应的(大致一直线上)位置。具体而言,各辊33、34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8b的轴向的、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与中间转印带27上的检测位置对应的位置。在转印部28,片材S中被各辊33、34夹着的部分被按压在中间转印带27的由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检测的位置。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了使转印在片材S上的图像浓度稳定,图像形成装置1控制形成在感光鼓43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图像形成装置1控制形成在感光鼓43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以使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标准值。以下,将色调剂附着量的标准值称为“标准附着量”。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在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受光部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光量,计算色调剂附着量。以下,将在受光部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光量称为“反射光量”。图像形成装置1控制形成在感光鼓43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以使反射光量成为预设的值。
图4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和反射光量的关系的图表。图4的横轴是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色调剂的附着量。图4的纵轴是上述的反射光量。图4示出的曲线A、B、C是使从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光量变化的曲线。以下,将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光量称为“出射光量”。曲线A是在色调剂附着量的计算中设定标准的条件下的出射光量的情况的曲线。以下,将上述作为标准的条件称为“标准条件”。曲线B示出出射光量大于标准条件的情况。曲线C示出出射光量小于标准条件的情况。
图4所示,当出射光量一定时,反射光量取决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色调剂的附着量。在此,将在标准条件下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标准附着量IDA时的反射光量定义为V1。如图4的曲线B所示,当出射光量大于标准条件时,反射光量为V1时的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比标准附着量IDA大的IDB。如图4的曲线C所示,当出射光量小于标准条件时,反射光量为V1时的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比标准附着量IDA小的IDC。
图像形成装置1控制出射光量,以使反射光量为V1时的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标准附着量IDA。具体而言,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控制,以使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没有附着色调剂的状态的反射光量成为标准条件的反射光量V0A。以下,将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没有附着色调剂的状态称为“未附着状态”。当未附着状态的反射光量是大于V0A的V0B时,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调整部减小出射光量。当未附着状态的反射光量是小于V0A的V0C时,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调整部增大出射光量。由此,反射光量为V1时,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标准附着量IDA。以下,将上述动作称为“浓度调整”。图像形成装置1在接入电源时或印刷固定页数时、载置规定时间后的印刷开始时等进行浓度调整。
片材S包含碳酸钙等的填充材料等的硬的添加剂。在转印部28,通过二次转印辊28b以第一压力向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按压片材S。由于片材S所包含的添加剂,有时会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造成划痕。因此,未附着状态的反射光量存在由于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造成损伤而降低的情况。
图5是示出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和反射光量的关系的图表。图5的横轴是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色调剂的附着量。图5的纵轴是上述反射光量。曲线A与图4示出的曲线A同样地,是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没有损伤的状态下的标准条件的曲线。曲线D是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有划痕的状态的标准条件的曲线。曲线D’示出相对于曲线D示出的状态增大出射光量以使未附着时的反射光量为V0A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出射光量及色调剂附着量相等的情况下,通过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附着划痕而反射光量减小。由于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造成划痕,未附着状态的反射光量成为比V0A小的V0D。若在该状态下进行浓度调整,反射光量为V1时,色调剂附着量成为比标准附着量IDA大的IDD’。其结果,图像形成装置1误算出色调剂附着量。图像形成装置1控制形成在感光鼓43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的浓度,以使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附着量大于标准附着量。
以下,基于比较例及实施例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作用。
首先,说明采用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评价的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省略压力施加部32。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评价结果的表。图6示出的二次转印辊加重是对二次转印辊28b供给的加重。图6示出的夹持部的宽度是二次转印辊28b和中间转印带27的夹持部的宽度。图6示出的二次转印辊压力是从二次转印辊28b施加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压力。
测评条件如下。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重叠形成四色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部28,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于片材S。中间转印带的材料是聚酰亚胺。二次转印带28b是橡胶辊。二次转印辊28b直径18mm、ASKER-C硬度35度,宽度30mm。夹持部的宽度是将感压纸(FUJIFILM株式会社制造,压力测试纸(prescale))夹在二次转印辊28b和中间转印带27之间,测量的变色部分的宽度。色调剂附着量是通过由吸引机取出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测量重量算出的。色调剂附着量是在浓度调整后计算的。
首先,测评二次转印辊加重和片材S的图像浓度的关系。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加重为23.52N以下时,以及负荷为34.30N以上时引起转印不良。
接着,测评二次转印辊加重、夹持部的宽度及二次转印辊压力的关系。在此,将二次转印辊加重作为F,将二次转印辊28b的宽度作为L,将二次转印辊28b和中间转印带27的夹持部的宽度作为W,将二次转印辊压力作为P。二次转印辊压力P通过P=F/(W×L)定义。如图6所示,夹持部的宽度以及二次转印辊压力随着二次转印辊加重增大而增大。
接着,测评二次转印辊加重、供纸前及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的关系。供纸前是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没有损伤的状态。如图6所示,供纸前的色调剂附着量没有二次转印辊加重为0.52mg/cm2。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随着二次转印辊加重而增加。
接着,说明采用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测评的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
图7是示出实施例的评价结果的表。图7示出的压力施加部压力是在压力施加部32施加在片材S的压力。
测评条件如下。压力施加部32的第一辊33是由SUM24L形成的直径18mm的辊。压力施加部32的第二辊34是通过乙烯·丙烯·二烯橡胶形成的直径18mm的辊。在第二辊34的表面,基于JIS K6253的硬度为75度。压力与上述的二次转印辊压力同样计算。即,从第一辊33及第二辊34的加重,以及第一辊33和第二辊34的夹持部的宽度计算。将对二次转印辊28b的加重设为从上述图像浓度的测评结果、能够正常地对片材S转印图像的29.42N。其它的测评条件与上述的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
如图7所示,供纸前的色调剂附着量无关于压力施加部压力为0.52mg/cm2。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随着压力施加部压力增大而从比较例的0.59mg/cm2减少。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随着压力施加部压力增大,接近供纸前的色调剂附着量。当压力施加部压力比二次转印辊压力(0.0327N/mm2)大时,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成为图像浓度的上升也没有影响的范围内。特别地,当压力施加部压力为二次转印辊压力的二倍以上时,供纸五万张后的色调剂附着量与供纸前的差几乎消失。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压力施加部32,压力施加部32以高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片材S的表面按压。压力施加部32设置在片材容纳部4和转印部28之间。根据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对从片材容纳部4供给的片材S,能够将添加剂埋入片材S的内部,或使添加剂的形状平滑化。因此,当向中间转印带27按压片材S时,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防止添加剂对中间转印带27造成损伤。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正确地检测中间转印带27的色调剂附着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以及图像形成方法,能够使图像浓度稳定化。
压力施加部32的至少一部分沿片材S的输送方向,设置在与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重叠的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27的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检测位置能够防止片材S导致的损伤。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可靠地使图像浓度稳定化。
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包括中间转印带27,能够通过所谓的中间转印方式实现上述作用效果。
压力施加部32由于通过夹着片材S的第一辊33以及第二辊34形成,能够容易地按压片材S的表面。
第一辊33由于通过金属材料形成,能够容易地将添加剂埋入片材S的内部,或者能够使添加剂的形状平滑化。
在第一辊33及第二辊通过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刚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有时会在第一辊33和第二辊之间产生空隙。若压力施加部在第一辊33和第二辊之间产生空隙,则存在不能正确地按压片材S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辊34由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压力施加部32抑制在第一辊33和第二辊34之间产生空隙,能够按压片材S。
在第二辊34的表面,基于JIS K6253的硬度为75度以上。因此,压力施加部32抑制在第一辊33和第二辊34之间产生空隙,并能够按压片材S。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防止添加剂在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造成损伤。因此,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正确地检测出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色调剂附着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图像浓度稳定化。
由于第二压力是第一压力的二倍以上,如7所示,能够正确地检测出中间转印带27的外周面的色调剂附着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图像浓度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1。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压力施加部32和定位辊24单独设置。对此,在图8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压力施加部132设置在定位辊24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于与图1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力施加部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压力施加部132包括上述第一辊33及第二辊34。压力施加部132构成定位辊24的一部分。第一辊33及第二辊34固定在定位辊24的轴部。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减小部件个数,能够降低图像形成装置101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简化装置构成,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01的大型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01是经由中间转印带27将形成在感光鼓43的色调剂图像转印于片材S的、所谓的中间转印方式。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将形成在感光鼓的色调剂图像直接转印于片材S的、所谓的直接转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包括压力施加部,能够防止在感光鼓(色调剂图像载体)的表面造成损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力施加部32、132的各辊33、34仅设置在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与检测位置对应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压力施加部至少设置在色调剂附着检测部31的与检测位置对应的位置即可。例如,压力施加部可以包括跨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夹住片材S的第一辊及第二辊。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压力施加部,压力施加部以高于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片材的表面进行按压。压力施加部设置在片材容纳部和转印部之间。根据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对从片材容纳部供给的片材,能够将添加剂埋入片材的内部,或者使添加剂的形状平滑化。因此,当向中间转印带按压片材时,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添加剂对中间转印带造成损伤。因此,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正确地检测中间转印带的色调剂附着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使图像浓度稳定。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色调剂图像;
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容纳被图像形成介质,并向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供给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
转印部,通过二次转印辊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以第一压力按压到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上;
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以与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相对的方式设于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检测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以及
压力施加部,设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与所述转印部之间,并以高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对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进行按压,所述第二压力是所述第一压力的2倍以上,
所述压力施加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向上、与所述色调剂附着检测部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上的检测位置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将色调剂图像形成于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上的图像形成部,
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是从所述图像形成部一次转印所述色调剂图像,并将一次转印了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移动到所述转印部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施加部由第一辊和第二辊形成,所述第一辊夹着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并设于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辊夹着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并设于与所述第一辊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辊由金属材料或具有刚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辊由橡胶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辊的表面,基于JIS K6253的硬度为75度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定位辊,所述定位辊设于在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
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设于所述定位辊。
8.一种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方法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色调剂图像载体,保持色调剂图像;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容纳被图像形成介质,并向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供给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转印部,通过二次转印辊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按压到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上;色调剂附着检测部,以与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相对的方式设于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移动方向上的所述转印部的上游侧,并检测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所保持的色调剂的附着;以及压力施加部,设于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供给部与所述转印部之间,并对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进行按压,所述压力施加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向上、与所述色调剂附着检测部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上的检测位置对应的位置,
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中,所述压力施加部以比所述转印部将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按压到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的第一压力高的第二压力对所述被图像形成介质的被转印面进行按压,所述第二压力是所述第一压力的2倍以上。
CN201710788641.1A 2016-12-28 2017-09-04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8255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392,249 US9910389B1 (en) 2016-12-28 2016-12-28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sses sheets before image forming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mage
US15/392,249 201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5030A CN108255030A (zh) 2018-07-06
CN108255030B true CN108255030B (zh) 2022-05-24

Family

ID=6125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8641.1A Active CN108255030B (zh) 2016-12-28 2017-09-04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910389B1 (zh)
CN (1) CN1082550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06203B1 (en) * 2018-11-27 2020-03-3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by the sam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8724A (en) * 1990-04-20 1993-12-07 Fuji Xerox Co., Ltd. Transfer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transfer material guidance along a feed path to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carrier
CN100517116C (zh) * 2005-09-26 2009-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866131A (zh) * 2009-04-14 2010-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5943A (ja) * 1986-03-04 1987-09-10 Minolta Camera Co Ltd 自動給紙装置
US5351945A (en) * 1992-05-30 1994-10-04 Mita Industrial Co., Ltd. Overlapped transfer-preventing mechanism
JP3555663B2 (ja) 1994-08-05 2004-08-18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転写紙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用紙のいずれにも使用できる記録用紙
JP4203145B2 (ja) * 1997-09-09 2008-12-24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孔版印刷装置
US6341205B1 (en) * 1999-09-08 2002-01-22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bias feature
US7657196B2 (en) * 2007-02-02 2010-02-02 Ricoh Company, Limited Compac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oveable optical sensor
US8280263B2 (en) * 2011-01-31 2012-10-02 Xerox Corporation Multi-feed de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
JP2014040324A (ja) * 2012-07-26 2014-03-06 Ricoh Co Ltd 挟持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4094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95699B2 (ja) * 2015-12-28 2018-09-2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8724A (en) * 1990-04-20 1993-12-07 Fuji Xerox Co., Ltd. Transfer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transfer material guidance along a feed path to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carrier
CN100517116C (zh) * 2005-09-26 2009-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866131A (zh) * 2009-04-14 2010-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5030A (zh) 2018-07-06
US10289048B2 (en) 2019-05-14
US9910389B1 (en) 2018-03-06
US20180196375A1 (en)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399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314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nsity control method
US2015026116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18634B2 (en) Sheet thickness detector, sheet conveyor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92075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70076382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4728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apable of changing image formation condition based on detection result of reference image
KR20110095158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0248059B2 (en) Fixation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825503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US93420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er collecting operation
KR20070076385A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70279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98801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an electricity eliminator
JP20101341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817334B2 (en) Image formation unit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81292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3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93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852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00656B2 (ja) 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353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527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773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upport member
US92076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