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8585A -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48585A
CN108248585A CN201810199053.9A CN201810199053A CN108248585A CN 108248585 A CN108248585 A CN 108248585A CN 201810199053 A CN201810199053 A CN 201810199053A CN 108248585 A CN108248585 A CN 108248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block
adjusting rod
wheel
connecting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90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48585B (zh
Inventor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Rui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ongyan Zhid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ongyan Zhid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ongyan Zhid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9905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485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48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8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48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85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vehicle inclination or change of direction, e.g. negotiating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2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characterised by producing differential brak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4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转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它包括车轮、连接轴、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杆、减震机构,当驾驶人员行驶汽车通过弯道时,汽车一侧车轮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卡死;此时如果驾驶人员继续转动方向盘;方向盘转动会带动两个三级伸缩杆转动;使得三级伸缩杆带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滑出对应限位块上的弧形槽;三级伸缩杆就会随着第二转动壳转动逐渐拉开;在这种状态下,在障碍物的作用下车轮向上移动;当车轮高过障碍物时,在涡卷弹簧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伸缩筒反向转动,此时继续转动方向盘即可使得汽车通过障碍物。

Description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转向机构在转动时当一侧的车轮遇到障碍物时,就会使汽车一侧车轮卡死不能转动,当汽车一侧车轮不能转动时就会使得汽车本身整体停滞,导致汽车另一侧车轮也无法转向行驶,最终使得汽车本身无法转向行驶;所以设计一种在汽车转向过程中接触障碍物时,可以自动调节通过障碍物的减震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轮、第一连接柱、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减震机构、连接轴、固定板、第二连接柱、第一转动壳、第一伸缩外套、第二伸缩外套、第一固定弹簧、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三连接柱、第一伸缩内杆、第二伸缩内杆、环孔、伸缩内杆、导块、导块槽,其中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环孔;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汽车底部;两个减震机构分别通过两个环孔安装在固定板上;第一连接柱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具有支耳;两个第一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的顶端;第一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第一调节杆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一圆孔;第一伸缩外套固定安装在第一调节杆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一圆孔配合;第一伸缩内杆的一端穿过第一圆孔嵌套安装在第一伸缩外套中;第一调节杆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一连接柱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三连接柱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两个第三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的底端;第三伸缩内杆的外圆面周向均匀的固定安装有两个导块;两个第三伸缩内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三连接柱另一端的外圆面上;第一转动壳的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两个导块槽;两个第一转动壳分别通过两个导块槽与对应的两个导块的配合嵌套安装在两个第三伸缩内杆上;第二连接柱的一端具有支耳;两个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转动壳的外圆面上;第二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第二调节杆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二圆孔;第二调节杆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二连接柱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柱上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二伸缩外套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杆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二圆孔配合;第二伸缩内杆的一端穿过第二圆孔嵌套安装在第二伸缩外套中;第一伸缩内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内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弹簧连接,且第一固定弹簧位于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之间;两个连接轴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底端的外圆面上;两个车轮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轴的另一端。
上述减震机构包括第二转动壳、伸缩筒、涡卷弹簧、滑块、滑块槽、第二固定弹簧、三级伸缩杆、限位块、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导向轮、T形槽,其中第二转动壳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伸缩筒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滑块槽;伸缩筒的一端嵌套安装在第二转动壳中;伸缩筒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滑块的一端嵌套安装在伸缩筒外圆面上所开的滑动槽中;涡卷弹簧的外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涡卷弹簧的内端固定安装在滑块的另一端,且涡卷弹簧通过滑块与伸缩筒配合;第二转动壳内部顶端与伸缩筒内部底端之间安装有第二固定弹簧;限位块的两侧具有两个对称的斜面;限位块的上端具有弧形槽;限位块上对称的两个斜面与上端弧形槽上开有T形槽,且两个斜面与弧形槽上的T形槽相通;两个限位块周向均匀固定安装在伸缩筒内部底侧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固定弹簧内侧;两个三级伸缩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内部的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二固定弹簧的内侧;两个第一固定块的上端面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三级伸缩杆的另一端;两个第二固定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块的下端面上;四个导向轮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固定块上,且位于同一组中的两个导向轮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块的两侧;两个第二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和两组导向轮分别与两个限位块上的弧形槽配合;两个第二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和两组导向轮分别与两个限位块上的T形槽配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导向轮与对应T形槽之间为滚动摩擦。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在正常状态下限位块上弧形槽对导向轮起限位作用。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连接轴与车轮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转动壳的外圆面与固定板上所开环孔的内圆面通过轴承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固定弹簧为拉伸弹簧;第二固定弹簧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在正常状态下在第二转动壳、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导向轮和限位块的作用下三级伸缩杆处于未拉伸状态。
相对于传统的汽车减震技术,本发明设计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当汽车在转向过程中汽车一侧车轮遇到障碍物时,通过调节车轮上安装的减震机构使得减震机构变软;防止汽车在转向过程中由于一侧车轮被卡死而使得汽车停止转向,影响汽车的转向能力。
人们使用本发明设计的汽车制动机构;当驾驶人员行驶汽车通过弯道时,汽车一侧车轮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卡死;即车轮处于静止状态,即连接轴、伸缩筒、限位块、第三连接柱、第三伸缩内杆、第一转动壳、第二连接柱和第二调节杆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如果驾驶人员继续转动方向盘;方向盘转动会继续带动第一调节杆摆动;第一调节杆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接柱摆动;第一连接柱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二转动壳转动;第二转动壳转动会对涡卷弹簧上力;同时,第二转动壳转动会带动两个三级伸缩杆转动;由于第二固定块两侧的两个导向轮与限位块上所开的T形槽配合;此时三级伸缩杆转动就会通过对应的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带动对应的两个导向轮在T形槽中滑动;使得三级伸缩杆带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滑出对应限位块上的弧形槽;此时限位块上的弧形槽对对应的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导向轮失去了限位作用;三级伸缩杆就会随着第二转动壳转动逐渐拉开;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转动方向盘就会使得障碍物挤压对应的车轮,使得车轮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固定弹簧就会被压缩;当车轮高过障碍物时,在涡卷弹簧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伸缩筒反向转动,使得限位块、导向轮、第二固定块、第一固定块和三级伸缩杆恢复到初始状态;即该车的车轮恢复转向功能;此时继续转动方向盘即可使得汽车通过障碍物;即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障碍物时,有障碍物的一侧车轮通过减震变软行驶通过障碍物,无障碍物的一侧车轮处于正常行驶转向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连接柱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转动壳结构示意图。
图5是导块槽结构示意图。
图6是导块分布示意图。
图7是第一固定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圆孔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调节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调节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一伸缩外套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连接轴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减震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涡卷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二固定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限位块结构示意图。
图18是三级伸缩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导向轮安装示意图。
图20是T形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车轮;2、第一连接柱;3、第一调节杆;4、第二调节杆;5、减震机构;6、连接轴;7、固定板;8、第二连接柱;9、第一转动壳;10、第一伸缩外套;11、第二伸缩外套;12、第一固定弹簧;13、第一圆孔;14、第二圆孔;15、第三连接柱;16、第一伸缩内杆;17、第二伸缩内杆;18、环孔;19、第二转动壳;20、伸缩筒;21、涡卷弹簧;22、滑块;23、滑块槽;24、第二固定弹簧;25、第三伸缩内杆;26、导块;27、导块槽;28、三级伸缩杆;29、限位块;30、第一固定块;31、第二固定块;32、导向轮;33、T形槽;34、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包括车轮1、第一连接柱2、第一调节杆3、第二调节杆4、减震机构5、连接轴6、固定板7、第二连接柱8、第一转动壳9、第一伸缩外套10、第二伸缩外套11、第一固定弹簧12、第一圆孔13、第二圆孔14、第三连接柱15、第一伸缩内杆16、第二伸缩内杆17、环孔18、伸缩内杆、导块26、导块槽27,如图12所示,其中固定板7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环孔18;固定板7固定安装在汽车底部;如图1、2所示,两个减震机构5分别通过两个环孔18安装在固定板7上;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柱2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第一连接柱2的另一端具有支耳;如图1、3所示,两个第一连接柱2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顶端;如图8、9所示,第一调节杆3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如图8所示,第一调节杆3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一圆孔13;如图9所示,第一伸缩外套10固定安装在第一调节杆3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一圆孔13配合;第一伸缩内杆16的一端穿过第一圆孔13嵌套安装在第一伸缩外套10中;第一调节杆3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一连接柱2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柱2的另一端,且通过销钉连接;如图3、10所示,第三连接柱15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如图1、3所示,两个第三连接柱15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底端;如图6所示,第三伸缩内杆25的外圆面周向均匀的固定安装有两个导块26;如图3所示,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三连接柱15另一端的外圆面上;如图5所示,第一转动壳9的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两个导块槽27;如图4所示,两个第一转动壳9分别通过两个导块槽27与对应的两个导块26的配合嵌套安装在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上;如图10所示,第二连接柱8的一端具有支耳;两个第二连接柱8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转动壳9的外圆面上;如图8、10所示,第二调节杆4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第二调节杆4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二圆孔14;第二调节杆4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且通过销钉连接;如图10所示,第二伸缩外套11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杆4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二圆孔14配合;第二伸缩内杆17的一端穿过第二圆孔14嵌套安装在第二伸缩外套11中;如图7、11所示,第一伸缩内杆16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内杆17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弹簧12连接,且第一固定弹簧12位于第一调节杆3与第二调节杆4之间;如图1、13所示,两个连接轴6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底端的外圆面上;两个车轮1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轴6的另一端。
如图14所示,上述减震机构5包括第二转动壳19、伸缩筒20、涡卷弹簧21、滑块22、滑块槽23、第二固定弹簧24、三级伸缩杆28、限位块29、第一固定块30、第二固定块31、导向轮32、T形槽33、弧形槽34,其中第二转动壳19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柱2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如图16所示,伸缩筒20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滑块槽23;伸缩筒20的一端嵌套安装在第二转动壳19中;伸缩筒2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柱15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如图15所示,滑块22的一端嵌套安装在伸缩筒20外圆面上所开的滑动槽中;如图14、15所示,涡卷弹簧21的外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19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涡卷弹簧21的内端固定安装在滑块22的另一端,且涡卷弹簧21通过滑块22与伸缩筒20配合;如图14、16所示,第二转动壳19内部顶端与伸缩筒20内部底端之间安装有第二固定弹簧24;如图14、17所示,限位块29的两侧具有两个对称的斜面;限位块29的上端具有弧形槽34;限位块29上对称的两个斜面与上端弧形槽34上开有T形槽33,且两个斜面与弧形槽34上的T形槽33相通;两个限位块29周向均匀固定安装在伸缩筒20内部底侧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固定弹簧24内侧;如图14、18所示,两个三级伸缩杆28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19内部的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二固定弹簧24的内侧;如图18所示,两个第一固定块30的上端面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三级伸缩杆28的另一端;两个第二固定块31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块30的下端面上;如图19所示,四个导向轮32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上,且位于同一组中的两个导向轮32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块31的两侧;如图20所示,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两个第一固定块30和两组导向轮32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配合;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两个第一固定块30和两组导向轮32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9上的T形槽33配合。
如图20所示,上述导向轮32与对应T形槽33之间为滚动摩擦。
如图17所示,上述在正常状态下限位块29上弧形槽34对导向轮32起限位作用。
如图1、13所示,上述连接轴6与车轮1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转动壳的外圆面与固定板7上所开环孔18的内圆面通过轴承连接。
如图3、16所示,上述第一固定弹簧12为拉伸弹簧;第二固定弹簧24为压缩弹簧。
如图14、18所示,上述在正常状态下在第二转动壳19、第一固定块30、第二固定块31、导向轮32和限位块29的作用下三级伸缩杆28处于未拉伸状态。
综上所述:
本发明设计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当汽车在转向过程中汽车一侧车轮1遇到障碍物时,通过调节车轮1上安装的减震机构5使得减震机构5变软;防止汽车在转向过程中由于一侧车轮1被卡死而使得汽车停止转向,影响汽车的转向能力。
本发明中固定板7固定安装在汽车底部;两个减震机构5分别通过两个环孔18安装在固定板7上;两个第一连接柱2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顶端;第一调节杆3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一连接柱2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柱2的另一端,且通过销钉连接;两个第三连接柱15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底端;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三连接柱15另一端的外圆面上;两个第一转动壳9分别通过两个导块槽27与对应的两个导块26的配合嵌套安装在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上;两个第二连接柱8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转动壳9的外圆面上;第二调节杆4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且通过销钉连接;两个连接轴6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底端的外圆面上;两个车轮1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轴6的另一端;当驾驶人员行驶汽车正常通过弯道时,驾驶人员转动方向盘;方向盘转动会带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一连接柱2摆动;两个第一连接柱2摆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二转动壳19转动;两个第二转动壳19转动会带动对应的四个三级伸缩杆28绕着对应第二转动壳19的轴线转动;四个三级伸缩杆28转动会带动对应的四个第一固定块30绕着对应第二转动壳19的轴线转动;四个第一固定块30转动会带动对应的四个第二固定块31绕着对应第二转动壳19的轴线转动;四个第二固定块31会带动对应的两组导向轮32绕着对应第二转动壳19的轴线转动;由于在正常状态下限位块29上弧形槽34对导向轮32起限位作用且在正常状态下在第二转动壳19、第一固定块30、第二固定块31、导向轮32和限位块29的作用下三级伸缩杆28处于未拉伸状态;所以两组导向轮32转动就会带动对应的两个限位块29绕着对应的第二转动壳19的轴线转动;两个限位块29转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伸缩内筒转动;两个伸缩筒20转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连接轴6摆动;两个连接轴6摆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车轮1转动;即使得驾驶人员行驶汽车正常通过弯道;同时,两个伸缩筒20转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三连接柱15摆动;两个第三连接柱15摆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转动;两个第三伸缩杆转动会通过对应的导块26和导块槽27的配合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一转动壳9转动;两个第一转动壳9转动会带动对应的两个第二连接柱8摆动;两个第二连接柱8摆动会带动第二调节杆4摆动,且与第一调节杆3摆动方向一致。
本发明中固定板7固定安装在汽车底部;两个减震机构5分别通过两个环孔18安装在固定板7上;两个第一连接柱2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顶端;第一调节杆3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一连接柱2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柱2的另一端,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一伸缩外套10固定安装在第一调节杆3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一圆孔13配合;第一伸缩内杆16的一端穿过第一圆孔13嵌套安装在第一伸缩外套10中;两个第三连接柱15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的底端;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三连接柱15另一端的外圆面上;两个第一转动壳9分别通过两个导块槽27与对应的两个导块26的配合嵌套安装在两个第三伸缩内杆25上;两个第二连接柱8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转动壳9的外圆面上;第二调节杆4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柱8上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二伸缩外套11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杆4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二圆孔14配合;第二伸缩内杆17的一端穿过第二圆孔14嵌套安装在第二伸缩外套11中;第一伸缩内杆16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内杆17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弹簧12连接,且第一固定弹簧12位于第一调节杆3与第二调节杆4之间;两个连接轴6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5底端的外圆面上;两个车轮1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轴6的另一端;第二转动壳19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柱2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伸缩筒20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柱15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涡卷弹簧21的外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19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涡卷弹簧21的内端固定安装在滑块22的另一端,且涡卷弹簧21通过滑块22与伸缩筒20配合;第二转动壳19内部顶端与伸缩筒20内部底端之间安装有第二固定弹簧24;两个限位块29周向均匀固定安装在伸缩筒20内部底侧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固定弹簧24内侧;两个三级伸缩杆28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19内部的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二固定弹簧24的内侧;两个第一固定块30的上端面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三级伸缩杆28的另一端;两个第二固定块31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块30的下端面上;四个导向轮32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上,且位于同一组中的两个导向轮32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块31的两侧;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两个第一固定块30和两组导向轮32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配合;两个第二固定块31、两个第一固定块30和两组导向轮32分别与两个限位块29上的T形槽33配合。
当驾驶人员行驶汽车通过弯道时,汽车一侧车轮1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卡死;即车轮1处于静止状态,即连接轴6、伸缩筒20、限位块29、第三连接柱15、第三伸缩内杆25、第一转动壳9、第二连接柱8和第二调节杆4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如果驾驶人员继续转动方向盘;方向盘转动会继续带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接柱2摆动;第一连接柱2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二转动壳19转动;第二转动壳19转动会对涡卷弹簧21上力;同时,第二转动壳19转动会带动两个三级伸缩杆28转动;由于第二固定块31两侧的两个导向轮32与限位块29上所开的T形槽33配合;此时三级伸缩杆28转动就会通过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与第二固定块31带动对应的两个导向轮32在T形槽33中滑动;使得三级伸缩杆28带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与第二固定块31滑出对应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此时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对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第二固定块31和导向轮32失去了限位作用;三级伸缩杆28就会随着第二转动壳19转动逐渐拉开;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转动方向盘就会使得障碍物挤压对应的车轮1,使得车轮1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固定弹簧24就会被压缩;当车轮1高过障碍物时,在涡卷弹簧21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伸缩筒20反向转动,使得限位块29、导向轮32、第二固定块31、第一固定块30和三级伸缩杆28恢复到初始状态;即该车的车轮1恢复转向功能;此时继续转动方向盘即可使得汽车通过障碍物;即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障碍物时,有障碍物的一侧车轮1通过减震变软行驶通过障碍物,无障碍物的一侧车轮1处于正常行驶转向状态。
本发明中所设计的第一固定弹簧12的作用是,在涡卷弹簧21损坏的情况下,在第一固定弹簧12的作用下通过第二调节杆4、第三连接柱15、第一转动壳9、第一伸缩内杆16和第二连接柱8带动伸缩筒20恢复到初始状态;即车轮1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在涡卷弹簧21未损坏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固定弹簧12的作用可以保证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能够更加顺利的恢复;本发明中导向轮32与对应T形槽33之间为滚动摩擦;其作用是为了减小导向轮32在移动过程中与T形槽33之间的摩擦;本发明中第一伸缩外套10、第一伸缩内杆16、第二伸缩外套11和第二伸缩内杆17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在转向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第一调节杆3与第二调节杆4之间发生干涉;本发明中的第一转动壳9与第三伸缩内杆25的作用是为了防止车轮1在越过障碍物时第二调节杆4与第一调节杆3之间发生干涉。
具体实施方式:人们使用本发明设计的汽车制动机构;当驾驶人员行驶汽车通过弯道时,汽车一侧车轮1遇到障碍物时就会被卡死;即车轮1处于静止状态,即连接轴6、伸缩筒20、限位块29、第三连接柱15、第三伸缩内杆25、第一转动壳9、第二连接柱8和第二调节杆4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如果驾驶人员继续转动方向盘;方向盘转动会继续带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第一调节杆3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接柱2摆动;第一连接柱2摆动会带动对应的第二转动壳19转动;第二转动壳19转动会对涡卷弹簧21上力;同时,第二转动壳19转动会带动两个三级伸缩杆28转动;由于第二固定块31两侧的两个导向轮32与限位块29上所开的T形槽33配合;此时三级伸缩杆28转动就会通过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与第二固定块31带动对应的两个导向轮32在T形槽33中滑动;使得三级伸缩杆28带动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与第二固定块31滑出对应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此时限位块29上的弧形槽34对对应的第一固定块30、第二固定块31和导向轮32失去了限位作用;三级伸缩杆28就会随着第二转动壳19转动逐渐拉开;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转动方向盘就会使得障碍物挤压对应的车轮1,使得车轮1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固定弹簧24就会被压缩;当车轮1高过障碍物时,在涡卷弹簧21的作用下就会使得伸缩筒20反向转动,使得限位块29、导向轮32、第二固定块31、第一固定块30和三级伸缩杆28恢复到初始状态;即该车的车轮1恢复转向功能;此时继续转动方向盘即可使得汽车通过障碍物;即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障碍物时,有障碍物的一侧车轮1通过减震变软行驶通过障碍物,无障碍物的一侧车轮1处于正常行驶转向状态。

Claims (6)

1.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轮、第一连接柱、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减震机构、连接轴、固定板、第二连接柱、第一转动壳、第一伸缩外套、第二伸缩外套、第一固定弹簧、第一圆孔、第二圆孔、第三连接柱、第一伸缩内杆、第二伸缩内杆、环孔、伸缩内杆、导块、导块槽,其中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环孔;固定板固定安装在汽车底部;两个减震机构分别通过两个环孔安装在固定板上;第一连接柱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具有支耳;两个第一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的顶端;第一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第一调节杆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一圆孔;第一伸缩外套固定安装在第一调节杆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一圆孔配合;第一伸缩内杆的一端穿过第一圆孔嵌套安装在第一伸缩外套中;第一调节杆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一连接柱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连接柱的另一端,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三连接柱的一端开有一个半圆缺口;两个第三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的底端;第三伸缩内杆的外圆面周向均匀的固定安装有两个导块;两个第三伸缩内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三连接柱另一端的外圆面上;第一转动壳的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两个导块槽;两个第一转动壳分别通过两个导块槽与对应的两个导块的配合嵌套安装在两个第三伸缩内杆上;第二连接柱的一端具有支耳;两个第二连接柱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转动壳的外圆面上;第二调节杆的两端分别开有一个槽口;第二调节杆靠近其中一个槽口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第二圆孔;第二调节杆通过两端所开的槽口与两个第二连接柱上支耳的配合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连接柱上且通过销钉连接;第二伸缩外套固定安装在第二调节杆的外圆面上且与第二圆孔配合;第二伸缩内杆的一端穿过第二圆孔嵌套安装在第二伸缩外套中;第一伸缩内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伸缩内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固定弹簧连接,且第一固定弹簧位于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之间;两个连接轴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减震机构底端的外圆面上;两个车轮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轴的另一端;
上述减震机构包括第二转动壳、伸缩筒、涡卷弹簧、滑块、滑块槽、第二固定弹簧、三级伸缩杆、限位块、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导向轮、T形槽,其中第二转动壳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伸缩筒的外圆面上开有一个滑块槽;伸缩筒的一端嵌套安装在第二转动壳中;伸缩筒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柱开有半圆缺口的一端连接;滑块的一端嵌套安装在伸缩筒外圆面上所开的滑动槽中;涡卷弹簧的外端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的另一端的端面上;涡卷弹簧的内端固定安装在滑块的另一端,且涡卷弹簧通过滑块与伸缩筒配合;第二转动壳内部顶端与伸缩筒内部底端之间安装有第二固定弹簧;限位块的两侧具有两个对称的斜面;限位块的上端具有弧形槽;限位块上对称的两个斜面与上端弧形槽上开有T形槽,且两个斜面与弧形槽上的T形槽相通;两个限位块周向均匀固定安装在伸缩筒内部底侧端面上,且位于第二固定弹簧内侧;两个三级伸缩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转动壳内部的顶端,且位于两个第二固定弹簧的内侧;两个第一固定块的上端面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三级伸缩杆的另一端;两个第二固定块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一固定块的下端面上;四个导向轮两两一组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固定块上,且位于同一组中的两个导向轮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块的两侧;两个第二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和两组导向轮分别与两个限位块上的弧形槽配合;两个第二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和两组导向轮分别与两个限位块上的T形槽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轮与对应T形槽之间为滚动摩擦。
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在正常状态下限位块上弧形槽对导向轮起限位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轴与车轮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转动壳的外圆面与固定板上所开环孔的内圆面通过轴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固定弹簧为拉伸弹簧;第二固定弹簧为压缩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在正常状态下在第二转动壳、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导向轮和限位块的作用下三级伸缩杆处于未拉伸状态。
CN201810199053.9A 2018-03-12 2018-03-12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485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9053.9A CN108248585B (zh) 2018-03-12 2018-03-12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99053.9A CN108248585B (zh) 2018-03-12 2018-03-12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8585A true CN108248585A (zh) 2018-07-06
CN108248585B CN108248585B (zh) 2019-09-10

Family

ID=62746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90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48585B (zh) 2018-03-12 2018-03-12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4858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4692A (zh) * 2018-04-17 2018-08-28 东莞市智配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专用车简易驱动转向装置
CN113752775A (zh) * 2021-11-08 2021-12-07 杭州非白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05330A1 (de) * 1965-10-07 1972-03-09 Berliet Automobiles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r Strassenfahrzeugausruestung in Abhaengigkeit der AEnderungen seines Aufhaengungszustandes
KR20020050639A (ko) * 2000-12-21 2002-06-27 이계안 브레이크 제동력 제어시스템
GB2356685B (en) * 1999-11-27 2003-01-29 Rover Group Vehicle braking control systems
CN103407344A (zh) * 2013-08-30 2013-11-27 七星关区箭牌轮胎翻修厂 天枰式汽车减震自动平衡系统
CN105799795A (zh) * 2015-01-20 2016-07-27 常熟绿环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可收缩电动汽车及可收缩的车辆悬挂减震系统
US20170341629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rking brake apparatus
CN107606042A (zh) * 2017-11-13 2018-01-19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减震储能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505330A1 (de) * 1965-10-07 1972-03-09 Berliet Automobiles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r Strassenfahrzeugausruestung in Abhaengigkeit der AEnderungen seines Aufhaengungszustandes
GB2356685B (en) * 1999-11-27 2003-01-29 Rover Group Vehicle braking control systems
KR20020050639A (ko) * 2000-12-21 2002-06-27 이계안 브레이크 제동력 제어시스템
CN103407344A (zh) * 2013-08-30 2013-11-27 七星关区箭牌轮胎翻修厂 天枰式汽车减震自动平衡系统
CN105799795A (zh) * 2015-01-20 2016-07-27 常熟绿环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可收缩电动汽车及可收缩的车辆悬挂减震系统
US20170341629A1 (en) * 2016-05-26 2017-11-30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rking brake apparatus
CN107606042A (zh) * 2017-11-13 2018-01-19 东莞市松研智达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减震储能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54692A (zh) * 2018-04-17 2018-08-28 东莞市智配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专用车简易驱动转向装置
CN113752775A (zh) * 2021-11-08 2021-12-07 杭州非白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8585B (zh)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9536B (zh) 一种可变直径车轮轮毂
CN100560393C (zh) 两栖车辆车轮收放装置
CN206679065U (zh) 一种可转动90度角的车辆悬挂系统
CN103287201A (zh) 防侧翻弹性车轮
CN202054051U (zh) 车体转向连杆
CN108248585A (zh) 通过减震变软使新能源汽车便捷通过障碍物的制动机构
CN110177737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架总成,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轮总成,机动车辆的前端及其机动车辆
CN201358127Y (zh) 门式起重机车轮的制动器
CN201931961U (zh) 一种新型关节轴承v型推力杆
CN110884565A (zh) 基于四驱平台车的悬挂转向机构
CN208917687U (zh) 一种道路桥梁用安全防护栏
CN203511677U (zh) 一种轨道车辆牵引机构用球铰支撑装置
CN108407565A (zh) 一种减震变软使汽车转向通过障碍物的机构
CN104163085B (zh) 一种汽车轮距调整装置
CN108657146A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使用的刹车系统
CN205130851U (zh) 一种聚氨酯关节球销总成
CN108394245B (zh) 一种基于板簧减震的使汽车通过障碍物的机构
CN206719324U (zh) 底盘及使用该底盘的车辆
CN202175011U (zh) 直驱万向轮防撞防翻轻型汽车电动汽车安全保护装置
CN108327692B (zh) 一种加强减震变软转向通过障碍物的机构
CN218055352U (zh) 一种应用于重型车桥的液压转向机构
CN2242211Y (zh) 导杆式转向机构
CN2561614Y (zh) 新型汽车轮胎保险装置
CN205131368U (zh) 一种装弹车液压控制转向机构
CN109050495B (zh) 一种车辆淌水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6

Address after: 317199 Room 602, Unit 1, Building 7, No. 26 Haiyou Street Square Road, Sanmen Coun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ang Weiqin

Address before: 523000 Dongguan Songshan Lake High-tech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201D, 2nd floor, Building 11,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pplicant before: DONGGUAN SONGYAN ZHIDA INDUSTRIAL DESIG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27

Address after: 239001 No. 155 Quanjiao Road,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uzhou Ruix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7199 Room 602, Unit 1, Building 7, No. 26 Haiyou Street Square Road, Sanmen Coun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g Weiqi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