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7288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7288A
CN108207288A CN201711382574.XA CN201711382574A CN108207288A CN 108207288 A CN108207288 A CN 108207288A CN 201711382574 A CN201711382574 A CN 201711382574A CN 108207288 A CN108207288 A CN 108207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raw
stalk
upper shelf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825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7288B (zh
Inventor
梅林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99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116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99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127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99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94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07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7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0Fee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7/00Straw conveyors for threshing machines or baling presses
    • A01F17/02Mechanical convey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可容易地开放上部罩以及秸杆输送装置。在上部架(40)和秸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的连结状态下,上部架(40)以及秸杆架(50)能够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在连结状态被解除的连结解除状态下,上部架(40)以及秸杆架(50)中仅上部架(40)能够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从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输送链(文献中为“脱穀フィードチェン(脱粒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脱粒装置(文献中为“脱穀機(脱粒机)”),其通过脱粒筒(文献中为“扱胴(脱粒筒)”)对由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秸秆输送装置(文献中为“排藁搬送装置(秸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脱粒装置的后侧,从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在脱粒筒的上方,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的上部罩(文献中为“扱胴カバー(脱粒筒罩)”)。上部罩以脱粒室的一侧为支点摆动开闭。秸秆输送装置以前后方向的转动轴为支点向上下摆动开闭。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上部罩以及秸秆输送装置各自向上方摆动,从而开放上部罩以及秸秆输送装置,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在连向秸杆输送装置的秸杆输入轴的中途部设有啮合爪离合器,在将秸杆输送装置向上方抬起时,爪离合器变为断开,在将秸杆输送装置向下方降下时,爪离合器变为接合。设有保持驱动侧离合器和从动侧离合器的同一轴芯状态的锁定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0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上部罩和秸杆输送装置必须分别开放,且其开放必须手动进行,费时费力。
鉴于上述状况,迫切需要一种可容易地开放上部罩以及秸杆输送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锁定装置用于保持啮合离合器的啮合状态,关于使秸杆输送装置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这一点,存在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状况,迫切需要一种可使秸杆输送装置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促动器,其使所述上部架向上方摆动;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绕所述摆动轴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连结机构,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
在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通过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连结状态下,所述上部架以及所述秸杆架能够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在所述连结状态被解除的连结解除状态下,所述上部架以及所述秸杆架中仅所述上部架能够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连结状态下,通过利用促动器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向上方摆动,使上部架和秸杆架一体地向上方摆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开放上部罩以及秸杆输送装置。另外,在连结解除状态下,通过利用促动器仅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中的上部架向上方摆动,从而在进行秸杆输送装置的维护作业时,在不需要开放上部罩的情况下,能够仅开放秸杆输送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上部架具备前后朝向架,该前后朝向架在所述上部架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将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秸杆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连结机构将上部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的前后朝向架和秸杆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由此,上部架以及秸杆架的相互连结的部位彼此靠近,因此能够使连结机构为连结距离短的紧凑的构造。另外,在进行连结作业或连结解除作业时,易于从机体外侧接近连结机构。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秸杆架具备:横架,其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摆动轴心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外架,其与所述横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外架在所述下降位置沿着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且与所述前后朝向架相邻,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将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外架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秸杆架中与前后朝向架接近的外架通过连结机构与前后朝向架连结。由此,上部架以及秸杆架的相互连结的部位彼此进一步靠近,因此能够实现连结机构的更进一步的紧凑化。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连结机构横跨所述前后朝向架的上部和所述秸杆架的上部。
通常,秸杆输送装置以相对于秸杆架位于下侧的状态支承于秸杆架。此处,假如连结机构横跨前后朝向架的下部和秸杆架的下部,连结机构就变为相对于秸杆架位于下侧(即,秸杆搬送装置侧),因此有连结机构阻碍秸杆输送装置对秸杆进行的输送的担忧。
但是,根据本特征结构,连结机构相对于秸杆架位于上侧(即,与秸杆输送装置相反的一侧),因此连结机构难以阻碍秸杆输送装置对秸杆的输送。另外,能够从与秸杆输送装置相反的一侧的空间较为宽裕的上方接近连结机构,从而能够更容易进行连结作业或连结解除作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前后朝向架以及所述秸杆架分别解除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分别解除连结机构相对于前后朝向架以及秸杆架的连结,能够在上部架以及秸杆架中选择向上方摆动的部件。即,能够仅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中的上部架向上方摆动,或者能够仅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中的秸杆架向上方摆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于机体后上部的后部架,
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后部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利用连结机构将前后朝向架和秸杆架连结,且将前后朝向架和后部架连结,从而使上部架、秸杆架和后部架一体化,能够构成刚性高的构造体。另外,通过解除前后朝向架和后部架的连结,不会阻碍上部架向上方摆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后部架具备在与所述前后朝向架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前后朝向架相邻的部分,
在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后部架连结的状态下,所述秸杆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后部架相接触。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利用连结机构连结了前后朝向架和秸杆架的状态下连结前后朝向架和后部架,使秸杆架与后部架在上下方向上相接触。由此,秸杆架被后部架和连结机构夹持,能够牢固地构成连结构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脱粒筒支承于所述上部架,
所述脱粒筒能够与所述上部架一起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脱粒筒的维护作业。
本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绕所述摆动轴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切换机构,其在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能够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及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能够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利用切换机构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切换为上部架和秸杆架能够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能够使上部架和秸杆架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由此,不用像分别开放上部罩和秸杆输送装置那样费时费力,能够容易地开放上部罩以及秸杆输送装置。另外,通过利用切换机构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切换为上部架和秸杆架能够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能够使上部架和秸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由此,可分别将上部罩以及秸杆输送装置开放至合适的高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连结机构,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
第一促动器,其使所述上部架向上方摆动;
第二促动器,其使所述秸杆架向上方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上部架和秸杆架通过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可使上部架以及秸杆架通过第一促动器以及第二促动器中的任意一方向上方摆动。另外,在上部架和秸杆架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可使上部架通过第一促动器向上方摆动,并且可使秸杆架通过第二促动器向上方摆动。如此,根据上部架和秸杆架的连结的有无,可选择使用第一促动器以及第促动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可选择使用双方。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实现的所述上部架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比通过所述第二促动器实现的所述秸杆架的上升极限高度高的位置。
对于脱粒筒来说,使上部罩上升至尽可能高的位置更容易进行维护作业。根据本特征结构,上部架通过第一促动器可向上方摆动至比通过第二促动器实现的上升极限高度高的位置,因此可使为了使脱粒筒的维护作业容易进行而使上部罩上升至尽可能高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促动器由气体阻尼器构成,
所述上部架具备从上方按压所述秸杆架的按压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上部架下降时,通过使按压部从上方按压秸杆架,可使气体阻尼器自动地进行缩回动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秸杆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气体阻尼器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所述气体阻尼器中的所述秸杆架侧的端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上部架和秸杆架通过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在上部架以及秸杆架通过第一促动器向上方进行了摆动的情况下,当秸杆架超过气体阻尼器的最大伸长长度而上升时,秸杆架相对于气体阻尼器向上方分离。由此,即使秸杆架超过气体阻尼器的最大伸长长度而上升至通过第一促动器实现的上部架的上升极限高度,气体阻尼器也不会损坏。
本发明为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以支承轴为中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所述支承轴在机体左右中央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
侧部架,其分别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两侧部,并且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
内侧锁定机构,其在所述秸杆架位于所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秸杆架的基端侧的位置保持于左右的所述侧部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
外侧锁定机构,其在所述秸杆架位于所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秸杆架的自由端侧的位置保持于左右的所述侧部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侧部架是构成脱粒装置的侧部的刚性高的部件。根据本特征结构,在秸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可使秸杆架的基端侧以及自由端侧的位置分别通过内侧锁定机构以及外侧锁定机构稳固地保持于刚性高的侧部架。即,可使秸杆输送装置的位置稳定保持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随着所述秸杆架向所述下降位置侧摆动,所述内侧锁定机构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卡合,且随着所述秸杆架向所述上升位置侧摆动,所述内侧锁定机构解除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的卡合。
根据本特征结构,作业者不用费时费力地操作内侧锁定机构。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秸杆架为框状,
所述秸杆架具备:基端架,其设于所述秸杆架的基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架,其与所述基端架的前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支承轴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其与所述基端架的后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支承轴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自由端架,其设于所述秸杆架的自由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基端架的前部侧的部分支承于所述支承轴,
所述内侧锁定机构使所述基端架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
所述外侧锁定机构使所述自由端架的位置保持于位于所述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使基端架的前部侧的部分支承于支承轴,同时在秸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内侧锁定机构,使基端架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稳固地保持于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并且能够通过外侧锁定机构,使自由端架的位置稳固地保持于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秸杆输送装置的后部支承于所述后架中的处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所述秸杆输送装置的前部支承于所述自由端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易于将秸杆输送装置设置为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倾斜状态,从而使秸杆从机体后部下落至机体左右宽度内的田地(已收割地)中。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上部架具备前后朝向架,该前后朝向架在所述上部架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且与所述秸杆架连结,
所述外侧锁定机构使所述前后朝向架的后部的位置保持于所述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连结前后朝向架和秸杆架,且利用外侧锁定机构使前后朝向架的后部的位置保持于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能够使上部架、秸杆架和后部架一体化,从而构成刚性高的构造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架、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操作部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且使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各自的上升极限高度以及摆动角度的图。
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27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30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3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是表示卡合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3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脱型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3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脱型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4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4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4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4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4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架、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5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5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5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5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5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操作部的图。
图5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且使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5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立体图。
图5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各自的上升极限高度以及摆动角度的图。
图6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61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62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6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64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65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6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的,是表示卡合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6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的,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6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立体图。
图6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7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7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7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7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7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7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7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7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背后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7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下降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7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8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8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8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上部架、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8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内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合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卡合解除状态的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8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操作部的图。
图8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使上部架上升、且使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秸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9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后上部罩的立体图。
图9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各自的上升极限高度以及摆动角度的图。
图9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95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96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9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的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98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99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其他例中,上部架以及秸秆架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的图。
图10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是表示卡合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10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锁定机构,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10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秸秆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9 输送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秸杆输送装置
36L 前后朝向架
37 后部架
38 上部罩
40 上部架
41 液压缸(促动器)
50 秸杆架
67 前架(横架)
68 后架(横架)
69 自由端架(外架)
87 连结机构
Y2 摆动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9′ 输送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秸杆输送装置
38′ 上部罩
40′ 上部架
40a′ 按压部
41′ 液压缸(第一促动器)
50′ 秸杆架
71′ 气体阻尼器(第二促动器)
87′ 连结机构(切换机构、连结机构)
H1 上升极限高度
H2 上升极限高度
Y2′ 摆动轴心
<第三实施方式>
9″ 输送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秸杆输送装置
36L″ 前后朝向架
36R″ 前后朝向架(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37″ 后部架(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38″ 上部罩
50″ 秸杆架
40″ 上部架
66″ 基端架
67″ 前架
68″ 后架
69″ 自由端架
70″ 支承轴
92″ 内侧锁定机构
100″ 外侧锁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者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收获田地的作物的收获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储存谷粒的谷粒储存箱7。设有排出谷粒储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输送链9。在谷粒储存箱7的左方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通过脱粒筒11对由输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秸秆输送装置12。秸秆输送装置12从输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获部〕
收获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收获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作物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被分禾的作物扶起。切断装置15切断被扶起的作物。输送装置16向后方朝脱粒装置10输送割取的作物。
〔脱粒装置等〕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中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一边向机体后方移送清选对象物一边筛选的摆动清选装置20、向摆动清选装置20吹送清选风的清选风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22和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谷粒储存箱7纵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纵向送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摆动清选装置20回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送装置27。
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下方,设有切断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的秸秆切断装置28。设有覆盖秸秆切断装置28的罩29。在罩29中位于秸秆切断装置28的上方的部分设有切换板29a。切换板29a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投入秸秆切断装置28。在切换板29a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滑过切换板29a的上表面并降落至地面。
如图3至图7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各自设有壁部30。前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0具备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可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1。横跨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臂33。可动壁31经由连结臂33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壁32。横跨前侧的固定壁32和后侧的固定壁32地设有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4。
在脱粒装置10中,右侧部由右侧壁35构成。右侧壁35延伸至机体后端。右侧壁35具备倾斜部35a。倾斜部35a在比后侧的壁部30更靠后侧的位置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倾斜。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各自设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朝向架36L、36R。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前侧的固定壁32、后侧的固定壁32以及右侧壁35。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机体后上部设有后部架37。后部架37在脱粒装置1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后部架37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37由圆管构成。
〔上部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上部罩38。上部罩38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在上部罩38的右侧相邻位置设有右上部罩39。右上部罩39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右上部罩39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
〔上部架〕
上部罩38支承于上部架40。上部架4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4为中心上下摆动。上部架40经由传动轴34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上部架40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1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在上部架4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有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液压缸41横跨后侧的可动壁31和后侧的固定壁32设置。液压缸41由例如复动式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1也可以由单动式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可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设有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2。脱粒筒锁定机构42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3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4。钩板43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3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分别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在钩板43的前端部,设有可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的钩部43a。通过使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来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3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来使脱粒筒11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驱动前后一对钩板43摆动的马达M支承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表面。前后一对钩板43通过马达M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秸秆输送装置12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倾斜状态设置。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夹持输送秸秆的茎根侧的茎根输送装置45和卡止输送秸秆的穗梢侧的穗梢输送装置46。茎根输送装置45具备带有突起47a的秸秆链47和秸秆导轨48。秸秆导轨48在秸秆链47的下方以与秸秆链47的下侧路径相对置的状态配置。穗梢输送装置46具备带有弹齿49a的秸秆穗梢链49。
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悬挂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前支架51。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后支架52。
秸秆输送装置12的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方。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跨过秸秆架50。秸秆输送空间S在俯视观察时在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以越往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扩大。
〔带传动机构〕
如图6、图8以及图9所示,横跨传动轴34和秸秆输送装置12地设有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传动轴34的动力的带传动机构53。带传动机构53具备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和传动带56。驱动带轮54固定于传动轴34中从后侧的固定壁32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55固定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传动带56缠绕于驱动带轮54以及从动带轮55。
〔张紧离合器机构〕
设有将带传动机构53切换为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动力的传递状态和切断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的张紧离合器机构57。张紧离合器机构57具备第一张紧臂58、第一张紧辊59、第二张紧臂60、第二张紧辊61和张紧弹簧62。第一张紧臂58可旋转地支承于传动轴34。在第一张紧臂58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一张紧辊59。第一张紧辊59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下侧路径的部分接触。在第一张紧臂58的基端部设有安装张紧弹簧62的安装部63。
第二张紧臂60以能够与第一张紧臂58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张紧臂58。在第二张紧臂60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二张紧辊61。第二张紧辊61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上侧路径的部分接触。
张紧弹簧62对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施力,以使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绕摆动轴心Y2向张力施加方向摆动。张紧弹簧62中与安装部6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4。杆64以位置可调的方式支承于支架65。支架65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秸秆架50(前架67)。通过调整杆64相对于支架65的位置,使张紧弹簧62的作用力变化。
〔秸秆架〕
如图6至图11所示,秸秆架50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支承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以及后部。秸秆架50形成为框状。秸秆架50具备基端架66、前架67、后架68和自由端架69。将一根圆管弯折,形成前架67、后架68以及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支架51支承于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支架52支承于后架68中的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
秸秆架50能够绕摆动轴心Y2在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秸秆架5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0为中心上下摆动。设有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前后一对气体阻尼器71。气体阻尼器71横跨秸秆架50(前架67)和下支架72设置。在前架67上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连结气体阻尼器71的上支架73。
如图12至图14所示,基端架66设于秸秆架50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66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架部74、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架部75和横跨前部侧架部74和后部侧架部75的连结架部76。基端架66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架部74)经由前后一对支架77支承于支承轴70。
在基端架66中与连结架部76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阶梯部66a。连结架部76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槽形板78和连结板79。槽形板78横跨前部侧架部74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架部75的下表面设置。在槽形板78的内部,横跨槽形板78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板79。
前架67与基端架66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68与基端架66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69设于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自由端架69与前架67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68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自由端架69在下降位置处沿着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且以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的状态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
支承轴70和传动轴34是不同的轴,且支承轴70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该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传动轴34。传动轴34和支承轴70配置在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上。支承轴70配置为比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更靠前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支承轴70更靠后侧。支承轴70经由前后一对支架80支承于托架81。托架81垂设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下表面。支架80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1。在前侧的支架80上支承有下支架72。
〔定位机构〕
如图14所示,设有定位机构8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定位机构82具备爪部83和爪部83所插入的被插入部84。爪部83经由支架85支承于自由端架69。爪部83通过螺栓86可拆卸地固定于支架85。被插入部84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部架37。通过使爪部83插入被插入部84,从而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
〔连结机构〕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设有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自由端架69)的连结机构87。连结机构87可连结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自由端架69)。连结机构87横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上部和自由端架69的上部设置。连结机构87具备上部侧固定托架88、秸秆侧固定托架89和连结托架90。上部侧固定托架88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秸秆侧固定托架89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自由端架69的前部。连结托架90横跨上部侧固定托架88的上表面和秸秆侧固定托架89的上表面设置。连结托架90通过螺栓91分别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于上部侧固定托架88以及秸秆侧固定托架89。即,连结机构87相对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及自由端架69能够分别解除连结。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基端侧(基端架66)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具备内侧钩93和内侧钩销94。
内侧钩93通过螺栓95可拆卸地固定于基端架66中连结架部76(槽形板78)的右侧壁。内侧钩93具备前后一对钩部93a。横跨前侧的钩部93a和后侧的钩部93a地设有两者连结的连结板93b。
内侧钩销94经由第一支架96以及第二支架97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一支架96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二支架97通过螺栓98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架96。内侧钩销94横跨第二支架97的前壁部和后壁部设置。
〔内侧锁定机构的动作〕
内侧锁定机构92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而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卡合,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而解除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卡合。
具体而言,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解除卡合。此处,在秸秆架50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侧时,内侧钩销94进入阶梯部66a内。由此,在秸秆架50上下摆动时,基端架66不与内侧钩销94干涉。
〔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设有外侧锁定机构100,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外侧锁定机构100具备外侧钩101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101具备基部101a和钩部101b。钩部101b通过螺栓103可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1a。
外侧钩销102在后部架37的左侧相邻位置配置于稍微远离后部架37的位置。外侧钩销102经由第一支架104以及第二支架105(参照图14)支承于后部架37。
外侧锁定机构100使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后部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可解除连结地连结。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后部架37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即,后部架37具备在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结的状态下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的部分。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在上下方向上与后部架37相接触。具体地,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相对于后部架37从上方与后部架37相接触。即,自由端架69被后部架37和连结机构87(秸秆侧固定托架89)在上下方向上夹住(三明治构造)。
〔连杆机构〕
如图6至图9所示,设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2(后侧的钩板43)和外侧锁定机构100(外侧钩101)联动连结的连杆机构106。连杆机构106具备第一连杆臂107、第二连杆臂108和连杆109。第一连杆臂107可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板43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07和第二连杆臂108可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杆109经由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杆109可转动地支承于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在连杆109的前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连杆臂108。在连杆109的后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外侧钩101。
〔升降操作部〕
如图20所示,升降操作用的升降操作部112设于驾驶部4。升降操作部112具备电源开关113、上升开关114和下降开关115。在上升操作时,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上升操作仅在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在下降操作时,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下降操作仅在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升降操作部112除了设置在驾驶部4以外(或者代替设置在驾驶部4),还可以为了使作业者可从机外操作而设于例如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
〔后上部罩〕
如图2、图6、图23以及图24所示,设有从后上方覆盖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上部罩116。后上部罩116具备本体部117和上方部分118。
本体部117具有开口于前方的切口部117a。切口部117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梯形形状。切口部117a的前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切口部117a的后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上方部分118在后上部罩116中位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重叠。上方部分118设于切口部117a内以封闭切口部117a。上方部分118经由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本体部117。上方部分118能够以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为中心,在关闭秸秆输送空间S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秸秆输送空间S的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联动机构〕
设有使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的联动机构120。联动机构120具备臂121和辊122。臂121从秸秆架50(后架68)延伸至上方部分118的下方部位。在臂121的前端部设有可从下方与接触部126c接触的辊122。辊122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旋转。臂121通过螺栓124可拆卸地固定于臂支架123。臂支架123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架68。
在本体部117的内表面部,利用螺栓固定有本体部支架125。在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部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上方部分支架126。横跨本体部支架125和上方部分支架126地设有支承轴119。上方部分支架126具备对支承轴119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支承部126a、安装有弹簧127的安装部126b和可供辊122接触的接触部126c。接触部126c由沿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分构成。
设有对上方部分118施力以使上方部分118向关闭位置侧摆动的弹簧127。弹簧127横跨上方部分118和本体部117设置。弹簧127中上方部分118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6b。在本体部117上设有安装弹簧127的安装部128。弹簧127中本体部117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8。
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比切口部117a稍微大的形状。通过使上方部分118的缘部从上方抵接于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即,利用上方部分118的缘部和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构成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的阻止部129。
〔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解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而且,使外侧钩101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联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
而且,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的连结状态下,如图9以及图21所示,当解除外侧钩101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带传动机构53、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因此,带传动机构53的带轮(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
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解除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的卡合。这样,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
另外,当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时,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臂121经由辊122推起上方部分118。这样,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
而且,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下降操作时,伴随液压缸41的缩回动作,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向下方摆动。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
而且,当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而且,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侧的摆动联动地,外侧钩101向卡合侧摆动。
另一方面,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连结解除状态)下,如图22所示,当外侧钩1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被解除时,在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的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情况下,需要事先将传动带56从驱动带轮54拆卸。这样,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
而且,通过使秸秆架50利用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来使秸秆架5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只要将秸秆输送装置12从秸秆架50拆卸,就能够仅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
接下来,使用图25至图31,对能够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模式”)、以及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相同的摆动角度α。
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上升极限高度H1,且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比上升极限高度H1低的位置(上升极限高度H2)。即,通过液压缸41实现的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H1设定为比通过气体阻尼器71实现的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H2高的位置。
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不同的摆动角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摆动角度α,且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比摆动角度α小的角度(摆动角度β)。
在图26至图2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的升降机构,具备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气体阻尼器71和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机构87。在图26至图28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26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27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通过事先解除气体阻尼器71和秸秆架50的连结,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28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另外,如图29至图31所示,也可以是,上部架40具备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的按压部40a,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在图29至图31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也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29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30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因此当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时,秸秆架50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由此,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31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此后,在上部架40下降时,按压部40a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从而伴随气体阻尼器71的自动缩回动作使秸秆架50与上部架40一起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6至图28所示的例子以及图29至图30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具备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的锁定机构(省略图示)。由此,在第二模式中,即使上部架40上升,也能够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上升。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代替液压缸4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上部架4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且代替气体阻尼器7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秸秆架5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电动促动器可以是电动马达以及电动缸的任意一种。在该例子中,控制电动促动器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具备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功能。
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模式中,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在上升极限高度H2处暂时停止。此后,作业者再次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仅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另外,在该例子中,也可以使升降操作部112构成为如下这样。即,也可以具备在第一模式中对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在第二模式中对上部架4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和在第二模式中对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外侧锁定机构100。也可以取代其而采用外侧锁定机构200。
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外侧锁定机构200具备外侧钩201、外侧钩臂202、外侧钩弹簧203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201经由支承轴204可摆动地支承于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横跨外侧钩201和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地设有外侧钩弹簧203,外侧钩弹簧203对外侧钩201施力以使外侧钩201向卡合侧摆动。外侧钩臂202固定于连杆109的后端部。在外侧钩201上形成有开口部201a。在外侧钩臂202上设有向后方突出的销202a。销202a位于开口部201a内。根据这样的结构,外侧钩臂202经由销202a与开口部201a卡合,从而使外侧钩销102向卡合侧摆动。此时,通过外侧钩弹簧203的作用力,能够迅速地进行外侧钩2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端架66上形成有阶梯部66a。但是,如图34所示,也可以在基端架66上不形成相当于阶梯部66a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内侧钩93的上下位置变得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因此只要使内侧钩销94的上下位置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如果切换板29a为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的话,则在将切换板29a切换为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以后,秸秆架50上升。另外,也可以是在秸秆架50上升的状态下,不切换为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横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上部和自由端架69的上部。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横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下部和自由端架69的下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能够相对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及自由端架69分别解除连结。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能够相对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及自由端架69中任意一方解除连结。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可解除连结地连结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自由端架69。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中的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外的部分和秸杆架50中的自由端架69以外的部分。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脱粒筒11能够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仅使上部架40能够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为螺栓式(螺栓91)的连结构造。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为利用杆等的单触式的连结构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在带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以外,还能够在无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
<第二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35以及图36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者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收获田地的作物的收获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储存谷粒的谷粒储存箱7′。设有排出谷粒储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输送链9′。在谷粒储存箱7′的左方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通过脱粒筒11′对由输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秸秆输送装置12′。秸秆输送装置12′从输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获部〕
收获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收获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作物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被分禾的作物扶起。切断装置15′切断被扶起的作物。输送装置16′向后方朝脱粒装置10′输送割取的作物。
〔脱粒装置等〕
如图37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中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一边向机体后方移送清选对象物一边筛选的摆动清选装置20′、向摆动清选装置20′吹送清选风的清选风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22′和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谷粒储存箱7′纵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纵向送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摆动清选装置20′回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送装置27′。
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下方,设有切断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的秸秆切断装置28′。设有覆盖秸秆切断装置28′的罩29′。在罩29′中位于秸秆切断装置28′的上方的部分设有切换板29a′。切换板29a′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投入秸秆切断装置28′。在切换板29a′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滑过切换板29a′的上表面并降落至地面。
如图37至图41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各自设有壁部30′。前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0′具备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可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1′。横跨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臂33′。可动壁31′经由连结臂33′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壁32′。横跨前侧的固定壁32′和后侧的固定壁32′地设有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4′。
在脱粒装置10′中,右侧部由右侧壁35′构成。右侧壁35′延伸至机体后端。右侧壁35′具备倾斜部35a′。倾斜部35a′在比后侧的壁部30′更靠后侧的位置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倾斜。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各自设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朝向架36L′、36R′。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前侧的固定壁32′、后侧的固定壁32′以及右侧壁35′。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机体后上部设有后部架37′。后部架37′在脱粒装置1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后部架37′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37′由圆管构成。
〔上部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上部罩38′。上部罩38′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在上部罩38′的右侧相邻位置设有右上部罩39′。右上部罩39′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右上部罩39′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
〔上部架〕
上部罩38′支承于上部架40′。上部架4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4′为中心上下摆动。上部架40′经由传动轴34′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上部架40′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1′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在上部架4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有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液压缸41′横跨后侧的可动壁31′和后侧的固定壁32′设置。液压缸41′由例如复动式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1′也可以由单动式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可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设有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2′。脱粒筒锁定机构42′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3′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4′。钩板43′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3′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分别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在钩板43′的前端部,设有可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的钩部43a′。通过使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来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3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来使脱粒筒11′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驱动前后一对钩板43′摆动的马达M′支承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表面。前后一对钩板43′通过马达M′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40以及图41所示,秸秆输送装置12′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倾斜状态设置。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夹持输送秸秆的茎根侧的茎根输送装置45′和卡止输送秸秆的穗梢侧的穗梢输送装置46′。茎根输送装置45′具备带有突起47a′的秸秆链47′和秸秆导轨48′。秸秆导轨48′在秸秆链47′的下方以与秸秆链47′的下侧路径相对置的状态配置。穗梢输送装置46′具备带有弹齿49a′的秸秆穗梢链49′。
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悬挂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前支架51′。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后支架52′。
秸秆输送装置12′的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方。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跨过秸秆架50′。秸秆输送空间S′在俯视观察时在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以越往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扩大。
〔带传动机构〕
如图40、图42以及图43所示,横跨传动轴34′和秸秆输送装置12′地设有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传动轴34′的动力的带传动机构53′。带传动机构53′具备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和传动带56′。驱动带轮54′固定于传动轴34′中从后侧的固定壁32′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55′固定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传动带56′缠绕于驱动带轮54′以及从动带轮55′。
〔张紧离合器机构〕
设有将带传动机构53′切换为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动力的传递状态和切断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的张紧离合器机构57′。张紧离合器机构57′具备第一张紧臂58′、第一张紧辊59′、第二张紧臂60′、第二张紧辊61′和张紧弹簧62′。第一张紧臂58′可旋转地支承于传动轴34′。在第一张紧臂58′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一张紧辊59′。第一张紧辊59′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下侧路径的部分接触。在第一张紧臂58′的基端部设有安装张紧弹簧62′的安装部63′。
第二张紧臂60′以能够与第一张紧臂58′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张紧臂58′。在第二张紧臂60′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二张紧辊61′。第二张紧辊61′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上侧路径的部分接触。
张紧弹簧62′对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施力,以使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绕摆动轴心Y2′向张力施加方向摆动。张紧弹簧62′中与安装部6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4′。杆64′以位置可调的方式支承于支架65′。支架65′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秸秆架50′(前架67′)。通过调整杆64′相对于支架65′的位置,使张紧弹簧62′的作用力变化。
〔秸秆架〕
如图40至图45所示,秸秆架50′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支承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以及后部。秸秆架50′形成为框状。秸秆架50′具备基端架66′、前架67′、后架68′和自由端架69′。将一根圆管弯折,形成前架67′、后架68′以及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支架51′支承于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支架52′支承于后架68′中的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
秸秆架50′能够绕摆动轴心Y2′在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秸秆架5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0′为中心上下摆动。设有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前后一对气体阻尼器71′。气体阻尼器71′横跨秸秆架50′(前架67′)和下支架72′设置。在前架67′上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连结气体阻尼器71′的上支架73′。
如图46至图48所示,基端架66′设于秸秆架50′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66′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架部74′、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架部75′和横跨前部侧架部74′和后部侧架部75′的连结架部76′。基端架66′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架部74′)经由前后一对支架77′支承于支承轴70′。
在基端架66′中与连结架部76′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阶梯部66a′。连结架部76′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槽形板78′和连结板79′。槽形板78′横跨前部侧架部74′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架部75′的下表面设置。在槽形板78′的内部,横跨槽形板78′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板79′。
前架67′与基端架66′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68′与基端架66′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69′设于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自由端架69′与前架67′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68′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自由端架69′在下降位置处沿着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且以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的状态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
支承轴70′和传动轴34′是不同的轴,且支承轴70′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该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传动轴34′。传动轴34′和支承轴70′配置在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上。支承轴70′配置为比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更靠前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支承轴70′更靠后侧。支承轴70′经由前后一对支架80′支承于托架81′。托架81′垂设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下表面。支架80′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1′。在前侧的支架80′上支承有下支架72′。
〔定位机构〕
如图48所示,设有定位机构8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定位机构82′具备爪部83′和爪部83′所插入的被插入部84′。爪部83′经由支架85′支承于自由端架69′。爪部83′通过螺栓86′可拆卸地固定于支架85′。被插入部84′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部架37′。通过使爪部83′插入被插入部84′,从而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
〔连结机构〕
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设有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自由端架69′)的连结机构87′。连结机构87′可连结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自由端架69′)。连结机构87′横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上部和自由端架69′的上部设置。连结机构87′具备上部侧固定托架88′、秸秆侧固定托架89′和连结托架90′。上部侧固定托架88′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秸秆侧固定托架89′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自由端架69′的前部。连结托架90′横跨上部侧固定托架88′的上表面和秸秆侧固定托架89′的上表面设置。连结托架90′通过螺栓91′分别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于上部侧固定托架88′以及秸秆侧固定托架89′。即,连结机构87′相对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及自由端架69′能够分别解除连结。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50以及图51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基端侧(基端架66)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具备内侧钩93′和内侧钩销94′。
内侧钩93′通过螺栓95′可拆卸地固定于基端架66′中连结架部76′(槽形板78′)的右侧壁。内侧钩93′具备前后一对钩部93a′。横跨前侧的钩部93a′和后侧的钩部93a′地设有两者连结的连结板93b′。
内侧钩销94′经由第一支架96′以及第二支架97′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一支架96′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二支架97′通过螺栓98′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架96′。内侧钩销94′横跨第二支架97′的前壁部和后壁部设置。
〔内侧锁定机构的动作〕
内侧锁定机构92′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而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卡合,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而解除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卡合。
具体而言,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解除卡合。此处,在秸秆架50′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侧时,内侧钩销94′进入阶梯部66a′内。由此,在秸秆架50′上下摆动时,基端架66′不与内侧钩销94′干涉。
〔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52以及图53所示,设有外侧锁定机构100′,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外侧锁定机构100′具备外侧钩101′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101′具备基部101a′和钩部101b′。钩部101b′通过螺栓103′可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1a′。
外侧钩销102′在后部架37′的左侧相邻位置配置于稍微远离后部架37′的位置。外侧钩销102′经由第一支架104′以及第二支架105′(参照图48)支承于后部架37′。
外侧锁定机构100′使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后部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可解除连结地连结。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后部架37′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即,后部架37′具备在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结的状态下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的部分。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在上下方向上与后部架37′相接触。具体地,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相对于后部架37′从上方与后部架37相接触。即,自由端架69′被后部架37′和连结机构87′(秸秆侧固定托架89′)在上下方向上夹住(三明治构造)。
〔连杆机构〕
如图40至图43所示,设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2′(后侧的钩板43′)和外侧锁定机构100′(外侧钩101′)联动连结的连杆机构106′。连杆机构106′具备第一连杆臂107′、第二连杆臂108′和连杆109′。第一连杆臂107′可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板43′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07′和第二连杆臂108′可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杆109′经由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杆109′可转动地支承于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在连杆109′的前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连杆臂108′。在连杆109′的后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外侧钩101′。
〔升降操作部〕
如图54所示,升降操作用的升降操作部112′设于驾驶部4′。升降操作部112′具备电源开关113′、上升开关114′和下降开关115′。在上升操作时,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上升操作仅在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在下降操作时,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下降操作仅在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升降操作部112′除了设置在驾驶部4′以外(或者代替设置在驾驶部4′),还可以为了使作业者可从机外操作而设于例如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
〔后上部罩〕
如图36、图40、图57以及图58所示,设有从后上方覆盖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上部罩116′。后上部罩116′具备本体部117′和上方部分118′。
本体部117′具有开口于前方的切口部117a′。切口部117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梯形形状。切口部117a′的前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切口部117a′的后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上方部分118′在后上部罩116′中位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重叠。上方部分118′设于切口部117a′内以封闭切口部117a′。上方部分118′经由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本体部117′。上方部分118′能够以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为中心,在关闭秸秆输送空间S′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秸秆输送空间S′的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联动机构〕
设有使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的联动机构120′。联动机构120′具备臂121′和辊122′。臂121′从秸秆架50′(后架68′)延伸至上方部分118′的下方部位。在臂121′的前端部设有可从下方与接触部126c′接触的辊122′。辊122′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旋转。臂121′通过螺栓124′可拆卸地固定于臂支架123′。臂支架123′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架68′。
在本体部117′的内表面部,利用螺栓固定有本体部支架125′。在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部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上方部分支架126′。横跨本体部支架125′和上方部分支架126′地设有支承轴119′。上方部分支架126′具备对支承轴119′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支承部126a′、安装有弹簧127′的安装部126b′和可供辊122′接触的接触部126c′。接触部126c′由沿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分构成。
设有对上方部分118′施力以使上方部分118′向关闭位置侧摆动的弹簧127′。弹簧127′横跨上方部分118′和本体部117′设置。弹簧127′中上方部分118′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6b′。在本体部117′上设有安装弹簧127′的安装部128′。弹簧127′中本体部117′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8′。
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比切口部117a′稍微大的形状。通过使上方部分118′的缘部从上方抵接于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即,利用上方部分118′的缘部和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构成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的阻止部129′。
〔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42以及图43所示,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解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而且,使外侧钩101′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联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
而且,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的连结状态下,如图43以及图55所示,当解除外侧钩101′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带传动机构53′、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因此,带传动机构53′的带轮(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
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解除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的卡合。这样,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
另外,当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时,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臂121′经由辊122′推起上方部分118′。这样,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
而且,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下降操作时,伴随液压缸41′的缩回动作,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向下方摆动。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
而且,当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而且,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侧的摆动联动地,外侧钩101′向卡合侧摆动。
另一方面,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连结解除状态)下,如图56所示,当外侧钩1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被解除时,在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的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情况下,需要事先将传动带56′从驱动带轮54′拆卸。这样,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
而且,通过使秸秆架50′利用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来使秸秆架5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只要将秸秆输送装置12′从秸秆架50′拆卸,就能够仅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
接下来,使用图59至图65,对能够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模式”)、以及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59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相同的摆动角度α。
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上升极限高度H1,且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比上升极限高度H1低的位置(上升极限高度H2)。即,通过液压缸41′实现的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H1设定为比通过气体阻尼器71′实现的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H2高的位置。
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不同的摆动角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摆动角度α,且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比摆动角度α小的角度(摆动角度β)。
在图60至图6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的升降机构,具备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气体阻尼器71′和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机构87′。在图60至图62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60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61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通过事先解除气体阻尼器71′和秸秆架50′的连结,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62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另外,如图63至图65所示,也可以是,上部架40′具备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的按压部40a′,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在图63至图65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也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63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64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因此当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时,秸秆架50′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由此,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65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此后,在上部架40′下降时,按压部40a′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从而伴随气体阻尼器71′的自动缩回动作使秸秆架50′与上部架40′一起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0至图62所示的例子以及图63至图64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具备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的锁定机构(省略图示)。由此,在第二模式中,即使上部架40′上升,也能够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上升。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代替液压缸4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上部架4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且代替气体阻尼器7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秸秆架5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电动促动器可以是电动马达以及电动缸的任意一种。在该例子中,控制电动促动器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具备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功能。
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模式中,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在上升极限高度H2处暂时停止。此后,作业者再次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仅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另外,在该例子中,也可以使升降操作部112′构成为如下这样。即,也可以具备在第一模式中对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在第二模式中对上部架4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和在第二模式中对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外侧锁定机构100′。也可以取代其而采用外侧锁定机构200′。
如图66以及图67所示,外侧锁定机构200′具备外侧钩201′、外侧钩臂202′、外侧钩弹簧203′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201′经由支承轴204′可摆动地支承于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横跨外侧钩201′和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地设有外侧钩弹簧203′,外侧钩弹簧203′对外侧钩201′施力以使外侧钩201′向卡合侧摆动。外侧钩臂202′固定于连杆109′的后端部。在外侧钩201′上形成有开口部201a′。在外侧钩臂202′上设有向后方突出的销202a′。销202a′位于开口部201a′内。根据这样的结构,外侧钩臂202′经由销202a′与开口部201a′卡合,从而使外侧钩销102′向卡合侧摆动。此时,通过外侧钩弹簧203′的作用力,能够迅速地进行外侧钩2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端架66′上形成有阶梯部66a′。但是,如图68所示,也可以在基端架66′上不形成相当于阶梯部66a′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内侧钩93′的上下位置变得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因此只要使内侧钩销94′的上下位置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如果切换板29a′为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的话,则在将切换板29a′切换为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以后,秸秆架50′上升。另外,也可以是在秸秆架50′上升的状态下,不切换为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液压缸41′以及气体阻尼器71′。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仅具备液压缸41′。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为螺栓式(螺栓91′)的连结构造。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为利用杆等的单触式的连结构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在带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以外,还能够在无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
<第三实施方式>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69以及图70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者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收获田地的作物的收获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储存谷粒的谷粒储存箱7″。设有排出谷粒储存箱7″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输送链9″。在谷粒储存箱7″的左方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通过脱粒筒11″对由输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秸秆输送装置12″。秸秆输送装置12″从输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获部〕
收获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收获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作物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被分禾的作物扶起。切断装置15″切断被扶起的作物。输送装置16″向后方朝脱粒装置10″输送割取的作物。
〔脱粒装置等〕
如图71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中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一边向机体后方移送清选对象物一边筛选的摆动清选装置20″、向摆动清选装置20″吹送清选风的清选风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回收部22″和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谷粒储存箱7″纵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纵向送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中设有向右方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联动连结有向摆动清选装置20″回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回送装置27″。
在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下方,设有切断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的秸秆切断装置28″。设有覆盖秸秆切断装置28″的罩29″。在罩29″中位于秸秆切断装置28″的上方的部分设有切换板29a″。切换板29a″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投入秸秆切断装置28″。在切换板29a″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滑过切换板29a″的上表面并降落至地面。
如图71至图75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各自设有壁部30″。前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0″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0″具备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可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1″。横跨可动壁31″和固定壁32″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臂33″。可动壁31″经由连结臂33″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壁32″。横跨前侧的固定壁32″和后侧的固定壁32″地设有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4″。
在脱粒装置10″中,右侧部由右侧壁35″构成。右侧壁35″延伸至机体后端。右侧壁35″具备倾斜部35a″。倾斜部35a″在比后侧的壁部30″更靠后侧的位置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倾斜。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各自设有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朝向架36L″、36R″。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前侧的固定壁32″、后侧的固定壁32″以及右侧壁35″。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状(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机体后上部设有后部架37″。后部架37″在脱粒装置1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后部架37″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37″由圆管构成。
〔上部罩〕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上部罩38″。上部罩38″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在上部罩38″的右侧相邻位置设有右上部罩39″。右上部罩39″在比脱粒筒11″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延伸至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右上部罩39″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
〔上部架〕
上部罩38″支承于上部架40″。上部架4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4″为中心上下摆动。上部架40″经由传动轴34″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上部架40″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1″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在上部架4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有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液压缸41″横跨后侧的可动壁31″和后侧的固定壁32″设置。液压缸41″由例如复动式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1″也可以由单动式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可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设有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2″。脱粒筒锁定机构42″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3″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4″。钩板43″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3″沿机体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分别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0″以及后侧的壁部30″。在钩板43″的前端部,设有可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的钩部43a″。通过使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来使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于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3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来使脱粒筒11″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驱动前后一对钩板43″摆动的马达M″支承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表面。前后一对钩板43″通过马达M″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74以及图75所示,秸秆输送装置12″以越往后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倾斜状态设置。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夹持输送秸秆的茎根侧的茎根输送装置45″和卡止输送秸秆的穗梢侧的穗梢输送装置46″。茎根输送装置45″具备带有突起47a″的秸秆链47″和秸秆导轨48″。秸秆导轨48″在秸秆链47″的下方以与秸秆链47″的下侧路径相对置的状态配置。穗梢输送装置46″具备带有弹齿49a″的秸秆穗梢链49″。
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悬挂支承于秸秆架50″。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前支架51″。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后支架52″。
秸秆输送装置12″的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0″的后方。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跨过秸秆架50″。秸秆输送空间S″在俯视观察时在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以越往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方式扩大。
〔带传动机构〕
如图74、图76以及图77所示,横跨传动轴34″和秸秆输送装置12″地设有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传动轴34″的动力的带传动机构53″。带传动机构53″具备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和传动带56″。驱动带轮54″固定于传动轴34″中从后侧的固定壁32″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55″固定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传动带56″缠绕于驱动带轮54″以及从动带轮55″。
〔张紧离合器机构〕
设有将带传动机构53″切换为向秸秆输送装置12″传递动力的传递状态和切断向秸秆输送装置12″的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的张紧离合器机构57″。张紧离合器机构57″具备第一张紧臂58″、第一张紧辊59″、第二张紧臂60″、第二张紧辊61″和张紧弹簧62″。第一张紧臂58″可旋转地支承于传动轴34″。在第一张紧臂58″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一张紧辊59″。第一张紧辊59″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下侧路径的部分接触。在第一张紧臂58″的基端部设有安装张紧弹簧62″的安装部63″。
第二张紧臂60″以能够与第一张紧臂58″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张紧臂58″。在第二张紧臂60″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有第二张紧辊61″。第二张紧辊61″从上方与传动带56″中对应上侧路径的部分接触。
张紧弹簧62″对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施力,以使第一张紧臂58″以及第二张紧臂60″绕摆动轴心Y2″向张力施加方向摆动。张紧弹簧62″中与安装部6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4″。杆64″以位置可调的方式支承于支架65″。支架65″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秸秆架50″(前架67″)。通过调整杆64″相对于支架65″的位置,使张紧弹簧62″的作用力变化。
〔秸秆架〕
如图74至图79所示,秸秆架50″经由前支架51″以及后支架52″支承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以及后部。秸秆架50″形成为框状。秸秆架50″具备基端架66″、前架67″、后架68″和自由端架69″。将一根圆管弯折,形成前架67″、后架68″以及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支架51″支承于自由端架69″。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支架52″支承于后架68″中的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
秸秆架50″能够绕摆动轴心Y2″在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秸秆架50″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0″为中心上下摆动。设有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前后一对气体阻尼器71″。气体阻尼器71″横跨秸秆架50″(前架67″)和下支架72″设置。在前架67″上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连结气体阻尼器71″的上支架73″。
如图80至图82所示,基端架66″设于秸秆架50″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66″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架部74″、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架部75″和横跨前部侧架部74″和后部侧架部75″的连结架部76″。基端架66″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架部74″)经由前后一对支架77″支承于支承轴70″。
在基端架66″中与连结架部76″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阶梯部66a″。连结架部76″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槽形板78″和连结板79″。槽形板78″横跨前部侧架部74″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架部75″的下表面设置。在槽形板78″的内部,横跨槽形板78″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地设有将两者连结的连结板79″。
前架67″与基端架66″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68″与基端架66″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0″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69″设于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自由端架69″与前架67″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68″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自由端架69″在下降位置处沿着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延伸,且以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的状态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
支承轴70″和传动轴34″是不同的轴,且支承轴70″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该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支承传动轴34″。传动轴34″和支承轴70″配置在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上。支承轴70″配置为比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5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更靠前侧。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延伸至比支承轴70″更靠后侧。支承轴70″经由前后一对支架80″支承于托架81″。托架81″垂设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下表面。支架80″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1″。在前侧的支架80″上支承有下支架72″。
〔定位机构〕
如图82所示,设有定位机构8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定位机构82″具备爪部83″和爪部83″所插入的被插入部84″。爪部83″经由支架85″支承于自由端架69″。爪部83″通过螺栓86″可拆卸地固定于支架85″。被插入部84″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部架37″。通过使爪部83″插入被插入部84″,从而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定位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位置偏离(不在机体前后方向等上位置偏离)。
〔连结机构〕
如图82以及图83所示,设有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自由端架69″)的连结机构87″。连结机构87″可连结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秸秆架50″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自由端架69″)。连结机构87″横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上部和自由端架69″的上部设置。连结机构87″具备上部侧固定托架88″、秸秆侧固定托架89″和连结托架90″。上部侧固定托架88″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秸秆侧固定托架89″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自由端架69″的前部。连结托架90″横跨上部侧固定托架88″的上表面和秸秆侧固定托架89″的上表面设置。连结托架90″通过螺栓91″分别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于上部侧固定托架88″以及秸秆侧固定托架89″。即,连结机构87″相对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以及自由端架69″能够分别解除连结。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84以及图85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2″,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基端侧(基端架66″)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内侧锁定机构92″具备内侧钩93″和内侧钩销94″。
内侧钩93″通过螺栓95″可拆卸地固定于基端架66″中连结架部76″(槽形板78″)的右侧壁。内侧钩93″具备前后一对钩部93a″。横跨前侧的钩部93a″和后侧的钩部93a″地设有两者连结的连结板93b″。
内侧钩销94″经由第一支架96″以及第二支架97″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一支架96″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第二支架97″通过螺栓98″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支架96″。内侧钩销94″横跨第二支架97″的前壁部和后壁部设置。
〔内侧锁定机构的动作〕
内侧锁定机构92″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而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卡合,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而解除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的卡合。
具体而言,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解除卡合。此处,在秸秆架50″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侧时,内侧钩销94″进入阶梯部66a″内。由此,在秸秆架50″上下摆动时,基端架66″不与内侧钩销94″干涉。
〔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86以及图87所示,设有外侧锁定机构100″,其在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秸秆架50″的自由端侧(自由端架69″)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外侧锁定机构100″具备外侧钩101″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101″具备基部101a″和钩部101b″。钩部101b″通过螺栓103″可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1a″。
外侧钩销102″在后部架37″的左侧相邻位置配置于稍微远离后部架37″的位置。外侧钩销102″经由第一支架104″以及第二支架105″(参照图84)支承于后部架37″。
外侧锁定机构100″使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后部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可解除连结地连结。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后部架37″位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的右侧相邻位置。即,后部架37″具备在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结的状态下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相邻的部分。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在上下方向上与后部架37″相接触。具体地,在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和后部架37″通过外侧锁定机构100″连结的状态下,自由端架69″相对于后部架37″从上方与后部架37″相接触。即,自由端架69″被后部架37″和连结机构87″(秸秆侧固定托架89″)在上下方向上夹住(三明治构造)。
〔连杆机构〕
如图74至图77所示,设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2″(后侧的钩板43″)和外侧锁定机构100″(外侧钩101″)联动连结的连杆机构106″。连杆机构106″具备第一连杆臂107″、第二连杆臂108″和连杆109″。第一连杆臂107″可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板43″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07″和第二连杆臂108″可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杆109″经由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36L″。连杆109″可转动地支承于前支架110″以及后支架111″。在连杆109″的前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连杆臂108″。在连杆109″的后端部,不可相对摆动地连结有外侧钩101″。
〔升降操作部〕
如图88所示,升降操作用的升降操作部112″设于驾驶部4″。升降操作部112″具备电源开关113″、上升开关114″和下降开关115″。在上升操作时,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上升操作仅在同时对上升开关114″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在下降操作时,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下降操作仅在同时对下降开关115″和电源开关113″按压操作的期间进行。升降操作部112″除了设置在驾驶部4″以外(或者代替设置在驾驶部4″),还可以为了使作业者可从机外操作而设于例如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
〔后上部罩〕
如图70、图74、图91以及图92所示,设有从后上方覆盖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上部罩116″。后上部罩116″具备本体部117″和上方部分118″。
本体部117″具有开口于前方的切口部117a″。切口部117a″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大致梯形形状。切口部117a″的前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切口部117a″的后缘的长度(机体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上方部分118″在后上部罩116″中位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的上方。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与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重叠。上方部分118″设于切口部117a″内以封闭切口部117a″。上方部分118″经由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本体部117″。上方部分118″能够以在上方部分118″的后部侧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轴119″为中心,在关闭秸秆输送空间S″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秸秆输送空间S″的打开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联动机构〕
设有使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的联动机构120″。联动机构120″具备臂121″和辊122″。臂121″从秸秆架50″(后架68″)延伸至上方部分118″的下方部位。在臂121″的前端部设有可从下方与接触部126c″接触的辊122″。辊122″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旋转。臂121″通过螺栓124″可拆卸地固定于臂支架123″。臂支架123″固定(例如焊接固定)于后架68″。
在本体部117″的内表面部,利用螺栓固定有本体部支架125″。在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部固定(例如焊接固定)有上方部分支架126″。横跨本体部支架125″和上方部分支架126″地设有支承轴119″。上方部分支架126″具备对支承轴119″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支承部126a″、安装有弹簧127″的安装部126b″和可供辊122″接触的接触部126c″。接触部126c″由沿上方部分118″的内表面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分构成。
设有对上方部分118″施力以使上方部分118″向关闭位置侧摆动的弹簧127″。弹簧127″横跨上方部分118″和本体部117″设置。弹簧127″中上方部分118″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6b″。在本体部117″上设有安装弹簧127″的安装部128″。弹簧127″中本体部117″侧的端部安装于安装部128″。
上方部分118″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比切口部117a″稍微大的形状。通过使上方部分118″的缘部从上方抵接于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即,利用上方部分118″的缘部和本体部117″中与切口部117a″对应的缘部,来构成阻止上方部分118″向比关闭位置更靠下侧的位置摆动的阻止部129″。
〔上部架以及秸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76以及图77所示,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解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的卡合。而且,使外侧钩101″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联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
而且,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的连结状态下,如图77以及图89所示,当解除外侧钩101″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带传动机构53″、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因此,带传动机构53″的带轮(驱动带轮54″、从动带轮55″)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
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解除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的卡合。这样,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
另外,当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摆动时,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臂121″经由辊122″推起上方部分118″。这样,上方部分118″与秸秆架50″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联动地向打开位置侧摆动。
而且,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下降操作时,伴随液压缸41″的缩回动作,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向下方摆动。而且,随着秸秆架50″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3″与内侧钩销94″卡合。
而且,当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时,通过马达M″使前后一对钩板43″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3″(钩部43a″)与脱粒筒钩销44″卡合。而且,与后侧的钩板43″向卡合侧的摆动联动地,外侧钩101″向卡合侧摆动。
另一方面,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连结解除状态)下,如图90所示,当外侧钩1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被解除时,在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此时,脱粒筒11″和张紧离合器机构57″也与上部架40″一起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的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情况下,需要事先将传动带56″从驱动带轮54″拆卸。这样,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中仅有上部架4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
而且,通过使秸秆架50″利用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来使秸秆架50″上升至所述上升极限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从秸秆架50″拆卸,只要将秸秆输送装置12″从秸秆架50″拆卸,就能够仅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
接下来,使用图93至图99,对能够在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模式”)、以及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可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93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相同的摆动角度α。
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和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上升极限高度H1,且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比上升极限高度H1低的位置(上升极限高度H2)。即,通过液压缸41″实现的上部架40″的上升极限高度H1设定为比通过气体阻尼器71″实现的秸秆架50″的上升极限高度H2高的位置。
另外,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和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不同的摆动角度。具体地,上部架4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摆动角度α,且秸秆架50″的摆动角度设定为比摆动角度α小的角度(摆动角度β)。
在图94至图96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的升降机构,具备使上部架40″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1″、使秸秆架50″向上方摆动的气体阻尼器71″和可解除连结地连结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机构87″。在图94至图96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94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95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通过事先解除气体阻尼器71″和秸秆架50″的连结,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96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另外,如图97至图99所示,也可以是,上部架40″具备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的按压部40a″,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在图97至图99所示的例子中,连结机构87″也作为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机构起作用。图97示出了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如图98所示,在第一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通过连结机构87″连结(连结状态)。在该连结状态下,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H1。
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秸秆架50″以能够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气体阻尼器71″中秸秆架50″侧的端部,因此当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时,秸秆架50″相对于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分离。由此,即使秸秆架50″超过气体阻尼器71″的最大伸长长度(与上升极限高度H2对应)而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气体阻尼器71″也不会损坏。
如图99所示,在第二模式中,上部架40″和秸秆架50″的连结被解除(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使上部架40″通过液压缸41″向上方摆动以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而且,能够使秸秆架50″通过气体阻尼器71″向上方摆动以使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
此后,在上部架40″下降时,按压部40a″从上方按压秸秆架50″,从而伴随气体阻尼器71″的自动缩回动作使秸秆架50″与上部架40″一起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4至图96所示的例子以及图97至图98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具备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的锁定机构(省略图示)。由此,在第二模式中,即使上部架40″上升,也能够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使秸秆架50″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37″以使秸秆架50″不上升。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代替液压缸4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上部架4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且代替气体阻尼器71″而采用电动促动器(省略图示)来作为使秸秆架50″上下摆动的促动器。电动促动器可以是电动马达以及电动缸的任意一种。在该例子中,控制电动促动器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具备切换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功能。
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模式中,当作业者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使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2时,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在上升极限高度H2处暂时停止。此后,作业者再次通过升降操作部112″进行上升操作,从而仅使上部架40″上升至上升极限高度H1。
另外,在该例子中,也可以使升降操作部112″构成为如下这样。即,也可以具备在第一模式中对上部架40″以及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在第二模式中对上部架4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和在第二模式中对秸秆架50″进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操作部(上升开关、下降开关)。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外侧锁定机构100″。也可以取代其而采用外侧锁定机构200″。
如图100以及图101所示,外侧锁定机构200″具备外侧钩201″、外侧钩臂202″、外侧钩弹簧203″和外侧钩销102″。外侧钩201″经由支承轴204″可摆动地支承于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横跨外侧钩201″和后支架111″的后表面部地设有外侧钩弹簧203″,外侧钩弹簧203″对外侧钩201″施力以使外侧钩201″向卡合侧摆动。外侧钩臂202″固定于连杆109″的后端部。在外侧钩201″上形成有开口部201a″。在外侧钩臂202″上设有向后方突出的销202a″。销202a″位于开口部201a″内。根据这样的结构,外侧钩臂202″经由销202a″与开口部201a″卡合,从而使外侧钩销102″向卡合侧摆动。此时,通过外侧钩弹簧203″的作用力,能够迅速地进行外侧钩201″相对于外侧钩销102″的卡合。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端架66″上形成有阶梯部66a″。但是,如图102所示,也可以在基端架66″上不形成相当于阶梯部66a″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内侧钩93″的上下位置变得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因此只要使内侧钩销94″的上下位置比上述实施方式高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如果切换板29a″为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的话,则在将切换板29a″切换为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以后,秸秆架50″上升。另外,也可以是在秸秆架50″上升的状态下,不切换为切换板29a″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端架66″的前部侧的部分支承于支承轴70″。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基端架66″的后部侧的部分支承于支承轴70″。另外,也可以使基端架66″的前后中央部支承于支承轴70″。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为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前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另外,也可以为内侧锁定机构92″使基端架66″的前后中央部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36R″。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锁定机构92″随着秸杆架50″的上下摆动而进行卡合以及卡合解除。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内侧锁定机构93″与秸杆架50″的上下摆动分开进行卡合以及卡合解除。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秸杆输送装置12″的后部支承于后架68″中的处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秸杆输送装置12″的前部支承于自由端架69″。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秸杆输送装置12″的后部支承于秸杆架50″的后架68″中处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使秸杆输送装置12″的前部支承于秸杆架50″的自由端架69″以外的部分。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87″为螺栓式(螺栓91″)的连结构造。但是,也可以取代其而使连结机构87″为利用杆等的单触式的连结构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能够在带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以外,还能够在无车棚的联合收割机中使用。

Claims (1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促动器,其使所述上部架向上方摆动;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绕所述摆动轴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连结机构,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
在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通过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连结状态下,所述上部架以及所述秸杆架能够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在所述连结状态被解除的连结解除状态下,所述上部架以及所述秸杆架中仅所述上部架能够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架具备前后朝向架,该前后朝向架在所述上部架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将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秸杆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秸杆架具备:横架,其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摆动轴心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外架,其与所述横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外架在所述下降位置沿着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且与所述前后朝向架相邻,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将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外架连结。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机构横跨所述前后朝向架的上部和所述秸杆架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前后朝向架以及所述秸杆架分别解除连结。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设于机体后上部的后部架,
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后部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架具备在与所述前后朝向架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前后朝向架相邻的部分,
在所述前后朝向架和所述后部架连结的状态下,所述秸杆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处于机体外侧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后部架相接触。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粒筒支承于所述上部架,
所述脱粒筒能够与所述上部架一起通过所述促动器向上方摆动。
9.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绕所述摆动轴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
切换机构,其在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能够一体地上升至相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以及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能够上升至不同的上升极限高度的状态之间切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结机构,其可解除连结地连结所述上部架和所述秸杆架;
第一促动器,其使所述上部架向上方摆动;
第二促动器,其使所述秸杆架向上方摆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实现的所述上部架的上升极限高度设定为比通过所述第二促动器实现的所述秸杆架的上升极限高度高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促动器由气体阻尼器构成,
所述上部架具备从上方按压所述秸杆架的按压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秸杆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气体阻尼器向上方分离的方式载置于所述气体阻尼器中的所述秸杆架侧的端部。
14.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输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通过脱粒筒对由所述输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秸杆输送装置,其连接设置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输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并将该秸杆向后方夹持输送;
该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秸杆架,其支承所述秸杆输送装置,并且能够以支承轴为中心在所述秸杆输送装置进行秸杆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所述秸杆输送装置不进行秸杆输送的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所述支承轴在机体左右中央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
侧部架,其分别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左右两侧部,并且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
内侧锁定机构,其在所述秸杆架位于所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秸杆架的基端侧的位置保持于左右的所述侧部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
外侧锁定机构,其在所述秸杆架位于所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秸杆架的自由端侧的位置保持于左右的所述侧部架中的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随着所述秸杆架向所述下降位置侧摆动,所述内侧锁定机构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卡合,且随着所述秸杆架向所述上升位置侧摆动,所述内侧锁定机构解除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的卡合。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秸杆架为框状,
所述秸杆架具备:基端架,其设于所述秸杆架的基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架,其与所述基端架的前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支承轴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其与所述基端架的后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所述支承轴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自由端架,其设于所述秸杆架的自由端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基端架的前部侧的部分支承于所述支承轴,
所述内侧锁定机构使所述基端架的后部侧的部分的位置保持于所述位于机体内侧的侧部架,
所述外侧锁定机构使所述自由端架的位置保持于所述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秸杆输送装置的后部支承于所述后架中的处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所述秸杆输送装置的前部支承于所述自由端架。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部罩,其从上方覆盖所述脱粒筒;
上部架,其支承所述上部罩,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上部架具备前后朝向架,该前后朝向架在所述上部架中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并且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前后朝向架延伸至比所述脱粒筒的后端更靠后侧,且与所述秸杆架连结,
所述外侧锁定机构使所述前后朝向架的后部的位置保持于所述位于机体外侧的侧部架。
CN201711382574.XA 2016-12-22 2017-12-20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8207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9926A JP6611696B2 (ja) 2016-12-22 2016-12-22 コンバイン
JP2016249924A JP6612731B2 (ja) 2016-12-22 2016-12-22 コンバイン
JP2016-249927 2016-12-22
JP2016249927A JP6849427B2 (ja) 2016-12-22 2016-12-22 コンバイン
JP2016-249924 2016-12-22
JP2016-249926 2016-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288A true CN108207288A (zh) 2018-06-29
CN108207288B CN108207288B (zh) 2022-07-12

Family

ID=6265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82574.XA Active CN108207288B (zh) 2016-12-22 2017-12-20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2) KR102582467B1 (zh)
CN (1) CN10820728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987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9823A (ja) * 1988-07-28 1990-02-0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ストローラツク
JPH09117218A (ja) * 1996-09-13 1997-05-06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藁処理装置
JP2000316365A (ja) * 1999-05-17 2000-11-21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1069915Y (zh) * 2006-12-04 2008-06-11 谢下福 多功能联合收割机
JP2009033977A (ja) * 2007-07-31 2009-02-1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472463A (zh) * 2006-06-20 2009-07-01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102172122A (zh) * 2011-02-24 2011-09-07 何嘉俊 一种联合收割机
JP2012065597A (ja) * 2010-09-24 2012-04-0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2799714U (zh) * 2011-04-28 2013-03-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
CN203575094U (zh) * 2012-10-18 2014-05-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缸连结结构
CN204653035U (zh) * 2014-03-24 2015-09-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割机
WO2016021353A1 (ja) * 2014-08-05 2016-02-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及びこれに搭載される脱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013Y2 (zh) * 1981-05-30 1989-03-30
JP5724252B2 (ja) 2010-08-31 2015-05-2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9823A (ja) * 1988-07-28 1990-02-0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ストローラツク
JPH09117218A (ja) * 1996-09-13 1997-05-06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藁処理装置
JP2000316365A (ja) * 1999-05-17 2000-11-21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472463A (zh) * 2006-06-20 2009-07-01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CN201069915Y (zh) * 2006-12-04 2008-06-11 谢下福 多功能联合收割机
JP2009033977A (ja) * 2007-07-31 2009-02-19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2065597A (ja) * 2010-09-24 2012-04-0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2172122A (zh) * 2011-02-24 2011-09-07 何嘉俊 一种联合收割机
CN202799714U (zh) * 2011-04-28 2013-03-2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秸秆处理部结构
CN203575094U (zh) * 2012-10-18 2014-05-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的液压缸连结结构
CN204653035U (zh) * 2014-03-24 2015-09-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割机
WO2016021353A1 (ja) * 2014-08-05 2016-02-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及びこれに搭載される脱穀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3987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288B (zh) 2022-07-12
KR20230141677A (ko) 2023-10-10
KR20180073457A (ko) 2018-07-02
KR102582467B1 (ko)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8209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WO2016021353A1 (ja) コンバイン及びこれに搭載される脱穀装置
CN203735076U (zh) 联合收割机
DK1721511T3 (da) Slåmaskine med sammenfoldige mejeenheder
CN108207288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207287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6036260A (ja) コンバイン
AU2006204624A1 (en) Conveyor chain support for feeder house
JP201401816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793754B (zh) 收割机
CN108990518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7244204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990512A (zh) 联合收割机
KR20210045161A (ko) 농기계용 수확물 수집장치
CN204539955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8201435A (ja) コンバイン
JP3449781B2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部への穀稈受継装置
JP2018201436A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224565B1 (ko) 톤백 스프레더
CN102469768B (zh) 联合收割机的废秸秆输送装置
US2816413A (en) Pickup attachment
CN104938134B (zh) 联合收割机
JP4565571B2 (ja) コンバイン
US52814A (en) Improvement in machines for raking and l
JP6721540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