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7232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7232B
CN108147232B CN201711269964.6A CN201711269964A CN108147232B CN 108147232 B CN108147232 B CN 108147232B CN 201711269964 A CN201711269964 A CN 201711269964A CN 108147232 B CN108147232 B CN 108147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conveying
unit
conveying path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699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7232A (zh
Inventor
远藤启介
萩原纮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928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76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47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7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7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7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9Refeeding path for composite copy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4Electronic sequencing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50Diminishing, minimizing or reducing
    • B65H2601/52Diminishing, minimizing or reducing entities relating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523Required sp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99Timing,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5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varied over the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83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duple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单元在薄片上形成图像。反转单元引入来自主输送路径的薄片,并且将该薄片的输送方向反转,以将该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在从进给单元进给来的且在等待中的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之后,控制单元使输送单元将所述第一薄片输送至主输送路径,并且在所述第二薄片到达分支点之前使所述第一薄片的后端移动至该分支点的下游。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在薄片的两面形成图像,除了主输送路径之外,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辅助输送路径(副输送路径)(日本特开2002-12374)。副输送路径是从主输送路径分支出的且再次与主输送路径汇合的输送路径,并且用于将薄片翻转。将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发送至副输送路径,并且将薄片的行进方向反转。由此将薄片翻转并再次发送至主输送路径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并且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
为了提高在多个薄片的两面形成图像时的生产率,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连续进给多个薄片,并且可以交替地进行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另一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然而,如果为了允许大量薄片等待而设置长的副输送路径,则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将增大。另外,还可考虑到如下情况:从主输送路径输送至副输送路径的薄片的前端将与已在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薄片的后端相冲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在能够在薄片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避免在前薄片和在后薄片之间的接触的同时,使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缩短。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进给单元,其被配置为将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薄片上形成图像;反转单元,其被配置为引入从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并且在所述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将薄片输送方向反转,以将所述薄片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反转单元已经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所述副输送路径和所述主输送路径的汇合点再次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对所述反转单元和所述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反转单元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等待,其中,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横跨所述分支点,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且在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汇合点之后,使所述输送单元将所述第一薄片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薄片到达所述分支点之前使所述第一薄片的后端移动至所述分支点的下游。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进给单元,其被配置为将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第一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薄片的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改变为第二速度,并且沿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所述薄片;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以所述第二速度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输送来的薄片上形成图像;反转单元,其被配置为引入从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并且在所述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将薄片输送方向反转,以将所述薄片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第二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反转单元已经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所述副输送路径再次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对所述反转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反转单元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的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等待,其中,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横跨所述分支点,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完成所述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输送速度从所述第一速度向所述第二速度的改变的定时,来使所述反转单元将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并且在所述第二薄片到达所述分支点之前使所述第一薄片的后端移动至所述分支点的下游。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进给单元,其被配置为将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第一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薄片的输送速度从第二速度改变为第一速度,进一步将所述输送速度从所述第一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二速度,并且沿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所述薄片;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以所述第二速度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输送来的薄片上形成图像;反转单元,其被配置为引入从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并且在所述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将薄片输送方向反转,以将所述薄片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第二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反转单元已经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所述副输送路径再次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离合器,其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及针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切断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正在输送第一薄片期间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将薄片的输送速度从所述第二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速度的情况下,对所述离合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离合器针对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切断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使所述反转单元已经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等待,其中,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横跨所述分支点,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完成所述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输送速度从所述第一速度向所述第二速度的改变的定时,来使所述离合器向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在所述第二薄片到达所述分支点之前使所述第一薄片的后端移动至所述分支点的下游。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A~3C是示出双面打印期间的薄片输送顺序的图。
图4是示出比较例中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5A~5F是示出薄片输送控制的图。
图6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时序图。
图8A和8B是示出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的图。
图9是示出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的图。
图10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薄片输送控制的时序图。
图1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4A~14F是示出薄片输送控制的图。
图15是示出薄片输送控制的图。
图16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时序图。
图18是用于描述薄片输送控制的时序图。
图19A~19C是示出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构成元素仅是示例,并且除非另外说明,否则不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像形成设备
图1示出用于形成多颜色图像的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设备100。处理站(处理盒)5Y、5M、5C和5K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100可安装且可拆卸的图像形成单元。四个处理站5Y、5M、5C和5K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其调色剂颜色不同。附图标记后的Y、M、C和K分别表示作为调色剂颜色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K)。在以下说明中,除了特定处理站的说明以外,省略字符Y、M、C和K。调色剂容器23是用于储存调色剂的容器。感光鼓1是用于承载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体。充电辊2对相应的感光鼓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曝光设备7使与输入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激光束在相应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进行扫描,并且在相应的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各曝光设备7是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狭义上的图像形成单元。注意,由后述的控制器来指示曝光设备7开始形成静电潜像的定时(图像形成定时)。显影辊3通过将相应的调色器容器23中所储存的调色剂附着至静电潜像来使静电潜像显影,并且形成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辊6将相应的感光鼓1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带8拉伸方式缠绕驱动辊9和对向辊10,并且经由驱动辊9沿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转动。作为中间转印带8转动的结果,对向辊10也随着中间转印带8转动。
进给设备12向主输送路径r1进给薄片P。主输送路径r1是从进给盒13向反转点(翻转点)201(也被称为分支点)延伸的输送路径。进给设备12基本上以使在前薄片和在后薄片之间的间隔固定的方式进给薄片。这是因为,处理站5以在前薄片和在后薄片之间的固定间隔来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要转印至在前薄片的图像以及要转印至在后薄片的图像。进给辊14将进给盒13中所储存的各薄片P进给至输送辊对15。输送辊对15将薄片P进给至定位辊对16。定位辊对16以使中间转印带8所输送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与定位辊对16输送薄片P的定时一致的方式输送薄片P。
二次转印辊11将中间转印带8所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薄片P。二次转印辊11和中间转印带8形成二次转印单元80。由于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单元80而形成在薄片P上,因此二次转印单元80是狭义上的图像形成单元。将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1所夹持的薄片P进给至定影装置17。定影装置17包括定影辊18和按压定影辊18的加压辊19。定影辊18包含定影加热器30以及用于测量定影加热器3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1。通过加热并按压薄片P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薄片P。通过挡板55来将完成了图像形成的薄片P引导至作为从主输送路径r1分支出的输送路径的排出路径r3。通过设置在排出路径r3端部(出口)的排出辊20来将薄片P排出至排出托盘90。
在薄片P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挡板55将薄片P引导至反转单元70。也就是说,薄片P从作为主输送路径r1的出口的反转点201进入反转单元70,并且向着反转辊对50移动。反转点201也是反转单元70的入口。在图1中,反转单元70是位于反转点201的左侧的输送路径,并且包括反转辊对50。反转辊对50通过反向转动来将薄片P从主输送路径r1引入反转单元70中。因而,薄片P的一部分排出至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部。当薄片传感器61检测到薄片P的后端时,反转辊对50停止。当使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时,将薄片P经由反转点201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也就是说,作为使薄片P输送的方向逆转(反转)的结果,薄片P翻转。反转点201也是反转单元70的出口,并且还是副输送路径r2的入口。也就是说,反转点201是用于将主输送路径r1、副输送路径r2和反转单元70彼此连接的连接点。副输送路径r2还在汇合点200处与主输送路径r1连接。因而,副输送路径r2是从反转点201向汇合点200延伸的辅助输送路径。汇合点200也是副输送路径r2的出口。在主输送路径r1中,汇合点200设置在定位辊对16的上游。当反转辊对50开始正向转动时,输送辊对51、输送辊对52和输送辊对53也开始转动。薄片P通过输送辊对51、输送辊对52和输送辊对53来输送,并且向着汇合点200行进。输送辊对53可以在薄片P的前端到达汇合点200之前中断薄片P的输送。作为输送辊对53再继续薄片P的输送的结果,薄片P通过汇合点200,并且到达定位辊对16。在通过定位辊对16调整了输送薄片P的定时之后,将薄片P输送至二次转印单元80。作为薄片P的第二面与中间转印带80相接触的结果,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该第二面。定影装置17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薄片P的第二面。挡板55向着排出路径3引导已经完成了双面打印的薄片P。因而,将两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P排出至排出托盘90。
注意,薄片传感器62可以设置在汇合点200处。当薄片的前端到达汇合点200时,薄片传感器62将检测信号的电平从OFF(断开)切换成ON(接通)。当薄片P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薄片传感器62将检测信号的电平从ON切换成OFF。也就是说,在薄片P通过薄片传感器62期间,检测信号的电平保持为ON。在薄片P没有通过薄片传感器62期间,检测信号的电平保持为OFF。薄片传感器62可以用作用于检测薄片P已经到达定位辊对16的传感器。薄片传感器63是用于检测薄片P已经通过定位辊对16或者已经到达速度稳定点202的传感器。
控制系统
图2示出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控制系统。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具有CPU 104以及诸如ROM和RAM(未示出)等的电路,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中所设置的各种单元。在ROM中存储有控制程序。CPU 104连接至图像形成单元110、马达驱动单元111、挡板驱动单元112和传感器单元113。图像形成单元110包括定影装置17、曝光设备7和处理站5等。马达驱动单元111是用于根据来自CPU 104的指示来驱动马达M1、M2和M3的驱动电路。马达M1驱动反转辊对50。马达M2驱动输送辊对51、52和53。输送辊对51、52和53还可以由不同的马达来驱动。马达M3驱动定位辊对16。在图3A~3C中,省略了用于驱动驱动辊9的马达等。挡板驱动单元112通过根据CPU 104所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挡板55来将薄片P引导至排出路径r3或副输送路径r2。传感器单元113连接至薄片传感器61、62和63,并且将薄片传感器61、62和63所输出的检测信号输出至CPU 104。注意,代替使用这些薄片传感器,CPU 104可以通过对利用马达驱动单元111而供给至各马达的驱动脉冲数进行计数来估计各薄片的位置。驱动脉冲数与各马达的转动轴的转动角度成比例,并且与各辊的转动角度成比例。因此,薄片P的输送距离也与驱动脉冲数成比例。
控制器102是用于改变图像数据的颜色空间并且指示打印机控制单元101进行打印的控制器。控制器102经由网络或打印机线缆等而连接至主机计算机103。控制器102从主机计算机103接收图像信息和打印命令。控制器102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以将其转换成位图数据,并且与从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发送来的TOP信号同步地将该位图数据发送至打印机控制单元101。打印机控制单元101还可以作为CPU 104执行控制程序的结果而实现。打印机控制单元101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还可以由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CPU 104所要进行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还可以由诸如ASIC或FPGA等的硬件来实现。“FPGA”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缩写。
双面循环
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可以具有多个双面打印模式。基本上,在连续在N个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图像形成设备100交替地进行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薄片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也就是说,图像形成设备100交替执行从副输送路径进给的薄片上的图像形成以及从进给盒13新进给的薄片上的图像形成。
图3A示出N=3的情况。图像形成设备100连续在第一薄片至第三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这些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之后,图像形成设备100交替执行从副输送路径r2再次进给来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也就是说,在第三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图像形成设备100在第一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此外,图像形成设备100在第四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然后在第二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此外,图像形成设备100在第五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然后在第三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最后,图像形成设备100在第三薄片至第五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图3A所示的这种情况示出三薄片循环模式,其中该三薄片循环模式下,使三个薄片沿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输送路径循环。
图3B示出两薄片循环模式。图3C示出单薄片循环模式。在单薄片循环模式下,图像形成设备100在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然后在该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根据薄片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来选择这些循环模式。
在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经由副输送路径r2再次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并且在该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因此,薄片沿副输送路径r2移动的时间量影响图像形成的生产率。如果可以在使在前薄片沿副输送路径r2移动的同时在在后薄片上形成图像,则不会浪费移动时间,并且提高生产率。因此,与单薄片循环模式相比,两薄片循环模式和三薄片循环模式的生产率更高。因而,如果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第二面的定时之前完成沿副输送路径r2的薄片输送,则生产率将会提高。注意,在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所形成的循环路径中能够循环的薄片数依赖于副输送路径的长度。
假定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能够打印的薄片P的最大尺寸是Ledger(帐簿纸)尺寸。Ledger尺寸的薄片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是431.8mm。在这种情况下,在Letter(信纸)尺寸(215.9mm)和A4尺寸(210mm)的薄片P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三薄片循环模式。在Ledger/A3尺寸的薄片P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两薄片循环模式。
输送控制
图4示出比较例。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长得以使得三个薄片P1、P2和P3可以在从反转辊对50至汇合点200的路径中等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缩短副输送路径r2来减少能够在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薄片数,但是图像形成设备100变得紧凑。当薄片P3的后端由于反转辊对50的反向转动而通过反转点201时,CPU 104使反转辊对50开始正向转动,并且还再继续薄片P1和P2的输送。
图5A~5F示出本实施例中的三薄片循环模式。假定所有薄片都是Letter/A4尺寸。
1.如图5A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将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第一薄片P1输送至反转点201。
2.如图5B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使反转辊对50反向转动,以将薄片P1引入反转单元70中,之后使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因而,图像形成设备100将薄片P1进给至副输送路径,并且向着汇合点200输送薄片P1。同时,图像形成设备100在第二薄片P2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二薄片P2输送至反转点201。
3.如图5C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使薄片P1在位于汇合点200之前的等待位置处停止并且等待。图像形成设备100使反转辊对50反向转动,以将薄片P2引入反转单元70中,之后使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因而,图像形成设备100将薄片P2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并且向着汇合点200输送薄片P2。图像形成设备100使进给设备12将第三薄片P3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在汇合点200的上游等待的薄片P1没有与薄片P3相冲突。
4.如图5D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00在薄片P3上形成图像期间薄片P1继续在汇合点200前等待。图像形成设备100使薄片P2的后端被反转辊对50夹持,以使薄片P2进行等待。薄片P2的中央附近的部分被输送辊对51夹持。薄片P2的前端在输送辊对52之前停止。图像形成设备100在将图像形成在薄片P3的第一面上的同时向着反转点201输送薄片P3。在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的定时,图像形成设备100再继续薄片P1和P2的输送。
5.如图5E所示,在薄片P2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的时间点,薄片P3的前端尚未到达反转点201。因此,薄片P3没有与薄片P2相冲突。图像形成设备100还使用输送辊对53来输送薄片P1,并且将薄片P1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
6.如图5F所示,当薄片P1通过定位辊对16时,图像形成设备100使定位辊对16停止。因而,图像形成设备100使中间转印带8所输送的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与薄片P1的第二面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同步。此外,当薄片P1的输送停止时,图像形成设备100使薄片P2的输送停止。薄片P2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向着反转点201输送薄片P3。
因而,如果副输送路径的长度较短,则在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的时间点,薄片P2的后端和其附近部分正阻塞反转点201。也就是说,薄片P2横跨反转点201。然而,由于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的触发,图像形成设备100将薄片P1从汇合点200向主输送路径r1进给,并且还使薄片P2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移动,由此将反转单元70和反转点201清空。因而,薄片P3和薄片P2在反转点201不会彼此冲突,并且可以使三个薄片在循环路径中循环。在如图4所示的比较例中,副输送路径的长度足够长,因此在薄片P3已经被引入至反转单元70中之后向主输送路径r1进给最前面的薄片P1。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薄片P3到达反转单元70之前向主输送路径r1进给最前面的薄片P1。该进给方法可被称为先行进给(preceding feeding)。
当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打印机控制单元101再继续在被反转辊对50夹持的情况下进行等待的薄片P2的输送。也就是说,在薄片P3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之前,薄片P2的后端的通过反转点201。因此,薄片P2和薄片P3在反转点201处不会彼此相冲突。由于如图5D所示薄片P2在其后端横跨反转辊对50和副输送路径r2的状态下进行等待,因此与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相比,可以使根据本实施例的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更短。
根据本实施例,在从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起、直到薄片P3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为止的时间段内,需要使薄片P2的后端移动至反转点201的下游。因此,在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的时间点,需要使从薄片P3的前端到反转点201的距离比从等待中的薄片P2的后端到反转点201的距离长。然而,薄片P2和P3的输送速度是相同的。此外,假定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图像的薄片的长度比从反转点201沿副输送路径r2到汇合点200的距离短。例如,针对Ledger尺寸的薄片,在薄片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之前,薄片的后端无法通过汇合点200,因此本实施例不适用。
流程图
图6是用于描述CPU 104进行双面打印时所执行的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这里,假定在M个薄片上进行双面打印。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执行N薄片循环模式(M和N是自然数,其中M>N)。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是最多N-1个薄片可以等待的长度。最后面的薄片在被反转辊对50夹持的情况下进行等待。也就是说,最后面的薄片在横跨反转辊对50和副输送路径r2的情况下进行等待。控制器102接收主机计算机103所发送的打印指示。控制器102根据打印指示来指示打印机控制单元101进行双面打印。
在步骤S601中,CPU 104对图像形成单元110、马达驱动单元111和挡板驱动单元112等进行控制,以在第一薄片至第N-1薄片各自的第一薄片上形成图像,将第一薄片至第N-1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并且使这些薄片进行等待。如果N=3,则CPU 104使进给设备12进给第一薄片P1,并且当第一薄片P1到达定位辊对16时通过使马达M3停止来使定位辊对16停止。如果能够可变地控制定位辊对16的转动速度,则不必使定位辊对16停止。CPU 104与图像形成单元110的图像形成定时同步地再继续马达M3的转动,使定位辊对16转动,将薄片P1输送至二次转印单元80,并且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薄片P1的第一面。CPU 104通过挡板驱动单元112来控制挡板55,并且将薄片P1引导至反转辊对50。注意,例如,CPU 104可以在薄片P1的前端通过反转点201时开始使用马达M1来使反转辊对50反向转动,从而为薄片P1的前端的到达作准备。此外,当控制器102指示进给薄片P2时,CPU 104指示进给设备12进给薄片P2。当薄片P1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时,CPU 104开始使用马达M1来使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并且开始使用马达M2来使输送辊对51、52和53转动,由此将薄片P1输送至等待位置。当薄片P2到达定位辊对16时,CPU 104通过使马达M3停止来使定位辊对16停止。CPU 104与图像形成单元110的图像形成定时同步地再继续马达M3的转动,使定位辊对16转动,将薄片P2输送至二次转印单元80,并且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薄片P2的第一面上。CPU 104通过挡板驱动单元112来控制挡板55,并且将薄片P2引导至反转辊对50。注意,在薄片P2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CPU 104开始使用马达M1使反转辊对50反向转动,从而为薄片P2的前端的到达作准备。当通过控制器102指示进给薄片P3时,CPU 104指示进给设备12进给薄片P3。
在步骤S602中,CPU 104开始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例如,如果N-1个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则CPU 104对图像形成单元110、马达驱动单元111和挡板驱动单元112等进行控制,以开始在第N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
在步骤S603中,CPU 104基于来自薄片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正形成图像的薄片的后端是否已通过汇合点200。如果正形成图像的薄片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200,则CPU104进入步骤S604。注意,CPU 104控制挡板55和反转辊对50,以向反转辊对50输送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
在步骤S604中,CPU 104再继续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薄片的输送。CPU104通过马达驱动单元111来启动马达M1,以使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启动马达M2以使输送辊对51、52和53转动,并且再继续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薄片的输送。因而,将副输送路径r2中的位于最前面位置的薄片输送至主输送路径r1。此外,在被反转辊对50夹持的情况下进行等待的薄片的后端向反转点201的下游移动。因此,即使在后薄片到达反转点201,该在后薄片也不会与在前薄片相冲突。注意,当在被反转辊对50夹持的情况下进行等待的薄片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时,CPU 104将马达M1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成反向转动,并且为将从主输送路径r1进给来的薄片作准备。此外,当已从主输送路径r1进给来的且被引入反转辊对50中的薄片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时,CPU 104将马达M1的转动从反向转动切换成正向转动,并且将该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如图5C所示,当副输送路径r2中的位于从最前面起的第二位置的薄片的前端到达等待位置时,CPU 104使马达M1和M2停止。
在步骤S605中,CPU 104在已从副输送路径r2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的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且排出该薄片。例如,CPU 104在使用定位辊对16使薄片输送定时与图像形成定时同步的同时将薄片进给至二次转印单元80。CPU 104切换挡板55,将第二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引导至排出路径r3,并且将该薄片排出至排出托盘90。
在步骤S606中,CPU 104判断是否存在从进给设备12新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的任意薄片。例如,如果已经进给了M个薄片,则CPU 104判断为不再存在要进给的薄片(即,打印作业完成)。如果从进给设备12进给的薄片数尚未达到M,则CPU 104返回至步骤S602,并且重复执行步骤S602至步骤S606的处理。也就是说,当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薄片数达到上限数(即N-1)时,交替执行从进给设备进给来的薄片的第一面上的图像形成以及从副输送路径r2进给来的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如果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薄片数达到M,则不再存在要从进给设备12新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的薄片,因此CPU 104进入步骤S607。
在步骤S607中,CPU 104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N-1个薄片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且排出这些薄片。例如,CPU 104在使用定位辊对16使薄片输送定时与图像形成定时同步的同时将这些薄片进给至二次转印单元80。CPU 104切换挡板55,将第二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引导至排出路径r3,并且将这些薄片排出至排出托盘90。CPU 104控制马达M1和M2,以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输送N-1个薄片。如图3A和其它图所示,连续执行M个薄片的最后N-1个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这是因为,不再存在从进给设备12新进给来的薄片。
时序图
图7是用于描述双面打印期间的先行进给的时序图。这里假定N=3。
T100:当第三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薄片传感器62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平切换至OFF(未检测到薄片)(步骤S603中为“是”)。CPU 104开始使用马达M1来使反转辊对50转动。CPU 104还使马达M2转动,并且开始使输送辊对51、52和53转动。然后,薄片P1和P2沿副输送路径r2向下游移动。
T101:当第二薄片P2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时,薄片传感器61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平切换至OFF(未检测到薄片)。为了将薄片P3引入反转单元70中,CPU 104使马达M1反向转动,以使反转辊对50反向转动。
T102:当薄片P1的前端到达汇合点200时,薄片传感器62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平切换至ON(检测到薄片)。
T103:当薄片P1的前端到达薄片传感器63(还可以被称为定位传感器)时,CPU 104使马达M2和M3停止。结果,定位辊对16以及输送辊对51、52和53也停止。
T104:当薄片P3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时,薄片传感器61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平切换至ON(检测到薄片)。当薄片传感器61所输出的检测信号的电平由于薄片P3的后端通过薄片传感器61而切换至OFF(未检测到薄片)时,CPU 104使马达M1的转动从反向转动切换成正向转动。当薄片P3的前端到达副输送路径r2上的预定等待位置时,CPU 104使马达M1停止。
副输送路径的长度
图8A示出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的等待状态。这里,示出Letter薄片和Ledger薄片作为示例。Letter薄片在输送方向的薄片长度Ltr是215.9mm。CPU104控制马达M2,以使得第一薄片P1的前端在上游侧离汇合点200的距离为La的位置处停止。注意,如果薄片的前端从汇合点200向下突出,则该薄片可能与从进给设备12新进给来的第三薄片P3相冲突。考虑到输送变化等,薄片P1在其前端停止在上游侧离汇合点200的距离为La的位置处的状态下进行等待。La是基于薄片输送的变化的测量结果或模拟结果等而确定的。在前薄片P1的后端和在后薄片P2之间的距离是Lb。Lb是在考虑到薄片P1的输送变化、薄片P2的输送变化以及图像形成设备100可容许的薄片长度的余裕值的情况下确定的。
Ledger薄片是具有针对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最大可打印尺寸的薄片的示例。Ledger薄片在输送方向的薄片长度Lldr是431.8mm。由于Ledger薄片的薄片长度太长,因此三薄片循环模式是不适用的,并且应用两薄片循环模式。在两薄片循环模式下,Ledger薄片在从汇合点200到反转点201的路径中进行等待。CPU 104使Ledger薄片的前端在上游侧离汇合点200的距离为La的位置处停止。这与Letter尺寸的情况下的构思相同。考虑到输送变化,将从Ledger薄片的后端至反转点201的距离设置为Ls。
如根据图8A所理解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受Ledger薄片的长度的限制。从汇合点200到反转点201的距离Ldup1被确定成满足下式。
Ldup1=La+Lldr+Ls...(1)
图8B示出比较例中的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的等待状态。在Letter薄片的情况下,第二薄片P2的后端需要位于反转点201的下游。该限制确定副输送路径r2的距离Ldup2。
Ldup2=La+Lltr+Lb+Lltr+Ls
=La+Lldr+Lb+Ls...(2)
如通过将式(1)和式(2)进行比较所理解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与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相比短了Lb。
本实施例主要采用了要循环的薄片数N为3的示例,但是N也可以是4以上。根据本实施例,副输送路径r2太短,使得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需要在横跨反转辊对50和副输送路径r2的同时进行等待。由于这个原因,需要使等待中的薄片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移动,以使得该等待中的薄片不会与从主输送路径r1进给来的薄片相接触。也就是说,CPU104执行输送控制,以使得:在第一面上正进行打印的薄片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起、直到该薄片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为止的时间段期间,在反转点201处存在的薄片的后端结束通过反转点201。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适用于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最后面的薄片可以至少位于反转点201处的图像形成设备。多个薄片可以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最前面的薄片和最后面的薄片之间进行等待。注意,最前面的薄片和最后面的薄片可以是同一薄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CPU 104来执行图3B所示的两薄片循环模式。因此,N仅需是2以上的整数。
在第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薄片长度来改变要循环的薄片数。例如,在薄片长度等于或短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CPU 104可以将要循环的薄片数设置成3,以及在薄片长度长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CPU 104可以将要循环的薄片数设置成2。可以根据输送路径的长度来设置用作阈值的预定长度。
此外,第一实施例可以采用省略输送辊对51和52、并且将薄片从反转辊50直接输送至输送辊对53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是还考虑到控制以外的因素来确定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的示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共同的项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各种薄片都是市场上可获得的。例如,不仅具有较大基重的厚纸和涂布纸(光泽纸)、而且具有相对小基重的普通纸和薄纸等被广泛使用。这里,应当注意,薄片的基重会影响输送控制。通常,薄片的基重与薄片输送效率成反比。例如,在厚纸和光泽纸的情况下的输送效率比普通纸和薄纸的情况下的输送效率低。由于这个原因,在厚纸和光泽纸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输送延迟。具有低输送效率的这种薄片可能停止在目标位置的上游。这可能导致在前薄片和在后薄片在反转点201处彼此相接触。第二实施例提出考虑到薄片类型(诸如基重等的可能影响输送效率的参数)的输送控制。
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距离Ldup3的图。这里,Ldup2>Ldup3>Ldup1的关系成立。第二实施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距离Ldup3比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距离Ldup2短,但是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距离Ldup1长。如图9所示,距离Ldup3是从汇合点200到反转点201的距离,并且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最后面的薄片的后端位于反转点201处。因此,普通纸和薄纸将完全不会阻塞反转点201。另一方面,在厚纸等的情况下,薄片可以在其后端在反转辊对50的下游和反转点201的上游停止的情况下进行等待,因此可能阻塞反转点201。也就是说,如果普通纸或薄纸的薄片是最后面的薄片,则如比较例中那样,可以将在后薄片输送至反转单元70,但是如果厚纸等的薄片是最后面的薄片,则不能将在后薄片输送至反转单元70。因此,针对厚纸等,需要进行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等待中的薄片的先行进给。
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共同的项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步骤S601中,第一薄片至第N-1薄片上的图像形成完成,并且这些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在步骤S602中,CPU 104使进给设备12进给下一薄片(例如,第N薄片),并且开始在下一薄片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
在步骤S1001中,CPU 104判断薄片的类型是否为特定类型(厚纸、光泽纸等)。这里,可以将薄片基重与阈值进行比较,或者可以将薄片输送效率与阈值进行比较。例如,从主机计算机103提供指示薄片的类型的信息。如果薄片的类型是特定类型,则CPU 104进入步骤S603,以执行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最前面的薄片的先行进给。因此,在将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最前面的薄片向主输送路径r1进给期间,CPU 104禁止从进给设备12的薄片进给。之后,CPU 104执行步骤S604和后续步骤中的处理。也就是说,在厚纸等的情况下,应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处理相同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下一薄片的类型是特定类型,则CPU 104进入步骤S1002。注意,如果构成一个打印作业的全部M个薄片是同一类型,则要判断打印作业所指定的类型。然而,如果至少判断出副输送路径r2中的最后面的薄片的类型,则是足够的。这是因为最后面的薄片可能阻塞反转点201。
在步骤S1002中,CPU 104判断在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例如,第N薄片)是否被反转辊对50引入反转单元70中、并且判断该薄片的后端是否已通过反转点201。如果该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则CPU 104进入步骤S604。在步骤S604中,CPU 104再继续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N-1个薄片的输送。
因而,再继续在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薄片的输送的定时和触发在具有高输送效率的薄片和具有低输送效率的薄片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如果普通纸或薄纸等的薄片是副输送路径r2中的最后面的薄片,则不执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先行进给。因此,不禁止从进给设备12的下一薄片(第N+1薄片)的进一步进给,并且也不禁止该薄片上的图像形成。这是因为,可以在另一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同时使N个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和反转单元70所形成的等待路径中进行等待,并且将该薄片排出至排出托盘90。
因而,如果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薄片中的、后端位置最接近反转点的薄片的类型是具有低输送效率的特定类型,则CPU 104进行副输送路径r2中的最前面的薄片的先行进给。因而,在后薄片不太可能在反转点201处与在前薄片相接触。另一方面,如果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薄片中的、后端位置最接近反转点的薄片的类型不是具有低输送效率的类型,则CPU 104不执行先行进给。也就是说,CPU 104在使N-1个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的同时将在后薄片进给至反转单元70。在这种情况下,反转点附近进行等待的薄片的后端位于该反转点的下游,因此薄片不太可能彼此相接触。
图11是用于描述针对诸如厚纸或光泽纸等的具有低输送效率(即具有大基重)的薄片的输送控制的时序图。这里假定N=3。
T200:当第三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马达M2启动,并驱动输送辊对51、52和53。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薄片P2的后端位于反转辊对50的下游。因此,CPU 104不必使用于驱动反转辊对50的马达M1转动。
T201:由于正通过输送辊对51、52和53向下游输送薄片P2,因此薄片P2的后端通过反转点201。
T202:由于副输送路径r2中的在最前面等待的薄片P1正通过输送辊对51、52和53向下游输送,因此薄片P1的前端到达汇合点200。
T203:当薄片P1的前端到达薄片传感器63(定位传感器)时,CPU 104使用于驱动定位辊对16的马达M3以及用于驱动输送辊对51、52和53的马达M2停止。
T204:CPU 104在薄片P3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之前开始使马达M1反向转动。因而,接收薄片P3的准备完成。
T205:薄片P3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薄片类型来切换是否执行先行进给。
结果,薄片不太可能彼此相接触,但是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与比较例相比更短。
第三实施例
为了使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与薄片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一致,CPU 104可以可变地控制定位辊对16的转动速度。例如,如果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薄片在预定定时之后到来,则临时提高薄片输送速度。如果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薄片早于预定定时到来,则临时降低薄片输送速度。然而,CPU 104在如下时刻以前将薄片输送速度恢复成中间转印带8的输送速度,其中,该时刻是紧挨在薄片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之前的时刻。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马达的数量,可考虑使用同一马达来驱动输送辊对53和定位辊对16。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定位辊对16的转动速度改变,则输送辊对53的转动速度也改变。如果正沿着副输送路径r2输送的薄片在其前端附近被输送辊对53夹持、并且在其中央或后端附近被由不同马达驱动的输送辊对夹持,则可能将薄片引向不同侧或者折叠。为了避免该情况,可考虑使正沿着副输送路径r2输送的薄片的前端在输送辊对53的前方进行等待,直到针对定位辊对16的速度调整完成为止。也就是说,薄片需要在第一实施例的等待位置的上游的等待位置处进行等待。如果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薄片的后端阻塞了反转点201,则无法将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输送至反转辊对50。为了解决该情况,可考虑通过延伸副输送路径r2来避免薄片之间的接触的方法,但是这可能使得难以减小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尺寸。
第三实施例提供了在减少马达数量的同时能够缩短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定位辊对16进行速度调整期间使薄片在输送辊对53的前方的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利用该结构,薄片例如不太可能被引向不同侧。当定位辊对16完成速度调整时,在副输送路径r2中再继续薄片输送,并且当薄片的前端到达汇合点200前的等待位置时,通过离合器来使输送辊对53停止。因而,正沿着副输送路径r2输送的薄片的后端可以位于反转点201的下游。此外,在主输送路径r1中,可以继续定位辊对16的薄片输送。该结构使得可以缩短副输送路径r2。
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的说明
图12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第三实施例是用于使用两薄片循环模式来执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因此副输送路径的长度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副输送路径的长度短。由于这个原因,在副输送路径r2中设置输送辊对51和输送辊对53,并且省略输送辊对52。
图13示出控制系统。马达M1驱动反转辊对50以及配置在副输送路径r2最上游的输送辊对51。离合器CL1是单向离合器。在使马达M1正向转动的情况下,离合器CL1将马达M1的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对51,并且使输送辊对51转动。另一方面,在使马达M1反向转动的情况下,离合器CL1不将马达M1的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对51。注意,使反转辊对50与马达M1的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连动地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马达M3驱动定位辊对16以及配置在副输送路径r2中最下游的输送辊对53。离合器CL2例如是由CPU 104经由马达驱动单元111进行控制的电磁离合器。也就是说,即使在定位辊对16正在转动的情况下,CPU 104也可以通过控制离合器CL2来使输送辊对53停止。
双面打印期间的薄片输送控制
图14A~14F是示出利用Letter/A4尺寸薄片的两薄片循环模式的图。
1.如图14A所示,CPU 104向反转点201输送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第一薄片P1。
2.如图14B所示,CPU 104沿着副输送路径r2向竞争点203输送薄片P1。另一方面,为了调整从进给设备12进给来的第二薄片P2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CPU 104开始调整定位辊对16的转动速度。
3.如图14C所示,CPU 104控制马达M1,以使得薄片P1在位于竞争点203的前方的第一等待位置x0处等待。CPU 104使马达M2转动,并且在使用定位辊对16执行速度调整的同时向二次转印单元80输送薄片P2。由于薄片P1正在竞争点203的上游等待,因此薄片P1不会受到输送辊对53的输送速度与输送辊对51和反转辊对50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差的影响。
4.如图14D所示,当薄片P2到达速度稳定点202时,CPU 104控制马达M1,以使得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与图像形成单元的输送速度大致相同。CPU 104还通过接通离合器CL2以将马达M3的驱动力传递至输送辊对53,来再继续薄片P1的输送。此时,CPU 104可以启动马达M1,以使输送辊对51转动。
5.如图14E所示,CPU 104断开离合器CL2,以使得薄片P1的前端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停止。因而,可以在定位辊对16输送薄片P2的同时使输送辊对53停止。副输送路径的长度被设计成使得在该时间点薄片P1的后端离开反转点201。因此,CPU 104可以在薄片P1的前端停止在第二等待位置x1的同时将马达M1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成反向转动,从而为薄片P2的输送作准备。
6.如图14F所示,CPU 104控制挡板55,并且向反转点201输送第二薄片P2。由于薄片P1的后端在该时间点已经离开反转点201,因此薄片P2将不会与薄片P1相接触。
通过采用该输送控制,可以使从反转点201到第一等待位置x0的距离比薄片的长度短。
图15示出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在该比较例中没有设置离合器CL2,因此薄片P1始终需要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停止并等待。此外,为了避免与薄片P2相接触,需要使从第一等待位置x0到反转点201的距离比薄片P1的长度长。与此相对,可以使从第一等待位置x0到反转点201的距离短于薄片的长度的第三实施例与比较例相比更有优势。
特别地,在从薄片P2的前端已通过速度稳定点202时起、直到薄片P2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为止的时间段期间,CPU 104开始使存在于反转点201处的薄片P1移动,以使薄片P1的后端移动至反转点201的下游。
图16是用于描述双面打印期间的薄片输送控制的流程图。
在步骤S1601中,CPU 104对图像形成单元110、马达驱动单元111和挡板驱动单元112等进行控制以在在前薄片(第一薄片P1)的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将在前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并且使在前薄片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等待。在从薄片传感器61检测到在前薄片的前端时起、直到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第一等待位置x0处为止所需的时间量取大致固定值(规定值)。因此,CPU 104在薄片传感器61检测到在前薄片的前端时启动计时器,并且当计时器所计测的时间达到规定值时使马达M1停止。因而,如图14C所示,在前薄片的前端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停止。
在步骤S1602中,CPU 104从进给设备12进给在后薄片,并且在执行速度调整的同时输送该在后薄片。如图14B所示,在后薄片的进给定时可以在在前薄片到达第一等待位置x0的定时之前。例如,CPU 104根据到达薄片传感器62的在后薄片的前端的定时是否晚于规定定时(基准定时),来调整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作为CPU 104调整马达M3的转动速度的结果,执行该速度调整。
在步骤S1603中,CPU 104判断在后薄片的前端是否已到达速度稳定点202。例如,CPU 104基于在薄片传感器63检测到在后薄片的前端时所启动的计时器的计测值和输送速度来计算距离,并且判断所计算出的距离是否是与速度稳定点202相对应的距离。如果在后薄片的前端已到达速度稳定点202,则CPU 104进入步骤S1604。在该时间点,CPU 104完成了使用马达M3的速度调整,并且输送速度与图像形成速度(中间转印带的圆周速度)一致。
在步骤S1604中,CPU 104再继续在第一等待位置x0进行等待的在前薄片的输送。CPU 104开始使马达M1正向转动,并且还接通离合器CL2。结果,反转辊对50以及输送辊对51和53以相同的输送速度将在前薄片输送至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
在步骤S1605中,CPU 104判断在前薄片的后端是否已通过反转点201。例如,如果薄片传感器61检测到在前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则CPU 104可以判断为在前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此外,如果从在前薄片的后端通过薄片传感器61时起经过了预定时间,则CPU104可以判断为在前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该预定时间是通过将薄片传感器61和反转点201之间的距离除以输送速度所获得的时间。如果在前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则CPU 104进入步骤S1606。
在步骤S1606中,CPU 104将马达M1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成反向转动,由此将反转辊对50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至反向转动。因而,针对在反转单元70处接收在后薄片的准备完成。
在步骤S1607中,CPU 104判断在前薄片的前端是否已到达第二等待位置x1。CPU104使计时器对从在前薄片的输送再继续时起经过的时间进行计测,并且在所经过的时间达到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前薄片的前端已到达第二等待位置x1。该预定时间是通过将第一等待位置x0和第二等待位置x1之间的距离除以输送速度所获得的。注意,即使在离合器CL2断开之后,输送辊对53也可能由于惯性而转动。因此,可以通过减去余裕来使预定时间更短。如果在前薄片的前端已经到达第二等待位置x1,则CPU 104进入步骤S1608。
在步骤S1608中,CPU 104断开离合器CL2,并且停止在前薄片的输送。因而,在前薄片的前端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停止。马达M3在该时间点继续转动,因此定位辊对16也继续输送在后薄片。也就是说,与在前薄片同样地,将从步骤S1601起的步骤同样顺次应用于在后薄片。
在步骤S1609中,如果针对在前薄片的第二面上的图像形成的准备完成,则CPU104进入步骤S1610。在步骤S1610中,CPU 104将在前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在前薄片经由排出路径r3排出。例如,当在前薄片的第二面的前端到达速度稳定点202时,CPU 104切换挡板55,并且将两面形成有图像的在前薄片排出至排出托盘90。在在前薄片的排出完成之后,CPU 104针对从进给设备12所要进给来的第三薄片,将挡板55恢复成其初始状态。之后,第三薄片用作在后薄片,在其第一面上形成图像,并且将第三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然后,从副输送路径r2进给来的第二薄片用作在前薄片,在其在第二面上形成图像,并且排出第二薄片。
图17是用于描述两薄片循环模式的时序图。
T300:如步骤S1602所述,为了使在后薄片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与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同步,开始对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的调整。
T301:如步骤S1601所述,当在前薄片到达第一等待位置x0时,使马达M1停止。注意,由于步骤S1601被描述为整体包括各种类型的输送控制的一个步骤,因此该步骤的一部分可以在步骤S1602之后执行。
T302:如步骤S1603所述,当在后薄片的前端到达速度稳定点202时,速度调整结束。CPU 104将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恢复成图像形成单元的输送速度。此外,如步骤S1604所述,CPU 104使马达M1正向转动,并且接通离合器CL2。
T303:当如步骤S1605所述那样在前薄片的后端通过反转点(反转辊对50)时,在步骤S1606中将马达M1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成反向转动。因而,反转辊对50为在后薄片的到达作准备。
T304:当如步骤S1607所述那样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第二等待位置x1时,切断离合器CL2,并且在步骤S1608中不再将马达M3的动力传递至输送辊对53。
T305:向反转点201输送在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在后薄片,并且在后薄片的前端很快到达反转点201。
注意,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CPU 104根据在后薄片的速度调整结束的定时(T302)来开始驱动马达M1。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CPU 104还可以在在后薄片的速度调整结束之前开始驱动马达M1。可以在定位辊对16的速度正在向处理速度恢复期间开始在前薄片的输送,并且可以在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53的定时完成速度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副输送路径r2中的在第一等待位置x0进行等待的在前薄片的前端位置与输送辊对53之间的距离,来获得CPU 104开始驱动马达M1的定时。
注意,第三实施例说明了如下的控制:使用定位辊对16来使从进给盒13进给来的薄片的输送速度(进给速度)增大或减小,并且再次将该输送速度恢复成图像形成单元的输送速度(处理速度)。这里,通过定位辊对16进行增大或减小之前的薄片的进给速度(即,输送速度)不必与处理速度相同。进给速度可以与处理速度不同。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薄片输送速度改变两次。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示例,假定从进给盒13进给的薄片的输送速度与处理速度不同。CPU 104基于薄片传感器62检测到薄片的前端的定时来改变将薄片输送速度恢复成处理速度的定时。因而,可以使正在输送的薄片的位置与中间转印带8上所形成的图像对准。在该控制的情况下,薄片输送速度仅需改变一次。
变形例
与第三实施例相比,可以在设计上将在后薄片的进给定时设置得更晚。在这种情况下,在前薄片在在后薄片到达定位辊对16之前到达第一等待位置x0。也就是说,CPU 104在无需使在前薄片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停止的情况下继续输送该在前薄片。这是因为,在在后薄片到达定位辊对16之前,没有开始定位辊对16的速度调整。然而,当在后薄片到达定位辊对16时,需要中断在前薄片的输送。这可以通过上述的离合器CL2来实现。
图18是用于描述在后薄片的进给定时被设置得晚的情况下的输送控制的时序图。
T400:CPU 104通过使马达M1正向转动并且接通离合器CL2,来将已被引入反转单元70中的在前薄片输送至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注意,离合器CL2的接通定时可以是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第一等待位置x0时。在前薄片P的前端通过第一等待位置x0和竞争点203,并且进一步向第二等待位置x1移动。也就是说,在变形例中,薄片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不停止。
T401:当在后薄片到达定位辊对16时,CPU 104断开离合器CL2,并且开始调整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也就是说,在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输送辊53的下游的且第二等待位置x1的上游的位置(中断位置)时该在前薄片停止。该中断位置也是等待位置。注意,CPU 104还在正在调整输送速度的时间段期间使马达M1停止。因而,由于在前薄片的后端正被输送辊对52向下游按压,因此可以防止在前薄片折叠。
T402:当在后薄片的前端到达速度稳定点202时,CPU 104结束速度调整。CPU 104将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恢复成图像形成单元的输送速度。此外,CPU 104再次使马达M1正向转动,并且接通离合器CL2。因而,再继续在前薄片沿副输送路径r2的输送。
T403:当在前薄片的后端通过反转点(反转辊对50)时,CPU 104将马达M1的转动从正向转动切换成反向转动。因而,反转辊对50为在后薄片的到达作准备。
T404:当在前薄片的前端到达第二等待位置x1时,CPU 104切断离合器CL2。结果,马达M3的动力不再传递至输送辊对53,在前薄片的前端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停止,并且在前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停止。
T405:向反转点201输送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在后薄片,并且该在后薄片的前端很快到达反转点201。
在设计上将在后薄片的进给定时设置得晚的情况下,CPU 104可以在无需使在前薄片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停止的情况下进一步向下游输送在前薄片。然而,当在后薄片的前端到达定位辊对16时,CPU 104断开离合器CL2,并且使马达M1停止,由此中断在前薄片的输送。利用该结构,不会由于输送辊对51和53之间的输送速度差而产生在前薄片上的负荷。
副输送路径的长度
图19A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前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的等待状态。图19B示出在前薄片被输送至汇合点200时的在后薄片的位置。在Letter薄片的情况下,在前薄片的前端第一次停止在第一等待位置x0处。第一等待位置x0是离竞争点203距离为La的上游位置。当在后薄片的前端到达速度稳定点202时,再继续在前薄片的输送,并且在前薄片第二次停止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第二等待位置x1是离汇合点200的距离为La的上游位置。这里,距离La是基于薄片输送变化的测量结果和模拟结果而获得的。如图19A所示,还在考虑输送变化的情况下确定从前端位于第二等待位置x1的Letter薄片的后端到反转点201的距离Ls。也就是说,Ls被确定成使得即使在发生预期的输送变化的情况下、后端也位于反转点201的下游。
通过下式来表示从竞争点203到反转点201的距离Ldup4。
Ldup4=Lltr+Ls-Lc+La...(3)
这里,Lc表示第一等待位置x0和第二等待位置x1之间的距离。Lc是比如图19B所示的从速度稳定点202到反转点201的距离L2短的距离。
图19C示出图15所示的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r2的尺寸。在比较例中,需要使在前薄片的后端位于反转点201的下游。通过该限制来确定输送路径长度Ldup5。
Ldup5=La+Lltr+Ls...(4)
因此,第三实施例中的副输送路径长度与比较例中的副输送路径长度相比短了长度Lc。
尽管在第三实施例中要循环的薄片数是2个,但是可以使三个或更多个薄片循环。也就是说,本发明适用于在后薄片的前端已通过速度稳定点202时在前薄片存在于反转点201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前薄片的后端仅需在在后薄片的前端到达反转点201之前通过反转点201。也就是说,在副输送路径r2中可以存在其它薄片。
在第三实施例中,CPU 104可以根据薄片长度来改变要循环的薄片数。例如,CPU104可以在薄片长度等于或短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要循环的薄片数设置为3个,以及在薄片长度长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要循环的薄片数设置为2个。可以根据输送路径的长度来设置用作阈值的预定长度。
此外,第三实施例可以采用省略输送辊对51、并且将薄片从反转辊对50直接输送至输送辊对53的结构。
图像形成方法不限于电子照相方法,并且还可以是喷墨方法等。
概要
根据上述实施例,进给设备12是用于将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的进给单元的示例。曝光设备7、处理盒和二次转印单元80是用于在沿主输送路径r1输送的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包括反转辊对50的反转单元70是用于引入沿主输送路径r1输送的薄片、并且通过使薄片的输送方向翻转来将该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的反转单元的示例。反转单元70还是用于引入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且从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薄片、并且在该薄片的后端已通过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使该薄片的输送方向翻转从而将该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反转单元的示例。输送辊对51、52和53等是用于将已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的薄片输送至主输送路径r1的输送单元的示例。输送辊对51、52和53等是用于将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副输送路径和主输送路径的汇合点再次输送至主输送路径的输送单元的示例。CPU 104和马达驱动单元111是用于控制反转单元和输送单元的控制单元的示例。CPU 104和马达驱动单元111还是用于控制反转单元和输送单元以使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横跨分支点的同时在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控制单元的示例。
如图5D和其它图所示,CPU 104对反转单元和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第一薄片P1在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侧进行等待,并且使第二薄片P2以阻塞反转点201的方式进行等待。该结构缩短了副输送路径长度并且减小了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反转点201是位于副输送路径r2中的上游侧的并且将主输送路径r1、副输送路径r2和反转单元相连接的连接部的示例。
在从进给单元进给来的第三薄片P3的后端已通过主输送路径r1和副输送路径r2的汇合部之后、在第三薄片P3的前端到达连接部之前,CPU 104再继续第一薄片P1和第二薄片P2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的输送。利用该控制,即使缩短了副输送路径长度,薄片也不太可能彼此相接触。注意,在采用两薄片循环模式的情况下,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是同一薄片。在使四个或更多个薄片在循环路径中循环的循环模式下,在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薄片。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通过反转单元70、副输送路径r2和主输送路径r1所形成的循环路径中能够同时容纳的最大薄片数是N。N是2以上的整数。在第三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时,第二薄片P2在横跨反转单元70和反转点201的情况下进行等待。也就是说,作为主输送路径r1的出口的并且也作为反转单元70的入口的反转点201被第二薄片P2阻塞。此外,N个薄片中除第三薄片P3以外的(N-1)个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等待。
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Ldup是从反转点201到汇合点200的长度。在第一实施例中,副输送路径r2的长度Ldup1短于(N-1)个薄片的总长度、(N-1)个薄片中的相邻薄片之间的间隔的总长度、以及从汇合点200到第一薄片P1的前端正等待的等待位置的距离的总和。这如图8A的示例所示。因此,参考图8A,使作为最后面的薄片的第二薄片P2的后端区域位于反转点201的上游。该结构缩短了副输送路径长度。
CPU 104还可以在从进给单元进给来的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之后,使输送单元将等待中的第一薄片输送至主输送路径,并且可以使第一薄片的后端在第二薄片到达分支点之前移动至该分支点的下游。CPU 104还可以对反转单元和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输送单元将等待中的第一薄片输送至主输送路径,之后使第一薄片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游再次等待。
CPU 104还可以具有用于检测通过汇合点200的薄片的第一检测单元。第一检测单元可以是设置在汇合点200处的薄片传感器。第一检测单元可以是用于对供给至涉及薄片输送的马达的驱动脉冲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在计数器值达到与汇合点200相对应的预定值的情况下,CPU 104检测为薄片的前端已到达汇合点,或者检测为薄片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200。定位辊对16是设置在主输送路径r1中的并且将薄片进给至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定位辊的示例。
当基于来自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识别为定位辊对16正在输送的第三薄片P3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200时,CPU 104再继续输送单元的驱动,以将第一薄片P1从副输送路径r2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中。因而,CPU 104可以进一步向下游输送阻塞了反转点201的第二薄片P2,并且清空反转点201。注意,当第一薄片的前端到达定位辊对16时,CPU 104可以使输送单元对第一薄片P1和第二薄片P2的输送停止。这是为了使第一薄片P1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与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单元80的定时同步。
CPU 104基于定位辊对16正在输送的第三薄片P3的后端通过汇合点200,通过使作为反转单元70中的辊的反转辊对50正向转动来将第二薄片P2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移动。此外,当第二薄片P2的后端通过反转单元70和反转点201时,CPU 104使反转单元70中的辊反向转动。因而,针对在反转单元70处接收第三薄片P3的准备完成。
CPU 104还可以具有用于检测通过反转点201的薄片的第二检测单元。第二检测单元可以是用于检测通过反转点201的薄片的薄片传感器61。第二检测单元还可以是对供给至与薄片输送有关的马达的驱动脉冲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当计数器值达到与汇合点200相对应的预定值时,CPU 104检测为薄片的前端已到达反转点201,或者检测为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CPU104还可以基于来自第二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而识别为正在向副输送路径r2的下游移动的第二薄片P2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
CPU 104还可以在再继续输送辊对53的驱动以将第一薄片P1进给至主输送路径r1之后,禁止利用进给设备12进给薄片。因而可以避免从进给设备12进给的薄片和从副输送路径r2再次进给的薄片之间的接触。
CPU 104还可以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薄片长度等于或短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薄片数设置成2个,并且还可以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薄片长度长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薄片数设置成1个。注意,还可以使主输送方向上从汇合点到分支点的距离长于薄片输送方向上的薄片长度。
如关于图10所示,CPU 104还可以根据在(N-1)个薄片后面进行等待的第二薄片P2的类型,来确定再继续输送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N-1)个薄片的定时。例如,如果第二薄片是具有低输送效率的薄片,则CPU 104在第三薄片的后端已通过汇合点200时再继续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N-1)个薄片的输送。如果第二薄片是具有高输送效率的薄片,则CPU 104在正在向反转单元70移动的第三薄片的后端已通过反转点201时再继续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N-1)个薄片的输送。结果,在诸如厚纸或光泽纸等的具有低输送效率的薄片类型的情况下执行先行进给,因此在反转点201处的薄片之间的接触不太可能发生。在诸如普通纸或薄纸等的具有高输送效率的薄片类型的情况下,可以不执行先行进给。这是因为,具有高输送效率的薄片类型不太可能阻塞反转点201。
如图5A和其它图所示,主输送路径r1中从汇合点200到反转点201的区间的距离比薄片输送方向上的薄片长度长。结果,可以在(N-1)个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进行等待的同时使第N个薄片沿着主输送路径r1移动。
如关于图12和13所示,输送辊对51是用于输送通过反转单元70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的薄片的第一输送单元的示例。输送辊对53是设置在副输送路径r2中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第一输送单元下游的、并且用于将薄片输送至副输送路径r2和主输送路径r1的汇合点200的第二输送单元的示例。定位辊对16是设置在主输送路径r1中的汇合点200和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二次转印单元80之间的、并且用于在可变地调整薄片输送速度的同时输送薄片的第三输送单元的示例。马达M3是用于驱动第二输送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一驱动单元的示例。CPU 104是用于控制反转单元70、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一驱动单元的控制单元的示例。如图14C所示,CPU 104使通过反转单元70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的薄片在副输送路径r2中的位于第二输送单元上游的第一等待位置x0处等待,直到对第三输送单元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完成为止。当对第三输送单元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完成时,CPU 104将薄片输送至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游。结果,降低了输送速度暂时不同的输送辊对51和53施加于薄片的负荷。
当对第三输送单元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完成时,CPU 104将在第一等待位置x0等待的薄片输送至位于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游的第二等待位置x1,并且使该薄片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等待。因而,如图14F所示,可以在没有与在前薄片相接触的情况下使在后薄片向反转单元70移动。
离合器CL2是用于使第二输送单元相对于第一驱动单元接合和切断的离合器的示例。CPU 104通过使离合器CL2将第一驱动单元从第二输送单元切断来使薄片在第二等待位置x1处等待。因而,可以通过一个马达来驱动定位辊对16和输送辊对53,并且可以减少马达的数量。
如图13所示,马达M1是用于驱动反转单元70和第一输送单元(例如,输送辊对51)的第二驱动单元的示例。离合器CL1是用于在使第二驱动单元正向转动的情况下向第一输送单元传递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力、并且在使第二驱动单元反向转动的情况下不向第一输送单元传递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单向离合器的示例。因而,可以通过一个马达来驱动反转辊对50和输送辊对51,因此可以减少马达的数量。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一个马达来驱动反转辊对50和输送辊对51,也可以通过采用单向离合器来较早地开始反转辊对50的反向转动。注意,离合器CL1和CL2还可以是通过螺线管等在接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电磁离合器。
如图16所示,当副输送路径r2中的最后面的薄片的后端在副输送路径r2中输送至用于将主输送路径r1、副输送路径r2和反转单元70相连接的反转点201的下游时,CPU 104使第二驱动单元反向转动。因而,针对在反转单元70处接收在后薄片的准备完成。注意,如图19A所示,还可以使薄片输送方向上的薄片长度短于或等于从副输送路径r2的入口到第二等待位置的距离。
注意,定位辊对16还是用于将从进给单元进给来的薄片的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改变为第二速度、并且沿着主输送路径输送薄片的第一输送单元的示例。曝光设备7、处理盒和二次转印单元80是用于在以第二速度从第一输送单元输送来的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反转单元70是用于引入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且从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薄片、并且在薄片的后端已通过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将薄片的输送方向翻转以将该薄片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反转单元的示例。输送辊对53是用于将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副输送路径再次输送至主输送路径的第二输送单元的示例。马达M3是用于驱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的驱动源的示例。CPU 104是用于对反转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副输送路径中的第二输送单元的上游等待的控制单元的示例。CPU 104还可以根据第一输送单元完成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向第二速度改变的定时来使反转单元将等待中的第一薄片输送至第二输送单元,并且使第一薄片的后端在第二薄片到达分支点之前移动至该分支点的下游。CPU 104还可以对反转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反转单元将等待中的第一薄片输送至第二输送单元的下游,之后使第一薄片在副输送路径和主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的上游再次等待。离合器CL2是用于相对于第二输送单元传递或切断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离合器的示例。CPU 104还可以对离合器进行控制,以通过使离合器针对第二输送单元切断驱动源的驱动力来使第一薄片在汇合点的上游再次等待。
输送辊对51是用于将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薄片输送至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三输送单元的示例。马达M1是用于驱动反转单元和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二驱动源的示例。离合器CL1是用于在使第二驱动源正向转动的情况下向第三输送单元传递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力、并且在使第二驱动源反向转动的情况下不向第三输送单元传递第二驱动单元的驱动力的单向离合器的示例。
薄片传感器62是设置在进给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并且用于检测沿主输送路径输送的薄片的检测单元的示例。基于检测单元检测到第二薄片的前端的定时,CPU 104可以设置第一速度,将第一输送单元的薄片输送速度从第二速度改变为第一速度,并且进一步将薄片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改变为第二速度。
如关于变形例所述,可以存在如下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输送辊对53正在输送通过反转单元70进给至副输送路径r2的薄片期间,开始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在这种情况下,CPU 104通过使离合器CL2将输送辊对53从马达M3切断,来中断薄片输送。当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完成时,CPU 104通过使离合器CL2将马达M3与输送辊对53接合来再继续薄片的输送。此外,CPU 104再次使离合器CL2将输送辊对53从马达M3断开,以使得薄片的前端在位于汇合点200上游的等待位置处停止。结果,可以降低输送速度暂时不同的输送辊对51和53施加于薄片的负荷。
在使离合器CL2将输送辊对53从马达M3切断的情况下,CPU 104使反转单元70和输送辊对51的正向转动停止。在使离合器CL2将输送辊对53与马达M3接合的情况下,CPU 104再继续反转单元70和输送辊对51的正向转动。因而,可以降低输送辊对51和53向薄片施加的负荷。
CPU 104暂时增大或减小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以使薄片到达调色剂图像转印位置的定时与调色剂图像到达该转印位置的定时同步。在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与图像形成单元(中间转印带8)的输送速度一致的情况下,CPU104完成对定位辊对16的输送速度的可变调整。在通过同一马达来驱动定位辊对16和输送辊对53的情况下,输送辊对53的输送速度同样暂时增大或减小。因此,进入输送辊对53的输送速度与输送辊对51的输送速度不一致的状态,并且可能向在横跨输送辊对53和输送辊对51的状态下被输送的薄片施加负荷。因此,应用本实施例是有价值的。
在第二输送单元正在输送通过反转单元进给至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期间、第一输送单元将薄片输送速度从第二速度改变为第一速度的情况下,CPU 104还可以控制离合器,以使离合器针对第二输送单元切断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使第一薄片在副输送路径中进行等待。这里,等待中的第一薄片横跨分支点。CPU 104还可以根据第一输送单元完成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向第二速度改变的定时来使离合器向第二输送单元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使第一薄片的后端在第二薄片到达分支点之前移动至该分支点的下游。CPU 104还可以使第二输送单元输送等待中的第一薄片,之后使离合器针对第二输送单元切断驱动源的驱动力,由此使第一薄片在副输送路径和主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的上游再次等待。
注意,向上述技术术语附加的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数字仅是为了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术语之间进行区分而附加的。各数字可以用其它数字来替换。例如,第一输送单元也可被称为第三输送单元。权利要求书中的数字可以与说明书中的数字一致、或不同。例如,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一输送单元可以被陈述为第三输送单元。因而,数字本身没有任何技术含义。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进给单元,其被配置为将薄片进给至主输送路径;
图像形成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薄片上形成图像;
反转单元,其被配置为引入从所述主输送路径输送来的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了图像的薄片,并且在所述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主输送路径和副输送路径的分支点之后将薄片输送方向反转,以将所述薄片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
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反转单元已经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薄片从所述副输送路径和所述主输送路径的汇合点再次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对所述反转单元和所述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反转单元进给至所述副输送路径的第一薄片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等待,其中,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横跨所述分支点,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从所述进给单元进给来的且在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后面的第二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汇合点之后,使所述输送单元将所述第一薄片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薄片到达所述分支点之前使所述第一薄片的后端移动至所述分支点的下游,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薄片的类型是否为厚纸,来确定再继续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输送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的定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对所述输送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输送单元将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输送至所述主输送路径,然后使所述第一薄片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游再次等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还包括:
检测单元,其被配置为检测通过所述汇合点的薄片,
其中,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第二薄片的后端通过了所述汇合点时,所述控制单元再继续所述输送单元的驱动,以将所述第一薄片从所述副输送路径进给至所述主输送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所述第一薄片是厚纸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薄片的后端通过所述汇合点时再继续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输送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以及
在所述第一薄片不是厚纸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在正向所述反转单元移动的所述第二薄片的后端通过所述分支点时再继续在所述副输送路径中输送等待中的所述第一薄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在所述薄片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短于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薄片数设置成两个,以及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在所述薄片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所述预定长度的情况下将所述副输送路径中等待的薄片数设置成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主输送路径中从所述汇合点到所述分支点的距离长于所述薄片在薄片输送方向上的长度。
CN201711269964.6A 2016-12-05 2017-12-05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8147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6242 2016-12-05
JP2016236242 2016-12-05
JP2017192833A JP6587665B2 (ja) 2016-12-05 2017-10-0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2833 2017-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7232A CN108147232A (zh) 2018-06-12
CN108147232B true CN108147232B (zh) 2020-08-21

Family

ID=60331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9964.6A Active CN108147232B (zh) 2016-12-05 2017-12-05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9001B2 (zh)
CN (1) CN108147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09235B2 (en) * 2017-06-15 2020-03-31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double-sided conveyance
JP6938287B2 (ja) * 2017-09-06 2021-09-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247859B2 (en) * 2018-06-27 2022-0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led sheet feeding
US10906762B2 (en) * 2019-05-15 2021-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220046876A (ko) 2020-10-08 2022-04-15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심플렉스 경로와 듀플렉스 경로에서 인쇄 매체의 이송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605A (ja) * 1992-07-30 1994-02-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給送方法
CN100454155C (zh) * 2005-04-08 2009-01-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7542A (ja) 1996-12-09 1998-06-23 Fujitsu Ltd 反転給紙構造
JP3813383B2 (ja) 1999-07-09 2006-08-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両面装置
JP2001206644A (ja) * 2000-01-21 2001-07-31 Canon Inc 再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48505B2 (ja) 2000-06-30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4751A (ja) * 2000-11-17 2002-05-28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7730A (ja) 2005-05-13 2006-11-24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1520B2 (ja) 2009-06-30 2014-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68354B2 (ja) 2009-09-28 2012-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KR101643138B1 (ko) 2009-10-12 2016-08-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양면인쇄 가능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720438B2 (ja) 2011-06-29 2015-05-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560B2 (ja) 2012-08-28 2017-08-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27293A (ja) 2013-05-27 2014-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81007A (ja) 2014-10-22 2016-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US9592992B2 (en) 2014-12-19 2017-03-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605A (ja) * 1992-07-30 1994-02-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給送方法
CN100454155C (zh) * 2005-04-08 2009-01-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79001B2 (en) 2020-03-03
CN108147232A (zh) 2018-06-12
US20180157200A1 (en)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7232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486902B2 (e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488556B1 (ko) 편면 인쇄와 양면 인쇄를 포함하는 인쇄 작업의 조작성이 향상된 화상 형성 장치
JP65876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10316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06403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1401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613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9016130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on sheet
JP52024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02690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936701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0032976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665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3286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323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828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42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2273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調整方法
JP73460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88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78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9085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060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1182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