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0972A -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0972A
CN108140972A CN201680061309.9A CN201680061309A CN108140972A CN 108140972 A CN108140972 A CN 108140972A CN 201680061309 A CN201680061309 A CN 201680061309A CN 108140972 A CN108140972 A CN 108140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contact portion
press section
spring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13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0972B (zh
Inventor
榎本真也
西村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ansh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ansh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ansh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Tansh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0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0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设置有壳体(14)和弹簧片(34),其中,所述壳体(14)以能够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滑动的方式来引导;所述弹簧片(34)被支承在壳体(14)上并与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弹簧片(34)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滑动,按压部(46)被导电性平面(92)按压,据此,接点部(48)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内的一侧移动,由此该接点部(48)形成与基板侧端子(90)的接点。

Description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connector terminal)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card edge connector)等所使用的滑动式的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与卡缘端子(card edge terminal)(基板侧端子)连接的连接器端子,已知有以下这样的连接器端子:在四边形截面形状的壳体上设有弹簧片,其中所述壳体构成端子的轮廓并引导相对于卡缘端子的滑动,所述弹簧片具有与卡缘端子的导电部接触来进行导通连接的接点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3007号
发明内容
在连接器端子没有与卡缘端子连接的自由状态下,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的接点部比壳体向外侧突出。因此,在组装等时可能由于物体与接点部碰撞等而导致弹簧片发生变形。弹簧片的变形成为连接器端子与卡缘端子的导通不良的原因。
在为了实现防水规格而对连接器端子安装橡胶密封垫(rubber packing)的连接器端子中,当进行组装时,在将连接器端子插入形成于橡胶密封垫的用于贯插电线的通孔时,接点部一边与通孔的内周表面接触一边通过。因此,附着于通孔的内周表面的硅油等脱模剂、润滑剂附着在接点部的表面。接点部上的脱模剂、润滑剂等杂质的附着成为连接器端子与卡缘端子的导通不良的原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由于在连接器端子上具有接点部的弹簧片在组装等时发生变形,或者接点部的表面附着杂质而造成的导通不良的发生,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10)通过相对于具有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的平面部(92)滑动来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导通连接,包括:壳体(14),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进行滑动;弹簧片(34),其连接于所述壳体(14),所述弹簧片(34)具有按压部(46)和接点部(48),其中,所述按压部(46)在没有被按压的自由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壳体(14)靠外侧的位置,所述按压部(46)通过被所述平面部(92)按压,而在使该弹簧片(34)产生弹性变形的基础上向所述壳体(14)内移动;所述接点部(48)在所述自由状态下位于所述壳体(14)内,所述接点部(48)伴随着所述按压部(46)的所述移动而向位于比所述壳体(14)靠外侧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来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进行导通接触。
根据该结构,接点部(48)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壳体(14)内,因此,不容易发生由于对接点部(48)施加外力而使弹簧片(34)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接点部(48)的表面的情况。据此,不容易发生导通不良,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可以是形成于印刷电路板(94),且具有构成所述平面部的导电性平面(92)的基板侧端子(90)。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壳体(14)具有以所述弹簧片(34)的所述按压部(46)与所述接点部(48)之间的部分为支点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4),所述按压部(46)形成用力点,所述接点部(48)形成阻力点。
根据该结构,构成将按压部(46)与接点部(48)之间的部分作为支点,将按压部(46)作为用力点,将接点部(48)作为阻力点的杠杆,当按压部(46)被按压时,在杠杆的动作下,重复性好地、良好地进行接点部(48)向位于比壳体(14)靠外侧的位置的一侧移动,由此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导通接触的移动动作。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支承部(54)包括朝向所述弹簧片(34)的所述按压部(46)侧具有向上坡度的斜面(58),所述弹簧片(34)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斜面(58)抵接,并以所述按压部(46)与所述接点部(48)之间的中间部(50)为所述支点而被所述壳体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
根据该结构,当接点部(48)向位于比所述壳体(14)靠外侧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时,中间部(50)与斜面(58)的接触点向所述壳体(14)的外方侧位移,因此,接点部(48)对平面部(92)的推压力增大,接点部(48)与平面部(92)的接触以高的接触压力良好地进行。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壳体(14)具有槽形截面形状部(22),该槽形截面形状部(22)具有矩形的底片(16)和分别沿所述底片(16)的两侧缘延伸的侧竖直片(18、20),所述支承部由设置于所述各侧竖直片的开口(54)构成,所述中间部由从所述弹簧片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开口(54)卡合的伸出片(50)构成。
根据该结构,不需要枢轴部件等,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进行弹簧片(36)的枢支。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按压部(46)通过被所述平面部(92)按压而形成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的追加的接点部。
根据该结构,除了接点部(48)之外,按压部(46)也有助于与端子(90)的导通连接,导通连接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壳体(14)具有槽形截面形状部(22),该槽形截面形状部(22)由矩形的底片(16)和分别沿所述底片(16)的两侧缘延伸的侧竖直片(18、20)构成,所述接点部(48)在所述自由状态下被收容于所述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
根据该结构,接点部(48)在自由状态下被收容于槽形截面形状部内(22),因此,不容易发生由于不经意地对接点部(48)施加外力而造成弹簧片(34)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接点部(48)的表面的情况。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弹簧片(34)具有基端部(36),所述基端部(36)被固定在所述壳体(14)上,所述弹簧片(34)以以下方式折叠:从所述基端部(36)朝向所述按压部(46)向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方侧延伸,并且从所述按压部(46)朝向所述接点部(48)向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90)的滑动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弹簧片(34)具有发夹形状部(44),通过按压按压部(46),发夹形状部(44)发生弹性变形,由此重复性好地、良好地进行接点部(48)向壳体(14)外移动的动作和与其相反的复原动作。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优选为,所述壳体(14)和所述弹簧片(36)是一体结构。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削减,不需要组装作业。
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是基于上述发明的连接器端子(10)的制造方法,包括冲裁工序和折弯工序,其中,在所述冲裁工序中,将一张板材冲裁为包括所述连接器端子(10)整体的展开形状来制造冲裁板(W);在所述折弯工序中,通过将所述冲裁板(W)折弯来成型所述连接器端子。
根据该结构,通过冲裁板(W)的冲裁工序和冲裁板(W)的折弯工序,能够生产性良好、且低成本地生产连接器端子(10)。
另外,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是与具有导电性平面(92)的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的连接器端子(10),具有:弹簧片(34),其具有接触部(48),该接触部(48)在所述连接器端子(10)位于该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连接完成的连接完成位置时,与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所述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壳体(14),其构成为支承所述弹簧片(34),并且引导所述连接器端子(10)沿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所述导电性平面(92)向所述连接完成位置的滑动,所述弹簧片(34)还具有按压部(46),该按压部(46)在没有被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位于所述连接器端子(10)沿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所述导电性平面(92)向所述连接完成位置滑动时进入所述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所述接触部(48)在所述按压部(46)的所述自由状态下,位于不干涉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所述导电性平面(92)的所述轨迹的位置,并且,所述弹簧片(34)构成为,在所述连接器端子(10)朝向所述连接完成位置而相对于所述基板侧端子(90)滑动的过程中,当所述按压部(46)被所述导电性平面(92)按压时,所述接触部(48)为了与所述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而向所述导电性平面(92)移动。
根据该结构,接点部(48)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壳体(14)内,因此不容易发生由于对接点部(48)施加外力而造成弹簧片(34)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接点部(48)的表面的情况。据此,不容易发生导通不良,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另外,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是通过相对于具有导电性平面(92)的基板侧端子(90)沿所述导电性平面(92)滑动而与所述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的连接器端子(10),包括:壳体(14),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侧端子(90)进行滑动;弹簧片(34),其被支承在所述壳体(14)上,能够与所述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所述弹簧片(34)构成为具有:基端部(36),其被固定在所述壳体(14)上;中间部(46),其在自由状态下进入相对于所述基板侧端子(90)滑动时所述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自由端部(48),其在没有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位于不干涉所述轨迹的位置,所述中间部(46)通过所述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所述基板侧端子(90)滑动而被所述导电性平面(92)按压,据此所述自由端部(48)向进入所述轨迹内的一侧移动,该自由端部(48)形成与所述基板侧端子(90)的接点部(48)。
根据该结构,自由端部(48)在自由状态下位于不干涉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因此,不容易发生由于对自由端部(48)施加外力而造成弹簧片(34)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自由端部(48)的表面的情况。据此,不容易发生导通不良,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避免具有接点部的弹簧片在组装等时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接点部的表面,不会发生导通不良,而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1的右视图。
图2是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剖视图。
图4是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初期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完成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使用了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防水型的卡缘用多极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防水型的卡缘用多极连接器中的连接器端子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10是作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材料的冲裁板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端子的折弯工序的细节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2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3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对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示那样来定义上下、前后、左右,将连接器端子相对于对象侧端子的滑动面作为上表面,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局限于此。
连接器端子10是用于卡缘用连接器的端子。如图1、图2、图6所示,连接器端子10的连接对象是形成于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94(以下称为基板94)的基板表面96的基板侧端子(卡缘端子)90。基板侧端子90具有与基板表面9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导电性平面92。
连接器端子10是滑动式端子,通过沿基板94的基板表面96和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来与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
如图1、图2、图4所示,连接器端子10具有电缆连接部12、壳体14和弹簧片34,整体由金属构成,其中,所述电缆连接部12将电缆100的导体102导通连接;所述壳体14位于电缆连接部12的前侧,引导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滑动;所述弹簧片34被支承在壳体14上,与导电性平面92和基板表面96弹性接触。
壳体14具有:矩形的底片16,其在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的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长;左侧竖直片18和右侧竖直片20、16B,其沿底片16的左、右侧缘延伸,通过矩形的底片16、左侧竖直片18和右侧竖直片20、16B来构成上侧开口的槽形截面形状部22。左侧竖直片18的上缘和右侧竖直片20的上缘分别在槽形截面形状部22的前部、中间部和后部,通过横穿左右方向而延伸的连结片24、26、28来相互连结。底片16、左侧竖直片18、右侧竖直片20和连结片24具有顶端片16A、18A、20A、24A,所述顶端片16A、18A、20A、24A分别从底片16、左侧竖直片18、右侧竖直片20和连结片24的前缘向封闭槽形截面形状部22的前端的一侧折弯,整体呈四棱锥状的尖的形状。
左侧竖直片18、右侧竖直片20的上端表面与连结片24、26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这些表面形成与导电性平面92的滑动面30。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基板94被配置为,滑动面30在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滑动时平行于导电性平面92和基板表面96。壳体14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滑动可以采用由形成于保持基板侧端子90的连接器外壳等上的其他滑动引导部(未图示)引导进行的结构,据此而如图1、图6、图7所示,在滑动面30不与基板表面96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左侧竖直片18还在与后部的连结片28的前侧相邻的部位一体地具有比滑动面30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32。
如图3、图5~图7所示,弹簧片34一体地具有基端部36(参照图11)和发夹形状部(hairpin-shaped section)44,其中,所述基端部36沿相对于导电性平面92的滑动方向(前后方向)延伸,以从右侧竖直片20的前侧的下缘重叠在底片16上的方式折弯;所述发夹形状部44由下片38和上片42构成,所述下片38从基端部36朝向后侧(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方侧)向斜上方延伸,所述上片42在下片38的后端,通过半圆筒状的折叠部40而相对于下片38向上侧折弯大致180度后向前方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对一张板材加压成型来一体地构成壳体14和弹簧片34,不需要多个零部件以及对多个零部件进行组装。
在整体观察弹簧片34时折叠部40形成弹簧片34的后端部。在折叠部40的上侧通过压花加工(embossing)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椭圆形的按压部46。上片42的前端是自由端,在该自由端通过压花成型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椭圆形的接点部48。接点部48形成与作为连接对象的基板侧端子90(参照图6、图7)接触的接点。
上片42在按压部46与接点部4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具有从左、右侧缘分别向左右外侧伸出的伸出片50。伸出片50形成为向下侧突出的半圆筒状,形成弹簧片34相对于壳体14的枢支部。在左侧竖直片18和右侧竖直片20上形成有上侧敞开的开口54。划定开口54的底部的上表面58朝向后侧,换言之,朝向与弹簧片34的折叠部40侧相同一侧,呈具有向上坡度的斜面。伸出片50以可摆动且可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与上表面58抵接。据此,开口54形成以按压部46与接点部48的中间部为支点来支承上片42的支承部。通过该支承,上片42构成按压部46形成用力点,接点部48形成阻力点的杠杆。该杠杆的支承结构、即上片42的枢支结构不需要枢轴部件等,是简单且可靠的、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的结构。
在发夹形状部44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自由状态下,如图2~图6所示,按压部46位于比壳体14靠外侧、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在将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连接的工序中,按压部46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并与导电性平面92接触,由此按压部46被向下方按压,据此,如图7所示,按压部46以以下方式移动:在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下,上片42以伸出片50为支点如杠杆那样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而向下方位移,由此按压部46进入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
在按压部46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自由状态下,如图2~图6所示,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在将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连接的工序中,接点部48位于不会干涉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当在使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连接的工序中按压部46被向下方按压时,如图7所示,伴随着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而上片42以伸出片50为支点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位移,据此,接点部48向位于比槽形截面形状部22靠上方,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据此,接点部48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一侧移动,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由此与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
总之,连接器端子10具有:弹簧片34,其具有接触部48,该接触部48在连接器端子10位于该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的连接完成的连接完成位置时,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壳体14,其构成为支承弹簧片34,并且引导连接器端子10的沿基板侧端子90的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向连接完成位置的滑动,弹簧片34还具有按压部46,该按压部46在没有被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位于连接器端子10沿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向连接完成位置滑动时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接触部48在按压部46的自由状态下,位于不干涉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的轨迹的位置,并且,弹簧片34构成为,在连接器端子10朝向连接完成位置而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滑动的过程中,当按压部46被导电性平面92按压时,接触部48为了与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而向导电性平面92移动。
接着,参照图6和图7对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图6表示在连接初期的状态下,基板94的基板表面96和导电性平面92没有抵接于按压部46,发夹形状部44没有被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在该自由状态下,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位于不干涉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因此,不容易发生由于不经意地对接点部48施加外力而造成弹簧片34发生变形,或者杂质附着于接点部48的表面的情况。据此,不容易发生由于上述情况而造成的接点部48的导通不良,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如图7所示,当通过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基板94向前侧的滑动而继续进行连接时,按压部46抵接于基板94的基板表面96和导电性平面92,按压部46被基板表面96和导电性平面92向下方按压,据此,在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下,上片42以伸出片50为支点而如杠杆那样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按压部46向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移动。通过该上片42的转动,接点部48向位于比槽形截面形状部22靠上方、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换言之,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一侧移动。据此,接点部48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连接器端子10和基板侧端子90被导通连接。
接点部48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是在按压部46被基板表面96和导电性平面92按下之后,因此,在连接器端子10相对于基板94的滑动中,接点部48和导电性平面92滑动接触是在滑动区间的极少的一部分,接点部48和导电性平面92的磨损减轻。另外,避免了接点部48被基板94的边缘部切削或者损伤。这样一来,即使反复进行连接器的连接和拆下,也能够避免端子寿命的减少。
接点部48和平面92滑动接触的距离能够根据弹簧片34的驱动时间来设定,因此,在需要擦拭效应(wiping effect)(破坏端子的氧化膜)的情况下,设定其所需的合适的距离即可。
上述的上片42的移动通过以伸出片50为支点的杠杆的动作来进行,因此,由于按压部46被向下方按压而导致接点部48的上升轨迹被唯一地决定。换言之,在杠杆的动作下,按压部46被按压,据此,接点部48重复性好地、良好地进行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内的一侧移动的动作。据此,在反复连接、拆卸连接器的过程中,保证接点部48正确地反复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接触。
上片42的以伸出片50为支点的朝向上方的转动在基端部36被固定(不动)的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下进行,因此,伸出片50和上表面58的接触点伴随着转动而向后侧、即折叠部40侧位移。由于上表面58是朝向折叠部40侧具有向上坡度的斜面,因此,伸出片50与上表面58的接触点伴随着上片42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一边向后方移动一边向上方移动,因此,接点部48对导电性平面92的推压力增大,接点部48与导电性平面92的弹性接触强力地进行。据此,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通连接以高的接触压力更良好地进行。另外,即使上片42的杆长变短,也能够获得接点部48的上升距离,因此能够通过缩短上片42的杆长来使连接器端子10小型化(全长缩短)。
当接点部48与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时,如图7所示,按压部46也能够与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因此,按压部46也有助于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通连接,端子连接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当连接器端子10离开基板侧端子90时,即进行连接器端子10的拆下时,或者将基板94从连接器端子10拔除时,基板表面96和导电性平面92对按压部46的按压力被解除,因此,在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解除的情况下,弹簧片34恢复自由状态,恢复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发夹形状部44由于该形状而具有恢复性好的弹簧性,因此能够重复性好地、良好地进行上述的复原动作。
图8表示包括多个连接器端子10的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0一例。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0具有连接器外壳62,该连接器外壳62中组装有上下两排的3个连接器端子10,且上下两排间连接器端子10上下翻转。下层的连接器端子10朝上,接点部48存在于壳体14的上侧,上层的连接器端子10朝下,接点部48存在于壳体14的下侧。
基板94例如是电子控制单元98的基板,在上、下两表面分别设置3个基板侧端子90作为卡缘端子。将基板94插入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0的上层的连接器端子10与下层的连接器端子10之间,据此,上层的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94的上表面的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并且下层的连接器端子10与基板94的下表面的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
在防水规格的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0中,如图8和图9所示,橡胶制的密封垫(packing)80被气密地安装于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0的外壳62,其中所述橡胶制的密封垫80具有贯插孔82,与各连接器端子10连接的电缆100分别气密地贯穿该贯插孔82。
在密封垫80被嵌入形成于连接器外壳62的密封垫安装用开口64的状态下,将连接有电缆100的各连接器端子10从壳体14的前端侧插入贯插孔82,如图9的上侧中图示的连接器端子10那样,插入到电缆100位于贯插孔82内。
在向该贯插孔82贯插电缆100时,壳体14一边使贯插孔82扩张一边使电缆100通过。在此,通过设定为贯插孔82的有效轴长La比按压部46与接点部48在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分离距离Lb短,换言之设定为分离距离Lb比有效轴长La长,据此,在壳体14通过贯插孔82时,当按压部46与贯插孔82的内周表面抵接而被按压时,接点部48已完全通过贯插孔82。另外,贯插孔82的有效轴长La是指,位于贯插孔82的两轴端侧且与电缆100紧贴的两轴端的密封部84之间的轴长。
通过该设定,在接点部48通过贯插孔82时,作为图9的下侧的连接器端子10,如图示那样,弹簧片34处于自由状态,在接点部48通过贯插孔82时,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不会与贯插孔82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
据此,避免在安装密封垫80时,附着于贯插孔82的内周表面的脱模剂、润滑剂等杂质附着于接点部48的表面。这样一来,防止接点部48的表面被杂质污染,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污染而造成的导通不良的发生,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另外,在密封垫80的弹性力没有强到会驱动弹簧片34的程度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设定上述的有效轴长La与分离距离Lb的尺寸关系。
在按压部46通过贯插孔82时,存在附着于按压部46的杂质被转印在导电性平面92上的可能,但由于导电性平面92上被转印杂质的范围位于按压部46相对于导电性平面92滑动接触的范围内,因此,附着于按压部46的杂质不会转印到导电性平面92与接点部48接触的部位。据此,可靠地避免由于污染而造成的导通不良的发生,进行可靠性高的、良好的导通连接。
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对连接器端子10的制造方法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连接器端子10的制造方法包括冲裁工序和折弯工序,在冲裁工序中,将一张板材冲裁为连接器端子10的包括整体的展开形状来制造冲裁板W;在折弯工序中,如图11所示,通过将冲裁板W沿各折弯线a~m折弯,来成型连接器端子10。
参照图11的(1)~(7)对折弯工序的细节进行说明。另外,(1)~(7)表示各部的折弯方向,并不是表示各工序。例如,(3)所示的折弯和(4)所示的折弯能够在同一工序(1个工序)中进行。
如(1)所示,通过压花加工在冲裁板W的规定部位突出形成按压部46和接点部48,通过沿(1)所示的折弯线a~d的各折弯来完成(2)所示的包括发夹形状部44的弹簧片34。
通过沿(2)所示的折弯线e~j的各折弯来进行(3)所示的弹簧片34、顶端片16A、18A、20A、24A、突出片32的折弯。
通过沿(3)所示的折弯线k的折弯来进行(4)所示的右侧竖直片16B的折弯。
通过沿(4)所示的折弯线l的折弯来进行(5)所示的右侧竖直片20的折弯。
通过沿(5)所示的折弯线m的折弯来进行(6)所示的连结片24、26、28的折弯。
沿(6)所示的折弯线n进行底片16与左侧竖直片18的折弯。据此,基端部36与底片16重合,(7)所示的连接器端子10完成。
如上所述,通过将冲裁为连接器端子10的包括整体的展开形状的一张冲裁板W折弯,能够在不需要组装工序的情况下制造连接器端子10。据此,能够生产性良好地、低成本地生产连接器端子10。
接着,参照图12对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2中,对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在图3中标注的标记相同的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方式1的伸出片50被省略,上片42呈不被壳体14枢支的悬臂。
在发夹形状部44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自由状态下,如图12所示,按压部46位于比壳体14靠外侧、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按压部46在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并被向下方按压时,通过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尤其是通过下片38的弹性变形而向下方位移,来向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移动。
接点部48在按压部46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自由状态下,如图12所示,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位于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位于不干涉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接点部48在按压部46被向下方按压时,通过发夹形状部44的弹性变形,接点部48向位于比槽形截面形状部22靠上方、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据此,接点部48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由此与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
据此,在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图13对基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端子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中,与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在图3中标注的标记相同的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实施方式3中,实施方式1的基端部36和下片38被省略,上片42被伸出片50枢支于壳体14。按压部46和接点部48成为沿上片42的长度方向而设置的2个抵接部,上片42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基板侧端子90的滑动而2个抵接部中的一方被导电性平面92按压,据此,抵接部中的另一方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内的一侧移动,由此该另一方的抵接部形成与基板侧端子90的接点部。
据此,在按压部46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3所示,按压部46位于比壳体14靠外侧、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当按压部46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而被向下方按压时,按压部46通过上片42的以伸出片50为支点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的转动来向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移动。
在按压部46没有被向下方按压的初始状态下,如图13所示,接点部48整体位于槽形截面形状部22内且比滑动面30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位于不干涉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位置。当按压部46被向下方按压时,上片42向以伸出片50为支点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位移,据此,接点部48向位于比槽形截面形状部22靠上方、即比滑动面30靠上方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据此,接点部48向进入导电性平面92通过的轨迹的一侧移动,与基板侧端子90的导电性平面92弹性接触,由此与基板侧端子90导通连接。
据此,实施方式3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设置由对上片42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施力的弹簧等构成的施力机构。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自由状态下获得上述的初始状态。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也可以在上片42相对于壳体14的枢支部进行弹簧片34与壳体14的导通连接。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的那样,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还能够构成为通过使壳体14和弹簧片34的配置前后翻转,来使按压部46位于比接点部48靠前侧(连接器端子10的插入方向上的前侧)的位置。弹簧片34通过将底片16的顶端折弯而形成等,以导电状态设置于壳体14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端子;12:电缆连接部;14:壳体;16:底片;18:左侧竖直片;20:右侧竖直片;22:槽形截面形状部;24:连结片;26:连结片;28:连结片;30:滑动面;32:突出片;34:弹簧片;36:基端部;38:下片;40:折叠部;42:上片;44:发夹形状部;46:按压部(中间部);48:接点部(自由端部);50:伸出片(中间部);54:开口(支承部);58:上表面(斜面);60:卡缘用多极连接器;62:连接器外壳;64:密封垫安装用开口;80:密封垫;82:贯插孔;90:基板侧端子;92:导电性平面(平面部);94:印刷电路板;96:基板表面(平面部);98:电子控制单元;100:电缆;102:导体。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端子,其通过相对于具有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的平面部滑动来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导通连接,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其能够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进行滑动;
弹簧片,其连接于所述壳体,
所述弹簧片具有按压部和接点部,其中,
所述按压部在没有被按压的自由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壳体靠外侧的位置,所述按压部通过被所述平面部按压,而在使该弹簧片产生弹性变形的基础上向所述壳体内移动;
所述接点部在所述自由状态下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接点部伴随着所述按压部的所述移动而向位于比所述壳体靠外侧的位置的一侧移动,来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进行导通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是形成于印刷电路板,且具有构成所述平面部的导电性平面的基板侧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弹簧片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接点部之间的部分为支点进行支承的支承部,所述按压部形成用力点,所述接点部形成阻力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包括朝向所述弹簧片的所述按压部侧具有向上坡度的斜面,所述弹簧片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斜面抵接,并以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接点部之间的中间部为所述支点而被所述壳体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槽形截面形状部,该槽形截面形状部由矩形的底片和分别沿所述底片的两侧缘延伸的侧竖直片形成,
所述支承部由分别设置于所述侧竖直片的开口构成,所述中间部由从所述弹簧片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开口卡合的伸出片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通过被所述平面部按压而形成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的追加的接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槽形截面形状部,该槽形截面形状部由矩形的底片和分别沿所述底片的两侧缘延伸的侧竖直片构成,
所述接点部在所述自由状态下被收容在所述槽形截面形状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片具有基端部,所述基端部被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弹簧片以以下方式折叠: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按压部向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的滑动方向上的一方侧延伸,并且从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接点部向相对于所述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的滑动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和所述弹簧片是一体结构。
10.一种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冲裁工序和折弯工序,其中
在冲裁工序中,将一张板材冲裁为包括所述连接器端子整体的展开形状来制造冲裁板;
在折弯工序中,通过将所述冲裁板折弯来成型所述连接器端子。
CN201680061309.9A 2015-10-20 2016-10-17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140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6055 2015-10-20
JP2015206055 2015-10-20
PCT/JP2016/080668 WO2017069076A1 (ja) 2015-10-20 2016-10-17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0972A true CN108140972A (zh) 2018-06-08
CN108140972B CN108140972B (zh) 2019-12-13

Family

ID=58556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1309.9A Active CN108140972B (zh) 2015-10-20 2016-10-17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2618B2 (zh)
EP (1) EP3367512B1 (zh)
JP (1) JP6198365B1 (zh)
CN (1) CN108140972B (zh)
WO (1) WO2017069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5295B1 (ja) 2017-06-14 2018-01-24 Smk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
JP7002931B2 (ja) * 2017-12-07 2022-01-20 株式会社Subaru コネクタ端子
JP2020042914A (ja) * 2018-09-06 2020-03-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09390836B (zh) * 2018-11-23 2024-02-13 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 弯式连接器的装配工装
CN109372842A (zh) * 2018-12-20 2019-02-2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4988A1 (en) * 2000-11-30 2002-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a connector
JP2009093806A (ja) * 2007-10-03 2009-04-30 Kitagawa Ind Co Ltd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CN101901982A (zh) * 2008-12-25 2010-12-0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2095336A1 (de) * 2011-01-13 2012-07-19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element zur elektrischen direktkontaktierung von leiterplatten
CN203387003U (zh) * 2013-06-04 2014-01-0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2430A (en) * 1972-02-24 1973-06-26 Ford Motor Co Electrical terminal
JPS52138262U (zh) * 1976-04-15 1977-10-20
US5083936A (en) * 1991-02-22 1992-01-28 Yang Su Pei Terminal assembly
JP2747513B2 (ja) * 1992-12-18 1998-05-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5281175A (en) * 1993-03-30 1994-01-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emale electrical terminal
JP3075461B2 (ja) * 1994-12-09 2000-08-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接触端子
JP3642417B2 (ja) * 2001-06-25 2005-04-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20050059303A1 (en) * 2003-08-27 2005-03-17 Panella Augusto P. Dual plane power contact
JP4170278B2 (ja) * 2004-03-19 2008-10-2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5182984B2 (ja) * 2008-03-03 2013-04-1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01728682A (zh) * 2010-01-04 2010-06-09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通路连接器
US8298021B2 (en) * 2010-11-04 2012-10-30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ntacting terminal
TWM441243U (en) * 2011-01-19 2012-11-11 Molex Inc High current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074289B2 (ja) 2012-05-25 2017-02-0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雌コネクタ及び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5794363B1 (ja) * 2014-09-02 2015-10-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5896009B1 (ja) * 2014-12-12 2016-03-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5922295B1 (ja) * 2015-11-19 2016-05-24 斎藤 文夫 接触端子およびこの接触端子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64988A1 (en) * 2000-11-30 2002-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a connector
JP2009093806A (ja) * 2007-10-03 2009-04-30 Kitagawa Ind Co Ltd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CN101901982A (zh) * 2008-12-25 2010-12-01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2095336A1 (de) * 2011-01-13 2012-07-19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element zur elektrischen direktkontaktierung von leiterplatten
CN203387003U (zh) * 2013-06-04 2014-01-0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7512A1 (en) 2018-08-29
JPWO2017069076A1 (ja) 2017-10-26
CN108140972B (zh) 2019-12-13
WO2017069076A1 (ja) 2017-04-27
US20180309217A1 (en) 2018-10-25
EP3367512B1 (en) 2021-01-13
JP6198365B1 (ja) 2017-09-20
US10312618B2 (en) 2019-06-04
EP3367512A4 (en) 2018-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0972A (zh) 连接器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85220B (zh) 卡缘连接器
EP137896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type conductor
CN102427179B (zh) 连接器
US9601854B2 (en) Female terminal
EP3043423B1 (en) Electric device system
CN101019278A (zh) 扁平电路连接器
EP2462660A1 (en) Floating connector
CN105526563A (zh) 连接器和使用该连接器的led照明设备
CN105449411A (zh) 卡连接器
US8734193B2 (en) Connector
JP201701093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8631101A (zh) 连接器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CN102780115A (zh) 连接器装置
JP6477660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CN106257762A (zh) 连接器
KR101931094B1 (ko) 통합된 록킹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직접 플러그인 부재
JP2020505726A (ja) ソケット状の差込みコネクタ部材のための接点ブレード、および、ソケット状の差込みコネクタ部材
JP2008235163A (ja) コネクタ
CN10342719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CN102683928A (zh) 柔性电路板连接器
CN110088989A (zh) 具有无焊接触件的连接器
CN108123244A (zh) 连接器
JP6534304B2 (ja) オス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