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543B - 光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543B
CN108139543B CN201680060510.5A CN201680060510A CN108139543B CN 108139543 B CN108139543 B CN 108139543B CN 201680060510 A CN201680060510 A CN 201680060510A CN 108139543 B CN108139543 B CN 108139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connector
mounting member
housing
reception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05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543A (zh
Inventor
音光贵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7Connectors fixed to housings, casing, frames or circuit boar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5Floatingly supported slee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8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errules, branching and break-out means
    • G02B6/3879Linking of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to an overconnector, e.g. using clamps, clips, common housings comprising several individual connector plu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光连接器具备:收容了插芯的壳体、用于将上述壳体以相对于基板能够沿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件、以及配置于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安装部件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上述壳体经由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件。

Description

光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插入形式的光连接器,公知有所谓的背板连接器。在背板连接器中,向插入单元插入印刷电路板,由此连接安装于插入单元的背板的光连接器与安装于印刷电路板的光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2记载了这样的背板连接器。此外,专利文献1记载有具备了外部壳体以及内部壳体的光连接器的结合机构。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有使背板侧的光连接器相对于背板浮动,由此吸收使光连接器彼此嵌合时的位置偏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45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8375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光连接器中,在相对于光连接器的装卸方向垂直的背板形成有安装孔,在固定背板壳体的固定部件与安装孔之间确保间隙(在固定部件的周围确保间隙),由此设定背板壳体的浮动范围。
其中,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光连接器嵌合前,存在背板壳体成为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的位置的担忧。例如,存在背板壳体因重力的影响等而配置于安装孔的下缘侧的担忧。
若如上所述背板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地配置,则存在光连接器彼此的嵌合性降低的担忧。另外,若如上所述背板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地配置,则产生缩小光连接器的位置偏移(尺寸公差等)的需要,从而也成为设计上的制约。此外,该问题不只是背板连接器独有的问题,也是在将光连接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板(例如背板、中间板等)浮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抑制光连接器的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
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收容了插芯的壳体;安装部件,其用于将上述壳体相对于基板以能够沿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以及配置于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安装部件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上述壳体经由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件。
针对其他的特征,根据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变得清楚。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光连接器的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前的初始位置的光连接器系统100的立体图。
图2是光连接器系统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3A以及图3B是连接器连接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4A是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图4B是弹性部件6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表示弹性部件6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弹性部件6的功能的概念图。
图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图7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
图8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说明图。图8B是成为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说明图。
图9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分解立体图。图9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定位销5A的附近剖视图。
图10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分解立体图。图10B是变形例的定位销5A的附近剖视图。
图11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5的固定方法的说明图。图11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
明确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收容了插芯的壳体;安装部件,其用于将上述壳体相对于基板以能够沿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以及配置于上述安装部件与上述壳体之间的弹性部件,以在上述壳体的外周面与上述安装部件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上述壳体经由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件。根据这样的光连接器,能够抑制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
上述弹性部件优选配置于上述壳体的铅垂方向侧。由此,壳体不会受重力等的影响而处于相对于浮动范围向下侧偏离的位置。
优选在与上述壳体的上述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侧,其他的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安装部件之间。由此,能够吸收二维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
从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夹持上述壳体的方式将一对上述弹性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安装部件之间。由此,壳体相对于浮动范围成为中立的位置。
优选以相对于以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具有弹性的方式将上述壳体经由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安装部件。由此,能够吸收旋转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
上述弹性部件优选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上述板簧的一端与上述壳体接触,上述板簧的另一端与上述安装部件接触。由此,能够实现以相对于旋转方向的移动具有弹性的方式保持上述壳体。
优选上述板簧的上述一端以及上述另一端中的一方的端部为固定端,相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由此,弹性部件容易变形。
上述安装部件优选为围绕上述壳体的方筒状的部件,方筒状的上述安装部件的一侧面固定于具有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平行的基板面的上述基板。由此,能够使收容了上述插芯的上述壳体相对于具有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平行的基板面的上述基板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地浮动。
上述安装部件优选具有与上述基板的定位孔嵌合的定位销。由此,能够将安装部件相对于基板进行对位。
上述定位销优选具有用于将上述安装部件螺纹固定于上述基板的螺纹固定部。由此,即使安装部件5的基板侧的面狭窄,也能够相对于基板定位并且螺纹固定安装部件。
===第一实施方式===
<光连接器的基本结构>
图1为连接前的初始位置的光连接器系统100的立体图。图2为光连接器系统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A以及图3B为连接器连接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系统100具有接受侧光连接器3(第一光连接器)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第二光连接器)。接受侧光连接器3此处安装于插入单元(未图示)的中间板1(第一基板)。其中,安装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基板不限定于中间板1,也可以为其他的基板(例如背板等)。另外,可动侧光连接器7此处安装于沿着插入单元的引导槽(未图示)被插拔的印刷电路板2(第二基板)。其中,供可动侧光连接器7安装的基板不限定于印刷电路板2。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定义各方向。即,将连接器插拔方向(装卸方向)设为“Z方向”。也存在将Z方向称为“前后方向”,从各个光连接器观察,将对象侧的光连接器的一侧称为“前”,将相反侧称为“后”的情况。另外,将与印刷电路板2的基板面垂直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Y方向以及Z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Y方向为铅垂方向。也存在将铅垂方向下侧称为“下”的情况。
·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结构
接受侧光连接器3具有光连接器主体4与安装部件5。光连接器主体4经由安装部件5安装于中间板1。中间板1具有与YZ平面平行的基板面。光连接器主体4相对于安装部件5(或者中间板1)安装为能够沿XY方向移动(浮动)(后述:参照图6)。
光连接器主体4具有接受侧壳体10(第一壳体)与光模块50。
接受侧壳体10为用于收容插芯51(参照图2:光模块50的插芯51)的部件。接受侧壳体10具有外侧壳体11与内侧壳体12。接受侧壳体10具有接受侧连接机构13,在外侧壳体11以及内侧壳体12分别形成有构成接受侧连接机构13的部位。其中,接受侧壳体10也可以不由两个部件(外侧壳体11以及内侧壳体12)构成,而由一个部件构成。
外侧壳体11为收容内侧壳体12的部件。外侧壳体11构成为方筒状,在其内部空间收容有内侧壳体12。外侧壳体11的后部安装于安装部件5,外侧壳体11的前部向比安装部件5以及中间板1的前缘更靠前侧突出。外侧壳体11的前侧开口部113成为用于供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光模块50插入的插入口。
在外侧壳体11的前侧开口部113设置有能够开闭的挡板114。如图1所示,挡板114构成为在连接器连接前由弹簧关闭,在连接器连接时被可动侧连接器推开。图2为了说明而以稍微打开的状态图示了挡板114。此处,外侧壳体11具有对开型的两块挡板114。设置对开型的两块挡板114,由此与将一块挡板114构成为单开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外侧壳体1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其中,外侧壳体11也可以不具备挡板114。
外侧壳体11的后侧开口部(未图示)成为用于供内侧壳体12安装的安装口。换言之,外侧壳体11具有用于供内侧壳体12安装的壳体安装部(未图示)。在外侧壳体11沿Y方向并排地安装有多个(此处为三个)内侧壳体12。其中,安装于外侧壳体11的内侧壳体1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其他的个数。另外,多个内侧壳体12也可以沿X方向并排地配置。
内侧壳体12为收容光模块50的部件,且为用于相对于外侧壳体11安装光模块50的部件。内侧壳体12收容于外侧壳体11的内侧。此处,内侧壳体12被以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11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利用内侧壳体12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11沿Z方向移动的特点,使得接受侧连接机构13与可动侧连接机构23构成为能够自如装卸。其中,也可以将内侧壳体12固定于外侧壳体11。
内侧壳体12具有用于供光模块50安装的模块安装部121。内侧壳体12具有多个(此处为三个)模块安装部121,能够沿X方向并排地安装多个光模块50。若在模块安装部121安装有光模块50,则光模块50的插芯51的端面配置为从内侧壳体12的前端面突出(参照图2)。此外,在模块安装部121的内壁面设置有用于与插芯51的凸缘部(Flange part)接触以防止插芯51的向前脱落的突起(未图示)。
在内侧壳体12的侧面形成有接受侧连接机构13。内侧壳体12的接受侧连接机构13构成为从形成于外侧壳体11的侧面的侧面开口部116露出,并能够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可动侧连接机构23连接。
光模块50为安装于光纤(包含构成光纤带、光缆、光软线等的光纤)的终端的模块。光模块50具有插芯51、插销口52、弹簧53、弹簧衬套54。插芯51为保持光纤的端部的部件。插芯51的凸缘部从插芯51主体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与形成于内侧壳体12的模块安装部121的内壁面的突起(未图示)接触。插芯51以能够在被向前侧按压的状态下后退的方式收容于内侧壳体12。具体而言,若通过将弹簧衬套54卡于内侧壳体12的模块安装部121而将光模块50安装于内侧壳体12,则弹簧53成为在插销口52与弹簧衬套54之间压缩变形的状态,从而插芯51成为凭借弹簧53的弹力在使凸缘部与模块安装部121的内壁面的突起(未图示)接触的状态下,被向前侧按压的状态。
·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结构
可动侧光连接器7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印刷电路板2具有与XZ平面平行的基板面,能够沿着Z方向移动。可动侧光连接器7与印刷电路板2一同沿Z方向移动。
可动侧光连接器7具有可动侧壳体20(第二壳体)与光模块50。
可动侧壳体20为用于收容光模块50的部件。可动侧壳体20具有外侧壳体21与内侧壳体22。可动侧壳体20具有可动侧连接机构23,在外侧壳体21以及内侧壳体22分别形成有构成可动侧连接机构23的部位。
外侧壳体21为收容内侧壳体22的部件。外侧壳体21构成为方筒状,在其内部空间收容有内侧壳体22。外侧壳体21的后部安装于印刷电路板2,外侧壳体21的前部向比印刷电路板2的前缘更靠前侧突出。外侧壳体21的前侧开口部(未图示)成为用于供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外侧壳体11的前部插入的插入口(参照图3A)。
外侧壳体21的后侧开口部215成为用于供内侧壳体22安装的安装口。换言之,外侧壳体21具有用于供内侧壳体22安装的壳体安装部。在外侧壳体21沿Y方向并排地安装有多个(此处为三个)内侧壳体22。其中,安装于外侧壳体21的内侧壳体2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其他的个数。另外,多个内侧壳体22也可以沿X方向并排地配置。
内侧壳体22为收容光模块50的部件,且为用于相对于外侧壳体21安装光模块50的部件。内侧壳体22收容于外侧壳体21的内侧。可动侧的内侧壳体22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内侧壳体12不同,相对于外侧壳体21被固定,从而相对于外侧壳体21无法沿Z方向移动。不过,内侧壳体22也可以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21沿Z方向移动。
内侧壳体22具有用于供光模块50安装的模块安装部221。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内侧壳体22具有多个(此处为三个)模块安装部221,能够沿X方向并排地安装多个光模块50。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在模块安装部221的内壁面设置有用于与插芯51的凸缘部(Flange part)接触以防止插芯51的向前脱落的突起(未图示)。
内侧壳体22具有插入部222与一对臂部223。
插入部222为插入至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外侧壳体11的内侧的部位。插入部222配置于一对臂部223之间,在插入部222与臂部223之间空开有间隙。在连接器连接时,在插入部222与臂部223的间隙配置有外侧壳体21的侧板(以及挡板114)(参照图3A以及图3B)。在插入部222形成有模块安装部221。若在模块安装部221安装有光模块50,则光模块50的插芯51的端面配置为从插入部222的前端面突出。在连接器连接时,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光模块50与插入部222一同从接受侧壳体10的前侧开口部113被插入。在插入部222的前端面形成有用于推开挡板114的突起222A。
臂部223为用于将内侧壳体22固定于外侧壳体21的部位。另外,在臂部223的外侧面形成有可动侧连接机构23。形成于臂部223的内侧壳体22的可动侧连接机构23构成为从形成于外侧壳体21的侧面的侧面开口部216露出,并能够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接受侧连接机构13连接。
光模块50为安装于光纤的终端的模块。光模块50为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光模块50相同的构成,具有插芯51、插销口52、弹簧53、弹簧衬套54。与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插芯51以能够在被向前侧按压的状态下后退的方式收容于内侧壳体22。
·关于连接器连接时
如图3A所示,若使印刷电路板2沿着插入单元的引导槽(未图示)朝向中间板1移动,则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接触,从而进行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对位。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接受侧壳体10的方筒状的外侧壳体11进入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方筒状的外侧壳体21的内侧,从而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外侧壳体11的外周面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外侧壳体21的内周面接触,进而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由此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外侧壳体21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相对位置对位。
在图3A所示的阶段,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插芯51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插芯51不接触。换句话说,在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插芯51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插芯51接触前,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由此进行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对位。
此外,在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接触时,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挡板114被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插入部222的突起222A(参照图2)推开。在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时,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外侧壳体21以及内侧壳体22的臂部223成为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外侧壳体11的外侧,从而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内侧壳体22的插入部222(以及光模块50)被插入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外侧壳体11的内侧。
若使印刷电路板2从图3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朝向中间板1移动,则如图3B所示,接受侧连接机构13与可动侧连接机构23连接。此时,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插芯51的定位销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插芯51的定位孔(未图示)嵌合,由此进行插芯51彼此的对位,从而插芯51的端面彼此被对接。
然而,为了使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插芯51的定位销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插芯51的定位孔(未图示)嵌合,需要预先将插芯51彼此的相对位置形成高精度(例如XY方向的位置偏移为约0.4mm以下的范围)。另一方面,难以将接受侧光连接器3、可动侧光连接器7制作成为插芯51彼此的相对位置从图1所示的初始阶段开始即高精度对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芯51彼此接触前使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由此缓解初始阶段的插芯51彼此的相对位置的偏移。由此,在图1的初始阶段中,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的位置偏移(X方向以及Y方向的位置偏移)被允许至约2.5mm左右。
<浮动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时,为了能够缓解初始阶段的插芯51彼此的相对位置偏移,而将接受侧壳体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部件5沿XY方向移动(浮动)。即,将接受侧壳体1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部件5沿XY方向移动(浮动),由此在接受侧壳体10与可动侧壳体20嵌合时,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光连接器主体4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位置对应地相对于安装部件5(中间板1)移动,由此,能够缓解初始阶段的插芯51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偏移。
图4A为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图4B为弹性部件6的附近的剖视图。图5为用于表示弹性部件6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弹性部件6的功能的概念图。
安装部件5为用于将接受侧壳体10以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沿XY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中间板1的部件。此外,接受侧壳体10安装为能够沿XY方向移动,因此光连接器主体4能够沿XY方向移动。安装部件5构成为方筒状,在其内部空间收容有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的后部)。换句话说,通过安装部件5围绕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的后部)。在方筒状的安装部件5的一侧面,安装部件5被螺纹固定于中间板1。
在方筒状的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与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的后部)的外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由此,设定接受侧壳体10(光连接器主体4)相对于安装部件5的浮动范围。
此外,在安装部件5的底面(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形成有定位销5A(定位部)。一对定位销5A沿Y方向并排地形成。在定位销5A与中间板1的定位孔1A(定位部)嵌合的状态下,安装部件5被固定于中间板1。
在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接受侧壳体10的外周面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能够抑制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地配置。
然而,在假设不存在弹性部件6的情况下,成为接受侧壳体10例如因重力等的影响而与安装部件5接触的状态(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向下侧偏离的状态)。当如上所述处于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的状态的情况下,无法在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嵌合时,使接受侧壳体10向下侧移动,因此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嵌合性降低。另外,当如上所述在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的状态的情况下,无法允许使接受侧壳体10向下侧移动那样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位置偏移(尺寸公差等),因此成为接受侧光连接器3、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设计上的制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成为在接受侧壳体10的外周面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因此不产生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Y方向为铅垂方向,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在铅垂方向(Y方向)侧配置有Y方向弹性部件6Y。通过该Y方向弹性部件6Y,能够抑制接受侧壳体10因重力的影响而相对于浮动范围向下侧偏离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在Y方向侧配置有Y方向弹性部件6Y,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在X方向侧也配置有X方向弹性部件6X。换句话说,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在XY方向的每个方向都配置有弹性部件6。由此,能够允许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的位置偏移。另外,设置Y方向弹性部件6Y以及X方向弹性部件6X,由此也具有能够以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移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保持于安装部件5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Y方向弹性部件6Y以从Y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另外,一对X方向弹性部件6X以从X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之间。如上,一对弹性部件6以从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由此能够使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位于中立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例如,如图5所示,Y方向弹性部件6Y由沿X方向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X方向弹性部件6X由沿Y方向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具有宽度的板簧的一端与光连接器主体4(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接触,并且另一端与安装部件5接触。由此,各个板簧遍布宽度方向具有弹性。例如,Y方向弹性部件6Y遍布成为宽度方向的X方向具有弹性。因此,在作为概念图的图6中,一个板簧表示为隔开间隔的两个弹簧要素。例如,Y方向弹性部件6Y表示为沿X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弹簧要素,X方向弹性部件6X表示为沿Y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弹簧要素。
而且,各弹性部件6遍布宽度方向具有弹性,由此能够实现以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移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允许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安装部件5向绕Z轴的旋转方向移动,因此假设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初始阶段绕Z轴偏移,也能够在连接器连接时吸收该位置偏移。另外,在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拔去后,接受侧壳体10能够相对于安装部件5返回初始位置。此外,接受侧壳体10也可以被板簧以外的弹性部件6保持为能够向绕Z轴的旋转方向移动。弹性部件6可以为板簧以外的部件,也可以为盘簧、螺旋弹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构成为悬臂梁状,前侧端部固定于外侧壳体11而成为固定端,后侧端部成为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接触的自由端(参照图4B、图5)。将板簧的一方的端部固定于外侧壳体11(或者安装部件5),由此能够防止弹性部件6偏移。另外,将板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为自由端,由此板簧的端部在自由端的一侧能够滑动,因此弹性部件6容易变形,从而外侧壳体11相对于安装部件5容易移动。此外,也可以将弹性部件6的一端固定于安装部件5,将外侧壳体11侧的端部设为自由端。另外,板簧也可以不是悬臂梁状。
===第二实施方式===
图7A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具备收容了插芯51的接受侧壳体10、用于将壳体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沿XY方向移动的安装部件5、以及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的弹性部件6。其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的个数、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Y方向弹性部件6Y以及X方向弹性部件6X各设置有一个(换句话说,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仅在Y方向的一侧设置有Y方向弹性部件6Y,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仅在X方向的一侧设置有X方向弹性部件6X)。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以在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的后部)的外周面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能够抑制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地配置。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有Y方向弹性部件6Y以及X方向弹性部件6X。由此,能够允许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的位置偏移。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实现以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移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保持于安装部件5。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未配置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一对弹性部件6。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6未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而由其他的部件(例如螺旋弹簧等)构成,不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遍布宽度方向具有弹性(因此,在作为概念图的图7A中,Y方向弹性部件6Y、X方向弹性部件6X均被表示为一个弹簧要素)。其中,即便为这样的构成,也能够以在接受侧壳体10的外周面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经由弹性部件6将接受侧壳体10保持于安装部件5。
===第三实施方式===
图7B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弹性部件6的说明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相同,具备收容了插芯51的接受侧壳体10、用于将壳体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沿XY方向移动的安装部件5、以及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的弹性部件6。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Y方向弹性部件6Y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仅在Y方向的一侧(接受侧壳体10的下侧)设置有Y方向弹性部件6Y。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不存在从Y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一对Y方向弹性部件6Y。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不存在X方向弹性部件6X。其中,在第三实施方式中,Y方向弹性部件6Y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遍布作为板簧的宽度方向的X方向具有弹性(因此,在作为概念图的图7B中,作为一个板簧的Y方向弹性部件6Y被表示为沿X方向并排的两个弹簧要素)。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同样以在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的后部)的外周面与安装部件5的内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能够抑制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地配置。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Y方向弹性部件6Y遍布X方向具有弹性(参照图7B),因此能够实现以相对于旋转方向的位移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保持于安装部件5。
===第四实施方式===
图8A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说明图。图8B为成为参考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说明图。
在图8B所示的参考例中,形成有从方筒状的安装部件5的主体部的一侧面向后侧突出的突出板部5B,该突出板部5B将安装部件5螺纹固定于中间板1。其中,若设置这样的突出板部5B,则中间板1的能够布线的面缩窄。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安装部件5未形成有突出板部5B,安装部件5在方筒状的安装部件5的主体部侧面固定于中间板1。由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扩大中间板1的能够布线的面。
图9A为第四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分解立体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同样一对Y方向弹性部件6Y以从Y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另外,一对X方向弹性部件6X以从X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详细而言,为外侧壳体11)之间。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一对弹性部件6同样以从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由此,能够将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位于中立的位置。
在安装部件5的底面(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形成有一对定位销5A(定位部)。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5不存在参考例那样的突出板部5B,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5的底面(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的面积较窄,因此难以如参考例的安装部件5(参照图5)那样分别单独地设置用于进行螺纹固定的区域与形成定位销5A的区域。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定位销5A形成用于对安装部件5进行螺纹固定的外螺纹部5C(螺纹固定部)。
图9B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定位销5A的附近剖视图。在定位销5A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5C。若边使定位销5A与中间板1的定位孔1A(定位部)嵌合,边使安装部件5配置于中间板1上,则外螺纹部5C从中间板1的背面突出。因此,若对外螺纹部5C与螺母5D进行紧固,则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边定位安装部件5边进行螺纹固定。如上,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安装部件5的定位销5A设置螺纹固定部(外螺纹部5C),由此即使安装部件5的底面(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的面积变窄,也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边定位安装部件5边进行螺纹固定。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0A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分解立体图。图10B为变形例的定位销5A的附近剖视图。在变形例中,在定位销5A形成有内螺纹部5E。若边使安装部件5的定位销5A与中间板1的定位孔1A(定位部)嵌合,边将螺栓5F从中间板1的背面侧紧固于内螺纹部5E,则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边定位安装部件5边进行螺纹固定。在变形例中,同样在安装部件5的定位销5A设置螺纹固定部(内螺纹部5E),由此即使安装部件5的底面(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的面积变窄,也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边定位安装部件5边进行螺纹固定。
此外,在变形例中,经由平垫圈以及弹簧垫圈紧固螺栓5F。如上,也可以在中间板1的背面侧夹持垫圈(washer),来螺纹固定安装部件5。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A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5的固定方法的说明图。在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推压式铆钉8将安装部件5固定于中间板1。如上,安装部件5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螺纹固定,也可以为其他的方法。
推压式铆钉8为具有锁环部8A与压入销8B的固定部件。在安装部件5与中间板1预先形成有固定用的孔,在使锁环部8A插入两个孔后,若压入压入销8B,则锁环部8A的端部张开。在图11A的推压式铆钉8中,锁环部8A的头部形成为垫圈状,在锁环部8A的张开的端部与垫圈状的头部之间夹持安装部件5以及中间板1,由此安装部件5被固定于中间板1。
图11B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变形例的推压式铆钉8中,压入销8B的头部形成为垫圈状,若压入压入销8B,则锁环部8A的端部张开,并且在锁环部8A的张开的端部与压入销8B的垫圈状的头部之间夹持安装部件5以及中间板1,由此安装部件5相对于中间板1被固定。
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使用推压式铆钉8的情况下,推压式铆钉8的一部分(例如锁环部8A的张开的端部)向安装部件5的内侧突出。如前文说明的那样,在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确保用于配置弹性部件6的间隙,因此也可以在该间隙配置向安装部件5的内侧突出的推压式铆钉8的一部分(例如锁环部8A的张开的端部)。
===小结===
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光连接器)具备:收容了插芯51的接受侧壳体10(壳体)、用于将壳体相对于中间板1(基板)以能够沿XY方向(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方式进行安装的安装部件5、以及配置于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的弹性部件6。而且,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以在接受侧壳体10与安装部件5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例如参照图6)。由此,接受侧壳体10不成为相对于浮动范围偏离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Y方向弹性部件6Y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配置于铅垂方向侧。由此,接受侧壳体10不成为因重力等的影响而相对于浮动范围向下侧偏离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从接受侧壳体10观察在X方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侧,在安装部件5与接受侧壳体10之间配置有与Y方向弹性部件6Y不同的X方向弹性部件6X。通过如此具备Y方向弹性部件6Y以及X方向弹性部件6X,能够允许与Z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以从与Z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夹持接受侧壳体10的方式将一对弹性部件6配置于接受侧壳体10与安装部件5之间。由此,能够使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浮动范围处于中立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以Z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由此,能够允许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安装部件5向绕Z轴的旋转方向移动,因此假设接受侧光连接器3与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初始阶段绕Z轴偏移,也能够在连接器连接时吸收该位置偏移。另外,在可动侧光连接器7的拔去后,接受侧壳体10能够相对于安装部件5返回初始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6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板簧的一端与接受侧壳体10(外侧壳体11)接触,板簧的另一端与安装部件5接触。由此,能够实现以相对于以Z方向(连接器插拔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接受侧壳体10经由弹性部件6保持于安装部件5。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板簧的一方的端部为固定端,相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例如参照图4B)。由此,板簧的端部在自由端的一侧能够滑动,因此弹性部件6容易变形,从而接受侧壳体10相对于安装部件5容易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为围绕接受侧壳体10的方筒状的部件,方筒状的安装部件5的一侧面固定于与Z方向平行的中间板1。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将供可动侧光连接器7沿Z方向插拔的接受侧光连接器3的光连接器主体4以能够相对于与Z方向平行的中间板1沿XY方向浮动的方式安装于中间板1。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具有与中间板1(基板)的定位孔1A嵌合的定位销5A。由此,能够使安装部件5相对于中间板1对位。
另外,在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定位销5A具有用于将安装部件5螺纹固定于中间板1的螺纹固定部(例如外螺纹部5C或者内螺纹部5E)。由此,即使安装部件5的中间板1的一侧的面变窄,也能够相对于中间板1边定位安装部件5边进行螺纹固定。
===其他===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易于理解,不应被解释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当然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主旨,能够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在本发明包含有其等价物。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中间板;1A…定位孔;2…印刷电路板;3…接受侧光连接器;4…光连接器主体;5…安装部件;5A…定位销;6…弹性部件;6Y…Y方向弹性部件;6X…X方向弹性部件;7…可动侧光连接器;10…接受侧壳体;11…外侧壳体;113…前侧开口部;114…挡板;116…侧面开口部;12…内侧壳体;121…模块安装部;13…接受侧连接机构;20…可动侧壳体;21…外侧壳体;215…后侧开口部;216…侧面开口部;22…内侧壳体;221…模块安装部;222…插入部;222A…突起;223…臂部;23…可动侧连接机构;50…光模块;51…插芯;52…插销口;53…弹簧;54…弹簧衬套;100…光连接器系统。

Claims (10)

1.一种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容了插芯的内侧壳体;
将所述内侧壳体以能够沿连接器插拔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的外侧壳体;
安装部件,其用于将所述外侧壳体相对于基板以能够沿与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安装;以及
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外侧壳体之间;
以在所述外侧壳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安装部件之间确保间隙的状态,将所述外侧壳体经由所述弹性部件保持于所述安装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外侧壳体的铅垂方向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外侧壳体的所述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侧,其他的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与所述安装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连接器插拔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夹持所述外侧壳体的方式将一对所述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外侧壳体与所述安装部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以相对于以所述连接器插拔方向为轴的旋转方向的移动具有弹性的方式将所述外侧壳体经由所述弹性部件保持于所述安装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具有宽度的板簧构成,
所述板簧的一端与所述外侧壳体接触,所述板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件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的所述一端以及所述另一端中的一方的端部为固定端,相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为围绕所述外侧壳体的方筒状的部件,方筒状的所述安装部件的一侧面固定于具有与所述连接器插拔方向平行的基板面的所述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与所述基板的定位孔嵌合的定位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销具有用于将所述安装部件螺纹固定于所述基板的螺纹固定部。
CN201680060510.5A 2016-01-29 2016-12-13 光连接器 Active CN108139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5367 2016-01-29
JP2016015367A JP6314163B2 (ja) 2016-01-29 2016-01-29 光コネクタ
PCT/JP2016/087110 WO2017130589A1 (ja) 2016-01-29 2016-12-13 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543A CN108139543A (zh) 2018-06-08
CN108139543B true CN108139543B (zh) 2020-03-31

Family

ID=59398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0510.5A Active CN108139543B (zh) 2016-01-29 2016-12-13 光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8324B2 (zh)
JP (1) JP6314163B2 (zh)
CN (1) CN108139543B (zh)
WO (1) WO20171305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9044079A1 (ja) * 2017-08-30 2020-08-1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プラグ、光コネクタ及び光接続構造
CN214097884U (zh) * 2018-01-17 2021-08-31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学子连接器
US11428875B2 (en) 2019-01-25 2022-08-30 Us Conec Ltd. Single port blindmate for fiber optic connectors
WO2020209075A1 (ja) * 2019-04-11 2020-10-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光ケーブ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1509079B2 (en) 2020-04-06 2022-11-22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Blind mate connections with different sets of datum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4704A (ja) * 1989-11-24 1991-07-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のフロート構造
JPH09311245A (ja) * 1996-05-23 1997-12-02 Nec Corp 光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2903U (ja) * 1982-05-17 1983-11-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グイン形光コネクタ
US5528711A (en) 1989-11-24 1996-06-18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pt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optical plugs to a connector housing
JPH04235508A (ja) * 1991-01-11 1992-08-24 Nec Corp 光コネクタ
US5138679A (en) * 1991-04-17 1992-08-11 Amp Incorporated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centering and floating alignment feature
JP3160322B2 (ja) 1991-08-14 2001-04-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構造
JP3401178B2 (ja) 1997-12-22 2003-04-2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US6419399B1 (en) * 1999-12-01 2002-07-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system
JP3565341B2 (ja) 2000-08-07 2004-09-1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クリップ除去工具およびクリップ除去方法
US6672771B2 (en) * 2002-03-19 2004-01-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evice for aligning fiber optic connectors
JP6063225B2 (ja) * 2012-11-29 2017-01-18 株式会社 オプトクエスト 回転防止機構を有す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用接続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64704A (ja) * 1989-11-24 1991-07-1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のフロート構造
JPH09311245A (ja) * 1996-05-23 1997-12-02 Nec Corp 光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30589A1 (ja) 2017-08-03
JP6314163B2 (ja) 2018-04-18
CN108139543A (zh) 2018-06-08
US10338324B2 (en) 2019-07-02
JP2017134312A (ja) 2017-08-03
US20180314015A1 (en)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543B (zh) 光连接器
US6783283B2 (en) Optical connector for coupling optical signals to optical devices
CN110071400B (zh) 具有同轴连接器模块和光纤模块的通信系统
US73115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507103B1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latch
US9210817B2 (en) Pluggable module
US6899464B2 (en) Optical connector
US6984073B2 (en) Optical and opto-electronic interconnect alignment system
US5073045A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lip connector half
JP2005196213A (ja) 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組立体
USRE38089E1 (en) Card connector
US9722353B2 (en) Connector with alignment function
JP202001373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391396B1 (en) Latching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6417848B2 (ja) 光トランシーバ
US8613630B2 (en) Latch assembly for a pluggable electronic module
JP4297269B2 (ja) Fotとシールドケースとの取付補助具、光コネクタ、及びハイブリッドコネクタ
JP6293832B2 (ja) 光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4164058A (ja) 光トランシーバ
CN114122812A (zh) 一种连接器、单板及板级架构
CN111108421B (zh) 光学连接器装置
JP2017134311A (ja) 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及び光コネクタ
WO2023090114A1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CN211605516U (zh) 浮动机构
KR20170022669A (ko) 기판 연결용 실드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