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8516A -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8516A
CN108138516A CN201680059276.4A CN201680059276A CN108138516A CN 108138516 A CN108138516 A CN 108138516A CN 201680059276 A CN201680059276 A CN 201680059276A CN 108138516 A CN108138516 A CN 108138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lock fork
safety device
rotation
hatch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92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8516B (zh
Inventor
J·T·曼克
T·诺特鲍姆
T·班德尔
K·克劳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ekert AG
Original Assignee
Kieker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ekert AG filed Critical Kiekert AG
Publication of CN108138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8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02Striking-plates; Keepers; Bolt staples; Escutcheons
    • E05B15/0205Striking-plates, keepers, staples
    • E05B15/022Striking-plates, keepers, staples movable, resilient or yieldab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24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fastening members which engage one another are mounted respectively on the wing and the frame and are both movable, e.g. for release by moving either of them
    • E05B63/244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fastening members which engage one another are mounted respectively on the wing and the frame and are both movable, e.g. for release by moving either of them the striker being movable for latching, the bolt for unlatching, or vice versa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26Output elements
    • E05B81/30Rotary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4Strikers
    • E05B85/045Strikers for bifurcated bol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2047/001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ctuators or power transmissions therefor
    • E05B2047/0018Details of actuator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Geared transmissions
    • E05B2047/0021Geared sectors or fan-shaped ge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8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to effect movement of a bolt or bol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43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bifurcated bo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1),包括前舱盖(2)、具有锁扣(10)的舱盖锁(3),所述舱盖锁(3)具有转动锁叉(4)、电动驱动器(5)、卡口式锁紧系统(13),该转动锁叉具有预锁定位置和主锁定位置,在该主锁定位置上所述前舱盖(2)被闭锁和关闭,该电动驱动器引起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切换,该卡口式锁紧系统具有关闭位置、释放位置和中间位置,在关闭位置上转动锁叉(4)处于主锁定位置上,在中间位置上转动锁叉(4)处于预锁定位置上并且锁扣(10)与转动锁叉(4)啮合,和在释放位置上锁扣(10)被从转动锁叉(4)中释放并且前舱盖(2)被解锁。

Description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其包括前舱盖和具有锁扣的舱盖锁。
背景技术
DE19812835A1公开了上述的安全装置。其公开的安全装置具有转动锁叉操作装置,该转动锁叉操作装置借助于杆机构实现并且在转动锁叉操作装置中不出现转动部件。因此这种安全装置的特点是结构非常简单。通常通过操作鲍登拉线从车辆内部实现用于解锁前舱盖的第一步骤。因此,例如DE102007061544A1公开了一种用于解锁发动机舱盖的操作杆,该操作杆布置在乘客室中并且通过鲍登拉线与舱盖锁机械连接。此外,DE102005044079A1公开了一种舱盖锁的借助于鲍登拉线的解锁机构。
使用鲍登拉线具有如下缺点:从车辆内部出发,直到前舱盖的在其中布置舱盖锁的前部区域,必须围绕在发动机舱中的多个部件引导鲍登拉线,为此需要发动机舱中的空间,由此将发动机舱中的少量空间用于布置这些部件。因此,根据现有技术的安全装置限制了在发动机舱中布置其他部件的可能性,由此从制造和设计技术方面而言是不实用的。此外,使用用于解锁前舱盖的鲍登拉线对于操作者来说是不实用的,因为操作者必须寻找地摸索鲍登拉线的一端,该端通常位于仪表板下方,并且只能以相当大的力才能移动鲍登拉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安全装置,其与此前
已知的安全装置相比更加实用。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安全装置来实现。具有本发明的适宜的改进的有利的设计方案由其余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得出。
为了创造一种与此前已知的安全装置相比更实用的安全装置,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该安全装置包括前舱盖和具有锁扣的舱盖锁,舱盖锁包括转动锁叉和电动驱动器,转动锁叉具有预锁定位置和主锁定位置。电动驱动器引起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切换。在主锁定位置上,前舱盖被闭锁和关闭。此外,舱盖锁具有卡口式锁紧系统(卡扣式连接系统),该卡口式锁紧系统具有关闭位置、释放位置和中间位置,在关闭位置上转动锁叉位于主锁定位置上。在中间位置上转动锁叉位于预锁定位置上并且锁扣与转动锁叉啮合。在释放位置上锁扣被从转动锁叉释放并且前舱盖被解锁,转动锁叉优选位于预锁定位置上。
电动驱动器优选可以通过开关和/或控制器控制、接通和/或关断,该开关和/或控制器经由至少一根电缆与电动驱动器连接,并且优选地能被控制以在第一方向上转动,可选地能被控制以在与第一方向相反取向的第二方向上转动。特别地,电动驱动器的转动运动致使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通过电动驱动器经由电缆与开关和/或控制器连接,可以省去穿过发动机舱引导的用于解锁前舱盖的鲍登拉线,同时其他部件在发动机舱中的布置变得容易。此外,可用于操作电动驱动器的开关也可以布置在机动车辆的仪表板的任何位置上,使得安全装置对于操作者来说更容易解锁并因此更实用。
在主锁定位置上,转动锁叉在打开转动方向上被锁止,该打开转动方向由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转动来预先规定。转动锁叉具有优选叉形的进入口,该进入口通过承载臂和捕捉臂形成。在主锁定位置上,进入口这样地围卡锁扣,即锁扣的手动的释放被阻止,也就是说,当转动锁叉处于主锁定位置上时,不能够手动地使锁扣运动,并且特别地不能够借助于把手纯粹机械地释放锁扣。锁扣可以实施成销子、栓钉或锁弓。特别地,锁扣在主锁定位置上借助于承载臂来锁死。锁扣通常可以视为在转动锁叉和前舱盖之间的可释放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直接与转动锁叉协同作用并且可以借助于转动锁叉闭锁和解锁,其中,锁扣的闭锁或解锁致使前舱盖的闭锁或解锁。
根据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锁扣布置在前舱盖上,而转动锁叉以及卡口式锁紧系统布置在安全装置的位置固定的部件上。在一个与之不同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锁扣布置在安全装置的位置固定的部件上,而转动锁叉以及优选卡口式锁紧系统布置在前舱盖上。由此产生的前舱盖的更大的惯性可以在关闭前舱盖时减小前舱盖的回弹作用,该回弹作用优选地在预锁定位置上由转动锁叉的承载臂抵抗。
通过舱盖锁的电动驱动器可以更简单地实现转动锁叉在前舱盖上的布置,因为在该实施方式中,只需将电缆而不是鲍登拉线沿着可运动的前舱盖引导。此外,从制造技术的角度来看,转动锁叉在前舱盖上的布置就此而言可以是有利的,即转动锁叉和电动驱动器可以更好地安装在一个单独的前舱盖上,而不是安装在已经被装配的发动机舱中。
优选地,舱盖锁具有转动锁叉锁死元件,例如锁爪,该转动锁叉锁死元件将转动锁叉锁止在主锁定位置中和/或预锁定位置中,其中,锁止是指在打开转动方向上锁死转动锁叉。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转动锁叉具有预锁定轮廓和主锁定轮廓,当转动锁叉在打开转动方向上和在与打开转动方向相反取向的关闭转动方向上转动时,该预锁定轮廓和主锁定轮廓可以彼此独立地与转动锁叉锁死元件的配合锁定轮廓协同作用。
特别有利地,在转动锁叉在关闭转动方向上转动时,预锁定轮廓或主锁定轮廓通过锁爪的配合锁定轮廓。如果在关闭转动方向上看,预锁定轮廓或主锁定轮廓处于锁爪的配合锁定轮廓之前,那么配合锁定轮廓优选弹簧加载地卡锁到预锁定轮廓中或到主锁定轮廓中并阻止转动锁叉在打开转动方向上的转动,其中,转动锁叉占据预锁定位置或主锁定位置。有利地,转动锁叉弹簧元件在打开转动方向上加载转动锁叉,由此在预锁定位置或主锁定位置上,预锁定轮廓或主锁定轮廓相应地被保持压靠在配合锁定轮廓上。在前舱盖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期间,转动锁叉弹簧元件可以被上紧,其中,锁扣接触转动锁叉。上紧的转动锁叉弹簧元件能够实现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独立驱动的切换,其中,这种切换可以借助于电动驱动器,例如通过驱动转动锁叉锁死元件,来触发。
一个特殊的设计方案规定,在没有借助于锁爪的锁止的情况下,转动锁叉越过预锁定位置便不能在打开转动方向上运动,也就是说,转动锁叉以预锁定位置作为打开终点位置。在一个与之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在转动锁叉所具有的打开终点位置上,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出发又在打开转动方向上转动。
在转动锁叉的主锁定位置上,前舱盖是关闭的。关闭意味着前舱盖处于关闭位置上,前舱盖可以在第一方向上运动到打开位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运动,直至关闭位置。特别地,在关闭的前舱盖情况下规定,安全装置的弹性元件,例如密封橡胶,被压缩,该弹性元件在关闭位置上与前舱盖相邻接或被布置在前舱盖上。作为前舱盖,在本发明的意义上,意指沿车辆(行驶)方向布置在机动车辆的挡风玻璃之前的舱盖。
从转动锁叉的主锁定位置出发,电动驱动器在它被激活或控制时引起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切换。电动驱动器例如可以从车辆内部或借助于遥控器从车辆外部激活。在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上,锁扣可以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上锁扣与转动锁叉啮合,在该打开位置上锁扣被从转动锁叉释放。在预锁定位置中,优选通过锁爪在打开转动方向上锁死转动锁叉。只要锁扣位于关闭位置上,转动锁叉就借助于该啮合锁死前舱盖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的运动,这相当于对前舱盖的闭锁。但是,在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上前舱盖不是关闭的。
在一个将锁扣布置在前舱盖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转动锁叉处于预锁定位置并且锁扣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转动锁叉至少在锁死方向上锁死锁扣的运动,该锁死方向与前舱盖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的运动相对应并且优选基本上垂直于车辆纵轴线地取向。
优选地,转动锁叉在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经由锁扣使前舱盖朝向前舱盖打开位置的方向运动。有利地,在前舱盖的这种运动期间提供用于作用于卡口式锁紧系统的操纵装置的接合区域。
根据本发明,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到主锁定位置的切换借助于优选具有输出轴的电动驱动器来实现。在一个特殊的设计方案中,这可以通过被电动驱动器的输出轴加载的触发杆实现,其中,该触发杆在输出轴运动期间使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的脱开卡锁。例如,触发杆可以克服作用在锁爪上的弹簧力使锁爪运动并使配合锁定轮廓运动离开主锁定轮廓或离开锁定位置,由此在一个特别的实施方式中,转动锁叉借助于上紧的转动锁叉弹簧元件被从主锁定位置运动到预锁定位置。因此,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实现将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还包括触发该切换。
此外可能的是,触发杆在输出轴的运动期间释放预上紧的力弹簧,该力弹簧使锁爪在克服其弹簧加载力的情况下被解锁。该变型具有如下优点:电动驱动器可以在尺寸上设计得更小,因为驱动器仅须释放预上紧的力弹簧。但是在该设计方案中,可能需要附加的齿轮以通过电动驱动器来上紧力弹簧。有利地,该力弹簧可以在转动锁叉在关闭转动方向上的转动时被上紧,优选地可以通过前舱盖朝关闭位置的方向的运动提供重力协助。
另一个设计方案可以规定,电动驱动器的输出轴直接作用在锁爪上,在激活电动驱动器时锁爪的配合锁定轮廓从主锁定轮廓中解锁。在该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在输出轴和锁爪之间不需要传动构件。
一个特别有利的变型规定了一种在卡口式锁紧系统和锁扣之间的机械的联接。在目前情况下该机械的联接可以这样地设计,即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位与锁扣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移位相对应。特别有利地,在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上,可以通过该机械的联接借助于卡口式锁紧系统使锁扣运动到打开位置,同时致使前舱盖的解锁。
从前舱盖的关闭的状态出发,规定对安全装置的双重操作来解锁前舱盖。一方面是激活电动驱动器,以将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另一方面是将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转换到释放位置。与没有卡口式锁紧系统的附加的操作或者没有电动驱动器的操作的安全装置相比,这种冗余性赋予安全装置的这种变型更高的安全性。
在一个特别的实施方式中,卡口式锁紧系统可以手动地从中间位置转换到释放位置。可手动地转换特别是指仅仅以机械的方式,也就是说无电流地以及在没有电气辅助装置的情况下。
卡口式锁紧系统优选被弹簧加载地保持在中间位置上。这样的弹簧加载具有如下优点:为了使锁扣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相对于没有带弹簧加载的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实施方式,减少了所要求的操作者力消耗并且因此提高了安全装置的操作舒适性。一方面,通过触发杆可以触发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位,其中,触发杆是可手动地运动的,特别是对于安全装置的操作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触发杆优选释放上紧的驱动弹簧,该上紧的驱动弹簧使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运动到释放位置。
另一方面,借助于可手动地运动的操纵装置可以使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移位到释放位置。换句话说,卡口式锁紧系统在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上可以由操作者手动地调节,特别是可机械地释放。特别有利地,在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提供对卡口式锁紧系统的手动接触。因此,在切换转动锁叉之后,可以越过被抬起的前舱盖例如达到操纵装置。
在一个扩展方案中,转动锁叉通过在打开转动方向上的转动至少部分地跟随着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到释放位置的移位。优选地,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转动锁叉可以手动地从预锁定位置中释放。在具有特别高的安全性的实施方式中,前舱盖从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出发可以通过至少两次手动操作来解锁,一次是通过从预锁定位置中手动释放转动锁叉和另一次是通过将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另一个设计方案可以规定,通过从预锁定位置中手动释放转动锁叉,转动锁叉在弹簧加载下在打开转动方向上转动并且在此期间使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运动到释放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预锁定位置中手动释放转动锁叉可以间接地将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在卡口式锁紧系统的释放位置上,锁扣处于打开位置上并被从转动锁叉中释放。由此解除对前舱盖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的运动的锁死,这相当于对前舱盖的解锁。锁扣优选被弹簧加载地保持在关闭位置上,并且可以借助于转动锁叉的捕捉臂在前舱盖关闭时被接收或捕捉。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变型的范围中,在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安全装置在电动驱动器和转动锁叉之间具有机械的作用连接。有利地,安全装置在主锁定位置和预锁定位置之间的转动锁叉的每个中间位置上都提供从电动驱动器出发经由转动锁叉直到锁扣的传力的作用连接链。
例如,该机械的作用连接可以通过与电动驱动器的输出轴形状配合地连接的从动齿轮和与转动锁叉形状配合地连接的驱动齿轮形成,其中,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借助于电动驱动器在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驱动转动锁叉允许更小地设计转动锁叉弹簧元件的尺寸,由此可以节省直接位于转动锁叉附近的空间。安全装置的一个特别的设计方案甚至可以不设置任何转动锁叉弹簧元件。优选地,电动驱动器可以在发电机模式中运行,以在借助于转动锁叉截住前舱盖时形成转动锁叉机械阻力、用以避免前舱盖朝关闭位置的方向的运动。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机械的作用连接可以通过与电动驱动器的输出轴形状配合地连接的蜗杆和与转动锁叉形状配合地连接的蜗轮形成,其中,蜗杆啮合到蜗轮中。在任何情况下,机械的作用连接是指,输出轴的运动直接引起转动锁叉的运动,也就是说,输出轴与转动锁叉机械地联接。
借助于在电动驱动器和转动锁叉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可能并且处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是,在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前舱盖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的运动是可控制的,也就是说,前舱盖的初始加速度以及在到达转动锁叉的预锁定位置之前不久的减速加速度都是可以控制的,其中,初始加速度和减速加速度有利地具有渐近线的时间变化曲线。例如,在转动锁叉接近预锁定位置期间,减速加速度可以以渐近线的方式随时间被减小到零,由此在转动锁叉达到预锁定位置之后,前舱盖的再摆动可以被最小化。由此更容易抓住用于操作卡口式锁紧系统的操纵装置或触发杆并且可以提供前舱盖的更舒适的解锁,特别是当操作者直接位于前舱盖的前面并且借助于遥控器激活电动驱动器时。
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规定,在将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切换到主锁定位置期间安全装置在电动驱动器和转动锁叉之间具有机械的作用连接。在此情况下该机械的作用连接可以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形成,也就是说,例如借助于从动齿轮和驱动齿轮或借助于蜗杆和蜗轮形成。
在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切换到主锁定位置期间在电动驱动器与转动锁叉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致使与现有技术相比转动锁叉被更强有力地、尤其是可控制地卡锁到主锁定位置中。转动锁叉的更强有力的、尤其是可控制的卡锁能够实现在关闭状态下的前舱盖与另一个与前舱盖相邻接的车身部件,例如前灯,之间的较小的间隙尺寸。以有利的方式规定从电动驱动器到转动锁叉上的力传递,该力传递在转动锁叉接近主锁定位置期间增加。由此在前舱盖关闭的情况下,抵靠在前舱盖上的弹性元件可以通过电动驱动器受控制地被压缩。
特别有利地,借助于在将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切换到主锁定位置期间在电动驱动器和转动锁叉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可以将转动锁叉保持在如下位置上:其中主锁定轮廓在关闭转动方向上的卡锁过程中位于紧接在锁爪的配合锁定轮廓之前。将转动锁叉在这个位置上保持例如10毫秒至100毫秒允许配合锁定轮廓到主锁定轮廓中的卡锁过程相对于根据现有技术的实施方式可以被显著地延迟。因此,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安全装置中,将配合锁定轮廓经由锁爪运动到主锁定轮廓中的锁爪弹簧被如此地设计,即它在可能的卡锁时间段内,该卡锁时间段在转动锁叉在关闭转动方向上转动时当主锁定轮廓在配合锁定轮廓上通过时开始和在转动锁叉在打开转动方向转动时当主锁定轮廓在配合锁定轮廓上通过时结束,锁爪如此快速地运动,使得配合锁定轮廓在该可能的卡锁时间段内卡锁到主锁定轮廓中。这需要相应的弹簧力,卡锁时间段越短,该弹簧力就必须越大。根据现有技术,一种延长卡锁时间段的可能性是通过增大在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前舱盖与另一个车身部件之间的间隙尺寸,因为由此增大主锁定轮廓在卡锁时间段内走过的行程。在间隙尺寸小的情况下,在如下的位置上手动地保持前舱盖是太费力的:主锁定轮廓在关闭转动方向上的卡锁过程中直接地位于锁爪的配合锁定轮廓之前并且弹性元件被压缩。
借助于在转动锁叉从预锁定位置切换到主锁定位置中期间在电动驱动器和转动锁叉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卡锁时间段的持续时间可以被任意地增加,因为转动锁叉可以借助于电动驱动器在任何位置上保持任意的持续时间。因此,锁爪弹簧的更小的尺寸是可能的,这节省了重量和材料成本。在前舱盖和另一个车身部件之间的间隙尺寸也可以被显著减小,因为卡锁时间段不再取决于间隙尺寸。因此,从制造和设计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安全装置比根据现有技术的安全装置更实用。
特别有利地,借助于可受控制地压缩的弹性元件,可以改变在关闭的前舱盖和至少该另外的车身元件之间的间隙尺寸,其中,可以补偿影响在前舱盖和该另一个车身元件之间的间隙尺寸的制造公差。这代表了制造技术上的简化。具体地,这可以通过转动锁叉的一个可沿着打开或关闭转动方向移位的主锁定轮廓来实现。例如,主锁定轮廓可以独立于预锁定轮廓地布置在一个盘上,该盘可以在转动锁叉的打开转动方向上或关闭转动方向上借助于紧固元件固定。具体地,这些紧固元件可以通过拉紧,例如借助于螺钉,被固定在可调节的锁定位置上。
在另一个设计方案中规定,电动驱动器引起卡口式锁紧系统从关闭位置到中间位置的移位。在这种情况下,电动驱动器可以以与在引起转动锁叉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切换中类似的方式产生对卡口式锁紧系统的调节。例如,如上所述,电驱动可经由触发杆作用到附加的锁爪上,其中,卡口式锁紧系统被预上紧并借助于该附加的锁爪被保持。此外,可以规定借助于电动驱动器或在电动驱动器和卡口式锁紧系统之间的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来直接地加载附加的锁爪或释放作用在附加的锁爪上的预上紧的力弹簧。在这此情况下,该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可如上所述地形成,也就是说,例如借助于从动齿轮和驱动齿轮或借助于蜗杆和蜗轮形成。
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卡口式锁紧系统至少具有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其中,第一锁紧件被设计成可相对于第二锁紧件移位。仅说明性而非限制地,在以下假设,第一锁紧件可转动地布置在安全装置的一个位置固定的部件上。第二锁紧件优选地根据卡口式锁紧系统的位置与锁扣形成接触或在空间上与锁扣分开。接触例如可以是松弛的接触,其中,锁扣和第二锁紧件在接触面或接触点处接触。此外,接触也可以借助于机械的联接来实现,其中,例如锁紧件和锁扣啮合到彼此中。
在有利的实施方案中,第二锁紧件在关闭位置上与锁扣在空间上是分开的,而在中间位置上与锁扣形成接触。在一个设计方案中,在释放位置上,在解锁前舱盖时,在第二锁紧件和锁扣之间的接触可以优选短时间地存在,也就是说持续0.01秒至1秒长的时间。在一个与其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在释放位置上,直到为了打开前舱盖而抬起前舱盖之前,才在第二锁紧件与锁扣之间形成接触。
优选如此地实现在第一和第二锁紧件之间的可移位性,即第一锁紧件被设计成可相对于第二锁紧件转动和/或移动。可转动性或可移动性特别根据卡口式锁紧系统的位置来建立或取消。
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规定,在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关闭位置上,第一锁紧件相对于第二锁紧件占据关闭角位置,而在卡口式锁紧系统的中间位置上,第一锁紧件相对于第二锁紧件占据中间角位置,其中,该关闭角位置和该中间角位置分别形成第一锁紧件相对于第二锁紧件两个不同的相对位置。一个实际的实施方式规定,第一锁紧件可以借助于电动驱动器和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从关闭角位置转换到中间角位置。
例如,从电动驱动器直到第一锁紧件的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可以通过传动机构来提供。该传动机构优选设计为减速器。在另一个变型中,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也可以设置在转动锁叉驱动齿轮和第一锁紧件之间,通过该转动锁叉驱动齿轮可以借助于电动驱动器来驱动转动锁叉。在这种情况下,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优选被设计成减速器,它的输入转速是转动锁叉驱动齿轮的转速,而输出转速是第一锁紧件的转速。
根据另一个变型,卡口式锁紧系统形成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之间的第一移动连接,其在中间位置上被锁死和在释放位置上被释放。
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规定,卡口式锁紧系统具有锁死元件。优选地,锁死元件在中间位置上锁死第一移动连接并且在释放位置上释放第一移动连接。在特殊的设计方案中,锁死元件在中间位置上可以借助于操纵装置或触发杆手动地运动,特别是用于使卡口式锁紧系统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此外可以规定,卡口式锁紧系统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之间形成第一转动连接,其在释放位置上被锁死并且可以在中间位置上被释放、优选地在关闭位置上被释放。特别地,可以使第一转动连接的释放与转动锁叉的释放相关联,也就是说,只要转动锁叉被从锁爪上释放,则第一转动连接被释放。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借助于对第一转动连接的调节和接着对第一移动连接的调节,可以将卡口连接系统从关闭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与此相独立地,或者也在与前述设计方案相组合的情况下,可能的是,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之间的卡口式锁紧系统形成第二移动连接,该第二移动连接在中间位置上被锁死并且在关闭位置上被释放。在该实施方式中,借助于对第二移动连接的操作、随后对第一转动连接的操作和接下来的对第一移动连接的操作,可以将卡口式锁紧系统从关闭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优选地,在该设计方案中设置对第一转动连接的手动的操作和接下来的对第一移动连接的手动的操作。通过对卡口式锁紧系统的这种双重的手动的操作来解锁前舱盖,可以提供安全装置的更高的安全性。有利地,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锁紧件可以借助于操纵装置转动和移动。
与此相独立地,或者也在与前述实施方案中的至少一个相组合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卡口式锁紧系统在第一锁紧件和第二锁紧件之间形成第二转动连接,该第二转动连接在关闭位置上被锁死并且在中间位置上被释放。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由以下对至少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借助于附图得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优选实施例。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安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安全装置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具有处于关闭位置上的卡口式锁紧系统;
图3是根据图1的安全装置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具有处于预锁定位置上的转动锁叉;
图4是根据图1的安全装置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具有根据图3的处于主锁定位置上的转动锁叉;
图5是根据图1的安全装置的一个局部,具有在第一电机和卡口式锁紧系统之间的附加的机械作用连接;
图6是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前舱盖;
图7是处于释放位置上的卡口式锁紧系统;
图8是处于打开位置上的前舱盖;
图9是在前舱盖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期间滚子与随动件的协同作用;
图10是在朝着关闭位置移位期间的卡口式锁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1的剖视图,该安全装置具有前舱盖2、舱盖锁3和操纵装置14。舱盖锁3具有转动锁叉4、卡口式锁紧系统13和电动驱动器5,该电动驱动器具有第一电机6和第二电机7。前舱盖2在图1中借助于实线示出的位置上被关闭,也就是说,它处于关闭位置上。在该关闭位置上,弹性元件8,例如密封橡胶,被压缩,该弹性元件在该关闭位置上被布置在安全装置1的位置固定的部件9和前舱盖2之间。前舱盖2的打开位置在图1中以虚线示出。此外,舱盖锁3具有锁爪12和锁扣10,该锁扣10例如设计成锁弓并且经由安全装置1的联接元件11被布置在前舱盖2上。转动锁叉4和锁爪12分别可转动地布置在安全装置1的一个未示出的位置固定的部件上。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上,转动锁叉处于主锁定位置。
图2示出图1所示的安全装置1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具有处于关闭位置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卡口式锁紧系统13包括可转动地布置在安全装置1的一个未示出的位置固定的部件上的第一锁紧件15、第二锁紧件16、锁死件17、与第二锁紧件16固定地连接的突起部18、用于引导突起部18的导向槽19和随动件20。第二锁紧件16可以相对于第一锁紧件15移动并且被部分地在第一锁紧件15内引导。
根据本发明,卡口式锁紧系统13具有三个位置,即关闭位置、释放位置和中间位置。在关闭位置上,在第一锁紧件15与第二锁紧件16之间的第一移动连接被锁死。在以下首先要说明电动驱动器5与转动锁叉4、锁扣10和前舱盖2的协同作用,接着说明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工作方式。
图3示出了安全装置1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其示出了前舱盖2、转动锁叉4和电动驱动器5。转动锁叉4具有转动中心23、打开转动方向21和相反方向的关闭转动方向22。转动锁叉4具有可以分别与锁爪12的配合锁定轮廓协同作用的预锁定轮廓24和主锁定轮廓25、以及通过捕捉臂28和承载臂29形成的进入口27。前舱盖2在图2中所示的位置上处于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并且通过转动锁叉4啮合在锁扣10上而被闭锁,但没有被关闭。
在图3中,转动锁叉4处于预锁定位置上。在该预锁定位置上,锁爪12被例如上紧弹簧、压力弹簧或螺旋弹簧之类的锁爪弹簧元件31保持而压靠在转动锁叉4上。附加地,转动锁叉4通过例如上紧弹簧、压力弹簧或螺旋弹簧之类的转动锁叉弹簧元件32而在打开转动方向21上被弹簧加载,由此预锁定轮廓24被压在配合锁定轮廓26上。在预锁定位置上,前舱盖2被闭锁并且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被锁死。
图4示出安全装置1的一个局部的剖视图,具有处于主锁定位置上的转动锁叉4。通过使转动锁叉4根据图3从预锁定位置出发继续在关闭转动方向22上转动来达到该主锁定位置。这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压下前舱盖2来实现并且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借助于第一电机6驱动转动锁叉4来实现。也可以借助于由手动压下和第一电机6的电驱动的组合来实现转动锁叉4朝主锁定位置的方向的运动。
当转动锁叉4沿关闭转动方向22一直转动到至少越过转动锁叉4的主锁定位置时,主锁定轮廓25就越过配合锁定轮廓26,其中,主锁定轮廓25在关闭转动方向22上看位于配合锁定轮廓26之前,由此锁爪26可以卡锁在主锁定轮廓24中并且转动锁叉4占据主锁定位置。在主锁定位置上,前舱盖2被闭锁、被关闭并且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上被锁死。
如果希望从主锁定位置出发解锁前舱盖2,那么首先将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转移到预锁定位置。这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是如此实现的,即第二电机7经由锁爪从动齿轮36和锁爪驱动齿轮33使锁爪12运动到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由此,转动锁叉4在打开转动方向上被释放。在一个特别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机6致使转动锁叉4从图4所示的主锁定位置切换到在图3中所示的预锁定位置,其中,安全装置1在该切换期间具有在电动驱动器5和转动锁叉4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该机械的作用连接通过与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形状配合地连接的从动齿轮34和与转动锁叉4形状配合地连接的转动锁叉驱动齿轮35构成,其中,从动齿轮34与驱动齿轮35啮合。
以下将描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工作方式。图5示出了安全装置1的一个局部,具有在第一电机6和卡口式锁紧系统13之间的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51。该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51通过从动齿轮34、第一传动齿轮52、第二传动齿轮53、第三传动齿轮54、联接杆55、第四传动齿轮56和第五传动齿轮57形成,其中,借助于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51,可以将扭矩从从动齿轮34传递到第五传动齿轮57上。
从动齿轮34与第一传动齿轮52啮合,其中,从从动齿轮34到第一传动齿轮52的齿轮连接被设计成减速。第二传动齿轮53与第一传动齿轮52形状配合地连接,并与第三传动齿轮54啮合。第三传动齿轮54经由联接杆55与第四传动齿轮56连接,该第四传动齿轮与第五传动齿轮57啮合。第四传动齿轮56与第五传动齿轮57形成锥齿轮传动器,其中,第五传动齿轮57被设计成小齿轮和第四传动齿轮56被设计成盘形齿轮。通过该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51,提供也经由从动齿轮34驱动的转动锁叉4的转动与第一锁紧件15的转动的机械耦合。
在图5中示出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位于关闭位置上,在该关闭位置上,突起部18借助于上紧的压力弹簧59被弹簧加载地保持在导向槽19的凹腔58中。压力弹簧59在一侧支撑在第一锁紧件15的底部上并在上紧状态下在离开第一锁紧件15的底部的方向上加载第二锁紧16。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关闭位置上,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占据图5a所示的关闭角位置。图5a示出在源自第五传动齿轮57的观看方向上的、第一锁紧件15和第二锁紧件16连同突起部18的剖视图。
从图5a和图5所示的关闭角位置开始,在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转动期间,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平面中在顺时针方向上被从该关闭角位置转动到在图5b中所示的中间角位置。在该转动中,突起部18和第二锁紧件16保持不动。在这种转动中,第一锁紧件15连同导向槽19扫过角范围60。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从中间位置到关闭位置的调节中,第一锁紧件15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平面内也扫过该角范围60,只在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在逆时针方向上。通过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从关闭角位置到中间角位置的可调节性,在第一锁紧件15和第二锁紧件16之间形成第一转动连接。
特别有利地,这样地设置在转动锁叉4和第一锁紧件15之间的机械联接,即在转动锁叉4运动期间,转动锁叉4的转速是第一锁紧件15的转速的多倍,例如2倍、3倍、4倍或直至10倍。优选这样地设置该机械联接,即,在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转动期间被转动锁叉驱动齿轮35扫过的角范围,例如约20度至40度,对应于在从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关闭位置到中间位置的转动期间被第一锁紧件15扫过的角范围60,例如约2度至20度。在转动锁叉4从预锁定位置到主锁定位置的转动期间,对于在角范围60和转动锁叉驱动齿轮35的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转动期间各个传动齿轮的转动方向在图5中借助于箭头表示。
从图5所示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关闭位置开始,如上所述,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被转动到中间角位置,由此卡口式锁紧系统13处于中间位置上。
图6示出处于中间位置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和处于预锁定位置上的转动锁叉4。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中间位置,突起部18被压力弹簧59顶压在锁死元件17上。锁死元件17在图6中在锁死位置上示出并在该位置上阻止压力弹簧59的松弛、由此的第二锁紧件6在弹簧辅助下的移动、以及锁扣10借助于第二锁紧件16朝向锁扣10的打开位置的方向上的运动。换句话说,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中间位置,锁死元件17在卡口式锁紧系统的释放位置的方向上锁死在第一锁紧件15和第二锁紧件16之间的移动连接。
在图6中前舱盖2处于中间位置,也就是说,在前舱盖2的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位置上。转动锁叉4位于预锁定位置,锁扣10借助于锁扣弹簧63被弹簧加载地保持在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中,前舱盖2被闭锁。与前舱盖2的关闭位置相比,前舱盖2在转动锁叉4的预锁定位置中被稍微抬起并且操纵装置14是操作者所能接触到以及能手动运动的。操纵装置14与锁死元件17机械地耦联,优选固定地连接,由此锁死元件17在中间位置上是可手动地运动的。操纵装置6可以从操纵装置14的图6所示的位置被移动到如下位置:其中操纵装置14的抵接边缘62抵靠在前舱盖2的下边缘上,其中,这个位置在图6中以抵接边缘62的虚线表示的位置示出。在操纵装置14的该位置上,锁死元件17相对于图6所示的位置向上偏移了距离L2,在该位置上,突起部18被朝向导向槽19的水平延伸部的方向释放,这在图7中示出。在锁死元件17向上运动距离L2的情况下,抵接边缘62与锁死元件17的机械联接致使抵接边缘62运动距离L1,其中,距离L1和L2一样大。
图7示出了处于释放位置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从根据图6的中间位置出发,由于上紧的压力弹簧59的弹簧力使突起部18和第二锁紧件16沿导向槽19的水平延伸部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锁紧件16将锁扣10从关闭位置推移到在图7中所示的打开位置,其中,锁扣10通过联接元件11而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前舱盖2上。由压力弹簧59施加的力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任何位置上都显著高于锁扣弹簧63的保持力。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释放位置上,锁扣10处于打开位置并且前舱盖2被解锁,并且被释放以被打开。借助于操纵装置14移动锁死元件17,因此致使卡口式锁紧系统13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也就是说,卡口式锁紧系统13可以手动地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图8示出处于打开位置的前舱盖2。在前舱盖2的打开位置,随动件20处于图8中借助于实线示出的随动位置,该随动件被可移动地容纳在第二锁紧件16中。从随动件20的被动位置出发,该被动位置在图8中以虚线示出并且在图6和7中以实线示出,在打开前舱盖2时,具有壳82的鲍登拉线81的线芯83使随动件20移入随动位置。在此,在打开前舱盖2时,前舱盖2的运动通过与前舱盖2的后边缘固定连接的滑块84与线芯83的后端部85的运动耦联。
在关闭前舱盖2时,在滑块84和线芯83的后端部85之间的接触被释放并且随动件20保持在随动位置。此外图8示出,滚子86是如何经由杆87以可摆动的方式布置在前舱盖2上的。杆87借助于杆弹簧88在图8在所示的位置上被保持抵靠在止挡89上。
图9示出了在前舱盖2朝前舱盖2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期间滚子86与随动件20的协同作用。还在锁扣10与转动锁叉4进入接触之前,滚子86接触随动件20。在滚子86已接触随动件20之后,前舱盖2进一步朝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滚子86经由随动件20使第二锁紧件16在克服压力弹簧59的弹簧力的情况下移动。在前舱盖2的如下位置:其中前舱盖2还没有接触抵接边缘62,在前舱盖2的关闭过程期间,突起部18位于锁死元件17的面对压力弹簧59的一侧,如图10所示。
图10示出了在向关闭位置上调节期间的卡口式锁紧系统13。第二锁紧件16向图10所示位置的移动,释放锁扣10以使之借助于锁弹簧63的驱动而从图10借助于虚线示出的打开位置运动到图10中借助于实线画出的关闭位置。突起部18此时沿着导向槽19朝向压力弹簧59的方向滑动并且在此情况下可以占据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通过前舱盖2、杆87、滚子86和随动件20对第二锁紧件16的推移致使压力弹簧59被上紧。前舱盖2的重力在第二锁紧件16上的作用在此情况显著大于压力弹簧59的反作用的弹簧力。
从图10所示的位置出发,在转动锁叉4从预锁定位置向主锁定位置的转动时,前舱盖2被拉向关闭位置并且在此情况下将抵接边缘62向下推移,其中,锁死元件17被转移到图6所示的锁死位置。附加地,布置在前舱盖2上的杆件91使随动件20运动到图10中以虚线示出的被动位置。在被动位置上,滚子86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的运动被释放,由此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从中间位置到释放位置的调节期间和在前舱盖2直到关闭位置之前的运动期间,滚子86可以在第二锁紧件16的表面92上滚动。在前舱盖2运动到关闭位置时,滚子86沉入第二锁紧件16内。
随动件20优选具有悬臂,该悬臂与杆件91这样地协同作用,即,在随动件20移动到被动位置中时该悬臂可以在随动件中下沉并且在前舱盖2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运动时杆件91越过悬臂,而不调节悬臂、因而不调节随动件,由此随动件保持在被动位置上。
通过附加的机械的作用连接51,在转动锁叉4转动期间,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第二锁紧件16被转动到在图5或图5a中示出的关闭角位置,因此卡口式锁紧系统13被转移到关闭位置。
在图1至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预锁定位置的转动锁叉4可以具有打开终点位置。由于在前舱盖2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运动期间使锁扣10如图9所示地抵接在第二锁紧件16上,锁扣可以从图9所示的位置通过前舱盖2朝向关闭位置的方向的进一步运动而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的方向运动。这尤其取决于锁扣10、联接元件11、杆87和卡口式锁紧系统13相互间的几何布置。
也可能的是,转动锁叉4在图1至10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打开终点位置:其中转动锁叉4从预锁定位置被进一步在打开转动方向21上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旦前舱盖2已经到达打开位置,锁爪12例如可以通过第二电机7来操作,并且释放转动锁叉4在打开转动方向21上的转动,由此转动锁叉4被转移到打开终点位置。在打开终点位置上,锁扣10也可以在没有抵接在第二锁紧件16的情况下借助于捕捉臂28被转动锁叉4接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1),包括前舱盖(2)、具有锁扣(10)的舱盖锁(3),
其特征在于,
所述舱盖锁(3)具有转动锁叉(4)、电动驱动器(5)、卡口式锁紧系统(13),该转动锁叉具有预锁定位置和主锁定位置,在该主锁定位置上所述前舱盖(2)被闭锁和关闭,该电动驱动器引起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到预锁定位置的切换,该卡口式锁紧系统具有关闭位置、释放位置和中间位置,在关闭位置上转动锁叉(4)处于主锁定位置上,在中间位置上转动锁叉(4)处于预锁定位置上并且锁扣(10)与转动锁叉(4)啮合,在释放位置上锁扣(10)被从转动锁叉(4)中释放并且前舱盖(2)被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能被手动地从中间位置转移到释放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转动锁叉(4)从主锁定位置切换到预锁定位置期间所述安全装置(1)具有在电动驱动器(5)和转动锁叉(4)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转动锁叉(4)从预锁定位置切换到主锁定位置期间所述安全装置(1)具有在电动驱动器(5)和转动锁叉(4)之间的机械的作用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器(5)引起卡口式锁紧系统(13)从关闭位置到中间位置的移位。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至少具有第一锁紧件(15)和第二锁紧件(16),所述第一锁紧件(15)能相对于所述第二锁紧件(16)移位。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关闭位置上,所述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所述第二锁紧件(16)占据关闭角位置,在卡口式锁紧系统(13)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第一锁紧件(15)相对于所述第二锁紧件(16)占据中间角位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在所述第一锁紧件(15)和所述第二锁紧件(16)之间形成第一移动连接,该第一移动连接在中间位置上被锁死,在释放位置上被释放。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式锁紧系统(13)具有锁死元件(17)。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装置(1),其特征在于,锁死元件(17)在中间位置上锁死第一移动连接,而在释放位置上释放第一移动连接。
CN201680059276.4A 2015-08-11 2016-07-26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Active CN108138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113222.2A DE102015113222A1 (de) 2015-08-11 2015-08-11 Sicherheitsvorrichtung mit einer Fronthaube und einem Bajonettverschlusssystem
DE102015113222.2 2015-08-11
PCT/DE2016/100336 WO2017025081A1 (de) 2015-08-11 2016-07-26 Sicherheitsvorrichtung mit einer fronthaube und einem bajonettverschluss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8516A true CN108138516A (zh) 2018-06-08
CN108138516B CN108138516B (zh) 2020-04-10

Family

ID=56799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9276.4A Active CN108138516B (zh) 2015-08-11 2016-07-26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9032B2 (zh)
EP (1) EP3334876B1 (zh)
CN (1) CN108138516B (zh)
DE (1) DE102015113222A1 (zh)
WO (1) WO201702508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647A (zh) * 2019-09-24 2021-04-09 维特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开启释放活动的车辆元件的装置
CN113431433A (zh) * 2021-07-01 2021-09-24 上海欧一安保器材有限公司 锁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8883B (zh) * 2013-05-23 2018-06-08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主动式行人安全闩锁的机械辅助机构
DE112014003306T5 (de) * 2013-07-17 2016-05-12 Magna Closures Inc. Doppelmotorgerät mit Anwendung in Kraftanzieh- und Schlossmechanismus
DE102014205371A1 (de) * 2014-03-22 2015-09-24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anordnung
DE102014107986A1 (de) * 2014-06-05 2015-12-1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Schlos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941592B2 (en) * 2015-05-21 2021-03-09 Magna Closures Inc. Latch with double actuation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DE102015111149A1 (de) * 2015-07-09 2017-01-12 Kiekert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Fronthauben mit elektrischem Antrieb
DE102020124240A1 (de) * 2020-09-17 2022-03-17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Auf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türelement
DE102020128865B4 (de) * 2020-11-03 2024-02-0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klappenantrieb, Frontklappensystem und Kraftfahrzeug
US20220153354A1 (en) * 2020-11-16 2022-05-19 Delbert L. Slabaugh Draw-tight apparatus for ramp doors and the like
WO2024013582A1 (en) * 2022-07-15 2024-01-18 Cebi Italy S.P.A. Closure system for a vehicle hoo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2943A (en) * 1929-04-25 1930-07-25 Ripaults Ltd Improvements in fasteners for the bonnets of motor vehicles applicable also to other hinged closures
US2145968A (en) * 1937-04-10 1939-02-07 Frank D Bozarth Hood lock
DE3708095A1 (de) * 1986-10-10 1988-04-21 Lunke & Sohn Gmbh Kraftunterstuetztes schloss an fahrzeugen
EP2573301A2 (de) * 2011-09-23 2013-03-2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Heck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3003956A1 (de) * 2013-03-07 2014-09-1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crashaktive Fronthaube
CN104285023A (zh) * 2012-05-04 2015-01-14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CN104411905A (zh) * 2012-05-04 2015-03-11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104A (en) * 1933-07-08 1935-11-26 Gen Motors Corp Hood latch
US3113447A (en) * 1961-01-03 1963-12-10 Trico Products Corp Remotely actuated trunk lock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R2605039B1 (fr) * 1986-10-10 1990-07-13 Lunke & Sohn Gmbh Serrure pour vehicules, assistee par une source d'energie.
US4892340A (en) * 1987-10-15 1990-01-09 Ohi Seisakusho Co., Ltd. Electric locking device for lid
JPH0516364Y2 (zh) * 1988-09-30 1993-04-28
US5642636A (en) * 1993-01-22 1997-07-01 Mitsui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ocking device for trunk lids
CA2192527A1 (en) * 1996-12-10 1998-06-10 Trevor Hunt Hood latch for an engine compartment
DE19812835B4 (de) 1998-03-24 2006-12-21 Ewald Witte Gmbh & Co Kg Fanghaken-Betätigungsanordnung für Motorhauben von Kraftfahrzeugen
US20050200137A1 (en) * 2004-03-15 2005-09-15 James Nelsen Latch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566037B2 (ja) * 2005-03-14 2010-10-20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DE102005044079A1 (de) 2005-09-15 2007-03-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845691B2 (en) * 2006-04-05 2010-1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llision safety system for use with a motor vehicle
DE102007061544A1 (de) 2007-12-20 2009-06-25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2107143A1 (de) * 2012-08-03 2014-02-20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US9714532B2 (en) * 2013-07-11 2017-07-25 Inteva Products, Llc Latch assembly with pawl switch override device
KR101491298B1 (ko) * 2013-08-20 2015-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액티브 후드 래치 장치
US20150308156A1 (en) * 2014-04-28 2015-10-29 Kiekert Ag Closing mechanism for a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closing aid
DE102015116669A1 (de) * 2015-10-01 2017-04-06 Kiekert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mit manuell entriegelbarer Fronthaube
DE102015116775A1 (de) * 2015-10-02 2017-04-06 Kiekert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Fronthauben mit elektrischem Antrieb u.rastbarem Stellglie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32943A (en) * 1929-04-25 1930-07-25 Ripaults Ltd Improvements in fasteners for the bonnets of motor vehicles applicable also to other hinged closures
US2145968A (en) * 1937-04-10 1939-02-07 Frank D Bozarth Hood lock
DE3708095A1 (de) * 1986-10-10 1988-04-21 Lunke & Sohn Gmbh Kraftunterstuetztes schloss an fahrzeugen
EP2573301A2 (de) * 2011-09-23 2013-03-2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Heckschlos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4285023A (zh) * 2012-05-04 2015-01-14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CN104411905A (zh) * 2012-05-04 2015-03-11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DE102013003956A1 (de) * 2013-03-07 2014-09-1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crashaktive Fronthaub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7647A (zh) * 2019-09-24 2021-04-09 维特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开启释放活动的车辆元件的装置
CN113431433A (zh) * 2021-07-01 2021-09-24 上海欧一安保器材有限公司 锁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99032B2 (en) 2021-12-14
US20180230718A1 (en) 2018-08-16
WO2017025081A1 (de) 2017-02-16
CN108138516B (zh) 2020-04-10
EP3334876A1 (de) 2018-06-20
DE102015113222A1 (de) 2017-02-16
EP3334876B1 (de)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8516A (zh) 具有前舱盖和卡口式锁紧系统的安全装置
CN107849876B (zh) 用于前罩的具有电驱动装置的安全设备
JP6255631B2 (ja) 自動車ドアの閉鎖装置
US8132844B2 (en) Intuitive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 assisted vehicle doors
CN108138521A (zh) 具有能手动解锁的前罩的安全设备
EP4073335B1 (de) Kraftfahrzeugschloss
CN105960497A (zh) 具有提高的运行安全性的电动的机动车门闭锁系统
CN108138520B (zh) 具有电驱动器和可卡锁的调整机构的前舱盖安全装置
CN104937198A (zh) 机动车门锁
JPH09511290A (ja) 車両のドア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
US7384080B2 (en) Motor vehicle lock with electrical opening drive
CN107152207A (zh) 改进的门锁致动器,尤其是内门锁致动器
CN103132825B (zh) 门锁装置
JP3921043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4901916A (zh) 机动车门锁系统
US5158330A (en) Vehicle hood or door lock
CN104100155B (zh) 车门锁系统
EP1522663A2 (en) A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an actuator
CN112252863A (zh) 车辆尾门电吸锁
US11377882B2 (en) Motor vehicle lock
EP1580365A1 (en) Latch mechanism
CN114080484A (zh) 机动车门锁
CN108291415A (zh) 用于可运动地设置在车辆上的油箱盖的操纵装置
US6729663B2 (en) Lock assembly with superlocking mechanism
CN109072641A (zh) 门关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