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5667B - 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5667B
CN108075667B CN201711143477.5A CN201711143477A CN108075667B CN 108075667 B CN108075667 B CN 108075667B CN 201711143477 A CN201711143477 A CN 201711143477A CN 108075667 B CN108075667 B CN 1080756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element
side switching
value
curre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34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5667A (zh
Inventor
居安诚二
林裕二
中村公计
半田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75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5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5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5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装置,对功率转换器进行控制,所述功率转换器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该第一电路包括第一侧切换元件,该第二电路包括第二侧切换元件和扼流线圈。该控制装置包括:电流获得单元,该电流获得单元获得流过所述扼流线圈的电流的值;以及控制单元,当电力从所述第二电路被供应至所述第一电路时,该控制单元在断开处于导通状态的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之前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生成在待断开的所述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的反向电流。在所述电流的所述获得值大于预定命令值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对使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的控制以及对断开所述第二侧切换元件的控制。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功率转换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相关技术)
通常,在具有第一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二电路经由变压器连接至第一电路并且包括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以及扼流线圈)的功率转换器中,执行控制以使得电力从第二电路被供应至第一电路。
执行这种控制的控制装置的示例包括在JP 2015-077046 A中公开的控制装置。在JP 2015-077046 A中公开的控制装置中,为了抑制在第二侧开关元件断开时发生的浪涌电压,对在待断开的第二侧切换元件处生成反向电流的第一侧切换元件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二侧切换元件断开之前的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
在JP 2015-077046 A中公开的控制装置中,存在连接至第一电路的负载变化并且第二电路中的电流值减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侧切换元件导通时,第二电路中的电流值过度减小且反向电流流动,并且断开第二侧切换元件将引起浪涌电压。
发明内容
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适当抑制浪涌电压的控制装置。
作为所述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对功率转换器进行控制,所述功率转换器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所述第二电路经由变压器连接至所述第一电路并且包括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以及扼流线圈。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流获得单元,所述电流获得单元获得流过所述扼流线圈的电流的值作为瞬时值;以及控制单元,当电力从所述第二电路被供应至所述第一电路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断开所述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当中处于导通状态的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之前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包括在所述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中并且生成在待断开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的反向电流。在所述电流获得单元所获得的所述电流的值大于预定命令值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对使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以及对断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的控制。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功率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2是第一控制的时间图;
图3是第二控制的时间图;
图4示出了当第五和第六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气通路;
图5示出了当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六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气通路;
图6示出了当第六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气通路;
图7示出了当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气通路;
图8示出了当第五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气通路;
图9是流程图,示出了控制单元执行的过程;
图10是控制框图,示出了控制单元执行的过程;
图11是时间图,示出了控制的细节;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过程的效果;
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的电路图;
图1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的电路图;并且
图15是时间图,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下实施例中,在附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共用相同的标号,并且相同的描述适用于通过相同的标号表示的部分。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的电路图。功率转换器10包括经由变压器Tr11电气连接的第一电路100和第二电路200,以及对第一电路100和第二电路200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装置)300。
变压器Tr11包括彼此磁耦合的第一线圈L11和第二线圈L12,并且第二线圈L12具有中心抽头。第一线圈L11的匝数为第二线圈L12的匝数的N/2倍。具体地,第一线圈L11的匝数为从第二线圈L12的末端之一直到中心抽头的匝数的N倍。
连接至第一线圈L11的第一电路100包括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本实施例中,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被用作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第一线圈L11的末端中的一个末端连接至第一切换元件Q1的源极和第二切换元件Q2的漏极。第一线圈L11的末端中的另一个末端连接至第三切换元件Q3的源极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漏极。第一切换元件Q1的漏极和第三切换元件Q3的漏极连接至正极侧端子100a,并且第二切换元件Q2的源极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源极连接至负极侧端子100b。电容器101与所述正极侧端子100a和所述负极侧端子100b并联连接。如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例如连接至正极侧端子100a和负极侧端子100b。注意,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可以被称为第一侧切换元件。
连接至第二线圈L12的第二电路200包括第五切换元件Q5、第六切换元件Q6以及扼流线圈L13。在本实施例中,N型MOSFET被用作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第二线圈L12的相对的两个末端分别连接至第五切换元件Q5的漏极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漏极。同时,第五切换元件Q5的源极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源极彼此连接。第二线圈L12的中心抽头经由扼流线圈L13连接至正极侧端子200a,并且第五切换元件Q5与第六切换元件Q6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负极侧端子200b。电容器201与这些正极侧端子200a和负极侧端子200b并联连接。如铅酸电池等二次电池例如连接至正极侧端子200a和负极侧端子200b。注意,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可以被称为第二侧切换元件。
将对连接如以上描述那样配置的第一电路100和第二电路200的变压器Tr11进行详细描述。在从第一切换元件Q1到第四切换元件Q4的方向上向变压器Tr的第一线圈L11施加了电压时,在第二线圈L12的一侧上,在从负极侧端子200b到正极侧端子200a的方向上向第五切换元件Q5施加了电压,并且在从正极侧端子200a到负极侧端子200b的方向上向第六切换元件Q6施加了电压。在从第三切换元件Q3到第二切换元件Q2的方向上向第一线圈L11施加了电压时,在第二线圈L12的一侧上,在从正极侧端子200a到负极侧端子200b的方向上向第五切换元件Q5施加了电压,并且在从负极侧端子200b到正极侧端子200a的方向上向第六切换元件Q6施加了电压。
功率转换器10包括第一电压检测单元102,所述第一电压检测单元检测第一电压VH(其是第一电路100的正极侧端子100a与负极侧端子100b之间的电压);第二电压检测单元202,所述第二电压检测单元检测第二电压VB(其是第二电路200的正极侧端子200a与负极侧端子200b之间的电压);以及电流检测单元203,所述电流检测单元检测电流值IL(其是流过第二电路200的电流)。检测到的第一电压VH、第二电压VB和电流值IL被输入到控制单元300中。
将参照图2和图3对由控制单元300执行的控制进行描述。在图2中示出的第一控制和图3中示出的第二控制两者中,执行控制以便交替地重复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两者都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以及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之一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更具体地,对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的每个切换元件进行控制以便在单个控制周期Ts开始时导通,并且在比控制周期的一半更长的时期内保持导通状态,所述时期移位了所述控制周期的一半。
在执行这种控制的情况下,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两者都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内,如通过图4中的电气通路指示的,由变压器Tr11中的第二线圈L12生成的磁通量平衡,并且未从第二线圈L12向第一线圈L11供应任何电力。因此,电流值IL增大。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之一保持处于断开状态的时间段内,电力从变压器Tr11的第二线圈L12被供应至第一线圈L11,并且电流值IL减小。在此时间段内,电力从第二电路200被供应至第一电路100。
对于这种控制,在图2中示出的第一控制中,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之一断开之前,对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进行控制,以便减少流过待断开的切换元件的电流。
具体地,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在第五切换元件Q5断开之前的预定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保持处于状态。导通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时刻是通过将斜坡电流I_slope与电流值IL相加来获得的值达到在预定条件下预定的命令值Iref的点。斜坡电流I_slope是由控制单元300生成的数字值并且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大。
因此,如通过图5中的电气通路指示的,由第一线圈L11通过流过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电流生成的磁通量以及由第二线圈L12通过流过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生成的磁通量平衡,并且因此,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的电流减小。
接下来,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断开,并且随后第五切换元件Q5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二电路200所位于的区域中如通过图6中示出的电气通路指示的形成通过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气通路,这导致电力供应至第一电路100所位于的区域。
第二切换元件Q2和第三切换元件Q3在第六切换元件Q6断开之前的预定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保持导通状态。因此,如通过图7中的电气通路指示的,由第一线圈L11通过流过第二切换元件Q2和第三切换元件Q3的电流生成的磁通量以及由第二线圈L12通过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的电流生成的磁通量平衡,并且因此,流过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减小。
接下来,第二切换元件Q2和第三切换元件Q3断开,并且随后第六切换元件Q6断开,从而使得在第二电路200所位于的区域中如通过图8中的电气通路指示的形成通过第五切换元件Q5的电气通路,这导致电力供应至第一电路100所位于的区域。
如以上描述的,在对导通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控制中,优选的是,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在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下降为零。因此,导通时间段T_on被确定为使得在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的电流减小量变得等于在导通时间段T_on开始时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量。
在导通时间段T_on内的每单位时间电流变化量dI/dt可以通过使用第一线圈的漏电感L_leak的以下表达式(1)来表示。
[表达式1]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061
假设在导通时间段T_on开始时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被定义为峰值IL_p,如果满足以下方程(2),则在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的电流减小量变得等于峰值IL_p。
[表达式2]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062
针对导通时间段T_on对此方程(2)进行求解通过以下方程(3)确定导通时间段T_on。
[表达式3]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071
在图3中示出的第二控制中,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第一电路100中保持处于断开状态。如通过以上表达式(3)指示的,导通时间段T_on随着峰值IL_p减小而减小。由于准确控制随着导通时间段T_on减小而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峰值IL_p设置了阈值ILth,并且在峰值IL_p小于阈值ILth时执行第二控制。
执行第一控制的条件是第一电压VH大于第一阈值V1且小于第二阈值V2,并且第二电压VB大于第三阈值V3且小于第四阈值V4。这是因为例如如果第一电压VH太高或太低或者第二电压VB太高或太低,则控制准确性降低。
将参照图9中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300执行的上述过程进行描述。首先,在步骤S101中判定是否已经获得了升压请求。升压请求是例如从较高阶电子控制单元(ECU)发射的命令。如果步骤S101中的判定结果为否定,也就是说,在还未从ECU接收到任何升压请求时,则使过程系列直接结束。注意,在步骤S101中的判定结果为否定的情况包括接收到用于将电力从第一电路100供应至第二电路200的降压请求或者用于对第一电路100的电容器101进行充电的请求的情况。由于响应于这些请求而进行的控制是已知的,所以将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如果步骤S101中的判定结果为肯定,也就是说,在已经接收到升压请求时,则流程继续到步骤S102,在所述步骤中,判定峰值IL_p(其是在导通时间段T_on开始时的电流值)是否大于阈值ILth。如果步骤S102中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则流程继续到步骤S103,在所述步骤中,判定第一电压VH的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V1且小于第二阈值V2。如果步骤S103中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则流程继续到步骤S104,在所述步骤中,第二电压VB的值是否大于第三阈值V3且小于第四阈值V4。
如果步骤S104中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则流程继续到步骤S105,在所述步骤中,通过以上方程(3)计算导通时间段T_on。然后,流程继续到步骤S106,在所述步骤中,执行使用导通时间段T_on的控制(也就是说,图2中示出的第一控制)。随后,所述过程系列结束。另一方面,如果步骤S102至S104中的任何步骤中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则假设未满足执行第一控制的条件,并且流程继续到步骤S107,在所述步骤中,执行图3中示出的第二控制。随后,所述过程系列结束。
接下来,将参照图10中示出的控制框图对在将电力从第二电路200供应至第一电路100时执行的控制进行描述。
当电力从第一电路100被供应至第二电路200时,使用恒压命令值Iref_cv(其是恒压控制中的电流值IL的命令值)和恒流命令值Iref_cc(其是恒流控制中的电流值IL的命令值)中的较小者来执行控制。
恒压控制单元510获得电压命令值VH*(其是第一电压VH的命令值)并且向渐变器511输出电压命令值VH*。电压命令值VH*可以存储在包括在控制单元300中的存储器中或者可以从较高阶ECU等处获得。渐变器511随着电压命令值VH*增大而输出较大值。渐变器511的输出值被输入到加法器512中。由第一电压检测单元102检测到的第一电压VH也被输入到加法器512中,并且计算电压命令值VH*与第一电压VH之差。电压命令值VH*与第一电压VH之差被输入到PI控制器513中,并且恒压命令值Iref_cv(其是PI控制器513的输出值)被输入到最小值选择单元530中。
恒流控制单元520获得电流命令值IL*、第一电压VH以及第二电压VB并且将它们输入到电流校正单元521中。电流命令值IL*可以存储在包括在控制单元300中的存储器中或者可以从较高阶ECU等处获得。电流校正单元521计算电流命令值IL*的校正值,并且将所述校正值与电流命令值IL*相加。随后,通过将校正值与电流命令值IL*相加来获得的值被输入到最小值选择单元530中。
将对由电流校正单元521执行的过程进行具体描述。为了使电流值IL的平均值维持恒定,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两者都保持导通状态的时期内的电流值IL的增大以及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的一个切换元件处于导通状态而另一个切换元件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电流值IL的减小需要相等。因此,使用占空比D(其是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两者都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与一个控制周期Ts的比例)建立了以下表达式(4)。
[表达式4]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091
针对占空比D对以上表达式(4)进行求解允许通过以下表达式(5)来确定占空比D。
[表达式5]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092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被控制为使得通过将斜坡电流I_slope与电流值IL相加来获得的值变成恒流命令值Iref_cc。因此,使用相对于电流值IL的平均值的纹波量ΔIL和待相加的斜坡电流I_slope的变化量ΔIs,通过以下方程(6)计算恒流命令值Iref_cc,其中,m表示每单位时间斜坡电流I_slope的增大量。
[表达式6]
Figure BDA0001471966370000101
电流校正单元521使用如上述那样确定的表达式(6)来执行计算并且将计算出的恒流命令值Iref_cc输入到最小值选择单元530中。
最小值选择单元530向峰值电流控制单元540输出从恒压控制单元510处获得的恒压命令值Iref_cv以及从恒流控制单元520处获得的命令值Iref_cc中的较小者。在峰值电流控制单元540中,命令值在DA转换器541中被转换成模拟值并且被输入到比较器542的负极端子中。
同时,峰值电流控制单元540的斜率补偿单元543生成从寄存器的值中获得的斜坡电流I_slope的值作为信号,并且将信号输入到DA转换器544中。斜坡电流I_slope是在如以上描述的每个控制周期中从0A起以线性方式单调递增的锯齿波信号。由DA转换器544转换成模拟波形的斜坡电流I_slope以及由电流检测单元203检测到的电流值IL在加法器545处相加,并且然后被输入到比较器542的正极端子中。注意,斜率补偿单元543可以生成模拟波形的信号并且直接(即,不经由DA转换器544)将信号输入到比较器542中。
比较器542对输入到负极端子中的命令值和通过将斜坡电流I_slope与电流值IL相加来获得并且然后输入到正极端子中的值进行比较。高电平信号在正极端子的输入值小于负极端子的输入值的时间段内被输入到RS触发器547的R端子中,并且低电平信号在正极端子的输入值大于负极端子的输入值的时间段内被输入到RS触发器547的R端子中。此外,时钟信号从时钟546输入到RS触发器547的S端子中。
占空比限制单元548设置RS触发器547的输出的占空比值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占空比限制单元548从上限设置单元549接收占空比D的上限值。上限值被设置为在第一电压VH达到预定值之前恒定的值,并且当第一电压VH大于预定值时,随着第一电压VH增大而减小。同时,占空比D的下限被设置为大于50%的值,从而使得第五切换元件Q5的导通时间段与第六切换元件Q6的导通时间段彼此重叠。RS触发器547的输出经由占空比限制单元548输出到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
同时,来自比较器542的指示高电平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脉冲发生器550中。峰值IL_p和第一电压VH被输入到脉冲发生器550中,并且通过以上表达式(3)计算导通时间段T_on。随后,脉冲发生器550向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集合或第二切换元件Q2和第三切换元件Q3的集合发射仅在导通时间段T_on期间处于导通状态的驱动信号。
将参照图11对来自上述比较器542的比较器信号输出以及每个切换元件的栅极电压和导通/断开状态进行描述。注意,由于用于使第二和第三切换元件Q2和Q3在断开第六切换元件Q6之前的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类似于上述控制,所以将省略对其的具体描述。
首先,在时间t1处,当通过将斜坡电流Is与电流值IL相加来获得的值增大到电流命令值Iref时,比较器542生成比较器信号。比较器信号被发射至第五切换元件Q5、第一切换元件Q1以及第四切换元件Q4。响应于比较器信号,第五切换元件Q5的栅极电压开始减小,并且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开始增大。
在时间t2处,当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分别达到栅极阈值Vth1和栅极阈值Vth4时,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导通。这导致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的电流减小。随后,在时间t3处,当发射了用于断开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五切换元件Q5的信号时,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开始减小。在时间t4处,当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分别达到栅极阈值Vth1和栅极阈值Vth4时,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断开。
在这种情况下,在时间t3处的定时可以被设置为使得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导通时间段T_on为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实际上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可替代地,导通时间段T_on可以是从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开始增大的时间t1到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开始减小的时间t3的时间段。可替代地,导通时间段T_on可以基于另一个时间段来设置。
在第一切换元件Q1的栅极电压和第四切换元件Q4的栅极电压分别降到低于栅极阈值Vth1和栅极阈值Vth4之后,当第五切换元件Q5的栅极电压在时间t5处降到低于阈值th5时,第五切换元件Q5断开。当第五切换元件Q5断开时,电力从第二电路200被供应至第一电路100,并且电流值IL减小。
将参照图12A和图12B对在执行以上控制时流过第五切换元件Q5的电流Id和在第五切换元件Q5中生成的电压Vd进行描述。如图12A中示出的,当第一和第四切换元件Q1和Q4在时间t11处导通时,电流Id开始减小,并且然后,在时间t12处,电流变为零。这表明,即使第五切换元件Q5在时间t12处导通,电压Vd与最低水平之间的差量也相对较小,并且由此,抑制了浪涌电压。
同时,如图12B中示出的,当第一和第四切换元件Q1和Q4未导通时,电压Vd在第五切换元件Q5导通的时间t21处上升,并且电流Id相应减小。随后,电压Vd在时间t22处达到最大值Vd_最大。也就是说,可以看出,因为未执行对导通第一和第四切换元件Q1和Q4的控制,所以生成了大于图12A中示出的情况下的浪涌电压的浪涌电压。之后,电压Vd衰减,并且如在图12A中示出的情况下的,电压Vd汇聚于最低水平。
在前述配置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提供以下效果。
当扼流线圈L13的电流值IL大于预定值时,也就是说,当扼流线圈13的电流值IL变得足够大并且存在于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发生过大浪涌电压的高风险时,执行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并且因此,可以适当抑制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生成的浪涌电压。另一方面,当扼流线圈L13的电流值IL小于预定值时,也就是说,当存在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可能引起过大的反向电流的可能性时,不执行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并且因此,可以防止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断开之前发生反向电流。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中生成的浪涌电压。
当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太早于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时,第一侧切换元件在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断开之后重新开始储存电流。另一方面,当用于断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定时晚于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时,变得不能充分减少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电流。在本实施例中,生成待发射至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信号的条件和生成待发射至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信号的条件相同,并且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操作晚于断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操作,从而允许对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和用于结束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的定时进行准确控制。
对于电流值IL与命令值Iref之间的比较,当用于生成待发射至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信号的比较器和用于生成待发射至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信号的比较器被单独提供时,存在发生比较结果差异的情况,从而使控制准确性降低。就这一点而言,由于用于导通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第一信号和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的第二信号是根据由单个比较器542进行的比较的相同结果来生成的,所以可以提高控制准确性。
尽管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需要比第二电路200的电流值IL更小,但是从导通状态准确地切换到断开状态的困难性随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缩短而增大。此外,随着电流值IL较小,浪涌电压也减小,并且因此,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的效果降低。就这一点而言,当第二电路200的电流值IL小于预定阈值ILth时,禁止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2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并且因此,在由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提供的效果很小的情形下,可以阻止执行使准确性降低的控制。
第二实施例
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与第一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路200的一部分。图1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的电路图。在功率转换器10中,第五切换元件Q5a的源极和第六切换元件Q6a的源极连接至包括在变压器Tr11中的第二线圈L12的末端。同时,第五切换元件Q5a的漏极和第六切换元件Q6a的漏极彼此连接,并且其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扼流线圈L13的一端。第二线圈L12的中心抽头连接至负极侧端子200b。第一电路100的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配置,并且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单元300执行的过程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过程。
第三实施例
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与第一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路200的一部分。图1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功率转换器10的电路图。功率转换器10包括第一电路100、第二电路200以及包括第一线圈L11和第二线圈L12b的变压器Tr11b。第一线圈L11与第二线圈L12b之间的匝比为N:1。
在第二电路200中,第五切换元件Q5b的源极和第六切换元件Q6b的漏极彼此连接,并且其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第二线圈L12b的一端。同时,第七切换元件Q7b的源极和第八切换元件Q8b的漏极彼此连接,并且其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第二线圈L12b的另一端。第五切换元件Q5b的漏极和第七切换元件Q7b的漏极连接至扼流线圈L13的一端,并且扼流线圈L13的另一端连接至正极侧端子200a。第六切换元件Q6b的源极和第八切换元件Q8b的源极连接至负极侧端子200b。
第一电路100的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配置,并且因此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将参照图15对由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单元300执行的过程进行描述。如图15中示出的,在第二电路所位于的区域中,第五切换元件Q5b和第八切换元件Q8b被同步控制,并且第六切换元件Q6b和第七切换元件Q7b被同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五切换元件Q5b和第八切换元件Q8b同步断开之前,第一切换元件Q1和第四切换元件Q4在第一电路100中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同步处于导通状态。同样,在第六切换元件Q6b和第七切换元件Q7b同步断开之前,第二切换元件Q2和第三切换元件Q3在第一电路100中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同步处于导通状态。
因此,可以提供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获得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变形例
在实施例中,虽然由比较器542进行的判定的结果分叉并且用于针对第一电路100所位于的区域的控制信号和针对第二电路200所位于的区域的控制信号中的每个控制信号,但是可以使用单独的比较器来生成针对第一电路100所位于的区域的控制信号和针对第二电路200所位于的区域的控制信号。
在实施例中,使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栅极电压的时间常数与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栅极电压的时间常数不同以便使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延迟。就这一点而言,对于基于由比较器542进行的判定的结果向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发射信号,可以提供延迟发射所述信号的延迟单元以便使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延迟。
在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的值是可变的,而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的延迟量可以被设置为可变的。如果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为恒定的,则随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较短,断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之间的间隔增大。此外,随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较长,有可能的是,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在断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之前断开。因此,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的延迟量可以随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较短而缩短,并且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的延迟量可以随着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较长而延长。注意,如以上描述的,导通时间段T_on随着电流的峰值IL_p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第一电压VH增大而减小。因此,也可以随着电流的峰值IL_p增大而增大延迟量,并且随着第一电压VH增大而减小延迟量。
当未执行对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在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之前的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时,如图12中示出的那样生成浪涌电压。此浪涌电压Vd随着流过第二电路200的电流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图12中指示的最大值Vd_最大增大。同时,如在实施例中描述的,随着流过第二电路200的电流较大而延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因此,可以进一步提供检测浪涌电压Vd的最大值Vd_最大的电压检测单元,并且随着由电压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电压较大,可以延长第一至第四切换元件Q1至Q4的导通时间段T_on或者可以增大用于断开第五切换元件Q5和第六切换元件Q6的定时的延迟量。
尽管实施例将N型MOSFET用作切换元件Q1至Q7,但是还可以使用P型MOSFET或其他元件作为替代。
将认识到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配置,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想到的任何和所有修改、变化或等价物应当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下文中,将总结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方面。
作为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功率转换器(10)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功率转换器包括第一电路(100),所述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Q1至Q4);以及第二电路(200),所述第二电路经由变压器(Tr11)连接至所述第一电路并且包括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Q5,Q6)和扼流线圈(L13)。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流获得单元,所述电流获得单元获得流过所述扼流线圈的电流的值作为瞬时值;以及控制单元,当电力从所述第二电路被供应至所述第一电路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断开所述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当中处于导通状态的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之前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包括在所述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中并且生成在待断开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的反向电流。在所述电流获得单元所获得的所述电流的值大于预定命令值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对使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以及对断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的控制。
在上述配置的情况下,当扼流线圈的电流值等于或大于命令值时,也就是说,当扼流线圈的电流值变得足够大并且存在于第二侧切换元件中发生过大浪涌电压的高风险时,执行对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并且因此,可以适当抑制在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生成的浪涌电压。另一方面,当流过扼流线圈的电流的值小于命令值时,也就是说,当存在对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可能在第二电路中引起过大的反向电流的可能性时,不执行对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控制,并且因此,可以防止在第一侧切换元件断开之前发生反向电流。因此,可以抑制在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生成的浪涌电压。

Claims (9)

1.一种控制装置,对功率转换器进行控制,所述功率转换器包括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所述第二电路经由变压器连接至所述第一电路并且包括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以及扼流线圈,该控制装置包括:
电流获得单元,所述电流获得单元获得流过所述扼流线圈的电流的值的作为瞬时值;以及
控制单元,当电力从所述第二电路被提供至所述第一电路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断开所述多个第二侧切换元件当中处于导通状态的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之前使第一侧切换元件在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包括在所述多个第一侧切换元件中并且在待断开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中生成反向电流,其中,
在所述电流获得单元所获得的所述电流的值大于预定命令值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以及断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流获得单元所获得的所述电流的所述值大于所述命令值的条件下,所述控制单元发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导通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并且所述第二信号用于断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并且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延迟单元,相比断开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的操作,所述延迟单元为断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切换元件带来更多延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比较器,所述比较器将所述电流的值与所述命令值进行比较,并且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是根据所述比较器的比较为相同结果来生成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如果在导通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时的所述电流的值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控制单元禁止使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在所述预定时间段内保持导通状态的所述控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随着在导通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时的所述电流的值增大,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保持导通状态的所述预定时间段设置得更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随着所述第一电路所处区域中的电压升高,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保持导通状态的所述预定时间段设置得更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下式确定T_on,所述T_on是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保持导通状态的时间段,
Figure FDA0002584866590000021
其中,L_leak是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第一电路的一侧上的漏电感,IL_p是在导通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时的所述电流的值,VH是所述第一电路所处区域中的电压,并且所述变压器在所述第一电路的所述一侧与所述第二电路的一侧之间的匝数比为N:1。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延迟单元基于所述电流的值和所述第一电路所处区域的电压中的至少一项来改变延迟时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电压获得单元,所述电压获得单元获得待施加到所述扼流线圈上的电压的最大值,其中,
随着所述电压获得单元所获得的所述电压增大,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侧切换元件保持导通状态的所述预定时间段设置得更长。
CN201711143477.5A 2016-11-17 2017-11-17 控制装置 Active CN1080756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4454A JP6663342B2 (ja) 2016-11-17 2016-11-17 制御装置
JP2016-224454 2016-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5667A CN108075667A (zh) 2018-05-25
CN108075667B true CN108075667B (zh) 2020-12-22

Family

ID=62108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3477.5A Active CN108075667B (zh) 2016-11-17 2017-11-17 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0513B2 (zh)
JP (1) JP6663342B2 (zh)
CN (1) CN1080756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2547B2 (ja) * 2016-12-27 2020-06-24 株式会社京三製作所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157640B2 (ja) * 2018-11-28 2022-10-20 株式会社Soken 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装置
CN114448277B (zh) * 2022-04-08 2022-06-28 茂睿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反激ac/dc变换电路和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5469A (ja) * 2003-01-09 2004-07-2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用半導体集積回路
CN103597725A (zh) * 2012-06-01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及使用它的电池充电装置
CN104333240A (zh) * 2014-11-21 2015-02-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15077046A (ja) * 2013-10-11 2015-04-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33994B4 (de) * 2003-07-16 2017-07-27 Denso Corporation Gleichstrom-Gleichstrom-Wandler
JP4553881B2 (ja) * 2005-11-18 2010-09-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JP4546439B2 (ja) * 2006-10-31 2010-09-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2トランス型dcdcコンバータの磁気回路
JP5382552B2 (ja) * 2011-11-18 2014-01-08 Tdk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JP5867141B2 (ja) * 2012-02-17 2016-02-2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9407156B2 (en) * 2013-05-10 2016-08-02 Bose Corporation Managing leakage inductance in a power supply
JP2015070750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5469A (ja) * 2003-01-09 2004-07-29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用半導体集積回路
CN103597725A (zh) * 2012-06-01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及使用它的电池充电装置
JP2015077046A (ja) * 2013-10-11 2015-04-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4333240A (zh) * 2014-11-21 2015-02-04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谐振整流装置、谐振整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2583A (ja) 2018-05-24
CN108075667A (zh) 2018-05-25
JP6663342B2 (ja) 2020-03-11
US20180138802A1 (en) 2018-05-17
US10050513B2 (en) 201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9928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having an auxiliary coil functioning as a flyback transformer
US7498784B2 (en) Average current detector circuit
CN108075667B (zh) 控制装置
US9343986B2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current feedback loop
US10432100B2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5235526B2 (ja) チョッパ型dc−dcコンバータ
US9705410B2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200366213A1 (en) Converter
JP6772980B2 (ja) 車載用の信号発生回路及び車載用電源装置
JP2007329748A (ja) スイッチング素子制御装置
US10811973B2 (en) Vehicle-mounted DC-DC converter
US20200366198A1 (en) Converter
JP2011130571A (ja) 電力変換回路の制御装置
US20200366184A1 (en) Converter
US11316435B2 (en) Insulated DC/DC converter, AC/DC converter, power adapter, and electric device
JP5092712B2 (ja) 電力変換回路の制御装置及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2019170073A (ja) 車載用のdcdcコンバータ
US20240088781A1 (en) Dc-dc converter
JP2019009848A (ja) Dc−dcコンバータ、これを用いた電源システム及び当該電源システムを用いた自動車
US10075059B2 (en) Current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11799372B2 (en) Driv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switch,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vehicle
JP6636595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9602008B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6662151B2 (ja) Dc/dc変換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dc/dc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899807B2 (ja) コ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