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7546A -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7546A
CN108027546A CN201680052205.1A CN201680052205A CN108027546A CN 108027546 A CN108027546 A CN 108027546A CN 201680052205 A CN201680052205 A CN 201680052205A CN 108027546 A CN108027546 A CN 108027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group
aperture blades
apertur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22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7546B (zh
Inventor
吉泽隆仁
柴田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027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7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75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10Blade or disc rotating or pivoting about axis normal to its pla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叶片驱动装置具有:开口形成构件,其形成有光能通过的开口部;及多个叶片组,它们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呈环状配置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在从由所述第一叶片组形成的第一圆形通光开口向由所述第二叶片组形成的第二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叶片组相邻接且已形成完所述第一圆形通光开口之后的所述第一叶片组停留不动,由此,发挥下述作用:能够实质上地抑制在所述第一叶片组的内侧形成所述第二圆形通光开口的所述第二叶片组在光轴方向上的翘起。

Description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光圈装置等叶片驱动装置,以及涉及一种具有该叶片驱动装置的相机等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叶片驱动装置(光圈装置)中形成的、作为通光开口的光圈开口的形状优选为尽可能地趋近于圆形,为了形成较趋近于圆形的光圈开口,大多使用三块以上的许多块光圈叶片(光量调节叶片)。而且,通过利用一种驱动环使许多块光圈叶片转动,能够形成较趋近于圆形的多边形光圈开口,其中,该驱动环能够在形成在基础构件(开口形成构件)的固定开口周围进行转动。
在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圈装置,该光圈装置能够在多组光圈叶片之间进行切换,以使得光圈开口形状较趋近于圆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32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就专利文献1的光圈装置而言,不得不针对各光圈叶片分别设置转动中心销钉和开闭驱动销钉,不利于小型化。
本发明提供从开放状态到小光圈口径都能够形成圆形的通光开口且为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叶片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开口形成构件,其形成有光能通过的开口部;多个叶片组,它们配置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及转动构件,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所述多个叶片组自所述转动构件受到动力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变更使各叶片的靠所述开口部侧的缘部呈环状联合的组合方式,能够形成直径不同的多个圆形通光开口。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从开放状态到任意光圈口径(小光圈范围)都能够形成圆形的通光开口且为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的通光开口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二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三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组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组和第二光圈叶片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组、第二光圈叶片组和第三光圈叶片组的图。
图8A是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的压力角的说明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第二光圈叶片和第三光圈叶片的压力角的图。
图8C是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的压力角的说明图。
图8D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光圈叶片的压力角、第二光圈叶片的压力角和第三光圈叶片的压力角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通光开口的图。
图9A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圆形度的图。
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圆形度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叶片组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叶片组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一的剖视图。
图12A是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和镜头的剖视图。
图12B是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的交叠状态的图。
图12C是现有叶片驱动装置的交叠状态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光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中,附图标记4是指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4a的基础构件(开口形成构件)。基础构件4具有内卡合部4b、凸轮销4c和光能够通过的开口部4a。
基础构件4能够通过树脂成形来制成。在基础构件4安装有驱动部5。驱动部5例如能够采用步进马达、检流计等。在驱动部5的旋转轴安装有小齿轮6。
附图标记7是指驱动环(开口形成构件)。驱动环7具有内卡合部7b、驱动销7d、被驱动部7e和遮光部7f。驱动环7能够通过树脂成形来制成。而且,例如,能够通过对树脂薄膜(PET片材等)进行冲压加工来制成。
驱动环7的内卡合部7b能够与基础构件4的卡合部4b卡合。基础构件4的卡合部4b也可以是能作为旋转中心的圆形形状。本实施方式一中,卡合部4b是由多个凸部构成的,卡合部4b能够与驱动环7的内卡合部7b卡合。
另外,实施方式一中,以驱动环7处于外侧且基础构件4处于内侧的关系使驱动环7和基础构件4相卡合,但也可以是,以驱动环7处于内侧且基础构件4处于外侧的方式使它们卡合。
而且,驱动环7具有作为被驱动部7e的齿轮部。被驱动部7e与小齿轮6相啮合。由驱动部5产生的旋转力能够经小齿轮6传递给被驱动部7e,从而能够使驱动环7旋转。
而且,遮光部7f能够进入光断续器9的狭缝内或从该狭缝内退出。光断续器9能够发挥检测遮光部7f的传感器的作用,在检测叶片驱动装置的初始位置等位置时,要使用该光断续器9。
附图标记10是指第一光圈叶片组。附图标记20是指第二光圈叶片组。附图标记30是指第三光圈叶片组。本实施方式的光圈叶片组做成为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这三组,但是,光圈叶片组只要为两组以上即可,可以是任何数量的组。而且,光圈叶片组只要是由多块光圈叶片构成的即可,多少块都没有关系。
第一光圈叶片组10由多个光圈叶片1构成。本实施方式一中,由七块光圈叶片1形成光圈叶片组10。在各光圈叶片1都形成有光圈开口形成缘部1r、凸轮槽1c和作为被驱动部的卡合部(卡合孔)1d。
第二光圈叶片组20由多个光圈叶片2构成。本实施方式一中,由七块光圈叶片2形成光圈叶片组20。在各光圈叶片2都形成有光圈开口形成缘部2r、凸轮槽2c和作为被驱动部的卡合部(卡合孔)2d。
第三光圈叶片组30由多个光圈叶片3构成。本实施方式一中,由七块光圈叶片3形成光圈叶片组30。在各光圈叶片3都形成有光圈开口形成缘部3r、凸轮槽3c和作为被驱动部的卡合部(卡合孔)3d。
本实施方式一中,将相同形状的光圈叶片作为一组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是,光圈叶片的组中混有形状互不相同的光圈叶片。
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例如能够通过对PET片材等进行冲压加工来制成。而且,理想的是,对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实施遮光处理、防反射处理、滑动处理等。
附图标记8是指盖构件。在盖构件8形成有开口部8a。驱动环7和多个光圈叶片组(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在由基础构件4和盖构件8形成的空间中进行驱动。
光圈叶片1的卡合孔1d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相卡合。小齿轮6进行旋转,对驱动环7的被驱动部7e施力,从而使驱动环7旋转。当驱动环7旋转时,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对光圈叶片1的卡合孔1d施予驱动力,从而使光圈叶片1进行驱动。
光圈叶片1的凸轮槽1c与基础构件的凸轮销4c相卡合。因此,光圈叶片1能够利用凸轮槽1c进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或退到该开口部4a外。能够利用由多个光圈叶片1构成的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光圈开口形成缘部1r在开口部4a上形成光圈开口形状。
光圈叶片2的卡合孔2d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相卡合。小齿轮6进行旋转,对驱动环7的被驱动部7e施力,从而使驱动环7旋转。当驱动环7旋转时,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对光圈叶片2的卡合孔2d施予驱动力,从而使光圈叶片2进行驱动。
光圈叶片2的凸轮槽2c与基础构件的凸轮销4c相卡合。因此,光圈叶片2能够利用凸轮槽2c进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或退到该开口部4a外。能够利用由多个光圈叶片2构成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光圈开口形成缘部2r在开口部4a上形成光圈开口形状。
光圈叶片3的卡合孔3d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相卡合。小齿轮6进行旋转,对驱动环7的被驱动部7e施力,从而使驱动环7旋转。当驱动环7旋转时,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对光圈叶片3的卡合孔3d施予驱动力,从而使光圈叶片3进行驱动。
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3c与基础构件的凸轮销3c相卡合。因此,光圈叶片3能够利用凸轮槽3c进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或退到该开口部4a外。能够利用由多个光圈叶片3构成的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光圈开口形成缘部3r在开口部4a上形成光圈开口形状。
即,多个光圈叶片(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都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卡合。驱动销7d与多种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相连通,而且,凸轮销4c与多种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相连通,因此,在装置小型化方面较为有效。
而且,能够利用一个驱动部5使多个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同时驱动。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所有驱动销7d与所有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的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相连通,但也可以是,适当减少与驱动销7d卡合的叶片。也可以是,例如,仅使一种叶片与某个驱动销7d和凸轮销3c卡合,使其他种叶片与其他驱动销7d和凸轮销3c卡合。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驱动销7d和凸轮销c都改为九根,按照每三根驱动销7d和每三根凸轮销c分别对应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的方式来进行分配。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以驱动部5为驱动源,但也可以是,通过手动来使驱动环7旋转。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齿轮来传递小齿轮6对驱动环7的驱动力,但也可以是,在驱动部5安装具有驱动销的臂构件,在驱动环7设卡合槽,使卡合槽与所述驱动销卡合,从而来传递驱动力。
而且,本实施方式一中,驱动环7的驱动销7d位于比基础构件4的凸轮销c靠外侧处。驱动环7的驱动销7d与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卡合孔1d~卡合孔3d相卡合,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1c~凸轮槽3c与基础构件4的凸轮销4c相卡合,在该状态下使驱动环7旋转,但也可以是,将上述这些构件之间的关系反过来。
也可以是:例如,将驱动环7的驱动销7d配置在圆周方向内侧,将基础构件4的旋转轴(凸轮销4c)配置在圆周方向外侧,使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卡合孔1d~卡合孔3d与基础构件4的旋转轴(凸轮销4c)卡合,使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1c~凸轮槽3c与驱动环7的驱动销7d卡合,在该状态下使驱动环7旋转来进行驱动。
图2表示的是光圈开口形状不同的状态ST2-1~状态ST2-3。状态ST2-1表示第一光圈开口A。光圈开口A由光圈叶片组10形成。状态ST2-2表示第二光圈开口B。光圈开口B由光圈叶片组20形成。状态ST2-3表示第三光圈开口C。光圈开口C由光圈叶片组30形成。
光圈开口A、光圈开口B和光圈开口C都呈圆形,能够使光圈开口的直径逐渐发生变化。光圈开口A、光圈开口B和光圈开口C的直径呈A>B>C的关系。
图3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安装有一块光圈叶片1的图。图4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光圈装置安装有一块光圈叶片2的图。图5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光圈装置安装有一块光圈叶片3的图。
光圈开口A由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1的开口形成缘部1r)形成。光圈开口B由光圈叶片组20(光圈叶片2的开口形成缘部2r)形成。光圈开口C由光圈叶片组30(光圈叶片3的开口形成缘部3r)形成。在该情况下,光圈叶片1的开口形成缘部1r、光圈叶片2的开口形成缘部2r和光圈叶片3的开口形成缘部3r的圆弧R的大小关系为1r>2r>3r。
图6是表示光圈叶片组10进入开口部4a内时以及退到开口部4a外时的状态的图。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均未图示。状态ST6-1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A时的光圈叶片组10的状态。状态ST6-2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B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10处于退避位置时的状态)。状态ST6-3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B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10处于退避位置时的状态)。
能够利用凸轮槽1c来调整使光圈叶片1进入开口部4a内或退到开口部4a外。光圈开口A是由第一光圈叶片1的开口形成缘部1r构成的。光圈开口B是由另一光圈叶片组20形成的,光圈开口C是由又一光圈叶片组30形成的,因此,光圈叶片组10在避开光圈开口B或光圈开口C的轮廓的位置停留。
图7是表示光圈叶片组20进入开口部4a内时以及退到开口部4a外时的状态的图。光圈叶片组30未图示。在光圈叶片组10上重叠地图示光圈叶片组20。状态ST7-1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A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20处于退避位置。状态ST7-2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B时的光圈叶片组20的状态。状态ST7-3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C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20呈退避状态。
能够利用凸轮槽2c来调整使光圈叶片2进入开口部4a内或退到开口部4a外。光圈开口A是由光圈叶片组10构成的。光圈叶片组20在避开光圈开口A的轮廓的位置停留,光圈叶片组20与光圈开口A的形成无关。光圈开口B是由光圈叶片2的开口形成缘部2r构成的。光圈开口C是由另一光圈叶片组30形成的,因此,光圈叶片组20在避开光圈开口C的轮廓的位置停留。
图8是表示光圈叶片组30进入开口部4a内时以及退到开口部4a外时的状态的图。在光圈叶片组10上重叠地图示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状态ST8-1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A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都处于退避位置。状态ST8-2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B时的状态,光圈叶片组30处于退避位置。状态ST8-3是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C时的光圈叶片组30的状态。
能够利用凸轮槽3c来调整使光圈叶片3进入开口部4a内或退到开口部4a外。光圈开口A是由光圈叶片组10构成的。光圈叶片组30在避开光圈开口A的轮廓的位置停留,光圈叶片组30与光圈开口A的形成无关。
光圈开口B是由光圈叶片组20构成的。光圈叶片组30在避开光圈开口B的轮廓的位置停留,光圈叶片组30与光圈开口B的形成无关。光圈开口C是由光圈叶片3的开口形成缘部3r构成的。
即,本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中,具有多个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该多个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呈环状配置在基础构件(开口形成构件)4的开口部4a周围。对多个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而言,通过变更使各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靠开口部侧的缘部1r~缘部3r呈环状联合的组合方式,能够形成直径不同的多个圆形通光开口。
在此,说明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的压力角的详细内容。图8A表示的是光圈叶片1的压力角θ。由于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的情况也都与光圈叶片1的情况相同,因此,在此,以光圈叶片1为代表进行说明。压力角θ是指线L1与线L2所成的角度。线L1是朝向光圈叶片1的旋转方向的线,且是经过凸轮销4c的线。换言之,线L1是与经过凸轮销4c且经过驱动销7d的线正交的线。线L2是凸轮槽1c的在凸轮销4与凸轮槽1c的接点处的法线。
压力角θ越大,就需要越大的使光圈叶片1旋转的力。就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而言,在从光圈开放向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压力角θ会发生变化。图8B是表示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各自的压力角θ的变化的图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各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压力角θ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迎来峰值。附图标记P1表示光圈叶片1的压力角θ的峰值位置,附图标记P2表示光圈叶片2的压力角θ的峰值位置,附图标记P3表示光圈叶片3的压力角θ的峰值位置。通过使各光圈叶片迎来压力角θ的峰值时的位置分散开,能够降低使叶片驱动装置驱动时所需的最大电压值。
图8C表示的是第一光圈叶片组10在从光圈开放到最小光圈的期间里的位置变化。根据图8B中的图表可知,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压力角从光圈开放状态开始逐渐增加,在附图标记P1处变为峰值,给叶片驱动装置造成的负载变为最大(图8C中的状态1-1)。之后,压力角逐渐减小。然后,当通过驱动环7的旋转,使第一光圈叶片组10转动至图8C中的状态1-2时,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压力角变为与从光圈开放开始驱动之后的瞬间时的压力角相同。另一方面,构成为:受到来自于驱动环7的负载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压力角从光圈开放状态开始逐渐增大,当到达图8C中的状态2-2时,压力角变为最大。如图8B中的附图标记P2所示的那样,迎来峰值的压力角因在之后驱动环7进行驱动,会逐渐减小。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情况也为同样,构成为:由于受到来自于驱动环7的负载,因此,压力角从光圈开放状态开始逐渐增大,当到达图8C中的状态3-3时,压力角变为最大。另外,为了防止其他光圈叶片组相互干扰或用于驱动叶片组的驱动销7d所贯穿的凸轮槽彼此相互干扰,优选的做法是:设为会呈现出压力角在局部有所减少的部位(呈现极大值)。
图8D中,从左开始依次表示的是第一光圈叶片1的凸轮槽1c、第二光圈叶片2的凸轮槽2c、第三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3c的构造和叶片的转动方向。表示各叶片的转动方向的箭头与凸轮槽的内壁的在下述位置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即为压力角,该位置是指凸轮销4c与凸轮槽1c~凸轮槽3c的内壁相抵接的位置,该压力角较大的话,驱动负载就会变大。
分别将在第一光圈叶片1、第二光圈叶片2和第三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1c~凸轮槽3c内通过的凸轮销4c的、与图8B中的附图标记P1~附图标记P3相对应的位置表示为第一位置4c1、第二位置4c2、第三位置4c3。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按照第一光圈叶片组、第二光圈叶片组、第三光圈叶片组的顺序呈现各光圈叶片组的最大的压力角。具体来说明的话,当以在各光圈叶片形成的凸轮槽的顶端侧为起点(光圈开放)的情况下,随着使驱动环7进行旋转,凸轮销4c以形成在驱动环7的驱动销7d为转动中心,以贯穿所有第一光圈叶片、第二光圈叶片和第三光圈叶片的状态进行移动,与此相伴地,因形成在各光圈叶片的凸轮槽的形状不同,因此,各光圈叶片的、凸轮销4c与凸轮槽1c~凸轮槽3c相抵接的位置、抵接方向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在该状态下使各光圈叶片转动。
第一光圈叶片具有下述这样的凸轮槽形状:在与第二光圈叶片和第三光圈叶片相比,距起点较近的第一部分侧,压力角为最大,由此,呈现第一光圈叶片所带来的驱动负载的最大值,然后,第二光圈叶片具有下述这样的凸轮槽形状:在凸轮槽形状的中段凸起附近的第二部分,第二光圈叶片的压力角为最大,由此,呈现第二光圈叶片所带来的驱动负载的最大值,第三光圈叶片具有下述这样的凸轮槽形状:在凸轮槽形状的距卡合孔3d最近的第三部分,压力角为最大,由此,呈现第三光圈叶片所带来的驱动负载的最大值。
即,本实施方式中,与光圈叶片的总数相同的、由同一形状的光圈叶片构成的叶片驱动装置相比,能够使压力角的峰值分散开,因此,能够用较少的电力使装置驱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光圈开放向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压力角θ的峰值到来顺序优选为依次为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光圈叶片3,但也可以是不同排序。
图9是连续地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开口发生变化的图。状态ST9-1是由光圈叶片组10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A时的状态。状态ST9-2是从光圈开口A向光圈开口B变化的过程中的状态,是由光圈叶片组10和光圈叶片组20形成光圈开口时的状态。
通过以利用光圈叶片2对光圈叶片1彼此重叠所构成的交点部进行补正的方式形成凸轮槽2c,能够获得无限趋近于正圆的光圈开口。
状态ST9-3是由光圈叶片组20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B时的状态。状态ST9-4是从光圈开口B向光圈开口C变化的过程中的状态,是形成了由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形成的光圈开口时的状态。
通过以利用光圈叶片3对光圈叶片2彼此重叠所构成的交点部进行补正的方式形成凸轮槽3c,能够获得无限趋近于正圆的形状的光圈开口。即,在向由各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形成的各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能够在该变更前后,将形成各圆形通光开口的叶片彼此组合起来,形成中间过程开口。例如,就状态ST9-2而言,使光圈叶片1和光圈叶片2呈复合式组合(联合)起来,能够形成下述这样的圆形通光开口:其小于变更前的圆形通光开口,且大于变更后的圆形通光开口。由此,能够在整个光圈范围(缩放过程)将光圈开口保持为极其趋近于圆形的形状。
状态ST9-5是由光圈叶片组30形成呈正圆的光圈开口C时的状态。状态ST9-6也是由光圈叶片组30形成小径的光圈开口时的状态。
能够使光圈口径从开放状态开始依次按照下述顺序连续地发生变化: 上述这些内容仅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光圈位置,还存在除了上述这些内容以外的光圈开口形状。但是,像以往那样,在光圈开口从圆形向多边形变化之前,利用其他光圈叶片组形成光圈开口,因此,开口形状不会变为明显的多边形形状。而且,叶片驱动装置的用于确定基准开口的构件无论是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还是盖构件8的开口部8a都没有关系,或也可以将由光圈叶片组10形成的开口作为基准开口。
图9A是表示圆形度的图表。在此,定义为:圆形度=(开口形状的内切圆的直径)2/(开口形状的外接圆的直径)2。图9B中,附图标记C1表示开口形状的内切圆,附图标记C2表示开口形状的外接圆。若开口形状为正圆,则圆形度为1,开口形状越偏向呈多边形形状,值就越会从1向变小的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现有叶片驱动装置(例如为利用驱动环使多块单种叶片同时动的光圈装置)的圆形度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差(参照图9A中的现有产品的圆形度特性。)。相对于此,实施方式的圆形度(图9A中的实施方式一的圆形度)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持续变差的情况,而是在中间阶段被改善。实施方式一中,利用光圈叶片组的数量来改善圆形度。实施方式一中,由于各光圈叶片组都能形成正圆,因此,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三次改善,将圆形度改善至变为1。
另外,就将圆形度改善至变为1时的光圈叶片组的位置而言,光圈叶片组形成正圆时所处的位置的F值在一定程度上以相同程度的间隔来呈现。具体地讲,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使通光开口逐渐变窄,圆形度为1的部分有四处,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基准开口)处的F值为2.0,接下来的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正圆时所处的位置的F值为2.8,接下来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形成正圆时所处的位置的F值为4.2,接下来的第三光圈叶片组30形成正圆时所处的位置的F值为5.6。理由是: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处的通光开口面积为基准,光量在形成呈正圆的通光开口时的各光圈叶片组所在的各位置逐次减半,即,呈正圆的通光开口的直径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的直径为基准,每次以约√2倍逐渐减少。但是,考虑到与其他凸轮槽卡住等情况,上述这些内容并不能当做严密的数值,仅为近似值。
在此,还能够在从光圈开放到最小光圈的整个范围使圆形度更加稳定。本实施方式一中,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通过三次改善使圆形度变为1。通过做成下面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减小圆形度的变化率(参照图9A中的全范围调整时的圆形度的特性。):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不使圆形度为1(变化过程中不呈正圆)。而且,根据图9A中的图表可知,能够将最小光圈时圆形度变差的情况抑制在最小限度。这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并没有使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的用于形成开口的开口形成缘部1r、开口形成缘部2r和开口形成缘部3r都为单一曲率,而是通过将多个曲率形状组合起来形成。而且,各光圈叶片的开口形成缘部1r、开口形成缘部2r和开口形成缘部3r不仅可以由曲线形状的组合来形成,也可以由直线形状的组合、样条曲线等的组合来形成。圆形度理想为1,但只要是0.95以上,实质上用人的肉眼来看就能看出是圆。本实施方式一中,在为宽范围的光圈口径的状态下,能够将圆形度控制在0.95~1的范围,因此,能够将宽范围的区域或所有区域的光圈形状保持为实质上的圆。
另外,如图9中的状态ST9-3所示,由光圈叶片组20形成光圈开口时,使光圈叶片组10停留在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从而,能够利用光圈叶片组10来抑制光圈叶片组20在该光圈叶片组10的内侧形成光圈开口时的交叠程度。因此,能够减少交叠量,因此,能够实现装置薄型化。如图9中的状态ST9-5所示,同样地,通过利用光圈叶片组20来抑制光圈叶片组30的交叠程度,能够实现装置薄型化。
图10中的状态ST10-1是开放状态。且仅图示了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均未图示)。图10中的状态ST10-2是小光圈状态。附图中仅图示了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均未图示)。图10中的状态ST10-3是开放状态。且仅图示了第二光圈叶片组20(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均未图示)。图10中的状态ST10-4表示的是小光圈状态。且仅图示了第二光圈叶片组20(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均未图示)。
图11中的状态ST11-1是开放状态。且仅图示了第三光圈叶片组30(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均未图示)。图11中的状态ST11-2是小光圈状态。且仅图示了第三光圈叶片组30(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均未图示)。图11中的状态ST11-3是开放状态。虽然图示了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但是,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隐藏在第三光圈叶片组30之后。图11中的状态ST11-4是小光圈状态。虽然图示了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但是,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隐藏在第三光圈叶片组30之后。
附图中,作为参考,图示了表示开口部8a的线。多个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能够进入开口部8a内或从开口部8a内退出,从而形成光圈开口。在仅使用第二光圈叶片组20形成光圈开口的情况下,如图10中的状态ST10-4所示,光圈叶片2的凸轮槽2c空有孔,因此会产生漏光部2h。
在仅使用第三光圈叶片组30形成光圈开口的情况下,如图11中的状态ST11-2所示,光圈叶片3的凸轮槽3c空有孔,因此会产生漏光部3h。在由一个光圈叶片组形成光圈开口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上述这些漏光情况,不得不将光圈叶片的凸轮槽1c~凸轮槽3c配置在不会进入开口部8a内的位置,这样,就不得不将外形尺寸做得较大。
而且,不得不将凸轮槽配置在下述这样的位置:能够利用一个光圈叶片组内的光圈叶片来封堵与之相邻接的光圈叶片的凸轮槽,这样,就不得不将外形尺寸做得较大。
本实施方式一中,能够利用其他光圈叶片组来封堵上述这些漏光部2h和漏光部3h。如图10中的状态ST10-2所示,第一光圈叶片组10能够对盖构件8的开口部8a与光圈开口B之间进行遮光。图10中的状态ST10-4所示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漏光部2h产生在开口部8a与光圈开口B之间。
图11中的状态ST11-2所示的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漏光部3h产生在开口部8a与光圈开口B之间。如图11中的状态ST11-4所示,当将第一光圈叶片组10、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组合起来使用时,能够利用第一光圈叶片组10对漏光部2h和漏光部3h进行遮光。
到此,描述了对光圈叶片的凸轮槽孔的漏光部进行封堵的方法,但是,针对光圈叶片外形形状所形成的漏光部3i而言,也能够同样地利用其他光圈叶片组进行遮光。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缩小装置外形(径向)。
本实施方式一中,在光圈叶片各自的交叠量方面有效果。为了使光圈开口形状趋近于圆形,采用了增加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块数的方法。当增加光圈叶片的块数时,交叠的负载变大,就无法形成较小的光圈口径。本实施方式中,小光圈是由专用于形成小光圈的光圈叶片组形成的,因此,无需增加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块数,就能够实现圆形的小光圈。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一的剖视图以及该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光圈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在基础构件4侧或盖构件8侧中的哪一侧进行交叠都可以,但在此,对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在基础构件4侧交叠起来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从光圈开放向最小光圈变化的过程中,最初,第一光圈叶片组10进入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形成光圈开口。接着,第二光圈叶片组20进入由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的光圈开口的内部,形成光圈开口。接着,第三光圈叶片组30进入由第二光圈叶片组20形成的光圈开口的内部,形成光圈开口,从而达到最小光圈。
此时,第一光圈叶片组10以光圈叶片顶端朝向基础构件4的方向交叠的方式组装起来,因此,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交叠被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所压制。第二光圈叶片组20以光圈叶片顶端朝向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方向交叠的方式组装起来,因此,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交叠被由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的光圈开口所压制。第三光圈叶片组30以光圈叶片顶端朝向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方向交叠的方式组装起来,因此,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交叠被由第二光圈叶片组20形成的光圈开口所压制。
小光圈状态下,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的光圈开口距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形成距离L1。第二光圈叶片组20形成的光圈开口距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形成距离L1+L2。第三光圈叶片组30形成的光圈开口距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形成距离L1+L2+L3。
在此,光圈叶片组的光圈叶片的厚度也可以是全都是相同的,但是,当将其他光圈叶片组20和光圈叶片组30的厚度做得比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厚度薄时,在交叠方面更为有效。
第二光圈叶片组20在向基础构件4的方向交叠时,被第一光圈叶片组10所压制。由于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光圈叶片2的厚度t2小于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光圈叶片1的厚度t1,因此,第二光圈叶片组20自身的交叠量大于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交叠量,因此,第二光圈叶片组20能够被第一光圈叶片组10所压制。即使光圈叶片2的厚度较薄,但第二光圈叶片组20与第一光圈叶片组10相比仅突出距离L2,因此,变形等影响较细微。
第三光圈叶片组30在向基础构件4的方向交叠时,被第二光圈叶片组20所压制。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光圈叶片3的厚度t3小于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光圈叶片1的厚度t1,第三光圈叶片组30自身的交叠量大于第二光圈叶片组20自身的交叠量,因此,第三光圈叶片组30能够被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一光圈叶片组10所压制。而且,如上所述,第二光圈叶片组20被第一光圈叶片组10压着,因此,变得比第二光圈叶片组20单体的交叠量更小,能够进一步压着第三光圈叶片组30。即使光圈叶片3的厚度较薄,但第三光圈叶片组30与第二光圈叶片组20相比仅突出距离L3,因此,变形等影响较细微。
由于各光圈叶片组都被与自身相邻接的其他光圈叶片组限制交叠,因此,交叠变少,能够实现装置薄型化。而且,由于相邻接的光圈叶片组能够一边相对于彼此滑动接触一边使开口变形,因此,即使在切换用于形成开口的光圈叶片组时,开口的光轴方向也不会改变,因此,在光学性能方面也较为有效。
另外,第一光圈叶片组10朝向开口中心突出距离L1的大小,且第一光圈叶片组10被伴随着驱动环7的旋转进行移动的驱动销7d所施力。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一中,相对于设置到突出L1的量的位置的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凸轮槽(第一凸轮槽),形成有之后会成为死区的凸轮槽(第二凸轮槽)。这样的话,第一光圈叶片组10能够在由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的光圈开口为最小光圈时所处的位置停留,从而能够减少上述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交叠量。而且,理所当然的是,第一凸轮槽和第二凸轮槽相连续地设置。可以说,采用该结构,伴随着驱动环的转动,第一光圈叶片组10在形成通光开口之后,在由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形成通光开口的期间里,也停留在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内,其结果,能够抑制与第一光圈叶片组10相比向开口中心侧突出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从而能够减少交叠(翘起)。
相对于此,也可以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第二凸轮槽:例如,第二凸轮槽并不会成为死区,而是,随着驱动销7d在第二凸轮槽中经过,第一光圈叶片组10在形成最小光圈的位置时,与之前相比进一步向开口中心侧突出。在该情况下,在驱动销7d在第二凸轮槽中经过的期间里形成通光开口的构件变为第二光圈叶片组20或第三光圈叶片组30,然而,在该期间里,能够使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被第一光圈叶片组10所压着的量大于距离L1。因此,能够提高像上述那样的、减少第二光圈叶片组20、第三光圈叶片组的交叠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第二凸轮槽:随着驱动销7d在第二凸轮槽中经过,第一光圈叶片组10从构成最小光圈时的位置被拉向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侧。在该情况下,例如,构成为:将第一光圈叶片组10形成得较薄,且像上述那样地使第一光圈叶片组10向开口中心侧突出距离L1以上,以此来压制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在该情况下,由于使第一光圈叶片组10突出距离L1以上,因此,L1自身容易交叠,对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按压程度会降低。在该情况下,通过以第一光圈叶片组10能够被拉向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侧的方式形成第二凸轮槽,能够减少第一光圈叶片组10自身的交叠量,结果,能够提高压制第二光圈叶片组20和第三光圈叶片组30的效果,因此较为有效。
另外,像上述那样的第二凸轮槽的形成方法针对第二光圈叶片组20来讲也是同样的,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以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能够向相对于开口中心而言的同侧移动的方式形成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第二凸轮槽。但未必一定要以能够向同侧移动的方式形成,例如,在形成第一光圈叶片组10的材料和形成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材料不同的情况等时,以及在各自的交叠方式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使第一光圈叶片组10和第二光圈叶片组20的相对于开口中心而言的移动方向不同。另外,虽然写成移动,但当然也包含死区即不向开口中心侧移动的情况。
而且,通过像图12那样设定各光圈叶片组的交叠方向,能够抑制在从开口向最小光圈的过程中光轴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本实施方式一中,与以往相比,能够将形成光圈开口的部位的厚度做得较薄。即使做成为是现有光圈叶片的一半厚度,也能够使光圈叶片组一边与同之相邻接的其他光圈叶片组滑动接触一边进行工作,因此,能够弥补强度。
即,能够以与现有叶片驱动装置相同的厚度,一直到小光圈范围为止都能够保持圆形的光圈开口。而且,与现有装置相比,能够将形成光圈开口的端面部做得较薄,因此,能够减少端面反射等,在光学性能方面较为有效。
而且,在将本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叶片组的多层构造向镜头镜筒内组装时,能够减少光圈叶片组与透镜的距离。图12A是将实施方式一的叶片驱动装置组装在镜头镜筒内的图。各层光圈叶片向一个方向交叠,且各层光圈叶片被其所邻接的叶片层所压制。由于距光轴中心最近的光圈叶片组30被其他叶片所压制,因此,交叠量最少。由于距光轴中心第二近的光圈叶片组20被光圈叶片组10所压制,因此,交叠量第二少。最后,距光轴中心最远的光圈叶片组10的交叠量第三少。将上述这些光圈叶片组的开口形成缘部连结起来的线描绘呈越朝向中心去凹陷得越深的曲线R。因此,当以效仿该曲线R的方式,朝向叶片驱动装置的交叠侧配置朝向叶片驱动装置凸出的透镜L10时,有助于光学装置变得更薄。即,本实施方式的叶片驱动装置能够减少与透镜的距离,因此,能够提高光学设计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光学特性,且有助于光学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当然,也可以配置朝向叶片驱动装置的交叠侧呈凹陷、平面的透镜。图1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叶片的交叠状态的图,图12C表示的是现有叶片驱动装置的光圈叶片的交叠状态。与现有产品相比,本实施方式一的光圈叶片的交叠量压倒性地少。
实施方式二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仅说明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二中,设有两个分隔构件9。其中一个分隔构件9是用于缓和光圈叶片组10与光圈叶片组20的接触的分隔构件。而且,余下的另一个分隔构件9是用于缓和光圈叶片组20与光圈叶片组30的接触的分隔构件。通过追加该分隔构件9,能够防止光圈叶片彼此相接触产生的阻力并且能够防止光圈叶片之间在外形、凸轮槽等处卡住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使光圈装置稳定驱动。
实施方式三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其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更改了光圈叶片的配置之后做成的例子,实施方式三的结构部件、驱动方法都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实施方式三中,将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2和光圈叶片3做成光圈叶片组50。
将多个上述光圈叶片组沿基础构件4的开口部4a构成为环状。在为该结构的情况下,多种光圈叶片交替层叠。因此,即使将多种光圈叶片做得较薄,也能够利用其他光圈叶片进行夹持,因此,能够实现装置薄型化。
实施方式四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叶片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其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更改了光圈叶片1~光圈叶片3的配置之后做成的例子,实施方式四的结构部件、驱动方法都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实施方式四中,做成下述这样的结构:利用光圈叶片1和光圈叶片2夹持用于形成最小光圈口径的光圈叶片3。光圈叶片3由于被光圈叶片1和光圈叶片2所夹持,因此,即使厚度3t被做得较薄,也不容易挠曲。
本实施方式四中,能够将形成光圈开口的部位的厚度做得较薄。因此,能够减小光圈叶片的交叠量。而且,因交叠产生的工作负载变小,因此,在高速驱动和稳定驱动方面也是有效果的。
实施方式五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光量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其是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追加快门装置做成的例子,该光量调节装置由快门单元40U和光圈单元50U构成。
快门单元40U具有下述构造:该构造做成为:快门叶片14、快门叶片15、快门叶片16和快门叶片17支承于在第一基础构件13设置的销,利用马达12的输出销12a来使各快门叶片进行转动。而且,在该快门单元40U的下部接合有分隔板18,从而,能够在第一基础构件13与分隔板18之间形成快门叶片的行动空间。在此,在第一基础构件13和分隔板18都形成有光路开口,通过各快门叶片进行转动,能够使光路开口开闭,从而能够调节光量。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五的光圈单元50U。光圈单元50U是与实施方式一同样的叶片驱动装置。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方面是:每组光圈叶片的块数是九块,且具有开口形成构件19。针对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在原附图标记上加’。例如,基础构件4’与实施方式一的基础构件4相对应。
与实施方式一相比,光圈单元50U的每组叶片的块数较多,因此,容易确保光圈开口的圆形度。
开口形成构件19配置在驱动环7’与光圈叶片组10’~光圈叶片组30’之间,开口形成构件19具有开口部19a。开口部19a小于第一基础构件13、分隔板18、驱动环7’和第二基础构件4’的开口,因此,在各光圈叶片以及快门叶片呈全开的状态下,开口部19a将成为光学开口。
在此,即使对光学系统不同的镜头镜筒而言,有时,只要采用开口直径不同于开口部19a的其他开口构件,就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光量调节装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开口形成构件19配置在驱动环7与各光圈叶片组之间,但是,无需限定在该位置。也可以是,例如,将开口形成构件19配置在光圈叶片组10’与光圈叶片组20’之间,或也可以是,将开口形成构件19配置在快门叶片的行动空间内。
而且,在将像快门装置40U那样的快门装置组装在图12C所示的现有叶片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因快门装置进行动作时会振动,会导致光圈叶片的交叠被解开,导致光圈开口发生变化。但是,若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各叶片驱动装置,由于能够良好地控制光圈叶片的交叠,因此,因上述这样的振动导致光圈开口发生变化的情况较少。
实施方式六
图17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的叶片驱动装置做成的光量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其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具有经过改良的驱动部5A,除此以外,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就本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而言,能够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利用一个驱动部5A使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这三个驱动环同时驱动,此外,在将驱动部5A固定于基础构件4A的状态下,通过使小齿轮6A与驱动部5A内的旋转轴一起,沿该旋转轴的轴向即与光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能够从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中选择待被驱动的驱动环。
在此,在驱动环7Aa连接由第一光圈叶片1A构成的第一光圈叶片组100A,在驱动环7Ab连接由第二光圈叶片2A构成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0A,在驱动环7Ac连接由第三光圈叶片3A构成的第三光圈叶片组300A。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从基础构件4A侧开始依次层叠驱动环7Aa、第一光圈叶片组100A、驱动环7Ab、第二光圈叶片组200A、驱动环7Ac、第三光圈叶片组300A。即,第一光圈叶片组100A在位于驱动环7Aa与驱动环7Ab之间的叶片室行动,第二光圈叶片组200A在位于驱动环7Ab与驱动环7Ac之间的叶片室行动,第三光圈叶片组300A在位于驱动环7Ac与盖构件8A之间的叶片室行动。
而且,分别在各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的圆周方向上的同一位置设有被驱动部7e。而且,通过使驱动部5A的旋转轴的从驱动部5A突出的长度为可变,能够使能够与上述这些被驱动部7e卡合的小齿轮6A移动到下述各位置:(1)与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这三个驱动环全部卡合时的位置,(2)与相邻的驱动环7Aa和驱动环7Ab这两个驱动环卡合时的位置,(3)与相邻的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这两个驱动环卡合时的位置,(4)仅与驱动环7Aa卡合时的位置,(5)仅与驱动环7Ac卡合时的位置。
由此,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从五个驱动类型中进行选择,因此,能够设定多个光量调整类型,能够进行与拍摄模式相应的光量调整,因此,能够以用户所期望的光量进行拍摄。而且,在进行上述(2)~(5)的光量调整的情况下,与上述(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给驱动部5A造成的负载。
另外,也可以做成为,通过变更小齿轮6A的位置,来分别使各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进行驱动。在该情况下,无法使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这三个驱动环同时驱动,但是,通过逐个使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进行驱动,能够实现同样的光量调整。而且,也可以做成为,以能够使驱动部5A与基础构件4A的距离可变的方式安插其他驱动部,通过变更驱动部5A相对于基础构件4A而言的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使其与各驱动环7Aa、驱动环7Ab和驱动环7Ac的卡合关系成立来进行驱动。
实施方式七
图18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的、叶片驱动装置做成的光量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其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使驱动环7Ba具有驱动部5Ba,使驱动环7Bb具有驱动部5Bb,使驱动环7Bc具有驱动部5Bc,除此以外,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就本实施方式的光量调整装置而言,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只要使驱动部5Ba、驱动部5Bb和驱动部5Bc这三个驱动部同时驱动,就能够使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这三个驱动环同时驱动,另一方面,在将驱动部5Ba、驱动部5Bb和驱动部5Bc固定于基础构件4B的状态下,通过分别使各驱动部5Ba、驱动部5Bb和驱动部5Bc进行驱动,能够使各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独立地进行驱动。
在此,在驱动环7Ba连接由第一光圈叶片1Ba构成的第一光圈叶片组100B,在驱动环7Bb连接由第二光圈叶片2Ab构成的第二光圈叶片组200B,在驱动环7Bc连接由第三光圈叶片3Bc构成的第三光圈叶片组300B。
而且,分别在各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的圆周方向上的同一位置设有被驱动部7e。而且,驱动部5Ba的小齿轮6Ba、驱动部5Bb的小齿轮6Bb和驱动部5Bc的小齿轮6Bc能够与上述这些被驱动部7e卡合。由此,只要分别使各驱动部5Ba、驱动部5Bb和驱动部5Bc独立地进行驱动,就能够分别使各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进行驱动,从而能够分别使第一光圈叶片组100B、第二光圈叶片组200B、第三光圈叶片组300B进行驱动,来进行各种方式的光量调整。
由此,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包含使各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全部同时驱动的情况在内的多个驱动类型中进行选择,不过,与使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全部进行驱动的情况相比,分别地使各驱动环7Ba、驱动环7Bb和驱动环7Bc进行驱动的做法能够减少驱动时的负载,还能够谋求省电,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高速驱动来快速进行光量调整。
另外,在做成为像上述实施方式六、实施方式七所示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做成为,例如,分别在用于驱动第一光圈叶片组的驱动环与用于驱动第二光圈叶片组的驱动环之间的间隙以及在用于驱动第二光圈叶片组的驱动环与用于驱动第三光圈叶片组的驱动环之间的间隙插入分隔板,从而分隔出上驱动系统和下驱动系统。由此,能够防止被驱动的结构彼此直接滑动接触(相互干扰)。
附录
上面,基于具体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开口形成构件,其形成有光能通过的开口部;多个叶片组,它们配置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及转动构件,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所述多个叶片组自所述转动构件受到动力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变更使各叶片的靠所述开口部侧的缘部呈环状联合的组合方式,能够形成直径不同的多个圆形通光开口。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形成多个圆形通光开口,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光量调整等。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形成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固定销,所述转动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驱动销,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所述各叶片各自所具有的各凸轮槽孔,至少一个所述驱动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所述各叶片所具有的各旋转中心孔。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做成为:以贯穿多个叶片组的方式共通地插有多个销,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构件的转动使多个叶片组与之连动,因此,有利于装置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小型化。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形成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固定销,所述转动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驱动销,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所述各叶片各自所具有的各旋转中心孔,至少一个所述驱动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所述各叶片所具有的各凸轮槽孔。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做成为:以贯穿多个叶片组的方式共通地插有多个销,在该状态下,利用转动构件的转动使多个叶片组与之连动,因此,有利于装置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小型化。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组为下述状态:各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在光轴方向上相互滑动接触。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利用叶片彼此间的缓冲效果,有利于装置在光轴方向上小型化。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且是在构成所述多个叶片组的各叶片组之间配置有分隔构件。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利用分隔构件来划分各叶片组的叶片行动空间。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在从由所述第一叶片组形成的第一圆形通光开口向由所述第二叶片组形成的第二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叶片组所具有的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组所具有的叶片呈环状联合,由此,能够形成这样的圆形通光开口:其小于所述第一圆形通光开口且大于所述第二圆形通光开口。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形成更多的圆形通光开口。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在从由所述第一叶片组形成的第一圆形通光开口向由所述第二叶片组形成的第二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叶片组相邻接且已形成完所述第一圆形通光开口之后的所述第一叶片组停留不动,由此,发挥下述作用:能够实质上地抑制在所述第一叶片组的内侧形成所述第二圆形通光开口的所述第二叶片组在光轴方向上的翘起。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分别在所述第一叶片组和所述第二叶片组设有孔,所述开口形成构件所具有的销或所述转动构件所具有的销能够卡合于该孔,在所述多个叶片组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利用叶片之间将位于所述开口部内的叶片的孔挡住。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利用多个叶片之间在光轴方向上进行遮光。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组中的至少一个叶片组的厚度实质上小于其他叶片组的厚度。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在装置在光轴方向上小型化方面较为有效。
而且,本发明中,能够将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各结构组合起来进行使用。例如,在像实施方式七那样,分别针对各叶片组设置驱动环,且在仅将第三光圈叶片组用于光量调节(形成通光开口)的情况下,只要做成为下述这样就能够减少第三光圈叶片组的交叠量:使第一光圈叶片组或第二光圈叶片组中的任一者进入基础构件的开口部内,并且不要使其越过第三叶片组的用于确定光圈开口的缘部。
而且,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开口形成构件,其形成有光能通过的开口部;叶片组,其配置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转动构件,其能够使所述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第一卡合部,其设于所述转动构件,该第一卡合部能够与所述叶片组卡合;及第二卡合部,其设于所述开口形成构件,该第二卡合部能够与所述叶片组卡合,本发明具有多个所述叶片组,所述多个叶片组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开口部的法线方向即光轴方向上重叠。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是设于所述转动构件的第一销,所述第二卡合部是设于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第二销,所述第一销和所述第二销与所述多个叶片组相连通。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是作为所述叶片组的转动动作的转动中心的驱动销,
所述第二销是能够与形成在所述叶片组的凸轮槽卡合的凸轮销。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销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设于沿所述光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转动构件配置为将所述突出部围起来。
而且,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光圈叶片组,它们能够进入光能通过的通光开口内,或从该通光开口内退出,从而能够形成口径不同的多个光圈开口;及驱动部件,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光圈叶片组进行驱动,在通过使各光圈叶片组进入所述通光开口内来依次形成多个光圈开口的过程中,所述驱动部件从各光圈叶片组受到的负载的峰值能够被分散开。
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用于使所述光圈叶片组进入所述通光开口内或从所述通光开口内退出。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叶片组具有凸轮槽,该凸轮槽能够与设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凸轮销卡合,能够利用所述多个光圈叶片组各自的不同的凸轮形状,使所述驱动部件所受到的负载的峰值分散开。
而且,上述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具有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能够使所述转动构件进行转动,所述驱动部件从所述多个光圈叶片组受到的负载是由于所述驱动马达使所述转动构件进行驱动而受到的负载。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应用于上述叶片驱动装置,还能够广泛应用于相机等光学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实现一种通过形成多个圆形通光开口从而具有优异的光量调整功能的光学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4、基础构件;7、驱动环;10~30、叶片组。

Claims (10)

1.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
开口形成构件,其形成有光能通过的开口部;
多个叶片组,它们配置在所述开口形成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周围;及
转动构件,其能够使所述多个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
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
在从由所述第一叶片组形成的第一圆形通光开口向由所述第二叶片组形成的第二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叶片组相邻接且已形成完所述第一圆形通光开口之后的所述第一叶片组停留不动,由此,发挥下述作用:能够实质上地抑制在所述第一叶片组的内侧形成所述第二圆形通光开口的所述第二叶片组在光轴方向上的翘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组自所述转动构件受到动力在所述开口部周围进行转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变更使各叶片的靠所述开口部侧的缘部呈环状联合的组合方式,能够形成直径不同的多个圆形通光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形成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固定销,
所述转动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驱动销,
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各所述叶片各自所具有的各凸轮槽孔,
至少一个所述驱动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各所述叶片所具有的各旋转中心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形成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固定销,
所述转动构件具有朝向所述多个叶片组侧竖立设置的多个驱动销,
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各所述叶片各自所具有的各旋转中心孔,
至少一个所述驱动销沿光轴方向共通地贯穿在所述开口部周围堆叠的各所述叶片所具有的各凸轮槽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组为下述状态:各叶片组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在光轴方向上相互滑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且是在构成所述多个叶片组的各叶片组之间配置有分隔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
在从由所述第一叶片组形成的第一圆形通光开口向由所述第二叶片组形成的第二圆形通光开口变更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叶片组所具有的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组所具有的叶片呈环状联合,由此,能够形成这样的圆形通光开口:其小于所述第一圆形通光开口且大于所述第二圆形通光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组具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
分别在所述第一叶片组和所述第二叶片组设有孔,所述开口形成构件所具有的销或所述转动构件所具有的销能够卡合于该孔,
在所述多个叶片组的转动过程中,能够利用叶片之间将位于所述开口部内的叶片的孔挡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组中的至少一个叶片组的厚度实质上小于其他叶片组的厚度。
10.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
CN201680052205.1A 2015-09-16 2016-09-16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Active CN1080275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3228 2015-09-16
JP2015-183228 2015-09-16
PCT/JP2016/077553 WO2017047793A1 (ja) 2015-09-16 2016-09-16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7546A true CN108027546A (zh) 2018-05-11
CN108027546B CN108027546B (zh) 2020-12-08

Family

ID=58289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2205.1A Active CN108027546B (zh) 2015-09-16 2016-09-16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6641B2 (zh)
JP (3) JP6654640B2 (zh)
CN (1) CN108027546B (zh)
WO (1) WO201704779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1771A (zh) * 2018-07-24 2018-11-06 东莞市协辰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小通光孔光圈
CN110579925A (zh) * 2018-06-08 2019-12-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5401A1 (ja) * 2016-12-09 2018-06-14 株式会社nittoh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JP6982986B2 (ja) * 2017-06-02 2021-12-17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695313B2 (ja) * 2017-09-29 2020-05-20 セイコ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892121B2 (ja) * 2017-12-21 2021-06-18 株式会社nittoh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JP2020027231A (ja) * 2018-08-17 2020-02-20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7204400B2 (ja) * 2018-09-28 2023-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及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WO2024050818A1 (en) * 2022-09-09 2024-03-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11846406B1 (en) * 2022-09-30 2023-12-19 Guangzhou Haoyang Electronic Co., Ltd. Small-sized aperture assembly and stage light fixture having sam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9936A (ja) * 1996-01-09 1997-07-22 Canon Inc 遮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CN1471215A (zh) * 2002-06-25 2004-01-28 �ձ�����Ʊ���ʽ���� 电磁作动器及照相机用叶片驱动装置
JP2004184486A (ja) * 2002-11-29 2004-07-02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絞り機構
US20060033974A1 (en) * 2004-08-13 2006-02-16 Nisca Corporation Light regulator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JP2006337948A (ja) * 2005-06-06 2006-12-14 Nisca Corp 光量調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用光量調整装置
CN101750840A (zh) * 2008-12-18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光圈单元、镜筒及成像设备
JP2013029693A (ja) * 2011-07-28 2013-02-07 Can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14206768A (ja) * 2014-08-06 2014-10-30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26144A1 (de) * 1977-06-10 1978-12-14 Zeiss Carl Fa Automatische springblende fuer objektive zu photographischen kameras
JPH0431129U (zh) * 1990-07-09 1992-03-12
JP2001033844A (ja) * 1999-07-15 2001-02-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露出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電子カメラ
JP2002090978A (ja) * 2000-09-12 2002-03-27 Hoya Corp 位相シフトマスクブランクの製造方法、及び位相シフトマスクブランクの製造装置
JP2002090798A (ja) * 2000-09-19 2002-03-27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絞り装置
JP2007163827A (ja) * 2005-12-14 2007-06-28 Tokyo Micro:Kk 光路開閉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203601A (ja) * 2007-02-21 2008-09-04 Olympus Corp 虹彩絞り機構
KR101700364B1 (ko) * 2010-09-08 2017-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량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JP5594108B2 (ja) 2010-12-10 2014-09-24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
JP6494016B2 (ja) * 2014-11-18 2019-04-03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9936A (ja) * 1996-01-09 1997-07-22 Canon Inc 遮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CN1471215A (zh) * 2002-06-25 2004-01-28 �ձ�����Ʊ���ʽ���� 电磁作动器及照相机用叶片驱动装置
JP2004184486A (ja) * 2002-11-29 2004-07-02 Nidec Copal Corp カメラ用絞り機構
US20060033974A1 (en) * 2004-08-13 2006-02-16 Nisca Corporation Light regulator and image pickup system
JP2006337948A (ja) * 2005-06-06 2006-12-14 Nisca Corp 光量調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用光量調整装置
CN101750840A (zh) * 2008-12-18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光圈单元、镜筒及成像设备
JP2013029693A (ja) * 2011-07-28 2013-02-07 Can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14206768A (ja) * 2014-08-06 2014-10-30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925A (zh) * 2018-06-08 2019-12-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10579925B (zh) * 2018-06-08 2021-08-20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
CN108761771A (zh) * 2018-07-24 2018-11-06 东莞市协辰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小通光孔光圈
CN108761771B (zh) * 2018-07-24 2024-05-17 东莞市协辰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小通光孔光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4640B2 (ja) 2020-02-26
US20180180971A1 (en) 2018-06-28
JPWO2017047793A1 (ja) 2018-06-28
WO2017047793A1 (ja) 2017-03-23
JP2017058680A (ja) 2017-03-23
JP6856337B2 (ja) 2021-04-07
CN108027546B (zh) 2020-12-08
US10976641B2 (en) 2021-04-13
JP6924009B2 (ja) 2021-08-25
JP2017058679A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7546A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装置
US10649309B2 (en) Blade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TWI267670B (en) A lens barrel incorporating the advancing/retracting mechanism
CN108006576A (zh) 一种用于舞台灯的组合效果盘及舞台灯
CN103649829B (zh) 光量调节装置和光学设备
US7540215B2 (en) Synchronized ring linkages
JP5594108B2 (ja) 絞り装置
JPH07167228A (ja) ハーモニックドライブ伝動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用いる歯形の形成方法
US20160209725A1 (en) Stop apparatus, and lens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8885383A (zh) 光量调节装置及光学仪器
CN110036338A (zh)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CN110376741A (zh)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JP6426436B2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光量調節装置並びに撮像装置
CN207145333U (zh) 形状可变扩散器
CN205937691U (zh) 天线移相器传动螺杆与传动螺母的锁紧装置
JPS6027265B2 (ja) ステツピングモ−タ
JP5952155B2 (ja) 絞り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JP2563334B2 (ja) 絞り機構
JP2607672B2 (ja) 絞り機構
CN105829649B (zh) 多叶片转子动力可变排量动力学系统
JP2016102830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7245667B2 (ja)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S5848648Y2 (ja) ロコウケイレンドウシボリソウチノ シボリカイコウホセイソウチ
JP5968822B2 (ja) カメラ用絞り装置
JP2004060685A (ja) 多層ダン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