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5789B -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5789B
CN108025789B CN201580082980.7A CN201580082980A CN108025789B CN 108025789 B CN108025789 B CN 108025789B CN 201580082980 A CN201580082980 A CN 201580082980A CN 108025789 B CN108025789 B CN 108025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pipe
frame
plate
drop fram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29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5789A (zh
Inventor
南中道裕规
池田英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25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5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5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5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4Screwed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8Means for strengthening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其具有:头管,其支承转向手柄使转向手柄可转向;下降车架,其由与该头管不同的部件形成,同时从头管向下后方延伸地与头管结合,在头管(17)的后部突出设置有沿着该头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支承板(41),下降车架(18)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与插入了下降车架(18)的前端开口部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由此,下降车架的向头管的结合构造变得简单且牢固,其中,该下降车架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且由与头管不同的部件形成。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该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具有:头管,其支承转向手柄使转向手柄可转向;下降车架,其形成为相对于该头管独立的部件,并且从所述头管向下后方延伸而与所述头管结合。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该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使利用冲压成型的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的框架部件与头管结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52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中空状的框架部件的向头管的结合构造中,存在如下课题:虽然希望该结合构造简单,但是在将利用冲压成型的板材的接合所形成的框架部件与头管结合的情况下,很难使该结合构造简单且牢固。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该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使下降车架的向头管结合的结合构造简单且牢固,其中,该下降车架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且形成为相对于头管独立的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其具有:头管,其支承转向手柄使转向手柄能够转向;以及下降车架,其形成为相对于该头管独立的部件,并且从所述头管向后下方延伸而与所述头管结合,在所述头管的后部突出设置有沿着该头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支承板,所述下降车架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所述下降车架的前端部与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的前端开口部中的所述支承板结合。
此外,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具有朝向所述头管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被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的所述前端开口部中,具有比所述前端开口部的下缘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所述下降车架和所述加强板与嵌合于所述加强板的所述支承板结合。
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具有:封闭板部,其封闭所述下降车架的所述前端开口部;左右一对侧板部,其以将所述支承板从两侧夹在二者之间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弯曲角部连接于所述封闭板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延伸部,其与所述封闭板部及左右一对所述侧板部的下端相连,所述下降车架和所述加强板在上下隔开间隔的至少两处紧固位置紧固于所述支承板,比假想平面靠下方的所述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大于比所述假想平面靠上方的所述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其中,所述假想平面穿过最下侧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中心轴线且与所述头管的中心轴线正交。
此外,在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降车架的前端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安装板部,所述左右一对安装部以使所述前端开口部形成在二者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板的两侧,所述左右一对安装板部的宽度比所述下降车架中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板部靠后方的下降车架主部的宽度窄,从而在所述左右一对安装板部与所述下降车架主部之间形成台阶部。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使下降车架的前端部以包围支承板的方式结合于突出设置在头管的后部的支承板这样的简易构造,能够提高头管和下降车架的结合力。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加强板所具有的延伸部相对于下降车架前端开口部的下缘向下方延伸,并且该延伸部焊接于下降车架,因此,利用加强板封闭下降车架的前端开口部,能够在实现下降车架的前端部的强度和刚性的提高的同时,使加强板向下降车架的焊接变得容易。
采用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下降车架和加强板在至少两处紧固位置紧固于头管的支承板,假想平面穿过两处紧固位置中的最下侧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中心轴线且与头管的中心轴线正交,因为比假想平面靠下方的加强板的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比假想平面靠上方的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所以在上方的紧固位置,能够使加强板靠近头管的后表面以使下降车架向头管的紧固部紧凑,此外,使加强板在其下端所具有的延伸部的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较大,从而能够分散作用于所述弯曲角部的应力,并且提高延伸部的向下降车架焊接的焊接部的刚性,即使下降车架与头管分开形成,也有助于车身架整体的刚性提高。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左右一对安装板部以使前端开口部形成在二者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支承板的两侧,且该左右一对安装板部的宽度比下降车架中的相对于安装板部靠后方的下降车架主部窄,在左右一对安装板部与下降车架主部之间形成台阶部,因此,能够提高下降车架的前端部向支承板安装的安装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身架的右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从图1的箭头2方向观察车身架的部分右半部而示出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车身架中的除了头管以外的部分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的右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图1的5-5线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安装于头管之前的下降车架的前部而示出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从箭头7方向观察图3而得到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沿着图1的8-8线的加强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9是沿着图1的9-9线的加强板的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图1的10-10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1是图1的11-11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2是图1的箭头12的局部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6···转向手柄
17···头管
18···下降车架
18a···下降车架主部
41···支承板
43···下降车架的前端开口部
43a···前端开口部的下缘
44···加强板
44a···封闭板部
44b···侧板部
44c···弯曲角部
44d···延伸部
50···安装板部
51···台阶部
C···头管的中心轴线
F···车身架
R1、R2···弯曲角部的曲率半径
VP···假想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各方向指的是从乘坐两轮摩托车的乘员进行观察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图3中,作为踏板式摩托车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架F具有:头管17,其支承用于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和棒状的转向手柄16使两者可转向;下降车架18,其由相对于头管17独立的部件形成,并且以从所述头管17向下后方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头管17结合;左右一对底部车架19,其连接于下降车架18的下部的左右两侧且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上升车架20,其与这些底部车架19的后端连接成一体且向上后方延伸;第1横梁21,其设置在左右一对底部车架19的后部之间;第2横梁22,其形成为朝向下方打开的大致U字状且设置在左右一对上升车架20的前部之间;以及第3横梁23,其设置在左右一对上升车架20的后部之间,在所述底部车架19的后端部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支架24。
在图4中,摆动(unit swing)式动力单元P借助连杆25可摆动地连结于所述支架24,后轮WR轴支承于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此外,在所述上升车架20和所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器单元26。
未图示的收纳箱的前部支承于所述第2横梁22,覆盖该收纳箱的串列(tandem)式乘车用座椅28可开闭地支承于该收纳箱的前侧上部。
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所述车身架F以及所述收纳箱被车身罩30覆盖,该车身罩30具有:前罩31,其从前方覆盖所述头管17;护腿板32,其与该前罩31连续设置,并且从前方覆盖落座于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乘员的腿部;脚踏板33,其与所述护腿板32的下部连续设置且配置在所述底部车架19上,以承载落座于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乘员的脚部;左右一对挡板部34,其从该脚踏板33的两侧向下方垂下;中央覆盖板35,其配置在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前部下方且从前方覆盖所述收纳箱;侧罩36,其在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下方且从侧方覆盖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和所述上升车架20;以及后罩37,其与左右的侧罩36连续设置且配置在两个侧罩36的后部下方。
所述转向手柄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被车把罩38覆盖。此外,从上方覆盖前轮WF的前挡泥板39安装于所述前叉15,从上方覆盖所述后轮WR的后挡泥板40与所述后罩37连续设置。
结合参照图5~图7,在所述头管17的后部突出设置有平板状的支承板41,该平板状的支承板41沿着该头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方突出。
另一方面,所述下降车架18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即、下降车架18通过金属板材的接合以具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接合凸缘部42且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的筒状的方式形成为中空状,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与插入于该下降车架18的前端开口部43中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
而且,具有朝向所述头管17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形状的加强板44,具有相对于所述前端开口部43的下缘43a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4d,并且该加强板44被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所述延伸部44d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18,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与处于被嵌合于所述加强板44的状态下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
结合参照图8和图9,所述加强板44以如下方式形成,其具有:封闭板部44a,其封闭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左右一对侧板部44b,其以中间隔着所述支承板41的方式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弯曲角部44c连接于所述封闭板部44a的左右两侧;以及所述延伸部44d,其与所述封闭板部44a和左右一对所述侧板部44b的下端相连,在所述加强板44的中央部设置有减重孔45。
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在上下隔开间隔的至少两个位置紧固于所述支承板4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下部和加强板44的下部利用第1螺栓46和第1螺母47紧固于所述支承板41,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上部和加强板44的上部利用第2螺栓48和第2螺母49紧固于所述支承板41。
而且,对于包含最下侧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中心轴线、即第1螺栓46和第1螺母47的中心轴线且与所述头管17的中心轴线C正交的假想平面VP而言,如图8所示,在假想平面VP的下方,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1设定得较大,与此相对,如图9所示,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VP靠上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2设定得小于比所述假想平面VP靠下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1。
另外,在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形成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该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以使所述前端开口部43形成在二者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板41的两侧,该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的宽度比所述下降车架18中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板部50位于后方的下降车架主部18a的宽度窄,且在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与所述下降车架主部18a之间形成台阶部51。
结合参照图10,所述底部车架19和所述上升车架20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中空状。即、所述底部车架19和所述上升车架20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上部接合凸缘部52和朝向下方突出的下部接合凸缘部53,而且以成为矩形截面的筒状的方式利用左右一对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
而且,底部车架19以其下缘19a俯视观察为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而且以其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截面积最小的方式形成中空形状。
结合参照图11,对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左右两侧面而言,其至少下部在上下方向形成得长,将底部车架19直接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即、底部车架19的前部以朝向所述下降车架18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而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该底部车架19的前端部作为接合端部19b被直接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下部。
结合参照图12,所述底部车架19和所述下降车架18接合的接合部54的上端54a配置在比第1水平线L1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接合部54的下端54b配置在比第2水平线L2靠下方的位置,其中,该第1水平线L1穿过所述底部车架19中的截面积最小的部分19c的中空形状的上端,该第2水平线L2穿过所述底部车架19中的截面积最小的部分19c的中空形状的下端。
所述底部车架19的与所述下降车架18接合的接合端部19b以如下方式构成:形成以沿着所述下降车架1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和第2边55、56为底边的梯形形状,作为该梯形形状,将第1和第2边55、56中的前方侧的第1边55设定为比后方侧的第2边56长,将第1和第2边55、56的上端之间相连结的第3边57向下后方倾斜,将第1和第2边55、56的下端之间相连结的第4边58向上后方倾斜。在这里,对于所述梯形形状而言,虽然第1和第2边55、56可以沿着所述下降车架18的长度方向完全平行地延伸,但是也包含第1和第2边55、56相对于第3和第4边57、58接近平行的情况。
另外,所述下降车架18的左右两侧面形成为其上下宽度W随着趋向前方而变大的平面状。
接下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作用,在头管17的后部突出设置有沿着该头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支承板41,所述下降车架18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与被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开口部43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即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以包围在头管17的后部突出设置的支承板41的方式与该支承板41结合的构造,提高头管17与下降车架18结合的结合力。
另外,对于具有朝向所述头管17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加强板44而言,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端开口部43的下缘43a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4d,加强板44被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所述延伸部44d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由于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与处于嵌合在所述加强板44上的状态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加强板44封闭下降车架18的前端开口部43来实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的强度和刚性的提高,并且容易实施加强板44的向下降车架18的焊接。
另外,所述加强板44具有:封闭板部44a,其封闭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左右一对侧板部44b,其以从两侧将所述支承板41夹在二者之间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弯曲角部44c连接于所述封闭板部44a的左右两侧;所述延伸部44d,其与所述封闭板部44a和左右一对所述侧板部44b的下端相连,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在上下隔开间隔的至少两处紧固位置紧固于所述支承板41,假想平面VP穿过最下侧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中心轴线且与所述头管17的中心轴线C正交,因为将比假想平面VP靠下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1设定为大于比所述假想平面VP靠上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2,所以在上方的紧固位置,能够使加强板44靠近头管17的后表面以使下降车架18向头管17的紧固部紧凑,此外,通过使加强板44在其下端所具有的延伸部44d的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1变大,能够在分散作用于所述弯曲角部44c的应力的同时,提高延伸部44d的向下降车架18焊接的焊接部的刚性,即使下降车架18与头管17分开形成,也能够有助于车身架F整体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该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以使所述前端开口部43形成在二者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板41的两侧,该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的宽度比所述下降车架18中的相对于所述安装板部50靠后方的下降车架主部18a的宽度窄,在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与所述下降车架主部18a之间形成台阶部51,因此,能够提高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向支承板41的安装刚性。
另外,利用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的左右一对底部车架19被直接焊接于下降车架18的至少下部的在上下方向形成得较长的左右两侧面,与使用连接用撑杆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加工工时的减少和轻量化。而且,因为所述底部车架19和所述下降车架18的接合部54的上端54a配置在比第1水平线L1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接合部54的下端54b配置在比第2水平线L2靠下方的位置,所以即使底部车架19形成为上下方向较小的构造,也能够确保底部车架19的向下降车架18焊接的焊接长度,从而能够将底部车架19牢固地接合于下降车架18,其中,该第1水平线L1穿过所述底部车架19中的截面积最小部分19c的中空形状的上端,该第2水平线L2穿过所述底部车架19中的截面积最小的部分19c的中空形状的下端。
另外,所述底部车架19的与所述下降车架18接合的接合端部19b形成为以沿着所述下降车架1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和第2边55、56为底边的梯形形状,因此,能够使底部车架19的与下降车架18接合的接合长度变长,因为将第1和第2边55、56中的前方侧的第1边55设定得比后方侧的第2边56长,所以即使是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狭窄的下降车架18,也能够使将梯形中的作为底边的第1和第2边55、56的两端连结起来的第3和第4边57、58倾斜,确保接合长度。
另外,所述下降车架18的左右两侧面形成为上下宽度W随着趋向前方而变大的平面状,因此,能够确保下降车架18与底部车架19接合的接合面较大。
而且,所述底部车架19的下缘19a以侧视观察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因此,能够在实现底部车架19的紧凑化的同时提高前后方向的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不脱离其主旨地实施多种设计变更。

Claims (2)

1.一种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其具有:头管(17),其支承转向手柄(16)使转向手柄能够转向;下降车架(18),其形成为相对于该头管(17)独立的部件,并且以从所述头管(17)向下后方延伸的方式与所述头管(17)结合,该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管(17)的后部突出设置有沿着该头管(17)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支承板(41),所述下降车架(18)通过冲压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材的接合形成为中空状,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与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开口部(43)中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
具有朝向所述头管(17)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加强板(44),所述加强板(44)具有与所述前端开口部(43)的下缘(43a)相比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4d),并被插入于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中,所述延伸部(44d)焊接于所述下降车架(18),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一同通过螺栓与嵌合于所述加强板(44)的状态下的所述支承板(41)结合,
所述加强板(44)形成为具有:封闭板部(44a),其封闭所述下降车架(18)的所述前端开口部(43);左右一对侧板部(44b),其以将所述支承板(41)从两侧夹在二者之间的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借助弯曲角部(44c)连接于所述封闭板部(44a)的左右两侧;所述延伸部(44d),其与所述封闭板部(44a)及左右一对所述侧板部(44b)的下端相连,所述下降车架(18)和所述加强板(44)在上下隔开间隔的至少两处紧固位置紧固于所述支承板(41),比假想平面(VP)靠下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1)设定为大于比所述假想平面(VP)靠上方的所述弯曲角部(44c)的曲率半径(R2),其中,所述假想平面(VP)穿过最下侧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中心轴线且与所述头管(17)的中心轴线(C)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降车架(18)的前端部配置有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所述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以使所述前端开口部(43)形成在二者之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支承板(41)的两侧,所述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的宽度比所述下降车架(18)中的与所述安装板部(50)相比靠后方的下降车架主部(18a)的宽度窄,从而在所述左右一对安装板部(50)与所述下降车架(18)主部之间形成台阶部(51)。
CN201580082980.7A 2015-09-08 2015-09-08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Active CN108025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5474 WO2017042883A1 (ja) 2015-09-08 2015-09-08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5789A CN108025789A (zh) 2018-05-11
CN108025789B true CN108025789B (zh) 2020-07-07

Family

ID=58239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2980.7A Active CN108025789B (zh) 2015-09-08 2015-09-08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72528B2 (zh)
CN (1) CN108025789B (zh)
WO (1) WO20170428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1336A1 (en) * 2020-02-10 2021-08-19 Hero MotoCorp Limited Frame assembly of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81334A (en) * 1931-10-09 1932-10-06 Arthur Edmund Mayo Improvements in frames for cycles and motor-cycles
JPH0899671A (ja) * 1994-09-30 1996-04-16 Suzuki Motor Corp オートバイのフレームブラケット
JPH10129560A (ja) * 1996-10-30 1998-05-1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2640897Y (zh) * 2003-08-21 2004-09-1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外露骨架式全包车架主梁后段焊接结构
CN100534852C (zh) * 2005-12-30 2009-09-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车的车架结构
CN1990339A (zh) * 2005-12-30 2007-07-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机车的车架结构
CN103171700A (zh) * 2011-12-21 2013-06-26 邓小茹 摩托车车架头部结构
KR101500371B1 (ko) * 2013-08-16 2015-03-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자전거용 프레임 유닛 및 그 제작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5789A (zh) 2018-05-11
WO2017042883A1 (ja) 2017-03-16
JPWO2017042883A1 (ja) 2018-07-12
JP6472528B2 (ja)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37968A1 (en) Refl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s
JP478694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567541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9689488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JP60996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8025789B (zh)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JP51517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47252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3548173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JP424783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617511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8025786B (zh) 两轮摩托车用车身架
CN11239994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结构
CN216994674U (zh) 跨骑型车辆
JP500559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TWI468315B (zh) 機車
CN108883806B (zh) 鞍乘型车辆
JP47319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JP73999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13095299A (ja) 小型車両用ドレスガード
JP7390575B2 (ja) 電動自転車用のフレーム及び電動自転車
JP672328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218389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1470995B1 (en) Load-carrying frame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6221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