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0539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70539B
CN107870539B CN201710873698.1A CN201710873698A CN107870539B CN 107870539 B CN107870539 B CN 107870539B CN 201710873698 A CN201710873698 A CN 201710873698A CN 107870539 B CN107870539 B CN 107870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waste toner
forming apparatus
collecting container
toner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36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70539A (zh
Inventor
野寺健太郎
冈本伦哉
唐泽信哉
深尾刚
岩崎琢磨
岛本将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70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0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70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70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54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ED array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装卸单元和开闭罩盖之间的空间配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也能够使得曝光装置在对置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简单地移动,并能够以较少的步骤来进行装卸单元的安装和拆卸。其设置有移动机构(36),来使得曝光装置(16)为了进行曝光工序而在与感光体鼓(11)(图像载体)相向而对的对置位置和比对置位置更要离开感光体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可以装卸地被配置在开闭罩盖(50)和处理卡盒(10)(拆卸单元)之间的空间中。然后,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装卸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动作连动,移动机构(36)的动作是使得曝光装置(16)从离开位置移动到对置位置或从对置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采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接近图像载体(感光体鼓)的下方,公知的是在感光体鼓的表面配置用于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LED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详细来说就是,在专利文献1中,感光体鼓(图像载体)是作为感光体单元(拆卸单元)的构成构件来构成的。然后,感光体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构成为可以将感光体鼓的旋转轴方向作为装卸方向来装卸。另外,LED单元(曝光装置)还被构成为能够在对感光体鼓的表面进行曝光并形成潜像的曝光位置(对置位置)和从曝光位置向下方足够退避的退避位置(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然后,在进行感光体单元的装卸(更换)时,是在使得LED单元从曝光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来进行其装卸操作,从而使得感光体鼓和LED单元互不干涉。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是,以有效地使得LED单元在曝光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等为目的,来使得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前罩盖(开闭罩盖)的开闭动作连动后进行LED单元的上下移动。
当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想在装卸单元(感光体单元)与前罩盖(开闭罩盖)之间的空间中配置将清洁装置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来回收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时,或者是不能够设置与开闭罩盖的开闭动作连动后来使得曝光装置(LED单元)上下移动的机构,或者是为了设置这样的机构而对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容量和形状等产生较大的制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55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装卸单元和开闭罩盖之间的空间配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也能够使得曝光装置在对置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简单地移动,并能够以较少的步骤来进行装卸单元的安装和拆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卸单元,其至少具备图像载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能够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方向作为装卸方向来移动和装卸;曝光装置,其在规定的对置位置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向而对,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移动机构,其使得所述曝光装置在所述对置位置和比所述对置位置要更加离开所述图像载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能够装卸,并将由清洁装置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来回收,和开闭罩盖,其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内部进行开关,并能够进行所述装卸单元的装卸和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装卸,其特征在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被配置在所述开闭罩盖和所述装卸单元之间的空间里,并且,所述移动机构与将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里的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所述曝光装置从所述离开位置向所述对置位置移动,以及,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脱离的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所述曝光装置从所述对置位置向所述离开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在装卸单元和开闭罩盖之间的空间配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也能够使得曝光装置在对置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简单地移动,并能够以较少的步骤来进行装卸单元的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A)所示是通常的图像形成中的成像部的构成图,(B)所示是曝光装置移动到离开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3(A)-图3(C)所示是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开始来拆除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和处理卡盒的步骤的斜视图;
图4(A)-图4(C)所示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安装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步骤的概要截面图;
图5(A)-图5(C)所示是作为变形例1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安装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步骤的概要截面图;
图6(A)-图6(C)所示是作为变形例2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分离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步骤的概要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对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图1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全体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中,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串列型彩色复印机,3是将原稿输送到原稿读取部的原稿输送部,4是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部,5是装载输出图像的排纸盘,7是收纳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的供纸部,9是调整记录介质P的输送时机的对位辊。10Y、10M、10C、10BK是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处理卡盒(可拆卸单元),11Y、11M、11C、11BK是作为形成有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像的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
另外,14是将形成在各个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一次转印偏压辊,17是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叠加并转印的中间转印带。18是用于将中间转印带1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二次转印偏压辊,20是对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8是将各种颜色(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装置13的各色的调色剂容器,29是中间转印带17用的清洁装置。
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的彩色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对于在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进行的造像处理,也可以参照图2(A)。
首先,原稿通过原稿输送部3的输送辊来从原稿台被输送后载置到原稿读取部4的接触玻璃上。然后,在原稿读取部4中,被载置在接触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数据被光学地读取。
详细来说就是,原稿读取部4对接触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一边照射来自于照明灯的光,一边进行扫描。然后,将原稿反射的光借助于反光镜组以及透镜,在彩色传感器上进行成像。原稿的彩色图像数据在彩色传感器中按照RGB(红、绿、蓝)的各种颜色分解光来被读取后,转换成电的图像信号。更进一步地,以RGB的颜色分解图像信号为基础,在图像处理部进行颜色变换处理、颜色补正处理、空间频率补正处理等的处理后,来获得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彩色图像数据。
然后,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各色的图像数据被送到曝光装置16(可以参照图2(A))。然后,根据各颜色的图像信息的曝光光束L(可以参照图2(A))从曝光装置16(写入部)分别朝向各自对应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发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曝光装置16是LED单元,按照各种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来被分别设置为与所对应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相向而对。
另一方面,四个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分别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然后,首先,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中与充电装置12(可以参照图2(A))的对向部被均匀充电(充电工序)。如此,就在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就形成了带电电位。其后,带电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分别到达曝光光束L的照射位置。
就从曝光装置16(LED单元)来射出对应于图像信号的曝光光束L了(曝光工序)。
从对应于黄色成分的曝光装置射出的曝光光被照射到纸面左起第一的感光体鼓11Y的表面的旋转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如此,就在被带电装置12充电后的感光体鼓11Y上形成了对应于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同样地,从对应于品红色成分的曝光装置射出的曝光光被照射到纸面左起第二的感光体鼓11M的表面上后,就形成了对应于品红色成分的静电潜像。从青色成分的曝光装置射出的曝光光被照射到纸面左起第三的感光体鼓11C的表面上后,就形成了对应于青色成分的静电潜像。从黑色成分的曝光装置射出的曝光光被照射到纸面左起第四的感光体鼓11BK的表面上后,就形成了对应于黑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之后,形成有各色的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分别到达与显影装置13相向而对的位置里。然后,各色的调色剂从各显影装置13来供给到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后,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的潜像就得到了显影(显影工序)。
之后,显影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表面分别到达与中间转印带17相向而对的位置。这里,在各自的对向部中,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4来与中间转印带17的内周面抵接。然后,在一次转印辊14的位置处,形成在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上(一次转印工序)。
之后,一次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的表面分别到达与清洁装置15相向而对的位置。然后,在清洁装置15处,残存在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得到回收(清洁工序)。
之后,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表面通过除电部,就结束了感光体鼓11Y、11M、11C、11BK中的一系列的造像处理。
另一方面,感光体鼓11上的各色的调色剂被重叠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7在图1的反时针方向上移动后,到达和二次转印偏压辊18相对而对的位置。然后,在和二次转印偏压辊18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被载置在中间转印带17上的彩色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二次转印工序)。
之后,中间转印带17表面到达清洁装置29(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的位置。然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17上的未转印调色剂被回收到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29里,中间转印带17上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就结束了。
另外,被回收到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29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输送路径朝向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来被输送,并作为废调色剂来回收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内部。
在此,被输送到中间转印带17和二次转印偏压辊18之间(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记录介质P是从供纸部7经由对位辊9等来进行输送的。
详细来说就是,从收纳记录介质P的供纸部7开始,通过供纸辊8馈送来的记录介质P在通过输送导向后,被导向至对位辊19。到达对位辊9的记录介质P对准时机,来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被输送。
然后,转印有全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之后被引导到定影装置20。在定影装置20中,在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夹持处,彩色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然后,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纸辊作为输出图像来被排出到装置本体1外后,堆放到排纸盘5上,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就结束了。
接着,通过图2(A)等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作为装卸单元的处理卡盒10(成像部)作详细说明。
图2(A)所示是处理卡盒10(成像部)的构成图,是从与感光体鼓11的转动轴正交的截面所看到的图。这里,图2(B)所示是曝光装置16(LED单元)移动到充分离开感光体鼓11的离开位置里时的状态图,对此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还有,由于各成像部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在图2(以及后述的图4~图6)中省略了成像部以及显影装置的符号的拉丁字母(Y、C、M、Bk)。
如图2(A)所示,处理卡盒10是由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1、充电装置12(充电部)、显影装置13(显影部)、清洁装置15(清洁部)等一体化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被设置为可以装卸的装卸单元。处理卡盒10以图2(A)的纸面垂直方向(即感光体鼓11的旋转轴方向)作为装卸方向来移动,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被装卸。处理卡盒10通过规定的更换周期,来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拆下后更换成新品。
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11是带负电的有机感光体,并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在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充电装置12是在芯棒上将尿烷树脂、作为导电性颗粒的碳黑、硫化剂、发泡剂等组成的中等电阻的发泡氨基甲酸乙酯层形成为辊状而具有弹性的充电辊。作为充电装置12的中等电阻层的材料,还可以采用在尿烷、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硅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等中分散了用于调整阻抗的炭黑或金属氧化物等导电性物质的橡胶材料,或对它们发泡而得到的物质。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装置12(充电辊)与感光体鼓11接触,并在图2(A)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清扫充电装置12(充电辊)表面的清洁辊32。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辊32与充电装置12(辊充电装置)接触,并在图2(A)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另外,该清洁辊32作为处理卡盒10的构成部件,也与感光体鼓11等的构件(部分)一体地构成。
显影装置13由显影辊13a(显影剂载置体)、供给螺杆13b1(第1输送构件)、输送螺杆13b2(第2输送构件)、圆棒形刮刀13c(显影剂限制部件)等构成。显影辊13a被配置为相对于感光体鼓11是隔着微小的间隙来相向而对,并在双方相向而对的部分中形成感光体鼓11和磁刷(竖立状态的显影剂G)接触的显影区域。在显影装置13内,收容了由调色剂T和载体C组成的显影剂G(双成分显影剂)。而后,显影装置13对于形成在感光体鼓11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
清洁装置15设置有与感光体鼓11滑动接触的清洁刮板,来机械性地去除并回收感光体鼓11上未转印的调色剂。
另外,被回收到清洁装置15中的未转印的调色剂通过输送路径朝向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来输送,并作为废调色剂来回收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内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内部装满废调色剂时,就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拆下并更换成新的(空的)。
参照图1,调色剂容器28Y在其内部收容有用于向显影装置13内供给的调色剂T。具体地说,根据由设置在显影装置13里的磁传感器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显影剂G中的调色剂的比例)的信息,借助于调色剂输送管来从调色剂容器28朝着显影装置13内从补给口13d(可以参照图3)来适当供给调色剂T。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特征性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
如前使用图2(A)等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作为装卸单元的处理卡盒10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被设置为将感光体鼓11(图像载体)的旋转轴方向作为装卸方向移动后能够装卸的。即,处理卡盒10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图3(C)的白色箭头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被安装或者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地,多个的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在大致水平方向上隔着间隔被并列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相对于感光体鼓11(图像载体)在规定的相对位置(图2(A)所示的位置)处相向而对地设置有在感光体鼓11的表面上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16。曝光装置16在感光体鼓11的下方被设置为与其相向而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曝光装置16是LED单元,由LED阵列16a(LED本体)、LED底板、LED保持部等来构成。然后,从曝光装置16中的LED阵列16a的曝光面射出的曝光光线L照射到感光体鼓11的表面,从而在感光体鼓11的表面上形成所期望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LED单元来作为曝光装置16,与采用激光方式来作为曝光装置的情况相比,需要高精度地接近感光体鼓11,从而能够缩短光路长度以及使得装置小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使得曝光装置16在图2(A)所示的对向位置和图2(B)所示的离开位置(比图2(A)所示相对位置还要从感光体鼓11开始朝下方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36。即,曝光装置16和处理卡盒10是不同的构件,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中被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详细来说就是,如图2(A)所示地,当曝光装置通过移动机构36成为被支承在第1支承部37a中的状态时,形成在曝光装置16上的抵靠部(形成在充分离开图像区域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个端部里)由压缩弹簧38(可以参照图4)被推向上方直到抵靠到感光体鼓11的位置。该曝光装置16的位置(图2(A)所示的位置)是可以进行曝光工序的位置(适当地称为“对置位置”)。
与此相对,如图2(B)所示地,当曝光装置通过移动机构36成为被支承在第2支承部37b(形成在比第1支承部37a要低的位置里)中的状态时,曝光装置16朝图2(B)所示位置移动(白色箭头方向上的移动)。该曝光装置16在图2(B)所示的位置是曝光装置16不会与处理卡盒10干涉,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是可以装卸处理卡盒10位置(适当地称为“离开位置”)。
然后,曝光装置16在处理卡盒10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脱离时,被移动到比图2(A)所示的对置位置更靠下方的离开位置(图2(B)所示的位置),而当处理卡盒10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里时,会从离开位置朝着对置位置来移动。
处理卡盒10相对于设置有曝光装置16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是在图3(C)的白色箭头方向上移动后脱离的,并且相对于该箭头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后来安装的。
还有,对于使得曝光装置16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36的构成及动作,将在后面使用图4等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清洁装置15、29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来被回收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里,该容器被设置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是可以装卸的。
被分别设置在四个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里的清洁装置15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和被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29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都流入到输送路径(内设输送螺杆的输送管道),并通过输送路径来输送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位置,并经由流入口来流入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内部以被回收。
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装卸动作连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流入口就被装卸到输送路径(输送管)上了。
另外,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对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内部进行开关,并能够进行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装卸单元)的装拆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装卸的开闭罩盖50。
开闭罩盖50通过用户(操作者)的手动操作,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正面以铰链50a为转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然后,在开闭罩盖50被关闭的状态(图3(A)、图4(C)的状态)下进行之前使用图1、图2(A)所说明的图像形成处理。另外,在开闭罩盖50被打开的状态(图3(B)、图3(C)、图4(A)、图4(B)的状态)下,通过用户(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来进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和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的装拆操作。
在此,参照图3、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被配置在开闭罩盖50和作为装卸单元的处理卡盒10(即多个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之间的空间中。
然后,如图3(C)、图4(A)所示地,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为脱离的状态时,多个的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就处于可以装卸的状态。
即,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如图3(B)所示地,在开闭罩盖50被打开的状态下,是被配置成覆盖四个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以及曝光装置16、移动机构36)的。然后,从该状态开始如图3(C)所示地,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取下时,四个处理盒10Y、10M、10C、10BK(以及曝光装置16、移动机构36)就会露出到由开闭罩盖50被释放的空间。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动地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安装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和移动操作机构36操作到曝光装置16移动到图2(B)所示从离开位置向图2(A)所示的对向位置。相对于此,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脱离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动作连动地,移动机构36动作后来使得曝光装置16从图2(A)所示的对置位置朝着图2(B)所示的离开位置移动。
详细来说就是,参照图4,是在移动机构36上设置了支承构件37。支承构件37的第1支承部37a和相对于第1支承部37a是形成在离开曝光装置16的位置里的第2支承部37b,以及对第1支承部37a和第2支承部37b进行中继的倾斜部37c(倾斜部分),是分别在旋转轴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地来形成的。详细来说就是,在支承构件37中,是在旋转轴方向(装卸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从安装方向跟前侧(图4中的右方)来依次形成第1支承部37a、倾斜部37c、第2支承部37b。
然后,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安装的动作联动地,支承构件37被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在旋转轴方向上推动,并从由第2支承部37b来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图4(B)的状态)开始变化到由第1支承部37a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图4(C)的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在曝光装置16中的LED保持部的底部,与第1支承部37a、倾斜部37c、第2支承部37b直接接触的抵接部16b是朝向下方突出地来形成的。然后,当被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推压的支承构件37从图4中的右方朝左方滑动移动时,曝光装置16的抵接部16b就与第2支承部37b、倾斜部37c及第1支承部37a依次抵接,曝光装置16被平滑地向上方(图2(A)所示的对置位置)上推,并维持该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支承部37a、倾斜部37c和第2支承部37b一体地形成且具有高低差的板状构件相对于支承构件37的基底部被支承为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支承构件37的基底部和第1支承部37a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38,当曝光装置16被第1支承部37a支承而处于对置位置时,压缩弹簧38产生的向上方的施加力就作用到曝光装置16上。
由此,之前说明的曝光装置16的抵接部就切实地与感光体鼓11抵接,曝光装置16相对于感光体鼓11就能被高精度地定位了。
另外,该压缩弹簧38被设置在第1支承部37a的位置,如图4(A)、(B)所示,在通过第2支承部37b来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时,其弹性力基本上不作用于曝光装置16。
另外,参照图4,在支承构件37中还设有能够和形成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中的被嵌合30a嵌合的嵌合部37d(钩挂部)。
然后,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使得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脱离的动作联动地,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以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30a嵌合的状态在旋转轴方向上被牵拉,并从由第1支承部37a来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图4(C)的状态)开始变化到由第2支承部37b来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图4(B)的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当被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牵拉的支承构件37从图4中的左方朝右方滑动移动时,曝光装置16的抵接部16b就与第1支承部37a、倾斜部37c及第2支承部37b依次抵接,曝光装置16平滑地朝下方(图2(B)所示的离开位置)移动,并维持该状态。
另外,伴随着上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脱离动作,当支撑部件37从图4的左侧向右侧沿旋转轴方向被牵拉并变化到通过第2支承部37b来支承曝光装置16的状态后,随着其移动在规定位置与限位件部51嵌合而被限制,嵌合部37d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的嵌合就得到了解除。
详细来说就是,在支承构件37的底部形成有朝着下方立起的突起部37e。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的支承构件37滑动移动的滑动面上,限位件部51的形成是朝着上方立起的。然后,支承构件37进一步从左侧向右侧移动,在突起部37e与限位件部51抵接的位置处,支承构件37朝向右方的移动就被限制了。然后,当支承构件37位于该位置时,就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上方确保了能够使得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向上移动的空间,从而就能够解除嵌合部37d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的嵌合。
还有,在支承构件37的突起部37e与限位件部51抵接的状态下,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在通过开闭罩盖50打开的开口部中,是出于比其他构件还要向外侧突出的状态。由此,就能够良好地进行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之间的嵌合或解除嵌合的操作。
另外,伴随着上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安装动作,当支承构件37由废色调剂回收容器30从右侧向左侧沿旋转轴方向被推动时,和限位件部51之间的嵌合就得到了解除。
即,从图4(B)的状态开始,当因为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推动而开始支承构件37从右到左的移动时,就如图4(C)所示地,突起部37e会从离开限位件部51。
下面,使用图4来对上述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安装时的动作一并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在开闭罩盖50被打开处理卡盒10被安装的状态下,由用户将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沿黑色箭头的方向移动,然后如图4(B)所示地,使得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和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相嵌合地来安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此时,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处于在安装方向跟前侧突出的状态。另外,曝光装置16处于被支承构件37的第2支承部37b支承的状态,且位于充分离开感光体鼓11的离开位置。
然后,从图4(B)的状态开始,用户将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向黑色箭头方向推入,与该动作联动地,支承构件37也沿黑色箭头方向移动。然后,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与支承构件37进一步在黑色箭头方向上移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或支承构件37与装置本体1内的被抵靠部碰触时,在图4(C)所示的位置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和支承构件37在安装方向上的位置就得到了确定。此时,曝光装置16处于被支承构件37的第1支承部37a支承而朝上方移动的状态,相对于感光体鼓11就成为在所需的对置位置(曝光位置)处相向而对的状态。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还与从清洁装置15、29来输送未转印调色剂的输送路径(输送管)连接(连通)。
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在脱离时的动作是与上述安装时的动作为相反的步骤来进行的。
然后,如图4(A)所示,在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从图像形成装置1取下的状态下,四个处理卡盒10Y、10M、10C、10K的一部分或全部就适当地从图像形成装置1来取出或安装了。这时,由于曝光装置16相对于感光体鼓11处于充分离开的离开位置,在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的装卸时,就可以防止处理卡盒10Y、10M、10C、10BK与曝光装置16发生干涉而破损等的不良情况。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与废调色剂收集容器30的装卸的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曝光装置16上下移动,即使处理卡盒10(感光体鼓11)和开闭罩盖50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也不会对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容积或形状等产生较大的制约,曝光装置16在对置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能够容易地移动,并以较少的步骤来进行处理卡盒10的装卸。
具体来说就是,在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取出处理卡盒10时,主要是在(1)打开和关闭开关罩盖50的步骤、(2)拉出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步骤、(3)取下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步骤之后,处理卡盒10在旋转轴方向上被拔出而完成脱离操作。还有,在将处理卡盒1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时,就进行与此相反的步骤。
在此,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作为检测机构的光学传感器60来检测曝光装置16相对于感光体鼓11(图像载体)而位于图2(A)所示的对置位置时的状态。
然后,在由光学传感器60(检测机构)检测到曝光装置16位于图2(A)所示的对置位置的状态时,就在报告通知该情况和未安装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同时,还控制为不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动作。
详细来说就是,光学传感器60如图2所示,被配置为能够光学地检测曝光装置16是处于对置位置,还是处于离开位置。然后,当光学传感器60没有检测到曝光装置16时,就将曝光装置16处于离开位置而不是进行曝光工序的状态连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处于未被安装的状态的情况显示(例如,“不能打印。请正确放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显示)到显示面板(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壳部)上。更进一步地,为了在这种状态下不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是停止图像形成动作直到由光学传感器60检测到曝光装置16的状态。
通过这样的构成,无需另行设置检测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否放置的传感器,因为能够检测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否设置,所以就能够减少传感器的数量,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成本就得以降低。
<变形例1>
图5所示是作为变形例1的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来安装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步骤的概要截面图,相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图。
如图5所示地,在变形例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是在移动机构36中设置了作为施力构件的拉伸弹簧39来朝着装卸方向中的安装方向的里侧对支承构件37施力。另外,支承构件37被构成为在移动至安装方向跟前侧(图5的右侧)的规定位置(是图5(B)的位置,能够装卸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位置)时,会通过自重来以旋转支承轴37f为中心而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更进一步地,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还设置有保持机构52(例如是通过弹簧被施力的钩状构件),从而能够对通过自重以旋转支承轴37f为中心朝下方转动的支承构件37进行保持。保持机构52的功能是作为限位件部来限制支承构件37的旋转轴方向的移动和以旋转支承轴37f为中心的旋转。
下面,使用图5来对变形例1中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安装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A)所示,在开闭罩盖50被打开处理卡盒10被安装的状态下,由用户将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沿黑色箭头的方向移动,然后如图5(B)所示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放置是以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和突出部30b夹入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来嵌合的。此时,作为限位件部来起作用的保持机构52和支承构件37的嵌合被解除,支承构件37被突出部30b推动后以旋转支承轴37f为中心在反时针方向上转动。另外,这时,曝光装置16处于被支承构件37的第2支承部37b支承的状态,且位于充分离开感光体鼓11的离开位置。
然后,从图5(B)的状态开始,用户将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向黑色箭头方向推入,与该动作联动地,支承构件37也沿黑色箭头方向移动。然后,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与支承构件37进一步在黑色箭头方向上移动,再加上拉伸弹簧39的施加力,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或支承构件37与装置本体1内的被抵靠部碰触时,就在图5(C)所示的位置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和支承构件37在安装方向上的位置得到了高精度的确定。此时,曝光装置16处于被支承构件37的第1支承部37a支承而朝上方移动的状态,相对于感光体鼓11就成为在所需的对置位置(曝光位置)处相向而对的状态。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还与从清洁装置15、29来输送未转印调色剂的输送路径(输送管)连接(连通)。
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在脱离时的动作是与上述安装时的动作为相反的步骤来进行的。
如此,即使在变形例1中,由于是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装卸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曝光装置16上下移动的,所以就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图6所示是作为变形例2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离开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的步骤的概要截面图,相当于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图4(A)~(C)的步骤倒过来的图。
如图6所示,变形例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与开闭罩盖50的开关动作连动地来进行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安装和拆卸动作的构成。
下面,使用图6来对变形例2中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安装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当开闭罩盖50在处理卡盒10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被安装的状态下打开时,由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可以装卸地保持在开闭罩盖50的内壁面,所以图6(B)所示,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和开闭罩盖50一起以铰链50a为中心在黑色箭头方向上转动。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如此转动时,处于嵌合部37d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嵌合支承构件37就如图6(B)所示地,从左方朝向右方在箭头方向上移动,并在突起部37e和限位件部51抵接的位置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被嵌合部30a和支承构件37的嵌合部37d之间的嵌合被解除。此时,曝光装置16从被支承在支承构件37的第1支承部37a里的状态变化到被支承在第2支承部37b的状态,并位于从感光体鼓11充分离开的离开位置。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从清洁装置15、29和输送未转印调色剂的输送路径(输送管)连接的状态被解除。
然后,如图6(C)所示,处于被保持在开放的开闭罩盖50的状态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通过用户来朝着黑色箭头方向移除.更进一步地,四个处理卡盒10Y、10M、10C、10K的一部分或全部会适当地从图像形成装置1来被取出。
另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在安装时的动作是与上述脱卸时的动作为相反的步骤来进行的。
如此,即使在变形例2中,由于是与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装卸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曝光装置16上下移动的,所以就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尤其是在变形例2中,由于对开闭罩盖50进行开关的步骤和推拉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步骤是连动的,所以就能够以更少的步骤进行处理卡盒10的安装和拆卸。
另外,在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状态下,当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流入口(与输送路径连通的开口部)形成在容器的侧面时,就如图6(B)、(C)所示地,可以使得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为装卸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姿势是使得形成流入口的侧面为朝向上方。因此,就能够减小废调色剂会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装卸的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流入口来溢出的问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移动机构36,来使得曝光装置16为了进行曝光工序而在与感光体鼓11(图像载体)相向而对的对置位置和比对置位置更要离开感光体鼓11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是可以装卸地被配置在开闭罩盖50和处理卡盒10(拆卸单元)之间的空间中。然后,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来装卸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的动作连动,移动机构36的动作是使得曝光装置16从离开位置移动到对置位置或从对置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
由此,即使在处理卡盒10和开闭罩盖50之间的空间里配置废调色剂回收容器30,曝光装置16在对置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容易地移动,并能够以较少的步骤来进行处理卡盒10的装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的是设置有可以装卸的处理卡盒10的图像形成装置1,该处理卡盒10是由感光体鼓11、充电装置12、显影装置13和清洁装置15等一体化形成的。但是,本发明的适用只要是设置了可以装卸的装卸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而该装卸单元至少具备感光体鼓(图像载体)。例如,对于感光体鼓以单体作为装卸单元而可以装卸地来设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这里,在本申请中,“处理卡盒”的定义是使得图像载体带电的充电部、对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显影部)和对图像载体上进行清洁的清洁部(清洁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和图像载体一体化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可以装卸的装卸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本发明适用于设置有多个处理卡盒10Y、10M、10C和10BK(装卸单元)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但即使对于设置了一个处理卡盒(装卸单元)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1,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然后,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本实施方式教导之外,明显地是可以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的。另外,所述构成构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的时候能够选用适宜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装卸单元,其至少具备图像载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能够将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方向作为装卸方向来移动和装卸;
曝光装置,其在规定的对置位置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向而对,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移动机构,其使得所述曝光装置在所述对置位置和比所述对置位置要更加离开所述图像载体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设置为能够装卸,并将由清洁装置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来回收,和
开闭罩盖,其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内部进行开关,并能够进行所述装卸单元的装卸和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装卸,
其特征在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被配置在所述开闭罩盖和所述装卸单元之间的空间里,并且,所述移动机构与将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里的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所述曝光装置从所述离开位置向所述对置位置移动,以及,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脱离的动作连动地来使得所述曝光装置从所述对置位置向所述离开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
第一支承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为形成在离开所述曝光装置的位置的第二支承部以及对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进行中继的倾斜部分别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延展地来形成的支承构件,
所述支承构件与将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里的动作连动,来被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推动,并从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所述曝光装置的状态变化到由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所述曝光装置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具有能够和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嵌合的嵌合部,并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脱离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动作连动,在所述支承构件的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嵌合的状态下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被牵拉,来从由所述第一支承部支承所述曝光装置的状态变化到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所述曝光装置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被牵拉而变化到由所述第二支承部来支承所述曝光装置的状态后,在规定位置与限位件部嵌合来规定限制其移动的同时,所述嵌合部和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嵌合得到解除,并在通过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被推动时解除其和所述限位件部的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将所述支承构件朝着所述装卸方向中的安装方向的里侧施力的施力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曝光装置位于所述对置位置状态的检测机构,并当所述检测机构没有检测到所述曝光装置位于所述对置位置的状态时,进行所述曝光装置处于所述离开位置以及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没有被安装的情况的通知,同时,还控制为不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与所述开闭罩盖的开关动作连动后进行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的装卸动作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曝光装置是LED单元,在所述图像载体的下方被相向而对地配置,所述装卸单元是处理卡盒,多个的所述处理卡盒被并列设置,并在所述开闭罩盖和所述多个的处理卡盒之间的空间里配置一个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当所述废调色剂回收容器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是脱离的状态时,所述多个的处理卡盒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成为能够装卸的状态。
CN201710873698.1A 2016-09-27 2017-09-2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870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7703A JP2018054711A (ja) 2016-09-27 2016-09-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7703 2016-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70539A CN107870539A (zh) 2018-04-03
CN107870539B true CN107870539B (zh) 2021-01-15

Family

ID=61752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3698.1A Active CN107870539B (zh) 2016-09-27 2017-09-2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54711A (zh)
CN (1) CN107870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7376B2 (ja) * 2018-08-29 2022-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0824A (ja) * 1995-02-17 1996-08-30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29523A (zh) * 2007-06-22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39007A (zh) * 2010-07-14 2012-02-01 株式会社理光 废墨粉容器和包含该废墨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39A (ja) * 2010-10-18 2012-05-10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現像剤、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95542A (ja) * 2012-03-16 2013-09-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522A (ja) * 2012-07-10 2014-01-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0824A (ja) * 1995-02-17 1996-08-30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29523A (zh) * 2007-06-22 2008-12-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39007A (zh) * 2010-07-14 2012-02-01 株式会社理光 废墨粉容器和包含该废墨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39A (ja) * 2010-10-18 2012-05-10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現像剤、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95542A (ja) * 2012-03-16 2013-09-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522A (ja) * 2012-07-10 2014-01-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70539A (zh) 2018-04-03
JP2018054711A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58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an image forming unit is mounted and dismounted by rotating an intermediary transfer member
JP51004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49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CN107407904B (zh) 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JP2010044183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346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712707B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1955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7053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988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24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089435A (ko) 트레이에 소모품 카트리지 장착을 위한 가이드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5292370A (ja) ユニット支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23148B2 (ja)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9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装置本体
JP20021230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925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427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imple cassette of image bearing photoconductors
JP72057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3928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7388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alizing downsizing of a main body of the apparatus
JP66591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4425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566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59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