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7220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7220A
CN107847220A CN201780000881.9A CN201780000881A CN107847220A CN 107847220 A CN107847220 A CN 107847220A CN 201780000881 A CN201780000881 A CN 201780000881A CN 107847220 A CN107847220 A CN 107847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ver
endoscope
axis
ax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08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47220B (zh
Inventor
松原晃义
樽本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6623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95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47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7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47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7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63Optical arrangements
    • A61B1/00174Optica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viewing angles
    • A61B1/00183Optica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viewing angles for variable viewing ang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8/00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A61B8/12Diagnosi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in body cavities or body tracts, e.g. by using cathe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内窥镜,其具备:抬起台,摇动以改变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轴部件,构成为绕轴线旋转,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所述抬起台,从所述轴线侧进行所述抬起台的支撑,绕所述轴线与所述抬起台能一体旋转;驱动部件,固定于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的所述轴部件的中间的部分,被构成为将所述轴部件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旋转力输入至所述轴部件;以及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在所述轴部件接收所述旋转力的位置的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绕所述轴线旋转。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尤其涉及具备改变处理器具从插入部的前端的突出方向的处理器具抬起装置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内窥镜中的处理器具抬起装置,通常从操作部通过经由电线等的远程操作,使轴支撑于插入部前端的抬起台摇动(旋转)。在插入部前端的主体部分,形成有收纳抬起台的收纳凹部。作为将抬起台轴支撑的构成,已知有如下构成的内窥镜:使轴从抬起台的两侧面突出,将支撑该两侧的轴的一对轴承孔形成在收纳凹部内,通过这两侧的轴和轴承孔进行支撑(专利文献1)。
并且,在该内窥镜中,代替将操作电线直接连接于抬起台的构造,使用将与抬起台同轴旋转的驱动杆设置在插入部前端并将操作电线连接于驱动杆的构造。驱动杆配设在利用隔壁与收纳抬起台的部分隔开的抬起台驱动室内,抬起台驱动室的外面开口部被密封用的盖堵塞。污液等不会从外部进入被盖堵塞状态下的抬起台驱动室,能够保护驱动杆和操作电线不受污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27561号公报
在内窥镜中,随着高功能化以及另一方面的插入部的小径化,插入部前端的部件的配置密度变高。因此,在轴支撑抬起台的构成中也要求空间效率的提高。例如,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在抬起台的两侧具有轴承部分,因此空间效率在抬起台的两侧受到制约,在部件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存在插入部前端的外径变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为了减小轴承用的空间,在形成仅在沿着轴线的方向的一端进行轴支撑的单侧轴支撑构造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并且,如上述的内窥镜,在通过盖将抬起台驱动室的外面开口部液密地堵塞的构造的情况下,已知有使用粘结剂将盖安装于具有抬起台驱动室的主体部的构成。在粘结剂涂布于盖的周缘而将盖安装于主体部的状态下,通过粘结剂将盖和主体部(外部开口部)之间液密地堵塞。在这种使用粘结剂的密封构造中,在粘结剂产生涂布不均的情况下或粘结剂老化的情况下,存在液密性损坏的可能性。因此,成为内窥镜的制造和维修费事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内窥镜,其在插入部前端具备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的抬起台,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轴支撑抬起台,有助于插入部的小径化,且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获得使抬起台摇动的驱动机构周围的液密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方式的内窥镜。
(1):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具备抬起台,所述抬起台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且通过摇动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具备:主体部,构成所述插入部的前端;轴部件,在沿着轴线的方向的一个端部,支撑所述抬起台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一体旋转;驱动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轴部件的中间,将施加于从所述轴线偏心位置的作用点的操作力传递至所述轴部件;第一轴承,设置在从所述作用点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垂线和所述端部之间,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第二轴承,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垂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的相反侧,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
(2):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抬起台,被构成为摇动以改变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处理器具突出方向;轴部件,所述轴部件是以绕轴线旋转的方式构成的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所述抬起台,从所述轴线侧进行所述抬起台的支撑,能绕所述轴线与所述抬起台一体旋转;驱动部件,固定于所述轴部件,被构成为将所述轴部件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旋转力输入至所述轴部件;以及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在所述轴部件接收所述旋转力的位置的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绕所述轴线旋转。
(3):在上述(2)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内窥镜具备:构成所述插入部的前端的主体部,所述轴部件被插入所述主体部的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被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支撑。
(4):在上述(1)或(3)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收纳所述抬起台的收纳凹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端部从所述收纳凹部内的一对对向壁中的一个突出,所述一对对向壁中的另一个的形状是与所述端部的前端对向的实质上的平面。
(5):在上述(1)、(3)以及(4)的任一个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第一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第一圆形截面部、能被所述该第一圆形截面部旋转地插入的所述主体部内的第一圆形截面孔构成,所述第二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第二圆形截面部、能被该第二圆形截面部旋转地插入的所述主体部内的第二圆形截面孔构成。
(6):在上述(5)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内窥镜具备环状密封部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和所述第一圆形截面部之间液密地堵塞。
(7):在上述(5)或(6)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备:具有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的第一部件、以及具有所述第二圆形截面孔的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备能将所述第二部件插入的插入空间,所述第二部件以液密状态插入到所述插入空间内,在该插入状态下,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截面孔在所述轴线上分离设置。
(8):在上述(5)至(7)的任一个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轴部件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圆形截面部和所述第二圆形截面部之间具备非圆形截面部,所述驱动部件具备将所述非圆形截面部插入的非圆形截面孔。
(9):在上述(1)或(3)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驱动部件配置空间,收容所述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为了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将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闭塞而插入盖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轴承由设置于所述盖部件的第二圆形截面孔、以及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第二圆形截面部构成。
(10):在上述(1)或(3)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圆形截面孔,该圆形截面孔在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的壁上具有开口,插入所述轴部件而构成所述第一轴承,所述轴部件具有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为了限制所述轴部件向所述第一轴承侧的移动,所述第二非圆形截面部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部中的外径被构成为比所述圆形截面孔的所述开口中的内径大。
(11):在上述(1)或(3)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将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闭塞的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具有外径不同的小径部以及大径部、以及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之间的台阶部,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侧依次配置有所述小径部、所述台阶部、以及所述大径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小径部相接的小径孔部、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相接的大径孔部、以及所述小径孔部和所述大径孔部之间的台阶面,所述盖部件被构成为通过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台阶面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盖部件向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侧的移动。
(12):在上述(10)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从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将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闭塞的盖部件,所述盖部件具有外径不同的小径部以及大径部、以及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之间的台阶部,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侧依次配置有所述小径部、所述台阶部、以及所述大径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小径部相接的小径孔部、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相接的大径孔部、以及所述小径孔部和所述大径孔部之间的台阶面,所述盖部件被构成为当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台阶面抵接时,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小径部的端面和所述圆形截面孔的所述开口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二非圆形截面部。
(13):在上述(1)以及上述(3)至(12)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收纳凹部,收纳所述抬起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液密地堵塞与该收纳凹部之间,收纳所述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以及盖部件,能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所述内窥镜还具备嵌合保持部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与插入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盖部件嵌合且通过机械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主体部,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脱离。
(14):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具备:抬起台,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且通过摇动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以及驱动部件,通过来自操作部的操作使所述抬起台摇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具备:主体部,具有:收纳凹部,收纳所述抬起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液密地堵塞与该收纳凹部之间,收纳所述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以及盖部件,能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以及嵌合保持部件,与插入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盖部件嵌合且通过机械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主体部,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脱离。
(15):在上述(14)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盖部件具有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盖插入空间向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突出,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能从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当插入时嵌合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
(16):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具有:驱动部件配置空间,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收纳使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的抬起台摇动的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包围所述插入部的外部连通;盖部件,被构成为能从外部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将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相对于所述外部闭塞,且具有从所述盖插入空间向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突出的突出部分;以及嵌合保持部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是被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的部件,且被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盖部件夹着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和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之间的壁并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嵌合而被固定在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从而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脱离。
(17):在上述(16)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能从将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横切的方向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当插入时嵌合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
(18):在上述(14)至(17)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具有实质上圆筒状的外周面,在该圆筒状的外周面上具有朝向周向延伸的嵌合槽,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具有嵌合于所述嵌合槽的板状部,该板状部抵接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的内面而限制所述盖部件向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
(19):在上述(18)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嵌合槽的的侧面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的包围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的内面形成为同一面。
(20):在上述(18)或(19)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具备一对所述嵌合槽,一对所述嵌合槽具有相互实质上平行的底面,所述嵌合保持部件的所述板状部具备夹着一对所述嵌合槽的所述底面的内面形状的嵌合凹部。
(21):在上述(14)至(20)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驱动部件利用电线与设置于所述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连接,且将该电线插通于内部的保持线圈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具有将所述保持线圈的一端插入的线圈支撑孔。
(22):在上述(14)至(21)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盖插入空间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所述盖部件具有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内周面对向的圆筒状的外周面,所述内窥镜具备环状密封部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将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液密地堵塞。
(23):在上述(14)至(22)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在所述盖部件经由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保持在所述插入空间内的状态下,所述盖部件的外面与包围所述盖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外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
(24):在上述(14)至(23)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内窥镜具备轴部件,所述轴部件是绕轴线旋转的构成的部件,且所述轴部件支撑所述抬起台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与所述抬起台一体旋转,经由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保持在所述插入空间内的状态的所述盖部件被构成为形成轴承,所述轴承支撑所述轴部件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
(25):在上述(24)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一端的圆形截面部、和设置于所述盖部件且所述圆形截面部能旋转地插入的圆形截面孔构成。
(26):在上述(24)或(25)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轴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具有位置与所述圆形截面部不同的非圆形截面部,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与所述非圆形截面部嵌合的非圆形截面孔。
(27):在上述(14)至(16)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内窥镜中,所述盖部件具有外径不同的小径部以及大径部、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之间的台阶部,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侧依次配置有所述小径部、所述台阶部、以及所述大径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小径部相接的小径孔部、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相接的大径孔部、所述小径孔部和所述大径孔部之间的台阶面,所述盖部件被构成为,通过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台阶面抵接,从而限制所述轴部件向所述轴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内窥镜,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轴支撑处理器具抬起台,有助于插入部的小径化。并且,根据上述内窥镜,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获得使抬起台摇动的驱动机构周围的液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的全体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是图1的超声波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超声波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A是沿着图4的V-V线的截面图。
图5B是示出载置于图5A中示出的抬起台的钳子的突出方向的变化的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中的盖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中的盖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中的嵌合保持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中的嵌合保持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将图11、图12中示出的嵌合保持部件固定的机械固定机构的其他方式的、与图8同样的位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进行说明。图1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10的全体构成。图2至图12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内窥镜10,图13示出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一部分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超声波内窥镜10具有插入患者的体内的细径的插入部11、连接于插入部11的基部的操作部12、从操作部12延伸的万向管13。在万向管13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视频连接器和超声波信号连接器,视频连接器连接于视频处理器(未图示),超声波信号连接器连接于超声波观测装置(未图示)。
插入部11在插入患者的体内的部分从插入方向前方依次具有前端部15、通过来自操作部12的远程操作而弯曲的弯曲部16、具有挠性的挠性管17。在操作部12上设置有对弯曲部16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把手18、插入如穿刺针或钳子这样的可挠性线状处理器具的处理器具插入口19、进行前端部15中的吸引操作的吸引按钮20、进行前端部15中的送气以及送水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21、进行图像的拍摄等的信号输入的多个操作按钮22。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的末端设置有超声波探针23。连接于超声波探针23的超声波信号线缆23a(参照图6)从插入部11通过操作部12被引导至万向管13,经由超声波信号连接器连接于超声波观测装置。超声波探针23具有弯曲的凸面状的声透镜23b,当进行超声波诊断以及处理时,使声透镜23b接触对象部位并发出超声波而获得超声波断层像。
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15,在超声波探针23的后方凹设有收纳凹部24,相对于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倾斜端面25形成在收纳凹部24的两侧。相对于收纳凹部24在单侧的倾斜端面25上设置有物窗26、照明窗27、送气送水喷嘴28。长度方向是指图1中示出的插入部11从挠性管17朝向前端部15从左向右延伸的方向。
在物窗26上设置有构成观察光学系统的物镜,在观察光学系统的后方设置有拍摄元件单元30(参照图4)。拍摄元件单元30连接于图像信号线缆(未图示)。照明窗27连接于光导纤维(未图示)。图像信号线缆和光导纤维从插入部11通过操作部12被导向万向管13,图像信号线缆经由视频连接器连接于视频处理器,光导纤维连接于供应照明光的光源装置。拍摄元件单元将通过物窗26和观察光学系统而获得的观察对象的图像进行光电变换而生成图像信号,利用图像信号线缆将图像信号发送至视频处理器。视频处理器进行图像向监视器的显示和图像的记录。光源装置所发出的照明光被光导纤维引导而从照明窗27被配光。
配设在前端部15内的送气送水管31(参照图4、图6)的前端连接于送气送水喷嘴28。送气送水管31在插入部11内分叉成送气管和送水管,送气管和送水管分别延伸到操作部12,连接于支撑送气送水按钮21的气筒。在气筒上连接从送气源和送水源延伸的管,通过送气送水按钮21的操作,能够进行从送气源到送气送水喷嘴28的送气、和从送水源到送气送水喷嘴28的送水。送气送水喷嘴28朝向物窗26和照明窗27开口,通过向送气送水喷嘴28的送水和送气,进行物窗26和照明窗27的清洗、附着于物窗26和照明窗27的异物的去除。
如图2所示,在收纳凹部24的后端部连接处理器具通道32的前端。处理器具通道32延伸到操作部12并连接于处理器具插入口19。当使用挠性线状处理器具(钳子、穿刺针、造影管等)时,将挠性线状处理器具从处理器具插入口19插入处理器具通道32内并从收纳凹部24突出。在收纳凹部24内,设置有能够改变挠性线状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的抬起台35。在抬起台35上形成有与宽度方向的两侧相比中央部变深的V字状的支撑槽35a。如图5A所示,支撑槽35a具有相对于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底面形状,插通处理器具插入口19内并到达收纳凹部24的挠性线状处理器具被支撑槽35a支撑而确定从收纳凹部24的突出方向。
抬起台35经由被支撑在前端部15内的轴部件36,在图5A中双箭头线A1示出的方向上能够摇动地被支撑。轴部件36的轴线36x朝向与超声波探针23的超声波扫描平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抬起台35进行摇动时的旋转中心成为旋转轴36x。在图5A中,轴线36x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图5A中实线示出的状态为抬起台35向收纳凹部24的底部侧倾倒的初始角度,能够使抬起台35从该初始角度摇动到图5A中双点划线示出的起立状态。图5B是示出将钳子100作为处理器具载置于抬起台35时钳子100的突出方向的变化的图。如图5所示,钳子100通过抬起台35的摇动而改变突出方向。以下,对抬起台35及其周边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前端部15具备由硬质材料构成的主体40。主体40与后述的盖部件50一同被称为主体部,也被称为构成主体部的第一部件。主体40具有以在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外面形状,在呈圆筒状的主体40的端面上连接超声波探针23,在主体40的端面和外周面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倾斜端面25。
收纳凹部24形成从主体40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的槽状部。如图4所示,在收纳凹部24的内侧,形成有在沿着轴部件36的轴线36x的方向上分离对向的实质上平行的面即第一对向壁24a和第二对向壁24b。如图2所示,收纳凹部24的前方部分即超声波探针23侧的部分,具有第一对向壁24a和第二对向壁24b双方持续到底部的实质上固定的宽度,收纳凹部24的后方的一部分,在从收纳凹部24的外周面的开口朝向底部的深度方向的中途形成有狭窄部分。如图4所示,第一对向壁24a在该狭窄部分不使壁表面的形状变化,维持从主体40的外周面延伸到收纳凹部24的底部的平面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对向壁24b从主体40的外周面延伸到收纳凹部24的深度方向的中途。从收纳凹部24的深度方向的中途接着第二对向壁24b,形成有向接近第一对向壁24a的方向延伸的台阶部24c。此外,接着台阶部24c,形成有延伸到收纳凹部24的底部的第三对向壁24d。第三对向壁24d具有与第一对向壁24a以及第二对向壁24b实质上平行的平面形状,通过第一对向壁24a和第三对向壁24d,形成收纳凹部24的固定宽度的狭窄部分。
如图4所示,在主体40内,在收纳凹部24的侧方形成有连杆收容空间41,通过台阶部24d的下方,形成有将收纳凹部24和连杆收容空间41连通的轴支撑孔42。连杆收容空间41是配置使抬起台35摇动的驱动部件即连杆45的空间。轴支撑孔42是构成轴部件35的第一轴承的第一圆形截面孔。连杆收容空间41是沿着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空间(参照图6)。作为区划连杆收容空间41的壁,主体40具有位于收纳凹部24的第二对向壁24b的背面的第一支撑壁41a、与第一支撑壁41a相对向的第二支撑壁41b。轴支撑孔42是具有实质上圆筒状的内周面的圆形截面孔,其一端在收纳凹部24的第三对向壁24d上开口,另一端在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一支撑壁41a上开口。
此外,在主体40内,将连杆收容空间41和包围插入部11的外部(外部空间)连通的盖插入空间43以夹着连杆收容空间41并与轴支撑孔42相对向的方式形成。盖插入空间43具有开口径小的小径孔部43a和开口径大的大径孔部43b,小径孔部43a在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上开口,大径孔部43b在主体40的外周面上开口。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相互连通。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都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圆形截面的轴支撑孔42的中心轴和小径孔部43a以及大径孔部43b的中心轴以位于同轴上的方式构成。
如图4所示,轴部件36具有轴线36x,从沿着轴线36x的方向的一端依次具有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第一圆形截面部36b、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以及第二圆形截面部36d。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形成支撑抬起台35的端部,第一圆形截面部36b与主体40一同构成第一轴承,第二圆形截面部36d与主体40一同构成第二轴承。即,轴部件36被构成为具有轴线36x,在沿着轴线36x的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设置抬起台35,从沿着轴线36x的一侧进行抬起台35的支撑,能够绕轴线36x与抬起台35一体旋转。通过轴部件36进行抬起台35对主体40的支撑,形成不被其以外的部件支撑的构造。
根据一实施方式,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和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分别具有将包围轴线36x的四边作为外面的四角状的截面形状(参照图5、图6)。第一圆形截面部36b和第二圆形截面部36d分别具有将以轴线36x为中心的圆筒面作为外周面的圆形截面形状(参照图5、图6)。根据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圆形截面部36b的周面上,设置有以轴线36x为中心的环状的两个环状槽36e(参照图4)。
轴部件36以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向被夹在收纳凹部24内的第一对向壁24a和第三对向壁24d之间的狭窄部分突出的方式来确定方向,将第一圆形截面部36b插入轴支撑孔42内并被支撑在主体40内。第一圆形截面部36b的外径尺寸和轴支撑孔4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第一圆形截面部36b相对于轴支撑孔42以轴线36x为中心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两个环状槽36e上分别支撑有O形环44。通过压缩状态的O形环44,第一圆形截面部36b和轴支撑孔42之间形成液密,防止液体从收纳凹部24向收容空间41的进入。即,O形环44是环状密封部件。并且,在图4中,示出未压缩变形的初始状态的形状的O形环44。
如图4所示,抬起台35具有能够插入收纳凹部24中第一对向壁24a和第三对向壁24d之间的狭窄部分的细窄部35b,在该细窄部35b上形成有轴嵌合孔5c。如图5A所示,轴嵌合孔35c是与轴部件36的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嵌合的四角形状的孔。通过该嵌合,抬起台35相对于轴部件3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因此,被构成为以轴线36x为中心与轴部件36一体地旋转。如图4所示,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的前端不从细窄部35b的侧面突出,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的前端与细窄部35b的侧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因此,收纳凹部24的第一对向壁24a能够形成不具有用于插入轴部件36的孔或凹部的实质上平坦的面。
如图4所示,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位于连杆收容空间41内。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具有比第一圆形截面部36b大径的部分,通过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面抵接于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一支撑壁41a,轴部件36在沿着轴线36x的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轴支撑孔42是呈圆形截面且在第一支撑壁41a上开口的孔。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开口侧端的外径被构成为比轴支撑孔42的开口的内径大。由此,与图4中示出的轴部件36的配置位置相比,轴部件36向左侧的移动,即轴部件36向第一轴承侧的移动被限制。
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配设有连杆45。连杆45是用于使抬起台摇动的驱动部件。连杆45被固定于轴部件36,具体来说,在沿着轴线36x的方向上位于轴部件36的长度尺寸的中间,其是将施加于从轴线36x偏心位置的作用点的操作力传递至轴部件36的驱动部件,且是以将轴部件36绕轴线36x旋转的旋转力输入至轴部件36的方式构成的驱动部件。如图4所示,连杆45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设置在沿着第一支撑壁41a的位置,在连杆45和第二支撑壁41b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6所示,连杆45具有与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嵌合的非圆形截面孔,例如四角形状的孔即轴嵌合孔45a,通过该嵌合,连杆45相对于轴部件3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因此,连杆45被构成为以轴线36x为中心与轴部件36一体旋转。设置在操作电线46的前端的电线端部46a连接于设置在从连杆45的轴嵌合孔45a偏心位置的连接部45b。操作电线46从插入部11延伸到操作部12,通过操作设置于操作部12的起倒操作机构(未图示),能够进行操作电线46的牵引和松弛。
如图4所示,在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部中抵接于第一支撑壁41a一侧的相反的侧部与连杆45的侧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第二圆形截面部36d从该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面突出。第二圆形截面部36d通过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的开口位于盖插入空间43内。
盖部件50从主体40的外周面侧插入盖插入空间43。盖部件50与主体40一同被称为主体部,并且,盖部件50也被称为构成主体部的第二部件。盖部件50与主体40同样由硬质材料构成。如图9和图10所示,盖部件50为分别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的小径部51、大径部52和头部53在同轴上并列连续的构成,外径尺寸以小径部51、大径部52、头部53的顺序变大。小径部51被构成为当将盖部件50插入盖插入空间43时,具有突出至与盖插入空间43连通的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突出部分。在盖部件50内形成有轴支撑孔54。轴支撑孔54是第二圆形截面孔,与轴部件36的第二圆形截面部36d一同构成第二轴承。轴支撑孔54是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的孔,其一端在小径部51的端面的大致中央开口,另一端被头部53堵塞。在小径部5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在小径部51的周向上延伸的两个嵌合槽55。两个嵌合槽55夹着轴支撑孔54位于大致对称的位置,其底面55a形成相互实质上平行的平面(参照图4、图7)。
如图4所示,盖部件50将小径部51作为前头而插入盖插入空间43内。插入盖部件50,直到大径部52的前端抵接于盖插入空间43的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之间的台阶部。被这样插入的盖部件50的小径部51的外周面与盖插入空间43的小径孔部43a的内周面接触,头部53的外周面与盖插入空间43的大径孔部43b的内周面接触,轴部件36向与轴部件36的轴线36x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并且,被插入的盖部件50的小径部51从盖插入空间43突出至连杆收容空间41,小径部51的端面接近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面。因此,以如下方式构成轴部件36以及盖部件50:当位于盖部件50的大径部52和小径部51之间的台阶部与位于主体40的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之间的台阶面抵接时,小径部51的端面接近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壁,在与轴支撑孔42的第一支撑壁41a上的开口之间配置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接近的意思是例如小径部51的端面与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面的距离在0.1mm以下。由此,向沿着轴部件36的轴线36x的方向的移动所引起的响声被抑制,抬起台35也能够不横向移动而进行摇动。
并且,通过盖部件50的小径部51和大径部52之间的台阶部与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之间的台阶面进行抵接,盖部件50向轴部件36的轴线36x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此外,设置于小径部51的两个嵌合槽55位于连杆收容空间41内,各嵌合槽55的一个侧面与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如图2、图4所示,盖部件50的头部53具有在将盖部件50的大径部52插入盖插入空间43内的状态下与主体40的外周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的弯曲的端面形状。在盖部件50的大径部52的外周面和盖插入空间43的大径孔部43b的内周面之间,O形环56作为环状密封部件被插入。通过O形环56,盖部件50和盖插入空间43之间形成液密,相对于盖插入空间43的外部,连杆收容空间41被闭塞,防止液体从盖插入空间43的外部向连杆收容空间41进入。
在轴部件36轴支撑孔42以及连杆收容空间41内插入的主体40上安装盖部件50。此时,轴部件36的第二圆形截面部36d插入盖部件50的轴支撑孔54内(参照图4)。第二圆形截面部36d的外径尺寸和轴支撑孔54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第二圆形截面部36d相对于轴支撑孔54以轴线36x为中心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并且,盖部件50的小径部51的端面与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面相对向,轴部件36向盖插入空间43侧的移动被盖部件50限制。
盖部件50通过嵌合保持部件60被固定保持在主体40的连杆收容空间41内。如图11和图12所示,嵌合保持部件60是在一方向上细长的形状,嵌合保持部件60以上述细长的形状朝向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连杆收容空间41的壁。嵌合保持部件60具备:前端具有嵌合凹部62的板状部61、以及壁厚比板状部61大的基部63。在嵌合保持部件60的单侧,板状部61和基部63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的平坦面60a。
嵌合凹部62具有实质上平行的一对对向面62a、以及将一对对向面62a连接的连接面62b。在基部63上形成有朝向嵌合保持部件6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圈支撑孔64、朝向嵌合保持部件60的厚度方向的螺钉孔65作为机械固定机构。线圈支撑孔64的壁面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的侧方的一部分空了的形状,线圈支撑孔64的两端开口。线圈支撑孔64的前端侧的开口的内径尺寸变小,在其开口的周围形成有朝向线圈支撑孔64的内部的环状的线圈抵接面64a。基部63的后端形成突出有一对凸缘66的宽大形状。
如图7所示,嵌合保持部件60将嵌合凹部62朝向超声波探针23的方向即前端方向(图7中右方向),即从弯曲部16侧朝向前端部15侧,沿着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插入到连杆收容空间41内。更详细地说,嵌合保持部件60将平坦面60a一边沿着第二支撑壁41b一边插入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连杆45和第二支撑壁41b之间的部分。该嵌合保持部件60的插入方向是与从盖部件50的盖插入空间43突出到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小径部51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如图7所示,根据一实施方式,该插入方向优选的是将盖部件50的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横切的方向。并且,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相对于小径部51的突出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被插入的嵌合保持部件60一边利用嵌合凹部62的对向面62a夹着盖部件50的两个嵌合槽55的底面55a(参照图4、图7),一边使板状部61嵌合于各嵌合槽55。如图4所示,板状部61的厚度与嵌合槽55的槽宽大致相同。因此,板状部61无松动地嵌合于嵌合槽55。并且,通过嵌合保持部件60的平坦面60a抵接于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嵌合保持部件60向盖插入空间43侧的移动被限制(参照图4)。结果,与嵌合保持部件60嵌合的盖部件50从盖插入空间43的脱离被限制,如图4所示,被固定于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第二支撑壁41b。
嵌合保持部件60通过凸缘66抵接于主体40的后端部而确定向连杆收容空间41的插入位置(参照图6、图7)。如图8所示,在主体40上形成有连通于该状态的嵌合保持部件60的螺钉孔65的螺钉插通孔47作为机械固定机构。通过螺钉插通孔47插入作为机械固定机构的固定螺钉67的轴部67a并螺合于螺钉孔65,从而嵌合保持部件60被紧固固定于主体40。螺钉插通孔47的开口部分形成沉孔部47a,固定螺钉67的头部具有抵接于沉孔部47a的圆锥状面67b。如图8所示,在将嵌合保持部件60固定的状态下,固定螺钉67的头部被构成为埋入螺钉插通孔47内。
如图6所示,固定螺钉67所螺合的螺钉孔65位于将前端部15和弯曲部16连接的连接部70的内侧。在连接部70,主体40的外侧被具有绝缘性的外表部件71覆盖。因此,在超声波内窥镜10的完成状态下,螺钉插通孔47及其内部的固定螺钉67在插入部11的外面上不露出,利用固定螺钉67的固定部分的液密性和绝缘性被外表部件71保护。
如图6和图8所示,保持线圈68插入嵌合保持部件60的线圈支撑孔64。保持线圈68在抵接于线圈抵接面64a的状态下配设在插入部11内,操作电线46插通到保持线圈68内。操作电线46通过线圈抵接面64a的内侧的开口部分向嵌合保持部件60的前方延伸,电线端部46a连接于连杆45的连接部45b。如前所述,操作电线46从插入部11延伸到操作部12,连接于设置在操作部12的起倒操作机构(未图示)。保持线圈68将操作电线46在内部能够进退地支撑。通过该构成,如果操作起倒操作单元,则经由操作电线46将操作力传递至连杆45。由于连杆收容空间41是液密构造,因此,在连杆45、操作电线46、线圈支撑孔64以及保持线圈68上不会附着来自外部的污物,驱动抬起台35的机构的维修不费事。
前端部15的组装如下进行。在将O形环44安装于环状槽36e的状态下,将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作为前头而将轴部件36从盖插入空间43插入到主体40内。在该阶段,在收纳凹部24内临时配置抬起台35,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临时配置连杆45,插入的轴部件36的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和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分别与抬起台35的轴嵌合孔35c和连杆45的轴嵌合孔45a嵌合。并且,轴部件36的第一圆形截面部36b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主体40内的轴支撑孔42内。接着,在将O形环56安装在大径部52的外侧的状态下,将小径部51作为前头而将盖部件50插入盖插入空间43,将轴部件36的第二圆形截面部36d插入到盖部件50的轴支撑孔54内,通过轴支撑孔54,能够旋转地支撑轴部件36。在盖部件50安装后,将嵌合保持部件60组装,通过板状部61向各嵌合槽55的嵌合,防止盖部件50的脱落,同时使用固定螺钉67将嵌合保持部件60固定。当嵌合保持部件60组装时,将保持线圈68插入到线圈支撑孔64内,使将电线端部46a连接于连杆45的连接部45b的操作电线46插通到保持线圈68内。这样,如果将各部件组装,则连杆收容空间41通过O形环44和O形环56而形成防止来自外部的液体进入的液密状态,在被支撑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连杆45及其周围不会附着污物。
通过以上构造,轴部件36经由位于抬起台35的细窄部35b和连杆45之间并且由第一圆形截面部36b和轴支撑孔42构成的第一轴承、夹着连杆45位于抬起台35的反侧并且由第二圆形截面部36d和轴支撑孔54构成的第二轴承,以轴线36x为中心能够旋转地被主体40支撑。更详细地说,在从施加使抬起台35旋转时的操作力的作用点PA(参照4、图6)沿着轴线36x延伸的垂线PP(参照图4)的两侧,设置轴支轴部件36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即,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在轴部件36受到旋转力的位置的沿着轴线36x的方向的两侧能够旋转地支撑轴部件36。
如图4所示,构成第一轴承部位的第一圆形截面部36b比构成第二轴承的第二圆形截面部36d直径大,在具有支撑O形环44的两个环状槽36e的同时能够确保刚性。并且,构成第二轴承的第二圆形截面部36d在沿着轴线36x的方向上位于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的反侧的端部,能够可靠地防止轴部件36的倾斜而进行顺利的旋转。因此,能够在将抬起台35支撑在轴部件36的一端的同时,以较高的支撑强度和优异的稳定性能够旋转地支撑抬起台35。
并且,通过使连接于成为作用点PA的部位的操作电线46牵引以及松弛,连杆45在图6中双箭头线A2示出的范围内动作(摇动),通过轴部件36,与连杆45在旋转方向上一体化的抬起台35连动进行动作。当抬起台35位于图5A、图5B中实线示出的初始角度时,连杆45位于图6中实线示出的位置。如果通过操作电线46将连杆45牵引而旋转到图6中双点划线示出的位置,则抬起台35旋转到图5A、图5B中双点划线示出的起立状态。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抬起台35从初始角度到起立状态的旋转角(以及与抬起台35一同旋转的连杆45的旋转角)约40度。如果解除操作电线46的牵引,则抬起台35和连杆45分别返回到初始角度。
如图4所示,抬起台35被设置于轴部件36的一端的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支撑,虽然抬起台35被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但是以抬起台35的细窄部35b为基准被汇集在沿着轴线36x的方向的单侧(图4中的右侧)。因此,在抬起台35的反侧(图4中的左侧)不存在轴承孔等轴支撑用的构造,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抬起台35的侧方的空间效率优异。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在抬起台35和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的侧方附近配置拍摄元件单元30和送气送水管31。此外,虽未图示,还配置有用于从前端部15将光照明的照明用的光导线缆(光纤维束)。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收容抬起台35的凹部24的下方设置超声波信号线缆23a。因此,为了不增大前端部15的外径,拍摄元件单元30、送气送水管31以及光导线缆的配置位置被限制。假如与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轴部件36具有与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相比向图4中的左方延伸的延长部位的情况下,存在该轴部件36的延长部位或者接收其的主体40侧的部位与拍摄元件单元30、送气送水管31产生干涉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干涉,如果将拍摄元件单元30和送气送水管31的位置错开,则导致前端部15的外径变大。与此相对,在图4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拍摄元件单元30、送气送水管31的位置未被限制,能够在实现前端部15的小径化的同时,将抬起台35经由轴部件36能够摇动地轴支撑于主体4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轴部件35是将抬起台36固定在轴部件35的一个端部的构造,因此,存在当抬起台36摇动时容易产生响声的倾向,但是,由于轴部件35被两个轴承支撑,因此能够防止响声的产生。而且,由于在两个轴承之间设置有进行作用力的传递或者旋转力的输入的连杆45,因此,接收轴部件35的作用力或者旋转力的部分的响声减少,能够顺利地进行作用力的传递或者旋转力的输入。
由于轴部件35插入主体40以及盖部件50的支撑孔并相对于主体40以及盖部件50被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支撑,因此,抬起台36能够可靠地能够摇动地配置在主体40的规定位置。
通过轴部件36不向抬起台35的单侧的侧方突出的构成,能够将收纳凹部24的与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a的前端相对向第一对向壁24a形成无凹凸的平面形状。这种平面形状的第一对向壁24a在超声波内窥镜10的使用时难以产生污物的附着,也容易进行污物附着情况下的清洗。
如前所述,由于轴部件36被位于夹着连杆45(垂线PP)的两侧的两个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撑,因此,虽然形成支撑于抬起台35的轴部件36的一端的构成,但对于抬起台35的支撑强度和支撑的稳定性优异。
由于将构成两个轴承的轴支撑孔42分开设置于主体40和盖部件50,因此,通过在主体40内依次插入轴部件36和盖部件50,能够利用组装工序简单地获得轴部件36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连杆45(垂线PP)的两侧的构造。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安装在被依次插入主体40内的轴部件36和盖部件50的外侧的O形环44和O形环56,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获得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液密性。由于O形环44防止外部的液体从抬起台35侧沿着轴部件36流向盖部件50侧,因此,能够防止液体向连杆收容空间41的进入。由于O形环56防止外部的液体从盖部件50侧沿着轴部件36流向抬起台35侧,因此,能够防止液体向连杆收容空间41的进入。
由于连杆45具备将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插入的非圆形截面孔即轴嵌合孔45a,因此能够无损失地进行操作力向连杆45的轴部件36的传递或者旋转力向连杆45的轴部件36的输入。
由于第二轴承通过设置于主体40端部的盖部件50构成,因此,能够在确保配置连杆45的足够的收容空间的同时,使前端部15的尺寸小型化。
由于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与轴支撑孔42相对向的开口侧的端部的外径被构成为比轴支撑孔42的开口的内径大,因此,轴部件36的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向第一轴承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在限制固定于轴部件36的端部的抬起台35向轴线36x的方向横向移动的状态下使其摇动。
如图4所示,当位于盖部件50的大径部52和小径部51之间的台阶部与位于主体40的小径孔部43a和大径孔部43b之间的台阶面抵接时,在小径部51的端面和轴支撑孔42的第一支撑壁41a上的开口之间配置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此时,小径部51的端面以接近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的侧壁的方式构成。因此,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c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向轴线36x的两侧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能够在限制抬起台35向轴线36x的两侧方向的横向移动的状态下使其摇动。
并且,通过卸下嵌合保持部件60的螺钉,能够容易地拆卸盖部件50和轴部件36,超声波内窥镜10制造后的维修性优异。
并且,将连杆收容空间41和外部连通的盖插入空间43通过在大径部52的外侧安装有O形环56的盖部件50相对于外部被液密地堵塞,盖部件50从盖插入空间43的脱离被机械地嵌合于盖部件50的嵌合保持部件60限制。嵌合保持部件60能够使用固定螺钉67简单地固定于主体40。通过该构成,不利用粘接就能够获得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液密性,不会产生由于粘结剂的涂布不均和粘结剂的劣化而引起的液密性能的降低。并且,由于嵌合保持部件60能够使将轴部件36定位在主体40内的盖部件50固定于主体40,因此,不是进行粘接而是组装后的盖部件50和嵌合保持部件60的拆卸能够容易地进行,维修性优异。
嵌合保持部件60相对于盖部件50的嵌合能够通过嵌合保持部件60从与盖部件50的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根据一实施方式,从横切突出方向的方向插入而达成。也就是说,能够容易地进行盖部件50和嵌合保持部件60分别对主体40的组装作业。
由于嵌合保持部件60的板状部61嵌合于盖部件50的嵌合槽55并抵接于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容易地限制盖部件50向脱离方向的移动。此时,由于嵌合槽55的侧面与包围盖部件50向连杆收容空间41的突出部分的第二支撑壁41b的面形成为同一面,因此,嵌合保持部件60能够可靠地固定于第二支撑壁41b。此外,此时,盖部件50向连杆收容空间41的突出部分具备一对嵌合槽55a,该一对嵌合槽55a具有相互实质上平行的底面,嵌合保持部件60的板状部61具备夹着嵌合槽55的底面55a的内面形状的嵌合凹部62,因此,通过使嵌合保持部件60沿着第二支撑壁41b插入连杆收容空间41,能够容易地使嵌合保持部件60与嵌合槽55嵌合。
在盖部件50经由嵌合保持部件60被保持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状态下,盖部件50的外表面与包围盖部件50的主体40的外表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因此,在该部分不能形成积存液体的凹部。因此,积存于凹部的液体不会从盖部件50和主体40的间隙向连杆收容空间41侧进入。
嵌合保持部件60在保持盖部件50的同时在线圈支撑孔64内插入保持线圈68,从而还作为连杆收容空间41内的操作电线46的支撑引导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在连杆收容空间41内另外形成操作电线46的支撑引导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实现构成的简略化,此外,有助于前端部15的小型化。
代替图8中示出的一实施方式的嵌合保持部件60中的螺钉孔65,图13中示出的一实施方式的嵌合保持部件160具有销插入孔75。销插入孔75具有从连杆收容空间41的第二支撑壁41b侧朝向第一支撑壁41a侧内径逐渐变小的圆锥状的内周面75a。嵌合保持部件160的销插入孔75以外的构成与嵌合保持部件60共通,在与图6和图7中示出的嵌合保持部件60同样的状态下插入连杆收容空间41。在主体40上形成有与插入连杆收容空间41的嵌合保持部件160的销插入孔75连通的销插通孔76。
沿着图13中箭头线B示出的方向将固定销77作为机械固定机构插入销插通孔76和销插入孔75。固定销77的轴部77a具有外径的大小大致固定的圆筒状的外周面。销插入孔75在从轴部77a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即第二支撑壁41b侧朝向里侧即第一支撑壁41a侧的中途内周面75a的内径与轴部77a的外径相比变小,固定销77的轴部77a被压入销插入孔75。销插通孔76的开口部分形成沉孔部76a,固定销77的头部具有对应于沉孔部76a的形状的圆锥状面77b。如果将固定销77插入到圆锥状面77b抵接于沉孔部76a的底面的位置,则固定销77相对于主体40的移动被限制。结果,经由压入状态的固定销77,嵌合保持部件160被紧固固定于主体40。在该嵌合保持部件160的固定状态下,固定销77的头部被埋入销插通孔76内,不突出于主体40的外侧。并且,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固定销77的轴部77a的外周面除了形成外径的大小大致固定的圆筒形状以外,即使形成锥角比销插入孔75的内周面75a小的圆锥形状,也能够压入销插入孔75。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虽然图示实施方式适用于超声波内窥镜,但是,只要具有抬起台,也能够适用于超声波内窥镜以外的内窥镜。
如前所述,在容易进行组装和分解这点,优选的是在与主体40分开的盖部件50上设置轴支撑孔54,但是,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适用于构成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圆形截面孔即轴支撑孔设置在一个部件上的构成。
并且,在容易进行组装和分解这点,如图示的实施方式,优选的是使轴部件36和连杆54为分开的部件,但是,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形成如下构成:在轴部件中,在向外径方向突出形成的部位连接操作电线,即,使轴部件36和连杆54成为一体构成,轴部件自身具有作用点。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抬起台35的侧方获得的空间配置拍摄元件单元30、送气送水管31,但是,根据一实施方式,优选的是将插入部前端中除此以外的要素配置在抬起台的侧方的附近。
符号说明
10超声波内窥镜;11插入部;12操作部;15前端部;16弯曲部;19处理器具插入口;23超声波探针;24收纳凹部;24a第一对向壁;24b第二对向壁;24c台阶部;24d第三对向壁;26物窗;27照明窗;28送气送水喷嘴;30拍摄元件单元;31送气送水管;32处理器具通道;35抬起台;35a支撑槽;35b细窄部;35c轴嵌合孔;36轴部件;36x轴线;36a第一非圆形截面部;36b第一圆形截面部;36c第二非圆形截面部;36d第二圆形截面部;36e环状槽;40主体;41连杆收容空间;41a第一支撑壁;41b第二支撑壁;42轴支撑孔;43盖插入空间;43a小径孔部;43b大径孔部;44O形环;45连杆;45a轴嵌合孔;45b连接部;46操作电线;46a电线端部;47螺钉插通孔;50盖部件;51小径部;52大径部;53头部;54轴支撑孔;55嵌合槽;55a底面;56O形环;60、160嵌合保持部件;60a平坦面;61板状部;62嵌合凹部;62a对向面;62b连接面;63基部;64线圈支撑孔;64a线圈抵接面;65螺钉孔;66凸缘;67固定螺钉;68保持线圈;70连接部;71外表部件;75销插入孔;75a内周面;76销插通孔;76a沉孔部;77固定销;77a轴部;77b圆锥状面。

Claims (21)

1.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具备抬起台,所述抬起台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且通过摇动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具备:
主体部,构成所述插入部的前端;
轴部件,在沿着轴线的方向的一个端部,支撑所述抬起台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一体旋转;
驱动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轴部件的中间,将施加于从所述轴线偏心位置的作用点的操作力传递至所述轴部件;
第一轴承,设置在从所述作用点沿着所述轴线延伸的垂线和所述端部之间,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第二轴承,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垂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的相反侧,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
2.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抬起台,被构成为摇动以改变设置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处理器具突出方向;
轴部件,所述轴部件是以绕轴线旋转的方式构成的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所述抬起台,从所述轴线侧进行所述抬起台的支撑,能绕所述轴线与所述抬起台一体旋转;
驱动部件,固定于所述轴部件,被构成为将所述轴部件绕所述轴线旋转的旋转力输入至所述轴部件;以及
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在所述轴部件接收所述旋转力的位置的沿所述轴线的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轴部件能绕所述轴线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具备:构成所述插入部的前端的主体部,
所述轴部件被插入所述主体部的孔,相对于所述主体部被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收纳所述抬起台的收纳凹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端部从所述收纳凹部内的一对对向壁中的一个突出,
所述一对对向壁中的另一个的形状是与所述端部的前端对向的实质上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第一圆形截面部、能被所述该第一圆形截面部旋转地插入的所述主体部内的第一圆形截面孔构成,
所述第二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第二圆形截面部、能被该第二圆形截面部旋转地插入的所述主体部内的第二圆形截面孔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具备环状密封部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将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和所述第一圆形截面部之间液密地堵塞。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具有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的第一部件、以及具有所述第二圆形截面孔的第二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具备能将所述第二部件插入的插入空间,
所述第二部件以液密状态插入到所述插入空间内,在该插入状态下,所述第一圆形截面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截面孔在所述轴线上分离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在沿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在所述第一圆形截面部和所述第二圆形截面部之间具备非圆形截面部,
所述驱动部件具备将所述非圆形截面部插入的非圆形截面孔。
9.根据权利要求1、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收纳凹部,收纳所述抬起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液密地堵塞与该收纳凹部之间,收纳所述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以及盖部件,能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
所述内窥镜还具备嵌合保持部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与插入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盖部件嵌合且通过机械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主体部,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脱离。
10.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具备:抬起台,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且通过摇动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以及驱动部件,通过来自操作部的操作使所述抬起台摇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具备:
主体部,具有:收纳凹部,收纳所述抬起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液密地堵塞与该收纳凹部之间,收纳所述驱动部件;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外部连通;以及盖部件,能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
以及
嵌合保持部件,与插入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盖部件嵌合且通过机械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主体部,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脱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具有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盖插入空间向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突出,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能从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当插入时嵌合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
12.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具有:驱动部件配置空间,设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收纳使改变处理器具的突出方向的抬起台摇动的驱动部件;
盖插入空间,将该驱动部件配置空间与包围所述插入部的外部连通;
盖部件,被构成为能从外部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当插入到所述盖插入空间内时使与所述盖插入空间之间成为液密状态,将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相对于所述外部闭塞,且具有从所述盖插入空间向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突出的突出部分;以及
嵌合保持部件,所述嵌合保持部件是被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的部件,且被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盖部件夹着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和所述主体部的外部之间的壁并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嵌合而被固定在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内,从而限制所述盖部件从所述盖插入空间脱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能从将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的突出方向横切的方向插入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当插入时嵌合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具有实质上圆筒状的外周面,在该圆筒状的外周面上具有朝向周向延伸的嵌合槽,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构成为具有嵌合于所述嵌合槽的板状部,
该板状部抵接于所述驱动部件配置空间的内面而限制所述盖部件向所述脱离方向的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的所述突出部分具备一对所述嵌合槽,一对所述嵌合槽具有相互实质上平行的底面,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的所述板状部具备夹着一对所述嵌合槽的所述底面的内面形状的嵌合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利用电线与设置于所述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连接,且将该电线插通于内部的保持线圈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
所述嵌合保持部件具有将所述保持线圈的一端插入的线圈支撑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0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插入空间具有圆筒状的内周面,所述盖部件具有与所述盖插入空间的内周面对向的圆筒状的外周面,所述内窥镜具备环状密封部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将所述盖插入空间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外周面之间液密地堵塞。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经由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保持在所述插入空间内的状态下,所述盖部件的外面与包围所述盖部件的所述主体部的外面形成为实质上同一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0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窥镜具备轴部件,所述轴部件是绕轴线旋转的构成的部件,且所述轴部件支撑所述抬起台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与所述抬起台一体旋转,
经由所述嵌合保持部件被保持在所述插入空间内的状态的所述盖部件被构成为形成轴承,所述轴承支撑所述轴部件能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由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一端的圆形截面部、和设置于所述盖部件且所述圆形截面部能旋转地插入的圆形截面孔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具有位置与所述圆形截面部不同的非圆形截面部,
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与所述非圆形截面部嵌合的非圆形截面孔。
CN201780000881.9A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Active CN107847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62301.6A CN111789565B (zh)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7067 2016-07-11
JP2016-137066 2016-07-11
JP2016137066 2016-07-11
JP2016-137067 2016-07-11
PCT/JP2017/025235 WO2018012486A1 (ja) 2016-07-11 2017-07-11 内視鏡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2301.6A Division CN111789565B (zh)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7220A true CN107847220A (zh) 2018-03-27
CN107847220B CN107847220B (zh) 2020-12-04

Family

ID=609531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2301.6A Active CN111789565B (zh)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CN201780000881.9A Active CN107847220B (zh)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62301.6A Active CN111789565B (zh) 2016-07-11 2017-07-11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395581B2 (zh)
JP (1) JP6467061B2 (zh)
CN (2) CN111789565B (zh)
DE (1) DE112017003498T5 (zh)
WO (1) WO20180124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7907A (zh) * 2019-08-07 2019-10-25 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的手持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98465A1 (en) 2016-11-28 2018-05-31 Inventio, Inc. Endoscope with separable, disposable shaft
JP7022610B2 (ja) 2018-02-05 2022-02-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D1018844S1 (en) 2020-01-09 2024-03-19 Adaptivendo Llc Endoscope handl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804A (ja) * 1997-06-17 1999-01-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7561B2 (zh) 1972-12-30 1977-03-03
JP3527561B2 (ja) 1994-06-13 2004-05-1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H08154890A (ja) * 1994-12-01 1996-06-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4014707B2 (ja) * 1997-11-21 2007-11-2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装置
JP2003052619A (ja) * 2001-08-13 2003-02-25 Pentax Corp 内視鏡
US6878107B2 (en) * 2002-10-23 2005-04-12 Fujinon Corporation End of side-looking endoscope
JP2004267596A (ja) * 2003-03-11 2004-09-30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鉗子起上装置
JP5393383B2 (ja) 2009-09-30 2014-01-22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処置具起上操作装置
CN102469922B (zh) * 2010-05-28 2014-10-15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JP5932407B2 (ja) * 2012-03-09 2016-06-08 Hoya株式会社 処置具用起上台を備える内視鏡
WO2014038638A1 (ja) * 2012-09-05 2014-03-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超音波内視鏡
JP5683614B2 (ja) * 2013-01-08 2015-03-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超音波内視鏡
JP6218642B2 (ja) * 2014-03-03 2017-10-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
JP6612221B2 (ja) * 2014-05-26 2019-11-27 Hoya株式会社 起上台を備える内視鏡
JP5948510B1 (ja) 2014-08-05 2016-07-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の先端硬性部
CN106575577B (zh) * 2014-08-06 2019-02-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JP6357115B2 (ja) 2015-01-15 2018-07-11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138404B2 (ja) * 2015-06-10 2017-05-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EP3272268A1 (en) * 2015-06-30 2018-01-24 Olympus Corporation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endoscope equipped with insertion apparatus
EP3345529B1 (en) * 2015-09-02 2019-12-18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and treatment tool erecting mechanism
WO2017179293A1 (ja) * 2016-04-12 2017-10-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DE102016114881A1 (de) * 2016-08-11 2018-02-15 Digital Endoscopy Gmbh Endoskopkopf, Endoskop und Albarranhebelhalte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804A (ja) * 1997-06-17 1999-01-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7907A (zh) * 2019-08-07 2019-10-25 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的手持端
CN110367907B (zh) * 2019-08-07 2024-04-12 湖南省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的手持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57163B2 (en) 2024-01-02
CN107847220B (zh) 2020-12-04
US20190307317A1 (en) 2019-10-10
CN111789565A (zh) 2020-10-20
CN111789565B (zh) 2024-03-19
JPWO2018012486A1 (ja) 2018-07-12
JP6467061B2 (ja) 2019-02-06
WO2018012486A1 (ja) 2018-01-18
US11395581B2 (en) 2022-07-26
US20220257100A1 (en) 2022-08-18
DE112017003498T5 (de)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7220A (zh) 内窥镜
CN103908305B (zh) 超声波内窥镜
JP4782571B2 (ja) 視野方向が可変とされた視界器具のための照明システム
US20060074316A1 (en) Ultrasonic probe
US11730450B2 (en) Ultrasonic oscillator unit and ultrasonic endoscope using same
CN106859577A (zh) 内窥镜
JP6704872B2 (ja)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における光学系の取り付け方法
JP6625746B2 (ja) 超音波内視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479770B1 (en) Ultrasonic endoscope
CN106821281A (zh) 内窥镜
WO2017187756A1 (ja) 超音波振動子ユニット
JP4596141B2 (ja) 超音波内視鏡
US11903758B2 (en) Ultrasonic endoscope
US20150359421A1 (en) Gas supply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CN109414252A (zh) 超声波内窥镜
JP2005337909A (ja) 渦流探傷装置のマルチコイル式プローブ
CN108366783A (zh) 超声波振子单元、超声波探头以及超声波振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JP7246539B2 (ja) 内視鏡
JP2734767B2 (ja) メカニカルラジアル走査式超音波診断装置
CN117122351A (zh) 用于内窥镜装置的超声波探头装置
JP6915101B2 (ja) 内視鏡
JP6779810B2 (ja)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JP2005111186A (ja) 超音波内視鏡
JP2005087569A (ja) 超音波内視鏡
JP2001087262A (ja) 内視鏡着脱型超音波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