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1374A - 诱饵 - Google Patents

诱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1374A
CN107801374A CN201780001052.2A CN201780001052A CN107801374A CN 107801374 A CN107801374 A CN 107801374A CN 201780001052 A CN201780001052 A CN 201780001052A CN 107801374 A CN107801374 A CN 107801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spherical mass
holding member
spherical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10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1374B (zh
Inventor
E·E-H·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EL CORP
Due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DU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EL CORP filed Critical DU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01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1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01K85/16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with other than flat, or substantially flat, undulating bodies, e.g. plu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5/00Sinkers for angling
    • A01K95/005Sinkers not containing lea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诱饵(11),所述诱饵(11)具有:主体(21);形成于所述主体(21)内的通路(31);在所述通路(31)内移动的多个独立的球状配重物(41);将所述多个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一起的保持部件(61);以及由所述保持部件(61)所保持的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41)通过磁力而附着的附着部(51)。本发明的诱饵能够使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且顺利地在通路内移动。

Description

诱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重心可通过球状配重物移动而变化的诱饵。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的诱饵。这种以往的诱饵具有:主体;在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作为配重物移动空间的通路;容纳在所述通路内且能够沿通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以及设置在通路的前方侧的磁铁。
当投掷所述诱饵时,所有的球状配重物离开磁铁并向主体的后方侧移动。因此,重心向诱饵的后方侧移动,能够将诱饵稳定地掷向远方。另一方面,当诱饵着水时,所有的球状配重物向主体的前方侧移动,附着并保持在磁铁上。因此,重心向诱饵的前方侧移动,诱饵随着其后方部左右摇动而游走。
然而,由于多个球状配重物分别独立,因此存在着水后、附着在磁铁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中的后侧的球状配重物离开的情况这样的问题。为了防止这个问题,若使用磁力较高的磁铁,则会产生外侧的针等附着在与所述磁铁对应的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其他问题。
在专利文献2的图13至图17中,公开了利用长方形形状的保持板46A将三个球体46B(球状配重物)一体化的情况。具体而言,保持板46A为长方形形状的板体,在该板体的内部,形成有三个嵌合球体46B的圆孔。通过将球体46B分别嵌入到该保持板46A的圆孔中,三个球体46B通过保持板46A一体化形成。另一方面,在空间3(通路)的底部,隔着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间隙3b设置有左右一对底壁部3c、3d。底壁部3c、3d为倾斜面,并且为与球体46B的两侧接触的接触面(支撑面)。并且,在空间3的上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3e。所述间隙3b为形成于通路的下表面部上的下槽,所述长孔3e为形成于通路的上表面部上的上槽。
通过使所述保持板46A的下侧的长边部进入所述间隙3b(下槽)而抵接,并且使保持板6A的上侧的长边部进入所述长孔3e(上槽)而抵接,使得嵌入有所述球体46B的保持板46A容纳在空间3中。通过该保持板46A的下侧以及上侧的各长边部沿间隙3b(下槽)以及长孔3e(上槽)滑动,使得嵌入有球体46B的保持板46A在空间3中沿前后方向移动。
然而,专利文献2的诱饵中,由于随着进入间隙3b(下槽)的保持板46A的长边部与构成下槽的两壁部接触,嵌入有球体46B的保持板46A移动,因此不但保持板46A可能无法顺利移动,而且移动时会产生较大的滑动音。并且,由于保持板46A其长边部一面与构成下槽的两壁部接触一面移动,因此在使用诱饵时,两壁部被保持板46A的长边部削切。因此,诱饵的产品寿命较短。
并且,由于保持板46A的短边的长度一定比球体46B的直径大,因此为了容纳保持板46A,必须增大诱饵的主体。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必须在空间3的上下侧形成间隙3b以及长孔3e。当想要在空间3的下侧形成间隙3b时,空间3配置在比间隙3b更靠上侧。因此,难以按照诱饵的重心尽可能地位于下侧的方式进行设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4/11940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1-11344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诱饵,其能够使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且顺利地在通路内移动,还能够适用于比较小的主体。
本发明的诱饵具有:主体;通路,所述通路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具有下表面部;多个独立的球状配重物,多个球状配重物在所述通路内移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容纳在所述通路内;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球状配重物保持在一起,并且以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分别独立并与所述通路的下表面部点接触并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附着部,所述附着部设置在所述通路上,并且由所述保持部件所保持的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通过磁力附着在所述附着部上。
本发明的优选的诱饵,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前端部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所述球状配重物的前端部附着在所述附着部上。
本发明的优选的诱饵,所述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
本发明的优选的诱饵,所述通路由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左表面部以及右表面部构成,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分别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诱饵能够使多个球状配重物在通路内一体移动。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重心切实向后侧或前侧变化的诱饵。
并且,本发明的诱饵,球状配重物顺利移动,且在移动时不会产生大的声音。而且,本发明的诱饵能够较小地形成主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诱饵的主视图。
图2为同一诱饵的侧视图。
图3为用图1的III-III线截断的横截面图。但是,球状配重物、钓针(鱼钩)以及连接部并未用截面表示(所有的截面图中相同)。
图4为用图2的IV-IV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5为将图3的V-V’部放大了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6为表示保持部件和保持在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7为同一一体化配重物的主视图。
图8为同一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9为用图7的IX-IX线截断的横截面图。
图10为用图8的X-X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11为诱饵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表示诱饵的使用状态的横截面图,为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移动到通路的后侧时的横截面图。
图13为表示诱饵的使用状态的横截面图,为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移动到通路的前侧时的横截面图。
图14为表示诱饵的使用状态的纵截面图,为将诱饵的上侧朝向地球侧时的纵截面图。
图15为表示诱饵的使用状态的纵截面图,为将诱饵的左侧朝向地球侧时的纵截面图。
图1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分割式的保持部件,并将该保持部件分割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1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19为从下侧观察到的同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20为同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的主视图。
图21为同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22为同一一体化配重物容纳在通路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诱饵的放大横截面图。但是,保持部件并未用截面表示(在图23以及图39中相同)。
图23为同一第三实施方式的诱饵的放大纵截面图。
图2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25为用图24的XXV-XXV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26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27为用图26的XXVII-XXVII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28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29为用图28的XXIX-XXIX线截断的横截面图。
图30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诱饵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31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侧视图。
图32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横截面图。
图33为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保持部件以及保持在该保持部件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34为同一第一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分解立体图。
图35为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36为同一第二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分解立体图。
图37为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38为同一第三例的一体化配重物的分解立体图。
图39为一体化配重物容纳在弯曲的通路中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的横截面图。
图40为第八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的分解立体图。
图41为同一一体化配重物的立体图。
图42为第九实施方式的诱饵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43为第十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的横截面图。
符号说明
11、13、17 诱饵
21 主体
31 通路
31U 通路的下表面部
31T 通路的上表面部
31L 通路的左表面部
31R 通路的右表面部
41、42、43、44、46、47、48 球状配重物
411、431、441、451、471 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
413、433、443、453、473 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
411F 前端部
411U、413U 下端部
411T、413T 上端部
411L、413L 左端部
411R、413R 右端部
51 附着部
61、62、63、64、65、66、671、672、673、68 保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表示方向的用语,使用前后、左右、上下。前侧是指在诱饵的使用时与线(鱼线)连接,通过线牵引诱饵的一侧,后侧是指其相反侧。左侧从前侧观察诱饵是指左侧,右侧是指其相反侧。上侧从前侧观察诱饵是指上侧,下侧是指其相反侧。
在本说明书中,用“下限值X~上限值Y”表示的数值范围含义为下限值X以上,上限值Y以下。在分别记载有多个所述数值范围的情况下,能够选择任意的下限值和任意的上限值,并设定“任意的下限值~任意的上限值”。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从前侧观察的本发明的诱饵的主视图,图2为从右侧观察的图1的诱饵的侧视图,图3为在左右方向上截断的截面图,图4为在左右方向中央部中沿前后方向截断的截面图,图5为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在图1至图5中,诱饵11具有:主体21;形成于所述主体21的内部的通路31;容纳在所述通路31内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1;设置在所述通路31上的附着部51;以及将所述多个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一起的保持部件61。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1不会一个一个分开移动而是一起在通路31内移动。以下,存在将保持部件61和保持在该保持部件61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1一起记为“一体化配重物”的情况。
本发明的诱饵11除了具有通路31的主体21、附着部51以及一体化配重物71(保持部件61和多个球状配重物41)之外,还可以具有其他构成要素。
以下,分开成每个构成要素,对本发明的诱饵11的详细进行说明。
<关于主体以及通路>
在图示的主体21中,其外形被设定为效仿小鱼的形状。但是,主体21的外形并不局限于类似小鱼的形状,也可以是效仿虾的形状、效仿青蛙的形状等。并且,主体21并不局限于效仿小鱼等自然物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任意的形状。
并且,也可以在主体21的外表面上形成无数个小凹陷(凹痕)(图中未示出)。通过主体21的表面设置无数个小的凹陷,当投出诱饵11时,诱饵11不易接收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远地投掷出的诱饵11。
主体21优选其本身为在水(包含淡水以及海水)上漂浮的部件。
主体21的比重例如小于1,优选为0.9以下,更优选为0.8以下,特别优选为0.6以下。
所述主体21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在此,在本说明书中,非磁性材料是指其本身不带有磁性且即使靠近磁铁也不带有磁性的材料。换言之,非磁性材料为不附着在磁铁上的材料。磁性材料是指具有若靠近磁铁则带有磁性的性质的材料(即,附着在磁铁上的材料)。磁铁是指不从外部接收磁场或电流的供给而具有磁场的部件(具有吸引磁性材料的性质的部件)。另外,所述磁性材料不包括磁铁。
所述非磁性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硬质合成树脂、软质合成树脂、发泡合成树脂、木材、实质上不带有磁性的金属、包含这种金属的合金、包含这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组合了两种以上这些原材料的复合材料等。作为所述实质上不带有磁性的金属,例如,可以举出铅、钨等。
并且,所述磁性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出铁、镍、钴等铁族金属、包含铁族金属的合金、铁族金属的氧化物、以及在非磁性金属中混合了铁族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或合金等。作为在所述非磁性金属中混合了铁族金属等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或合金,例如可以举出在钨等非磁性金属中混合了铁的合金等。
并且,所述磁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铁素体磁铁、铝镍钴磁铁、磁性钢、树脂磁铁、橡胶磁铁等。
主体21的形成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ABS树脂等硬质合成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等软质合成树脂、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等发泡合成树脂、木材以及组合了两种以上原材料的复合材料等。这些形成材料,如上所述,为非磁性材料。
另外,主体21也可以由比重超过1的形成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由比重不足1的形成材料形成。
主体21可以为中空状,也可以为中实状(内部实心状)。另外,中实状主体21为其内部不具有空洞部的主体21。
优选的是,如图3至图5所示,主体21在其内部具有空洞部211(即,为中空状)。通过在内部形成空洞部211,即使在使用比重超过1的形成材料(例如,ABS树脂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制造比重不足1的主体21。中空状的主体21由例如ABS树脂等硬质合成树脂形成。
并且,在所述主体21的内部,形成有通路31。所述通路31为球状配重物41移动的空间。所述通路31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形成。优选的是,通路31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成直线状。
所述通路31由多个面部包围的空洞形成,所述多个面部包括形成于主体21的内部的下表面部31U。这些面部由与主体21相同的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构成通路31的面部的数目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3个~8个,优选为4个~6个。
具体而言,通路31由以下部件形成:下表面部31U,其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上表面部31T,其与所述下表面部31U对向形成且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左表面部31L,其形成于所述下表面部31U与上表面部31T之间且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右表面部31R,其与所述左表面部31L对向形成且在主体2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该通路31由四个面部31U、31T、31L、31R构成。即,图示例的通路31为由所述四个面部包围的空间。
下表面部31U和上表面部31T由例如整体平坦的面构成。左表面部31L和右表面部31R由向内侧突出的长状突起311的顶面构成。所述长状突起的顶面由具有平坦的面的圆弧面构成。这种长状突起一般称为轨道。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下表面部31U和上表面部31T的至少一者可以由长状突起的顶面构成,或者左表面部31L和右表面部31R的至少一者可以由平坦的面构成。
容纳在通路31内的球状配重物41主要一面与下表面部31U接触一面转动,并且能够在通路3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
这些各个面部通常与主体21一体成型。即,各个面部和主体21由同一材料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将各个面部与主体21分别独立地成型,并且将该各个面部与主体21的内部接合,从而形成上述通路31。
所述主体21通常通过将多个成型品接合在一起进行制造。例如,如图11所示,主体21通过将左右对称的一对的对分成型品219、219接合在一起而形成。将这种一对的对分成型品219、219接合在一起而得到的主体21,由于能够在其内部容易地形成空洞部211和通路31而优选。
并且,在通路31的后方,设置有缓冲部91。缓冲部91为当球状配重物41移动到通路31的后侧时缓和球状配重物41的追尾撞击的部件。通过设置上述缓冲部91,球状配重物41不会直接撞击主体21,能够缓和撞击音并且能够防止主体21的破损。
缓冲部91固定在通路31的后方。作为缓冲部91,例如,能够使用管状的橡胶材料等。
另外,在主体21的前侧的外部,突出有用于连接线的环状的线连接部92。在主体21的后侧的外部,突出有用于锁定(卡止)钓针95的环状的钓针连接部93。在主体21的下侧的外部,突出有同样的环状的钓针连接部94。钩状的钓针95(例如三叉钩等)分别锁定于所述钓针连接部93、94。
并且,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主体21的前下侧等上设置公知的水流阻力板。并且,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在主体21的外部设置像鳍(里脊)那样摇动的部件。
<关于附着部>
附着部51设置在通路31的一部分上,优选的是,设置在通路31的前侧。具体而言,附着部51如图所示,设置在通路31的前端部。
所述附着部51为吸引球状配重物41,并将多个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通路31的前侧的部件。
在球状配重物41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本实施方式中,附着部51由磁铁(永久磁铁)形成。附着部51也可以由树脂磁铁或橡胶磁铁等形成。所述树脂磁铁为通过将混合了金属等的树脂成型而得到的磁铁,所述橡胶磁铁为通过将混合了金属等的橡胶成型而得到的磁铁。在所述附着部51由橡胶磁铁构成的情况下,能够缓和球状配重物41碰撞到附着部51上时的撞击以及撞击声。
附着部51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其形状,可列举出如图所示的圆柱状等柱状,虽未特别图示,但可举出规定厚度的板状等。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主体21的内部且在通路31的前方部,形成有用于收纳附着部51的壳体部212。通过将附着部51嵌入到该壳体部212中,将附着部51固定于主体21。
为了使附着部51的一部分露出于壳体部212上,形成有开口部213。嵌入到壳体部212中的附着部51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开口部213在通路31侧露出。
<关于保持部件以及球状配重物>
如图6至图10所示,多个球状配重物41分别形成大致球状。在本说明书中,球状配重物41的立体形状除了为圆球状以外,还包括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的桶状等的椭圆球状等。图示例的球状配重物41为圆球状。
球状配重物41由磁性材料形成,优选由比重较大的磁性材料形成。球状配重物41的比重只要比主体21充分大,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6以上,更优选为7以上。
作为形成球状配重物41的磁性材料,可列举如上所述的材料。特别是,由于铁族金属、包含铁族金属的合金、以及在非磁性金属中混合了铁族金属等的导电性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在铅或钨中混合了铁的合金等)通常比重为6以上并且具有强磁性,因此优选作为球状配重物41的形成材料。例如,球状配重物41由钢球形成。
球状配重物41的直径并无特别限定,根据主体21的大小适当设定。球状配重物41的直径例如为2mm~15mm的程度,优选为3mm~10mm的程度。
容纳在通路31内的球状配重物41的数目只要是多个(两个以上)则无特别限定,例如为2~6个,优选为2~5个,更优选为2~4个。
在图示例中,例示有容纳了三个球状配重物41的情况。多个球状配重物41可以由同一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分别独立地由不同材料形成。多个球状配重物41可以相同形状相同大小,或者也可以分别独立地为直径不同的球体。优选的是,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1和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3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更优选的是,如图示例,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
各个球状配重物41在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状态下容纳在通路31内。各个球状配重物41在通路31的前后方向上排成一列地容纳在通路31内。多个球状配重物41能够以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状态在通路31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一体化配重物71容纳在通路31内,并且能够在该通路31内沿前后方向移动。
保持部件61将独立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一起。
保持部件61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或者也可以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保持部件61的磁性材料,可列举出在上述球状配重物例示的磁性材料。优选的是,保持部件61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作为形成保持部件61的非磁性材料,可举出如上说明的非磁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发泡树脂、实质上不带有磁性的金属、复合材料等。例如,通过用实质不带有磁性的金属(例如,铅、钨等)形成保持部件61,一体化配重物(球状配重物41和保持部件61)的重量变大,因而优选。
另一方面,由于合成树脂容易成型,因此能够利用作为非磁性材料的硬质合成树脂容易地制造保持部件61。作为硬质合成树脂,除了上述ABS树脂之外,还可举出聚丙烯等的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
保持部件61以如下方式保持多个球状配重物41: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1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3分别独立且与所述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点接触并旋转。
在图示例中,保持部件61以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分别独立且与所述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点接触并旋转的方式保持多个球状配重物41。
在此,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1是指在多个球状配重物41容纳在通路31内的状态下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3是指在多个球状配重物41容纳在通路31内的状态下称作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如图3所示,在三个球状配重物41容纳在通路31内的情况下,纸面左侧的球状配重物41为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1,纸面右侧的球状配重物41为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3,正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为位于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在四个以上的球状配重物41容纳在通路31中的情况下,存在两个以上位于中间的球状配重物。并且,在两个球状配重物41容纳在通路31中的情况下,不存在位于中间的球状配重物,仅由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构成。
以下,会出现将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411称为“最前的球状配重物”,将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413称为“最后的球状配重物”,将位于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称为“中间的球状配重物”的情况。
具体而言,保持部件61以使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前端部411F、下端部411U、上端部411T、左端部411L以及右端部411R露出的状态保持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并且,保持部件61以使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后端部413B、下端部413U、上端部413T、左端部413L以及右端部413R露出的状态保持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并且,保持部件61以使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下端部412U、上端部412T、左端部412L以及右端部412R露出的状态保持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
换言之,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前端部411F、下端部411U、上端部411T、左端部411L以及右端部411R位于比保持部件61的前外表面61F、下外表面61U、上外表面61T、左外表面61L以及右外表面61R更靠外侧的位置。并且,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后端部413B、下端部413U、上端部413T、左端部413L以及右端部413R位于比保持部件61的后外表面61B、下外表面61U、上外表面61T、左外表面61L以及右外表面61R更靠外侧的位置。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下端部412U、上端部412T、左端部412L以及右端部412R位于比保持部件61的下外表面61U、上外表面61T、左外表面61L以及右外表面61R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的下端部、上端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位于比保持部件61的下外表面61U、上外表面61T、左外表面61L以及右外表面61R更靠外侧的位置。
另外,球状配重物41的前端部、后端部、下端部、上端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为与球状配重物41的表面垂直的三条直线(X轴、Y轴、Z轴)的交点。所述三条直线(X轴、Y轴、Z轴)在观念上是指通过球体的中心且在该中心互相垂直的三条直线。
保持部件61具有立方格子部,所述立方格子部形成有将球状配重物41自由旋转地容纳在大致立方体的内部的空洞,与球状配重物41的数目相同数目的所述立方格子部连接而构成保持部件61。所述空洞为由立方格子部的内表面611包围的空间。球状配重物41以与其内表面611具有一点间隙的状态容纳在所述空洞内。另外,如图示例,保持部件61可以由两个(多个)部件构成,或者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各个立方格子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和上下方向的长度均比球状配重物41的直径小。并且,容纳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立方格子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该球状配重物41的直径稍微大一些。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以彼此具有一点间隙的状态容纳在保持部件61的各立方格子部内。也就是说,保持部件61以相邻的球状配重物41彼此隔开的程度而具有间隙的状态保持各球状配重物41。
因此,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各球状配重物41在保持部件61内彼此独立且能够旋转。
通过将上述一体化配重物71容纳在通路31中而构成诱饵11。
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下端部从保持部件61露出,因此进入通路31的一体化配重物71其下端部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点接触。一体化配重物71中,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下端部一面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接触一面旋转,能够在通路3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下端部411U、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下端部412U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下端部413U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点接触,这些球状配重物411、412、413分别一面沿下表面部31U旋转一面转动。
并且,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上端部从保持部件61露出,因此进入通路31的一体化配重物71其上端部与通路31的上表面部31T点接触。因此,一体化配重物71中,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上端部一面与通路31的上表面部31T接触一面旋转,能够在通路3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上端部411T、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上端部412T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上端部413T与通路31的上表面部31T点接触,这些球状配重物411、412、413能够分别一面沿上表面部31T旋转一面转动。
进而,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1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从保持部件61露出,因此进入通路31的一体化配重物71其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与通路31的左表面部31L以及右表面部31R点接触。因此,一体化配重物71中,各球状配重物41的左端部以及/或者右端部一面与通路31的左表面部31L以及/或者右表面部31R接触一面旋转,能够在通路3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左端部411L、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左端部412L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左端部413L与通路31的左表面部31L点接触,这些球状配重物411、412、413能够分别一面沿左表面部31L旋转一面转动。并且,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右端部411R、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12的右端部412R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右端部413R与通路31的右表面部31R点接触,这些球状配重物411、412、413能够分别一面沿右表面部31R旋转一面转动。
由于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前端部411F从保持部件61露出,因此进入通路31的一体化配重物71其前端部411F附着在附着部51上。并且,由于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后端部413B从保持部件61露出,因此进入通路31的一体化配重物71其后端部413B与缓冲部91接触。
图11是将本发明的诱饵11分解了的立体图。
在图11中,符号219表示构成主体21的一对的对分成型品,符号619表示构成保持部件61的部件的一对的对分成型品。
通过夹持多个球状配重物41,并用粘合剂等将一对的对分成型品619接合在一起,能够得到如图6至图10所示的一体化配重物71。
另外,通过夹持一体化配重物71、缓冲部91、线连接部92以及钓针连接部93,并将一对的对分成型品219接合在一起,能够得到图1至图5所示的诱饵11。
<关于诱饵的使用例>
上述诱饵11将线96连接于线连接部92进行使用。当投掷诱饵11时,球状配重物41通过惯性向通路31的后侧移动。本发明的诱饵11由于多个球状配重物41一起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因此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一体化配重物71)离开附着部51并切实向后侧移动(参照图12)。移动到后侧的一体化配重物71,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后端部413B与缓冲部91接触。
由于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一起向通路31的后侧移动,因此诱饵11稳定飞行,并且能够以诱饵11的后方部为前头并使诱饵11飞得较远。进而,由此球状配重物41一起保持在通路31的后侧的诱饵以优选的姿势着水。
另一方面,诱饵11进入水中之后,各球状配重物41移动到主体21的前侧。由于多个球状配重物41一起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中,因此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一体化配重物71)离开缓冲部91并切实向前侧移动。移动了的一体化配重物71,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通过磁力附着并保持于附着部51(参照图13)。
通过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附着部51上,诱饵11的重心靠前方。若拉动该状态的诱饵11,随着左右摇动后方部,诱饵11游动。
诱饵着水后,通常钓鱼者操作钓竿而使诱饵不规则的移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球状配重物分别独立地容纳在通路中的诱饵在诱饵如上所述不规则移动时,后侧的球状配重物有可能离开。
这一点,本发明的诱饵11中,各球状配重物41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球状配重物41不会分散移动,所有的球状配重物41一体移动。因此,不会一部分球状配重物单独向后侧或者前侧移动,在远投时,所有的球状配重物保持在通路31的后侧,在游动时所有的球状配重物保持在通路31的前侧。
并且,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下端部411U、412U、413U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接触,同时各球状配重物41旋转,因此一体化配重物71在通路31内顺利移动。并且,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1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的接触面积极小(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1的下端部411U、412U、413U与下表面部31U点接触并且球状配重物41旋转),在一体化配重物71移动时不会产生较大的声音。
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在将保持板的长边部插入通路的下槽中并使保持板移动的结构的诱饵中,保持板与构成下槽的两壁部的阻力较大,不会顺利移动且可产生较大的声音。
根据本发明,由于球状配重物41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点接触并旋转,因此一体化配重物71移动时的阻力较小。
进而,本发明的诱饵11,没有必要如专利文献2的诱饵那样,在通路内形成下槽或上槽。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较小的主体21中也能起到上述效果的诱饵11。
另外,本发明的诱饵11在各球状配重物41移动时难以在左右方向上摇动,并且稳定移动。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和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上端部411T、413T从保持部件61露出的情况下,这些球状配重物41可一面与通路31的上表面部31T接触一面旋转。因此,如图14所示,在投掷诱饵11时或诱饵11着水时,即使在诱饵11的上侧朝向地球侧的状态下,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和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上端部411T、413T在通路31中与上表面部31T接触并旋转。因此,即使在诱饵11的上侧朝向地球侧的状态下,一体化配重物71也会在通路31内顺利移动。
进一步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和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左端部411L、413L以及右端部411R、413R从保持部件61露出的情况下,这些球状配重物41可一面与通路31的左表面部31L和右表面部31R接触一面旋转。因此,如图15所示,在投掷诱饵11时或诱饵11着水时,即使在诱饵11的左侧朝向地球侧的状态下,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和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的左端部411L、413L在通路31中与左表面部31L接触并旋转。因此,即使在诱饵11的左侧朝向地球侧的状态下,一体化配重物71也会在通路31内顺利移动。同样,即使在诱饵11的右侧朝向地球侧的状态下(图中未示出),一体化配重物71也会在通路31内顺利移动。
本发明的诱饵并不局限于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能够变更为各种结构。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主进行说明,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具有省略其说明,并援用用语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6和图17所示,保持部件62可以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分割成多个的分割式。
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保持部件62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三个)分割体621、622、623构成。该分割体621、622、623分别在其内部可旋转地保持有一个球状配重物42。并且,在使球状配重物42的前端部42F、上端部42T以及下端部42U露出的状态下,球状配重物42分别保持于分割体621、622、623。在各分割体621、622、623的后方部,形成用插入用的凸部624,并且在各分割体621、622、623的前方部,形成有凹部625。
关于保持球状配重物42的多个分割体621、622、623,通过将凸部624插入到凹部625,并用粘合剂进行固定,构成一起保持多个球状配重物42的保持部件62(参照图17)。
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62通过连接保持了球状配重物42的分割体621、622、623而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设定球状配重物42的保持数目。例如,在想要形成保持了两个球状配重物42的保持部件62的情况下,只要连接两个分割体621、622、623即可,或者在想要形成保持了四个球状配重物42的保持部件62的情况下,只要连接四个分割体621、622、623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设定一体化配重物72的球状配重物42的数目。
另外,可以以球状配重物42的后端部露出的方式形成分割体621、622、623(图中未示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72(保持部件62和保持在该保持部件62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2)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多个球状配重物42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容纳在通路内。
第二实施方式的诱饵也起到一体化配重物72在通路内顺利移动等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8至图21所示,保持部件63具有框体部,其内部形成有自由旋转地容纳球状配重物43的空洞。保持部件63能够容纳多个球状配重物43(图示例中,为两个球状配重物43)。如图19所示,在保持部件63的下方,形成有比球状配重物43的直径稍微大一些的开口631。从该开口631球状配重物43能够进出保持部件63内。保持部件63以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31的前端部431F、下端部431U、上端部431T、左端部431L以及右端部431R露出的状态保持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31。保持部件63以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33的后端部433B、下端部433U、上端部433T、左端部433L以及右端部433R露出的状态保持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33。换言之,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31的前端部431F、下端部431U、上端部431T、左端部431L以及右端部431R位于比保持部件63的前外表面63F、下外表面63U、上外表面63T、左外表面63L以及右外表面63R更靠外侧的位置。并且,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33的后端部433B、下端部433U、上端部433T、左端部433L以及右端部433R位于比保持部件63的后外表面63B、下外表面63U、上外表面63T、左外表面63L以及右外表面63R更靠外侧的位置。
但是,由于在保持部件63的下方形成有比球状配重物43的直径大的开口631,因此保持部件63的下前框632、下后框633、下左框634以及下右框635在前后左右分别稍微向外侧膨胀。
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73(保持部件63和保持在该保持部件63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3)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多个球状配重物43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容纳在通路31内。但是,当一体化配重物73附着在附着部51上时,为了保持部件63的下框不会妨碍,在壳体部212上,形成有收纳保持部件63的下前框632的开口215(参照图22)。
第三实施方式的诱饵13也起到一体化配重物73在通路31内顺利移动等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63可容易地进行球状配重物43的进出。
[第四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体化配重物中,各球状配重物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例如,如图24和图25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4中,各球状配重物44的左端部442L以及右端部442R可以被保持部件64的左外表面64L以及右外表面64R覆盖。在本图示例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的前端部441F、下端部441U以及上端部441T从保持部件64的前外表面64F、下外表面64U以及上外表面64T露出,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的后端部443B、下端部443U以及上端部443T从保持部件64的后外表面64B、下外表面64U以及上外表面64T露出,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下端部442U以及上端部442T从保持部件64的下外表面64U以及上外表面64T露出。
并且,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4中,各球状配重物44的上端部441T、442T、443T可以被保持部件64的上外表面64T覆盖。在本图示例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的前端部441F、下端部441U、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从保持部件64露出,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的后端部443B、下端部443U、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从保持部件64露出,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下端部442U、左端部442L以及右端部442R从保持部件64露出。
另外,如图28和图29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4中,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周围整体可以被保持部件64覆盖。在本图示例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的前端部441F、下端部441U、上端部441T、左端部441L以及右端部441R位于比保持部件64的前外表面64F、下外表面64U、上外表面64T、左外表面64L以及右外表面64R更靠外侧的位置。并且,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的后端部443B、下端部443U、上端部443T、左端部443L以及右端部443R位于比保持部件64的后外表面64B、下外表面64U、上外表面64T、左外表面64L以及右外表面64R更靠外侧的位置。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下端部442U、上端部442T、左端部442L以及右端部442R位于比保持部件64的下外表面64U、上外表面64T、左外表面64L以及右外表面64R更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被保持部件64覆盖,并不向外部露出。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直径比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的直径稍微小一些。
这样一来,通过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的下端部441U、443U露出并与通路31的下表面部31U接触,一体化配重物74在前后方向上良好地移动。也就是说,只要具有这种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不会对一体化配重物74的运行(移动)产生影响,因此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的整体可以被保持部件64覆盖。并且,例如,可以将不转动的形状的配重物(大致立方体状的配重物或扭曲形状的配重物等)设置在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41与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43之间,以代替中间的球状配重物442。这种不转动形状的配重物由于不要求其形状的精度,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
因此,本发明的诱饵中,通过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和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并且与通路的下表面部点接触,一体化配重物顺利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优选的是,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且选自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并且,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且选自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
更优选的是,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和上端部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和上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更优选的是,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上端部、左端部、右端部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下端部、上端部、左端部、右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另外,关于中间的球状配重物,选自其下端部、上端部、左端部以及右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从保持部件露出,或者,所有的端部被保持部件覆盖。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体21的壳体部212上形成有开口部213,附着部51的后表面部从该开口部213露出,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30所示,覆盖附着部51的间隔壁216可以设置在壳体部212上。即使在设置有这种间隔壁216的情况下,由于磁力通过间隔壁216,因此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51通过磁力附着在附着部51上,一体化配重物75保持在附着部51上。另外,间隔壁216形成为磁力作用于附着部51与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51之间的程度的厚度。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的前端部从保持部件露出,例如,如图31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51中,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51的前端部451F可以被保持部件65覆盖。由于磁力通过保持部件65,因此即使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51的前端部451F被保持部件65覆盖,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51也会通过磁力附着在附着部51上,一体化配重物75保持在附着部51上。
进而,如图31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51中,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53的后端部453B可以被保持部件65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体化配重物751移动到后侧时,保持部件65的后外表面65B与缓冲部91抵接。但是,由于保持部件65难以破损,因此优选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最后的球状配重物的后端部露出。
[第六实施方式]
并且,如图32所示,可以在保持部件66的内表面661上形成小突起662。小突起662以支撑各球状配重物46的方式向内侧突出设置。在该一体化配重物76中,由于各球状配重物46与保持部件66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地小,并且各球状配重物46相当顺利地旋转,因此优选。
[第七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可以构成为可部分摇动。
图33表示球状配重物47保持在能够摇动的保持部件671上的第一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1,图34表示将保持部件671分割了的状态。
如图33所示,保持部件671由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且以互相摇动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两个)分割体6711、6712构成。该分割体6711、6712分别在其内部可旋转地保持一个球状配重物47。并且,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71以使其前端部、左端部、右端部、上端部以及下端部露出的状态,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73以其后端部、左端部、右端部、上端部以及下端部露出的状态,分别保持于分割体6711、6712。分割体6711、6712经由铰链部6713连接。分割体6711、6712例如由合成树脂成型品形成,所述铰链部6713由其树脂成型品的薄片部形成。这种分割体6711、6712例如如图34所示,通过将上下分割式的树脂成型部件a、b接合而得到。
该保持部件671在铰链部6713上摇动。即,分割体6712相对于分割体6711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分割体6711相对于分割体6712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用图33的箭头表示摇动)。
并且,在图33中,铰链部由树脂成型品的薄片部形成,例如如图35所示,铰链部也可以由凹凸嵌合部构成。
图35表示第二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2,图36表示将保持部件672分割了的状态。
如图35所示,保持部件672由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且以互相摇动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两个)分割体6721、6722构成。在该分割体6721、6722的内部,与上述相同,分别可旋转地保持球状配重物47。在前侧的分割体6721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状突起6725,在后侧的分割体6722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状凹部6726。通过将该长状突起6725与长状凹部6726嵌合在一起,从而构成铰链部6723。该保持部件672也在铰链部6723上摇动。即,与图33相同,分割体6722相对于分割体6721在上下方向上摇动,分割体6721相对于分割体6722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并且,在图33和图35中,例示了分割体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的情况,但也可以以分割体在左右方向上摇动的方式形成铰链部(图中未示出)。
并且,如图37所示,可以以保持部件673的分割体6731、6732在全方向(全方位)上摇动的方式构成。
如图37所示,保持部件673由在前后方向上排列且以互相摇动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两个)分割体6731、6732构成。在该分割体6731、6732的内部,与上述相同,分别可旋转地保持球状配重物47。在前侧的分割体6731上,形成有端部具有肥大部且向后方突出的棒状突起6735,在后侧的分割体6732上,形成有将所述肥大部无法拔出地保持在内部的凹部6736。通过将该棒状突起6735的肥大部与凹部6736嵌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在全方向上摇动的铰链部6733。该保持部件673在铰链部6733上摇动。即,分割体6732相对于分割体6731在包含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全方向上摇动,分割体6731相对于分割体6732在包含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全方向上摇动。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具有摇动的保持部件671的一体化配重物771不仅仅是容纳在径直地延伸成直线状的通路,如图39所示,即使容纳在上下弯曲的通路39中,也良好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即,如图39所示,由于保持部件671在通路39的弯曲部分通过铰链部6713适当弯曲,因此一体化配重物771无障碍地转动。另外,在图39中,示出了容纳有第一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1的诱饵17,但即使在容纳了第二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2或第三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3的情况下也同样良好地移动。特别是,在全方向上摇动的第三例的一体化配重物773中,即使容纳在左右弯曲的通路(图中未示出)中,也会良好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第八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的保持部件61通过用粘合剂等将一对的对分成型品等多个部件接合在一起而构成,但并不局限于用粘合剂等接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按照使多个部件互相嵌合或锁定等的方式,通过多个部件的结构上的接合,构成保持部件。
例如,图40和图41表示由能够互相锁定的多个部件构成的保持部件68。图示例的保持部件68由上下一对成型品681、682(两个部件)构成。在一个成型品681(在图示例中,下方的成型品)中,设置有具有爪部681a的锁定部681b,在另一个成型品682(在图示例中,上方的成型品)中,设置有被锁定部682b,所述被锁定部682b具有所述爪部681a所嵌合的孔部682a。
如图40所示,使多个球状配重物48(例如,两个球状配重物481、483)介于成型品681、682之间,使成型品681的爪部681a嵌入并锁定于成型品682的孔部682a。这样一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可得到具有保持部件68和保持在该保持部件68上的多个球状配重物48的一体化配重物78。上述保持部件68由于不使用粘合剂等,而是通过多个部件(例如,成型品681、682)的结构上的接合而得到,因此容易制造。
[第九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附着部51设置在通路31的前侧,但附着部51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如图42所示,附着部51可以设置在通路31的前侧并设置在下表面部31U上。在这种情况下,如图示例,附着部51的表面可以与下表面部31U处于同一面上,虽未特别图示,但附着部51的表面可以相对于下表面部31U更突出或凹陷。在附着部51设置在下表面部31U上的情况下,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的下端部411U附着在附着部51上。
另外,虽未图示,但附着部也可以设置在通路31的上表面部、左表面部或者右表面部上。
[第十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球状配重物由磁性材料形成,但只要至少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由磁性材料形成,除了最前的球状配重物以外的球状配重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附着部由磁铁形成且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由磁性材料形成,也可以是附着部由磁性材料形成且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由磁铁形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部件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最前的球状配重物也通过磁力附着在附着部上。另外,在最前的球状配重物由磁铁形成的情况下,最前的球状配重物以外的球状配重物全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中如图所示,在保持部件能够保持三个以上的球状配重物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不将中间的球状配重物放入保持部件(即,可以省略中间的球状配重物)。
如图43所示,一体化配重物71由保持部件61和保持在保持部件61上的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以及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构成,在保持部件61上,在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与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之间具有空洞部618。这样一来,通过在最前的球状配重物411与最后的球状配重物413之间形成空洞部618,能够构成使重心前后分散的一体化配重物71。
另外,本发明可以将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选出的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组合,或者也可以将从上述各个上述方式选出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结构置换为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诱饵能够用于黑鲈鱼、海鲈鱼、鲯鳅、章鱼、乌贼等的各种垂钓。

Claims (4)

1.一种诱饵,其特征在于,该诱饵具有:
主体;
通路,所述通路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具有下表面部;
多个独立的球状配重物,多个球状配重物在所述通路内移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容纳在所述通路内;
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球状配重物保持在一起,并且以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分别独立并与所述通路的下表面部点接触并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
附着部,所述附着部设置在所述通路上,并且由所述保持部件所保持的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通过磁力附着在所述附着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前端部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
所述球状配重物的前端部附着在所述附着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
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由形成于所述主体内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左表面部以及右表面部构成,
所述位于最前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和位于最后侧的球状配重物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分别从所述保持部件露出。
CN201780001052.2A 2016-06-30 2017-05-24 诱饵 Active CN1078013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1120 2016-06-30
JP2016-131120 2016-06-30
PCT/JP2017/019317 WO2018003354A1 (ja) 2016-06-30 2017-05-24 ルア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374A true CN107801374A (zh) 2018-03-13
CN107801374B CN107801374B (zh) 2021-08-20

Family

ID=60786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1052.2A Active CN107801374B (zh) 2016-06-30 2017-05-24 诱饵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0022B2 (zh)
JP (1) JP6860935B2 (zh)
CN (1) CN107801374B (zh)
WO (1) WO20180033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2740B2 (ja) * 2016-12-16 2021-06-02 ヒーハイスト株式会社 重心移動管及びそれを内蔵する釣り用ルアー
US11197469B2 (en) * 2017-07-03 2021-12-14 Duel Co., Inc. Lure
JP7349391B2 (ja) * 2020-03-06 2023-09-22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釣用のルアー
KR102484951B1 (ko) * 2020-09-24 2023-01-04 홍우중 낚시용 루어
JP7165332B2 (ja) * 2020-12-24 2022-11-04 メガバス株式会社 釣り用ルアー及び重心移動管
US20230413793A1 (en) * 2022-06-23 2023-12-28 Megabass, Inc. Fishing lure and center-of-gravity movable tub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3449A (ja) * 1997-10-21 1999-04-27 Tackle House:Kk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JPH11341936A (ja) * 1998-06-01 1999-12-14 Tackle House:Kk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US20030093939A1 (en) * 2001-11-19 2003-05-22 Raimo Salonen Fishing lure with movable weight system
US6671996B1 (en) * 2002-07-23 2004-01-06 Bassday Co., Ltd. Lure
CN201219435Y (zh) * 2008-05-26 2009-04-15 王军民 环闸式重心移动鱼形拟饵
JP3202084U (ja) * 2013-01-29 2016-01-21 株式会社デュエル ルア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06169T3 (es) * 2010-01-29 2017-03-23 Duel Co., Inc. Señuelo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3449A (ja) * 1997-10-21 1999-04-27 Tackle House:Kk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JPH11341936A (ja) * 1998-06-01 1999-12-14 Tackle House:Kk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US20030093939A1 (en) * 2001-11-19 2003-05-22 Raimo Salonen Fishing lure with movable weight system
US6671996B1 (en) * 2002-07-23 2004-01-06 Bassday Co., Ltd. Lure
CN201219435Y (zh) * 2008-05-26 2009-04-15 王军民 环闸式重心移动鱼形拟饵
JP3202084U (ja) * 2013-01-29 2016-01-21 株式会社デュエル ルア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49692A1 (en) 2018-09-06
JP6860935B2 (ja) 2021-04-21
CN107801374B (zh) 2021-08-20
US11000022B2 (en) 2021-05-11
JPWO2018003354A1 (ja) 2019-09-19
WO2018003354A1 (ja)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1374A (zh) 诱饵
CN105517431B (zh) 诱饵
US11197469B2 (en) Lure
JP5681903B2 (ja) ルアー
US20180250604A1 (en) Toy character figures formed with magnetic bal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3202084U (ja) ルアー
US2398011A (en) Puzzle bank toy
JP3143420B2 (ja)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JP5182905B1 (ja) 組立式消しゴム
CN216456902U (zh) 一种拼插玩具积木
US20060234597A1 (en) Model toy combined with one or more pictures
CN215136790U (zh) 一种立体地图拼图盒子
KR101118119B1 (ko) 놀이용 비행원반
US6338884B1 (en) Animated ornament
CN218483519U (zh) 一种逗宠物装置
CN217794525U (zh) 一种自动复位结构和解压玩具
JPH0236555Y2 (zh)
JP2003169568A (ja) ルアー
WO2017081485A1 (en) Magnetic writing instruments and construction kit
CN207055936U (zh) 一种大白鲨变形玩具
JP3110673U (ja) 玩具
JPH11346601A (ja)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KR200269170Y1 (ko) 다양한 표정을 나타낼 수 있도록 된 인형완구
CN201244365Y (zh) 益智类磁性结构搭接组合玩具
WO2016115834A1 (zh) 一种可使玩具陀螺沿金属线行走的陀尖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