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5700A -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5700A
CN107795700A CN201710750225.2A CN201710750225A CN107795700A CN 107795700 A CN107795700 A CN 107795700A CN 201710750225 A CN201710750225 A CN 201710750225A CN 107795700 A CN107795700 A CN 107795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opening
valve
valve seat
valv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02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5700B (zh
Inventor
石田幸政
落合健次
花神大树
野口大辅
松冈宏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95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5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5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5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16K1/34Cutting-off parts, e.g. valve members, seats
    • F16K1/36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12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with streamlined valve member around which the fluid flows when the valve is ope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00Lift valves or globe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ure members having at least a component of their opening and closing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closing faces
    • F16K1/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10Welded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12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the fluid acting on a pist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7/00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 F16K7/12Diaphragm valves or cut-off apparatus, e.g. with a member deformed, but not moved bodily, to close the passage ; Pinch valves with flat, dished, or bowl-shaped diaphrag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16K99/0001Microvalves
    • F16K99/0003Constructional types of microvalves; Details of the cutting-off member
    • F16K99/0005Lift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16K99/0001Microvalves
    • F16K99/0034Oper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icrovalves
    • F16K99/0055Oper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icrovalves actuated by fluids
    • F16K99/0057Operat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icrovalves actuated by fluids the fluid being the circulating fluid itself, e.g. check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16K2099/0073Fabrication method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micro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16K2099/0082Microvalves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use
    • F16K2099/0092Inkjet prin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Ink Jet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该阀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阀座,其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一方上的第一面、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固定部件,其对所述一方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倾斜部,其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加长。

Description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向记录介质喷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的阀机构、以及该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一种以液滴的形式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油墨),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存在如下的装置,即,从油墨罐等的液体贮留单元经由软管等的供给管而向记录头供给油墨,并使从液体贮留单元被供给的油墨从记录头的喷嘴开口以液滴的形式而被喷射。此外,还提出有如下的装置,即,在油墨的流道的中途处设置有作为压力调节阀的阀单元(阀机构),以使从液体贮留单元被供给的油墨以预定的压力向记录头实施供给(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单元具有被设置在油墨的流道上的阀座和阀体。阀座具有支承部件和被实施了防水处理的抵接部件层叠的结构。阀体与阀座的被实施了防水处理的部分(抵接部件)分离或抵接,从而对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
由于抵接部件与支承部件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在不给支承部件带来不良影响的条件下,对抵接部件实施充分的防水处理。其结果为,由于油墨不易堆积在阀座的阀体与之分离或抵接的部分(抵接部件)处,因此能够长期地抑制因堆积的油墨而使油墨的流道无法正常地开闭的这一不良情况。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单元中,例如有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即,由于变形或位置偏移等而未适当地形成支承部件和抵接部件层叠的结构,从而支承部件和抵接部件层叠的部分与阀体发生干涉,由此使阀体无法正常地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22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并且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阀座,其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一方上的第一面、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固定部件,其对所述一方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倾斜部,其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加长。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具备:阀座;阀体,其通过与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液体的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阀座以及阀体的一方(以下,仅称为“一方”)上的第一面、与阀座以及阀体的另一方(以下,仅称为“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第三面、和其中贯穿有阀体的开口,并且一方和开口部件通过固定部件而被固定。即,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具有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结构,通过阀体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对液体的流道进行开闭。
而且,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上,设置有在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上使一方与开口部件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倾斜部。当固定部件被配置于倾斜部上时,在使一方与开口部件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将从倾斜部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
在固定部件未固化或者固定部件因固定部件的热塑性而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通过从倾斜部作用于固定部件上的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从而使固定部件因易于向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流动而易于向第三面一侧伸出,并因不易向从第三面朝向开口的方向流动而不易向开口一侧伸出。
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固定部件不易向开口的一侧伸出。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固定部件堵塞开口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其与所述一方之间的间隔加长。
当与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在与第三面相比靠开口的附近处具有使其与一方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倾斜面时,液体通过倾斜面而向开口一侧被引导,从而易于向开口一侧流动。例如,当在液体的流道中存在有劣化的液体或气泡时,易于将劣化的液体或气泡经由开口而排出。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面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面而被配置于所述第三面侧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
与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的外周面变得不沾液体,从而在例如于液体中分散有颜色材料或树脂的情况下,该颜色材料或树脂将不易堆积于外周面上。此外,与外周面相比防液性较低的倾斜面变得不沾气泡,从而使气泡不易滞留于开口附近处。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开口部件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具有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所述毛刺的顶端陷入到所述一方中。
当使毛刺的顶端陷入到一方中时,毛刺的顶端起到了一种锚栓的作用,从而使开口部件相对于一方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化。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因开口部件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使开口部件与阀体发生干涉或者开口部件不与另一方分离或抵接,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倾斜部具备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的第一倾斜部、和被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比靠所述第三面的附近处的第二倾斜部。
在使一方与开口部件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从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这双方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因此,与从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中的任一方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的情况相比,固定部件更加不易向从第三面朝向开口的方向流动,从而更加不易向开口一侧伸出。
应用例6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阀座,其具有凹部和被设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且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一面、所述阀体与之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固定部件,其对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
在固定部件未固化或者固定部件因固定部件的热塑性而具有流动性,从而从阀座与开口部件之间溢出的情况下,由于凹部成为所溢出的固定部件的承接盘从而使固定部件不易到达被设置于凹部的内侧的孔中,因此所溢出的固定部件不易堵塞孔(液体的流道)。
而且,即使阀座发生变形,由于成为流道的孔位于凹部的内侧,因此也能够使孔不易受到阀座的变形的影响。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在从所述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开口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所述孔被配置于所述开口的内侧。
在从阀体的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由于开口被设置于凹部的内周面与孔之间,因此与开口未被设置于凹部的内周面与孔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凹部的内周面与孔之间的间隔加长,因此使溢出的固定部件更加不易到达孔中,从而使溢出的固定部件更加不易堵塞孔(液体的流道)。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还具备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加长。
在将固定部件配置于倾斜部上,并使一方与开口部件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从倾斜部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
在固定部件未固化或者固定部件因固定部件的热塑性而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通过从倾斜部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的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从而使固定部件因易于向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流动而易于向第三面一侧伸出,因不易向从第三面朝向开口的方向流动而不易向开口一侧伸出。
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固定部件不易向开口一侧伸出,从而不易与穿过开口的阀体发生干涉。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固定部件与阀体发生干涉,从而阻碍了阀体的相对移动的这类不良状况(阀体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还具备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其与所述阀座之间的间隔加长。
当与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在与第三面相靠开口的附近处具有使其与一方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倾斜面时,液体通过倾斜面而向开口一侧被引导,从而易于向开口一侧流动。例如,在液体的流道中存在有劣化的液体或气泡的情况下,易于将劣化的液体或气泡经由开口而排出。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面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面而被配置于所述第三面侧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
与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的外周面变得不沾液体,从而在例如于液体中分散有颜色材料或树脂的情况下,该颜色材料或树脂将不易堆积于外周面上。此外,与外周面相比防液性较低的倾斜面变得不沾气泡,从而使气泡不易滞留于开口附近处。
应用例11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倾斜部具备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的第一倾斜部、和被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比靠所述第三面的附近处的第二倾斜部。
在使一方与开口部件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从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这双方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因此,与从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中的任意一方相对于固定部件而作用有从开口朝向第三面的方向的力的情况相比,固定部件更加不易向从第三面朝向开口的方向流动,从而更加不易向开口一侧伸出。
应用例1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阀座还具有凸部,在从所述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凸部的内侧。
如果将凸部设为对阀座的位置进行检测的校准标识,则能够通过凸部而准确地掌握阀座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开口部件高精度地配置于阀座的预定的位置上。
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由于开口部件的位置偏移而使开口部件与阀体发生干涉或者开口部件与另一方未分离或抵接,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1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中,优选为,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当阀座与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开口侧朝向第三面侧逐渐减少时,能够使固定部件易于向与开口侧相比靠第三面侧流动。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固定部件堵塞开口,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14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阀机构具备:阀座,其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一方上的第一面、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且其中有阀体穿过的开口,所述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具备:在所述一方以及所述第一面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以所述固定部件的移动量在所述第三面侧多于所述开口侧的方式而使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的工序;使所述固定部件固化的工序。
当在一方以及第一面(开口部件)之间配置固定部件,并从该状态起以使固定部件的移动量在第三面侧多于开口侧的方式而使固定部件固化时,由于固定部件的移动量在开口侧少于第三面侧,因此固定部件不易堵塞开口。
因此,在形成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固定部件堵塞开口,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1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配置所述固定部件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对所述开口部件进行冲裁从而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
例如,当使用金属模(工具)而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对开口部件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时,能够在开口的边缘处形成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因此,能够通过该毛刺而容易地实现使固定部件与开口侧相比较多地向第三面侧移动。
应用例1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所述第二面上形成防液膜的工序。
当在第二面上形成了防液膜的状态下,使用金属模(工具)而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对开口部件进行冲裁时,能够在第二面上形成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倾斜面(使其与一方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倾斜面)。即,能够在第二面上形成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倾斜面、和相对于倾斜面而被配置于第三面一侧的外周面。
而且,由于在对开口部件进行冲裁时金属模(工具)与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倾斜面接触,因此覆盖倾斜面的防液膜实质上被削掉了。由于在对开口部件进行冲裁时金属模(工具)不与外周面接触,因此覆盖外周面的防液膜得以残存。因此,与倾斜面相比能够提高外周面的防液性。此外,与外周面相比防液性较低的倾斜面变得不沾气泡,从而使气泡不易滞留于开口附近处。
应用例1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在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中,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形成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在使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的工序中,使所述毛刺的顶端陷入到所述一方中。
当在形成开口的工序中在开口的边缘上形成在从第二面朝向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并在使固定部件进行移动的工序中将毛刺的顶端陷入到一方中时,毛刺的顶端将起到一种锚栓的作用,从而使开口部件相对于一方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化。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与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由于位置发生变化而使开口部件与阀体发生干涉或者开口部件与阀体未分离或抵接,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18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具备在所述一方或者所述第一面上设置如下的槽的工序,所述槽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当一方与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开口侧朝向第三面侧逐渐减少时,能够使固定部件与开口侧相比而易于向第三面侧流动。因此,在一方、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固定部件堵塞开口,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应用例19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阀机构具备:阀座,其具有凹部和被设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且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一面、所述阀体与之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固定部件,其对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所述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具备:在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一面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对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一面进行压接的工序。
当通过在阀座以及第一面(开口部件)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和对阀座以及开口部件进行压接的工序而使固定部件从阀座以及开口部件之间溢出时,由于凹部成为溢出的固定部件的承接盘从而使溢出的固定部件不易到达被设置于凹部的内侧的孔中,因此溢出的固定部件不易堵塞孔(液体的流道)。
而且,即使阀座因压接而发生了变形,由于成为流道的孔位于凹部的内侧,因此也不易因变形的阀座而使孔被堵塞或者使孔的直径缩短,从而能够使孔不易受到阀座的变形的影响。
应用例20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为,具备在所述阀座或者所述第一面上设置如下的槽的工序,所述槽使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当阀座与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开口侧朝向第三面侧逐渐减少时,能够使固定部件与开口侧相比而易于向第三面侧流动。因此,在阀座、固定部件和开口部件层叠的部分(结构)中,能够抑制固定部件堵塞开口,从而阻碍了阀机构的功能的这类不良状况(阀机构有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以及记录头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为头主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为油墨的流道被关闭的情况下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5为油墨的流道被打开的情况下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被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流程图。
图8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A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B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C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D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E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F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阀单元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他阀单元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13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阀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流程图。
图14A为表示图12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B为表示图12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阀的开阀状态的示意图。
图16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阀的闭阀状态的示意图。
图17A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7B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7C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7D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7E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图18为表示改变例3所涉及的开口部件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为沿着图18的G-G线的开口部件的剖视图。
图20为表示改变例4所涉及的开口部件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并且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或各部位设为在图面上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或各部位的比例尺与实际不同。
实施方式1
打印机的概要
图1为喷墨式记录装置(以下,称为“打印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备大致矩形形状的主体框架2。在主体框架2内沿着主体框架2的长边方向(主扫描方向)而延伸设置有对记录介质(省略图示)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件3。在介质支承部件3上,纸等记录介质通过未图示的供纸机构而沿着主体框架2的短边方向(副扫描方向)被馈送。此外,在主体框架2内的介质支承部件3的上方架设有沿着主扫描方向而延伸的棒状的导向轴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扫描方向设为X方向,将副扫描方向设为Y方向,并将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打印机1的厚度方向设为Z方向。而且,将在附图中表示方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方向”,将基端侧设为“(-)方向”。
另外,X方向为“相对移动方向”的一个示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X方向进行观察、即“从相对移动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称为俯视。
滑架5以能够沿着导向轴4而在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状态被支承在导向轴4上。滑架5经由挂装于设置在主体框架2上的一对滑轮6a间的无接头的同步带6从而与被设置在主体框架2上的滑架电机7相连结。由此,滑架5通过滑架电机7的驱动而沿着导向轴4进行往复移动。
在滑架5上,搭载有喷墨式记录头(以下,称为“记录头”)20和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50。
另外,阀单元50为“阀机构”的一个示例。
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但在打印机1中,在记录头20的与介质支承部件3相对置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喷嘴开口334(参照图2),通过对设置在记录头20内的未图示的压力产生单元进行驱动,从而从各个喷嘴开口334向被馈送至介质支承部件3上的记录介质喷射油墨滴,由此在记录介质上实施印刷。
在主体框架2的X(+)方向侧设置有罐保持架9,在罐保持架9上分别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作为液体贮留单元的多个油墨罐8。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油墨罐8。在各个油墨罐8中,贮留有种类(颜色)互不相同的油墨。
另外,油墨为“液体”的一个示例。此外,油墨罐8的数量并未被限定为两个,既可以多于两个,也可以少于两个。
油墨包括颜色材料、或使颜色材料分散(或者使其溶解)的溶剂等。颜色材料为,例如染料或颜料。溶剂为例如水类介质,且能够使用离子交换水、超滤水、反渗透水、蒸馏水等的纯水或者超纯水。即,油墨为以水类介质作为溶剂的水性油墨。
另外,油墨也可以为以有机溶剂作为溶剂的非水性油墨。
被安装在罐保持架9上的各个油墨罐8经由软管等的供给管10而与阀单元50相连接。被贮留于各个油墨罐8中的各种颜色的油墨,通过加压泵(省略图示)而被加压,并经由供给管10而向阀门单元50被加压供给。
在被配置于主体框架2内的X(+)方向侧的滑架5的初始位置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实施阀单元50或记录头20的清洗等的维护处理的维护单元11。该维护单元11具备盖12和能够对盖12内进行抽吸的抽吸泵(省略图示),其中,所述盖12用于以包围记录头20的各个喷嘴开口334的方式与该记录头20抵接,或者对通过冲洗而从各个喷嘴开口334被喷射的油墨进行接收。
而且,通过在以包围记录头20的各个喷嘴开口334的方式使盖12与记录头20抵接的状态下利用抽吸泵来对盖12内进行抽吸,从而强制性地使增稠了的油墨或气泡等从各个喷嘴开口334被排出到盖12内。
即,在维护处理中,将阀单元50或记录头20的油墨的流道内的增稠了的油墨或气泡等强制性地从喷嘴开口334排出,从而使阀单元50或记录头20恢复为正常的状态。
记录头的概要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以及记录头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为头主体的示意性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2以及图3来对记录头20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记录头20具备喷射油墨滴的头主体30、和向头主体30供给油墨的流道部件40。
头主体30具备:致动器单元31、能够将致动器单元31收纳于内部的外壳32、被固定于外壳32的一个面上的流道单元33、和被固定于外壳32的另一个面上的配线基板34。
致动器单元31具有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和固定板312,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上沿着喷嘴开口334的并排设置方向而并排设置有多个压电致动器,并且该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基端部(另一端部)侧作为固定端而被固定在该固定板312上,从而使得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顶端部(一端部)侧成为自由端。
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通过以交替地夹着压电材料313、电极形成材料314以及电极形成材料315的方式进行层叠从而被形成。在该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上,通过例如线锯等而形成有多个狭缝,从而该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顶端部侧被切分为梳齿状,由此压电致动器被并排设置。
在此,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被固定在固定板312上的区域成为无助于振动的非活性区域,当向构成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电极形成材料314以及电极形成材料315之间施加电压时,只有未被固定在固定板312上的顶端部侧的区域进行振动。而且,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顶端面被固定在振动板331上。
此外,在致动器单元31的各个压电致动器上连接有COF等的电路基板318,在所述电路基板318上搭载有用于对该压电致动器进行驱动的驱动IC等的驱动电路317。
流道单元33具备流道形成基板330、振动板331以及喷嘴板332。
在流道形成基板330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333,流道形成基板330的两侧通过喷嘴板332和振动板331而被密封,其中,在所述喷嘴板332上以与各个压力产生室333相对应的方式而具有喷嘴开口334。在流道形成基板330上形成有歧管336,所述歧管336分别经由油墨供给通道335而与每个压力产生室333连通,并且在每列中成为多个压力产生室333的共同的油墨室。
而且,各个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的顶端被固定在振动板331的与各个压力产生室333对置的区域上。
此外,在振动板331的与歧管336相对应的区域上设置有可塑性部337。可塑性部337在歧管336内产生了压力变化时,通过可塑性部337的变形而吸收压力变化,从而起到了将歧管336内的压力始终保持为固定的作用。
在外壳32中,设置有将来自阀单元50的油墨向歧管336进行供给的油墨导入通道321。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各个歧管336而各设置有一个油墨导入通道321,共计设置有两个油墨导入通道321。而且,从油墨罐8经由阀单元50而向油墨导入通道321供给的油墨被供给至歧管336中,并经由油墨供给通道335而被分配到各个压力产生室333中。
此外,在外壳32中,以与压力产生室333的列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收纳部32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收纳部322,在各个收纳部322内分别固定有致动器单元31。
而且,在外壳32的与流道单元33相反一侧处设置有配线基板34,并且一端与致动器单元31连接的电路基板318的另一端部被连接在配线基板34上。
在这种头主体30中,通过压电致动器形成部件311(压电致动器)以及振动板331的变形而使各个压力产生室333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使油墨滴从预定的喷嘴开口334喷射。
如图2所示,在流道部件40的一个面上固定有阀单元50,并在另一个面上固定有头主体30。来自阀单元50的油墨经由流道部件40而被供给至头主体30。
详细而言,在流道部件40中设置有油墨连通通道41。在油墨连通通道41开口的一个面上设置有过滤器42和被设置在过滤器42上的供给针43,其中,所述过滤器42对油墨中所包含的灰尘或气泡等的异物进行去除。供给针43被插入到阀单元50中,来自阀单元50的油墨在穿过供给针43的内部并通过过滤器42而被去除了异物之后,经由油墨连通通道41而被供给至头主体30。
阀单元的概要
图4为油墨的流道被关闭的情况下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5为油墨的流道被打开的情况下的阀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6为图4的被双点划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
在图6中,为了易于理解发明的结构,而图示了阀座60、开口部件70和粘合剂81,且为了便于说明而将阀座60图示为矩形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6来对阀单元50的概要进行说明。
阀单元50为,被设置在油墨所流动的流道的中途且对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阀单元50中,沿着X方向而依次配置有盖部件51、阀座60和薄膜部件53。盖部件51以及薄膜部件53在俯视观察时为圆形的部件。
另外,阀体54或者阀座60为,“一方”或者“另一方”的一个示例。
盖部件51以及阀座60为,通过使例如热塑性树脂成型从而被形成的部件。盖部件51通过例如热熔敷而被粘合在阀座60上。薄膜部件53由具有可挠性的树脂薄膜构成,且能够进行变形,并且通过例如热熔敷而被粘合在阀座60上。
阀座60在盖部件51一侧具有第一凹部(空部)61,在薄膜部件53一侧具有第二凹部(空部)62。第一凹部61和第二凹部62通过隔壁63而被划分,并在俯视观察时均为圆形。第一凹部61的开口通过盖部件51而被密封,且第一凹部61成为液体室67。第二凹部62的开口通过薄膜部件53而被密封,且第二凹部62成为压力调节室68。
隔壁63在第一凹部61的一侧具有凸部64。凸部64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且被配置于第一凹部61的中央。在凸部64的中央处,形成有贯穿隔壁63的孔65。孔65成为将液体室67和压力调节室68连通的油墨的流道。
即,阀座60具有成为油墨的流道的孔65。
液体室67经由流入通道515与供给管10等而与油墨罐8连通。压力调节室68经由流出通道517而与流道部件40的油墨连通通道41连通。贮留于油墨罐8内的油墨经由供给管10、流入通道515、液体室67、孔65、压力调节室68、流出通道517而被供给至记录头20。
在盖部件51与薄膜部件53之间,依次配置有弹簧52、阀体54、开口部件70和受压板59。
弹簧52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在盖部件51上,弹簧52的另一个端部被固定在阀体54上。
阀体54由主体部55和密封部58构成。
主体部55由轴部56、和与轴部56相比较粗的凸缘部57构成。轴部56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圆柱形状的部件,并且贯穿于孔65中,以跨及液体室67和压力调节室68的方式被配置。凸缘部57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部件,并被配置在液体室67中。密封部58通过由例如弹性体或橡胶等形成的弹性部件而被构成,并被固定在凸缘部57的与开口部件70对置的面上。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6与凸缘部57成为一体,但也可以使轴部56与凸缘部57分离开来。此外,轴部56与后文叙述的受压板59也可以成为一体。
轴部56的端部以与受压板59相接的方式被配置。受压板59由与薄膜部件53相比为硬质的材料构成,并被固定在薄膜部件53的中央附近。受压板59具有使由薄膜部件53的位移产生的力适当地施加于阀体54上的作用。
开口部件70由例如SUS(不锈钢)构成,且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部件,并且被配置于凸部64的内侧。优选为,开口部件70由不易因油墨而溶胀的材料构成。构成开口部件70的材料除了SUS之外,例如,还能够使用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玻璃、陶瓷、单晶硅基板等。开口部件70通过粘合剂81而被固定在阀座60上。在开口部件70的中央处,形成有贯穿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上述的阀体54的轴部56也贯穿开口79。即,阀体54的轴部56贯穿阀座60的孔65和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因此,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也成为将液体室67和压力调节室68连通的油墨的流道。
另外,粘合剂81为“固定部件”的一个示例。此外,开口部件70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在阀单元50中,通过薄膜部件53的位移,从而使阀体54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开口部件70分离或抵接。
详细而言,在阀体54上作用有因液体室67内的油墨的压力与压力调节室68内的油墨的压力的压力差而产生的力、或者从受压板59或弹簧52所施加的力等。通过这些力,从而使阀体54的位置被控制,并使阀体54在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进而使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开口部件70分离或抵接。
在未对记录介质实施印刷的非印刷状态等的油墨未被消耗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开口部件70抵接,从而开口79被堵塞,并且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被关闭。
与此相对,在通过向记录介质的印刷或维护处理而消耗了油墨的情况下,当压力调节室68内的油墨通过油墨的消耗而减少时,在压力调节室68内作用于油墨上的压力会下降,从而薄膜部件53将从压力调节室68朝向液体室67的方向(X(-)方向)进行位移,并使被固定在薄膜部件53上的受压板59对阀体54的主体部55进行按压。于是,如图5所示,阀体54的密封部58离开开口部件70,从而使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被打开。
以此方式,在阀单元50中,通过阀体54在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开口部件70分离或抵接,从而使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被开闭。换言之,阀体54通过与阀座60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
在非印刷状态等的油墨未被消耗的情况下,由于阀单元50中的油墨的流道被关闭,因此从与阀单元50相比靠上游侧的油墨罐8被加压供给的油墨不会向与阀单元50相比靠下游侧的记录头20实施供给。
与此相对,在印刷状态或维护处理等的油墨被消耗的情况下,压力调节室68的油墨逐渐减少。随着压力调节室68的油墨的减少,从而压力减少并使压力调节室68成为负压。由此,薄膜部件53向打开油墨的流道的方向进行位移,从而使油墨从液体室67向压力调节室68进行供给。这样一来,从油墨罐8被加压供给的油墨便向阀单元50的下游侧的记录头20被供给。而且,当通过向阀单元50的压力调节室68的油墨的流入而消除了压力调节室68的负压时,则成为油墨的流道被关闭的状态,从而停止了向记录头20的油墨的供给。
在印刷工作中,阀体54随着油墨的消耗而稍稍开阀,并且逐步地对压力调节室68供给油墨。而且,上游侧的液体室67内的油墨的压力变动通过阀体54的开闭而被限制在某个固定的范围内,并且与下游侧的压力调节室68内的油墨的压力变化隔离开来。因此,即使在与阀体54相比靠油墨的流道的上游侧产生了压力变化,油墨的流道的下游侧也不会受到其影响。因此,在阀单元50的压力调节室68内作用于油墨上的压力被控制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且向记录头20被供给的油墨的流动压力被调节在适当范围内。
换言之,阀单元50为,具有将向记录头20供给的油墨的流动压力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压力调节功能的阀机构。
如图6所示,开口部件70具有:第一面71,其通过粘合剂81而被固定在阀座60上;第二面72,其与第一面71对置配置且与阀体54的密封部58分离或抵接;第三面73,其与第一面71以及第二面72交叉且被配置于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上;第四面74,其与第三面73对置配置。此外,被第四面74包围的区域为开口79,开口79的边缘被配置在第四面74上。
开口79穿过第一面71和第二面72,且在所述开口79中贯穿有阀体54。而且,第二面72的一部分(后文叙述的外周面72B以及第二倾斜面72C)通过作为“防液膜”的一个示例的防水膜77而被覆盖。
以此方式,开口部件70具有:被固定于阀座60上的第一面71;与阀体54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72;与第一面71以及第二面72交叉的第三面73;穿过第一面71以及第二面72且其中贯穿有阀体54的开口79。
开口部件70在第四面74一侧(开口79的边缘)具有从第二面72朝向第一面71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5。毛刺75的顶端75T陷入到阀座60中。通过使毛刺75的顶端75T陷入到阀座60中,从而使毛刺75的顶端75T起到了一种锚栓的作用,与毛刺75的顶端75T未陷入到阀座60中的情况相比,开口部件70被牢固地固定于阀座60上,例如,即使有Z方向的力向作用于开口部件70上,开口部件70相对于阀座60的位置也不易发生变化。
而且,开口部件70在第三面73一侧(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具有从第一面71朝向第二面72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6。另外,毛刺也可以为毛边。
当在开口部件70上设置毛刺75、76时,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具有弯曲的部分(第一倾斜面72A、第二倾斜面72C)。
即,当在开口79的边缘上形成从第二面72朝向第一面71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5时,在开口79的附近处形成有第一倾斜面72A,所述第一倾斜面72A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2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变长。
当在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上形成从第一面71朝向第二面72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6时,在第三面73的附近处形成有第二倾斜面72C,所述第二倾斜面72C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2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变长。而且,在第一倾斜面72A与第二倾斜面72C之间形成有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2大致固定的外周面72B。
另外,第一倾斜面72A为“倾斜面”的一个示例。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2为“与一方之间的间隔”的一个示例。
以此方式,通过在开口部件70上设置毛刺75、76,从而使第二面72具有在从第四面74(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依次配置的第一倾斜面72A、外周面72B和第二倾斜面72C。
即,第二面72在与第三面73相比靠开口79的附近处具备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2加长的第一倾斜面72A,而且还具有相对于第一倾斜面72A而被配置在第三面73一侧的外周面72B。
由于在与第三面73相比靠开口79的附近处具备第一倾斜面72A,因此油墨通过第一倾斜面72A而向开口79一侧被引导,从而易于向开口79一侧流动。
而且,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外周面72B分离或抵接。即,外周面72B为阀体54所分离或抵接的面。
第一倾斜面72A未被防水膜77覆盖,外周面72B被防水膜77所覆盖。第二倾斜面72C既可以被防水膜77所覆盖,也可以不被覆盖。其结果为,被配置于与外周面72B相比靠开口79的附近处的第一倾斜面72A和外周面72B相比防水性(防液性)较低,从而提高了亲水性。即,提高了靠近油墨的流道(开口79)的第一倾斜面72A的亲水性。另一方面,外周面72B与第一倾斜面72A相比,提高了防水性(防液性)。即,阀体54的密封部58所分离或抵接的外周面72B与第一倾斜面72A相比,提高了防水性(防液性)。
防水膜77只要相对于油墨而具有防液性既可,例如能够使用包含氟类高分子的金属膜、或具有防液性的金属醇盐的分子膜等。
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中,通过维护处理而将在阀单元50或记录头20的油墨的流道中所产生的气泡从喷嘴开口334强制性地排出,从而使阀单元50或记录头20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由于与防水性较高的面相比,在油墨的流道中所产生的气泡不易附着于防水性较低的面(亲水性较高的面)上,因此当提高靠近油墨的流道的、最接近阀体54的轴部56的第一倾斜面72A的亲水性时,气泡将不易滞留于第一倾斜面72A上。即,当假设第一倾斜面72A的防水性较高时,则在第一倾斜面72A与阀体54之间将容易捕获气泡。相对于此,通过提高第一倾斜面72A的亲水性,从而使阀单元50的油墨的流道内的气泡易于通过维护处理而从开口79被排出。即,当提高靠近油墨的流道的第一倾斜面72A的亲水性时,油墨的流道内的气泡将易于从阀单元50被排出,从而能够提高阀单元50的排气性。
当通过防水膜77而提高了阀体54的密封部58所分离或抵接的外周面72B的防水性时,外周面72B将会不沾油墨,从而油墨的构成成分不易堆积在外周面72B上。当假设油墨的构成成分堆积在外周面72B上时,则即使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外周面72B抵接,也将产生因所堆积的油墨的构成成分而使堵塞开口79变得困难这一不良情况。由于当油墨不易堆积在外周面72B上时,这种不良情况也不易产生,因此通过使阀体54的密封部58与外周面72B分离或抵接,从而能够使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开口79)适当地被开闭,进而使作为阀机构的阀单元50稳定且正常地进行工作。
而且,当在开口部件70上设置毛刺75、76时,开口部件70的第一面71将具有与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同样地弯曲的部分。即,开口部件70的第一面71与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相同,在开口79(第四面74)的附近以及第三面73的附近处也形成有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D1变长的倾斜面。
另外,间隔D1为“一方与第一面之间的间隔”的一个示例。
其结果为,在阀单元50上,形成有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使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D1加长的两个倾斜部45(第一倾斜部46、第二倾斜部47)。此外,第一倾斜部46(在图中被虚线包围的部分)被配置于与第三面73相比靠开口79的附近处,第二倾斜部47(在图中被虚线包围的部分)被配置于与开口79相比靠第三面73的附近处。
即,通过在开口部件70上设置毛刺75、76,从而使阀单元50具有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使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D1加长的两个倾斜部45(第一倾斜部46、第二倾斜部47)。另外,虽然无需使毛刺75、76的高度一致,但优选为,在功能上,毛刺75与毛刺76相比而较高。
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但被配置于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之间的粘合剂81,通过倾斜部46、47而易于向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不易向从第三面73朝向开口79的方向流动。其结果为,粘合剂81不易向开口79的内侧溢出。也就是说,不易产生例如粘合剂81向开口79的内侧溢出,粘合剂81堵塞开口79或者与阀体54接触(发生干涉)从而因粘合剂81而阻碍了阀体54的运动的这类不良情况。
阀单元的制造方法
图7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流程图。图8、图9A至图9F、以及图10为表示图7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另外,图8为表示形成有多个开口部件70的母基板70M的状态的示意图,且以虚线图示出了通过下文的工序而被形成的开口部件70。此外,图9A至图9F为对应于图4的图。图10为对应于图6的图。
而且,图8为从X方向观察形成有多个开口部件70的母基板70M时的图。图9A至图9F以及图10为,从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观察开口部件70或者阀座60时的图。
以下,参照图7、图8、图9A至图9F以及图10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的制造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母基板70M上形成防水膜77的工序(步骤S1)、对母基板70M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79的工序(步骤S2)、对母基板70M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部件70的工序(步骤S3)、使树脂成型并准备阀座60的工序(步骤S11)、配置粘合剂81的工序(步骤S12)、使阀座60和开口部件70贴合的工序(步骤S21)、将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压接的工序(步骤S22)、使粘合剂81固化的工序(步骤S23)。
另外,步骤S1为“在第二面上形成防液膜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步骤S2为“形成开口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步骤S12为“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步骤S22为“使固定部件移动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步骤S23为“使固定部件固化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此外,步骤S1、步骤S2、以及步骤S3的顺序也可以前后颠倒。
如图8所示,在步骤S1中,在由SUS构成的母基板70M的面72M、即在后文叙述的步骤S3中成为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的面72M上,形成防水膜77。
防水膜77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通过例如共析电镀,从而在母基板70M的面72M上设置包含氟类高分子的金属膜。另外,防水膜77也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将例如烷氧基硅烷等的硅烷偶联剂与稀释剂等的溶剂混合从而形成金属醇盐溶液,并将该金属醇盐溶液涂布在母基板70M的面72M上。
如图9A所示,在步骤S2中,通过由金属模(省略图示)实施的冲压加工,而从X(-)方向向X(+)方向(图中的箭头标记的方向)冲裁母基板70M,从而形成开口79。即,使用金属模而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向着朝向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向对母基板70M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79。另外,在后文叙述的步骤S3中,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成为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的相反一侧的面成为开口部件70的第一面71。
在步骤S2中,在开口79的边缘上,形成有向对母基板70M进行冲裁的方向、即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第二面72)向着朝向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相反一侧的面(第一面71)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5。而且,在后文叙述的步骤S3中,毛刺75的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成为第二面72的第一倾斜面72A,毛刺75的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相反一侧的面成为第一面71的第一倾斜面71A1。而且,由于在冲压加工时金属模以剪切的方式与第二面72的第一倾斜面72A接触,因此被设置于第二面72的第一倾斜面72A上的防水膜77实质上被削掉了。
如图9B所示,在步骤S3中,通过由金属模(省略图示)实施的冲压加工而从X(-)方向向X(+)方向(图中以虚线图示的箭头标记的方向)对图中以虚线图示的母基板70M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部件70。即,使用金属模而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向着朝向与形成有防水膜77的面72M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向对母基板70M进行冲裁,从而形成开口部件70。
在附图中以虚线图示的母基板70M上,形成有从形成了防水膜77的面72M向着朝向与形成了防水膜77的面72M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向(X(+)方向)弯曲的毛刺,而且,在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上形成有与该毛刺相对应的向X(-)方向弯曲的毛边。而且,该毛边成为向着从第一面71朝向第二面72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6。
而且,毛刺76的第二面72成为第二倾斜面72C,毛刺76的第一面71成为第二倾斜面71A2。而且,在第二面72上,在第一倾斜面72A与第二倾斜面72C之间,形成有不受由金属模实施的冲压加工的影响的、被防水膜77覆盖的外周面72B。即,形成有被配置在第一倾斜面72A与第二倾斜面72C之间、且与Y方向以及Z方向平行的外周面72B。
其结果为,在第二面72上,形成了防水膜77实质上被削掉从而防水性变低的第一倾斜面72A、和被防水膜77覆盖从而防水性变高的外周面72B。另外,防水膜77实质上被削掉的部分与第一倾斜面72A也可以不完全一致。
如图9C所示,在步骤S11中,使用多个金属模(省略图示)来使热塑性树脂成型,并准备(形成)具有第一凹部61、第二凹部62、凸部64、孔65和流出通道517的阀座60。作为热可塑性树脂,能够使用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或者至少以这些树脂中的一种为构成成分的聚合物合金等。
如图9D所示,在步骤S12中,在阀座60的凸部64上配置粘合剂81。粘合剂81为例如热可塑性粘合剂(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固态粘合剂)。另外,在步骤S12中,也可以通过使用例如分配器来涂布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81,从而将粘合剂81配置在阀座60的凸部64上。
如图9E所示,在步骤S21中,使用贴合装置(省略图示)而以如下方式使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贴合,即,在俯视观察时使开口部件70被配置于阀座60的凸部64的内侧处,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使孔65被配置于开口79的内侧处。
在贴合装置中,通过图像识别而对由成为凸部64的外周面的侧面64A所形成的阶梯差进行检测。即,凸部64成为用于使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贴合在预定的位置上的校准标识。贴合装置通过凸部64而准确地识别出阀座60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开口部件70以如下方式贴合在阀座60上,即,在俯视观察时使开口部件70准确地被配置于阀座60的凸部64的内侧处,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使孔65准确地被配置于开口79的内侧处。
即,通过设置作为准确地识别阀座60的位置的校准标识的凸部64,从而能够使开口部件70相对于阀座60而高精度地定位。
如图9F所示,在步骤S22中,使用加热工具250来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进行压接、加热,从而使被配置在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之间的粘合剂81流动。
加热工具250具有保持架251、和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体252。保持架251对发热体252进行支承,且由易于传递热量的材料构成。在步骤S22中,在发热体252发热的状态(加热工具250被加热的状态)下,加热工具250对开口部件70进行按压,从而使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的间隔D1变窄,并使被配置于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之间的粘合剂81流动,从而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进行压接。
即,在步骤S22中,通过使用加热工具250来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进行压接,从而使在步骤S3中被形成于开口79的边缘上的向着从第二面72朝向第一面71的方向弯曲的毛刺75的顶端75T陷入到阀座60中。
通过使毛刺75的顶端75T陷入到阀座60中,从而使毛刺75的顶端75T起到了一种锚栓的作用,与未使毛刺75的顶端75T陷入到阀座60中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开口部件70相对于阀座60的位置不易发生变化。
在图10中,模式化地图出了在步骤S22中在加热工具250对开口部件70进行按压时粘合剂81的流动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第一面71上,通过毛刺75而形成有向着从第二面72朝向第一面71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倾斜面71A1,并且通过毛刺76而形成有向着从第一面71朝向第二面72的方向弯曲的第二倾斜面71A2。
通过加热工具250,从而使粘合剂81被加热,并具有流动性。
加热工具250对开口部件70进行按压,从而使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D1变窄,进而对被配置在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粘合剂81进行按压。此时,对于粘合剂81而言,从第一倾斜面71A1作用有与第一倾斜面71A1正交的方向上的力FA,并且从第二倾斜面71A2作用有与第二倾斜面71A2正交的方向上的力FC。即,与倾斜面71A1、71A2正交的方向上的力FA、FC,从倾斜面71A1、71A2作用于粘合剂81上。而且,作用于粘合剂81上的力FA、FC可被分解为,从第二面72朝向第一面71的方向(X方向)上的分力FAx、FCx、和从开口79(第四面74)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Z方向)上的分力FAz、FCz。
当分力FAx、FCx作用于粘合剂81上时,粘合剂81将向变薄的方向流动。当分力FAz、FCz作用于粘合剂81上时,粘合剂81将向着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
在第一倾斜面71A1中,由于通过分力FAz而使粘合剂81向着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因此粘合剂81不易向开口79一侧溢出。在第二倾斜面71A2中,由于通过分力FCz而使粘合剂81向着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因此粘合剂81会从第二倾斜面71A2溢出。
即,分力FAz、FCz对粘合剂81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以免粘合剂81向开口79侧流动。其结果为,以与开口79侧相比靠第三面73侧的伴随着压接的粘合剂81的移动量(即,从在步骤S12中粘合剂81被配置的位置起至经过步骤S22而结束压接时的粘合剂81的位置为止的移动量)较多的方式,使粘合剂81进行移动。
如上文所述,步骤S22为如下的工序,即,使阀座60与第一面71(开口部件70)之间的间隔D1变窄,并以粘合剂81的移动量在第三面73侧多于开口79侧的方式而使粘合剂81进行移动的工序。
在步骤S23中,使用加热工具250来对通过阀座60和开口部件70而被压接的粘合剂81进行加热,并使粘合剂81固化。在粘合剂81为热可塑性粘合剂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中,停止加热工具的加热并进行冷却。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作为在第一面71与阀座60之间且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使间隔D1加长的倾斜部46、47,而使用了毛刺75、76的第一倾斜面71A1、第二倾斜面71A2。通过这些倾斜面71A1、71A2,从而使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的分力FAz、FCz作用于粘合剂81上,进而以使粘合剂81向着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而对粘合剂81的流动方向进行限制。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从而能够抑制粘合剂81向开口79的内侧溢出,粘合剂81堵塞开口79或者与阀体54接触(发生干涉)从而阻碍了阀体54的运动的这类不良状况。
因此,由于在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出的阀单元50中,阀体54正常地进行工作,因此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适当地被开闭,从而稳定且正常地进行工作。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口部件70的冲压加工时的毛刺75、76的第一倾斜面71A1、第二倾斜面71A2作为倾斜部46、47来使用,但并不限定于此。不论开口部件70的制造方法如何,只要有作为使阀座6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形状的倾斜部46、47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开口部件70上即可。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开口部件70的冲压加工时的毛刺75而形成了第一倾斜面72A,但并不限定于此。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实施方式2
图11为对应于图4的图,且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阀单元的概要的示意图。图12为对应于图11的图,且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其他的阀单元的概要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中,在阀座600上形成有凹部91这一点、和在阀座600上未形成有倾斜部45、第一倾斜面72A和第二倾斜面72C这一点为,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阀单元50的主要不同点。
以下,参照图11并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阀单元50A也为“阀机构”的一个示例。
如图11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在阀座600中,于凸部64的内侧处形成有凹部91,并且在凹部91的内侧形成有孔65。在俯视观察时,开口部件70被配置于凸部64的内侧。在俯视观察时,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被配置于阀座600的凹部91的内侧,阀座600的孔65被配置于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的内侧。
另外,在俯视观察时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被配置于阀座600的凹部91的内侧的状态为,开口部件70的第四面74(开口79的边缘)从凹部91的内周面91A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在阀座600与开口部件70之间配置有粘合剂81,凹部91与孔65相比被配置于粘合剂81的附近,孔65以与凹部91相比而远离粘合剂81的方式被配置。即,通过设置凹部91,从而与未设置凹部91的结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比,孔65被配置为远离粘合剂81。换言之,孔65被配置为,远离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
在俯视观察时凹部91以及孔65为圆形,在俯视观察时凹部91的直径长于孔65的直径。而且,凹部91的内周面91A向靠近阀体54的方向弯曲(伸出),凸部64的侧面64A向远离阀体54的方向弯曲(伸出)。
以此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具备:阀座600,其具有凹部91、和被设置于凹部91的内侧并成为油墨的流道的孔65;阀体54,其通过与阀座600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对油墨流道进行开闭;开口部件70,其被固定于阀座600上且具有开口79;粘合剂81,其对阀座600和开口部件70进行固定。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与实施方式1的阀单元50相同,阀体54的密封部58所分离或抵接的外周面72B也被防水膜77所覆盖(参照图6)。
由于孔65以远离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在粘合剂81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流动至凹部91中的情况下,凹部91成为流动的粘合剂81的承接盘,从而流动的粘合剂81不易到达孔65。因此,流动的粘合剂81不易与在孔65中所贯穿的阀体54接触,从而抑制了阻碍阀体54的运动的这类不良状况。
而且,通过提高开口部件70的密封部58所分离或抵接的外周面72B的防水性而使油墨的构成成分不易堆积于外周面72B上,从而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即,使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开口79)适当地被开闭,从而使作为阀机构的阀单元50A稳定且正常地进行工作。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中,与实施方式1的阀单元50相同,也可以形成倾斜部45(第一倾斜部46、第二倾斜部47)。由此,由于被配置在阀座600与开口部件70之间的粘合剂81易于向着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且不易向着从第三面73朝向开口79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实现粘合剂81不易向开口79的内侧溢出的效果。
此外,不论有无倾斜部45,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中,与实施方式1的阀单元50相同,也可以设置第一倾斜面72A。通过在与第三面73相比靠开口79的附近处具备第一倾斜面72A,从而使油墨通过第一倾斜面72A而向开口79一侧被引导,从而易于向开口79一侧流动。
此外,不论有无倾斜部45,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中,与实施方式1的阀单元50相同,第一倾斜面72A也可以不被防水膜77覆盖。通过与外周面72B相比提高靠近油墨的流道的第一倾斜面72A的亲水性,从而能够实现如下效果,即,气泡易于从阀单元50A被排出,从而能够提高阀单元50A的排气性(气泡排出性)。
另外,也可以不采用在俯视观察时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被配置于阀座600的凹部91的内侧的状态,而采用在俯视观察时阀座600的凹部91被配置于开口部件70的开口79的内侧的状态。
阀单元的制造方法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流程图。图14A以及图14B为与对应于图9F的图,且为表示图13所示的工序的状态的示意图。
以下,参照图13、图14A以及图14B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的制造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单元50A的制造方法包括:配置粘合剂81的工序(步骤S12)、对阀座600和开口部件70进行压接的工序(步骤S22)、和使粘合剂81固化的工序(步骤S23)。
另外,步骤S12为“在阀座以及第一面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的一个示例。步骤S22以及步骤S23为“对阀座以及第一面进行压接的工序”的一个示例。
在步骤S12中,在阀座600的凸部64上配置粘合剂81(省略图示)。
在步骤S22中,如图14A所示,在对加热工具250的位置进行调节的同时,使加热工具250接近阀座600的凸部64以及开口部件70。接着,通过被加热的加热工具250而对开口部件70进行按压,从而对阀座600与开口部件70进行压接。
在步骤S23中,如图14B所示,维持被加热的加热工具250对开口部件70进行按压的状态,并使加热工具250的热量传送至粘合剂81,从而使被配置于阀座600与开口部件70之间的粘合剂81固化。此外,在粘合剂81为热可塑性粘合剂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中将停止加热工具的加热,并在保持按压的状态下,通过进入冷却动作而使其固化。
但是,加热工具250的热量也会被传送至阀座600。例如在阀座600由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等的易发生热变形的热可塑性树脂构成,且开口部件70被按压的时间较长的情况(加热工具250的热量被传递的时间较长的情况)下,阀座600将受到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的影响,从而靠近加热工具250一侧的阀座600会发生热变形。
加热工具250的热量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被传递至阀座600的内部。因此,在阀座600中,越靠近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则越容易受到加热工具250的热量的影响,越远离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则越不易受到加热工具250的热量的影响。
在假设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上设置有孔65,且阀座600由易于热变形的树脂构成的情况下,因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的温度等的条件,而使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发生热变形,从而使被设置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上的孔65的直径缩短,由此有可能产生由孔65的直径缩短所造成的不良状况。
例如,当被设置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上的孔65的直径缩短时,则将产生油墨不易在孔65中流动的不良状况。而且,当被设置于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上的孔65的直径变得过短时,则有可能产生粘合剂81堵塞孔65、或者阀座600与阀体54接触从而阻碍了阀体54的运动的这类不良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孔65通过凹部91而以远离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的方式被配置,因此不易受到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的影响,不易产生由如下情况所造成的不良状况,所述情况为,因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而发生热变形,从而使孔被堵塞或者孔65的直径缩短。
也就是说,在阀座600的与粘合剂81相接的面上设置有凸部64与凹部91,凸部64与凹部91因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而发生热变形。详细而言,在凸部64中,因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而使侧面64A向远离阀体54的方向弯曲(伸出)。另一方面,在凹部91中,因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而使内周面91A向接近阀体54的方向弯曲(伸出)。
即,由于凸部64的侧面64A向远离阀体54的方向弯曲,因此不易产生凸部64的侧面64A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由于凹部91的内周面91A以与孔65相比而远离阀体54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即使凹部91的内周面91A向接近阀体54的方向弯曲,也能够抑制凹部91的内周面91A与阀体54接触而阻碍了阀体54的运动的这类不良状况。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在阀座600上设置凹部91从而抑制了从加热工具250传递来的热量的不良影响,因此在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出的阀单元50A中,阀体54正常地工作,液体室67与压力调节室68之间的油墨的流道(开口79)适当地被开闭,从而稳定且正常地工作。
实施方式3
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阀的开阀状态的示意图。图1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闭阀的闭阀状态的示意图。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打印机1具有对油墨罐8与记录头20之间的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的阀机构(阀单元50)。该阀机构(阀单元50)为,用于向记录头20适当地供给油墨的部件,且为在油墨从记录头20被喷射且记录头20内的油墨压下降时开阀而向记录头20供给油墨,在油墨被供给至记录头20且记录头20内的油墨压升高时闭阀的开闭阀。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在油墨罐8与阀单元50之间具有其他阀机构(开闭阀100)。其他阀机构(开闭阀100)为,用于在实施清洗处理(扼流清洗处理)时使与记录头20连接的油墨的流道进行开闭的机构。
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具有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打印机1而附加了开闭阀100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5以及图16来对作为阀机构的开闭阀100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开闭阀100也是“阀机构”的一个示例。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开闭阀100具有阀座110、开口部件70和作为阀体的薄膜部件120。在阀座110与开口部件70之间配置有粘合剂81。
另外,开口部件70与粘合剂81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阀座110为由例如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部件,且具有凹部111、孔112、流入通道113和凸部114。凹部111通过薄膜部件120而被密封,被凹部111和薄膜部件120包围的区域成为油墨室130。孔112与阀单元50的流入通道515连接,并成为将油墨室130和阀单元50连通的油墨的流道的一部分。流入通道113与供给管10连接,从而将油墨室130和供给管10连通。
凸部114被配置于凹部111的内侧。凸部114成为将开口部件70贴合在阀座110上时的校准标识。此外,以贯穿凸部114的中心的方式而设置有孔112。
薄膜部件120为例如合成树脂薄膜,并且具有气体阻隔性和可挠性。薄膜部件120在于薄膜部件120的外表面上被施加有大气压的状态下被粘合在阀座110的凹部111上。
开口部件70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第一面71、第二面72、与第一面和第二面交叉且被配置于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的第三面73、贯穿第一面71以及第二面的开口79。
开口79与孔112连通,并成为将油墨室130和阀单元50连通的油墨的流道的一部分。第二面72被防水膜77所覆盖。
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也可以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上设置使阀座110与第一面71之间的间隔加长的倾斜部45。由此,粘合剂81易于向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流动,而不易向从第三面73朝向开口79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剂81向开口79一侧流动而使开口79被堵塞的可能性。此外,同样地,既可以设置第一倾斜面72A,也可以使第一倾斜面72A不被防水膜77所覆盖。
如图15所示,当成为薄膜部件120从开口部件70的防水膜77离开,且开口79被打开的状态时,从开闭阀100至阀单元50的油墨的流道被打开。
如图16所示,当通过例如来自外部的力(空气压力、凸轮机构等)而使薄膜部件120向使油墨室130的容积减少的方向进行挠曲,且使薄膜部件120与开口部件70的防水膜77抵接,从而使开口79被封盖时,从开闭阀100至阀单元50的油墨的流道被关闭。
以此方式,开闭阀100为,通过薄膜部件120与开口部件70的防水膜77进行分离或抵接从而进行开闭的开闭阀。在薄膜部件120与之分离或抵接的部分上设置有防水膜77,从而使薄膜部件120与之分离或抵接的部分不沾油墨,进而抑制了油墨构成成分的堆积。因此,能够抑制在薄膜部件120所分离或抵接的部分上堆积有油墨,从而使由薄膜部件120实施的开口79的堵塞变得困难的这类不良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在开闭阀100闭阀的状态下,盖12与记录头20抵接并通过抽吸泵而对盖12内进行抽吸,从而在从开闭阀100的闭阀部位处(开口79)至记录头20的喷嘴开口334为止的油墨的流道内蓄积了负压。开闭阀100被设定为,在该负压被充分蓄积的预定的阶段被开阀。通过该开闭阀100的开阀,从而以欲消除油墨室130中的与开口79相比靠下游侧的流道中所蓄积的负压的方式而使油墨一气地从上游侧流入,由此流动有流速被瞬间提高的油墨。其结果为,滞留于油墨室130及其下游的流道上的气泡或异物与油墨一起一气地从记录头20的喷嘴开口334被排出。
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能够执行如下的扼流清洗处理,即,在油墨的流道内蓄积了足够的负压之后,将开闭阀100打开,从而将滞留于油墨的流道内的气体或增稠了的油墨一气地向下游侧挤出。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打印机相比,能够更强劲地排出滞留于油墨的流道内的气体或增稠了的油墨。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阀单元50不同的位置处设置了开闭阀100,但是也可以采用在阀单元50中设置开闭阀100的结构。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薄膜部件,但是只要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即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丁基橡胶或硅橡胶等的橡胶膜。能够通过将橡胶膜嵌入到阀座部件中并利用固定部件而进行固定等的方法来安装橡胶膜。使用橡胶膜将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整体所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考虑到各种改变例。以下,列举改变例来进行说明。
改变例1
图17A至图17E为表示改变例1所涉及的阀单元中的阀座以及开口部件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而且,在图17A至图17E中,模式化地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要素,并省略了说明中不需要的结构要素的图示,并且未图示出粘合剂81。
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将实施方式1中的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73的方向称为Z方向。
以下,参照图17A至图17E来对优选的倾斜部45A~45E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7A所示,开口部件70A的第一面71A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阀座60A的第一面61A相对于Z方向而平行且不倾斜。而且,设置有在Z方向上使第一面61A(阀座60A)与第一面71A(开口部件70A)之间的间隔Da加长的倾斜部45A。
即,倾斜部45A被形成在开口部件70A的第一面71A的整个面上。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由于被配置在倾斜部45A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A与开口部件70A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A与第一面71A(开口部件70A)之间的间隔Da变窄的情况下,粘合剂81易于向Z方向流动,而不易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粘合剂81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如图17B所示,开口部件70B的第一面71B相对于Z方向而平行且不倾斜。阀座60B的第一面61B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而且,设置有在Z方向上使第一面61B(阀座60B)与第一面71B(开口部件70B)之间的间隔Db加长的倾斜部45B。
即,倾斜部45B被形成在开口部件70B的第一面71B的整个面上。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由于被配置在倾斜部45B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70B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B与第一面71B(开口部件70B)之间的间隔Db变窄的情况下,粘合剂81易于向Z方向流动,而不易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粘合剂81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如图17C所示,开口部件70C的第一面71C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阀座60C的第一面61C也同样地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而且,设置有在Z方向上使第一面61C(阀座60C)与第一面71C(开口部件70C)之间的间隔Dc加长的倾斜部45C。
即,倾斜部45C被形成在开口部件70C的第一面71C的整个面上。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由于被配置在倾斜部45C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C与开口部件70C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C与第一面71C(开口部件70C)之间的间隔Dc变窄的情况下,粘合剂81易于向Z方向流动,而不易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粘合剂81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以此方式,用于设置倾斜部45A~45C的倾斜面(与Z方向交叉的面)只要被设置在阀座60A~60C以及开口部件70A~70C中的至少一方上即可。
虽然在图17A中,开口部件70A的第一面71A的整体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但也可以采用开口部件70A的第一面71A的一部分相对于Z方向而交叉且倾斜的结构。
即,如图17D所示,在开口部件70D的第一面71D上设置有凸部95,并且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侧和Z方向的相反方向侧使第一面71D相对于Z方向而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另一方面,阀座60D的第一面61D相对于Z方向而平行且不倾斜。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侧设置有在Z方向上使第一面61D(阀座60D)与第一面71D(开口部件70D)之间的间隔Dd加长的倾斜部45D,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侧设置有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使第一面61D(阀座60D)与第一面71D(开口部件70D)之间的间隔Dd加长的倾斜部。
即,倾斜部45D局部地被形成在开口部件70D的第一面71D上。
由于被配置在倾斜部45D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D与开口部件70D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D与第一面71D(开口部件70D)之间的间隔Dd变窄的情况下,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粘合剂81易于向Z方向流动,而不易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粘合剂81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而且,也可以采用将凸部95设置在阀座60E的第一面61E上的结构。
即,如图17E所示,阀座60E的第一面61E具有凸部95,并且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侧和Z方向的相反方向侧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另一方面,开口部件70E的第一面71E相对于Z方向而平行且不倾斜。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侧设置有在Z方向上使第一面61E(阀座60E)与第一面71E(开口部件70E)之间的间隔De加长的倾斜部45E,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侧设置有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使第一面61E(阀座60E)与第一面71E(开口部件70E)之间的间隔De加长的倾斜部。
即,倾斜部45E局部地被设置在开口部件70E的第一面71E上。
由于被配置在倾斜部45E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E与开口部件70E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E与第一面71E(开口部件70E)之间的间隔De变窄的情况下,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粘合剂81易于向Z方向流动,而不易向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相对于凸部95的顶部96而被配置于Z方向侧的粘合剂81与阀体54接触的不良状况。
另外,凸部95也可以被设置在阀座60以及开口部件70双方上。
以此方式,即使设为在阀座60D、60E与开口部件70D、70E的第一面71D、71E之间具有在Z方向的相反方向(朝向阀体54的方向)上使阀座60D、60E与开口部件70D、70E的第一面71D、71E之间的间隔Dd、De加长的倾斜部,但只要具有在Z方向上使阀座60D、60E与开口部件70D、70E的第一面71D、71E之间的间隔Dd、De加长的倾斜部45D、45E,则也属于本申请的技术应用范围。
而且,在Z方向上使阀座60D、60E与开口部件70D、70E的第一面71D、71E之间的间隔Dd、De加长的倾斜部45D、45E的数量,既可以为单数,也可以为复数。
同样地,实施方式1中的倾斜部45的数量,既可以为单数,也可以为复数。而且,实施方式1中的形成有倾斜部4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开口79的边缘或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也可以为开口79的边缘与开口部件70之间。
改变例2
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开口部件70通过粘合剂81而被固定在阀座60上,但也可以采用开口部件70通过粘合剂81而被固定在阀体54上的结构。另外,在开口部件70被固定在阀体54上的情况下,优选为,密封部58被固定在阀座60上。
在本改变例中,被固定在阀体54上的开口部件70与被固定在阀座60上的密封部58分离或抵接。而且,开口部件70的被固定在阀体54的主体部55上的面成为第一面71,开口部件70的与被固定在阀座60上的密封部58分离或抵接的面成为第二面72。根据所涉及的结果,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以此方式,只要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可,即,开口部件70的第一面71被固定在阀座以及阀体54的一方上,开口部件70的第二面72与阀座60以及阀体54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
改变例3
图18为表示改变例3所涉及的开口部件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9为沿着图18的G-G线的开口部件的剖视图。
在图18中,图示了开口部件170的第一面171的状态。此外,在图19中,以双点划线示出了阀座60。
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改变例3所涉及的开口部件170的外边缘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口部件70的外边缘相同,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开口部件170具有与阀座60对置的第一面171、与第一面171对置配置的第二面172、与第一面171以及第二面172交叉且被配置于开口部件170的外边缘上的第三面173、与第三面173对置配置的第四面174、贯穿第一面171和第二面172的开口79。
第二面172具有弯曲面172A和外周面172B,所述弯曲面172A在开口79的边缘处向着从第一面171朝向第二面172的方向弯曲,所述外周面172B相对于弯曲面172A而被配置于开口79的相反侧。外周面172B被防水膜177覆盖,且与弯曲面172A相比防水性提高。阀体54的密封部58相对于被防水膜177覆盖的外周面172B而分离或抵接。
第一面171具有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D变长的倾斜面171A、和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D大致相同的平坦面171B。另外,在图18中,未被描绘阴影线或剖面线的区域为开口79,被描绘了阴影线的区域为倾斜面171A,被描绘了剖面线的区域为平坦面171B。
平坦面171B以与阀座60相接的方式被配置。而且,平坦面171B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包围开口79的环部171B1、和被配置于环部171B1与第三面173之间且呈扇形形状的四个岛部171B2。
倾斜面171A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包围平坦面171B的环部171B1(开口79)的环部171A1、和在从环部171A1(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71A2。此外,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71A2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配置有四个。
而且,在开口部件170的环部171A1与阀座60之间、以及在开口部件170的延伸部171A2与阀座60之间这两方处,形成有使开口部件170与阀座60之间的间隔D1加长的倾斜部145。而且,倾斜部14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包围环部171B1(开口79)的部分、和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以此方式,在本改变例中,在俯视观察时,倾斜部145与实施方式1的倾斜部45形状不同。而且,在本改变例中,在俯视观察时,在倾斜部145与开口79之间具有开口部件170的环部171A1和阀座60相接的部分。这一点也是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之一。
被配置在倾斜部145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170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与第一面171(开口部件170)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进行流动,粘合剂81不易向开口79一侧流动。
而且,由于在倾斜部145与开口79之间配置有开口部件170的环部171A1与阀座60相接的部分,因此粘合剂81不易向开口79一侧流动。
改变例4
图20为对应于图18的图,且为表示改变例4所涉及的开口部件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在图20中,图示了开口部件180的第一面181的状态。
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0所示,本改变例的开口部件180具有第一面181、第三面183和开口79,其中,所述第三面183与第一面181交叉且被配置于开口部件180的外边缘上。
另外,开口部件180的第一面181为与阀座60对置的面,且对应于改变例3的开口部件170的第一面171。
开口部件180的第一面18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变长的槽181A(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倾斜的槽181A)、和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平坦面181B。即,第一面181的槽181A对应于改变例3的第一面171的倾斜面171A。第一面181的平坦面181B对应于改变例3的第一面171的平坦面171B。此外,在附图中,未被描绘阴影线或剖面线的区域为开口79,被描绘了阴影线的区域为槽181A,被描绘了剖面线的区域为平坦面181B。
槽181A在俯视观察时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呈放射线状地延伸,并且被配置有多个。本改变例不具有改变例3中的包围开口79的倾斜面171A(环部171A1)。而且,在本改变例中,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延伸的槽181A,与改变例3的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73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71A2相比,被形成有更多。
这些点是本改变例与改变例3的主要不同点。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也形成有开口部件180的槽181A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变长的倾斜部,并且被配置在该倾斜部上的粘合剂81在对阀座60与开口部件180进行压接的工序(实施方式1中的步骤S22的工序)中,在使阀座60与第一面181(开口部件180)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情况下,粘合剂81也易于向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流动,而不易向从第三面183朝向开口79的方向流动。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开口部件180的第一面181上,不设置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倾斜的槽181A,而是设置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不倾斜的槽。即,也可以采用设置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槽(平坦的槽)的结构。
通过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放射线状地形成多个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槽(平坦的槽),从而使粘合剂81的流动阻力发生变化,由此粘合剂81将易于向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流动,而不易向开口79一侧流动。
而且,为了使粘合剂81易于向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流动,而优选为,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槽(平坦的槽)的密度在从开口79朝向第三面183的方向上提高。即,优选为,将与阀座60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槽(平坦的槽)在与开口79侧相比靠第三面183侧处形成得较密。
即,只要设为通过槽的形状、数量或密度,从而使开口部件180与阀座60之间的流道阻力从开口79侧朝向第三面侧而逐渐减少的这种形状即可。由此,能够使粘合剂81与开口79侧相比而易于向第三面183侧流动。
改变例5
在实施方式1中,由SUS构成开口部件70,并通过粘合剂81而将其固定于阀座60上。
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由热可塑性树脂来构成开口部件70以及阀座60这双方,并通过热熔敷或者激光熔敷而将开口部件70固定在阀座60上。在本改变例中,在开口部件70与阀座60之间配置有通过热熔敷时的热量而融解的构成开口部件70以及阀座60的树脂互相混合的接合层(熔融层)。该被配置于开口部件70与阀座60之间的接合层(熔融层)作为固定部件而发挥功能。
即,本申请中的“固定部件”除了上述的粘合剂81之外,还包括本改变例中的接合层(熔融层)。
根据所涉及的结构,在通过热熔敷时的热量而使开口部件70以及阀座60熔融的情况下,能够使所熔融的开口部件70以及阀座60不易向开口79一侧流动。
改变例6
此外,也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或改变例进行适当组合。
符号说明
50…阀单元;51…盖部件;52…弹簧;53…薄膜部件;54…阀体;55…主体部;56…轴部;57…凸缘部;58…密封部;59…受压板;60…阀座;64…凸部;65…孔;67…液体室;68…压力调节室;70…开口部件;71…第一面;72…第二面;73…第三面;74…第四面;75…毛刺;76…毛刺;77…防水膜;79…开口;81…粘合剂。

Claims (20)

1.一种阀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阀座,其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
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
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一方上的第一面、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
固定部件,其对所述一方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
倾斜部,其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加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其与所述一方之间的间隔加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面而被配置于所述第三面侧的外周面,
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件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具有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
所述毛刺的顶端陷入到所述一方中。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备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的第一倾斜部、和被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比靠所述第三面的附近处的第二倾斜部。
6.一种阀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阀座,其具有凹部和被设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且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
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
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一面、所述阀体与之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
固定部件,其对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开口被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所述孔被配置于所述开口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加长。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还具备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三面的方向上使其与所述阀座之间的间隔加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还具有相对于所述倾斜面而被配置于所述第三面侧的外周面,
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倾斜面相比,防液性被提高。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具备被配置于与所述第三面相比靠所述开口的附近处的第一倾斜部、和被配置于与所述开口相比靠所述第三面的附近处的第二倾斜部。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还具有凸部,
在从所述相对移动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凸部的内侧。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14.一种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具备:
阀座,其具有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
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
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一方上的第一面、与所述阀座以及所述阀体的另一方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
所述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具备:
在所述一方以及所述第一面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
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以所述固定部件的移动量在所述第三面侧多于所述开口侧的方式而使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的工序;
使所述固定部件固化的工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所述固定部件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对所述开口部件进行冲裁从而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之前,还具备在所述第二面上形成防液膜的工序。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开口的工序中,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形成在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第一面的方向上弯曲的毛刺,
在使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的工序中,使所述毛刺的顶端陷入到所述一方中。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一方或者所述第一面上设置如下的槽的工序,所述槽使所述一方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19.一种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具备:
阀座,其具有凹部和被设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且成为液体的流道的孔;
阀体,其通过与所述阀座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对所述流道进行开闭;
开口部件,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阀座上的第一面、所述阀体与之分离或抵接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交叉的第三面、和贯穿所述第一面以及所述第二面的开口;
固定部件,其对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一面进行固定,
所述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具备:
在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一面之间配置固定部件的工序;
对所述阀座以及所述第一面进行压接的工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阀机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阀座或者所述第一面上设置如下的槽的工序,所述槽使所述阀座与所述第一面之间的流道阻力从所述开口侧朝向所述第三面侧逐渐减少。
CN201710750225.2A 2016-08-31 2017-08-28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795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8965 2016-08-31
JP2016168965A JP6763240B2 (ja) 2016-08-31 2016-08-31 弁機構及び弁機構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5700A true CN107795700A (zh) 2018-03-13
CN107795700B CN107795700B (zh) 2021-01-12

Family

ID=61242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0225.2A Active CN107795700B (zh) 2016-08-31 2017-08-28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8552B2 (zh)
JP (1) JP6763240B2 (zh)
CN (1) CN1077957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6772A (zh) * 2019-07-18 2022-02-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4101B2 (ja) * 2020-02-25 2024-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3068A (ja) * 1984-12-25 1986-07-11 Hitachi Zosen Corp 弁用シ−ル材
US6511167B1 (en) * 1999-04-27 2003-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holder for ink container,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holder and mounting method for mounting ink container to holder
CN1832860A (zh) * 2001-11-12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
US20110235477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Haruki Hiranuma Portable timepiece
JP2012232595A (ja) * 2012-07-30 2012-11-29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50144826A1 (en) * 2013-11-26 2015-05-28 S.P.M. Flow Control, Inc. Valve seats for use in fracturing pumps
CN105269962A (zh) * 2014-07-23 2016-0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46354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Valve, pressure controll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val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1154B1 (zh) 1971-03-23 1978-06-30
JP4155324B2 (ja) 2002-01-22 2008-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4032953B2 (ja) 2002-01-22 2008-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7278718B2 (en) 2002-01-22 2007-10-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injecting apparatus
JP2007076226A (ja) 2005-09-15 2007-03-29 Canon Inc 液滴吐出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36837A (ja) 2006-08-01 2008-02-2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10208049A (ja)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1051271A (ja) 2009-09-03 2011-03-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ルブユニット
JP2013111894A (ja) 2011-11-30 2013-06-10 Seiko Epson Corp 液滴吐出装置、バルブユニットおよびバル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843064B2 (ja) 2011-12-27 2016-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073073B2 (en) 2011-12-27 2015-07-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3068A (ja) * 1984-12-25 1986-07-11 Hitachi Zosen Corp 弁用シ−ル材
US6511167B1 (en) * 1999-04-27 2003-0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holder for ink container,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holder and mounting method for mounting ink container to holder
CN1832860A (zh) * 2001-11-12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
US20110235477A1 (en) * 2010-03-26 2011-09-29 Haruki Hiranuma Portable timepiece
JP2012232595A (ja) * 2012-07-30 2012-11-29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50144826A1 (en) * 2013-11-26 2015-05-28 S.P.M. Flow Control, Inc. Valve seats for use in fracturing pumps
CN105269962A (zh) * 2014-07-23 2016-01-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146354A1 (en) * 2014-11-20 2016-05-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Valve, pressure controll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ning and closing valv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6772A (zh) * 2019-07-18 2022-02-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14096772B (zh) * 2019-07-18 2024-04-12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35862A (ja) 2018-03-08
US10458552B2 (en) 2019-10-29
US20180058588A1 (en) 2018-03-01
CN107795700B (zh) 2021-01-12
JP6763240B2 (ja)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28654B (zh) 流路部件、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7896477B2 (en) Liquid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transport apparatus
US7837306B2 (en) Valve unit with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assembled in laminate body
CN1968817A (zh) 细长过滤器组件
US20190270310A1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head module,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CN107795700A (zh) 阀机构以及阀机构的制造方法
JP4047258B2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CN109228657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7690769B2 (en) Inkjet printer head with ink-flow grooves on the wall of the common ink chamber
US20120182356A1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2254531A (ja) ノズル板、液滴吐出ヘッド、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滴吐出記録装置、およびノズル板の製造方法
US10786996B2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12051236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
US11724511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S5840508B2 (ja) インパルス方式マルチノズル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3954813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218012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578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14488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9228658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H07810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909746B2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32425B2 (ja) 流路プレート、液滴吐出ヘッド、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記録装置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52725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9793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