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846B -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846B
CN107791846B CN201710755456.2A CN201710755456A CN107791846B CN 107791846 B CN107791846 B CN 107791846B CN 201710755456 A CN201710755456 A CN 201710755456A CN 107791846 B CN107791846 B CN 1077918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ower supply
main body
terminals
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54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1846A (zh
Inventor
土岐政人
松信幸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1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using bow-type collectors in contact with trolley wire
    • B60L5/20Details of contact b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2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olley wires, e.g. from buildings
    • B60M1/2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trolley wires to supporting-lines which are under t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1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using bow-type collectors in contact with trolley wire
    • B60L5/22Supporting means for the contact b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8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llecting current from conductor r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13Trolley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26Compensation means for variation in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5/00Arrangements along running rails or at joints thereof for current conduction or insulation, e.g. safety devices for reducing earth curr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00/00Type of vehicles
    • B60L2200/40Working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张紧装置(3)具有主体(31)、张力产生部、一对第1端子(33、34)以及一对第2端子(35、36)。主体(31)在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表面(311)和背面。张力产生部在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能相对于主体(31)固定的固定部。在表面(311)形成有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在背面形成有用于收纳固定部的保持凹部。

Description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常的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对供电电路作用张力的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在文献1(JP2008-301577A)中,公开一种从供电电路向起重机等移动设备传递电力的集电装置。该集电装置具有集电臂和固定构件。集电臂具有集电器和臂部。臂部的一端部保持集电器,并且臂部的与集电器相反一侧的端部保持于固定构件。该集电装置通过将固定构件固定于移动设备而安装于移动设备。
在集电装置与移动设备一起移动时,集电器在与供电电路相连接的同时进行移动。由此,从供电电路向集电器集电,供电电路的电力借助集电器供给到移动设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作为文献1记载的那样的供电电路(绝缘触轮线),公知一种在从其延长方向的两侧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使用的张力式的供电电路。张力式的供电电路在其延长方向的至少一方配置有张紧装置,并且在自张紧装置对供电电路作用有沿着延长方向的张力的状态下使用。考虑到该种供电电路安装于例如线槽轨道等那样的长条状的安装对象物的情况,希望不仅将供电电路自身的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还将张紧装置的宽度尺寸也抑制得较小。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是用于对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一对芯线的供电电路作用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张力的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具有主体、张力产生部、一对第1端子以及一对第2端子。所述主体具有电绝缘性。所述一对第1端子机械性地保持所述一对芯线的所述第1方向的一端部,并且与所述一对芯线电连接。所述一对第2端子是与所述一对第1端子电连接且用于连接电线的构件。所述张力产生部自所述主体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突出,并且使沿着所述第1方向朝向与所述一对芯线相反的一侧拉拽所述主体的方向的张力作用于所述主体。所述主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两侧具有表面和背面。所述张力产生部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能相对于所述主体固定的固定部。在所述表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一对第1端子和所述一对第2端子的收纳凹部。在所述背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固定部的保持凹部。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供电系统具有所述张紧装置和所述供电电路。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具有能够提供能够将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的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供电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上述供电系统的供电电路和保持构件分离开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B是供电电路安装于上述供电系统的保持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剖开上述供电系统的一部分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供电系统的处于“重叠卷绕状态”的供电电路的剖视图。
图6是从上述供电系统的张紧装置的左前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上述张紧装置的左后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拆下上述张紧装置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B是上述张紧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上述张紧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供电电路、3张紧装置、4线槽轨道(安装对象物)、10供电系统、31主体、32盖体、33、34第1端子、35、36第2端子、37张力产生部、38电线、111、112芯线、311表面、312背面、313收纳凹部、317保持凹部、317a旋转限制部、326限制片、371主轴(阳螺纹构件)、372固定部(阴螺纹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具有供电电路1、保持构件2以及张紧装置3。此外,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供电系统10还具有作为安装对象物的线槽轨道4。但是,对于供电系统10而言,构成要素中也可以不包含安装对象物(线槽轨道4)。而且,对于供电系统10而言,构成要素中至少包含供电电路1和张紧装置3即可,构成要素中也可以不包含保持构件2。
供电系统10例如是在自动仓库或者工厂等设施中,用于向在设施内移动的移动设备供电的、所谓的绝缘触轮(trolley)。作为移动设备的一例,是在设施内搬送物品并相对于架子等取放物品的电动台车等。移动设备是从供电系统10接受电力供给而进行工作的。具体而言,供电电路1具有与电源电连接的、至少由一根芯线111、112构成的导线构件11。移动设备具有具备集电器的集电装置5(参照图1)。集电装置5在使集电器与导线构件11接触的状态下,沿着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移动设备能够一边利用集电装置5接受来自供电电路1的电力供给,一边沿着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移动(行驶)。在图1中,利用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集电装置5的概略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用于向移动设备供电的直流用的供电系统10为例进行说明,该移动设备具有直流马达,接受直流电力的供给来进行动作。该供电系统10为了向集电装置5供给直流电力,采用包含正极和负极这样一对的(两根)芯线111、芯线112的导线构件11,作为供电电路1的导线构件11。此外,在这里,作为移动设备,假定是功耗比较小的所谓的轻负载的设备,并且假定供电电路1的容许电流比较小。
供电电路1借助保持构件2安装于安装对象物(在这里为线槽轨道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假定向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设备进行供电,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的线槽轨道4。以下,将在供电电路1安装于线槽轨道4的状态下的、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正交)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下方(铅垂方向)作为“下方”进行说明。此外,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供电电路1和集电装置5相面对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从供电电路1观察时的集电装置5侧作为“前方”进行说明。而且,将线槽轨道4的长度方向、也就是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从正面观察供电电路1时的右方作为“右方”、将左方作为“左方”进行说明。附图中的表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进行说明而标记的,并不伴随实体。其中,这些方向并未限定供电电路1的使用方向(安装方向)。
但是,供电电路1存在张力式、连结式(非张力式)这两种。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是在从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对导线构件11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的。对导线构件11作用的张力是由张紧装置3产生的。张紧装置3相对于供电电路1既可以只设置于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的单侧,也可以设置在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的两侧。
如果是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则可以从非常长的供电电路1中只切出所需长度的供电电路1来使用。因此,对于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非常长的(例如、50m)供电电路1在被卷绕成半径数十cm左右的环状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重叠卷绕状态”)下被搬入施工现场(设施)。另一方面,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不对导线构件11作用张力,而是在将多个供电电路1沿着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连结在一起的状态下使用的。如果是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在向设施设置供电电路1时,可以将所需数量的规定长度(例如、3m)的供电电路1连结在一起后使用。因此,对于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多根供电电路1在重叠在一起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层叠状态”)下搬入施工现场(设施)。
如果将张力式和连结式进行比较,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存在如下优点:能够无接缝地实现较长的供电电路,此外,在施工时无需连结多个供电电路1,因此能够节省施工的时间和劳力。而且,在用于保持供电电路1的保持构件2的设置间隔方面,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能够比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宽。也就是说,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是在利用张力抑制了供电电路1的挠曲的状态下设置的,因此,即使保持构件2的设置间隔较宽,也能够实现与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相同的难以挠曲的效果。例如,在连结式中的保持构件2的设置间隔为50cm的情况下,张力式中的保持构件2的设置间隔能够扩宽至2m左右。因此,张力式的供电电路1能够减少用于设置保持构件2的施工的时间和劳力。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无需对导线构件11作用张力,因此不需要张紧装置3。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供电电路1为张力式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2)详细情况
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的各部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2.1)安装对象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对象物包括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线槽轨道4。线槽轨道4例如是金属制的。线槽轨道4例如架设于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的一对支柱之间。
线槽轨道4具有:后壁41,其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配置;上壁42,其从后壁41的上端缘向前方突出;下壁43,其从后壁41的下端缘向前方突出;前壁44,其从上壁42的前端缘向下方突出。在这里,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形成为一体。换言之,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由一张金属板形成。而且,线槽轨道4在前壁44的下端缘和下壁43的前端缘之间具有开口部45。开口部45沿着左右方向上的线槽轨道4的全长而形成。线槽轨道4的后壁41形成有用于固定保持构件2的螺纹孔411。
供电电路1利用保持构件2安装于这样的线槽轨道4的后壁41的前表面。如图1所示,在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线槽轨道4的状态下,供电电路1收纳于由后壁41、上壁42、下壁43以及前壁44围成的空间,并且供电电路1经由开口部45暴露于前方。通过使用线槽轨道4,即使没有壁或者顶棚等构造物,也能够以所希望的间隔设置保持构件2,从而能够设置供电电路1。此外,线槽轨道4由于将供电电路1包围,因此还具有保护供电电路1的功能。
(2.2)供电电路
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供电电路1具有导线构件11和覆盖构件12。
导线构件11至少由一根芯线111、112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如上述那样使供电电路1供给直流电力,导线构件11由正极和负极这样一对(两根)芯线111、112构成。
各芯线111、112是具有导电性且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也就是说,将各芯线111、112的延伸方向作为“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各芯线111、112是铜或者铜合金等金属制的、与延伸方向(第1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形状的扁平线。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中的、各芯线111、112的截面的短边方向作为“第2方向”,将各芯线111、112的截面的长边方向作为“第3方向”。换言之,第2方向是各芯线111、112的厚度方向,第3方向是各芯线111、112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为“第1方向”,前后方向为“第2方向”,上下方向为“第3方向”。
覆盖构件12是具有电绝缘性的、用于覆盖导线构件11的长条状的构件。也就是说,覆盖构件12是与导线构件11相同地沿着第1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覆盖构件12是硬质氯乙烯等合成树脂制的。覆盖构件12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第1面121(前表面)和第2面122(后表面)。朝向前方开放的开放部123沿着左右方向形成于覆盖构件12的第1面121,导线构件11收纳在开放部123内。在这里,开放部123沿着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形成。由此,导线构件11经由开放部123的开口暴露于前方。换言之,覆盖构件12以使导线构件11经由开放部123的开口暴露的方式覆盖导线构件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构件11包括一对芯线111、112,因此,覆盖构件12也以与一对芯线111、112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一对开放部123。一对开放部123在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并排形成。即,收纳于一对开放部123的一对芯线111、112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由此,通过使集电装置5从前方向供电电路1对接,能够使集电装置5的集电器与开放部123内的导线构件11接触,从而能够自供电电路1(导线构件11)向集电装置5供电。
进一步详细说明,覆盖构件12在各开放部12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具有从第1面121向前方突出的侧壁124。在第1面121上以如下方式形成侧壁124,即,将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一对(两片)侧壁124组成一组,将两组(共计四片)侧壁124沿着上下方向排列。侧壁124沿着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形成。由此,在各组的一对侧壁124之间形成开放部123。各开放部123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在各开放部123的后端部、也就是底部被扩大。各开放部123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与各芯线111、112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一对侧壁124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各芯线111、112的宽度尺寸小。一对芯线111、112收纳在一对开放部123的后端部。由此,各芯线111、112自一对侧壁124之间暴露出来,集电装置5的集电器经由一对侧壁124之间与导线构件11接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侧壁124的开放部123侧的面以使一对侧壁124之间的间隔越靠近开放部123的开口侧(前方)越大的方式形成为坡形。
此外,覆盖构件12具有从第2面1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后方突出的一对周缘肋125。周缘肋125沿着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形成。周缘肋125的突出尺寸与侧壁124的突出尺寸相比非常小。一对周缘肋125具有用于防止处于上述那样的“重叠卷绕状态”的供电电路1发生卷绕错位的功能。即,如图5所示,如果供电电路1处于“重叠卷绕状态”,则通过使重叠方向的内侧(后方)的供电电路1的侧壁124位于一对周缘肋125之间,从而不易发生重叠卷绕的供电电路1的上下方向的错位(卷绕错位)。如果是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一对周缘肋125具有防止处于上述那样的“层叠状态”的多根供电电路1的上下方向的错位的功能。
但是,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电路1还具有被保持部13,该被保持部13从覆盖构件12的、与前后方向的开放部123相反一侧的面(也就是、第2面122)沿第2方向突出。即,被保持部13从覆盖构件12的第2面122向后方突出。通过利用保持构件2保持被保持部13,从而将供电电路1借助保持构件2安装于安装对象物(线槽轨道4)。
被保持部13从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两侧保持于保持构件2。在这里,被保持部13通过自上下方向的两侧被保持构件2的一对夹持片21、22夹住,从而保持于保持构件2。被保持部13沿着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形成。由此,保持构件2能够在覆盖构件12的左右方向的任意位置保持供电电路1。针对保持构件2的详细情况,在“(2.3)保持构件”栏中进行说明。
被保持部13具有在上下方向隔着间隙相对的一对突片131、132。一对突片131、132中的上侧的突片131具有从第2面122向后方突出的第1片131a和从第1片131a的顶端部(后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第2片131b。同样,一对突片131、132中的下侧的突片132具有从第2面122向后方突出的第1片132a和从第1片132a的顶端部(后端部)向下突出的第2片132b。第2片131b、132b从第1片131a、132a的顶端部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突出。在这里,第1片131a、132a和第2片131b、132b之间的角部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一对突片131、132从上下方向的两侧被一对夹持片21、22抱夹住,从而使被保持部13保持于保持构件2。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夹持片21、22的爪21b、22b(参照图3A)钩挂于第2片131b、132b,能够限制被保持部13相对于保持构件2向前方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供电电路1自保持构件2脱落。
在这里,被保持部13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第2片131b、132b的顶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的内侧。换言之,一对突片131、132中的上侧的突片131的第2片131b的顶端面(上表面)位于比覆盖构件12的上表面126靠下方的位置。一对突片131、132中的下侧的突片132的第2片132b的顶端面(下表面)位于比覆盖构件12的下表面127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被保持部13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第2片131b、132b的顶端面)均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向内侧后退了规定尺寸L1的位置。也就是说,被保持部1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2×L1”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保持部13与覆盖构件12以相同的材料一体地构成。因此,被保持部13也作为用于提高覆盖构件12的刚性的加强肋发挥作用。但是,被保持部13的一对突片131、132的顶端部(后端部)以隔着规定的间隙相对的方式彼此分离。因此,与一对突片131、132的顶端部彼此相连结那样的结构相比,被保持部13自身的刚性降低。因此,被保持部13能够对覆盖构件12赋予适当的刚性,作为整个供电电路1,在实现某种程度的难以挠曲的效果的同时,也能够进行上述“重叠卷绕状态”那样的变形。
而且,通过使被保持部13的一对突片131、132的顶端部(后端部)隔着间隙分开,如果供电电路1处于“重叠卷绕状态”,则如图5所示那样,一对突片131、132分别收纳于一对开放部123。因此,在“重叠卷绕状态”下,能够将供电电路1的重叠方向(径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同样,如果是连结式的供电电路1,则能够将处于上述那样的“层叠状态”的多根供电电路1的重叠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此外,覆盖构件12在第2面122中的一对突片131、132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前后方向与保持构件2的一部分对接的支承面12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电电路1保持于保持构件2的状态下,保持构件2的支承台23(参照图3B)与支承面128对接。也就是说,覆盖构件12的第2面122中的、在一对突片131、132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承台23相对的部位,作为支承面128发挥作用。因此,在供电电路1保持于保持构件2的状态下,支承台23从后方支承着覆盖构件12的支承面128,因此,能够抑制供电电路1向后方挠曲。
而且,在支承面128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29。换言之,引导槽129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支承台2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因此,供支承台23接触的支承面128位于引导槽129的上下方向的两侧。引导槽129中插入有从保持构件2的支承台23的顶端面(前端面)突出的引导突起24(参照图3B),因此,能够对保持构件2和供电电路1进行上下方向上的相对定位。即,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外力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情况下,通过使引导突起24与引导槽129的内侧面接触,能够限制供电电路1相对于保持构件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于是,能够抑制供电电路1沿上下方向挠曲。此外,在对供电电路1施工时等情况下,在对供电电路1作用了左右方向的张力之际,引导突起24沿着引导槽129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在引导槽129内移动。因此,在允许供电电路1相对于保持构件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限制供电电路1相对于保持构件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这里,支承面128和引导槽129沿着左右方向上的覆盖构件12的全长形成。
(2.3)保持构件
如图4所示,保持构件2具有基部25、一对夹持片21、22、支承台23、引导突起24、一对安装片26以及一对钩挂部27、28。保持构件2是用于将供电电路1向安装对象物(线槽轨道4)安装的构件。保持构件2具有电绝缘性。在这里,保持构件2由合成树脂制成,且基部25、一对夹持片21、22、支承台23、引导突起24、一对安装片26以及一对钩挂部27、28形成为一体。
基部25形成为正面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形状的板状。一对安装片26从基部2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向左右方向的两侧突出。在各安装片26上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各安装片26的长孔261。通过使安装螺钉穿过该长孔261紧固于线槽轨道4的螺纹孔411,从而将保持构件2固定于线槽轨道4的后壁41。
一对夹持片21、22从基部25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向前方突出。一对夹持片21、22中的上侧的夹持片21具有:主片21a,其从基部25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爪21b,其从主片21a的顶端部(前端部)向下方突出。同样,一对夹持片21、22中的下侧的夹持片22具有:主片22a,其从基部25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爪22b,其从主片22a的顶端部(前端部)向上方突出。各爪21b、22b的顶端面以使一对爪21b、22b之间的间隔越向前方去越宽的方式形成为坡形。在这里,一对夹持片21、22的自基部25突出的尺寸至少比一对突片131、132的自覆盖构件12突出的尺寸大。
此外,各夹持片21、22中的主片21a、22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设定为比上述的规定尺寸L1小。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一对夹持片21、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的内侧的方式设定各部分的尺寸。因此,从正面观察时,一对夹持片21、22隐藏于覆盖构件12而没有自覆盖构件12伸出。因此,与一对夹持片21、22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住覆盖构件12自身而非被保持部13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保持构件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
支承台23从基部25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也就是说,支承台23配置在一对突片131、132之间。支承台23的自基部25突出的尺寸比一对夹持片21、22的自基部25突出的尺寸稍大。引导突起24自支承台23的顶端面(前端面)突出。引导突起24通过如上述那样插入覆盖构件12的引导槽129,来进行保持构件2和供电电路1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定位。
一对钩挂部27、28从一对夹持片21、22朝向在上下方向上与被保持部13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突出。一对钩挂部27、28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钩挂部27、28中的上侧的钩挂部27具有:第1突起27a,其从夹持片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2突起27b,其从第1突起27a的顶端部(上端部)向前方突出。同样,一对钩挂部27、28中的下侧的钩挂部28具有:第1突起28a,其从夹持片2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第2突起28b,其从第1突起28a的顶端部(下端部)向前方突出。
在这里,一对钩挂部27、28中的上侧的钩挂部27的第2突起27b的下表面位于比覆盖构件12的上表面126靠上方的位置。一对钩挂部27、28中的下侧的钩挂部28的第2突起28b的上表面位于比覆盖构件12的下表面127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一对第2突起27b、28b的上下方向的相对面在上下方向上均位于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向外侧伸出规定尺寸L2的位置。由此,在上下方向上,在覆盖构件12的上表面126和钩挂部27的第2突起27b之间以及覆盖构件12的下表面127和钩挂部28的第2突起28b之间均产生“L2”大小的间隙。
接下来,参照图3A和图3B说明将供电电路1相对于上述构成的保持构件2的装卸作业的顺序。
首先,在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保持构件2之际,操作者从保持构件2的前方按压供电电路1。由此,在保持构件2中,一对夹持片21、22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挠曲,同时爪21b、22b越过第2片131b、132b,如图3B所示,成为利用一对夹持片21、22夹住被保持部1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一对夹持片21、22的顶端面(前端面)不与覆盖构件12的第2面122接触,而是支承台23的顶端面(前端面)与覆盖构件12的第2面122(支承面128)接触。此时,保持构件2使支承台23从后方与覆盖构件12接触,使爪21b、22b从前方与第2片131b、132b接触,因此,限制供电电路1相对于保持构件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从而将供电电路1保持于保持构件2。
另一方面,在从保持构件2取下供电电路1之际,操作者一边解除爪21b、22b相对于第2片131b、132b的钩挂,一边向前方拉拽供电电路1。此时,从正面观察时,一对夹持片21、22自身隐藏于覆盖构件12,因此,操作者使用一对钩挂部27、28使一对夹持片21、22挠曲,从而解除爪21b、22b相对于第2片131b、132b的钩挂。具体而言,操作者将例如一字型螺丝刀等工具插入于覆盖构件12的上表面126和钩挂部27的第2突起27b之间的间隙,利用杠杆的原理,使钩挂部27向上方移动。由此,使夹持片21与钩挂部27一起向上方挠曲,从而解除爪21b相对于第2片131b的钩挂。同样,在使用了钩挂部28的情况下,通过使夹持片22与钩挂部28一起向下方挠曲,从而解除爪22b相对于第2片132b的钩挂。
在图1和图2等中,只图示出一个保持构件2,但是实际上,以所希望的间隔(例如2m间隔)设置多个保持构件2。供电电路1通过保持于上述多个保持构件2,从而能够借助保持构件2安装于线槽轨道4。也就是说,供电电路1通过架设在多个保持构件2之间从而以自线槽轨道4的后壁41离开的状态设置。在该状态下,供电电路1的前后方向上的挠曲被供电电路1自身的刚性和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张力所抑制。
(2.4)张紧装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张紧装置3具有主体31、盖体32、一对第1端子33、34、一对第2端子35、36以及张力产生部37。张紧装置3是使左右方向的张力作用于供电电路1的导线构件11的装置。也就是说,张紧装置3使自导线构件11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拉拽导线构件1的方向的力(张力)作用于导线构件11。
一对第1端子33、34机械性地保持一对芯线111、11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并且与一对芯线111、11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端子33、34是螺纹式端子,在将芯线111、112插入到形成为方筒状的金属板的状态下,对紧固螺钉331、341进行紧固,从而与芯线111、112相连接。在这里,针对第1端子33使用两个紧固螺钉331,针对第1端子34使用两个紧固螺钉341,从而使一对第1端子33、34牢固地保持一对芯线111、112。而且,各紧固螺钉331、341是带有超负荷保护功能(扭矩限制)的螺钉,构成为当利用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进行紧固时螺钉头部会折断。
一对第2端子35、36与一对第1端子33、34电连接。一对第2端子35、36是用于与电线38电连接的端子。这里所说的电线38是与一对第2端子35、36相对应的双线式(双芯式)电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端子35、36是螺纹式端子,通过紧固端子螺钉351、361从而使各第2端子35、36与电线38机械连接且电连接。与一对第2端子35、36相连接的电线38与电源相连接。由此,一对芯线111、112借助一对第1端子33、34、一对第2端子35、36以及电线38与电源电连接。在这里,一个第1端子33和一个第2端子35利用一片金属板形成为一体。同样,另一个第1端子34和另一个第2端子36利用一片金属板形成为一体。
主体31和盖体32均具有电绝缘性。在这里,主体31和盖体32均由合成树脂制成。主体31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表面311(前表面)和背面312(后表面)。盖体32安装于主体31的表面311侧,主体31和盖体32在使主体31的背面312与线槽轨道4的后壁41的前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收纳于线槽轨道4内。主体31作为用于确保导线构件11、电线38与线槽轨道4、张力产生部37之间的电绝缘性的绝缘子发挥作用。
在主体31的表面311形成有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盖体32以覆盖收纳凹部313的方式安装于主体31。即,在主体31的前后方向的表面311侧(前方),在主体31和盖体32之间利用收纳凹部313形成有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空间。
此外,主体31还具有将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分成两半的分隔壁314。在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314的上方的空间收纳第1端子33和第2端子35。在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314的下方的空间收纳第1端子34和第2端子36。
在收纳凹部313的右侧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主体31的一对端子孔315。一对端子孔315是供作为导线构件11的一对芯线111、112穿过的孔。一对端子孔315分别设置在分隔壁314的上方和下方。由此,一条芯线111从主体31的右侧方穿过一个端子孔315而被导入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314的上方的空间。另一条芯线112从主体31的右侧方穿过另一个端子孔315而被导入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中的、分隔壁314的下方的空间。而且,一条芯线111在收纳凹部313内与一个第1端子33相连接,另一条芯线112在收纳凹部313内与另一个第1端子34相连接。
在这里,一对端子孔315形成为一对第1端子33、34无法贯穿的大小和形状。因此,一对第1端子33、34在收纳于收纳凹部313的状态下保持于主体31,即使从一对芯线111、112对一对第1端子33、34作用有向右的力,一对第1端子33、34也会停留在收纳凹部313内。
而且,在主体31的表面311形成有供与一对第2端子35、36相连接的电线38通过的槽316。槽316与收纳凹部313相连,从收纳凹部313向左方延伸。
此外,在主体31的背面312形成有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72具有第1螺母372a,关于固定部372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即,在主体31的前后方向的背面312侧(后方),利用保持凹部317形成用于收纳包含第1螺母372a的固定部372的空间。
在保持凹部317的左侧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主体31的贯穿孔318。贯穿孔318是供张力产生部37的主轴371通过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371是全螺纹(全螺纹螺杆),关于主轴371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由此,主轴371从主体31的左侧方通过贯穿孔318而被导入保持凹部317内。而且,主轴371的右端部在保持凹部317内与固定部372(第1螺母372a)相结合。
在这里,贯穿孔318形成为固定部372无法贯穿的大小和形状。因此,固定部372在收纳于保持凹部317的状态下保持于主体31,即使从主轴371对固定部372作用有向左的力,固定部372也会停留在保持凹部317内。
盖体32具有覆盖收纳凹部313的主板321和从主板321的右端缘突出的钩挂片322。在钩挂片322钩挂在设置于主体31的表面311右端部的钩挂框319上的状态下,使用一对组装螺钉391和一对组装螺母392将主板321的左端部螺纹固定于主体31。由此,将盖体32安装于主体31。在主板321的左端部形成有供一对组装螺钉391穿过的一对透孔323。
此外,在盖体32的面向主体31的面(后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相对的一对隔壁324(参照图7)和供电线38通过的通线槽325。在将盖体32安装于主体31的状态下,将分隔壁314插入一对隔壁324之间(参照图9)。由此,收纳凹部313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被一对隔壁324和分隔壁314可靠地隔绝。通线槽325位于主板321的左端部的一对透孔323之间,且形成在与形成于主体31的表面311的槽316相对应的位置。
在这里,主体31和盖体32的至少一者还具有限制片326(参照图7),该限制片326通过夹持与一对第2端子35、36相连接的电线38来限制电线38沿左右方向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片326由形成在盖体32的通线槽325的内周面的肋构成。在将盖体32安装于主体31的状态下,电线38在主体31的表面311和盖体32的后表面之间经过由槽316和通线槽325形成的空间(孔),从收纳凹部313被引出。因此,通过使形成在通线槽325的内周面的限制片326与电线38接触,从而使电线38被夹在限制片326和主体31的表面311(槽316的底面)之间,其结果是,电线38的沿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也就是说,限制片326发挥限制电线38的张力的作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32利用一对组装螺钉391穿过位于通线槽325的上下方向两侧的一对透孔323而螺纹紧固于主体31。因此,通过对组装螺钉391进行紧固,能够使限制片326咬入电线38,从而能够更有力地进行对电线38的张力的限制。
张力产生部37具有主轴371、固定部372、紧固部373、调节部374(参照图1和图2)以及压缩螺旋弹簧375。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产生部37的构成要素均由金属制成。
主轴371是呈圆柱状且在其周面形成有螺纹牙的阳螺纹构件。在这里,主轴371是沿着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形成有螺纹牙的全螺纹构件(全螺纹螺杆)。主轴371利用支承件6(参照图1和图2)支承。支承件6包括L型角铁等通用配件。支承件6固定于线槽轨道4的后壁41,主轴371在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支承件6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件6。
固定部372具有第1螺母372a和平面垫圈372b。固定部372收纳于主体31的保持凹部317,且安装于主轴37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右端部)。也就是说,第1螺母372a作为防止主轴371自主体31脱离的防脱件发挥作用。紧固部373具有第2螺母373a、弹簧垫圈373b以及平面垫圈373c。紧固部373在比固定部372稍稍靠内侧(左侧)的位置上安装于主轴371。紧固部373通过将主体31的一部分(保持凹部317的左侧壁)夹在该紧固部373与固定部372之间,从而能够将主轴371在不松动的情况下固定于主体31。
如图1和图2所示,调节部374具有双螺母374a和平面垫圈374b。调节部374安装在主轴37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与固定部372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左端部)。压缩螺旋弹簧375以使主轴371贯穿压缩螺旋弹簧375的内侧的方式与主轴371组合在一起。压缩螺旋弹簧375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支承件6和调节部374之间。在压缩螺旋弹簧375和支承件6之间配置有平面垫圈376。
采用该结构,通过操作调节部374(双螺母374a)而使调节部374沿左右方向移动,能够调节从张力产生部37借助主体31作用于一对芯线111、112的张力的大小。即,例如当使调节部374朝向靠近支承件6的方向移动时,压缩螺旋弹簧375在调节部374和支承件6之间被压缩,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75的弹性力,使调节部374承受离开支承件6的方向的力。此时,调节部374承受来自压缩螺旋弹簧375的向左的力,主轴371与调节部374一起被向左方拉拽。于是,自张力产生部37作用于主体31的张力(将主体31向左拉拽的力)变大。相反,当调节部374朝向离开支承件6的方向移动时,压缩螺旋弹簧375的弹性力变小,从压缩螺旋弹簧371作用于调节部374的向左的力变小。于是,自张力产生部37作用于主体31的张力(将主体31向左拉拽的力)变小。
另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收纳凹部313和保持凹部317分别设在主体31的表面311侧(前方)和主体的背面312侧(后方)。而且,形成于主体31的表面311的收纳凹部313和形成于主体31的背面312的保持凹部317没有利用孔等彼此相连,而是利用主体31的一部分进行物理隔绝。因此,能够确保收纳在收纳凹部313的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与收纳在保持凹部317的固定部372之间电绝缘。
此外,张力产生部37具有能彼此相结合的阳螺纹构件和阴螺纹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阳螺纹构件”是主轴371,“阴螺纹构件”是固定部372(第1螺母372a)。因此,固定部372通过绕沿着主轴371的轴向(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C1(参照图9)相对于主轴371进行相对旋转而与主轴371相结合。在这里,如图9所示,保持凹部317的内侧面构成通过与固定部372(第1螺母372a)接触来限制固定部372(第1螺母372a)绕中心轴线C1旋转的旋转限制部317a。具体而言,保持凹部317形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同第1螺母372a的外形(六边形)相匹配并向后方开放的六边形形状。由此,在将第1螺母372a收纳于保持凹部317的状态下,保持凹部317的内侧面作为与第1螺母372a面接触并且限制第1螺母372a旋转的旋转限制部317a发挥作用。
因此,在将固定部372(第1螺母372a)向主轴371安装之际,在将固定部372收纳在保持凹部317内的状态下,以将固定部372拧入主轴371的方式使固定部372旋转即可,无需使用治具来停止固定部372的旋转。
此外,沿着主轴371的轴向(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C1位于与一对芯线111、112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一对芯线111、112的中间。由此,自主轴371作用于主体31的张力朝向笔直地向左方拉拽的方向作用于一对芯线111、112,能够防止向主体31作用不需要的力矩。
采用上述张紧装置3,在主体31的表面311设置有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在主体31的背面312设置有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总之,将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与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分别设置在主体31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因此,在张紧装置3中,能够充分确保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之间的绝缘距离,而且能够将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因此,在张紧装置3中,能够将主体31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张紧装置3中,只具有一个张力产生部37(主轴371、固定部372、紧固部373、调节部374以及压缩螺旋弹簧375),因此,能够将张紧装置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即,在具有一对张力产生部的张紧装置中,虽然通常是使一对张力产生部与主体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相连的结构,但是与这样的结构相比,由于使用一个张力产生部37,从而能够将主体3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张紧装置3中,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设置于主体31的背面312,因此,能够将安装于主体31的表面311侧的盖体32螺纹固定于主体31。也就是说,通过将固定部372收纳在主体31的背面312侧,从而安装在主体31的表面311侧的盖体32能够不与固定部372干涉地利用一对组装螺钉391固定于主体31。
(3)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电系统10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情况,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就可以根据设计等相应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以下,列举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受来自供电系统10的电力供给而工作的移动设备并不限于电动台车,例如也可以是起重机以及用于载人的车辆等。此外,应用供电系统的设施并不限于自动仓库或者工厂,例如也可以是游戏设施和店铺等。而且,供电系统10并不限于室内用,也可以是在建筑物外部使用的室外用。
此外,供电系统10并不限于直流电力的供给,例如,也可以使用单相双线式等交流电力的供给。而且,供电系统10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在负载(在这里是移动设备)之间传递控制信号等信号的通信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供电电路1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但供电电路1也可以沿着曲线延伸。例如,在接受来自供电系统10的电力供给的移动设备的移动路径是弯曲的路径的情况下,供电电路1沿着该移动路径弯曲。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供电电路1的延伸方向上将供电电路1细分化,从而将供电电路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直线状的第1方向。也就是说,对于弯曲的供电电路1而言,细分化后的供电电路1的各部位的切线方向成为第1方向。
此外,各芯线111、112的与延伸方向(第1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长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在各芯线111、112的前表面形成V字状或者U字状的槽。
此外,对于保持构件2而言,一对夹持片21、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的内侧的结构并非必须的结构。也就是说,一对夹持片21、2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的至少一个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可以位于覆盖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面(上表面126和下表面127)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从正面观察时,一对夹持片21、22的至少一者自覆盖构件12伸出。即使在该情况下,与一对夹持片21、22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覆盖构件12自身而非被保持部13的结构相比,也能够将保持构件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供电电路1的支承面128形成引导槽129且在保持构件2形成引导突起24,但是引导槽129和引导突起24的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也就是说,在保持构件2形成引导槽,在供电电路1的支承面128形成能插入该引导槽的引导突起。
此外,张紧装置3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张力产生部37中,平面垫圈和弹簧垫圈并非必须的结构,可以适当省略平面垫圈和弹簧垫圈。此外,调节部374也可以不是双螺母而是单螺母。而且,张力产生部37并不限于利用压缩螺旋弹簧375的弹性力向导线构件11作用张力的结构,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对导线构件11作用张力。例如,张紧装置3也可以具有多个张力产生部37。而且,一对第2端子35、36与一对第1端子33、34电连接即可,也可以是例如一对第2端子35、36和一对第1端子33、34由不同的金属板形成。
此外,作为发挥限制电线38的张力的作用的限制片326设置在主体31和盖体32中的至少一者上即可,例如也可以将限制片326设置在主体31的表面311(槽316的底面)。或者,也可以是在主体31和盖体32这两者上均设置有限制片326。而且,盖体32并不限于螺纹固定于主体31的结构,例如盖体32也可以通过扣合的方式安装于主体31。
此外,安装对象物并不限于线槽轨道4,例如也可以是壁或者顶棚等构造物。也就是说,供电电路1也可以不借助线槽轨道4而利用保持构件2直接安装于壁或者顶棚等构造物。
(4)总结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1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是用于对具有沿着第1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芯线111、112的供电电路1作用沿着第1方向的张力的张紧装置。张紧装置3具有主体31、一对第1端子33、34、一对第2端子35、36以及张力产生部37。主体31具有电绝缘性。一对第1端子33、34机械性地保持一对芯线111、112的第1方向的一端部,并且与一对芯线111、112电连接。一对第2端子35、36是与一对第1端子33、34电连接且用于连接电线38的构件。张力产生部37从主体31向第1方向的一方突出,并且使沿着第1方向朝向与一对芯线111、112相反的一侧拉拽主体31的方向的张力作用于主体31。主体31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表面311和背面312。张力产生部37在第1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能相对于主体31固定的固定部372。在表面311形成有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在背面312形成有用于收纳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
采用该结构,在主体31的表面311设置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在主体31的背面312设置有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总之,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与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分开设置在主体31的第2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因此,对于张紧装置3而言,能够在充分确保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同时,将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以及一对第2端子35、36沿着第2方向并排配置。于是,采用张紧装置3,存在能够将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这样的优点。因此,即使在将供电电路1安装于例如线槽轨道4等那样的长条状的安装对象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线槽轨道4内的张紧装置3的配置自由度。也就是说,如果线槽轨道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是固定的,那么张紧装置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越小,在线槽轨道4内那样受限的空间中,张紧装置3的上下方向的配置自由度越高。其结果是,也能够提高被张紧装置3赋予张力的供电电路1的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根据第1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第2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优选还具有盖体32,该盖体32以覆盖收纳凹部313的方式安装于主体31。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主体31和盖体3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限制片326,该限制片326通过夹住与一对第2端子35、36相连接的电线38来限制电线38沿第1方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采用该结构,限制片326发挥限制电线38的张力的作用,并且在对电线38作用有张力之际,能够防止一对第2端子35、36和电线38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的情况发生。但是,该结构并非张紧装置3必须的结构,盖体32或者限制片326可以适当地省略。
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者第2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第3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优选的是,张力产生部37具有能彼此相结合的阳螺纹构件(主轴371)和阴螺纹构件(固定部372),并且阳螺纹构件和阴螺纹构件中的一者是固定部37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保持凹部317的内侧面构成旋转限制部317a,该旋转限制部317a通过与固定部372接触来限制固定部372绕沿着第1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轴线C1的旋转。采用该结构,在使阳螺纹构件(主轴371)和阴螺纹构件(固定部372)彼此结合在一起之际,无需使用治具阻止固定部372的旋转,因此,使得阳螺纹构件和阴螺纹构件彼此结合的作业变容易。但是,该结构并非张紧装置3必须的结构,也可以适当省略旋转限制部317a。
此外,优选的是,第4技术方案的供电系统10具有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张紧装置3和供电电路1。采用该结构,将用于收纳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的收纳凹部313与用于收纳张力产生部37的固定部372的保持凹部317分开设置在主体31的第2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因此,对于张紧装置3而言,在充分确保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和一对第2端子35、36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同时,能够将张力产生部37与一对第1端子33、34以及一对第2端子35、36沿着第2方向并排配置。于是,采用供电系统10,存在能够将张紧装置3的宽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的优点。

Claims (4)

1.一种张紧装置,其用于对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一对芯线的供电电路作用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张力,其中,该张紧装置具有:
主体,其具有电绝缘性;
一对第1端子,该一对第1端子机械性地保持所述一对芯线的所述第1方向的一端部,并且与所述一对芯线电连接;
一对第2端子,该一对第2端子与所述一对第1端子电连接,且用于连接电线;以及
张力产生部,其自所述主体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方突出,并且使沿着所述第1方向朝向与所述一对芯线相反的一侧拉拽所述主体的方向的张力作用于所述主体,
所述主体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的两侧具有表面和背面,
所述张力产生部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能相对于所述主体固定的固定部,
在所述表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一对第1端子和所述一对第2端子的收纳凹部,
在所述背面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固定部的保持凹部,
在所述表面设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槽,
经由所述槽引出所述电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中,
该张紧装置还具有盖体,该盖体以覆盖所述收纳凹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
所述主体和所述盖体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限制片,该限制片通过夹住与所述一对第2端子相连接的所述电线来限制所述电线沿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紧装置,其中,
所述张力产生部具有能彼此相结合的阳螺纹构件和阴螺纹构件,
所述阳螺纹构件和所述阴螺纹构件中的一者是所述固定部,
所述保持凹部的内侧面构成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通过与所述固定部接触,来限制所述固定部绕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中心轴线的旋转。
4.一种供电系统,其中,
该供电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张紧装置;以及
所述供电电路。
CN201710755456.2A 2016-08-29 2017-08-29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Active CN1077918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7414 2016-08-29
JP2016167414A JP6748963B2 (ja) 2016-08-29 2016-08-29 引締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846A CN107791846A (zh) 2018-03-13
CN107791846B true CN107791846B (zh) 2021-04-20

Family

ID=61531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5456.2A Active CN107791846B (zh) 2016-08-29 2017-08-29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48963B2 (zh)
KR (1) KR102019663B1 (zh)
CN (1) CN107791846B (zh)
TW (1) TWI6415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4707B (zh) * 2018-08-28 2019-10-1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跨接器與電源分配裝置
WO2024014247A1 (ja) * 2022-07-15 2024-01-18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接続部材及び施工方法
WO2024014248A1 (ja) * 2022-07-15 2024-01-18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及びトロリー線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4847A (ja) * 2000-05-26 2001-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絶縁トロリー線の端末引締部材
CN102394394A (zh) * 2010-06-16 2012-03-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4304194U (zh) * 2014-11-06 2015-04-29 东莞科多电气有限公司 单级滑触线拉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8702B2 (ja) * 1994-12-26 2003-01-20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絶縁トロリー線用引締装置
IT1287147B1 (it) * 1996-11-08 1998-08-04 Pfisterer Srl Dispositivo compensatore delle variazioni di lunghezza di funi tesate,con tiro sostanzialmente costante
JP2001105934A (ja) * 1999-10-13 2001-04-17 Hitachi Cable Ltd 絶縁トロリー線用端末引留装置
JP3900109B2 (ja) * 2003-04-28 2007-04-0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誘導線路カバーの接続構造
JP5580665B2 (ja) * 2010-06-16 2014-08-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続器
JP6471930B2 (ja) * 2014-08-18 2019-0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絶縁トロリー線の引締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絶縁トロリ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4847A (ja) * 2000-05-26 2001-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絶縁トロリー線の端末引締部材
CN102394394A (zh) * 2010-06-16 2012-03-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4304194U (zh) * 2014-11-06 2015-04-29 东莞科多电气有限公司 单级滑触线拉紧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34565A (ja) 2018-03-08
KR102019663B1 (ko) 2019-09-09
KR20180025218A (ko) 2018-03-08
CN107791846A (zh) 2018-03-13
JP6748963B2 (ja) 2020-09-02
TW201806801A (zh) 2018-03-01
TWI641514B (zh) 2018-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1846B (zh) 张紧装置及具有该张紧装置的供电系统
US7034222B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system
JP6507138B2 (ja) 分岐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559615B2 (ja) 接続器
JP2009252453A (ja) 救援端子構造
JP5074947B2 (ja) バスダクト用ハウジング
KR101683708B1 (ko) 절연 트롤리 와이어의 체결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절연 트롤리
CN107791888B (zh) 供电电路及具有该供电电路的供电系统
JP2012001095A (ja) 接続器
JP6380894B2 (ja) 絶縁トロリー
US11465572B2 (en) Clamp and wire harness
KR102048691B1 (ko) 단말 유닛, 단말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급전 시스템
KR102134870B1 (ko) 전선 트레이 설치용 분전함
CN108429199B (zh) 固线装置
JP6350944B2 (ja) 絶縁トロリー線の引締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絶縁トロリー
KR20100010842U (ko) 케이블 트레이 고정장치
CN213027374U (zh) 线缆抗震线夹
JP2022099345A (ja) 給電装置
JP2023106905A (ja) ボルト保持具
JP2007330064A (ja) コンセント固定方法および治具
JP5535001B2 (ja) プラグイン器具の固定金具
CN112260192A (zh) 一种直角式母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