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7781B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57781B
CN107757781B CN201611120937.8A CN201611120937A CN107757781B CN 107757781 B CN107757781 B CN 107757781B CN 201611120937 A CN201611120937 A CN 201611120937A CN 107757781 B CN107757781 B CN 107757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idge line
view
straddle
recess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209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57781A (zh
Inventor
平野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pyright (c) 2007 Yokohama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 Assignee
Copyright (c) 2007 Yokohama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pyright (c) 2007 Yokohama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filed Critical Copyright (c) 2007 Yokohama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Publication of CN107757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7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57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7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62J15/04Mu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抑制在行进中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在车辆侧视中,侧罩的凹部设置在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下侧面由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和下缘部包围。在车辆侧视中,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跨乘式车辆例如如JP2012-111278A的自动二轮车那样有具备座椅、配置在座椅下方的侧罩和配置在侧罩下方的后轮的车辆。在这样的跨乘式车辆中,从后轮溅起的水或者泥(下面,描述为“水等”)容易附着到骑乘者。
发明内容
在行进中,在骑乘者的背后产生负压。因此,溅起的水等被吸引到骑乘者的背后,所以存在容易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的问题。另外,不仅限于从后轮溅起的水等,附着在侧罩上的水等也容易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跨乘式车辆中抑制在行进中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具备车身框架、座椅、侧罩和后轮。座椅配置在车身框架的上方。侧罩配置在座椅的下方且车身框架的侧方,并一体地形成。在车辆侧视中,后轮配置在侧罩的下方。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的外形包括上缘部、前缘部和下缘部。上缘部向后方延伸。前缘部从上缘部的前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下缘部从前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包括第一山脊线、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凹部和下侧面。第一山脊线位于上缘部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第二山脊线位于下缘部的上方,并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第三山脊线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凹部设置在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下侧面由第二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和下缘部包围。
在车辆侧视中,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
在本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中,能够通过设置在侧罩中的第一山脊线和第二山脊线之间的凹部来引导行进风。具体地,第一山脊线向后方延伸,第二山脊线从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由此,凹部成为朝后方尖端变细的形状。另外,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凹部来将行进风向后方且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
进一步,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比骑乘者的背后位置向前方更远离的位置,将行进风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通过如此引导行进风,能够抑制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另外,通过第二山脊线和第三山脊线,能够抑制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升高。尤其是,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第二山脊线位于比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由此,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很难超越第二山脊线而附着在凹部。进一步,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位于比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面积比下侧面的面积大。由此,在比下侧面更宽的范围内设有凹部。因此,从后轮溅起的水等很难附着在侧罩。由此,能够抑制附着在侧罩上的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第一山脊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小于第二山脊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水和泥附着在凹部,也能够通过第一山脊线来抑制向座椅侧流入。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也可以包括由第一山脊线、第三山脊线和上缘部包围的上侧面。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面积也可以比上侧面的面积大。由于凹部如此大,从而能够增加防止水等附着的范围。
座椅也可以包括第一座面和配置在第一座面的后方的第二座面。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前端也可以位于比第一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更靠前方的位置。如此,由于凹部向前方大大延伸,从而能够增加防止水等附着的范围。
在车辆侧视中,凹部的后端也可以位于比第一座面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如此,由于凹部向后方大大延伸,从而能够增加防止水等附着的范围。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也可以包括从第一山脊线的前端向下方且后方延伸的第四山脊线。第一山脊线、第二山脊线和第三山脊线也可以在第一结合部结合。第一山脊线的前端与第四山脊线的前端也可以在第二结合部结合。第二山脊线的前端与第四山脊线的后端也可以在第三结合部结合。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和第二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和第三结合部之间的距离。如此,由于凹部的前后方向比上下方向更长,从而容易向后方引导水等。因此,即使水等附着在凹部,也可难以溅到骑乘者。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第二结合部和第三结合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上缘部的前端和第二结合部之间的距离。如此,由于凹部配置在上缘部的前端的附近,从而能够将从侧罩的前方流过来的水等由凹部来引导。另外,能够在放置骑乘者的脚的位置设置凹部,从而能够提高跨乘式车辆的脚踏地性。
在车辆侧视中,侧罩的外形还可以包括从上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至下缘部的后端的后缘部。在车辆侧视中,前缘部的长度也可以比后缘部的长度大。
在车辆侧视中,后缘部的后端也可以位于比座椅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如此,由于侧罩大大延伸至后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水等溅起。
凹部也可以包括多个椭圆形的凹窝。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在行进中附着在凹部的水和泥向上方移动。
凹窝也可以具有朝后方且上方的方向上长的椭圆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在行进中附着在凹部的水和泥向上方移动。
在车辆侧视中,第三山脊线也可以向沿着座椅的下缘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三山脊线来使水等难以流到座椅侧。
在车辆俯视中,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可见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凹部的一部分在俯视时可见的向外方露出,从而能够抑制水等流到上方。
在车辆侧视中,上缘部的长度也可以比下缘部的长度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跨乘式车辆中,能够抑制在行进中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跨乘式车辆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3是车身罩的侧视图;
图4是跨乘式车辆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左侧罩的侧视图;
图6是图3中的VI-VI截面图;
图7是图3中的VII-VII截面图;
图8是图3中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是图3中的IX-IX截面图;
图10是图3中的X-X截面图;
图11是图3中的XI-XI截面图;
图12是图3中的XII-XII截面图;
图13是图3中的XIII-XIII截面图;
图14是图3中的XIV-XIV截面图。
符号说明
2 车身框架
6 座椅
30L 左侧罩
30R 右侧罩
7 后轮
33L 上缘部
34L 前缘部
35L 下缘部
36L 后缘部
41L 第一山脊线
42L 第二山脊线
43L 第三山脊线
44L 第四山脊线
37L 第一结合部
38L 第二结合部
39L 第三结合部
51L 凹部
52L 上侧面
53L 下侧面
60 凹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图1是跨乘式车辆1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1是踏板式车辆。如图1所示,跨乘式车辆1包括车身框架2、转向装置3、车身罩4、前轮5、座椅6、后轮7和驱动单元8。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跨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跨乘式车辆1的上下方向、跨乘式车辆1的左右方向是指从跨乘式车辆1的骑乘者观看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另外,前后方向不仅表示与跨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还包括相对于跨乘式车辆1的前后方向在±45°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换言之,前后方向包括比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更靠近前后方向的方向。
同样地,上下方向是指包括相对于跨乘式车辆1的上下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换言之,上下方向包括比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更靠近上下方向的方向。
进一步,左右方向是指包括相对于跨乘式车辆1的左右方向在±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换言之,左右方向包括比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更靠近左右方向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是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接近通过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方向。另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是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相反的方向。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是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通过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方向。
车身框架2包括头管11、下降框架12、底框架13和座椅框架14。下降框架12从头管11向下方延伸。底框架13与下降框架12的下部连接。底框架13从下降框架1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座椅框架14与底框架13连接。座椅框架14从下降框架12的后部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
转向装置3具有转向轴15、托架16和左右的悬架17。转向轴15插入于头管11。转向轴15可左右转动地支承于头管11。转向轴15的下部经由托架16与左右的悬架17连接。悬架17可旋转地支承前轮5。转向轴15的上部与把手18连接。
车身罩4具有把手罩21、前罩22、腿部挡风板23、后罩24和下罩25。把手罩21覆盖把手18的前方以及后方。在把手罩2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仪表板19。仪表板19包括例如速度计。前罩22配置在比把手罩21靠下方的位置。前罩22从前方覆盖头管11。腿部挡风板23配置在前罩22的后方。腿部挡风板23从后方覆盖头管11以及下降框架12。
后罩24覆盖座椅框架14的周围。具体地,后罩24从前方以及左右的侧方覆盖座椅框架14。后罩24配置在座椅6的下方。图2是示出跨乘式车辆1的后部的俯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身罩4具有左右的侧罩30L、30R。
左右的侧罩30L、30R位于座椅6的下方,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侧方。左右的侧罩30L、30R在车辆侧视中与座椅框架14重叠。具体地,左侧罩30L配置在座椅框架14的左侧。右侧罩30R配置在座椅框架14的右侧。关于左右的侧罩30L、30R在后面详细说明。
座椅6配置在比头管11更靠后方的位置。座椅6配置在座椅框架14的上方。座椅6被支承于座椅框架14。座椅6经由未图示的撑条以及收纳部32(参照图9)被支承于座椅框架14。或者座椅6也可以直接支承于座椅框架14。
座椅6包括第一座面6a和第二座面6b。第二座面6b配置在第一座面6a的后方。第二座面6b配置在比第一座面6a更靠上方的位置。在座椅6的后部的周围配置有扶手29。
下罩25配置在前罩22和后罩24之间。下罩25覆盖底框架13的周围。下罩25的上表面包括脚踏板26。
脚踏板26设置成骑乘者放脚。脚踏板26配置在比座椅6更靠下方且前方的位置。脚踏板26配置在底框架13的上方。脚踏板26配置成横跨腿部挡风板23和后罩24之间。脚踏板26延伸到比后罩24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脚踏板26具有平坦的形状。此外,脚踏板26并不限于平坦的形状。例如,脚踏板26也可以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中央部向上凸突出的形状。
图3是车身罩4的侧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脚踏板26包括左右的串列踏板31L、31R。左右的串列踏板31L、31R是用于多人骑乘者放脚的部分。左右的串列踏板31L,31R从脚踏板26向上方突出。左串列踏板31L配置在后罩24的左侧。右串列踏板31R配置在后罩24的右侧。在车辆侧视中,左右的串列踏板31L、31R与后罩24重叠。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8配置在座椅6的下方。驱动单元8可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驱动单元8包括例如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驱动单元8可旋转地支承后轮7。后轮7经由后悬架27被支承于车身框架2。在后轮7的上方配置有后挡泥板20。在车辆侧视中,后轮7配置在侧罩30L、30R的下方。
接着详细说明侧罩30L、30R。下面,对左侧罩30L进行说明,但是右侧罩30R也是与左侧罩30L相同的构成。
图4是跨乘式车辆1的后部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左侧罩30L的侧视图。图6是图3中的VI-VI截面图。图7是图3中的VII-VII截面图。图8是图3中的VIII-VIII截面图。图9是图3中的IX-IX截面图。图10是图3中的X-X截面图。图11是图3中的XI-XI截面图。图12是图3中的XII-XII截面图。图13是图3中的XIII-XIII截面图。图14是图3中的XIV-XIV截面图。
左侧罩30L安装在后罩24的左侧面。左侧罩30L与后罩24相互独立。此外,左侧罩30L也可以与后罩24一体地形成。左侧罩30L是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左侧罩30L由树脂形成。然而,左侧罩30L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座椅6的下方配置有收纳部32。收纳部32具有配置头盔等物品的空间。左侧罩30L从左侧覆盖收纳部32。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座椅6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28。如图6至图8所示,燃料箱28配置在收纳部32的后方。左侧罩30L从左侧覆盖燃料箱28。此外,燃料箱28也可以配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燃料箱28也可以配置在收纳部32的下方。燃料箱28也可以配置在脚踏板26的下方。
如图3所示,左侧罩30L的前端位于比左串列踏板31L更靠前方的位置。左侧罩30L的后端位于比座椅6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如图1所示,左侧罩30L的后端位于比后轮7的旋转中心C1更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车辆侧视中,左侧罩30L的外形包括上缘部33L、前缘部34L、下缘部35L和后缘部36L。上缘部33L向后方延伸。前缘部34L从上缘部33L的前端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下缘部35L从前缘部34L的后端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后缘部36L从上缘部33L的后端向后方且向下方延伸至下缘部35L的后端。
上缘部33L和前缘部34L在左侧罩30L的前端结合。前缘部34L和下缘部35L在左侧罩30L的下端结合。后缘部36L和下缘部35L在左侧罩30L的后端结合。
在车辆侧视中,上缘部33L的长度比下缘部35L的长度大。在车辆侧视中,上缘部33L的长度比前缘部34L的长度大。在车辆侧视中,上缘部33L的长度比后缘部36L的长度大。在车辆侧视中,下缘部35L的长度比前缘部34L的长度大。在车辆侧视中,下缘部35L的长度比后缘部36L的长度大。在车辆侧视中,前缘部34L的长度比后缘部36L的长度大。此外,上述长度是沿各缘部的形状的长度。
在车辆侧视中,左侧罩30L包括第一山脊线41L、第二山脊线42L、第三山脊线43L和第四山脊线44L。此外,山脊线是指在左侧罩30L中沿着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膨出的部分的顶部的部分。
第一山脊线41L位于上缘部33L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第二山脊线42L位于下缘部35L的上方,从第一山脊线41L的后端向前方且向下方延伸。在车辆侧视中,第二山脊线42L的前端配置在比后轮7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第一山脊线41L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比第二山脊线42L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小。
第三山脊线43L从第一山脊线41L的后端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在车辆侧视中,第三山脊线43L在沿着座椅6的下缘的方向延伸。第四山脊线44L从第一山脊线41L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第四山脊线44L在沿着前缘部34L的方向延伸。
第一山脊线41L、第二山脊线42L和第三山脊线43L在第一结合部37L结合。第一山脊线41L的前端和第四山脊线44L的前端在第二结合部38L结合。第二山脊线42L的前端和第四山脊线44L的后端在第三结合部39L结合。第一结合部37L位于比第二结合部38L更靠上方的位置。第一结合部37L位于比第三结合部39L更靠上方的位置。第二结合部38L位于比第三结合部39L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中,左侧罩30L包括第五山脊线45L和第六山脊线46L。第五山脊线45L从第二结合部38L向左侧罩30L的前端延伸。第五山脊线45L的长度比第三山脊线43L的长度小。第六山脊线46L从第三结合部39L向左侧罩30L的下端延伸。第六山脊线46L的长度比第三山脊线43L长度小。
如图5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37L和第二结合部38L之间的距离L1大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37L和第三结合部39L之间的距离L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37L和第二结合部38L之间的距离L1大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结合部37L和左侧罩30L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3。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第二结合部38L和第三结合部39L之间的距离L4大于上缘部33L的前端和第二结合部38L之间的距离L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第一结合部37L和第三结合部39L之间的距离L6大于上缘部33L的前端和第二结合部38L之间的距离L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第一结合部37L和第三结合部39L之间的距离L2大于第二结合部38L和第三结合部39L之间的距离L7。
如图4所示,左侧罩30L包括凹部51L、上侧面52L、下侧面53L和前侧面54L。凹部51L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凹部51L具有由第一山脊线41L、第二山脊线42L和第四山脊线44L包围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凹部51L具有向后斜上方尖端变细的形状。
具体地,第一山脊线41L和第二山脊线42L之间的距离向后方变小。即,凹部51L具有向后方尖端变细的形状。第一山脊线41L和第四山脊线44L之间的距离向前方变小。即,凹部51L具有向前方尖端变细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的凹部51L的长度在通过第三结合部39L的垂直线VL上最大。
上侧面52L由第一山脊线41L、第三山脊线43L、第五山脊线45L和上缘部33L包围。下侧面53L由第二山脊线42L、第三山脊线43L、第六山脊线46L和下缘部35L包围。前侧面54L由第四山脊线44L、第五山脊线45L、第六山脊线46L和前缘部34L包围。
如图11所示,上侧面52L朝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方倾斜。下侧面53L朝上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方倾斜。如图10所示,与下侧面53L同样地,前侧面54L朝上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方倾斜。
如图4所示,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面积比下侧面53L的面积大。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面积比上侧面52L的面积大。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面积比前侧面54L的面积大。在车辆侧视中,前侧面54L的面积比上侧面52L的面积小。在车辆侧视中,前侧面54L的面积比下侧面53L的面积小。
如图1所示,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后端位于比座椅6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后端位于比后轮7的旋转中心C1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后端位于比后轮7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后端位于比第一座面6a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前端位于比第一座面6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6C更靠前方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前端位于比左串列踏板31L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下端位于比第一座面6a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下端位于比后轮7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的下端位于比第一座面6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6C更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车辆俯视中,凹部51L的至少一部分是可见的。第二山脊线42L位于比第一山脊线41L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第四山脊线44L位于比第一山脊线41L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
在车辆俯视中,凹部51L的谷线47L位于比第一山脊线41L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在车辆俯视中,凹部51L的谷线47L的后端位于比凹部51L的谷线47L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凹部51L的谷线47L朝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倾斜。
即,如图7以及图8所示,凹部51L朝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倾斜。如图7所示,下侧面53L朝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倾斜。如图8所示,上侧面52L朝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倾斜。
如图10所示,位于凹部51L的下方的前侧面54L的至少一部分比位于凹部51L的上方的上侧面52L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位于凹部51L的下方的下侧面53L的至少一部分比位于凹部51L的上方的上侧面52L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凹部51L包括多个椭圆形的凹窝60。此外,在附图中只有一部分凹窝60标注有符号60。凹窝60具有朝后方且上方的方向长的椭圆形形状。在车辆侧面中,越是位于后方的凹窝60其面积越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跨乘式车辆1中,能够通过设在左侧罩30L上的凹部51L来引导行进风。在车辆侧视中凹部51L向后斜上方延伸,且朝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倾斜。因此,通过凹部51L能够朝后方且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行进风。
进一步,凹部51L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大大延伸的形状,凹部51L的后端位于比座椅6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在比骑乘者的背后位置向前方更远离的位置,将行进风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引导。通过如此引导行进风,能够抑制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另外,通过左侧罩30L的第二山脊线42L和第三山脊线43L能够抑制从后轮7溅起的水等升高。进一步,凹部51L在前后方向上大大延伸,在比下侧面53L更宽的范围内设有凹部51L。因此,从后轮7溅起的水等很难附着到左侧罩30L。由此,能够抑制附着在左侧罩30L上的水等溅到骑乘者的背部。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描述了左侧罩30L,但是右侧罩30R是除了与左侧罩30L左右对称的形状之外具有与左侧罩30L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对右侧罩30R的详细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对于与左侧罩30L的结构对应的右侧罩30R的结构标注了与左侧罩30L的结构具有相同数字的符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跨乘式车辆并不限于速可达,也可以是摩托自行车或者运动型摩托车等其他种类的跨乘式车辆。前轮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后轮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座椅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更改。例如,第一座面和第二座面不按形状来区分,座椅的座面也可以是整体平坦。
左侧罩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更改。例如,也可以省略后缘部。也可以省略第四山脊线。即,凹部也可以到前缘部。也可以省略第五山脊线或者第六山脊线。
这里所使用的用语和表述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并非用于限定地解释的。必须认识到,也并非排除这里所示且叙述的特征事项的任何等同物,也容许本发明的被权利化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本发明是能够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具体化的发明。该公开应该视作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在了解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意味将本发明限定为这里记载且/或图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将实施方式记载在了这里。并不限于这里记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基于该公开想到的包含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改良和/或变更的所有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限定事项应该基于该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用语做广泛解释,不应该限定与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跨乘式车辆中,能够在行进中抑制水等附着到骑乘者的背部。

Claims (20)

1.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具备:
车身框架;
座椅,所述座椅配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方;
侧罩,所述侧罩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且所述车身框架的侧方,并且一体地形成;以及
后轮,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后轮配置在所述侧罩的下方,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的外形包括:
上缘部,所述上缘部向后方延伸;
前缘部,所述前缘部从所述上缘部的前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以及
下缘部,所述下缘部从所述前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包括:
第一山脊线,所述第一山脊线位于所述上缘部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
第二山脊线,所述第二山脊线位于所述下缘部的上方,并从所述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前方且下方延伸;
第三山脊线,所述第三山脊线从所述第一山脊线的后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
凹部,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山脊线和所述第二山脊线之间,并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凹陷;以及
下侧面,所述下侧面由所述第二山脊线、所述第三山脊线和所述下缘部包围,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第二山脊线的前端配置在比所述后轮更靠前方的位置,
在车辆俯视中,所述第二山脊线位于比所述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
在车辆俯视中,所述凹部的谷线位于比所述第一山脊线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方的位置,
在车辆俯视中,所述凹部的谷线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凹部的谷线的前端更靠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座椅的后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后轮的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面积比所述下侧面的面积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山脊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山脊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山脊线、所述第三山脊线和所述上缘部包围的上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面积比所述上侧面的面积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山脊线、所述第三山脊线和所述上缘部包围的上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面积比所述上侧面的面积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第一座面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座面的后方的第二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更靠前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第一座面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座面的后方的第二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更靠前方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第一座面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座面的后方的第二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更靠前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第一座面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座面的后方的第二座面,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前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座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更靠前方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凹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座面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山脊线的前端向下方且后方延伸的第四山脊线,
所述第一山脊线、所述第二山脊线和所述第三山脊线在第一结合部结合,
所述第一山脊线的前端和所述第四山脊线的前端在第二结合部结合,
所述第二山脊线的前端和所述第四山脊线的后端在第三结合部结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结合部和所述第三结合部之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二结合部和所述第三结合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缘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二结合部和所述第三结合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缘部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结合部之间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侧罩的外形还包括从所述上缘部的后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至所述下缘部的后端的后缘部,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前缘部的长度比所述后缘部的长度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后缘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座椅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多个椭圆形的凹窝。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凹窝具有朝后方且上方的方向长的椭圆形形状。
18.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第三山脊线向沿着所述座椅的下缘的方向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俯视中,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是可见的。
2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在车辆侧视中,所述上缘部的长度比所述下缘部的长度大。
CN201611120937.8A 2016-08-17 2016-12-07 跨乘式车辆 Active CN107757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0052 2016-08-17
JP2016160052A JP2018027744A (ja) 2016-08-17 2016-08-17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57781A CN107757781A (zh) 2018-03-06
CN107757781B true CN107757781B (zh) 2019-11-12

Family

ID=6124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20937.8A Active CN107757781B (zh) 2016-08-17 2016-12-07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27744A (zh)
CN (1) CN1077577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99688A1 (ja) * 2020-03-30 2021-10-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7824B2 (ja) * 1997-02-13 2007-0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1605691A (zh) * 2007-02-22 2009-12-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TW201512012A (zh) * 2013-07-01 2015-04-01 Yamaha Motor Co Ltd 車輛
CN104602936A (zh) * 2012-10-03 2015-05-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7824B2 (ja) * 1997-02-13 2007-0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1605691A (zh) * 2007-02-22 2009-12-1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602936A (zh) * 2012-10-03 2015-05-06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电动车辆
TW201512012A (zh) * 2013-07-01 2015-04-01 Yamaha Motor Co Ltd 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7744A (ja) 2018-02-22
CN107757781A (zh) 201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2190B1 (en) Saddle-type ride vehicle
US8899668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01497359B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
TWI588049B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CN102431616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TWI642584B (zh) 跨坐型車輛
EP3059149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7757781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1746449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2951229A (zh) 跨乘式车辆
JP682666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0067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外装部品
CN1091050C (zh) 踏板式摩托车的挡风装置
EP2876027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002188B1 (en) Saddle-type ride vehicle
JP666452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115502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7450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21188880U (zh) 车辆
JP717166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706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EP3305638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2303429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9162934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1116142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