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0558A - 旋转电机用定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用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0558A
CN107710558A CN201680036432.5A CN201680036432A CN107710558A CN 107710558 A CN107710558 A CN 107710558A CN 201680036432 A CN201680036432 A CN 201680036432A CN 107710558 A CN107710558 A CN 107710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ement end
phase
stator
end portio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64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0558B (zh
Inventor
三好洋
三好洋一
横田纯
横田纯一
古贺清隆
菅原纯
菅原纯一
木村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1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C-shaped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2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a single magnet or two or more axially juxtaposed single magnets
    • H02K1/2733Annular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alient poles or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7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in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旋转电机用定子,在相互连接多个导体线部构成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绕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间的电绝缘性。在旋转电机用定子中,构成绕组(4)的多个导体线部的端部(45e)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48)。接合端部(48)沿铁芯(3)的周向(C)配置有多个,并被配置为沿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以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方式,设置有使用树脂材料模塑成型的帽部件(6)。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用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用定子。
背景技术
一般旋转电机用定子具备具有多个槽的铁芯和安装于该铁芯的绕组。在这样的旋转电机用定子中,已知有绕组包括在槽内排列配置的多个导体线部而构成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导体线部的向槽外突出的端部彼此在剥出状态下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因此接合后,需要确保该部位的电绝缘性。有关该点,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23841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导体线部的端部彼此的接合端部涂覆形成绝缘性树脂。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出于提高绕组末端部的刚度的目的而使用绝缘性树脂堵塞邻接的接合端部之间。
但是,专利文献1中所例示的喷涂需要掩蔽等前处理,另外,同样地,所例示的流动浸渍涂装需要预加热等前处理。另外,所有涂装方法在使用绝缘性树脂堵塞邻接的接合端部间的情况下,在需要调整所涂覆的绝缘性树脂的粘度等前处理、不易充分堵塞接合端部间的间隙这两点上都存在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384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希望在相互连接多个导体线部来构成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绕组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间的电绝缘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用定子是具备具有多个槽的筒状的铁芯和安装于所述铁芯的绕组的旋转电机用定子,
上述绕组包括排列配置于上述槽内的多个导体线部,
上述导体线部分别具有突出到上述槽之外的端部,
一对上述端部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
多个上述接合端部沿上述铁芯的周向排列配置,并被配置为沿上述铁芯的径向呈放射状地延伸,
以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上述接合端部的方式设置有帽部件,上述帽部件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模塑成型。
根据该结构,使用前处理的必要性低于粉体涂装等的模塑技术,对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的帽部件进行模塑成型,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间的电绝缘性。另外,多个接合端部形成为沿铁芯的径向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与以沿铁芯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接合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旋转电机用定子整体的轴向长度抑制得短。并且,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一对接合端部的间隔逐渐变大,因此相对于作用于一体覆盖该一对接合端部的帽部件的径向上的拉拔力产生阻力。由此,例如在振动作用于旋转电机用定子等情况下,也能防止帽部件从接合端部脱落。因此,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间的电绝缘性。
通过参照附图所记述的以下例示性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更加明确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定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接合端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径向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径向视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接合端部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该接合端部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其它方式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图16是其它方式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图17是其它方式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其它方式的接合端部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9是其它方式的接合端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是旋转电机用的定子,与转子(未图示)一起使用。“旋转电机”是包含电动机(motor)、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电动机和发电机两者功能的电动发电机中的任一个的概念。更具体而言,定子1例如是用于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作为电枢发挥功能。在定子1的径向内侧,隔着气隙配置有作为具备永磁体、电磁体等的励磁系统的转子。转子借助从定子1产生的旋转磁场而旋转。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轴向L”、“周向C”以及“径向R”以圆筒状的铁芯3的轴心作为基准进行定义。铁芯3的轴心是铁芯3的内周面的轴心。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对构成绕组4、帽部件6的各部分的说明中所谈及的位置、方向等,只要没有事先特别说明,就是指安装于铁芯3的状态(参见图1)下的位置、方向等。
如图1所示,定子1具备筒状的铁芯(定子铁芯)3和安装于铁芯3的绕组(定子绕组)4。铁芯3使用磁性材料而形成,例如将多片磁性体板(例如,硅钢板等电磁钢板)沿轴向L层叠而形成。可以将对磁性材料的粉体加压成型而成的压粉材料作为主要构成要素,形成铁芯3。铁芯3形成为中空圆筒状。如图2所示,铁芯3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轭部31和从轭部31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多个齿32沿周向C等间隔地配置。在于周向C上邻接的2个齿32之间,形成有槽33。槽33形成为朝向径向内侧开口。多个槽33沿周向C等间隔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是由三相交流(多相交流的一个例子)驱动的旋转电机的定子,U相用槽33、V相用槽33以及W相用槽33被配置为沿周向C反复出现。例如,每极每相的槽数被设定为“2”,各相用槽33以沿周向C以2个为单位反复出现的方式配置于铁芯3。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相的磁极数为“16”(磁极对数为“8”),在铁芯3,合计配置有96(=2×16×3)个槽33。
在各槽33,沿内壁(槽内壁)配置有绝缘片36。绝缘片36是为了确保铁芯3与绕组4之间的电绝缘性而设置。绝缘片36是用绝缘性和耐热性优异的材料形成的片材,例如能够由树脂片、纸制片等构成。另外,在各槽33配置有构成绕组4的线圈部42的绕组边部43。
绕组4由导体线40构成。导体线40包括使用金属材料(例如铜、铝等)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线状的导体(线状导体),在其表面设置有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氧化被膜等构成的绝缘保护膜。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线40由具有矩形状的截面形状的扁平线构成。“矩形状”除了矩形外还包括概略形状为矩形的形状,例如是包括角部被倒圆为圆弧状的矩形、角部被倒角的矩形等的概念。“具有矩形状的截面形状”意思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绕组4具备多个卷绕导体线40而构成的线圈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组4具备与齿32和槽33数目相同(本例中为96个)的线圈部42。线圈部42在向铁芯3安装前,通过弯曲加工成型为从径向R观察例如为多边形状(例如六边形状、八边形状等)。线圈部42被卷装于一对槽33间(安装的一个例子)。
线圈部42分别具备沿轴向L延伸的绕组边部43(参见图2)和沿周向C延伸的过渡部44(参见图3)。绕组边部43被配置于槽33的内部。绕组边部43以沿轴向L贯通槽33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延伸。配置于周向C上的不同位置的绕组边部43分开配置于供线圈部42卷装的一对槽33。在各线圈部42,周向C上的一侧的绕组边部43与周向C上的另一侧的绕组边部43例如分开配置于相互分离6个槽大小的一对槽33。过渡部44在铁芯3的外侧(轴向L上的外侧),沿周向C对配置于互不相同的槽33内的一对绕组边部43彼此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42使导体线40绕数周而形成。如图2所示,一个线圈部42的配置于一个槽33内的多个绕组边部43以在于径向R上邻接的2个绕组边部43之间形成大小与导体线40相当的空间的方式,沿径向R空开间隙且排成一列地配置。在于径向R上邻接的2个绕组边部43间的间隙分别配置同相的其它线圈部42的绕组边部43。如此,在各槽33内,多个绕组边部43沿径向R排成一列地配置,并且第一线圈部42的周向C上的一侧的绕组边部43和第二线圈部42的周向C上的另一侧的绕组边部43沿径向R以一个为单位交替配置。这样,绕组4(线圈部42)具有排列配置于槽33内的多个绕组边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组边部43相当于“导体线部”。
绕组边部43分别具有向槽33外突出的端部。相同的线圈部42所包含的一对绕组边部43的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形成有上述过渡部44。另一方面,从绕组边部43向槽33外突出地延伸的部分中,不与相同的线圈部42所包含的其它绕组边部43的端部连接的部分成为连接部45(参见图1和图3)。连接部45是用于将该连接部45所属的线圈部42与其它线圈部42连接的部位。
线圈部42分别在其两端部具备连接部45。连接部45全部配置于轴向L上的一侧的铁芯3的外侧(轴向L上的外侧)。由图1可见,从靠内层侧(径向内侧)的绕组边部43延伸的连接部45通过比过渡部44靠铁芯3的外侧(远离铁芯3的位置),与从靠外层侧(径向外侧)的绕组边部43延伸的连接部45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45的端部45e被配置为沿径向R延伸(亦参见图3)。
一对线圈部42因各自连接部45的端部45e彼此相互接合而电连接。一对端部45e彼此的接合能够在从导体线40去除绝缘保护膜而使线状导体露出的状态(剥出的状态)下,例如通过TIG焊(Tungsten Inert Gas Welding: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电弧焊、电子束焊、激光束焊、电阻焊、超声波焊、硬焊,软焊等而实施。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径向R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端部45e在沿周向C对置的侧面45a彼此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接合。另外,一对端部45e在朝向突出前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外侧)的前端面45b彼此的径向R上的位置大致对齐的状态下接合。这样,由相互直接接合的一对端部45e,形成接合端部48。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沿与连接部45的端部45e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径向R延伸。而且,多个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沿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其延出方向E与径向R一致。另外,多个接合端部48沿多个槽33的排列方向即周向C排列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其排列方向(所排列配置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与周向C一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槽33数目相同(在本例中为96个)的接合端部48被以与槽33的配设间距相对应的间距配置。
为了对由剥出状态下的导体线40接合而成的接合端部48在接合后适当地进行绝缘,而设置有覆盖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帽部件6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形成。另外,帽部件6使用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机械强度的树脂材料形成。构成帽部件6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和热固化性树脂中的任一个。作为更加具体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PPS(聚苯硫醚)、LCP(液晶聚合物)、PA(聚酰胺)、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S(聚苯乙烯)、PEEK(聚醚醚酮)、PF(酚醛树脂)、MF(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以及EP(环氧树脂)等。从实现制造设备的小型化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能够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例如特别优选PPS、PBT等。
帽部件6被设置为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如此,能够提高绕组4中从铁芯3沿轴向L突出的部分即绕组末端部的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帽部件6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2个接合端部48。而且,接合端部48的个数的半数(本例中为48个)的帽部件6沿多个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即周向C排列配置。多个帽部件6整体上在轴向L上的一侧的铁芯3的外侧(轴向L上的外侧)配置为呈环状(参见图1)。
如图3和图4所示,帽部件6具有一体覆盖相邻的2个接合端部48的主体部61和在该主体部61凹陷形成的凹槽62。主体部61形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状态下完全包覆相邻的2个接合端部48的周向C上的两侧、轴向L上的两侧以及径向外侧的扁平的长方体状。凹槽62形成为具有夹设于在周向C上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部分。这里,凹槽62以夹设于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彼此在周向C上之间而延伸的方式形成为缺口状。此外,凹槽62是有意地在主体部61凹陷形成的槽部,以由构成帽部件6的树脂材料所引起的成型收缩而产生的“气孔”为代表的、违反制造主体的意图而产生的凹部不包含于这里所说的凹槽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62具有沿与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正交的轴向L的深度,并形成为沿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即径向R延伸。另外,凹槽62从其延伸方向(径向R)观察,形成为具有梯形状的截面形状。
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与接合端部48重叠的部分。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与接合端部48的一半以上(优选为3/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上)重叠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即,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遍布接合端部48的配置区域整体的轴向L上的深度(1条构成导体线40的扁平线的短边宽度以上的深度)。
为了在接合端部48设置这样的帽部件6,能够在形成接合端部48后(即,连接部45的端部45e彼此接合后),利用模塑技术(例如注塑成型技术)实施。即,能够在接合端部48形成后,使用沿轴向L夹住沿径向R突出并排列为环状的接合端部48而合模的金属模,通过模塑成型而形成帽部件6。在合模状态下的金属模的内部形成的型腔的形状被设定为与帽部件6(凹陷形成有凹槽62的主体部61)的外形相对应的形状。
然而,在通过模塑成型形成帽部件6的情况下,假若在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产生空隙,则可能会因该空隙的内部的沿面放电而在接合端部48之间产生短路。有关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帽部件6设置有凹槽62,所述凹槽62形成为具有夹设于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部分。由此,即使在一对接合端部48各自与凹槽62之间产生空隙,爬电距离也会增大沿该凹槽62屈曲的大小。由此,能够减小在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在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设置凹槽62,有望一开始就不易产生空隙本身。即,空隙是因在模塑成型的帽部件6的内部产生的气泡等而在帽部件6的内部产生的。因此,通过设置凹槽62,模塑树脂的厚度减小,因此可能产生空隙的范围也减小。因此,空隙本身不易产生。另外,通过设置凹槽62,能够通过目视观察、图像检查等,从外侧确认凹槽62的表面有无产生空隙。并且,即使在从外侧无法确认在凹槽62的表面有无空隙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通过真空放电试验等,判定绝缘性能。这样,通过在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设置凹槽62,与不设置像这样的凹槽62的结构相比,有望从一开始就不易产生空隙本身。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检查判定有无因空隙所致的绝缘性能降低。由此,通过这些叠加效果,能够有效地减小在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将对模塑技术的利用和对所形成的帽部件6的形状的研究相组合,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帽部件6被设置为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所述接合端部48分别配置为沿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周向C上的间隔逐渐变大的一对接合端部48自然地对帽部件6施加拉拔阻力。由此,例如在振动作用于定子1等情况下,也能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从而能够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因此,例如在定子1被安装于被用作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且预计较大的振动会持续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确保该旋转电机的可靠性。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62在帽部件6的具体形成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槽62具有沿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即径向R的深度,并且形成为沿与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正交的轴向L延伸。凹槽62从其延伸方向(轴向L)观察,形成为具有梯形状的截面形状。截面梯形状的凹槽62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开口,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被一体化。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的部分。即,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遍布接合端部48的配置区域整体的径向R上的深度(埋设于帽部件6的连接部45的长度以上的深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另外,能够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从而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在绕组4的配置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与之相伴随,凹槽62在帽部件6的具体形成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部分不同。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45的端部45e被配置为沿轴向L延伸。而且,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沿与连接部45的端部45e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即轴向L相互平行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与轴向L一致。多个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与周向C一致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帽部件6形成为覆盖相邻的2个接合端部48的周向C上的两侧、径向R上的两侧以及轴向外侧(轴向L上的与铁芯3相反一侧)。而且,具有夹设于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部分的凹槽62具有沿与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正交的径向R的深度,并且形成为沿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即轴向L延伸。凹槽62从其延伸方向(轴向L)观察,形成为具有梯形状的截面形状。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的部分。即,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遍布接合端部48的配置区域整体的径向R上的深度(1条构成导体线40的扁平线的短边宽度以上的深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此外,可以以一对接合端部48随着趋向轴向外侧而在周向C上分离或者接近的方式,在连接部45的比接合端部48靠铁芯3侧形成有屈曲部。这样,一对接合端部48对帽部件6施加拉拔阻力。由此,能够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够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第四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62在帽部件6的具体形成方式不同于第三实施方式。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主要说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槽62具有沿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即轴向L的深度,并且形成为沿与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正交的径向R延伸。凹槽62从其延伸方向(径向R)观察,形成为具有梯形状的截面形状。截面梯形状的凹槽62形成为朝向轴向内侧(轴向L上的靠铁芯3侧)开口,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在靠轴向外侧的部分被一体化。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的部分。即,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遍布接合端部48的配置区域整体的轴向L上的深度(埋设于帽部件6的连接部45的长度以上的深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第五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五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端部48在绕组4的形成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部分不同。另外,凹槽62在帽部件6的具体形成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部分不同。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合端部48在一对连接部45的端部45e彼此在轴向L上重叠的状态下接合而形成。与此相伴随,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形成为扁平度小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长方体状。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即,凹槽62从周向C观察,形成为具有遍布接合端部48的配置区域整体的轴向L上的深度(2条构成导体线40的扁平线的短边宽度之和以上的深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凹槽62从其延伸方向(径向R)观察,形成为具有三角形状的截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另外,能够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从而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第六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六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帽部件6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部分不同。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帽部件6中,在形成为具有夹设于在周向C上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部分的凹槽62,一体保持有绝缘部件65。绝缘部件65例如是由树脂片、纸制片等构成的绝缘片部件,由与帽部件6相独立的部件构成。“由与…相独立的部件构成”意思是所关注的2个部件分别通过独立的工序制成。绝缘部件65的构成材料本身可以与帽部件6的构成材料相同,也可以与之不同。优选,例如能够使用以PA(聚酰胺)、PI(聚酰亚胺)等为主体的树脂制片部件作为绝缘部件65。
一体化有这样的绝缘部件65的帽部件6在模塑成型时,能够以夹设于在周向C上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方式,将绝缘部件65配置于金属模内,通过嵌入绝缘部件65而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埋设于帽部件6的绝缘部件65的外表面,形成凹槽62。绝缘部件65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配置为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另外,能够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从而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在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以从周向C观察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绝缘部件65,因此能够高可靠性地避免一对接合端部48间以空隙相连的情况。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第七实施方式〕
说明旋转电机用定子的第七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帽部件6为具有凹槽62的结构。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帽部件6为不具有凹槽62的结构。下面,有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1的结构,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这里,在说明第七实施方式时,将周向C上的一侧定义为周向第一侧C1,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周向第二侧C2。此外,有关未特别写明之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绕组4具备分别供相位互不相同的多相交流电流流动的多个相绕组7。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也是借助由U相、V相以及W相构成的三相交流驱动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因此,相绕组7具有U相用相绕组即U相绕组7U、V相用相绕组即V相绕组7V以及W相用绕组即W相绕组7W。如图12所示,U相绕组7U、V相绕组7V以及W相绕组7W的各自连接部45具有配置为沿径向R延伸的端部45e。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一对端部45e在轴向L上重叠,并且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48。如图12所示,端部45e成对接合,形成多个接合端部48。多个接合端部48包括接合由U相绕组7U构成的一对端部45e而形成的U相接合端部48U、接合由V相绕组7V构成的一对端部45e而形成的V相接合端部48V、接合由W相绕组7W构成的一对端部45e而形成的W相接合端部48W。
多个接合端部48沿铁芯3的周向C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极每相的槽数被设定为“2”。因此,如图12所示,像U相接合端部48U、U相接合端部48U、V相接合端部48V、V相接合端部48V、W相接合端部48W、W相接合端部48W…那样,同相的接合端部48每次2个而沿周向C依次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同相的2个相绕组7相对应的接合端部48构成为沿周向C每次2个地连续配置。因此,在着眼于某一个接合端部48的情况下,在周向C上与配置有跟该接合端部48同相的接合端部48一侧相反一侧,配置有异相的接合端部48。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多个接合端部48的配置关系的图。而且,沿周向C排列的多个接合端部48分别以随着朝向周向第二侧C2而数值变大的方式顺次编号。例如,若着眼于#6的V相接合端部48V,则在#6的V相接合端部48V的周向第一侧C1,配置有与之同相的#5的V相接合端部48V。在#6的V相接合端部48V的周向第二侧C2,配置有与之异相的#7的W相接合端部48W。
如图12所示,多个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沿铁芯3的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接合端部48被配置为沿以铁芯3的轴心为中心的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邻接的接合端部48彼此的周向C上的间隔随着朝向径向R的外侧而增大。
帽部件6形成为一体覆盖同相的相绕组7的多个接合端部48。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帽部件6,一体覆盖U相接合端部48U和相对于它在周向C上的一侧与之邻接的U相接合端部48U。V相接合端部48V和W相接合端部48W亦同。这样,由帽部件6一体覆盖的多个接合端部48是电位差小于异相的相绕组7彼此的同相的相绕组7彼此,因此产生短路等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帽部件6一体覆盖被配置为沿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接合端部48,由此产生相对于帽部件6的脱落方向即径向R的外方向的阻力,起到防脱效果。
同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周向C上的间隔在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窄于异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间隔。在图13中,由AD1和AD2表示的间隔是“异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间隔”。由AS1和AS2表示的间隔是“同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周向C上的间隔”。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AD1和AD2分别称为第一异相间隔AD1、第二异相间隔AD2。另外,分别将AS1和AS2称为第一同相间隔AS1、第二同相间隔AS2。
供接合端部48配置的周向C上的区域包括:将第二异相间隔AD2和第二同相间隔AS2设定为相同的间隔且两者在周向C上交替设置的均等区域、设置有比第二异相间隔AD2和第二同相间隔AS2窄的第一同相间隔AS1以及比第二异相间隔AD2和第二同相间隔AS2宽的第一异相间隔AD1的不均等区域。这里,均等区域是均等地配置多个接合端部48的间隔的区域,不均等区域是不均等地配置多个接合端部48的间隔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3所示,周向C上的从#1的W相接合端部48W到#4的U相接合端部48U的区域以及周向C上的从#9的U相接合端部48U到#12的V相接合端部48V的区域为均等区域。另外,周向C上的从#5的V相接合端部48V到#8的W相接合端部48W的区域为不均等区域。在不均等区域,#5的V相接合端部48V与#6的V相接合端部48V之间即周向C上的间隔被设置得窄,该间隔为第一同相间隔AS1。同样地,#7的W相接合端部48W与#8的W相接合端部48W之间即周向C上的间隔被设置得窄,该间隔为第一同相间隔AS1。在不均等区域,像这样,部分间隔变窄,相应地#6的V相接合端部48V与#7的W相接合端部48W之间即周向C上的间隔变宽,该间隔成为第一异相间隔AD1。该第一异相间隔AD1在均等区域和不均等区域中由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形成的周向C上的间隔中,为最宽的间隔。第一异相间隔AD1和第一同相间隔AS1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形成,在周向C上的区域中以相同的间隔配置有多个接合端部48后,从中选择任意的接合端部48,并以缩窄同相的接合端部48彼此的间隔的方式使之变形。例如,如图13所示,将#6的V相接合端部48V和#7的W相接合端部48W两者选择为变形的对象。而且,一边使#6的V相接合端部48V靠近周向第一侧C1一边使#7的W相接合端部48W靠近周向第二侧C2,由此在#6的V相接合端部48V和#7的W相接合端部48W之间形成第一异相间隔AD1。
这里,如图12所示,铁芯3具有用于安装于其它部件的安装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8是插通于在铁芯3设置的安装孔的螺栓等紧固部件。其它部件是安装定子1的部件,例如是收容定子1的壳体等。
安装部8从铁芯3的轴向L观察,配置于异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之间。这里,安装部8被配置为具有径向R上的位置与接合端部48相同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异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中的#6的V相接合端部48V与#7的W相接合端部48W之间的第一异相间隔AD1,配置有安装部8。由于与周向C上的全域中宽度最宽的间隔即第一异相间隔AD1相对应地配置安装部8,因此容易避免安装部8与接合端部48接触。因此,能够降低产生因安装部8与接合端部48接触所致的短路等问题的可能性。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凹槽62从一对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A即周向C观察形成为与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为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还可以形成为凹槽62从周向C观察仅与接合端部48的一部分(图示的例子中3/4左右)重叠。凹槽62的深度可以设定为假使在主体部61产生了空隙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对接合端部48间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的深度。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凹槽62形成为具有梯形状或者三角形状的截面形状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可以形成为凹槽62具有长方形的截面形状。除此以外,凹槽62的截面形状只要为非沉割形状,就能选择适当的形状。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帽部件6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2个接合端部48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构成为帽部件6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3个以上的接合端部48。此时,由帽部件6一体覆盖的3个以上的接合端部48可以由异相的相绕组形成。例如如图17所示,可以构成为帽部件6一体覆盖由同相的相绕组形成的2个接合端部48U、48U和由与这些接合端部48U、48U异相的相绕组形成的一个接合端部48W。此时,优选在由相互异相的相绕组形成的接合端部48U、48W之间进一步形成凹槽62。另外,虽图示省略,但也可以取代形成凹槽62,转而将接合端部48U、48W的间隔形成得宽。这里,若用“D”表示接合端部48的个数的约数,则帽部件6优选构成为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D个接合端部48。该情况下,每个帽部件6,在全部于周向C上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设置有合计(D-1)个凹槽62。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与径向R或者轴向L一致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构成为接合端部48沿与径向R或者轴向L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可以构成为在接合端部48的延出方向E与径向R一致的情况下,接合端部48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一对连接部45的端部45e彼此直接接合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一对连接部45的端部45e彼此可以经由由与它们相独立的部件构成的连接部件连接。在本说明书中,像这样的间接的连接方式也包含于“一对端部相互接合”的概念中。在该情况下,在连接部件的两端部,该连接部件的端部与连接部45的端部45e接合,而形成2个接合端部48。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绕组4具有在槽33内排成一列地排列配置的多个绕组边部43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在槽33内,多个绕组边部43可以排列配置有多列。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绕组4具备多个线圈部42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绕组4可以具备多个由一个绕组边部43和从该绕组边部43延伸的一对连接部45构成的分裂导体而构成。在该情况下,接合端部48不仅沿周向C,还沿径向R排列配置。帽部件6可以设置为一体覆盖在周向C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也可以设置为一体覆盖在径向R上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任意设定定子1本身的规格。例如,相数、磁极数、槽数、层数(在一个槽33内沿径向R排列配置的绕组边部43的个数)以及绕组4的卷绕方法等可以根据旋转电机所要求的特性等适当地设定。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要设想为具备定子1的旋转电机是被用作车辆的驱动力源的车辆驱动用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还能够在工业设备用、机器人用等所有用途的旋转电机所具备的定子1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
(10)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在设置有第一同相间隔AS1和第一异相间隔AD1的不均等区域中,设置有2处第一同相间隔AS1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设置于不均等区域的第一同相间隔AS1也可以是一处。此时,相对于形成第一同相间隔AS1的任一个接合端部48,在周向第一侧C1或者周向第二侧C2形成第一异相间隔AD1。
(11)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例举说明了供设置接合端部48的周向C上的区域包含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接合端部48的均等区域和非均等的不均等区域,并在该不均等区域中的第一异相间隔AD1配置有安装部8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如图18所示,可以在周向C上的全域,将同相间隔设定为窄于异相间隔的一定的第三同相间隔AS3,在周向C上的全域,将异相间隔设定为宽于第三同相间隔AS3的一定的第三异相间隔AD3。此时,在周向C上的全域,形成有多个相同间隔的异相间隔,因此可以在其中的一部分的异相间隔配置安装部8。根据该结构,例如,即使因制造上或者组装上的制约等而限定安装部8的配置位置,也能够从多个第三异相间隔AD3中选择不受该制约的配置位置来设置安装部8。
(12)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安装部8被配置为具有径向R上的位置与接合端部48相同的部分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所示,安装部8可以配置于比接合端部48靠径向R上的外侧。
(13)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如图14所示一对端部45e在轴向L上重叠并且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48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像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如图19所示,一对端部45e在周向C上重叠,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48。根据该结构,与在轴向L上重叠一对端部45e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定子1的轴向L上的全长变长。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包括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它实施方式;以下相同)中所发明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发明的结构组合使用。
有关其它结构,本说明书中所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理解为在所有方面不过是例示而已。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实施方式的概要〕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用定子优选具备以下各结构。
[1]是具备具有多个槽(33)的筒状的铁芯(3)和安装于所述铁芯(3)的绕组(4)的旋转电机用定子(1),
所述绕组(4)包括排列配置于所述槽(33)内的多个导体线部(34),
所述导体线部(34)分别具有突出到所述槽(33)之外的端部(45e),
一对所述端部(45e)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48),
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沿所述铁芯(3)的周向排列配置,并且配置为沿所述铁芯(3)的径向(R)呈放射状延伸,
设置有帽部件(6),该帽部件(6)以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的方式,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模塑成型。
根据该结构,使用前处理的必要性低于粉体涂装等的模塑技术,对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进行模塑成型,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另外,多个接合端部(48)形成为沿铁芯(3)的径向(R)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与将接合端部(48)形成为沿铁芯(3)的轴向(L)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旋转电机用定子(1)整体的轴向长度抑制得短。并且,一对接合端部(48)的间隔随着从基端侧趋向前端侧而逐渐变大,因此相对于作用于一体覆盖该一对接合端部(48)的帽部件(6)的径向(R)上的拉拔力,产生阻力。由此,例如在振动作用于旋转电机用定子(1)等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帽部件(6)从接合端部(48)脱落。因此,在振动等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也能够长期且适当地维持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2]所述绕组(4)具备分别供相位互不相同的多相交流电流流动的多个相绕组(7),
所述帽部件(6)形成为一体覆盖同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
同相的相绕组(7)彼此的电位差小于异相的相绕组(7)彼此。根据该结构,由帽部件(6)覆盖同相的相绕组(7)的接合端部(48),因此假使在帽部件(6)的内部存在空隙,产生短路等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小。
[3]同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的所述周向(C)上的间隔在所述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窄于异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的间隔。
如上所述,同相的相绕组(7)彼此的电位差小于异相的相绕组(7)彼此。根据该结构,缩窄电位差小的同相的相绕组(7)彼此的周向(C)上的间隔,并加宽电位差大的异相的相绕组(7)彼此的周向(C)上的间隔,因此能够配置为空开用于根据各自的电位差确保电绝缘性的适当的间隔,并将各相绕组(7)的接合端部(48)收容于最小限的周向(C)区域。因此,能够使定子(1)的绕组末端部小型化,或者设置不配置各相绕组(7)的接合端部(48)的周向(C)区域,并在该区域配置其它构造。
[4]如上所述,在同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的所述周向(C)的间隔窄于异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的间隔的结构中,
所述铁芯(3)具有用于安装于其它部件的安装部(8),
所述安装部(8)从所述铁芯(3)的轴向(L)观察,配置于异相的所述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48)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异相的相绕组(7)的相邻的多个接合端部(48)之间的较宽的周向(C)上的间隔,配置用于将铁芯(3)安装于其它部件的安装部(8)。因此,能够在铁芯(3)设置安装部(8),并将因设置该安装部(8)所致的定子(1)的大型化抑制得较小。
[5]所述帽部件(6)具有凹槽(62),该凹槽(62)形成为具有夹设于相邻的一对所述接合端部(48)之间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帽部件(6)的表面沿凹槽(62)屈曲,相应地能够将相邻的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沿帽部件(6)的表面的爬电距离确保得较大。因此,假使在一对接合端部(48)各自与凹槽(62)之间产生空隙,也能够将该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爬电距离确保得较大。由此,能够适当地确保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电绝缘性。即,通过将利用模塑技术和对所形成的帽部件(6)的形状的研究相组合,能够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6]所述凹槽(62)形成为从一对所述接合端部(48)的排列方向观察与所述接合端部(48)的整体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以完全断开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方式设置凹槽(62),能够降低产生连接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的那样的空隙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存在具有更大深度的凹槽(62),因此能够将爬电距离确保得更大。因此,假使在一对接合端部(48)各自与凹槽(62)之间产生空隙,也能够进一步减小在一对接合端部(48)之间产生短路的可能性。
[7]在所述凹槽(62)一体保持有由与所述帽部件(6)相独立的部件构成的绝缘部件(65)。
根据该结构,由于存在一体保持于凹槽(62)的绝缘部件(65),因此能够高可靠性地避免一对接合端部(48)间以空隙相连那样的情况。由此,能够更加容易且适当地确保邻接的接合端部(48)间的电绝缘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只要能够起到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定子;3…铁芯;4…绕组;6…帽部件;7…相绕组;8…安装部;33…槽;43…绕组边部(导体线部);45e…端部;48…接合端部;62…凹槽;65…绝缘部件;A…接合端部的排列方向。

Claims (7)

1.一种旋转电机用定子,其具备具有多个槽的筒状的铁芯和安装于所述铁芯的绕组,其中,
所述绕组包括排列配置于所述槽内的多个导体线部,
所述导体线部分别具有突出到所述槽之外的端部,
一对所述端部相互接合而形成接合端部,
多个所述接合端部沿所述铁芯的周向排列配置,并被配置为沿所述铁芯的径向呈放射状地延伸,
以一体覆盖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的方式设置有帽部件,所述帽部件使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模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所述绕组具备分别供相位互不相同的多相交流电流流动的多个相绕组,
所述帽部件形成为一体覆盖同相的所述相绕组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同相的所述相绕组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在所述周向上的间隔在所述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窄于异相的所述相绕组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所述铁芯具有用于安装于其它部件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沿所述铁芯的轴向观察,配置于异相的所述相绕组的相邻的多个所述接合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所述帽部件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为具有夹设于相邻的一对所述接合端部之间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所述凹槽形成为沿一对所述接合端部的排列方向观察,与所述接合端部的整体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旋转电机用定子,其中,
在所述凹槽一体保持有由与所述帽部件不同的其它部件构成的绝缘部件。
CN201680036432.5A 2015-07-06 2016-05-30 旋转电机用定子 Active CN107710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5526 2015-07-06
JP2015135526 2015-07-06
PCT/JP2016/065887 WO2017006645A1 (ja) 2015-07-06 2016-05-30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0558A true CN107710558A (zh) 2018-02-16
CN107710558B CN107710558B (zh) 2019-08-23

Family

ID=57685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6432.5A Active CN107710558B (zh) 2015-07-06 2016-05-30 旋转电机用定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7157B2 (zh)
JP (1) JP6497440B2 (zh)
CN (1) CN107710558B (zh)
DE (1) DE112016001697B4 (zh)
WO (1) WO20170066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70956A1 (en) 2018-05-30 2019-12-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ntrast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3454882A (zh) 2019-03-22 2021-09-28 株式会社爱信 定子
TWI763240B (zh) * 2021-01-06 2022-05-01 星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組合式馬達定子
DE102021115395B3 (de) 2021-06-15 2022-07-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Wickelkopfisolation eines elektrischenTraktionsmotor-Stators
DE102021208851A1 (de) 2021-08-12 2023-02-16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Stato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9802A (ja) * 1999-01-18 2000-07-28 Denso Corp 接合部の絶縁構造、回転電機の絶縁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62453B1 (en) * 2000-02-21 2002-10-0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for an alternator
US20110163620A1 (en) * 2010-01-07 2011-07-07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13207912A (ja) * 2012-03-28 2013-10-07 Fukushima Nitto Shinko Kk 端末キャップ、及び、導体セグメント型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2014023210A (ja) * 2012-07-13 2014-02-03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042Y1 (zh) * 1969-05-16 1974-01-25
JPS61173651A (ja) 1985-01-25 1986-08-05 Hitachi Ltd 巻線端・接続部の絶縁方法
JP3618867B2 (ja) 1996-01-30 2005-02-09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接続端部の絶縁処理方法
JP3256696B2 (ja) * 2000-01-25 2002-0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発電機
JP2004229460A (ja) * 2003-01-27 2004-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5117160B2 (ja) 2006-10-25 2013-01-0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集中配電部品
JP5471867B2 (ja) * 2009-07-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3503280A (zh) 2011-04-29 2014-01-08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机模块绝缘系统和方法
JP5833885B2 (ja) * 2011-10-25 2015-1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固定子
JP2013115832A (ja) * 2011-11-24 2013-06-10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KR101340168B1 (ko) 2012-05-14 2013-12-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스테이터 권선 코일의 비용접 결선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회전모터
JP6093269B2 (ja) * 2013-08-19 2017-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及びステ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9802A (ja) * 1999-01-18 2000-07-28 Denso Corp 接合部の絶縁構造、回転電機の絶縁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62453B1 (en) * 2000-02-21 2002-10-0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for an alternator
US20110163620A1 (en) * 2010-01-07 2011-07-07 Denso Corporation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13207912A (ja) * 2012-03-28 2013-10-07 Fukushima Nitto Shinko Kk 端末キャップ、及び、導体セグメント型ステータ製造方法
JP2014023210A (ja) * 2012-07-13 2014-02-03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06645A1 (ja) 2017-01-12
US20180205271A1 (en) 2018-07-19
DE112016001697T5 (de) 2017-12-28
JPWO2017006645A1 (ja) 2018-02-08
US10587157B2 (en) 2020-03-10
DE112016001697B4 (de) 2023-11-16
CN107710558B (zh) 2019-08-23
JP6497440B2 (ja) 2019-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558A (zh) 旋转电机用定子
US8446061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stator core with slot insulation encircling first and second coils
US10910899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EP2273654A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611000A2 (en) Electric motor
US822014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hort-circuiting member
US994176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1843296B2 (en) Motor and air conditioner
JP5563802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巻線方法
US9806577B2 (en) Stator with neutral line secured to stator yoke
KR20120041127A (ko) 고정자, 브러시리스 모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70201135A1 (en) Stator and rotary machine
CN103580341B (zh) 旋转电机
US10320253B2 (en) Armatur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ross-flow fa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air of teeth of armature
CN106104980A (zh) 电机的电磁结构
CN109428406A (zh) 无刷电动机及定子的绕线方法
US8981613B2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12136264A (zh) 旋转机以及绝缘体
CN107925298A (zh) 旋转电机用的定子
US11336133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2006187164A (ja) 回転電機
US10284034B2 (en) Armatur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rossflow fan
US20200136457A1 (en)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US11095177B2 (en) Coil
CN109983662B (zh) 设置有具有径向堆叠的耦合迹线的互连器的旋转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