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8226B - 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8226B
CN107688226B CN201710722886.4A CN201710722886A CN107688226B CN 107688226 B CN107688226 B CN 107688226B CN 201710722886 A CN201710722886 A CN 201710722886A CN 107688226 B CN107688226 B CN 1076882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object side
positive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228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8226A (zh
Inventor
荒井大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88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8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8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8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2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for varying the objective focal l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L11)与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体侧,在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并且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地移动,在设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L12)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为dp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νdp1>85.0。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11月2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07034、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21191.9、发明名称为“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光学设备以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摄像机、电子静态相机等的摄影镜头使用的变焦镜头中,实现了小型化、高变倍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0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些年,对于变焦镜头,期望进一步的高倍率化。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超高画质、高倍率的变焦镜头、光学设备以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所述变焦镜头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等的摄像机、电子静态相机等,与以往相比具有较大的变倍比。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体侧,在变焦时,所述四个透镜组全部移动,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成为一体地移动,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1>85.0
其中,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变焦时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2>60.0
其中,
νdp2: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像面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构成。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及正透镜构成。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fG2)/fG1<0.15
其中,
fG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G2: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200<νdn1/νdp1<0.400
其中,
νdn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透镜组在变焦时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
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至少一枚非球面透镜。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搭载所述变焦镜头为特征的光学设备(例如,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数码静态相机CAM)。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变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其中,以如下方式将各透镜组装到镜头镜筒内:所述第一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在变焦时,所述四个透镜组全部移动,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成为一体地移动,所述聚焦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1>85.0
其中,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小型、超高画质、高倍率的变焦镜头、光学设备以及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所述变焦镜头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等的摄像机、电子静态相机等,与以往相比具有较大的变倍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的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的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的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的图。
图11是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图13是说明搭载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光学设备)的图,(a)为主视图,(b)是后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a)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L11与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体侧,在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并且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地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在第一透镜组G1产生的倍率色像差和球面像差。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望远端状态下的倍率色像差和球面像差。
而且,通过使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在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地移动,能够抑制通过第三透镜组G3的光束直径的变动,从而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引起的球面像差的变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
νdp1>85.0…(1)
其中,
νdp1: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L12的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的阿贝数。
条件式(1)规定了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L12的阿贝数的值。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难以对在第一透镜组G1内产生的倍率色像差进行良好地校正。其结果是,难以对变焦望远端状态下的倍率色像差进行良好地校正,因而并不优选。
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可靠,优选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87.5。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为可靠,优选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90.0。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二透镜组G2在变焦时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导致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2)。
νdp2>60.0…(2)
其中,
νdp2: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像面侧的正透镜L13的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的阿贝数。
条件式(2)规定了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像面侧的正透镜L13的阿贝数的值。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时,难以对在第一透镜组G1内产生的倍率色像差进行良好地校正。其结果是,难以对变焦望远端状态下的倍率色像差进行良好地校正,因而并不优选。
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可靠,优选使条件式(2)的下限值为70.0。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为可靠,优选使条件式(2)的下限值为80.0。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二透镜组G2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L21、负透镜L22、正透镜L23及负透镜L24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广角端状态下的像散。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三透镜组G3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L31、正透镜L32与负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正透镜L34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导致的轴上色像差的变动以及球面像差的变动。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四透镜组G4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L41与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中间焦距状态下的倍率色像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3)。
0.05<(-fG2)/fG1<0.15…(3)
其中,
fG1: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
fG2: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
条件式(3)规定了第一透镜组G1与第二透镜组G2的焦距的比率。当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值时,在第一透镜组G1产生的倍率色像差和球面像差增大,难以校正由变焦导致的倍率色像差和球面像差,因而并不优选。而且,当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时,在第二透镜组G2产生的像散增大,难以校正由变焦导致的像散,因而并不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4)。
0.200<νdn1/νdp1<0.400…(4)
其中,
νdn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的阿贝数;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的阿贝数。
条件式(4)规定了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负透镜L11的阿贝数与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L12的阿贝数的比率。当高于条件式(4)的上限值时,在第一透镜组G1产生的倍率色像差增大,难以校正由变焦导致的倍率色像差,因而并不优选。而且,当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时,难以使由变焦导致的轴上色像差良好,因而并不优选。
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可靠,优选使条件式(4)的上限值为0.390。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可靠,优选使条件式(4)的下限值为0.250。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四透镜组G4在变焦时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导致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优选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第三透镜组G3具有至少一枚非球面透镜。根据该结构,能够良好地校正变焦导致的球面像差的变动。
在图13和图14中,作为具备上述变焦镜头ZL的光学设备,示出了数码静态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CAM(光学设备)的结构。该数码静态相机CAM在按下未图示的电源钮后将摄影镜头(变焦镜头ZL)的未图示的快门打开,用变焦镜头ZL使来自被摄体(物体)的光聚光,并在配置于像面I(参照图1)的摄像元件C(例如,CCD、CMOS等)成像。在摄像元件C成像的被摄体像被显示在配置于数码静态相机CAM的背后的液晶监视器M。摄影者在观察液晶监视器M并决定被摄体像的构图后,按下释放按钮B1通过摄像元件C拍摄被摄体像,并记录保存到未图示的存储器中。
在该相机CAM配置有在被摄体较暗的情况下发出辅助光的辅助光发光部D、使摄影镜头ZL从广角端状态(W)向望远端状态(T)变焦时的广角(W)-望远(T)按钮B2以及用于设定数码静态相机CAM的各种条件等的功能按钮B3等。在图13中,例示了将相机CAM与变焦镜头ZL一体成形的紧凑式的相机,不过作为光学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变焦镜头ZL的镜头镜筒与相机机身主体能够装拆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
接下来,参照图15,对上述变焦镜头ZL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镜筒内组装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及第四透镜组G4(步骤ST10)。在该组装步骤中,将各透镜配置成使第一透镜组G1具备正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备负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G3具备正的光焦度、第四透镜组G4具备正的光焦度。接着,将各透镜配置成第一透镜组G1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L11与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步骤ST20)。并且,将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体侧(步骤ST30)。此时,将各透镜配置成:在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并且使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地移动(步骤ST40)。并且,对于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正透镜L12,当设该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为νdp1时,组装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的透镜(步骤ST50)。
νdp1>85.0…(1)
在此,列举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配置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第一透镜组G1,配置有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作为第二透镜组G2,配置有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作为第三透镜组G3,配置有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作为第四透镜组G4,配置有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并且,使第一透镜组G1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νdp1为95.0。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一种小型、超高画质、高倍率的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适用于采用固体摄像元件等的摄像机、电子静态相机等,与以往相比具有较大的变倍比。
实施例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在以下示出表1~表4,这些表是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中的各参数的表。
在表中的[透镜参数]中,面序号表示沿光线的行进方向的从物体侧起的透镜面的顺序,R表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从各光学面到下一个光学面(或者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面间隔,nd表示透镜采用的玻璃材料相对于d线(波长587.56nm)的折射率,νd表示透镜采用的玻璃材料的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的阿贝数。曲率半径的“∞”表示平面或者开口。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1.000000。
在表中的[非球面数据]中,对于“透镜参数”中所示的非球面,以下式(a)表示其形状。X(y)表示从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到高度y的非球面上的位置为止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常数,A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E-n”表示“×10-n”。例如,1.234E-05=1.234×10-5
X(y)=y2/[R×{1+(1-κ×y2/R2)1/2}]+A4×y4+A6×y6+A8×y8+A10×y10
…(a)
在表中的[整体参数]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角,Y表示像高,TL表示镜头全长,Bf表示配置得最靠像面侧的光学部件的从像面侧的面到近轴像面为止的距离,Bf(空气换算)表示从最终透镜面到近轴像面为止的空气换算时的距离。
在表中的[变焦数据]中,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1、中间位置2)以及望远端状态各状态中的Di(其中,i为整数)表示第i面与第(i+1)面的可变间隔。
在表中的[变焦镜头组数据]中,G表示组序号,组初面表示各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面序号,组焦距表示各组的焦距,透镜结构长度表示各组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在表中的[条件式]中,示出与上述条件式(1)~(4)对应的值。
以下,在所有的参数值中,披露的焦距f、曲率半径R、面间隔D、其他长度等若无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一般采用“mm”单位,不过光学系统即使成比例扩大或成比例缩小也有着同等的光学性能,因此并不限定于此。单位并不限定于“mm”,也可以采用其他恰当的单位。
到此为止的表的说明对于所有的实施例都是共通的,以下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例)
用图1~图3和表1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ZL1)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1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调节光量为目的的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
第四透镜组G4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
在第四透镜组G4与像面I之间具有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所述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用于对配设于像面I的固体摄像元件C(例如CCD、CMOS等)的极限分辨率以上的空间频率进行截止。
在这样的结构的变焦镜头ZL1中,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此时,第一透镜组G1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二透镜组G2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三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4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在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向物体侧移动。
在下述的表1中,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表1中的面序号1~28与图1所示的曲率半径R1~R28的各光学面对应。在第一实施例中,第15面、第16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
(表1)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141
[非球面数据]
第15面
κ=0.1629,A4=3.31498E-05,A6=-1.97146E-06,A8=0.00000E+00,A10=0.00000E+00
第16面
κ=1.0000,A4=5.40906E-05,A6=-2.86274E-06,A8=1.60868E-08,A10=0.00000E+00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151
[变焦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15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161
[条件式]
条件式(1)νdp1=95.0
条件式(2)νdp2=82.57
条件式(3)(-fG2)/fG1=0.105
条件式(4)νdn1/νdp1=0.371
根据表1所示参数的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1满足所有上述条件式(1)~(4)。
图2、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1的各像差图。即,图2(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2(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1)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3(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2)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3(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在各像差图中,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d、g、C、F分别表示d线(波长587.6nm)、g线(波长435.8nm)、C线(波长656.3nm)、F线(波长486.1nm)下的像差。而且,未记载的部分表示d线下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实线表示球面像差,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虚线表示子午像面。在彗差图中,实线表示子午彗差。关于这些像差图的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省略其说明。
由各像差图可以明确,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为止的各焦距状态下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优良的成像性能。
(第二实施例)
用图4~图6和表2说明第二实施例。图4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ZL2)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2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调节光量为目的的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凸面朝向像面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4构成。
第四透镜组G4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
在第四透镜组G4与像面I之间具有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所述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用于对配设于像面I的固体摄像元件C(例如CCD、CMOS等)的极限分辨率以上的空间频率进行截止。
在这样的结构的变焦镜头ZL2中,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此时,第一透镜组G1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二透镜组G2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三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4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在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向物体侧移动。
在下述的表2中,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表2中的面序号1~27与图4所示的曲率半径R1~R27的各光学面对应。在第二实施例中,第14面、第15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
(表2)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191
[非面数据]
第14面
κ=0.2008,A4=2.04962E-05,A6=0.00000E+00,A8=0.00000E+00,A10=0.00000E+00
第15面
κ=1.0000,A4=8.40989E-05,A6=-3.91763E-07,A8=0.00000E+00,A10=0.00000E+00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01
[变焦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0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11
[条件式]
条件式(1)νdp1=95.0
条件式(2)νdp2=82.57
条件式(3)(-fG2)/fG1=0.105
条件式(4)νdn1/νdp1=0.371
根据表2所示参数的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2满足所有上述条件式(1)~(4)。
图5、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2的各像差图。即,图5(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5(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1)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6(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2)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6(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由各像差图可以明确,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为止的各焦距状态下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优良的成像性能。
(第三实施例)
用图7~图9和表3说明第三实施例。图7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ZL3)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3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调节光量为目的的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
第四透镜组G4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与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
在第四透镜组G4与像面I之间具有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所述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用于对配设于像面I的固体摄像元件C(例如CCD、CMOS等)的极限分辨率以上的空间频率进行截止。
在这样的结构的变焦镜头ZL3中,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此时,第一透镜组G1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二透镜组G2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三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4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在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向物体侧移动。
在下述的表3中,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表3中的面序号1~28与图7所示的曲率半径R1~R28的各光学面对应。在第三实施例中,第15面、第16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
(表3)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41
[非球面数据]
第15面
κ=0.0552,A4=3.82466E-05,A6=0.00000E+00,A8=0.00000E+00,A10=0.00000E+00
第16面
κ=1.0000,A4=6.09831E-05,A6=-3.71841E-07,A8=0.00000E+00,A10=0.00000E+00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51
[变焦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5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61
[条件式]
条件式(1)νdp1=95.0
条件式(2)νdp2=82.57
条件式(3)(-fG2)/fG1=0.104
条件式(4)νdn1/νdp1=0.371
根据表3所示参数的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3满足所有上述条件式(1)~(4)。
图8、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3的各像差图。即,图8(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8(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1)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9(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2)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9(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由各像差图可以明确,在第三实施例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为止的各焦距状态下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优良的成像性能。
(第四实施例)
用图10~图12和表4说明第四实施例。图10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ZL4)的结构以及从广角端状态(W)到望远端状态(T)为止的变焦轨道。如图10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4包括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调节光量为目的的孔径光阑S、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与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3构成。
第二透镜组G2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2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3及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4构成。
第三透镜组G3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3的接合透镜及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构成。
第四透镜组G4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4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42的接合透镜构成。
在第四透镜组G4与像面I之间具有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所述低通滤光片、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玻璃砖GB用于对配设于像面I的固体摄像元件C(例如CCD、CMOS等)的极限分辨率以上的空间频率进行截止。
在这样的结构的变焦镜头ZL4中,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的变焦时,四个透镜组G1~G4全部移动。此时,第一透镜组G1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二透镜组G2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三透镜组G3向物体侧移动。第四透镜组G4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S在变焦时与第三透镜组G3成为一体,向物体侧移动。
在下述的表4中,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各参数的值。表4中的面序号1~28与图10所示的曲率半径R1~R28的各光学面对应。在第四实施例中,第15面、第16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
(表4)
[透镜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291
[非球面数据]
第15面
κ=-0.2070,A4=8.34557E-05,A6=-6.60636E-07,A8=0.00000E+00,A10=0.00000E+00
第16面
κ=1.0000,A4=5.19910E-05,A6=-1.04824E-06,A8=0.00000E+00,A10=0.00000E+00
[整体参数]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301
[变焦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30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BDA0001385348320000311
[条件式]
条件式(1)νdp1=95.0
条件式(2)νdp2=82.57
条件式(3)(-fG2)/fG1=0.105
条件式(4)νdn1/νdp1=0.371
根据表4所示参数的表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4满足所有上述条件式(1)~(4)。
图11、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ZL4的各像差图。即,图11(a)为广角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11(b)为广角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1)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12(a)为望远端侧的中间焦距状态(中间位置2)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图12(b)为望远端状态下的摄影距离无限远处的各像差图。
由各像差图可以明确,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到望远端状态为止的各焦距状态下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优良的成像性能。
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附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而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标号说明
ZL(ZL1~ZL4):变焦镜头;
G1:第一透镜组;
G2:第二透镜组;
G3:第三透镜组;
G4:第四透镜组;
S:孔径光阑;
GB:玻璃砖;
C:固体摄像元件;
I:像面;
CAM:数码静态相机(光学设备)。

Claims (10)

1.一种变焦镜头,其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体侧,
在变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及所述第四透镜组全部移动,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成为一体地移动,
所述第二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负透镜、正透镜及负透镜构成,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1>85.0
0.200<νdn1/νdp1<0.400
νdp2>60.0
其中,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νdn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负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νdp2: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像面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2.一种变焦镜头,其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体侧,
在变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及所述第四透镜组全部移动,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成为一体地移动,
所述第三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及正透镜构成,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1>85.0
其中,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3.一种变焦镜头,其由沿光轴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负透镜与正透镜的接合透镜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
决定亮度的孔径光阑配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物体侧,
在变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及所述第四透镜组全部移动,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成为一体地移动,
所述第四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νdp1>85.0
其中,
νdp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配置得最靠物体侧的所述正透镜的以d线为基准的阿贝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变焦时暂时向像面侧移动,然后向物体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及正透镜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组仅由从物体侧起依次排列的正透镜与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fG2)/fG1<0.15
其中,
fG1: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fG2: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组在变焦时暂时向物体侧移动,然后向像面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至少具有一枚非球面透镜。
10.一种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
搭载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CN201710722886.4A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 Active CN107688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3567 2012-01-25
JP2012013567A JP5861472B2 (ja) 2012-01-25 2012-01-25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US201261703707P 2012-09-20 2012-09-20
US61/703,707 2012-09-20
CN201280021191.9A CN103502871B (zh)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191.9A Division CN103502871B (zh)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8226A CN107688226A (zh) 2018-02-13
CN107688226B true CN107688226B (zh) 2020-11-20

Family

ID=4887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191.9A Active CN103502871B (zh)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CN201710722886.4A Active CN107688226B (zh)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191.9A Active CN103502871B (zh) 2012-01-25 2012-11-02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19622B2 (zh)
JP (1) JP5861472B2 (zh)
CN (2) CN103502871B (zh)
RU (1) RU2679488C2 (zh)
WO (1) WO20131112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6895B2 (ja) * 2012-02-09 2015-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959938B2 (ja) * 2012-05-30 201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173005B2 (ja) * 2013-04-18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355331B2 (ja) * 2013-12-25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828942B2 (ja) * 2014-09-22 2015-1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179585B2 (ja) * 2015-12-22 2017-08-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7052832B2 (ja) * 2020-07-06 2022-04-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0950B2 (ja) * 2002-08-19 2009-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US7366102B2 (en) * 2005-01-21 2008-04-29 Time Warner Cable Fault iso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8238038B2 (en) * 2008-08-08 2012-08-07 Tamron Co., Ltd. High variable power zoom lens
JP5274265B2 (ja) 2009-01-07 2013-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2645734B (zh) * 2009-04-24 2014-10-15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单元、成像设备和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
JP5325021B2 (ja) * 2009-05-20 2013-10-23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
KR101630282B1 (ko) * 2009-09-09 2016-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KR101676785B1 (ko) * 2009-10-13 2016-1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소형 줌 렌즈
JP5742100B2 (ja) * 2010-03-08 2015-07-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724189B2 (ja) * 2010-03-08 2015-05-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JP5589622B2 (ja) * 2010-07-01 2014-09-17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系
CN202049279U (zh) * 2011-02-28 2011-11-23 腾龙光学(佛山)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2122058B (zh) * 2011-03-08 2014-08-20 东莞长安谷崧塑胶零件模具厂 变焦光学系统
JP5703869B2 (ja) * 2011-03-15 2015-04-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3157195A (ru) 2015-06-27
US9019622B2 (en) 2015-04-28
JP2013152373A (ja) 2013-08-08
JP5861472B2 (ja) 2016-02-16
RU2679488C2 (ru) 2019-02-11
US20140055869A1 (en) 2014-02-27
CN103502871A (zh) 2014-01-08
WO2013111221A1 (ja) 2013-08-01
CN107688226A (zh) 2018-02-13
CN103502871B (zh)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8226B (zh) 变焦镜头
US11668899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CN105393156B (zh) 变倍光学系统、成像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0262020B (zh) 变焦镜头及光学设备
JP551078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
WO201500843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RU2602406C2 (ru) Вариообъектив, опт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ариообъектива
JP201213311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このズームレンズを搭載した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354257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CN110596873A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JP688054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12946867A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590675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354256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582510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JP550577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
JP6511722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337565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511587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639916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07250871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光学设备
JP617958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6528355B2 (ja) 変倍光学係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26795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14136403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変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