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5825A -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5825A
CN107685825A CN201610626066.0A CN201610626066A CN107685825A CN 107685825 A CN107685825 A CN 107685825A CN 201610626066 A CN201610626066 A CN 201610626066A CN 107685825 A CN107685825 A CN 107685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foregoing
drive rod
drive
pump ma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260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5825B (zh
Inventor
张瑞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62606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58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5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5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5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5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8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aking more than one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包含:驱动机构,设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前述第一、第二驱动杆并部分伸设于壳体的第一、第二腔室,前述第一、第二驱动杆并与煞车驱动元件链接,藉由煞车驱动元件即时驱动第一驱动杆并让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产生位移,以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当第一活塞到达设定位移距离的时间差内,即会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驱动杆并推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产生位移,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如此,得以一次煞车动作,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及第二煞车制动力,之后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更可提升车辆的煞车效能与安全性。

Description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尤指一种藉由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到达设定位移的距离的时间差内,即会加入并同时推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以产生位移,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如此,得以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与第二泵机构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与前轮煞车器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再于之后让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更可提升车辆的煞车效能与安全性的创新。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车辆的刹车系统,如汽车,前、后轮的煞车器乃是藉由一总泵同时驱动前、后轮煞车器对应的油压输出管以产生煞车制动力,由于煞车总泵前置的结果,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总泵虽同时驱动前、后轮的煞车油压输出管以产生煞车制动力,却因为后轮距离总泵较前轮远的因素,造成前轮煞车器已开始煞车的动作时,后轮煞车器才开始煞车等慢半拍的问题,更由于大部分车辆均采后轮传动结构,造成前输开始煞车了,后轮仍继续输出大动能的结果,易造成车辆甩尾的危险因子。
对于两轮机车、自行车,由于前、后轮的煞车驱动元件各自分布于把手的左、右侧,因此,对于前轮或后轮的煞车动作,取决于骑士自行操作的结果,为此,亦会因骑士操作上的错误,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如常见的因为煞车操作的错误,先启动前轮煞车器,致使后轮动力继续输出的结果,造成重大的摔车事故。
故而,如能由驾驶人或骑士的单一煞车动作,以藉由具有时间差的煞车结果,让后轮煞车器先行运作,再让前轮煞车器于时间差内接续运作,即可改善前述前、后轮煞车器动作优先级的问题,并提升车辆或机车或自行车或代步车或其他各类车辆的煞车安全性,本发明发明人即是针对目前各类车辆的煞车驱动的缺点,加以研究,乃发明本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乃是提供一种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是藉由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即时驱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以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产生第一煞车制动力,当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到达设定位移的距离的时间差内,即会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驱动杆并推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以产生位移,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如此,得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与第二泵机构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与前轮煞车器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再于之后让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更能提升车辆之煞车效能与安全性。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得与煞车驱动元件直接连结,藉由骑士或驾驶人操作煞车驱动元件时,让前述驱动机构足以产生适当的动能,以于时间差内分别驱动第一泵机构及第二泵机构分别运作。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驱动机构的煞车驱动元件驱动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的力臂长度不同,让煞车驱动元件驱动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所生的一次移动的距离均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之间并设有滑合装置,让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在煞车开始时得以产生具有一定时间差的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与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维持一定的接触状;及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与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保持一定的接触状。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所设的第一腔室与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所设的第二腔室的直径为相同或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第一泵机构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并以一调节阀适时调节第一腔室内的油量,并让第一输出管内的空气得以释出于该第一油量补给装置,保持第一腔室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中第二泵机构侧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并以一调节阀适时调节第二腔室内的油量,并让第二输出管内的空气得以释出于该第二油量补给装置,保持第二腔室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藉由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先行驱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对后轮煞车器产生第一煞车制动力,当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到达设定位移的距离的时间差内,即会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驱动杆以推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以产生位移,以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如此,得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与第二泵机构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与前轮煞车器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再于之后让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更可提升车辆的煞车效能与安全性。
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得于车辆设置有一或二组的时差煞车装置,如设置二组时差煞车装置,则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的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的第一输出管与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的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的第一输出管藉由三通阀连通,可分别或同时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车辆的后轮煞车器;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的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的第二输出管与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的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的第二输出管藉由三通阀连通,可分别或同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车辆的前轮煞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煞车装置平时状态的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煞车装置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的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煞车装置在时间差内同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的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煞车装置增大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的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安装二组时差煞车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煞车装置平时状态的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煞车装置平时状态之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驱动机构 1
第一驱动杆 10
外侧端 100 支轴 101 内侧端 103
第二驱动杆 11 滑合装置 11a
外侧端 110 支轴 111 支轴 111a
长孔 112a 长孔 112 内侧端 113
第一杆座 12 中孔 120
第二杆座 13 中孔 130
煞车驱动元件 14 煞车驱动元件 14a
驱动部 140 支轴 141 压柄部 142
圆周运动弧度 R0、R1、R2
基准起点 S0
基准位置 S1
第一基准位置 S10 第二基准位置 S11 第三基准位置 S12
基准位置 S2
第一基准位置 S20 第二基准位置 S21 第三基准位置 S22
第一长度L1 第二长度 L2
壳体 2
上壁面 20
第一杆座孔 200 第二杆座孔 201
第一腔室 21 第二腔室 22
第一泵机构 3
第一活塞 30 前端面 300 后端面 301
下壁面 310 第一输出管孔 311 第一输出管 313
连通孔 314 三通阀 315
第一复位件 32
第一油量补给装置 33
调节阀 330 油料储存空间 331 栓塞 332
直径 D1
第二泵机构 4
第二活塞 40 前端面 400 后端面 401
下壁面 410 第二输出管孔 411 第二输出管 413
连通孔 414 三通阀 415
第二复位件 42
第二油量补给装置 43
调节阀 430 油料储存空间 431 栓塞 432
直径 D2
后轮煞车器 50 前轮煞车器 51
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 B1 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 B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公众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兹依附图式解说该最佳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至少包含:驱动机构1,设第一驱动杆10、第二驱动杆11及煞车驱动元件14,前述第一驱动杆10的外侧端100得为支轴101穿过,并藉由支轴101与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互相结合,前述第一驱动杆10与支轴101之间为活动式结构,在支轴101不动的状态下,第一驱动杆10得受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而依一定的轨迹自由位移。前述第一驱动杆10穿过具备适当柔韧性的第一杆座12的中孔120,前述第一杆座12被安装于壳体2的上壁面20所预留的第一杆座孔200,前述第一杆座12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以产生适当密闭的效果。
如图1-4所示,前述驱动机构1的第二驱动杆11与煞车驱动元件14之间设有滑合装置11a,主要是于第二驱动杆11的外侧端110设长孔112,以为支轴111穿过,并藉由支轴111与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互相结合,在支轴111不运动的状态下,第二驱动杆11得受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而依一定的轨迹自由位移。如此,当煞车驱动元件14被启动开始动作,足以令第二驱动杆11与第一驱动杆10产生具有时间差的运动(如图2-4所示),即时驱动第一泵机构3,并于时间差内再驱动第二泵机构4。前述第二驱动杆11穿过具备适当柔韧性的第二杆座13的中孔130,前述第二杆座13被安装于壳体2的上壁面20所预留的第二杆座孔201,前述第二杆座13系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以产生适当密闭的效果。
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二,前述驱动机构1的第二驱动杆11与煞车驱动元件14之间设有滑合装置11a,其与图1-4所示的的实施例一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二驱动杆11的外侧端110设支轴111a,并穿过在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所设的长孔112a,以将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a与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所设的长孔112a互相结合,让第二驱动杆11得受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而依一定的轨迹自由位移。如此,当煞车驱动元件14被启动开始动作,足以令第二驱动杆11与第一驱动杆10产生具有时间差的运动(参如图2-4),以即时驱动第一泵机构3,并于时间差内再驱动第二泵机构4。
如图1-4所示,前述驱动机构1的煞车驱动元件14,得以以车辆现有的设备为之或者另外加装设置,均无不可,且依据车辆的性质而有不同,本发明是以自行车或二轮车辆常用的按压式煞车驱动元件解释之,但并不限制于该种类型的煞车驱动元件。前述煞车驱动元件14设有驱动部140,以为前述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及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穿设,并分别将第一驱动杆10及第二驱动杆11与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为适当的轴设结合,使得前述第一驱动杆10以支轴101为轴设支点,第二驱动杆11以支轴111为轴设支点,以配合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的圆周运动,而具备自由对应运动的效果,以保持第一驱动杆10及第二驱动杆11为一定的移动轨迹,分别驱动第一泵机构3及第二泵机构4的运作。前述煞车驱动元件14并设支轴141,且以该支轴141形成压柄部142与驱动部140之间的杠杆运作支点,藉由压柄部142被按压的力道不同,让驱动部140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R0-R2亦有不同(如图2-4所示),让第一驱动杆10与第二驱动杆11输出到第一泵机构3及第二泵机构4的煞车力亦有差异。且以煞车驱动元件14的支轴141中心点为起点,与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L1,再以煞车驱动元件14的支轴141中心点为起点,与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L2,其中第二长度L2大于第一长度L1,因此,煞车驱动元件14一次驱动第一驱动杆10与第二驱动杆11的距离长度不同,对于第一驱动杆10与第二驱动杆11所产生的力距亦有不同。
如图1-4所示,前述壳体2的上壁面20设第一杆座孔200,如前述,可为前述第一驱动杆10的第一杆座12设置,前述壳体2的上壁面20设第二杆座孔201以为前述第二驱动杆11的第二杆座13设置。前述壳体2设第一腔室21以为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及第一复位件32设置其中,让第一活塞30的一端为前述第一驱动杆10的内侧端呈接触状。前述壳体2设第二腔室22以为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及第二复位件42设置其中,让第二活塞40的一端为前述第二驱动杆11的内侧端呈接触状。
如图1-4所示,前述第一泵机构3设第一活塞30,前述第一活塞30的前端面300并与前述驱动机构1的第一驱动杆10的内侧端103保持接触状,前述第一活塞30被设置于壳体2的第一腔室21,藉由第一腔室21以维持第一活塞30的运动轨迹。前述第一腔室21内部充填有液压油,故而乃于前述第一活塞30设置有止漏油封或O型环(属已知技术,故图中并未示出),前述第一腔室21内设第一复位件32,以与前述第一活塞30的后端面301保持接触,前述第一复位件32由压缩弹簧或各种弹性体所构成。位于前述第一腔室21的下壁面310并设第一输出管孔311以为第一输出管313设置,藉由第一输出管313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后轮煞车器50产生第一煞车制动力。
如图1-4所示,前述第一泵机构3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得由各类塑料或其他适合的材质制成,稍具透光性,以方便经由目视获得油料储存空间的油量。前述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可与前述壳体2为一体设置,或为分开设置,均无不可。前述第一油料补给装置33设调节阀330,位于第一腔室21连通孔314的另一侧,藉由前述调节阀330以调节或补充第一油料补给装置33与第一腔室21的液压油。前述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设油料储存空间331,得藉由一栓塞332被取下而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331的液压油,或栓固以将油料储存空间331封闭。前述油料储存空间331并维持一定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每完成一煞车动作,自第一输出管313的液压油回流到第一腔室21所可能产生的气泡,得经由前述调节阀330进入油料储存空间331的暂存空间范围内,以保持第一输出管313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如图1-4所示,前述第二泵机构4设第二活塞40,前述第二活塞40的前端面400并与前述驱动机构1的第二驱动杆11的内侧端113保持一定的接触状,前述第二活塞40被设置于第二腔室22,藉由第二腔室22以维持第二活塞40的运动轨迹。前述第二腔室22内部充填有液压油,故而乃于前述第二活塞设置有止漏油封或O型环(属已知技术,故图中并未示出),前述第二腔室22内设第二复位件42,以与前述第二活塞40的后端面401保持接触状,前述第二复位件42由压缩弹簧或各种弹性体所构成。位于前述第二腔室22的下壁面410并设第二输出管孔411以为第二输出管413设置,藉由第二输出管413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前轮煞车器51产生煞车制动力。
如图1-4所示,前述第二泵机构4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得由各类塑料或其他适合的材质制成,稍具透光性,以方便经由目视获得油料储存空间的油量。前述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可与前述壳体2为一体设置或为分开设置,均无不可。前述第二油料补给装置43设调节阀430,位于第二腔室22连通孔414的另一侧,藉由前述调节阀430以调节或补充第二油料补给装置43与第二腔室22的液压油。前述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设油料储存空间431,得藉由一栓塞432被取下而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431的液压油,或栓固以将油料储存空间431封闭。前述油料储存空间431并维持一定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每完成一煞车动作,自第二输出管413的液压油回流到第二腔室22所可能产生的气泡,得经由前述调节阀430进入油料储存空间431的暂存空间范围内,得以保持第二输出管413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如图1-4所示,供前述实施例的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设置的第一腔室21的直径D1与供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设置的第二腔室22的直径D2为相同。
如图7所示出的实施例三与前述实施例一、二的差异在于,供前述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所设置的第一腔室21的直径D1与供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所设置的第二腔室22的直径D2为不同,且前述第二腔室22的直径D2可大于或小于前述第一腔室21的直径D1,目的是当驱动机构1驱动第一泵机构3于极短的时间差内,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泵机构4时,得以让第二泵机构4快速产生第二煞车制动力,且于极短时间内,使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煞车制动力。让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制动速度比后轮煞车器的煞车制动速度稍快些,让较晚开始煞车的前轮比起较早开始煞车的后轮有更大的煞车力道。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于前述第一泵机构3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于前述第二泵机构4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得于克服技术问题后,将前述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与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制成以单一的油量补给装置,以同时分别供给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腔室21及前述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腔室22的液压油。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也可于前述第一泵机构3不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33,于前述第二泵机构4不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43,藉由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腔室21储存足量的液压油,藉由前述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腔室22储存足够的液压油,也可达到时间差的煞车制动力的目的。
如图1所示,如以煞车驱动元件14的支轴141的中心点为位移基准起点S0(当然可以以任何适当的位置为基准起点),当骑士或驾驶人在正常骑乘或驾驶状态时,该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的基准位置S1及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的基准位置S2,均为不动状态,即此时第一泵机构3及第二泵机构4均无任何动力源。
如图2所示,当骑士或驾驶人依据路况,启动煞车驱动元件14并让驱动部140产生圆周运动弧度R0时,第一驱动杆10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让其支轴101向一侧偏移至第一基准位置S10,且该第一基准位置S10与基准位置S1产生一定的距离差值。此时前述第一驱动杆10即会立即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足以让第一驱动杆10对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产生动力源,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即可移动并压缩第一复位件32,并让第一腔室21内的液压油经由第一输出管313开始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50,让第一泵机构3瞬间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50,产生煞车力道。而此时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亦向一侧偏移至第一基准位置S20,且该第一基准位置S20与基准位置S2产生一定的距离差值,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由基准位置S2到第一基准位置S20的偏移距离大于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由基准位置S1到第一基准位置S10的偏移距离。然而,由于第二驱动杆11的外侧端110设有长孔112足以吸收驱动部140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R0,让第二驱动杆11维持不动状态,因此第二泵机构4并无输出任何煞车制动力。以确保在开始煞车时,应由后轮先产生适当的煞车力道。
如图3所示,当骑士或驾驶人加大煞车力道,让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产生圆周运动弧度R1(R1大于R0)时,第一驱动杆10继续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让其支轴101再向同侧产生更大偏移至第二基准位置S11,且该第二基准位置S11与基准位置S1产生较大的距离差值,即第二基准位置S11相对于基准位置S1的偏移距离大于第一基准位置S10相对于基准位置S1的偏移距离。此时前述第一驱动杆10继续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让第一驱动杆10对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产生动力源,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即可移动并压缩第一复位件32,并让第一腔室21内的液压油经由第一输出管313继续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50。而此同时,在该过程中,在该位移时间差内,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也向同侧偏移至第二基准位置S21,且该第二基准位置S21与基准位置S2产生更大的距离差值,即第二基准位置S21相对于基准位置S2的偏移距离大于第一基准位置S20相对于基准位置S2的偏移距离,且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由基准位置S2到第二基准位置S21的偏移距离大于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由基准位置S1到第二基准位置S11的偏移距离,并由于驱动部140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R1已大于第二驱动杆11的外侧端110所设长孔112与支轴111的对应关系,足以即时驱动第二驱动杆11位移,并让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产生动力源,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即可移动并压缩第二复位件42,并让第二腔室22内的液压油经由第二输出管413,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51。以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差内,前轮煞车器51与后轮煞车器50应同时产生适当的煞车力道。
如图4所示,当骑士或驾驶人继续加大煞车力道,让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产生圆周运动弧度R2(R2大于R1大于R0)时,第一驱动杆10继续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让其支轴101再偏移至第三基准位置S12,且该第三基准位置S12与第二基准位置S11产生极小的距离差值,即第三基准位置S12相对于基准位置S1的偏移距离约略大于第二基准位置S11相对于基准位置S1的偏移距离。此时前述第一驱动杆10继续受到煞车驱动元件14的驱动部140的驱动,让第一驱动杆10对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产生动力源,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继续移动并压缩第一复位件32,并让第一腔室21内的液压油经由第一输出管313继续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50,但煞车力道受到第三基准位置S12距离的限制,而未有较大的变化。此时,在该过程中,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再偏移至第三基准位置S22,且该第三基准位置S22与第二基准位置S21具有较大的距离差值,第二驱动杆11的支轴111由基准位置S2到第三基准位置S22的偏移距离大于第一驱动杆10的支轴101由基准位置S1到第三基准位置S12的偏移距离,并由于驱动部140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R2更大,足以加大驱动第二驱动杆11的力道,并让第二驱动杆11产生更大的位移,让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产生更大动力源,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加大移动并压缩第二复位件42,并加大第二腔室22内的液压油经由第二输出管413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51。此时,该输出至前轮煞车器51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并大于输出至后轮煞车器50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确保须加大煞车力道时,应由前轮煞车器51产生较大的且大于后轮煞车器50所产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的第二煞车制动力。
如此,得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3与第二泵机构4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50与前轮煞车器51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且如前述,当驱动机构1驱动第一泵机构3于极短的时间差内再驱动第二泵机构4时,得以让第二泵机构4快速产生第二煞车制动力,于极短时间内,使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煞车制动力,足以让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制动速度比后轮煞车器的煞车制动速度稍快些,让较晚开始煞车的前轮比起较早开始煞车的后轮有更大的煞车力道。
本发明得于自行车、机车、电动代步车等设有把手的车辆或其他车辆设置有一或两组的时差煞车装置。如图5所示,本发明设置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B1及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B2,且分别藉由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B1的煞车驱动元件14及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B2的煞车驱动元件14a分别驱动之,并让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B1的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的第一输出管313与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B2的第一泵机构3的第一活塞30的第一输出管313藉由三通阀315连通,可分别或同时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车辆的后轮煞车器50;第一组时差煞车装置B1的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的第二输出管413与第二组时差煞车装置B2的第二泵机构4的第二活塞40的第二输出管413系藉由三通阀415连通,可分别或同时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车辆的前轮煞车器51。其目的乃是藉由两组时差煞车装置B1、B2作为安全确保的功能,提升行车安全与可靠性。
综上指陈,本发明藉由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经由驱动机构1让第一泵机构3与第二泵机构4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制动力,对于藉由后轮传动的各类车辆,足以让后轮煞车器先行对于后轮产生一定的煞车制动力,达到减速的目的,再藉由前轮煞车器在一定时间差后对前轮产生较后轮更大的煞车制动力,足以提升车辆的煞车效能、安全性与稳定性。而本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并非限定于本发明所提出的说明书附图所示出的态样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12)

1.一种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驱动机构,设第一驱动杆,其是被穿设于壳体的上壁面所设的第一杆座,并伸设于第一腔室内,以与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接触,以驱动第一泵机构;前述驱动机构设第二驱动杆,其是被穿设于壳体的上壁面所设的第二杆座,并伸设于第二腔室内,以与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接接触,以驱动第二泵机构,前述第一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互相结合,前述第二驱动杆并藉由滑合装置与煞车驱动元件互相,如此即可藉由煞车驱动元件让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产生具有时间差的设定位移量;
第一泵机构,设第一活塞以及第一复位件,其是被设置于壳体的第一腔室内,前述第一活塞并与前述第一驱动杆的内侧端保持接触状,得藉由第一驱动杆的位移即时驱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以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
第二泵机构,设第二活塞以及第二复位件,其是被设置于壳体的第二腔室内,前述第二活塞并与前述第二驱动杆保持接触状,于前述第一泵机构到达设定的位移距离的时间差内,前述第二驱动杆即可再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以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
如此,得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与第二泵机构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与前轮煞车器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再于之后让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的外侧端得为支轴穿过,并藉由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互相结合,前述第一驱动杆系穿过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的第一杆座的中孔,前述第一杆座被安装于壳体的上壁面所预留的第一杆座孔;前述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的外侧端设长孔,得为支轴穿过,并藉由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互相结合,前述第二驱动杆是穿过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的第二杆座的中孔,前述第二杆座被安装于壳体的上壁面所预留的第二杆座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煞车驱动元件设有驱动部,以为第一驱动杆的支轴及第二驱动杆的支轴穿设,并分别将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为轴设结合,让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可配合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的圆周运动,以保持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为一定的移动轨迹,分别驱动第一泵机构及第二泵机构的运作;前述煞车驱动元件设支轴,以该支轴形成压柄部与驱动部之间的杠杆运作支点,藉由压柄部被按压之力道不同,驱动部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也有不同,从而由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输出到第一泵机构及第二泵机构的煞车力也有差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是藉由第一腔室维持其运动轨迹,前述第一腔室内部充填有液压油,前述第一腔室内设第一复位件,以与前述第一活塞的另一面保持接触,位于前述第一腔室的下壁面设第一输出管孔以为第一输出管设置,藉由第一输出管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后轮煞车器产生煞车力能;其中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是藉由第二腔室以维持其运动轨迹,前述第二腔室内部充填有液压油,前述第二腔室内设第二复位件,以与前述第二活塞的另一面保持接触;位于前述第二腔室的下壁面设第二输出管孔以为第二输出管设置,藉由第二输出管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前轮煞车器产生煞车力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机构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前述第一油料补给装置设调节阀,位于第一腔室连通孔另一侧,藉由前述调节阀以调节或补充第一油料补给装置与第一腔室的液压油;前述第一油量补给装置设油料储存空间,得藉由一栓塞被取下而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的液压油,或栓固以将油料储存空间封闭;前述油料储存空间并维持一定部分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得以保持第一输出管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其中第二泵机构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前述第二油料补给装置设调节阀,位于第二腔室连通孔另一侧,藉由前述调节阀以调节或补充第二油料补给装置与第二腔室的液压油;前述第二油量补给装置设油料储存空间,得藉由一栓塞被取下而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的液压油,或栓固以将油料储存空间封闭;前述油料储存空间并维持一定部分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得以保持第二输出管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6.一种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驱动机构,设第一驱动杆,其是被穿设于壳体的上壁面所设的第一杆座,并伸设于第一腔室内,以与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接触,以驱动第一泵机构;前述驱动机构设第二驱动杆,其是被穿设于壳体的上壁面所设的第二杆座,并伸设于第二腔室内,以与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接触,以驱动第二泵机构,前述第一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互相结合,前述第二驱动杆并藉由滑合装置与煞车驱动元件互相,如此即可藉由煞车驱动元件让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产生具有时间差的设定位移量;
第一泵机构,设第一活塞以及第一复位件,其是被设置于壳体的第一腔室内,前述第一活塞并与前述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保持接触状,得以即时驱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以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前述第一泵机构设第一油量补给装置,前述第一油料补给装置设调节阀,藉由前述调节阀以调节或补充第一油料补给装置与第一腔室的液压油;前述第一油量补给装置设油料储存空间,得被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的液压油,前述油料储存空间并维持一定部分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得以保持第一输出管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第二泵机构,设第二活塞以及第二复位件,其是被设置于壳体的第二腔室内,前述第二活塞并与前述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保持接触状,于前述第一泵机构到达设定位移距离的时间差内,前述第二驱动杆将再加入并同时驱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以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前述第二泵机构设第二油量补给装置,前述第二油料补给装置设调节阀,以调节或补充第二油料补给装置与第二腔室的液压油;前述第二油量补给装置设油料储存空间,得以补充或更换油料储存空间的液压油,前述油料储存空间并维持一定部分空间以作为气体的暂存空间范围,得以保持第二输出管内液压油的质量与适当的温度;
如此,得以骑士或驾驶人的一次煞车动作,藉由第一泵机构与第二泵机构一开始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第一煞车制动力及第二煞车制动力,让后轮煞车器与前轮煞车器产生具有时间差的煞车动作,再于之后让第二泵机构所生的第二煞车制动力大于第一泵机构所生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加大前轮煞车器的煞车力道,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杆的外侧端得为支轴穿过,并藉由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互相结合,前述第一驱动杆是穿过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的第一杆座的中孔,前述第一杆座是被安装于壳体的上壁面所预留的第一杆座孔;前述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的外侧端设长孔,得为支轴穿过,并藉由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互相结合,前述第二驱动杆是穿过由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的第二杆座的中孔,前述第二杆座是被安装于壳体的上壁面所预留的第二杆座孔;其中驱动机构的煞车驱动元件设有驱动部,以为第一驱动杆的支轴及第二驱动杆的支轴穿设,并分别将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为轴设结合,让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可配合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的圆周运动,以保持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为一定的移动轨迹,分别驱动第一泵机构及第二泵机构的运作;前述煞车驱动元件设支轴,以该支轴形成压柄部与驱动部之间的杠杆运作支点,藉由压柄部被按压的力道不同,让驱动部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亦有不同,让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输出到第一泵机构及第二泵机构的煞车力亦有差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并部分设置于第一腔室,藉由第一腔室维持第一活塞的运动轨迹,前述第一腔室内部充填有液压油,前述第一腔室内设第一复位件,以与前述第一活塞的另一面保持接触,位于前述第一腔室的下壁面设第一输出管孔以为第一输出管设置,藉由第一输出管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后轮煞车器产生煞车制动力;其中所述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并部分设置于第二腔室,藉由第二腔室以维持第二活塞的运动轨迹;前述第二腔室内部充填有液压油,前述第二腔室内设第二复位件,以与前述第二活塞的另一面保持接触;位于前述第二腔室的下壁面设第二输出管孔以为第二输出管设置,藉由第二输出管内的液压油得以驱动前轮煞车器产生煞车制动力。
9.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杆与煞车驱动元件之间设滑合装置,主要是于第二驱动杆的外侧端设长孔,以为支轴穿过,并藉由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互相结合,在支轴不运动的状态下,第二驱动杆得受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而依一定的轨迹自由位移;或前述滑合装置,亦可于第二驱动杆的外侧端设支轴,并穿过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所设的长孔,以将第二驱动杆的支轴与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所设的长孔互相结合,让第二驱动杆得受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而依一定的轨迹自由位移。
10.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以驱动机构的煞车驱动元件的支轴中心为起点,与第一驱动杆的支轴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长度,再以煞车驱动元件的支轴中心为起点,与第二驱动杆的支轴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长度,其中第二长度大于第一长度,因此,煞车驱动元件一次驱动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的距离并不相同,所产生之力距亦有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煞车机构的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足以让第一驱动杆移动,并驱动第一泵机构的第一活塞移动并压缩第一复位件,并让第一泵机构输出第一煞车制动力至后轮煞车器,并于第一驱动杆移动一定的距离,于该位移时间差内,前述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将再同时驱动第二驱动杆移动,即时驱动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移动并压缩第二复位件,并让第二泵机构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足以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差内,前轮煞车器与后轮煞车器可同时分别产生煞车制动力的安全性设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煞车驱动元件的驱动部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的变化,足以改变第一驱动杆及第二驱动杆的支轴偏移的基准位置,当驾驶人增加煞车力道时,足以让驱动部所产生的圆周运动弧度更大,足以加大驱动第二驱动杆的力道,并让第二驱动杆产生更大的位移,让第二泵机构的第二活塞加大移动并压缩第二复位件,并加大输出第二煞车制动力至前轮煞车器,并大于输出至后轮煞车器的第一煞车制动力,以确保煞车制动的安全性。
CN201610626066.0A 2016-08-03 2016-08-03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Active CN1076858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6066.0A CN107685825B (zh) 2016-08-03 2016-08-03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6066.0A CN107685825B (zh) 2016-08-03 2016-08-03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5825A true CN107685825A (zh) 2018-02-13
CN107685825B CN107685825B (zh) 2019-12-06

Family

ID=61150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6066.0A Active CN107685825B (zh) 2016-08-03 2016-08-03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582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75991A1 (fr) * 1985-01-11 1986-07-18 Leleu Jean Frein hydraulique pour bicyclettes et vehicules legers
CN101108644A (zh) * 2007-07-17 2008-01-23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改善油压碟刹前后轮刹车作动时差的自行车
TW200925031A (en) * 2007-12-13 2009-06-16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 pump device of a hydraulic brake device of a bicycle
CN202753933U (zh) * 2012-08-21 2013-02-27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刹车总泵
CN103253338A (zh) * 2012-02-17 2013-08-21 张瑞龙 时差安全煞车装置
TW201408536A (zh) * 2012-08-27 2014-03-01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油壓剎車把手裝置
CN103707987A (zh) * 2012-10-09 2014-04-09 张瑞龙 时间差安全煞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75991A1 (fr) * 1985-01-11 1986-07-18 Leleu Jean Frein hydraulique pour bicyclettes et vehicules legers
CN101108644A (zh) * 2007-07-17 2008-01-23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改善油压碟刹前后轮刹车作动时差的自行车
TW200925031A (en) * 2007-12-13 2009-06-16 Tektro Technology Corp A pump device of a hydraulic brake device of a bicycle
CN103253338A (zh) * 2012-02-17 2013-08-21 张瑞龙 时差安全煞车装置
CN103253338B (zh) * 2012-02-17 2015-11-18 张瑞龙 时差安全煞车装置
CN202753933U (zh) * 2012-08-21 2013-02-27 天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刹车总泵
TW201408536A (zh) * 2012-08-27 2014-03-01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油壓剎車把手裝置
CN103707987A (zh) * 2012-10-09 2014-04-09 张瑞龙 时间差安全煞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5825B (zh) 2019-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8595B (zh) 快速切换型汽车轮胎防滑装置
CN104442784B (zh) 集成电机电控制动主缸驱动系统
CN107061687A (zh) 控制限滑式差速器的方法
CN204959630U (zh) 一种消震发电型减速带
CN102935845A (zh) 一种可调杠杆的制动踏板
CN204726233U (zh) 一种防止误踩踏的汽车油门刹车组合装置
CN202944325U (zh) 可调杠杆的制动踏板
CN200985484Y (zh) 用于全液压轮胎压路机的多路刹车系统
CN208264236U (zh) 简易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CN102963481A (zh) 气压式非机动车辅助减速装置
CN204978634U (zh) 一种新型刹车助力系统
CN107685825A (zh) 油压式时差煞车装置
TW201803765A (zh)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二)
CN202944326U (zh) 车用可调杠杆比的制动踏板
CN103273846A (zh) 车用驾驶操作三合一踏板装置
CN209600475U (zh) 车辆制动系统
CN215922161U (zh) 一种刹车系统及五轮车
CN204674569U (zh)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能量高效回收系统的电磁脚阀
CN205706635U (zh) 一种新型汽车备用制动装置
CN207496663U (zh) 车辆煞车失效辅助备援系统
CN107344590A (zh) 油压式时差刹车装置及其总成
CN203063923U (zh) 汽车用可调杠杆比的制动踏板
CN202944516U (zh) 气压式非机动车辅助减速装置
CN207241681U (zh) 一种长坡定速缓降装置
CN202783168U (zh) 新型组合踏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52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