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5072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5072B
CN107645072B CN201710422134.6A CN201710422134A CN107645072B CN 107645072 B CN107645072 B CN 107645072B CN 201710422134 A CN201710422134 A CN 201710422134A CN 107645072 B CN107645072 B CN 107645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receiving portion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221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5072A (zh
Inventor
浦野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45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5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6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coupling devices, e.g.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3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具有板状安装部和沿着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电缆装配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固定部,其被设置在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坦表面上且适于被固定到电路板;以及平坦部,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坦表面上。所述电缆装配部具有:适于接收电缆的接收部;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一端,并允许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和电缆接触部,所述电缆接触部被电连接到所述电缆。

Description

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6年7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14309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适于安装到电路板和适于接收电缆的连接器。在本申请中,电缆是指线性导体,并且特别是包括包覆导体。
背景技术
作为该类型的连接器,提出了JP-A-2010-514138(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表面安装连接器。如图24所示,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表面安装连接器例如被构造为与发光二极管(LED)750和电阻器740一起被布置在电路板730的一个面上的薄型表面安装电连接器(SMEC)720。在图24中,图中垂直于电路板730且上下指向的方向分别被称为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而沿着电路板730的方向被称为水平方向。
这里,SMEC 720本身具有低的高度,使得在由LED 750发射的光束中,具有向上的光路和倾斜向上的光路的大部分光束不被SMEC 720中断。然而,水平光路并且倾斜向上的光路中的一些几乎水平的光路被SMEC 720中断。
例如,由LED 750沿图中箭头A1所示的方向发射的光束不被SMEC 720中断,而由LED 750沿图中箭头A2所示的方向发射的光束为被SMEC 720中断。
如上所述,存在连接器中断由LED沿电路板发射的一些光束的问题,结果导致由包括作为光源的LED的照明装置发射的出射光量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适于安装到电路板并接收线性导体,以便电连接形成在电路板上的触点和线性导体,并且不中断沿着板的上表面的方向的光路。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板状安装部和沿着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电缆装配部;所述安装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坦表面;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坦表面;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被固定到电路板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表面上;和平坦部,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表面上;所述电缆装配部具有:适于接收电缆的接收部;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一端,并允许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和电缆接触部,所述电缆接触部被电连接到所述电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通孔的电路板;布置在所述第二主表面上的发光部,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板状安装部和沿着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电缆装配部;所述安装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坦表面;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坦表面;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被固定到电路板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表面上;和平坦部,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表面上;所述电缆装配部具有:适于接收电缆的接收部;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一端,并允许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和电缆接触部,所述电缆接触部被电连接到所述电缆;所述电缆装配部通过所述通孔从所述第二主表面突出到所述第一主表面上,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第二主表面。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当连接器安装到电路板时,安装部从电路板的一个表面突出,同时电缆装配部从电路板的另一个表面突出。由于安装部由板状构件形成,所以可以降低连接器在安装部一侧上的突出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俯视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1的侧视图;
图3是连接器1的仰视立体图;
图4是形成连接器1的处于展开状态的金属板的立体图;
图5是连接器1的局部立体图,其用于说明弯曲部12和突出部13防止开口10的宽度扩大;
图6是连接器1的局部立体图,其用于说明弯曲部12和突出部13防止开口10的宽度扩大;
图7是用于说明形成在开口部10后方的电缆止挡件15在预定位置阻止包覆导体16的插入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描述连接器1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包覆导体16插入到由电缆止挡件15限定的预定位置;
图9是图2中的电缆接触部11周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其用于描述电缆接触部11咬入导体17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即将把包覆导体16插入到安装到电路板20的两个连接器1的每一个中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包覆导体16插入到安装到电路板20的两个连接器1的每一个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包覆导体16插入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1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包覆导体16插入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1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包覆导体16未插入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1中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由安装部2的低高度引起的效果的侧视图;
图17是作为连接器1的第一变型的连接器30的立体图;
图18是连接器30的侧视图;
图19是作为连接器1的第二变型的连接器40的立体图;
图20是连接器40的侧视图;
图21A是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40的侧视图;
图21B是图21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22是作为连接器1的第三变型的连接器50的立体图;
图23是连接器50的侧视图;以及
图24是用于说明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连接器720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图中所示的连接器1包括安装到电路板20(图12等)上的安装部2和适于接收作为线性导体的电缆的电缆装配部3。图中所示的电缆装配部3朝向第一方向D1形成在安装部2的底侧上。如稍后将描述的那样,通过弯曲被切割成预定形状的一个金属板而形成安装部2和电缆装配部3。
安装部2是板状构件。如图1所示,形成安装部2的板状构件具有两个表面,即第一平坦表面5(或下表面5)和第二平坦表面6(或上表面6)。第一平坦表面5朝向第一方向D1面向图中的底侧。第二平坦表面6朝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面向图中的顶侧。
安装部2在纵向的两端具有在第一平坦表面5上的电路板接触部7(固定部)。电路板接触部7可以称为表面贴装技术(SMT)部分7。当连接器1安装在电路板20的表面时,电路板接触部7电连接到形成在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上的电路板导体25(图13),稍后将描述。
安装部2在第二平坦表面(上表面)6的沿纵向和横向的中心附近的区域具有吸附部8。当连接器1被夹头夹持时,夹头端部的吸附口与吸附部8接触。夹头是当自动安装装置吸附待安装的部件时使用的吸嘴。夹头在其端部具有与待安装的部件接触的吸附口。吸附部8是平坦的。因此,当夹头吸住连接器1时,夹头的端部与吸附部8之间不会形成间隙。吸附部8形成在安装部2的中心附近。因此,在通过夹头吸附期间,连接器1几乎不会失去平衡。夹头可以保持连接器1,同时将连接器1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中。
如图2所示,电缆装配部3具有作为主要部分的且接收电缆的接收部3A和用于将接收部3A连接到安装部2的连接部4。接收部3A具有上盖9和电缆接触部11。电缆接触部11布置在上盖9的下方。
接收部3A具有在图1至图3的左侧开放的开口10。当包覆导体16(稍后将参照图7等描述等)通过开口10插入时,接收部3A接收包覆导体16。因此,开口10位于如下的位置:该位置取决于连接器1将安装于的电路板20的厚度U。当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时,开口10至少从电路板20露出为使得能够插入包覆导体16的程度。在图2中,开口10从电路板20完全露出。接收部3A具有布置在其内部且布置在开口10之后的电缆接触部11。电缆接触部11与从包覆导体16的包层18中露出的裸导体17A接触。
连接安装部2和接收部3A的连接部4具有连接安装部2和上盖9的桥接部。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4的桥接部倾斜地连接安装部2和接收部3A。如稍后将描述的那样,包覆导体16沿图2中的虚线I所示的插入方向插入接收部3A中。虚线H表示平行于安装部2的第一和第二平坦表面5和6的水平面。当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时,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和后表面22(稍后将被描述)也平行于虚线H。如图所示,虚线I相对于虚线H以角度B倾斜。在下文的说明中,由虚线I表示的插入方向可以简称为插入方向I。类似地,由虚线H表示的水平面可以简称为水平面H。
因此,插入方向I不平行于水平面H(安装部2的第一平坦表面5和第二平坦表面5)。因此,指示插入方向I的虚线(或其延伸部)与由安装部2限定的平面相交。类似地,当将连接器1安装到稍后将描述的电路板20时,插入方向I也与沿着第一平坦表面5布置的电路板20相交。
倾斜角B被设置到接收部3A,以便于通过开口10插入包覆导体16的操作。
将进一步详细说明。首先,假设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上,并且包覆导体16还没有插入到连接器1中。接下来,假设为了将包覆导体16插入到接收部3A中,操作者保持包覆导体16并使包覆导体16的端部靠近开口10。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包覆导体16的端部刚好位于开口10的前方,并且操作者在与该导体的端部稍微隔开的位置处保持包覆导体16。
此时,由于设置了倾斜角度B,所以由操作者保持包覆导体16的位置比包覆导体16的端部更加远离电路板20。因此,与没有倾斜角度B且插入方向I平行于水平面H的情况相比,可以在操作者的指尖和电路板20之间确保更宽的空间,从而操作者可以容易地进行操作。
上述连接器1通过弯曲如图4所示的一个金属板而形成。因此,存在连接器1需要少量的部件,并且容易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另一方面,这种金属板的弯曲结构引起另一个问题。简单地说,在连接器1中,通过沿纵向弯曲大致矩形的金属板,然后将包括短边的相对端部区域重叠,而形成安装部2、接收部3A和连接部4,从图4中可以理解。由于金属板的弯曲结构,如果沿非弯曲方向施加外力,那么连接器1可能会变形。
具体地说,当包覆导体16通过开口10插入到接收部3A中时,能够使包覆导体16的端部按压接收部3A的内壁的力可以沿从图2的图纸的平面的向后或向前方向施加为外力。为了抵抗外力并且防止接收部3A变形,接收部3A具有弯曲部12和突出部13。
如图4所示,形成连接器1的金属板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特别地,简单地说,通过在矩形形状的纵向上弯曲和卷绕金属板来形成接收部3A的结构。在形成接收部3A的最后阶段,从开口10向外弯曲弯曲部12,如图5和6所示。因此,弯曲部12和突出部13被布置成彼此接合。由于接合,即使在扩大开口10的宽度的方向上对开口10施加力,也防止开口10变形。
如图7所示,接收部3A设置有形成在其一端的四边形形状的开口10。包覆导体16插入到开口10中。包覆导体16具有导体17和包层18。包层18的在包覆导体16的端部处的一部分被去除以露出裸导体17A。在开口10的后面设置有电缆止挡件15,以使得开口10在图中的横向上的宽度变窄。
电缆止挡件15包括两个板状构件,它们分别沿着与插入方向I(包覆导体16沿着该插入方向I被插入)相交的方向从接收部3A的位于开口10之后的图中左右两侧的内壁突出。
如果沿插入方向I观察到包覆导体16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的状态,则两个板状构件与包层18重叠,并且不与导体17重叠。例如,在包覆导体16具有圆形截面的情况下,两个板状构件之间的间隙比裸导体17A的直径宽,并且比包括包层18的包覆导体16的直径窄。因此,不具有包层18的裸导体17A被允许通过电缆止挡件15之间的间隙,然而包层18不能通过电缆止挡件15之间的间隙。因此,电缆止挡件15干涉包层18的端部,以防止包覆导体16在接收部3A中进一步向后移动。
通过设置电缆止挡件15,减少了将包覆导体16连接到连接器1的操作的负担。当包覆导体16连接到连接器1时,需要将包覆导体16插入到接收部3A中适当的长度,该适当长度作为插入长度。如果没有设置电缆止挡件15,则操作者必须在包覆导体16上设置代表包覆导体16的插入长度的标记,然后通过开口10插入包覆导体16。然而,通过将电缆止挡件15设置在接收部3A的适当位置,操作者仅需要插入带有从其端部露出的裸导体17A的包覆导体16,直到感觉到干扰。因此,例如,不需要在包覆导体16的端部预先地提供代表插入长度的标记。
如结合图4所述,连接器1通过弯曲一个金属板而形成。金属板由比导体17硬的材料制成。电缆接触部11分别形成在通过弯曲一个金属板而形成的一对平板上。
参考图2,通过开口10将包覆导体16沿着虚线I插入到接收部3A中的插入方向可以被称为向后,而相反的方向,即取出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的包覆导体16的取出方向可以被称为向前。然后,如图10所示,一对平板的向前一端被固定在接收部3A上。每个平板构成具有固定到接收部3A的固定端的悬臂梁。
每个平板在插入方向I上延伸自接收部3A,然后向内弯曲,即沿与插入方向I倾斜相交的方向弯曲,以形成弯曲体。此后,每个平板从弯曲体直线延伸。通过弯曲体,电缆接触部11形成向前宽且向后窄的锥形。通过弯曲体,电缆接触部11响应于包覆导体16的插入而用作弹性变形的片簧。
当未插入包覆导体16时,电缆接触部11位于阻挡待插入的包覆导体16的移动路径的位置。具体地,电缆接触部11,即两个悬臂梁的自由端被布置成彼此接触。替代地,自由端可以被布置成在它们之间具有间隙。在这种情况下,间隙必须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包覆导体16的端部即裸导体17A在插入包覆导体16时与两个自由端接触。例如,在裸导体17A具有圆形截面的情况下,两个自由端被布置成使得它们之间的间隙比裸导体17A的直径窄。
当包覆导体16通过开口10插入并逐渐前进时,裸导体17A的一端与形成电缆接触部11的两个金属板两者倾斜地接触。这是因为两个自由端被布置以如上所述阻挡包覆导体16的移动路径。
在裸导体17A的端部与电缆接触部11接触之后,包覆导体16被进一步连续地插入。然后,响应于来自裸导体17A的按压力,两个金属板作为片簧而弹性变形,以加宽锥形的端部。同时,裸导体17A的端部在由电缆接触部11的表面形成的斜面上滑动的同时前进。如上所述,当未插入包覆导体16时,电缆接触部11阻挡包覆导体的移动路径。然而,由于电缆接触部11的锥度由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形成,所以电缆接触部11响应于裸导体17A的端部的按压力来执行类似于打开双摆门的操作。
当包覆导体16进一步前进时,裸导体17A的端部到达由电缆接触部11的表面形成的斜面的端部,即悬臂梁的自由端。当导体17和包层18中的每一个具有圆形截面时,两个自由端彼此面对,其中裸导体17A的端部插入其间,并且裸导体17A的直径与两个自由端之间的间隙的长度重合。当包覆导体16进一步前进时,裸导体17A的端部越过电缆接触部11向后移动。此时,电缆接触部11由于弹性力而被压靠在裸导体17A的侧表面,并沿着裸导体17A的侧表面滑动。锥形的端部被打开对应于裸导体17A的直径的长度,并且当裸导体17A滑动通过如此打开的锥形的端部时,包覆导体16向接收部3A的后方移动。这里,假设导体17和包层18中的每一个都具有除了圆形以外的截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截面形状不是圆形,因此当裸导体17A的端部到达悬臂梁的自由端时,所以不是与两个自由端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一致的直径。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当导体17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时,导体17的对应于导体17的截面形状中的宽度的尺寸与悬臂梁的自由端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一致。
当包覆导体16向接收部3A进一步向后推进时,包层18的端部最终与电缆止挡件15干涉。该状态在图8和10中示出。由于干扰,正将包覆导体16插入接收部3A中的操作者可以知道包覆导体16被插入到接收部3A中的预定位置,并且插入操作结束。如图10所示,两个悬臂梁彼此相对,使得沿插入方向I插入到接收部3A中的裸导体17A被夹持在悬臂梁的自由端之间。此后,这样插入的包覆导体16被接收部3A接收。此时,裸导体17A电连接到电缆接触部11。
如上所述,形成电缆接触部11的两个悬臂梁,特别是从弯曲体向前方的端部,形成锥形,从插入包覆导体16的插入方向I观察时,该锥形向前宽和向后窄。从相反方向观察时,即在取出包覆导体16的取出方向上观察时,锥形具有倒锥形结构。形成连接器1的金属板由比导体17硬的材料制成。例如,形成连接器1的金属板是科森合金(Cu-Ni-Si),而导体17由软或退火铜制成。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防止包覆导体16从连接器1脱离。悬臂梁将电缆接触部11压靠在裸导体17A的侧表面上。因此,如果在从连接器1中取出包覆导体16的取出方向上施加力,则在电缆接触部11和裸导体17A之间产生摩擦阻力,以防止包覆导体16的移动和释放。
从取出包覆导体16的取出方向观察时,电缆接触部11具有倒锥形结构。因此,如果同时施加悬臂将电缆接触部11压靠在裸导体17A的侧表面上的力和取出包覆导体16的力,则在倾斜咬入裸导体17A的方向上,向电缆接触部11的端部施加力。由于形成电缆接触部11的金属板比裸导体17A硬,所以电缆接触部11的端部逐渐咬入裸导体17A的侧表面中。结果,如图10所示,电缆接触部11的端部咬入裸导体17A的侧表面中,以防止包覆导体16被释放。
接下来,将描述将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过程以及将包覆导体16插入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1中的过程。如图11至图15所示,电路板20具有位于图中上侧的安装表面21和位于图中下侧的后表面22。在安装表面21上安装有三个LED 23。安装表面21和后表面22分别对应于所附权利要求中的第二主表面和第一主表面。电路板20具有从安装表面21穿透到后表面22的通孔24。
通孔24具有大于电缆装配部3的占地面积和小于安装部2的占地面积的开口。特别地,在纵向上将通孔24的开口,电缆装配部3的占地面积和安装部2的占地面积进行比较,电缆装配部3的占地面积的纵向长度比通孔24的开口的纵向长度短。因为安装部2具有朝向纵向相对端延伸的电路板接触部7,因此,安装部2的占地面积在纵向方向上比电缆装配部3的占地面积长至少对应于该电路板接触部7的量。通过适当地选择用于提供电路板接触部7的长度,可以将连接器1构造为使得当连接器1从位于通孔24的正上方的位置垂直降低时,电缆装配部3穿过通孔24以从后表面22突出,同时安装部2不穿过通孔24,并且电路板接触部7位于安装表面21上。
现在,假设LED23已经安装到电路板20上,并且连接器1尚未安装。在上述状态下,通过使用夹头来吸附吸附部8,从而保持连接器1,并将其输送到通孔24的正上方的位置。然后,电缆装配部3被插入通过通孔24。如上所述,安装部2不能穿过通孔24。因此,安装部2的电路板接触部7与安装表面21接触。诸如导体图案的电路板导体25在与电路板接触部7对应的位置处被布置在通孔24周围。电路板导体25与电路板接触部7接触。结果,在安装表面21上的电路板导体25与连接器1之间建立电连接。如果需要,电路板导体25和电路板接触部7通过焊接结合。
如图1所示,当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时,吸附部8形成在距离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最高的位置处。因此,当使用夹头吸住连接器1时,夹头和连接器1仅在吸附部8和夹头的吸附口处彼此接触。通常,夹头的吸附口形成在夹头的主体的端部。另一方面,从安装表面21观察时,连接器1没有布置在比吸附部8更高的位置处的部分。因此,除了吸附口之外,夹头的主体与连接器1彼此不接触。
在通过使用夹头将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过程中,即,在如下的时间段中,该时间段在尚未安装到电路板20的连接器1被夹头吸附之后并且在将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和从连接器1上移除夹头之前,夹头和连接器1仅在吸附口和吸附部8处彼此接触,并且在任何其它部分处不彼此接触。
因此,根据连接器1,存在灵活地处理用于吸附的夹头端部的形状和尺寸的选择的优点。
已知各种形状的夹头。这里,作为示例,夹头具有如下的形状:锥形截头圆锥被布置在圆柱的端部。吸附口在位于截头圆锥的端部处的底表面处打开,另一个底表面连接到圆柱。在这种类型的夹头中,圆柱的直径大于吸附口周围部分的直径。
在传统的连接器中,尽管夹具的吸附口具有足以吸住吸附部8的尺寸,所以不能使用特定的夹头来吸附连接器,由于夹头的圆柱与连接器的一部分相互干扰。
然而,在连接器1中,从安装表面21观察时,没有高于吸附部8的部分。因此,即使圆柱具有较大的直径,也可以使用夹头来吸附连接器1。例如,当在圆柱的轴向方向上观察是,夹头可以具有这样的尺寸,使得夹头的外形在横向或纵向上延伸超过安装部2。
在通过使用夹头将连接器1安装到电路板20之后,包覆导体16被插入到连接器1中。如结合连接部4所述,插入包覆导体16的插入方向I相对于安装部2的第一和第二平坦表面5和6倾斜角度B。因此,插入方向I也相对于电路板20倾斜角度B。换句话说,插入方向I在与电路板2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假设倾斜度使得电缆装配部3的具有开口10的一侧远离电路板20,而不具有开口10的另一侧靠近电路板20。包覆导体16的插入到电缆装配部3中的一部分被电缆装配部3保持,同时被保持在插入方向I上。
如参考图11至图14所理解的,在使得还未插入到连接器1中的包覆导体16的端部靠近电缆装配部3并将包覆导体16插入到连接器1中的过程中,操作者将包覆导体16保持在沿着插入方向I的位置中,并使包覆导体16靠近连接器1。在该过程中,包覆导体16保持如下的位置:在该位置中,导体16的端部靠近电路板20,并且导体的远离端部的部分远离电路板。一般来说,操作者并不在导体16的端部而是在与端部稍微分开的位置处夹住包覆导体16。因此,在被操作者夹持的位置处的包覆导体16和电路板20之间的距离比包覆导体16的端部和电路板20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在连接器1中,促进插入包覆导体16的操作。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为了方便地将包覆导体16通过开口10插入到接收部3A中,开口10从电路板20露出至如下的程度:在连接器1被安装到电路板20时,能够插入包覆导体16。参照图14和图16,将进一步详细描述。
现在,假设包覆导体16通过开口10插入。具体地,包覆导体16在由电缆止挡件15限定的预定位置处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将考虑到开口10的宽度。在包覆导体16的占据开口10的宽度的截面中,第二方向D2的端部处的点在图14中以P表示。点P在开口10中位于包覆导体16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端部处。从点P朝向第一平坦表面5画出竖直线。竖直线具有比电路板20的厚度U大的长度L。
电路板20的厚度U是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第二主表面)到后表面22(第一主表面)之间的长度。
连接器1的位于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上的一部分仅是安装部2。用于接收包覆导体16的电缆装配部3被设置在电路板20的后表面22上。由于安装部2包括金属板,所以安装部2从安装表面21开始的高度T对应于一个金属板的厚度。类似地安装到电路板20的LED23像安装部2一样设置在安装表面21上。LED23的从安装表面21开始的高度由S表示。如图16所示,对应于一个金属板的高度T低于LED23的高度S。因此,平行于安装表面21发射的光束通常不被安装部2中断。同样的原因,由LED23产生的加热空气允许在不被安装部2阻挡的情况下扩散。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缆装配部3被连接到安装部2。此外,电缆装配部3具有上盖9,该上盖9具有不与由安装部2形成的平面平行的平面。换句话说,连接器1具有沿着位于安装部2和电缆接触部11之间的虚拟平面的上盖9。然而,上盖9对于本发明不是必需的。如后所述,安装部2可以直接覆盖电缆接触部11正上方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上盖9不是必须的。
第一变型
参照图17和18,将描述作为连接器1的第一变型的连接器30。图中所示的连接器30与连接器1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部2具有两个弯曲部31。
具体地,连接器30具有两个弯曲部31,两个弯曲部31彼此面对,安装部2的包括吸附部8的中心部分介入两个弯曲部31之间。两个弯曲部31之间的中心部分形成朝向电缆装配部3凹陷的凹部。如图18所示,两个电路板接触部7都设置在安装表面21上。另一方面,两个弯曲部31之间的中心部构成为使得吸附部8位于比由虚线(虚线表示安装表面21的高度)示出的安装表面水平32低且比后表面22高的位置处。
通过上述结构,安装部2的在弯曲部31之间的中心部分中,完全排除从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突出的部分。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遮挡设置在安装表面21上的LED23的侧面的物体。
当夹头的吸附口与连接器30的吸附部8接触时,夹头的端部插入电路板20的通孔24内,以被通孔24的壁面包围。因此,可用于吸附连接器30的夹头必须具有比通孔24小的端部。然而,在吸附期间,只有夹头的端部的对应于从安装表面水平32到吸附部8的高度的一部分需要被插入到通孔24内部。因此,如果对应于从安装表面水平32到吸附部8的高度的部分小于通孔24,则该夹头可用于吸附连接器30。夹头的位于高于安装表面水平32的位置处的剩下的部分可以大于通孔24。
在安装表面水平32与吸附部8的高度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从安装表面水平32到吸附部8的高度为零,并且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使用具有大于通孔24的端部的夹头。
第二变型
参见图19、20、21A和21B,将描述作为连接器1的第二变型的连接器40。连接器1除了安装部2之外还具有覆盖电缆接触部11上方的区域的上盖9。与此相关联,连接器1具有连接部4以连接安装部2和上盖9。相反,连接器40不同于连接器1之处在于:电缆接触部11上方的区域被安装部2直接覆盖。因此,连接器40不具有连接部4和上盖9。电缆接触部11直接面向安装部2。
如上所述,与连接器1相比,连接器40的结构简化,因此易于制造。由于连接器40需要具有较小面积的金属板,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20所示,将包覆导体16插入电缆装配部3的插入方向I相对于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和安装部2的第一平坦表面5倾斜角度B,与连接器1类似。插入到电缆接头部3中的包覆导体16被保持并被保持在插入方向I上。
因此,连接器40不具有连接部4,并且将包覆导体16插入电缆装配部3的插入方向相对于电路板20倾斜。因此,考虑到角度B,电路板20的厚度U以及包覆导体16的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连接器40被适当地构造成使得当连接器40安装到电路板20时,接收部3A的上部被嵌入通孔24内部,而在接收部3A的具有开口10的一侧,开口10从通孔24露出到能够插入包覆导体16的程度。这里,当在插入方向上观察接收部3A时,接收部3A的位于开口10侧的端部被称为插入开始端41,而相对端被称为插入终止端42。当连接器40被安装到电路板20时,图中的插入终止端42的上部被布置在该上部被嵌入电路板20的通孔24中的状态中。
与连接器1相比,将描述接收部3A的从电路板20突出的量。参考图14,连接器1的连接部4位于通孔24的内部,并且接收部3A整体从电路板20突出。如图21A所示,连接器40不具有连接部4,并且接收部3A的上部位于通孔24内。特别地,插入终止端42的上部位于通孔24的内部。因此在连接器40中,可以降低接收部3A的从电路板20突出(向下)的高度。
现在,假设包覆导体16通过开口10插入。具体地,包覆导体16在由电缆止挡件15限定的预定位置处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将考虑开口10的宽度。在包覆导体16的占据开口10的宽度的截面中,第二方向D2的最端部的点在图21B中以P表示。点P是位于开口10中的包覆导体16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端部。从点P朝向第一平坦表面5画出竖直线。竖直线具有比电路板20的厚度U大的长度L。电路板20的厚度U是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第二主表面)到后表面22(第一主表面)之间的长度。
第三变型
参见图22和图23,对作为连接器1的第三变型的连接器50进行说明。在连接器1中,将包覆导体16插入接收部3A的插入方向I相对于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和安装部2的第一平坦表面5倾斜角度B。相反,在连接器50中,插入方向I平行于电路板20的安装表面21以及安装部2的第一平坦表面5。插入连接器50的接收部3A中的包覆导体16沿插入方向I被接收和保持。
在连接器50中,可以将接收部3A的底面保持为与电路板20平行。因此,当安装有连接器50的电路板20被布置在另一电路板上时,电路板20容易稳定。
虽然以上已经结合实施例及其变型对其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安装在安装有连接器的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以实例的方式描述LED。然而,发光元件可以是任何类型。发光元件的发光原理根本不受限制。
除了发光元件之外的元件或装置可以安装到安装有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电路板上。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中,可以减小在电路板的表面上的突起,使得不仅光束而且气流也不会中断。因此,将本发明的连接器与需要由沿着电路板的气流冷却的元件或装置一起安装到板上是有效的。
如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悬臂梁被布置成彼此面对,其中包覆导体16插入在两个悬臂梁之间,并且悬臂梁的端部用作电缆接触部11。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例如,可以省略两个悬臂梁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裸导体17A优选具有一些硬度,从而当剩下的这个悬臂梁的自由端按压裸导体17A时,裸导体17A将自由端推回以保持它们之间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缆接触部11比裸导体17A更硬,则可以像上述连接器1一样防止包覆导体16被释放。
替代地,板状构件在垂直于插入方向I的方向上可以被设置在与剩下的悬臂梁的自由端相对的位置处。板状构件的一个端面被定位成与插入的裸导体17A相距较小的空间。因此,在对应于悬臂梁的电缆接触部11的位置处,布置了与电缆止挡件15的板状构件相对应的另一个板状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悬臂梁的自由端用于将裸导体17A压靠在板状构件的一个端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中,通过示例描述了附图中所示的电缆止挡件15。然而,可以使用与电缆止挡件15不同的类型的电缆止挡件。
一般而言,电缆止挡件包括如下的板状构件。使得包覆导体16被接收在接收部3A中的状态在插入方向I上被观察到。此时,用作电缆止挡件的板状构件被布置成与包层18重叠,而不是与导体17重叠。作为满足上述条件的电缆止挡件,可以提出除了上述电缆止挡件15之外的各种类型的电缆止挡件。
例如,板状构件可以沿不同的方向突出。电缆止挡件15包括两个板状构件,它们在垂直于插入包覆导体16的插入方向I的方向上在开口10的后方从图中左右的内壁突出。相反,类似的构件可以分别从图中的上部内壁和下部内壁突出。
此外,板状构件的数量可以不同。电缆止挡件15包括两个板状构件,但板状构件的数量不限于两个。电缆止挡件或多个止挡件可以包括单个板状构件或三个或更多个板状构件。
此外,电缆止挡件之间的间隙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在形成电缆止挡件15的两个板状构件的端部之间形成矩形间隙。相反,间隙可以具有除矩形外形的形状。例如,间隙可以形成圆形孔或椭圆形孔。
至于被电缆止挡件干涉的电缆,可以提出除了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之外的变化。在实施例和变型中,电缆是包覆导体。包覆导体16基本上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导体17也具有圆形截面。然而,电缆不限于上述的包覆导体。与本发明的连接器一起使用的电缆可能不是包覆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不必为连接器提供电缆止挡件。此外,截面形状可以不是圆形。例如,包覆导体或导体可以具有椭圆形或矩形截面。
电缆接触部11的端部咬入裸导体17A中,以防止包覆导体16被释放。为了便于咬合,电缆接触部11的端部可以被削尖。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包括板状安装部和沿着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电缆装配部;
所述安装部具有:
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坦表面;
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坦表面;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被安装在电路板的一个表面上,适于被固定到所述电路板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表面上;和
平坦部,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表面上;
所述电缆装配部沿着所述电路板保持电缆,从所述电路板的另一表面突出,且具有:
适于接收电缆的接收部;
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一端,并允许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和
电缆接触部,所述电缆接触部被电连接到所述电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安装部具有平坦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安装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电路板时,所述平坦部被定位在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主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接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表面倾斜,使得与所述第一平坦表面相距的距离从所述接收部的设置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朝向所述接收部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电路板时,所述接收部的与设置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主表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当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电路板时,所述接收部的与设置有所述开口部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所述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第二主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具有导体和包覆所述导体的包覆部;
所述接收部具有板状构件,所述板状构件被设置在与将所述电缆插入所述接收部的插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
当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观察到所述电缆被接收在所述接收部中的状态时,所述板状构件与所述包覆部重叠并且不与所述导体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接触部包括由比被接收在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电缆的导体硬的材料制成的平板;
当沿着将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所述接收部的方向观察电缆时,所述平板的向前一端被固定到所述接收部;
所述平板沿插入所述电缆的方向延伸自所述接收部,然后沿与插入所述电缆的方向倾斜交叉的方向弯曲以形成弯曲体;
所述平板从所述弯曲体直线延伸;
当沿着将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所述接收部的方向观察电缆时,当所述电缆被接收在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平板的向后一端与所述电缆的导体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接触部包括由比被接收在所述接收部中的所述电缆的导体硬的材料制成的一对平板;
当沿着将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所述接收部的方向观察电缆时,所述平板的向前一端被固定到所述接收部;
所述平板沿插入所述电缆的方向延伸自所述接收部,然后沿与插入所述电缆的方向倾斜交叉的方向弯曲以形成弯曲体;
所述平板从所述弯曲体直线延伸;
当沿着将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所述接收部的方向观察电缆时,当所述电缆被接收在所述接收部中时,所述平板的向后一端夹紧所述电缆的导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缆装配部还具有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接收部的连接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通过弯曲一个金属板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金属板的一端和另一端被弯曲以彼此重叠;
所述一端设置有突出部;
所述另一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被弯曲以与所述突出部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从被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电缆的点P到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或所述第一平坦表面的延伸部画出的竖直线的长度比从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主表面到所述电路板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主表面的距离长,其中所述点P在所述开口部中位于所述电缆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处。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从被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电缆的点P到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或所述第一平坦表面的延伸部画出的竖直线的长度比从所述第一主表面到所述第二主表面的距离长,其中所述点P在所述开口部中位于所述电缆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处。
16.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主表面,第二主表面和通孔的电路板;布置在所述第二主表面上的发光部,以及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包括板状安装部和沿着第一方向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电缆装配部;
所述安装部具有:
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坦表面;
面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平坦表面;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适于被固定到电路板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表面上;和
平坦部,所述平坦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坦表面上;
所述电缆装配部具有:
适于接收电缆的接收部;
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接收部的一端,并允许所述电缆穿过所述开口部;和
电缆接触部,所述电缆接触部被电连接到所述电缆;
所述电缆装配部通过所述通孔从所述第二主表面突出到所述第一主表面上,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所述第二主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安装部的从所述第二主表面突出的高度低于所述发光部的从所述第二主表面突出的高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从被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电缆的点P到所述第一平坦表面或所述第一平坦表面的延伸部画出的竖直线的长度比从所述第一主表面到所述第二主表面的距离长,其中所述点P在所述开口部中位于所述电缆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处。
CN201710422134.6A 2016-07-21 2017-06-06 连接器 Active CN1076450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3090A JP6806482B2 (ja) 2016-07-21 2016-07-21 コネクタ
JP2016-143090 2016-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5072A CN107645072A (zh) 2018-01-30
CN107645072B true CN107645072B (zh) 2020-03-06

Family

ID=60988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22134.6A Active CN107645072B (zh) 2016-07-21 2017-06-0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4649B2 (zh)
JP (1) JP6806482B2 (zh)
CN (1) CN107645072B (zh)
TW (1) TWI6489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2890B2 (ja) * 2017-03-28 2021-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ライトユニット
JP6902889B2 (ja) * 2017-03-28 2021-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ユニット、および照明器具
JP2019021443A (ja) * 2017-07-13 2019-02-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基板
JP7074523B2 (ja) * 2018-03-26 2022-05-24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DE202018107302U1 (de) * 2018-12-20 2020-03-23 Zumtobel Lighting Gmbh LED-Leiterplattenmodul und Leuchtensystem
US11189943B2 (en) 2019-01-25 2021-11-30 Fci Usa Llc I/O connector configured for cable connection to a midboard
US11437762B2 (en) * 2019-02-22 2022-09-06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performanc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CN112879823A (zh) * 2021-01-20 2021-06-01 深圳市战狼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模块化led漫反射灯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9436A (en) * 1980-02-06 1981-11-10 Univers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309252B2 (en) * 2005-02-22 2007-12-1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 connector
US20060228947A1 (en) * 2005-04-11 2006-10-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oke-in wire connector and contact therefor
JP2007141570A (ja) * 2005-11-16 2007-06-07 Tokai Rika Co Ltd 雌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US7448901B2 (en) * 2006-12-22 2008-11-1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poke-in connector
US7513793B2 (en) 2006-12-22 2009-04-0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urface mount poke in connector
JP5258123B2 (ja) 2009-11-20 2013-08-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照明装置
CN102299428B (zh) * 2010-06-28 2014-04-23 西门子公司 冷压端子
JP5541991B2 (ja) * 2010-07-20 2014-07-0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表面実装型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5088427B2 (ja) 2011-03-02 2012-12-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EP2833480B1 (en) * 2012-03-28 2018-09-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Electric wire-substrate connector
US8764459B2 (en) * 2012-07-17 2014-07-0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ies for connector systems
US8851903B2 (en) * 2012-07-17 2014-10-0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ies for connector systems
US8968022B2 (en) 2013-02-25 2015-03-0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ke-in wire contact
KR101390960B1 (ko) * 2013-03-29 2014-05-02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포크인 커넥터
KR101457065B1 (ko) * 2013-06-07 2014-10-31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가요성 케이블 커넥터의 설치구조 및 설치방법
US9306297B2 (en) * 2014-04-29 2016-04-05 Avx Corporation Interlocking poke home contact
CN204067641U (zh) * 2014-09-22 2014-12-31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I568114B (zh) * 2014-10-03 2017-01-21 Excel Cell Electronic Co Ltd Terminal block
CN204696277U (zh) * 2015-04-27 2015-10-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组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26382A1 (en) 2018-01-25
TWI648928B (zh) 2019-01-21
JP6806482B2 (ja) 2021-01-06
JP2018014237A (ja) 2018-01-25
US10224649B2 (en) 2019-03-05
TW201804676A (zh) 2018-02-01
CN107645072A (zh) 201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5072B (zh) 连接器
US8834194B2 (en) LED socket having a housing with a securing member and a LED module receiving portion
KR101928630B1 (ko) 커넥터 장치
US106155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60089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US9865948B2 (en) Plug connector having a guide frame
EP2688150A1 (en) Connector assemblies for connector systems
JP4291345B2 (ja) 接続装置
US9466921B2 (en) Linear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US10965054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cable holders
JP6784580B2 (ja) 抜け防止構造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TWI700867B (zh)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KR20160126875A (ko) 케이블 커넥터
US11876331B2 (en) Wire-clamping connector
KR20150054089A (ko) 커넥터
JP5792407B1 (ja) 線状導体接続用コネクタ
TWI767778B (zh) 夾線連接器
JP2015162282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EP3181987A1 (en) Led socket for receiving a cob-led and base for such led socket
JP6552313B2 (ja) コネクタ
CN106329181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JP2017117562A (ja) 金属端子
JP2017010836A (ja) コネクタ用のキャップ
JP2008181674A (ja) 中継用アダプタ及びこれが接続される接続装置
JP2011013344A (ja) 光コネクタの組立工具および組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