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0791A -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0791A
CN107640791A CN201711022575.3A CN201711022575A CN107640791A CN 107640791 A CN107640791 A CN 107640791A CN 201711022575 A CN201711022575 A CN 201711022575A CN 107640791 A CN107640791 A CN 107640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
cobalt
stage sheet
environment
friendly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25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吴海伟
王敏
杨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0225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407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40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07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在搅拌下,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钴源水溶液中,然后在20~50℃下,搅拌3~6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干燥,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钴源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20):1。本发明提出一种微米级片状β‑Co(OH)2材料及其大规模绿色制备方法,整个合成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安全可靠。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粒径为0.4μm~2μm且呈六角片状,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及钴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用钴酸锂材料的前驱体。

Description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米级β-氢氧化钴材料及其大规模合成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过渡族金属族氧化物、氢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特性,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水污染处理、催化合成以及传感器等领域。β-氢氧化钴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活性材料。例如,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时,具有高达3670F/g理论比容量,远高于传统的多孔碳材料与导电聚合物材料(100~1000F/g);β-氢氧化钴还可以作为制备传统钴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用钴酸锂材料的前驱体,在系列材料制备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氢氧化钴作为电极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物质转化破坏、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借助微纳米合成技术制备结构规整、形貌尺寸可控的β-氢氧化钴材料可以很好的提高其稳定性。
目前,合成微米尺寸β-氢氧化钴的方法主要有水热法,电沉积法以及氨络合反应法。公开号为CN103911646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氢氧化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首先通过电沉积法或化学沉积法获得金属钴的薄膜,然后将玻璃的钴薄膜浸入由强碱、导电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的pH为10-15的电解液中进行反应,经过洗涤、干燥后,得到六边型氢氧化钴纳米颗粒相互交联而成的氢氧化钴薄膜。公开号为CN103508495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利用化学反应络合以及水热等多步骤反应制备β-氢氧化钴纳米线用于超级电容器:其首先将钴盐溶解,并在钴盐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得到溶液A;其次将强碱溶于水得到碱溶液B;将溶液B逐滴加到溶液A中,得到混合液C;最后,将混合液C移入水热反应釜中加热反应0.5~8小时,经固液分离、干燥得到β-氢氧化钴纳米线。公开号为CN105439212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电池级氢氧化钴的制备方法,其主要以氨水溶液为底液,将氢氧化钠溶液、钴盐溶液、氨水溶液和氮气并流加入到所述底液中反应得到氢氧化钴。但上述多种合成之制备氢氧化钴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水热法存在不适宜大批量生产、设备昂贵、能耗大等问题;电沉积法存在可重复性差、反应影响因素复杂、产物杂质较多等问题;氨络合反应法往往合成步骤、化学品试剂添加繁多,强碱对合成设备存在腐蚀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在搅拌下,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钴源水溶液中,然后在20~50℃下,搅拌3~6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干燥,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钴源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20):1。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钴源为硝酸钴、氯化钴或硫酸钴。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钴源水溶液的浓度为4mg/mL~8mg/mL。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2-甲基咪唑水溶液的浓度为10mg/mL~20mg/mL。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的速度均为100~1000转/分。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干燥在真空下进行,并且干燥的温度为60℃,时间为6h。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β-氢氧化钴呈六角片状,并且粒径为0.4μm~2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控制水溶液中Co2+离子与2-甲基咪唑生成络合物的浓度,使其处于生成Co的金属配合物(ZIF-67)的最小成核浓度之下,防止溶液中生成ZIF-67,有效降低溶液中Co2+的有效浓度,从而显著降低Co(OH)2晶核的生长速率,使Co2+在Co(OH)2晶核表面的沉积倾向于随机六角密集排布,形成片状结构。本发明提出一种微米级片状β-Co(OH)2材料及其大规模绿色制备方法,整个合成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合成过程中仅使用三种原料,其中去离子水作为溶剂,硝酸钴、氯化钴或硫酸钴作为钴源,2-甲基咪唑作为络合碱源,并且在室温下可以进行反应,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
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粒径为0.4μm~2μm且呈六角片状,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及钴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用钴酸锂材料的前驱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的X射线衍射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①室温下,将0.33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0.985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400转/分;④室温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实施例1的X射线衍射图谱与扫描电镜图片如图1与图2所示。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样品均为纯相的β-Co(OH)2,呈六角片状且粒径分布为0.4μm~2微米内。
实施例2
①室温下,将0.45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1.2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400转/分;④室温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实施例3
①室温下,将0.66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1.97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400转/分;④室温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实施例4
①室温下,将0.33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1.5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400转/分;④50℃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实施例5
①室温下,将0.66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0.985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300转/分;④35℃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实施例6
①室温下,将0.5g六水合硝酸钴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硝酸钴溶液;②室温下,将0.985g 2-甲基咪唑溶于90mL去离子水中,配成2-甲基咪唑溶液;③在室温、搅拌状态下,将2-甲基咪唑溶液加入硝酸钴溶液中,其中,搅拌速度为400转/分;④50℃下,将混合溶液继续搅拌3~6h,离心分离,并将所得粉红色沉淀用去离子继续离心水洗三次后,60℃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Co(OH)2
为了验证本发明提供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大规模绿色制备方法的效果,对所得实施例中的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径测试仪以及扫描电镜进行测试,经测试,证实实施例1~6的样品均为纯相的β-Co(OH)2,呈六角片状且粒径分布为0.4μm~2微米内。
实施例7
在100转/分转速搅拌下,将10mg/mL 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4mg/mL硫酸钴水溶液中,然后在20℃下,于100转/分转速下搅拌6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60℃下真空干燥6h,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硫酸钴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20:1。
实施例8
在1000转/分转速搅拌下,将15mg/mL 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8mg/mL氯化钴水溶液中,然后在30℃下,于1000转/分转速下搅拌5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60℃下真空干燥5h,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氯化钴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6:1。
实施例9
在500转/分转速搅拌下,将12mg/mL 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5mg/mL硝酸钴水溶液中,然后在40℃下,于500转/分转速下搅拌4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60℃下真空干燥5h,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硝酸钴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1。
实施例10
在700转/分转速搅拌下,将20mg/mL 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7mg/mL硝酸钴水溶液中,然后在50℃下,于700转/分转速下搅拌3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60℃下真空干燥5h,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硝酸钴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3:1。

Claims (7)

1.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搅拌下,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钴源水溶液中,然后在20~50℃下,搅拌3~6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干燥,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钴源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钴源为硝酸钴、氯化钴或硫酸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钴源水溶液的浓度为4mg/mL~8mg/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2-甲基咪唑水溶液的浓度为10mg/mL~20mg/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搅拌的速度均为100~1000转/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干燥在真空下进行,并且干燥的温度为60℃,时间为6h。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特征在于,β-氢氧化钴呈六角片状,并且粒径为0.4μm~2μm。
CN201711022575.3A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6407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2575.3A CN107640791A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2575.3A CN107640791A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0791A true CN107640791A (zh) 2018-01-30

Family

ID=61124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22575.3A Pending CN107640791A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4079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9691A (zh) * 2018-04-24 2018-09-14 电子科技大学 片状金属氧化物及其可控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10538662A (zh) * 2019-07-01 2019-12-06 天津大学 用于电催化析氢的钴掺杂二硫化铼纳米片阵列的制备方法
CN111606359A (zh) * 2020-06-02 2020-09-01 山东大学 一种多孔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1489A (zh) * 2014-09-25 2015-01-07 安徽师范大学 六边形β–氢氧化钴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
CN106186085A (zh) * 2015-05-08 2016-12-07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六边形片状氢氧化钴的合成方法
CN107195472A (zh) * 2017-06-01 2017-09-2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氢氧化钴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61489A (zh) * 2014-09-25 2015-01-07 安徽师范大学 六边形β–氢氧化钴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
CN106186085A (zh) * 2015-05-08 2016-12-07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六边形片状氢氧化钴的合成方法
CN107195472A (zh) * 2017-06-01 2017-09-2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氢氧化钴纳米片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9691A (zh) * 2018-04-24 2018-09-14 电子科技大学 片状金属氧化物及其可控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10538662A (zh) * 2019-07-01 2019-12-06 天津大学 用于电催化析氢的钴掺杂二硫化铼纳米片阵列的制备方法
CN111606359A (zh) * 2020-06-02 2020-09-01 山东大学 一种多孔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6833B (zh) 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CN105990567B (zh) 一种类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07640791A (zh)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CN107475744B (zh) 一种二硒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CN105958059A (zh) 一种三维Cu/Co3O4多级纳米线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910615A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铁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03332726B (zh) 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方法
CN108840313A (zh) 一种多级球状二硒化镍的制备方法
CN107275600A (zh) 中空球形的二硫化钼/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025282B (zh) 一种高纯超细草酸锰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5731463A (zh) 一种碳化钼微米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761276A (zh) 一种层状钒酸铵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07207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197967B (zh) 一种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花状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CN113774449B (zh) 一种在石墨烯表面电沉积制备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方法
CN107500359A (zh) 一种Ag2S‑MoS2片状自组装复合球状粉体的简易合成方法
CN101279208B (zh) 一种制备y型分子筛膜的方法
CN107866212B (zh) 一种矩形片状氧化锌光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中的应用
CN101863451B (zh) 低温溶液法制备三维纳米结构氧化锌的方法
CN110364365A (zh) 一种电化学氧化法制备单层多孔羟基氧化钴纳米片的方法
CN105032457A (zh) 一种溶剂热法制备Bi2O2CO3/Bi3.84W0.16O6.24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8479809A (zh) 一种MnS/Ni3S4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517299A (zh) 一种片状自组装碱式碳酸铜花球及其简易制备方法
CN103922402A (zh) 一种制备nh4v3o8纳米带的方法
CN105198004B (zh) 一种Fe3O4‑SnO2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