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0227A -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0227A
CN107640227A CN201710595382.0A CN201710595382A CN107640227A CN 107640227 A CN107640227 A CN 107640227A CN 201710595382 A CN201710595382 A CN 201710595382A CN 107640227 A CN107640227 A CN 107640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overall width
width direction
subsidiary engin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53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0227B (zh
Inventor
影山和宏
田中润
田中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40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0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0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0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2015/0634Arrangement of tanks the fuel tank is arranged below the vehicl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fluid storage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地板下方配置电池等辅机,不会导致车辆变重,能够从柱状碰撞等严重的侧面碰撞保护辅机。在地板(4)下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框(9a)和通道侧梁(8a)的车宽方向之间的空间S配设辅机(40),安装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2、3),该梁(2、3)跨过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辅机(40)的一侧的地板框(9a)和配设有辅机(4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通道侧梁(8b),梁(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与通道部(4a)对应的通道对应部(21、31)的车宽方向耐力设定得比与辅机(40)的对应的辅机对应部(31、32)的车宽方向耐力更低。

Description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地板的下侧配设有电池等辅机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公开了在地板的下侧配设有电池等辅机的汽车的下部车 体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辅机的电池模组在地板的左右各侧从地板的背 侧配设在由地板框和通道框(通道侧梁)、以及前后各侧的座椅横梁围出 的区域,该地板框和通道框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刚性部件,该前后 各侧的座椅横梁是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车体刚性部件。
即,专利文献1的电池模组以在车辆仰视时被这些车体刚性部件包围 的方式配设在地板上,从而被保护。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在电池模组的下侧等、车辆仰视时与 电池模组对应的部位,没有配设例如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体刚性部件,所 以对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来说,在保护电池模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2中,在地板的下侧沿着车宽方向配设有作为辅机的多个 电池,并且收容这些电池的收容箱以跨过固定部(通道部)的方式安装, 电池收容箱由从下侧覆盖多个电池的大致方形状的底部和从该底部的四边 立起的框部构成,由该电池收容箱从外侧覆盖配置于地板的下侧的多个电 池整体。
但是,如专利文献2那样牢固地构成电池收容箱整体的情况下,虽然 提高了电池的保护性能,但是在车体重量轻量化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CN104554480A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272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在地板下 方配置有电池等辅机的情况下,不会导致车辆变重,在柱状碰撞这样的严 重的侧面碰撞时能够保护辅机。
本发明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地板,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 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左右一对地板框,以夹着所述通道部的方式配设在 所述地板的下面;以及左右一对通道侧梁,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且所述地板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通道部延伸,在所述地板框 与所述通道侧梁之间的所述地板的下侧配设辅机,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 的地板下方梁,该地板下方梁跨在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所述辅机的一侧的 地板框和配设有所述辅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通道侧梁之间,所述地板 下方梁的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通道部对应的通道对应部的车宽方向耐力设 定得比与所述辅机对应的辅机对应部的车宽方向耐力更低。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通过所述地板下方梁将侧面碰撞载荷直接向相反 侧的所述通道侧梁传递,并且使所述通道部进行载荷吸收变形而能够防止 辅机的变形。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地板下方梁中,所述通道对应部和所述辅机 对应部一体地设置,所述辅机对应部与所述通道对应部相比,在前后方向 上更宽地形成。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防止车高变低,提高所述地板下方梁的生产性和 辅机的保护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地板下方梁中,所述通道对应部具有 缩颈部而形成,该缩颈部在前后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于车宽方向外侧 更窄,并且所述辅机对应部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将所 述辅机对应部向所述通道对应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缩颈部一侧偏移地连结。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兼顾所述通道部的载荷吸收变形所带来的载荷吸 收量增大和车体的加强。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辅机仅配设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而言 的左右各侧之中的一方侧,所述地板下方梁的端部与所述相反侧的通道侧 梁连结。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防止侧面碰撞载荷从车宽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通 道部而言具有辅机配设部位的一侧的相反侧传递到辅机配设部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地板下方配置有电池等辅机的车辆中,不会导致车辆 变重,能够从柱状碰撞等严重的侧面碰撞保护辅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
图2是图1中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3是图1中的A-A线向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截面图。
图4是表示通道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图。
图5是后侧地板下方梁及后侧横梁的构成说明图。
图6是前侧地板下方梁的构成说明图。
图7是后侧地板下方梁的构成说明图。
图8是侧面碰撞时的前后各侧地板下方梁的作用说明。
符号的说明:
2…前侧地板下方梁(梁);3…后侧地板下方梁(梁);4a…通道部; 4…地板;8a、8b…通道侧梁;9a、9b…地板框;21…前侧通道对应部(通 道对应部);22…前侧辅机对应部(辅机对应部);31…后侧通道对应部 (通道对应部);32…后侧辅机对应部(辅机对应部);38a…前边缩颈部 (缩颈部);40…蓄电单元(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本实施例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图2是图1中的主 要部分扩大图,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中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截 面图,图4是表示通道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图,图5 (a)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中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截面图,图5(b) 是图1中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a)是从前方斜上方观察前 侧地板下方梁的上侧面板的立体图,图6(b)是与图6(a)中的D-D线相 当的前侧地板下方梁的扩大截面图,图6(c)是与图6(a)中的E-E线相 当的前侧地板下方梁的扩大截面图,图7是从前方斜上方观察后侧地板下 方梁的上侧面板的立体图,图8(a)是从车辆右侧发生侧面碰撞时对前侧 地板下方梁输入了大载荷时的作用说明图,图8(b)是从车辆右侧发生侧 面碰撞时对后侧地板下方梁输入了大载荷时的作用说明图。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侧,箭头L 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此外,以下说明的前后各地板下方 梁的前、后、左、右、上、下分别是前后各地板下方梁搭载于上述车辆的 状态下的前、后、左、右、上、下,与上述车辆的前、后、左、右、上、 下相同。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地板4、左 右一对边梁5(5a、5b)、发动机挡板6、左右一对前侧框7(7a、7b)、 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8a、8b)、左右一对地板框9(9a、9b)(B框)、 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等。
如图3所示,地板4形成地板面,在地板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沿着 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4a朝向上方(车厢侧)形成为凸状。
如同图3所示,左右一对边梁5a、5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这些 边梁5a、5b接合着地板4的左右端部。边梁5a、5b具有截面帽状的内板 51及外板52,由这些内板51和外板52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 面。进而,边梁5在闭合截面内在内板51和外板52之间具有加强件53。
并且,在内板5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部接合着地板4的车宽方向外端。
发动机挡板6分隔出车厢及其前方的发动机舱,在发动机挡板6的向 后方斜下方延伸的下端部接合着地板4的前端部。
左右一对前侧框7a、7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后部与地板4的下 面接合,由该前侧框7的后部和地板4的下面形成闭合截面。进而,比前 侧框7的后部与地板4的接合部分更靠前侧的部位接合到发动机挡板6的 前面部(参照图1)。
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a、8b(通道下框),其前部从前侧框7a、7b的后 端部的内侧面越往车宽方向内侧越向车辆后方以倾斜状延伸,并且比该倾 斜部分更靠后方的部分与通道部4a的车宽方向两侧邻接,是沿着车辆前后 方向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向下方的凸状的帽形状,并且接合到发动机挡板6 的下部及地板4的下面,从而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另外,图3中的符号110是形成为向上方凸状的截面帽状、且在与通 道部4a的上面之间构成闭合截面的通道加强梁110。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在通道部4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的前后 各侧配设有用于对通道部4a进行加强的前侧通道横梁100和后侧通道横梁 101。这些前后各通道横梁100、101以跨过通道部4a的方式沿着通道部4a 的内面形成为向上方的凸状,如图4所示,与通道部4a的内面(下面)接 合。
在此,如图4所示,通道部4a越往后方越逐渐变低。即,通道部4a 在由该通道部4a构成的内部空间中,越往后方则内部空间越窄。在由这样 的通道部4a构成的内部空间,沿前后方向配置着从车辆前方向后方延伸的 图外的传动轴和作为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零件的排气管等。
左右一对地板框9a、9b是在地板4的下面从前侧框7a、7b的后端向 车体后方延伸的、向下方凸状的帽形状,通过接合到发动机挡板6的下部 及地板4的下面而构成闭合截面,并且在边梁5与通道侧梁8之间越往车 辆后方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另外,在左右各侧,地板框9a、9b的后端接合到边梁5的后部的内侧 面,并且接合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梁111的前端(参照图1)。
此外,图1中的符号112是作为强度部件而左右设置一对的扭矩箱112, 在地板4的下面且比扭矩箱112更靠车辆后方,配设有将边梁5的前部和 地板框9的前部连结的横梁113。
此外,如图3所示,在地板41的前方部位设置有前排座椅200,该前 排座椅200经由座椅导轨201而可前后滑动地被支承。
前排座椅200具备左右一对(一个是驾驶席座椅,另一个是副驾席座 椅),分别在车宽方向上并排地配设。另外,在比地板41上的前排座椅200 更靠后方的部位配设有后排座椅,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图示。
如图3、图5(b)所示,座椅导轨201与各前排座椅200的车宽方向 的两端对应地具备左右一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以架设在前侧横梁210 和后侧横梁211之间的状态被支承。
前侧横梁210和后侧横梁211在与地板4的上面的左右一对前排座椅 200的前后各侧对应的部位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左右各侧,车宽方向的外 端与边梁5连接,车宽方向内端与通道侧梁8连接,在与地板4上面之间 构成闭合截面。前侧横梁210在地板4的前后方向上配设在与设置于地板4 的下面的后述的前侧地板下方梁2大致一致的部位,并且后侧横梁211在 地板4的前后方向上配设在与设置于地板4的下面的后述的后侧地板下方 梁3大致一致的部位。通过这些前后的横梁210、211和后述的前后的地板 下方梁2、3确保对于侧面碰撞载荷的车厢内空间。
具体地说,座椅导轨201的前端如图3所示,以直接安装于前侧横梁 210的状态安装,而座椅导轨201的后部如图5(a)、(b)所示,经由座 椅支承托架212安装于后侧横梁211。座椅支承托架212设置在后侧横梁 21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另外,在图5(a)中,座椅导轨201省略了图 示。
如图1~图3、图5(a)、(b)所示,上述构造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 造在地板4的下侧的车宽方向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是右侧的地板框9a与通 道侧梁8a之间的地板下方空间,配设有作为辅机的蓄电单元40。蓄电单元 40的外壳适当地通过图外的螺栓等安装于地板4的下面或前后地板下方梁 2、3等。
在此,作为上述的辅机,也可以不是蓄电单元40,而是燃料箱、废气 净化装置(所谓的SCR)、车辆控制单元、非接触充电单元、行车记录仪等 的电装部件等其他辅机。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地板4的下侧且车宽方向的另一方侧、本 实施例中是车辆左侧,未配设蓄电单元40等辅机。
蓄电单元40配置于在右侧的地板框9a和通道侧梁8a之间的区域构成 的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蓄电单元40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仰视大致矩 形状,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当于横梁113的位置(参照图1),后端在 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当于后侧通道横梁101的位置(参照图1、图5(a)、 (b))。
另外,通过将蓄电单元40像这样配设在车辆右侧的车宽方向上的地板 框9a与通道侧梁8a之间,在从车辆右侧发生侧面碰撞时,边梁5a与地板 框9a之间的空间首先变形而能够吸收侧面碰撞载荷。由此,蓄电单元配置 空间S不会因侧面碰撞载荷变形而得到保护。
如图1、图3所示,在地板4的下侧且蓄电单元4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 位置,设置有从下侧覆盖蓄电单元40的角撑41。该角撑41沿着车宽方向 延伸,连结在车辆右侧的地板框9a和车辆右侧的通道侧梁8a之间。
进而,在地板4的下侧且蓄电单元40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于角撑41而 言的前后各侧,安装着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从下侧覆盖蓄电单元40的地板下 方梁2、3。地板下方梁2、3具备前侧地板下方梁2和与该前侧地板下方梁 2相比配设在车辆后方的后侧地板下方梁3。
角撑41架设在车辆右侧的地板框9a和车辆右侧的通道侧梁8a之间, 而这些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均架设在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蓄电单元 40的车辆右侧的地板框9a和配设有蓄电单元4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车辆左 侧的通道侧梁9b之间。
即,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从相对于通道部4a而言左右各侧之 中的配设有蓄电单元40的右侧一直形成到相反侧(左侧)的通道侧梁8b, 该地板下方梁2、3的左端部2b、3b连结到左侧的通道侧梁8b。另外,前 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从左侧的通道侧梁8b不再进一步向左侧(车宽 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沿着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车宽方向 上由主要跨过通道部4a而延伸的前侧通道对应部21、31和主要跨过作为 辅机的蓄电单元40而延伸的前侧辅机对应部22、32一体地形成。
前侧地板下方梁2中,前侧通道对应部21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相比 在前后方向上更窄地形成。由此,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车宽方向耐力比前 侧辅机对应部22更低地设定。另外,车宽方向耐力指的是对于侧面碰撞载 荷的耐力。换言之,前侧地板下方梁2中,前侧辅机对应部22与前侧通道 对应部21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宽地形成,从而提高防护效果(耐击打性), 即防止向蓄电单元40的击打(飞石)。
如图3、图4、图6(a)、(b)、(c)所示,前侧地板下方梁2是将 上侧面板23和下侧面板24以上下对置的状态配置而一体地构成的,前侧 辅机对应部22从下侧覆盖蓄电单元4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并且 前侧通道对应部21配设在通道部4a的与前侧通道横梁100在前后方向上 部分重叠的位置(参照图1、图2)。如图2、图3、图6(a)、(b)、(c) 所示,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上侧面板23和下侧面板24在仰视时形成为彼 此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大小。
接下来,使用图2、图6、图8(a)说明前侧地板下方梁2向地板4下 的车体侧的各梁9a、8a、8b的安装。
上述的前侧地板下方梁2,在其右端的前后各位置,上侧面板23及下 侧面板24使用螺栓B1及螺母N1等一起紧固到右侧的地板框9a的下面, 形成右端紧固部25a。
前侧地板下方梁2,在其左端部2b的前后各位置,上侧面板23及下侧 面板24使用螺栓B2及螺母N2等一起紧固到左侧的通道侧梁8b的下面, 形成左端紧固部25b。
进而,前侧地板下方梁2,在其车宽方向的与跨过右侧的通道侧梁8a 的位置相当的车宽方向的中间位置,上侧面板23及下侧面板24使用螺栓 B3及螺母N3等一起紧固到右侧的通道侧梁8a的下面,形成中间紧固部25c。
由此,右侧的地板框9a和右侧的通道侧梁8a经由前侧地板下方梁2 的前侧辅机对应部22而连结,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a、8b经由前侧通道对 应部21而连结。
但是,前侧地板下方梁2从左侧的通道侧梁8b起不再向左侧(车宽方 向外侧)延伸设置(参照图1~图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2所示,前侧辅机对应部 22不仅包括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在车宽方向上与蓄电单元40对应的部位, 还包括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右端部2a及中间部2c(前侧通道对应部21和 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连结部分2c),将在前后方向上较宽地形成的部位设 定为前侧辅机对应部22,并且前侧通道对应部21不仅包括前侧地板下方梁 2的在车宽方向上与通道部4a对应的部位,还将包括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 左端部2b及中间部2c在内的部位也设定为前侧通道对应部21。
如图2、图6(b)、(c)所示,在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下侧面板24, 从前侧辅机对应部22到前侧通道对应部21,在其前后方向宽度的中间部具 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向下方凸出的中间凸状部27a。进而,在前侧辅机对应 部22的下侧面板24,除了中间凸状部27a之外,还具有前后各侧的一对凹 状部27b,车宽方向的正交截面形成为凹凸形状。由此,前侧辅机对应部 22与前侧通道对应部21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宽地形成。
但是,如图2、图6(b)所示,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左端部2b的前 后各部与左端紧固部25b对应地形成为突缘状,伴随于此,在前后各侧较 宽地形成。另一方面,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右端部2c相当于该前侧通道 对应部21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连结部分2c,形成为与前侧辅机对应部 22的宽度相同的宽度。
即,前侧通道对应部21将除去其车宽方向的左右两端部2b、2c之外 的部位形成为,相对于在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右端部2a设置的右端紧固部 25a的前后各侧的间隔、在左端部2b设置的左端紧固部25b的前后各侧的 间隔、以及在车宽方向的中间部2c设置的中间紧固部25c的前后各侧的间 隔为同等以下的宽度。
使用图6(b)详细说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下侧面板24由在前后 方向的中间位置位于下侧的水平的中间下壁部24a、从其前后各端立起的一 对内侧纵壁部24b、24b、从各内侧纵壁部24b的上端向外侧(前后各侧) 水平地延伸的一对上壁部24c、24c、从其前后各端垂下的一对外侧纵壁部 24d、24d、从该外侧纵壁部24d、24d的下端向外侧(前后各侧)水平地延 伸的一对外侧下壁部24e、24e一体地形成。
这些中间下壁部24a、一对内侧纵壁部24b、24b、一对上壁部24c、24c、 一对外侧纵壁部24d、24d及一对外侧下壁部24e、24e之中的一对上壁部 24c、24c的上面接合到上侧面板23的下面,由中间下壁部24a和一对内侧 纵壁部24b、24b形成上述的中间凸状部27a,在该中间凸状部27a和上侧 面板23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在前侧通道对应部21,也在下侧面板24 由中间下壁部24a和一对内侧纵壁部24b、24b形成中间凸状部27a,在该 中间凸状部27a和上侧面板23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另外,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上壁部24c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上壁 部24c相比,以一半以下的长度短小地形成。
在此,如图6(a)、图8(a)所示,前侧地板下方梁2中,下侧面板24和上侧面板23均形成为,包括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连结部分2c在内, 前侧通道对应部21相对于前侧辅机对应部22向上方偏移了该前侧辅机对 应部22的大致板厚相当量而配置,在前侧通道对应部21和前侧辅机对应 部22的连结部分2c(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中间部2c)的右端形成有台阶部21d(参照图6(a))。进而,在前侧辅机对应部22的至少与右端紧固 部25a相当的部分,配设有以与前侧通道部21的上面大致相同的高度隆起 的多个台座部21e。另外,在多个台座部21e之中的设置于右端紧固部25a 的台座部21e的中心部,形成有螺栓B1插通用的贯通孔21f(参照图6(a))。
在将这样的前侧地板下方梁2如上述那样从下侧安装到地板4的下侧 的各框9a、8a、8b的状态下,如图8(a)所示,将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上 面之中的至少与右端紧固部25a、左端紧固部25b、中间紧固部25c相当的 部位配置在比车宽方向的其他部位更高的位置。
即,如图8(a)所示,在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车宽方向两端2b、2c 设置的中间紧固部25c、左端紧固部25b的高度H1,比在前侧通道对应部 21的车宽方向的中间位置具有的刚性中心g(重心)的高度H2更高,并分 别紧固到右侧的通道侧梁8、左侧的通道侧梁8b。
由此,在从车体右侧发生侧面碰撞时,即使前侧地板下方梁2被输入 了使其自身变形的大的侧面碰撞载荷,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相比,较窄地 形成而脆弱(车宽方向耐力低)的前侧通道对应部21也优先变形。而且, 在前侧通道对应部21变形时,能够可靠地向下方弯折地变形,能够防止变 形的前侧通道对应部21与配置在通道部4a的内部的图外的排气管等干涉。
具体地说,中间紧固部25c和左端紧固部25b与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 其他部位相比,在相对更高的位置(H1)紧固到在地板4的下侧设置的各 通道侧梁8a、8b,所以经由台阶部21d从配置在相对低的位置(H2)的前 侧辅机对应部22输入到中间紧固部25c和左端紧固部25b的载荷向上方偏 移地传递。进而,输入到中间紧固部25c和左端紧固部25b的侧面碰撞载 荷的载荷输入点比前侧通道对应部21的刚性重心g更位于上方(H1>H2), 所以通过这些朝向中间紧固部25c和左端紧固部25b的载荷输入,前侧通 道部4a被向车宽方向内侧压缩,伴随于此,如图8(a)中的假想线所示, 能够使前侧通道对应部21可靠地向下方变形。
因此,能够防止前侧通道对应部21向上方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与配置 于通道部4a的内部的排气管等干涉而阻碍变形,损失载荷吸收性。
接下来使用图2说明上述的后侧地板下方梁3。
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辅机对应部32,其前后方向宽度与前侧地板 下方梁2的前侧辅机对应部22大致相同,并且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为直线状。 另一方面,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具有狭窄部38(缩颈部 38),该狭窄部38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与车宽方向的外侧相比在前后方向上 更窄,在仰视时形成为使左右各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彼此在车宽方 向的中间部相对的形状、即所谓的蝶形状。
由此,在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前侧部分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具有相对于 车宽方向外侧向后方凹陷的前侧凹状空间39f,并且在后侧通道对应部31 的后侧部分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具有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向前方凹陷的后侧 凹状空间39r。
即,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前边形成为车宽方向中 央部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向后方缩颈的缩颈形状(凹状),在该前边的车 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前边缩颈部38a。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通道对应部 31的后边形成为车宽方向中央部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向前方缩颈的缩颈形 状(凹状),在该后边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后边缩颈部38b。
进而,后侧地板下方梁3形成为使后侧辅机对应部32向前后方向上的 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前边缩颈部38a(前侧凹状空间39f)的一侧偏移而 与该后侧通道对应部31一体地连结的形状。
即,后侧辅机对应部32配设在与前后方向上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 前边缩颈部38a部分重叠的部位,所以在沿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后侧 辅机对应部32的左侧延长线上具有前侧凹状空间39f。由此,后侧通道对 应部31的车宽方向耐力被设定为比后侧辅机对应部32更低。
接下来说明后侧辅机对应部32及后侧通道对应部31各自的详细形状。
后侧辅机对应部3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正交截面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 的正交截面(参照图6(b))大致相同的形状。即,如图2所示,后侧辅 机对应部32具有在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向下方凸出的中间凸状部37a及其前 后各侧的一对凹部37b、37b,车宽方向的正交截面形成为凹凸形状,在下 侧面板34和上侧面板33之间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下侧面板34形成为仰 视大致X字状,由以仰视大致X字状向下方凸出的X字状凸部31a和沿着 该X字状凸部31a的上缘边形成的突缘部31b一体地形成。X字状凸部31a 由相对于车宽方向向右前方向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的右前方向直线状凸部 31c和向左前方向倾斜地以直线状延伸的左前方向直线状凸部31d形成为仰 视X字状,这一对直线状凸部31c、31d在X字状凸部31a的中央部所设置 的狭窄部38交叉。
由下侧面板34的X字状凸部31a和至少与该X字状凸部31a的对置部 分为平坦状的上侧面板33在其内部构成X字状的闭合截面。
另外,相对于下侧面板34的X字状凸部31a的中央部,在右侧具有右 侧凹状空间39a,并且在左侧具有左侧凹状空间39b。
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上述的中间凸状部37a的左端部3cf和后侧通道 对应部31的右前方向直线状凸部31c的右端部3cf一体地连结,各自的内 部的闭合截面部相互连续地延伸。
如图7所示,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上侧面板33,除了仰视时与下侧面 板34部分重叠的部分之外,还形成在仰视时与下侧面板34的右侧凹状空 间39a及左侧凹状空间39b部分重叠的部分,在仰视时形成为使配置在左 右各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彼此在中央部相对的形状、即所谓的蝶形 状。
进而,上侧面板33在下侧面板34的X字状凸部31a且除去了其中央 部及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31g。隆起部31g配 设在相对于上侧面板33的中央部而言的左侧的前后各侧和相对于中央部而 言的右侧的前后各侧的共计4处。换言之,上侧面板33的中央部相对于这 4个隆起部31g向下方形成为凹状,伴随于此,在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俯 视时中央部的上面形成有凹状中央部31e。
此外,如图2所示,后侧地板下方梁3是将上侧面板33和下侧面板34 以上下对置的状态配置而一体地形成的,在前后方向上,后侧辅机对应部 32覆盖蓄电单元40的后部,并且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前侧凹状空间39f 配设在与后侧通道横梁101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即X字状凸部31a 的中央部相对于后侧通道横梁101向后方偏移的位置。
如图2、图8(b)所示,上述的后侧地板下方梁3中,在其右端部3a 的前后各位置,上侧面板33及下侧面板34使用螺栓B4及螺母N4等一起 紧固到右侧的地板框9a的下面而形成右端紧固部35a。
后侧地板下方梁3中,在其左端部3b(3bf、3br)的前后各位置,上 侧面板33及下侧面板34使用螺栓B5及螺母N5等一起紧固到左侧的通道 侧梁8的下面而形成左端紧固部35b(35bf、35br)。
后侧地板下方梁3中,在与跨过其车宽方向的右侧的通道侧梁8的位 置相当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3c(3cf、3cr),上侧面板33及下侧面板34 使用螺栓B6及螺母N6一起紧固到右侧的通道侧梁8b的下面而形成中间紧 固部35c(35cf、35cr)。
这些紧固部35a、35b、35c之中的右端紧固部35a具有前侧中间端紧 固部35cf和后侧中间端紧固部35cr,该前侧中间端紧固部35cf设置在后 侧辅机对应部32与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连结部分3cf,该后侧中间端紧固 部35cr设置在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右后端部3cr。进而,左端紧固部35b 由设置在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左前端部3bf的前侧左端紧固部35bf和设 置在左后端部3br的后侧左端紧固部35br构成。
由此,右侧的地板框9a和右侧的通道侧梁8a经由后侧辅机对应部32 连结,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a、8b经由后侧通道对应部31连结。
在此,如图7、图8(b)所示,后侧地板下方梁3与前侧地板下方梁2 同样,下侧面板34和上侧面板33均构成为,后侧通道对应部31(包括与 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连结部分3cf在内)相对于后侧辅机对应部32向上 方偏移了该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大致板厚相当量而配置,在后侧通道对应 部31与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连结部分3cf(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前侧中间 位置3cf)的右端形成有台阶部36b(参照图7)。进而,在后侧辅机对应 部32的至少与右端紧固部35a相当的部分配设有以与前侧通道部4a的上 面大致相同高度隆起的多个台座部36c。另外,在多个台座部36c之中的设 置于右端部3a的台座部36c的中心部形成有螺栓B4插通用的贯通孔36e。
通过该构造,如图8(b)所示,将后侧地板下方梁3如上述那样从下 侧安装到地板4的下侧的各框9a、8a、8b的状态下,与前侧地板下方梁2 同样,能够将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上面之中的至少与右端紧固部35a、左端 紧固部35b、中间紧固部35c相当的部位的高度(H1)配置在比车宽方向的 其他部位的高度(H2)更高的位置。
而且,在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俯视中央部的上面 形成有凹状中央部31e(参照图7),与此相应地,能够更低地设置后侧通 道对应部3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具有的刚性中心g的高度(H2)。
因此,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车宽方向两端所具有的中间紧固部35c、 左端紧固部35b在比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刚性中心g(重心)的高度(H2) 更高的位置(H1)分别紧固到右侧的通道侧梁8a和左侧的通道侧梁8b。
由此,在从车体右侧发生侧面碰撞时,即使后侧地板下方梁3被施加 了使其自身变形的大的侧面碰撞载荷,也与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情况同样, 能够使比后侧辅机对应部32优先变形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可靠地向下方 弯折地变形(参照图8(b)中的假想线所示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能够 得到与前侧地板下方梁2同样的效果。进而,在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后侧 通道对应部31,在俯视时中央部的上面形成有凹状中央部31e,所以如图4 所示,即使在通道部4a的下侧配设后侧通道对应部31,也能够确保越往车 辆后方越低的通道部4a的下方的上下方向的空间S1。
上述的本实施例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地板4,具有在车宽方向 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4a;左右一对地板框9a、9b,在该地板4的 下面以夹着通道部4a的方式配设;以及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a、8b,在通道 部4a的车宽方向外侧且地板框9a、9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通道部 4a延伸,在地板框9a与通道侧梁8a之间的地板4的下侧配设作为辅机的 蓄电单元40,并且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下方梁2、3(前侧地板下 方梁2及后侧地板下方梁3),该地板下方梁2、3跨过车宽方向上的配设 有蓄电单元40的车体右侧的地板框9a和配设有蓄电单元40的一侧的相反 侧的车体左侧的通道侧梁8b,地板下方梁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与通道部 4a对应的通道对应部21、31的车宽方向耐力比与蓄电单元40对应的辅机 对应部22、32更低地设定(参照图1~图3)。
根据上述构造,从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蓄电单元40的车体右侧发生的 侧面碰撞载荷施加到从车体右侧的边梁5a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离的地板框9a 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侧面碰撞载荷通过前后各地板下方梁2、3传递到车 宽方向上的通道部4a的左右一对通道侧梁8a、8b而分散。进而,即使在 地板下方梁2、3变形的程度的大的侧面碰撞载荷从车辆右侧输入的情况下, 车宽方向耐力比辅机对应部22、23更低地设定的通道对应部21、31优先地进行载荷吸收变形,从而能够通过辅机对应部22、23确保蓄电单元配置 空间S。
由此,在侧面碰撞时,也能够可靠地确保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而且, 该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在车宽方向上相当于配置有前排座椅20的部位,所 以还能够确保乘客的生存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前侧地板下方梁2与前侧通道对应部21和前侧辅 机对应部22一体化,前侧辅机对应部22与前侧通道对应部21相比,在前 后方向上更宽地形成(参照图1、图2)。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防止车高变低,并且提高前侧地板下方梁2的生 产性和蓄电单元40的保护性能。
详细地说,前侧地板下方梁2中,前侧辅机对应部22形成为与前侧通 道对应部21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宽,在车宽方向上从车辆右侧的地板框9a 延伸到相反侧的车辆左侧的通道侧梁8b而形成,从而能够提高侧面碰撞载 荷的传递性和分散性,例如与以往的角撑那样仅架设在车辆右侧的地板框 9a和车辆右侧的通道侧梁8a之间、为了确保强度而在上下方向上较厚地形 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较薄地形成,防止车辆的最低离地 高度变低。
进而,前侧辅机对应部21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较薄地形成,由此, 与为了确保强度而在上面及下面具有较深的凹部和较高的凸部的以往的角 撑相比,能够提高冲压成型等的加工性,从而提高生产性。
而且,前侧辅机对应部22在前后方向上较宽地形成,从而能够在前后 方向上更大范围地覆盖蓄电单元40,所以在行驶时对于小石子等飞散的飞 石,能够提高蓄电单元40的保护性能(辅机保护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后侧地板下方梁3中,后侧通道对应部31 作为缩颈部至少具有前边缩颈部38a,该缩颈部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相比 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在前后方向上宽度更窄,并且将后侧辅机对应部32形成 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使该后侧辅机对应部32向后侧通道对应 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边缩颈部38a的一侧偏移而连结(参照图2、图3)。
根据上述构造,在从车辆右侧发生了侧面碰撞时,如上述那样,能够 由后侧辅机对应部32和后侧通道对应部31一起承接侧面碰撞载荷,在输 入了更大载荷的情况下,具有前边缩颈部38a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承接来 自向前方偏移的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载荷而比后侧辅机对应部32优先地 变形,吸收侧面碰撞载荷并向左侧的通道侧梁8b分散,能够通过后侧辅机 对应部32确保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
即,后侧通道对应部31形成为具有前边缩颈部38a和后边缩颈部38b 的至少一方的形状,从而能够使该后侧通道对应部31脆弱化,在右侧侧面 碰撞时,比辅机对应部32优先地向车宽方向压缩而向下方变形等,能够吸 收侧面碰撞载荷。
进而,通过像这样使后侧辅机对应部32向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前后 方向上的前边缩颈部38a一侧偏移地连结,能够使该后侧通道对应部31对 于来自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载荷输入更容易地变形,所以不必减小该后侧 通道对应部31的前后方向宽度就能够减小其耐力,能够提高车体刚性,并 且对于来自后侧辅机对应部32的载荷输入更脆弱。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侧通道对应部31从两侧支承到通道部4a的 左右两侧的通道侧梁8a、8b,并且形成为仰视时蝶形状、即至少具备X字 状凸部31a的形状,所以能够通过后侧通道对应部31提高通道部4a的车 宽方向的刚性,提高通常行驶时的车体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蓄电单元40相对于通道部4a仅配设在左 右各侧之中的右侧,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前侧地板下方梁2及后 侧地板下方梁3)的左端部2b、3b与左侧的通道侧梁8b连结(参照图1、 图3)。
根据上述构造,从车宽方向上的相对于通道部4a而言具有蓄电单元配 置空间S的车辆右侧的相反侧的车辆左侧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也能 够抑制该侧面碰撞载荷经由前后各地板下方梁2、3向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 传递。此外,即使从车辆左侧输入了侧面碰撞载荷而该载荷传递到前侧地 板下方梁2或后侧地板下方梁3的情况下,这些前后各侧的地板下方梁2、3中的通道对应部21、31也比辅机对应部22、32优先地变形而吸收侧面碰 撞载荷,从而可靠地确保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
此外,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使前侧通道对应部21和前 侧通道横梁100在前后方向上一致。另一方面,后侧通道对应部31使其车 宽方向的外侧部分、即前侧中间紧固部35cf及前侧左端紧固部35bf在前 后方向上与后侧通道横梁101一致。由此,能够提高通道部4a的车宽方向 的刚性,提高通常时的车体刚性。
此外,前侧通道对应部21在前后方向上与位于其上方的前侧通道横梁 100一致地配设,与此相对,后侧通道对应部31相对于后侧辅机对应部32 向后方偏移,伴随于此,相对于位于该后侧通道对应部31的上方的后侧通 道横梁101也向后方偏移(参照图2、图4)。
在此,通道部4a通常如图4所示,朝向后方逐渐变低地形成,伴随于 此,通道部4a的内部(下方)的空间的高度逐渐变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后侧通道对应部31、特别是其 俯视时的X字状的中心部分相对于后侧通道横梁101向后方向偏移地配设, 所以如图4所示,将后侧地板下方梁3配置在比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H更 高的位置,通道部4a的后方的通道部4a的内部的上下空间S1通过后侧通 道对应部31和后侧通道横梁101而不会从上下两侧被压迫,在高度较低的 通道部4a的后侧的内部,也能够确保其布局性。
其他,在本实施例中,将地板4的与俯视时至少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 所设置的部位相当的车辆右侧配设在比车辆左侧更高的位置(Hr>Hl)(参 照图3)。由此,能够确保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
另外,像这样将地板4的一部分配置在较高位置的构造,在地板4的 俯视时与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对应的部位之中,也形成在图外的坐在后排 座椅的乘客的脚下的空间的前方、且与前排座椅200的座垫部200a对应的 部位,能够确保乘客的脚底空间,因此是优选的。
在此,通过将地板4的一部分配置在较高位置,能够将配设在地板4 的上面侧且车辆右侧的前后各横梁210、211(参照图3、图5(a)、(b)) 形成得较薄,虽然可能会降低对于侧面碰撞载荷的刚性,但是在本实施例 中,在地板4的下面侧,通过在与这些前后各横梁210、211在前后方向上 一致的部位配设的前后各地板下方梁2、3而得到加强,所以能够确保对于 侧面碰撞载荷的刚性。
在此,如图5(a)、(b)所示,在后侧横梁211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配 设有座椅支承托架212(212a、212b),但是这些座椅支承托架212a、212b 在本实施例中由托架上部212U和比托架10的上部更薄的托架下部212D分 体地形成,形成为彼此接合的箱型。
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座椅支承托架212a、212b之中的配设在边梁5侧的 座椅支承托架212a(外侧座椅支承托架212a)如图5(a)所示,在托架下 部212D的前后各壁部形成有切缺部213,该切缺部213是包括该托架下部 212D的前后各壁部中的下端部在内的下侧部位从车宽方向外端向内侧切缺 而形成的。
像这样,将外侧座椅支承托架212a的托架下部212D形成得较薄,或 者在托架下部212D设置切缺部213,能够使得外侧座椅支承托架212a自身 脆弱化(降低车宽方向的耐力),在侧面碰撞时,对于从边梁5a传递来的 侧面碰撞载荷变形,同时吸收侧面碰撞载荷,从而使得侧面碰撞载荷导致 的车体变形控制为到外侧座椅支承托架212a为止,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设 置的蓄电单元配置空间S不会变形而得到保护。
另一方面,座椅支承托架212如果整体脆弱化,则可能无法确保充分 的座椅支承刚性。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承托架212中托架上部212U 比托架下部212D更厚地形成,从而能够通过该托架上部212U承接座椅载 荷,并且将该载荷有效地分散到托架下部212D,所以能够在轻量化的同时, 提高座椅支承托架212整体的座椅支承刚性。
在本发明的构造和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本发明的辅机对应于本实 施例的蓄电单元40,以下同样,
梁对应于前侧地板下方梁2或后侧地板下方梁3,
通道对应部对应于前侧通道对应部21或后侧通道对应部31,
辅机对应部对应于前侧辅机对应部22或后侧辅机对应部32,
缩颈部对应于前边缩颈部38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构造。
例如,本实施例的后侧通道对应部31形成为中央缩颈形状,该中央缩 颈形状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相对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在前后方向上变窄的前边 缩颈部38a及后边缩颈部38b,但是本发明的梁不限于该形状,本发明的缩 颈部可以形成在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
进而,后侧通道对应部31中的上侧面板33也可以与下侧面板34同样, 形成为仰视时X字状等,将后侧通道对应部31自身形成为仰视时X字状。
像这样,提高将后侧通道对应部31形成为至少具有X字状部分,能够 有效地抑制通常行驶时的车辆的扭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侧辅机对应部32以与前侧辅机对应部22大 致相同的前后方向宽度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以与构成后侧通道对应 部31中的X字状凸部31a的左右一对直线状凸部31c、31d同等以下的前 后宽度形成等,将后侧通道对应部31设定为车宽方向耐力比后侧辅机对应 部32更低即可。
此外,不限于在地板4的下侧具备前侧地板下方梁2和后侧地板下方 梁3,具备至少一方的地板下方梁而从下侧覆盖作为辅机的蓄电单元40即 可。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对于在地板的下侧配设有电池等辅机的汽车的下 部车体构造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
地板,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
左右一对地板框,以夹着所述通道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下面;以及
左右一对通道侧梁,在所述通道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所述地板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通道部延伸,
该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地板框与所述通道侧梁之间的所述地板的下侧配设辅机,
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下方梁,该地板下方梁跨在车宽方向上的配设有所述辅机的一侧的地板框和配设有所述辅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通道侧梁之间,
所述地板下方梁的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通道部对应的通道对应部的车宽方向耐力设定得比与所述辅机对应的辅机对应部的车宽方向耐力更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地板下方梁中,所述通道对应部和所述辅机对应部一体地设置,
所述辅机对应部与所述通道对应部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宽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地板下方梁的后方还具备第2地板下方梁,该第2地板下方梁中,所述通道对应部具有缩颈部而形成,该缩颈部在前后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于车宽方向外侧更窄,并且所述辅机对应部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将所述辅机对应部向所述通道对应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缩颈部一侧偏移地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地板下方梁中,所述通道对应部具有缩颈部而形成,该缩颈部在前后方向上车宽方向内侧相比于车宽方向外侧更窄,并且所述辅机对应部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
将所述辅机对应部向所述通道对应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缩颈部一侧偏移地连结。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辅机仅配设在相对于所述通道部而言的左右各侧之中的一方侧,所述地板下方梁的端部与所述相反侧的通道侧梁连结。
CN201710595382.0A 2016-07-22 2017-07-20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07640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735 2016-07-22
JP2016144735A JP6278072B2 (ja) 2016-07-22 2016-07-22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0227A true CN107640227A (zh) 2018-01-30
CN107640227B CN107640227B (zh) 2019-10-25

Family

ID=60889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5382.0A Active CN107640227B (zh) 2016-07-22 2017-07-20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56994B2 (zh)
JP (1) JP6278072B2 (zh)
CN (1) CN107640227B (zh)
DE (1) DE10201700637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8802A (zh) * 2018-05-25 2019-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EP3798034A1 (en) * 2019-09-30 2021-03-3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 support structu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09053B1 (en) 2012-10-19 2019-09-25 Agility Fuel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a fuel system
DE102016203209B4 (de) * 2016-02-29 2020-1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Zumindest teilweise elektrisch betreibbares Kraftfahrzeug
JP2019177705A (ja) * 2016-07-11 2019-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508278B2 (ja) * 2017-09-28 2019-05-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WO2020041630A1 (en) 2018-08-24 2020-02-27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Battery system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JP6734334B2 (ja) * 2018-09-14 2020-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FR3086631B1 (fr) * 2018-10-01 2020-11-27 Renault Sas Dispositif modulable de renforcement d'un plancher arrie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ans une zone de montage d'un reservoir d'uree
MX2021012601A (es) 2019-04-19 2022-01-18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Sistema de motopropulsion eléctrico para vehículos pesados.
US11043707B2 (en) 2019-04-19 2021-06-22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Electric front end accessory devices assembly
CA3161967A1 (en) 2019-11-26 2021-06-03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Electric vehicle power distribution and drive control modules
FR3111322B1 (fr) * 2020-06-16 2022-09-09 Psa Automobiles Sa Support de calculateur embarqué de véhicule
KR20220036619A (ko) * 2020-09-16 2022-03-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플로어구조
US11926207B2 (en) 2020-10-09 2024-03-12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Battery and auxiliary components for vehicle trailer
DE102020212845A1 (de) * 2020-10-12 2022-04-14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Vorrichtung zur Abgasnachbehandlung
CA3205080A1 (en) 2020-12-11 2022-06-16 Hexagon Purus North America Holdings Inc. Trailer hookup breakaway mitig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2659985B (zh) * 2020-12-29 2022-12-23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横梁结构
CN113492886A (zh) * 2021-07-16 2021-10-12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装置及轨道车辆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72400A (ja) * 1996-04-05 1997-10-21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US6209914B1 (en) * 1988-05-12 2001-04-03 Daimlerchrysler Ag Body shell for a passenger car with reduced overall deformation
JP2008155830A (ja) * 2006-12-25 2008-07-10 Mazd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CN102452308A (zh) * 2010-10-26 2012-05-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
CN10310142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
CN104554480A (zh) * 2013-10-17 2015-04-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的搭载构造
US20160137228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US20160207572A1 (en) * 2015-01-21 2016-07-2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72400A (ja) 1988-09-07 1990-03-12 Nec Corp マルチパルス音声符号化装置
JP4655654B2 (ja) * 2005-02-04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4757552B2 (ja) * 2005-07-08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自動車構造
DE102006031452A1 (de) * 2006-07-07 2008-01-17 Dr.Ing.H.C. F. Porsche Ag Querbrücke zur Versteifung des Tunnelbereiches einer Boden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09029244A (ja) * 2007-07-26 2009-02-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JP2009074552A (ja) * 2008-10-27 2009-04-09 Toyota Motor Corp 排気系熱交換器の車体搭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9914B1 (en) * 1988-05-12 2001-04-03 Daimlerchrysler Ag Body shell for a passenger car with reduced overall deformation
JPH09272400A (ja) * 1996-04-05 1997-10-21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2008155830A (ja) * 2006-12-25 2008-07-10 Mazd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CN102452308A (zh) * 2010-10-26 2012-05-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
CN103101423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电源装置
CN104554480A (zh) * 2013-10-17 2015-04-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的搭载构造
US20160137228A1 (en) * 2014-11-13 2016-05-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US20160207572A1 (en) * 2015-01-21 2016-07-2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8802A (zh) * 2018-05-25 2019-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US10875582B2 (en) 2018-05-25 2020-12-2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10588802B (zh) * 2018-05-25 2021-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EP3798034A1 (en) * 2019-09-30 2021-03-31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 support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006373A1 (de) 2018-01-25
CN107640227B (zh) 2019-10-25
JP6278072B2 (ja) 2018-02-14
US20180022389A1 (en) 2018-01-25
US9956994B2 (en) 2018-05-01
JP2018012471A (ja) 2018-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0227A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EP1564058B1 (en) Fuel tank disposit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US769938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5292268B (zh) 带天窗汽车的上部车体构造
CN108791522A (zh) 车辆下部结构
EP2792526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CN105799791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5799778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129353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5752163A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EP1710153A1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auxiliary component of vehicle
US8602488B2 (en) Vehicle chassis structure
CN108001537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1469935B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CN106864596A (zh) 前车身结构
CN102381367A (zh) 用于车辆的后部车身底板
CN107635861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2442356A (zh) 车辆地板骨架结构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KR20100060286A (ko) 대쉬패널 보강구조
JP4678473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設構造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4529469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