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5832A -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5832A
CN107635832A CN201680026153.0A CN201680026153A CN107635832A CN 107635832 A CN107635832 A CN 107635832A CN 201680026153 A CN201680026153 A CN 201680026153A CN 107635832 A CN107635832 A CN 107635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absorbing element
arm element
end bracket
frame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61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35832B (zh
Inventor
J·洪佩诺德
R·凯泽
T·梅茨纳
J·鲁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rcedes Benz Group AG
Original Assignee
DaimlerChrysl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mlerChrysler AG filed Critical DaimlerChrysl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5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5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60R2019/1833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轿车的前端支架,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一个横向支架元件(18),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两个通过所述横向支架元件(18)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背离所述横向支架元件(18)朝下延伸的侧面的前支臂元件(20),所述前端支架(10)能够通过所述前支臂元件支撑在所述轿车的主纵向支架平面(28)上,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一个另外的设置在所述主纵向支架平面(28)上方且在所述横向支架元件(18)下方的负荷平面(36)。

Description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轿车。
背景技术
由DE 10 2010 054 917 A1已知一种具有横向支架元件和至少两个侧面的支臂元件的前端支架,所述侧面的支臂元件通过横向支架元件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朝下延伸并通过另一横向支架元件彼此连接。在支臂元件之间接收有冷却模块。
由WO 2011/058152 A1已知一种车辆,在其前部区域内,保险杠的弯曲横向支架通过也称作碰撞吸收器或吸能盒的能量吸收元件与主纵向支架的布置在其后的纵向支架连接。侧面的支臂元件朝下从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背离伸出,所述支臂元件在其下端部上与下横向支架连接。
现代车辆的前部区域通常设计得相对扁平,这使得车辆具有运动型的外观。在此,所述车辆的具有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的主纵向支架平面也如在较小机动车中常见的那样与例如在具有大离地间隙和大接近角的机动车、例如越野车或皮卡中相比布置在路面上方较小的高度上。因此,就这种低的前部结构而言存在以下危险:在与大/高的机动车相撞时,具有相对较低的前部结构的机动车的也存在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的主纵向支架平面的碰撞结构未被激活,并且发生所谓的钻撞,这使乘员受伤的危险增大,或至少使作用于乘员的负荷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轿车,借助于所述轿车可实现所述轿车的特别有利的事故特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轿车来实现。本发明的包含有益改进的有利设计方案在其余权利要求中给出。
所述轿车具有前端支架,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一个横向支架元件和至少两个通过横向支架元件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朝下延伸的侧面的前支臂元件。此外还设有第一纵向支架平面,在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中设有侧面的纵向支架以及至少间接与保险杠的至少大体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曲横向支架连接的所属的能量吸收元件。前端支架通过前支臂元件支撑在也称作主纵向支架平面的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上。此外设有侧面的能量吸收元件,所述能量吸收元件与相应的前支臂元件连接或被集成入相应的前支臂元件中,并且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各具有沿车辆纵向方向朝后伸出超过相应的前支臂元件的支撑区域。此外,设有至少一个可以布置或被布置在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后的结构构件、例如后支臂元件,能量吸收元件以其支撑区域可支撑或支撑在所述结构构件上。
亦即,本发明的轿车的特征在于,在具有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的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与前端支架的上横向支架元件之间的区域内设有另外的负荷平面或附加的负荷路径,在所述另外的负荷平面中借助也称作碰撞吸收器、碰撞能量吸收器或吸能盒的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将因碰撞而产生的力引入或传递至轿车的车身结构中并且也通过附加的负荷平面的能量吸收元件的变形而减小。布置附加的负荷路径防止钻撞较高的碰撞对象、即例如越野车,所述碰撞对象的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不被撞击,故本发明的轿车的主纵向支架平面也不被激活。但设置在主纵向支架平面上方的、借助前支臂元件支撑于所述布置在下方的纵向支架平面上的附加碰撞结构则被激活,并且至少部分地吸收碰撞对象所引入的力,优选也确保通过前支臂元件将所述力传递至布置在下方的主纵向支架。
原则上可在前支臂元件至少之一中集成有能量吸收元件,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可以由至少一个有机板构成。换言之,能量吸收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有机板或在使用至少一个有机板的情况下来制成。
由于设置在附加的负荷路径中的能量吸收元件,能够实现至少大体呈矩形的力-位移特性曲线,这样就能特别有利地吸收以及特别是引导事故能量。此外,能量吸收元件以及由此前端支架总体上可采用轻型结构,因为可以将能量吸收元件以及由此前端支架的重量保持在总体较低的水平。
对于有机板一般应理解为纤维复合材料,所述纤维复合材料包括至少一种作为基质的塑料或者说塑料基质以及嵌入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塑料或塑料基质优选为热塑性塑料,这样就能实现有机板的特别高的成型能力、特别是热成型能力。有机板特别是为纤维基质半成品,其可以与板半成品、特别是板坯类似地成型。这样便能根据需求以廉价的方式将有机板成型,用以制造能量吸收元件。增强纤维优选为玻璃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天然纤维以及/或者碳纤维或者说碳素纤维。
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设计方案中,有机板具有折叠式结构。通过这种折叠式有机板结构例如能够实现能量吸收元件的足够刚度,从而可防止意外的且例如早的折弯。同时,能量吸收元件能够显示出特别高的能量接收能力,这样便能在能量吸收元件变形的情况下借助能量吸收元件接收或者说吸收特别大量的事故能量。
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有机板至少在一个子区域内具有空心横截面。空心横截面可以是敞开的或封闭的空心横截面。这样便能在实现特别有利的事故特性的同时,将能量吸收元件以及由此前端支架的重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另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有机板配设有用于加固有机板的塑料。通过这样为有机板配设塑料,能够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将有机板加固,从而例如在变形过程中可避免能量吸收元件意外鼓起和折弯。特别是可局部地且有针对性地为有机板配设塑料,进而对有机板进行局部加固,这样便能实现低重量,并且有针对性地调节能量吸收元件的事故特性。通过使用塑料,特别是能防止用作碰撞吸收器的能量吸收元件在撞到倾斜的、例如倾斜至少大体十度的障碍时折弯。也能防止能量吸收元件鼓起。
为特别有效且节省结构空间地对有机板或能量吸收元件进行加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提出,塑料至少部分地被接收在空心横截面中。
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由塑料构成加固肋。这样就能构成以特别减轻重量且有效的方式加固有机板的加固结构。
为在事故中特别可靠地防止能量吸收元件意外折弯和鼓起,例如加固肋至少之一从有机板的至少部分地限制空心横截面的第一壁部连贯地延伸至对置的至少部分地限制空心横截面的第二壁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固肋支撑在这些壁部上或者与这些壁部连接。这样例如能够可靠地防止空心横截面意外坍塌。
为特别有效地对有机板进行加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提出,加固肋中的至少两个彼此对角地、特别是交叉地延伸。
另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塑料被注射至有机板上。换言之,借助压注方法为有机板配设塑料。这样就能在实现特别有利的事故特性的同时,特别廉价地制造能量吸收元件以及前端支架。
最后,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集成有能量吸收元件的支臂元件由塑料构成。在此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支臂元件被注射至有机板上。换言之可考虑,借助压注方法制造所述至少一个支臂元件,且在此用制造支臂元件的塑料对所述至少一个有机板进行注射或者说注塑包封。这样就能以特别简单且廉价的方式将能量吸收元件集成入所述至少一个支臂元件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下文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以及借助于附图得到。附图示出:
图1轿车的前端支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侧视图,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一个横向支架元件和至少两个通过所述横向支架元件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朝下延伸的侧面的支臂元件,所述前端支架可通过所述侧面的支臂元件支撑在轿车的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上,
图2根据图1的前端支架的另一示意性侧视图,其具有独立于支臂元件构造的能量吸收元件,
图3支臂元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侧视图,在所述支臂元件中集成有能量吸收元件,
图4本发明的前端支架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本发明的前端支架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
图6根据图5的前端支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以及功能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故就此而言可分别参阅上述说明。就不仅位于车辆左侧的而且位于车辆右侧的相同部件或功能相同的元件而言,设置在车辆右侧的部件/元件分别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但附加了符号“'”。
图1示出轿车的前端支架10的示意性侧视图,所述前端支架沿车辆纵向方向布置在轿车的车身前端结构12前。车身前端结构12包括横向支架元件14以及侧面的后支臂元件,图2中可看到所述侧面的后支臂元件中的后支臂元件16。对后支臂元件16的以下描述可以简单地转用于图2中不可看到的右后支臂元件。后支臂元件16沿车辆竖直方向(z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14朝下延伸并且也称作后Z支臂,其基本上可与白车身固定地来装配。
独立于车身前端结构12构造并且可固定或者说被固定在车身前端结构12上的前端支架10包括例如构造为冷却器桥的横向支架元件18。这意味着,在轿车制造完毕的状态下,在横向支架元件18上固定有冷却模块。
此外,前端支架10包括两个侧面的前支臂元件,图1中示出了所述侧面的前支臂元件中的左前支臂元件20。对左前支臂元件20的以下描述也可以简单地转用于前端支架10的右前支臂元件。在此,前端支架10的前支臂元件通过横向支架元件18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z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18朝下延伸,故前端支架10的前支臂元件20也称作前Z支臂。
在图2中也可看到前端支架10的中间区域22,通过所述中间区域例如固定轿车前盖的抓钩。此外,中间区域22用于保持轿车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例如距离传感器。
最后,前端支架10包括支臂组件24,所述支臂组件在此处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至少大体相互呈V形延伸的支臂,图2中可看到所述支臂中的左支臂26。支臂组件24的各支臂在此从前Z支臂的相应区域朝中间区域22的方向延伸,并用于实现前端支架10的高刚度,使得这个前端支架具有特别有利的噪声特性,这也称作NVH特性(NVH–Noise 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
在图1中可看到,沿车辆竖直方向(z方向)在前端支架10下方设有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在这个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中设有两个图1中未绘示的侧面的纵向支架以及可固定在所述纵向支架上的也称作吸能盒的所属的能量吸收元件31。纵向支架平面28也称作主纵向支架平面。
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的吸能盒(能量吸收元件31)至少间接地与轿车的保险杠的至少大体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曲横向支架32连接。这样就能例如在轿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形成图1中用力箭头F1表示的第一负荷路径。通过这个第一负荷路径F1能够将事故造成的负荷、即事故能量接收和吸收以及传递至随后的车身承载结构件,例如传递至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的纵向支架和车身的其它白车身区段。
在图1中可看到,前端支架10通过前Z支臂支撑在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上。在形成第一负荷平面的纵向支架平面28下方设有另一纵向支架平面30,进而设有另一负荷平面,通过该负荷平面可形成第二负荷路径。这个第二负荷路径在图1中用力箭头F2表示。在这个负荷路径F2中也存在称作副车架或辅助车架的在图1中部分示出的整体式支架33,在这个整体式支架上通常固定有车轮悬架的车身侧铰接点、驱动总成特别是发动机、变速器和/或诸如此类。整体式支架33本身刚性地或者通过弹性体轴承与车辆车身、特别是也与布置于上方的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的纵向支架连接或固定在所述纵向支架上。
通过下纵向支架平面30也能接收和支撑事故造成的负荷。例如在以低速度发生正面碰撞、即所谓维修碰撞中,产生这类事故造成的负荷。所谓的维修碰撞平面在图1中用参考标号34表示,并沿车辆纵向方向(x方向)标记出假想的变形边界,在发生维修碰撞时,在这个变形边界后(根据图1的视图在其右侧)车辆车身的白车身结构不应出现损伤。在最下的纵向支架平面30的高度中或上也存在所谓的“下部加强件”、即在与轿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下针对行人的止挡区域,行人在小腿区域内、通常在行人的脚踝上方并且在其支撑于主纵向支架平面28的高度上的膝盖下方这样通过“下部加强件”得到支撑,使得避免大的屈膝角度以及行人被车辆碾过。
为实现第三负荷平面36,在根据图1和图2的前端支架10上使用侧面的能量吸收元件,在图1和图2中可看到所述能量吸收元件中的用38表示的左能量吸收元件。对左能量吸收元件38的以下描述也可以转用于图1和图2中不可看到的右能量吸收元件。通过第三负荷平面36能够在正面碰撞时形成用力箭头F3表示的第三负荷路径。亦即,这个第三负荷路径36位于主纵向支架平面28上方并且在前端支架10的上横向支架元件18下方,特别是冷却器桥下方,并且特别是用于在本发明的轿车与具有大离地间隙和/或大接近角的机动车、例如所谓的越野车、皮卡或其它SUV发生正面碰撞时不钻撞所述机动车。这意味着,由于本发明的轿车的相对低的前部结构,所述轿车的主纵向支架平面28不被或不在足够的程度上被高的越野车的对应承载结构直接激活,除钻撞越野车以外,这也导致或可能导致乘员负荷增大。
能量吸收元件38也称作变形元件或碰撞吸收器,其在发生正面碰撞时被加载以事故能量,并能在吸收能量的情况下变形。根据图1和图2,第三负荷平面36的各能量吸收元件独立于前Z支臂(支臂元件20)构造并且与所述前Z支臂连接。在此,能量吸收元件38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且在此处构造为挤压型材。借助能量吸收元件38的这个独立于对应的前支臂元件20的设计方案,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造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和前支臂元件。
现在为了这样地进一步构造前端支架10,使得特别是在正面碰撞中可实现特别有利的事故特性,如图3所示,在支臂元件20中,即在相应的前Z支臂中集成有能量吸收元件40,所述能量吸收元件优选由塑料材料制成且可能情况下具有例如由金属构成的增强或加固嵌件。在一有利实施例中提出,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40由至少一个有机板并且由此由纤维增强的且特别是热塑性的塑料构成,即制成。通过将能量吸收元件40如此集成入支臂元件20中,能够在正面碰撞中通过能量吸收元件40的变形实现特别早且大面积的能量接收。
对于将能量吸收元件40集成入支臂元件20中应理解为,支臂元件20(前Z支臂)与能量吸收元件40(碰撞能量吸收器)连接成一个公共的部件或一个公共的构件单元。这样就能附加于纵向支架平面28和30提供附加的上部负荷路径,通过所述上部负荷路径可特别早且大面积地以及特别是至少大体均匀地接收事故能量。尤其可将前支臂元件20用于特别早地激活能量吸收元件31。
在图3中可看到,有机板或能量吸收元件40具有折叠式结构,从而可实现足够的刚度。就这一点而言,对于“折叠式结构”理解为,有机板并非完全构造成平的,而是沿横截面视之具有阶梯状的成角度的走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卷边、凹槽等。此外,有机板至少在一个子区域内具有空心横截面42,所述空心横截面在此构造为敞开的空心横截面。
作为替代方案可考虑,能量吸收元件40可以以壳结构形式构造,并且在此具有至少两个彼此连接的壳元件,这些壳元件在形成至少一个封闭的空心横截面的情况下彼此连接。能量吸收元件40在此构造成单壁状,或由单壁的有机板元件构成。
有机板由纤维增强的塑料构成,因而包括用于构成塑料基质的塑料。所述塑料优选为热塑性塑料,特别是聚酰胺、例如PA6。此外,有机板包括嵌入塑料基质中的增强纤维。增强纤维例如为玻璃纤维。作为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可考虑,增强纤维可以构造为芳族聚酰胺纤维和/或碳纤维。
有机板例如是由至少一种纤维织物或纤维非织造布构成的纤维-基质半成品,其可在固有刚性状态下置入成型工具中,并且借助成型工具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成型。在此可以类似于板材或板坯将有机板成型,这样就能以特别简单且廉价的方式制造能量吸收元件40。
为实现特别高的能量接收能力,以及为防止能量吸收元件40在正面碰撞中意外折弯,所述有机板配设有用于加固有机板的塑料。塑料在此被注射至有机板上。换言之,例如借助压注方法将塑料注射至有机板上。
在能量吸收元件40的一种特别有利且廉价的制造方法中提出,将有机板在工具中热成型,紧接着继续在下一处理步骤中在同一工具中同样地注射上Z支臂和肋部。亦即,不必先将有机板成型以及然后在第二个工具中对这个有机板进行注塑包封。
在图3中可看到,支臂元件20由作为注射料被注射至有机板上的塑料构成。该塑料优选构造为纤维增强的塑料,其中,该塑料也包括塑料基质、特别是热塑性塑料和增强纤维。塑料基质优选为热塑性塑料、例如聚酰胺(PA)。该塑料优选为PA6GF30。这意味着,增强纤维以玻璃纤维的形式嵌入塑料中。作为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可考虑,将另外或其它增强纤维、例如碳素纤维和/或芳族聚酰胺纤维嵌入塑料中。
能量吸收元件40具有沿车辆纵向方向朝后伸出超过前支臂元件20的支撑区域44,能量吸收元件40可以以所述支撑区域支撑在布置于其后的结构构件上,特别是支撑在横向支架元件14上。
此外,塑料至少部分地接收在空心横截面42中,由此,能量吸收元件40或有机板在空心横截面42的区域内得到加固。通过为有机板局部配设塑料,能够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将有机板加固,从而可防止能量吸收元件40意外鼓起和折弯。
在图3中还可以看出,由塑料在空心横截面42中构成加固肋46,其中,加固肋46分别从有机板的第一壁部连贯地延伸至对置的第二壁部,并且在此支撑在相应的壁部上。此外,加固肋46中的每两个构成一个加固肋对,其中,这种加固肋对的加固肋46彼此对角地并且在此彼此交叉地延伸。有机板由此以特别减轻重量的方式得到加固。换言之,通过加固肋46提供压注肋部,通过所述压注肋部以廉价的方式和方法防止能量吸收元件40意外鼓起或变形。
所述塑料例如以形状锁合的方式与有机板连接。作为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可考虑,塑料可以以材料锁合的方式与有机板连接。在此,例如塑料以材料锁合的方式与有机板的塑料基质连接,具体方式是,例如在压注时,将有机板的塑料基质略微熔化或熔融,使得有机板的经熔化的塑料基质能够以材料锁合的方式与最初尚为液态的注射料连接。这样就能实现塑料与有机板之间的特别牢固的连接。
能量吸收元件40还具有也称作“压缩限制器”的限制元件48。在正面碰撞中,能量吸收元件40在消耗能量的情况下变形,特别是压缩或压到一起。限制元件48在此用于对能量吸收元件的这种压缩或压到一起进行限制。
整体而言可以看出,集成入支臂元件20中的能量吸收元件40由具有压注肋部的折叠式有机板结构构成,这样就能以减轻重量的方式实现特别有利的事故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能量吸收元件40与前支臂元件20原则上可由不同材料构成并且彼此连接成一个构件。这些部件之间的这种连接原则上可以以力锁合、形状锁合和/或材料锁合的方式实施。原则上也可考虑以下形式的材料组合:前支臂元件20由金属材料制成且能量吸收元件40由塑料材料制成,或者,前支臂元件20由塑料材料构成且能量吸收元件40由金属材料构成。重要之处在于,前支臂元件20和能量吸收元件40如此设计,使得在因碰撞而对第三负荷平面36加载力时,力优选类似于主纵向支架平面28被相应地接收,即通过至少能量吸收元件40的变形而被吸收,其余的被传递至车身承载结构中。
图4示出轿车在其前部区域内的局部透视图,其具有前端支架10的另一实施例。轿车的车身前端结构12包括横向支架元件14,在所述横向支架元件的端部上各连接有一个上支臂元件51,所述上支臂元件将横向支架元件14与在根据图4的视图中不可看到的挡泥板座连接,在所述挡泥板座上分别需要固定一个挡泥板。在上支臂元件51中仅可看到设置在轿车左侧的支臂元件51。挡泥板座分别借助另一上支臂元件53朝后支撑在也称作减振器顶盖的弹簧支柱顶盖上。上支臂元件51、53至少大体位于与后横向支架元件14和前横向支架元件18(冷却器桥)相同的、沿车辆纵向方向(x方向)和车辆横向方向(y方向)撑开的水平的假想(x-y)平面内。
此外,图4中也可看到也称作主纵向支架平面的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的纵向支架55、55',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1或31'在此分别借助多个螺纹连接装置固定在所述纵向支架上。为此,能量吸收元件31、31'在端侧插入并且接着螺纹连接到纵向支架55、55'中。
后支臂元件在此构造为Z支臂,其形式为沿车辆竖直方向(z方向)背离横向支架元件14、支臂元件51或这些构件之间的连接区域朝下延伸的长形托架,在根据图4的视图中也仅可看到所述后支臂元件中设置在车身前端结构左侧的支臂元件16。在后支臂元件51上各设有一个用于导入并且可能情况下固定第三负荷平面36的相应能量吸收元件38的接收部57。为此,设置在后支臂元件16的朝向能量吸收元件38的一侧上的接收部57在这个实施例中构造为U形。接收部57的侧壁在侧面限制能量吸收元件38,并且在碰撞情况中在对第三负荷平面36加载力时防止能量吸收元件38因力而发生侧向偏移,并且确保对所述能量吸收元件的可靠支撑。此外还能看出,后支臂元件16沿车辆纵向方向布置在纵向支架55、55'的高度上且固定在所述纵向支架上,进而设置在在维修碰撞中尚未受损的车身旁经结构的区域内。
前端支架10在此通过前Z支臂(支臂元件20、20')支撑在第一主纵向支架平面28上,其中,前Z支臂与能量吸收元件31(吸能盒)连接,并且例如支撑在吸能盒的沿车辆竖直方向朝上指向的上侧59或59'上。
从设有整体式支架33的下纵向支架平面30主要可以看出沿车辆横向方向彼此间隔开的相应的纵向支架61、61'。
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被集成入相应的前Z支臂(前支臂元件20或20')中。这意味着,相应的前Z支臂和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通过公共的构件、例如公共的压注件或浇注件构成。对于能量吸收元件38集成入相应的前Z支臂中应理解为:相应的前Z支臂与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特别是彼此构造成一体式。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提出,这些构件由塑料材料制成。
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不仅在前支臂元件20、20'与后支臂元件16之间的区域或自由空间中延伸,还具有沿行驶方向在相应的前支臂元件20、20'前背离所述支臂元件朝前伸出的纵向区段63或63'。由此尤其是可更加自由地选择相应的前Z支臂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位置,并且尽管如此仍保证特别早地激活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
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前端支架10的横向支架元件18构造为扁平的板形构件,在所述板形构件中集成有或在所述板形构件上构造有碰撞结构,这个碰撞结构例如能够在正面碰撞中在消耗能量的情况下变形。该碰撞结构例如构造为肋结构和/或蜂窝结构,并据此包括多个肋或蜂窝,借助于所述肋或蜂窝可以以减轻重量的方式实现特别高的能量接收能力。通过将碰撞结构集成入横向支架元件18中,提供能量吸收元件65并且由此提供附加的上部的第四负荷平面67,所述第四负荷平面如其它三个负荷平面28、30、36用双向箭头示意性标示。这个第四负荷平面67不仅在车身前端的侧面区域上延伸,也在车辆宽度的大部分上在前Z支臂(支臂元件20、20')之间延伸。换言之,借助能量吸收元件65能够实现在前Z支臂之间的区域内附加地接收能量,这样就能借助前端支架10吸收特别大量的事故能量。为能够在碰撞情形下以吸收能量的方式变形,横向支架元件18或其碰撞结构/能量吸收元件65在其后横向边缘上支撑在后横向支架元件14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横向支架元件18和能量吸收元件65是两个相互分开地构造的部件,所述部件为在两个Z支臂20、20'之间形成横向支架结构及能量吸收结构而彼此连接。因此可考虑,横向支架元件18构造为由金属构成的独立构件,特别是构造为空心型材构件,其与优选构造为塑料件的能量吸收元件65例如螺纹连接。这个横向支架结构的多件式设计的优点在于,与该横向支架结构的制造及材料无关,能够使这两个构件沿z方向为了所述构件的高度取向目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能量吸收元件65被注射至也由塑料或作为替代方案由金属或混合材料构成的横向支架元件18上。
述及的碰撞结构例如由塑料构成,该塑料例如借助压注方法处理。横向支架元件18在此例如可以包括至少大体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特别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支架部件,其中,在压注方法的范围内将形成碰撞结构的塑料注射至支架部件上。作为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横向支架元件18或能量吸收元件65可由至少一个有机板或经(短)纤维增强的有机板构成,其配设有塑料且由此得到加固。这样就能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调节能量吸收元件65的事故特性和能量接收能力。
图5示出轿车在其前部区域内的局部透视图,其具有前端支架10的另一实施例。在此,相应的前支臂元件20或20'也与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构造为一体式,优选由塑料材料制成。在此,能量吸收元件38具有类似于蜂窝的结构,这一点借助对应的交叉肋结构实现。
与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中不同,前支臂元件20、20'沿行驶方向布置得明显更靠前,在此布置在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32的高度上且固定在这个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上,第一纵向支架平面的能量吸收元件31也是如此。亦即,在这个实施例中,能量吸收元件38至少大体完全在前后支臂元件20与16或20'与16'之间延伸。还可以看出,前端支架10的上横向支架元件18借助固定装置69与前支臂元件20、20'连接。与根据图4的实施例的另一区别还在于后支臂元件16的设计方案,这些后支臂元件在此大体具有另外的形状,但功能相同,并且用于从后面支撑能量吸收元件38以及支撑后横向支架元件14和/或构造为板构件的上支臂元件51。后横向支架元件14在此构造为空心型材。能量吸收元件38与后横向支架元件14借助固定装置71彼此连接,下文结合图6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后支臂元件16在上方至少间接地连接在横向支架元件18和/或上支臂元件51上,从而整体上产生极其稳定的、朝路面方向朝下敞开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如此地连接或并入白车身上,使得能量吸收元件38在第三负荷平面36内的支撑以及可能情况下设置在其上方的能量吸收元件64的支撑在其吸收能量而变形的情况下得到确保,而不会失效地朝后背离弯折。
图6示出根据图5的前端支架10的局部放大图,在前横向支架元件18的中间部分22的高度上被部分地剖切。可以看出配设有加固纵向肋和加固横向肋的扁平的前横向支架元件18,其集成有能量吸收元件65。横向支架元件18在其后横向边缘区域上具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具有抵靠面75的壁73,横向支架元件18在这个抵靠面上在安装好的状态下扁平地抵靠于横向支架元件14上,并且在碰撞造成的力加载下支撑在这个横向支架元件上。这两个横向支架元件18和14借助固定装置71、例如螺钉元件或诸如此类以可无损松开的方式彼此连接。为此,这些横向支架元件在此例如具有相互对齐的开口,固定装置71伸入所述开口中。
本发明的轿车的所有前述实施方案的共同之处在于,白车身、即汽车的承载结构具有附加的负荷平面67,这个负荷平面布置在冷却器桥(前横向支架元件18)的下方且在保险杠弯曲横向支架32以及由此主纵向支架平面28的上方。这个附加的负荷平面在结构特别扁平的汽车的情况下用于防止钻撞高的碰撞对象以及提早地激活汽车的位于其车身前端区域内的碰撞结构,从而借助设置在前端支架和其余负荷平面67、30、28上的碰撞吸收元件、特别是能量吸收元件32、38以及设置在车身前端的纵向支架和支臂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期望吸能变形,减小作用于乘员的负荷。为实现第三负荷平面36的这个设置在白车身侧的附加碰撞结构,可以使用不同实施方式的前后支臂元件(z支臂)。能量吸收元件38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

Claims (6)

1.一种轿车,
-具有前端支架(10),所述前端支架具有至少一个横向支架元件(18)和至少两个通过所述横向支架元件(18)彼此连接并且沿车辆竖直方向背离所述横向支架元件(18)朝下延伸的侧面的前支臂元件(20,20'),
-具有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在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平面中设有侧面的纵向支架(55,55')以及至少间接与保险杠的至少大体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弯曲横向支架(32)连接的所属的能量吸收元件(31,31'),其中,所述前端支架(10)通过所述前支臂元件(20,20')支撑在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平面(28)上,
-具有侧面的能量吸收元件(38,40),所述能量吸收元件中各一个与相应的前支臂元件(20,20')连接或被集成入相应的前支臂元件(20,20')中,并且所述能量吸收元件各具有沿车辆纵向方向朝后伸出超过相应的前支臂元件(20,20')的支撑区域(44),-具有至少一个可以布置在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40)后的结构构件(16),所述能量吸收元件(38,40)以其支撑区域(44)可支撑或支撑在所述结构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支臂元件(20,20')与所述能量吸收元件(38,40)构造为一体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支臂元件(20,20')和所述能量吸收元件(38,40)通过公共的浇注件或塑料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支臂元件(20,20')和所述能量吸收元件(38,40)通过浇注构成。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轿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构件(16)是与白车身固定地安装的后支臂元件(16),相应的能量吸收元件(38,40)以其支撑区域(44)可支撑或支撑在所述后支臂元件上。
6.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轿车的前端支架(10)。
CN201680026153.0A 2015-05-07 2016-02-23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Active CN1076358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005925.4 2015-05-07
DE102015005925.4A DE102015005925A1 (de) 2015-05-07 2015-05-07 Frontendträger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PCT/EP2016/000309 WO2016177440A1 (de) 2015-05-07 2016-02-23 Personenkraftwagen mit einem frontendträg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5832A true CN107635832A (zh) 2018-01-26
CN107635832B CN107635832B (zh) 2021-03-19

Family

ID=55409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6153.0A Active CN107635832B (zh) 2015-05-07 2016-02-23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0874B2 (zh)
EP (1) EP3271217B1 (zh)
JP (1) JP6433609B2 (zh)
CN (1) CN107635832B (zh)
DE (1) DE102015005925A1 (zh)
WO (1) WO20161774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8744B2 (ja) * 2016-02-12 2021-01-06 ビーエイエスエフ・ソシエタス・エウロパエアBasf Se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及び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の作成方法
CN108202758A (zh) * 2016-12-16 2018-06-26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结构、使用该吸能结构的车架及车辆
JP6565892B2 (ja) * 2016-12-22 2019-08-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DE102017004635B3 (de) * 2017-05-15 2018-11-15 Daimler Ag Stoßfängerein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JP6879174B2 (ja) * 2017-11-10 2021-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EP3740365B1 (en) 2018-01-19 2023-03-08 Basf Se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composite component
DE102018211467B4 (de) * 2018-07-11 2022-02-17 Audi Ag Karosseriebaugruppe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8005956A1 (de) 2018-07-27 2019-01-03 Daimler Ag Befestigungsanordnung und Montageverfahren zur Anbindung einer Frontschürze an eine Längsträgerstruktur eines Fahrzeugs
DE102021004205A1 (de) 2021-08-17 2023-02-23 Mercedes-Benz Group AG Vorderwagen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07665A (en) * 1995-11-30 1997-06-04 Rover Group A bumper supported on collapsible brackets in front of an axially compressible crush can.
EP1293389A1 (fr) * 2001-09-14 2003-03-1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ystème d'absorption d'énergi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R2895341A1 (fr) * 2005-12-23 2007-06-29 Plastic Omnium Cie Systeme d'absorption d'energi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726142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Nikkeikin Aluminium Core Technology Co Ltd バンパー構造
EP1942033A1 (fr) * 2006-12-28 2008-07-0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Pièce d'appui pour système d'absorption de chocs destinée à être montée en bout d'un longeron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605677A (zh) * 2007-02-02 2009-12-16 奈特夏普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具有挤压盒和背垫条的能量吸收器
CN10234388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装置
JP2012228906A (ja) * 2011-04-25 2012-1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3786671A (zh) * 2012-10-31 2014-05-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车体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8544B2 (ja) * 1991-03-12 2000-03-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バンパー
DE10332969A1 (de) * 2003-07-21 2005-02-10 Ise Innomotive Systems Europe Gmbh Modulträger-Teil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Pressformung
JP4513484B2 (ja) 2004-09-29 2010-07-2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ステープラーのテーブルロック装置
DE102005025353A1 (de) * 2005-05-31 2006-12-07 Suspa Holding Gmbh Schutz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FR2896222B1 (fr) 2006-01-19 2009-07-17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Module d'absorption de chocs pour une face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tel module.
JP2009051251A (ja) * 2007-08-23 2009-03-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構造
DE202009004158U1 (de) * 2009-03-25 2010-08-12 Jacob Composite Gmbh Aufprallelement sowie Verwendung eines Einlegers für einen Träger eines Aufprallelementes
DE102010012123A1 (de) * 2009-04-30 2010-12-02 Decoma (Germany) Gmbh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Frontklappe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Montage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Frontende
WO2011058152A1 (de) * 2009-11-12 2011-05-19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Modulare stoss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DE202009017016U1 (de) 2009-12-16 2011-05-05 Rehau Ag + Co. Deformationselement für Fahrzeuge
FR2954738B1 (fr) * 2009-12-24 2012-04-06 Faurecia Bloc Avant Ensemble pare-chocs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partie d'extremi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ensemb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0052510A1 (de) * 2010-11-26 2012-05-31 Daimler Ag Frontendmodul-Anordnung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DE102010054917A1 (de) 2010-12-17 2011-07-28 Daimler AG, 70327 Frontend eines Kraftfahrzeugs
US9676417B2 (en) * 2013-04-04 2017-06-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KR101629100B1 (ko) * 2014-11-26 2016-06-09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범퍼 시스템
DE102014019298A1 (de) * 2014-12-20 2015-06-18 Daimler Ag Trägerelement für einen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solchen Trägerelement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07665A (en) * 1995-11-30 1997-06-04 Rover Group A bumper supported on collapsible brackets in front of an axially compressible crush can.
EP1293389A1 (fr) * 2001-09-14 2003-03-1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ystème d'absorption d'énergi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R2895341A1 (fr) * 2005-12-23 2007-06-29 Plastic Omnium Cie Systeme d'absorption d'energi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726142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Nikkeikin Aluminium Core Technology Co Ltd バンパー構造
EP1942033A1 (fr) * 2006-12-28 2008-07-09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Pièce d'appui pour système d'absorption de chocs destinée à être montée en bout d'un longeron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605677A (zh) * 2007-02-02 2009-12-16 奈特夏普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具有挤压盒和背垫条的能量吸收器
CN10234388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装置
JP2012228906A (ja) * 2011-04-25 2012-1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3786671A (zh) * 2012-10-31 2014-05-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车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00874B2 (en) 2019-05-28
EP3271217A1 (de) 2018-01-24
JP6433609B2 (ja) 2018-12-05
EP3271217B1 (de) 2022-05-18
JP2018514446A (ja) 2018-06-07
DE102015005925A1 (de) 2016-11-10
WO2016177440A1 (de) 2016-11-10
CN107635832B (zh) 2021-03-19
US20180134242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5832A (zh) 具有前端支架的轿车
CN102202942B (zh) 带有吸能器的车辆保险杠系统
CN103201141B (zh) 具有挤压瓣的增强塑料吸能器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31694B (zh) 用于在汽车纵梁端部安装的碰撞吸收系统的支撑件
CN105984509B (zh) 汽车车身
CN100335313C (zh) 集成的一体式保险杠梁
CA1220242A (en) Hardbar energy absorbing and vibration damping bumper system damping feature
CN201291825Y (zh) 一种新型行人腿部保护装置
EP2796325A1 (en) A bumper back beam being equipped with a fiber composite reinforming matarial with hollow section inside and a bumper having the same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6240640A (zh) 机动车车身
CN102079286A (zh) 用于车辆的加强杆
CN104105624A (zh) 改进的能量吸收系统
KR101096052B1 (ko) 보행자 보호를 위한 차량용 범퍼 장치
CN202541478U (zh) 一种车辆前端行人腿部保护装置
CN205523643U (zh) 车辆电池包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03651916U (zh) 一种发动机罩
KR101666985B1 (ko) 하이브리드 범퍼빔
CN201405816Y (zh) 车辆行人保护装置
CN202593206U (zh) 一种汽车摆臂总成
CN107428378A (zh) 用于机动车辆车身结构的加强件
KR20240023805A (ko) 후방 차체 구조
KR101780567B1 (ko) 자동차용 범퍼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410693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01520263U (zh) 一种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Germany

Patentee after: Mercedes Benz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Stuttgart,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DAIMLER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