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7805B -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7805B
CN107627805B CN201710780650.6A CN201710780650A CN107627805B CN 107627805 B CN107627805 B CN 107627805B CN 201710780650 A CN201710780650 A CN 201710780650A CN 107627805 B CN107627805 B CN 1076278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medium
compressor
line
val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06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7805A (zh
Inventor
克劳斯-迪特尔·贝尔格曼
莫滕·格尔克
约尔格·迈尔
约尔格·沙尔彭贝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ZF CV Systems Hannove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abco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bco GmbH filed Critical Wabco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7627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7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7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7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00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with accumulators; Supply reservoir or sump assemblies
    • F15B1/02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with accum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Pneumatic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23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pneumatic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F15B21/04Special measures tak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fluid
    • F15B21/048Arrangements for compressed air preparation, e.g. comprising air driers, air condensers, filters, lubricators or pressure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02Supply or exhaust flow rates; Pump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20Spring action or springs
    • B60G2500/202Height or leveling valve for air-springs
    • B60G2500/2021Arrangement of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20Spring action or springs
    • B60G2500/205Air-compressor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该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具有压力介质输送部(1)、压力介质接口(2)、排气接口(3)、以及至少一个通向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以及抽吸管路(20)、压缩机管路(21)、排气管路(70)和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根据本发明规定,构造有加载设施用于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由加载设施内的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的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压缩机的第二压缩机级(31.2)。

Description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280071830.2(PCT/EP2012/005047)申请日为2012年12月6日发明名称为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行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具有压力介质输送部、压力介质接口以及至少一个通向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加载接口、抽吸管路、压缩机管路、排气管路以及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的气动系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压力介质通常可以理解为压缩空气,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压缩空气供给设备例如使用在各种类型的车辆中,尤其用于给车辆的空气弹簧供应压缩空气。空气弹簧设备也可以包括水平调节装置,利用这些水平调节装置可以调整车轴和车身结构之间的间距。随着车轴和车身结构之间的间距或者离地距离变大,弹簧行程变得更长并且也可以克服更大的路面不平程度,而不会触碰车身结构。还希望可以尽可能快速地转换离地距离的变化,这提高了在压缩空气供给设备的快速性、灵活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压缩空气供给设备例如在压力水平为5bar至20bar的范围内,然而必要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运行。尤其可以在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维持处于基本较高压力的压力介质。压力介质尤其是压缩空气,被加载设施的压缩机提供给压力介质输送部。压力介质输送部为了对气动设备进行供应而与压力介质接口气动相连,并且为了向外部环境排气而与排气接口气动相连,其中,气动连接通过排气阀切换。
加载设施可以针对提高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快速性和灵活性来设计,以便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在打开、部分封闭或封闭的运行下运行。DE 10 2008 034 240 A1已知一种压缩空气供给设备。该压缩空气供给设备不仅可以利用压缩机的第二压缩级将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运送到气动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腔中,而且也可以利用压缩机的第一和第二压缩级将来自大气的压力介质运送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和/或一个或多个压力介质腔中。在压缩机管路的从第一压缩机级向第二压缩机级引导的流动方向上布置有自动打开的止回阀作为通向第一压缩室的排放阀或通向第二压缩室的进气阀。在压缩管路内的换向阀规定了,两级式压缩机实际上以回路的方式运送,以便节约或以预先确定的方式降低第一压缩级的功率。来自第一压缩室的压力介质要么可以转移到第一压缩级的抽吸室中要么可以转移到大气中。
期望由此可以实现非常有效、尤其是尽量同时快速、灵活和可靠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运行方式;这尤其也应适用于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内的加载设施的运行方式。
发明内容
在这个方面本发明规定,其任务是提供一种机构和方法,利用所述机构和方法尤其可以实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在下降和/或抬升过程期间在快速性和灵活性方面改进的、尤其同时是有效和/或可靠的运行方式。尤其应当相对有效地维持压力介质或者说能以相对降低的成本持续生成压力介质;尤其是尽管如此还能快速地生成或者说提供压力介质。
关于机构的任务利用根据本发明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根据本发明的气动系统来解决。关于方法的任务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解决。
本发明基于如下考虑,即,加载设施的运行虽然原则上可以以节约成本的方式控制(如其在现有技术中已建议的那样),然而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也能以改进的方式对其运行充分利用。本发明认为,用于在考虑到压力介质储备的情况下利用加载设施运送压力介质的持续规划的构思促成了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内的加载设施的改进实施方案。另外,尤其是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加载设施以改进的方式联接到外部设备上,也就是说,尤其是气动设备上;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加载设施优选以改进方式联接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例如蓄积器)和/或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例如一定数量的气囊)上。根据本发明规定,构造有加载设施用于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
本发明的这样实现的构思在取消了现有技术中作为有利方式而采取的节约的运行方式的情况下为此设计了如下加载设施,即,以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级的改进的负荷利用率来运行。为此,加载设施尤其可以提供来自第一压缩机级的压力介质并在第二压缩机级内将其进一步压缩,以便将其提供给压力介质输送部;应当尽量有效利用第一压缩机级的负载运行。因而将持续的运行方式处于比仅有利于节约的运行方式更重要的地位。此外,加载设施可以利用存在于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尤其是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压力介质腔)以如下方式运行,即,在第二压缩机级中进一步压缩压力介质。根据本发明的这个构思,将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也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
在此,令人惊奇地表明,就此而言由第一压缩机级附加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例如可以持续地用于提高气动系统的快速性和灵活性。通过尤其是在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维持附加提供的压力介质,附加提供的压力介质例如可以以适当方式用于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尤其是气动主管路内的干燥器的再生。已证实这尤其对于空气弹簧设备的下降过程和/或空气弹簧设备的抬升过程而言是有利的,下降过程和/或抬升过程可以借助气动设备转换。
本发明的构思还使用了控制和调节装置,其构造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操控气动系统运行。为此,可以利用软件模块和/或硬件模块设置控制和调节装置,这些软件模块和/或硬件模块构造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方法步骤。
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案详细说明了在任务设置范围内以及在其它优点方面实现上述构思的有利的可能性。
加载设施具有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其在压力介质输送侧联接到压力介质输送部上。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级。尤其是第二或最后的压缩机级的输出端在压力介质输送侧联接到压力介质输送部上。
在压力介质接口和排气接口之间的排气管路具有排气阀,并且在后续过程中引导通向至外部环境的排气接口。在第一改进方案中,排气接口可以与抽吸接口分开地构造。在另一改进方案中,排气接口可以与抽吸管路的抽吸接口重合。抽吸管路在压缩机抽吸侧在通向外部环境的抽吸接口和压缩机之间延伸,尤其在通向外部环境的抽吸接口和第一压缩机级的输入端之间延伸。针对抽吸接口与排气接口重合的情况,抽吸管路的一部分可以与排气管路的一部分重合或者共同地被使用。为此,尤其可以在抽吸和排气接口前方将排气管路引导到抽吸管路上。
压缩机管路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级之间延伸,尤其是在第一压缩机级输出端和第二压缩机级输入端之间延伸。为实现本发明的构思,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构造有压缩机管路用于将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尤其被证实有利的是,构造有压缩机管路用于无制约压力地将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另外的压力介质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制约压力尤其可以理解为限定的附加的制约压力,如其在现有技术中用来确保第一压缩机级空载运行那样。而改进方案规定,压缩机管路无限定的、附加的(例如对气动截止装置或切换装置的)制约压力。截止装置例如可以理解为止回阀。切换装置例如可以理解为换向阀。
排气阀尤其与排气管路内的阀接口联接。在压力介质输送部上提供的压力介质可以通过在压力介质输送部和压力介质接口之间的气动主管路输送给气动设备。
气动主管路尤其具有干燥器。为了确保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长时间运行必须要干燥压力介质,尤其是压缩空气,这是因为压力介质通常含有水分。由此避免在气动系统内积聚水分,否则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会导致使阀受损伤的结晶形成,并且此外,还可能导致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内不期望的损坏。干燥器尤其是空气干燥器具有干燥介质,一般是可由压缩空气穿流的散粒,从而当压力相对较高时,这些散粒可以通过吸附来吸收压缩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在必要时空气干燥器可以被设计成再生的空气干燥器。这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即,散粒在每次排气循环中(当压力相对较低时)随同已干燥的压缩空气从空气弹簧系统沿相对于充气方向的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穿流。为此可以打开排气阀设施。针对这种也被称为压力交变吸附的应用方式,本构思被证实是有利的;尤其是灵活且同时可靠地设计了压缩空气供给设备,尤其是可以利用仍然足够用于空气干燥器再生的压力交变来实现相对快速地排气。
此外,在利用本构思的情况下,尤其同样在考虑空气干燥器再生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有利方式尽量有效地进行对气动设备的充气。针对这种情况有利的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和相对高的压力幅度下进行充气。尤其是在当前情况下,提出具有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其也在所谓的升压运行下运行)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升压运行通常可以理解为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运行模式,其中,重新分布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压力介质腔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和来自压缩机的另外的压力介质。这主要涉及抬升过程,其中,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压力介质通过压缩机在压缩机运行时经由压力介质接口进入到压力介质腔中。然而这也与下降过程有关,其中,来自压力介质腔的压力介质通过压缩机并在压缩机运行时经由压力介质接口进入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
相应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具有至少一个通向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加载接口。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例如尤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加载分支管路联接在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上。
气动设备优选具有通道和至少一个气动联接在通道上的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带有压力介质腔(尤其是气囊)和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尤其是压力蓄积器)。有利的是,一个或多个尤其是所有分支管路各自具有换向阀。以下在压力介质腔的情况下还涉及气囊或者说在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情况下还涉及压力蓄积器或蓄积器,这并不限于通常所理解的压力介质腔或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尤其证实有利的是,构成为蓄积器管路的分支管路具有布置在压力蓄积器上游的蓄积器阀和/或构成为气囊管路的分支管路具有布置在气囊上游的气囊阀。用于弹簧设备的抬升和下降过程所需的换向阀的打开和封闭过程可以针对各个气囊或压力蓄积器单独地或以组合的方式进行转换。
尤其证实有利的是,在气动设备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利用该压力传感器可监控优选的压力幅度。压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不同的位置上。尤其证实有利的是,压力传感器直接联接到压力蓄积器和/或蓄积器管路或通向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其它气动连接管路上。压力传感器也可以联接到通道上,附加地或替选于前述内容地,给压力蓄积器分配有压力传感器。按照有利方式,另外的压力传感器也可以直接联接到气囊管路和/或气囊上,以便附加地或替选地监控压力介质腔的压力水平。一个或多个压力传感器的值不仅可以用于监控目的,而且尤其也可以用于控制和调节目的;尤其也可以用于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或者尤其是加载设施的,优选是其各个组件(也就是说尤其是压缩机的马达)的控制和调节目的,和/或为了控制和调节加载设施的至少一个加载阀和/或可调整额定宽度的节流阀而应用一个或多个压力传感器的值。
在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尤其证实有利的是,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设置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第二压缩机级的输入端之间。附加或替选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可以设置在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第二压缩机级的输入端之间。
优选构造有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和压缩机管路,从而将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输送给第二压缩机级,以便将其以进一步压缩的方式通过压力介质输送部和压力介质接口之间的气动主管路输送给气动设备。尤其证实有利的是,通过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将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压力介质输送到达第二压缩机级并进入到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中。附加或替选地,通过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将来自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的压力介质引导经过第二压缩机级并进入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结果,这种改进方案促成了,在仍然有效地充分利用加载设施的情况下,压力介质可以在气动设备的压力介质腔和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之间来回地被引导,以便转换车辆的抬升过程或下降过程。
有利的是,构造有抽吸管路和压缩机管路,从而从抽吸接口通过第一压缩机级提供另外的压力介质并输送至第二压缩机级,以便可以将压力介质以进一步压缩的方式通过在压力介质输送部和压力介质接口之间的气动主管路输送给气动设备。尤其是在两个前述改进方案的范围内,作为组合而规定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和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这种引导尤其能够以没有在反向引导方向上作用的制约压力(如其在现有技术中例如通过制约阀或其它截止装置或换向阀或其它调节装置有意地设置的那样)的方式构成。有利的是,这有助于完全地充分利用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的至少第一和第二压缩级的运送效率。在前述改进方案的范围内尤其认识到,更有效的是,在压缩机的运送效率方面充分利用压缩机,换而言之,以灵活且可快速提供的方式维持压力介质,例如在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压力腔中以及在同时且无制约压力的来回蓄积可能性的所阐释的构思中。因而原则上,由于提供了足够量的压力介质,可以更经常地将上述升压运行作为运行选项来考虑。有利的是,不必因为蓄积器压力下降或者甚至过少而有针对性地结束升压运行;这种措施与若干测量技术方面的成本相关联。更确切地说,利用此处所描述的构思或其改进方案可以即使在针对升压运行的情况下也尽量及时地得到了所需的压力介质流,这是由于除了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之外,还有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尤其是附加运送的另外的压力介质,至少在大多数运行情况下都可以有效地抵消压力介质的减少。
特别优选的是,针对利用气动设备所引起的下降过程,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选择的方式打开、部分封闭或封闭地运行。打开的运行可以在排出压力介质,尤其是直接地,也就是说,通过压力介质接口和气动主管路(必要时在空气干燥器再生的情况下)排出到排气接口中的情况下进行。封闭的运行可以在将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的情况下,通过压缩机在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沿引导方向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的情况下进行。部分封闭的运行可以在两种前述运行类型参与的情况下按照任意次序依次地或至少暂时同时地进行。尤其是部分封闭的运行在将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排气接口中以及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的情况下按照任意顺序依次地或至少暂时同时地进行。
附加或替选地,针对利用气动设备促成的抬升过程而证实有利的是,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选择的方式打开、部分封闭或封闭地运行。为此,尤其可以将压力介质运送到压力介质接口中。除了升压运行,还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级运行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利用另外的压力介质的情况下进行。在打开的运行下,来自大气的压力介质通过压缩机运送到压力介质接口中。在封闭的运行下,这可以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通过通道排出到压力介质腔中的情况下进行。部分封闭的运行可以在两种前述运行类型参与的情况下按照任意顺序依次地或至少暂时同时地进行。这尤其可以在将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或至少一个压力介质腔的、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沿引导方向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的情况下依次地或至少暂时同时地进行。
简而言之,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中,利用压缩机将来自压力介质腔的压力介质转移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并且尤其附加地,利用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级,尤其是第一压缩机级,将压力介质从大气转移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简而言之,在部分封闭的抬升过程中,利用压缩机将来自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压力介质转移到压力介质腔中,并且尤其附加地,利用压缩机的至少一个压缩机级,尤其是第一压缩机级,将压力介质从大气转移到至少一个压力介质腔中。有利的是,在部分封闭的抬升过程和/或下降过程范围内,排气到排气接口中的排气过程可以在气动主管路内的干燥器再生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即使如此,有利的是,由于此处所描述的构思,气动设备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容积是相同的或者实际上与抬升过程和/或下降过程之前一样。
尤其表明,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运行可以在平衡压力水平(如其在至少一个加载分支管路中相对于压缩机管路所存在的那样)的情况下被优化。尤其可以将气动装置设置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内,以便考虑在第一压缩机级的输出端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或压力介质腔之间的不同压力水平。
证实特别有利的是,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具有第一节流阀和/或在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具有第二节流阀。证实有利的是,第一节流阀和/或第二节流阀具有额定宽度,将所述额定宽度如下地构造,即,促成了相对于压缩机管路在第一和/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的压力下降。以这种方式可以将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或压力介质腔的较高压力水平抑制到压缩机管路内的压力水平,尤其是第一压缩机级输出端处的和/或第二压缩机级输入端处的压力水平。此外,第二压缩机级运行时的优点还在于,由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或者至少其中一个压力介质腔内的压力下降而将电流消耗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该改进方案中,将持续生成和储备压力介质在两个或所有压缩机级都有效运行的情况下与压缩机的节约的运行方式相组合。这也支持第一压缩机级的相对节约的运行,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构思有效利用第一压缩机级的压力介质运送效率,而不是放弃本发明的构思。此外,升压运行可以实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内没有压力介质损失或者压力介质损失仅保持在很小的程度,因而可以更频繁地进行。
例如证实有利的是,构造有第一和/或第二节流阀的额定宽度用于促成相对压缩机的第二或其它压缩机级的输入端具有如下幅度的压力下降,该幅度在第一和/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内的压力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之间。在有利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或有利的气动系统的方面,在8bar至10bar之间的范围内的幅度尤其被证实是有利的。尤其可以促成从15bar至25bar之间的范围到5bar至15bar之间的范围中的压力下降,尤其是以借助第一和/或第二节流阀的额定宽度的方式来调节或不调节。证实特别有利的是,额定宽度在0.5mm至1.5mm之间的范围内,尤其是在0.6mm和0.8mm之间的范围内。在其间,额定宽度例如在0.6mm和1.2mm之间的范围内也被证实是有利的。额定宽度可以是固定的或可调整的。可调整的额定宽度尤其被证实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额定宽度匹配,例如根据第一和/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内的压力或控制信号。有利的是,能在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节流阀之间或其上测量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内的压力,然而也可以在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压力介质腔之间或其上进行。可调整的额定宽度也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尤其是压缩机马达的功率消耗来实现。这种和其它额定宽度措施、控制措施或调节措施可以实现尽量均匀地(具体而言是均匀加载地)运行压缩机,也就是说,尤其是借助在优选电流范围或功率范围内的均匀电流消耗来实现。这支持了压缩机有效的进而也是持续且延长使用寿命的运行方式。
原则上可以利用适当的气动控制装置来控制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尤其证实有利的是,第一加载阀联接到或者能联接到第一压力介质接口上,和/或第二加载阀联接到或者能联接到第二压力介质接口上。尤其是呈换向阀形式的,优选是呈可切换到两个切换状态的换向阀形式(例如2/2换向阀)的加载阀被证实是有利的。加载阀可以设置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或气动设备中。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例如可以具有第一加载阀,和/或在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具有第二加载阀。附加或替选地,第一加载阀能联接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之间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上,或者说联接在气动设备中或者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之间。附加或替选地,第二加载阀能联接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至少一个压力介质腔之间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上,或者说联接在气动设备中或者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之间。
因而,通过打开或封闭加载阀可以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或压力介质腔抽取所维持的且在需要时可加载到第二压缩机级内的压力介质;根据该构思,将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如其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接口处那样)和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原则上,至少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中,该构思不仅对于抬升过程,而且对于下降过程都被证实是有利的;前述运行类型可以单独地或以与打开的运行类型以任意时间上组合的方式实现尤其是排出到大气或排气接口中的排气。
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与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的分开被证实有利于引导已加载的压力介质。尤其可以在气动设备内设置分离阀,以便分开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压力介质腔。
排气阀的切换原则上可以视需要而定并以不同方式实现;例如可以在排气管路内设置单独的、可直接切换的排气阀,也可以设置具有排气阀的排气阀设施。具有用于控制排气阀的控制阀的磁阀设施被证实是特别有利的。具有可开启的止回阀的气动主管路被证实是特别有利的,所述止回阀可利用控制阀来开启。特别有利的是,控制阀可以构造成用于控制排气阀和开启能开启的止回阀。优点是,可以通过唯一的控制阀以如下方式在两侧打开干燥器,即,开启止回阀并打开排气阀。这有助于气动设备的快速充气以及干燥器的完全再生。为此被证实尤其有利的是,将具有阀接口的控制阀联接在与排气阀的压力控制接口联接的气动控制管路中。控制阀构造成,使压力控制接口在排气管路内的排气阀的阀接口打开和止回阀开启的情况下保持控制压力。尤其优选地,控制阀可以具有两个阀接口,它们联接在控制管路中,其中,控制阀构成为3/2换向阀的形式,其具有通向外部环境的阀接口,并且控制管路从气动主管路分出。
有利的是,气动设备的换向阀可以与分离阀一起布置在一个或多个阀组中。已表明,包含分离阀的紧凑的阀组是有利的。尤其可以将本身已知的紧凑的阀组在本构思的范围内用于新的应用并因此没有进一步的制造成本。
原则上本发明的构思可以以不同的实施方式实现,其中若干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具体阐述。
在尤其优选的改进方案(其示例性结合图1所示实施方式阐述)的范围内,加载分支管路直接联接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上并且引导至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将加载分支管路接合到通向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压缩机管路的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上。
在结合图2中的实施方式示例性阐述的第二改进方案中规定,加载分支管路构造为通向气动设备的通道的连接管路并且引导至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将加载分支管路接合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上并且通过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接合到压缩机管路上。优选的是,气动设备内的第二加载阀联接在通向通道的连接管路中。然而原则上,第二加载阀也可以布置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尤其是作为加载设施的部件。
在结合图3的实施方式示例性阐述的简化的第三改进方案的范围中,加载分支管路又可以设置为通向通道的连接管路,其中,第一加载阀设置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和压缩机管路之间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这可以实现相对紧凑的结构。而前述第二改进方案在将第一蓄积器通道和第二弹簧通道构成在分开的阀组内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现有阀组的有利应用。
在结合图4中的示例性阐述的实施方式的第四改进方案中,尤其可以将第一或第二改进方案的构思与第三改进方案的构思彼此组合,也就是说,将第一加载分支管路从蓄积器管路分出地引导至第一压力介质接口,并且将第二加载分支管路从通道分出地引导至第二压力介质接口。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设置有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一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为此,图4示出,第一加载阀布置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并且第二加载阀布置在第二加载分支管路中。原则上也可以设置加载阀的布置变型方案。例如,第一加载阀可以布置在第一加载分支管路中,第二加载阀可以布置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也可行是,第一和第二加载阀分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加载分支管路中,或者第一和第二加载阀布置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第一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中。可以理解的是,加载阀的布置变型方案也类似地适用于第一和第二节流阀的前述布置方案。尤其被证实特别有利的是,第一节流阀实现为第一加载阀的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阀实现为第二加载阀的部件。节流阀尤其可以在加载阀通电时在加载阀已接通的,也就是说通电地打开的状态下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前述节流阀与加载阀的通电地打开的状态相关联。
可以理解,此处阐述的加载阀被描述为无电流地封闭的换向阀,并且此处阐述的气囊阀和蓄积器阀被描述为无电流地封闭的换向阀,然而,这些换向阀也可以实现为无电流地打开的换向阀,从而使其通电与按照所描述的构思的功能性相协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比同样被部分示出的现有技术地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需要按比例示出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有利于说明的附图按照示意性和/或稍微失真的形式绘出。关于从附图中可直接了解的教导的补充可以参照相关现有技术。在此应当考虑,关于实施方式的形式和细节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型和更改,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一般理念。说明书、附图以及在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发明特征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作为任意的组合都会对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至关重要。此外,来自在说明书、附图和/或权利要求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特征的所有组合也都纳入本发明范围。本发明的一般理念不局限于下文所示出和所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精确形式或细节,或者局限于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相比是受限的主题。在给出测量范围的情况下,位于所提到的边界之内的值也应当作为边界值公开并且可任意使用和要求保护。相同或类似部件或者功能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此出于简化考虑用相同附图标记标识。由对优选实施例进行的下述说明并结合附图得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其中:
图1示出用于表示具有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的气动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管路图;
图2示出用于表示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的气动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管路图;
图3示出用于表示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的气动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管路图;
图4示出用于表示由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和气动设备组成的气动系统第四实施方式的管路图;
图5示出用于表示压缩空气供给设备的可选择地在打开、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下的下降过程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示出用于表示在打开、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下的抬升过程的特别优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其中,处于压缩机运行中的抬升过程,以及在压缩机与蓄积器相结合的情况下也特别优选的抬升过程,首先利用加载设施的打开的运行类型并且之后利用部分封闭的运行类型;
图7以在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部分封闭运行中的抬升和下降序列为例,示例性示出蓄积器压力曲线,用于示出压力介质储备容器的压力,该压力作为加载设施在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接口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的情况下的运行结果,这用于实现额外的蓄积器压力;
图8示出在时间上可任意重复的抬升和下降序列的次序,与图7中略有不同的是,这是在实现了抬升和下降序列的恒定周期时间的情况下;
图9A示出图8的、针对在部分封闭的运行中的抬升和下降序列的蓄积器压力的放大视图,其中,可能的蓄积器过压可以通过在打开的运行中的必要时依赖于所选择的节流阀额定宽度地快速的下降过程消除,以便尤其将抬升和下降运行的周期时间保持恒定并且/或者可匹配地设计抬升和下降运行的可重复性,或者也将待借助打开的运行排出到大气中的压力介质在排出时用于干燥器的有针对性的再生;
图9B与图9A相比,示出了在打开的运行中的抬升下降序列,其中,蓄积器在抬升下降序列之后排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具有前轴VA和后轴HA的、未进一步示出的车辆1000的气动系统100.1,该气动系统具有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1以及呈空气弹簧设备形式的气动设备90.1。在该车辆1000中可以设置车辆控制装置ECU和数据总线,例如CAN总线或类似物。尤其可以提供经由数据总线传输的适当控制信号,尤其是控制电流,用以给气动系统100.1或压缩机31的马达M的可电控的阀的电磁线圈通电;它们尽量合理地在图1、图2和图3中以点划线详细示出并且在图4中以车辆控制器ECU详细示出。为了实现车身结构(例如具有前轴VA和后轴HA)的减振或者水平变化,气动设备90.1在此设置有数量为四个的气囊91,其中,各个气囊91是未进一步描述的空气弹簧的一部分。在气囊管路91L中,前置于气囊91地分别接有呈换向阀形式的气囊阀93,确切的说在此是可操控的2/2磁换向阀。气囊管路91L分别以构成了汇总管路的通道95的分支管路的形式分出,该通道95又联接到另外的气动连接管路96上。该另外的气动连接管路96联接到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1的压力介质接口上,在此也称为压缩空气接口2。总而言之,在这里将压力介质示例性地称为压缩空气,但不会对选择另外的压力介质进行限制。
此外,气动设备90.1还具有通过蓄积器管路92L联接到通道95上的压力蓄积器92,在此,前置于该压力蓄积器92地接有呈可控的2/2磁换向阀形式的蓄积器阀94。压力传感器97在此通过压力传感器管路97L联接到通道95上,压力传感器97适用于通过电压/压力转换器U/P测量压力蓄积器92内的蓄积器压力以及气囊91内的气囊压力。为此,例如仅打开蓄积器阀94或仅打开气囊阀93。所有2/2磁换向阀(也就是说四个气囊阀93和一个蓄积器阀94)在此在唯一的5阀组98中组合成结构单元。
通过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1的压缩空气接口2以及联接在其上的气动主管路60或者另外的气动连接管路96可以通过通道95给气囊91和蓄积器92充气或者反向排气。
具体而言,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1具有通向加载设施30.1的抽吸管路20,该抽吸管路在通向外部环境的抽吸接口0与加载设施的压缩机31之间延伸;也就是说,在抽吸接口0前方的过滤元件0.3与压缩机31的第一压缩机级31.1的输入端之间延伸。压缩机31具有第一压缩机级31.1和第二压缩机级31.2以及驱动它们的马达M;也就是说,马达M驱动一个或多个压缩机活塞,所述一个或多个压缩机活塞在压缩第一压缩机级内的压力介质(也就是在此为空气)以及已经这样被部分压缩的且进一步在第二压缩机级中被压缩的压缩空气的情况下,在压缩机级的未进一步描述的压缩机腔内运动。
在第一压缩机级31.1和第二压缩机级31.2之间(也就是说,在第一压缩机级31.1的输出端和第二压缩机级31.2的输入端之间)的压缩机管路21联接在第一压缩机级31.1的象征性示出的输出端上。压缩机31以第二压缩机级31.2的象征性示出的输出端在压力介质输送侧联接到压力介质输送部1上,通过压力介质输送部可以向气动主管路60输送压力介质并且可在压力介质接口2处提供压力介质。压力介质被引导经过布置在气动主管路60中的用于压力介质(也就是例如当前是常规的压缩空气)的干燥器62。在压缩空气输送部1和压缩空气接口2之间,在此也直接将排气管路70联接在压缩空气输送部1上,排气管路70受引导地经过通向排气接口3的排气阀71。排气阀71是磁阀设施80的部件,构造为磁换向阀的控制阀81和可开启的止回阀61在此也属于该磁阀设施。可开启的止回阀61和排气阀71在此能通过唯一的控制活塞触发,该控制活塞可通过压力控制接口71S作为继电器活塞运动。通过控制阀81可向压力控制接口71S输送适当的控制压力。在此,所述控制压力是通过控制阀81切换的、从气动主管路60出发在分支接口63处分出到控制管路内的控制压力。控制阀81在此构成为3/2换向阀。在图1中所示的无电流状态下,控制管路110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它们通过控制阀81气动分开。第一部分从分支接口63出发;第二部分受引导地通向压力控制接口71S。3/2换向阀以所示形式关于控制管路110处于无电流状态下,其将前述第一和第二部分气动分开。第二部分也朝向另外的排气管路117排气,其中,该另外的排气管路117在分支接口7处与排气管路70汇合;将这两个排气管路117和70作为共同的排气管路70进一步引导至排气接口3,并且在最后一部分中与抽吸管路20的一部分相同。
另外的第一控制管路111或另外的第二控制管路112直接在排气阀71的活塞或控制阀81的活塞上受引导并且相应地从排气管路70或控制管路110分出。结果是,引起了在排气情况下更快速的切换动作,也就是说,当控制阀81在磁线圈相应通电时加速过渡到通电的第二切换状态中时,排气阀71的继电器活塞就已经被抵抗阀弹簧71F或81F的弹簧力地预张紧了。如果排气阀的控制活塞71S运动,那么排气阀71过渡到触发地打开的状态中,并且同时止回阀61被气动地开启。结果是,设置在气动主管路60内的空气干燥器62不仅在排气管路70这一侧而且也在压缩空气接口2这一侧两侧地打开。
气动设备90的排气通过在气动主管路60中的第一节流阀(在此是再生节流阀64)和在排气管路70中的第二节流阀(在此是排气节流阀74)进行。再生节流阀64的额定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大于排气节流阀74的额定宽度,以便一方面当空气干燥器62进行尽量好地再生时可以在避免过高噪声幅度或压力幅度的情况下实现有效排气。
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1或气动主管路60和抽吸管路20的上述与排气有关的功能性的基本实施方案,对于图1至图4的在此所选实施例而言是相同的。尤其是对这些部分的上述说明以及对气动设备90.1的基本部分的说明,对于所有附图而言都是相同的。这也涉及在下面的图2、图3和图4中为简明起见而仅部分列出的附图标记,然而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者功能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来说附图标记是相同的,所以关于全部图1至图4具体参照上述说明。还应理解的是,充当排气阀设施的磁阀设施80也可以以变型的形式实施。尤其是在排气管路70中也可以代替此处所示的气动预控制的排气阀71地设置直接通过电磁线圈操控的独立阀作为排气阀,其可通过控制电流直接操控,从而可以取消控制阀81;排气阀设施的这种变型方案也可以称为直接排气的阀设施。在其它的变型方案中,排气阀设施可以构成为所谓的快速排气的阀设施,在快速排气的阀设施中,气动预控制管路以与此处所示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从气动主管路60分出用于排气阀的气动预控制和加速的切换动作。
下面涉及不同于图2至图4的其它加载设施30.2、30.3、30.4的加载设施30.1的特殊实施方式。
图1的加载设施30.1通过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联接到第一加载分支管路92ZL.1上,其中,第一加载分支管路92ZL.1直接联接到压力蓄积器92上。加载设施30.1包括联接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上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其引导通向上面提到的压缩机管路21,进而通过压缩机管路21联接到压缩机31的第二压缩机级31.2的输入端上。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中联接有在此可调整额定宽度的第一节流阀41以及第一加载阀51。在此,可调整额定宽度的第一节流阀41和第一加载阀51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中分开地示出,这两者也可以以相反的顺序布置。按照尤其优选的方式,第一节流阀41可以整合在第一加载阀51中,也就是说,在第一加载阀51的通电地打开的第二切换状态下。
气动设备90.1的充气可以在两级式压缩机31工作时通过气动主管路60在正常运行中进行,尤其是在打开的运行下当加载阀51封闭并且气囊阀和/或蓄积器阀93、94打开时在通过抽吸管路20抽吸空气的情况下并且在两级式压缩机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在抬升过程的升压运行下进行;在抬升过程的升压运行中,第一加载阀51打开通向蓄积器92的第一加载分支管路92ZL.1,从而将蓄积器92的、存在于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处的已加载压力介质gDM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并且无制约压力地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31.2;这可以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范围内应用。
在排气情况下,当排气阀71打开并且气囊阀93或蓄积器阀94打开时,可以直接排气到排气接口3中;也就是说,在打开的运行中。
没有详细示出用于气囊阀93和蓄积器阀94的各个控制信号或电流信号,因此,在此对第一加载阀51、马达M和第一节流阀41以及控制阀81的操控可以通过电控制信号SL1、SM、SD1和SE进行。
下面为了简明起见,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者功能相同或类似的部件使用相同附图标记。
图2示出气动系统100.2,其具有气动设备90.2和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2,其中,气动设备90.2内的阀组实施成第一阀组98.1和第二阀组98.2的形式,第一阀组具有气囊阀93以及第二加载阀52,第二阀组具有蓄积器阀94和分离阀99。分离阀99和第二加载阀52同气囊阀93和蓄积器阀94一样实施成可控的2/2磁换向阀的形式。第二加载阀52、马达M、可调整额定宽度的第二节流阀42和排气控制阀81可通过电控制信号SL2、SM、SD2和SE操控。在这种情况下,仅探讨图2和图1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加载设施30.2的不同实施方案。
第二加载分支管路92ZL.2在此联接到第二加载阀52和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上。在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2中,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联接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和压缩机管路21上。在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中,在此仅布置可调整额定宽度的第二节流阀42,而第二加载阀52整合在气动设备90的第一阀组98.1中。
为了运行图2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10.2,正常充气和排气过程在打开的运行中(如结合图1所述)可以在分离阀99打开时执行。抬升过程范围内的升压充气可以在蓄积器阀94打开且分离阀99封闭以及第二加载阀52打开时,在利用存在于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通向另外的第二压缩机级31.2的、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的情况下进行。类似地这也适用于下降过程,其中,气囊阀93是打开的并且分离阀99是封闭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下降而从气囊排出的压力介质用于蓄积器92的充气。也就是说,也可以不同于打开设计的下降过程地执行封闭的下降过程,其中,在压缩机31运行的情况下,气囊阀93和蓄积器阀94以及第二加载阀52被打开;就此而言是用于下降运行的升压运行。那么结果是,实现压缩空气通过压缩机31从气囊91转换储存到蓄积器92中。优选的是,这也在利用气囊91的、存在于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通向第二压缩机级31.2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进行,即,它们同时地且无制约压力地受引导。
图3示出与图2相比简化了的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具有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3和气动设备90.3的简化了的气动系统100.3。在此,6阀组98构成唯一的阀组,该唯一的阀组具有四个气囊阀93、一个蓄积器阀94和一个分离阀99。在这里,第一加载分支管路92ZL.1联接到通道95上和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上。在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中,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联接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和压缩机管路21之间。在加载设施30.3中,第一加载阀51和具有固定额定宽度的、额定宽度固定的第一节流阀43联接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中;这次与图1相比按照相反顺序实施。马达M和第一加载阀51又可通过电控制信号SM、SL1操控。分离阀99可通过电控制信号ST操控,并且排气控制阀81可通过电控制信号SE操控。在分离阀99无电流地封闭和蓄积器阀94打开以及压缩机31运转的情况下,在下降过程的范围内,在气囊阀93打开时,蓄积器92被进一步充注。
图4示出加载设施30.4的特别良好地扩建了的实施方式,该加载设施通过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和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联接在气动设备90上。在这种情况下,通向蓄积器管路92L的第一加载分支管路92ZL.1联接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上。在第二压力介质接口1.2和通道95.1之间联接有第二加载分支管路92.ZL.2,也就是说,通过第二加载阀52(第二加载阀52类似于图2的实施方式地整合在5阀组98.1中)。以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联接在第一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上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或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向压缩机管路21输送压力介质,也就是说,在第一加载阀51打开且第二加载阀52打开时。对第一和第二加载阀51、52的操控通过电控制信号SL1、SL2进行。对控制阀81的操控通过电信号SE进行。对分离阀99的操控通过电控制信号ST进行。对压缩机31的马达M的操控通过电控制信号SM进行。
全部控制信号均可以由车辆控制器ECU内部的气动控制模块S提供,气动控制模块S也接收压力传感器97的传感器信号p、水平信号N和干燥器62的湿度信号h。第一和第二节流阀43、44在此具有固定额定宽度;这两个节流阀43、44或者仅第一节流阀43或仅第二节流阀44可以整合在第一加载阀51或第二加载阀52中,既使这两个节流阀在此在加载设施30.4中被单独地示出。
本实施方式允许当第一加载阀51打开,并且分离阀99打开以及蓄积器阀94封闭时,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级31.1、31.2运行的情况下,将升压运行作为抬升过程。本实施方式也允许当第二加载阀52打开时,在压缩机31运行的情况下并且在当蓄积器阀94打开和分离阀99封闭时对蓄积器92充气的情况下,在升压运行中的下降。
在下面的图5和图6中详细地示例性说明前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10.1、10.2、10.3和10.4的优选运行方式。简单来讲,针对下文描述的打开的运行类型而言原则上可以确定,仅从大气获得压缩空气或者将其排入大气中。针对封闭的运行类型而言原则上可以确定,仅在压缩机不工作的情况下灌注压缩空气。针对部分封闭的运行类型而言原则上可以确定,在利用第一压缩机级生成压缩空气的情况下进行从大气中抽吸空气,并且在第二压缩机级中进行对第一压缩机提供的压缩空气以及已加载的压缩空气的进一步的压缩。
图5示出用于利用呈空气弹簧设备形式的气动设备90的可选择的打开的下降过程A1和封闭的下降过程A2或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以及相应的运行来降低车身结构的方法的三种不同变型方案BA1、BA2以及BA3的流程图,气动设备相应也设计用于水平调节。用于部分封闭的下降A3的方法具有在气动系统封闭运行中的第一步骤序列A3.1和在打开运行中的第二步骤序列A3.2,这两个步骤序列依次顺序执行并且在此可以理解为部分封闭运行。变型方案BA2和BA3可利用各个在图2至图4中所描述的气动系统100.2、100.3、100.4实施,并且变型方案BA1可利用各个在图1至图4中所描述的气动系统100.1、100.2、100.3、100.4实施。为了便于说明,在下文中针对前面的附图共同用10来标识压缩空气供给设备。为此,在下文中针对前面的附图渐增地用90来标识气动设备。为此,在下文中针对前面的附图渐增地用100来标识气动系统。
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的打开运行中的下降方法BA1在第一步骤SA11中设置操控气囊阀93,因而气囊阀变换到通电打开的状态。因而空气弹簧的压力介质腔(也就是气囊91)朝向通道95或第一通道95.1气动地打开。在图4、图2和图3的系统100.4、100.2、100.3的情况下,在第二加载阀52封闭时同样操控分离阀99并且变换到通电打开的状态,或者图3的第一加载阀51封闭。因而,气囊91中所含的压缩空气可以排至压力介质接口2。在第二步骤SA12中,利用控制信号SE操控控制阀81,进而变换到通电的第二切换状态,该第二切换状态打开通向排气阀71的控制接口71S的控制管路110,并且排气阀71因此变换到双向打开的第二切换状态。在压力介质接口2处存在的来自气囊93的压缩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再生节流阀64、开启的止回阀61并且在空气干燥器62的再生的情况下排到排气管路70中,以及最后排到排气接口3中并从那里通过过滤器0.3进入到外部环境中。然后进行打开的下降过程A1。随后,在步骤SA13中,气囊阀93过渡到无电流地封闭的气囊阀93,并且在步骤SA14中,排气阀71过渡到封闭的排气阀71的不操控的状态,其中,止回阀61是不开启的,并且排气管路70是通过排气阀71闭锁的;也就是说,出现如图1至图4中所示出那样在控制阀81不通电的情况下的状态。
就利用步骤SA21至SA25设置的封闭的下降方法BA2而言,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处于封闭的运行状态中。在该运行状态下,步骤SA21设置操控气囊阀93,因而在压缩空气从气囊91排到通道95中的情况下,气囊阀93变换到通电地打开的状态。在步骤SA22中设置,操控例如在图2和图4中的第二加载阀52,因而该第二加载阀52利用控制信号SL2变换到通电地打开的状态。在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的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载阀51通过控制信号SL1来操控并且变换到通电地打开的状态。于是结果是,在步骤SA23中通过用于压缩机31的马达M的控制信号SM不仅可以操纵第一压缩机级31.1而且可以操纵第二压缩机级31.2,从而因此构造有加载设施30用于将在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1.1处存在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31.2。从气囊91获得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可以与来自第一压缩机级31.1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一起以由第二压缩机级31.2压缩的形式提供给压力介质输送部1。从那里出发,又高度压缩的压力介质整体经过空气干燥器62并且在止回阀61打开的情况下沿流通方向到达压力介质接口2。然后,从压力介质接口2出发,压力介质经过另外的压力介质管路96和通道95或者第一和/或第二通道95.1、95.2于在步骤SA24中的蓄积器阀94通电地打开的情况下被提供给压力介质蓄积器92并保存在那里。在后续的封闭的下降过程A2中,从气囊91获取的压缩空气并未排到外部环境中,而是排到蓄积器92中并且可以保存在那里用于进一步使用。之后,步骤SA25设置所有阀的不通电的状态。
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BA3设置第一步骤序列SA311至SA314,其导致封闭的下降过程A3.1。用于准备部分封闭的运行类型A3的、封闭的下降过程A3.1的步骤SA311至SA314大致对应于如之前所描述的步骤SA21至SA24。然而在执行其它步骤SA321至SA323的情况下可以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中执行切换到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为此,在步骤SA321中,蓄积器阀94变换到不受操控的,也就是说,无电流地封闭的状态,并且随后,图2和图4的第二加载阀52或图1和图3的第一加载阀51变换到无电流地封闭的状态。随后,在步骤SA323中可以操控排气阀71,也就是说,控制阀81变换到通电的第二切换状态。这导致,如已结合步骤SA12所阐述的那样,来自气囊93的压缩空气现在可以直接通过压力介质接口2和排气管路70,在空气干燥器62的再生情况下排到排气接口3中。
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可以说是由包含步骤SA311至SA314的、封闭的下降过程A3.1的直接彼此连续的序列和包含步骤SA321至SA323的直接紧跟着的打开的下降过程A3.2组合而成;结果是,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中实现了能以两个不同的下降速度实施下降过程,也就是说,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3.1中具有较缓慢的下降速度,并且在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中具有较快速的下降速度。如还可以结合下面的附图看到的那样,下降过程A3的实际时间可以通过灵活地选择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的转换时间点来可变地选择。通过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中可变地选择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的转换时间点也可以可变地调节压力蓄积器92内的压力介质的储存。这可以针对空气干燥器62的再生而在排气过程中排到排气接口3中,也就是说,排至大气。
图6示出用于利用呈空气弹簧设备形式的气动设备90的可选择打开和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来抬升车身结构的方法的三种不同变型方案BH1、BH2以及BH3的流程图,气动设备也相应设计用于水平调节。图6针对抬升过程的可选的运行类型地示出压缩机抬升过程H1、蓄积器抬升过程H2以及负荷的加载抬升过程H3,其中,最后一个过程在增压运行下实现。在步骤SH11中,压缩机抬升过程H1设置通过控制阀81对排气阀71进行操控,其中,控制阀81通过控制信号SE变换到通电的第二状态,从而操纵排气阀71的控制活塞71S;也就是说,在开启止回阀61的情况下,从而气动主管路60和排气管路70是同时打开的。随后在步骤SH12中,通过控制信号SM操控压缩机31的马达M,也就是说,在利用两个压缩机级31.1和31.2对通过抽吸管路20抽吸的空气进行空气压缩的情况下操纵。因而,压缩机31在无背压且因此具有小的起动阻力地起动;随后在步骤SH13中,通过中断控制阀81的通电,排气阀71又变换到不受操控的、图1至图4中所示的切换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排气管路70封闭,压缩机31在打开止回阀61的情况下沿流通方向建立气动主管路60中的压力。于是,在气囊阀93于步骤SH14中受操控进而通电地打开的情况下,在压力介质接口2处存在的压力介质可以被输送给空气弹簧的气囊91。正常的压缩机抬升过程H1通常优选用于如下情况,即,压力传感器97显示出蓄积器抬升过程H2由于蓄积器92内缺少压力而无法实现。和/或根据变型方案BH3的增压运行由于缺少蓄积器压力而无法实现。在步骤SH15中示出无电流地封闭的气囊阀93,并且在步骤SH16中示出通过控制阀81操控的排气阀71。这种在组合中称为已接通的排泻阀的阀以结合步骤SH11所述的方式在两侧打开空气干燥器62两侧的气动主管路60和排气管路70。随后在步骤SH17中,利用控制信号SM关掉马达M,并且随后在步骤SH18中,排气阀在中断控制阀81通电的情况下促使封闭排气管路70和止回阀61。因此,排气管路70和气动主管路60无压力地切换。
下面,针对根据封闭的运行变型方案BH2的蓄积器抬升过程H2来阐述步骤SH21至SH28。
针对来自蓄积器92的实际抬升过程,步骤SH21首先设置,操控蓄积器阀94,因此其变换到通电地打开的状态。随后,在步骤SH22中操控截止阀99,并且在步骤SH23中操控所期望的气囊阀93进而变换到通电地打开的状态。因而,来自蓄积器92的、在高的压力水平的情况下排出的压缩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通道95.2排到第一通道95.1和气囊管路91L中,并且然后在步骤H2中在抬升车身结构的情况下排到气囊91中。在图2、图3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来自蓄积器92的压缩空气经过打开的蓄积器阀94和打开的分离阀99直接排到通道95中。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压缩空气已经从蓄积器经由蓄积器管路92L和打开的蓄积器阀94排到通道95中。加载阀51、52不仅在压缩机抬升过程H1中而且在蓄积器抬升过程H2中在任何时间点都不通电,也就是说,加载分支管路92ZL.1或92ZL.2保持封闭。同样,气动主管路60由于排气阀71的不受操控的状态而在止回阀61的截止方向上封闭。
在步骤H24至SH26中,已负荷的加载抬升过程从气囊阀93、蓄积器阀94和截止阀99的不通电地封闭的状态开始。在步骤SH27中,排气阀71在操控(也就是说,利用控制信号SE给控制阀81通电)情况下变换到第二切换状态,从而气动主管路60和排气管路70转变到用于空气干燥器62的、例如结合步骤SH11和SH16的在两侧打开的状态。这导致气动主管路60和排气管路70的排气,据此,在步骤SH28中,排气阀71在控制阀81不通电的状态下又返回到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第一切换状态。
根据变型方案BH3的负荷的抬升过程H3设置实际的加载抬升过程H3.1,并且在该过程的最后根据H3.2(也就是说,利用步骤SH311至SH315或步骤SH321至SH324)排气。针对实际的负荷的加载抬升过程H3.1,步骤SH311设置,通过控制阀81操控排气阀71,从而在步骤SH312中,压缩机31的马达可以无阻力地起动。随后,在步骤SH313中将控制阀的操控中断,从而排气阀71闭锁了排气管路70,并且一旦压缩机31建立相应的压力,则主管路60在压缩机31运转时通过止回阀61的打开而沿流通方向打开。随后在步骤SH314中,通过操控气囊阀93的通电来打开期望的气囊阀93。在步骤H315中,附加地并行打开第一加载阀51。之后,当蓄积器阀94封闭时,在图1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来自蓄积器92的压力介质也输送给第二压缩机级,以此开始气动设备90的抬升过程H3。如果抬升过程结束,那么在步骤H321中在中断通电的情况下造成气囊阀93的封闭,在步骤SH322中同样在中断通电的情况下造成第一加载阀51的封闭。
随后,在步骤H323和H324中,使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排气,方法是,排气阀71通过控制阀81变换到打开排气管路70的第二状态中,在步骤H324中,通过控制信号SM关掉马达。
如结合图6所描述的那样,在压缩机31有规律地两级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的可选择打开、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因而在负荷的加载抬升过程H3中(如结合图6所描述的那样)不仅可以实现连续地两级式的蓄积器92的负荷过程与气囊91的抬升过程的组合。更确切地说,如结合图5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中得到图1至图4的在此示例性说明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的可选择的打开、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运行的优点,其中,确切的说,封闭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1或A3.2可以可变地转换。可以理解的是,针对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的示例性说明的封闭的或打开的下降过程A3.1和A3.2可以任意多次彼此组合和重复。因而,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决不局限于封闭的下降过程A3.1的仅一次的第一实施方案以及打开的下降过程A3.2的仅一次的第二实施方案。确切地说,该顺序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即,首先实施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并且随后实施封闭的下降过程A3.1。也可以首先实施封闭的下降过程A3.1,之后实施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并且最后又实施封闭的下降过程A3.1,也就是说,两次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在其间的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同样反之亦然,可以以在两次打开的下降过程之间进行封闭的下降过程A3.1的方式首先实施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并在最后实施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在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的序列中也可以执行四次交替地不同的下降过程或者更多次交替地不同的下降过程的顺序。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的转换时间点可以依赖于气动系统,尤其是气动设备和/或压缩空气供给设备10的系统状态地实施。蓄积器92的蓄积器压力例如可以作为决定性的参数,例如当达到了上部的极限蓄积器压力时,从封闭的下降过程转换到打开的下降过程。当达到了下部的极限蓄积器压力时,也可以从打开的下降过程转换到封闭的下降过程。也可以利用水平N(尤其是应当下降的水平N),以便单独地或以与蓄积器压力组合的方式来确定用于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转换的时间点,也就是说,最后确定从图5的步骤SA314过渡至步骤SA321或相反地从步骤SA323过渡至步骤SA312的时间点。
针对根据变型方案BA3预先规定的、在从打开的运行到封闭的运行或相反顺序的下降过程中的转换过程,可以预先规定不同的且根据需要而有区别的操作。那么,车载电源电压例如可以如此小以至于不能开启压气机或者压缩机31的马达M。尽管如此,在这种构思中也可以实现尤其是打开的下降过程。在另外的示例中也可以存在车辆指令,其预先规定压气机运行是不开启的。当保持该车载电源电压时,那么这种情况例如可以在另外的耗能器的高质量运行时出现。在这里也仍然可以实现尤其是打开的下降过程。
也可以考虑将负载状态单独地或以与贮存压力RD(也就是说,蓄积器92中的压力)组合的方式来确定该时间点。也可以将贮存压力连同负载以及应当下降了的当前水平位置相结合地用于确定转换时间点。附加的是,干燥器的水分含有量可以单独地或以与前述参数(蓄积器压力、应当下降了的当前水平位置和负载)组合的方式用于确定转换时间。例如已表明,蓄积器92可以加载到较高的蓄积器压力,以便将在这种所谓的附加的过剩压力用于例如空气干燥器62的再生,针对如下情况,即,这需要考虑到空气干燥器62的测量的或预知的水分含有量。负载状态例如可以通过气囊压力或以其它方式预知。
总而言之,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和示例性地结合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所阐述的气动系统可以设置有简化的排气设施,如阀设施80,也可以设置有对蓄积器压力的简化的测量,例如通过将压力传感器97联接到通道95上,其中,也可以同时通过压力传感器97单独地或以与其它气囊累加的方式测量气囊压力。事实表明,基于持久的储存和生成用于蓄积器92的附加压力介质,原则上可减小最大的蓄积器压力,这是因为,原则上用较短的节拍率且较灵活地以及以必要时可附加地生成的方式提供压力介质。事实也表明,不再必须将蓄积器92中提供的压力介质提供给任意多或特定多数量的抬升过程;更确切地说,足够一次抬升过程的压力介质储存被证实是足够的。
事实表明,可以设计具有相对小的额定宽度的第一和/或第二加载阀51、52,其额定宽度范围在最大0.5mm至1.5mm之间,优选在最大0.6mm至1.2mm之间,优选在0.6mm至0.8mm之间。事实也表明,可以设计具有相对大的额定宽度的第一和/或第二节流阀,其额定宽度低于1.8mm,尤其是低于1.7mm;这尤其涉及第一节流阀,也就是说,在此是再生节流阀64,一方面不会损害空气干燥器的再生能力,并且另一方面也不需在通风时间方面做出不利的妥协。事实尤其表明,第二节流阀(也就是说,在此是排气节流阀74)的实施方案可以低于1.0mm,尤其低于0.8mm,这允许以相对较宽松的方式来设计排气阀71,其具有的额定宽度的范围在1.5mm至2.5mm之间,尤其是1.6mm至2.2mm,尤其是1.7mm至2.0mm。
本发明的构思在这种设计中引起了:如结合图6所阐述的那样,原则上可以实现蓄积器抬升过程H2并且能增倍地利用。这引起优选的、受限制的压缩机运行。换而言之,在需要时可以执行负荷的加载抬升过程H3。然而原则上也可以实现压缩机抬升过程H1。另一方面,如结合图5所阐释的那样,本发明的构思可以实现,原则上可以使用封闭的下降过程A2,而与此同时还能针对快速的过程使用完全打开的下降过程A1。然而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是优选的,可以以协同的方式使用该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以便将蓄积器92中的压力水平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上。
事实表明,在应用本发明的构思的情况下虽然原则上力求获得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2或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中较缓慢的下降,然而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2中,在压缩机31的两级式运行的情况下,蓄积器92中的蓄积器压力被升高,这是因为第一压缩机级提供了有助于提高蓄积器压力的压力介质。另一方面,在蓄积器内可以附加地进而以可变的方式使用所提供的压力介质,以便例如获得恒定的抬升速度或者在需要时执行空气干燥器62的改善的且较频繁的再生。总而言之,本发明的构思引起了优选的、缩短了的压缩机运转时间,这是因为以特别有效的方式且以均高的负荷程度来进行压缩机31在使用时的运行,附加地还可以实现维持在蓄积器92中的过剩的压力介质。结合在图7至图9b中示例性阐述的用于图1至图4的气动系统的确定的抬升下降序列的压力曲线尤其可以看出这些以及其它优点并不依赖于实施方式。
事实例如表明,在第一示例中,即,在水平高度在-35mm至63mm之间的三次抬升下降过程以及随后给蓄积器容积为10l的蓄积器充气至18bar的充气过程中,其中,从蓄积器中的18bar的初始压力出发,当蓄积器最大压力为18bar时,得到下面的结果:
压缩机运转时间从194秒(在没有部分封闭的运行下运行)缩短至96秒(具有部分封闭的运行)。下降过程以大约双倍的下降时间完成;然而为此却将更重要的绝对抬升时间缩短了一半。然而,在提升时的速度在缩短了的抬升时间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恒定。
在以相同参数为条件的第二示例中,也就是说,在-35mm至63mm之间的三次抬升下降序列中,在随后在10l的蓄积器容积中将蓄积器充气至18bar的情况下,其中,从蓄积器内的初始压力为12bar出发,当最大的蓄积器压力为18bar时,得到下面的改善:压缩机运转时间从330秒(没有部分封闭的运行)缩短至214秒(具有部分封闭的运行)。下降以大约双倍的时间耗费来完成。然而,用于抬升过程的时间耗费缩短了一半,并且在抬升时的抬升速度是恒定的。
在第三示例中,在-35mm至63mm之间有三次抬升下降序列,以及随后在5L的蓄积器容积中将蓄积器充气至18bar,其中,在蓄积器中的初始压力为18bar的情况下,当蓄积器最大压力为18bar时,得到下面的结果:
压缩机31的运转时间从181秒(没有部分封闭的运行)缩短至95秒。下降过程大约需要双倍的时间耗费,而用于抬升过程的时间耗费降至一半,并且抬升过程以几乎始终恒定的速度进行。
所有示例表明,抬升下降序列可以任意次数地重复,这是因为在蓄积器中提供了在各个系统状态下都足够的压力介质。最终,这种认知导致,可以无问题地使用本发明的构思,从而将蓄积器空间容积降至例如5l;这在车辆的马达空间或车内空间的结构空间容积受限时显示出显著优势。尤其表明,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构思,用以在减小的蓄积器结构空间容积的情况下仍然针对较高的最大压力来设计例如蓄积器容积为8l的蓄积器主体。
就此而言,图7至图9b示出各个示例性的压力曲线。
图7针对前轴VA和后轴HA的水平N(称为车辆高度)关于时间t(单位[s])的曲线示出蓄积器压力RD(贮存压力,单位[bar])的曲线。抬升下降序列的、在t1和t2之间发生的抬升过程是在执行步骤SH21至SH28的情况下的蓄积器抬升过程H2,如其结合图6所阐释的那样。在时间点t3至t4发生的下降过程是在执行步骤SA21至SA25的情况下的封闭的下降过程A2,也就是说以如下方式:大致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31.2。
蓄积器92的称为RD的贮存压力在蓄积器抬升过程H2期间下降,在t2至t3之间的转换过程期间保持恒定,并且之后在t3至t4之间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2期间上升。略微改变的曲线以时间点t8标记针对前轴的下降过程的结束和针对后轴HA的下降过程的开始。时间点T0标记如下的时间点,在该时间点,贮存压力RD相对时间点t1或者说在蓄积器92的抬升过程之前达到初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初始压力刚好位于14bar之下。然而,基于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2的步骤SA24、SA25和SA26范围内第一压缩机级31.1在整个下降过程期间连续的、压缩压力介质的运行,所以在时间点t3之后蓄积器92中的压力增益不仅归因于来自气囊91的压力ΔRD1,而且也归因于来自第一压缩机级31.1的压力ΔRD2。因此,总共的压力变化ΔRD为ΔRD1+ΔRD2,这归功于加载设施30的构造方式,其用于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31.2。就此而言附加得到的蓄积器压力ΔRD2例如可以用于在干燥器再生时通过蓄积器排气和将蓄积器压力在时间点t1下降至初始压力(例如为14bar)而使得干燥器62尽量有效地再生。针对可能发生的泄漏情况可以使用附加的压力幅度ΔRD2用以补偿泄漏。此外,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2中可以利用封闭式系统的能源优点,也就是说,尤其是压缩机31或马达M的较短的运转时间。另外,压缩过程被证实在热力学方面更有利。不仅是来自压缩机第一级31.1的热空气而且来自气囊91的冷空气均被压缩。实际地得到了在压缩过程中热力学有效的中间冷却。
图8大致示出当执行一系列多个抬升下降序列(如结合图7在原则上阐述的那样)时本发明构思的优点。再次关于时间地绘制作为车辆高度的前轴VA的车辆高度和后轴HA的车辆高度以及此外被称为贮存压力RD的蓄积器92的压力。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如其结合图5所阐释的那样)应用了所示出的相应在恒定的周期时间T上执行的抬升下降序列。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的第一应用利用在步骤SA315和SA321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如下方式进行,即,蓄积器92的最大压力RDmax在下降过程中不超过18bar。相应地对时间点t7要注意的是,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的适当地选择的过渡,在过渡期间,后轴的平缓边沿F1-HA过渡到后轴HA的陡峭边沿F2-HA中,并且贮存压力RD过渡到高台段P-RD上。也就是说,在转换时间点t7,后轴HA的下降速度从封闭的下降过程A3.1中的缓慢的下降速度提高到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中的快速的下降速度。在时间点t7之后,蓄积器压力RD在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中从时间点t7之前的上升边沿过渡到尽量恒定的蓄积器压力RD的高台段P-RD。然而结果是,选择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具有优点,如果有技巧地选择或者根据系统先决条件地选择在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和打开的下降过程A3.2之间的转换时间点,那么事实上可以不依赖于系统条件地以始终恒定的方式选择下降抬升序列的周期持续时间T。尤其已表明,蓄积器92的蓄积器压力足够用于即使在还存在打开的下降过程A3.2时也足够于抬升下降序列的无限可重复性。
图9A在针对抬升下降抬升序列的、可选择打开或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下降运行的这种构思的范围内示出关于时间轴的前轴VA和后轴HA的车辆高度。在这里,为此在时间t1至t2之间的第一时间间隔内设置有蓄积器抬升过程H2,在时间点t3至t7之间设置有封闭的下降过程A3.1,并且在t7至t4之间设置有打开的下降过程A3.2,即,总体说是一个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A3;随后在时间点t6和t9之间又进行蓄积器抬升H2。就此而言,图9A示出周期T(如其结合图8所示出的那样)的放大部分。将标记选择成与图8中一样,从而以下可详细参引图8的说明。在图9A中(类似于图7)附加地标识时间点t8,其实际上是前轴VA下降过程结束和后轴HA下降过程开始的时间点t8。时间点t7相应于图8和图7中标识的、封闭的下降过程转换到打开的下降过程的时间点t7。根据周期T的进程,也就是说,以时间点t6开始重复时间点t1至t4和t7的次序,其中,时间点t6相应于时间点t1,并且时间点t9相应于时间点t2。
为了比较,在图9B中针对相同参数以时间点t1'、t2'、t3'、t4'示出抬升下降序列,这些时间点大致对应于图9A的时间点t1至t4,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抬升下降序列以没有部分封闭的运行A3的方式实施。这导致,抬升虽然可以作为蓄积器抬升过程H2执行,然而下降在结合图6所阐释的打开的下降过程A1中执行。蓄积器92的贮存压力RD在蓄积器抬升过程H2期间下降,并且在打开的下降过程A1期间保持在明显低于最大蓄积器压力RDmax的恒定水平上。因此,当重复的序列以在时间点t6'的来自蓄压器的再次抬升为开始时,贮存压力RD进一步下降并且此外还持续至时间点t9',然而其中,t9'和t6'之间的间隔与t2'和t1'之间的间隔相比长很多。这有两个缺点。一方面,第二序列Τ1+ΔΤ明显比第一序列T1长。另一方面,针对来自蓄积器的另外的抬升,即使是对于之前已经停止的封闭的下降A2,也必须首先运行压缩机31,以便能提供足够的蓄积器压力。按照常见的设计方案这导致,一方面必须针对至少两次抬升过程来设计蓄积器容积,尤其是蓄积器结构空间容积,并且另一方面在此期间要进行压缩机运行以便将蓄积器压力补充到额定压力,这额外地延长了抬升下降序列。那么,如图9A和图9B比较示出的那样,本发明的构思不仅导致了有效地充分利用压缩机运转时间以及导致了较稳定的蓄积器压力,而且还在整体上导致缩短了用于抬升下降序列的时间,抬升下降序列还因为在进程中是尽量恒定的而可任意多次地重复。
附图标记列表(说明书的一部分)
0 抽吸接口
0.3 过滤器
1 压力介质输送部
1.1、1.2 第一、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
2 压力介质接口
3 排气接口
7 分支接口
10.1、10.2、10.3、10.4 压缩空气供给设备
20 抽吸管路
20.1、20.2 第一和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
21 压缩机管路
30.1、30.2、30.3、30.4 加载设施
31 压缩机
31.1、31.2 第一、第二压缩机级
41、42 第一、第二可调整额定宽度的节流阀
43、44 第一、第二额定宽度固定的节流阀
51、52 第一、第二加载阀
60 气动主管路
61 止回阀
62 空气干燥器
64 再生节流阀
70 排气管路
71 排气阀
71S 排气阀的控制接口
74 排气节流阀
80 磁阀设施
81 控制阀
90 气动设备
91 气囊
91L 气囊管路
92 蓄积器
92L 蓄积器管路
92ZL.1、92ZL.2 加载分支管路
93 气囊阀
94 蓄积器阀
95、95.1、95.2 通道,第一、第二通道
96、96.1、96.2、96.3 气动连接管路,第一、第二气动连接管路,气动管路
97 压力传感器
97L 压力传感器管路
98.1 第一阀组
98.2 第二阀组
99 分离阀
100.1、100.2、100.3、100.4 气动系统
110、111、112、117 控制管路、气动管路
gDM 已加载的压力介质
tDM 尤其是部分压缩的另外的压力介质
BA1、BA2、BA3 下降过程的变型方案,打开、封闭、部分封闭的运行类
型BA
A1 打开的下降过程
A2 封闭的下降过程
A3 部分封闭的下降过程
A3.1、A3.2 下降过程区段
F1-HA 后轴的平缓边沿
F2-HA 后轴的陡峭边沿
VA、HA 前轴、后轴
BH1、BH2、BH3 抬升过程的变型方案,打开、封闭、部分封闭的运行
类型BA
H1 打开的(压缩机)抬升过程
H2 封闭的(蓄积器)抬升过程
H3 部分封闭的(加载)抬升过程
H3.1、H3.2 抬升过程区段
M 马达
N 水平信号
P 高台段
RD 贮存压力、蓄积压力
RD1、RD2 压力
S 气动控制模块
SA 方法步骤
SD1、SL1、SL2、SM、SE、 控制信号
ST
t1...t9 时间点
T 周期

Claims (43)

1.一种压力介质供给设备(10.1、10.2、10.3、10.4),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针对能选择打开、部分封闭或封闭的运行地来构造,用以运行具有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的气动设备,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具有:
-压力介质输送部(1),具有两级或多级式压缩机(31)的加载设施(30.1、30.2、30.3、30.4)在压力介质输送侧联接到所述压力介质输送部上,所述压缩机至少具有第一压缩机级(31.1)和第二压缩机级(31.2);
-通向所述气动设备(90.1、90.2、90.3、90.4)的压力介质接口(2)和通向外部环境的排气接口(3),以及通向所述气动设备的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
-抽吸管路(20),其在所述压缩机(31)的抽吸侧且在通向外部环境的抽吸接口(0)和所述压缩机(31)之间;
-压缩机管路(21),其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之间,
-气动主管路(60),其位于所述压力介质输送部(1)和所述压力介质接口(2)之间,
-排气管路(70),其位于所述压力介质接口(2)和具有排气阀(71)的所述排气接口(3)之间;
-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20.2),其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和所述压缩机管路(21)之间;
其特征在于,
构造所述加载设施(30.1、30.2、30.3、30.4)用于将存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引导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
在第一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和所述压缩机管路(21)之间的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具有第一节流阀(41、43),并且/或者在第二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2)和所述压缩机管路(21)之间的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具有第二节流阀(42、44),其中,第一节流阀(41、43)和/或第二节流阀(42、44)具有额定宽度,如下地构造了所述额定宽度,即,促成了相对于所述压缩机管路(21)在所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和/或所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中的压力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构造所述压缩机管路(21)用于将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引导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构造所述压缩机管路(21)用于无制约压力地将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引导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管路(21)没有截止装置和/或没有调节装置地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能促成具有如下幅度的压力下降,所述幅度在所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和/或所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内的压力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节流阀(41、43)和/或第二节流阀(42、44)具有额定宽度,所述额定宽度在0.5mm至1.5mm之间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节流阀(43)和/或第二节流阀(44)具有固定的额定宽度,或者第一节流阀(41)和/或第二节流阀(42)具有能调整的额定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加载阀(51)联接到或能联接到第一压力介质接口(1.1)上,并且/或者第二加载阀(52)联接到或能联接到第二压力介质接口(1.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构造所述加载设施(30.1、30.2、30.3、30.4),用于以依赖于第一加载阀(51)和/或第二加载阀(52)的切换状态的方式同时引导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和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是蓄积器(9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腔是气囊(91)。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能促成具有如下幅度的压力下降,即,压力下降的幅度在8bar至10bar之间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能促成从15bar至25bar之间的范围下降到5bar至15bar之间的范围中的压力下降。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能以借助第一节流阀(41、43)和/或第二节流阀(42、44)的额定宽度的方式来调节或不调节地促成具有如下幅度的压力下降,所述幅度在所述第一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和/或所述第二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2)内的压力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节流阀(41、43)和/或第二节流阀(42、44)具有额定宽度,所述额定宽度在0.6mm和1.2mm之间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节流阀(41、43)和/或第二节流阀(42、44)具有额定宽度,所述额定宽度在0.6mm和0.8mm之间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其特征在于,构造所述压缩机管路(21),用于以依赖于第一加载阀(51)和/或第二加载阀(52)的切换状态的方式同时引导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和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
18.一种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10.1、10.2、10.3、10.4)以及呈压力介质弹簧设备形式的气动设备(90.1、90.2、90.3、90.4)的气动系统(100.1、100.2、100.3、100.4),所述气动设备具有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和一定数量的压力介质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具有低于十二升的结构空间容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作为所述气动设备(90.1、90.2、90.3、90.4)的部件通过蓄积器管路(92L)联接到通道(95)上,并且至少一个加载分支管路(92ZL.1、92ZL.2)从包括蓄积器(92)、通向通道(95.1)的气动管路(96.3)、通道(95)、蓄积器管路(92L)的气动组件的一个或多个中分出。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向阀组合在第一阀组(98.1)中,并且/或者第二换向阀组合在第二阀组(98.2)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是蓄积器(92)。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腔是气囊(91)。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具有在四升至十二升之间的结构空间容积。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具有在四升至六升之间的结构空间容积。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向阀实施为气囊阀(93)和加载阀(52)。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换向阀实施为蓄积器阀(94)和/或分离阀(99)。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阀组(98.1)是5阀组或6阀组。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阀组(98.2)是2阀组。
30.一种用于运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在能选择打开、部分封闭或封闭的运行中,用于运行根据权利要求18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动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压缩机(31)的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沿引导方向同时引导至压缩机(31)的第二压缩机级(31.2)。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没有反向于引导方向作用的制约压力地引导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和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的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输送给第二压缩机级(31.2),并且将其以进一步压缩的方式通过压力介质输送部(1)和压力介质接口(2)之间的气动主管路(60)输送给气动设备(90.1、90.2、90.3、90.4)。
33.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抽吸接口(0)通过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输送给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并且其以进一步压缩的方式通过所述压力介质输送部(1)和所述压力介质接口(2)之间的气动主管路(60)输送给所述气动设备(90.1、90.2、90.3、90.4)。
34.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能利用所述气动设备转换的下降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能选择打开(A1)、封闭(A2)或部分封闭(A3)的方式运行;并且/或者
-针对利用所述气动设备促成的抬升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能选择打开(H1)、封闭(H2)或部分封闭(H3)的方式运行。
35.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下降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如下选择的方式运行:
打开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排气接口(3)中的情况下,和/或
封闭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通过所述压缩机(31)排出到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的情况下,以沿引导方向引导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引导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至第二压缩机级(31.2)的方式。
36.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抬升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能以如下选择的方式运行:
打开地运行,仅在将压力介质通过所述压缩机(31)运送到压力介质接口(2)中的情况下,和/或
封闭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通过通道(95)排出到压力介质腔中的情况下。
37.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部分封闭的抬升过程和/或下降过程的范围内,排气到所述排气接口(3)中的排气过程在所述气动主管路(60)内的干燥器(62)再生的情况下进行。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干燥器(62)再生的范围内实现所述气动设备中存在的压力容积下降到额定压力容积。
39.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没有反向于引导方向作用的制约压力地引导所述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和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同时或依次经过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管路(20.1、20.2)和/或同时或依次经过压缩机管路(21)。
40.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抽吸接口(0)通过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所述另外的压力介质(tDM),经过抽吸管路(20)和压缩机管路(21)输送给所述第二压缩机级(31.2),并且其以进一步压缩的方式通过所述压力介质输送部(1)和所述压力介质接口(2)之间的气动主管路(60)输送给所述气动设备(90.1、90.2、90.3、90.4)。
41.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下降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以如下选择的方式运行:
打开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排气接口(3)中的情况下,和/或
封闭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通过所述压缩机(31)排出到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的情况下,以沿引导方向引导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引导由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至第二压缩机级(31.2)的方式,和/或
当两种前述运行模式都参与时,部分封闭地运行,在将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所述排气接口(3)中和从压力介质腔排出到所述压力介质储备容器中的情况下以按照任意顺序依次或同时的方式。
42.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抬升过程,所述压力介质供给设备能以如下选择的方式运行:
打开地运行,仅在将压力介质通过所述压缩机(31)运送到压力介质接口(2)中的情况下,和/或
封闭地运行,在压力介质从压力介质储备容器通过通道(95)排出到压力介质腔中的情况下,和/或
当两种前述运行模式都参与时,部分封闭地运行,在将存在于至少一个压力介质加载接口(1.1、1.2)处的已加载的压力介质(gDM)以及由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提供的另外的压力介质(tDM)沿引导方向引导至第二压缩机级(31.2)的情况下以依次或同时的方式。
43.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干燥器(62)再生的范围内实现所述气动设备中存在的压力容积下降到额定压力容积,其中,在部分封闭的抬升过程和/或下降过程期间通过所述第一压缩机级(31.1)附加运送的压力容积的至少一部分用于所述干燥器(62)的再生。
CN201710780650.6A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Active CN107627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006382A DE102012006382A1 (de) 2012-03-30 2012-03-30 Druckmittelversorgungsanlage, pneuma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mittelversorgungsanlage
DE102012006382.2 2012-03-30
CN201280071830.2A CN104204553B (zh)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830.2A Division CN104204553B (zh)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7805A CN107627805A (zh) 2018-01-26
CN107627805B true CN107627805B (zh) 2020-08-04

Family

ID=475010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830.2A Active CN104204553B (zh)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CN201710780650.6A Active CN107627805B (zh)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1830.2A Active CN104204553B (zh) 2012-03-30 2012-12-06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力介质供给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73700B2 (zh)
EP (1) EP2831430B1 (zh)
JP (1) JP6114376B2 (zh)
KR (1) KR101993497B1 (zh)
CN (2) CN104204553B (zh)
DE (1) DE102012006382A1 (zh)
WO (1) WO20131435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1121756A1 (de) * 2011-12-21 2013-06-27 Wabco Gmbh Luftfederungs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 deren Steuerung
DE102014207509A1 (de) 2014-04-17 2015-10-22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Integrierte Luftversorgungseinheit
DE102014012646B4 (de) * 2014-08-22 2023-06-07 Zf Cv Systems Hannover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pneuma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DE102014012645A1 (de) * 2014-08-22 2016-02-25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pneuma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Pneumatikanlage
EP3183129B1 (de) * 2014-08-22 2018-05-02 WABCO GmbH Pneumatikschaltung für pkw-luftfederungssystem
KR102272444B1 (ko) * 2015-05-29 2021-07-01 히다치 아스테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에어 서스펜션 시스템
JP2017159760A (ja) * 2016-03-09 2017-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高制御システム
US10017025B2 (en) * 2016-03-18 2018-07-10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Inc.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with high flow exhaust mechanization
JP6396937B2 (ja) * 2016-03-22 2018-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圧力源装置、車高制御システム
DE102016003662B4 (de) * 2016-03-30 2023-06-22 Zf Cv Systems Hannover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JP6445489B2 (ja) * 2016-06-17 2018-12-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高制御システム
US10442267B2 (en) * 2016-10-24 2019-10-15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manifold exhaust noise on compressor start
US10596873B2 (en) 2017-02-09 2020-03-24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DE102017001710A1 (de) * 2017-02-22 2018-08-23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pneuma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bzw. eines pneumatischen Systems
US10703159B2 (en) * 2017-05-04 2020-07-07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Vehicle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DE102017004414A1 (de) 2017-05-05 2018-11-08 Wabco Gmbh Drosselanordnung sowie Druckregelanlage mit einer derartigen Drosselanordnung
DE102017004369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Wabco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regelanlage mit einem mehrstufigen Kompressor, sowie Druckregelanlage
DE102017004338A1 (de) 2017-05-05 2018-11-08 Wabco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regelanlage in einem Fahrzeug sowie Druckregelanlage
DE102017004359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Wabco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regelanlage mit einem mehrstufigen Kompressor, sowie Druckregelanlage
DE102017004360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Wabco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regelanlage mit einem mehrstufigen Kompressor, sowie Druckregelanlage
CN111108293B (zh) * 2017-09-21 2022-07-22 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 基于时间的功率升压控制系统
DE102017011527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zum Betreiben einer Pneumatikanlage. Verfahren und Fahrzeug
DE102017011526A1 (de) * 2017-12-13 2019-06-13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zum Betreiben einer Pneumatikanlage, Verfahren und Fahrzeug
JP7126550B2 (ja) * 2018-08-29 2022-08-26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DE102019201444B4 (de) * 2019-02-05 2021-09-09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federungsanlage und eine Luftfederungsanlage
SE543270C2 (en) 2019-03-01 2020-11-10 Freevalve Ab Pressure fluid handling system
CN110040439B (zh) * 2019-04-28 2021-03-02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型的综掘机刮板运输机液压系统
DE102019112214A1 (de) * 2019-05-10 2020-11-12 Wabco Gmbh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Luftfederungsanlage eines Fahrzeugs
CN110939616B (zh) * 2019-11-29 2022-04-01 张巍 一种集成气路控制系统
EP3848211B1 (en) * 2020-01-08 2024-05-08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Suspension control valve arrangement for a pneumatic suspension system of a commercial vehicle
CN111237276B (zh) * 2020-01-17 2022-03-04 安婷 一种集成气路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4029746A1 (en) * 2021-01-19 2022-07-20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protection valve
DE102021112382B3 (de) 2021-05-12 2022-05-12 Koenig & Bauer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ruckluftversorgung wenigstens eines Druckluftverbrauchers einer Substrat ver- und/oder bearbeitenden Maschine sowie Maschine zur Ver- und/oder Bearbeitung von Substraten
US12019460B2 (en) 2021-06-24 2024-06-25 Apple Inc. Shared compressor
US11787255B2 (en) * 2021-09-20 2023-10-17 Caterpillar Inc. Suspension system with individual ride height and dampening control
DE102022104326B4 (de) 2022-02-23 2023-11-02 Amk Holding Gmbh & Co. Kg Niveauregel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Niveauregelung für Fahrzeuge
DE102022106496A1 (de) 2022-03-21 2023-09-21 Zf Cv Systems Global Gmbh Drucklufterzeugungsein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eiben
CN115817096A (zh) * 2022-12-08 2023-03-21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空气供应设施、控制方法、系统、控制器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2903A1 (de) * 2003-01-29 2004-08-04 WABCO GmbH & CO. OH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Luftfederungs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8034240A1 (de) * 2008-07-23 2010-01-28 Wabco Gmbh Niveauregelanlage für 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Niveauregelanlage
CN102317131A (zh) * 2009-02-11 2012-01-11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载货车挂车的压缩空气供给系统和压缩空气供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39637B1 (de) 1977-09-02 1979-01-25 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uernberg Ag, 8000 Muenchen Luftgefederter Omnibus für den Linienverkehr
US4858895A (en) * 1987-06-09 1989-08-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luid suspension circuit with equalized supply and discharge speeds
DE19515895A1 (de) * 1995-04-29 1996-10-31 Bosch Gmbh Robert Druckluft-Versorgungs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Druckluftanlagen sowie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r Druckluft-Versorgungseinrichtung
US6173974B1 (en) 1999-09-28 2001-01-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etecting jacking or hoisting of a vehicle having a suspens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gas levelers
DE10038266B4 (de) * 2000-08-04 2004-07-01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Auffüllen einer Luftfeder einer Niveauregelanlage über einen Lufttrockner
DE10231251C1 (de) * 2002-07-11 2003-08-14 Continental Ag Geschlossene Niveauregelanlage mit zwei Druckspeichern für Fahrzeuge
DE102004025340A1 (de) * 2004-05-19 2005-12-15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Luftmengenregelung in einer geschlossenen Luftversorgungsanlage für ein Fahrwerk
DE102005028328A1 (de) * 2005-06-18 2006-12-21 Daimlerchrysler Ag Pneumatisches Federungssystem
DE102006048071A1 (de) * 2006-10-11 2008-04-17 Wabco Gmbh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und Verfahren zur Parameter-Ermittlung der Anlage
DE102010054710A1 (de) * 2010-12-16 2012-06-21 Wabco Gmbh Kompressor,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pneumatisches 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luftversorgungsanlage
DE102011083614A1 (de) * 2011-03-01 2012-09-06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Trocknerschaltung für eine pneumatische Regel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2903A1 (de) * 2003-01-29 2004-08-04 WABCO GmbH & CO. OH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Luftfederungs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8034240A1 (de) * 2008-07-23 2010-01-28 Wabco Gmbh Niveauregelanlage für 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Niveauregelanlage
CN102317131A (zh) * 2009-02-11 2012-01-11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载货车挂车的压缩空气供给系统和压缩空气供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93497B1 (ko) 2019-09-27
CN104204553A (zh) 2014-12-10
KR20140143813A (ko) 2014-12-17
JP6114376B2 (ja) 2017-04-12
US20130255240A1 (en) 2013-10-03
EP2831430B1 (de) 2019-08-14
EP2831430A1 (de) 2015-02-04
CN104204553B (zh) 2017-09-26
CN107627805A (zh) 2018-01-26
DE102012006382A1 (de) 2013-10-02
US9273700B2 (en) 2016-03-01
WO2013143566A1 (de) 2013-10-03
JP2015518116A (ja)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7805B (zh) 压力介质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该设备的方法
CN104039570B (zh) 机动车的空气悬架系统和用于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03270320B (zh) 压缩空气供应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气动设备的方法
KR101905201B1 (ko) 에어 서스펜션 장치, 압축 공기 공급 장치 및 공압 시스템
CN104080631B (zh) 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气动系统和用于运行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或气动系统的方法
US10682894B2 (en) Air suspension system
KR102472771B1 (ko) 에어 서스펜션 장치
CN106470855B (zh) 压缩空气供应设备以及其控制方法和气动的系统
US10960724B2 (en) Compressed air supply installation for operating a pneumatic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vehicle
US11052717B2 (en) Suspension system
CN106574645B (zh) 用于乘用车空气悬挂系统的气动线路
CN108883684B (zh) 气动系统、压缩空气供应设备、其和/或气动设备运行的方法和其控制和/或调控装置
WO2016076210A1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1448397B (zh) 用于运行气动设备的压缩空气供给设备、方法和车辆
KR102107921B1 (ko) 에어 서스펜션 시스템
US11351828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with a multi-stage compressor, and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CN108883683B (zh) 压缩空气供应设备
JP2015054643A (ja) エ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20594586U (zh) 一种气体供给系统及具有该气体供给系统的空气弹簧系统
CN115946491A (zh) 用于车辆高度调节的供气系统和供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annover

Patentee after: ZF commercial vehicle systems Hanover

Address before: Hannover

Patentee before: WABCO GmbH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01

Address after: Brussels,Belgium

Patentee after: ZF commercial vehicle systems Europe Ltd.

Address before: Hannover

Patentee before: ZF commercial vehicle systems Han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