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1768B -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1768B
CN107621768B CN201610798752.6A CN201610798752A CN107621768B CN 107621768 B CN107621768 B CN 107621768B CN 201610798752 A CN201610798752 A CN 201610798752A CN 107621768 B CN107621768 B CN 1076217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rocess cartridge
receiving portion
force
cartridg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987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1768A (zh
Inventor
梁祺杰
曾丽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st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nesta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star Corp filed Critical Ninestar Corp
Priority to PCT/CN2017/08418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719811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621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1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1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1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静电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及驱动组件。该处理盒或驱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包括旋转动力动力接收部件以及轮毂;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轮毂中,包括动力接收部,动力接收部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时具有从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前的预啮合位与从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时的力传递位;动力接收部处于预啮合位时,从动力接收部的轴向上观察,动力接收部位于驱动头的下方处且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离,因此在与驱动头进行接触啮合时避免了两者间产生的结构干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驱动组件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啮合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静电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该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头。处理盒一般包括有接收旋转力的驱动组件、显影元件、显影剂、控粉元件以及容纳上述元件的壳体,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地设置有感光元件、充电元件、清洁元件以及搅拌元件等。该处理盒的驱动组件沿显影元件或感光元件的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该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旋转元件(如显影元件、感光元件、搅拌元件等)转动,参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作业。
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作业(即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驱动组件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如图1所示,处理盒C沿方向X(方向X与显影元件的轴向基本垂直)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未示出)中,处理盒C通过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左右内侧板上的导轨(F100、F200)支承并引导处理盒C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内。当处理盒C沿导轨(F100、F200)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如图2所示,其位于处理盒C一端的驱动组件100同样沿着方向X移动进而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由于驱动头900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相对固定(只能沿自身的轴线旋转),在驱动组件100沿方向X移动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的过程中,其驱动组件100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当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时,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受到来自与驱动头900的挤压从而沿轴向向内缩进。而当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继续移动至与驱动头900基本同轴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a与驱动头900之间的结构干涉消失,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即因设在驱动组件100内部的弹簧的弹性作用力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
但是,如图3至图5所示,在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电子成像装置,该电子成像装置的一侧导轨F300中还设有一挡块F310,该挡块F310靠近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设置,从驱动头900的轴向方向上观察,该挡块F310与驱动头900部分结构存在重叠(具有重叠区域H),该挡块F310的突出端F311覆盖该驱动头900的驱动爪910。
这样,若继续使用上述结构的驱动组件100,在将处理盒C装入该电子成像装置时,其驱动组件100的凸爪111将直接与挡块F310的突出端F311相互抵接形成结构干涉,那么旋转动力接收部件110则不能与该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900进行啮合接收驱动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盒及驱动组件,以解决现有处理盒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进行接触啮合时,其驱动组件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受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结构的阻挡而不能与驱动头进行啮合接收驱动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电子成像装置包括旋转动力动力接收部件以及轮毂;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包括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时具有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前的预啮合位与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时的力传递位。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预啮合位时,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上观察,所述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驱动头的下方处且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离。
优选地,在所述力传递位中,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同轴。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处于所述力传递位之前处于所述预啮合位,和从处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抵接在电子成像装置的内框架使动力接收部处于预啮合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上表面或底表面。
优选地,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安装方向,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前端上表面或后端底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具有弹性力。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设有受压面,所述受压面受压后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优选地,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安装方向,所述受压面设在所述处理盒的后端表面。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的两侧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受压面设置在第一侧壁或/和第二侧壁的后端表面。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上具有一旋转部位,相对于安装方向,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位于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所述处理盒能够以所述旋转部位为轴进行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上移,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由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存在两个相邻且存在凸出于所述处理盒的连接处的表面,所述旋转部位为所述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连接处为弧面。
优选地,所述旋转部位为设在所述处理盒上的转轴。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对所述处理盒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够使所述处理盒围绕所述旋转部位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下移并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抵接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框架。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上表面或底表面。
优选地,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前端上表面或后端底表面。
优选地,所述一移动件具有弹性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移动件上覆盖有缓冲层。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设有受压面,所述处理盒能够在所述受压面受压后以所述旋转部位为轴进行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上移,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由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优选地,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所述受压面设于所述处理盒的后端表面。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的两侧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受压面设置在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的后端表面。
优选地,所述轮毂的中间为空腔,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垂直于所述轮毂轴线的平面的投影范围内进行平面移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中间连接件以及端部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端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垂直。
优选地,还包括一回复件,所述回复件能够使动力接收部进行平面移动并由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移的位置回复至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同轴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回复件为锥型或塔型的弹簧。
优选地,所述轮毂的中间为空腔,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垂直于所述轮毂轴线的平面的投影范围内进行平面移动,并在所述预啮合位与所述力传递位之间转换。
优选地,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中间连接件以及端部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端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垂直。
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二移动件能够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一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可推动所述动力接收部并抵消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所施加的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优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一斜面,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斜面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优选地,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预啮合位时,所述第一抵接面支承所述动力接收部,克服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的作用力,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力传递位时,所述第二抵接面支承所述动力接收部,克服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的作用力。
优选地,所述第二移动件为扭簧、弹簧、弹性海绵或磁铁。
优选地,所述第二移动件推动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方向是重力方向。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其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轮毂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预啮合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力传递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可相对于所述轮毂任意旋转而不传递旋转力。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其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轮毂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预啮合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力传递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
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以及轮毂;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包括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时具有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前的预啮合位与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时的力传递位。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预啮合位时,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上观察,所述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驱动头的下方处且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离。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由于动力接收部具有预啮合位和力传递位,因此在与该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进行接触啮合时避免了两者间产生的结构干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啮合的技术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结合实施例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同样的发明目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啮合时的示意图;
图3、图4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成像装置的导轨和驱动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的驱动组件与该新型电子成像装置的导轨和驱动头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图8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与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一中的驱动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
图13、图14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的动作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移动至驱动头的动作示意图;
图17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推压件下压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图18a、图18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9、图20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处于驱动头下方处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受压面受压使处理盒转动的动作示意图;
图22、图23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前的动作示意图;
图24、图25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26、图27a、图27b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28、图29、图30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脱离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31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推压件设置在处理盒的底表面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施例一中的处理盒的转轴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34a、图34b、图35是本实施例一中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另一结构的动作示意图;
图36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7、图38是本实施例二中的驱动组件与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实施例二中的驱动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0、图41是本实施例二中的控制机构的推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2、图43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在轮毂内移动的示意图;
图44、图45是本实施例二中的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
图46、图47是本实施例二中的控制机构控制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的动作示意图;
图48、图49、图50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在预啮合位时的示意图;
图51、图52、图53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在力传递位时的示意图;
图54、图55、图56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前的动作示意图;
图57、图58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转动避免结构干涉的动作示意图;
图59、图60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啮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61、图62、图63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脱离时的动作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C1的轴向方向与显影元件30或感光单元10的轴向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C1在该新型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安装方向与轴向方向基本垂直。
在本发明中,处理盒C1在该新型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拆卸(取出)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相反。
实施例一
如图6至图8所示,为处理盒C1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C1包括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以及设在第二壳体B两侧的第一侧壁b100以及第二侧壁b200,在第一壳体A内收容有充电元件20、清洁元件40、感光元件10等,在第二壳体B内收容有显影元件30、控粉元件50以及显影剂等。
(驱动组件)
如图7、图9所示,驱动组件200、与驱动组件200配合作用的控制机构290以及部分覆盖驱动组件200的侧板a100设置在处理盒C1的一端,通过驱动组件200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900啮合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1中并驱动处理盒C1内的旋转元件(如显影元件30、感光元件10等)使其运转,参与显影作业。
通过驱动组件200、控制机构290、侧板a100的配合作用,当控制机构290的末端处受到来自电子成像装置的活动门盖或内部框架的推力F1或来自使用者施力的推力F1,控制机构将推力F1传递至驱动组件200上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沿轴向方向相对于轮毂250或侧板a100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推力F1消失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回复至初始状态。
如图9和图10所示,驱动组件200包括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轮毂250、导套220、定位圈230、传递件260;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包括动力接收部211和端部连接件213,动力接收部211的顶端设有卡爪211a;端部连接件213的上端设有凸台213b,下端设有非圆截面的连接柱213a。导套220上设有斜面222、限位孔221以及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凸台213b抵接的凸台220b;轮毂250中间为空腔设置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可穿过其中,轮毂250的底部设有齿轮面251,轮毂250的外环形表面上还设置用于向外输出驱动力的环形齿轮面;传递件260的上端设有齿轮面261和中间设有非圆形孔260a;定位圈230的外环形表面上设有配合孔231和底部设有斜面232。上述的各部件的装配关系是:定位圈230放置在导套220上,斜面232与斜面222抵接配合,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穿过导套220,其凸台213b放置在导套220的凸台220b上,一卡扣285卡接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上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可旋转地固定在导套220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导套220和定位圈230一并放置入轮毂250的空腔中,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连接柱213a穿过轮毂250的底部后与传递件260的孔260a配合,再由一卡扣285卡接在连接柱213a的末端处使连接柱213a和传递件260连为一体,还有一弹性件281设在轮毂250的空腔中,弹性件281的上端抵在导套220的底面上,弹性件281的下端抵在轮毂250空腔的内底面。
控制机构290优选为长杆状结构设置,控制机构290的一端设有连接柱291。侧板a100的背面设有与导套220的限位孔221配合的限位块a102。
在上述的驱动组件200装配完成后,控制机构290的连接柱291与定位圈230的配合孔231连接,侧板a100的限位块a102插置入限位孔221中。如图7所示,驱动组件200、控制机构290、侧板a100完成装配后整体设置在处理盒C1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另外,为使控制机构290受力后的回弹,可设置一弹性件281在控制机构290与侧壁b100之间。
如图10至图14所示,为控制机构290控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为使动作示意图更加直观,部分部件不出示)
当控制机构290没有在推力F1的作用下,弹性件281的弹性推动力使控制机构290向后移动,控制机构290前端的连接柱291拉动配合孔231移动并使定位圈230整体沿顺时针方向L旋转,由于导套220的限位孔221已被侧板a100的限位块a102限制使导套220不能相对旋转而只能沿轮毂250的轴向进行移动,在定位圈230旋转的过程中,斜面232将与导套220的斜面222形成抵接并下压导套220使其整体下移,导套220下移时也一同带动与之连接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沿其轴向相对于轮毂250向内缩进并压缩设置在轮毂250内的弹性件281,而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端部连接件213连接的传递件260也跟随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移动而下移,最后传递件260的齿轮面261与轮毂250底部的齿轮面251分离,即使动力接收部211在接收到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件260时,传递件260也不会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轮毂250上。因此,当控制机构290没有受力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处于缩进状态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在转动时不会传递驱动力至轮毂250。
当控制机构290在推力F1的作用下,控制机构290压缩弹性件281并向前移动,控制机构290前端的连接柱291推动配合孔231移动并使定位圈230整体沿逆时针方向R旋转,由于导套220只能沿轴向位移,转动后的定位圈230的斜面232不再抵压导套220的斜面222,此时设置在轮毂250内的弹性件281释放弹性力推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向外伸出,同时传递件260也随着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移动而上移,最后传递件260的齿轮面261与轮毂250底部的齿轮面251形成啮合。因此,当控制机构290受力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处于伸出状态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在转动时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轮毂250。上述的动力接收部211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时,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与轮毂25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
(受压面和第一移动件)
为与上述驱动组件、控制机构290更好的配合,处理盒C1还设置有以下部件:
第一壳体A上设有第一移动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为推压件a200,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推压件a200位于第一壳体A的前端上表面,推压件a200下还设有提供弹性力的弹性件a200a,弹性件a200a可使推压件a200在第一壳体A的上表面弹性移动。
第二壳体B上设有受压面b01,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受压面b01位于第二壳体B的后端上表面(图7和图8的阴影处)。
第一侧壁b100上设有受压面b100x,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受压面b100x位于第一侧壁b100的后端表面(图7和图8的阴影处)。
第二侧壁b200上设有受压面b200x,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受压面b200x位于第二侧壁b200的后端表面(图7和图8的阴影处)。
下列将说明处理盒C1装入该电子成像装置P时,处理盒C1的动力接收部211与该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接触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以及在啮合完成后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相互分离的动作过程。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处理盒C1的安装过程中,从处理盒C1的壳体长度方向观察,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X,驱动组件200以及侧板a100在处理盒C1上前置,且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相对于挡块F310更接近于处理盒C1,即驱动头900相对靠前设置,挡块F310相对靠后设置。
如图17至图25所示,处理盒C1在装入电子成像装置P且在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前,处理盒C1的推压件a200与电子成像装置P的内框架P2的顶部形成受压抵接使推压件a200整体下压处理盒C1的第一壳体A,被施加有弹性下压力Fd,从处理盒C1的长度方向上观察,动力接收部211所处的位置整体低于驱动头900,两者的旋转轴之间具有高度差H1,同时,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依然保持平行但会发生相互偏离,此时动力接收部211处于预啮合位。由于动力接收部211上的卡爪211a的位置不特定,因此在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进行接触啮合时将出现以下两种位置:
第一位置,如图18a和图18b所示,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上观察,卡爪211a的最高点低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时,即卡爪211a与圆柱体905在安装方向X上没有形成结构干涉,此时两个卡爪211a之间的开口211c完全朝上或朝下。当处理盒C1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安装到预定的预啮合位时,动力接收部211位于驱动头900和挡块F310的下方处且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离;且由于开口211c的朝向,圆柱体905的向下投影面没有与卡爪211a存在重叠区。
在处理盒C1的底部具有两个相邻且存在有凸出于处理盒C1的连接处的表面,该连接处位于处理盒C1的中心下方,并在处理盒C1被装入内框架P2内后能够抵在内框架P2的底部,成为处理盒C1的旋转部位C1x。当关闭电子成像装置P的活动门盖P1使门盖P1的内表面P1a抵压在处理盒C1后方的任一受压面(b01/b100x/b200x)上或使用者直接施力按压在上述的受压面时,处理盒C1的受压面受到向下的压力Fd使处理盒C1以中心下方的旋转部位C1x抵在内框架P2的底部而进行逆时针的转动,即第二壳体B受到下压力Fd下移而第一壳体A受到由下压力Fd产生的上推力Fu上移,随着第一壳体A的摆动上移,动力接收部211朝驱动头900移动且推压件a200逐渐处于压缩状态。从动力接收部211的侧面方向上观察,在动力接收部211上移的过程中,处于向内缩进状态的动力接收部211的中间表面211b没有与圆柱体905的最底端905a形成结构干涉且动力接收部211的侧轮廓也没有与挡块F310的突出端F311形成结构干涉。因此,当处理盒C1绕旋转部位C1x转动完毕后,控制机构290同时也受到推力F1的作用使动力接收部211相对于轮毂250向外伸出与驱动头900啮合接触,动力接收部211处于与驱动头900的力传递位,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与驱动头90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最后通过驱动头900的驱动,如图24和图25所示,圆柱体905外侧的驱动爪910即与卡爪211a接触啮合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动力接收部211,动力接收部211从而通过轮毂250传递至处理盒C1中。
第二位置,如图26至图27b所示,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方向上观察,在安装方向X上,卡爪211a的最高点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形成结构干涉;由于动力接收部211处于向内内缩的位置,动力接收部211可相对于轮毂250任意旋转而不传递旋转力,因此移动至驱动头900的下方和上移至力传递位的过程中,卡爪211a与圆柱体905产生抵接干涉时,卡爪211a可被推动进而产生部分的旋转调整,这样即可使动力接收部211转动至接近上述的第一位置的情况,最后实现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
如图28至图30所示,为使用者将处理盒C1从该电子成像装置取出时,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进行分离的动作示意图。在处理盒C1取出的过程中,控制机构290将不再受到推力F1的作用,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相对于轮毂250的向内缩进的位置。但是,在动力接收部211也会出现以下两种脱离位置:
脱离位置一,如图28所示,在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的啮合转动后,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方向上观察,卡爪211a随着转动将存在一定的机率处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的上方,在处理盒C1的受压面(b01/b100x/b200x)不再受压后(打开门盖P1),处于压缩状态的推压件a200不再受压后将释放弹性力推动第一壳体A下移并使处理盒C1转动,但卡爪211a抵靠圆柱体905将阻碍处理盒C1的转动,此时由于卡爪211a已与驱动爪910实现分离,参考图23所示。这样,使用者只需将处理盒C1从拆卸方向将处理盒C1取出即可,卡爪211a也不会和圆柱体905形成结构干涉,而无需通过推压件a200的下压使动力接收部211处于驱动头900的下方再将处理盒C1取出。
脱离位置二,如图29和图30所示,与上述脱离位置一不同的是,卡爪211a随着转动将存在一定的机率处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两侧,即与第一位置基本一致,两个卡爪211a之间的开口211c完全朝上或朝下。在处理盒C1的受压面(b01/b100x/b200x)不再受压后(打开门盖P1),处于压缩状态的推压件a200不再受压后将释放弹性力推动第一壳体A下移并使处理盒C1转动,最后动力接收部211在下压力Fd的推动下回复至驱动头900的下方。最后即可将处理盒C1从该电子成像装置P中取出。
另外,推压件a200不仅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A的上表面处,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B的底表面b02处,即处理盒C1的后端底表面上,如图31所示,设置在底表面b02的推压件a200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可与内框架P2的底部接触。
另外,抵在内框架P2的处理盒C1的旋转部位C1x的表面为弧面,或这也可使用一可绕壳体旋转的转轴代替,使处理盒C1受压在电子成像装置P转动时更加灵活顺利。
另外,在上述的受压面(b01/b100x/b200x)上可以覆盖一层缓冲层,避免门盖P2下压时使受压面或门盖P1的内表面p1a受损,缓冲层可以是海绵或毛毡等具有一定弹性量或软质材料。
另外,上述的弹性件(281/a200a)可以选用弹簧、磁铁或弹性海绵等。
在上述的实施中,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还可设有带有联轴器功能,使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形成结构干涉时具有一定的位移量,进一步避免两者间硬性的干涉磨损。
如图33所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包括动力接收部211、中间连接件212以及端部连接件213,动力接收部211的顶端设有卡爪211a,下端设有导键;中间连接件2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导槽,上端和下端的导槽相互垂直设置;端部连接件213的上端设有导键,中间设有凸台213b,下端设有非圆截面的连接柱213a;通过动力接收部211、中间连接件212、端部连接件213的导键与导槽的相互连接配合形成了具有联轴器的功能,导键与导槽之间可相互滑移。导键和导槽也可交换设置,即动力接收部211和/或端部连接件213上设有导槽,中间连接件212上设有导键。另外,导键与导槽还可设置成T型键与T型槽结构,T型具有相对限位的作用,防止部件之间的相互脱离。
如图34a和图34b所示,轮毂250中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动力接收部211可在与中间连接件212以及端部连接件213的配合下在轮毂250的空腔内壁255内进行任意的平面移动,平面移动的方向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垂直。
如图33和图35所示,还有一回复件300套接设置在动力接收部211与轮毂250或定位圈230之间,回复件300用于在动力接收部211进行滑动位移后回复至与轮毂250同轴的中间位置处。回复件300优选为锥型/塔型的弹簧。
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处理盒C1在电子成像装置P中,在处理盒C1后方的任一受压面受压时,处理盒C1的后半部分受压下移,处理盒C1的前半部分上翘带动动力接收部211上移;在受压面不再受压使时,处理盒C1的推压件a200使处理盒C1回复至受压前的位置。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为处理盒C1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C1包括壳体(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以及壳体两端的侧壁b100,在第一壳体A内收容有充电元件20、清洁元件40、感光元件10等,在第二壳体B内收容有显影元件30、控粉元件50以及显影剂等。
如图36、图37所示,驱动组件200、与驱动组件200配合作用的控制机构290以及部分覆盖驱动组件200的侧板a100设置在处理盒C1的一端,通过驱动组件200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900啮合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1中并驱动处理盒C1内的旋转元件(如显影元件30、感光元件10等)使其运转,参与显影作业。
通过驱动组件200、控制机构290、侧板a100的配合作用,当控制机构290的末端处受到来自电子成像装置的活动门盖或内部框架的推力F1或来自使用者施力的推力F1,控制机构将推力F1传递至驱动组件200上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沿轴向方向相对于轮毂250或侧板a100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推力F1消失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回复至初始状态。
如图37至图41所示,驱动组件200包括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轮毂250、导套220、定位圈230、传递件260;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包括动力接收部211、中间连接件212以及端部连接件213,动力接收部211的顶端设有卡爪211a,下端设有导键;中间连接件2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导槽,上端和下端的导槽相互垂直设置;端部连接件213的上端设有导键,中间设有凸台213b,下端设有非圆截面的连接柱213a;通过动力接收部211、中间连接件212、端部连接件213的导键与导槽的相互连接配合形成了具有联轴器的功能,导键与导槽之间可相互滑移。上述的导键和导槽也可以交换设置,即动力接收部211和/或端部连接件213上设有导槽,中间连接件212上设有导键。另外,导键与导槽还可设置成T型键与T型槽结构,T型具有相对限位的作用,防止部件之间的相互脱离。导套220上设有斜面222、限位孔221以及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凸台213b抵接的凸台220b;轮毂250中间为空腔设置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可穿过其中,轮毂250的底部设有齿轮面251,轮毂250的外环形表面上还设置用于向外输出驱动力的环形齿轮面;传递件260的上端设有齿轮面261和中间设有非圆形孔260a;定位圈230的外环形表面上设有配合孔231和底部设有斜面232。上述的各部件的装配关系是:定位圈230放置在导套220上,斜面232与斜面222抵接配合,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穿过导套220,其凸台213b放置在导套220的凸台220b上,一卡扣285卡接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上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可旋转地固定在导套220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导套220和定位圈230一并放置入轮毂250的空腔中,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连接柱213a穿过轮毂250的底部后与传递件260的孔260a配合,再由一卡扣285卡接在连接柱213a的末端处使连接柱213a和传递件260连为一体,还有一弹性件285设在轮毂250的空腔中,弹性件285的上端抵在导套220的底面上,弹性件的下端抵在轮毂250空腔的内底面。
控制机构290优选为长杆状结构设置,控制机构290的一端设有连接柱291以及推动部292,推动部292上设有第一抵接面292a、第二抵接面292b以及第一抵接面292a和第二抵接面292b之间过渡的斜面292c,其第一抵接面292a与第二抵接面292b之间存在高度差H1,第一抵接面292a相对于第二抵接面292b处于较低位置,第一抵接面292a与第二抵接面292b在控制机构290的前端处一前一后设置。
还包括一第二移动件,第二移动件能够对动力接收部211施加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移动件为复位件282,优选为一扭簧,侧板a100的背面设有与导套220的限位孔221配合的限位块a102,侧板a100的表面上设置有一凸柱a101,一复位件282套接在凸柱a101上。复位件282的一端(固定端)抵接在侧板a100上,复位件282的另一端(推动端)282x抵接在动力接收部211的连接柱211x上。
在上述的驱动组件200装配完成后,控制机构290的连接柱291与定位圈230的配合孔231连接,侧板a100的限位块a102插置入限位孔221中。如图36所示,驱动组件200、控制机构290、侧板a100完成装配后整体设置在处理盒C1的轴向方向的一端,另外,为使控制机构290受力后的回弹,可设置一弹性件281在控制机构290与侧壁b100之间。
如图42、图43所示,在没有对装配在轮毂250中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进行限制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动力接收部211可在与中间连接件212以及端部连接件213的配合下在轮毂250的空腔垂直于轮毂250轴线的平面的投影,也就是内壁255所围成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的平面滑移。
如图44至图47所示,为控制机构290控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的动作示意图。(为使动作示意图更加直观,部分部件不出示)
当控制机构290没有在推力F1的作用下,弹性件281的弹性推动力使控制机构290向后移动,控制机构290前端的连接柱291拉动配合孔231移动并使定位圈230整体沿顺时针方向L旋转,由于导套220的限位孔221已被侧板a100的限位块a102限制使导套220不能相对旋转而只能沿轮毂250的轴向进行移动,在定位圈230旋转的过程中,斜面232将与导套220的斜面222形成抵接并下压导套220使其整体下移,导套220下移时也一同带动与之连接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沿其轴向相对于轮毂250向内缩进并压缩设置在轮毂250内的弹性件281,而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端部连接件213连接的传递件260也跟随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移动而下移,最后传递件260的齿轮面261与轮毂250底部的齿轮面251分离,即使动力接收部211在接收到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件260时,传递件260也不会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轮毂250上。因此,当控制机构290没有受力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处于缩进状态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在转动时不会传递驱动力至轮毂250。
当控制机构290在推力F1的作用下,控制机构290压缩弹性件281并向前移动,控制机构290前端的连接柱291推动配合孔231移动并使定位圈230整体沿逆时针方向R旋转,由于导套220只能沿轴向位移,转动后的定位圈230的斜面232不再抵压导套220的斜面222,此时设置在轮毂250内的弹性件281释放弹性力推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向外伸出,同时传递件260也随着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移动而上移,最后传递件260的齿轮面261与轮毂250底部的齿轮面251形成啮合。因此,当控制机构290受力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相对于轮毂250处于伸出状态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在转动时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轮毂250。
如图48至图53所示,为控制机构290与复位件282控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0的动力接收部211进行相对平面位移的示意图。
如图48至图50所示,当控制机构290没有在推力F1的作用下,控制机构290相对后置,处于控制机构290前端的推动部292的第一抵接面292a后移至动力接收部211的下方处,复位件282通过释放弹力其复位件282的推动端282x抵在动力接收部211的连接柱211x并下压动力接收部211,由于动力接收部211可在空腔内壁255内进行平面滑移,推动端282x的下压使动力接收部211向下产生位移一定的距离后被推动部292的第一抵接面292a支承限制,在动力接收部211向下位移后,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相对于轮毂250以及驱动头900的旋转轴偏移且平行,处于与啮合位。同时,动力接收部211也相对于轮毂250处于向内缩进的状态。
如图51至图53所示,当控制机构290在推力F1的作用下,控制机构290向前移动,此时抵接在第一抵接面292a上的动力接收部211随着控制机构290的前移被第一抵接面292a后方的斜面292c推动并抵消复位件282施加的推力而形成向上移动,最后相对于第一抵接面292a处于较高位置的第二抵接面292b移动至动力接收部211的下方并支承动力接收部211的连接柱211x,而抵在连接柱211x的推动端282x此时处于压缩状态。在动力接收部211向上位移后,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相对于轮毂25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的力传递位。同时,动力接收部211也相对于轮毂250处于向外伸出的状态。
如上所述,当处理盒C1的控制机构290没有被推力F1推动时,复位件282推动动力接收部211下移,动力接收部211处于预啮合位,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相对于轮毂250的旋转轴偏移且平行;而当处理盒C1的控制机构290被推力F1推动时,控制机构290的第二抵接面292b推动动力接收部211上移,动力接收部211处于力传递位,动力接收部211的旋转轴相对于轮毂250的旋转轴基本同轴。
另外,参考图1、图50、图53所示,当处理盒C1沿安装方向X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在预啮合位的动力接收部211比在力传递位的动力接收部211的位置低,处于预啮合位的动力接收部211在处于力传递位的动力接收部211的下方;而处于力传递位的动力接收部211受复位件282的推力移动至预啮合位时的移动方向是重力方向。
下列将说明处理盒C1装入该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时,处理盒C1的动力接收部211与该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900接触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以及在啮合完成后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相互分离的动作过程。
参考图1并如图36和图54所示,在处理盒C1的安装过程中,相对于处理盒C1的安装方向X,驱动组件200以及侧板a100在处理盒C1上前置。当处理盒C1在电子成像装置安装到预定的位置,此时动力接收部211位于驱动头900的下方,在控制机构290受到推力F1的作用前,动力接收部211处于预啮合位且相对于轮毂250处于向内缩进的状态,因此在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进行接触啮合时将出现以下两种啮合状态:
啮合状态一,如图54至图56所示,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方向上观察,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的向下的投影面没有与动力接收部211顶端的卡爪211a重叠,即卡爪211a随着动力接收部211的向上移动时不会与圆柱体905产生干涉;同时,从动力接收部211的侧面方向上观察,处于向内缩进状态的动力接收部211的中间表面211b没有与圆柱体905的最底端905a形成结构干涉且动力接收部211的侧轮廓也没有与挡块F310的突出端F311形成结构干涉。因此,当使用者或该电子成像装置的机构施力至控制机构290时,上述的啮合状态一中的动力接收部211在控制机构290受推力F1的推动控制下使动力接收部211相对于轮毂250向外伸出且向上移动并使动力接收部211处于力传递位,最后通过驱动头900的驱动,如图59和图60所示,圆柱体905外侧的驱动爪910即与卡爪211a接触啮合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动力接收部211,动力接收部211从而通过轮毂250传递至处理盒C1中。
啮合状态二,如图57、图58所示,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方向上观察,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的向下的投影面与动力接收部211顶端的卡爪211a重叠,即卡爪211a将随着动力接收部211的向上移动与圆柱体905产生抵接干涉;由于动力接收部211处于预啮合位,动力接收部211可相对于轮毂250任意旋转而不传递旋转力,因此在产生抵接干涉时,卡爪211a在上移的过程中可被圆柱体905的圆滑面抵接使卡爪211a产生部分的旋转调整,这样即可使动力接收部211处于上述的状态一的情况,最后实现与驱动头900接触啮合。
如图61至图62所示,为使用者将处理盒C1从该电子成像装置取出时,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进行分离的动作示意图。在处理盒C1取出的过程中,控制机构290将不再受到推力F1的作用,复位件282推动处于力传递位的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预啮合位。但是,在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预啮合位的过程中,动力接收部211也会出现以下两种分离状态:
分离状态一,如图61、图63所示,在动力接收部211与驱动头900的啮合转动后,从动力接收部211的轴向方向上观察,卡爪211a随着转动将存在一定的机率处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的上方,在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预啮合位的过程中,处于上方的卡爪211a随着复位件282的推动下移将直接抵靠在圆柱体905而不能继续向下移动,此时即使动力接收部211受干涉不能继续向下移动,但动力接收部211已在控制机构290的控制下相对于轮毂250向内缩进。因此,从动力接收部211的侧面方向上观察,参考图56所示,卡爪211a随着向内缩进已与驱动爪910实现分离。这样,使用者只需将处理盒C1从拆卸方向将处理盒C1取出,卡爪211a也不会和圆柱体905形成干涉,这样即可将动力接收部211整体取出,最后卡爪211a在不被圆柱体905阻挡下移的情况下,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预啮合位。
分离状态二,如图62至图63所示,与上述分离状态一不同的是,卡爪211a随着转动将存在一定的机率处于驱动头900的圆柱体905两侧,当动力接收部211回复至预啮合位并相对于轮毂250向内缩进时,动力接收部211能够顺利地移动至驱动头900的下方且卡爪211a不会与圆柱体905产生结构干涉。最后即可将处理盒C1从该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动力接收部211的预啮合位也可以称为第一位置,而动力接收部211的力传递位也可以称为第二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复位件282不仅可以选用扭簧,还可以使用弹性海绵,弹簧或磁铁代替。只要能实现将动力接收部211从力传递位/第二位置推动至预啮合位/第一位置即可。
另外,上述的弹性件可以选用弹簧、磁铁或弹性海绵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5)

1.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以及轮毂;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包括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在电子成像装置中时具有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前的预啮合位与从所述驱动头接收旋转驱动力时的力传递位;
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预啮合位时,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上观察,所述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驱动头的下方处且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离;
所述处理盒上具有一旋转部位,相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安装方向,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位于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所述处理盒能够以所述旋转部位为轴进行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上移,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由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力传递位中,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处于所述力传递位之前处于所述预啮合位,和从处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抵接在电子成像装置的内框架使动力接收部处于预啮合位。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设有受压面,所述受压面受压后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安装方向,所述受压面设在所述处理盒的后端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的两侧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受压面设置在第一侧壁或/和第二侧壁的后端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存在两个相邻且存在凸出于所述处理盒的连接处的表面,所述旋转部位为所述连接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处为弧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位为设在所述处理盒上的转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对所述处理盒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够使所述处理盒围绕所述旋转部位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下移并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能够抵接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框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上表面或底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所述第一移动件设在所述处理盒的前端上表面或后端底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移动件具有弹性力。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上覆盖有缓冲层。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设有受压面,所述处理盒能够在所述受压面受压后以所述旋转部位为轴进行转动,并使所述处理盒的前半部分上移,致使所述动力接收部由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安装方向,所述受压面设于所述处理盒的后端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的两侧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受压面设置在第一侧壁和/或第二侧壁的后端表面。
20.如权利要求1、8至19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中间为空腔,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垂直于所述轮毂轴线的平面的投影范围内进行平面移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中间连接件以及端部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端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垂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回复件,所述回复件能够使动力接收部进行平面移动并由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平行且偏移的位置回复至与所述驱动头的旋转轴同轴的位置。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件为锥型或塔型的弹簧。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的中间为空腔,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垂直于所述轮毂轴线的平面的投影范围内进行平面移动,并在所述预啮合位与所述力传递位之间转换。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中间连接件以及端部连接件,所述动力接收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端部连接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且均与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轴向垂直。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二移动件能够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够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从所述力传递位回复至所述预啮合位。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一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可推动所述动力接收部并抵消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所施加的作用力,使动力接收部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一斜面,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斜面从所述预啮合位移动至所述力传递位。
29.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预啮合位时,所述第一抵接面支承所述动力接收部,克服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的作用力,所述动力接收部处于所述力传递位时,所述第二抵接面支承所述动力接收部,克服所述第二移动件对所述动力接收部施加的作用力。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件为扭簧、弹簧、弹性海绵或磁铁。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件推动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方向是重力方向。
32.如权利要求1、2、8至19、24至28、30、31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其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轮毂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预啮合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力传递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可相对于所述轮毂任意旋转而不传递旋转力。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
35.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可沿其旋转轴相对于所述轮毂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预啮合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内缩进;当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力传递位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
所述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
CN201610798752.6A 2016-05-20 2016-08-31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Active CN1076217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84187 WO2017198119A1 (zh) 2016-05-20 2017-05-12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1285 2016-07-14
CN2016207512857 2016-07-14
CN201620770070X 2016-07-20
CN201620770070 2016-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1768A CN107621768A (zh) 2018-01-23
CN107621768B true CN107621768B (zh) 2023-10-31

Family

ID=5837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98752.6A Active CN107621768B (zh) 2016-05-20 2016-08-31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20162102864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57814U (zh) 2016-07-14 2016-08-31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864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57814U (zh) 2016-07-14 2016-08-31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621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1768B (zh) * 2016-07-14 2023-10-3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WO2019007404A1 (zh) * 2017-07-07 2019-01-10 李坤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CN209103106U (zh) * 2018-08-07 2019-07-12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209514316U (zh) * 2018-08-29 2019-10-18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14167703B (zh) * 2021-12-28 2024-06-07 珠海超俊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及处理盒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6009A (ja) * 1997-10-20 1999-05-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5300A (zh) * 2011-11-26 2012-03-21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3573085U (zh) * 2013-09-29 2014-04-30 珠海凯威置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103809420A (zh) * 2012-11-12 2014-05-21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3882098U (zh) * 2014-06-14 2014-10-15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3930337U (zh) * 2014-01-27 2014-11-05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6057814U (zh) * 2016-07-14 2017-03-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6009A (ja) * 1997-10-20 1999-05-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5300A (zh) * 2011-11-26 2012-03-21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3809420A (zh) * 2012-11-12 2014-05-21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3573085U (zh) * 2013-09-29 2014-04-30 珠海凯威置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203930337U (zh) * 2014-01-27 2014-11-05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3882098U (zh) * 2014-06-14 2014-10-15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6057814U (zh) * 2016-07-14 2017-03-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1768A (zh) 2018-01-23
CN206057814U (zh)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1768B (zh)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7918263B (zh) 带有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107402509B (zh) 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WO2018054161A1 (zh) 一种处理盒
CN217034518U (zh) 处理盒
CN107918259B (zh) 一种控制机构以及显影盒
CN109669333B (zh)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CN212569435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8255043B (zh) 处理盒
CN108181794B (zh) 一种处理盒
US1080243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WO2015158274A1 (zh) 一种处理盒
WO2017198119A1 (zh)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8762015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
CN109001966B (zh) 处理盒
CN108614403B (zh) 处理盒
CN210005862U (zh) 动力接收部件、粉仓、废粉仓以及处理盒
CN105446108B (zh) 处理盒
CN106325022B (zh) 一种显影盒
CN107329388B (zh) 一种传动调整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214375852U (zh) 显影盒
CN210864326U (zh) 处理盒
CN108535985B (zh) 一种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107991850B (zh) 一种处理盒
CN108107696B (zh) 一种驱动组件及其处理盒和电子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