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4326U - 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4326U
CN210864326U CN201921086675.7U CN201921086675U CN210864326U CN 210864326 U CN210864326 U CN 210864326U CN 201921086675 U CN201921086675 U CN 201921086675U CN 210864326 U CN210864326 U CN 2108643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receiving
process cartridge
push rod
receiving hea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66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43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432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

Description

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设备主机上的动力施加元件的旋转驱动力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激光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图像形成设备,通常由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上的处理盒构成;其中,处理盒包括有处理盒壳体、感光鼓或者显影辊、以及接收旋转力的动力接收元件;所述动力接收元件接收来自主机上的动力施加元件的旋转驱动力后带动感光鼓或者显影辊旋转,所述感光鼓或者显影辊可旋转地支承于处理盒壳体的两侧面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盒。其具体结构在于:
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
通过将动力接收元件与处理盒固定设置,可以使处理盒的结构更简单,操作更简便。
附图说明
图1-19为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与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0-23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与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4-30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与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31为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2-39为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40-44为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45-48为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49-51为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52-54为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55-56为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57-62为第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63-68为第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69-74为第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75-82为第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图83-85c为第十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内容,本发明所采用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内容,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专利申请中,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并可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而传递动力给处理盒上的感光鼓或者显影辊。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的主机1(也可叫主体)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处理盒2包括设置在处理盒一侧的动力接收元件20(也可叫动力接收头)、设置在处理盒内部的显影元件21、左侧22和右侧23。动力接收元件20通过动力传递元件200将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给处理盒上的显影元件21以及其他元件,是这些元件转动。图像形成设备(也可叫图像形成装置)的主机1包括动力施加元件10(也可叫打印机主机驱动轴),设置在主机1内部的感光元件11(也可叫感光鼓);所述动力施加元件10设置在主机1的一侧。
如图2所示,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传递元件200之间通过十字联轴器03(也可叫十字连轴机构或者平面移动机构)连接,以便动力接收元件20可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200在垂直于动力传递元件200的轴线的平面上自由移动,并可在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传递元件200不同轴时传递动力。十字联轴器03包括头部031、槽部件032和底座033。
如图3所示,由于动力接收元件20可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200在平面上自由移动,为保证在不接受外力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动力传递元件200的轴线X3重合,因此设置外围弹性元件201。如图3所示为其中一种外围弹性元件201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外围弹性元件201的形状为锥形,其直径小的一端与动力接收元件20连接,直径大的一端与处理盒1的右侧23连接,设置这样的外围弹性元件201后,可以确保动力接收元件20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其轴线X2能够与动力传递元件200的轴线X3重合。如图4所示,动力接收元件20可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200在平面内移动,而在移动的过程中,其轴线X2与动力接收元件200的轴线X3始终保持平行。
如图5、6所示,由于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传递元件200之间设置了十字联轴器03,因此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或者从主机上拆卸下来时,由于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在轴向方向上有重合量M,因此当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产生干涉时,动力接收元件20可以在垂直于其轴向的平面上移动。
图7所示为外围弹性元件的另一种替代方式,其具体结构为,在动力接收元件20的两端对称地设置有弹簧A 202和弹簧B 203,且弹簧A 202和弹簧B 203分别位于处理盒安装方向的上游和下游,当动力接收元件20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处理盒安装方向的上游和下游方向移动时,弹簧A和弹簧B可以为其提供弹性回复力,从而使动力接收元件20可以最终回复到其轴向与动力传递元件200的轴线重合的位置。
如图8所示为处理盒的非驱动端(远离动力接收元件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处理盒的左侧22上设置有左侧摆杆221、左侧弹性元件222,以及容纳左侧摆杆221和左侧弹性元件222的左侧凹槽223。如图所示,左侧摆杆221可在左侧凹槽223内摆动;左侧弹性元件222的一端与左侧摆杆221抵接,另一端与左侧凹槽223内的一侧抵接,并为左侧摆杆221提供弹性回复力。左侧摆杆221与显影元件21的距离为L1。
如图9所示为处理盒的驱动端(动力接收元件所在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处理盒的右侧23上设置有右侧摆杆231、右侧弹性元件232,以及容纳右侧摆杆231和右侧弹性元件232的右侧凹槽233。如图所示,右侧摆杆231可在右侧凹槽233内摆动,右侧弹性元件232的一端与右侧摆杆231抵接,另一端与右侧凹槽233内的一侧抵接,并为右侧摆杆231提供弹性回复力。右侧摆杆231与显影元件21之间的距离为L2。且L2大于L1,即右侧摆杆231到处理盒上某一元件的距离,大于左侧摆杆221到该元件的距离。
如图8、9所示,主机上还设置有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左滑块12上设置有左滑块凹槽121,右滑块13上设置有右滑块凹槽131。如图8、9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后,左侧22上的显影元件21与右侧23上的显影元件21均与感光元件11抵接(或者左侧上的显影元件21和右侧上的显影元件21到感光元件11的距离相同),且主机上的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到主机上的感光元件11(也可以为主机上的任意一个元件)的距离相同,左滑块凹槽121和右滑块凹槽131到主机上的感光元件11(也可以为主机上的任意一个元件)的距离相同。
如图8、9所示,当处理盒处于初始状态下,左侧摆杆221靠近左滑块凹槽121上靠近显影元件的一侧,右侧摆杆231远离右滑块凹槽131上靠近显影元件的一侧。
如图10所示为图8、9所示处理盒在初始位置时的俯视图。当处理盒沿图示箭头方向被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显影元件21的轴线与感光元件11的轴线平行(即左侧上的显影元件21和右侧上的显影元件21到感光元件11的距离相同),处理盒处于初始状态。由图可知,处理盒1上有左侧22和右侧23。左侧22上设置有左侧摆杆221和左侧凹槽223,主机上对应地设置有左滑块凹槽121。右侧23上设置有右侧摆杆231和右侧凹槽233,主机上对应地设置有右滑块凹槽131。由图可知,左侧摆杆221到显影元件21的距离,小于右侧摆杆231到显影元件21的距离。而主机上的左滑块凹槽121和右滑块凹槽131到感光元件11的距离相同。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平行但不重合。
如图11所示为图8、9所示处理盒在初始位置时的另一种状态下的俯视图。此时处理盒上的动力接收元件20与主机上的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并传递动力时的状态示意图,与图10不同的是,此时显影元件21与感光元件11抵接,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重合。其它相同的结构和位置关系,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2、13所示,分别为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处理盒上的左侧22和右侧23的状态示意图。由图12可知,当左滑块12沿图示箭头方向远离感光元件11移动一定距离(由图可知,此时移动的距离小于等于左滑块凹槽121的宽度)后,由于左滑块凹槽121上靠近显影元件的一侧与左侧摆杆221抵接,因此当左滑块12移动后,带动处理盒左侧22移动,使得左侧上的显影元件21与感光元件11的距离,由图8所示的抵接状态变为了相隔一段距离N1的状态。由图13可知,当右滑块13沿图示箭头方向远离感光元件11移动一定距离(该移动的距离与左滑块移动的距离相同,即移动的距离小于等于左滑块凹槽121的宽度)后,右滑块凹槽131上靠近显影元件21一侧移动到与右侧摆杆231靠近(即从图9所示的右侧摆杆231远离右滑块凹槽131上靠近显影元件21的一侧,变为图13所示的右侧摆杆231靠近右滑块凹槽131上靠近显影元件21的一侧)。而此时右侧上的显影元件21与感光元件11仍处于抵接状态,即显影元件21与感光元件11的距离N2为零。
图14所示为处理盒在图12、13所示状态下的俯视图。由图可知,此时显影元件21的轴线与感光元件11的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即不平行),显影元件21的左侧远离感光元件11,而右侧仍与感光元件11抵接,动力接收元件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的轴线X1之间也形成有夹角。处理盒在主机上的状态由图10变为图14所示状态。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的重合量M变小或者变为零。
图15所示为处理盒在图12、13所示的另一种状态下的俯视图。处理盒在主机上的状态由图11变为图15所示状态。由图可知,此时显影元件21的轴线与感光元件11的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即不平行),显影元件21的左侧远离感光元件11,而右侧仍与感光元件11抵接,动力接收元件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的轴线X1之间也形成有夹角。虽然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仍与动力施加元件10保持啮合,但在十字连轴器03的作用下,处理盒可以被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带着远离感光元件11;由于处理盒发生倾斜,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的重合量M变小或者变为零,使得动力接收元件20更易于与动力施加元件10脱离。
由图16、17可知,当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继续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时,左侧摆杆221被左滑块凹槽121拉着沿箭头方向继续移动,从而使左侧的显影元件21到感光元件11的距离N1进一步拉大;而右侧摆杆231在右滑块凹槽131的拉动下也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此时右侧的显影元件21与感光元件不再抵接,而是被拉开一定距离N2,且N1大于N2。
图18为处理盒在图16、17所示状态下的俯视图,处理盒在主机上的状态由图14变为图18所示状态。此时显影元件21进一步远离感光元件11,且动力接收元件20在外围弹性元件201的作用下回复到与动力传递元件200同轴的状态。
如图19为处理盒在图16、17所示的另一种状态下的俯视图。处理盒在主机上的状态由图15变为图19所示状态。此时显影元件21进一步远离感光元件11,且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脱离啮合,并在外围弹性元件201的作用下回复到与动力传递元件200同轴的状态。
当主机上的左滑块12和右滑块13沿图16、17中箭头方向的反向移动时,左滑块凹槽121和右滑块凹槽131上远离显影元件21的一侧分别与左侧摆杆221和右侧摆杆231抵接,并推动左侧摆杆221和右侧摆杆231向靠近感光元件11的方向移动。左侧摆杆221和右侧摆杆231分别通过左侧弹性元件222和右侧弹性元件232推动处理盒的左侧22和右侧23向靠近感光元件11的方向移动,使得处理盒整体向靠近感光元件11的方向移动。此时处理盒由图18所示状态,被移动到图14所示状态,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的重合量M很小或者为零,因此动力接收元件20容易与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
实施例二:
如图20-23为第二种实施例。
如图20所示,主机1上设置有动力施加元件10;处理盒2上设置动力接收元件20,左侧22、右侧23以及临近动力接收元件20的斜块25、设置在远离动力接收元件20一端的推块25a和弹性元件25b。
由图可知,斜块25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20的一侧并紧靠动力接收元件20,其上设置有斜面,且沿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位于动力接收元件20的下游;在动力接收元件的轴线方向上,斜块25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动力接收元件20的高度(即在轴线方向上,斜块25伸出更远或与动力接收元件20伸出距离相同)。推块25a设置在处理盒上远离动力接收元件20的一侧,且在轴线方向上,推块25a位于斜块25的投影范围。
如图20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在轴线方向上存在重合量M。当处理盒按照图示箭头方向被安装到主机上时,由于在轴向方向上斜块25比动力接收元件20伸出更远或者伸出距离相同,且斜块25设置在处理盒安装方向的下游,因此在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斜块25与动力施加元件10接触,如图21所示。
当继续沿着图示箭头方向推动处理盒时,由于斜块25上存在有斜面,因此动力施加元件10与斜面啮合使处理盒沿着轴向方向向左侧移动(如图22中箭头所示),此时推块25a缩进处理盒内部,弹性元件25b被压缩。
当动力施加元件10与斜块25脱离啮合时,处理盒在弹性元件25b和推块25a的作用下向右移动,由于斜块25紧靠着动力接收元件20,因此当动力施加元件10与斜块25脱离啮合时即可与动力接收元件20啮合。
实施例三:
如图24-39所示,为第三种实施例。如图24、25所示,主机1上设置有动力施加元件09;处理盒2上设置有动力接收头04(即动力接收元件)、鼓齿轮01和端盖板05;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在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方向上的重合量为M。鼓齿轮01上设置有容纳腔010与导孔011;驱动部02设置在容纳腔010内,插入到导孔011内,并可相对于导孔011转动;驱动部02上设置有驱动力传递部022,鼓齿轮上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部012,驱动力传递部022可与驱动力接收部012啮合并传递动力给鼓齿轮01;动力接收头04与驱动部02之间设置有平面移动机构03(即十字连轴器),因此动力接收头04可相对于驱动部02在平面内移动;且平面移动机构03设置在鼓齿轮01的外面,因此动力接收头04的移动范围较大;动力接收头04的外圈上套设有滑板06,滑板06可随动力接收头04一起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移动;滑板06被限制在端盖板05上并可相对于端盖板05移动,端盖板05被固定设置在处理盒上。本实施例中,为方面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动力接收头04被设置为U形。
如图26所示,鼓齿轮01上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部012和定位柱014,且驱动力接受部012对称地设置在容纳腔010内,定位柱014设置在容纳腔010内;驱动部02上套设有复位元件07,且驱动部02的一端与头部031连接。复位元件07的一端套接在驱动力传递部022上,另一端套设在定位柱014上,因此复位元件07可为驱动部02提供回复力。驱动力传递部022可与驱动力接受部012啮合,并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力接受部012。
如图27所示,当动力接收头04没有接收到旋转力时,在复位元件07的作用下,驱动部02上的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驱动力接受部012之间为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即驱动力传递部022处于两个驱动力接受部012之间(以处在两个驱动力接受部012的正中间为最佳选择),此时动力接收头04可绕自身轴线沿图示箭头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本实施例中,驱动力传递部022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旋转角度设定在30-85°,以60-80°为佳,这样可以保证动力接收头04在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时有足够的旋转空间。
如图28-30所示,动力接收头0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爪041,且卡爪041对称设置。驱动力施加元件09(即打印机主机驱动轴)上设置有旋转力施加臂091和球形端部092。当驱动力接收头04沿着图28所示箭头方向移动并靠近动力施加元件09,并与动力施加元件09抵接时,当卡爪041与旋转力施加臂091或者球形端部092抵接时,动力接收头04可绕自身轴线方向旋转,从而使动力接收元件04转动到图30所示状态,即卡爪041避免与旋转力施加臂091或者球形端部092干涉而使动力接收头04无法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使动力施加元件09可以穿过U形动力接收头04的中间部分而不与卡爪041干涉。
设置上述机构,可以使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的啮合变得更加顺畅。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三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重复描述。如图31所示,本实施与实施例三不同点在于,复位元件07的一端套设在驱动力传递部上,而另一端被设置为D形;且鼓齿轮01上的导孔011被设置为内孔为圆形(以便驱动部02能够在该内孔中自由转动),而外圆周被设置为D形,以便与复位元件07上的D形结构啮合。通过设置这样结构的复位元件07,同样能达到为驱动部提供回复力的作用。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复位元件07的两端均被设置为D形,且驱动部02上设置有与复位元件07上的D形同样尺寸的D形结构,从而复位元件07上的D形套接在驱动部02上的D形上,从而为驱动部02提供回复力,使驱动力传递部022处于两个驱动力接受部012之间。
实施例五:
如图32-39所示为第五种实施例。如图32所示,动力接收头04、十字连轴器03、驱动部02、鼓齿轮01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即动力接收头04被设置为U形,且U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卡爪041;且动力接收头04通过十字连轴器03、驱动部02将动力传递给鼓齿轮01。区别点在于,动力接收头04上还设置有底面042以及设置在底面042上的多个底面齿牙0421;底面042被设置为大致圆形,且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底面042设置在U形结构的下方,而底面齿牙0421设置在底面的外圆周上。如图33所示,底面齿牙0421设置有多个,且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底面042的两侧,且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中心的连线与卡爪041之间的连线相互垂直。另外,两侧的底面齿牙均设置为多个,且设置在同一侧上相隔最远的两个底面齿牙0421之间的夹角为B,本实施例中B为30-150°,以60-90°为佳。
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元件上也采用了十字连轴器结构使动力接收头04与驱动部02连接,因此动力接收头04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移动,并可将动力传递为鼓齿轮,进而驱动处理盒内的显影元件等元件。
如图34所示,处理盒上靠近动力接收元件的一侧上设置有转动控制件,例如齿条2a,齿条2a设置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下方,齿条2a上还设置有齿牙2a1,齿牙2a1设置在驱动部轴心的一侧并位于处理盒安装方向的下游,且齿牙2a1靠近动力接收头04的底面042的外圆周但不与外圆周抵接。转动控制件相对于处理盒在安装方向上不动。
如图34所示,当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示虚线所示状态时,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此时底面齿牙0421中心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处于大致平行的位置。由于动力接收头04可相对于驱动部02相对移动,因此当动力接收头04沿安装方向移动时(即由图示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动力接收头04的轴心与驱动部的轴心由大致相互重合的位置(图中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两者相互平行的位置(图中实线所示位置),此时齿条上的齿牙2a1不与底面齿牙0421啮合,因此动力接收头04不会被转动。
当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35所示状态时,两个卡爪041之间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之间形成有夹角A,且A不等于90°。此时当动力接收头04沿安装方向移动(即由图示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时,即动力接收头04的轴心与驱动部的轴心由大致相互重合的位置(图中虚线所示位置)移动到两者相互平行的位置(图中实线所示位置),底面齿牙0421与齿条上的齿牙2a1啮合,在齿条上的齿牙2a1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头04沿图示箭头方向顺时针转动,使动力接收头04最终转动到图36所示实线所示状态,即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当动力接收头04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时,齿条上的齿牙2a1不再与底面齿牙啮合,因此动力接收头04可以从图示实线状态移动到图示虚线状态,而动力接收头不转动。
如图37-39为转动控制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7所示,转动控制件设置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上方,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控制件为摆杆2b和弹性元件2c。摆杆2b与弹性元件2c连接,弹性元件2c为摆杆2b提供弹性回复力。摆杆2b上还设置有摆杆作用部2b1,摆杆作用部2b1设置在驱动部轴心的一侧,并位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的下游,且靠近底面042的外圆周面。摆杆作用部2b1上位于安装方向上游的一侧为斜面,位于安装方向下游的一侧为直面。
如图37所示,当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示虚线所示状态时,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此时底面齿牙0421与安装方向处于大致平行的位置;当动力接收头04沿安装方向移动时(即由图示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底面齿牙0421不与摆杆作用部2b1啮合,因此动力接收头04不会转动。
当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38所示状态时,两个卡爪041之间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之间形成有夹角A,且A不等于90°。此时当动力接收头04沿安装方向移动(即由图示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时,在该状态下动力接收头04无法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底面齿牙0421与摆杆作用部2b1上的斜面啮合,从而使摆杆2b沿图示箭头方向向上摆动而远离底面齿牙0421。
当动力接收头04沿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方向)的反向移动(即由图39所示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时,摆杆作用部2b1上的直面与底面齿牙0421啮合,从而使动力接收头04沿图示箭头方向转动,并最终转动到图39中实线所示状态,即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摆杆作用部2b1在弹性元件2c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并非严格为垂直的位置,而是可以理解为动力接收头04上的底面齿牙0421不与转动控制件干涉发生的位置。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五相同的机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头04直接与驱动部02连接,且动力接收头04 与驱动部02共轴;而驱动部02可相对于鼓齿轮01转动一定角度。与实施例三类似的,驱动部02上设置有驱动力传递部022,鼓齿轮上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部012,驱动力传递部022可与驱动力接收部012啮合并传递动力给鼓齿轮01,且驱动部02在鼓齿轮01内可相对于鼓齿轮01转动一定角度,该角度可以为30-170°,以80-120°为佳。
如图40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的转动控制件为推杆2d和复位元件2e,推杆2d上设置有齿牙部分2d1和无齿牙部分2d2。推杆2d设置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上方,复位元件2e设置在推杆2d的一侧,并为推杆2d提供回复力。在图40所示初始状态下,动力接收头04上的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而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的中心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平行,且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将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夹在中间,因此当推杆2d不受外力时,在复位元件2e的作用下,推杆2d始终处于图示位置,而此时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限制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的转动,从而确保动力接收头04在初始状态下保持在图示所示状态,以便在处理盒2安装到主机1上时,能够使动力接收头04很好地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
当处理盒上2在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40状态下沿着图41中箭头所示安装方向被安装到主机1上时,推杆2d与主机1上的前壁1a抵接,前壁1a为推杆2d提供推力,从而使推杆2d沿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方向)的反向移动,此时复位元件2e被压缩。当处理盒2安装到主机上的工作位置时,处理盒2处于图41所示状态,在该状态下,推杆2d上的无齿牙部分2d2处于动力接收头04的上方,且无齿牙部分2d2不在底面齿牙0421的转动范围内(即在动力接收头04转动时,底面齿牙0421不与无齿牙部分2d2抵接或干涉),此时齿牙部分2d1不再被两侧动力接收头04的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夹在中间,且不在底面齿牙0421的转动范围内(即在动力接收头04转动时,底面齿牙0421不与齿牙部分2d1抵接或干涉)。在该状态下,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并接收驱动力而转动。
当动力施加元件09停止转动时,动力接收头04同时停止转动。当动力接收头04停止,且动力接收头04上的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41中箭头所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且A等于90°时(即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41所示状态),处理盒2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沿图示箭头方向的反向拆卸下来),此时由于动力接收头04上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不在推杆2d上齿牙部分2d1的移动范围内,因此当处理盒2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时,推杆2d不再受到来自前壁1a的外力,并在复位元件2e的作用下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因此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不与底面齿牙0421啮合,因此不会使底面齿牙0421和动力接收头04转动,最终动力接收头回复到图40所示状态,处理盒2等待下一次被安装到主机1上。
当动力施加元件09停止转动时,动力接收头04同时停止转动。当动力接收头04停止,且动力接收头04上的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41中箭头所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A,且A不等于90°时,以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42所示状态为例,此时由于动力接收头04上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中处于安装方向下游的一侧底面齿牙0421在推杆2d上齿牙部分2d1的移动范围内,因此当处理盒2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时,推杆2d不再受到来自前壁1a的外力,并在复位元件2e的作用下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因此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与底面齿牙0421抵接并啮合,从而使底面齿牙0421和动力接收头04沿图42所示箭头方向转动,并最终转动到图43所示状态,此时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被夹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的中间,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不再为底面齿牙0421提供转动的力,动力接收头04停止在图43所示位置。当将处理盒2继续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时,推杆2d完全与前壁1a脱离,因此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被夹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的中间,并限制动力接收头04的转动,处理盒2等待下一次被安装到主机1上。
当动力施加元件09停止转动,且动力接收头04处于图42a所示状态时,此时由于动力接收头04上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中处于安装方向上游的一侧底面齿牙0421在推杆2d上齿牙部分2d1的移动范围内,因此当处理盒2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时,推杆2d不再受到来自前壁1a的外力,并在复位元件2e的作用下沿图示箭头方向移动,因此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与底面齿牙0421抵接并啮合,从而使底面齿牙0421和动力接收头04沿图42a所示箭头方向转动。由于同一侧上相隔最远的两个底面齿牙0421之间的夹角为B,而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长度较长,因此当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与底面齿牙0421啮合时,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可以使动力接收头04转动的角度大于B,因此动力接收头04由图42a经过图43a最终转动到图44a所示状态,此时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被夹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两侧的底面齿牙0421的中间,推杆2d上的齿牙部分2d1不再为底面齿牙0421提供转动的力,此时动力接收头04上的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
实施例七:
如图45所示,主机1上还设置有被触发机构1b,被触发机构1b中间设置有被触发元件(图中未示出)。处理盒2上设置有触发元件2f,当处理盒2被安装到主机1上时,触发元件2f伸入到被触发机构1b内部并与被触发机构1b内的被触发元件抵接,从而是被触发元件工作。
本实施例中,触发元件2f采用一种具有良好弹性且可以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元件,该元件可以摆动,且可以小幅度地伸缩(类似于弹簧或者弹性钢片或者弹性硅胶等元件)。
如图45所示,当处理盒2被安装到主机1的过程中,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平行,且触发元件2f正对被触发机构1b的中间。
如图46所示,当处理盒2被安装到主机上的工作位置时,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并传递动力,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基本重合。
如图47所示,当处理盒2从主机1上拆卸下来时,处理盒2相对于主机倾斜,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之间存在夹角,而触发元件2f由于可以摆动,因此触发元件2f可摆动到图48所示状态。当处理盒2从主机1上完全拆卸下来时,触发元件2f回复到其原始状态,即图45所示状态,处理盒2上的触发元件2f等待下一次被使用。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五相同的机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49所示,鼓齿轮01内设置有容纳腔010;容纳腔010内可容纳驱动部02,且驱动部02与鼓齿轮之间有间隙,该间隙可保证驱动部02能够沿驱动部02的轴向移动;驱动部02上套设有弹性元件07a,弹性元件07a可为驱动部02提供弹性回复力;驱动部02通过十字连轴器03与动力接收头04连接,十字连轴器03可保证驱动部02与动力接收头04之间在不同轴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动力的传递,且可使动力接收头04在垂直于动力接收头04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鼓齿轮01的外侧设置有端盖板05,且端盖板05内可容纳滑板06,滑板06可在端盖板05上在垂直于动力接收头04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滑板06包裹在动力接收头04的外圆周上并可随动力接收头04一起移动,同时保证动力接收头04在垂直于动力接收头04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时不会产生倾斜;
如图49-51所示,推压杆08设置在滑板06的一端并靠近鼓齿轮01;推压杆08上还设置有受压端08a、推压端08b;滑板06的一侧上设置触压端06a,触压端06a上设置有斜面;推压杆08上的受压端08a为斜面,且该斜面与触压端06a上的斜面对应设置;推压端08b可与驱动部02抵接,并为驱动部02提供轴向移动的力。
如图49所示,当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啮合时,驱动部02在弹性元件07a的作用下向靠近动力施加元件09的方向移动并与鼓齿轮01之间有间隙,此时滑板06上的触压端06a未给推压杆08上的受压端08a提供推压力。
当将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拆卸下来时,拉动处理盒,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之间由于处于啮合状态,因此动力施加元件09与动力接收头04一起沿垂直于动力接收头04的轴向的方向移动(如图50中Y方向所示),滑板06随动力接收头04一起移动;而此时推压杆08不随动力接收头04一起移动,因此滑板06此时与推压杆08之间存在相对移动,滑板06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触压端06a挤压推压杆08上的受压端08a,从而使推压杆08沿动力接收头04的轴向(图50中所示X方向)移动;由于推压杆08上的推压端08b与驱动部02抵接,因此推压端08b推动驱动部02沿其轴向方向移动(图示中X方向移动),从而是驱动部02沿靠近鼓齿轮01的方向移动,最终驱动部02带动动力接收头04,使动力接收头04沿其轴向方向移动(图中X方向移动),从而是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脱离啮合。
当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完全脱离啮合后,动力接收头04 就可采用实施例五中图32-36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使动力接收头04上的两个卡爪041的连线与安装方向(图示箭头所示)处于大致垂直的位置。
同时,驱动部02和动力接收头04在弹性元件07a的作用下沿图50中X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此时驱动部02推动推压杆08上的受压端08a给滑板06上的触压端06a一个推力,使滑板沿图50中Y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使动力接收头最终回复到图49所示状态。
本实施例还可以为:推压杆08与动力接收头04上靠近鼓齿轮的一端抵接,以给动力接收头04提供沿图50中X方向的推力。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八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52所示,本实施例中没有实施例八所示的,位于驱动部02和鼓齿轮01之间的弹性元件07a,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头04可随鼓齿轮01、驱动部02一起沿轴向X移动。
如图52所示,端盖板05上还设置有被顶出元件051、弹性元件052;所述被顶出元件051从端盖板05上伸出,所述弹性元件052设置在被顶出元件051和端盖板05之间并为被顶出元件051提供弹性回复力。滑板06设置在端盖板05内,并可在端盖板05中滑动。
如图54所示,滑板06上设置有顶出端061;被顶出元件051上设置有被顶端051a。所述顶出端061可与被顶端051a配合,从而为被顶出元件051提供力并使被顶出原件051从端盖板05中伸出。
如图53所示,当动力施加元件09与动力接收头04啮合后,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一起沿图示Y方向移动后,滑板06与动力接收头04一起移动,使得滑板06上的顶出端06挤压被顶出元件051上的被顶端051a,被顶出元件051被顶出端盖板05外并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右壁10c挤压,被顶出元件051挤压右壁10c后,使得滑板06带动端盖板05、鼓齿轮01以及动力接收头04一起沿图中X方向移动,进而使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脱离啮合。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后,动力接收头04可与处理盒上的管改版05、滑板06一起沿轴向X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脱离啮合,且整个处理盒在被顶出元件051的驱动下,也沿轴向X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相对于动力接收头04的另一端可设置弹性元件(如弹簧),该弹簧可为处理盒提供沿图53中X方向的反方向的力。当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在图53所示状态下脱离啮合后,动力施加元件09不再为动力接收头04提供沿图53中Y所示方向的力,此时处理盒可在该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沿图53中X方向的反方向为处理盒提供作用力,使得处理盒沿图中X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同时动力接收头04与处理盒一起沿X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九相同的结构、连接关系等,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55所示,本实施例中,端盖板05中设置有杠杆元件053、被顶出元件054和弹性元件055。杠杆元件053上设置有转轴,该转轴设置在端盖板05上,杠杆元件053可绕该转轴转动。
当动力接收头04随着动力施加元件09一起沿图56所示Y方向移动时,滑板06在动力接收头04的带动下一起沿Y方向移动,滑板06随后挤压杠杆元件053的一端,并使刚噶元件053绕其转轴转动(从图55所示状态转动到图56所示状态)。转动后的杠杆元件053的另一端挤压被顶出元件054,从而使被顶出元件054伸出端盖板05外更远并挤压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右壁10c(此时位于被顶出元件054和端盖板05之间的弹性元件055处于压缩状态)。被顶出元件054挤压右壁10c后,使得被顶出元件054沿图56中X方向移动;被顶出元件054带动杠杆元件053,使得杠杆元件053带动端盖板05、滑板06、动力接收头04和鼓齿轮01一起沿X方向移动,随后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脱离啮合。
与实施例八相同的,在处理盒上相对于动力接收头04的另一端可设置弹性元件(如弹簧),该弹簧可为处理盒提供沿图53中X方向的反方向的力。当动力接收头04与动力施加元件09脱离啮合后,该弹性元件可使动力接收头沿图56中X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实施例十一:
图像形成装置上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机1,主机1上设置有动力施加元件10、前壁10a、左壁10b、右壁10c、上壁10d和下壁10e。如图57、58所示,主机1上还设置有施压部件17。所述施压部件17设置在左壁10b上。
处理盒2上设置有动力接收头20、左侧22、右侧23以及受压部件27。所述受压部件27设置在左侧22上。由图可知,当处理盒2被安装到主机1内部后,施压部件17给受压部件27施加压力。
如图59、60所示,受压部件27上设置有滑动元件27a和固定元件27b,且两者均为圆柱形。由图可知,固定部件27b固定在左侧22上,滑动元件27a可在固定元件27b上来回滑动。如图59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中后,施压部件17为受压部件27施加压力F,此时滑动元件27a和固定元件27b完全重合。当处理盒2沿X2方向移动后,滑动元件27a由于受到施压部件17的压力,因此滑动元件27a不随处理盒一起移动;固定元件27b因固定在处理盒上的左侧22上,因此固定元件27b随处理盒一起移动。而此时施压部件17通过滑动元件27a和固定元件27b为处理盒施加压力。
如图61、62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本实施例中受压部件27被设置为滑动元件27c和固定元件27d,与上述形式不同的是,本形式中的滑动元件27c和固定元件27d均为平板形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受压部件27中的滑动元件和固定元件,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实施例十二:
如图63、64所示,图形形成装置上还设置有被触发机构1b。被触发机构1b上设置有第一、第二被触发杆1b1、1b2,且第一、第二被触发杆1b1、1b2错位设置。被触发机构1b设置在主机的上壁10d上;被触发机构1b可旋转地被隔板1c支撑;处理盒2上设置有第一触发元件2f1和第二触发元件2f2。
如图65所示,第一、第二触发元件2f1、2f2设置在处理盒的上侧,且两者在轴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均相隔一段距离(即在X、Y方向上错位设置)。
如图66所示,当处理盒2在未被安装到主机1上时,在Y方向上第一触发元件2f1处于Y方向的下游,而第一被触发杆1b1处于图示中竖直方向,第二被触发杆1b2处于图示水平方向。当处理盒沿图示Y方向移动后,第一触发元件2f1驱动第一被触发杆1b1并使被触发机构1b转动到图67所示状态。当处理盒继续沿Y方向运动后,第二触发元件2f2带动第二被触发杆1b2并使被触发机构1b转动到图68所示状态。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十二相同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由图69可知,当处理盒上的第一触发元件2f1、第二触发元件2f2与主机上的第一被触发杆1b1、第二被触发杆1b2分别抵接后,第一触发元件2f1、第二触发元件2f2分别插入到隔板1c之间。且此时处理盒上的动力接收头20与主机上的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且动力接收头20的轴向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向X1重合。
当需要将处理盒从主机上拆卸下来时,处理盒沿图70中的箭头方向转动,此时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头20的轴向方向X2与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向X1之间存在夹角。此时处理盒转动,由于第一触发元件2f1与第二触发元件2f2的一端均处于两个隔板1c之间,因此此时第一触发元件2f1与第二触发元件2f2均发生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一触发元件2f1与第二触发元件2f2均采用软性材料制成,因此倾斜后不会发生断裂)。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为:如图71、7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机上还可以设置有电接触机构1d,所示电接触机构1d设置在主机的上壁10d上;处理盒上设置有电元件支撑件2g。如图71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后,动力接收头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不啮合),触发元件2f插入到隔板1c之间并与处于隔板1c之间的被触发机构1b抵接,使被触发机构1b转动。处理盒上的电元件支撑件2g与主机上的电接触机构1d抵接,并使处于电元件支撑件2g中的芯片与电接触机构1d接触并正常工作。当处理盒沿图72所示箭头X方向移动后,动力接收头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不存在间距(啮合),由于电元件支撑件2g和触发元件2f均采用软性材料制成,因此电元件支撑件2g和触发元件2f均发生变形,且两者的自由端仍然分别与电接触机构1d和被触发机构1b抵接,最终处于图72所示状态。
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为:处理盒上的电元件支撑件2g与触发元件2f可在处理盒上相对于处理盒移动。如图73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电元件支撑件2g和触发元件2f分别与主机上的电接触机构1d、被触发结构1b抵接,且触发元件2f处于隔板1c之间,此时动力接收头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当处理盒沿图74所示箭头X方向移动后,动力接收头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并可传递驱动力,由于处理盒上的电元件支撑件2g与触发元件2f可在处理盒上相对于处理盒移动,因此此时电元件支撑件2g与触发元件2f从图73所示位置移动到图74所示位置,而此时电元件支撑件2g和触发元件2f仍然分别与主机上的电接触机构1d、被触发结构1b抵接并使它们正常工作。
实施例十四:
如图75-82为本发明中第十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75、76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时,处理盒19被首先安装到托盘18上,然后随托盘18一起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托盘18上设置有支撑面18a、左侧限位部18b和右侧限位部18f。处理盒19上设置有被支撑面19a、左侧被限位部19b和右侧被限位部19f,以及动力接收元件20,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接收元件设置在左侧。当处理盒19被安装到托盘19上时,支撑面18a支撑被支撑面19a,左侧被限位部19b插入到左侧限位部18b中,右侧被限位部19f插入到右侧限位部18f中。托盘18中的左侧限位部18b上还设置有左侧接触面18c和左侧拉出面18d;右侧限位部18f上设置有右侧接触面18g和右侧拉出面18h。处理盒中的左侧被限位部19b上设置有左侧被接触面19c和左侧被拉出面19d;右侧被限位部19f上设置有右侧被接触面19g和右侧被拉出面18h。
如图77、78所示,当处理盒19被安装到托盘18中,左侧被限位部19b插入到左侧限位部18b中,右侧被限位部19f插入到右侧限位部18f中。由图80可知,此时左侧限位部18b的宽度为T1,左侧被限位部的宽度为t1,右侧限位部18f的宽度为T2,右侧被限位部19f的宽度为t2,T1-t1>T2-t;即如图77、78所示,当左侧被接触面19c与左侧接触面18c抵接,且右侧被接触面19g与右侧接触面18g抵接时,左侧被拉出面19d与左侧拉出面18d之间的距离大于右侧被拉出面19h与右侧拉出面18h之间的距离,且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基本平行(如图79所示)。
如图79所示,当处理盒19被安装到托盘18中并随托盘一起被推向图像形成装置中时(处理盒19随托盘18沿图示C1方向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动力接收元件20向靠近动力施加元件10的方向移动,当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后,动力施加元件10给动力接收元件20一个沿C1方向的反方向的作用力,使得处理盒上的左侧被接触面19c与左侧接触面18c抵接,右侧被接触面19g与右侧接触面18g抵接,此时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基本平行;托盘18给处理盒19一个沿C1方向的作用力,以克服动力施加元件10提供的作用力,从而使处理盒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工作位置,并使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啮合,如图80所示;此时动力施加元件10的轴线X1与动力接收元件20的轴线X2基本重合,且左侧被拉出面19d与右侧被拉出面19h之间的连线与轴线X2之间形成夹角R。
如图81所示,当处理盒19随同托盘18一起被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拉出时(如图81中箭头C2方向拉出托盘和处理盒),左侧拉出面18d与左侧被拉出面19d抵接,右侧拉出面18h与右侧被拉出面19h抵接,因此处理盒发生倾斜,使得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准备脱离啮合,此时轴线X1与轴线X2之前形成夹角(其夹角的大小为R),动力接收元件20由于与动力施加元件10之间形成有夹角,因此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容易脱离啮合。当继续将处理盒19连同托盘18一起继续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拉出时,动力接收元件20与动力施加元件10脱离啮合,因此处理盒与托盘可以轻易地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拉出。
如图82所示,为了使托盘18上的处理盒19在托盘18和处理盒19都从图像形成装置中都拉出后,处理盒19能够恢复到图79所示位置,以便下次安装处理盒19到托盘18中后处理盒19能够与托盘18一起按照图79所示状态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本实施例还可以在左侧被限制部19b的前端(沿安装方向C1的前端)设置有弹性元件21,弹性元件21在处理盒19被安装到托盘18中后与左侧限制部18b上的左侧拉出面18d抵接,并为左侧被限制部19b提供弹性力,使得左侧被拉出面19d往远离左侧拉出面18d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左侧被接触面19c与左侧接触面18c抵接。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在右侧被限制部19f的前端也设置弹性元件,同样能够使得当处理盒19被安装到托盘18上且托盘18和处理盒19都未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右侧被接触面19g与右侧接触面18g抵接,从而使处理盒19和托盘18能够按照图79所示状态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
实施例十五: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六相同的机构连接关系和工作方式,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83所示,动力接收头04上设置有两个卡爪041和底面齿牙0421。与实施例六相同的,两个卡爪041在动力接收头04上沿圆周方向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底面齿牙0421设置为两个,且沿圆周方向对称设置。两个底面齿牙0421之间的连线垂直于两个卡爪041之间的连线。
如图84a、84b所示,处理盒上的转动控制件包括推杆2d3、复位元件2e3、旋转元件2f3和阻挡元件2g3。推杆2d3可在端盖板05内移动,且推杆2d3的一端可接收外力,另一端与复位元件2e3连接,复位2e3为推杆2d3提供弹性回复力。旋转元件2f3与推杆2d3的一端连接,且旋转元件2f3可相对于推杆2d3旋转(如:由图84a所示状态逆时针转动到图84b所示的状态)。推杆2d3的一端上设置有阻挡元件2g3,阻挡元件2g3可以阻止旋转元件2f3的顺时针旋转。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为方便将转动控制件安装到盖板05上,盖板05可以被设置为上、下部分,转动控制件首先被安装到盖板的下部分上,然后将上部分与下部分装配起来。
如图85a所示,转动控制件设置在动力接收头04的下方。当处理盒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且当动力接收头04相对于鼓齿轮01不能沿图85a所示逆时针旋转(可以顺时针旋转)时,推杆2d3收到外力F(如收到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力),从而使推杆2d3沿图85b所示箭头方向向左移动,旋转元件2f3由于受到来自阻挡元件2g3的阻挡而无法顺时针旋转,因此旋转元件2f3推动底面齿牙0421,并使动力接收头04顺时针旋转。
当外力F撤销后,复位元件2e3为推杆2d3提供弹性回复力,使推杆2d3沿图85c所示箭头方向移动。由于动力接收头04无法逆时针旋转,因此当底面齿牙0421处于图85c所示位置,底面齿牙0421使旋转元件2f3沿逆时针旋转到图示所示状态。同时,复位元件2e3继续为推杆2d3提供弹性回复力,最终使推杆2d3移动到图85a所示位置,此时旋转元件2f3在一个弹性元件(如弹簧或者扭簧,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回复到图85a所示状态。
本实施例中,当底面齿牙0421采用了实施例六所示的多个齿牙时,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件也同样能达到想要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Claims (8)

1.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的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动力接收元件上设置有两个卡爪和底面齿牙;两个卡爪在动力接收元件上沿圆周方向对称设置,底面齿牙设置为两个,且沿圆周方向对称设置;两个底面齿牙之间的连线垂直于两个卡爪之间的连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处理盒上的转动控制件包括推杆、复位元件、旋转元件和阻挡元件;推杆的一端可接收外力,另一端与复位元件连接,复位元件为推杆提供弹性回复力;旋转元件与推杆的一端连接,且旋转元件可相对于推杆旋转;推杆的一端上设置有阻挡元件,阻挡元件可以阻止旋转元件的旋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推杆可在端盖板内移动;盖板可以被设置为上、下部分,转动控制件被安装到盖板的下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转动控制件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的下方;当处理盒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且当动力接收元件相对于鼓齿轮不能逆时针旋转、可以顺时针旋转时,推杆收到外力,使推杆移动,旋转元件由于受到来自阻挡元件的阻挡而无法顺时针旋转,因此旋转元件推动底面齿牙,并使动力接收元件顺时针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当外力撤销后,复位元件为推杆提供弹性回复力,使推杆移动;由于动力接收元件无法逆时针旋转,因此底面齿牙使旋转元件旋转;复位元件继续为推杆提供弹性回复力,最终使推杆移动,此时旋转元件在一个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回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动力接收元件被设置为U形,且U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卡爪;动力接收元件上还设置有底面以及设置在底面上的多个底面齿牙;底面被设置为大致圆形,且在轴线方向上所述底面设置在U形结构的下方,而底面齿牙设置在底面的外圆周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控制件,转动控制件包括摆杆和弹性元件;摆杆与弹性元件连接,弹性元件为摆杆提供弹性回复力;摆杆上还设置有摆杆作用部,摆杆作用部设置在驱动部轴心的一侧,并位于安装方向的下游,且靠近底面的外圆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摆杆作用部上位于安装方向上游的一侧为斜面,位于安装方向下游的一侧为直面。
CN201921086675.7U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32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4666 2018-07-20
CN2018211546662 2018-07-20
CN201821189143 2018-07-25
CN2018211891431 2018-07-25
CN2018215776396 2018-09-26
CN201821577639 2018-09-26
CN201920011052 2019-01-04
CN2019200110527 2019-01-04
CN201920162014 2019-01-30
CN2019201620141 2019-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4326U true CN210864326U (zh) 2020-06-26

Family

ID=6916411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7111.XA Pending CN110737184A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CN20192108673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327U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CN20192108667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326U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CN201910616846.0A Pending CN110737183A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7111.XA Pending CN110737184A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CN20192108673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64327U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6846.0A Pending CN110737183A (zh) 2018-07-20 2019-07-10 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4) CN110737184A (zh)
WO (1) WO20200156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2953A (zh) * 2019-08-05 2020-10-23 卢敬坤 一种旋转力接收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7247B (zh) * 2015-09-30 2018-10-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滾筒單元、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
CN205844747U (zh) * 2015-11-21 2016-12-28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5511246B (zh) * 2016-01-21 2022-12-09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2017181940A (ja) * 2016-03-31 2017-10-0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軸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5843008B (zh) * 2016-05-27 2019-03-15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感光鼓的驱动力接收组件
CN106444316B (zh) * 2016-09-06 2019-03-15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力接收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15691A1 (zh) 2020-01-23
CN110737184A (zh) 2020-01-31
CN110737183A (zh) 2020-01-31
CN210864327U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8264B (zh) 控制机构及包含该控制机构的显影盒
WO2015043043A1 (zh) 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以及处理盒
CN107918259B (zh) 一种控制机构以及显影盒
WO2017144022A1 (zh) 显影盒以及显影盒中的传动装置
WO2017097036A1 (zh) 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
CN105700305B (zh) 一种处理盒用驱动组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0864326U (zh) 处理盒
CN105334711A (zh) 一种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153128B (zh)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CN107621768B (zh)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7436551B (zh) 一种处理盒的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CN108762015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和处理盒
CN108021011B (zh) 一种显影盒、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
CN109001966B (zh) 处理盒
CN109407484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辊、处理盒和处理盒的装机方法
CN107991851B (zh) 处理盒及旋转压缩部件
CN205157976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5157977U (zh) 一种显影盒
CN205157975U (zh) 一种显影盒
KR20230069205A (ko)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220691263U (zh) 一种处理盒
JP69191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515797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0514948U (zh) 驱动力接收部件及处理盒
CN218512800U (zh) 一种处理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