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901B - 电子仪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仪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901B
CN107615901B CN201580080186.9A CN201580080186A CN107615901B CN 107615901 B CN107615901 B CN 107615901B CN 201580080186 A CN201580080186 A CN 201580080186A CN 107615901 B CN107615901 B CN 107615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framework
heat
component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1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901A (zh
Inventor
天野直树
曾山龙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5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电子仪器具有:框体(2),其能够密闭,各结构面由导体构成;多个发热部件,它们收容于框体(2)的内部,包含线圈(21)和电解电容器(23),该线圈(21)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相对大,该电解电容器(23)的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比线圈(21)相对小、耐热温度比线圈(21)低;以及内部空气风扇(31),其收容于框体(2)的内部。电解电容器(23)与线圈(21)相比收容于上部。内部空气风扇(31)在线圈(21)和电解电容器(23)之间,从在框体(2)中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一个右侧面(2e)侧朝向另一个侧面(2f)侧将风送出,由此将包含由线圈(21)发热的热量在内的电解电容器(23)和线圈(21)之间的空气,吹向另一个左侧面(2f)。

Description

电子仪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密闭框体内具有发热部件的电子仪器。
背景技术
当前,在电子仪器中,为了确保在框体内收容的仪器的正常动作及可靠性,对于发热部件,需要将部件的温度保持为小于或等于各发热部件的容许温度。另外,根据电子仪器的种类,为了电气性的电路连接的方便,有时将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相对大且耐热温度高的高发热部件配置于密闭框体内的下部,将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比高发热部件相对小且耐热温度比高发热部件低的低耐热性部件配置于密闭框体内的上部。
作为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电子仪器,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下述电子仪器,即,在框体内,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电解电容器配置于上部,作为发热部件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配置于下部。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下述内容,即,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为了保护低耐热性部件不受发热部件的散热的影响,通过配置于送风机的侧面侧的风扇的旋转,形成朝向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空气的流动,热量从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向空气传递。被传递热量的空气从框体的空气出口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从外部经过框体的空气入口,将室温的空气新导入至框体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9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电子仪器中,为了防水防尘,有时采用密闭框体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框体没有密闭,因此能够将温度高的框体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将室温的空气从外部新导入至框体内。但是,在具有密闭框体构造的电子仪器中,无法进行与外部的空气交换,因此从框体的内部向框体的外部的排热效果降低,框体的内部温度上升,在框体内收容的部件的温度也上升。而且,密闭框体的内部的热量集中于上部。因此,由于在密闭框体的内部中的上部集中的热量的影响,无法满足低耐热性部件的温度限制条件,对寿命等性能造成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使用限制。
因此,考虑将风扇的风直接吹到低耐热性部件而直接将部件冷却的方法,或者通过风扇使框体内的内部空气进行循环而均匀化的方法。但是,在框体内部空气进行循环,由此能够使框体内部的空气温度均匀化,但由温化后的空气引起的对低耐热性部件的对流冷却效果小。另外,即使能够得到冷却效果,冷却对象部件的温度也不会小于或等于框体内部空气的平均温度。而且,即使将风扇的风直接吹到低耐热性部件,低耐热性部件的温度也不会小于或等于框体内部空气的平均温度。因此,在容许温度低的低耐热性部件中,存在有时无法保持为小于或等于容许温度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子仪器,其具有密闭框体构造,能够对在内部收容的部件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其能够密闭,各结构面由导体构成;多个发热部件,它们收容于框体的内部,包含高发热部件和低耐热性部件,该高发热部件的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相对大,该低耐热性部件的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比高发热部件相对小、耐热温度比高发热部件低;以及送风机,其收容于框体的内部,低耐热性部件与高发热部件相比收容于上部,送风机在高发热部件和低耐热性部件之间,从在框体中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侧朝向另一个侧面侧以不吹到高发热部件的状态将风送出,由此将包含由高发热部件发热的热量在内的低耐热性部件和高发热部件之间的空气通过风而吹向另一个侧面。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仪器实现下述效果,即,具有密闭框体构造,能够对在内部收容的部件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电路的结构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左侧面的表面横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中的电解电容器的温度变化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引导板配置于左侧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引导板配置于左侧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仪器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示意图。在图1中,示出对构成电力变换装置1的电子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2的正视图,示出在将框体2的正面部分透视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的主要部件的概略外观。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侧视图,示出在将构成框体2的侧面部分透视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的主要部件的概略外观。
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对构成电力变换装置1的电子部件及其他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2。框体2由分割的多个框体部件连接而构成。框体2由下述部件构成:前面部2a,其呈板状形状,配置于前面侧;背面部2c,其呈具有内部空间的立方体形状,配置于背面侧;以及主体部2b,其配置于前面部2a和背面部2c之间,呈四方筒状。框体2的各结构面即前面部2a、主体部2b及背面部2c,由刚性强、对风雨等外部环境具有耐气候性的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构成。其中,从框体2内部的热量向框体2外部的排热的观点出发,优选是导热率高的导体即金属材料。框体2的高度例如设为500mm左右,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更小的框体2、或者更大的框体2。
在前面部2a和主体部2b的周缘部即彼此的抵接面,形成未图示的密封槽,在将未图示的密封部件嵌入至该密封槽的状态下,前面部2a和主体部2b的周缘部通过螺钉部件固定。由此,前面部2a和主体部2b固定,并且前面部2a和主体部2b之间通过密封部件密封。利用同样的构造,主体部2b和背面部2c固定,并且主体部2b和背面部2c之间通过密封部件密封。由此,构成由前面部2a、主体部2b和背面部2c包围且密闭的收容部3。另一方面,背面部2c的内部空间设为将收容部3内的热量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散热部4。散热部4为了将散热部4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没有密闭。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框体部件间的连接构造。
另外,在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主体部2b设置有作业用的门。在该门的周缘部及主体部2b中的门的安装部的周缘部也设置有密封槽,在将密封部件嵌入的状态下将周缘部通过螺钉部件进行固定,由此将收容部3密闭。
另外,在这里,由分割为3个的框体部件即前面部2a、主体部2b和背面部2c构成了框体2,但构成框体2的框体部件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但是,在构成密闭的收容部3的框体部件间的固定部,如上所述地设置密封槽而在将密封部件嵌入的状态下将框体部件彼此固定。
电力变换装置1在收容部3内具有:电力变换电路11,其对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压进行变换而生成外部的负载所需要的电压;以及内部空气风扇31,其是使收容部3内的空气循环的送风机。另外,电力变换装置1在散热部4内具有:外部侧热交换部33,其是散热用的散热器,与将收容部3和散热部4分开的背面部2c侧的一壁面2d中的收容部3的外部侧的一外表面抵接;以及外部空气风扇32,其是将散热部4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送风机。
此外,电力变换装置1还具有其他部件:控制部,其由具有在电子电路基板搭载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对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各结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显示装置,其对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各结构部间的连接配线;与外部仪器连接用的连接器及线缆;以及操作面板等,但在这里省略了说明及图示。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电路11的结构的电路结构图。电力变换电路11具有:整流电路12,其将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平滑电路13,其将通过整流电路12变换后的直流电压平滑;以及开关电路14,其将平滑后的直流电压通过开关控制而变换为三相交流电压,向负载供给。另外,在整流电路12和平滑电路13之间具有使用线圈21的DC电抗器15。
整流电路12包含作为电力用半导体元件的整流用的二极管。开关电路14包含使直流电力通断而变换为交流电力的开关半导体元件等电力用半导体元件。而且,这些电力用半导体元件构成为在封装件中收容的功率模块22。平滑电路13是使用电解电容器23而构成的。
在控制部中使用的电子电路基板、通电用的导体、线圈21等发热部件是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相对大而成为高温,并且具有高耐热性的高发热部件。另一方面,在收容部3内收容的部件中的电解电容器23及IC(Integrated Circuit)等发热部件,是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比高发热部件相对小且耐热温度比高发热部件低的低耐热性部件。
构成平滑电路13的电解电容器23在收容部3内,经由安装板20而安装于将收容部3和散热部4分开的一壁面2d中的上半部分侧的区域。构成DC电抗器15的线圈21在收容部3内,经由安装板20而安装于将收容部3和散热部4分开的一壁面2d中的下半部分侧的区域。在电解电容器23和DC电抗器15之间没有配置部件。构成开关电路14的功率模块22在收容部3内,安装于将收容部3和散热部4分开的一壁面2d中的下半部分侧的区域即线圈21的下部区域。
在外部侧热交换部33中,构成热交换部的多个薄的外部鳍片33b是隔开既定的间隔并列配置于平板状的基座板33a的主面上而构成的。而且,在外部侧热交换部33中,按照在电力变换装置1的宽度方向上外部鳍片33b并列的配置、即外部鳍片33b在电力变换装置1的高度方向上伸长的配置,使基座板33a接触至一壁面2d而进行安装。由此,能够使空气经过相邻的外部鳍片33b间的间隙区域而向上下方向流动。外部侧热交换部33的结构材料能够使用铝或者铜等导热性高的金属材料。
外部侧热交换部33经由将收容部3和散热部4分开的一壁面2d而与功率模块22热连接。因此,外部侧热交换部33将在一壁面2d中传导的功率模块22的热量从外部鳍片33b散热至散热部4内的内部空气而将功率模块22冷却。此外,在这里的热连接是指,在一壁面2d的面内,外部侧热交换部33和功率模块22相对而重叠、且外部侧热交换部33与该一壁面2d直接接触,经由一壁面2d直接从功率模块22对热量进行导热的状态。因此,不包含在一壁面2d的面内外部侧热交换部33和功率模块22完全不重叠的状态。
而且,通过外部侧热交换部33的散热而被加温,温度上升的散热部4内的内部空气,被外部空气风扇32抽出而从散热部4的上部向外部排出。
内部空气风扇31从在框体2中夹在前面部2a和背面部2c之间的相对的2个侧面即右侧面2e及左侧面2f中的、一个侧面即右侧面2e侧朝向另一个面侧即左侧面2f,沿水平方向送风。即,内部空气风扇31沿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送风。此外,右侧面2e如图1所示,是从框体2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下的右侧的侧面。另外,左侧面2f如图1所示,是从框体2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下的左侧的侧面。内部空气风扇31优选送风能够将在水平面方向上与DC电抗器15相对应的区域包含在内的宽度的风。这里的宽度是指与安装板2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内部空气风扇31可以是1个风扇,也可以是小的多个风扇横向排列配置。
在电力变换装置1驱动时,由于来自在收容部3内收容的各种发热部件的发热,收容部3的内部温度即空气温度上升。由此,在收容部3内收容的各发热部件的温度也上升。为了使在收容部3内收容的发热部件正常动作,确保可靠性,需要将各发热部件的温度保持为小于或等于各发热部件的容许温度。特别地,对于低耐热性部件,耐热性比高发热部件低,因此需要将温度保持得更低。而且,对于最高使用温度比高发热部件动作时的温度低的低耐热性部件,需要特别注意。
如上所述,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构成平滑电路13的电解电容器23,配置于收容部3内的上半部分侧的区域。而且,作为高发热部件的构成DC电抗器15的线圈21及功率模块22,配置于收容部3内的下半部分侧的区域。电解电容器23如果温度上升,则寿命变短,因此需要将温度确保得低。
在这里,由功率模块22发热出的热量,经由一壁面2d及外部侧热交换部33而向散热部4内的内部空气散热。因此,能够抑制由功率模块22发出的热量积存于收容部3内的上部区域。
另一方面,线圈21没有进行通过外部侧热交换部33实现的冷却。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驱动时,包含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高温空气上升至收容部3内的上部区域,使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电解电容器23所配置的收容部3内的上半部分侧的区域的空气的温度上升。
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密闭框体构造,因此关于从收容部3的内部向收容部3的外部的排热,经由框体2的热辐射成为主体。与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构造的框体的情况相比,从框体2的内部向框体2的外部的排热效果降低而框体2的内部温度上升,在框体2内收容的部件的温度也上升。
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在作为高发热部件的线圈21和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电解电容器23之间,以能够包含在水平面方向上与线圈21相对应的区域在内的宽度及流路,内部空气风扇31从在框体2中相对的一对侧面即右侧面2e侧朝向左侧面2f进行送风。即,内部空气风扇31将水平面方向上的DC电抗器15的整个区域的上部作为风的流路而进行送风。在本实施方式1中,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的流路,在线圈21和电解电容器23之间,位于与线圈21相距既定的距离而向上方分离的位置,另外流路的方向设为水平方向。
由此,包含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高温空气和线圈21的周边的空气混合的、电解电容器23和线圈21之间的高温空气直接被吹向左侧面2f。即,包含由线圈21发热而向线圈21的上方散热的热量在内的线圈21的上部的高温空气,由于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而直接被吹向左侧面2f。而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的运转过程中,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实现的送风持续进行。
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所包含的热量,向左侧面2f进行导热,经由该左侧面2f与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框体2的外部排热。由此,在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和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的空气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经由左侧面2f的热交换。即,通过将包含由线圈21发热而向线圈21的上方散热的热量的高温空气强制性地吹向左侧面2f,从而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进行排热。另外,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的大半部分如后面记述那样,一边进行循环、一边反复吹向左侧面2f。由此,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排热。
而且,通过将包含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的高温空气,在该高温空气上升至框体2内的上部之前,强制性地吹向左侧面2f,从而能够将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电解电容器23从由作为高发热部件的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分离,线圈21的发热的影响难以波及到电解电容器23,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另外,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经由左侧面2f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排热,因此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另外,如图1中箭头A所示,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在左侧面2f的表面处弹回,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的上部区域、下部区域或者横向的区域等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的周边区域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即,在左侧面2f的表面向上方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一部分如图1中箭头B所示,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的上部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另外,在左侧面2f的表面向上方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一部分沿左侧面2f上升,但在上升时热量导热至左侧面2f,从左侧面2f进行散热。
另外,在左侧面2f的表面横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一部分,如图4中箭头D所示,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和前面部2a之间,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在左侧面2f的表面横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另外,在左侧面2f的表面向下方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一部分如图1中箭头C所示,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和底面部2bb之间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此外,在安装板20和背面部2c之间存在空间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左侧面2f的表面横向弹回的高温空气的一部分在安装板20和背面部2c之间也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
而且,到达至内部空气风扇31的周边的空气,被吸入至内部空气风扇31而从右侧面2e侧朝向另一个侧面即左侧面2f进行送风。即,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的大半部分朝向右侧面2e侧流动,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而从右侧面2e侧朝向左侧面2f吹出而循环。此时,与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相比位于下方的区域的、包含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线圈21的周边的高温空气也进行循环。即,通过在线圈21的上部进行由内部空气风扇31实现的送风,从而能够使线圈21周边的高温空气进行循环,吹向左侧面2f。由此,在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和电力变换装置1外部的空气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经由左侧面2f的热交换。因此,不仅由线圈21发热而向线圈21的上方散热的热量,还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而向线圈21的下方及横向等周边散热的热量,经由左侧面2f而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排热。
如上所述,通过针对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在线圈21和电解电容器23之间从侧面吹出内部空气风扇31的风,从而该高温空气在右侧面2e和左侧面2f之间进行循环,主要在框体2的高度方向上在与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相同高度的区域或者其下方的区域进行循环。由此,与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相比在上部的区域,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难以上升,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中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变化的特性图。在图5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另外,在图5中,在时间T0开始电力变换装置1的驱动。
在图5中,曲线a示出电力变换装置1驱动的情况下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变化。曲线b示出电力变换装置1驱动的情况下的仅通过电解电容器23本身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变化。曲线c示出没有实施通过上述的内部空气风扇31进行的冷却,使电力变换装置1驱动的情况下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变化。
如图5所示,将曲线a和曲线b相比较,实施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进行的冷却的情况下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比仅由电解电容器23本身的发热而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上升温度高。这是由其他发热部件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空气温度的上升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将曲线a和曲线c相比较,实施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进行的冷却的情况下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比没有实施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进行的冷却的情况低。这如上所述,是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及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内部温度的降低效果所带来的。
另外,由于在内部空气风扇31和左侧面2f之间,即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上没有配置遮挡风的部件,因此能够将通过来自内部空气风扇31的送风吹移的、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高效地吹向左侧面2f。由此,包含由线圈21发热的热量的高温空气与经由左侧面2f的外部空气的热交换量变多,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此外,在内部空气风扇31和左侧面2f之间,即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上配置部件的情况下,例如优选设为配线等遮挡风的面积少的部件。
另外,能够通过上述的结构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因此在电解电容器23能够保持为小于或等于正常动作的容许温度的范围,能够将线圈21和电解电容器23的距离缩短,能够实现电力变换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左侧面2f被由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吹到的部分,可以设置对空气进行引导的板状的引导板41。图6及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引导板41配置于左侧面2f的状态的剖视图。
如图6中箭头A所示,将在比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的上端高的位置具有下表面的引导板41沿水平方向设置,从而能够向引导板41的下方向引导吹到左侧面2f的空气A而进行循环。由此,由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难以上升,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另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下表面成为从左侧面2f的表面朝向斜方向延伸的倾斜面,以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A撞到该下表面的配置而设置引导板41。在该情况下,更容易地将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A向引导板41的下方向引导。由此,由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热的高温空气难以上升,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此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内部空气风扇31以能够将在水平面方向上与线圈21相对应的区域包含在内的宽度的流路对风进行送风的情况。但是,在内部空气风扇31不对能够将线圈21的整个宽度包含在内的宽度的风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即,在水平面方向上与线圈21的一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上对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设为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的风进行送风的情况下,虽然与上述相比效果变小,但也能如上所述地对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线圈21从框体2的底面部2bb分离的情况,但线圈21也可以直接载置于框体2的底面部2bb上。在该情况下,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主要在框体2的高度方向上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以下的区域进行循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针对包含由线圈21发热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高温空气,从右侧面2e侧朝向左侧面2f吹出内部空气风扇31的风,由此在上升至框体2内的上部之前将该高温空气强制性地吹向左侧面2f。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由线圈21发热的热量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排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产生的热量经由左侧面2f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高效地排热,因此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内部温度的上升进行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来自内部空气风扇31的送风,能够使强制性地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在框体2的高度方向上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以下的区域进行循环。即,能够将该高温空气的移动仅限定于线圈21的周围,以使得包含由线圈21发热的热量而温度上升的高温空气不向框体2内的整体扩散,能够将作为低耐热性部件的电解电容器23从由作为高发热部件的线圈21发热的热量分离。由此,不易将线圈21的发热的影响波及到电解电容器23,能够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将在具有密闭构造的框体2中收容的低耐热性部件即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抑制为小于或等于容许温度。由此,能够使电解电容器23正常动作,提高电解电容器23的特性及可靠性。
实施方式2.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的示意图。图8是与图1相对应的图,示出对构成电力变换装置51的电子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2的正视图,示出在将框体2的正面部分透视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的主要部件的概况。此外,对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内部空气风扇31的安装位置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比位于下方,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中,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的下端面的高度与线圈21的上端部的高度一致的高度位置处安装有内部空气风扇31。即,在电力变换装置51中,在电力变换装置51的高度方向,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的流路的下端面与线圈21的上端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而且,内部空气风扇31从右侧面2e侧朝向左侧面2f,沿水平方向将风送出。即,内部空气风扇31向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送风。内部空气风扇31优选对在水平面方向上能够将与DC电抗器15相对应的区域包含在内的宽度的风进行送风。在实施方式2中,内部空气风扇31可以是1个风扇,也可以是小的多个风扇横向排列配置。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中,能够在包含从线圈21向该线圈21的上部散热出的热量而温度上升后的高温空气与线圈21周边的空气混合而温度下降之前,将该高温空气通过内部空气风扇31的风而吹向左侧面2f的表面。由此,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出的热量,经由左侧面2f而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51的外部排热,因此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内部温度的上升进行抑制。另外,更加不易将线圈21的发热的影响波及到电解电容器23,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没有将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吹到线圈21本身,相对于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从侧面吹出内部空气风扇31的风。由此,有效地使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能够将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高效地吹向左侧面2f。
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吹到线圈21的情况下,即,在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的下端与线圈21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的情况下,将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的高温空气吹向左侧面2f的风的风量减少,上述的效果减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能够将由线圈21发热出的热量经由左侧面2f高效地向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部排热,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框体2内的整体的内部温度的上升进行抑制。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1,更加不易将线圈21的发热的影响波及到电解电容器23,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2的示意图。在图9中,示出对构成电力变换装置52的电子部件进行收容的框体2的正视图,示出在将框体2的正面部分透视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的主要部件的概况。此外,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2,相对于相对的2个右侧面2e及左侧面2f的面方向倾斜地安装有内部空气风扇31,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2中,以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及吹向左侧面2f的高温空气的流路从框体2的右侧面2e朝向左侧面2f向下方向下降的配置,安装有内部空气风扇31。因此,由于从内部空气风扇31送出的风而吹向左侧面2f的线圈21的上部的高温空气,如图9的箭头A所示,从斜上方向朝下吹向左侧面2f的表面。在该情况下,将吹向左侧面2f的空气更容易地向下方向引导。由此,由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难以上升,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52,由于线圈21的发热而被加温的高温空气更加难以上升,能够进一步对由线圈21的发热引起的电解电容器23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将结构的一部分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1电力变换装置,2框体,2a前面部,2b主体部,2bb底面部,2c背面部,2d一壁面,2e右侧面,2f左侧面,3收容部,4散热部,11电力变换电路,12整流电路,13平滑电路,14开关电路,15 DC电抗器,20安装板,21线圈,22功率模块,23电解电容器,31内部空气风扇,32外部空气风扇,33外部侧热交换部,33a基座板,33b外部鳍片,41引导板,51、52电力变换装置。

Claims (5)

1.一种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其能够密闭,各结构面由导体构成;
多个发热部件,它们收容于所述框体的内部,包含高发热部件和低耐热性部件,该高发热部件的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相对大,该低耐热性部件的动作过程中的发热量比所述高发热部件相对小、耐热温度比所述高发热部件低;以及
送风机,其收容于所述框体的内部,
所述低耐热性部件与所述高发热部件相比收容于上部,
所述送风机在所述高发热部件和所述低耐热性部件之间,从在所述框体中相对的2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侧朝向另一个侧面侧以不吹到所述高发热部件的状态将风送出,由此将包含由所述高发热部件发热的热量在内的所述低耐热性部件和所述高发热部件之间的空气,通过所述风而吹向所述另一个侧面,
吹向所述另一个侧面的、所述低耐热性部件和所述高发热部件之间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一个侧面侧进行循环而通过所述送风机从所述一个侧面侧朝向所述另一个侧面侧被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将所述风沿水平方向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的下端面的高度与所述高发热部件的上端部的高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以从所述一个侧面侧朝向所述另一个侧面侧下降的朝向将所述风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风向所述另一个侧面侧送出的流路,没有设置遮挡所述风的部件。
CN201580080186.9A 2015-05-21 2015-05-21 电子仪器 Active CN107615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4638 WO2016185613A1 (ja) 2015-05-21 2015-05-21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901A CN107615901A (zh) 2018-01-19
CN107615901B true CN107615901B (zh) 2018-11-20

Family

ID=57319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186.9A Active CN107615901B (zh) 2015-05-21 2015-05-21 电子仪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8256B2 (zh)
JP (1) JP6026059B1 (zh)
CN (1) CN107615901B (zh)
WO (1) WO20161856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95067B2 (en) * 2015-04-03 2017-10-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730346B2 (ja) 2018-03-09 2020-07-2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US10849252B2 (en) * 2018-04-18 2020-11-24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verter
JP6725586B2 (ja) * 2018-05-18 2020-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26A (zh) * 1988-08-31 1990-03-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变换设备
JP2005079242A (ja) * 2003-08-29 2005-03-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
JP2011103338A (ja) * 2009-11-10 2011-05-26 Kyocera Corp 基地局の冷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39770B (it) * 1974-07-26 1979-12-10 Piller Kg Anton Convertitore di frequenza rotante
JP2531328Y2 (ja) * 1992-06-18 1997-04-02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放熱器の放熱構造
JPH0795771A (ja) * 1993-09-20 1995-04-07 Sa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電源装置の冷却構造
DE10058574B4 (de) * 2000-11-24 2005-09-15 Danfoss Drives A/S Kühlgerät für Leistungshalbleiter
DE10153748A1 (de) * 2001-10-31 2003-05-22 Siemens Ag Stromrichtereinheit in Modulbauweise
JP4108348B2 (ja) * 2002-02-19 2008-06-25 株式会社三社電機製作所 電源装置
JP2005063777A (ja) 2003-08-11 2005-03-10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292472A1 (en) * 2009-09-04 2011-03-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losed and internal cooling system for car radio
JP2011210806A (ja) 2010-03-29 2011-10-2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電子機器
WO2012032656A1 (ja) 2010-09-10 2012-03-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2119588A (ja) 2010-12-02 2012-06-21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却機能付き制御装置
JP6388252B2 (ja) 2014-09-22 2018-09-1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電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26A (zh) * 1988-08-31 1990-03-2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变换设备
JP2005079242A (ja) * 2003-08-29 2005-03-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機器
JP2011103338A (ja) * 2009-11-10 2011-05-26 Kyocera Corp 基地局の冷却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85613A1 (ja) 2017-06-15
CN107615901A (zh) 2018-01-19
US20180070471A1 (en) 2018-03-08
JP6026059B1 (ja) 2016-11-16
WO2016185613A1 (ja) 2016-11-24
US10098256B2 (en) 201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506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615901B (zh) 电子仪器
EP2456294B1 (en) Inverter
KR101409102B1 (ko) 냉각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력 변환 장치
JP540727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584736B1 (ja) 充放電装置
JP2000092819A (ja) 半導体冷却装置
JP2012119588A (ja) 冷却機能付き制御装置
CN109075733B (zh) 马达驱动装置以及空调机
JP2006210516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102447354A (zh) 变频电机、变频器和散热体
JP5712750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KR100619490B1 (ko) 반도체 냉각 장치
CN110168909B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8513490A (zh) 使用模块式冷却装置的散热装置
EP1500882B1 (en) Outdoor unit for use in air conditioner
JP2013062306A (ja) 冷却装置
JP670097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4054252B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200904484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103393A (ja) 基地局の冷却構造
JPWO2019030968A1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冷却方法
CN111699623A (zh) 带冷却器的电子部件和逆变器
CN212084983U (zh) 一种励磁电源
JP2010027760A (ja) 電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